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遴事件及家人处境有级事找王守备先生

电视剧王家一家人中王秀泊有什么事情瞒着高民钟,高民钟为什么放弃了崔上男的阿姨,分别在哪集里,谢谢!_百度知道
电视剧王家一家人中王秀泊有什么事情瞒着高民钟,高民钟为什么放弃了崔上男的阿姨,分别在哪集里,谢谢!
王家一家人中王秀泊有什么事情瞒着高民钟,高民钟为什么放弃了崔上男的阿姨,分别在哪集里,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而且大女儿不是高民钟的。王秀波隐瞒高民钟是在21集左右因为王秀泊在与高民钟结婚的前一天和她以前的男朋友一起睡过觉,因为当时和那男朋友在一起家人不同意,被父亲打。高民钟没有放弃上男的阿姨,上男阿姨因为上男的妈妈被迫嫁给了一个有钱的老男人,而没有参加韩国小姐的预选赛。高民钟和崔上男的阿姨一起吃饭,并且回忆了当时的场景。上男的阿姨说自己爱钱而民钟并没有而离开了民钟,民钟曾经找过但是没有找到崔上男的阿姨
采纳率:100%
还没看到那
............我要分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王家一家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抗清英雄王公哲(王祁)详考|名人霞缘 - 霞浦 爱尚霞浦城市论坛 霞浦摄影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抗清英雄王公哲(王祁)详考
抗清英雄王公哲(王祁)详考作者:鸿影悠游&&&& QQ:&& (原创,未经本人允许,不得转载) &
前言&&&&&& 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说过王公哲的事迹,家中也收藏了一套30年代的《霞浦凤城王氏宗谱》刻印本(文革时家谱之类的书籍被当做“封建残余”付之一炬,我的文盲父亲在本书中见到了自己的名字,知道是族谱,就偷偷从火堆中捡回,秘藏于室。),家谱的上册对家族中有名的人物及事迹均作了介绍,其中对于王公哲仅介绍了兵败赤岸与合家遇难建宁府的事迹,《霞浦县志》记载亦是错漏百出。&&&&几年前,读到了顾城先生的《南明史》,偶然发现其中竟然涉及到了王公哲,于是利用当今网络之便利,查找到了其指挥攻打福宁州城更详细的资料,写成《抗清义士王公哲传》一文,并根据顾城先生的“王公哲即王祁字拱哲”的推断初步提出了相关证据。没想到此文竟然被多人转载,汗颜之余,决定寻找更多资料,对王公哲(王祁)的事迹作更详细考证,寻找更可靠的证据,以免贻误他人。逐步深入,经过数年的收集再收集,翻阅《明清史料》影印本等原始资料,才发现王祁的资料十分丰富,如何去莠存良,却是颇大的工程。陆陆续续,不断添加新发现的史料,王公哲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深深觉得王公哲或许是霞浦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除了指挥围攻福宁州城的战斗,他在闽北建宁府创造的功业更为巨大。现有史料中王祁的籍贯是一个谜,他自称金坛、太仓人,该地地方史料中并无更有力证据和相关事迹具体记载。联系当时实际情形,反清复明之士“一夫守义而祸及九族,故多匿迹而死,以全其宗党。”(清-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王公哲的家乡牙城位于福宁州城附近,处于清官府的高压统治之下,王公哲隐瞒真实的籍贯,另取新名,是完全可能的事情。因此,相关的历史也就显得扑朔迷离了。&&&&&& 清光绪以前的霞浦县地方志中对王公哲事迹只字不提,王公哲族侄王克生于1694年(康熙33年)分家产所立阄书中回忆其颠沛流离的一生,提及王公哲追随隆武帝、倡举义兵败阵赤岸桥头、刘中藻攻克福宁州城、郑成功火烧牙城、沿海迁界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此阄书至清末才公诸于众,成为《霞浦县志》等地方志的重要依据。阄书中,克生把围攻福宁的这场战斗完全归于福安刘中藻,对王公哲仅提到赤岸桥头兵败一事。王公哲侄贡生王子槐()于乾隆初年往建宁寻王公哲遗骨,考究事迹。但回来后对王公哲具体事迹含糊其词,著名的建宁府“戊子屠城”更是只字未提,并提议修家谱一事暂停。&&&& 对照《霞浦县志》与《明清史料》中记载:&&
“清顺治五年(1648年)十月十二日,福安进士刘中藻响应鲁王“复明”号召,聚兵抗清,率部围攻州城。义师占据龙首山,截木做炮,攻击县城守军。至次年四月初六日,攻破城池,杀死知州宋若苏。顺治六年,牙城武进士王公哲支持南明反抗清廷,被隆武授为御宫统卫副总兵和肇庆提督,战败逃回福宁,与刘中藻会合,再度起兵抗清。至清廷大军逼福宁,公哲率领围屿、青皓等地乡兵,在赤岸桥堵截清军失败,50多人阵亡。公哲携家眷逃往建宁,后得悉中藻遇难,全家10余人在白云庵自杀。” ---《霞浦县志》&&&&& 翻阅《明清史料》中清朝刑部档案等资料,史实的一部分是:&&
“清顺治四年(1647年)九月,王公哲与敖卓(敖岭武生,在敖氏家谱中找不到此人,王氏家谱记载了他的另一个名字:敖以庄)回到牙城。王公哲亲戚故友纷纷加入王公哲队伍。十月初一,王公哲等人抵达赤岸。此时,福宁州在清军的控制之中,城内清军派副将章云飞围剿。双方在赤岸桥头发生激战,敖卓等人战死,王公哲携家眷逃往建宁。(官方战报剿杀了三百人,应有夸张成分。)十月十三日,王公哲聚集各路义军包围了福宁州城,其中太师冯生舜驻扎在北山顶,陈文达(家谱记为:围江陈天书父子)驻扎西郊,朱峰(家谱记为:青岙朱世昌)驻扎南门外。此时,刘中藻已经攻下了福安城,冯生舜就是他派来协助王公哲的。他自己率兵北上,进攻薄弱的浙江处州(今丽水地区),攻克了云和、景宁、松阳、庆元四县。清军随即派兵来剿灭,刘中藻在庆元和清军展开激战,惨败而归。浙南其他各县也相继告失,刘中藻主力损失殆尽,冯生舜部成了刘中藻部队的主力,开始不听指挥。清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冯生舜竟然私自与清军议和。王公哲闻讯制止,冯生舜干脆撤兵,北门开,城内被围困四个月的清军可以“ 稍通盐米”。王公哲又安插内应进城,不料被内奸出卖,计划失败。王公哲又向鲁监国讨来诏书招降清军。清道台、知州等人假装答应,诱骗王公哲三百部下进城,假意犒赏,一时尽杀。王公哲无计可施,又急着离开,就派陈文达去福安请刘中藻前来主盟。四月初,刘中藻和冯生舜主力会和,随即展开攻城。清军不敌,或降或逃,刘中藻占领了福宁州城。而此时,建宁城被清军攻下,四十万人被屠杀,生还仅二三百人。王公哲等人应当死于此役。随后,冯生舜率主力北上,攻下了泰顺等地,在庆元还杀死了清千总,但最终失败,不知所终。福宁州城也于年底被清军收复,刘中藻退守福安,清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福安城破,刘中藻吞金自杀。”&&
可以看出,两者相差太大,后者记载于福宁州城道台潘映娄失职一案的清刑部档案,孰真孰假,一望便知。王公哲应该死于刘中藻之前的建宁屠城中。那么一个疑问又来了,王公哲在建宁做什么,为什么妻儿兄弟全带去了呢?著名的南明史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顾城先生在其代表作品《南明史》中指出:王祁就是“东路贼首王公哲”,王公哲(名邦直,字公哲)即王祁字拱哲的误写。循着这个方向,我找到了更多的资料,可以看到王公哲与王祁之间的密切关联。王祁,当时的军事实力超过郑成功,是闽北抗清力量的领袖人物,攻克了除浦城外的建宁府及属县,明朝故将,当过和尚。王公哲,武进士出身,前期事迹不可考,隆武帝时为御营统卫副总兵和肇庆提督,死于建宁白云寺。如果二者是同一人,就可以解释许多问题。&&
我翻阅了南明的许多资料,除了王祁字“拱哲”外,没有更多直接的证据。而王公哲所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文字狱”盛行,在清朝政府高压统治下,在乾隆颁布《胜朝殉节诸臣录》为反清复明人士正名之前一百多年里,抗清是十分忌讳的字眼,亲属们对抗清人物的事迹避重就轻,言辞闪烁,甚至不予记载。随着知情人士的先后过世,许多历史真相也一起埋入了尘土。&&
王公哲和王祁之间,还有一个人物也许是直接证据,就是“陈文达”,应该是陈天书父子中的儿子吧,后期跟随郑成功、张煌言等人抗清,康熙元年归降清朝。曾在一历史小说中看到陈文达从建宁突围寻到刘中藻报讯的事迹,但我没找到相关记载,希望能得到各位高人帮助,找到陈文达、朱锋、敖卓的事迹记录,也许那当中有我们想要找的答案。 & & & & & & & & & &
欢迎拍砖,补充资料。本篇篇幅较长,引用资料较多,边整理边发表了。
路过。。看得有点云里雾里的涅。。
楼主辛苦了,此史料我闻所未闻,读来相当精彩,但不知是否真相就是如此呢?我们期待你的下一编章。
引用第3楼苍穹之心于 11:56发表的&&:&楼主辛苦了,此史料我闻所未闻,读来相当精彩,但不知是否真相就是如此呢?我们期待你的下一编章。 && &&真相确实如此!无须讳言。& &但有一个必须提醒楼主,何谓民族英雄?这个概念是否用的过大?& &期待楼主更多桑梓人物的传纪上传!
