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的标志是性事件

开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标志性事件
我的图书馆
开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标志性事件
中级团 合作回答者:
标志经济全球化这一新事物的标志性事实,即质的规定性事实是什么呢?我以为有三:(1)全球大市场&&&&在长期国际化进程中虽然有双边国际贸易,有地区自由化贸易,但总体讲全球市场仍是被分割的。随着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高速发展,市场越来越向全球范围内推进,特别是当占世界市场1/3的前“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改革,转入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完全意义的全球大市场诞生了。今日世界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闭关自守发展自己的经济了。&&&&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国家国际贸易的增长超过了它整体经济的增长。外贸收益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增加。以中国为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GDP年平均增长9.8%,而外贸增长更快,外贸依存度(即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9.8%,1997年达到36%。&&&&从世界经济总体来看,1978年世界贸易占世界GDP的比重还只有9.3%,而到1998年世界贸易总额为6.5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24.3%,达到了举足轻重的地步。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从其增长率十年高出世界GDP增长率二倍左右,足见全球化市场的巨大意义。&&&&(2)全球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崛起,并且突飞猛进地发展,在世界经济中已占有主导地位。70年代末,跨国公司已有1万多家,在全世界拥有4万多家子公司;1996年发展到44508家,分布在全球的附属企业达276659家;而1998年底更增至6万家,它们在全球建有分支机构50多万家。这些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巨大:占世界总产值GDP的40%,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可以说是左右世界经济。应该特别指出,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远比它的国际贸易更重要,是近十年来显现的总趋势。1998年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销售已获得了11万亿美元的业绩,而当年世界出口额仅7万亿美元,由此可见一斑。&&&&在这些跨国公司中有些公司实际上已经发展到全球公司阶段。作为一个例子,著名的ABB公司是由一家瑞士公司和一家瑞典公司合并而成;而公司工作语言却是英语,财务报表以美元为单位。它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建立生产基地,拥有数以万计的职工,但是设在瑞士的总部仅200多人。再如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的玛雅塔敞篷车,车型设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样车在英国制造,主要零部件在日本采购,组装在墨西哥,主要在美国销售。这些公司很难说是哪个国家的跨国公司了,而成为真正的全球公司。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企业大兼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这种大规模的兼并,使全球公司得到更进一步发展。据统计,美国跨国股份交易毛额,在1980年还只有930亿美元,而到1999年时,已经超过15000亿美元。&&&&除了兼并、股权交易之外,跨国公司之间的各种形式的联合和联盟,也在近十多年内飞跃发展,一个突出的例子是美国甲骨文公司自称与世界1.2万家公司联合。这种广泛的联合和联盟也是全球公司成长的一种形式。&&&&网络经济的崛起,“虚拟公司”诞生,又为全球公司开拓了全新的前景。&&&&(3)生产要素全球化首先是金融全球化。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一直在创新纪录地发展,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资料,1970年全年的直接投资额仅400亿美元,80年代末也只有1700亿美元,而在1995年跃到3150亿美元,比上年剧增了40%;到1999年,数字更高达8000亿美元,比1998年仍然增加了25%之巨。其中发达国家占6000多亿,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660亿美元,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到显著作用。以中国为例,中国外资依存度(外资投资存量与GDP的比重)1985年还仅为1.55%,1995年起保持在20%左右(1997年为24.4%)。金融全球化的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大量游资快速流动,游资数额之大不少于7.2万亿美元,每天流动量1.5-2万亿美元。这样,全球金融资本的交易量1980年为5万亿美元,1992年达到35万亿美元,预计2000年将达83万亿美元。在这些巨额流动资金中只有20%是与贸易或生产投资有关,其余80%都是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寻找短期利益,实质上就是投机买卖,表明金融全球化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不规范行为。&&&&金融全球化还有一个特征是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的蓬勃发展遍及全球,构成游资流动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是技术全球化。首先是技术转让与贸易达到了空前水平。即使像美国、德国这样科技发达的国家,他们每年进口技术也是巨大的。美国在50%以上,德国高达62%。至于发展中国家在自己发展过程中对技术进口的依赖性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了。技术全球化,从企业看的一个突出的趋势是技术开发和科研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设置,哪里有最合适的技术力量,哪里最贴近市场,就在哪里设置。这与传统的跨国公司研究与发展中心永远设在本国是完全不同的,构成全球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著名的IBM公司除在美国本土从事研究开发外,在许多国家设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它在瑞士的基础研究中心,历史悠久,卓负盛名。几年前,该中心物理学家因在高温超导方面的突破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全球刮起一阵“高温超导热”。再如诺基亚公司在12个国家建有研究开发中心。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从国家分析,日本企业从年在海外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增加了86.8%,90年代以后更有增无减,其在欧洲的研究开发机构从1990年的70家增至1994年的250家,在美国的研究开发机构1993年达141家。美国的情况更为突出,至1994年底,来自日、英、德、法、荷、韩、瑞士、瑞典等国300多家公司设立了研究开发机构645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跨国公司、全球公司在中国投资重点开始是加工、制造,继而培训、分销,最新的动向也是向研究开发延伸。1994年以来,加拿大北方电信、美国IBM、英特尔、太阳微、宝洁、杜邦、诺基亚、爱立信、松下等知名公司都相继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或实验室。微软公司1998年底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计划规模100人左右。&&&&应该指出,某些经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和限制,正是逆全球化潮流的反动。&&&&再看劳动力全球化。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是战后突出现象。例如瑞士的外籍劳工已占总人口的1/6以上;澳大利亚外来劳工更占全部劳力的25%;法国企业雇佣国外人员占本土工业就业人员的1/3,而本土工作人员中又有1/4在外国的企业中工作。根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最近数据,全世界约有1.3亿人在国外工作,还不包括没有记录的流动人口估计在万,而在1965年只有7500万人,三十多年翻了一番。这些劳动力来自55个国家,在大约67个国家寻找工作,比之1970年也几乎翻了一番。由此可见劳动力全球化惊人的规模与速度,是人类历史上所没有的。