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脉,还不是利益面前都是浮云交换,有利益面前都是浮云就有人脉,否则,都是扯淡

有这五类人,你的人脉才称得上高质量
文: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 Jenny乔
前两天和父母吵架,特别想找个人聊聊。把微信好友从头到尾拉了两遍,都不知道该找谁倾诉。
其实这些“好友”里还是有一些真正的好友的,但A最近才生了娃,还在坐月子;B想正在西藏洗涤灵魂;而C,是个工作狂,估计这个时候还在加班吧,还是算了吧。
我的微信好友里有真正的好友、有亲人、有工作伙伴、客户、业务往来的合作者、有我尊敬的人、也有泛泛之交、甚至不乏一些Say Hi后就再无下文的陌生人,这些人加起来有660人,可我居然找不到当晚能帮我解决问题的人。
再翻翻手机通讯录上的人,2/3的号码已经一年以上没有联系了,还不如10086联系的多。
这是一个“人到用时方恨少的时代”。
充电五分钟的手机有了,却再也没有能够通话两小时的人;
微信好友成千上百人,却找不到一个说正经事、知心话的人;
平时对话称“亲”、“宝宝”的人,很多却连真正的名字都不知道。
每一天我们都和很多人沟通、聊天,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误以为自己好友遍布天下、广结四海善缘,有着所谓的好人缘、优质人脉,孰不知,自己可能已陷入了“假社交”。
关于“假社交”,王小波在《青铜时代》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我的身边,总有一股热乎乎的气氛,像桑拿浴室一样,仿佛每个人都在关心着别人。你千万别把这当真,因为如果他们不关心别人,就无事可干。”
这多少道出了一些我们现在热火朝天追捧的名词“人脉”、“社交”的问题所在,即,你的“人脉”有多少是真正有用的、实在的、互惠的?而非只是为自己的“好人缘”、“交际广”博个虚名。
任何一个希望自己进步的人都不会落下在“人脉”上的修炼。即便我们听过很多TED上关于交际、人脉的演讲,熟读许多本“如何打造自己的人脉圈”这类self-help的书籍,参加过很多“经营人脉”的微课或讲座,事实就是:大部分人还是没什么人高质量的人脉可言,永远觉得自己身边少一个给力的人。
我们之所以很难搭建起高质量的人脉,是因为对“人脉”二字产生了两个误解:
错误一:以量取胜
经常看到一些文章、书籍,在关于如何积累人脉时会给出这样的建议:
“尽量多认识人,无论现在看来这些人对你是否有用。能进入你人脉的人一定是你认识的人。”
“多认识朋友的朋友,所谓二度人脉(即直接不认识,但是有共同认识的人),然后将二度人脉发展成一度人脉,必要时可以让朋友引荐。”
看上去没什么问题,可正是因为我们采用了这类建议才会给自己累积了大量“无效”的人脉。如果你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结识这个人,未来你“用得上”他的概率也很小,他只不过从过去你不知道的陌生人变成了现在你社交软件里的陌生人,其本质都是陌生。
也许“累积”人脉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些问题,一段关系的建立、升温——尤其是合作伙伴的那类关系——不是靠时间“熬”出来,而是本质上你们是有所图的,无论是要共同获益、还是一起完成某个目标、实现某种合作,都需要你们先有一些“基础”、“共识”打底。
跑量的人脉等于没人脉。
错误二:不看重交情、只看重相互需求
很多人认为所谓的“人脉”就是信息交换、利益互惠。虽然务实的有些冷血,但也是大实话。
因为认准了这一条,所以人脉们总有一种有事说事、没事勿扰的气质笼罩在周围,觉得彼此的关系中只有利益均等,鲜少感情的成分在其中。
“人脉”那是如此说一就是一的事。但凡涉及到人,就绕不开情感、情绪、看法这些很主观、感性的东西在其中。
在人脉这件事上大家都喜欢强调对事不对人,但“人脉”的全部首先是“人”,所以一定有“对人也对事”、“对人不对事”的情况。
因为写稿,我认识了一些编辑。稿子被选用,我知道从修改、排版到刊发编辑们其实都会付出很多精力在其中。所以,领到稿费后我都会给帮我改稿的编辑发个红包表示感激,数额不大,就是一杯星巴克的钱。
我的初衷很单纯,就是觉得有人帮助了自己以礼相待是应该的。可有些编辑会误解我的用意,以为我在用红包“收买”、“贿赂”他,好给自己多争取一些发稿的机会。
我真想告诉她们,即便怀疑我的动机,也请不要怀疑自己选稿的水平好么?
在这类编辑看来,我们之间的只有单纯的“稿子与稿费”的关系,完全谈不上一丁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人脉建立在价值交换上诚然不假,然而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理性的生物,“价值”二字有时可能先建立在“我们还挺合得来”、“感觉你人不错”这样的主观感受上。
价值或利益输出是建立人脉的捷径,但肯定不是维持人脉长久关系之策。人与人之间并非全是利益交换,利益与人情二者间应该取得平衡,这才是优质的人脉,否则当利益消失时,等待的只有关系崩坏、人走茶凉这样的结局。
究竟何谓高质量的人脉?又如何去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呢?
高质量的人脉一定满足“有效”这个原则,即,每一个有效的人脉都意味着这条人脉会从你自己的身上获得等价值的资源,也就是说,你每拥有一条有效的人脉都意味着你拥有等量价值的资源。这是一种自身投射(Self-projection)。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著作《社会心理学》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人际交往回报理论:人际交往回报理论的第一个原则是:
“我们喜欢那些能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如果跟某人交往所得到的回报大于付出的成本,那我们就喜欢并愿意维持这种关系。”
但仅仅有效还不够,未必能够维持长久,戴维·迈尔斯说了“人际交往回报理论的第二个原则非常简单:我们还喜欢与那些能让我们心情愉悦的人交往。”
一个对你能够带来很多价值的人,如果需要你克服很大的情绪、做很多心理建设才能与其交往下去,这绝不是好的人脉。为什么?因为不公平、不值得!记得上面那条原则么?
你们之所以能成为彼此的人脉是因为你们能够为双方带来相对均等的价值、利益,而并非你有求于他、低人一等。
在我看来,搭建高质量的人脉也学可以遵循以下几步:
Step1,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
想清楚你为什么要建立这段关系?不要仅仅是“对事业有帮助”、“以后可能用得上”这类很模糊的目标,而是问自己“希望通过这个人具体获得什么资源、帮助”这种具体的问题。
Step2,找准自身定位。
你需要对自己的价值、能力、贡献、愿意为这段关系付出的精力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如此对方才能清晰告知你是否也愿意“等价交换”。
Step3,清晰规划。
完成上述两步后,接下来你需要问自己:
我能从哪里开始突破?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我能接受的底线是什么?
我希望达成的共识是什么?
对这段关系抱有多大期待?
是否愿意长久维持?
提前筹谋的越多、这段关系越趋于成熟、稳定。
美国社会学家MarkGranovetter认为个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
“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也就是关系很铁。
“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即交往面很广,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也就是所谓的泛泛之交。
格兰诺维特认为,关系的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
其实一个能被称为高质量的人脉圈出了应该具备“强、弱关系”的人外,以下这五类人也不可缺:
第一,能谈正事的。
何谓正事?寻求意见、委托事项、请求帮忙都算,只要不是你无聊想一起打发时间的人、或出于共同爱好而非利益去玩耍娱乐的人,基本都算。
在谈正事这方面,我认为优先选行业、领域里牛逼的人先于选信任的人,因为你需要的是信息、资源和理性,而非给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找出口。
这类人有点像导师这个角色。
第二,能谈心的。
多能干、坚强、理性的人都会有非工作、事业上的翻烦心事,可能来自家庭、生活或某个对他很重要的人,此时,他需要一个了解他的、倾听更好的人、更能获取他信任的人来帮助他。
第三,能陪你玩耍找乐子的。
在牛逼的导师、在知心的大姐姐未必能陪你疯狂、陪你High,当你想放松甚至放纵一下时——比如去一家你不知道但其实颇有名气的馆子撮一顿、周末的夜晚想喝高、能陪你shopping走一天、八卦闲聊时,你需要有这样的朋友。
第四,能给你树立榜样的,比如让你感到受到威胁的、激发斗志的、想要去超越的人。
曾国藩曾说过:“老夫活了五十多岁,经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应该有至少一位能“刺激”我们变得更好的人。
第五,尊重、崇拜你的人。
如果你的身边有尊重、崇拜你的人请珍惜他们,一方面是出于礼节,尊重他人的人应该获得同等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们现在可能还没办法给你提供同等的价值,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给你的回报超乎你的想象。
高质量的人脉说到底是一种“不求帮忙、但能交换、还有情谊打底”的关系。
— THE END —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内向、不善社交的人如何建立人脉?修
内向、不善社交的人如何建立人脉?
三成能力,七分人脉,对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人是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可是对于我所问的题目,该怎么办呢?
