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有哪些机遇

中国“十三五”的世界机遇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李贝
  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鄢一龙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闭幕。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包括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海外朋友可能更关心中国的“十三五”将给世界带来什么?这可以从全会提出的开放发展理念说起。
  全会强调: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放发展”这一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全球角色的一个重大转变。中国将从主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转向以全球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全球化的积极接受方转变为全球化的主动塑造方。“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这对全球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中国的全球角色将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具建设性、更负责任,将给世界发展创造巨大机遇。
  更加开放的中国,将为世界提供更多市场机会。“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为世界提供巨大的“中国市场”,并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发动机。中国已经是世界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国、进口贸易第二大国,2014年进口总量占世界比重达到10.3%,2010年—2014年世界14%的进口是由中国拉动的。“十三五”时期,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战略互信、经贸合作,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为全球提供巨大投资机遇。中国2014年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为1290亿美元,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投资目的国。“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带头推进投资自由化和服务便利化。
  更加积极“走出去”的中国,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近年来,中国“走出去”步伐加快,2014年对外投资达到1000多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接近2000亿美元。“十三五”时期,中国将推进双向开放,在继续“引进来”的同时鼓励中国企业、中国投资大幅度“走出去”。这将为世界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注入巨大动力。“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这将拉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的增长,促进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更具建设性的中国,将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公正合理。“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在继续融入全球经济秩序的同时,在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上扮演更具建设性、更富进取性的角色。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事务治理,适时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更好反映各国的诉求,推动形成更加依靠多边协商的治理规则,推动建设国际经济合作共赢的新机制与新规则。
  更负责任的中国,将为全球作出更多贡献。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标志着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将扮演更具领导力、更加负责任的大国角色。“十三五”时期,中国将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这一雄心勃勃自主减排承诺的进展。
  “十三五”时期将继续证明,中国的和平崛起给世界发展注入的是正能量,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从而有力推动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责任编辑:李贝]
  从“追赶时代”迈入“引领时代”,文化自信成为了一种国家信念。中华文化的风骨与魂魄,理应插上歌声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闪耀于世界。  虽然个别歌舞和语言类节目与普通观众稍有距离,但春晚整体上与民同乐的氛围愈发切实饱满,和亿万观众的集体心理产生契合和共振。
  用宪法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需要。  时间终将证明,中国成为网络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
光明网版权所有吴心伯:变化的世界和中国的机遇 | 地球日报
吴心伯:变化的世界和中国的机遇
  1月7日,在复旦大学人文智慧课堂2017新年文化论坛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心伯发表了题为&变化的世界和中国的机遇&的演讲。他首先回顾了2016年世界发生的若干重大事件,例如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英国脱欧等等,随后对新一年的世界形势作出预测。
  吴心伯认为,西方国家正在经历艰难的双重调整;经济全球化步伐会放慢,但不会逆转;中国将会在全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经济利益将是大国博弈的核心要素。最后,他还对中国在世界变化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了分析。
  以下是吴心伯发言的摘录:
