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广告非常吸引人的家具广告语,最后却没买

【李叫兽】为什么广告吸引人,最后却没买?
我的图书馆
【李叫兽】为什么广告吸引人,最后却没买?
“高通骁龙8核CPU”
“索尼1300万像素摄像头”
“2.5D弧面玻璃,全金属机身”
“这手感,真TM好”
无数手机品牌鱼跃而起,各种牛逼文案亮瞎双眼,让用户看了纷纷心动,恨不得赶紧换掉手机。
可是,巨大的关注度可能最后没有转化成有效的销量。
“坚果手机看起来真不错!”说完下单买了个红米。
为什么很多产品,广告有创意、产品吸引人、文案特牛逼,用户也很感兴趣,但是却最终没有购买呢?
“心动不等于购买”
这往往是因为很多广告和营销活动,仅仅解决了消费者的“兴趣问题”(“哇,这个产品看起来不错!”),却没有解决风险问题。
而大部分人是风险趋避型,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喜好,也要追求低风险。
Bruwer(2013)的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前,一旦感知到了下面5种风险之一,不论多么感兴趣,可能都不会购买:
功能/健康风险:产品不如说的那么好用怎么办?产品有害健康怎么办?
财务风险:这次自己买贵了怎么办?
时间风险:购买花费时间多怎么办?买了不合适又花时间怎么办?
社交风险:买了之后形象不好怎么办?
心理风险:买了之后心理有负担,有内疚怎么办?
Mitchell研究发现,在消费者购买阶段的两个阶段(收集信息和购买决策)时,都显著收到感知风险的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品牌感知风险过高(比如担心有损面子、担心质量一般),不论打多少广告,都有可能根本无法进入消费者的备选方案。
或者即使被当做备选方案,也经常在决策前的最后一秒被放弃。
所以,在营销活动中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营销手段,比如在“收集信息”和“购买决策”阶段,需要想办法降低感知风险:
(PS. 请原谅李叫兽上面出现的反广告法词汇)
那么怎么消弱这5种感知风险呢?
下面就讲讲分析并消弱5种感知风险的常见办法。
1功能/健康风险
风险来源:消费者看到广告说的好,但是担心实际上产品不靠谱,功能达不到预期甚至有可能会损害健康。
常见于功能性产品,比如:
担心某小品牌手机不耐用,或者辐射大。
担心某保健品吃了也没用。
担心小品牌耳机音质不好。
担心无名品牌食品吃了拉肚子。
担心淘宝上衣服不耐穿。
常见降低感知风险方法:
背书(Endorsement):
找一个更有信誉、更可靠的人帮你背书。比如:专家作证、明星代言、上CCTV打广告……通过背书,可以巧妙把别人的信誉借用到你身上。
(当然,有些人会拒绝背书,如果你产品不靠谱)
品牌忠诚(Brand
loyalty):
塑造过去一直被使用的感觉,让人感觉你有一大堆忠诚用户或者粉丝。
(毕竟,被用了忠诚用户用了半个世纪的,应该不是次品货。)
大品牌形象(Major
brand image):
塑造大品牌、被很多人买的感觉,毕竟我们都相信众人的选择不会错,大牌子不会坑人。
常见表达:全国销量遥遥领先、中国驰名商标、XX领导者、销量再次夺金、中国最大的视频网站……
(目测:这些都要违反广告法了)
独立检测:
利用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来证明自己的优势。
利用商店形象(Store
把产品放到一个高端高信誉的卖场去卖,也可以降低感知风险。
比如阿芙精油本来是纯在线精油销售商,却在高端百货店开设专柜。
这样,利用高端百货店的形象和信誉,降低自身产品的感知风险。
“互联网卖化妆品不靠谱,别买阿芙!”