按投票排序
281 个回答
我在微信上被拖入了好几个所谓的大V群。很多如雷贯耳的人物都在群里,比如李开复先生。我第一次看到他时,心想要不要申请加他好友呢,但这个念头只是转过便算。不是怕被拒绝,而是即使通过了也没意义。我能说什么呢?除了久仰和祝他身体健康之外,我实在没有什么想说的。无话可说,却想要加他好友,这动机就有问题。既浪费人家的时间,也是给我自己找不痛快。
我自己也常常接到陌生人的好友申请,我一般都不会通过。当然有一些时候也不得不碍于情面。但是加来之后,就会像前面说的,无话可说。这不是对方的问题。他们常常是积极主动的,有很多话想聊,甚至直接约我「面基」,但我的回应总是很克制且退缩,更不习惯与陌生人面基。我不知道像我这样油盐不进的人是不是少数,反正他们通常是一轮热情的问候过后,就再没有了下文。
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我是个内向的人,对于这道题目可以贡献一些亲身的经验。其实在「人脉」这件事上,我几乎没有犯过愁。每天总少不了有几个慕名的朋友找上门来,微信通讯录里也有了接近四位数的联系人。虽然也谈不上是多大的圈子,但跟多数内向者比起来,总算是个幸运儿。这当然有点特殊性,因为我在知乎回答过不少问题,忝列「大V」之群,受人错爱。
但我也不是生来就是V的。2012年的时候我刚上知乎,还是一枚小透明,有一次办学术会议,我客串会务人员,恰逢当时已是大V的
老师参会。我犹豫了20分钟,最终还是鼓足勇气去找他搭讪。我说你是XXX老师吧,我在知乎上看过你的回答,很喜欢你的风格。动机老师那时候一愣,说原来这里也有人上知乎啊(什么话,当时我们距离知乎总部不到一公里)。
后来这件事被动机老师评论为「你总要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迈出去了,好了,内向的循环就打破了,否则就还是在自己的小星球上孤独地旋转。听起来很励志对不对?毕竟动机老师和我现在成了铁哥们。但故事总还有后半段。当时迈出的那一步,其实对我们的关系没有什么用。那几天我们在会场遇到,也就是客气地点头笑笑。真正开始聊天,是在2013年的春天。那时我开始在知乎答题,动机老师评论了其中一个回答。我赶紧抓住机会说:「你还记得我吗?去年北京开会时跟你打过招呼。」就这样,我们才有了实质性的交流。我们相互评论对方的回答和文章,交换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我们做着相同的行业,彼此的社会关系有不少交叠。我们具有很多共同点,也发现了不少可以互相学习的地方。他常常到北京来,我也去了几次杭州,见面越来越多,就变得越来越熟。
这件事是说什么呢?像我这么内向的人,也可以交到动机老师这样的朋友,这说明内向的人完全有能力建立和维持关系。但是我并没有抱着所谓建立「人脉」的念头。实际上,开始搭讪的时候还有一点,「有没有可能跟他聊成好朋友呢?」但很快就发现不行,实在找不出什么技巧增进我们的关系。所以我想我大概只能这样了,不要勉强自己做超出能力的事。「啊,那个人好棒,务必要想办法把他纳入我的圈子!」如果对自己下达这样的命令,百分之百是会失败的。
好消息是,我不必对自己下达这样的命令。因为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多年的内向经验给予我最大的礼物就是:我可以不需要人脉。我可以一个人活得很好,事实上,是会比在「人脉」里活得还要更好。直到现在,我仍然享受把自己关进一间小屋里的感觉:安全,自在,坦然。待上一天也无所谓,有一本书就更好,没书也行。我有的是办法打发时间。有人问我:「这样不孤独吗?」有这种疑问的人,多半是外向的。他们总以为内向的人只不过是在忍受独处(而我们真的是在享受),就像我们也无法理解外向的人怎么可以「享受」那么多人聚在一起的地方。
这样说来,内向的人有什么必要非得发展自己的「人脉」呢?如果不是主流的话语体系把「独处」说成了「孤独」,就像见不得人的毛病一样,同时又给「圈子」、「人脉」赋予了绝对的价值,内向的人本来安安静静地,自己能活得舒舒服服,又何至于发出如题的疑问?无非是各人对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而已。一些人就喜欢从一个派对转移到另一个派对,收集五花八门的名片,而另一些人偏好待在不受打扰的空间里,看书,写字,听音乐,睡觉,或者工作挣钱。谁也用不着羡慕对方,因为别人喜欢的生活方式,未必让自己幸福。
放弃自己不擅长的事,有时也是一种智慧。我并非因为擅于社交,才和动机老师成为朋友的。他接受我,是因为我写了不错的回答。我们聊得投缘,是因为读过同样的书,思考过相似的问题,身上散发着同类的气息。自大一点说,在找他搭讪过的无数粉丝(包括大量美女粉丝)当中,动机老师认为我是最可交往的一个对象,这是我的幸运。但我绝不是为了发展「人脉」去追求他的认可的。我只是选择了一种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例如,少赶派对,少凑热闹,把时间花在读书写东西上。这些事又塑造了我。不知不觉地,我成为了被一些人认可的人,间接达到了「发展人脉」的效果。
不是有意达成,只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个副产品。
我常有这样的经验:不刻意追求一样东西,反而可以自然而然地拥有,如果太用力反倒不行。在我看来,人际关系也属于这一类。一些人可能不同意,他们主张人脉要努力建立,着力经营。我想,说这些话的人,必须在社交上很有天赋。内向的人是不行的。就算想努力把局面控制好,也会动辄得咎,拼了命也不行。那就算了吧。光是鼓励我们勇敢啊,加油啊,其实也都没什么用。
这种时候就不要用力了,倒不如放弃刻意追求的努力,让自己活得自在一点。内向的人,有时候是比外向的人活得寂寞一些。这没什么问题。只要能活得好,活出滋味。无须把「人脉」当成人生的应有之义,好像不解决它就没法活得舒展。没有圈子的人,同样可以好好活着。一个人活得越像自己,就越会吸引同类。这是网络最好的地方,它让气味相投的人更容易发现彼此,不必受距离或其它条件限制。过去你认识的人就那么些,只好「随缘」,而现在网络帮我们连通了整个世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都有同类,通过知乎的一次问答,或者陌陌的一个群组,同类之间就可以毫无困难地接上头。
你不去找圈子,圈子也有的是办法找到你。
外向的人也许要建立了人脉才可以活得更好。而内向的人是先活得更好了,人脉就会自然拓展。这是无须用力的:你自己是这样的人,你就会遇到几个欣赏这样的人;你享受此刻的生活,你就会发现与它匹配的圈子;你认同自己,就会受到别人更多的认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这些自然而然发生之前,耐得住寂寞。——而在耐得住寂寞这方面,还有谁会比内向的人更有天赋呢?
内向还是外向,对于人际交往来说都是中性词,从来没有外向的人天生更容易成功的说法。
内向者看似没有外向者交友广阔,但是这类人往往有个大利器,叫做敏感。当然,内向的人不一定都敏感,外向的人也未必不敏感,只是内向人当中心思细腻,洞察力强的比例会更多一些,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分配在这上面多了,另一方面自然就少些。
我本人算是偏内向的人,也算敏感。记得在一次饭局上有一位搞制造业的大佬被许多人围绕着不停劝酒恭维。我完全不善于这种喧闹。但我能察觉到,这位大佬心里对这种浮于表面的觥筹交错其实是很不感冒的。当时正好新的劳动法刚颁布,我琢磨着他肯定有被坑惨,等到来了个机会,我就把话题引到这上了,随意谈了一些对这部立法的负面看法。那位大佬果然瞬间两眼放光,酒席结束后他单独拉着我到一边吐了好久的苦水,搞得我想走都走不了。
其实事业成功者,极少有真正的酒囊饭袋,遇到一个懂自己苦闷的人,心里是欣喜的。而那些特别“善于交际”的人,他们的天赋点全加在客套和拼酒上,也许能很快热络气氛,但无法深入下去。对方一看你撅起屁股就知道卖的什么药,天然少了一份尊敬。
外向者看似朋友遍天下,其实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废人脉和浅人脉,产生不了价值,还需要花费成本去维持,综合起来看开拓效率并不高。而且人并不能一直保持高能量社交状态,强打精神的结果就是所有的热情和客套只能流于表面,导致外向者很容易给对方留下油滑、忽悠、虚伪的印象,这些对于建立深层合作关系是很致命的。
而内向者因为不需要也无法应付过多的互动,反而可以集中精力,深化和对方的共鸣与互动,这时候,敏感的特质往往能有奇用。
人脉的意义不在于你认识谁,而在于你能吸引谁,(靠权力、威慑去推动谁这不算人脉)能吸引谁根本在于能给对方提供什么价值。这种价值并非只是很肮脏龌龊的那种相互勾结利用的商业价值,任何情感价值,娱乐价值,信用价值,学术价值,都可以。
不管是否内向,当你能够提供的价值足够高,自然会吸引到别人,性格内向的人给别人提供娱乐价值自然比较困难,但是并非没有可能拥有其他的用武之地,性格有些确实是天生的,强改不来的。
就我的经验,对于不善社交的内向者来说,想要建立人脉,那些真诚啊,用心啊,友善啊,其实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唯一最重要的就是你的价值。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说的最漂亮的一句话就是: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人脉说到底,很简单,就是彼此间价值的互换,就跟拿钱买东西一样天经地义,你没钱,凭什么要人家把东西给你。
大V间的人脉关系,除了志趣相投的,大部分是彼此都拥有可用于交换的价值,比如你懂心理,我懂营销,他懂投资,现在是互联网社会,人脉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有效的联结。
过去工作原因,偶尔会见到一些大牌的作家,甚至有面对面聊天的机会,又能怎样呢?
