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 dechow and dichev 模型怎么定义审计风险的定义

当前位置: >>
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司盈余管理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 分 姓 学 年 专 站 数 名 : 号 : 级 : 业 : 点 :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司盈余管理指导教师 : 完成时间 :-1-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评定意见页函授站: 年级专业 : 姓名: 学号:初稿评阅意见:评阅教师签名 20 定稿评定意见: 年 月 日评阅教师签名 20 年 月 日-2-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本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 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对本 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作者所在站点 年 专 级 业 :(手写有作者学号作者签名: 效) 20 年 月 日(手填时间)-3-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司盈余管理2017 年 1 月日-4-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目 录Abstract ...................................................................................................................... - 2 一、绪 论.................................................................................................................. - 4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 4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5 二、相关基本理论研究............................................................................................ - 8 (一)会计政策选择概述 ..................................................................................... - 8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 - 10 三、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的动因、产生及分析..................................- 13 (一)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的动因 ................................................... - 13 (二)会计政策选择下盈余管理的形成 ........................................................... - 13 (三)盈余管理的基本形式 ............................................................................... - 14 (四)盈余管理的作用 ....................................................................................... - 15 (五)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的建议 ................................................... - 16 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实证分析......................................- 16 (一)研究设计 ...................................................................................................- 16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 22 五、建议和结论...................................................................................................... - 26 (一)研究结论 ................................................................................................... - 26 (二)相关建议 ................................................................................................... - 27 参考文献.................................................................................................................. - 29 --5-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摘 要会计政策选择是近年来我国在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的过程中才被提出和重 视起来的一个新课题,它是会计核算的灵魂,直接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决定 着公司的财务预算方案。因此,会计政策选择将会影响公司的整体利益,关系到 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股东、董事会、经理班子各方面的利益。 作为一个改革刚刚起步的国家, 中国转型期的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使我国会计政 策选择呈现出与别国不同的特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一些上市公司 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以达到操纵利润、分红和实现政策优惠等目的,进一步加剧 了会计信息失真和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 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研 究价值日益凸现,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会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正是在这种环境下, 将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先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核 心内容出发, 探索会计政策选择的宏观概念,继而从宏观概念出发深入探究会计 政策选择的本质, 包含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企业的意义,然后透过 现象看本质深究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 这些因素既有客观的, 又有宏观, 最后在总览了企业的会计政策后,提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一些策略。 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横 跨经济学界及会计学界。在我国,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问题对于 上市公司来说已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企业盈余 管理问题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已成为我国经济学者关注的新问题。 本文主要先分别探讨了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定义, 其内容最后及 其内在本质。 通过这种理论上的探讨后,得出了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内在 联系,最后透过一个实例的研究分析,得出当系我国盈余管理的一些结论,并最 终给出一些建议,希冀能为后者的研究和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和裨益。关键字: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1-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AbstractThe choice of accounting policy is the process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s put forward a new topic and pay attention to it, it is the soul of accounting,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etermines the financial budget of the company. Therefore, the choice of accounting policies will affect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the company'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 the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the board of directors,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management team. As a country that has just started its reform, the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and market environment of China's transitional period make the choice of accounting policy in China 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r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some listed companies choose or change in accounting polic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anipulation of profits, dividends and other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further aggravat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and stakeholders. The research value of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it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accounting research in China in twenty-first Century. It is in this environment, starting from the enterprise perspective, the core content from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of exploring the macro concept of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and then from the macro concept of the essence of in-depth study of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including the objective necessity of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enterprise, and then through the phenomenon the essence of stud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enterprise accounting policy, these factors are not only the objective, and the macro, finally in the overview of enterprise accounting polic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f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The research on earnings management started in 1980s, and has been more than 20 years. In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ist market, the problem of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refore,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situation faced by the enterprise'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new problem for Chinese economic scholars.