如何做好农业产业规划

-- 阅读信息
十三五农村产业融合如何规划设计?
【日期:】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阅读
编者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从顶层设计上加快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更要根据各地区的生态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本期刊发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组织的农村产业融合课题研究成果,将向读者展示,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制度保障,推进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产业融合需要构建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
产业政策从来就是政府引导和影响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政策手段,目前为农村三次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搭建起有效保障措施框架,显得极为紧迫。
产业政策从来就是政府引导和影响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政策手段,目前为农村三次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搭建起有效保障措施框架,显得极为紧迫。一是加快构建支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支持三产融合发展政策体系,至少应包括六个方面:有利于产业主体之间联合与合作的资源配置体系,有利于保证基础产业稳定发展的优序体系,有利于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激励体系,有利于国家支持的投入体系,有利于经济规模化生产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有利于纠正行政干预的自律体系。二是强化支持一产优先发展的政策。改革种粮直接补贴政策,探索由补到地转为补到粮的有效途径。改革农机补贴办法,集中财力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应该将现行的谁买农机补给谁改为国家集中补贴财力,重点支持建立农机种植合作社,将国家补贴变为无偿投入,形成合作社的固定资产。改革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办法,寻求补贴标准与价格联动机制。建议把相关补贴变量与常量统一起来,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水涨船高的联动机制。协调联动的周期,应该是一年,而不是频繁变动。同时,应该探索当年差价当年补,避免补贴不及时。加大种业补贴力度,支持重建民族种业。改革扶贫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造血机能。三是调整和完善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提高中央财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标准,建议中央财政应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开始,将此项补助纳入经常性财政预算,并且应将年补助总额提高到20亿元,坚持5年不变;调整完善相关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建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应调整使用方向,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农产品定项生产基地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统一起来,争取做到一并规划,配套建设;充分考虑粮、棉、油、糖加工业薄利和肉鱼蛋奶鲜活农产品不耐储的产业特性,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可考虑农产品加工行业实行全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让利于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对于企业所得税基在20万元以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全部免征所得税;用地政策方面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对于分布在镇、村区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其厂房、仓储、物流等建设用地应视为农村建设用地,应不受占补平衡指标约束,优先审批;政策性银行的资金,应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除了负责安排政策性支农资金之外,应该相应拓宽业务领域,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纳入信贷供给,在年度资金总规模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初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放宽抵押贷款条件,探索用农民住宅或土地承包权做抵押物的试点。四是统筹支持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应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良好契机,千方百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行城乡统一的融资服务政策,即不能重城市偏农村,特别是对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小微企业,应放宽贷款抵押条件和适当延长还款周期,让资金真正起到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作用。同步改善城市与农村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影响农村投资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改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硬环境。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路径选择,必须敬畏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规范融合发展的具体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惩。一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要依法融合。在制定各项涉及调节多产业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时,应尽可能地照应到三产融合发展的要求,规范三产融合的市场行为,减少空白或真空地带。对一些长期有效的政策,能够上升到法律法规和规章层次的,应列入立法规划,尽量把政策约束上升到法律法规和规章约束,以便提高权威性和约束力。在修订和完善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时,要尽可能地有利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应将优先发展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配套发展服务业的理念作为一项选择原则,从而有效地把修法修规与支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统一起来,有效地规避政策与法律法规规章不吻合的现象。二是抓紧修订与农村产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应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适时启动对《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修法程序。三是积极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法制环境。首先是加强普法。应把普法纳入中央财政支持的“阳光工程”,组织有关人员编写简明读本,并且深入生产建设一线广泛宣传,拓宽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知晓范围和理解的精准。农业部党校和各级农业干部管理学校应将涉农涉工商法律法规列入干部培训大纲,系统地培训生产经营者和企业法人。其次强化执法。应加强农业和涉农执法体系建设,健全县区级执法机构,解决有机构无编制、有任务无装备的问题,造就一支工作认真、廉洁秉公、业务能力强的执法队伍,形成一个在装备上准现代化的执法体系。应转变执法方式,由专业执法向综合执法方向发展。第三是严惩违法。法律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不允许变通。任何违法行为,都要依法追究;任何违法者,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及食品工业相关执法部门,担子重,责任大,应执法有为,纠责到位。应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惩治与挽救、管理与服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工作原则,切实维护好生产标准、市场秩序和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
空间布局应依据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
王健 张正河
农产品加工业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战略的重点应该与我国区域生态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结合我国区域生态资源禀赋,通过前瞻性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在区域上划分农产品加工业及三产融合产业的主导模式。
根据我国国土区域生态资源特征和经济发达程度,可将我国分为四种不同生态类型区:即生态脆弱区、生态资源丰富区、农业优势主产区和沿海与都市区。
生态脆弱区通常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资源有制约性短板,如高寒地区的主要限制性生态资源是作物生长所需的积温;再比如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域,水资源短缺是发展农业的主要障碍因子。因此在生态脆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及一、三引导二产的策略为重点。在环境资源保护性挖掘和开发为重点,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结合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一、三带二产。既有利于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又能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生态资源丰富区通常光、温、水、土、气以及生物资源等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景观优美,但往往因为交通、区位等因素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经济欠发达。在此类区域要因地制宜,以第三产业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农产品加工业及三产融合产业的布局。这一区域尤其注意开发优势景观资源,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有机结合,相互拉动,形成第三产业联动一、二产的模式,实现生态资源保护和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型。
