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庙旧书营业时间市场周六开么?上海还有别的类似文庙的旧书市场吗?

上海文庙书刊交易市场
上海文庙书刊交易市场是沪上闻名的淘书乐园。每周日8:00逛文庙聚会是上海文化人的一种生活癖好。经营的品种,有书籍、期刊、报纸乃至连环画等,从古到今都有。你可以与摊主讨价还价,旧书市上的书一般都要便宜一些,有人在这里竟能找到梦寐以求、苦无觅处的绝牌书店和古旧书刊。出售的大部分是言情、武侠小说和漫画,还有为数不少的旧书摊,仔细看看,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绝版的旧书、连环画等。
上海文庙座落于具有七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上海老城厢(文庙路215号),元代(1291年)建立上海县后即建文庙,供士绅祭祀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同时,作为县中秀才读书深造的学府。元、明、清三朝,上海县籍秀才考上进士作官的有二百七十九人,所以文庙在古代是培养造人之地。其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垫宏敞,极具民族特色。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学府。
文庙修缮开发总体格局分为祭祀线、休闲线和市场线。祭祀线从棂星门、大成门、东西庑房;大成殿及其殿前石平台至崇圣祠,全部按明、清风格原貌修复。休闲线主要修复魁星阁、明伦堂、放生池、儒学署,新建文曲门、大中门、增设绿地、移植树木,并游廊等处设“上海文化名人碑林”,弘扬上海建城700多年来文化名人的业绩。市场线:重
上海文庙修尊经阁,开辟花圃、花坛,植树栽花,并在尊经阁东西新建一条长约70米,高低起伏、宽窄相间的明清建筑风格的上海文庙书刊交易市场街市。另外,文庙沿老道前街、梦花街、学宫街三侧破墙建造1-3层与文庙建筑风格一致,且高低错落有致的用房,开设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古玩、书画轩、古钱币、邮品等商店。届时文庙及周围将充满传统民俗文化特色,成为人们游览的好去处。
网友评论&&&&(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form action="/comment/rankcomment.php" onsubmit="if(this.body.value.length500){alert('评论内容不能为空且不能超过500字!');this.body.focus();}" method="post" name="myform" id="myform">
&&&我要发言&[游客 ]&&&&&&
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谩骂、诬蔑、诽谤!&笔名:
│││││││
Copyright , LUCKCOM Co.,All rights reservedA1叠09:A1叠09-上海
文庙书刊交易市场迁址大宁 未来3个月陆续搬清
书迷安心,周日旧书市场还在
& A1叠09:A1叠09-上海 &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 作者:王楠/杨眉
每周日开放的文庙旧书市场吸引大量书迷前来淘宝 杨眉 现场图片
  晚报记者&王楠&报道&&&&淘书、买书、看书……仿佛已经变成文庙的代名词。如今,这一“怀旧地标”要搬走了。今天上午,上海多个官方微博转发了这一消息――文庙书刊交易市场即将迁至闸北区大宁路1139号的上海书刊交易市场。记者从文庙管理处获悉,第一批商户的搬迁已于7月6日开始,未来3个月内陆续搬清,此后,“二市合一”。备受关注的文庙三期改造尚未开始,但将率先进行消防安全措施整改。搬与不搬各种声音&&&&提到上海文庙,很多上海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文庙内外的书刊交易市场。本次搬迁的消息来自一封市长信箱的回复。上海市长信箱7月3日在回复市民要求保留文庙书市的致信时表示,文庙交易市场合同协议到期,严重威胁文庙文物安全,当地居民、区人大代表都要求搬迁,媒体报道文庙脏乱差。