-2-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In this paper, we first discuss the definition of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is theory, the relationship of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finally through a case study analysis, draw some conclusions when the Departmen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hina,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hoping to provide more help and benefit for the research and study of the latter. Key words: accounti-3-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一、绪 论(一)研究目的与意义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要求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鉴于盈余管理和 会计信息质量的密切联系, 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分析,研究盈余管理计量 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 通过有关模型估计出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上市公 司配股动机引起的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来检验各模型揭示盈余管理的能力。 盈余 管理研究为投资者提高决策质量提供理论指导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 要依据之一。 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 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在诸多的会计信息中,会计盈余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 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是保证投资者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前提。 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解 释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动机和盈余管理手段, 这可以使投资者加深对盈余管 理的认识,使他们能够“看穿&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对财务数据的分 析能力。 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出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 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 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 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对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给予必要的监管。 许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直接 针对监管部门的某些政策的。因此,监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了解上市 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监管政策更具有针对性。 通过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在不同监管政策下的盈余管理 行为规律, 以及投资者对这些盈余管理行为的反应,这些证据都可以成为监管部 门制定监管政策的依据。 会计准则给予公司管理当局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以便 他们能够选择最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会计处理, 但这也为他们 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机会。 对于准则制定者来说,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当会计准则存 在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时, 如何确定自由选择空间的大小,从而最有利于提高财 务报告的质量。 完全禁止管理当局的自由选择对投资者而言并不是最优的,因为 这样做的结果是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增加的同时,其相关性和及时性会大大降 低: 而给予管理当局过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又会使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降低,盈余管 理的行为增加,也会使报表审计者的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提高。因此,这就需要 研究者进行相关的研究, 从而使准则制定者了解以下问题: 诸如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普遍程度与发生频率、盈余管理所使用的特定项目和会计方法、盈余 管理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等。 例如:通过检验管理当局是否利用特定的应计利润项 目进行盈余管理, 研究者能为准则制定者提供直接的依据,以确定会计准则在哪-4-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些方面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以及在哪些方面还有改进的余地。 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出发, 在分析了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的互动关系的基 础上,结合了 2006 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深入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规范盈 余管理的重大突破及不利影响, 并在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这一大的背景 下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形成的动因, 从而针对这些成因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的具体建议, 尤其在完善会计准则这一建议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从制 度上关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文献 于会计政策选择方面,我国学者宋建峰(1998)提出与西方三大假设相类似 的三大动机假设:(1)公司管理当局自身效用最大化假说;(2) 违约假说; (3)社会成本假说。 我国学者孙铮(1999)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收益率分布 存在着微利现象和重亏现象,即在亏损边缘和严重亏损区间分布的公司比较集 中, 他从退市和特别处理两项监管措施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会计政策 选择实质上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制度安排, 利益相关者在会计政策 选择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盈余管理模型中, 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是最为广泛并且研究人员较多的模型 之一。在近 20 年的研究中,这种应计利润分离模型都是一种在横截面数据上, 对 Jones 模型的一种变形(Jones,1991;DeFond and Jiambalvo,1994)。在这 些模型中, 对总应计利润项目都是分为操纵性应计利润项目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 项目,并将非操纵应计利润项目,或者叫正常应计利润项目,表示为年收入和固 定资产年变动数的线性函数①。基于 Jones 模型的分析来看,若企业规模变大了, 并体现在固定资产上,那么,对于应收,应付和累计折旧等都应该相应增加。因 此,与固定资产有关的项目出现在回归方程中,有其意义所在。通过回归后,得 到残差项,就是操纵的应计利润。 修正 Jones 模型(Dechow ,1995)使用了现金收入代替了模型中的总收入, 因为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会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造成错误估计,将现金收 入表示为年收入减去应收账款, 作为回归方程的变量进行估计。这种模型就定义 为修正 Jones 模型,而之前的 Jones 模型就定义为基本 Jones 模型,已作区分。① 吴艳芳.浅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发展[J].财会研究.2012 年 12 期.-5-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通过 Dechow 的检验证明,修正 Jones 模型比基本 Jones 模型对盈余管理的检测 更有效。 在 Dechow 的研究上 Dechow and Dichev (2002) 尝试将现金流项目放进修正 Jones 模型中,并作了以下 3 个方面改进:1)应收账款的操纵只是部分性的,不 是所有应收都是操纵的,2)通过上一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可以衡量现金 收入的情况,3)将未来的因素加进来,体现在下一期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中。总体而言,就是把连续 3 期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加进方程里,这种新的 模型叫 DD 模型。 不论是基本 Jones 模型,修正 Jones 模型,DD 模型,都在使用总应计利润做 估计, 就会产生估计有偏, 以及估计噪声无法修正的问题 (Dechow 1995; Beanard and Skinner 1996;McNichols 2000;Kothari 2005)。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当中, Dechow,Sloan and Sweeney(1995)将几个使用应计利润衍生出来的模型对比, 发现了在模型解释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基本 Jones 模型和修正 Jones 模型的解释 能力较好, 但其评价标准是建立在调整 R-squared 的大小上。 Lev (2003) 也指出, 使用基本 Jones 模型时,由于在使用被夸大的收入来估计应计利润的期望时,会 高估了应计利润的期望,而使得盈余管理被低估。 在对应计利润模型的检验上, 模型的能力都表现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估计 情况上。Dechow(1995)发现,当企业出现较为极端的财务表现时,应计利润 分离模型对盈余管理的检验能力都表现得很差,而极端的财务状况,又往往与盈 余管理存在相当大的联系。Guay(1996)也发现修正 Jones 模型在估计操纵性应 计利润时有偏。 