(一)生逢乱世&&&&& 王祁(约),原名王邦直,字公哲①。福宁州七都牙城村(今福建省霞浦县牙城镇)人。王氏自洪武初年迁居牙城,倭寇海盗侵扰不止,因此村中颇有习武之风。王公哲肤色黧黑,体格健硕,自幼臂力过人。祖父王炎,精于奇门六壬,做过州府书吏,开办过私塾,对王公哲寄予了厚望,亲自教导其功课,父亲王大用还遍寻名师教他习武。其堂伯王大田(武举人,官至六品。)退隐归乡后对这个侄儿更是悉心教导。&&&&&功夫不负有心人,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八月,王公哲参加福州乡试,中壬午科举人,次年(1643年)三、四月间参加京师的会试和殿试,联捷癸未科黄赓榜武进士②,(这也许是牙城科举史上最高纪录。)派驻太仓、金坛一带担任守将,时年31岁③。&&&&&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3月19日,李自成率大顺军进入北京,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但是,江淮以南超过南宋面积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官员统治之下,他们继续奉明为正统。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定年号“弘光”,史称“南明”。弘光帝昏庸腐朽,沉湎酒色,重用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1645年(顺治二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进逼南京,引起了内战。江北防线大开,不战自乱。清军迅速南下,四月,扬州城陷,史可法不屈遇害。五月,南京城陷,五月二十二日,田雄、马得功劫持弘光帝叛降,弘光帝被送往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随后,清军颁发了“剃发令”。王公哲不愿剃发,遁归乡里。 &&&&&①见顾城《南明史》第十二章《郑成功起兵与鲁监国在浙闽抗清》注释③:“顺治八年四月初七日刑部尚书韩代等题本,见《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第八十七页。按,此件中称王祁为‘东路贼首王公哲’。王公哲即王祁字拱哲的误写。”顾城认为,王公哲和王祁是同一个人。顾诚 (),北师大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生致力于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和明代卫所制度的研究。他长于考实,治学谨严, 是著名的明清史学家。&&&&&&&②《霞浦县志》和1930年编《霞浦凤城王氏宗谱》记载。&&&&&③从查继佐《东山国语》“时方国安所遗部卒散走山砦者咸就祁。”推知王祁与方国安所部相熟,方国安驻防地就在安徽东南的池口、芜湖一带,联系王祁伪称的籍贯,其任职所应在方国安部邻近的太仓、金坛一带。& & & & & &
(二)追随隆武帝&&&&&&&&&1645年(顺治二年)闰6月,郑芝龙、郑鸿逵、黄道周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以福州为临时首都,建立了“隆武政权”,得到南明大部分势力的支持。几乎同时,鲁王朱以海在浙东出任监国,次年改元称王。“十月,科臣刘中藻颁谕浙东,鲁王不受。”南明出现了一国二主现象,唐、鲁的对立削弱了东南的抗清势力。隆武帝胸有大志,锐意进取,始终以恢复大明朝为念,坚持与农民起义军联合抗清。为了提高朝廷的威望,隆武帝特别注意网罗人才,以礼敦聘各地名声较高的官员入朝任职,延请入阁的大学士名额超过了明代任何时期。刘中藻,福建福安人,崇祯庚辰进士,封为兵部给事中,后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吴懋修,浙江庆元人,任兵部司务;李向中,湖北钟祥人,刘中藻同科进士,封尚宝卿;冯生舜,河北束鹿人,崇祯辛未年武进士,封徽州副将。同年,王公哲奉召到福州,授御营统卫副总兵,成为隆武帝御前侍卫,不久加封为肇庆提督。①王公哲同乡陈天书、陈文达父子(围屿武生)、敖卓((敖以庄,敖岭武生))等也成为御前侍卫中一员。&&&&&&&&&可是,郑芝龙却拥兵自重,挟制朝廷,无意进取。为摆脱郑芝龙的控制,隆武帝决定御驾亲征。十二月进抵建宁府,以都察院衙门为行宫,得到了建宁府商人陈太钟等支持。次年二月,御驾移驻延平(今南平),王公哲等一路追随。&&&&&&&&&1646年(顺治三年)5月~6月,清军攻占浙东,鲁监国逃往海上。清军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在他指使下,郑彩率师出征,却逗留不进,后来干脆退回福建,隆武帝大怒,剥夺了其永胜伯爵位。其他各地防兵也被郑芝龙以各种借口撤回安平镇。福建门户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仓促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福宁总兵涂登华等纷纷献城投降,清军很轻松地就攻占了福建。10月,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匆匆登基,建立了南明第三个政权“永历政权” 。&&&&&&&&&清军占领浙东、福建后,清政府将郑芝龙诓骗挟往北京,施琅等降清。群龙无首,郑系将领一时分崩离析,自寻出路。郑成功、郑鸿逵以金门为基地,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旧部,勉强募集了数千兵力。郑芝龙的部将林察在福州即将失守时率兵保护续封唐王朱聿鐭乘船逃往广州,成为绍武政权的主要军事支柱。但绍武政权却致力于与肇庆的永历政权争正统,双方内战不已。12月,李成栋偷袭广州成功,杀死唐王朱聿鐭,绍武政权四十天即宣告灭亡。永历小朝廷则在清军进逼下逃往广西,颠沛流离,处境极为险恶。直至1652年得到张献忠部下孙可望、李定国率领的大西军余部协助,在云贵地区又苟延残喘十数年。&&&&&&&&&鲁监国逃往舟山,黄斌卿以尊奉隆武帝为名,拒不接纳,只好躲到舟山的一个小岛上。十一月,郑芝龙的旁系势力郑彩、郑联等人率水师至舟山,迎鲁监国至中左所(即厦门)。1647年(顺治四年)正月,监国鲁王誓师长垣,以熊汝霖为相,封郑彩为建国公,张名振为定西侯,郑联、阮进、周瑞、周崔芝等封伯爵,拉开了福建抗清的序幕。鲁监国部队攻克闽安镇、海澄县、漳浦县,但不久又重新陷落。鲁监国行在常年漂泊于海上,被戏称为“海上天子”。②&&&&&&&&&清军占领延平,御营军闻风而溃,王公哲与隆武帝走散,逃至古田支持山落发为僧,时年35岁。“守节之士不肯以姓字落人间,当是时,一夫守义而祸及九族,故多匿迹而死,以全其宗党。”③为逃避清官府的追查,不累及故乡的亲友族人,王公哲隐瞒了自己真实的籍贯和姓名,称自己为江苏金坛人(或说太仓),改名王祁。王祁(王公哲)以僧人的身份讲经聚众,广收门徒,招揽信众,联络旧部,与刘中藻、李长蛟等人保持密切联系。&&&&&&&&&①《霞浦县志》和1930年编《霞浦凤城王氏宗谱》记载。&&&&&&&&&②清•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附录•鲁监国载略》 & &&&&&&&&&③(清)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 &
(三)拥戴郧西王&&&&&&&&&王祁(王公哲)深知如果能拥戴一个皇室后裔,就能做到师出有名,号召四方,实现“恢复明社”的理想指日可待。不久,他听说明世裔郧西王朱常湖,剃度为僧,就隐居在寿宁鬼足洞。&&&&&&& 王祁(王公哲)正愁出师无名,不能号召四方,得讯大喜。恰陈太钟负气傲物,奚落时贵,得罪了建宁太守,避难于古田。王祁(王公哲)将此情况告知陈太钟,陈也认为“置身青云在此一举”。于是两人与李长蛟共谋起义,决定由王祁(王公哲)亲往寿宁邀请朱常湖,李长蛟留古田招募人马,陈太钟则返回建宁府,随时传递消息。&&&&&&&&&鬼足洞在今天寿宁县平溪乡木场村,崖壁陡峭,山径险峻,四面岗峦环抱,林木丛生。洞一大一小,大者陡滑难下,小者侧身可入。洞深10米,宽8米,高4米许。洞侧尚有2个小洞,深浅不一。朱常湖好言佛事,神其众,明机事,性好谶,曰:“鬼得足不死矣。”杂缁跏中,意气自别。他在天堂湖东边搭建了一间茅草屋,在此说禅论道,拥有不少信众。而且他精通医术,常为附近百姓治病,在当地威望较高。&&&&&&&&&1647年(顺治四年)春,王祁(王公哲)以僧人打扮亲自去寿宁鬼足洞拜访朱常湖。《东山国语》中记载了他们见面的一段谈话:&&&&&&&&&王曰:“僧何山?”祁曰:“行脚耳。”王见祁髯在,曰:“今髯衲,皆非僧。有脚能行乎?”祁已知王非僧,曰:“行脚欲行杀髯鬼矣。”王曰:“鬼有足无妨也。”因指洞名为谶。祁笑曰:“请与鬼以足。”夜共寝处,密言所欲。&&&&&&&&&两人一见如故,于是以讨论禅道为名,密谋起兵抗清。此后,王祁(王公哲)四处寻访朱常湖的亲信、僧侣和斋主,告之曰:“王,佛祖再生,为主运。”又自言精天文家及奇门六壬等数学,有法呼兵至,于是众顶礼惟命,这样募得壮士三百人。即将起事,被寿宁镇将获知,出兵捕拿。信众缪昇等人闻讯,纷纷赶赴鬼足洞协防。镇将领兵,及至洞前,只见崖壁直立不可上,洞内擂木滚石齐下,只得退兵作罢。当夜,王祁(王公哲)和朱常湖带领起义将士从另一条小道上离开了鬼足洞,摆脱了官兵的包围圈。&&&&&&&&&王祁(王公哲)以郧西王为旗帜,以“杀清复明”为口号,进攻兵力空虚的寿宁县城。因王祁军以白布缠头为号,民间称“白头变乱”。寿宁县城很快被攻下,知县吴允焞逃跑,于溪头岭被缪昇追上,一刀杀死,抛尸于岭下。消息传到建宁府,总兵李应宗忙派出一队兵士前去救援,并命令政和知县派出主力共援寿宁。王祁获悉,撤出寿宁县城,绕道攻打政和。不日即攻陷政和县城,杀死知县沈孚远,自此声威大震,加上王部军纪严明,所到之处,不扰取民间一物,沿途百姓投附者甚多,不久队伍便扩充至数千人。①&&&&&&&&&①查继佐、沈起《东山国语•闽语四•王祁》。浙江福建总督张存仁顺治四年十一月揭帖(《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 210页):“因政和古田二县寇警告急,总兵李应宗分兵援剿。”