“文庙书刊交易市场原有业态相对较为落后,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关于“上海文庙是否留住书香”一直都有不同声音。“不搬派”认为:文庙书刊交易市场”,是市中心唯一的书刊批发市场,上海地域广阔,零售书店或报亭已经不景气了,文庙目前和福佑路小商品批发市场有很好的互补。“搬迁派”则指出:该区域地处老城厢,由于历史原因,周边人口密集,住房以二级旧里为主,道路狭窄,在交通、停车、仓储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离开已有时间表&&&&文庙书刊交易市场坐落在名字特别好听的老街上,梦花街128号。上周末,这条仿清式街坊内热闹非凡,人来人往。“没几个是来买书的。”门口保安师傅说,大多是第一批将要搬走的商贩雇来搬运的工人。&&&&无论此前有多少争论,上海文庙书刊交易市场的移址经营已成定居。记者了解到,文庙书刊交易市场已经接到搬迁通知,第一批商户的搬迁从7月6日开始,商户将正式迁址至位于闸北区大宁路1139号的上海书刊交易市场经营,那里有更完备的硬件设施和配套设备,可以弥补文庙设施陈旧、硬件不足的缺失,除了给客户创造良好的购书环境,也能整体提升上海书刊交易市场的经营规模和品质。&&&&建于1993年的上海文庙书刊交易市场,占地2000平方米,现有本市及外地出版社开设的几十家销售点,以书刊批发为主,图书品种达万余种,是上海大型书刊交易市场之一。最热闹的时候,此市场发行面遍及全市90%以上的个体书报亭,一度成为上海图书报刊市场的“龙头”。三期规划网上公示&&&&上海文庙书刊交易市场商户迁址经营工作已经正式启动,记者从文庙管理处获悉,未来3个月内陆续搬清。&&&&备受瞩目的上海文庙三期改造方案已在上海文化部门网上公示,定位为活动、办公、设备管理为一体的配套区域,具体分为内、外两个区域。对内包括修复祭祀孔子家族祖辈的崇圣祠,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展厅(古今祠孔之由来、历史沿革、祭祀礼仪及古今学校沿革、文物等),对外建筑的功能设定为:以文化用品和旅游纪念品为主的商铺,使上海文庙的外围形成南为围墙,保持文庙传统风格和庄严气氛,东、西、北三面形成文化、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市场。&“方案还在论证中,可以肯定的是文庙将首先进行消防安全隐患整改。&”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庙内外有两大书市,一个是此次搬迁的文庙书刊交易市场,位于文庙外,以批发各类期刊为主,营业时间为周一至周六;另一个则是文庙旧书交易市场,每周日在文庙内的露天广场上设摊一天,以各种旧书交易为主。记者从上海文庙管理处获悉,周日的旧书市场会继续保留下去。对淘书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解放牛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再冷也挡不住申城书迷逛文庙 书市不遵循市场规律-文庙 淘友 旧书网 庙学 书香-上海频道-东方网
再冷也挡不住申城书迷逛文庙 书市不遵循市场规律
  图片说明:书摊从东庑到西庑南北列了6排,大成门廊檐下还有一排零星书摊。均刘秀秀摄  本周末是35年来同期的“最冷”,你还去文庙旧书市场吗?  ――去。  我们跟访一个多月的文庙书市的买书人、卖书人,回答无一例外。  周日清晨,7时30分,待得文庙的棂星门一开,等候的人一拥而入。  所谓“棂星”,乃古代天文学之“文星”,寓意天下文人集学于此。庙学合一、传承儒学,这是作为古代各地最高学府的文庙;歌咏大会、抗日呐喊,这是抗战期间作为上海旧城厢文化中心的文庙;占申城书刊批发市场将近九成份额,这是2013年文庙书刊交易市场搬迁之前的文庙……而今,依旧保留的每周日文庙旧书市场,仍可寻着这处文化地标的书香,也是这座城市骨子里的书香。  1元钱的门票即为进入文庙书市的通行证。递入1元,一张粉红色的小纸片从小小的售票口里递出。卖书的摊位费也不贵,稍贵些的廊檐下位子,80元一个。  淘书、卖书、阅读、交流,连陌生的买卖双方也会驻足为一桩新闻的是非辩得面红耳赤……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这就像个商业气息浓厚都市里的奇特存在,可实际上,它一点也不违和。  淘书人,“有竞争但不龌龊”  从广东来沪出差的“80后”小詹7时30分不到就等在棂星门了。  