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发展前景如何走出亏损漩涡

扫描二维码访问移动端卖家资讯
扫描二维码关注卖家网官微
>2016年生鲜电商应该怎么做?
<h3 class="article-title J_widget-articleId" data-id="9年生鲜电商应该怎么做?
被业界视为电商最后一篇蓝海,自2012年发展元年起,生鲜电商历经4年多的发展,已经筛出一些比较牛掰的选手。但领衔者却并未领先,大家都在烧钱、亏损严重,如何从亏损漩涡中解脱值得深思。电商在中国的发展状态可谓如火如荼,生鲜电商被业界视为电商最后一篇蓝海。自2012年发展元年起,生鲜电商历经4年多的发展,已经筛出一些比较牛掰的选手,但领衔者却并未领先,大家都在烧钱,亏损严重。生鲜电商究竟该如何发展,才能及早从亏损漩涡中解脱,请看此文的分析。生鲜+互联网,还能干么?
前一阵有两个消息炸乱了生鲜界:一个是联想佳沃市集CEO崔晓琦再次离职的消息,崔晓琦曾在卓越亚马逊就职,后在凡客担任过COO、总裁。此后,崔晓琦加入顺丰优选出任CEO,涉足生鲜电商领域。2015年5月离开顺丰优选,8月进入佳沃市集,12月他再次离开佳沃市集时做出“暂时不会再碰生鲜电商了”的表示。
另一个消息是上海抢鲜购创始人鲁振旺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上同步发出的自述长文“放弃生鲜电商,很艰难,但是我还能怎么做”,讲述了他自2014年开始调研生鲜电商以及创办抢鲜购项目20个月以来的生鲜电商经历,从无到有到艰难到放弃的过程。
这两位也算是电商领域的翘楚和执牛耳者,并不是行业菜鸟,连他们都对生鲜言败,着实打击了很多正要投入此行以及还在里面扑腾的人。
那生鲜+互联网还能干么?无数对生鲜憧憬的人不由得发出这样的疑问。
别把盈利当儿戏,补贴还是算了
生鲜电商存在一些众所周知公认的难点,比如非标准化、冷链运输和仓储的需要、最后到家的配送难题等。难点是客观存在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投入,没有钱是不行的。问题就卡在这里,花钱去解决这些问题,钱能不能收回?
最终判断一个项目能不能成,无论表象是怎么样的,本质只有一条:是否能盈利。从是否盈利这个角度去看,传统电商的低价补贴引流,形成粘性客户变现的套路已经证明在生鲜领域是行不通的。为什么?
首先非标是拦路虎,因为生鲜非标的特性,直接导致总运营成本高于线下批零体系,线上需求和供应匹配等于是将原来顾客在实体店内自主购物的过程货币化了,价格自然是提高了。天猫京东为何涉猎生鲜一直没有很大成效,重要原因是传统电商赖以快速复制扩张的基础:标准化难以做到,没有标准化就难以规模化,边际成本就没法下降。
其次是农产品质量,传统线下的农产品质量长期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品牌效应非常弱,价格基本成了唯一的质量分级依据,且并不准确如意。线下的农产品质量如果不想或不能做任何改变,只是将农产品换一个地方卖,将互联网当作一个新的销售渠道这种方式是没戏的,顾客在线上买农产品,要么就要比线下更便宜,要么就要比线下好很多。所以,一个运行成本高于线下的电商市场,用顾客补贴去打,那就是一个无底洞。因此,只要是对标线下菜市场和批发市场的生鲜项目,或者是不渗透到生产端改进农产品质量,只对接到批发市场这一端和消费者端的生鲜项目,无论是2B的还是2C的,都必死无疑。低毛利低利润根本无法覆盖运营成本,不管规模做到多大。当然,如果是2VC,那就另说了。
从长远看,项目最终的盈利能力,笔者认为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边际成本和溢价。如果一个生鲜项目,有途径使得边际成本下降、溢价提升,这个生意就可以做。但是前面已经论证过,生鲜电商在早期边际成本降不下来,说明生鲜电商想通过先补贴顾客做大规模后再变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早期盈利的必经之路,做溢价
生鲜电商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提升溢价,用溢价去覆盖较高的运营成本,保持早期的盈利性。等到前面说的那些非标化、冷链和配送等各种大小坑都逐渐填满了,才能进行规模化发展,边际成本下降也才成为可能,那时候才具有价格优势,具备了直接打击线下市场的能力。