这里面有些作家确实是我蛮欣赏和喜欢的,但也不会说上去要个电话合个影啥的,就不说年龄代沟这些,就算你懂他敬他惜他,但在人家眼里,你也就是一个年青人。
谈笑风生?得了吧,就算人家闲得蛋疼玩鸟,也没兴趣跟你交流的,你身上没一点人家需要的东西,崇拜?人不缺。
这儿点一下部分喜欢私信漂亮姑娘的男同胞,某人给我看了你们的私信内容,不得不说,是有够差劲的,不知道是不是精虫爬上去把脑子给吃掉了。
听我的,其实再漂亮的开场白也都没用,真正有效的,就是把你的价值亮出来,价值包括:
学校:985、211、哈佛、剑桥、麻省理工等;
工作:BAT、国企、公务员、五百强、创业;
外在:器大、威猛、帅惨、活儿好;
家境:我爸、我姑姑、我姥姥、我大爷;
用心:挑出姑娘回答中的漏洞,做一些漂亮精彩的回复和补充等。
至于姑娘回不回你,得看人家缺不缺,爱不爱,对于喜欢文学的姑娘,你要有王小波的才,肯定是一击即中嘛,对于喜欢物质的姑娘,你要能把她满足得够够的,相信也不大会拒绝你。
对于想勾搭男神的姑娘,请自行举一反三,另外不挖墙角是美德。
说回到如何建立人脉,以在知乎举例。
如果你很想认识一位大V,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是三观一致也好,崇拜佩服也好,原因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
抢沙发,混脸熟,狂点赞,么么哒,真的没用。
相对而言,有见地的评论会有用些,如果评论里有喷子出没,你能费点心摆事实讲道理把喷子摆平,大V见了多少会开心些,如此多次,自然就会比较关注你。
如果大V不小心说了有明显错误的东西,就不要在评论里回复了,直接私信,毕竟真佛被黑了也有火啊,虚怀若谷的人没那么多,你在评论里说的人下不了台,包不准以为你跟他有仇,直接给你拉黑了,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萨摩耶日了哈士奇,找谁说理去?
当然,更好的办法是,想办法让自己成为大V,这样,就有了和对方平等对话的便利,到时候经常给点个赞,捧个场,人心都是肉长的,一来二去的,也就认识了,彼此三观脾气合得来的,这道人脉就算交上了。
但是,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你想要结交的人,就是不搭理你,你视对方为偶像,对方看你似路人,也就不必勉强,倒也不用由粉转黑,气度还是要有的。交友如恋爱,不能勉强,有时候就是对不上眼聊不来,倒也没什么特别理由。
不管是建立人脉,还是寻段感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足够独立,一旦有所依赖,痛苦和无奈也就跟着来了。
有人脉当然是好的,谁不想朋友遍地,走到哪儿都吃香,遇着什么事儿都有人帮,但很多道理都是极朴素的,不能便宜都让你占了,想得到多少,就得付出多少。
只能给别人锦上添花的人,就别指着别人给你雪中送炭。
不善社交的内向者,有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怕麻烦,不仅仅不想别人麻烦自己,也不愿意去麻烦别人,他们要搬家,会更多的选择搬家公司而不是请朋友帮忙,他们出了什么事儿,能自己解决的尽量不托熟人,哪怕用下熟人会便利许多。
其实这才是影响内向者结交人脉的重要障碍,抱着这种心态的,想要结交人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造自己,让自己高价值。
对于自身价值一般的人,不妨把对人脉的预期适当调低一点,不要老是想着和比你高好多段的人交朋友,倒也不是配不上,就是不太合适而已。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点,人脉不是光建立就行了,还要维护。
有些人脉似仙人掌,还好说,隔段时间给点水就行。
但有些人脉就像牡丹,得时时惦记着,一个照顾不周就死了。
维护人脉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金钱和精力。
所以,在我们去思考如何建立人脉之前,先应该判断什么样的人脉值得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去维护,否则累个精疲力尽最后还不讨好。
在连自我都把握不好的阶段,切勿过分强调人脉的重要性,所谓三分能力,七分人脉,根本就是胡扯,就连我们认为只是党羽多,会拍马屁的和绅,都是有牛逼到爆炸的真本事,还真以为遇着个贵人就上天了?
在这点上,千万别受武侠小说的蛊惑,基本上武侠小说里所有人脉相关的东西,都是情怀化了的,令狐冲交结五都雄,是因为他是令狐冲,你不看他还摆平了风清扬,搞定了任盈盈,而同为青年才俊的林平之,就只能切鸡鸡。而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连林平之的脚后跟都够不上呢,把我们放到《笑傲江湖》,估计活不过三章。
同样,你也不是段誉,没那么多高手护着你也没那么多妹子可护,也不是运气逆天到做着梦都把公主御了的虚竹,也别想着像陆小凤一样能喝酒豪情满怀就一大帮同生共死的兄弟。
我很喜欢古龙,超喜欢《海贼王》,不代表就会盲目地把里面的东西移到生活中来,路飞的人脉你用笔划拉一下,不细思极恐么?而说句实在的,路飞一伙的友谊和羁绊,你翻遍历史,人类史上从来都没有过。
故事是故事,现实是现实。
又扯远了,说到底还是努力提升自我才是最有用的,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极度内向的人。
小的时候,见到长辈,我从来不能像别的小孩样者萌撒着娇地叫着 “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我这从小就染上的高冷病,让我的爸妈感觉很没面子,久而久之就习惯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于是我变愈发愈孤僻。
后来上学,个性孤僻又颇有些另类的我,时常会与老师为敌。和所有的好学生不同,我从小学开始就就一个坏学生,我上课睡觉,上学迟到、做作业如果碰上选择题就蒙着脑子瞎写;要是碰到要长篇大论的题目,就直接把题目抄一遍,总之把作业本和卷子填满就行。
但我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我从来不聚众打架、不喝酒不抽烟、不翻墙去网吧、不早恋泡妹纸,不和陌生人说话,上课回答从来只说“不知道”,一天说话不超过10句。是的,我就是一个又孤僻、又叛逆的人。于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为黑白两道都所不容:我被老师呵斥、被同学欺负,被长辈大骂,被女生们嫌弃,我就在这样的毫无存在感的状态下过完了义务教育的九年。
你应该会问我,既然我什么都不干,那我在干嘛?其实我也记不清来,我回想了一下,小学的时候我貌似沉迷于一种自我陶醉的游戏中:我常常会在一张A4上画出一张战争地图,然后再用几张厚卡纸剪出一叠各类英雄的小卡片,为它们一一命名,标上攻击力和生命值,像极了这几年流行的各种桌游,我就是是这样自己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中学的时候,我开始迷恋于阅读和写作。记得当同学们捧着《青年文摘》和《意林》的装逼的时候,我却彻夜阅读钱钟书和王朔的、王小波的书。阅读他们的文字,让我十分兴奋,似乎觉得冥冥之中有一个同样叛逆的人帮我说出了我的所有想法,为我的这另类孤僻的生活状态做了一个肯定。
但是,每次读完之后,我却更加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因为我竟然无人可以分享。毕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里,在一群普普通通的十三四岁孩子之中,阅读超过这个年龄阶段的书,所能接受到的只是各种奇怪、无法理解的目光。
也许和大多数的孤独又叛逆的孩子一样,我终于遇到了一个又孤独又叛逆的偶像,他就是韩寒。于是在我初三的时候,我开始学习韩寒。我在上课的时候开始写小说,在下课的时候写小说,在任何的时候写小说,我咋个这英文作业本、几何本、作文本上都写满了我歪歪曲曲的字。当然,韩寒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的,终于有一天某个傻逼一样的老师发现了我的小说,于是没收之,还让我在全班面前读自己写的东西,我一边读,她一边破口大骂着批评 ,就差往我脖子上套一块“打到反动分子”的牌子了。真是文革传统,从娃娃抓起。
总之,从那时开始,我就被强行摁住,活生生斩断了许多独特的念头。我开始被要求成为一个爱集体、爱学习的好学生。上课、考试、作业、各种活动、入团、入党、学生会、社团,等等等等,这些繁琐无聊的事情枪林弹雨般向我袭来,我躲闪不及,索性直接咽了气。
高中的三年,在爸妈和老师的严格监控下,我生活的最重要的意义——阅读和写作,也被消灭殆尽。于是,我便更加压抑,整整高中三年,最后几乎要发展成为医学意义上的抑郁症。
读到这里,能也许会迫不及待的问:那么你现在怎么样了呢?你现在应该不压抑很外向了吧?你是怎么改变自己的?
我只能说,不好意思,我现在依旧孤独、孤僻、内向,我也从来没有试图去改变自己。但是,当离开中学,进入大学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确实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自己,让我明白了:内向、另类、孤僻、叛逆者所拥有的巨大优势。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广告。这是一个需要创造力的职业。一直对应试教育充满仇恨的我,继承了中学时候的优良传统,在各类专业考试中稳列倒数前十。而且我也依旧孤僻、内向。在浮躁的大学生活中:我没有参加任何社团,我也拒绝过多的聚餐、聚会。真的,和太多的人待在一起,我会觉得浑身不舒服。和很多人在一起边聊天边吹牛边吃饭,我甚至会觉得这是对食物的不尊重。总是,我厌恶极了社交。
但感谢我们的大学的自由与包容,另类而孤僻的我却莫名奇妙地成为了学校里的知名人物。
我用别人出去social,出去聊天、喝酒、侃大山的时间,躲在寝室里折腾技术,阅读各种图书,我还拍摄广告片、设计广告海报,我还玩摄影、写小说,和几个同样孤僻但有趣的朋友一块并且参加了许多的创意展览和比赛。我们的作品被众多资深的大牛惊叹,我们获得了诸多的全国甚至世界级别的奖项,名利双收。
于是,我们在学校里开始被人重视,开始时不时被学校和各种论坛邀请参加各种演说和沙龙。而我们也因此认识了更多的和我们一样喜好、一样性格的人——我们有着同样的爱好、相同的价值观,我们都内向、都孤僻,但我们成为了朋友,无话不谈,我们的交往我们的友谊,无需繁杂的社交礼仪来维持,因为我们从互相的眼神之中,看到了自己。
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意识到我身上所蕴含的能量。我拥有那些世俗意义上的“外向主义者”所不具备的能力:我可以向内消化负面情绪,而不需要借助外人;我可以更容易让自己的思绪安静、集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天马行空;我不惧怕孤独,我甚至享受孤独,在孤独中我能看到外向的人所根本看不到的事物的样子,就如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看见的四季轮回,梵高在夜空下看见扭曲旋转的星空,就如同尼采在世俗教诲中看见的上帝的另一面。
我不再强迫自己改变性格,不会让自己用“难受、不舒服”为代价参加各种无趣的聚会,我也不会让自己昧着内心学习那些阿谀奉承的话术去讨好上级、讨好领导。我并不批判这些外向的行为,我也很尊重每一个外向的人,我只是希望我更能尊重自己的内心,自己最本质的性格;我也希望每一个外向的人都能尊重我的选择。
当我完全明白这些之后,我便开始充满梦想地生活。我的梦想来自于我最初的爱好,而不是世俗的牵引,抑或是他人的影响。我开始每天写作、做一些好玩的东西,玩玩摄影、玩玩艺术,我不为取悦于谁,我只为了自己的内心,和自己内心中一个梦想。内向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接近自己的梦想。
其实,今天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有不少朋友在后台问我:我觉得我有社交恐惧症怎么办?我都没有直接回答,因为我觉得我也患有这个所谓的“社交恐惧症”。而且现在的我依然患着社交恐惧症。但我却依然能够每天乐观地生活,因为我彻底想明白了:我不为别人而活。既然如此,我为何要参加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社交?为什么要为了融入不了大多数人的圈子而感到痛苦?