但是,也应该指出,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对劳动力全球化采取了种种不公平的政策,一方面大量吸收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另方面又限制发展中国家普通劳动力的流入,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倾向不断加强,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其他生产要素也越来越显示全球化趋向,不一一赘述。&&&&除了以上三大“标志性事实”外,新的事实还在不断发生或成长,例如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性经济组织(如世界货币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的作用日益突出等等,也都是经济全球化令人注目的特征。&&&&综上所述,虽然人类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历史悠久,经济国际化也有着自己漫长的进程,但是经济全球化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新的事物与概念。只是以那一时间为肇端,经济全球化开始了自己发展的进程,终于成为现在全球的经济热点话题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突出起来,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国际形势的剧变和动荡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团结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更大胜利》(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册第34-35页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这样一种全球经济的发展肯定不能长久地建立在少数国家发达、多数国家落后的基础上。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世界市场需要新的补充。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数十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将为各国提供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新兴科技和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兴盛,还将为多极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础,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旺发达,将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1 月19日),《人民日报》日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 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469页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扩大军事集团、加强军事同盟,无助于维护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 推向二十一世纪》(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 编》上册第41-42页 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有这样几种趋势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世界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经济市场化、贸易与投资国际化、区域经济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强,摩擦和竞争也在加剧。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争夺矛盾更加尖锐,世界范围的贸易竞争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各国更加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下一个世纪将进入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际金融越来越活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些年,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但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特别是今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波,波及世界许多地区。我们要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日)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 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因而势必继续加大穷国与富国的发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11 月18日),《人民日报》日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5月30日) 当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尽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较长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当代世界矛盾,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因素消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判断。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日) 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三个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促使传统产业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西方国家企业购并风潮迭起,大大提高了它们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二是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将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引起了投资方式和国际分工的变化,加速了生产、投资、贸易、金融的全球化,密切了国际经济联系,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带来了风险。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利用机遇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相对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策略把握不当,其金融、经济就会面临风险和冲击。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全面分析国际经济形势,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努力使自己发展得更快、更好。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日)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各国应是独立自主的,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负有重要责任,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日),《十五大 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页 现在,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新世纪里实现世界的健康、稳定和普遍发展,是摆在各国人民和政治家、企业家面前的紧迫课题。 必须看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仍是相当不平衡的,南北差距不断扩大。我们应该全面审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加强对这种进程的正确引导和管理。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众多的创业机会,但也伴随着更快的技术创新、更短的产品寿命周期、更快捷的资本流动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应对资本的跨国流动加强有效监管和合理规范,并制定和实施适应市场迅速变化的新的经济技术国际规则,也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经济全球化,由于发达国家的主导,使各国各地区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和水平进一步出现差异。