要做溢价,只有提升农产品质量,就不得不谈到政府大力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关于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我觉得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先生在他的微博上发的“从包子的故事看供给测改革”这篇小文章有必要读一下。
孙教授有两个看法:首先肯定了需求端已经无法拉动经济发展了,需要在供给侧做文章;其次,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并不是说供给侧提供了适销对路的产品,就一切万事大吉了,还有一个重要的中间地带问题——中间端。
这几个观点,套用到目前生鲜农产品行业,笔者很认同。这么些年来,我们应该对各地一些农产品滞销的新闻都不陌生,但是另外一类消息是进口生鲜农产品的热销,国内的消费者对墨西哥的牛油果、新西兰的猕猴桃、美国的车厘子、澳大利亚的牛肉越来越熟悉了。
进口农产品的质量普遍过硬,价格却越来越亲民了,这是进口农产品销售火热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国内生鲜农产品却呈现出两个极端:低质或高价。对价格稍微敏感点的农产品,质量低到没保证;对质量要求稍微高一点,价格就不成正比的攀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低质到高价中间,少了一个兼具优质优价特点的农产品环节,优质优价的农产品紧缺,这块市场出现空白,随着中等收入阶级数量的急剧膨胀,这两个极端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有所转变,低质向优质转变,高价向优价靠拢,这样供需才会匹配,未来的农产品市场才有可持续性。
溢价能力,与农产品质量挂钩
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农产品的质量。质量不提升,价格上涨不会被市场认可;但是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很吊诡,生产端单方面提高产品质量,成本会大幅度上升,成本直接推动价格快速上涨。于是就出现了孙立平教授文章所讲的现象:低端产品卖不出去,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优质产品价格太高,同样会导致销售不畅库存积压。所以,光有供给侧的质量提升,并不能增加农产品市场的总利润,因为核心问题出在中间端——制度成本或制度效率,中间端的不给力,会将供给侧改进优化的效果完全吞噬,将消费升级和生产升级重新打入低价和低质的黑暗地狱。
供给侧产生质量,质量形成溢价,这是一个链条;中间端产生效率,效率决定成本,这又是一个链条。所以,事情很清楚,现有的生鲜电商这个领域为何迟迟不见一统江湖的项目出现,原因就是被这两条链子缠住了脖子,溢价做不出来,边际成本也降不下去,只看到源源不断的烧钱,而看不到盈利的终点。
先讲讲目前的生鲜电商为何做不上去农产品的溢价。农产品的质量大致由四个主要因素决定:农产品品种、生产环境、管理方式以及成品保存和贮藏。这几大因素,没有一个是可以被生鲜电商左右的,最懂农产品的是谁,是农产品的主人,有谁会比他们还懂农产品呢?有人说,生鲜电商会营销啊,那也得拿到了好的产品,营销才管用啊。况且营销搞好了,最后也不见得电商就能完全左右生产商的。
褚橙和本来生活就是例子,没有好的褚橙,本来生活也无计可施,褚橙出名了,掌控权依然在褚橙自己,褚橙可以和任何电商平台合作,并不会给本来生活独家销售权。在中国,并不是说谁拿到了好的产品,谁就一定能做好生鲜电商;而是谁能掌控农产品的质量,谁才有做好生鲜电商的基本条件,应该是这样的逻辑。不能做品控的生鲜电商,注定会昙花一现。目前的大部分生鲜电商不仅做不高溢价,有些还经常拿低价来打市场,这不是自寻死路嘛。