由于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并不能提供盈余操作过程的信息, 因此无法从收入还 是从费用上操纵而来的。针对这种情况,Bernard and Skinner(1996),Healy and Wahlen (1999),Beneish (2001),McNichols (2000)认为,对于盈余管 理的检测, 应该使用特定应计利润项目来代替总应计利润来完成对盈余管理的检 测。 使用特定应计利润项目, 例如坏账准备,其优势在于这种会计科目本身对于 盈余管理有重大意义,并能体现管理者判断的一个标的。但是,很多这种能使用 于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的, 都是只能应用于非常局限的行业。 McNichols and Wilson (1988)对于坏账准备进行了检验,虽然,坏账准备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但对 于报表上的收入而言,这个科目仅仅是其非常小的一部分。 Stephen(2010)总 结出,使用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的 必须满足 3 个要求:1)大部分行业能通用,2) 能在盈余管理中直接被操纵的,3)在被操纵的利润中能占有主要部分。根据这 个标准,自然就产生了收入模型。-6-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有四个较为出名的针对收入模型的研究, 分别是 Plummer and Mest (2001) , Marquardt and Wiedman(2004), Caylor(2009)和 Stephen(2010)。 Plummer and Mest(2001)利用概率分布测试对构成收入的部分进行检验, 发现实行盈余管理的企业普遍有上调收入以满足预期报告, 以及下调费用虚增利 润的行为,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尝试对操纵性收入进行估计。 Marquardt and Wiedman(2004)对应收账款的预期外部分进行估计,尝试去衡量盈余管理的程 度。同时也发现了企业会虚增收入在发行新股之前,或会在被收购前减少收入。 Caylor(2009)通过操纵收入的研究,发现在避免负预期收入时以及通过应收账 款和预收账款虚增,以达到正预期收入的盈余管理现象。 Stephen(2010)通过 建立 conditional revenue model,尝试对操纵性收入衡量,以检验企业是否有操 纵利润的行为。 2 国外文献综述 于会计政策选择方面,1986 年,外国学者 Watts 和 Zimmerman 在契约理论 的基础上,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提出了三大假设,即下文所示。 分红计 划假设,指其他条件相同,实施分红计划的公司经理为扩大个人效用,更可能选 择将未来的盈余转移到现在的会计政策,以便提高其报酬的现值。 (2)债务契约 假设,指其他条件相同,越接近违反债务契约条款的公司,越有可能选择将未来 的盈余转移到现在的会计政策。 (3)政治成本假设,指其他条件相同,企业规模 越大, 越可能选择将现在的盈余递延到将来的会计政策, 以免受到政府的管制。 在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中, 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是被广泛使用的模型之 一。但在利用国内资本市场数据对各种盈余管理模型进行评价时,却发现,不同 学者,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陈旭东等(2008),基于所建模型犯第一类错误和 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去衡量模型的检验能力,发现若加入企业生命周期,其检验功 效要明显优于其他模型。周铁等(2006),利用与陈旭东(2008)同样的方法, 得出另一方向的理论, 认为经过财务费用调整后的净利润和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 之差是总应计利润。夏立军(2003)通过研究公司的操纵应计利润是否与边际 ROE 相关,得出 3 个小结论:(1)截面 Jones 模型对盈余管理检测较优;(2) 分行业估计比总样本较优;(3)总应计利润不包括线下项目,表现更好。陈涛 和张雁翎,运用 3 种方法对盈余管理模型进行检测:是否存在短期效应,残差的 大小以及第一类错误的频率, 并认为前瞻性修正的 Jones 模型更适合于中国市场。 但这些研究都存在着样本容量不足的问题。除了陈旭东使用了 8 年的数据, 周铁选择了制造业
年数据;夏立军使用 2000 年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 据;陈涛等随机抽取了 1000 家被并购的公司。样本不足,使得结果是否可靠存-7-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在疑问。另外,这些研究中,都没有涉及非线性 Jones 模型和带现金流的 Jones 模型,即 DD 模型的变形,都不能全面说明问题。 陆建桥(1999)基于修正 Jones 模型,提出扩展 Jones 模型,得出一个结论: 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会明显把利润调低, 在亏损前一年和扭亏为盈的年度会调增 利润。徐浩萍(2004)研究会计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其认为现金销售收 入的变动和资产水平变动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有重大影响。 把行业平均值作为自 变量,对于控制行业因素的影响非常有用。 总的而言, 使用应计利润仍是国内外对于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但这种方式 本身存在这一定的缺陷,并且,其源于国外的会计制度,当国内进行研究时,有 必要将其按照国内的会计准则制度,以及国内企业经营周期,对应计利润模型, 包括总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和特定项目应计模型。同时,国内对于收入模型的研究 还没有达成一种广泛的共识, 能否使用收入模型衡量国内的盈余管理检测,将是 国内会计学术研究较为关心的点。二、相关基本理论研究(一)会计政策选择概述1.会计政策的内容 (1)重大会计政策 重大会计政策指对形成会计报表和促成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具有重大 影响的会计政策, 它不仅指某个项目的数量大小,而且指一项信息在使用者判断 全部信息含义中的作用大小。 倘若某项重大会计政策漏报或错报,就会在特定情 形下使相关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判断。 (2)特殊会计政策 特殊会计政策是指那些特殊行业、特殊业务以及不同寻常的会计政策等。特 殊会计政策由于是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所特有的,一般较为生僻。这种政策的制 定完全是迎合某些特种行业、 特种业务的会计核算需要。它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最 为紧密,不仅要认真制定,而且在报表中应加以充分揭示。 (3)一般会计政策 一般会计政策指那些不必要在会计报表中加以揭示, 只是在日常的会计活动-8-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起作用的会计政策。主要有:财务会计组织结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会计科 目与账户设置、会计凭证、账簿设置、内部核算制度、备用金制度、财务计划制 度、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档案制度等等。 2.相关理论 会计政策选择相关的主要理论有三类:一是有效市场假说,二是实证会计理 论,三是经济后果理论。 (一)有效市场假说 简森 1978 年把有效市场定义为:对一组信息,如果根据该组信息从事交易无 法赚取到经济利润,那么市场是有效的②。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认为:(1)、在次强 式或强式股票市场上, 市场能够无任何偏好地对包括会计程序变动在内的所有信 息做出反应。(2)、由于信息交流,资本市场终会了解一家公司是否存在现金流 动问题。 (二)实证会计理论 实证会计理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是通过对分红计划、 债务契约和政治成 本的考察,推导出在其它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有关的三项假设: (1)分红计划即 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 其管理人员更有可能把报告收益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 认;(2)负债权益率即企业的负债权益率愈高,企业的经理人员便愈有可能选择 可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移至当期的会计程序;(3)规模假设即企业的规模愈 大,它的管理人员就愈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将当期收益递延到下期的会计程序。 (三)经济后果理论 史蒂芬?杰夫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决策行为、政府、债权人 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定义的本质在于,会计报告能够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所 做出的真实决策,而不仅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 3.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 (1)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和计 量,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在此之后的再确认和再计量,其本身 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 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②彭新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 年.-9-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2)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经营思想的手段。每个企业都有 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可能具有不同的目标。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 不同的经营战略,有时稳健经营,有时锐意开拓。(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1.盈余管理的内容 对公司盈余管理进行研究,首先先来理解盈余管理的涵义。在会计理论界, 不同的研究者对盈余管理的涵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国内外研究者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由于经营者对 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营者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选择时,会选 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同时这些会计政策不会超 出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之内。 第二种观点是在信息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种观 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即公司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经 理、部门负责人)为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在对外进行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 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 第三种观点,是从与会计准则制定者相关的目的研究盈余 管理,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 更财务报告时, 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 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综上所述, 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所允许的范围内灵活 运用会计选择将公司的账面盈余调整到所期望的水平, 或是通过无损于公司价值 的实际经营活动和交易来实现所期望的盈余水平,其本质是与盈余操纵一致的。 2.相关理论 1、企业契约理论 企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达成的一系 列契约合同的集合,是一系列合同关系的复合体。