  我们知道,去年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际的角度看,每年这个世界都在变化。2016年的变化之所以和往常不同,是因为这些变化的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可能是和当今主流价值观不符的,所以大家感觉不安。
  每次动荡的国际变化发生以后,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个变化为什么发生,其次,它是一个事件还是一种趋势。
  国际形势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的第一个判断就是西方现在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双重的调整。经过2008年到2009年经济危机的第一轮调整后,西方感觉到他们对于世界经济的掌控能力在下降,需要以中国为代表的新经济体。所以当年在危机的高峰阶段,小布什总统搞了一个20国领导人峰会。然后,再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把里面更多的投票权和份额转移给以中国为代表的新经济体。
  另外一重调整是这两年在进行的。全球化西方获利很大,但是这个利益在国内没有很好地分配。它的政策没有对全球化的红利进行合理的分配,从中获益的人可能只有1%,99%的人相对来讲是受损失的。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反全球化的情绪在上升的原因。所以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以后,西方人认为国内要重新进行社会政策的调整和利益再分配。不这么做,就会失去政权。所以,西方现在正在进行艰难的外部调整和内部调整。
  第二,经济全球化步伐会放慢,但不会完全逆转。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全球信息、交通等联系紧密以后带来的必然现象。全球化从来不是政府推动的,它是由企业和市场推动的,它有内在的要素。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西方一些国家采取保守主义,这是政府行为,不是企业行为。因此,如果导致全球化发展和产生的内在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光靠政府采取政策不可能从根本逆转全球化。真正影响全球化的,我觉得未来可能是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是真正能够影响全球经济走向的,至于特朗普去减税、给企业施加人为压力,所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尽管全球化的步伐这几年在放慢,但是我们看到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中国的推动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作用的缺失。
  第三,全球治理正在进入新的阶段。有全球化就有这个需要来处理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那就是全球政治。全球政治很长一段时间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的,表现为七国集团,后来把俄罗斯拉进去,就变成了八国集团。原来七国集团的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的68%,所以它当然有资格设定世界经济发展的议程,到了今天,七国集团的经济总量已经下降到全球经济的47%,不到一半。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接受了20国集团,20国集团现在占世界经济总量的85%,远远超过西方七国集团在高峰时期占世界经济的比重。20国集团里面包含了中国、巴西,印度这样一些重要的新经济体,代表性更广泛,因此今后的全球治理会更多反映新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诉求。
  去年在中国召开了G20峰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转折点。这个峰会并不是中国最先提出来的,而是日本先提出来要主办的。中国比日本更有资格来承办G20峰会。我们做了东道主,肯定要给G20峰会留下中国的烙印,在整个的议程设置、理念和未来走向方面,中国基本上主导了20国集团峰会。去年的杭州峰会,中国作为东道主,它是一个信号,表明今后中国会在世界上发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判断,国际政治经济的互动态势会发生重大变化。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实际上是以经济的手段来推进他们的政治目标,因为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他们要把前苏联的东欧国家纳入他们的势力范围。2008年以后,西方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几年我们看到,他们越来越多地利用对国际政治的主导权和规则的制定权来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和前面反过来,现在是政治推动经济,最后经济利益可能是大国博弈的核心要素。
  最后,这些变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我想第一个机遇就是中国要积极推进全球化,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至少是之一,如果还有另外一个国家,那就是美国。之所以这么讲,就是因为中国通过全球化在3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达到了世界第二,这是拜全球化所赐。过去我们谈全球化就是开放,带着你的资金、技术,移到我这里来,现在中国是走出去。再加上这几年我们&一带一路&的积极推进,也就是讲下一阶段的全球化主要取决于中国。如果我们从当下的经济发展来看,我们现在走出去,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投资和并购,能够直接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市场。
  第二个机遇,中国要成为全球治理的领导者。刚才讲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已经感到民意不行了,要中国帮忙,可以顺便提升下话语权、表决权和投票权。
  第三个机遇,中国当下要有新的大战略设计,要考虑自己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美国有两大战略,一个是大西洋,跟欧洲的联系,一个是太平洋,跟东亚的联系。美国通过这两个战略抓住了东亚和西欧,两翼就起来了。