“谁说的啊?我前天还在新世界百货看到了它的店呢”
提升价格:
当不了解产品时,消费者经常通过价格来推测产品质量。当不知道哪个产品靠谱时,他们就会直接挑贵的买。
比如孕妇防辐射服,价格越高卖的越好。
再比如东阿阿胶当年不知名,涨价后反而大卖。
风险来源:产品不符合自己支付的价格,担心自己买贵了。
比如:逛街时发现一款特别喜欢的鞋子,但是担心自己买贵了,最终还是没有买。
大部分消费者之所以想比较价格,其实并不是真正地为了能省多少钱,而是担心自己吃亏,担心自己没有做好最优选择。
比如买回来鞋子本来兴高采烈,但是被说——你这鞋子啊,昨天京东上只卖299。
而解决方案就是塑造一种“现在买并不会吃亏”的印象。
营造抢购的感觉。(既然大家在抢,相比是买了不会亏)
限时降价。(你看,打折只有18小时了,今天买肯定不会吃亏!)
退款保证。(买贵了全额退款,这下放心了吧?)
总之,消费者可能很想要你的产品,但是往往在最终决策的前一秒放弃了选择,可能是担心“现在买可能不划算,万一吃亏怎么办”。
而你就需要想办法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减少这种财务风险的感知。
风险来源:消费者担心购买花费时间长,或者购买失败后重新选择花费时间长。
网购买西装,担心一旦无法符合自己的预期,重新选购又耗费大量时间。
互联网叫车服务,担心一旦没有叫到车,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常用的解决方案:
口碑推荐:
注重用户的二次传播,想办法刺激用户的口碑推荐。(朋友用过的,应该没错!)
试用机会:
让用户可以提前试用产品,降低选择失败的时间风险
比如鞋子电商美捷步,允许顾客同时选购3个不同尺码的鞋子,并且免费退货其中2个。
营造熟悉感:
比如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推荐,并说明——这是你习惯已久的产品。
风险来源:用户使用了某产品后,担心自己会失去别人的认同,或者损失自己的形象。
比如静心助眠口服液常年定位“更年要静心”,虽然产品有效,但是给人一种负面印象——“大众喝静心,我会被人觉得是犯了更年期症状。”
再比如零度可乐(无糖)曾经主打“减肥”,推广困难,因为当众喝零度可乐,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瞧,那是个胖子,喝零度。”
很多产品虽然功效很强,但是因为给它的消费者带来的负面印象,提高了他们的“社交风险”,从而销售受到限制。
那么怎么办呢?
如果你参照一些营销成功的“功效型产品”,比如健身房,就会发现:
它们从来不会说“健身是为了减少肥胖”,而是会说“健身是为了拥有更好的身材”。
它们的广告中并不是饱受肥胖等身体问题困扰的人,而是身材超棒的健身达人。
它们呈现的并不是“健身前的问题”,而是“健身后的收获”。
所以,减少社交类感知风险的解决方案:扭转消费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广告诉求变“消除负面”为“提升正面”。
无糖可乐可乐消除社交风险,也可以这样:
除了变“消除负面”为“提升正面”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以扭转消费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从而降低社交风险。
比如小米手机初期喊“为发烧而生”,从而减少了购买廉价国产手机的“没面子感”,降低了社交风险。
“我买小米不是因为我没钱,而是因为我是发烧友。”
总之,你需要仔细衡量:我的产品是否存在社交风险,可能会强加给消费者负面印象?
如果有的话,你需要想办法减少,否则不论广告多么有创意,最终还是可能真实销量不高。
风险来源:使用某个产品不符合消费者的自我印象,让消费者产生“内疚感”、“亏欠感”、“丢失道德感”等心理负担。
常见于各种享乐型产品、奢侈品等,比如:
玩电脑游戏,我是不算太放纵了?
烟酒类产品,我太对不起自己了?
奢侈性消费品(豪华餐厅等),我太浪费钱了?
常见解决方案:倡导享乐、放松的感觉,减少消费者心理负担。
板城烧锅酒的广告:“板城烧锅酒,可以喝一点。”
几乎所有的啤酒广告:爽快、放松、狂欢的感觉,减少心理负担。
更贵的水饺,通过倡导“吃点好的,很有必要”,减少奢侈消费的心理负担:
心动不等于购买。
即使把所有的卖点都宣传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无比心动,也可能因为感知风险而放弃最后的购买,或者推迟购买。
“再看看吧……”
这时候就需要重新回顾策略,问自己——我的产品规避了消费者的所有感知风险了吗?
功能/健康风险:他们担心功能不靠谱?担心有害健康吗?