他最喜欢的莫过于健身和读书,健身是一周5天,读书则是时时刻刻,“让自己的心灵安静那么一小刻,是多么惬意的事”。  这是他第一次来文庙。每去一个城市,必逛当地书市,到了上海,文庙自不会错过。小詹学经济出身,从事物流工作,兴趣是研究历史,最爱淘民国旧书,他这次在文庙寻得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创办的几期《新月》杂志,可嫌数百元的开价高了,弃之。  回广东那天,小詹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3张他心目中的上海地标照:第一张是东方明珠;第二张,是他迷路中邂逅的一家实体书店+咖啡屋,店主也从文庙淘书;第三张,文庙。  淘旧书,有人出于爱好,也有人是为了营生。  沪上实体书店一些店主,是周日文庙旧书市场的常客。犀牛书店店主庄见果,专营旧书,在旧书圈里知名。他告诉记者,在文庙书市的淘书,大概占店里售书的30%,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他每周日必去文庙,平均每次淘100册左右。  2007年,17岁的庄见果高中毕业后来沪打工,第一份工作就在位于莘庄的原犀牛书店。从那一年起,他开始去文庙淘书,最大的收获是买齐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上世纪70年代的鲁迅文集铜版头像单行本。  原犀牛书店关张后,阅读爱好者庄见果开了一家自己的犀牛书店。定位纯粹,不卖咖啡,只卖旧书。  读书、淘书、卖书就是他的日常。淘到特别钟爱的书,他会舍不得出售,而是自己收藏。他津津乐道一次与朋友在去文庙的路上谈及葡萄牙诗人佩索阿,不想当日就在书摊上淘到其诗集。还有一次,和书友同时相中一本外国文学名著,没抢到手,后来书友象征性让了两本小书,“挺好玩的,有竞争但不龌龊”。  抢书,在旧书市场算是一景。在豆瓣上广为人知的淘书人任齐,在一篇豆瓣日记里对抢书有过形象描述:“抢书是正经事!每当有书贩出摊,众书友便身随影动,瞬间转移到老板身边,围成一圈,虎视眈眈……缺口出现了!赶忙钻进去,掉在地上的书也有一大堆了,趁别人没反应过来,抓一本是一本啊!”  1982年出生的任齐藏书近万册。他与旧书圈的朋友们,线上聚在豆瓣分享,线下相约淘书。在淘友的评价中,面有粉刺、身材圆润的任齐“活泼烂漫,很得人缘,大有一种‘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之貌”。南京的老朋友来沪出差,他们相聚的方式也别出心裁:一起去文庙淘书。  淘书时,老是会有人从旁边伸着脖子想要挤到前边,刚一个侧身,好位置就很可能被占去。不过,庄见果告知,虽说是“抢书”,淘书人往往有都会遵守的规矩。一本书只要有人拿到手里了,任凭再喜欢也不能去争抢;当别人拿着自己的心仪之书与摊主讨价还价时,也不可动歪心眼出高价“挖墙脚”。  当然,文庙书市里还有更多限于点头之交的“书市交情”。  在陆家嘴一栋大厦里当保安的朱戈,喜欢读书,风雨无阻每周日必来。他自称从大学退学,只因对专业不感兴趣。在书市遇见面熟的淘友,他会驻足聊一会儿,评论刚淘到手的军事杂志,谈谈这两天的国际新闻。问其朋友姓甚名谁,他笑言:“这个还真不知道,虽然认识很久了,但只是在书市见面聊天,没想着要问姓名。”  也有淘书人自顾自打开一瓶黄酒,独酌,自称平生爱好仅二,一为诗书二为酒,边说边与新结识的淘友聊新文化运动的骁将,于是有人凑上说了句鲁迅先生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种透着泛黄书香的脉脉温情,许多人惦念,并以为消逝,却其实还留存于这座城市的黄金地段。  卖书人,高声朗诵诗歌  当淘书人在两本同名不同版本的书之间纠结时,毛先生直指其中一本“不好”。有人玩笑问他,怎么能说自己卖的书不好?他坦言,不好就是不好,我不能骗人。  为藏书寻得一位有缘的新主人,是文庙书市不少卖书人的说辞。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却也与市场规律不相悖。  40岁的毛,戴金丝眼镜,看着有学者范儿,但他直言不太爱看书。他出售的书以文学名著为主,不管薄厚,统一定价:每本10元。《红与黑》《十日谈》《巴黎圣母院》……用塑料包装袋套起来,品相尚可。他说,都是自己的藏书,是无奈出售的宝贝,“还价就不卖,无所谓”。  他还爱收集各种杂志的创刊号,平时也常逛书市,每遇创刊号必买。他劝顾客如果家有空间就多囤些书,尤其是第一版的书,永不贬值。