  而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位置是什么呢?向西是亚欧大陆,往东是太平洋,所以它是一个陆洋两翼。一方面,我们要经营好亚欧大陆,现在我们已经出台了&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贸易、产能、金融、IT等各个方面的合作,最后一直延续到欧洲,把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连起来。同时,太平洋不能放弃,美国也不能放弃,毕竟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日本是第三大经济体,如果我们不能把美国和日本在经济上拉住。我们的经济结构要调整、转型升级就非常困难。
  当然,世界的变化也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中美的经贸关系。特朗普是传统生产力的代表,一个房地产商,所以他看到的是贸易、石油、钢铁。他在竞选过程中,很少讲要推动高科技发展,所以对贸易,他看中的也是货物贸易,不是服务贸易。实际上,在服务贸易方面,美国对中国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现在他抓住了货物贸易,所以我估计在他执政的前两年,中美经贸摩擦肯定烽烟四起。他要刺激经济、美元加息,最后导致强势美元,有可能引起中国的资本外流,会对我们的人民币汇率和资本市场产生很大的冲击。不要忘记,1997年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国内改革的压力在增长。如果特朗普成功刺激美国经济,那么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时间可能会大大往后推。如果我们不加大国内改革力度,让我们的经济调整走得更快,做得更好,那很可能我们下一步要被美国拉下去。所以这给我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第三个压力,那就是全球治理的压力。刚才讲了,西方国家意兴阑珊,现在对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意愿都在下降,中国正好处在经济全球化的下一个领跑者的地位,所以在全球治理上,不管是从自身利益着眼,还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肯定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大家看美国没反应,接下来大家肯定看中国,中国怎么办,上还是不上,中国当然要上,但怎么上是有讲究的,是一个人上还是拉着其他几位一起上,在上的过程中,有什么条件,达成什么目标,这都要进行更复杂的博弈分析。我觉得现在最大问题是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因为我们实际上是现有国际体系的后来者,中国加入WTO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真正走到全球治理的核心舞台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当时是我们被推到了国际舞台的核心。关键就是能力和经验是否匹配。
  第四个就是新的地缘政治风险。美国在世界上插手太多,管理得太多,肯定不是好事情,会把很多地方的矛盾搞复杂。但美国假如甩手不干了,也不是好事情。所以中东也好,非洲也好,南亚、东亚、中亚也好,这些地方都是地缘政治风险的高发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怎么应对美国像特朗普这样一个更加内向、更加自私的领导人?
  今后随着&一带一路&、海外投资的增长,我们面临着地缘政治的挑战、安全的挑战会越来越多。随着环境的变化,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关键是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保护好自己的国民。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上升,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的作用在变大,这就意味着我们传统的外交思维和外交事件中要有新的突破、新的调整。
  新的一年开始,我们面对着一个更加不可预测的世界。我觉得主要看三个国家。第一个国家看美国,特朗普上来以后三把火到底靠不靠谱,是不是要把这个世界搞得很动荡、很乱,还是真的能让美国再次变得伟大。第二,要看中国,第一个政治上开好十九大,保持稳定和政治的可预见性,其次经济稳下来,去年我们的经济稳住了,但是这个稳好像不是那么让人信服,如果今年稳了才算真的稳。中国的稳定也是在给动荡的世界传递积极的信号。第三个看法国,如果法国右翼领导人勒庞上台,促使法国脱欧,那欧盟的灾难就到了。2017年的世界往哪个方向走,让我们做最好的期待,同时做最坏的准备。
本文由地球日报转码显示,
没有更多评论了
RELATED RECOMMENDATION中国机遇推动世界 ——2016我国经济发展亮点述评
关键字: 中国机遇推动世界中国模式一带一路
机者如神,难遇易失。在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机遇”已成为稀缺资源,谁把握机遇,谁就领先一步。
改革开放近40年,加入世贸组织15年,一路风雨兼程,中国是受益者,也是付出者。在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嬗变中,中国学习规则、适应规则,有效克服消极面,积极用足有利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快速发展。
纵览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凸显。举目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日益加深,已成全球及各国发展的命运共同者。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中国同世界的互动越来越紧密,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关系日益凸显,中国机遇的内涵在不断扩充。”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创新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贡献包容的全球化“中国方案”,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以改革求治本 分享共赢机制
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为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开出“中国药方”。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全球经济的格局和走势正处在深度变化中。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进入一个长周期调整阶段。
中国经济也在增速换档中步入“新常态”。虽然“三期叠加”的形势依然严峻,但中国的目光更长远。
道在易而求之难,验在近而求之远。如何应对挑战、化解风险、把握机遇,尤其需要大智慧和新思路。
世界在关注:陷入僵局的全球经济治理大棋,中国怎么走?
