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某商店实行促销手段营业时间大大延长,长期实行的什么被取消

《宋代的城市生活》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宋代的城市生活宋代的城市生活康山初中 黄志刚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宋代城市的规模、特点、著名城市及《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等。(2)了解宋代基本的衣食住行及娱乐、体育和传统节日的内容。2.能力培养(1)识读、比较《东京与长安城的平面图》,了解两城的基本轮廓,归纳宋代城市的规模和特点。(2)联系实际,指出宋代延续至今的娱乐活动和传统节日。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城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通过对宋代衣食住行的讲解,适当进行提倡节俭的教育。二、教学要点1.重点:(1)宋代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变化的特点。(2)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2.难点:如何让今天的青少年体会宋代的城市生活。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东京与长安城的平面图》、《清明上河图》四、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指导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大家喜欢看电视吗?生:,,,,师:许多影视作品是反映古代人生活状况的,也就是古装剧。谁能举出一些反映宋代人生活的电视剧?生:《杨家将》、《水浒传》,,,,师:很好,看过这些作品,你对宋代有什么认识?生:,,,,师:影视作品一般把宋朝描写得非常弱小,经常被少数民族欺负,但宋朝时候经济很发达,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比之之前的唐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富有而弱小的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板书课题:第9课宋代的城市生活)导入本课。(二)讲授新课1.宋代城镇(识图:北宋东京城平面图)(1)(2)(3) 布局:皇城、里城、外城; 规模:数量增加,人口增长; 特点:突破坊市空间,突破时间限制;(这特点是怎么得来的呢?“突破,,,,,突破,,,,”当然是指以前没有这种状况,也就是说是通过对比从前得来的,那么,就要大家回忆一下在什么地方学过相关内容!——唐朝(出示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作业:试想哪种格局更好,为什么?(4)(5) 原因: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代表性城市:大都市——开封、杭州,中心城——苏州、武昌;(我们何以能知道那么多宋朝的事情呢?——史书、文学作品、考古发现、字画等)(6)《清明上河图》:北宋 张择端。2.市民衣食住行(1)衣:古代等级制度、礼法森严,不同身份,不同场合,都要依法穿衣;但非正规场合的服饰呈现舒适化、非等级化的趋向。衣料:麻布——大众化丝织品——富家享用棉布正是“遍身罗绮着,不是养蚕人。”(2)食:饮食市场繁荣 (3)住:城市——瓦房;农村——茅屋家具——靠背椅、高桌子(4)行:百姓——独轮车、畜力车官宦——轿子3.市民文化生活(1)娱乐活动:说唱、舞蹈、杂技、戏剧等体育活动:武术、相扑、球类、水上运动等(2)娱乐场所:瓦舍——娱乐城勾栏——舞台(3)新趋势:商业化、通俗化、大众化(理解阅读卡片上的诗句)4.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中秋等。我们今天的节日,在当时已基本定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生活无处无史!5.小结: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丰富市民的文化知识。六、作业:1.练习册2.试想东京与长安哪种格局更好,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第9课宋代的城市生活(一) 宋代城镇 1.2.3.4.5.6. 布局 规模 特点 原因 代表性城市 《清明上河图》(二) 市民衣食住行 1.2.3.4. 衣 食 住 行(三) 市民文化生活 1.2.3. 娱乐活动、体育活动 娱乐场所 新趋势(四) 传统节日
范文二:宋代的城市生活《宋代的城市生活》说课稿嵇同根一、说本课地位和作用:《宋代的城市生活》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本课是在学生学完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了解了五代十国到两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来学习宋代人的城市生活的。它通过了解宋代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增多,以及城镇格局的突破,来反映宋代城市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同时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学习宋代的城市生活是相对于两宋之前的朝代而言的,通过宋代城市生活与前面的不同,来说明宋代的发展,来体会宋代人的社会生活较前朝更加接近于现代人的生活,贯穿了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这一主线。二、说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宋代城镇的规模特点和著名城镇。了解宋代基本的衣食住行及娱乐、体育的内容。(2)识读《北宋东京城平面图》,比较宋代的开封和唐都长安在城市格局上的不同。归纳宋代城市的规模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分析宋代城镇的发展,加深对我国两宋时期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地位的认识。(2)通过了解宋代的城市 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我国的城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教学重点: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4、教学难点:体会宋代人的城市生活。四、说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讲述、 对比、概括、归纳等方法,采用综合程序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安排上,第一目“宋代城镇”可通过观察宋代开封城平面图和唐长安平面图,比较这两座城市在格局上的不同。归纳宋代城市的规模和特点,宜采用讨论归纳法。由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学生对宋代城市生活接触较少,第二目“市民衣食住行”和第三目“市民的文化生活”宜用讲述法。
范文三:第9课宋代的城市生活第9课 宋代的城市生活【基础知识巩固】1.平江府是宋代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雄踞一方的繁华之都。它是今天的 ( )A.武昌 B.扬州 C.苏州 D.北京2.右图是“北宋白兔铁针商标”。它反映了北宋 ( )A.农业的进步 B.商业的活跃C.体育活动的盛行 D.宗教活动的频繁3.名画《清明上河图》创作于 (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4.宋代大众化的衣料是 ( )A.丝绸 B.麻布 C.棉布 D.兽皮5.宋代南方人的主粮是 ( )A.稻米 B.粟麦 C.甘薯 D.牛肉6.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北方人肉类副食主要是 ( )A.羊肉 B.猪肉 C.狗肉 D.牛肉7.宋代最主要的饮料是 ( )A.酒和茶 B.酒和果汁 C.茶和咖啡 D.茶和可乐8.下列关于宋代民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城市以瓦房为主 B.农村以茅屋为主C.城市以楼房为主 D.既有瓦房又有茅屋9.宋代在宦官士人中日益流行的代步工具是 ( )A.马车 B.牛车 C.驴车 D.轿子10.谚语“勾栏不闲,终日团圆”最早可能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宋代11.朱翌的《端午节竞渡曲江》中描绘“却忆金明三月天,春风引出大龙船。二十余年成一梦,梦中犹记水秋千”的场景,描绘的是宋代的 ( )A.体育活动 B.饮食风尚 C.商业活动 D.宗教活动12.识读右图,回答:(1)这是我国 (朝代)的 城市平面图。(2)该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和 不再截然分离隔绝、商店的 大大延长。(3)形象展现该城市风貌的宋代名画是《 》。13.宋代城镇兴起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梯级能力提升】易错题14.与宋代的城市布局不符的是 ( )A.有早市、夜市 B.有闹市、鬼市C.市、坊分开 D.有瓦舍勾栏15.下列衣料属于宋代的 ( ) ①麻布 ②丝织品 ③棉布 ④化纤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6.瓦舍勾栏在宋代城市盛行的原因是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的壮大C.农民的要求 D.达官贵人的要求创新题17.生活在北宋都城开封的商人,可以 ( ) ①到早市上购买早点 ②到夜市上去购买商品 ③到四川使用交子经商④在居住区购买生活用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18.南宋后期,江南人们生活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是 ( )A.开始以面粉为主食 B.丝绸衣服开始出现C.纸币成为唯一流通的货币 D.已经穿上了棉布衣服19.刘宝是宋代山东人,下列有关他饮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以小麦为主粮 B.他以大米为主粮C.他常常吃到羊肉 D.他偶尔也能吃到猪肉探究题20.如果你能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想一想,你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融入当时人的生活? 开放题2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宋代的城市布局,请你结合自己所在的居住地,比较新老城区布局的异同。 【综合应用拔高】22.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针铺只有济南刘家一家C.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D.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23.宋代的交通包括 ( ) ①独轮车 ②机动车 ③畜力车 ④轿子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4.“爆竹声中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描写的我国传统节日是 ( )A.春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25.阅读下列材料: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瓦子是“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东京著名的桑家瓦子时说:“内中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货药、卖卦、喝故衣(卖旧衣服)、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我国哪一时期的市民文化生活?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瓦子的特点有哪些? 【中考同步挑战】26.(2005年,济南)“济南刘家功夫针”是中国最早的商标,它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27.(2005年,四川自贡)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展现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其作者是 ( )A.吴道子 B.张择端 C.顾恺之 D.阎立本28.(2006年,湖南株洲)看图说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历史图片直观地反映了历史面貌和历史时代特征。下图主要反映了宋代城市 ( )A.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B.千姿百态的风俗人情C.风格各异的房屋建筑 D.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29.(2005年,四川自贡)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A.社会动乱,战争频繁 B.城市发展,商业繁荣C.中外交流日益增多 D.民族融合不断加强30.(2005年,河南)仔细观察,从下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 )①这是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②此画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③从画中可以反映出北宋时人们的交通工具比较多样化④画中所绘的这条河流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范文四:宋代的城市生活教案第九课 宋代的城市生活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 学科:历史 2、课时 : 2课时3、学生课前预习:初读课文,完成学案“识别目标”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给学生介绍了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这一时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商业活跃,市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是学生认识到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读《北宋东京平面图》了解宋代城镇的规模、特点、著名的城市。 (2)知道《清明上河图》的相关信息及瓦舍勾栏(3)通过制定《宋代衣食住行特色表》了解宋代基本的衣食住行及娱乐、体育和传统节日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制定《宋代衣食住行特色表》学会用图表法归纳总结历史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认识到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两宋时的经济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一、教学重、难点1、重点:宋代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变化的特点 2、难点:如何想象和体会宋代市民的城市生活 二、教法设计讲述法、讨论法、列表法 三、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具及学具中学历史地图册、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了解了当时的经济状况,那么宋代人民的城市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东京城看看,我们学习《宋代的城市生活》 二、展示学习目标1、知道宋代城镇的规模、特点和著名的城市2、了解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的情况,知道市民文化生活的趋势 三、检查课前预习(导学案),展示自学要点1、从“名城、规模、特点”三方面试述宋代城市发展的概况。 2、阅读课文完成宋代市民衣食住行特征表。 3、结合课文列举宋代市民的文化生活都有哪些? 四、学生自学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五、教师点拨(一)宋代城市发展1名城:大都市---开封(汴京),开封 中心城---苏州、武昌 2、规模:数量增加,人口增长3、特点:突破坊市空间;突破时间限制,出现了鬼市。 (二)宋代城市生活 1、市民衣食住行特征表 商业化、通俗化、大众化3、市民娱乐生活:A娱乐生活:说唱、舞蹈、杂技、戏剧 B体育活动:武术、相扑、球类、水上运动 C传统节日:除夕、元宵、中秋 (三)课堂讨论、活动-----“东京一日游”示意路线东京郊区虹桥---新宋门入城逛街----大相国寺的集市----酒楼品尝美味佳肴-----瓦舍勾栏娱乐学生结合《清明上河图》以及教师多媒体展示观察和体会北宋开封不得城市风貌和城市生活的基本状况。 五、课堂小结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六、课堂检测(参照导学案) 1、宋代市民的大众衣料是( )A 麻布 B 丝织品C 棉布 D 毛织品2、宋代市民文化生活出现的新趋势不包括( ) A 通俗化B 商业化 C 舒适化 D 大众化3、北宋时期在城内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叫( ) A 夜市 B 晓市C 坊 D 瓦舍4、如果要在古代挑选一个最理想的生活年代今天的人一定会首选宋朝。你认为这个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七、作业布置课本53页思考题:联系课文内容,你能否说说宋代有哪些娱乐活动,直到今天还保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七、板书设计第9课 宋代的城市生活 八、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量相对较少,主要采取多媒体演示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学生积极性与兴趣较大,今后应尽可能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个别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行还是比较差,应继续引导这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二、市民的衣食住行可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制“宋代市民衣食住行特征表”如:衣 食 住 行 衣料:麻布 丝织棉布 主粮:北粟麦南稻米 肉类: 北羊 南猪饮料:茶、酒 房屋:城市瓦房 农村茅屋 家具:背靠椅高桌子 百姓:独轮车 畜力车官宦:轿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资料作一 下讲解,作进一步强调衣食住行方面的特点。 三、市民文化生 活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结合课本的图片和描述,思考并回 答以下几 个问题:⑴宋代市民文化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什么? ⑵宋代市民主要的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有哪些?结合学生的回答和课本图片、资料再作具体的讲解,使学 ⑶课本P53页思考题。 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小结: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结合学生的回答并强调指出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 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五、随堂练习随堂练习填空、单项选择题。
范文五:第九课宋代的城市生活第九课 宋代的城市生活●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 学科:历史2、课时 : 1课时3、学生课前预习:初读课文,完成学案“识别目标”教材分析:本课主要给学生介绍了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这一时期城市人口不断 增长,商业活跃,市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是学生认识到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读《北宋东京平面图》了解宋代城镇的规模、特点、著名的城市。(2)知道《清明上河图》的相关信息及瓦舍勾栏(3)通过制定《宋代衣食住行特色表》了解宋代基本的衣食住行及娱乐、体育和传统节日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制定《宋代衣食住行特色表》学会用图表法归纳总结历史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认识到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两宋时的经济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宋代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变化的特点2、难点:如何想象和体会宋代市民的城市生活三、教法设计 讲述法、讨论法、列表法四、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演示法五、教具及学具 中学历史地图册、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了解了当时的经济状况,那么宋代人民的城市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东京城看看,我们学习《宋代的城市生活》二、展示学习目标1、知道宋代城镇的规模、特点和著名的城市2、了解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的情况,知道市民文化生活的趋势三、检查课前预习(导学案),展示自学要点1、从“名城、规模、特点”三方面试述宋代城市发展的概况。2、阅读课文完成宋代市民衣食住行特征表。3、结合课文列举宋代市民的文化生活都有哪些?四、学生自学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五、教师点拨(一)宋代城市发展1名城:大都市---开封(汴京),开封 中心城---苏州、武昌2、规模:数量增加,人口增长3、特点:突破坊市空间;突破时间限制,出现了鬼市。(二)宋代城市生活1、市民衣食住行特征表衣 食 住 行 麻布 主粮:北粟麦,南稻米 房:城市瓦房;农民茅屋 百姓:独轮车、蓄力 车 丝织品 肉类:北养南猪 家具:靠背椅、高桌子 宦官:轿子 棉布 饮料:茶、酒2、市民文化生活的趋势: 商业化、通俗化、大众化3、市民娱乐生活:A娱乐生活:说唱、舞蹈、杂技、戏剧B体育活动:武术、相扑、球类、水上运动C传统节日:除夕、元宵、中秋(三)课堂讨论、活动-----“东京一日游”示意路线 : 东京郊区虹桥---新宋门入城逛街----大相国寺的集市----酒 楼品尝美味佳肴-----瓦舍勾栏娱乐学生结合《清明上河图》以及教师多媒体展示观察和体会北宋开封不得城市风貌 和城市生活的基本状况。六、课堂小结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七、课堂检测1、宋代市民的大众衣料是( )A 麻布 B 丝织品C 棉布 D 毛织品2、宋代市民文化生活出现的新趋势不包括( )A 通俗化B 商业化 C 舒适化 D 大众化3、北宋时期在城内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叫( )A 夜市 B 晓市C 坊 D 瓦舍4、如果要在古代挑选一个最理想的生活年代今天的人一定会首选宋朝。你认为这个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八、作业布置课本53页思考题:联系课文内容,你能否说说宋代有哪些娱乐活动,直到今天还保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九、板书设计第9课 宋代的城市生活 十、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量相对较少,主要采取多媒体演示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学生积极性与兴趣较大,今后应尽可能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个别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行还是比较差,应继续引导这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当前位置: >>
七年级历史下册辅导资料(中华书局版)
目录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 2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 .................................................................................................................... 2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贞观之治” .......................................................................................................... 4 盛唐气象 ...................................................................................................................... 7 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 .................................................................................... 9第五课 唐朝的对外关系 .......................................................................................................... 12 第六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 .......................................................................................................... 14 第七课 隋唐的文化艺术 ........................................................................................................ 15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 17 第二单元 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 20 第八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 20 第九课 南宋和金的对峙 .......................................................................................................... 23 第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 25 第十一课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 28 第十二课 蒙古族的兴起了元朝统一全国 .............................................................................. 30 第十三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 32 第十四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 ...................................................................................................... 34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 36 第三单元 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清 ......................................................... 39 第十五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 39 第十六课 明朝经营边疆与中外交流 .................................................................................... 42第十七课 清朝的制度与政策 .................................................................................................. 45 第十八课 清朝对边疆的经营 ................................................................................................ 