(四)攻取建宁府&&&&&&&&&1647年(顺治四年)春,王祁(王公哲)和朱常湖率领部队浩浩荡荡逼近古田,李长蛟率领义军会和。古田知县向建宁府告急,总兵李应宗着了慌,又分兵救援古田。同时,他让瓯宁知县王绍基等抓紧招募民夫,派遣建安知县李之琦前往南乡督粮。这时,已经返回建宁府的陈太钟派人送了一封密信给王祁(王公哲)。陈太钟告诉王公哲,建宁府知府高简为政严苛,郡人怨之。而最近镇兵远调政和、古田,城内空虚,防守的镇兵不满千人,正是攻打建宁府城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将在城内相机起事,以为内应。&&&&&&&&&王祁(王公哲)大喜过望,让朱常湖、李长蛟继续攻打古田,自己带领着先锋部队突袭建宁城。顺治四年六月初,王祁义军到达建宁城下,在小松宜均(今大庙)一带安营扎寨。清军上下一片慌乱,总兵李应宗忙令关闭城门,亲自登上城楼观察。只见王祁(王公哲)部队服装各异,军容不整,而且都是步卒,李应宗心生轻视。他派副将曹胤吉、于应鹄等率一队骑兵出城,想趁农民军立足未稳,一举消灭。王祁(王公哲)早已带着部分兵卒埋伏在桥下。骑兵才接近桥边,于应鹄就被王祁(王公哲)用火枪击落马下,伏兵趁机突起攻击。骑兵未及交战,就溃不成军,曹胤吉逃回城内。初战告捷,极大振奋了王祁军的士气。①&&&&&&&&&李长蛟和朱常湖攻克古田,于六月二十四日会师建宁。朱常湖自称明太祖裔孙,曾封郧西王爵。王祁(王公哲)等人趁机竖起义旗,旗上大书“恢复大明、拥护新帝”,拥戴朱常湖为郧西王。郧西王封王祁(王公哲)为国师兼兵马大元帅,李长蛟为军师。“王无所裁进止,惟国师祁”,王祁(王公哲)命人造玉玺,制谕旨分贴各县,号召各地起义,齐攻建宁,一时望风响应。“方国安从子元科已卒,其餘部散走山砦者,咸就祁。”②&&&&&&&&&六月二十七日,黄老虎等人在南才乡起兵响应。原来,建宁府正闹饥荒,斗米三百钱,各乡农户几乎没有余粮。建安知县李之琦带领官兵民壮往南才一带督粮,吏役需索大扰,里老率众哀鸣,李之琦置之不理。于是大家一同鼓噪,要到建宁府控告李之琦。李之琦反诬乡人为乱,扬言派兵来剿。黄老虎等趁机大叫:“县令诬我等为贼,贼无赦,与一决之。”于是乡民一起抢夺兵丁的武器。场面混乱,偶火枪走火,击中一名官兵,应声而倒;乡民见祸闯大了,索性击官逐兵,李之琦见势危急,抱伤奔回。黄老虎、黄豹等打着郧西军的旗号起兵造反,聚众数千,向建宁城集结。③李长尻、张良矮、鲁长嘴等各路义军会师建宁城下,声势浩大,山鸣谷应。附近的乡绅慷慨解囊,为农民军提供了大量的粮饷。王祁(王公哲)大喜,封李长尻、黄老虎为大将。一时军威大盛,号称数万,将建宁城包围。浦城骑兵出御,中炮退回浦城。清军其他各路援军均被击溃。&&&&&&&&&七月初四日,天未明,王祁(王公哲)在城四面点火,分别攻击政和门、宁远门、朝天门。李应宗到宁远门督战,令曹胤吉率兵出战,方酣,曹胤吉中枪坠马死。李应宗愤而继进,亦中枪阵亡。城内大乱。陈太钟趁机在城内使其党大言于众曰:知府贪酷,民不聊生。城中翕然,皆结约围府署,众塞木器衢巷,碍马足。於是尽杀骑,大索军人之在城者。陈太钟打开朝天门,郧西军鱼贯而入。&&&&&&&&&城破,杀瓯宁知县王绍基、典史冯宗涞于城中,同知沈梦鲸中箭死,其子时宜,率家丁负隅顽抗,与农民军展开了巷战,死。建南道分巡道顾礽大惊失色,弃妻儿,将印信埋藏建宁府衙署土内,即于午后单骑从威武门出城,李之琦得知带上亲信随后逃赶,当夜一起宿叶坊驿。次日,李之琦带家丁骑马先到建阳县,找到知县戴廷徽,告知建宁变乱,并摆好酒席为随后赶到的顾礽压惊。③&&&&&&&&&七月初五日郧西王进城,士绅跪迎。以东察院总镇署为王宫,置六部、四相、大学士、翰林院、御前校尉等官。郧西王以王祁(王公哲)为国师,总管兵马大元帅,李长蛟为副帅,陈文达封肇敏将军,通判唐通降,即以唐通为建宁知府,斩高简於市,裂其尸。其余众人各有封赏。下檄称隆武三年。④&&&&&&&&&七月十五日王祁(王公哲)在大中寺建水陆道场,募集疏金,筹措军需。建宁府首富葛应忠,在城内开有钱庄、货栈,几个儿子还行商苏杭。黄老虎等人将葛应忠拘至刑部派捐军需银三千两,否则必置酷刑,葛迫于形势,如数承认。其他一些为富不仁的富户大商也遭遇同样下场。②&&&&&&&&&①(明)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记载:“降将于应鹄来攻,设伏大败之。”&&&&&&&&&②“建州戊子之役”考(福建省情资料库)。&&&&&&&&&③攻克建宁府过程详见查继佐《鲁春秋》;监察御史霍达顺治六年四月揭帖(《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 246~247页):“建安县知县李之琦遥闻古田等处山贼于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带领官兵民壮往南才一带地方侦探,不意官兵与百姓相激,至乡民鼓噪击官逐兵,李知县见势危急,抱伤奔回。贼首王祁探知建城兵寡,突于四年七月初四日率众围城,直攻政和门不下,遂合伙攻朝天门,蜂拥闯入。李总镇于宁远门外堵贼截杀,身中鸟铳死于马下,副将曹胤吉挺身战死。知府高简杀于城上,同知沈梦鲸中箭身亡。典史冯宗涞当时被戮。贼满通衢,官民骇窜。”;浙江福建总督张存仁顺治四年十一月揭帖(《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 210页。):“该府官兵出派防各县,又因政和古田二县寇警告急,总兵李应宗分兵援剿。其存建守城之兵不满四百名矣。逆贼李长蛟等窥城守之虚,乘机直犯,而奸民又附和内应,遂致建城失守。总兵李应宗、副将曹胤吉中弹阵亡,知府高简、署瓯宁县知县王绍基被贼戮殒。此据顾礽、李之琦所供建宁失事之情形也。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寿宁各县相继报变,城俱贼据。”&&&&&&&&&④查继佐《鲁春秋》;&
(五)闽北称雄&&&&&1647年(顺治四年)秋,福建八郡,义军四方蜂起,清军“桥梁尽折,道路挖断,声息不通,塘报无闻。”①王祁亲率郧西军攻打邵武府。 “祁营山中,取民间几案数百张,每悬大线香数百炷,黑夜顺流环城而过。守者谓祁兵薄城,炮石大下;迟明,方知其伪,城中习之不疑。一日,祁突至,遂破。”不久,邵武总兵池凤鸣率参将陈彪、鲁云龙反扑,郧西军战败,退出邵武城。之后,邵武东路乡民乐升如、官威扬等三次起事,两次攻城,均被守城官兵击败。②&&&&&七月初七,郧西军王国用率部攻击延平府(今南平)和顺昌县城,杨九畴起兵响应。因准备不周,大败而归。之后,郧西军持续进攻,在北岭、鼓山、长机岭、桐口、芋原等地与清将王邦俊等展开了十多场激战。延平道曾延孔“恐孤城力薄”,连连告急,福建巡抚佟国鼐檄游击王凤岐于八月八日领三百水步骑兵由福州趋救。王凤岐水陆并进,在漳湖坂、茶洋突袭郧西军,郧西将陈洪被擒,损兵数千,损艇百余。郧西军水陆邀截,在金沙铺用炮轰毙王凤岐,延平清军吓得龟缩城内不出。九月,杨九畴联络各路抗清武装,再次攻打顺昌县城。10月19日,义军挖通西门地道,连夜攻破顺昌城,知县钱嘉伦怀印上吊而死。③&&&&&七月初九日,郧西军攻打建阳城,活动在建阳山区的方国安旧部曹大镐,率师来会。④郧西军分两路,一从考亭过河攻西门,一从水南过河攻南门。戴廷徽“怀印一颗同顾礽、李之琦俱行奔逃”往浦城。守城副将李绣连夜修书向浙闽总督张存仁告急,张存仁七月二十一日才接到建宁失守的消息,大惊失色,忙具疏上奏,称福建“遍海满山,在在皆贼”。消息传开,清廷震动,总兵马得功被降职,张存仁也被罚俸。张存仁惟恐闽浙路断,“止带马步官兵一千名,星夜兼程,於二十七日抵浦城县。”张存仁顾不得休息,即行了解情况,调兵遣将,做好了全力防守的准备。⑤&&&&&恽日初,号逊庵,刘宗周学生,“忠孝夙成,尤娴韬略。”。鲁王曾遣使敦聘,固辞不出。此时正隐居在建阳山中为僧,法名明昙。王祁(王公哲)得知,派恽日初的同乡会同建阳耆老数百人登门固请曰:“先生不出,赤子皆鱼烂矣”!恽日初推辞不过,就派幼子恽寿平前来建宁查探。寿平在战乱中随父常与奇人侠士交往,遇事镇定自若,机灵果断。恽寿平回报:“建宁王阁部,旗帜明火荼。此地尚全盘,兵强富储胥。窃观王公为,魁杰富丈夫。”于是恽日初欣然前往。王祁(王公哲)“一见厚款遇,开筵倾玉壶。幕府幸无事,日惟饮醍醐。高会宾明列,歌舞红氍毹。”,极为敬重。 ⑥&&&&&&&&&七月十二日,郧西军进攻松溪县,知县张朝国将妻妾藏于山中,自己携印藏匿城外石城庵,八月十四日被捉,押入建宁府,王祁(王公哲)劝降未果,斩之。后妻妾被浦城清军找到,与顾礽、李之琦、戴廷徽、张法栻等一同收押待审。⑦&七月十六日黎明,郧西崇安义军从亡化山攻入崇安城内,知县张法栻“见贼众莫抵”,与参将周进孝从西门仓惶而出,“只带县印一颗,私窜至浦城县”。⑦&&&&&七月十九日,郧西军雷时鸣部攻打浙江庆元,执知县李肇勋,杀其3子,李妻自缢。八月,处州镇总兵刘世昌率兵进剿,雷部退出庆元。⑧&&&&&&&&&&&&&王祁(王公哲)在闽北一带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极大的振奋了已经入闽的鲁监国。鲁监国派人前往建宁祝贺郧西王的胜利,并封王祁(王公哲)为郧国公。王祁(王公哲)看透郑彩拥戴鲁监国,实际上是重演郑芝龙操纵隆武帝于股掌之上的故伎,因此以隆武帝生死未知,一臣不事二主为由,拒不接受。&&&&&由于张存仁率主力援守浦城等地,福州地区防守力量减弱。七月底,鲁监国号召各地绅民起义,“义师起,八郡同日发”;“远近响应,义军飙发”,反清复明的烈火在福建各地蔓延。八月,郑彩军从海路攻克闽清、连江等县,彩以兵扼连江之北山,断省城援路,并包围了宁德县。闽南郑成功攻克泉、漳等州县,曾经被郑芝龙拱手送给清军的福建,大部分又回到了明军手中。⑨鲁监国亲临福州城外的闽安镇指挥围攻福州。福州已经成为明军控制区的包围下的孤岛。各路明军一次又一次发动合围攻城。但是,福州是满清在福建的中心军事据点,如果福州被攻占,他们将完全失去在福建的立足点,东南半壁就会被明军势如破竹地扫平。所以,清军虽然忙于应付各地义军,始终在福州和明军顽强对峙,他们闭关不战,双方呈胶着状态。&&&&&①福建巡按周世科在顺治五年四月揭帖(--录自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第45页。)王祁(王公哲)指挥各路义军乘胜进攻闽北各府县。&&&&&②《小腆纪年》《小腆纪传》《南疆绎史》《南明野史》《海东逸史》《国初东南靖海记》等书中均记载王祁攻打邵武一事,内容大同小异。并明确指出鲁监国在福建时,南明军 “先后克获建宁、邵武、兴化三府、福宁一州、漳浦、海澄、连江、长乐等二十七县”,福建巡按周世科在顺治五年四月揭帖中说:“八郡寇贼,四方蜂起,建宁失守,延邵戒严。”,并未提及邵武失守,可见,王祁如果攻克邵武城,那占领时间也是很短的。&&&&&③参见福建巡抚佟国鼐顺治四年八月初九日揭帖(录自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第10页。)和《清耆献类征选编》卷二下《李应宗》。王国用疑为王公哲父亲王大用,张存仁等人最初把郧西军首领说成是“王国用”,可见王国用在郧西军中地位颇高。&&&&&④查继佐《鲁春秋》&&&&&⑤浙江福建总督张存仁顺治四年八月揭帖(录自《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11页。)记载:“职以浙江根本重地,湖海尚虞伏莽,止带马步官兵一千名,星夜兼程,於二十七日抵浦城县。”&&&&&⑥郭则澐撰《十朝诗乘(卷3-4)》&&&&&⑦监察御史霍达顺治六年四月揭帖(《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 246~247页)和浙江福建总督张存仁顺治四年十一月揭帖(《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 210页。)关于顾礽等人渎职案以及建宁失守缘由的调查卷宗。&&&&&⑧浙江省情资料库:庆元大事记;(清)邵廷采撰《西南纪事》卷二《郧西王常湖》记载郧西军“北入庆元”。&&&&&⑨《清耆献类徵选编·李应宗》:“方是时,明鲁王朱以海亦遣将郑彩从海道窥福州,破连江、闽清诸邑;彩以兵扼连江之北山,断省城援路。” 省情资料库宁德大事记载:“八月,海寇郑彩率兵围城。”&
