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姜超最新文章:A股还能“牛多久

Sina Visitor System海通证券姜超:本轮牛市是个“大水牛”
网易财经5月5日讯 首席分析师姜超发布研究报告称,
不管有没有改革牛,首先这一定是个大水牛!管他是什么牛市,能赚到钱的就是好牛,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海通证券表示,市场上涨的太快,肯定会有泡沫化的担心,最近监管层的很多动作就是在提示风险。监管机构需要完善制度,包括尽快推出注册制增加供给等,而有没有风险、有多大风险其实是靠市场自己去判断,尤其是对不同监管机构影响力的判断。记得2012年时的前主席公开强调蓝筹有罕见的投资价值,结果市场反应平平。而最近尽管各种提示风险,但都抗不过央行一次性降准1%,水漫金山全都给淹了。日本和欧洲过去两年股市涨了不少,但经济很差,曾经引发不少争议和担心,但后来大招一出,股市又接着涨了。所以中国股市还能不能涨,不取决于管理层提不提示风险,而取决于QE有没有,啥时候会有!
以下为全文:
改革牛还是大水牛?——在欧洲如何忽悠歪果仁系列之二(海通宏观姜超等)
上回写到我们去欧洲忽悠歪果仁,先摆出两大事实: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偏低而存款、房产配置过高,存款利率和房产的租金回报率偏低,然后得出结论:未来中国居民财富配置将从存款时代、地产时代步入金融时代,迎来股债双牛。
那么问题来了:好像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一直都很低啊,存款利率和房产的租金回报率一直都不高啊,为啥中国的股市是从14年开始涨呢,未来又能持续多久呢?
这个问题问的也是相当有水平,要知道在中国这几年来无数大佬曾经喊过的“玫瑰底”、“钻石底”,都一个一个跌破了,也就是在去年市场底部才真正出现的。如果进去的太早,可能等不到解放就牺牲了,时点的选择也是门重要的学问。幸好对这个问题我们也早有准备。
首先我们说,对中国而言,最近几年中出现的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人口红利的拐点,按照中国统计局的官方数据,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峰值出现在2011年,之后每年都开始下降。因此,2012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分水岭。
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有两大影响,首先会影响到地产市场,意味着地产市场出现历史性拐点。我们观察到所有的国家,包括日本、欧洲和美国,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房地产市场都相继出现了拐点,这也就意味着人口结构是影响地产长周期走势的最重要因素。
过去10年,在中国买房是不败神话,原因在于人口红利,不停会有接盘侠出来。但随着人口红利见顶,所谓的刚需其实也到头了。美国人曾经研究过不同年龄层的消费结构,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消费结构会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年轻人的消费以耐用品、房车等为主,而随着年龄逐渐变老,消费结构会转向医疗、养老等消费。基于此,我们经常会讲一个冷笑话:“真正的买房刚需的是年轻人,人老了以后的首要任务不是买房,因为挂掉以后到天上和马克思聊天的时候是不需要房子的,也就是说挂掉以后还留着一屁股的房子和钞票其实是很悲剧的事,因而老了以后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把房子里的钱拿出来花掉,也就是所谓的。”
我们在欧洲路演时也顺便打听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伦敦、巴黎的房价还在涨,因为伦敦巴黎是欧洲的中心,源源不断的中国人、中东人、俄罗斯人过来买房。但其他更多地方的房子涨不动,因为没有移民就没有新增需求,而且持有成本实在太高。我们在瑞士时候的导游是从法国过来的华人,住在法国边境的小镇,他说目前自己住的房子市价大约15万欧,但每年各种物业税加到一起差不多要6000欧,折算下来持有成本大约4%,所以房子即便买的起也养不起,而在瑞士的持有成本更高,因此瑞士几乎没有人买房,绝大多数都是租房。这也就意味着,所谓的房地产刚需从全球经验来看就是个神话,在房价涨的时候大家都是刚需,而如果房价不涨了也可能都不是刚需了。
所以我们发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真的不一样了。14年的地产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而政府也出了放松限购、降息、降低首付比例等各种政策来刺激,但是效果都很有限,往往地产销量好上一两个月就不行了,因为需求跟不上了,接盘侠没了。我身边的朋友们,凡是在去年买房的今年肠子都悔青了,并不是因为房价跌了多少,而是因为房价不涨了,而其他不管买啥金融资产都涨了,各种羡慕嫉妒恨,感觉在新一轮财富大洗牌的游戏中落后了!