再讲讲目前的生鲜电商为何提高不了效率。什么是效率?通俗的说,就是干成一件事总花耗费了多少资源。记得原上海菜管家CEO于田在凌晨观摩过批发市场的运作场景后发出感慨,线下的这套自然形成的农产品批零体系是目前最有效率的农产品供应方式,成本低、效果好。关系到效率高低的是消耗资源的多少,时间、金钱以及人力物力,都会反映效率指数,最终都会表现到成本上。严格讲,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链条上,其总成本里的大部分都是制度成本,从现在的条件看,互联网仅仅是降低了消费者一部分体力和时间的付出,但是其它成本却大幅上升,比如出现了配送成本和分拣包装成本以及网络运营和营销成本,其总成本并没有得到大幅度下降,特别是社会制度成本基本没有变化,无法和其它标准化商品电商化后的效果相比。其实,产销过程中的信任成本是很高的,什么是信任成本呢?就是把一个陌生顾客转变为下单购物的顾客所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会表现在仓储、运输、包装、网站和营销各种花销中。
提升农产品质量之路,小心大坑
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涉及到安全提高和品质提高两件事情,从农场本身讲,提高安全和品质都是供给侧的事,但是安全不光是供给侧生产端的事,还有中间端质量信任保证的关系,这两个关系少了任何一个,这件事情都玩不转。
农产品质量信任,重点是安全信任。安全的生产责任在生产者,安全的信任责任在于各级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从环保、农业、卫生、质检、食药各个环节都牵涉其中,现有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的有效性远远滞后于社会需求。为何顾客更加青睐上述进口农产品,打上了新西兰、澳大利亚,就相当于一种质量保证,目标顾客很容易就掏腰包购买,价格高一点也能接受。而对于国产的农产品,价格一高就无人问津,不接受溢价。这种种现象,反应的就是信任成本,我们中国优质农产品面临的信任成本太高,通行市场的方式还是价格为王传统渠道为主,也可以说安全信任这个中间端环节大大的拖了整个农产品市场的后腿,不对这个环节进行某种优化,这个行业就不可能会有所提高。
生鲜电商,烧钱姿势很重要
生鲜电商要做出成效,的确是需要烧钱,但是不断的拿钱去补贴顾客,那是傻冒行为,不会有任何收效。如上分析,生鲜电商烧钱,应该在供给侧和中间端烧钱,最好是在中间端进行大幅投入。
生鲜电商的未来,不属于大而全的平台,欲速则不达,因为在供给侧和中间端没有做好准备之前,这种平台规模做的越大,供给侧和中间端挖的坑就越深,亏损的钱会越多,并且永无止境。
生鲜电商的未来,小而美的平台可能更有机会弯道超车,一开始就着重于打造供给侧、中间端和需求侧的微型生态平衡系统的小平台,慢慢的磨合这个生态,不断的增强这个体系的活力和体量,有可能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真正改善目标顾客消费的食材质量和效率。
生鲜电商宿命盘点
早期要盈利,就要提高溢价,要溢价就要提高产品质量,实现食品安全;而要实现食品安全,就需要重构现有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一环扣一环。长期要盈利,首先要度过早期提高溢价的阶段,后期要逐渐利用食品安全信任度的提高可以加强顾客粘性这一点,来实现边际成本大幅度降低这个目标。我们的生鲜电商做好了面对这些问题的准备了么?如果不能在供给侧做出大幅度改进以及在中间端不能进行颠覆式创新,溢价提升和边际成本降低在一个很长时间段都很难做出来,盈利性就无法体现出来。
这就是目前绝大多数生鲜电商,烧钱不断,盈利无期的真正原因。
或者 ,也可以选择第三方账户直接登录
评论不能多于200个字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陷入低价竞争漩涡 生鲜电商何时盈利
  中国生鲜电子商务市场或将在未来三年内呈现爆发式增长,2018年有望超过1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CNSPHOTO提供  资本持续跟进 促销疯狂进行  本报记者 赵志芳  尽管明知道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也目睹过不少同行先后败走,生鲜电商领域却依然不乏实力玩家。今年3月底,易果生鲜宣布完成C轮融资,由阿里巴巴和KKR投资;4月初,有消息称天天果园宣布获得1亿美元左右的D轮融资;4月下旬,每日优鲜宣布获2.3亿B+轮融资,由远翼投资领投,华创资本跟投;5月下旬,本来生活宣布宣布完成C轮、C+轮融资,共1.17亿美元。  