在这组关系的复合体中,投资者 和债权人付出自己的资金,企业的管理者付出自己的智慧,政府对其进行监管。企 业的管理者运用这些资源进行生产,创造利润,然后根据合同契约向各个契约主体 分配利益③。③魏明海 .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J]. 北京:会计研究,2000(9).- 10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2、代理理论 普通意义的代理关系, 意味着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关系之间存在的委托 代理关系。从广义上讲的代理关系,包括管理的内部关系,当局与员工之间的代 理关系,也包括因为委托代理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的社会和企业的关系。 3、信息不对称理论 经济学认为 ,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 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 各 个利益相关者之间所拥有的信息量是不相同的,这样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现代会计信息的产生,主要立足于改善和降低由于代理关系的存在而产生的信息 不对称,但目前看来这种情况仍然无法完全消除。 3.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范围 内, 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或安排交易和事项等 方式来实现其期望盈余, 并通过财务报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而实现 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欺诈行为。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具有以下 特征: ①盈余管理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 这里的所说的管理当局主要是指董事 会、经理层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因为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 或事项的安排等的最终决定权都归属于高层管理机构或高级管理人员,因此,公 司的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的主体。 ②盈余管理的客体是披露的会计盈余。从长期(可能是几年或几个营业周期, 也可能是公司的整个存续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公司的实际盈余, 但是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 ③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假定 即人是经济人,也就是说,人是自私的,在交易过程中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 化。 (三)两者内在的联系 经过以上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会计 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关系紧密 , 有着一定的共性, 二者的主体均是企业管理当局 , 空间范围均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会计政策选择可以达到 盈余管理的目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会计政策选择都涉及盈余管理,也并非所有的盈 余管理都涉及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是会计政策选择,而会- 11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将影响到企业的盈余④。 (四)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方法 我国目前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变更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变更长期股权投资 的核算方法变更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变更其他长期资产的摊销期变更递延 收益的摊销方法改变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本文仅对前三种方法进行分析。 变更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包括变更折 旧方法和折旧年限,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 下几点①固定资产价值较大,在企业资产价值中占的比重也比较大,由于固定资产 折旧费用的计算方法的特殊性,折旧率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在折旧基数较大的情 况下,折旧率的较小变化就能引起折旧费用的较大变化,因而比较容易达到盈余管 理的目的。②固定资产折旧费在企业营业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折旧费的变化 对营业利润的影响较大同时,营业利润是企业日常活动产生的利润,与非经常性损 益相区别,利用折旧费用增加营业利润,让报表使用者误认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 和持续获利能力提高。③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估计弹性较大,很难准确估计。 变更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商品销售成本受到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影响,这 种方法基于存货流转假设,而与商品销售的顺序无关。存货流转假设一方面为了 使已售商品成本与销售收入相对应,另一方面是为了在某一会计期间结束时摊销 存货的成本,以反映结存存货的成本。常见的存货流转假设是先进先出法,后进先 出法和平均成本法。后进先出法在年月日颁布的新准则中己经取消,取消后进先 出法本身也是为了减少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从而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先 进先出法使得资产负债表反映的存货价值接近于当前价格,但低估了通胀期利润 表中的销售成本,在通货紧缩时期又夸大了销售成本。 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 两种。《企业会计准则第号一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在以下两种情况下采用成本 法核算①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②投资企业对被 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 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除上述两条外,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 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⑤。 权益法核算的特点是,无论被 投资单位是否分配利润,单位盈亏情况和投资比例,投资单位的利润分配情况,④ ⑤文敏.论会计的计量属性及其现实选择[J].商业研究.2005 年 17 期; 王建刚,周兵 .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研究述评 [J].山东:鲁东大学学报,2008.- 12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三、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的动因、产生及分析(一)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的动因盈余管理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它是盈余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其目的所 在。 本文在对于盈余管理进行梳理之后得出,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动 机: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政治成本动机和其他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是公司获得低成本资金的主要渠道, 但是其准入机制的缺陷限制了 很多企业的进入。 上市公司只有达到了一定条件之后才能够进入该市场。当然对 于这些条件, 都可以采用盈余管理的形式进行规避,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限制条 件是盈余指标,这是很多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 2.契约动机 企业的本质就是建立在一系列契约成立的基础之上。 企业为了达成各种契约 的条件,不得不依赖于一定的标准,即会计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企业盈余管 理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3.政治成本动机 政治成本是指一些特殊行业的盈余信息因受到政府和公众广泛的关注而付 出的成本。这些行业的会计盈余信息一旦超出政府宏观调控的限制范围,企业就 会受到政府的严厉管制,进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人员在政治动 机的推动下就会利用盈余管理,根据政府的不同政策,管理自身的盈余信息。(二)会计政策选择下盈余管理的形成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 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 果。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 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 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们分析盈- 13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 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 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 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 原因二: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现代企业中,委托人和代理人 之间常常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垄断许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委托人要获得这些信 息,就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有时甚至不可能得到这些信息。这就使委托代理关 系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相容,代理者可以籍此获得某种信息的租金,这对委托人 而言就是代理成本。同样,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也很难获得企业独占的内部信 息。 原因三:会计准则与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会计固有的局限性为管理当局进 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不同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会计 准则和制度不可能制定得尽善尽美,必然存在一定的会计选择。(三)盈余管理的基本形式1.最大化利润 一般而言, 企业管理当局在对最大化利润实现中,基于一种盈余管理的相关 策略,在良好企业形象树立中,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更加注重投资者的全面应 用, 而计划下的一种企业经理人员的管理中, 更加注重企业经营业绩的突出表现, 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⑥。 2.最小化利润 基于政治成本较高的一些企业发展中,主要是结合最小化会计利润的方法, 实现的企业风险经营,在企业实际的经营风险中,政治风险相对较低,通过对保 守的盈余报告策略采取, 并将其作为公众关注的一种焦点,对企业的相关管制进 行避免,有着相对较小的利润。 3.巨额冲销 一旦企业损失和费用在得到基础确认过程中,结合后续年度的相关会计利⑥任春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D].厦门大学,2004.