因此,没有了人口需求的支撑,房地产肯定不是未来10年的财富故事主角,买房暴富的时代应该已经结束了。未来中国的房地产应该也会和欧洲一样,北京上海相当于伦敦巴黎、有移民需求支撑,而三四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出,房价很难再涨起来。而且从政府角度考虑,过去靠卖地赚钱,但以后地卖的少了,中国也肯定会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在房地产持有环节收税,今年房地产登记制度已经实施了,保守估计2020年之前应该看得到的实施,买房的机会成本也将会大幅提升,从这个角度看房地产也不适合作为未来财富投资的首选。
其次,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利率出现了长期下行的拐点,所以钱存在银行已经不灵了。
利率为什么会和人口有关系呢?关系大了!还是靠数据来说话,美国过去100年的利率走势和年轻人口增速高度相关,过去30年美国年轻人口增速一路下降,而利率也从80年初10%以上逐渐降至了零。
而零利率是日本的原创,08年传染到了美国,到现在欧洲青出于蓝,甚至整出来了负利率,而且还不是个别现象,现在欧洲一溜的负利率。负利率是什么概念?钱存到银行还要向银行倒交钱,怎么样,够奇葩了吧。你肯定会问,我不爽不存钱了放家里行不行?如果钱少的话,是可以这么干的,但如果钱很多的话,如果真是负利率,钱放家里是没地方放的,估计也不敢放,所以人家收点保护费也只能忍了!
为什么现在全世界利率都这么低?大家不都是在印钱吗,为什么越印利率越低?
经济学的核心是供需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我们知道,利率是资金的回报,而资金是两大生产要素之一,另外一个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力的回报是工资。所以我们可以从劳动力与资金的相对供需角度,来理解利率走势。
在全球过去的50年,出现了人口大爆炸,每隔10年差不多要多出来10亿人口,也就意味着过去50年从全球来看是人多钱少,人多所以工资比较低,钱少所以利率比较高。但从最近10年来看,全球新增人口数量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下降,除了非洲、印度等少数几个地区,大多数地区都生不动了,现在在欧洲生小孩还有奖励,但大家也都不愿意生。所以现在从全球来看,人越来越少反而钱越来越多,所以未来人会越来越值钱、工资会涨,但钱会越来越不值钱,所以利率会越来越低。而印度、巴西之类的国家之所以还有高利率,在于他们的人口增长率还比较高,还生的出来。
但对中国来讲,去年已经放开了的政策,结果显示大家已经不太愿意生了,所以问题也就出来了,以后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会越来越少,相反钱会越来越多,所以利率也会越来越低。
总结来说,股债双牛行情出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因此房地产需求见顶、买房不灵了,利率也见顶了、存钱也不灵了,所以只能买金融资产,因为利率下降,金融资产价格会涨。
但我们在前面也说道,中国人口红利的顶点是11年,但是股市是从14年开始上涨的,这期间差了好几年,如果我们从12年开始唱多股市,估计早就下岗了。所以判断大趋势的适合做研究猿,只有判断对拐点的人才适合做投资、才有发财的命。
我们说,人口结构决定了长期利率走势,但短期利率绝对是由央行决定的。所以在美国、日本、欧洲,股市的上涨和央行的货币政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美国三轮QE下来,道指几乎没有回头过,一直涨到18000点。欧洲今年股市涨得特别好,原因无他,因为欧洲今年开始搞QE,加上负利率,债券实在没法买,所以机构只能买股票。而日本所谓安倍经济学,将QE发挥到了极致,放开日本央行买股票,你们知道现在日本央行是日本股票持有第二高的机构吗?日本央行前委员这样形容去年该行增加股票的做法:我们将牛牵到水边,告诉它们水的味道不错,但它们并不喝。所以,我们认为我们应该亲自喝水,向牛展示水的味道很好。
所以对于中国来讲,央妈态度的变化时间才是最为重要的。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目前实体层面体现的困境是产能过剩,而在金融层面体现的问题是负债过高!怎么解决负债率过高的问题?13年政府出的招是提高利率,以为利率高以后大家就会少借钱了,当时一个非常著名的词是“钱荒”,连银行自己借钱的利率都达到10%以上,所以13年的股市一度跌到了1849点,10%的无风险利率,想想都是醉了,买买银行理财都是7%的收益率,干嘛还要炒股票呢?