虽然有资本继续跟进,但自从今年4月亚马逊投资的美味七七宣布倒闭之后,业内唱衰生鲜电商的声音仿佛再一次进入了高潮,逼得不少生鲜电商出来表态。  6月底,沱沱工社前CEO杜非在朋友圈宣布正式辞职,几天后新任CEO闫小波就走马上任了,其母公司九城集团董事长王双表示,目前沱沱工社扭转错误烧钱模式的使命已经完成,现在是新CEO大展宏图继往开来的最佳时机。而闫小波则表示生鲜电商并不好做,格局未定,王者未现。  7月7日,本来生活公布了未来三大战略,即供给侧升级、流通方式升级和线上线下零售业变革。其创始人喻华峰表示,从未来业务模式上看,通过B2C、P2B、O2O三大渠道,构建起沟通生产者、零售者和消费者之前的生鲜流通闭环,就是本来生活对于生鲜电商行业的未来思考。  从潜在的市场空间看,生鲜电商领域的确大有可为。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达497.1亿元,增长80.8%。预计到2017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渗透率达7%。  而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的报告则显示,中国生鲜电子商务市场或将在未来三年内呈现爆发式增长,2018年有望超过1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目前,生鲜食品在我国的电商渗透率不到1%。  然而,由于(,)非标准化、冷链运输和仓储成本高、最后到家的配送难等原因,生鲜电商此前已经经历过一次倒闭潮。IT桔子的数据显示,去年生鲜电商的“死亡名单”上又出现了13家企业。  陷入低价竞争漩涡  沱沱工社供应链中心总经理刘宇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跟普通商品的B2C供应链相比,生鲜B2C供应链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耗特别高,这就提高了仓储环节的成本;而在配送环节,为了保鲜,电商不得不在包装上下功夫,这样一来就导致商品的重量和体积随之上升,配送成本自然也升高了。此外,目前中国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还很低,本来应该由产地来做的农产品标准化问题被转移到了生鲜电商身上,电商在分拣农产品的过程中又面临一次损失。  在仓储、配送、供应链环节的成本已经比其他品类高出不少的前提下,与多数电商平台一样,生鲜电商也不可避免地打起了价格战,这更成为整个行业的困境。  知名电商观察人士、同时也是生鲜电商“抢鲜购”的创始人鲁振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生鲜行业毛利率为30%,创立抢鲜购时,原本计划保持25%的毛利率,用低价吸引用户。然而,2015年上半年超市开始在生鲜领域发力,天猫入股易果生鲜后,把它当成了自营的一部分,易果开始建立华南仓、华北仓、华中仓,在全国布局,生鲜电商市场环境开始变得困难。  “在车厘子仅仅从智利空运的时候,市场拿货价是60元一斤,但天猫超市几个仓都在39元包邮。我算过,它一单要净亏40块,还不算损耗,卖了20多万单,一个单品一个月就净亏1000万元。”鲁振旺告诉记者,当时天猫超市以负毛利的方式抢占市场,抢鲜购的销售额明显开始下滑。  在鲁振旺看来,2016年的生鲜农产品价格战将会更狠,天猫、天天果园和本来生活等拿到钱的大佬,或者说傍到大树的巨头,肯定还会亏损经营,而小型生鲜电商的生存难度将会更大,因此,2016年1月鲁振旺就关闭了“抢鲜购”。  “大家都在烧钱,就看谁烧得猛,这个行业不理性。去年下半年,天猫超市又在全国疯狂地搞活动,相当于在收割这个市场。从大环境来说,一二线城市的水果品类已经很难做了。”鲁振旺说。  垂直生鲜生存艰难  在综合型电商巨头的巨额补贴攻势下,垂直生鲜电商没有价格优势,但只做生鲜,用有限的SKU吸引用户并提高黏度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垂直生鲜电商还能否杀出重围呢?  已离职的沱沱工社前CEO杜非认为,细分和垂直不见得是错误,问题在于有没有自己的特点。在他看来,现在很多看似垂直和细分的生鲜电商,为了生存的压力,都把品类扩得很广,再垂直的网站都有四五千的SKU,而且每个生鲜电商的页面陈列几乎都是雷同的。甲公司卖的东西,乙公司也卖,丙公司所谓的原产地商品,丁公司也有,无非是品牌不同,没有哪家生鲜电商在源头品牌控制和品牌锻造上做更多的工作。