农业优势主产区通常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好,经济相对发达,该区域在适度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带动一、三产业。通过第二产业的老大拉动,对第一产业(大种植、大养殖)进行产品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以企业为主导,衔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产地加工的发展模式,通过第二产业带动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沿海与都市区通常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良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该区域农业发展具有功能多样化特征,由过去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态、旅游、休闲、教育、科普等多种服务功能转变,要结合农业多功能性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观光采摘、生态餐厅、旅游休闲、保健养生、优特农产品加工等以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融城镇化和现代服务农业为一体,拓展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空间,提升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第三产业带动二、一产业的发展。
产业融合结构布局要抓优势、分环节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对于今后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期间,尽管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融合程度低、层次浅,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较慢,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差;经营方式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大量的农产品在生产初期没有考虑加工转化,没有考虑农业的功能拓展,产加销、贸工农出现脱节。
当今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以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通过农业相关产业联动集聚,推动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一产(专用品种、原料基地等)、二产(以粮油加工、果蔬茶加工、畜产加工和水产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三产(仓储物流、互联网+、金融服务、休闲农业、社会服务等)相关业态的有机整合,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优化农产品产地生产力结构布局,进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连接、协同发展。
结构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整个农村社会生产基本适应社会总需求的水平,是当前农村工作亟需认真研究的战略性问题。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的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需要。“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一是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的比重,使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二是通过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增效与农民的增收;三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比较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布局,形成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四是通过采用现代生产工具、技术和管理手段,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能够合理配置与利用农村资源,科学处理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技术进步、生态安全等多方面的关系。
同时,为了保障上述目标的实现,调整和优化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布局设计上,提出了六大基本原则,即因地制宜原则、区域优势原则、市场与政策调节相结合原则、产业关联原则、综合效益原则以及整体性原则。
结构布局的建议
“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设计应围绕我国四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粮油加工业、果蔬茶加工业、畜禽肉加工业(含乳、蛋产品)以及水产加工业的重点领域、分环节展开。在一产方面,主要依托农业资源与产业优势,着力建设优质原料基地,大力发展加工专用品种的培育、推广。二产方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动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与装备、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科研攻关,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水平;合理配置产能,增强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品类。三产方面,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信息平台、交易市场和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产业技术,推动智能仓储、智能物流模式;深入开展食品消费科普宣传与教育,建立并引导农产品加工与生产合作组织、创新联盟发挥更大的作用;完善政策、融资、信贷等支撑平台,健全专业化、公益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产业结构布局设计上,结合我国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应从农产品的主产区、产品主销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等3大重点区域进行布局和设计。以粮油加工为例,在粮油主产区,推动粮油专用原料基地建设,深入开展粮油产地初加工,发展粮油产业休闲观光旅游;在粮油产品主销区、大中城市郊区以及关键物流节点地区,着力推动传统主食工业化,建立传统主食、方便休闲食品等粮油加工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涉及具体粮油品种,则在长三角、湖南、安徽、福建、京津等大米产品主销区、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小麦产品主销区、在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主销区以及大中城市郊区、关键物流节点地区发展主食工业化、方便食品加工业、休闲食品加工产业;在粮油加工业聚集区,则重点推进粮食、油料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发展,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关联面广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
程勤阳:科学构建规划指标体系
“十三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可能需要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目标: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二是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三是将新技术、新经营业态、新商业模式等引入农业,积极利用电商、物流等现代商业模式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改造。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合理分享初级产品进入加工销售领域后的增值利润。
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出发,可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目标层分为两个:农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互动、融合发展的经济社会效应。农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互动可进一步分解为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能性发挥和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三项指标;融合发展的经济社会效应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农民增收与就业促进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二项标。
选取农产品加工业年主营收入、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数、农产品原料基地规模等5个指标来反映农业产业链延伸情况;选取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休闲农业年接待旅游人次、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农业文化遗产、化肥和农药施用强度等5个指标来反映农业多能性发挥的情况;选取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农村居民宽带普及率、涉农贷款年增加额等4个指标来反映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情况;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农民非农收入占比、乡村非农就业比例等3个指标来反映映农民增收与就业促进的情况;选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3个指标来反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情况。
田秀娟:多种模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
鉴于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面临的特殊环境及一系列挑战,可以考虑采取多种模式推进中国现代农村产业融合:
1.延伸农业产业链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种方式既可能发生在企业、合作社或农户、家庭农场等涉农产业组织内部,也可能发生在企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不同产业组织之间,通过组建涉农产业联盟或深化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现。