但事实上高利率是不可能去杠杆的,借新还旧是刚性的,利息高的话大家只会越借越多,越欠越多!债务率有个非常简单的公式:债务率等于负债除以权益。所以要降低债务杠杆率,理论上只有三种办法:第一种是债务减记,或者说是债务违约。第二种是降低利率,也就是降低债务扩张的速度。第三种是增加分母端的股票权益。
所以把中国的债务率拿到全球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大家的问题都差不多,美国、日本、欧洲也都是花钱太多了,欠了一屁股债,怎么办呢?基本上都是在用上面提到的三种办法:各种QE的本质是降低利率、刺激权益扩张,而美国雷曼倒闭、欧洲现在的希腊债务谈判则是争取债务减记。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一下中国的央妈,可以发现从14年开始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之前是整出来一个钱荒,恨不得亲儿子都关门算了,后来发现没有任何人关门,反倒负债率越来越高,后来知道自己搞错了。
所以从14年初开始央行就偷偷摸摸在货币市场放水,债券市场就开始涨了,后来5月份传出来1万亿的PSL,其实就是变种的QE,然后从14年7月份开始降息,只不过7月份的降息还在货币市场,下调的是官方货币利率,所以当时股市的上涨还是犹犹豫豫,因为只有专业的机构投资者知道央行降息了。等到了14年11月,央行正式降息了,这回连存款利率都降了,老百姓都知道钱放在银行不值钱了,后面出现了储蓄搬家的洪流,然后就是各种大风吹,猪都飞上天了。
我记得去年有一次和徐翔吃饭,去之前也很忐忑,徐翔是出了名的难搞,号称吃饭听路演时基本不说话的,我记得当时就讲了一个观点,我说我们认为中国的利率也会降到零,然后他就反问一句“那岂不是股市要涨到天上去”?
所以我们对欧洲的朋友说:发生在中国的现象并不奇怪啊,你们欧洲,包括美国、日本都一样啊,都是央行无节操的放水,利率下降没有下限,连负利率都搞出来了,经济、房地产都不行,所以大家只能买股票啊,而且貌似大家的股市都涨了很多啊。只不过中国央妈的放水晚了一点,但只是迟到而不是缺席嘛,而且我们的利率还有这么高,未来放水的空间更大啊!
所以,我们对于股债双牛的坚定信心,在于我们对宽松货币政策的坚定判断,在去年11月以来的两次降息、两次降准之前的一周我们都写了非常坚定的预测报告,预测一定会降息降准,白纸黑字有据可查!而且现在我们预测中国式QE也渐行渐近,原因无他,中国的贷款利率还是太高了,1季末的银行贷款利率还高达6.8%,而代表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名义增速只有5.8%,贷款利率实在是太高了,非降不可,如果传统货币政策无效,那么QE也不是不可能。总理在过去的一个月内两周跑了三家银行,总理对贷款利率比企业利润率高了1个多点非常不满意,政治局会议的一个重要指示也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为利率实在太高,非降不可,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宽松货币政策依然可以期待,如果QE有效的话,为啥中国就不能用QE呢?