47第十九课 保卫国土 奠定疆域 ................................................................................................ 49 第二十课 明清的科学技术 ...................................................................................................... 52 第二十一课 明清的文化艺术 .................................................................................................. 54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 56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58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卷 ....................................................................................................... 62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知识点梳理: 1. 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 年,隋灭 陈,结束了自西晋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南北。 2. 隋文帝的治国措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他的统治时期 被称为”开皇之治”。 大运河的开凿 1.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自 605 年起,隋炀帝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 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作用: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 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消极方面:开凿运河过程中过度征发劳役,破坏了农业生产,激发了阶级矛盾。 积极方面: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 隋朝的灭亡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隋统治者的暴政。618 年,隋炀帝被杀,同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 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注:隋的统治特点:时间短,历经二世而亡;对中国历史贡献巨大:重新统一南北,创立三 省六部制,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度。隋的统治类似秦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中,加强南 北交通包含在巩固全国的统治里。 文献:皮日休 《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巩固练习: 1. 隋朝末年, 有位商人要把货物通过大运河从余杭运送一批粮食到洛阳, 其先后要经过 ( ) A.江南河――――邗沟 B.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C.江南河――――邗沟――――永济渠 D.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2. 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 “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其实,大运 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 A.扬州和北京 B.杭州和北京 C.杭州和扬州 D.广州和杭州 3.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的河中心是( ) A.北京 B.洛阳 C.杭州 D.南京 4. 下列朝代曾统一中国的是( ) ① 秦朝 ② 西汉 ③ 西晋 ④ 东晋 ⑤ 隋朝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 5.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隋朝的统一 B.方便隋炀帝南巡 C.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D.加强北部的边防 6.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枢,其为利也博(丰厚)哉。 ”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 运河( )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进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7.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8. 下列事件中不是隋文帝在位期间所做的是( ) A.开通隋朝大运河 B.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加 C.出现国家统一的局面 D.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9. 隋炀帝开凿隋朝大运河的目的是( ) A.隋炀帝为了看琼花 B.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C.隋炀帝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 D.为了发展农业生产 10. 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隋朝知识点的归纳,请找出其中的错误。 (1)北齐的外戚杨坚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错误: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 (2)581 年,杨坚建立了隋朝,定都洛阳。589 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错误: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 (3)大运河是一项惠泽后代的工程,它是在是隋文帝的一项重大功绩。 错误: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 (4)大运河全长 2000 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错误: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 11. 阅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 琼花是一种稀有名贵的花,有人说隋炀帝是专门为了看琼花而开凿的大运河,你认为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 胡曾诗云“千里长河一旦开,隋亡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 又有皮日休诗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 较多。 ”想一想哪位诗人的评价更为公正一些?(3) 隋朝因为开凿大运河而灭亡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隋朝开凿大运河和隋朝灭亡 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4)隋朝大运河有怎样的历史地位?(5)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意义?第二课“贞观之治”知识点梳理: 1.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用人方面实行了一 系列措施。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轻徭薄赋; 民族关系上:坚决抵抗外族骚扰,加强国内民族的友好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用人方面:重用贤才,虚心纳谏。 2. 因为推行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唐朝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了发展,由于唐太 宗年号为“贞观” ,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3. 唐太宗在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措施,被尊称为“天可汗” ;他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实质 上反映了他重视农业生产;他重用的人才有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因为他采取的种种 措施,他被称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贞观之治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 文成公主入藏 17 世纪初,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化,几次派使者到长安求婚。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传播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科技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 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注: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朝时期吐蕃是独立的政权,不是唐朝的一部分。 唐太宗 步辇图 巩固练习: 1. 小明将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 的是( )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度 2. 唐太宗说: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庶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说明唐太宗( )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大伟大 B.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性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3. 想一想,促使唐太宗徐心纳谏、轻徭薄赋的主要原因是( ) A.隋亡之鉴 B.有自知之明 C.爱民如子 D.想树立威信 4. 吐蕃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 ) A.可汗 B.赞普 C.单于 D.皇帝 5. 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唐太宗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 )A.《史记》B.《贞观政要》C.《三国演义》 D.《本草纲目》 6. 下图为位于青海的文成公主庙,下列关于她的叙述,正确的有()① 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是武则天 ② 文成公主入吐蕃得最终目的地是逻些 ③ 当时的吐蕃赞普是松赞干布 ④ 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产生这样的认识, 是因为 ( ) A.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魏征的直言敢谏 C.受到“三省六部”的牵制 D.《唐律疏议》等法令的威慑作用 8. 唐太宗善于用人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做贤明君主 B.减少决策失误 C.笼络人才 D.维护统治 9. 成语“房谋杜断”涉及唐太宗时期的两位宰相,他们分别是谁( ) A.房玄龄、杜如晦 B.张玄素、魏征 C.房玄龄、杜甫 D.张玄素、杜如晦 10. 小龙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 。在这本书中,他可以查阅到下列那位皇帝在位期间 的“治世”史实(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明太祖 11. 下列人物中为民族团结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 A.玄奘 B.文成公主 C.郑和 D.戚继光 12. 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13. 小明假期去西部实地感受大开发的情况,顺路观看了位于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像,这应 该在下列哪个城市( ) A.成都 B.青海 C.兰州 D.拉萨 14.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 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 15. 下列哪一项不是唐太宗对巩固统治的认识( ) A.皇帝要勤于政务 B.皇帝要“戒奢从简” C.政府要减轻人民负担 D.对不同意见要严厉压制 16. 下面叙述有三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回纥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 世纪前期,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 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他几次派人向唐朝求婚,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他。唐与吐蕃的 关系日益密切。 (1)错误: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 (3)错误: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他引用古人的话告诫太子说: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请回答: (1)“他“是谁? (2)这句话是在什么意思? (3)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4)有人说唐太宗的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你怎么看? (5)有人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请你用史实加以说明。第三课盛唐气象知识点梳理: 女皇武则天 1. 武则天原为唐高宗皇后,后来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 她在位期间采取的措施:重视农业生产;破格选用贤才;提拔重用庶族出身的官吏;完善 科举制度。人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 3. 武则天任用的人才:狄仁杰、姚崇、宋Z等。 开元盛世 1. 唐玄宗在位期间,任用姚崇、宋Z为相,推行了种种措施:政治上,整顿吏治;经济上, 重视农业生产;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2.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开元盛世’ 。是唐朝进入鼎盛时 期的标志。 3.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采取的共同措施有:重视农业生产,重用人才。 长安城的繁荣 布局:宫城:皇帝居住区;皇城:办公区;市:商业区;坊:官民居住区。 安史之乱 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后期,是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907 年,节度使朱温逼迫唐朝皇帝让位, 唐朝灭亡。 巩固练习: 1. 后人对武则天的评价颇高,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其主要依据有( ) ① 残酷诛杀李唐宗室 ② 继承唐太宗时期的政策 ③ 完善科举制度 ④ 破格选用贤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和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 ,可见唐朝在人们心 中的低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几位皇帝,他们的治国措施中的相同点是 ( ) A.亲自面试县令 B.合并州县 C.重用人才 D.建立行省制度 4. 唐朝的长安城内,有坊和市的区别,其中的坊是( ) A.贵族居住区 B.娱乐区 C.官民居住区 D.商业区 5.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当时他重用的人才是( ) A.房玄龄和杜如晦 B.姚崇和宋Z C.卫青和霍去病 D.宋濂和郑和 6. 唐朝户口从贞观末年的 300 万户到开元末年增加到 841 万户,这是( ) A.贞观之治的成效 B.农业发展的结果 C.开元盛世的成效 D.任用贤能的结果 7. 图为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意为功过由后人评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 被称为“贞观之治” B.重用人才,重视农业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 C.任用酷吏,奢侈腐化,对历史的发展起了消 极作用 D.统治期间,国力强盛,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8.“开元初??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出现上述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 A.重用贤人 B.重视生产 C.提倡节俭 D.强化皇权 9. 小明以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为主题进行探究, 些列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已使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C.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D.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10. 为唐朝出现盛世局面起了承前启后作用的事件是( ) A.贞观之治 B.武周政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1.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最高统治者比较开明 B.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C.统治者放弃了剥削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12. 武则天的统治风范被称为“贞观遗风”是因为( ) A.她继承了唐太宗的皇帝 B.她的统治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C.她继承了唐高宗的遗风 D.她的年号叫“贞观” 13. 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她( ) A.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临朝处政,开创殿试 C.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 D.她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中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4.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不同点是( ) A.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政治比较安定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15.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是对谁在位时期社会景象的描述(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6. 今天的古城西安曾是唐代的都城。下列关于唐都长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民族的交往中心 B.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C.著名的瓷都 D.城市拥有百万人口 17. 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前期 B.这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C.唐玄宗重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为相 D.史称唐玄宗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1) 开元是谁的年号?)(2) 材料是针对当时哪个盛世局面的描述? (3) 当时“上”采取了那些措施才出现“天下大理”的局面?19. 填表归纳唐太宗与唐玄宗的相似之处。 唐太宗时期 重用人才 改革吏治 生活上从简 都出现了治世 20.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唐玄宗时期图一 (1)图一人物是谁?他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图二 。(2)图二人物是谁?请用一句话来描述她。(3)想想看,他们在统治政策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第四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 知识点梳理: 唐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分布 青藏高原-吐蕃人-藏族祖先 色楞格河-回纥人-维吾尔族祖先 苍山洱海-南诏政权-彝族和白族祖先建立 东北-H人(女真族) 唐朝的民族政策: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 首领做长官,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科举制度的确立 注: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所起的作用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1. 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用人偏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 2. 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发展 (1) 隋炀帝大业年间,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诞生。 (2) 唐太宗扩充了国学规模,增加了学员人数。 (3) 唐玄宗时期,诗赋称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4) 武则天亲自面试考生,开创了殿试制度,又设立武举。 3. 科举考试的内容 唐朝时常设的考试科目为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主要考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经科主 要考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是做官的主要途径。 4. 科举制度的评价 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和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 合理的选拔制度。 5. 科举制度的作用 提高了政府各级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练习: 1. 唐朝时期, 在祖国的辽阔大地上生活着许多民族, 其中生活在我国边疆的少数民族有 ( ) ① 回族 ② 突厥 ③ 回纥 ④ 吐蕃 ⑤ H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 唐朝时科举制度日益完善,考试科目中最主要的是( ) ① 进士 ② 武举 ③ 明经 ④ 殿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开创了殿试制度,又设立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的是( ) A.唐玄宗 B.隋炀帝 C.武则天 D.唐太宗 4. 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 A.参加科举考试 B.辛勤耕作 C.作战立功 D.经商致富 5. 隋唐时期,青年张三是闻名的射手,这天,他满怀信心的去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 是发生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事(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6. 在唐朝,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民族,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是( ) A.闭关政策 B.专制政策 C.开明政策 D.高压政策 7. 现在公务员的录用采用的是考试选拔的办法,在古代,最早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皇 帝是( ) A.隋炀帝 B.武则天 C.唐玄宗 D.隋文帝 8. “风吹金榜落凡尘,三十三人名字香。 ”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诗句反映 的现象和下面哪一制度直接相关(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9.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说明唐太宗统治时期重视( ) A.用人纳谏 B.文化教育 C.科举取士 D.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10. 从古至今,选拔人才的方法不断变化。下列方法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世袭制 ②禅让制 ③九品中正制 ④科举制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 11. 科举制作为一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 1300 多年。下列对科举制的含义理解准确 的是( ) A.科举制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 B.科举制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C.科举制正式形成于隋朝 D.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1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这句诗说明了( ) A.唐朝的科举考试完全是骗局,没有人能考上 B.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较低 C.唐朝考取进士的人都已年岁较高 D.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 13. 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 B.唐朝时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 C.明经科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 D.明朝时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 14. 科举制曾被称为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隋文帝时正式形成 B.唐朝创设进士科 C.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D.