2.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关产业组织通过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如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这里的农村包括县城和小城镇。
3.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虽然在空间上分离,但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络链接,如部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农业等。
4.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或创意农业,或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5.开发食品短链,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食品。与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常规农业产业化方式不同,开发食品短链的方式,应注意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确保消费者尽可能了解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全部信息,保障食品安全并改善消费体验。这里的“短”,不仅包括空间距离的“短”,还包括围绕产品的各类信息透明可见。许多地方的土特餐厅,食品原料来自本地化的传统种养或自种自养,是典型的食品短链方式,既重视本地食品企业与本地休闲观光农业或乡村旅游的结合,又重视本地食品生产企业与餐饮企业的联系。 &
本网申明:转载本网站的信息,务请注明来源。本网转载的其他媒体信息,旨在信息共享,
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不同意转载,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Copy right 2015 www.scfpy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四川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承办: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发展中心技术支持:成都博州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QQ: 网站QQ群:
为了获得更好的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推荐使用360、Firefox、Sogou)登陆本站点江苏省“十三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江苏省农委
阅读(10594)
产生日期: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公开日期:索引号:17-00015 内容概述: 农业产业化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
产生日期: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公开日期:
索引号:17-00015
内容概述:
&&&&农业产业化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值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推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上台阶的重大任务。结合江苏省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和发展潜力,为指导“十三五”期间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编制我省“十三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二五”以来,各地紧紧围绕建设加工流通强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目标,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龙头企业“五个一”示范创建和“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年”活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提质增效,强化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载体建设,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联农富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一二三产加快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蓬勃发展。龙头企业量质双增,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龙头企业量质双增,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2015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158家,其中国家级61家,省级637家。698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交易)6927.43亿元,带动农户1218万户。与“十一五”末相比,企业数量翻了一番,销售增长了141.9%。销售收入超百亿的13家,上市企业15家。经过几轮动态监测,龙头企业区域分布和行业比重日趋合理,粮棉油仍占主导地位,果蔬园艺比重有所提升,农产品结构明显优化,竞争力显著增强,获得省以上名牌(农)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328家。合作社进入加工环节,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合作社进入加工环节,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合作社总数超过7.2万家,入社农户比例75.6%,其中产加销一体化或专门从事加工流通的占到50%以上,我省的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合作社达到23家。一部分是由龙头企业领办和创办的生产和加工型合作社,一部分合作社自身发展壮大的,还有一部分是其他行业转型的。家庭农场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兴力量。家庭农场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兴力量。家庭农场在2014年启动认定登记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农经农业系统登记的家庭农场超过2.8万家,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17家。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开展农产品直销、乡村旅游,有力促进了产业联动和产业融合。二是各类农业产业化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各地优质稻米、规模畜禽、设施果蔬、花卉苗木和特色水产等基地建设不断加快,全省年产值超10亿元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达162个,其中超100亿元的达12个。全省符合“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条件的专业乡镇为156个,专业村达到2306个,其中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4个,居全国第二。涌现了邳州大蒜、沛县肉鸭、兴化香葱、如皋肠衣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特色产业。加工业集群集聚发展,园区建设日益完善。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9759.9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81,产值比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按照“加工有规模、布局有规划、园区有名称、组织有机构、管理有制度、运行有效益”“六有”标准打造50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规模企业达到141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家,省级186家,上市企业11家。营业总收入达到2234.44亿元,税后利润136.08亿元,共吸纳35万人就业,入园企业对接3180个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458万户,增加农民收入142亿元。依托产业集聚优势,打造各类融合发展平台。依托产业集聚优势,打造各类融合发展平台。在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基础上,强化基地建设和利益联结,促进产业链前伸后延,创建了1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8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9个外向型农业示范区、14个苏台农业合作园区。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95%以上。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种养小区+农户”、“公司+专业村+农户”、“公司+订单+农户”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以及“联合社(综合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一体多元的综合服务模式。投融资机制不断优化创新。省产业化专项资金设立了“新农贷、富农贷、金农贷”融资风险补偿基金5亿元,此外专门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立了4000万元的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一些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也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少企业探索发行中长期“集合票据”融资,一些企业通过筹备申报上市和“新三板”挂牌进行直接融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69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完成科技研发投入71.23亿元,同比增长3.86%。有130家企业引进博士或“双创”人才,68家企业设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107家被部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省、市两级涉农科技型企业家分别达到65名、178名。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农业类省“创新团队”。四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式多样。我省各类产业经营主体从供给侧、需求侧双向发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多种融合模式:产业链延伸型。以产业链某个环节为基点,向产前产后延伸,实现农技农技服务、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有机整合。