朋友,如果你要真正治愈“社交恐惧症”,你所要做的不是很多成功学家所说的“走出自我、改变性格”。你要做的是让自己更牛逼,让自己能够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有趣的人,让自己拥有去拒绝那些你觉得无聊的人的勇气。不要让这种痛苦、纠结又无聊繁琐的社交占据你的时间和思维,去做你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当你做好这些事情之后,你将会发现,你不仅拥有名与利,你更拥有了真正与你坦诚的好朋友。
就在刚刚,公司部门的领导,打电话给我让我今晚去和他们一块吃火锅,唱KTV,还说大家都已经去了,就差你了。但我想到今晚我还没有写好文章,该读的书还没有读完,自己的身体锻炼计划也没有完成,我就果断拒绝了领导。
我看到朋友圈中,同事们晒合影、晒美食,我完全没有任何的沮丧与难受与被孤立的感觉。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内向型的人,假如我放弃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去参加一个一群人的聚会,一群无趣的外向型人格的人的聚会,我反而会更难受。我每天生活的意义来自于内在思考,我的快乐来自于我内心的世界。我的存在,从来不为了取悦某个人,不为了取悦领导、取悦同事、取悦朋友、取悦体制,我只为了自己而生活。因此,我必须要做好我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内向者的优势。
其实,这个世界是由内向者所构建的。乔布斯、比尔盖茨、JK罗琳、金庸、韩寒、罗永浩、冯唐、王小波、刘春等等,都是典型的内向主义者。之前看罗永浩的演讲,记得他讲过一段话:
你们别看我站在台上能扯淡那么久,其实我是个很内向的人。参加超过5个人的饭局我就会全身不舒服,每次饭局以后回家都要一个人狠狠读一天书才能缓过来。我现在站在这里演讲,其实恰恰是因为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强项,我擅长于演说,并且喜欢它,我也没想过这个技能能赚什么钱,得到什么名利,我只是喜欢,就认真去练习。记得没去新东方当老师之前,有很多人说我:老罗,你平时一天都不说几句话,你还能上讲台当老师?你别逗了吧!但我不管,我内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会被别人所左右,谁说内向的人不能当老师?
以上,献给我自己,和那些因为性格内向而感到痛苦、压抑的朋友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的人不睡觉”,转载前请联系
我曾经问过一个我认为成功的长者,如何拓展人脉。答案是:认真仔细的做好答应别人的事,尤其是自己擅长的事,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我属于极其内向的人,我经常在家读书加健身房锻炼连续7天不出小区门。
我不善于社交,最近7-8年,除了和客户去过2-3次KTV,超过4人的聚会或活动屈指可数。
而且,我做翻译时,服务最好的客户,工作质量和效率很受好评,但是我愣是5年没见过甲方长什么样。电话沟通都没有,都是e-mail。
但是这些并没有什么关系。我只想说一点,一句话,可以说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战略:
Just be so good, that people can't ignore you.
关键是你在做什么样的事情,对这个事情有多专注有多努力,不断去战胜自己,这样自然你会遇到有趣的人。
我其实就是一个外表外向,但是内心内向的人,虽然很多行业的朋友都觉得我很外向,但是我自己家人都非常肯定是说我是一个偏内向的人。
我的经验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给别人提供价值,别人通常不会因为你多么殷勤,或者刻意社交而和你建立关系,而是因为你有能力给别人带来价值而愿意和你交往。
其实我就是一个特不爱交际的人,在团队里甚至都有点冷漠。从不参加集体活动也从不爱开玩笑。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也一直试图去改进,但是收效不大。
后来,我想既然这样的话。那我就做点别的吧。
我这么多年就做两件事。
1.堂堂正正。在我的职业生涯里,从没打过任何人的小报告,从没偏袒过任何人,从没有因为私心为自己争取什么。我从未参与任何一次职场斗争,也从来没有人斗争过我。
2.可依赖。我可能永远也成不了牛逼的人。但是你交给我的事情,我会做好。如果我做不好,在我这个level上的人,能做好的也不多。(如果说,高段位的人,轻松搞定那是应该的)
虽然混了这么多年一直是个小菜,但是能拥有一个问心无愧的职业生涯,也没什么不好。
起码,如果我实在混不下去,或者没人要我。
我已经有了足够的钱开个超市。
自称内向的大V,比如
什么的都在显摆自己作为内向者的丰富经验,让我这个其实也想说自己内向的人都不好意思同流合污了。但我还是得强调我也是内向的人,至少我是有明显的内向倾向的!
比如第一次见到他们俩,是在今年盐club之后的一个饭局上,隔桌坐对面吃了一晚上饭,其实也没太敢说几句话。上个月跑去北京开会,死皮赖脸地搭讪他们,才多聊了几句变熟一点了,但其实也并没有觉得这就是所谓的人脉建立了。因为发自内心地讲,其实和他们并没太多交集,除了想认识了解以外,并没有太多动机去深入接触,所以说虽然别人背着光环,但是为什么看到有光环的人,就一定要逼着自己去套近乎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习惯和风格,我不能说我的风格一定是最好的,但就是想把我的故事拿来和大家讲讲吧。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时候,是我们学校中国学生会的主席(CUAUT 08-09届 President),那时候认识的人特多,做什么活动干什么事情,总能找到合适的人,出去拉个赞助,也总能碰上很合适的合作方,所以一整年做下来,业务和财务方面的表现都完爆前面几届。
那时候学校里经常碰到认识我但我不认识的人,感觉自己好像有点风云人物的样子。可是我有做很多社交吗?我有很善于搭建人脉吗?完全没有!
当时很多人都有个幻觉,觉得我特忙,每天到处社交应酬什么的,其实绝大多数时候我都自己很屌丝地呆在家里玩游戏上网看片什么的。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内向的人,就是因为我觉得在人多的地方是耗费能量的,我自己呆着的时候才是充电的。所以我偶尔才社交一下,平时主要是自己呆着充电。
可是既然如此,那么我又是怎么做到认识很多人,有很多可用的资源的呢?