民国时才被废除 15.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他正式创立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16. 1905 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至此,历经 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 台。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于(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7. 上书唐朝皇帝称本族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松赞干布 B.尺带珠丹 C.颉利可汗 D.怀仁可汗 18. 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一名进京赶考的考生,下列现象你不会经历的是( ) A.国学的规模扩充了,学院增加了 B.可以去皇宫接受皇帝亲自出题面试 C.进士科录取极严,录取率仅有百分之一二 D.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次达千人以上 19. 今天,人们习惯上把本地高考的文理科第一名称为“文科状元” 、 “理科状元” 。你知道状 元一词与我国哪一制度有关吗 (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君主专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请回答: (1) 上述材料记载了 8 世纪初期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2) 文中“和同为一家”是形容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关系?(3) 文中的外甥娶了哪位唐朝公主? (4) 举出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件事?(5)举例说明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材料二: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实现理想的什么途径?(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进士考试中,考中第一名被称为什么?(3)如何评价这一现象?(4)这一制度的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五课 唐朝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梳理: 1. 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交往的国家和地区遍及亚洲、欧洲和非洲。 2. 新罗和日本派出大量使节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留学生最多的是新罗。日本自隋朝就派人 到中国学习。唐朝文化对新罗和日本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3. 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鉴真受日本僧人邀请,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他在日本除了传 授佛教外,还传播建筑、雕塑和医药等知识。 4. 玄奘取经:唐太宗时期,玄奘一人从长安出发,到天竺(今印度)学习佛法,回国后,写 了《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后来研究中南亚历史的宝贵资料。 5. 鉴真东渡和玄奘取经是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例,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6. 唐朝时期海外贸易频繁,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 7. 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原因有: 国家安定统一, 经济文化繁荣,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对外交通发达。鉴真玄奘 巩固练习: 1. 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的是( ) A.鉴真和尚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2. 一位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筑而成的求知之路。这位 伟大的僧人指的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3. 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和日本的交往, 错误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C.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D.日本按照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4. 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和佛教典籍的是( ) A.《大唐西域记》 B.《徐霞客游记》 C.《东游记》 D.《西游记》 5. 下面两个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的对外交往特点是(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6.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 C.加强两国友谊 D.求取佛教经典 7. 以下最能体现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所表现出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的是( ) 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遣唐使 8. 下列属于玄奘与鉴真的不同之处的是( ) A.是唐朝著名的高僧 B.为自己完成使命历经艰辛和苦难 C.求取佛经精义 D.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9. 唐朝时期同新罗交往频繁,下列有关事实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新罗仿照唐朝,采取科举制选拔官 吏 C.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少 D.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广泛流传 10. 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成为“唐人”的原因是( )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11. 下列人物中,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是( ) ①李冰 ②李春 ③玄奘 ④鉴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 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僧人 ②都对唐和邻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③为完成使命都出生入死,历经艰辛 ④都是唐玄宗时期的使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13. 唐朝时成为一座国际性大城市的城市是(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14. 郭沫若曾写诗称赞鉴真道: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招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 洋溢奈良城。 ”这首诗追述了唐朝文化( ) A.对日本的影响 B.对新罗的影响 C.对天竺的影响 D.对大秦的影响 15. 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 年是唐朝建立 1390 周年纪念。唐朝堪称我国古代文明开放设社会的典范,唐朝时候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往频繁,对后世影响深远。 (1) 唐玄宗统治前期,采取了那些政策治理国家?(2) 注重对外交往是唐朝成为开放社会的一个亮点。请举出唐朝和日本与印度交往的典型 史实各一例。(3) 根据所学知识,请总结出玄奘和鉴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第六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 知识点梳理: 1.赵州桥:隋朝时著名的工匠李春主持修建,位于今天河北赵县┖由希鞘澜缟舷执孀罟 老的单孔大供桥,被誉为“天下之雄胜”。2.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朝,唐中叶后,开始在全国推行。《金刚经》是世界上现 存最早有确切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1. 孙思邈: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称为“药圣”。 巩固练习: 1. 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分别是在( ) A.西汉和隋唐 B.东汉和隋唐 C.西汉和南朝 D.东汉和西晋 2. 被誉为“天下之雄胜”的桥梁是( ) A.赵州桥 B.卢沟桥 C.玉带桥 D.十八孔桥 3. 要实地参观赵州桥,应该去( ) A.河北赵县 B.河南洛阳 C.陕西西安 D.河南开封 4. 雕版印刷术在全国推行是在( ) A.隋朝初期 B.唐朝初期 C.唐朝后期 D.唐朝中叶 5. 我国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6. 我国四大发明中有哪两项是在隋唐时期出现的( ) A.造纸术和印刷术 B.印刷术和火药 C.指南针和火药 D.造纸术和火药 7. 赵州桥的设计者是( ) A.隋朝的李春 B.唐朝的李冰 C.唐朝的李春 D.春秋的李冰 8. 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 ) A.唐印制的《佛经》 B.唐印制的《古兰经》 C.唐印制的《金刚经》 D.唐印制的《圣经》 9. 被后世尊称为“药圣”的医学家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10. 孙思邈以毕生心血写成的医学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C.《本草纲目》 D.《伤寒杂病论》 7. 观察下图并回答问题。(1)图中桥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2)设计并主持修建此桥的是___朝的_____。 (3)此桥有什么重要地位?第七课隋唐的文化艺术知识点梳理: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李白诗歌特点:豪迈奔放,想象瑰丽。代表作:《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被誉为“诗仙”。是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诗歌特点:语言凝练,风格沉郁。代表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 “三别”。 被誉为“诗圣”。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诗歌特点:质朴通俗,优美流畅。代表作品:《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 《卖炭翁》等。 造成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不同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 而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书法成就: 唐朝的书法的代表人物:颜真卿和柳公权,合称为“颜筋柳骨”。 绘画成就: 盛唐时期的吴道子被称为“画圣”。擅长画佛道人物、山水等。代表作:《维摩诘像》。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唐代是敦煌塑像艺术的高峰期,作品最多。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证明繁荣,鉴真东渡和玄奘 取经证明开放。 巩固练习: 1. 我国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出现于(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 杜甫的诗歌反应了激荡人心的变化,以盛唐人的眼光去观察和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关于 杜甫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② 他的诗反映复杂的历史年代,被称为“诗史” ③ 他最著名的诗歌是“三吏”和“三别”④ 由于他的创作艺术和技巧,被称为“诗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歌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创作风格 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4. 隋唐的书法和绘画灿烂夺目。下列各项中,属于隋唐时期书法家的是( ) ① 阎立本 ② 颜真卿 ③ 吴道子 ④ 柳公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 被后世称为“画圣”的唐朝著名画家是( ) A.颜真卿 B.阎立本 C.吴道子 D.关汉卿 6. 后人用“颜筋柳骨”来称赞我国古代著名的两位书法家,他们是( ) A.颜真卿和王羲之 B.颜真卿和柳公权 C.苏轼和柳公权 D.苏轼和王 羲之 7. 其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的是( ) A.白居易 B.孟浩然 C.杜甫 D.李商隐 8. 唐朝时期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高度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 A.科举考试重视考诗赋 B.