- 14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润,而红利计划企业实际本期盈利,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小于目标的盈利,实际的 人员管理中,在巨额冲销的过程中,其后期的费用更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 4.收益平滑 一般而言,收益平滑策略采取中,更加注重最大利益的获取,而稳健经营形 象在树立中,更要采取收益平滑策略。在巨额重组费的应用中,保证公司利润有 着相对平很行的增长, 在对各种因素的权衡中,难以结合相关的会计政策对盈余 管理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的实现。(四)盈余管理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 为,等同于利润操纵和财务舞弊,它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目的而对盈余进行操纵的行 为,并非限制在公认会计原则或会计方法内;另一种则认为盈余管理并不是一种欺 诈行为,由它产生的财务报告虽然缺乏真实性但也不是欺诈性财务报告。盈余管 理只是破坏了盈余数据的公允性,没有破坏它的事实性,因为它的事项与交易是实 际发生的,不是捏造的。同时,盈余管理并不像财务舞弊那样对相关利益方只有害 而无利,它虽然降低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但在降低契约成本、税收筹划、合理配 置社会资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1、有助于企业度过暂时的财务危机。当企业处于经营困难,净资产收益率不 能达到配股筹资条件。此时,企业若提前确认后期的利润,当期利润定当得以提 高,从而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要求。 2、有助于企业减少契约成本。盈余管理可以降低契约成本,会计方法的选择 同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契约订立形式一样,可以减少企业各方之间的契约成本,促进 企业价值最大化。 3、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对于生产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企业,实施利润平滑手 段,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稳定的信息 , 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 稳定 股价,也有助于股东达到财富最大化目标。 消极作用: 1、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当盈余管理超过合理的限度时,就很容易 转变为利润操纵,使会计信息失去相关性和可靠性。 2、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事实上,许多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并未- 15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如果没有同时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只变本加厉地 进行盈余管理,最终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信心,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下降。 3、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 人及国家的利益存在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盈余管理会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但是,不能忽略管理当局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 的经济利益的事实。过度的运用盈余管理,会因为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五)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的建议对于盈余管理的利弊权衡,应当分别站在准则制定者、准则执行者和监管者 的角度分别分析。会计准则的制定者认为盈余管理弊大于利,为了保证企业的会 计信息可以真实可靠的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准则的制定者则会一步一步的完善 会计准则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公司作为会计准则的执行者 认为盈余管理利大于弊,更希望盈余管理的空间增大,通过控制公司的盈余来使企 业的价值最大化盈余管理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准则的监管者认为企 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弊大于利的。 因此,盈余管理是一把利弊兼施的“双刃剑”,其存在具有多种动机,也具有一 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既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可避免,我们就应当正视其存 在。一方面 ,会计准则制定者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 , 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 使之在不降低财务报告相关性的同时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影响降到最低。 另一方 面,公司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只能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会 计准则的规定。一旦超越会计准则的规定范围,则被成为会计造假。最后,准则的 监管者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发现问题绝不姑息迁就,要严厉惩罚。因此,我们要 正确认识盈余管理,降低其弊端,发扬其优点,做到扬长避短。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实证分析(一)研究设计1.收入模型假设和理论分析 在收入模型中,操纵性收入会以多种形式出现。有一些是涉及到真实的经营 活动,像销售折扣,开票持有等等;另外一些则只是在会计处理上进行操纵,例- 16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如提早确认收入⑦,以及将收入定为预收账款来延迟收入的确认等。根据 Feroz (1991)等人的研究可以知道,在 1982 至 1989 年间被 SEC 介入调查的公司里, 有超过一半的企业通过虚增应收账款来适应虚增收入(提早确认收入)。在这样 的背景下,本文将沿用 Stephen(2010)对于收入模型所作的假设。 报告收入,或者盈余管理后收入(R)定义为非操纵性收入(NDR)和操纵性 收入(DR)的和。Rit ? NDRit ? DRit ①定义比例常数 c 为本期非操纵收入中没有收到现金结算的部分,根据 Stephen (2010) 的假设, 操纵性收入并不会带来现金流动。 所以, 应收账款 (AR) 等于没有实现现金结算的非操纵性收入(c*NDR)和操纵性收入(DR)的和。ARit ? c * NDRit ? DRit ②可以看到,操纵性收入(DR)的变动对于应收账款(AR)和当期的报告收入 (R)的变动额是一样。由于非操纵性收入是不可观测的,根据①②式,进行一 阶差分之后,可以得到:?ARit ? c * ?Rit ? ( 1 - c) * ?DRit ③根据③式,可以得到对操纵性收入(DR)的估计就是对以下模型的残差的估 计:?ARit ? ? ? ??Rit ? ? it ④通过建立④, 可以将ε 定义为非操纵性收入。 根据 Petersen and Rajan (1997) 对信贷政策的分析和 Callen(2008)的建模结果,企业在应收账款的处理态度, 取决于不同企业的财务杠杆, 相对于行业内竞争者的经营成果,以及企业所处的 生命周期。将企业的上市年龄的自然对数(AGE)作为对企业规模大小以及所处 生命周期的一个代理变量⑧。根据 Pertersen and Rajan (1997)的结果,将上 市年龄的对数的平方(AGE_SQ)作为一个非线性因素加入到方程中,有利于更全 面解析企业年龄与信贷政策的关系。 作为相对于行业内竞争者的企业经营成果的 代理变量, 行业中位数调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 (GRR_P, 如果调整后为正, GRR_N, 如果调整后为负),和行业中位数调整的毛利率(GRM)以及其平方(GRM_SQ)。 在这个基础上,根据 Stephen(2010)的结论,(1)一个会计年度内,不同 时期的收入不能同等地对待, 在临近年末产生的销售收入,相比于不接近年末产 生的收入,更大可能会留在应收账款上,因此,将收入分为前三个季度(R3)和 第四季度的收入(R4);(2)收入的年变动(Δ R)和其他变量的交互项,更具 检验能力。根据以上的结论,可以得到以下的收入模型:⑦杨世鉴.基于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动因及治理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2011,(08):43-44.⑧李勇辉.公允价值会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 年.- 17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ARit ? ? ? ?1?R3it ? ? 2 ?R4 it ? ? 3 ?Rit ? AGEit ? ? 4 ?Rit ? AGE _ SQit ? ? 5 ?Rit ? GRR _ Pit ? ? 6 ?Rit ? GRR _ N it ? ? 7 ?Rit ? GRMit ? ? 8 ?Rit ? GRM _ SQit ? ? it⑤为了对比收入模型对盈余管理的检验能力,将通过另外两个应计利润模型与 其进行对比,分别使用基本 Jones 模型(公式⑥;Jones 1991)和修正 Jones 模型(公式⑦;Dechow 1995)。ACit ? ? ? ?1?Rit ? ? 2 ?PPEit ? ? it ⑥ ACit ? ? ? ? ( ? ? 2 ?PPEit ? ? it ⑦ 1 ?Rit - ?ARit)其中,AC 代表应计利润,根据 McNichols and Wilson(1988)的研究结果, 操作性收入会包括通过坏账准备而进行操作的应收账款,因此,将应计利润定义 为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会更为合适。PPE 代表的固定资产。 2.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了 2010 年-2012 年国内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包括来自深市 A 股,深 市 B 股,中小板和沪市 A 股,并对数据进行如下调整: 剔除 4 年内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包括破产以及新增的企业) 剔除属于金融行业的公司,由于其收入与应收账款的关系与其他行业不一样 最终得到共 1190 家上市公司共 3 年的数据,样本容量为 3570。在 1190 家上司 公司中,深市 A 股有 462 家,中小板 296 家,深市 B 股 52 家,沪市 A 股 380 家, 数据全部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主要变量说明如下表(表 1) 表1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应计利润年变动数 被解释变量 应收账款年变动数主要变量说明说明 AC=净利润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变量代码 Δ AC Δ AR?ARt ? ARt - ARt -1 R4 t ? Rt - R3t (年收入减去前三个季度的收入) ?R4 t ? R4 t - R4 t -1第四季度收入年变 解释变量 动数Δ R4- 18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年收入变动数ΔR?Rt ? Rt - Rt -1固定资产 行业根据表 2 的行业分类划分,其中位数按照当年国 内整个股票市场来计算,不局限于样本; 营业收入增长率根据年营业收入变动计算; 调整后大于 0, 则 GRR_N=0, 调整后小于 0, 则 GRR_P=0设备厂房等 行业中位数调整后 营业收入增长率PPE GRR_N GRR_P控制变量行业中位数调整后 毛利率GRM行业根据表 2 的行业分类划分,其中位数按照当年国 内整个股票市场来计算,不局限于样本; 毛利率按营业利润除以营业收入计算资产规模 企业年龄SIZE AGE当年资产的自然对数 报告期距其 IPO 年份的自然对数注:所有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得到的项目都已经除以上一期的资产总数所有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提取的项目,根据 Kothari(2005) 和 Barth and Kallapur(1996)的结论,都将除以滞后一期的资产数,以去除 不同企业之间的规模效应和模型估计产生的异方差因素。 