中国有大局观。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国家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并在短时间里实现经济增长,但当刺激计划结束后,经济增速也随之回落。”德国柏林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学研究部主任克里斯坦o德瑞格尔坦言,经济刺激政策所能起到的作用已达到极限。
政策抉择的迷雾中,习近平主席作出鲜明论断,强调金融危机后各国推出的周期性政策多是治标不治本,唯有充分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才能让世界经济恢复动能。
从自身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有决心更有条件保持中高速增长。同时,为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与世界经济良性互动,中国没有一味加速,“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别国利益,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发展,这是中国一以贯之的负责任态度,更是中国广阔胸襟和大局观的集中体现。
中国有新“药方”。
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这些在西方媒体看来冷僻的组合词汇,在中国落地生根、焕发新生。
进行这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并非简单复制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而是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其实质是“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
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权威人士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表示,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结构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在中国,只要看准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务求必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个个指向多年经济发展“沉疴”,项项关涉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习近平主席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决心的重要检验。
中国有好成绩。
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过去一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为6.7%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居首位。
中国的经济结构更优。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消费和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内需不断扩大升级。
中国的经济效益更佳。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等新经济快速增长,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中国经济的活力更足。每年700多万大学生毕业生和500多万中等职业学生毕业生加入劳动大军,人才红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持续落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的结构更趋优化、质量日益提升、动能不断积蓄。“中国平衡经济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果”,已成为全球共识。
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中国方案正在笔墨间勾勒出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在世界经济复苏持续乏力的背景下,部分经济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逐步加剧,一些国家筑堤拦坝,给世界经济河流“添堵”,甚至导致国家间政治摩擦,让全球经济航船行驶在颠簸的海洋。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积贫积弱、风雨飘摇,比谁都更懂得发展的重要和稳定的可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国基于历史和现实作出的战略选择。
“发展必须坚持开放,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更加自由便捷地流动。”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培育普惠各方的全球大市场,全球经济治理大棋盘下的中国理念、中国行动、中国信心,让世界瞩目。
“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实现共同发展”。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规模巨大且日臻成熟的市场将为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商机。
以开放谋共赢、以融合促繁荣。
内需不断扩大升级,对外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蓬勃发展, 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总额将达到8万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机遇,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享。
以合作增活力 疏浚共赢通道
上海自贸区的航拍照片。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满三周年,从挂牌到扩区,依托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制度创新,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创新等叠加优势,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中外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上。“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我们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承诺掷地有声。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坚持敞开大门搞建设,加快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开放推向更高更新阶段,推动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推进外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现沪深港市场互联互通……一项项新举措,折射出中国扩大开放的新进程。
吸引外资,中国打造“强磁场”。
2016年,预计中国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约7850亿元人民币,连续25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仍是外商投资的热土。
“强磁场”的背后,是中国的大格局和大机遇。
主观层面,用大智慧打造大格局。中国持续优化投资环境,不断降低外资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从多个方面保证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政策措施同等适用内外资企业……中国以“开放”、“共享”的理念吸引外资的规模和水平持续提升。
客观层面,用大空间提供大机遇。中国经济保持稳中求进,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市场潜力巨大;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成为吸引外资的主力,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正代替投资成为新的增长动力,跨国公司在中国实现更多的附加值。
对外投资,中国提供新动能。
数据显示,近10年中国对外投资年均增长25.4%,2015年达到1180亿美元,连续5年居世界三甲之列;去年前11个月,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55.3%,遍布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中国着力引导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和对外投资蓬勃发展,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也对发达国家拓展市场、增加就业、缓解债务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
经济全球化进入阶段性调整期,支持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