现在,他卖的创刊号杂志也是10元一本,说是不图赚钱,只是家里实在放不下了。  上海的天气总是阴雨潮湿居多,摊主们应对惯了,不少人都将好书用透明塑料袋包起来,不那么珍视的书才散落摆着,毕竟上头还有一把大伞,雨是淋不到的。  从文庙的棂星门进来,越过一片空地,再穿过大成门,就到了旧书市场。青砖乌瓦,好不热闹。从7时30分到16时,书摊从东庑到西庑南北列了6排,大成门廊檐下还有一排书摊,各色的旧连环画是交易的主力军。  51岁的老周,他的职业,用惯常的话来形容是“收废品的”。他平时将三轮车停在小区门口收废品,周日将回收到的书籍、照片、徽章等运到文庙摆摊出售。从2011年起,做了将近5年。2016年,他说要租两个摊位,实现“常态化经营”。  老周常和淘书人聊得不亦乐乎,正聊天时,即便有新顾客问价,他也就是扫一眼,报个价格,继续刚才的聊天,不推销、不介绍、不揽客。较之招呼生意,他更喜欢和淘书人探讨问题,有时就一则新闻的是非曲直,他也认真俨然辩论赛。  他反复对记者说,我对钱不在意,赚的钱只要能养活自己、能让我开心就行了。谈话中,老周少有间断,从新闻时事到人生感悟,滔滔不绝。  他忆起刚踏入这行时的经历:曾虚心向一位从事收藏多年的先生请教,请其到家中鉴赏自己收集的物件,先生在看到一封李芾甘的亲笔信时,假作喜欢信件本身,几百元钱买走,很久以后他方知李芾甘便是巴金,而那封信,价值远不止几百元。老周说,自己的这个“笑话”使他“对人的认识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2012年,上海的一本城市资讯类英文期刊采访老周,载了一篇题为《捡垃圾的单身汉》的报道。老周珍藏杂志,还找了小区一位英语教师把文章翻译为中文。文章的末尾写了老周的希望,希望能鼓励人们自由快乐地从事废品回收工作,因为“这是值得尊敬的职业”。  “虽然我年过半百,但我澎湃的生命像火一样燃烧。”老周的遣词造句也挺特别,他相信,即使和年轻人在一起他也不会显得衰老。他还能熟练地背诵鲁迅的若干文章,在书摊间的空地上,一边背诵一边手舞足蹈,激情四射,引得周围的人纷纷投以注目礼。  这一幕,似乎也只有在这里,才不显得离奇突兀。  在文庙,还有摊主在卖书间歇高声朗诵诗歌,将自己的小书摊命名为“狄兰?托马斯书店”,借了一位英国诗人的名字。  “不同流俗”,是淘书人任齐对这位摊主的评价。  虽已作别最好的年头  大成殿前的广场上,一尊孔子雕像仿佛注视着旧书市场。而这里的大部分书,素日的销售途径便是孔夫子旧书网。正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巧合。  旧书圈的人皆知号称“全球最大中文旧书网站”的孔夫子旧书网,习惯称其为“孔网”。  文庙摊主张延,给记者发来的第一条微信是自己孔网上书店的链接,“有需要的书可优惠”。从事二手书交易十余年的他,除周末在文庙出摊,其余时间则专心打理孔网上的店。每月总收入中,网上书店占到将近一半。  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正如多数实体书店也会兼营网店。  “山水书局,一家干净明亮的书店”,这是庄见果在孔网上对自己书店的自我介绍。营业额方面,据他介绍,网店与实体店犀牛书店相当。  被媒体称为“文庙旧书摊首位网络达人”的王新宇,如今在孔网上的书店以经营碑拓为主,初始经营的线装书占小部分。他说,主要还是依靠网店来维持生计,“如果不是网店的支撑,可能实体店也生存不下去”。  张延亲见邻近摊位收购的一套上世纪40年代精装版的《毛泽东选集》,卖出了近5万元的高价。他说,如若不是先在孔网上询价,摊主并不知道这套书如此值钱。而平时收来的旧书,价格拿不准时他也会先去孔网上查。  文庙的旧书市场,除了上海的爱书人和书商,还吸引了不少江苏、安徽的书贩前来购书,而这些书最终多又流向孔网。在旧书的整个交易链中,网络无疑是重要一环。  但保安朱戈说,相较于网上买书,他更喜欢去文庙寻书的感觉。可以拿起书来端详,可以触摸,可以用嗅觉感受历史的气息。  这些年,虽然眼见书市有衰落之势,但朱戈依然坚信网络无法承载书市的太多情感。  2013年7月,文庙的书刊交易市场整体搬迁至大宁,那里有更完备的硬件配套,能整体提升上海书刊交易市场的经营规模和品质。每周日的文庙旧书市场保留至今。自2002年起随哥哥在文庙卖旧书的张延,记得当年周日的熙熙攘攘。250个摊位,仍供不应求;如今百余摊位,买书者也大大减少。  诚然,文庙书市已作别最好的年头,但在日益繁盛的出版市场,每年下架的无数旧书需要安放,爱书人对泛黄书香的情怀也需安放。  这就是我们走访、探讨、记录的缘故。