财务风险:他们担心这次会买贵了吗?
时间风险:他们担心自己额外花时间吗?
社交风险:他们担心买了之后有损形象吗?
心理风险:他们买了之后有心理负担吗?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Cannot find table 0.
Server Error in '/' Application.
Cannot find table 0.
Description: An unhandled excep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execution of the current web request. Please review the stack trace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rror and where it originated in the code.
Exception Details: System.IndexOutOfRangeException: Cannot find table 0.
Source Error:
An unhandled exception was generated during the execution of the current web request.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origin and location of the exception can be identified using the exception stack trace below.
Stack Trace:
[IndexOutOfRangeException: Cannot find table 0.]
System.Data.DataTableCollection.get_Item(Int32 index) +6254722
RS.Data.BLL.News.DNews.GetNewsCatByNewsID(Int32 nid) +220
RS.Web.news.details.InitParam() +92
RS.Web.news.details.Page_Loa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38
System.Web.Util.CalliHelper.EventArgFunctionCaller(IntPtr fp, Object o, Object t, EventArgs e) +25
RS.Business.BasePages.BasePage.OnLoad(EventArgs e) +340
System.Web.UI.Control.LoadRecursive() +71
System.Web.UI.Page.ProcessRequestMain(Boolean includeStagesBeforeAsyncPoint, Boolean includeStagesAfterAsyncPoint) +3048
Version Information:&Microsoft .NET Framework Version:4.0.30319; ASP.NET Version:4.0.30319.1不知道好产品文案怎么写!没人告诉你这五点?
作为一名曾长期撰写淘宝详情页和销售信的草根文案,我以过往并不太成功的经历,以及揣摩优秀产品文案的经验,试着总结了创作有趣且有销售力文案的几点套路,不管对你是不是有帮助,反正当年我是这么套用过来的。
一、一个牛逼一点的概述
首先,在开始介绍一款产品之前,我们需要有一个牛逼的概述,也可以理解定位,用来区隔对手,告诉消费者咱们牛逼在哪儿。
比如奇葩说里的vivo是“快到让你飞起来”,伊利谷粒多是“国际抗饿大品牌”,RIO是“正经人不正经场合指定用酒”。
还有“连续六年销量领先,一年卖出七亿多杯,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这是香飘飘奶茶的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是脑白金的广告。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下,我们的认知变成了这样:奶茶=香飘飘,过节送礼=脑白金。
但互联网的产品文案并不会花重金去推广,所以要建立消费者认知,需要更加与众不同的定位亮点。如何做到与众不同呢,我总结了3点:
1、一本正经的自夸
我们眼中全球第二好用的智能手机
我们眼中南半球最好吃的苹果
2、数字证明
微信,超过一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
40英寸,最具性价比的40英寸
黄金尺寸,平均每3个家庭就有一台40英寸
3、功能提炼
可以打电话防走丢的定位手表
四面八方不跑烟
这一点可以查看《》一文。&
二、撩拨用户的欲望
坦白说,没有哪个人愿意往外掏钱买东西,他们总是本能地拒绝广告信息。所以在让客户了解我们一点也不好玩的产品之前,先打消他们的抗拒心理,撩拨欲望很重要。
怎么撩拨呢?5个技巧。
1、连续排比式疑问
连续排比式疑问是不断抛出系列问题,而这问题正是用户内心所想或亟待解决的。曾经有一个周大夫的人流段子在网上广为流传,它是这样写的:
孩子成绩落后于其他同学应如何提高?
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究竟要怎样激发?
教辅读物琳琅满目到底哪本最可靠?
学校老师良莠不齐对孩子有何影响?
校外辅导班鱼龙混杂家长又该如何选择?