繁荣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C.唐朝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隋朝亡国的教训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8. 下列关联的内容错误的是( ) A.杜甫――“三吏” 、 “三别” B.白居易――诗圣 C.李白――诗仙 D.李春――赵州桥 9. 描绘吐蕃使者来唐求亲的《步辇图》是谁的作品( ) A.顾恺之 B.阎立本 C.吴道子 D.唐太宗 10. 下列内容,关联有错误的是( ) A.吴道子――画圣 B.阎立本――《维摩诘像》 C.杜甫――诗圣 D.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 骨 11. 读图并回答问题。图1 图2 (1) 图 1 中的人物是谁?后人称他为什么?(2) 图 2 中的人物又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诗被称为什么?他被后人尊称为什 么?(3) 请列举他们的代表作品。 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列表回答,唐朝诗坛上三位代表人物的相关问题。 诗人 生活时代 代表作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 2 分,共 50 分) 1.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 )为中心 A.长安 B.涿郡 C.洛阳 D.余杭作品特点 2.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3.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 于( )的英明统治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 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羁縻州”制度 5. 下列与武则天有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代唐高宗视政,初显管理才能 B.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C.“武周政治”时期,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 D.以残酷诛杀的手段对付李唐宗室 6. 僧人都有法号,“西天取经”的陈t,法号是( ) A.三藏 B.玄奘 C.鉴真 D.一行 7. 唐朝文学里,最光彩夺目的是( ) A.辞赋 B.诗歌 C.散文 D.词曲 8. 唐太宗曾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使他得以实现这一愿望的主要工具是 ( ) A.举荐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分封赏赐有功之人 9. 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印度尼西亚 10. “人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11. 被西藏人民亲切称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的人是( ) A.昭君姑娘 B.文成公主 C.则天皇帝 D.金城公主 12. 为“唐风洋溢奈良城”作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侣 D.一行 13. 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14. 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15. 下列对我国石窟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传佛教的产物 ②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 ③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④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6.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幅对联称颂的是( )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17.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 A.《金刚经》 B.《古兰经》 C.《木兰辞》 D.《圣经》 18. 自称是唐朝皇帝外甥的少数民族首领是下列哪个民族的( ) A.吐蕃 B.回鹘 C.突厥 D.南诏 19. 下列地名属于唐朝时称“天竺”的地方是( ) A.印度 B.巴基斯坦 C.孟加拉 D.泰国 20. 古代中国人确立姓氏后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明世系,别婚姻 B.区别人们的生活区域 C.区别人的民族 D.区别人的职业 21. 下列科技成就中,哪一项是隋朝时期出现的( ) A.设计建造赵州桥 B.发明活字印刷术 C.发明地动仪 D.《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2. 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唐朝对外关系的是( ) A.玄奘西游 B.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C.鉴真东渡日本 D.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23. 唐朝时期造型美观、釉色绚丽,被誉为世界工艺珍品的著名陶器是( ) A.唐三彩 B.青花瓷 C.青瓷 D.白瓷 24. 下列唐朝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史事,不是发生在贞观年间的( ) A.日本第一批遣唐使来到中国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游 D.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25. 唐都长安的“坊”实际上是( ) A.居民区 B.商业区 C.宗教活动场所 D.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二、材料题(共计 50 分) 26、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王谠《唐语林》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期。(2 分) 由材料一可知唐朝主要的 粮食品种是什么?(2 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开元年间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6 分)(3)除了“开元盛世”,唐朝前期还出现了哪些盛世、治世局面?(2 分)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材料二:“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4 分)(2)说一说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4 分)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6 分)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 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 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3 分)(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4 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2 分)29.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阅读后回答: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什么朝代逐渐完善?最 关键的人物是谁?唐朝时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获得第一名的叫什么?什么朝代被废除的? (10 分)(2)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2 分)(3)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3 分)第二单元 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八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知识点梳理: 北宋的建立 1.自唐灭亡以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 5 个王朝和 10 个割据政权,这一时期称为五代十国。 2.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3. 北宋强化君权的措施; 政治上, 中央权力一分为三, 中书门下掌管行政, 枢密院掌管军事, 三司掌管财政,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军事上,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的政策,但是导致 地方军队兵力薄弱,战斗力很低。 契丹兴起和辽宋和战 1. 契丹族为鲜卑族的一支。916 年,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 2. 辽大举进攻北宋,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内容:宋每年给辽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称为 岁币;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评价:大量的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此后双方 维持了多年的和平局面。 北宋和西夏的关系 1. 西夏为党项人所建。1038 年,党项首领元昊自立为帝,国号夏。 2. 元昊称帝后,北宋不承认,关系恶化。最后双方议和:西夏取消帝号,对宋称臣,宋给西 夏岁币。 巩固练习: 1. 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原政权战败的产物 B.是双方势均力敌的结果 C.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D.规定了岁币的数量 2. 下列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议和的共同点( ) A.议和都是在北宋王朝取得胜利的情况下 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 C.宋朝都要交纳岁币 D.结束了双方之间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3.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用一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 50 多年的混战,开启了一个新的年 代,和此事件有关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4. 以下关于岁币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北宋每年给辽和西夏的财物 B.北宋赎回幽云十六州的钱物 C.北宋向辽和西夏提供的商品 D.北宋和辽、西夏在边境使用的货币 5. 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党项族 B.契丹族 C.蒙古族 D.回纥族 6. 下列史实与澶渊之盟无关的是( ) A.辽军攻宋时发生澶渊之战 B.北宋答应每年给辽岁币 C.以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7. 下列能大致反映出北宋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B.C.D.8. 你要一探寻契丹族的发源地,应该到下列哪一地区() A.黄河流域 B.辽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淮河流域 9. 宋太祖取得政权是通过下列哪一种方式( ) A.割据军阀进行叛乱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C.皇族内部争夺皇位 D.朝中大将发动兵变 10. 宋辽边境出现“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的局面始于( ) A.西夏建立后 B.王安石变法后 C.郾城大战后 D.澶渊之盟后 11. 下列哪一项的横线两端是没有联系的( ) A.寇准――澶渊之盟 B.赵匡胤――统一中原 C.西夏――澶渊之盟 D.耶律阿保机――契丹国 12. 北宋时期系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北宋建立 ②宋夏和议 ③元昊称帝 ④宋辽订阅澶渊之盟 A.①④③②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13. 1005 年宋辽和议和 1044 年宋夏和议的相同点是( ) A.北宋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B.北宋在军队惨败情况下议和 C.北宋每年送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D.少数民族政权更多地依靠北宋政权 14.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主流是( ) A.战争连绵不断 B.民族融合,友好往来 C.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 D.北宋以屈辱条件求得和平 15.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曹利用与韩杞至辽军帐,辽复以关南故地为言,利用辄诅之且谓曰:“北朝既兴师寻盟, 若岁希南朝金帛之资以助军旅,则犹可议也。”??辽主及萧太后闻之,意稍怠,但欲岁取 金币,利用许遗绢 20 万匹,银 10 万两,议始定。” ――《续资治通鉴》卷 25 (1)引文中的北朝和南朝分别指的是那两个政权?(2)历史上把这次议和称为什么?议和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南朝还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了合约?两次合约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点?