行业分类见下表(表 2):表2序号 1 2 3 4 5 6 7样本中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情况行业 农 煤炭采选 黑色金属矿采选 食品加工 纺织、服装、家具 造纸及纸制品 石油加工及炼焦 数量(个) 20 16 16 52 56 27 136- 19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医药制造 非金属矿物制品 普通机械制造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 其他制造 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 土木工程建筑 批发和零售 运输 旅馆 通信服务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服务 出版 综合类 合计69 105 140 156 8 51 23 81 45 10 29 101 29 7 13 11903.盈余管理模型的检验模型 本文中建立的收入模型(公式⑤)和 Jones 模型(⑥)还有修正 Jones 模型 (⑦) 都有一定的相似点, 基于对收入划分为操纵性收入和非操纵性收入 (Jones 模型将应计利润划分为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操作性应计利润),基于这个分割原 理,3 个模型估计出来的残差将是操纵性收入或者操纵性应计利润,那么能否找 到一种合理的方式来衡量 3 个模型的估计效果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 在对模型比较之前,基于模型估计的理论,收入模型,基本 Jones 模型和修 正 Jones 模型中对操纵性收入或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假设, 其均值都应该为 0 (OLS 残差和为 0)。因此对这个假定将有必要进行检验,在没有引入已知的操纵性利 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下,3 个模型是否存在自身的问题,导致对操纵性利润和操 纵性应计利润的计量出现偏差。 对于盈余管理模型的检验方式中, 目前, 较为主流的有 4 种, 第一种是 Dechow (1995)的方法,对模型的模型界定和检定功效进行测试,利用第一类错误的概 率和模型功效实现对模型的对比;第二种是 Thomas and Zhang(2000),比较 各个模型估计出来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对实际应计应计利润的预测能力; 第三种 是 Bartov,Gul and Tsui(2001),通过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的关系来评估;- 20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第四种是夏立军 (2003) 通过模型估计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和上市公司是否具有边 际 ROE 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衡量⑨。 然而,四种方法并非都使用于本文。由于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非常 普遍,难以使用 Thomas and Zhang(2000)的方法;其次,中国股票市场仍处 于一种较为初级的阶段,很多信息都不完善,市场的非有效性(吴世农,2000) 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质量也难以让人信服;同时,中国的上市公司对配股 政策的敏感度非常大,边际 ROE 能较好地衡量配股资格,因而,具有边际 ROE 的公司会非正常地多于 ROE 位于其他区间的公司数目(肖星,陈小悦,过晓燕, 2000),因此,本文将采取夏立军(2003)的检验思想,并参考曹书云(2011) 的检验模型,来实现对 3 个模型在盈余管理检验能力大小方面的对比。 根据曹书云(2011)和夏立军(2003)的结果和中国证监会 2001 年 3 月 15 日公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的条件为最近 3 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 ROE 不低于(6%,7%)”,因此,ROE 处于(6%,7%)的上 市公司会有较为明显的盈余管理现象。根据这个结果,可以顺利作出以下两个假 设:1)ROE 处于(6%,7%)的上市公司具有较为强烈的盈余管理;2)处于(5%, 6%)之间的上市公司没有盈余管理的动机。根据夏立军(2003)的结论,RIGHTS 应该与 DA 具有正相关关系,而 N-RIGHTS 则与其有负相关关系。 根据 Dechow,Sloan and Sweeney (1995)的结果显示,公司的业绩与是否 存在操纵性应计利润有正相关关系,同时,为了美化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在亏 损年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考虑公司当年是否有亏损 (LOSS) , 有助于更好分析应计利润模型或者收入模型对盈余管理的检验能力。 林舒 、魏明海 (2000)的研究表明 ,中国上市公司 IPO 过程中存在显著 的 盈余管理行为。为了获得上市前更高的股价,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方式虚增利润, 美化财务报表,但在上市后,基于上市前虚增的数据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转回, 因此, 上市时间较长后, 基于上市前制造的操作性应计利润或者操纵性收入都会 慢慢减少,因此加入上市年龄(AGE)作为对这方面的衡量。 基于以上假设说明,可以得到盈余管理模型的检验模型如下:DA( DR) it ? ? 0 ? ? 1 RIGHTSit ? ? 2 N - RIGHTSit ? ? 3 LOSSit ? ? 4 AGEit ? ? it ⑧其变量说明如下表(表 3) 表3变量名 操纵性应计利润 操纵性收入 ROE 处于(6%,7%)的虚拟变量⑨变量说明变量代码 DA DR RIGHTS 说明 由⑥和⑦估计而来 由⑤估计而来 ROE 处于(6%,7%)则为 1,否则为 0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8(9):64~72;- 21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ROE 处于(5%,6%)的虚拟变量 当期是否有亏损的虚拟变量 上市时间N-RIGHTS LOSS AGEROE 处于(5%,6%)则为 1,否则为 0 1,否则为 0 本期有亏损则为 以其上市时间距报告年 12 月 31 日的 天数除以 360 计算(二)研究结果与分析1.描述性统计特征和相关分析 表4变量 AC Δ AR ΔR Δ R3 Δ R4 PPE 均值 0.04 0.08 0.07 0.06 0.04 0.41描述性统计特征标准差 0.56 0.51 0.43 0.64 0.13 0.34 下四分位数 -0.49 -0.18 0.00 -0.86 0.01 0.17 中值 0.03 0.05 0.07 0.08 0.04 0.30 上四分位数 0.06 0.28 0.19 0.15 0.06 0.50从上表可以看到,应计利润的均值(中位数)是资产的 4%(3%);应收账款 的年变动数,其均值(中位数)是资产的 8%(5%)。其中,较为关注的是前三 季度收入年变动数和第四季度收入年变动数。其均值(中值)分别是资产的 6% 和 4%(8%和 4%)。 表5AC AC Δ AR ΔR Δ R1_3 Δ R4 PPE 0.42 0.25 0.23 0.24 C0.14 0.5 0.41 0.54 C0.04 0.93 0.72 0.01 0.5 0.01 0.01 Δ AR 0.37相关性分析ΔR 0.24 0.5 Δ R1_3 0.21 0.39 0.94 Δ R4 0.22 0.46 0.67 0.4 PPE C0.05 C0.04 0.02 0.02 0.01注:上三角为 Pearson 相关系数,下三角为 Spearman 相关系数- 22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表反映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由于 Pearson 和 Spearman 相关系数的差别不 是很大, 分析可以集中在较为普遍的 Pearson 系数上。应收账款的年变动数和应 计利润存在正相关(0.37),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由于应收账款的变动数,是 流动应计利润的很大构成部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收入的变动和应收账款的 变动的相关系数(0.5),比和应计利润的相关系数(0.24)大。另外,应收账 款的变动数和第四季度收入的相关性(0.46)比其与前三季度的相关(0.39)要 大,也能粗略证明收入模型假设的合理性。总体而言,使用收入模型,有可能会 产生较小的偏差,并且,使用第四季度和前三季度的分离,有可能改进模型估计 的效果。- 23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2.模型多元回归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 SPSS 20 和 Excel 2007 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表 6 多元回归估计结果变量 Δ R3 Δ R4 Δ R×SIZE Δ R×AGE 收入模型 Δ R×AGE_SQ Δ R×GRR_P Δ R×GRR_N Δ R×GRM Δ R×GRM_SQ 调整 R-squared ΔR Jones 模型 PPE 调整 R-squared Δ R-Δ AR 修正 Jones 模型 PPE 调整 R-squared注:**表示在 0.01 水平下显著,*表示在 0.05 水平下显著参数 0.06 0.22 -0.01 -0.05 0.01 -0.03 0.10 0.03 0.05 0.26 0.09 -0.06 0.11 0.05 -0.06 0.15t值 6.86** 10.05** -6.23** -2.80** 2.04* -4.39** 9.20** 3.67** 1.0220.03** -13.39**13.84** -14.57**从表中上半部分的数据可以发现,在收入模型中,第四季度收入年变动数的 系数(0.22)几乎是前三季度收入年变动数的系数(0.06)的四倍,即使同样都 是统计显著的。同时,SIZE,AGE,GRR_N,GRR_P, GRM 的系数都是显著的,说 明上市公司的信贷政策和企业生命周期还是对模型估计有一定影响的。 表中下半部分的数据,展示了 Jones 模型和修正 Jones 模型的估计结果。年 收入的变动数 (Δ R) 的系数在 Jones 模型中为 0.09, 修正 Jones 模型中, 为 0.05. 根据调整 R-squared 来看,收入模型为 0.26,Jones 模型为 0.11,修正 Jones 模型为 0.15,能在某个方面说明估计的效果,但仅用 R-squared 是不足以说明 问题。但是可以说明,应收账款的年变动数与收入的关系,比应计利润和收入的 关系,其相关性要强。- 24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3.操纵性应计利润(收入)的 T 检验结果 根据收入模型,Jones 模型和修正 Jones 模型的估计结果,残差就是操纵性 应计利润和操作性收入的估计,下表(表 7)是检验其均值是否为 0 的结果: 表7模型 收入模型 Jones 模型 修正 Jones 模型T 检验结果均值 0.5 -0.0088 T值 1.832 -0.656 -0.934 P值 0.065 0.492 0.302通过以上结果,发现 3 个模型对于操纵性应计利润和操纵性收入的检验,都 不能拒绝能均值为 0 的假设,这个也是符合模型最初的假设。 4.盈余管理检验模型的回归结果表8变量 RIGHTS N-RIGHTS 收入模型 LOSS AGE 调整 R-squared RIGHTS N-RIGHTS Jones 模型 LOSS AGE 调整 R-squared 修正 Jones 模型 RIGHTS N-RIGHTS模型检验结果参数 0.01 0.04 -0.07 -0.001 0.04 0.02 0.01 -0.14 -0.003 0.10 0.02 0.01 1.65 0.06 1.25 1.43 -9.34** -2.20** t值 0.01 1.12 -4.11** -3.74**- 25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LOSS AGE 调整 R-squared注:**表示在 0.01 水平下显著,*表示在 0.05 水平下显著-0.18 -0.003 0.10-9.97** -2.20**从上表可以看到, 3 个模型在这个检验模型中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差异, LOSS 和 AGE 的系数均显著不为零, 说明了本期是否有亏损对本期进行盈余管理是有强 烈的相关性,亏损的公司具有利润冲洗的需求,LOSS 系数为负号也符合这点假 设。另外,AGE 的系数表明,上市越久的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有所减弱,可以 认为,上市时间越久,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会减少。 同时,可以看到,3 个模型中 RIGHTS 和 N-RIGHTS 的系数都不显著,这和曹 书云(2011)年的结果类似,这里收入模型的调整 R-squared 比 Jones 模型和修 正 Jones 模型的还小,这与 Stephen(2010)的结论不一样,其背后的原因还有 待考证,对于收入模型对盈余管理检验的能力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五、建议和结论在了解盈余管理的动因和表现之后,我们就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限制盈余 管理行为,规范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要从多方面下手,才 能全面而有效的减少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本文提出的治理对策有完善会计 准则和法律法规、 健全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 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保障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监管部 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几个方面。