讲到这里,很多人都觉得挺实在、也挺无聊,搞了半天,不就是讲放水的故事吗?天天放水有前途吗?
有句台词特别好:“小孩才分对错”,我们资本市场的研究猿,只负责判断会不会,至于对不对有个高的人去顶着,如果天天计较对不对,一如去年某著名评论“降息是对改革的不信任”,可能我们就早已下岗甚至“后会无期”了!
如果说放水有错,那美国、欧洲、日本又做的是什么呢?难道QE都不算放水吗?美国都做了三轮QE,现在经济、资本市场不也生龙活虎的吗?所以放水本身并没有错,放水不是改革的对立面!
所以,不管有没有改革牛,首先这一定是个大水牛!管他是什么牛市,能赚到钱的就是好牛,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当然市场上涨的太快,肯定会有泡沫化的担心,最近监管层的很多动作在大家看来就是在提示风险。在我看来监管机构需要完善制度,包括尽快推出注册制增加供给等,而有没有风险、有多大风险其实是靠市场自己去判断,尤其是对不同监管机构影响力的判断。记得12年时的前主席公开强调蓝筹有罕见的投资价值,结果市场反应平平。而最近尽管各种提示风险,但都抗不过央行一次性降准1%,水漫金山全都给淹了。日本和欧洲过去两年股市涨了不少,但经济很差,曾经引发不少争议和担心,但后来QE大招一出,股市又接着涨了。所以中国股市还能不能涨,不取决于管理层提不提示风险,而取决于QE有没有,啥时候会有!
也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在泡沫到来的时候,有一种人,天天提醒泡沫很快会破,到后来变得越来越聪明。还有一种人,欣然在泡沫中游泳,到后来变得越来越有钱。我们衷心祝愿大家未来既聪明又有钱!
这是我们忽悠歪果仁系列的第二篇,后面还有最后一篇就完结了,先剧透一下,最后一篇会讲我们对中国经济未来的理解。
标准一旦建立了之后,大多数时间并不用总管着市场。
巨丰投顾6月策略:市场低谷期防御为上。
此种战法是短线交易者必须注意的一个因素,是散户能够获利的力量之源。
K线是分析和判断行情走势最基本的技术指标。学会看图,赚钱不再难!
在这个市场里,主力决定着大市走向。散户能赚钱的方法就是跟庄操作。
要做股票,先看大盘,如果把握不好节奏,想在市场生存,真的很难。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13795条
评论13569条
评论7755条
评论4556条
评论4062条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海通姜超:杠杆牛资金牛已去 只剩改革牛 _ 东方财富网
海通姜超:杠杆牛资金牛已去 只剩改革牛
东方财富网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这一轮牛市涨成这样,就好大家吃流水席,前面的人吃完拍屁股走人了,最后吃的人是要买单的,所以现在已经不能坐着吃了,要站着吃,而且要站在门口吃,情况不对随时开溜,绝对不能买单,因为别人已经吃了好几年了,这个单是买不起的。
  大浪淘金——下半年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姜超6月25日于海通深圳策略会)  感谢各位参加海通深圳策略会。最近资本市场非常动荡,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疑惑。  我们做研究猿的会经常和各大主流机构交流,上周我在北京和几家大、的领导交流,昨天我和我们策略荀老师也和深圳的诸多公私募大佬交流,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大家对未来失去了方向,这好像是从去年以来的第一次。  以往每次大家都会对某一类资产的表现斩钉截铁,要么看好股票,要么看好债券,要么小盘、要么大盘,但这一次大家陷入了集体迷茫,不知道未来哪一类资产会涨。目前大家唯一的共识是分级A,觉得如果股票不涨了,那么分级A一定会涨,而且肯定比债券表现好,但是也不知道分级A什么时候会涨。我们也是从上周开始推荐分级A,好像时机还不错。  好多人表示下半年其实已经不想赚钱了,就想保住上半年的胜利果实,因为上半年已经赚得太多了,只要能保住就足够交代得过去了。