(4)如何评价材料中的议和。16. 填表回答北宋、辽、西夏的相关问题。 政权名称 民族 创建人 北宋 辽 西夏创建时间都城 第九课 南宋和金的对峙 知识点梳理: 金的兴起 1. 金是女真建立的政权(唐朝时期的H族) 。1115 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 1125 年,金灭辽。 2. 金灭辽后,继续南下,发动对北宋的战争,与 1127 年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因为 1127 年是宋钦宗靖康二年,史称“靖康之变” 。同年,赵构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临安, 史称南宋。 3. 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他率领岳家军收复许多失地,又在郾城大败金军,但高宗和 宰相秦桧担心抗金力量的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 最终以 “莫须有” 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莫 须有,也许有,岳飞谋反也许有)岳飞曾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 4. 岳飞班师后,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纳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南北对峙 局面形成。 5.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和金议和的共同点:宋纳岁币。6. 巩固练习: 1. 下列人物中,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的是( )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铁木真 2. 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发生于( ) A.北宋与南宋之间 B.辽与南宋之间 C.辽与北宋之间 D.北宋与金之间 3. 岳飞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胡虏和匈奴”指的是( ) A.女真统治者 B.辽的统治者 C.契丹的统治者 D.党项的统治者 4. 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澶渊之盟 B.南宋的建立 C.宋金议和 D.金迁都到中都 5. 郭靖和杨康是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想一想,他们的名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 着直接的联系( ) A.西夏建立 B.澶渊之盟 C.金灭北宋 D.元朝建立 6. 岳飞的抗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B.他坚持的是正义的抗金斗争 C.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D.他的抗金斗争使南北活得了长久的和平 7. 明朝人在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何能, 逢其欲。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 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了澶渊之盟 ② 宋高宗害怕自身的统治受到威胁 ③ 秦桧以谋反罪杀死了岳飞 ④ 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 下列政权没有出现并立现象的是( ) A.五代和契丹 B.辽和北宋 C.金和北宋 D.辽和南宋 9. 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那一幅是错误的( )10. 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名将是( A.岳飞 C.秦桧) B.文天祥 D.石守信11. 看图并回答问题。(1)右图中的人物是谁? (2)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战役是什么?他领导的军队被人们称为什么?(3)他为什么会受到后世人们的尊敬和同情?(4)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第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点梳理: 农业 1. 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原因:唐中叶以后,北方战乱不断,社会经济遭到 严重破坏,大批民众向南迁移,不但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进一步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一过程最终于南宋完成。 2. 农业得到发展的表现: (1) 耕地面积扩大。 (2)水稻在宋代称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棉花的种植范围也扩大到长江流域。 (3)出现了新的耕作工具-秧马和耖。 3.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地区; “苏湖熟,天下足”指的是 苏州和湖州在宋朝成为主要的稻米产区。两则谚语反映的现象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1. 宋代的手工业包括: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 (1)丝织业:宋代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杭州和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2)棉纺织业:是宋代产棉区主要的农村副业。 (3)制瓷业:五大名窑:钧窑、官窑、汝窑、定窑和哥窑;昌南镇在宋真宗景德年间改名为景 德镇,成为江南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 (4)造船业:以泉州的造船技术最为精良。 商业和海外贸易 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商业城市: 开封和杭州;农村的集市发展迅速。 2. 宋代的海外贸易十分兴盛,政府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 北宋时,由于金属货币不足和流通不便(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四川地区出现 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产生和发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交子 巩固练习: 1.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 ) A.魏晋 B.唐朝 C.南宋 2.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 B.南方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产区D.元朝 ) C.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 D.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 3. 下列货币中,哪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B.C. D. 4. 下列关于纸币出现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宋朝的造纸业发达 B.纸币的制造比金属货币制造方便 C.商业发展很快,金属货币不方便 D.对外贸易中,对方不使用金属货币 5. 下列句子中,反映长江流域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的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苏湖熟,天下足” D.“无徽不成镇” 6. 宋朝时期,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市舶司 C.行省 D.宣政院 7. 唐朝以前,黄河流域粟和小麦广泛种植,粮食产量超过北方。从唐朝中晚期到宋朝,长江 流域的农业发展较快,粮食产量超过北方,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了( ) A.粮食产量的增多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B.统治者调整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 D.灌溉技术的改进使得粮食的产量增多 8.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B.汉朝时候,我国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北方人民经过大规模的南迁,极大地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我国古代统治者大多强调以农为本,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9. 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下列表述与南宋时期南方商业繁荣不相符的是 ( ) A.京城的主要街道店铺林立 B.京城的主要街道买卖络绎不绝 C.纸币与铜钱并行 D.广州的人口多达百万 10.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南方的生产条件和环境比北方优越 B.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 C.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D.南方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比北方先进 11.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代发展成为著名的( ) A.丝绸之乡 B.鱼米之乡 C.瓷都 D.产茶之乡 12. 系列关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广州、泉州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B.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水稻居宋朝粮食产量第一 D.景德镇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13. 以下有关纸币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叫“交子” B.纸币的出现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C.纸币的出现是宋朝商业繁荣的结果 D.最早的纸币是国家统一发行的 14. 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 ②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都正确 B.①正确②③错误 C.②③正确①错误 D.①②③不正确 15.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①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 ②外国热衷于中国市场 ③宋朝的造船业发达 ④沿海地区的农民常年出海经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 “交子”的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业生产出现新气象 B.手工业生产蓬勃发展 C.商品贸易空前繁荣 D.印刷技术世界领先 17. 阅读下列中国古代经济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 朝 南方 北方 代 人口(户) 占全国人 人口(户) 占全国人 口比例 口比例 西 .8% .2% 汉 唐 .2% .8% 代 北 .9% .1% 宋 材料二:杜甫《忆昔》 : “忆昔开元全盛目,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 丰实。 ” 材料三: 《宋史》 :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 材料四: “苏湖熟,天下足。 ” ――民谚 请回答: (1)历史上称材料二中的“全盛日”是什么?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该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出现?(4)材料五中“苏湖熟”的“苏”是指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5)由材料一,看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十一课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知识点梳理: 城市的发展 到宋朝时期,市和坊的制度被打破,商业区和住宅区相互交错,商业城市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衣食住行 1.衣:宋朝对服饰有严格限制,百姓穿衣以黑白两色为主;后期穿胡服十分普遍。 2.食:北方以粟麦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茶和酒是当时主要的饮料。 3 住:城市百姓以瓦房为主,农村百姓以茅房为主,贵族住宅相对华丽;高脚的桌椅凳广泛 使用。 4 行:牲畜,如马和驴;轿子;车子;舟船。 市民文化和节日 1. 市民文化繁荣的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市民阶层的壮大。 2. 瓦子,又叫瓦肆和瓦舍,既是文艺演出的场地,又是商业中心。瓦子立圈出来专供表演的 场地,叫“勾栏”。 3. 宋朝的节日:春节、端午节、元宵节和中秋节等。瓦子里的说书 巩固练习: 1. 坊和市的制度被打破,出现夜市是在( ) A.唐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 2. 《清明上河图》再现了汴京的繁华景象,它的作者是( ) A.赵孟\ B.吴道子 C.阎立本 D.张择端 3. 今天的传统节日里,在宋代就已经出现的是( ) ①春节 ② 元宵节 ③ 青年节 ④ 端午节 ⑤中秋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4. 北宋都城里的瓦子是( ) A.小商贩摆摊的地方 B.专供演员演出的圈子 C.娱乐和商业的场所 D.穷苦人卖艺的场所 5. 