(一)研究结论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 Stephen R. Stubben (2010)提出收入模型的基础上, 引入一个新的收入模型, 并将其与 Jones 模型和修正 Jones 模型对比 3 个模型对 盈余管理检验的功效。经过上述分析,3 个模型都能在夏立军(2003)提出的检 验理论中能基本对盈余管理进行检验,但 3 个模型的检验功效,之间却没有明显 的差异,这个结论和夏立军(2003)和 Stephen R. Stubben (2010)的结论都 不一致。 因此, 收入模型能否改变目前研究方向都集中在应计利润模型这一现象, 还有待验证。 根据 Stephen R. Stubben (2010)的研究结果,收入模型应该明显优于应 计利润模型,本文结论与其不同的原因可能有:1,本文中收入模型分成前三季 度和第四季度的收入,并加入相当一部分的控制变量;2,本文采用 10-12 年中 国国内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Stephen(2010)采用国外更长年限的数据,国内 外上市公司对待盈余管理方面可能存在本质上差异;3:Stephen(2010)对模型- 26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检验采用模拟数据, 随机将一些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修改, 采用类似于 Dechow (1995)的方法进行检验。(二)相关建议1.完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 (1)要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由于目前的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还不 完善, 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太多空间去进行盈余管理,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 的可选择性是公司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应当参照 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 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有关会计 政策选择方面的规范应更加明确、具体,对一些主观性判断较强的会计原则和政 策的运用规定相应的约束条件; 要根据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会计准则做出针对 性的修改, 使其更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有些盈余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会计 准则的理解不准,故意歪曲理解所造成的。因此,应当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 糊性语言,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 (2)加快法律诉讼体系的建设。要不断完善股东诉讼制度及推行民事赔偿制 度,加大对不当盈余管理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当盈余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对 直接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 通过经济及法律手段减少盈余管理的潜在受益,在管 理者当局承担较大风险的情况下,盈余管理会受到有效的遏制。 2.健全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治理结构比较薄弱的公司往往更容易实施盈余管理。 因此如何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形成抑制不当盈余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是改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措施。 应该从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增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功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方面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逐步构建市场化的股权运作机制,并通过加强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以此来制约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治理 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盈余管理进行治理。 (1)改革股权结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普遍、监事会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 用,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国有股权占据优势或控制地位。解决股权结构不合理 , 就必须进行国有股减持。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但仍有许多问题亟 待解决。 (2)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 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 的机制。 和内部董事相比,这种监督更大胆、 更有效,因为它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有助于减少不当盈余管理行为。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对企业所选择的会计 政策及其变更等进行的盈余管理就应受到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对其负 责,并向各利益相关方披露,各利益相关方或独立董事对管理当局所采用的会计- 27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政策有权要求其做出解释或予以调整。同时加强对独立董事的监督,以便独立董 事能够真正独立,起到应有的监督与牵制作用。 (3)增强监事会作用。现在很多企业的监事会都是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没 能起到监督的作用, 要改革监事会的人员构成, 让部分外部利益关系人参与治理, 切实加强监事会对经营者行为的监督。 3.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 要解决盈余管理的问题,还必须改革现行企业业绩考评过分注重利润指标的 现状, 建立一套以市场价值信息为基础的长期考核和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短期考 核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 引入经济增加值、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企业市场价值、 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等作为核心指标,以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如道德指标、诚 信指标等全面考核评价企业管理人员,加大股票期权激励比重,减少管理者进行 盈余管理的动力。 4.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会计队伍的状况是队伍庞大、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具有较高水平的 人数不多,同时还存在风险观念、法制观念淡薄的现象。为此,应加强对会计人员 进行风险意识和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其素质,通过培训学习,使上市公司管理 层的责任意识得到加强, 认识到经过操纵的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以及自 身的危害,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会计理论水平,加强会计人员自 我监督和约束, 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从而从思想源头上让管理者主动远离盈 余管理。 5.保障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强化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关键在于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要严 格区分上市公司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严禁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充当委托人, 并由上市公司设立时的审计委员会负责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的聘用和更换。 对上 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 法律要明确规定企业必须要提供更为详细的披 露,不仅要披露更换的理由,还要就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之间在会计准则应 用、 会计信息揭示、 审计范围和审计收费等重要事项上存在的意见分歧进行披露。 与此同时, 对不负责任、 放任公司粉饰财务报告或协助公司操纵盈余管理的注册 会计师予以重罚,让他们在经济、 声誉和资格上受到损失,使他们承受相应的风险 和压力,从客观上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6.监管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为了有效地控制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监管部门还要加强对公司的监管力 度。要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我国各监管机构均应各司 其职,不断加强监管力度,防范不当的盈余管理。具体来说,财政部不仅要建立会- 28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计监管机构并及时对会计监管规范制定,还需加强组织实施会计监管;证监会要 加强对不及时、充分披露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等行为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及 相关人员进行监管和处罚; 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对盈余管理的审计监控,以提高 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只有各部门齐心协力加强监管,才能在每个环节扼 杀企业盈余管理的可能。参考文献[1]吴艳芳.浅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发展[J].财会研究.2012 年 12 期. [2] 徐敏杰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测度与盈余质量分析 [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 报.2011 年 03 期. [3] 孟庆若.试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动因及治理 [J].现代商业.2011 年 05 期. [4]白蔚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J].现代经济信息.2011 年 19 期. [5] 庄思远.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财会研究.2011 年 21 期. [6]徐伟伟.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效性及应用经济后果研究 [D].山东科技大学.2010 年. [7]李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 年. [8]李勇辉.