周大夫无痛人流,从根源上免除您的烦恼。
2、颠覆人们认知
商家对于产品总是不遗余力地赞美,我们也习惯了他们王婆卖瓜式的自卖自夸。但如果有一天商家突然说,这特么真是有屎以来最失败的产品。
然后一一列举失败之处,比如不会营销,没打广告,所以价格特别低;比如死磕产品,不求利润,所以品质特别好等等。
这种挑战人们认知的文案会让用户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产生了解的欲望。少林修女在给节操手机写文案的时候,她是这样写的↓
面对所有关于美感的质疑
我们只需表达一句
你还想咋地
看不懂没关系
你知道以上是国产品牌机通用硬件配置就行了
我们是国产中低端品牌机谢谢
你才山寨机
我们要是山寨机
早把外形做成iPhone了
《文案训练手册》的作者休格曼在书中举过一个案例,他给一个恒温器写的广告是这样的↓
你可能在期待我们典型的推销员的宣传腔调,但是准备好被震惊吧。因为我们并不想要告诉你Magic
Stat恒温器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产品,而是要无情地揭露它。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Magic
Stat恒温器的时候,我们仅仅看了一眼它的名字就离开了。“讨厌,”我们看着这个塑料东西说,“看上去多廉价啊。”而且,当我们寻找数字显示器的时候,才发现它根本没有这玩意儿。所以,甚至还没等到销售人员向我们展示这个产品如何工作,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转身离开了。
这样的产品文案,是不是颠覆了你的认知,但你可能仍乐此不彼的阅读,并且还会与你的朋友分享。
3、巧借东风
如果你的产品功能特别简单,没有值得大书特写的地方,那不妨巧借东风,通过有趣的事物来引出产品。比如你要给一个有洗涤功效的摩擦球写文案,你怎么写?
休格曼是这样写的↓
要命的臭味制造者!英国有麻烦了,新的调查显示很多英国男人在3天内都不换内裤,有些人甚至长达一周不换内裤。但是我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想要问你们:
你多久换一次内裤?如果你与大部分的美国人一样,那么你就是每天都换。作为一个美国人,你可能比英国人使用了更多的洗涤剂。但你可能还未注意到另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那就是美国人浪费很严重。请看我解释。
接下来休格曼写道,低效率的洗衣方式浪费了我们多少资源,而我在英国发现了一种叫做“摩擦球”的产品,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节约洗涤剂和水资源…
怎么样,这样是不是就轻易把用户的目光从内裤引到摩擦球上去了?
我曾经给一款能增加夫妻情趣(严肃脸,别笑)的产品写文案,产品是韩国的,所以我是这样写!
来自中国员工的抱怨:天啊,年终奖不要再发钱了!
韩国的高离婚率不仅让政府忧心,同时也让很多企业有苦难言。因为他们发现,凡家庭不和谐的员工,大多工作无精打采,效率极低。但最近一家公司的年终奖没给员工发现金,而是发放一份特殊的“礼物”。而这礼物竟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员工上班精神焕发,于是韩国企业纷纷效仿。如今,中国一些中韩合资企业的员工也向老板抱怨,天啊,年终奖请别发钱,也发特殊礼物吧!
然后我就balabala开始讲产品。
4.编排故事
这个比较适合个人销售产品,思路大致这样↓
今年XX岁的我,有着XX年的XX遭遇
我试过无数XX,仍然非常糟糕
我真的快绝望了…
然而,就在我快放弃的时候
我遇到了XX
也许你难以置信,事实上我也不敢相信
但我真的获得了成功
如果你不相信我所说
请花几分钟耐心看完以下内容
5、打破常识
在生活中,我们总有很多自以为是的常识,试着去打破常识,传递正确的认知,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以下这段关于介绍智能水杯的撩拨文案↓
口渴了才喝水?
当你感到口渴想要喝水的时候,体内的失水已经达到2%,口渴本身其实是体内已经严重缺水的表现,这是造成
“亚健康”状态的致命习惯之一。同时,越不注意喝水,喝水的欲望就会越低,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缺水。
而且,多少人因为忙碌的工作而全天忘记喝水?
建议也可以看看《?》一文。&
三、包装通俗易懂的卖点
撩拨起用户对于产品的欲望后,用包装好的卖点来打动他。怎么包装卖点才能引起他的购买欲望呢?你可以运用以下四个技巧。
1、用人话来诠释名词
在介绍产品的时候,不可避免会涉及专业名词。如何处理专业名词给用户带来的陌生感,需要文案恰到好处对专业名词进行人话诠释。比如苹果手机的文案介绍屏幕像素,在说到320dpi这样的专有名词时,是这样解释:你肉眼看不到的像素。
以下这则文案,也很好用人话诠释了名词。
2、站在对方立场表达
曾经有一位客户对我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客户的卖点,并不意味着用户的买点。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比如一台手机的最大卖点是能玩大型游戏,并且音质超棒,次要卖点是拍照功能。但如果把这台手机卖给一位喜欢听音乐和拍照的女生,你大肆吹嘘游戏功能,但女生会因此为你所谓的卖点买单吗?