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发展更趋艰难,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我相信,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区组织,在促使经济全球化进程朝着趋利避害、有利于南北国家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方面,应该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界领导人峰会午餐会上的演讲》 (日),《人民日报》日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走向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新世纪初期,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区性强国或国家集团,将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牵制,竞争共处。由于世界民主与和平力量的壮大,未来的多极化政治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列强争霸的政治局面。这种多极化是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它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日) 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些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现金融震荡,就会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强烈冲击。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总之,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日)
初级团 合作回答者:
&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二一组卷-在线组卷-智能组卷,中小学在线题库全国党建知识竞赛试题(100分)答案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全国党建知识竞赛试题(100分)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标志性事件见证中国民主法治30年来前行发展道路
当前位置: >> >>
标志性事件见证中国民主法治30年来前行发展道路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日   来源:新华社
【E-mail推荐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 杨维汉、陈菲、张景勇)29日,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全文公布,公众可通过多种渠道就立法发表意见。
    中国最高立法机关的这种做法已成为常态;而在改革开放之前,这是无法想像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民主和法制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这开启了中国民主法治的新征程。30年来,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个个标志性事件,见证着中国民主法治30年来奋力前行的发展道路。
    1979年刑法:打击刑事犯罪、保护公民人权新起点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1979年7月1日下午4时05分——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经历近30年的曲折历程后,刑法草案第38稿最终在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赵秉志说。
    至此,我国1979年刑法宣告诞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刑法。
    这一部出台时不过192个条文的刑法,从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室起草算起,前后孕育了25年之久。第33稿拟出后,曾整整停顿了15年。
    1979年刑法,为以后我国刑法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赵秉志说:“改革开放30年来,在1979年刑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刑事法治体系,在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保护人权、稳定社会、惩治犯罪、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与同期颁布的1979年刑事诉讼法结合起来,标志着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具备,从而成为我国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方面迈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1980年,第一个由农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委会组织诞生
    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实际体现。
    1980年,广西罗城、宜山两地村民率先建立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委会组织。
    1982年修订的宪法中明确了这一基层自治制度。
    1986年,在吉林省梨树县梨树乡北老壕村,诞生了全国首个由全体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村委会主任,被称为“村官”直选的发端。
    1988年,旨在保障亿万农民自治权利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始试行,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经修订于1998年正式施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又进一步明确了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性质,并完善了直接选举的程序。
    ……
    这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的生动案例。直选、秘密写票……这些在广大农村已不再陌生。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完成了6至7届村委会选举,平均参选率保持在80%左右,“海选”(选民一人一票推荐候选人的直接选举)也已在全国推广。85%的农村有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保障民主监督的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民主恳谈、民主听证等活动普遍开展。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无论是在山村还是城市,村民自治和业主委员会都是中国人“自己依法管理自己”的基层民主的生动写照,民主法治已经深入百姓生活之中。不管是“海选”自己中意的负责人,还是在立法进程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的经济社会运行已与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密不可分。
    民法通则:建立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重大进步,保障改革的法律武器
    “民法通则中规定公民的名誉、人格尊严、生命健康、合法财产和发表作品等等,都受到法律保护,这是完全必要的”,这部法是“保障改革的法律武器”。
    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民法通则——这部改革开放初通过,我国第一部调整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时,打开尘封多年的旧报纸,从“文革”岁月走过来的廖沫沙生前对它的评价依稀可见。
    1987年正式实施的民法通则第一次规定了人身权,以基本法律的形式宣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作为制度创新,民法通则还有很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公民和法人享有的民事权利。
    ——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民事责任制度,包括比较完备的违约责任制度和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制度。
    ——第一次将公民和法人享有的人身权和知识产权单列一节,集中加以规定。
    “它从法律制度上打破了‘铁板一块’的计划经济体制,承认了市场的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为后来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民商事法律发展,从制度上、观念上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利明高度评价:“这是中国思想解放和法律制度上的重要突破。”