公允价值会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 年. [9] 罗芳兰 . 管理层激励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研究 [D]. 长沙理工大 学.2010 年. [10] 昆百大 A:2008 年年度报告[EB/OL].2009 [11] 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 2007 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 [J].会计研究,2008(10):1-5. [12] 彭新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D].中国石油大 学.2007 年. [13]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第 3 号――投资性房地产[S]. 2006. [14]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第 3 号――投资性房地产》应用指南[S]. 2006. [15]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税法[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6]文敏.论会计的计量属性及其现实选择[J].商业研究.2005 年 17 期; [17]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J].月刊.2005 年 22 期; [18]章立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关分析[J].财贸经济.2005 年 04 期 [19]Healy, P. M. and J. M. Wahlen.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29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Accounting Horizons, December 1999, pp. 365C383. [20] Peter Atrill,Issues in Accounting and Finance,Ashgate Press,1977,P93-94 [21]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8(9): 64~72; [22]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2):52~58; [23]谷长辉. 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0 (5):104~109. [24]曹勇.从公司监管角度谈盈余管理.财经政法资讯.~38. [25]熊黎,田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企业导报,2010(1); [26] 付静.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2009 ; [27] 冯晓冬.关于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对策探讨.财经界,2010, (12): 167 . [28] 郏宝云.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财会通讯,2010, (10):28-29 ; [29] 鞠春蕾.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措施.经营管理,2011, (2):45-47 ; [30] 蒋经纬.浅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国商界,2010, (5):118 [6] 刘劲松.中 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31] 李祥.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基于 ST 和退市制度: 硕士学位论文. 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32] 帅立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新会计准则执行问题及对策:硕士学位 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8 [33] 郑振,孙长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分析.商业经济, 2011, (1):106-108 [34] Danidel A.Cohen, Paul Zarowin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 (50). [35] Weihong Xu, Do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 incorporate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49). [36] Gonzalo Rodriguez-Perez, Stefan van Hemmen. Debt, diversific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J.Account. Public Policy. 2010(29). [37] Dechow P M,Sloan R G, and Sweeney A P.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70). [38] Healy P M, 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 Accounting- 30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Horizons, 1999(13). [39] B u r g s t a h l e r D , D i c h e v I . E a r n i n g s M a n a g e m e n t t o A v o i d Earnings Decreases and Loss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24). [40] Schipper K.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J] . Accounting Horizons1989(9). [41] Scott W R. 财务会计理论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2] 魏明海 .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J]. 北京:会计研究,2000(9). [43] 陆建桥 .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J]. 北京:会计 研究,1999(9). [44] 王建刚, 周兵 .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研究述评 [J].山东: 鲁东 大学学报,2008. [45] 张祥建,徐晋,郭岚 . 企业盈余管理存在原因的理论分析 [J]. 成都:软科学 ,2004(10). [46] 瞿 明 华 . 上 市 公 司 盈 余 管 理 动 因 及 其 治 理 对 策 [J]. 新 金 融 ,2005, (07):51-53. [47]宁亚平.盈余管理本质探析[J].会计研究,2005,(06):65-68. [48]张祥建,徐晋.盈余管理、 配股融资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J].经济科学,2005, (01):56-65. [49]任春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D].厦门大学,2004. [50]翟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识别[J].中国商贸,2012,(23):103-104. [51] 吴 克 平 . 关 于 上 市 公 司 盈 余 管 理 手 段 的 实 证 研 究 [J]. 财 会 月 刊 ,2012, (33):2-6. [52]梁丽娟,俞茜芝.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研究[J].商,2012, (20) :45+44. [53] 王 长 莲 . 盈 余 管 理 : 动 因 分 析 与 减 少 对 策 [J]. 科 技 和 产 业 ,2010, (04):104-106. [54]段志新.企业盈余管理动因及防范[J].财会通讯,2010,(26):34-35. [55]王大江,石党英.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治理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 究),2010,(17):41-43. [56] 高 远 . 浅 谈 我 国 企 业 盈 余 管 理 动 因 及 治 理 对 策 [J]. 商 场 现 代 化 ,2010, (31):17. [57]杨世鉴.基于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动因及治理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2011,- 31 - XXXX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08):43-44. [58] 高飞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J]. 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1, (S1):47-49. [59] 池慧丰 .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手段探析 [J]. 现代商贸工 业,2011,(06):173-174. [60]迟晓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动机探究 [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2011,(04):73-76.- 32 -
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企业盈余管理分析【毕业论文+任 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2011 届) 题目: 专业: 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企业盈余管理分析 会计学班级: 姓名: ...浅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会计政策 浅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会计政策【摘要】盈余管理是阻碍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一大障碍,它受到 财务报表各使用者的密切关注。...浅议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学班论文字院、专者业级数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完成时间 大...我们可以概括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 内, 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手段的适度调节来修正企业的财务 报告,以达到平衡利润、...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与对策【摘要】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 ...往往在会计准则获 其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有目的的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 人为...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及治理对策 ...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 目,以使报告盈利达到期望水平。近年来,有关实证会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浅析盈余管理动机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盈余管理动机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 择 作者:孙淑萍 来源:《企业文化》...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对其在资产减值准备方面会计政策的选用、计提、转回等...儿童房卧室门窗选择 大有讲究文档贡献者 zengxue琳2012...的内容, 理论研究盈余管理时需要从此两方面来切入,他认为盈余管理的概念是 个企业管理层在制做会计报表和构建经济活动时, 将修改会计报表选择会计政策 和专业判定的...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模型的定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