面对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抬头的潮流,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利马会议上作出坚定有力的回应——“搞保护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我们不能因为一时困难停下脚步,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注重同各自发展实践相结合,注重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推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持多边、双边两个开放“轮子”一起转,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智慧彰显价值。
中国积极促进经济一体化,不断推动金砖国家、中国—东盟的发展,推进亚太自贸区倡议,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与伙伴关系协定。以正在全力推进中的中日韩自贸区为例,三方一致认为,建立自贸区有助于充分发挥三国间的产业互补性,促进区域价值链进一步融合,有利于本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方案全球瞩目。
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积极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为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和投资政策协调、推动服务贸易、加强贸易融资等重大贸易和投资发展目标提供了稳定的机制保障,为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实践务实高效。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3年来,在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试验区内新注册企业4万家,超过挂牌前20多年的总和,一批重要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如此评价: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努力指引方向”。“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
以普惠促均衡 夯实共赢基础
日,中铁隧道集团承担的中亚最长隧道——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至琶布铁路甘姆奇克隧道当日全隧贯通。该隧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网中吉乌铁路的重要一环,对促进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金砖五国”之一、G20“三驾马车”之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的稳定器……中国经济转型的出色成绩单,让世界渴望用中国钥匙,打开经济前行的新路。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要争取公平的发展,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我们要追求全面的发展,让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我们要促进创新的发展,让发展潜力充分释放。
新发展观背后蕴含的共享精神,正是中国主张构建包容型世界经济的底气所在。“好邻居金不换”。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也能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每次出席国际会议,习近平主席都会倡导当前国际格局下迫切需要的伙伴精神,一再传递同各方携手并进的合作意愿。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3年多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智慧不断地转化为世界智慧,通过实施“五通”等一系列有效举措,携手世界各国,共同构建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中国坚持开放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方。
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
3年多来,开放的“一带一路”,朋友圈越做越大,沿线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中国方案”传播速度之快、参与范围之广,世界为之惊叹。
中国争取公平的发展,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
利益融合,是世界经济平衡增长的需要。中国将更多目光投到了发展中国家,投向所有人群,希望世界经济增长红利为各国人民共享。
“各国都应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同样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建设公平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中国的钱拿着不烫手,因为中国不附加任何条件。”这句打动人心的话,出自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总统之口。通过“一带一路”,更多打破了合作壁垒和附带条件限制的投资,正让塔吉克斯坦等国有机会获取资金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培育市场经济环境。
中国追求全面的发展,让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推及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也正相辅相成地携手改善相关参与国的民生发展。
积极为沿线地区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支持民间投资项目,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民众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正转化为国内外民间资本热情参与的积极愿望和主动能力,为全球经济的共赢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民意基础。
中国促进创新的发展,让发展潜力充分释放。
创新产生动力。“一带一路”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也正为全球和平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不同于对抗、零和的陈旧思维,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更注重与沿线国家进行战略对接。不仅满足中国进一步开放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深刻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发展需要,在创新型的国际合作模式中实现共赢发展。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中国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也正不断激发新的实践。
中国作为主导者和倡导者,成立丝路基金、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开创了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为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提供服务的独特优势,有效推动着世界实现均衡发展,体现了中国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的全球治理担当。
亚太自贸区建设加速推进。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了《利马宣言》,标志着由中国推动的亚太自贸区倡议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不仅是近年来来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重要体现,更是打破贸易壁垒、实现共同繁荣的可行之道。
中国用“包容”一次次给出答案。
一些人的疑惧打消了,一些人的信心增强了。
曾有人对中国忧心忡忡,中国发展起来后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主席的承诺,正一步步走进周边国家的工地、园区、港口,变成现实。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受到冲击的今天,有人质疑,各国能力和水平有差异,自己能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吗?“不能一个国家发展、其他国家不发展,一部分国家发展、另一部分国家不发展。”习近平主席的倡议,正一次次融入为全球提供的中国方案、公共产品,惠及各方。
一路走来,中国用“包容”诠释着以和平崛起推动世界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标注着中国以合作共赢完善全球治理的战略选择,更让全世界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理念、智慧与担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仅仅惠及自身,更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动力、拓展了新思路、增添了新机遇。中国将不断寻求与世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铸就携手共进的世界命运共同体。
原标题:特稿之二:中国机遇推动世界——2016我国经济发展亮点述评
责任编辑:李梓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