所以,要解决你的卖点=等于用户买点这个问题,你就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表述。Apple
watch的文案就做到了这一点,篇幅有限,只选了一则,可以去官网了解更多。
3、描摹使用场景
描摹使用场景,是为了让用户能够了解到产品的使用范围,并且由此带来的益处。
4、感情绑架
有时候用户对待自己的欲望是理性而克制的,但如果从他的家人或朋友切入,或许就能触碰到他的感性需求,从而勾引出购买欲望。
四、制造无法拒绝的购买环境
用户了解完产品后,也许有所动心,但是还没有达到直接下单的地步,这时候我们必须制造出无法拒绝的购买环境。
试想下,当你想买某件东西的时候,有哪些因素可能会阻止你呢?
价格、质量、快递、售后…所以这个时候,我必须以最牛逼的微商文案来举例子,因为产品文案到了这儿,已经是处于洗脑的阶段了。而论洗脑,无人出微商文案其右。
1、利润计算
有人说二十几块钱一片的面膜也太贵了,我想说你用面膜到底是为了能改善皮肤还是为了便宜?一开始我也觉得贵,但是自己用过以后看到了效果就不觉得贵了!贵有贵的道理,一分价钱一分货!几块钱一片的面膜除去厂商经销商的利润,人工费,包装费等等你自己想想成本到底有多少,这样的面膜你真的敢用吗?女人永远都不要拿自己的脸开玩笑!
2、价值对比
今天一个客户问我,怎么我的东西那么贵!我告诉她宝马奔驰也贵,开的人越来越多!夏利很便宜,倒闭了!苹果6很贵国产长虹手机便宜,还是买6的人多!你嫌我的贵我不怪你!没人逼你做护肤!没人逼你让你自己变得更漂亮!也许只有你老公有了外遇你才会明白…
3、情感攻势
天天敷面膜怎么了?男士一天一烟觉得正常,女士一周敷二次面膜就觉得贵,消费不起,为什么男的抽着几十一包的烟我们可以理解!自己敷面膜却会心疼?女人请记得也要对自己好点,别老给手机贴膜、电脑贴膜,车贴膜,却忘了给最珍贵的皮肤贴膜,越是精致美丽的女人越知道怎么爱自己!
我怕用了没效果,我怕反弹,我怕有依赖,我怕浪费……我怕我老公不同意,我怕有副作用……
对!你什么都怕!你唯一不怕的就是:丑!把钱挂在身上和用来保养脸上的效果,你永远也不知道,因为你永远不敢尝试。当你迈出了第一步,你的人生就会开始产生变化:变得更丑。
当然,客户见证以及售后保障也是必须的,不过在此就不赘述了。
更多的可以看看《》一文。
五、迫使采取行动
这个时候该直接催促他继续尽快采取行动了,为了让他进行这个动作,我们可以额外设置一些环节来激励了。
1、限时优惠
在XX小时内下单的用户,将获得X元的优惠。
2、限时礼物
在XX小时内下单的用户,将获得价值X元的精彩好礼。同时将礼物进行渲染,以证明礼物确实物超所值。
3、再次强调你的零风险购物
注意,这里说的零风险是指,即使用户对产品不满意,把产品退回来,我们送的礼物仍然免费给他。试想下,如果你是用户,在得到反复的零风险承诺,并且即使不满意退货,还能免费拿一份好礼,你会下单吗?