商品雷同,营销方式雷同,会员和客群也都雷同,造成大家现在的趋同性非常强。  “在资本的压力下,所有生鲜电商都在追求规模。这几年这个行业的促销非常疯狂,连续几年下来,便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消费者只买促销,不买商品,这种现象造成了生鲜电商的商家们没有更好地在内功上去锻造自己。所以,这些看似是生鲜电商的垂直细分产业,因为资本的压力、市场快速扩张的压力、生存的压力等,大家比较急躁,没有冷静地去把自己的产品、运营、商品品牌化的内功去做好。”杜非说。  正如杜非所说,很多生鲜电商都在尽力通过扩展品类提高用户黏性,可这样造成的同质化竞争,显然不会给生鲜电商行业带来任何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扩展品类这种做法,市场上也有像每日优鲜这样坚持“精选”策略的玩家。  每日优鲜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其商业模式是“全品类精选+2小时送达”。所谓“全品类”是指客户能够在一次消费过程中将所需要的生鲜产品一站式购齐,但是全品类并不意味着海量的SKU。每日优鲜目前已布局水果、水产、肉蛋、蔬菜、乳品、饮品、零食、轻食8个品类,但是所有产品加起来只有300款。该负责人表示,从千百种同类商品中挑选出一两款精品才是生鲜电商平台应该为客户提供的服务。  能否盈利?  归根结底,无论是综合型电商平台的生鲜频道,还是垂直生鲜电商平台,最为诟病或担忧的仍然是其疯狂烧钱的模式,毕竟,如果一个行业永远无法实现盈利,它的生命周期不会太长。  鲁振旺认为,天猫超市这样的综合型电商平台有自己的战略要求,烧钱是为了提升用户黏性。即使生鲜品类不赚钱,但是只要留住用户,还可以通过其他品类赚钱。  “我现在在天猫超市上一周大概买两次生鲜,这个用户黏性是很高的。”而对于垂直生鲜电商,鲁振旺说,目前还看不到盈利点。  “今年可以说是生鲜电商的分水岭,是行业洗牌年,是"廉价经济"向"品质经济"过渡的拐点年,生鲜靠低价引流的玩法越来越难以为继。沱沱工社一直在设法控制着我们的发展节奏。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做食品的话,安全和品质是根本,用户的信任是生命。飙车难免失控,2015年,沱沱工社在市场的烧钱大战中也曾一度失去了心态的平衡,这种教训非常惨痛,今天仍然心有余悸。最后真正能活下来的是那些产品和服务,以及供应链内功做得好的企业。拼到最后,会发现生鲜电商没有捷径可走,一切还是要回归理性。”沱沱工社品牌总经理许良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前生鲜电商存在严重的趋同竞争,比如产品雷同,营销雷同等,缺乏在源头品牌锻造上的工作,以及对产品和服务核心能力的专注。许良表示,2016年,沱沱工社的一个大策略就是不再打价格战,不盲目做营销,而是专注于产品、冷链和服务的深度提升。尤其是在产品上,将针对中产阶级和母婴群体,深度开发自有品牌的生鲜产品。  许良透露,沱沱工社的策略是,把控上游农产品,将品质好的上游商品,以占股或联合做商品合伙人的方式去做,用这种方式推动产品的商品化,做出品牌,这样才会有利润空间。而做好损耗防控和存储标准体系后,沱沱工社的损耗率全年下来将不到2%。  “生鲜电商发展到现在的阶段,竞争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如何回归零售商的本质,在商品上如何提供差异化的高品质产品,服务上如何提高与创新,价格上如何做到更优,对每个企业都是挑战,也是赢得竞争的关键。”每日优鲜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每日优鲜通过二级分布式仓储体系,同时去冷媒化,采用“冷源冷链+时间冷链”的配送方式,有效降低了成本,目前每日优鲜已经在北京实现了单城盈利,并且可以将盈利模式复制到其他城市。
(责任编辑: HN666)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陷入低价竞争漩涡 生鲜电商何时盈利》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深度解析生鲜电商出路在哪?|生鲜电商_新浪科技_新浪网
深度解析生鲜电商出路在哪?