我的思路很简单,就是我不会管我和别人熟不熟,我只会看我提出的事情或者计划,对于别人来说是否是一个好玩的,有趣的,适合他们做的事情。我从不会尝试和一个我不感兴趣或者觉得没什么用的人故意套近乎,假装诚意。就算这个人再牛,再有光环或者背景,如果他不会对我做的事情感兴趣,或者我不会需要他,我基本就不会去接近。
当时在大学的时候,学校的领导,使馆的领导,包括经常从国内过来的各种名人政要也是不少,还有很多家里很有钱有势的同龄人。我基本也就是打个照面,不太理会。为什么呢?因为压根没交集,没关联,没有继续维持关系的动力呀!最烦就是虚伪,别人的虚伪我很烦,我自己的虚伪我更加烦。
我在学校那几年,也见过一些这方面特别卖力,特别会搞关系的,经常跟这个那个合影啊,吃饭啊之类的,可是也没觉得他们搞出了什么名堂来。因为在一段对方很牛但和你没什么关系的社交里面,你投入的时间精力,和你得到的东西,是非常不对等的。
这些人牛是牛,但你去求爹爹告奶奶地求他们帮忙做事,就算成功了,你心里不舒服,他们也不靠谱或者心不在焉地对待你。反过来,我只会和那些对我做的事情感兴趣,觉得我是在为他们提供机会的人接触。所以慢慢的,身边聚集了很多特别乐意帮我忙的朋友。他们知道我不管找他们做什么,刚好都是他们自己特想做的事情。这样的社交,压根不需要什么维护,也无所谓你内向外向。
所以我的思路之一就是:目的性很明确,没用的人不会浪费时间去接触,不管对方多么牛。
我的思路之二是:不要尝试用殷勤和讨好去赢得人心,而是用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投入和热爱。
我举个例子,当年还有一年本科毕业的时候,我发愁读研的事情,因为自己成绩也一般,简历也没什么很牛的内容。那时候碰巧四川地震,我又是成都人,所以立刻决定回国去做赈灾志愿者。回去之前,我在网上搜危机干预的文献,发现有篇佳作的作者电子邮箱刚好是我们学校的。所以当时我也没想那么多,顺手就发了封邮件过去,说明了来意,希望对方提供更多危机干预的素材。
过了几天对面回信了,一看邮件签名档才知道,原来是当时我们学校社工系的系主任。她跟我说我们系的Dr.Tsang刚好在做四川地震救援方面工作,你和他谈谈吧。于是我就联系上了曾教授,说明了我的来意,我们立刻开始邮件联络,然后因为我在一线,所以给在加拿大的他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有用信息和支持,回加拿大之后又和他们开了很多会,给了很多参考意见,大家都对我印象特别好。
最后学校校报也采访了我,还上了头版。曾教授也主动邀请我毕业了申请社工系的硕士项目,然后申请过程中也给了很多的支持。于是当时我就带着GPA刚刚过录取线的水平进了这么一个录取率是1:200的专业。
你说这一切都是我事先计划好的吗?我是为了给自己解决读研问题,才去做这一切的吗?完全不是,我的智商根本不够打这么心机婊的小算盘。当时决定联系论文作者,决定和曾教授联络沟通,为他们的团队做一线工作,完全是因为地震赈灾这事情对我自己来说很重要。我很认真地去做,大家对我很认可,所以才愿意支持我。
当你对一个人大献殷勤,低三下四地去跟人套近乎的时候,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带着目的性来的,可是心里对你是不认可和抵触的。你的存在只会给人带来消极情绪,就算别人答应帮你,也是带着消极情绪在帮,所以也就不会100%很投入地帮。
当你做一些自己很喜欢,很在乎的事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去寻求那些对你有价值的人的帮助时(不论你和他们是否熟悉),你会让别人感到你对自己做的事情的投入,热情和真诚。这会感染和感动别人,从而让别人愿意特别投入地帮助你。
总结一下,就是两点:第一,不要浪费时间去攀附和你没关联,也不会对你感兴趣的人,不管对方多么牛,不要去蹭人家的光环。第二,做你喜欢的事情,并且让人看到你的热情和投入。最终打动人的不是你维护关系的殷勤,而是你有多么在乎自己所做的事情。
有可能我的价值观有点非主流,不那么看重赚钱啊,业绩啊之类的,另外我所处的行业也不像一些传统行业那样竞争激烈,所以我的观点未必具有普适性。但是至少在人际关系的相处上,我一直还蛮顺利的,并没花太多功夫,但经常遇到贵人相助,或者在关键时刻刚好遇到对的人。所以或许我的思路里,也有些可取之处吧。
希望对你有启发。
==============补充==============
虽然我很推崇非目的性和非功利性的社交,但是同时也希望强调,这样的推崇不应该成为你恐惧和回避社交的借口!在遇到需要交往的人的时候,有能力有意愿去打开局面,和遇到人不敢交往并且用“太功利”这样的理由来为自己的不作为而开脱,完全是两码事!所以请大家区分清楚自己的状况。
评论里有人在明显没仔细看清楚我全文的情况下,就主观臆断认为,我在劝告只要是内向的人就去刻意改变自己。
但其实我恰恰也是不认同强迫内向的人可以改变的。
这些人简直了,我通篇的核心观点是:
内向者如何更好的社交和改变自己,需要先确定一个前提,你到底是真内向、还是假内向?
如果你是真内向,你可以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没有任何逼你的意思。
如果你是假内向,同时内心有强烈交友和改变的意愿,那你其实可以有另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可以帮助你解决长期以来很困惑,想改变没却改变成功的问题。而我提供的就一种针对假内向改变的方法,我本人就是假内向,我就是通过这套方法改变自己的,而且帮助很多人改变过。所以我对假内向深有体会。
更新增加了静坐冥想恢复快速恢复精力的方法。
=====正文=======
我提出一个不同的角度给大家参考一下。
你需要首先确认你到底是不是真内向,如果是你是假内向,那你的社交方式会有不同。
前几天一个咨询者向我提出一个疑问,他说他的一个朋友劝告他,如果他本身是内向的,喜欢独处,不要强迫自己不断去社交,去和别人说话,让自己舒服就行了。强迫自己变得外向,就是不认可本身的内向的自己,反而显得不外向,觉得没必要和别人刻意社交,《内向者优势》这本书也是这样说的。
而我的理念是鼓励内向者大胆去社交,增加自己的人脉和异性资源的。
他觉得互相矛盾,很困惑,不知道该听谁的?
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内向者到底要不要变得外向?
是不是内向者变外向了就相对容易社交了。我答案是肯定的。
《内向者优势》里面提出的一些观点我也非常的赞同,但我有不同的看法。
在这本书里,提到的内向是如何形成的原理,主要归因为遗传基因、生理激素、大脑神经等生理的天生因素。
而我经过和超过5000人以上的情感咨询者接触,以及与看我文章、电子书的大量受众交流发现,很多人的『内向』并不是天生的。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天生就内向呢?这里问内向者4个小问题,做一个简单测试。
1,请认真回忆一下,你年纪非常小的时候是外向还是内向?(活泼或老实)
2,你发自内心的问自己,你是否想交朋友吗?渴望与人接触交流吗?想认识更多异性吗?(即使你尝试失败过)
3,你是否有迫切改变自己的意愿?
4,你是否伴随自卑,心理素质较差,阻挡了你接触外界。
如果你的答案是:1,外向活泼;2,3,4题的答案:是。或者只有一个『是』。
那你其实并不是『真内向』,而是『假内向』。
虽然这个测试不会非常严谨,但能大体可以了解你内向的情况,
可能是由于是《内向者优势》的作者是欧美人,他们的小孩的教育方式和坏境和中国有非常大的不同,欧美的教育是鼓励个性发展,不打骂,不打压,讲究沟通。
而中国的教育环境(家庭、学校)大部分是压抑个性的。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童年阴影”理论,认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从小就被要求不能调皮捣蛋,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一吵闹就会被训斥或被打,刚开始还是会继续吵,但随着时间推移,年纪变大,吃到的苦头够多(断零钱、体罚打骂等),慢慢也就被驯服了,就像动物园里被拔了牙的老虎被大妈骑着拍照一样无奈。
上学时都被要求带红领巾,不带就要被记过,被要求穿难看的校服、要求剪统一的头发型。有些家庭父母经常吵架、离异、肆意打骂教育孩子等等这一切,都是在无形中压抑了的个性,渐渐的,你由原来天真活泼开朗被迫影响和改造成了不爱说话、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向』性格。
这刚好符合“习得性无助”的原理,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回到开头咨询者的朋友那番观点,我认为他既是对的,但又不对。
如果他天生就是内向的,并且没有改变的意愿,那按照《内向者优势》的理论来认知自己的优势,是完全没问题的。
但如果你根据前面的小测试,了解到自己并不是天生内向,那是不是就不适用这套逻辑了呢?
作者可能不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内向,以及内向的原因,所以没有提出假内向的说法。
这也就不奇怪,那些看了《内向者优势》的人,在没有辩证的思考的情况下,就全盘接受了他的观点,并认为既然自己是内向的,那就老老实实完全接受内向者的行为模式来生活吧。
我于是让咨询者询问一下他朋友那4个小问题,给出的答案和我预期的一样,也是假内向。咨询者朋友还说,他只想交可值得交往的朋友,这句话本身就存在问题。什么样的朋友才值得交往呢?你不先去扩大社交圈,认识更多的人,是无法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朋友的。
这有点像,在封建社会里,如果奴隶接受了他们天生就应该被奴役,那他们永远不可能翻身做主人,永远都被别人欺压,永远没有公平。
如果没有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能有种乎,就不会有秦王朝的覆灭。
如果没有马丁路德金为黑人民权运动做出呐喊:I have dream 。那可能打破种族歧视的的压迫不知道会延后多少年。
既然存在假内向这一情况,同时很多人的内向都是在后天的成长环境影响中被改变的,那由此可得出,你如果有强烈的意愿想改变,想变得外向,或者说变得相对活泼一些,这是有可能的,是可以通过外部环境和某种训练方法来改变这一点,并且并不违反本性,因为你天生其实就是活泼外向的性格。
那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你符合这个前提,你是否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内向的人?那为什么不去改变呢?为什么要甘愿做一个无法活出真实而精彩的自己呢?
我可以说说自己的例子。
我影响中,慢慢开始变得内向是从小学4年级转学到了一个新学校,不适应新环境,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打骂体罚),成绩开始变差(转学前,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在班里是排前列的),甚至厌恶学习。
父母没有在此时采用鼓励和实质性的提升成绩的方法,而是选择了对一个三观还未形成的小孩子采用激将法——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你应该多努力等等。处于成长和青春期的孩子都是有叛逆和逆反心理的。这种方式只起到了反效果。
然后,从小学升初中时,开始张青春痘,直到大学毕业后才慢慢变好,但这在我整个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让我感到自卑和不敢表现自己,这对我的自信也有非常大的打击,而『内向』的表现就是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
我估计很多朋友也有和我类似的境遇。
那我是如何从自卑内向不爱说话,变成了现在不但自信交际广泛异性缘广,还能同时帮助更多的人改变的呢?
也许是久病成良医,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机缘巧合,上天让我帮助别人之前,自己先经历一遍磨难,经历大量的学习研究与实践。不对啊。我怎么好像变耶稣了。。。没有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意思。
最后总结和说说改变假内向的方向吧,之所以不是『方法』,是因为改变假内向变得相对外向活泼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你今天看了我的文章,知道了理念,就能马上改变的。
『知道』和『学会』是两回事,『学会』和『做到』又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从『做到』到『做成功』可能是最需要耐心和毅力才能突破的关卡。就像你看了无数的减肥健身方法,但从来没认真执行过,那就不可能成功。
而改变,需要进行扭转错误行为的系统思维升级,加上一套有效且可复制的行动指南。
这里我给出一套内向的人如何在社交场合快速打开自己状态,融入社交环境的简单方法。
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也教过很多内向的人使用过。
一般外向、能量气场强的人,在任何社交场合都能非常快的融入大部分的社交场合,你回忆一下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朋友,或者是否看到过类似这样的人在聚会上如鱼得水,感染着周围的人,气氛非常活跃,大家都很开心?而自己很想这样做,却发挥不出来?