读本土英雄传,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楼主好文章
抗清英雄王公哲 佩服
引用第4楼巴豆于 12:23发表的&&:& &真相确实如此!无须讳言。& &....... && 楼主把民族英雄改了,甚好!&
&引用第12楼巴豆于 18:25发表的&&:&楼主把民族英雄改了,甚好!& && & & 支持!&把抗元抗清人士说成民族英雄。看来小事,其实大事。遗憾的是在一些教科书里也出现过类似的言论。&
牙城果然出人才。
(六)浦城败绩与闽北危局&&&&&&&&&就当下天下形势,王祁(王公哲)问计于恽日初,日初曰:“建宁,乃入闽门户。建宁守,则诸郡安如磐石;否则,通省皆不能保。然不得仙霞岭,建宁终不可守也。欲取仙霞岭,宜先取浦城”。众曰:“善”。①王祁(王公哲)决定乘胜直捣浦城,进而占领仙霞岭。&&&&&&&&&八月初九日,李长蛟率领数千义军会同松溪、政和、建阳、古田等地义军合打浦城。但他们不知道,浙闽总督张存仁率援兵已经进入浦城县,并且做好了全力防守的准备。张存仁,原明朝宁远城副将,曾追随袁崇焕出生入死,后随总兵祖大寿降清,为清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官至清兵部尚书,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张存仁统督官兵分头鏖战,在他指挥下,清官兵个个骁勇无比,奋力冲杀。两军主力在九秋桥和陂头一带展开了血战。郧西军统帅李长蛟及兵部右侍郎杨东晟、总兵谢君聘、王印海、李宾及副将李光禄、陈子化、刘英、谢时等数千将士战死,恽日初的长子恽桢最勇,随军出征,不幸牺牲。这一仗,王祁对敌情估计不足,加上张存仁善于指挥,导致惨败,错过了攻取浦城的最佳时机。李长蛟等优秀将领战死,使王祁军事力量蒙受巨大的损失,战略上也从进攻转入了防御。&&&&&&&&&为了进一步固守浦城,张存仁一面请旨将浙闽总督府从福州移驻离浦城最近的浙江衢州,一面“续调浙省各营马步官兵一千一百二十名,连职随带马步官兵,通共二千一百二十名”,增强浦城防守力量。②&&&&&稳住了闽北的形势,张存仁不时拨发塘兵,侦探义军去向,围剿浦城周围的义军部队。&&&&&八月十六日,马得功等率兵进逼松溪,松溪位于建宁的西边,与浙江南部相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内奸真金铉(原明御史子),使数人於北门外散发大呼曰:“大兵至矣!”城内郧西军不战自乱,各弃兵杖相蹂践。马得功军抵松溪城外,真金铉开门出迎。清兵不入城,奔袭建宁,王祁(王公哲)指挥郧西军积极应战,清兵战败,退回浦城。&&&&&九月十八日,清军再次进攻松溪,郧西知县戴应选、乡官真煦时等千余人战死,清军占领松溪。真金铉急忙向清军邀功,却被清军找了个借口斩杀于桥下。马得功亲率清军主力驻守松溪,不久,清军又攻克了政和县。③&&&&&&&&&十一月二十八日,将乐义军合兵攻打泰宁县。按察使周亮工、邵武总兵池凤鸣立即差游击鲁云龙带兵星夜援剿。双方在万湾寨展开决战。对战数合,义军首领伍都司战死,张学等人率兵来援,也大败被擒。十二月初七日,李凤毛等人从江西大源山统兵数千攻光泽县城,被防守参将贡俊美等击败,李凤毛被擒,义军余部退入江西大源山。④&&&&&&& 十一月三十日,张存仁侦知郧西数千义军驻扎浦城登俊,派副将张玮带兵剿杀,义军死伤千余。十二月二十日,副将李荣、王基昌星夜进剿驻扎浦城塘灵数千义军。二十七日,参将王泽洪等剿杀浦城坑尾义军四、五百人。&&&&&&&&&1648年 (顺治戊子五年)正月初五,张存仁又侦知一万多郧西军驻扎浦城王庵,张存仁派副将巴成功、包尚赟带主力围剿,连攻五营,郧西军死伤无数。清军追至杨溪,又遭遇郧西军杨长贵部,郧西兵士越山奔溃,死伤惨重,守备杨长贵、把总曾兴均被杀死。⑤&&&&&&&&&1648年 (顺治戊子五年)正月十五,王祁(王公哲)以国师名义 “传令城市大闹花灯”,之后,王祁(王公哲)派曾明远、叶和、陈士良率领政和、瓯宁义军兵分两路,夹攻松溪,战败。马得功出兵追击,郧西军阵损千余人,曾明远等弃甲而逃。攻取松溪之战告负。&&&&&&&&&张存仁以身体不适为由,多次上书请求辞去总督职务,清朝廷终于答应派陈锦率兵入闽接替他。在此期间,张存仁指挥部将先后收复连城、将乐等县,擒斩侍郎赵士冕、总兵黄钟灵等,二月,张存仁命令延平府清军攻打顺昌县。清军同时采取收买杨九畴部将的办法,瓦解起义军。杨九畴被困,由于众寡悬殊,作战失败,坚贞不屈,自杀身亡,顺昌失陷。&& &&&&&&&&&这个阶段,郧西军各部缺乏统一指挥调度,军纪涣散,被清军逐个消灭,军事上陷入防御状态。&&&&&&&
①《清耆献类征选编•卷二下•恽日初》《清史稿•卷五百列传•恽日初》《碑传选集·恽日初》&&&&&&&&&②详见浙闽总督张存仁顺治四年八月揭帖,录自《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11页。&&&&&&&&&③明-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清)邵廷采《西南纪事卷二—郧西王常湖》均有记载。张存仁顺治四年十一月揭帖中也称“松溪政和二县已经恢复”(录于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二一〇页)&&&&&&& ④张存仁顺治五年正月十五日题本。--录自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42页。&&&&&&& ⑤浙闽总督张存仁残揭帖—录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44页。&
(七)围攻福宁与浙南失据①(1)&&&&&&&&&1647年(顺治四年)八月,郧西军攻击浦城损兵折将,军事实力大打折扣。九月,松溪又被清军占领,郧西军对清军的防守上捉襟见肘,陷入了被动。如何打破这种局面?郑成功远在闽南,远水难解近渴;郑彩挟鲁监国号令群雄,求他无异于引狼入室。王祁(王公哲)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家乡——福宁州。福宁州僻处福建东北,地形复杂,但与建宁府山水相连。福安进士刘中藻曾和他一起共事隆武帝,地方上颇具影响力。于是,王祁(王公哲)计划回一趟牙城,接家眷到建宁,同时“会福安进士刘中藻,起兵恢复明社”。&&&&&&&&&九月下旬,王祁(王公哲)动身前往牙城,陈文达、朱锋、敖卓同行。陈文达回围屿(今霞浦沙江镇围江村),朱锋回青岙(今霞浦水门乡青岙村)招募义军。绕过清军控制下的福宁州城,王祁(王公哲)与敖卓回到阔别已久的牙城堡。消息传开,牙城轰动。叔伯、堂兄弟、子侄、妻舅等亲戚故旧都请求追随王祁(王公哲)起义勤王。王祁(王公哲)担心目标太大,只准备带走自己的家眷。但叔伯等担心王祁(王公哲)等人的安危,坚持同行,这样召集了青壮年近百人。(官方战报称三百多人。)&&&&&&&&&十月初一日,他们在福宁州城郊外赤岸村休整,准备乘夜绕过福宁州城。福宁州城形同孤城,清兵在州城附近戒备尤其森严,盘踞在福宁州内的清军接获消息,副将章云飞带兵直奔赤岸。形势危急,敖卓请王祁(王公哲)带家眷先行遁逃,自己率乡兵在赤岸桥头拼死阻挡清兵。可怜乌合之众如何面对训练有素的清兵,一击而溃,敖卓战死,子弟兵死伤殆尽,其中牙城王氏族内死者五十余人。②&&&&&&&&&王祁(王公哲)痛不欲生,携带家眷一路翻山越岭,逃奔至福安苏阳,找到曾和他一起共事隆武帝的刘中藻。刘中藻自1646年8月回乡之后,联络了冯生舜,也在暗中招募义军,等待时机起兵恢复明社。于是商定由刘中藻、冯生舜发动起义,攻下福安,再一起围攻福宁州城,以雪家仇。当然,这其中,王祁(王公哲)还有另一种打算,就是与刘中藻合作,占领闽东地区,与闽北地区连成片,以期扩大势力范围,打破闽北防守上的被动局面。王祁(王公哲)派人将家眷送回建宁,同时联络围屿武生陈天书陈文达父子、青皓朱锋(朱世昌),招募义军,共同起事。不久,刘中藻以隆武为号,在原籍福安县苏阳起兵。刘中藻能激昂富人,使出其财,故一时聚兵益盛。李向中隐居于福安海滨,也率部来归。各路义军合围福安县城。十月十二日,义军攻克县城,铳杀知县郭芝秀。鲁监国得知,驰封刘中藻为兵部尚书,冯生舜为太师,李向中为侍郎。但刘中藻对郑彩向无好感,对其拥戴下的鲁监国更是心存顾虑,拒绝了鲁监国的封赏。冯生舜却私自接受了鲁监国的封赏,二人心中生隙。③&&&&&&&&&十月十三日,刘中藻派冯生舜东进协助王祁(王公哲)进攻福宁州城。王祁(王公哲)与陈文达、朱锋等部围攻福宁州,王祁(王公哲)扎营东门,陈天书、陈文达扎营西郊外,朱锋等扎营南门外,太师冯生舜扎营北山顶,将福宁州四面包围。清分巡福宁道佥事潘映娄(江南安庆府桐城县人,由拔贡中副榜,顺治四年七月初三日到任)十数次遣人赴浦城、福州告急,均被杀。闽北局势不稳,王祁(王公哲)返回建宁,将围城指挥权交给陈文达、冯生舜。 & & &
&&&&(2)&&&&&&&&&刘中藻率军北上,进攻清军布防薄弱的浙南括苍山区,仅半个月时间,先后攻克寿宁和处州(今浙江丽水地区)所属景宁、云和、庆元、松阳等县,聚众数万,一度声势颇盛。汪佑等人也起兵响应,围攻平阳县城。 &&&&&&&&&处州属县告急,清朝当局令浙江巡按秦世祯坐镇处州,协调福建总兵马得功、处州总兵刘世昌合力进剿处州属县。&&&&&&& 十月二十八日,刘中藻收复了庆元县。驻扎松溪的总兵马得功、副将李荣等奉命带兵星夜恢剿庆元,副将袁伸等也统领马步官兵连夜齐进,十一月初二日清军进入庆元县境内。刘中藻五千余精锐兵力据守城内,闻讯派总兵叶司孔领兵三千余出城堵截,被清兵冲杀溃散。清兵奋勇上城,攻入城内,刘中藻等与清军展开巷战,双方死伤甚众,城内民房大半被毁。清军攻陷庆元,刘中藻只身逃回福安。④&&&&&&&&&与此同时,刘世昌派参将李云龙、副将马成龙等,统领抚、提标兵前后共马步五百余名恢剿处州各县。十一月初二日,游击刘登瀛同省城参将李云龙、金华游击赵文芳率清军攻打松阳县,龙泉游击董永义与遂昌守备郭自成两下齐进援剿,松阳义军弃城而逃,清军占领松阳县。十一月初五日,刘登瀛等自石塘进兵攻打云和。云和义军设置三处关卡阻截清军,但节节败退。清军一路披靡,乘胜攻克云和县,次日对县城四山展开搜剿。&&&&&&& 这时,秦世祯接到张绍武塘报,义军约500人进攻松阳,秦世祯又匆忙令云和清军进剿松阳。考虑清军兵力有限,首尾难以兼顾,秦世祯特令各地清兵合为一营,集中云和县休整,再逐县剿灭义军。④&&&&&&& 十一月初九日,遂昌县知县赵如瑾密请驻防金华总兵马进宝预发官兵五百,合力扑剿了从龙泉县退入遂昌县界的义军。&&&&&&& 十一月十六日五更,处州准副将马成龙领兵自云和县起营,偷袭景宁。