  电商在中国的发展状态可谓如火如荼,生鲜电商被业界视为电商最后一片蓝海。自2012年发展元年起,生鲜电商历经4年多的发展,已经筛出一些比较牛掰的选手,但领衔者却并未领先,大家都在烧钱,亏损严重。生鲜电商究竟该如何发展,才能及早从亏损漩涡中解脱,请看此文的分析。
  生鲜+互联网,还能干么?
  前一阵有两个消息炸乱了生鲜界:一个是联想佳沃市集CEO崔晓琦再次离职的消息,崔晓琦曾在卓越就职,后在凡客担任过COO、总裁。此后,崔晓琦加入顺丰优选出任CEO,涉足生鲜电商领域。2015年5月离开顺丰优选,8月进入佳沃市集,12月他再次离开佳沃市集时做出“暂时不会再碰生鲜电商了”的表示。
  另一个消息是上海抢鲜购创始人鲁振旺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和上同步发出的自述长文“放弃生鲜电商,很艰难,但是我还能怎么做”,讲述了他自2014年开始调研生鲜电商以及创办抢鲜购项目20个月以来的生鲜电商经历,从无到有到艰难到放弃的过程。
  这两位也算是电商领域的翘楚和执牛耳者,并不是行业菜鸟,连他们都对生鲜言败,着实打击了很多正要投入此行以及还在里面扑腾的人。
  那生鲜+互联网还能干么?无数对生鲜憧憬的人不由得发出这样的疑问。
  别把盈利当儿戏,补贴引流还是算了
  生鲜电商存在一些众所周知公认的难点,比如非标准化、冷链运输和仓储的需要、最后到家的配送难题等。难点是客观存在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投入,没有钱是不行的。问题就卡在这里,花钱去解决这些问题,钱能不能收回?
  最终判断一个项目能不能成,无论表象是怎么样的,本质只有一条:是否能盈利。从是否盈利这个角度去看,传统电商的低价补贴引流,形成粘性客户变现的套路已经证明在生鲜领域是行不通的。为什么?
  首先非标是拦路虎,因为生鲜非标的特性,直接导致总运营成本高于线下批零体系,线上需求和供应匹配等于是将原来顾客在实体店内自主购物的过程货币化了,价格自然是提高了。天猫为何涉猎生鲜一直没有很大成效,重要原因是传统电商赖以快速复制扩张的基础:标准化难以做到,没有标准化就难以规模化,边际成本就没法下降。
  其次是农产品质量,传统线下的农产品质量长期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品牌效应非常弱,价格基本成了唯一的质量分级依据,且并不准确如意。线下的农产品质量如果不想或不能做任何改变,只是将农产品换一个地方卖,将互联网当作一个新的销售渠道这种方式是没戏的,顾客在线上买农产品,要么就要比线下更便宜,要么就要比线下好很多。所以,一个运行成本高于线下的电商市场,用顾客补贴去打,那就是一个无底洞。因此,只要是对标线下菜市场和批发市场的生鲜项目,或者是不渗透到生产端改进农产品质量,只对接到批发市场这一端和消费者端的生鲜项目,无论是2B的还是2C的,都必死无疑。低毛利低利润根本无法覆盖运营成本,不管规模做到多大。当然,如果是2VC,那就另说了。
  从长远看,项目最终的盈利能力,笔者认为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边际成本和溢价。如果一个生鲜项目,有途径使得边际成本下降、溢价提升,这个生意就可以做。但是前面已经论证过,生鲜电商在早期边际成本降不下来,说明生鲜电商想通过先补贴顾客做大规模后再变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早期盈利的必经之路,做溢价
  生鲜电商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提升溢价,用溢价去覆盖较高的运营成本,保持早期的盈利性。等到前面说的那些非标化、冷链和配送等各种大小坑都逐渐填满了,才能进行规模化发展,边际成本下降也才成为可能,那时候才具有价格优势,具备了直接打击线下市场的能力。
  要做溢价,只有提升农产品质量,就不得不谈到政府大力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关于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我觉得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先生在他的微博上发的 “从包子的故事看供给测改革”这篇小文章有必要读一下。