更多也可以看看《?》一文。
以上是我对销售型产品文案的认知和理解,未必是正确的,你可以保持批判的眼光看待,倘若对你的创作有所帮助,那便是这篇文章的最大价值了。&
文 | 创意文字坊,微信号:
推荐《文案训练手册》,公众号回复“文案训练手册”即可获取阅读电子版!觉得不错建议买纸质版,细细研究。
《文案训练手册》是文案界传奇人物约瑟夫·休格曼的著作。作者提供了经过验证的指导和专家意见,告诉我们如何写出诱惑消费者、鼓励消费者,并最终促使他们购买产品的文案。
木木博客(),个人微信:,公众号:mumuseo,这是一个什么都谈谈的营销运营号,新鲜、有趣、有料。产品运营、新媒体经验、市场营销、广告文案,都谈谈。不要假装你都懂,你那些麻烦问题可能都会在这解决!等你!
我的更多文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奇哈站长站通告:
为什么很多产品,广告有创意、产品吸引人、文案特牛逼,用户也很感兴趣,但是却最终没有购买呢?你有想过这个问题么?原来这些广告跟营销只是解决了消费者的&兴趣问题&,没有解决风险问题。
&高通骁龙8核CPU&
&索尼1300万像素摄像头&
&2.5D弧面玻璃,全金属机身&
&这手感,真TM好&
无数手机品牌鱼跃而起,各种牛逼文案亮瞎双眼,让用户看了纷纷心动,恨不得赶紧换掉手机。
可是,巨大的关注度可能最后没有转化成有效的销量。
&坚果手机看起来真不错!&说完下单买了个红米。
为什么很多产品,广告有创意、产品吸引人、文案特牛逼,用户也很感兴趣,但是却最终没有购买呢?
&心动不等于购买&
这往往是因为很多广告和营销活动,仅仅解决了消费者的&兴趣问题&(&哇,这个产品看起来不错!&),却没有解决风险问题。
而大部分人是风险趋避型,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喜好,也要追求低风险。
Johan Bruwer(2013)的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前,一旦感知到了下面5种风险之一,不论多么感兴趣,可能都不会购买:
功能/健康风险:产品不如说的那么好用怎么办?产品有害健康怎么办?
财务风险:这次自己买贵了怎么办?
时间风险:购买花费时间多怎么办?买了不合适又花时间怎么办?
社交风险:买了之后形象不好怎么办?
心理风险:买了之后心理有负担,有内疚怎么办?
Mitchell研究发现,在消费者购买阶段的两个阶段(收集信息和购买决策)时,都显著收到感知风险的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品牌感知风险过高(比如担心有损面子、担心质量一般),不论打多少广告,都有可能根本无法进入消费者的备选方案。
或者即使被当做备选方案,也经常在决策前的最后一秒被放弃。
所以,在营销活动中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营销手段,比如在&收集信息&和&购买决策&阶段,需要想办法降低感知风险:
(PS. 请原谅李叫兽上面出现的反广告法词汇)
那么怎么消弱这5种感知风险呢?
下面就讲讲分析并消弱5种感知风险的常见办法。
1、功能/健康风险
风险来源:消费者看到广告说的好,但是担心实际上产品不靠谱,功能达不到预期甚至有可能会损害健康。
常见于功能性产品,比如:
担心某小品牌手机不耐用,或者辐射大。
担心某保健品吃了也没用。
担心小品牌耳机音质不好。
担心无名品牌食品吃了拉肚子。
担心淘宝上衣服不耐穿。
常见降低感知风险方法:
背书(Endorsement):
找一个更有信誉、更可靠的人帮你背书。比如:专家作证、明星代言、上CCTV打广告&&通过背书,可以巧妙把别人的信誉借用到你身上。
(当然,有些人会拒绝背书,如果你产品不靠谱)
相关文章列表:
奇哈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资讯
本类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软文发布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虚拟主机 -为什么广告非常吸引人,最后却没买?
“高通骁龙8核CPU”
“索尼1300万像素摄像头”
“2.5D弧面玻璃,全金属机身”
“这手感,真TM好”
无数手机品牌鱼跃而起,各种牛逼文案亮瞎双眼,让用户看了纷纷心动,恨不得赶紧换掉手机。可是,巨大的关注度可能最后没有转化成有效的销量。
为什么很多产品,广告有创意、产品吸引人、文案特牛逼,用户也很感兴趣,但是却最终没有购买呢?