下列关于宋代城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居住区和商业区截然分离隔绝 B.商家可沿街设铺,既有闹市也有商业点 C.商店的营业时间比以前大大延长 D.以前长期实行的“夜禁”被解除 6. 宋代人们的主食是( ) A.稻米 B.甘薯 C.大豆 D.粟麦 7. 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普通人们只能穿哪两色的衣服( ) A.黑白 B.红白 C.蓝灰 D.黑蓝 8. 广泛流行的高脚椅家具是在( ) A.汉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9. 穿越时空隧道,如果你来到南宋临安,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早市和夜市买卖络绎不绝 B.老百姓吃的都是占城大米饭 C.市场上流通着铜钱和纸币 D.外国使团乘坐郑和船队来临安 10. 李逵与众兄弟逛街,街上有说书、唱曲、耍杂等表演,请问他们去的是什么地方( ) A.专门制造瓦的瓦场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和商业的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11. 假如你是南宋时的一位富有商人,你家来了一位贵宾,你当时最想用什么来招待这位客 人,既使客人感到新鲜,又符合这位北方客人的口味,并且自己能够负担的了的是( ) A.冷饮 B.羊肉 C.鱼 D.小吃 12. 瓦子在宋朝盛行的原因主要是( ) A.统治阶级的提倡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 ”王安石描写 的《元日》相当于今天的( ) A.元旦 B.春节 C.元宵节 D.冬至 14. 下列对北宋时期北方一个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身着黑色的小袖狭身短衣在田间劳作 B.吃饭以面食为主 C.赶着马车带着全家人出去串门 D.住宅是低矮的茅草屋 15. 刘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谋朝某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到“瓦子” 、 “勾栏” 、 “交子” 。他 介绍的是哪一朝代的市民生活(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11. 读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的画是那幅?是哪位画家的作品?描绘了哪一城市的繁华景象?(2)当时该城市有许多娱乐和商业的场所,被称为什么?当时达官贵人出行会乘坐什么交通 工具?(3)北宋时候,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做什么?政府在广州等主要港口设立 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第十二课 蒙古族的兴起了元朝统一全国 知识点梳理: 1. 蒙古部落混战不已,1206 年,杰出的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 了蒙古国。 2. 忽必烈于 1271 年定国号为元,第二年以大都为都城,他就是元世祖。 3. 1276 年,元灭南宋,1279 年,消灭南宋残余武装,实现了唐末以来国家的空前统一。 4. 元军南下时,南宋的宰相文天祥奋起抵抗,最终英勇就义,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5. 忽必烈强化君权的措施: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政事、军事和 监察;在地方,设立行省;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在西南和西部少数民族区实行 土司制度。 6.忽必烈重视农业生产,表现在: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为牧场;设立大司农司,督查农事, 将“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又开凿和疏浚大运河。 7. 元朝时,从波斯和阿拉伯等国家来到中国的人,长期和其他族通婚杂居,形成了一个新的 民族-回族。 巩固练习: 1. 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局面的人是(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文天祥 D.蒙哥 2. 元朝统一全国的标志是( ) A.定都大都 B.攻占临安 C.文天祥被俘 D.消灭南宋残余武装 3.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 A.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B.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C.建立元朝 D.统一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 4. 江西吉安有个纪念馆是为一个南宋大臣建立的,此人抗元,兵败被俘,留下了“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此人是( )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辛弃疾 5. 忽必烈下令把许多牧场恢复为农田,这道命令最可能让什么人不满( ) A.蒙古贵族 B.汉族人 C.南宋遗民 D.回族人 6. 元朝在地方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行中书省 7.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了解回族形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朔到(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9. 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 A.社会动荡不安和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C.少数民族掌握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D.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 展 10. 为今天省级行政区域的划定奠定基础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县制 C.隋朝的科举制 D.元朝的行省制 11. 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域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2. 我国至今一直沿用的县、省行政机构最早推行是在( ) A.秦朝和元朝 B.夏朝和唐朝 C.上朝和汉朝 D.西周和秦朝 13. 元朝为了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建立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 B.八旗制度 C.行省制度 D.郡县制 14. 元朝时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 ) A.行中书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吏部 15. 元朝时既是行政中心,又是世界商业大都市的是( ) A.长安 B.东京 C.大都 D.临安 16. 元朝时期,管辖今天西藏地区的是( ) A.宣政院 B.四川行省 C.云南行省 D.甘肃行省 17. 下列有关元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B.最高行省机构是中书省 C.结束了五代以来多个政权并存在的局面 D.灭南宋后定都大都 18. 以下属于铁木真所建立的功绩是( ) ①统一了蒙古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攻灭西夏 ④建立元朝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 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的成杰思汗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接触首领( ) A.契丹族 B.鲜卑族 C.蒙古族 D.女真族 20. 下列对元大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 B.大都是元朝的重要港口城市 C.大都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 D.大都有来自亚洲、欧洲的商人和使节,络绎不绝 21. 看图并回答问题(1)图中所示的行政区域属于什么朝代?建立者是谁? (2)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3) 当时管理西藏的行政机构是什么?(4) 台湾在当时被称为什么?管理当时台湾的行政机构是什么?(5) 为了管理广大的疆域,统治者实行了什么制度?第十三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知识点梳理: 活字印刷术 1.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到了北宋时期,毕N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 术相比,既省时又省力。它的出现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 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西传 1.战国时期人们就发明了司南,到了宋代,发明了便于使用的指南针,后来又发展为罗盘。 并用于航海和军事中,南宋时,阿拉伯人把它传入欧洲。 2.唐代文献中有关于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军事,13 和 14 世纪,分别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3.南宋时,出现管型射击火器-突火枪,元朝时,出现了金属做的火铳和火炮。 科技贡献 1.北宋科学家沈括写了《梦溪笔谈》一书,并创制出“12 气历”,比英国类似的历法早了 800 多年,他是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称,并意识到石油用途和价值的科学家。 2.元朝时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制了《授时历》,和现代通用的《格里高利历》相同。 巩固练习: 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中隐含着的科技发明是( ) A.印刷术 B.指南针 C.火药 D.造纸术 2. 南宋时出现的管型射击火器是( ) A.突火枪 B.火炮 C.火铳 D.火箭 3. 某英国著名学者曾说: “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 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是在宋代。”宋代重大的科技成就有( ) 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 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④ 火药的广泛使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最早认识到石油用途并预言它“必将大行于世”的中国古代 科技著作是( ) A.《梦溪笔谈》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5. 西方学者说:“直到 18 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它地方所印刷的总数 还要多。”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古代哪一科技的发明和普及( )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6. 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 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变化。”他说的这三种东西不包括( ) A.麻沸散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7.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说明中国古代的指南针,对于 古人在哪一方面的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 ) A.天文观测 B.地理测量 C.天气预测 D.航海探索 8. 四大发明中,最有利于人类文化快速、广泛传播和交流的是( ) ①火药 ② 指南针 ③印刷术 ④ 造纸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 指南针之所以在南宋时期传入欧洲,是因为( ) A.南宋商业的繁荣 B.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C.宋朝有广州、泉州两大商港 D.外交频繁 10. 四大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其中对世界文化的传播有重要影响的是( ) A.造纸术、指南针 B.火药、指南针 C.造纸术、印刷术 D.指南针、印刷术 11. 下列对活字印刷书描述正确的是( ) ①南宋时,由毕N发明 ②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 ③促进文化的传播 ④比欧洲早了约 400 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是在( ) A.唐朝末年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3. 下列是有关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叙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②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科技著 作 ③郭守敬是元朝科学家,他主持开凿了会通河 ④郭守敬编成一部新历法《授时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 编成《授时历》的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是( ) A.黄道婆 B.毕N C.沈括 D.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商店营业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