如果你不是外向的人,如果你不是气场强的人,一般人都非常难做到,这是一种内在的能量,可能你看不到,却可以感受到。就像七龙珠里的超级赛亚人,在变身前战斗力很一般,但每次爆发后就瞬间爆表,全身泛起的黄光。强大的气场会让你感觉有一种被阳光照耀着的温暖。
我无法让你马上从内向变得外向,无法让你马上气场变强。却可以告诉你方法,如何短时间内通过调节“能量”来达到一种比较“嗨”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帮助你快速融入陌生社交场合。我已经体验过无数次,而且也教给过我朋友和学员,屡试不爽。
这种“嗨”其实因为你某种程度上进入了 “状态”,从生理的角度上,是你体内通过外部的刺激产生了“肾上腺素”,它于是继续反过来刺激你的大脑,让你进入一种“嗨”的非常规情绪,这时候你的精神是处于高度兴奋和高速运转的过程,此时的你会变得很本能,你的语言、行为都或多或少不由自主的听从了本能的驱使。
比较常见的例子,你喝了酒,但又未醉的时候,处于兴奋状态,你会经常做一些你平常做不出的行为,具体就不举例了,请各自回忆自己或朋友喝醉后的各种行为,自行脑补。
我这里指的“状态”在社交上可以狭隘理解为,你就是快乐的源泉,像某些广场的音乐喷泉一样,给路人游客带来赏心悦目之感,每一次的喷薄而出都会带来人们的欢呼雀跃,甚至是人们冒着被淋湿的风险或直接就想湿身的跑到喷泉中嬉戏,乐在其中。你如果也能做到这点,你也可以像喷泉那样,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并邀请别人加入你的欢乐中。
而你如果不在状态,你就无法传递你的热情、能量给对方,也就是你需要向别人寻求快乐的时候。这时你的状态就会表现为“比较拘谨,不太主动融入聚会中。
大家在明白有这种状态后,那如何进入这种'嗨‘的“状态”呢?
我这里告诉大家1个快速的方法!同时还有5个长期增强的方法!
立竿见影的快速方法:
刚才我说过进入“状态”是因为体内通过外部的刺激产生了“肾上腺素”。而想让身体快速产生这种反应,你可以提前“热身”。如果你不是个能量足的人,也需要热身,让身体产生适量的激素。
热身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身体上,进入社交场所前,估算可能还要走个5-10分钟的路程,你这时可以一路慢慢小跑过去。或者,假设活动场所是在比较高的楼层,你可以不做电梯走楼梯上去,或者走几层再做坐电梯都可以。有过类似经验的都会明白,你跑步或爬完楼梯后,身体会有点变热,情绪会比平静时高涨一些,你会感觉身体血液循环加快,说明你已经热身了。
一种是嘴上,进入社交场所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就开始主动打招呼,不用考虑对方的任何反馈,如果反应冷淡,就对自己说“I don't care!”。如果反馈好,对方也主动的和你开始攀谈,你就顺其自然聊几句,聊到实在没话说了,就告辞。然后继续与碰到的第2,3,4,5,6。。。。。N个人说话,有些人可能第3个人就开始进入状态,说话停不下来,弱一些的人可能第10个人才开始有感觉,但这不要紧,就像你在溜冰场上,刚开始磕磕绊绊,熟悉感觉后,只要向前稍微用力滑行一些,你就会一直往前滑,根本停不下来。聊天也是一样,这是一种“惯性”。
如果以上两种热身方式,如没条件使用,比如你今天穿的服装不适合小跑,或穿了高跟鞋根本无法跑。进入场合后连续打招呼都受到冷遇,很挫折。你可以提前在便利店里或在聚会上找个有酒精的饮料小酌一下,再继续配合不停的与人交流,也可以起到慢慢打开状态的作用,找到“嗨”的感觉。
这时,你就会发现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即使这个场合里你一个人都不认识,但你却变成了焦点,大家都围绕着你,大家都觉得你很热情,很有能量气场,你就像阳光照耀着大家,就像火焰吸引着飞蛾,就像你头上立刻有了明星的光环,大家都主动与你攀谈。
我上面说的方法都是需要自己亲身去体验过几次,才会有感觉,一旦你有进入“状态”过的经验,你会发现,你在现场你就是一个非常高价值,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感觉只有体验过的朋友才会明白,才会感受深刻。如果你最近有机会参加社交活动可以马上试试,如果成功了,请跟帖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归结起来,上面的方法可以称之为”自嗨“理论!也就是我后面会介绍的“自娱自乐”。
这里再说说四个长期增强能量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
1,早睡早起
2,适当的运动健身
3,健康的饮食习惯
4,增强自娱自乐的精神
5,静坐冥想
前3点虽然很朴实,但很多人可能做不到,现在的都市人大部分加班加点已是常态,精神压力也大,就很难保证这3点,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你能做到这3点,你每天都精神都会很饱满,并且感觉能量满满。
我认识的大部分老外朋友,90%都是很能自娱自乐,能量总是很足,和他们在一起,你都会不自觉的说很多话。西方的教育方式就是尊重个性,不压抑。有一次坐火车,邻座是一群参加旅行团的年轻老外,有一个中国人导游陪同,和他聊天过程中获知,他在做这份工作前一直都很内向,但自从经常和老外打交道后,就变得非常活泼、外向、能聊能侃,这是非常大大转变。
自娱自乐会产生情绪,情绪这个东西是可以传递、互转,你与对方聊天,当两个人交流的过程当中,他们两个的情绪都会达到一个点,这个点就是两个人情绪中间,或强势的一方。比如说,你今天不是很开心,买张电影票丢了,大概也就是50元,但还是很不爽,这个时候呢,另一个人非常开心,他中了彩票10万块,异常兴奋,他这时候的情绪是会带领你也会有点兴奋,虽然你损失了50元。另外一种,他情绪非常的低落,不是掉电影票这么简单,是检查发现自己得癌症了,你今天心情本来挺好的,捡到10块钱,他非常的懊丧,非常悲观,不断传递这个失落感给到你,你最后或多或少的受到他的影响。人的情绪最后的会同步化,会互转,女人在情绪这块更加的敏感。
增加自娱自乐的精神,相当于是让你慢慢恢复到你原来童年时未被打压、未被压抑过的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本我是按“唯乐原则”活动的,它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增强自娱自乐的精神,让自己自嗨,是解放你的天性,回归自我,回归本我的手段。
5,静坐冥想(快速恢复精力大杀器)
通过静坐冥想快速恢复精神,高效的休息。
当你参加社交前或在社交场合感到疲劳,没精力时,就可以马上使用,一般10-20分钟就能恢复一定的体力、精力。
静坐冥想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却没怎么试过,我给出的方法是属于简化的易学版本,要想高级更专业的请自行搜索。
冥想恢复精力只需要3步:
step 1——时间
拿出手机,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和喜好定时闹钟,5、10、20分钟都随意。
一般新手的忍耐时间较短,可以先5分钟体验一下。
我一般是10分钟,时间结束了,如果发现还意犹未尽,就会稍事调整一下姿势,再来一发,哦不,是再来10分钟。
step 2——姿势
由于你是在人较多场合,不太适合盘腿式冥想,避免你会被误以为在练XX功,而被保安抬走。而且由于你没练过可能会容易腿麻难受。
建议就坐在椅子上,可根据你的喜好,坐一半也可,靠椅背也可以。双腿平行也可,双脚踝交叉放也可(我比较喜欢这种姿势)。双手放两腿上也可,双手相扣放在要害部位上也可以(我比较喜欢这种手势)。
别人问起来,你就说有点困,打个盹。
step 3——呼吸
姿势摆好后,就闭目,开始关注自己的呼吸,去感觉气息在你身体的流动后又呼出的每个细节。
慢~~呼~~慢~~吸~~~~~~~。
慢~~呼~~慢~~吸~~~~~~~。
慢~~呼~~慢~~吸~~~~~~~。
鼻子慢吸,嘴吧慢呼。。。。。。。
由于一般人的大脑是不会停止思考的,你不用管大脑现在出现的任何思维,只要继续关注自己的呼吸,并静静的等待闹钟的响起。
你甚至可以在关注呼吸的同时,想象你自己灵魂出窍了,飘着你身体的后上方,看着自己的肉身,并静静的等待闹钟的响起。
通过以上简单易学的方式,静坐冥想完,会有明显感觉自身的状态的变化,会明显精神好很多,但又不同于小睡一会的感觉。
打个比方,类似于手机本来只剩10%的红色电量,用充电宝快速充,恢复到了让人安心的绿色电量60%的感觉。
本方法可能对从来没试过的朋友会感到不适应,建议多试几次看看,也许你就会上瘾。
如果你是个心浮气躁的朋友,觉得实在做不来,那说明你更需要静坐冥想来帮助你静下心来。
还有一种情况,新手容易在冥想的时候睡着,也不要紧,睡着了也算是得到了休息,就当自然放松就好,多试几次可以慢慢找到冥想那种似睡非睡的感觉。
通过这3个短期和5个长期方法累积,你会慢慢从一个相对内向的人要变得外向一些,活泼一些,能量也比以前强。当你习惯了这种方式,你再到其他陌生人场合就不会那么拘谨,就像我前面介绍的那个中国导游的例子一样。
同时我给出的方法只是让你变得活泼且能利用本能进行交流(不过多自我过滤想要说的话,反而交流更顺畅),但并不会让你变得更会聊天,你要想懂的如何在社交场合聊的更好,可参考前面的其他答案搭配使用,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的最后,重申一下我的观点。
你如果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那就不要放弃自己,请相信你的直觉,你不是一个天生的内向者,变得活泼,你的人生会变得更广阔,也更精彩。
不断更新。。。。。
另外,我的电子书《天生好手》,为你详解提高【自信】的方法。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yingrendao 】,回复数字『 1 』,即可下载。
我是一个经典INFP,其中的I值非常高,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内向。我也曾和题主有一样的困扰,初入职场,如何建立自己的人脉。现在目前的公司尚未满4年,有了一些积累的风评,有了一些人脉也得到了升职加薪等传统意义上的认可。不敢说我是一个达人,也比起同龄人来不一定出彩,但是算是超过了我自己对于我这个内向性格的初始期待值。我也在持续摸索中,希望跟题主分享一些经验。
这里主要说职场人脉。我的背景为外企
1.把自己当作一个品牌,有明确的定位,然后日复一日为巩固自己的品牌形象做努力。初入职场时我对自己的定位如下,这些都是常人很容易跟“内向”联系在一起的优良品质:
- 不爱出风头但是极为靠谱
- 谦虚好学
- 热爱我工作的内容
- 乐于助人,不管跟我的本职工作有没有关系都能帮就帮
- 身正不怕影斜,不搞办公室政治,不说别人闲话,不随便评价他人工作
(这是因为我本身就是这样的人)
- 一些特别的定位,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让人记住。比如我平时剪辑一些小视频,有次参加了公司的微电影比赛得奖,此后别人常提起我时说“挺creative的”,就我的工作性质来说这是一个有用的褒奖
贵在坚持,比如你日复一日坚持帮助别人(总会有别人求帮助的时候),就会渐渐有靠谱的风评。别人尚未认识你,却已经听见正面的评价,这是多么重要!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记得这是你的品牌形象。也是在入职好几年以后我才发现,这样的积累可能会挖掘一些潜在人脉。比如那个“挺creative的”的评价,就曾经帮助过我
2.内向的人可能要注意一下自己建立人脉的方式。10几人或几十人的聚会,想要在其中建立人脉,对内向的人来说,很难;同样要跟完全不熟悉的人建立人脉,对我们来说不仅很难,而且非常牵强不自然。内向的人有个特点,苏珊凯恩在她的书中说过,就是惧怕small talk.我们都不是自来熟的人,要跟不熟悉的人神侃,或是在聚餐上说些有的没的,难。我个人来说,在一个4人的餐桌上,在大家的聊天中插话,对我来说都非常难。当我还是一个新入职小姑娘时,曾有男同事“调戏”我说:“你一天说超不超过3句话啊?”