如邳州大蒜、沭阳花木、射阳大米等。社会化服务型。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构建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如溧阳海滨合作社、江苏百汇农发等。产业集聚型。集聚农业各种要素,打造农业产业生产、加工集聚平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如泰兴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邳州木业加工园区等。功能拓展型。立足一产,挖掘农业在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科技教育等的价值,拓展农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如江宁黄龙岘、姜堰溱湖产销游、宜兴湖父篱笆园等。“农业+互联网”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络,开展农产品线上销售。如苏宁易购-江苏馆、无锡壹家美食荟、江苏军曼农业等。&&&&(二)面临形势&&&&粮食连年增产,农产品品种丰富,农业综合产能达到历史较好水平,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也出现了主要农作物种植效益下降,其他农产品也面临价格下行的压力。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要正视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滞后、行业领军龙头企业缺乏、农业走出去能力不强、农企利益联结亟待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优惠政策落实偏软等问题,着力提升“十三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按照“转方式、强龙头、促集群、强品牌、带农民、走出去”的总体思路,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规范提升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水平,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一店”,鼓&&&&励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促进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二)基本原则&&&&——坚持保障供给和促进增收结合。坚持把保障口粮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强化农民与龙头企业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创新完善农企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业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依托区域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培育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完善产业化各个环节的导向政策,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良好环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大对国外优秀农业龙头企业、优秀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优势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力度,以此带动提升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农产品市场,利用国内省内短缺、国外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提升全省农业产业化国际竞争力。&&&&——坚持效益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始终把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目标,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创新企业经营理念、引进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强化新型农业技术的使用,降本节耗,提高效益。以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基准,优化生产力布局,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合理利用和开发农业资源,延长拓宽产业链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循环经济,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的目标。&&&&(三)发展目标&&&&——加工能力提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8000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2:1。&&&&——主体实力增强。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交易)额增长7.5%,带动农户数稳定在全省总农户数的30%以上,到2020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00家,其中,超百亿企业20家,上市企业30家。&&&&——载体功能完善。规范提升现有50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水平,到2020年,打造70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规模加工企业2000个,销售总额超3000亿元,吸纳40万人就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更高水平的10亿元以上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到2020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达到30家,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先导区达到5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140个,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达到500个。&&&&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一)发展重点&&&&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动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水平,支持上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经营方式创新和品牌建设的步伐,在粮棉油、肉蛋奶、水产和果蔬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采取兼并、重组、收购、联合、控股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战略重组,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二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原料基地投入,与“一村一品”专业示范镇村合作发展特色鲜明、品质优良、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示范带动性强的优势特色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连锁直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补齐产业链短板,构建完整而强大的加工流通产业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到境外申请商标注册、质量专项认证,开展专题推介、品牌营销,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应用平台,加大产品生产科研攻关力量,加快成果转化速度,提升科技支撑能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行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深加工技术和产品,努力在提升农业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资本技术相对密集的高效设施农业、现代物流、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逐步实行合同可追溯管理。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有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的利益共同体,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二)主要任务&&&&一是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培育行业领军企业上取得新突破。全力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竞争力强、有地方特色的小微本土企业,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多种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重点培育一批优势特色型、科技创新型、规模带动型和出口主导型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深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团队和科技型企业家人才培育工程,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发展订单购销、期货交易、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互惠合作,打造全产业链,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引导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产业协作和合作,突出“双带”作用,培育“产业融合10强示范企业”。&&&&二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规范提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农产品分级、保鲜、包装冷链、储藏等产地初加工,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合作社,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帮助农民减损增收。深入实施主食加工提升行动,推广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用技术,支持精深加工装备改造升级,引导企业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布局,坚持特色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通过政策优惠、设施配套、利益机制创新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推动企业集群集聚,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对企业发展外部环境优、产业集聚程度紧、农产品加工水平高、产品安全系数好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优先推荐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或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优先安排项目扶持。