有个老同事去年出来在深圳做私募,去年赚了50%,今年上半年也赚了接近一倍,跟我讲了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一轮牛市涨成这样,就好比出去吃饭,大家吃的是流水席,前面的人吃完了都拍屁股走人了,最后吃的人是要买单的,所以现在已经不能坐着吃了,要站着吃,而且还要站在门口吃,情况不对随时准备开溜,绝对不能买单,因为别人已经吃了好几年了,这个单是买不起的。”  我自己今天的报告和过去半年相比,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半年我们每一次报告都充满激情,去年年底我们的年度报告叫《金融泡沫大时代》,提出来要拥抱金融泡沫。今年2季度我们的报告叫《走向共同富裕》,意思是买啥金融资产都会赚钱。但是最新我们6月初写的下半年报告叫《大浪淘金》,已经不单单是提示机会,同时也在强调风险,虽然我们对长期大趋势依然看好,但是赚钱已经没那么容易了,未来只有金子能赚钱,砂子可能会打回原形。  我是从05年开始做研究,到今年正好满10年。06年我跟着我以前的师傅王老师写了一个特别牛逼的报告《一览众山小》,其中的含义是珠穆朗玛峰,意思是股市可以涨到8848点,后来07年股市一度超过了6000点。后来07年师傅走了,领导让我来写来年的年度报告。我那个时候毕业才两年,而且主要做债券,对股票基本一窍不通,只能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写了个报告起名叫《大鹏一日同风起》,其实想表达的是省略的后半句“扶摇直上九万里”,意思是股市破10000点指日可待。结果后来股市非但没有到10000点,反而跌回到1600点。这是我这辈子最想销毁的一份,时不时会拿出来读一下,因为这个报告提醒我,研究猿一定要客观,在市场疯狂的时候要留一份冷静,绝对不能犯方向性的错误。可以犯小错,但绝对不能犯大错。  那么,现在的市场在发生什么变化呢?  首先回到这轮牛市的逻辑,在我们看来,最大的驱动因素在于居民财富配置发生了转移,从过去的存款、转向了金融资产。而这一转移背后有两大推动因素,一个是长期因素,在于中国人口结构出现了拐点,所以地产市场出现了长期的下行拐点,出现了长期下行趋势,因此未来存款和房地产将逐渐从居民财富配置中淡出,未来只有金融资产能长期上涨,也就是从存款时代、地产时代切换到金融时代。由于人口结构在短期不会变化,因而金融时代的大方向应该没有改变。  但从短期因素看,我们发现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现在大家都在关心监管层对场外配资的监管,以及对居民资金入市节奏的变化。在我们看来,大妈资金入市属于滞后指标,最源头的指标是央妈的货币政策。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让大家穿越回去13年,大家应该做的是砸锅卖铁买股票、买债券,甚至借钱去买,因为事后来看不管买啥金融资产都会赚大钱。但事实上13年大家是在卖股票、卖债券,买余额宝,为了所谓7%的蝇头小利,把能下金蛋的母鸡全给杀了。所以说,大妈们不是股神,大妈也是滞后指标,真正的领先指标是央妈。13年是央妈导演了钱荒,所以上去了,钱放到银行、都很值钱,所以没人买股买债。14年以后呢,情况完全变了,央妈一会降息、一会降准,大妈都知道钱放在银行不值钱,所以就出现了储蓄搬家的洪流,于是股市开始竖着涨,所有人都成为股神了。  而最近,我们感觉到货币政策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所以我们在上周五的凌晨发了一篇报告《宽松似乎有变化》,提示了宽松货币政策延后的风险。熟悉我们报告的看官应该知道,这是我们从14年以来第一次正式提示货币政策转变的风险,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坚定宽松货币政策不动摇,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观点变化。  我自己写这个报告非常的纠结,要知道现在是牛市,大家都在赚钱,所以提示风险的话大家都不爱听。但是我觉得对于研究猿来说,一定要客观,不能先有结论再有理由,所以我们还是写了这个报告,也是如实反映我们的观察和感受。  为什么感觉有变化呢?首先,第一个感受来自于债券市场的变化。  