为什么?因为心动不等于购买,这往往是因为很多广告和营销活动,仅仅解决了消费者的“兴趣问题”(“哇,这个产品看起来不错!”),却没有解决风险问题。
而大部分人是风险趋避型,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喜好,也要追求低风险。Johan
Bruwer(2013)的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前,一旦感知到了下面5种风险之一,不论多么感兴趣,可能都不会购买:
功能/健康风险:产品不如说的那么好用怎么办?产品有害健康怎么办?
财务风险:这次自己买贵了怎么办?
时间风险:购买花费时间多怎么办?买了不合适又花时间怎么办?
社交风险:买了之后形象不好怎么办?
心理风险:买了之后心理有负担,有内疚怎么办?
Mitchell研究发现,在消费者购买阶段的两个阶段(收集信息和购买决策)时,都显著受到感知风险的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品牌感知风险过高(比如担心有损面子、担心质量一般),不论打多少广告,都有可能根本无法进入消费者的备选方案。或者即使被当做备选方案,也经常在决策前的最后一秒被放弃。
所以,在营销活动中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营销手段,比如在“收集信息”和“购买决策”阶段,需要想办法降低感知风险:
那么怎么消弱这5种感知风险呢?
下面就讲讲分析并消弱5种感知风险的常见办法。
一功能/健康风险
风险来源:消费者看到广告说得好,但是担心实际上产品不靠谱,功能达不到预期甚至有可能会损害健康。
常见于功能性产品,比如:
担心某小品牌手机不耐用,或者辐射大。
担心某保健品吃了也没用。
担心小品牌耳机音质不好。
担心无名品牌食品吃了拉肚子。
担心淘宝上衣服不耐穿。
常见降低感知风险方法:
背书(Endorsement):
找一个更有信誉、更可靠的人帮你背书。比如:专家作证、明星代言、上CCTV打广告……通过背书,可以巧妙把别人的信誉借用到你身上。
品牌忠诚(Brand
loyalty):
塑造过去一直被使用的感觉,让人感觉你有一大堆忠诚用户或者粉丝。
(毕竟,被用了忠诚用户用了半个世纪的,应该不是次品货。)
大品牌形象(Major brand image):
塑造大品牌、被很多人买的感觉,毕竟我们都相信众人的选择不会错,大牌子不会坑人。
常见表达:全国销量遥遥领先、中国驰名商标、XX领导者、销量再次夺金、中国最大的视频网站……(目测:这些都要违反广告法了,《》)
独立检测:
利用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来证明自己的优势。
利用商店形象(Store Image):
把产品放到一个高端高信誉的卖场去卖,也可以降低感知风险。比如阿芙精油本来是纯在线精油销售商,却在高端百货店开设专柜。
“互联网卖化妆品不靠谱,别买阿芙!”
“谁说的啊?我前天还在新世界百货看到了它的店呢”
这样,利用高端百货店的形象和信誉,降低自身产品的感知风险。
提升价格:
当不了解产品时,消费者经常通过价格来推测产品质量。当不知道哪个产品靠谱时,他们就会直接挑贵的买。比如孕妇防辐射服,价格越高卖的越好。再比如东阿阿胶当年不知名,涨价后反而大卖。
参考《?》。
二财务风险
风险来源:产品不符合自己支付的价格,担心自己买贵了。
比如:逛街时发现一款特别喜欢的鞋子,但是担心自己买贵了,最终还是没有买。大部分消费者之所以想比较价格,其实并不是真正地为了能省多少钱,而是担心自己吃亏,担心自己没有做好最优选择。
比如买回来鞋子本来兴高采烈,但是被说,你这鞋子啊,昨天京东上只卖299。
而解决方案就是塑造一种“现在买并不会吃亏”的印象。可以:
营造抢购的感觉。(既然大家在抢,相比是买了不会亏)
限时降价。(你看,打折只有18小时了,今天买肯定不会吃亏!)
退款保证。(买贵了全额退款,这下放心了吧?)
总之,消费者可能很想要你的产品,但是往往在最终决策的前一秒放弃了选择,可能是担心“现在买可能不划算,万一吃亏怎么办”。而你就需要想办法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减少这种财务风险的感知。
三时间风险
风险来源:消费者担心购买花费时间长,或者购买失败后重新选择花费时间长。
比如:网购买西装,担心一旦无法符合自己的预期,重新选购又耗费大量时间。互联网叫车服务,担心一旦没有叫到车,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常用的解决方案:
口碑推荐:
注重用户的二次传播,想办法刺激用户的口碑推荐。(朋友用过的,应该没错!)