  孙教授有两个看法:首先肯定了需求端已经无法拉动经济发展了,需要在供给侧做文章;其次,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并不是说供给侧提供了适销对路的产品,就一切万事大吉了,还有一个重要的中间地带问题——中间端。
  这几个观点,套用到目前生鲜农产品行业,笔者很认同。这么些年来,我们应该对各地一些农产品滞销的新闻都不陌生,但是另外一类消息是进口生鲜农产品的热销,国内的消费者对墨西哥的牛油果、新西兰的猕猴桃、美国的车厘子、澳大利亚的牛肉越来越熟悉了。
  进口农产品的质量普遍过硬,价格却越来越亲民了,这是进口农产品销售火热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国内生鲜农产品却呈现出两个极端:低质或高价。对价格稍微敏感点的农产品,质量低到没保证;对质量要求稍微高一点,价格就不成正比的攀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低质到高价中间,少了一个兼具优质优价特点的农产品环节,优质优价的农产品紧缺,这块市场出现空白,随着中等收入阶级数量的急剧膨胀,这两个极端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有所转变,低质向优质转变,高价向优价靠拢,这样供需才会匹配,未来的农产品市场才有可持续性。
  溢价能力,与农产品质量挂钩
  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农产品的质量。质量不提升,价格上涨不会被市场认可;但是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很吊诡,生产端单方面提高产品质量,成本会大幅度上升,成本直接推动价格快速上涨。于是就出现了孙立平教授文章所讲的现象:低端产品卖不出去,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优质产品价格太高,同样会导致销售不畅库存积压。所以,光有供给侧的质量提升,并不能增加农产品市场的总利润,因为核心问题出在中间端——制度成本或制度效率,中间端的不给力,会将供给侧改进优化的效果完全吞噬,将消费升级和生产升级重新打入低价和低质的黑暗地狱。
  供给侧产生质量,质量形成溢价,这是一个链条;中间端产生效率,效率决定成本,这又是一个链条。所以,事情很清楚,现有的生鲜电商这个领域为何迟迟不见一统江湖的项目出现,原因就是被这两条链子缠住了脖子,溢价做不出来,边际成本也降不下去,只看到源源不断的烧钱,而看不到盈利的终点。
  先讲讲目前的生鲜电商为何做不上去农产品的溢价。农产品的质量大致由四个主要因素决定:农产品品种、生产环境、管理方式以及成品保存和贮藏。这几大因素,没有一个是可以被生鲜电商左右的,最懂农产品的是谁,是农产品的主人,有谁会比他们还懂农产品呢?有人说,生鲜电商会营销啊,那也得拿到了好的产品,营销才管用啊。况且营销搞好了,最后也不见得电商就能完全左右生产商的。
  褚橙和本来生活就是例子,没有好的褚橙,本来生活也无计可施,褚橙出名了,掌控权依然在褚橙自己,褚橙可以和任何电商平台合作,并不会给本来生活独家销售权。在中国,并不是说谁拿到了好的产品,谁就一定能做好生鲜电商;而是谁能掌控农产品的质量,谁才有做好生鲜电商的基本条件,应该是这样的逻辑。不能做品控的生鲜电商,注定会昙花一现。目前的大部分生鲜电商不仅做不高溢价,有些还经常拿低价来打市场,这不是自寻死路嘛。