山险路滑,行军缓慢,马成龙与提标参将刘进、镇标参将董永选取精壮兵丁,组成先锋部队急速前行。行未二里,总兵汤日旭领兵迎战,义军将士裹头呐喊,震耀山谷。马成龙领兵砍杀直前,义军四溃逃散,汤日旭被擒。马成龙即飞驰入县,景宁县官刘天佑先于十四日闻风脱逃。马成龙查旧县令李益谦在清修寺养病,即亲往捕获。刘中藻余部败退龙泉县。⑤&&&&&&&&&十一月二十二日,马成龙统马步骑兵前往龙泉县征剿。刘中藻余部总兵柯进春、监军王廷简(龙泉人,原明处州府推官。)积极应战。他们在离县城二十五里的梧桐口埋伏,并派出五、六十名士兵在小白岸诱敌。马成龙等纵马追赶至梧桐口,义军将士四列山隅,呐喊迎敌。清兵竭力砍杀,被箭死者不计其数。杀退了几拨义军,马成龙等人已经饥馁不堪,方欲就营而食,柯进春又领数千义军,漫山塞野而至,顿时枪炮矢石如雨,义军气势如虹。正在这时,义军后方突然一片混乱,兵士惊窜,爬山越岭而跳。原来,马成龙见势不妙,即令分兵从后抄截,义军猝不及防,纷纷败逃。马成龙指挥骑兵下马,步追砍杀,不留活口,义军死伤累累。柯进春重整队伍,阻水为阵。马成龙等率领官兵渡河追赶。义军毕竟乌合之众,见清兵势大,四散奔逃。惟柯进春等领约三、四百人,坚守山顶抗敌。马成龙见山势平衍,命令四下圈围,尽行诛戮。柯进春血战而死,王廷简被擒。马成龙复分兵各山搜杀。自此,刘中藻收复的处州各县又重新落入清军之手。⑥&&&&&&&&&经此一役,刘中藻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冯生舜趁机掌控了军事指挥权,从此更加骄横跋扈。刘中藻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没办法实现反清复明的大业,在多方确认了隆武帝的死讯之后,刘中藻接受了鲁监国兵部尚书封号。他回到福安,招兵买马,日夜操练,以期重振旗鼓。这期间,他率部与鲁监国并肩作战,攻克了宁德、长乐、罗源等地。④&&&&&&&&&12月23日,汪佑、尤师鲁、周朝辅等攻打平阳县城,遭遇清军围剿主力,汪佑等人战死。廖元、陈仓率余部投奔刘中藻,在平阳金乡一带坚持抗清斗争,声势颇为浩大。& &
(3)&&&&&福宁州城在明军的包围之中,数月米盐不通,士民饿殍过半。福宁分巡道潘映娄见城中粮尽,心急如焚。正情势危急之际,幕僚张竖德告知与冯生舜有旧,于是,张竖德暗中出城与冯生舜约了时间,在1648年(顺治五年)二月初五日,潘映娄亲自到北山圣水寺与冯生舜讲和。双方和谈甚欢,潘至二更方回,冯生舜答应撤兵。王祁(王公哲)闻讯从建宁赶回福宁,质问冯生舜,两人不欢而散,二月初八日,冯生舜借机撤营而去,围城义军兵力大减。北边城门随开,稍通盐米,困死清兵的计划落空。&&&&&王祁(王公哲)希望速战速决,于是派一部分义军从北门混入城中,里应外合。张时任主动请缨,王祁(王公哲)派林奇观、刘虎、叶瑛等跟随张一起入城。不料想,张时任系福宁州协镇中军张时弼之弟,已暗中投敌,此番进城,如鱼得水,张时任急忙赶到州府,表示“愿同抗贼”,并将义军情况全盘告知,跟随入内的义军将士全部被杀,无一幸免。&&&&&&&&&无奈,王祁(王公哲)亲自向鲁监国讨要分封诏书,希望能招降城内清军。鲁监国大喜,封王祁(王公哲)为郧国公,并派巡抚吴明中携带诏书到福宁。(李聿求《鲁之春秋》卷二记,顺治四年二月“进王祁为郧国公、张名振定西侯”。)鲁监国分封涂登华为振威伯,潘映娄为太仆寺少卿,章云飞为桓武军门,宋若苏为兵部员外,。吴明中原为清朝降将,其实是个潜伏在义师内部的奸细,他偷偷给潘映娄传了消息,让其假意投降。于是,吴明中在各官衙门开读诏书后,潘映娄等将其恭送出城。王祁(王公哲)深信不疑,就派遣陈功、赖天成带兵三百余人进城受降。当夜,被涂登华、章云飞召至察院前假言犒赏,一时尽杀。王祁(王公哲)眼见受骗,痛心疾首,发誓一定要将潘映娄、张时任等千刀万剐。&&&&&&&&&建宁形势危急,刻不容缓。王祁(王公哲)派遣陈文达往福安请刘中藻主持攻城事宜,匆匆赶回建宁指挥作战。刘中藻部队到达后,陈文达率领主力也返回建宁,仅留卢守谱等扎营西门。&&&&&&&&&但冯生舜却磨磨蹭蹭,直至四月初才率部抵达。刘中藻与冯生舜主力会合,在江边安营扎寨。福宁州城城池坚固,久攻不下,四月初五日,刘中藻发动士兵砍伐龙首山上的松木制造炮筒,内装火药,不断抛击城内。城内抵挡不住,章云飞只好硬着头皮出城应战,战败奔逃,在松山码头乘船入海,郑彩乘机招降。刘中藻将士攻入城内,杀死了知州宋若苏,张时任逃跑不及,被刘中藻抓获,当场剐杀。此时,总兵涂登华手下仅有兵三百人,皆饥馁不堪,溃不成军,匆忙打开南门逃走,在南屏为刘中藻军追获。涂登华欲降未决,谓人曰:“岂有海上天子、舟中国公!”钱肃乐晓之以书曰:“将军独不闻南宋之末,二帝并在海上,文、陆并在舟中,后世卒以正统归之?而况不为宋末者乎!今将军死守孤城,以言乎守义,力已尽也;以言乎保身,策未善也。据沸鼎以称安、巢危林而自得,何计之左耶!” 涂登华于是归降。⑥潘映娄见大势已去,让表弟姚全纪携带印绶先逃,自己则从南门出城,兵阻复回,家眷、跟随守备山万春、高恒、周门子等21人在乱军中被杀。潘逃至太平台被西路卢守谱捆获,解到冯生舜营。刘中藻招降潘映娄,潘不肯,欲杀,冯生舜代为求情。刘中藻难拂其意,就将潘映娄交给冯生舜处置。刘中藻终于占领福宁州,鲁监国加封刘中藻为东阁大学士。刘中藻举荐李向中任福宁巡抚。&&&&&&&&&几天后,王祁(王公哲)的部将陈文达投奔刘中藻,带来了建宁府城陷落,郧西王和王祁(王公哲)等人死难,全城惨遭屠戮的消息。刘中藻心情黯然,意识到福建抗清形势岌岌可危。闰四月二十六日,刘中藻率领部分兵力移驻福安,与福宁、宁德互为犄角,李向中率部扼守沙埕(位于闽浙交界处,今福鼎沙埕镇),又令冯生舜领主力部队二万有余,取道桐山(今福建福鼎)攻打泰顺,潘映娄随行。&&&&&&&&&郑彩曾要求刘中藻将福宁州城相让,刘中藻不允,二人因此结怨。此时乘福宁防守薄弱之际,令章云飞抢占福宁周边重镇三沙等地。刘中藻告到朝廷时,首辅钱肃乐也无可奈何,回信说:“郑彩蛇蝎之辈,无视朝廷久矣!望兄日后多加提防,好自为之!” ⑦马得功乘机来攻,被刘中藻杀退,清军死伤数千人。&&&&&五月十七日,冯生舜率部于兵围泰顺,四面绕截。泰顺城内清军兵单难敌,城内人民签递公禀,要求开城投降,镇标游击唐三捷等遂与知县张联标商议,外无救援,內无粮草,无法死守城池,不如乘夜杀出城,赴温州府请兵。二十二日夜,唐三捷等由北门杀出,行至三十里外,冯生舜伏兵埋伏岭上,突然杀出。张联标滚堕溪涧,被擒杀死,唐三捷等逃走。冯生舜攻占泰顺。⑧&&&&&&&庆元县吴懋修等人纷纷起兵响应。冯生舜与吴懋修共同进攻景宁县,清军自松溪来援,冯生舜等战败。这时清军的副将李荣田,从桐山分兵攻打泰顺,冯生舜再败,退出泰顺。九月,冯生舜率领部下跟吴懋修在庆元会师。驻守庆元的清千总李定国,发兵迎战于赤膊岭。冯吴联军杀死李定国,包围了庆元县城。攻城三昼夜,饶崇秩领政和援兵至,冯生舜败退寿宁。十月初六日,饶崇秩进攻寿宁城,冯生舜部已是人心惶惶,不断溃散,潘映娄乘间得脱。十一月初二日,潘映娄经投庆元到松溪,十一月二十六日,到福州。饶崇秩攻占寿宁,并接任寿宁知县。冯生舜无颜再见刘中藻,从此不知所终。&&&&&1648年(顺治五年)12月底,陈锦和马得功率领清军攻陷福宁⑨,牙城王氏闻讯四出奔逃,次年,清军出安民榜,才陆续迁回。至此,福建除宁德和福安外,南明各派势力收复三府一州二十七县全部陷落。&&&&&&& 1649年(顺治六年)正月,清军包围了宁德和福安。三月宁德沦陷,四月十二日清军攻陷福安,刘中藻吞金屑死。⑩& &&&&&&&&&①本节内容详见顺治八年四月初七日刑部尚书韩代等关于潘映娄失职案的会审题本,录自《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87~91页。另1930年修《霞浦凤城王氏宗谱·节录克生公所立阄书》克生公回忆:“清朝安民,秋毫无犯,惟时胜国臣子各图起义,恢复中兴。建国公札付叔,职授肇敏军门,亦勒乡丁往州,交战于丁亥年十月初一日,在赤岸桥头败阵,牙城内失五十余人。又有黄太师刘中藻率众围困宁城,日久无粮,涂总爷于戊子年三月开城脱走,众营杀进,宋太爷被刘阁部杀死州前,四处勒饷,迫为标官。” “肇敏将军”是陈文达的封爵,克生公记载出现张冠李戴错误,但也证实了王公哲与陈文达关系非同一般。&&&&&&&&&②《霞浦县志》和1930年编《霞浦凤城王氏宗谱》记载。&&&&&&&&&③查继佐《鲁春秋》记:丁亥(1647)十月,鲁监国“晋刘中藻总制兵部尚书。不受。……以延平不终之耗未的,奋复诸城,将待后命。”就是说,刘中藻对隆武帝遇难的消息不清楚,不愿接受鲁监国的官职。&&&&&&&&&&&④浙江巡按秦世祯顺治四年十一月揭帖,《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第十四页。秦世祯误以为刘中藻“自缢焚死”&《续明纪事本末》记载:“隆武帝没,中藻走括苍山中,以兵攻庆元县,守之。旋以众归监国。”&&&&&&&&&⑤见浙江巡抚萧起元顺治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题本--录自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37页和浙江巡抚萧起元残题本--录自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38页。&&&&&&&&&⑥孙尔准等纂修《福建通志台湾府》&&&&&&&&&⑦(清)温睿临、李瑶《南疆绎史》:彩使私人守之;中藻愠不可,彩翻掠其地。肃乐与中藻书不直彩。&&&&&&&&&⑧顺治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刑部尚书贝子臣吴达海等题本录自明清史料己编一本六七页。&&&&&&&&&⑨浙闽总督陈锦残揭帖(录自《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55~56页。)中提及十一月二十六日潘映娄逃归福州受审,“以福宁正在用兵之际,无本地之实报,乏质证之士民。”“本犯(指潘映娄)虽佞口哓辩,然福宁之复只在□□,水落石出,旦夕闻事耳等因,备详到职。”“一面俟恢复福宁之日,详查本犯从逆”语句,结合家谱中记载:“(王氏举族逃窜,)己丑年正月初三(克生公)避于(牙城)岭口”,可以确定清兵攻陷福宁时间应当是1948年十二月底。&&&&&&&&&⑩刘中藻死因也有多种版本,1930年修《霞浦凤城王氏宗谱·节录克生公所立阄书》克生公回忆:“既而,清兵辐辏,刘某奔回福安,吞金而亡。”(明末)张岱《石匮书后集》有详细描述:“城垂陷,中藻设一座于公堂,张黄屋于案上,供隆武敕印冠带亦绯,取窝弓草药名草弩者,见血立死,自刺臂出血,毒攻入心,将倒入座中。中藻曰卧而死非丈夫也,遂起立以两手据案而死。城破,兵入见中藻僵立,皆大惊下拜。子思城投井死。”& &