我自己的本行是债券,我已经做了10年的债券研究,经历过了几轮的牛熊。很多人不屑于看债券,因为那点利息收入感觉都不够塞牙缝的。确实和股票比起来,债券不够刺激,提不起精神。但是债券对利率最敏感,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债券做好了不一定会赚大钱,但绝对可以少亏钱,因为债市很多时候是领先于股市的。因为债市的参与者主要是机构,这里面的银行直接和央妈做交易,所以对货币政策绝对是感同身受。而在中国,股市的参与者大多数是散户,往往是最后一个才知道的,所以对货币政策变化肯定是后知后觉。  所以简单回顾一下历史,14年初债市就开始涨了,而股市是过了半年以后到7月才开始涨。而今年债市从5月中旬开始下跌,10年期国债利率从5月10号的3.37%到现在上升到了3.6%。而且这次下跌的背景特别诡异,因为从5月初到现在的1年期国债利率下降了接近1%,用债券的术语叫做收益率曲线变陡,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市场预期未来的利率会更高,也就是目前的低利率不可持续。债券市场已经用实际行动为宽松货币投了不信任票。  所以回过头来看,债市在5月的下跌同样领先于6月份股市的下跌。因为5月10号央行宣布了降息,从债市的反映看,债市的投资者觉得降息基本结束了。但股市的投资者到6月快过完了才反映过来。之前从2月份开始降息、降准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来一次,但这一次6月都快过完了还没来,尤其今天还来了个“逆回购”,更让大家觉得周末降息降准又要延期了,于是开始深刻体会到货币宽松好像真延后了。  为啥债市的投资者在5月份反映这么敏感呢?5月份债市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地方债的发行,当月发行了1000多亿,到了6月份,地方债净发行已经接近7000亿。地方债利率太低,对国债几乎是完全替代,所以地方债的发行立马对国债利率形成了冲击。  所以从债市来看,10年期国债利率的上升是对地方债天量发行的自然反应。  第二个感受来自于政策的变化。  自从我到以后,我坚持每周写一份宏观债券交流和思考,为了写这个东西要把一周的所有宏观债券大事都得看一遍,尤其是政策部分,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是每周一开,所以这个会议的内容是必看的。看多了以后,会体会到政策的细微变化。以往的会议经常会强调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可以理解会继续宽货币。但是在最近两次的会议中,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上上周开始强调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作用,地方有钱不用的要把钱收回去。与此同时财政部突然下达了第二批1万亿地方债务置换额度,称有利于稳增长防风险。而上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重点领域投资,强化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建,发挥稳增长等多重作用。很明显,6月以来的政策重心转向了稳增长,其抓手是积极财政。  而对中国政策的观察,不仅要看领导怎么说,还要看怎么做的。表面上看,自13年以来,名义上一直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在实际中我们观察到13年地方平台非标崛起,财政实际非常积极,因此当年央妈收紧货币没压力,钱荒都出来了经济也没啥大事。14年以来地方债务规范,财政实际偏紧,财政的腿瘸了,所以一直靠放松货币,降息降准不停,刺激社会投资消费。但15年6月以来地方债大规模发行,财政第一次有钱了,真正可以积极了。君不见债务置换有了一批、二批还号称有第三批,钱来的那么容易,财政不就有钱干活了吗?既然有了积极财政撑腰,那么货币宽松延后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且我也特别能够理解政府政策重心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之前的宽松货币,政府是希望大家多投资消费,把经济搞起来。