    1989年,行政诉讼法确立“民告官”的法律制度
    1987年,浙江苍南农民包郑照,因不服县有关部门强行拆除其房屋的处罚,一纸诉状将县政府告到了法庭,被媒体称为“民告官第一人”。
    2002年,年逾七旬的包郑照临终前说:我因当年这件事而一直受到世人关注和厚爱,我无憾今生。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成为我国政府施政的基本准则。1989年,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行政诉讼法。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的颁布施行,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标志着普通百姓有权利、有依据和政府部门“讨个说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说,我国依法行政稳步展开,继1999年颁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后,2004年,我国政府又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目前依法行政工作正稳步展开,在行政立法、行政复议、行政审批、行政诉讼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就。
    1999年,“依法治国”载入宪法
    “现在,连80岁的农村老太太都会打官司。”长期在山东基层法庭工作的法官王建国说,从不知、不敢打官司,到现在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护个人权益,法律正在改变百姓的生活。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第一部刑法刚实施时,法官宣判后问被告人:“上诉吗?”被告人摇摇头说:“不会上树。”今天听起来是笑话的这类事件在当时并不稀奇。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
    李林认为,30年法治建设,首要的是法治观念方面取得进步,全民接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制到法治”、依法办事、依法理性维权等法治精神理念得到传播。依法治国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民主听证:让政府科学决策与公众参与社会事务良性互动
    2002年1月,受到广泛关注的铁路价格听证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首次公开举行的全国性行政决策听证会。
    自此,听证会这个普通人可以公开表达意见的平台如火如荼地发展了起来,其内容涉及供暖、供水、燃气服务、公园门票、医疗服务、药品价格、有线电视收费等诸多问题。
    在“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听证会后,我国手机高资费的最后一个“堡垒”终于踏上破冰之旅。也是经历了听证会后,2008年2月,社会普遍质疑的交强险开始降低……
    “听证”正在成为民主法治政府民意沟通回应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说,过去,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政府企业合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伴随着改革开放,企业有了自主经营权,政企逐步分开。现在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多地用听证会的形式,听取利益各方的意见。这是政府定位从“管理型”向“服务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官本型”向“民本型”的转变。
    “听证会制度目前还存在公开性不够、公众参与人数不足、缺乏广泛代表性等问题。”于安同时指出,只有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才能真正通过听证满足民生诉求。  
    “人权”入宪:人权明确为法定权利  
    2002年10月,被非法超期羁押28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高峰乡农民谢洪武获释时,已经从一个中年汉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他也因此被称为非法超期羁押“第一人”。
    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联合开展清理超期羁押行动,全国刑事案件超期羁押人数从2003年的24921人次,减至2007年的85人次……
    清理超期羁押是在司法领域保障人权的落实范例。2004年3月14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正式写入宪法,标志着人权作为法定权利受到保障。
    保障人权,让法律法规多了人文关怀。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定为新增原则,并专门增设“执法监督”一章。劳动合同法加大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农业法专设“农民权益保护”一章。“孙志刚事件”,催生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农民工维权中心”、“少年法庭”、“妇女维权中心”,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国家赔偿……人权理念深入人心。在法律的平台上,大大的“人”字更加彰显。
    “人权入宪,体现了宪法维护国家与公民权利和谐状态的作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认为,有如航道的开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法治将会进一步得到健全,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将会体现在更广阔的领域。
    死刑核准权上收:司法改革体制做重大改革
    2005年4月13日,湖北省京山县人民法院审判庭内座无虚席。随着法官法棰的落下,因“杀妻”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在狱中度过了11个春秋的佘祥林,被当庭宣判无罪。
    佘祥林“杀妻”案、云南杜培武案、胥敬祥“抢劫”案……随着历史冤案频频“揭底”,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制度改革越来越成为改革的焦点课题。
    2007年1月1日起,在国家司法改革大浪潮推动下,死刑案件核准权开始一律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
    一年多来,最高人民法院完善死刑案件二审开庭程序和死刑核准程序,统一死刑适用标准,依法严格、慎重、公正地复核死刑案件,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性质极其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的刑事犯罪分子。
    “这是法律权威的最终回归,是现代司法文明的具体体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说,死刑案件核准权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是重大的司法体制改革,将促进我国刑事司法审判制度进一步规范。
    物权法:公私财产平等保护,让“有恒产者有恒心”
    “什么是‘民生’?”物权法立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利明说,“老百姓的财产权问题解决不好,就不可能真正解决好民生问题。”
    有恒产者有恒心。“物权法的出台,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信号就是,老百姓的财产权利有保障了。”王利明说,“在平等保护原则之下,物权法特别强调尊重、强化对老百姓财产权的保护,这是‘民生至上’最为重要的体现。”
    物权立法历时13年、历经8次审议和多次讨论。在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2889名代表中的2799人投下赞成票。
    “物权法的艰难诞生是立法民主的生动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必须要有保护私人财产的基本法律,这是维护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原则。”王利明说。
    徒法不足以自行。“一部法律的出台远比让这部法律为人们接受和自觉遵从要容易得多。伴随物权法正式施行的,无疑还有一个更为宏大的工程,那就是学习它、熟悉它、使用它。”王利明说。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国家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人们有理由相信:民主法治正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成为人们价值的判断,成为人们坚定的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在民主法治的道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康丽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