(八)再攻浦城①&&&&&&&&&清兵十万大军紧逼建宁,建宁城里只有三万明军,又没有多少火器,形势岌岌可危。王公哲决定兵行险着,集中郧西军优势兵力攻打浦城,以期据仙霞岭而守。王祁(王公哲)派人联络各处义军,订于二月初对浦城形成合围,一举攻下浦城。&&&&&&&&&二月初二,义军徐应卿部领兵数千先期抵达浦城东北,在雁塘村安营扎寨。但他急于求成,稍事休息,即兵分四路,直取忠信镇。接千总朱定国急报,张存仁令建宁总兵副将王进功、援剿总兵李仲兴派兵剿灭。守备刘义、赵明进、连兴邦等领命,率兵星夜追杀义军至雁塘,连攻木城二座,尽行焚毁,徐应卿被俘,义军死伤无数。&&&&&&&&&初六日,另一支义军抵达浦城北部的蒋坑(今属九牧镇),刚安营扎寨,即被防守柳营关千总马友功探知,随即带官兵剿杀,一击而溃,旗帜兵器,遍地丢弃。&&&&&&&&&初七日,数千义军屯扎浦城东部的溪源,富岭千总刘国正报知张存仁,守备欧阳举领命,率兵星夜赶赴富岭镇剿杀,义军猝不及防,损失过半,溃不成军。初八日,一队义军进入仙阳镇劫掠,张存仁接仙阳把总傅进善报,派游击王国斌、守备李友明等带兵剿杀,义军急忙退出仙阳镇。&&&&&&&&&二月初八,监军丁祖奇、副将李尚爵、王泰等率领主力部队三千多人抵达浦城县南部的铁墙(今临江镇铁炉村一带),安营扎寨。丁祖奇秘密召集郧西军各路首领,订于二月初九日早晨共同进攻浦城。不料消息走漏,被据守前墩的清参将张振邦、都司王良会获知,密报张存仁。张存仁令总兵李仲兴、王进功多方设伏,以俟擒剿。&&&&&&&&&二月初九日黎明,监军丁祖奇率领三千精锐并数路义军连夜出发,绕过临江镇,悄悄来到浦城东门。忽然城门大开,清总兵李仲兴亲统马步精锐骑兵,同副将李绣、守备赵明进等带兵杀出,众人正在惊疑之间,参将守备冯君瑞、连兴邦等带领官兵已由偏门抄出围住东关。郧西军奋力突围,战死二千有余,副将李尚爵、王泰等被俘。丁祖奇等冲出重围,李仲兴率军追杀十余里,郧西军往山上四处逃散,丁祖奇带数百兵丁逃入关隘之中。清军将关隘团团围住,郧西军躲在关隘里,用鸟枪火器向官兵射击,官兵不敢靠前。李仲兴下令在关隘四周点火,郧西军全部被火烧死。&&&&&&&&&御史徐云带领另一路义军两千多人夜袭浦城,恽日初亲自督后兵继进。忽雷雨大作,人马陷泥淖中,鞭策不进。至城下,已黎明,军饥甚;恽日初劝徐云:“天色如此,兵家所忌,不如暂退!”徐云近来连胜清军,风头正劲,不从,率前锋队伍直捣浦城北门。建宁总兵王进功、参将游击守备田得功、廖文魁、姚自進、陶荣、安世荣等早已守候在那,四面围杀,义军全军覆没,徐云等人被俘,恽日初等只好狼狈而归。其余几路义军闻风而逃。攻打浦城,郧西军再一次惨败。①②&&&&&①二次攻打浦城情形详见浙闽总督张存仁顺治五年二月揭帖,录自《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18页。&&&&&②《清史稿_卷五百 列传•恽日初》《碑传选集·恽日初》&
(九)建宁戊子之役&&&&&&&&&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十九日,探马报称,清军前锋部队已过浦城。接着,清军击败了曹大镐部队,攻克建阳。①王公哲向鲁监国等求援,郑彩、郑成功等人却想着如何保存实力,一味虚与委蛇,不愿提供援兵和粮饷。郧西王只好赐恽日初紧急军符,令其前往江西方向寻求支援。&二月廿一日,清军前锋部队屯兵于建宁大州、水西一带,对建宁府城实行重兵围困,明将李长尻、张耀星等率义军出城交战失利,被清军赶杀500多人,退入城内。明军烧断水西桥,紧闭城门待援。&&&&&&&&&二月二十五日,从古田、松溪赶来增援的义军,在城外东岳庙、木樨林、下坊等地,与清兵交战,又大败,义军伤亡800余人,余部退入城中。建宁城被围20多天,粮食断绝。&&&&&&&&&三月二十九日新任浙闽总督陈锦统率主力部队以及大炮等抵建宁城下,一面交接旗印,一面会同统领满兵礼部侍郎臣陈泰、梅勒章京臣东阿来、刑部侍郎臣李延龄、督臣张存仁商榷攻城事宜。陈锦先命人将招降书射入城内,王祁(王公哲)不为所动。&&&&&&&&&陈锦命令围城清军从骖鸾渡起挖地道至东丰街永安寺前,从万人坑、梨寨穿过黄华山。又令2000军士,在水南塔下拦溪架起木城,直至水西桥,可谓“壕深垒密,四面张罗”,建宁城被围得水泄不通。②同时在大州、黄华山各处高地清军装置大炮,一面炮轰城内,一面指挥清兵全力攻城。王祁(王公哲)身先士卒,指挥城上用鸟铳、挠钩、滚石、灰瓶防御,清兵骸如山积。西门城垣被清军用地雷轰崩10余丈,王公哲急令男女挑砖运石堆塞缺口,筑不及守,以身蔽之。战斗持续了三昼夜,城内义军死伤惨重。&&&&&&&&&四月初二日,王祁(王公哲)于宁远门关圣庙发放自制火药,不料炉中火药发生爆炸,王祁(王公哲)遍身焦烂。③形势危急,古田、松溪等县又被清军攻占,恽日初毫无音讯,城外已无义军可援,王祁(王公哲)决定向刘中藻求援,陈文达接受了任务,四月初三凌晨带领少数勇士从通都桥奋力杀出了重围。清军气急,烧毁了城外的善见塔及通都桥,对建宁城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四月四日黎明时分,天雾四塞,城守迷困。清军架云梯而上,朝天门、南门、临江门俱被清军轰崩,建宁终于被清军攻陷。城内四处火起,清军蜂拥进城,王公哲奋不顾身,指挥将士与清兵展开巷战,斩杀十数人。但清军人多,武器精锐,南明兵大败。王公哲急忙登上城墙,用大炮轰击城内清军,不料大炮炸裂,王公哲身受重伤,⑤儿子九龄、九益急忙护着父亲,且战且退。&&&&&&&&&清军展开屠戮,一时哭声震天,凄惨之状,万笔难写。“男女老幼身碎锋镝之间,骨穿矢镞之内。其中有比邻约纵火而举家自焚者。有挈妻携子同赴池井者。有率亲属闭门自经者。有稚子少妇生离死别掠之而去者更。有义士烈女守死不回甘蹈白刃水火而不辞者。烈火亘天七日夜不息。玉石焚尽靡有孑遗。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④“衙署寺观,悉付一炬。间有走出城者,比至马坑不能过,亦被清军擒获。朝天门、豪栋外各处鱼塘,男女尸骸不计其数。城厢各处堆满尸骸,其未曾出门之老人小孩焚死屋内者,遗骨山积。时正初夏,天气炎热,陈尸体腐,臭气难堪。火后焦土,触目惊心。”当时,“间有半生未死者,已是有手无足,有足无手,约一、二百人。全城四十万人,幸存者不过二、三百人。大劫之后,饥困难堪,数日后又复死亡大半。” “二十三日出榜安民,下令剃发”。当时建州已是“惨凉满目,街巷全无,行人绝迹,鸡猪鸭狗,完全消灭。”“二十五日乡人来城送粮,只有满目颓墙败瓦,满街血迹臭气。亲戚故旧,百无一存。”史称“戊子之役”。&&&&&&&&&&&&&郧西王投井死。其余将军、尚书、侍郎、御史、学士侍官惧死於乱枪之中,无一生存。王祁(王公哲)妻马氏、弟邦彪(公质)、公备,侄则高、则文在乱军中或战死,或被杀死。王祁(王公哲)与儿子九龄、九益退至白云寺,自知命在旦夕,命令二子饮鸩死,⑤而后自焚,数百年寺院,顿时笼罩在火海之中。王祁(王公哲)合门而殉国者,十余人,并赤岸桥头死难者王氏族内共损失五十二人,其五服以内亲属50岁以下男丁仅余寄养于外婆家的王公豁(12岁)和王公郁(4岁)两个堂弟。⑤&&&&&&& 恽日初于三月至江西抚州,求援揭重熙部义军。时江西金声桓反正,南下清军主力正在围攻南昌城,新任闽浙总督陈锦倾两浙、江西等地六万多兵马围攻建宁,浦城防守空虚。恽日初建议揭重熙曰:“目前急务,莫如先取浦城。浦城复,则据仙霞岭断其饷道;彼来争,则伏山谷中邀之。彼围建宁自若,则俟其馁乱,精兵进击;(建宁)诸将自内出,破之必矣。” 揭重熙不从,援兵至邵武,遭遇清军阻截不能进。不久传来建宁城破,惨遭屠戮的消息。恽日初匆匆奔回,一路收拾残卒退到江西广信府(今上饶地区)境内,不久逃入封禁山⑥与将军姚志卓等会合,数日粮尽,恽日初万念尽灰,喟然叹曰:“天下事坏散已数十年,不可救正。然庄烈帝殉社稷,薄海茹痛,小臣愚妄,谓即此可延天命。今乃至此,徒毒百姓,何益?”于是遣散众人,独行北上,乘间访二子消息。⑦&&&&&&&&&王祁(王公哲)举义兵失败,有几个原因:&&&&&&&(1)复明各派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使得南明军队不能团结对敌,使清廷得以凭借有限的兵力各个击破。&远在西南的永历政权自身难保。建国公郑彩在鲁监国政权内独揽大权,诛杀异己,到处掠夺兄弟部队的粮饷地。王祁最终接受了鲁监国所封的郧国公爵位,但在军政上依然保持自己独立的地位,因此郑彩对他心存芥蒂。面对闽北危局,尽管近在咫尺,郑彩想的是如何保留实力,自然不出一兵、不发一箭。&&&&&&&&&泉州、漳州一带活动的郑鸿逵、郑成功军固然牵制了一部分福建清军,却以拥戴不复存在的隆武朝廷为名拒绝同鲁监国合作。顺治五年初,建宁城里就严重缺粮,王祁(王公哲)曾求助于郑成功,郑成功只是口头答应,但直至建宁城破,也不见粮食运到。&&&&&&&&&闽东的刘中藻军队实力较弱,何况王祁(王公哲)还希望他能攻下福宁州,一时也不愿向他求援。所以朱常湖、王祁(王公哲)的军事力量虽然可观,但在强大的清军进攻下独木难支。 &&&&&&& (2)义军组成人员混杂,缺乏优秀将领,配合作战能力差。正如清人邵廷采所说:“其兵乌合,无纪律,帅领皆科头草履,所至蜂屯求饷,士民逃匿。”⑧&&&&&&&&&(3)郧西军两次攻打浦城失败,防守处于不利形势,且损失大批精锐部队,军事实力严重削弱。刘中藻在浙南的失败,也使郧西军缺乏有力的支援。&&&&&&& (4)义军粮饷缺乏,多以劫掠方式获得补给,缺乏稳固的后勤补给基地。武器装备落后,无法应对长期作战。&&&&&&&&&王祁(王公哲)举义虽然失败了,却激励着后来反清复明者,査继佐在《东山国语》中说:“丙戌以后,复谋举事、至死不悔者,往往因王郧国而起。”浙闽总督陈锦在顺治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奏本中说:“我国家定鼎以來,干旄所指,无不披靡,未有如建宁之贼死守难攻者。类而推之,可知闽省之贼,非懦弱而易剿者。”(录自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二页。)& && ①清耆献类徵选编卷二上《陈泰》:至则击贼渠曹大镐,败之。&&&&&②省情资料库和浙闽总督陈锦揭帖顺治五年四月日—录自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23页。&&&&&③民国版《建瓯县志•大事》&&&&&④省情资料库和《还山录》为霖道霈禅师著;查继佐《东山国语•闽语四•王祁》&&&&&⑤《霞浦县志》和1930年编《霞浦凤城王氏宗谱》记载。&&&&&⑥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官府为防戒“贼扰”而封禁。&&&&&⑦《清史稿·卷五百·列传·恽日初》&&&&&⑧见(清)邵廷采《西南纪事》卷二《郧西王常湖》。