作为一个动人的文化意象,我们希望,它不止与往事和当下相关,更与未来有关。  未来会怎样?庄见果充满期待:“随着国民阅读习惯的回归以及古籍、二手书文化的普及,会有更多人进入这个市场。届时,对古旧书店从业者的要求也会更高,行业会细分,术业有专攻。也许到那时就很难捡漏,但这也意味着古旧书价值的普及,行业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时期。”  文庙之行后,小詹诗兴大发。翌日,一首七言绝句《观书山》发至我们微信。他说,这描绘的是海上文庙的书山盛景。  问他下次来上海出差时还会不会来文庙淘书,他答:“必须来。”微信扫一扫
安卓版苹果版下载
& 正文内容
在上海文庙淘旧书记
阅览:9609&&&
原创作者:姚一鸣&&&
来源:新民晚报&&&
  申城周中下了几天雨,到周末转为多云天气,气温不冷不热,甚为舒适。晨起赶到文庙七点不到,沿文庙路两侧和学宫街摆满了几十个旧书摊,据说半夜两点即有人来抢占地盘,如果早上五点到可能就找不到地方摆摊,看来每周日文庙外的旧书集市有愈来愈兴旺,这对于众多淘书者而言是件大好事。  在外面旧书摊转一圈,先得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1957年版)、《小说闲谈》(上海古籍1982年版),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1980年版)等旧书,后在一熟悉摊贩处,见有一批五十年代文史书,便从中挑了多本,听摊主说是从一老先生家里收得,早上已卖去不少,所得旧书计有:  王冶秋《大地新游》(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其中有篇“北京琉璃厂史话杂缀”,极具史料价值;阿英《小说二谈》(中华书局1959年版),先得一谈,后得二谈老版,已有《小说闲谈四种》,再收复本,是偏爱阿英之书;老舍著《小花朵集》(百花文艺1963年版),是本文艺随笔短论集,不知是不是老舍的最后一部作品集,待考;《“中国文学发展史”批判》(中华书局1959年版),为批判一本书出本集子,批评者都为复旦中文系师生,有潘旭澜、章培恒等几个熟悉的名字,可见得当年的学术之风;另有《希腊艺术》(上海人美1962年版)、《论“猎人笔记”》(作家出版社1967年版)、《敏娜·封·巴尔海姆》(上海文艺1962年版)等书亦是不错,这批书均价六元一本。  进文庙时,看见有一摊贩推车时不小心,把一侧大门给撞下了,一群人正围着理论。进文庙又见一中年人,是什么公司的老总,由于生病腿脚不灵便,有司机和下属陪伴左右,他淘书不是一本一本淘,而是一箱一袋的拿,刚在外面见他花六百元拿下两箱旧书,在庙内又见他花四百拿下一麻袋五十年代杂志,下属在边上忙不迭付款,有钱就是任性。在文庙得民囯旧刊《图画晨报》(1934年,见图)和《影迷俱乐部》(1947年),都十分漂亮,价也稍高,《图画晨报》以前百元一张未入,现想想有些后悔;得1993年上虞政协编《白马湖文集》签名本,编者夏弘宁是夏丏尊的长孙,书中亦有他所写文章,并作后记;得《文学评论》1959年合订本六期,含创刊号和国庆十周年特辑,《文学评论》由《文学研究》改刊而来,1959年六期甚好,内页插图佷漂亮,得之价廉。另得杂书若干。见一老摊上有几本民国《艺文画报》,被一书友买去。  淘完书在文庙门口遇瞿永发,见他大包小包的也买了不少东西,彼此交流今日所得,他所得两本上海古籍书店油印的期刊和善本目录,及一本民国版夏衍译《性的故事》(法国沙沱布里昂著),看了叫人羡慕;有书友以五千元转让四本《独立漫画》,含创刊号,见之也算开眼。有人说,淘书者就是面对一些破烂旧纸如获至宝,那么何为宝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不同的,只要自己喜欢而又有点价值的,就是宝。市场价值是一回事,书之所爱又是一回事。很钦佩那个时常见到腿脚不灵便的中年领导,他是真喜欢旧书,有时想,他才是真正的淘宝者。
分享,互动!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孔夫子旧书网官方微信(kongfuzijiushuwang)
看了这篇文章的还看了
需要登录后发表评论,请填写您的用户名密码
24小时人气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庙旧书市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