后来我发现一种方式,就是跟所有的人1对1。比如,约1个人去一起买咖啡,加班时跟同样加班的一个同事说“一起去吃晚饭吧”,渐渐的在这样的方式中得到1对1深交的机会。甚至,你可以约你的领导(这在外企绝对可行),请教一些问题,谈谈工作上的理想。你会发现这比传统的大规模活动(聚餐,等)更有效
3.善用你的社交媒体...点个赞大家都会,来句有深度的短评会的吧
4.增强自己的可见度。最怕内向的人变成透明人,被大家遗忘。
积极参加公司活动。年会表演,比赛,啥的。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但参加活动还是很积极的。校园时有表演经验,所以内向而不扭捏,该放的开的时候放的开,不要太张扬就好。你要记得,会有观众记得你
该发言的时候发言,该提问时提问,视情况而言。外企非常看重员工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你还是新人的时候,你的看法错了不要紧,只要你能表达出自己有思想深度。这点不要做太过
5.注意自己的“弱关系”。职场上的人脉,并不是“强关系”在起作用,常常是同事的同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这样的弱关系在帮你。比如你想换工作的时候。所以随时不要忘了在任何时候都有建立自己人脉的需要,不能偷懒,打破自己的“comfort zone&。还有,风评很重要,记得
6.一直维系自己的人脉关系
以上我自己也做的不够,和题主共勉。
另,内向的人常会有些自卑情绪。其实内向只是一种性格类型,不是一个缺点,只是现在社会太注重表面而把内向这件事妖魔化。建议读一读苏珊凯恩的《静》和她的TED演讲。
“许多性格内向的人能够从更高的角度看清人们是如何共生共存的,所以它们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人。性格内向的人也可能认为那些使自己心烦的事情——例如,思路被打断——也会使其他人感到心烦。由于他们总是非常善于观察,所以可能就会对非常微小的言语失误也会产生罪恶感。许多时候,他们都在担心自己对别人不够友好,但实际上情况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而且,为了避免做事情时伤害到其他人,性格内向的人有时候会退缩得更厉害,从而减少了他们生活中的满意感。而社会也就没有得到他们应作出的贡献。”
同样作为内向者,我的选择是说必要说的话,做好自己的事情,替对方着想并让他知道,如果他还不能尊重我的善意,那么放弃他又何妨。对于事业或者生意来讲,你或许找一个能够互补的伙伴足矣。多发挥自己的长处……
是否善于社交和人脉没什么关系。
在另一个类似的问题里说过,就算把参加某个场合的几个人都介绍给你认识了,你又能怎么样呢?朋友、人脉需要的是维护,经常联系,经常参加活动,经常记着对方,这样人脉才能留住。
是不是善于交流只能决定某次社交活动你所认识的朋友数量,不会决定质量,质量是靠你用心去维护的。需要加强的是对待人的态度,不是言谈本身,说话跟洒花一样却招人讨厌的人数不胜数。
当你出门旅行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给朋友带一点礼物?当朋友有求与你的时候,你有没有伸出过援手?这个援手不一定是借钱找工作,找你帮忙搬个重物,甚至打麻将三缺一都是。
只要真的用心相处、真诚对待,你的人脉累积也许比别人慢一点点,但肯定会越来越广。
当然得体的谈吐也是非常重要的。
用你自身的一切优秀品质。
讲一个我朋友的故事吧。
他是一个内向,不爱说话,不善说话的人。由于太不善说话,甚至和自己的女朋友打电话都要列个话题表,就着话题表一个一个带着女朋友往下说。
但从这件事情上,不仅可以看到他的不善言辞,更可以看到了他的耐心、谦逊和诚意。
在平时生活中,他也是这样一个人,说话不多,为人善良,待人礼貌,做事用心。帮别人做事和做自己的事一样用心。
就是这样一个小伙子,周围的人都非常喜欢他。有心事会找他倾诉,有特别重要不容闪失的事优先请他帮忙。当然,我们也在努力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他。
人脉不是功利性的经营出来的,是用你的善良、踏实和上进吸引过来的。你的那句「三成能力,七分人脉」,其中的七分人脉是需要要靠你的三成能力吸引的。
影响你交朋友的不是内向,而是你有可能的不靠谱。
努力去做一个靠谱的人:善良、真诚、上进,当你真正超乎常人的具备了这些品质的时候,人脉自然会来的。
1 俞敏洪一直就宣称,且乐于宣称自己就是个内向的人。有很多内向的人成了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艺术家。。。内向不丢人。为什么非得把自己当成“外向”的试验田与跑马场,折腾改造虐待自己。
2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机会、也恰好愿意多花一点心思与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谈的话,你也很快就会发现,在他的心目中,与所有成年人一样,朋友被划分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们姑且把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强”。当时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强告诉我谁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终,他告诉我,真正的朋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男孩,另外一个是女孩。那我就问他,“为什么你认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 小强一秒钟都没犹豫,告诉我说,“他从来都不【抢】我的玩具,他跟我【换】。”
3 “整体上来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的话,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尤其在这些资源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出身和运气的现实世界里。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也好学识也罢,是可以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六个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至少五年,长则二十年”
4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5. 可以想象,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
6. 人价值(广义的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其被利用价值的大小。
经营好自己,才能经营好人脉。
注:以上2、3、4、5均出自李笑来的《与时间交朋友》。
------------------------------日回答------------------------------------
关系具有改变命运的力量。认识到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并认真对待它,它确会改变你的世界。
人际关系并不需要全面开花,特别是对于没有时间和很强交际能力的伙伴来讲,没有必要成为人人都喜欢的好好人,坚持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至关重要的战略关系并管理它,也是可行的选择。
更多战略关系管理内容,关注个人专栏。
------------------------------日回答--------------------------------------
运用分析工具来掌握自己的人脉圈,在数据的基础上去做重点的投入,可让自己事半功倍。
------------------------------日回答--------------------------------------
内向、不善交际的朋友,也有自己的优势。
1、较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利用这些时间专注于某些领域成为专家高手,做到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
2、较多做事情的时间,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和做事情的能力,帮助一些公益组织、身边的朋友。
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脉的建立可以通过主动的推销自己,也可以通过默默无闻的奉献收获,也可以在关键时刻一鸣惊人达成。
------------------------------日回答--------------------------------------
第一、建立人脉关系的目标
建立人脉关系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构架。成功离不开人脉关系,最好分为三个网络,那就是工作方面的关系网,职业发展方面的关系网,趋势预测方面的关系网。
工作方面的关系网:这是一个让人能够更加高效完成自身工作的人际网络,包括同事、上级、下级、外部合作伙伴、外部竞争者等等;有时候不但要主动选择他们作为网络的一部分,而且还要付出努力去培养、修补关系。
个人发展方面的关系网:这是一个让人信赖的,在需要建议的时候能够敞开心扉坦诚交流的人际网络,包括各行业、各年龄层的智者、能人等,注意应具有丰富的差异性。
趋势预测方面的关系网:这是一个提供视野之外信息的网络,让人有机会关注到长远的未来的某些可能性,并提供相关的帮助为此做好准备。
第二、建立人脉关系的方法
建立人脉关系应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内向、不善于交际的人。或许不是不能做好,而是没有机会去做好,或者失去了机会去做好。现在,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做好。