(十)&&&&&1649年正月,形势恶化,鲁监国移驻闽、浙交界的沙埕,不久,清军进攻福安,刘中藻自尽,涂登华、陈文达率部突围,逃至沙埕与张名振、李向中共同护卫鲁监国。六月,定西侯张名振攻克台州健跳所,鲁监国又移驻于此,郑彩弃鲁监国逃回厦门。九月,张名振设计杀死黄斌卿,鲁监国进入舟山群岛,从这时起到1651年,舟山成为鲁监国领导下浙东抗清武装活动的中心。陈文达则在浙江玉环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基地,拥有三千部众,与驻守楚山牛头门的阮春雷和张煌言犄角相依,也曾派兵参加郑成功的北伐。今玉环县海山乡南滩村洪溪坑,尚存陈文达古城遗址。1661年清政府实施“迁界”制度,以断义军沿海取饷基地。1662年(康熙元年),陈文达赴台州归降清政府。①&&&&&1648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相继反正又很快失败,施琅趁机率郑芝龙旧部脱离李成栋,前来归附郑成功。&&& 1649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次年中秋节,郑成功计杀郑联和章云飞,占领厦门,收编了郑彩、郑联的部队,军事实力迅速壮大。&&& 1651年,清军攻破舟山,涂登华降清,李向中等殉国,鲁监国逃至金门。&&&&&1655年,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1659年正月,清军攻破昆明,永历帝逃入缅甸。同年,郑成功趁清军主力大举攻击西南之际,率领十余万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一度包围南京,但功败垂成。同年,吴三桂进入缅甸,杀死永历帝,永历政权灭亡。形势所迫,郑成功于是进军台湾,驱逐岛上之荷兰殖民者,建立抗清基地,仍奉永历年号。&&&&&1662年(康熙元年)5月,郑成功突然病逝。1663年,鲁监国病逝于金门,张煌言悲痛欲绝,解散义军隐居于小岛,7月,张煌言被捕,次年遇害。1683年清军进兵澎(湖)台(湾),郑成功孙郑克塽降。南明政权到此彻底灭亡。&&&&&①《罪惟录》:时内设海禁严,沿边居民,自江南历闽、浙达东粤,内徙四十里;略比古清野之法。诸泊例税尽捐,片板不得下洋,漏一粟上刑。凡所迁,许寄食于邑之姻族。遵令稍迟者,纵火焚其居;业海鱼虾者,过限一步亦死。其田亩缺课,摊补通邑;勿减。盐课有定额,自内场不迁外,亦令诸商合补之。海上诸屯,果以饷不足,率内附。
(十一)?&&&&&&&1648年底,福宁州城被清军攻克,牙城王氏闻讯,举族逃窜。1650年9月,清出榜安民,牙城王氏陆续回迁。从此,王氏族人对王公哲生平事迹讳莫如深。①&&&&&&& 恽日初的两个儿子城破被俘,次子恽桓不知所终;少子恽格(字寿平)押至清兵营,陈锦妻见寿平聪明清秀,收为养子。数年后,陈锦遇刺身亡,寿平扶灵北归时,在灵隐寺与父相遇,借口福薄寿促,宜出家,留寺为僧,不久携父归常州。其间恽寿平从父读书、学诗,以父忠於明,终身不仕,作画补助家用。后来成为与清初“四王”齐名的大画家,号南田。三十二年后,恽寿平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犹历历在目,有诗曰: “岂知仙霞破,突骑忽长驱。身居围城里,矢石交体肤。杀声动天地,拒守百日余。士卒多勇敢,大将亲援袍。吾父外请救,羽毛急军符。一朝黄雾塞,对面迷双瞠。敌军遂登陴,谁复能枝梧。短刀夹长戟,格断血流渠。烈火复四起,烟焰连街衢。满城百万户,无一存妻孥。” ② &&&&&&&&&1669年 (康熙8年),幼时在白云寺剃度出家的一代高僧道霈禅师()回建宁府,感念建宁屠城之惨烈,四出化缘,在旧址上重建白云寺,并设立 “悲思堂”,“中奉千手眼观世音菩萨及地藏目连圣像。左右龛室供列合城与难官吏将卒绅衿子民僧道善良以及农贾工伎众等神位。昼香夕灯经声佛号。春秋奠享。”将当日屠城所闻“贞之于石”。③&&&&&&&&&1694年(康熙33年),公哲族侄克生晚年在所立分家产阄书中回忆其颠沛流离的一生,提及王公哲追随隆武帝、倡举义兵败阵赤岸桥头、刘中藻攻克福宁州城、郑成功火烧牙城、沿海迁界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其中将攻打福宁州城的事件归为刘中藻一人所为。这是牙城镇非常珍贵的史料。④&&&&&&&&&1740年前后,牙城王氏合族谋立总谱,岁进士王子槐(王公郁次子)()赴建宁寻访王祁(王公哲)事迹和遗骸,至白云寺,从“悲思堂记”中了解到建宁屠城惨状。在当时满清政权的高压统治之下,地方上颇具富贵的公郁后人,正是王公哲五服以内的族人,他们不愿意触犯时忌,也就避重就轻,闪烁其词,模糊其事,以王公哲等人字讳诞娶已多失考为由打消族人立谱的念头。而王公哲等人遗骸无处寻觅,以砖头代之合葬于下六都下旦笼(今牙城后山一带)。1773年,子槐公病逝,关于王公哲的许多秘密也被他带入了地下。⑤&&&&&&&1775年,乾隆帝为为了保持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宁,转移人心,敦厚世风,激励臣节,宣扬对本朝的忠诚,下令修纂《胜朝殉节诸臣录》12卷,为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义士正名,称赞他们于清朝虽为抵抗势力,但“各为其主,义烈可嘉”,王祁(王公哲)、刘中藻等人通谥为“烈愍”。⑥这时牙城族人才敢公开称王公哲“倡举义兵”,并冠之“顺治帝感其忠义,赐金头银脖厚葬,三十六棺同日入葬。”的说法。&&&&&&&&&1843年(道光23年),王廷珏(庠生,王公郁曾孙)立牙城王氏五甲支谱,光绪己丑年(1889),牙城王氏修总谱,王公哲事迹以文字形式存录家谱,但年代久远,事迹失考颇多,仅记载赤岸桥头兵败和建宁白云庵自尽二事。&&&&&&&&&1906年(光绪32年),太守曹垣着王氏后人将王公哲事迹呈报,给匾以旌曰“一门忠孝”,不久后,王公哲事迹始写入《霞浦县志》,也语焉不详。&&&&&&&&&1930年编撰《霞浦凤城王氏宗谱》,清末举人黄金爵为王公哲立传,并撰诗赞曰:国破孤城在,勤王起义兵。阁门膏斧锧,一死重科名。毅魄随龙驭,幽光阐凤城。我来凭吊古,瞻拜展微诚。⑦&&&&&&& ①1930年修《霞浦凤城王氏宗谱·修谱序》:“迫乎末季,武进士邦直公勤王败绩,举族逃窜” 《霞浦凤城王氏宗谱·节录克生公所立阄书》:“己丑年(1649)正月初三避于岭口……荷清恩安民,不吝感德,复生于庚寅年(1650)九月十四日与敬兄搬居下街大座。兄居东边,生住西傍。”&&&&&&&&&②道霈禅师《还山录•悲思堂记》:“故以悲思名堂而复略述其颠末。贞之于石。以告诸来者为记。”&&&&&&&&&③郭则澐撰 《十朝诗乘》卷三&&&&&&& ④见1930年修《霞浦凤城王氏宗谱·节录克生公所立阄书》&&&&&&&&&⑤见1930年修《霞浦凤城王氏宗谱·修谱序》:“清乾隆时,族骤殷实,入庠序食廪气者,间亦辈出,乃合族谋立总谱。而邦直公等五十二人殉国于建宁白云庵,遗骸尚在,暴露也,因而停焉。于是岁贡生子槐公赴而拾之,归而葬之。而其字讳诞娶已多失考,故又不敢立。”&&&&&&&&&⑥见1775年修纂《胜朝殉节诸臣录•卷五•通谥烈愍诸臣(下)》,王祁、刘中藻等人抗清的忠烈之名自此得到清廷的承认,因此可见,顺治帝下圣旨褒奖刘中藻为“忠臣”与王氏族内传说顺治帝赐王公哲金头银脖子厚葬如出一辙。&&&&&&&&&⑦1930年修《霞浦凤城王氏宗谱·明殉难肇庆提督王公哲公家传》&
(十二)关于王公哲的传说&&&&&&& 王公哲祖父王炎,受聘州城为幕僚,一日,途径积谷山,见山势如将军抱印,颇具形胜,思归葬于此,后人定富贵无穷。向章姓山主求购此山,不允。&&&&&&&&&得悉山主有一女未嫁,归去后,辞去幕僚职位,在积谷山下的东街头村开办私塾,日久,为乡人敬重,得章姓山主欢心,招为女婿,王炎向章姓山主讨要积谷山为嫁妆,慷慨许之。&&&&&&&&&王炎请风水大师于积谷山上相墓地,动工修建坟墓。当夜,梦见先人警示,墓之正穴应位于一白土之下。第二天一早,王炎至墓地,遍寻不见白土。时天气炎热,一长工脱白外褂,置于草丛之上。王炎眼前一亮,问风水大师:“改白外褂处为墓之正穴,可否?”大师知天意如此,告之曰:“墓修好后,墓前将长出一菇,仅存一个时辰,须及时用丝绸盖上,后代将富贵无比。”&&&&&&&&&王炎日日带丝绸方巾察看墓地。一日早晨,王炎偶过墓地,发现长出一菇,方巾却不知何时遗失,匆忙之间,捋旁边野草盖之。传说王公哲先后辅佐明三位太子,但明朝气数已尽,命子九龄、九益饮鸩死。后顺治皇帝感其忠义,赐予金头银脖埋葬。乡人传说中,王公哲所以未能成大事,竟源于未用丝绸方巾。&&&&&&& 作者注:我对王公哲的传说也了解不多,希望能得到帮助。
(十三)参考文献及取用原则&参考文献:&《明清史料》甲编、丁编、己编中各种奏折、揭帖、题本、刑部审案记录等;&《霞浦凤城王氏宗谱》(1930年编撰)&《清史稿》;&《小腆纪年》《小腆纪传》(清)徐鼒&《碑传选集》钱仪吉辑&《石匮书后集》(明末)张岱;&《罪惟录》、《东山国语》、《鲁春秋》作者:查继佐等;&《十朝诗乘》郭则澐编;&《西南纪事》邵廷采 撰;&《清耆献类徵选编》;&《福建通志台湾府》孙尔准等纂修;&《还山录》为霖道霈禅师著;&《海外恸哭记》黄宗羲、黄厔炳等 撰;&《南明野史》南沙三余氏;&《南疆绎史》温睿临、李瑶 撰;&《国初东南靖海记》魏源撰;&《明史》张廷玉等撰;&《续明纪事本末》(明末)倪在田 &《南明史》钱海岳著;&《南明史》顾城著;&福建省情资料库;&《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参考文献取用原则如下:&&&&&&&&&以古代文献《明清史料》为根本,《明清史料》依据的是明清内阁档案,是事件的即时记录。最可惜的是,清灭亡之初,这些档案竟被当废纸卖给纸店造还魂纸。幸经罗振玉等人的努力,从商家高价购回,几经辗转,已损失不少,最后于一九二八年由陈寅恪、朱希祖、陈垣、傅斯年、徐中舒等人随机整理成册,属于明清官方文献,是第一手原始史料,可信度最高。&&&&&&& 《十朝诗乘》中的叙事诗则是当事人恽寿平回忆录,可信度居其次;&&&&&&&&&《东山国语》、《鲁春秋》、《西南纪事》、《南疆绎史》、《清耆献类徵选编》、《还山录•悲思堂》等是时人据所闻而写,属于史料价值颇高民间文献,与《明清史料》对照,用以补充事实;《海外恸哭记》《福建通志台湾府》等仅作参考。&&&&&&&&&今人作品参考顾城先生《南明史》,以其为向导,寻找相关原始记载。本文关于南明历史主要事件也以此为据。遗憾的是,顾城先生对王祁生平未进行深入考证,对于王祁的事迹,也只是摘录有关史料一带而过。但难能可贵的是,顾城先生对相关史料的出处都作了详细的标示,省却了后来研究者筛选史料之苦,提供了收集资料的捷径。相对来说,成书于四十年代的《南明史》作者钱海岳先生受时代和条件的限制,王祁事迹一章,有明显的堆砌史料,生搬硬套,出处不明之嫌疑,尤其当中时间、人物和相关逻辑与《明清史料》中清朝当局的奏本、塘报、审讯记录等相去甚远,显得混乱,(个人浅见)所以基本不予采信。