  再讲讲目前的生鲜电商为何提高不了效率。什么是效率?通俗的说,就是干成一件事总花耗费了多少资源。记得原上海菜管家CEO于田在凌晨观摩过批发市场的运作场景后发出感慨,线下的这套自然形成的农产品批零体系是目前最有效率的农产品供应方式,成本低、效果好。关系到效率高低的是消耗资源的多少,时间、金钱以及人力物力,都会反映效率指数,最终都会表现到成本上。严格讲,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链条上,其总成本里的大部分都是制度成本,从现在的条件看,互联网仅仅是降低了消费者一部分体力和时间的付出,但是其它成本却大幅上升,比如出现了配送成本和分拣包装成本以及网络运营和营销成本,其总成本并没有得到大幅度下降,特别是社会制度成本基本没有变化,无法和其它标准化商品电商化后的效果相比。其实,产销过程中的信任成本是很高的,什么是信任成本呢?就是把一个陌生顾客转变为下单购物的顾客所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会表现在仓储、运输、包装、网站和营销各种花销中。
  提升农产品质量之路,小心大坑
  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涉及到安全提高和品质提高两件事情,从农场本身讲,提高安全和品质都是供给侧的事,但是安全不光是供给侧生产端的事,还有中间端质量信任保证的关系,这两个关系少了任何一个,这件事情都玩不转。
  农产品质量信任,重点是安全信任。安全的生产责任在生产者,安全的信任责任在于各级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从环保、农业、卫生、质检、食药各个环节都牵涉其中,现有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的有效性远远滞后于社会需求。为何顾客更加青睐上述进口农产品,打上了新西兰、澳大利亚,就相当于一种质量保证,目标顾客很容易就掏腰包购买,价格高一点也能接受。而对于国产的农产品,价格一高就无人问津,不接受溢价。这种种现象,反应的就是信任成本,我们中国优质农产品面临的信任成本太高,通行市场的方式还是价格为王传统渠道为主,也可以说安全信任这个中间端环节大大的拖了整个农产品市场的后腿,不对这个环节进行某种优化,这个行业就不可能会有所提高。
  生鲜电商,烧钱姿势很重要
  生鲜电商要做出成效,的确是需要烧钱,但是不断的拿钱去补贴顾客,那是傻冒行为,不会有任何收效。如上分析,生鲜电商烧钱,应该在供给侧和中间端烧钱,最好是在中间端进行大幅投入。
  生鲜电商的未来,不属于大而全的平台,欲速则不达,因为在供给侧和中间端没有做好准备之前,这种平台规模做的越大,供给侧和中间端挖的坑就越深,亏损的钱会越多,并且永无止境。
  生鲜电商的未来,小而美的平台可能更有机会弯道超车,一开始就着重于打造供给侧、中间端和需求侧的微型生态平衡系统的小平台,慢慢的磨合这个生态,不断的增强这个体系的活力和体量,有可能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真正改善目标顾客消费的食材质量和效率。
  生鲜电商宿命盘点
  早期要盈利,就要提高溢价,要溢价就要提高产品质量,实现食品安全;而要实现食品安全,就需要重构现有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一环扣一环。长期要盈利,首先要度过早期提高溢价的阶段,后期要逐渐利用食品安全信任度的提高可以加强顾客粘性这一点,来实现边际成本大幅度降低这个目标。我们的生鲜电商做好了面对这些问题的准备了么?如果不能在供给侧做出大幅度改进以及在中间端不能进行颠覆式创新,溢价提升和边际成本降低在一个很长时间段都很难做出来,盈利性就无法体现出来。
  这就是目前绝大多数生鲜电商,烧钱不断,盈利无期的真正原因。笔者就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在生鲜电商这条路上不断尝试,欢迎有类似想法的朋友和我沟通探讨。
  本文作者何铎(趣农公社创始人)
美优品从华尔街谢幕之后,是否不忍远离资本市场?是否会寻找和等...
微信付费阅读的口子一开,虽短期利于自媒体作者收益提升,但从长...
以华为、小米等非传统PC厂商携手英特尔加入PC产业的事实背后,凸...
英国对亚马逊存在的虚假评论情况进行了查处,包括其主打的书籍到电子产品。
对杨元庆的质疑,真的是由一篇文章引发的吗?杨元庆究竟是不是联想合格的CE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鲜电商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