二八原则化繁为简:找到目前相对来讲最为重要的20%的人,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大客户”,对此关系进行重点管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方法只会让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更加的茫然,丢失自信,朝着“内向、不善交际”的方向滑落地更深。
归类分类区别对待: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复杂性不言而喻,对不同人应该有不同的交往方式,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中也有不同的交往方式。简单地将自己的“重要客户”进行一些归类和分类,并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区别对待,有利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人际技巧的提升。
控制情绪察言观色:对于人际交往中的双方的情绪的感知和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比较容易做到的是个人的情绪感知和控制,稍加用心就能做到情绪的感知,而情绪的控制则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同时需要做到的是对方情绪的感知和控制,一是借助肢体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一个是加强双方的沟通和了解。
通过聚会结识朋友:对于“内向”的人来讲,常常不如那些口若悬河的朋友,处处都能展示出自己的魅力,把自己的吸引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他们往往有丰富的肢体表达能力,或者富于倾听能力,能够很快成为可以信赖和托付的朋友。
参加各种聚会能够比较快速地认识朋友,或者自己学习组织聚会,或者发展新关系,或者巩固老关系,聚会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组织聚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培养兴趣扩大话题:对于“内向”的人来讲,或许只是没有谈到自己喜欢的话题,同时又天生谨慎,不愿意信口开河,常常保持缄默;但是在自己关注的领域或者话题方面,常常有非常的深度,同样可以做到滔滔不绝。
有意识地培养几个“大众化”的兴趣,对于扩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对于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子的扩展,其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软文,慎入)
做成一件事,找到关键人脉即可,不需要认识那么多人。
吴军老师计划写《文明之光》系列时,我建议能找万科的王石先生写这套书的推荐序,并讲了我的理由,吴老师立刻赞同。
但我连一个万科的人都不认识。这不要紧,我平时留着心的。平时我喜欢在微博上到处看,尤其喜欢看热点新闻下的评论。当时,Y老师在微博上经常讨论各种社会热点,我注意到他的微博下的一大堆评论里,有个朋友H的留言犀利辛辣有趣。凡是有趣的人,我都不会放过进一步了解的机会。去问Y老师这人是谁,他说,这是《万科周刊》的主编,记住了。
早年就读过不少《万科周刊》上的文章,再把H的微博一一看完,知道他是王石先生的助理。于是,找Y老师要来H的手机。没急着打,而是发现这就是他的微信号,于是打着Y老师的朋友的旗号,加上了H的微信,耐心读了H两个多月的微信,大呼过瘾,由衷点了好多次赞,他的微信有料有趣,文字又很讲究,而且从他的微信中能看到不少王石先生的行踪信息。思考了一番,第一次发微信给H,请他给我一个他的邮箱,说有事想商量。立刻得到邮箱。于是把事情原委仔细构思了一封邮件发出。一个月都无回音。这个时候打了手机过去,H马上接了,说抱歉没及时回复邮件,因为正在国外出差,并说我们想请王石先生写序的事儿已经安排下去了,让我们等着即可。
如期等来了王石先生的长篇推荐序:
在这件事上,可以说我连三分人脉都谈不上。但是,为什么能够选中王石先生来写序,又为什么我的邮件发出后,对方就告知王石先生同意写序,这都是因为我多年的积累,做过大量功课,而且并非是为了现在出《文明之光》而做的功课。
早在2004年,我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有《万科周刊》这本企业内刊(创办于1992年),她说自己家里攒了一大堆。于是我开始留意王石,留意《万科周刊》,一留意就对王石和万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石出过的所有书我都买来仔细读了,《万科周刊》的论坛我也翻了个遍。从王石力荐《罗马人的故事》,便能看到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万科2014年频繁地与小米等互联网公司互动学习,也让我感到王石先生及其团队可能对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会比较欣赏。
以上思考,依赖的不是所谓的人脉多,而是自己从问题兴趣出发进行的大量阅读,并由此得出有逻辑的推断。
不需要依赖人脉多,但还是得有关键的人脉,而这也不是靠社交,而是靠平时的观察积累。我平时就会在网上到处东看西看,真正有趣有料的人只要入过我的眼,我就不会忘记,都会储备在记忆中。而真正有趣有料的人,以我的标准来衡量,蛮少的,这就更不容易忘记了。
反过来,如果你花很多精力去经营一大票人脉,你有可能还会面临选择的困惑——不知找谁帮忙才好了。
而倘若你认识的人少而精,你就会专注地围绕你认识的人来设计合作方案,充分利用好你的人脉资源,不浪费,也不透支。
最近,吴军老师又有一套新书《》即将上市,这套书的推荐序作者是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这次新书发布会我们也会与新东方联手做不少活动。()
同样,我并不认识俞敏洪老师,也几乎不认识新东方的谁。但是,我有定期为读者提供售后服务的习惯,会在新书上市后,定期搜索读者反馈,约读者写书评。这是做出版做图书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很巧,我在微博上结识了一位南昌新东方的老师Z。Z写了很好的书评:
我邀请Z加入了《文明之光》读者微信群,并时不时和Z有些阅读方面的心得交流,发现Z读了好多书,见多识广,和他聊天总是有所获,不过他和我一样,都很少上微信聊天,一旦开聊,必无空话。所以,虽然我写了这篇专栏:,但Z一直在我的微信通信录中。
有一天,Z发给我微信,说俞敏洪老师在新东方内部群发邮件推荐《文明之光》,听说此事,当然很开心啦。于是我想,会不会俞敏洪老师也在媒体上推荐《文明之光》呢? 老办法,去搜索,发现了这篇报道——
新京报:你一年能读多少本书?
俞敏洪:100多本,认真读的会有三四十本,翻过去阅读的大概会有七八十本。今年到现在为止,我给新东方的高管推荐书都已经推荐20本了。
新京报:今年你印象最深刻的书是哪几本?
俞敏洪:印象深刻的是吴军的两本书,叫《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还有《数学之美》。
于是,请Z发邮件给俞敏洪老师,转达我们希望合作的想法。Z还担心每天收到那么多邮件的俞敏洪老师会不会迟迟不回复,孰料一个小时后就收到了俞老师的回复,他非常开心能和吴军老师合作。短短的一个多月里,我们就和新东方敲定了数项合作,俞敏洪老师也发来了长篇推荐序。
以上只是举了两个工作中的小例子。其实,在我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总是能体会到这样的道理:
最可贵的财富不应是寻找得来的,而是等待而来的。因为人不可能凭借自身力量找到它们,倘若人去寻找这种财富,那么将在那里找到假财富,而人并不善于区别这种虚假。
所以,我从来都不赞同”三分能力,七分人脉“的说法,觉得这是本末倒置了。持这种说法的人,是夸大了外界的力量。
咿,写了半天,我好像没提内向这件事儿。事实上,我和我的几位长期合作的作者,都是典型的内向个性,都坐得住,都很能享受独处时光。我原以为自己是个外向的个性,做了MBIT测试,发现我是INTJ。
我一直不觉着自己外向,原来是做研发的,办公地点希望躲老板远一点,我也不用去和客户打交道(我们属于闭门造车技术领先型产品),在办公室一坐就几年,只认识公司的人。
后来用户总是抱怨产品不好用,我们开始主动跑现场和客户交流,也有客户找上门来和我们谈他们的需求,要求我们定制。因为有市场的人带客户过来,市场的人带我们去见客户,所以还是不用自己去维护客户关系,但好歹走出去见人了。
真正开始认识“人脉”是从某个项目开始,项目和我们主流业务完全不相干,我是执行负责人,上级介绍了他的朋友给我,我们组成了一个团队。我们紧密工作了至少半年时间,并在工作中迅速建立了信任关系。一个是软件大拿,一个是硬件和网络大拿,他们的层级高,资源丰富,以至于我后来有任何需求都先问问他们有没有认识的人,他们就成了我的“人脉纽带”。我只需要认识他们俩就可以完成一个系统集成项目。
为什么他们愿意帮我呢?一是通过熟人介绍有信誉,二是工作中建立了信任关系,三是如果合作成功他们有利益(我们直接合作)或者有信誉(和他们的朋友合作),四是我们定期在一起吃饭和唱歌建立了真心喜欢的友谊,五是我从心里珍惜他们,也留心好的机会介绍给他们。朋友不在多,在于交多深,他们是否是“纽带”。
那个项目之后做了个大项目,是另外一个行业的,通过熟人介绍的关系,一合作就3年,在工作中互相觉着靠谱。项目结束之后,就继续保持联系,希望有项目可以再合作。逢年过节发上一条短信,虽然有点俗,但是让人家知道你还惦记着他。他交友非常广泛,是我在这个行业的一个“人脉纽带”。我前阵去上海还特别拜访了他,叙旧然后请教问题。
成为“纽带”的人,无非是认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认为你靠谱,你来我往,互相麻烦,感情就会加深,然后再通过朋友介绍朋友,不断扩大圈子。
经营关系,热心和不怕麻烦挺重要的,别人需要帮助时,顺水人情的事就牵个线,事情办成了,你的RP、或者在他们心目中的价值就会增加,不断地积累信任值,机会就越来越多了。
没有更多推荐了,
加入CSDN,享受更精准的内容推荐,与500万程序员共同成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利益型人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