(十四)关于王祁就是王公哲的考证(草稿,有些混乱,希望得到高人指导,如何更清楚进行考证,这里先占个沙发,慢慢修改)&&&&&&&&顾城先生《南明史》第十二章《郑成功起兵与鲁监国在浙闽抗清》注释③: “顺治八年四月初七日刑部尚书韩代等题本,见《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第八十七页。按,此件中称王祁为‘东路贼首王公哲’。王公哲即王祁字拱哲的误写。”由此可见,顾城先生认为王公哲和王祁是同一人。&&&&&&&&一、关于籍贯。&&&&&&&&建宁屠城中熟悉王祁情况的人大部分被杀,王祁的籍贯成了一个谜。史料中有许多版本,(1)江西说,《海外恸哭记》黄宗羲记载:“王祁,江西人也。”(2)太仓说,在查继佐的《东山国语》、《鲁春秋》等系列作品中记载:“少时为太仓琅琊之家僮”“太仓王氏奴也。乙酉,不肯剃发,去为僧。”《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王祁籍贯也据此。(3)金坛说,见于葛应中《清初建州大事记》和孙尔准等纂修《褔建通志台湾府》记载:“祁,金坛人,逃古田山中为僧,借讲经聚众”。但官方文献中都没提及王祁籍贯,金坛、太仓等地的地方原始史料中也查找不到王祁的详细生平资料(转录史料的、后人的附会不能作为依据)。建宁籍高僧道霈禅师《还山录•悲思堂记》中也说:“王祁不知何省人”。再联系当时实际情形,反清复明之士“一夫守义而祸及九族,故多匿迹而死,以全其宗党。”(清.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王公哲的家乡牙城位于福宁州城附近,处于清官府的高压统治之下,显然王公哲隐瞒了真实的籍贯,另取新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二、从姓名上考证。&&&&&&&&查继佐在《东山国语•闽语四•王祁》中说:“王祁字知止,号拱哲。” 在《鲁春秋》中说:“王祁,字拱哲”。家谱中说:“讳邦直,号公哲。”王公哲隐瞒了真实的籍贯,另取新名,但保留了原来的名字,“拱哲”是“公哲”的谐音,“知止”是“邦直”的谐音,完全有可能是查继佐记录时用字错误。&&&&&&&&三、关于僧人身份。&&&&&&&&王祁起事之前为僧人,这点毋庸置疑。王公哲是否当过和尚呢?家谱中提及“入建宁,王公哲寓白云寺,见明祚已终,父子饮毒殉焉”,白云寺不正是僧人居住的地点吗?是否暗示王公哲曾经的身份呢? &&&&&&&&四、事迹考。&&&&&&&&对照王公哲与王祁的史料,发现二者的事迹有相通之处,可以对接。&&&&&&&&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55~56页陈锦残揭帖、87~91页刑部尚书韩代等题本,是刑部调查潘映娄失职案的卷宗,对于潘映娄丢失福宁州城的前因后果记载极为详尽,共7页,是关于王公哲的存世史料中最详明可信的。&&&&&&&&《霞浦凤城王氏宗谱》(1930年编撰)关于王公哲事迹的记载,主要是两件事:(1)同福安刘中藻、敖岭武生敖以庄倡举义兵,以应唐王,败绩于赤岸桥头,牙城内失五十余人。(2)入建宁寓白云庵,见明祚已终,父子饮毒殉焉。传记中提到了“陈天书父子、朱世昌率乡兵应之”&&&&&& 几个疑问:&&&&&&&&1、王公哲十月围城之后,匆匆离去,至次年二月得知冯生舜与潘映娄暗中和谈才赶回,这中间他做什么去了?为何回来之后,拒绝和谈,导致冯生舜撤兵---安排内应入城,张时任叛变致计划失败---鲁监国讨诏书招降潘、涂等人,由于吴明中破坏,损失惨重---将指挥权交给刘中藻,再次匆匆离开。这一系列事件显示:王公哲心急如焚,必须用最快速度处理好福宁的事情,尽快离开。&&&&&&&&2、王公哲带领敖卓及亲眷、族内叔伯兵败桥头,是主动抗击清兵吗?&&&&&&&&家谱中及县志中解释为响应刘中藻,组织乡兵抗击清军。但是根据刑部调查潘映娄失职案的卷宗(即韩代题本)中所说王公哲桥头兵败,只是围攻福宁州城的起因。&&&&&&&&本州署知州事李葆素唤集士民细查情由。据儒学生员周光胤等、保约子民章日瑞等呈为据实开陈失城情由事称:祸因四年九月內,东路贼首王公哲、敖卓等受伪鲁王伪职,称监国鲁三年号,纠集乡兵。十月初一日,协镇章云飞在赤岸桥头地方对敌,杀死贼兵三百余人,王公哲逃奔,敖卓就戮。至十月十三日,公哲复纠兵围城。北山顶则有伪太师冯生舜扎营,西郊外则有陈文达等扎营,南门外则有朱锋等扎营;四面环绕,约九个月,米盐不通,士民饿殍过半。(--录自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87~91页。)&&&&&&&&其一,十月初一日,王公哲赤岸兵败,十三日后就召集各方势力围城,由此可以推断,王公哲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当为一方之领袖,军事实力自然不弱。这时候,福宁州城形同孤城,主力部队集结城内防守。王公哲怎么可能只带区区近百人(清军塘报常常夸大事实,据家谱中记载,牙城城内失五十余人,赤岸桥头加上建宁遇难的王公哲全家,牙城王氏失五十二人)去攻打精锐的福宁守军,全军覆没,这不是以卵击石吗?可见赤岸桥头之败必然是突然被围,仓促应战造成的&&。&&&&&&&&其二,乡兵的组成,大都是王公哲五服以内的至亲家人和亲友。从家谱中记载可以知道王公哲等人兄弟同坟,葬于下六都(今牙城后山村)下旦笼,据说,墓中男人并无骨殖,全部用砖头凿字代替,类似衣冠冢。从家谱中还获知,王公哲爷爷辈五个兄弟,父亲辈十一个堂兄弟,同辈十五个堂兄弟,最终都由王公郁的六个儿子继承香火(后称牙城王氏长房)。这中间王公哲三兄弟死于建宁,其他人之死应跟这次赤岸桥头兵败有关。他们都没经过训练,王公哲怎么可能让家人冒这个险。&&&&&&&&其三,实力强大的郑彩军队正活动于福建东北沿海,但围攻福宁始终没有郑彩军队的参与。刘中藻派冯生舜率领主力部队相助,在王公哲离开,派人请他主盟之后,才亲自参与攻打福宁州城。攻城前期,刘中藻手下太师冯生舜积极协助王公哲,后冯生舜擅自谈和,王公哲与其闹翻,冯生舜撤营而去。&&&&&&&&可以推知,未经王公哲允许,刘中藻、郑彩等人是不好插手福宁攻城事宜的。王公哲对郑彩始终保持警惕之心,无奈之际才求助于他(即向鲁监国讨诏书招降,此时,鲁监国实际是郑彩的傀儡。)。王公哲与刘中藻等人则是同盟关系,二人曾共事隆武帝,感情深厚。他们彼此独立,又互相支持,刘中藻进攻浙南,也是为了打通闽北与闽东根据地。浙南兵败之后,刘中藻军事实力大损,军事大权落入冯生舜之手,因此,冯生舜擅自撤兵,延误军机,保潘映娄等,刘中藻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清初建州大事记》提出王祁为“明朝故将”,1776年《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也将王祁其归为唐王系,而太仓、金坛二说王祁原身份是家奴,避福建为僧,显然与 “明朝故将”不符。再联系当时实际情形,王公哲的家乡牙城位于福宁州城附近,而且处于清官府的高压统治之下,如果王公哲暴露自己的籍贯,对他的家眷及家族非常不利。&&&&&&&&《霞浦凤城王氏宗谱》中王公哲的传记是清末举人黄金爵于1930年撰写的。在《修谱序》中明言:“吾族自明初肇迁凤城,颇多谱牒。迫乎末季,武进士邦直公勤王败绩,举族逃窜,而谱牒厄于兵火。”“清乾隆时,族骤殷实,入庠序食廪气者,间亦辈出,乃合族谋立总谱。而邦直公等五十二人殉国于建宁白云庵,遗骸尚在,暴露也,因而停焉。于是岁贡生子槐公赴而拾之,归而葬之。而其字讳诞娶已多失考,故又不敢立。迨光绪己丑(1889)始克告成。”&&&&&&&&子槐()公自小跟着父亲,又于乾隆初年往建宁寻王公哲遗骨,考究事迹,是最了解王公哲的事迹的人。他从白云寺僧人和悲思堂记中必然也知悉具体情形,但家谱中对其妻、弟、侄死因没有明确说明,只说“勤王殉国”,对清军屠城只字未提。他生活在康乾年间,又有着功名,当时处于满清政权的高压统治之下,回乡后必然隐瞒真实情况,低调处理,不敢为其立传,只在家谱中只记录了王公哲赤岸兵败和建宁遇难两件失败的事情。对他为什么全家在建宁,以及在建宁的功业只字不提;尤其是牙城距离州城不远,那么赤岸兵败之后王公哲召兵围城数月,说成“黄太师刘中藻率众围困宁城,日久无粮。”王公哲、刘中藻围攻州城,必然传至牙城,但即使是《克生公在所立阄书》王公哲合门十多人死亡必然跟清军屠城有着因果关系,对于赤岸桥头死难的王氏族人连“勤王殉国”的字样都没有提及。&&&&&&&&联系子槐一家身份地位,可以得到解释。其父公郁()活了80岁,邑侯推荐其为“耆宾”(乡饮耆宾,清制,每年由各州县遴访年高有声望的士绅,造册报部,称为乡饮耆宾。),并以公郁齿德俱尊,赠匾额曰:“允孚盛典”;自公郁起五代内,共出贡生、监生、庠生、耆宾等十六人,可谓簪缨鼎盛,是地方颇具富贵的家族。1775年,乾隆帝为表彰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下令编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一书,次年乃成,但这时王子槐已经过世。&&&&&&&&& &
&&&&&&&&希望得到围江陈天书、陈文达;水门青岙朱世昌(朱锋);敖岭敖卓(敖以庄)等明末清初的资料,有传记最好。
&有关王公哲的史料(一)&&&&&&&&&&&&&&&&&&浙閩總督陳錦殘揭帖(順治六年二月十九日到)&  (上缺數字)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陳錦□為犯道從逆逃歸、謹將發審口詞先錄題報、仰請聖裁事:據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周亮工呈為查審事內開:蒙職憲牌,照得福寧巡道潘映婁失陷疆域,久在賊營。向據各處之塘報,謂其從賊甚真,偽職有據。今突然由浙來歸,雖能完印交納,但映婁久已陷賊,則印信必為賊有,今以全印作逃歸張本,其中必另有受賊指使隱情。況其到松溪之時,先遣二人至建寧向潘益處探聽消息,則其心虛膽怯,又可知矣。合行速審□□,以憑□□。仰該司即將潘映婁從逆陷身情節,及逃回有無使指隱情,確加研審,星速呈報以憑具疏題報等因。奉此,依奉轉行署福州府事延平府理刑廳研審去後。&&  今於本月十一日,據延平府推官徐起霖詳稱:遵依吊取潘映婁並魯浩各到官。據潘映婁揭為直述苦衷、仰祈天鑑事內稱:罪職自去年七月初三日到任,即值山海賊興。罪職日同鎮將與賊首劉中藻、馮生舜、王公哲、陳化龍、盧守譜、林奇等打仗。屢戰屢捷。只無奈州城四門之外,俱是高山。賊眾數萬,盤踞山巔,□□餉道。罪職十數次遣人赴浦城、福州告急,□□被殺。捱至今春,已八個月,糧盡草盡。協將章雲飛素與涂總鎮不合,遂帶兵叛投海賊鄭彩。涂鎮僅有兵三百人,皆饑餒不堪。四月初五日,雲飛及夥賊攻城。罪職死守東城,賊執罪職挾降,寧死不從。賊將罪職家口、跟役、標官、標丁盡殺,僅一表弟姚全紀懷印,跳城得生。賊仍逼職做官不屈。此共見共聞者。賊將罪職鎖禁,欲尋自盡,恐印無下落。五月中,密割衣袂具稟封印,遣姚全紀間道賚報,髮短難行。八月二十五日,逃出龍泉,蒙處州府鎮道驗印貯庫,轉詳督臺。十月初六日,聞大兵進剿壽寧,賊眾張皇。罪□□得脫械,星逃萬山之巔,三日不火食,逃至□□山小庵,山下多賊,罪職十月十九日密僱浙江客人魯浩,先賚稟三院。罪職晝伏夜行。十一月初二日,奔投慶元到松溪。十一月二十六日,赴福州叩憲臺請死。伏念罪職失守,一死何辭。但事有未易一、二言者。自水師裁而海賊恣其出沒矣。道標裁而彈壓失其爪牙矣。重以協將叛主將,兵去城空,官民食盡。罪職能空拳殺賊乎?今從萬死一生中,得見憲臺等情。又據魯浩口供:浙江會稽人,於九臺山庵中遇潘道,托以投書伊弟潘益,今被拿解是實,各情在案。隨該卑職審看得:原任分巡福寧道潘映婁,失陷□□既符嚴律,而潛蹤密探,情復可疑。今蒙發□,□罪之可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家一家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