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十佳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完善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认定管理办法,对现场评价不合格、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园区实行淘汰。&&&&三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店”,在培育县域优势特色产业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农村电子商务,鼓励金融、工商、民间资本参与“一村一品一店”建设,与镇村合作发展特色鲜明、品质优良、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示范带动性强的优势特色产业,加快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培育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的农村电商门店。立足特色产业扩面、多元化复合经营、产业融合发展,以行政村为基本建设单元,开展“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创建活动。每年建设100个以上“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店村,叫响一批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示范带动性强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新增一批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四是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在推动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出台我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认真做好中央财政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试点工作,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农业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探索产业延伸型、集群集聚型、功能拓展型、产城结合型等产业融合模式。强化项目管理和目标考核,创新工作机制,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样板,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认真贯彻“国办发[2016]84号”,做好对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出台我省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意见。深入调研,做好返乡下乡人员调查摸底工作,帮助解决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细化现有政策措施,及时提出创设政策的建议。培育一批功能定位准确、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创建一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开展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大赛,宣传推介一批全省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发挥典型引导作用。&&&&五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团队,研发并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加快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用好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筛选的成果,通过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一批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工艺和装备,全面提升全省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帮助有实力的企业申报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争取更多的国家或省市农产品加工方面科研攻关项目。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应用平台。以驻宁高校院所为主,兼顾与京沪两地的技术合作,从政府、园区和龙头企业三个层面,搭建科技合作平台。重点建设30个专业性的农产品加工研发分中心,并选择30家骨干龙头企业进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的试点,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对接,组建专业性的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或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机构,实现技术供需的有效对接。&&&&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由有关部门参加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形成部门合力。各地要围绕规划目标任务,统筹规划,强化配合,抓紧制定“十三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积极推动重大任务落实和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开展扶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有关政策落实的调研,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在税收、水、电、用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实。继续实行“绿色通道”政策,适当增加“绿色通行证”的发放数量。优先安排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和有潜力的市、县级龙头企业建设用地,审批从简,费用从低。&&&&(二)加大财政支持。根据中央、省委“一号文件”以及“国发[2012]10号”、“苏政发[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争取“十三五”期间农业产业化投入只增不减。强化省级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引导,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用于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资金每年稳定在2亿元左右。对创建成功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实行以奖代补,每家给予150-2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十三五”期间,每年争取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资金1亿元,建设50个三产融合先导区,每个先导区扶持1000万元。指导省级现代农业“双创”团队建设,对创建成功的省级“双创”团队,每家给予7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扶持。“十三五”期间,拟新增8个以上“双创”团队项目。加大全省产业化发展先进单位评选奖励力度,每年评选产业融合十强先进企业、十佳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一村一品一店”十佳示范村,对入选单位给予奖励。&&&&(三)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等领域,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支持机制。同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利用外资、发行企业债券、股票进行融资,扩大资金来源。按照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集中投入农业龙头企业生产设施的新建、升级改造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推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向更高层次发展。&&&&(四)加大金融支撑。各级金融机构要强化对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从授信总量扩大、利率优惠、信贷品种拓展等方面,切实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配套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建立龙头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指导市、县加快建立专业性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优先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将具备上市条件的龙头企业纳入重点培育计划,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围和品种,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集中承保和理赔工作,重点支持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加大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和园区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根据企业和园区发展需要,树立战略眼光,加快培引各类人才,特别是加快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力培养职业经理人和中层经营管理人才,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人才支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产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或者通过“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的办法与高校科研院所实现人才共享。鼓励龙头企业在加大科技、管理人才培引的同时,把技术工人的培养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名称:吾谷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9号金桥天阶大厦7层
电话:010-
email:.cn
反馈内容(*必填)
欢迎提出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宝贵建议(400字以内),感谢您的支持。
联系方式(*必填)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