结果发现宽松货币政策被部分投机分子所利用,不仅去炒股票,甚至借钱高杠杆去炒股票,资金还是停留在金融市场自我循环,经济还是一塌糊涂。那么与其放水把钱给市场投机,还不如发债政府把钱拿回来,投向自己想要投的地方,通过基建支持实体经济稳增长。如果这么一来,宽松货币政策自然要让位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顶多是个配角而不是主角。  第三个感受来自于预期的变化,尤其是地产市场。  一直到5月份之前,虽然一线城市地产销量火爆,但是全国的地产销量还是十分萎靡,全国房价平均来看还是跌的。但是在6月份公布5月地产数据的时候,很多数据都变了,比如说5月份的统计局70城房价首次环比正增长,而且5月份全国地产销售面积增速达到两位数,而且6月份以来一二线城市的地产销量增速仍在高位,这也就意味着地产销量已经连续三个月高增了,如果再好上3个月的话,地产投资也可能会见底回升了。这意味着即便目前经济通胀还没起来,但等到4季度地产销量好转和积极财政的效果传导过去,那么经济通胀大概率会有反弹,到时候年内降息预期肯定就没有了。  去年以来,由于地产销量持续下降,再加上财政乏力基建投资持续下滑,所以形成了持续降息的预期,后来也确实降息降准好几次。但是5月以来的地产销量和财政政策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反过来也就意味着降息预期没那么多了。目前虽然大家感觉货币宽松在延后,但还只是停留在怀疑阶段,毕竟目前经济通胀都很低,所以大家对于降息降准还是有期待的,没准8月份以前还会有那么一次。但到了9月份以后,由于美国大概率会加息,而且国内还有经济通胀真正反弹的可能,到时候估计降息降准的预期都不会有了。  我自己觉得,如果要让市场重新形成新一轮降息降准预期,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地产销量重新转负,二是基建投资再度下滑。但是这两件事都需要时间,很可能需要等到明年2季度以后,因为今年地产刺激主要在一二线,而且效果明显,但到了明天2季度就会发现高基数效应克服不了,因为没有更多的接盘侠,所以明年2季度的地产销量增速大概率会重新转负。而如果从现在起积极财政刺激基建,到明年2季度同样会变成高基数效应,因为财政刺激不可持续。所以我们认为货币政策态度的变化要以季度为单位来衡量,而且很有可能是要等待两个季度以上。但同样我们对于明年2季度以后的新一轮宽松周期充满信心。  做了这个分析之后,我们突然发现中国这一轮的宽松周期可能和美国的3轮QE非常像。美国第一轮QE从08年11月开始,到10年4月结束,持续了1年半,期间道指从7000点最高涨到11000点。而QE1结束以后股市应声回落,调整了半年,最多跌了10%左右,直到10年11月推出QE2以后才重新开始上涨。QE2期间道指最多涨了20%,QE2结束以后股市又开始调整,直到QE3推出。  所以如果把中国这一轮牛市和美国对比。那么从14年初到15年6月应该是第一轮宽松,到目前为止地产销量回升,通胀也基本见底了,年内继续宽松的空间有限。而下一轮宽松周期的启动应该在半年以后。市场之前的预期是年内降息到底,今年把股市债市整到天上去,明年怎样没人去想。但现在有可能宽松周期延后了,所以年内往后就得休养生息了,只有等到新一轮宽松启动以后大家再继续折腾。所以这一轮牛市可能是真正的长牛,只不过中间充满了波折,尤其考虑到史无前例的杠杆资金入市,使得上涨和下跌都被放大,因而也加剧了波动和风险。  所以,虽然我们对长期的金融时代坚信不疑,但是我个人对下半年的资本市场相对谨慎。因为驱动资本市场的三头牛,杠杆牛、资金牛和改革牛,现在前两头好像都要跑掉了,只剩下了改革牛,所以相对来讲机会也会少很多。也成为了我们昨天饭桌上的焦点话题,大家觉得如果下半年市场有机会的话,那么应该是值得重点关注的一个机会,而这也是我们今天策略会的重要主题。
(责任编辑:DF118)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通证券姜超简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