试用机会:
让用户可以提前试用产品,降低选择失败的时间风险比如鞋子电商美捷步,允许顾客同时选购3个不同尺码的鞋子,并且免费退货其中2个。
营造熟悉感:
比如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推荐,并说明——这是你习惯已久的产品。
四社交风险
风险来源:用户使用了某产品后,担心自己会失去别人的认同,或者损失自己的形象。
比如静心助眠口服液常年定位“更年要静心”,虽然产品有效,但是给人一种负面印象——“大众喝静心,我会被人觉得是犯了更年期症状。”
再比如零度可乐(无糖)曾经主打“减肥”,推广困难,因为当众喝零度可乐,会给人这样的感觉:“瞧,那是个胖子,喝零度。”
很多产品虽然功效很强,但是因为给它的消费者带来的负面印象,提高了他们的“社交风险”,从而销售受到限制。那么怎么办呢?
如果你参照一些营销成功的“功效型产品”,比如健身房,就会发现:
它们从来不会说“健身是为了减少肥胖”,而是会说“健身是为了拥有更好的身材”。
它们的广告中并不是饱受肥胖等身体问题困扰的人,而是身材超棒的健身达人。
它们呈现的并不是“健身前的问题”,而是“健身后的收获”。
所以,减少社交类感知风险的解决方案:扭转消费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广告诉求变“消除负面”为“提升正面”。
无糖可乐可乐消除社交风险,也可以这样:
除了变“消除负面”为“提升正面”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以扭转消费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从而降低社交风险。
比如小米手机初期喊“为发烧而生”,从而减少了购买廉价国产手机的“没面子感”,降低了社交风险。——“我买小米不是因为我没钱,而是因为我是发烧友。”
总之,你需要仔细衡量:我的产品是否存在社交风险,可能会强加给消费者负面印象?如果有的话,你需要想办法减少,否则不论广告多么有创意,最终还是可能真实销量不高。
五心理风险
风险来源:使用某个产品不符合消费者的自我印象,让消费者产生“内疚感”、“亏欠感”、“丢失道德感”等心理负担。
常见于各种享乐型产品、奢侈品等,比如:玩电脑游戏,我是不算太放纵了?烟酒类产品,我太对不起自己了?奢侈性消费品(豪华餐厅等),我太浪费钱了?
常见解决方案:倡导享乐、放松的感觉,减少消费者心理负担。
板城烧锅酒的广告:“板城烧锅酒,可以喝一点。”
几乎所有的啤酒广告:爽快、放松、狂欢的感觉,减少心理负担。
更贵的水饺,通过倡导“吃点好的,很有必要”,减少奢侈消费的心理负担:
心动不等于购买。即使把所有的卖点都宣传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无比心动,也可能因为感知风险而放弃最后的购买,或者推迟购买,再看看吧……
这时候就需要重新回顾策略,问自己——我的产品规避了消费者的所有感知风险了吗?
功能/健康风险:他们担心功能不靠谱?担心有害健康吗?
财务风险:他们担心这次会买贵了吗?
时间风险:他们担心自己额外花时间吗?
社交风险:他们担心买了之后有损形象吗?
心理风险:他们买了之后有心理负担吗?
源自微信公众号:李叫兽!
这里我想借用李叫兽那句话:发出去的文章,只是为了“启发你的思考”,而不是“替代你的思考”。只提供启发,不是提供解决方案!所以,文章只是知识的积累,利用才是知识的汲取!
木木博客(),个人微信:,公众号:mumuseo,一个新鲜、有趣、有料的学习平台!这里,你将学习到互联网干货。运营营销策略、新媒体经验也好,成功案例故事、微信营销、文案精华也罢。不要假装都懂,可能你那的棘手问题在这里就解决了。
【木木推荐】
我的更多文章:
( 08:40:28)( 10:13:02)( 10:25:27)( 17:51:48)( 16:23:12)( 09:27:09)( 08:10:44)( 08:30:1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吸引人的家具广告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