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用阿里云做什么对阿里影业这只股票有什么看法

阿里影业张强的内部信究竟讲了什么和没讲什么
  首先是,阿里影业有了新的门面担当――张蔚,前阿里集团资深副总裁,“空降”成为阿里影业总裁,向阿里影业CEO汇报。
  张蔚是何许人也,百度百科词条有详尽介绍,简单概括起来:高颜值、高学历、高履历,其在海外投资、传媒领域的资深背景亦是格外耀眼。随张蔚一起“空降”到影业的还有一位阿里集团高管,前资深副总裁、首席人力官为影业首席运营官(COO),亦向张强汇报。
  过去一年的成绩单应是此次组织架构调整的注解
  一年前阿里豪掷60多亿港元买下了“文化中国”并将其更名为“阿里影业”,随后任命前中影股份副总经理张强担任阿里影业首任CEO,不久又发现前身“文化中国”留下了高达4亿港元的亏损窟窿――用出师不利来形容阿里影业去年的夏天应是贴切的。
  一年的时间里,张强被媒介寄予厚望,阿里以如此“重资产”之姿态冲入影视圈――比BAT的另两家更坚决、更豪气,但如今回看过往一年的成绩单,张强最擅长的“抓项目”几无进展,除了王家卫监制的《摆渡人》开机与热门IP剧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勉强算是开张之外,阿里影业的大多数光芒均来自于所擅长的资本故事。
  譬如与好莱坞的神秘又亲密的接触,突携31亿港元成为影业二股东,全资收购粤科软件,将娱乐宝和淘宝电影注入影业……但作为一家称为“影业”的公司,一年多的时间里观众仍然没有在银幕上看到有其片头的电影,媒体捉急,其实张强以及阿里影业的同仁应该更捉急。
  “对于公司的每一个人来说,过去的一年都是压力巨大。因为在我们自己看来,我们是一家初创的娱乐公司,需要时间成长和积累;但外界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我们是,所以我们一出生就必须风华正茂。”
  以上来自于张强前日(12日)的内部信。想来此时张蔚和邓康明的辅佐,未尝不可以看做是对张强一年来工作的一个小结,新的组织架构设计显然出自于集团对过去一年的判断――
  “经公司讨论决定并由董事局批准,自即日起,张蔚将担任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总裁一职,并直接负责本公司的海外和投资并购等业务;邓康明将担任阿里巴巴影业集团首席运营官(COO)一职,全面负责法务、财务、人力资源、市场公关等公司管理事务及电商业务。
  上述两位同事将向我直接汇报。公司的内容研发和制作业务仍将由我直接管理。”
  张强将更专注于其擅长的地方,而影业另一条腿则由张蔚负责迈步,邓康明执掌的权力将为张强和张蔚在后方做到有力支撑。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此一安排应是出自于集团对影业业务更全面、理性的评估,或是出自于马云对张强更了解后的判断,以及对自己两位贴身干将的巨大信任。
  组织架构和决策机制调整,卸掉的不止是担子
  “阿里影业将成立管理委员会来全面保障公司各个业务单元的业务推进和彼此之间的协同。其中,公司执行委员会将负责公司的决策;公司投资委员会将负责公司重大投资并购事项。而为了让业务单元在获得充分授权前提下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执行力,公司还将成立电影、电视、电商、宣发和国际业务五个业务委员会,打破部门界限,以业务形态和业务相关性为出发点,来实现无缝协同、快速反应和迅速推进。”
  阿里影业说小不小,当然也说大不大,现在却有了三个委员会来承担不同的决策工作,另外还为业务单元成立单独的委员会,究竟是为了更谨慎、理性地展开工作,还是为张强卸下过去一年颇为沉重的担子――或是更多呢?
  张强过去的一年与其过去数十年的工作经验大为不同,作为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又是在阿里集团的光芒照射下,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牵动影业乃至集团的股价,作为BAT里最深入电影行业的企业,当然也影响着电影乃至整个娱乐行业的脉搏――这恐怕是他前所未有的“责任”。
  互联网公司的CEO们通常还负责企业的门面担当,对外是企业代言人、行业领袖,对内是衣食父母、精神导师,这对于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们或许游刃有余,对于央企、国企出身的业务型强人则是苛求。
  阿里影业第二年,有了新的故事,有了新的门面担当,也有了新的定位。
  “我们要成为一个具有行业性平台化服务能力的互联网娱乐公司,而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影视机构。”
  阿里影业在集团的提携和自身的开拓两个方面确实已经初具平台形态,以集团电商平台为后盾,自身的淘宝电影、娱乐宝以及集团数娱的魔盒协同支撑,毫无疑问是一个服务娱乐行业提供互联网营销、发行工具的平台型公司。如此清晰的定位,对阿里影业以及对整个影视行业都是一个好消息,对内令互联网人重拾了自信,对外则令产业链上下游的传统影视企业安心了,“野蛮人”不是颠覆,而是要融入并为大家增值――和谐社会最重要嘛。
  而张蔚的加入则毫无疑问要帮助阿里影业长出一根粗壮的枝蔓,以明显区别于BAT及其他影视公司,她的任务一定是要令阿里影业与好莱坞的传媒企业们有更多更深入的合作。《碟中谍5》是阿里影业与好莱坞合作的首炮,尽管没有更多有关此次合作的细节,但张蔚作为影业执行层面的二号人物,有理由相信除了作为阿里影业新任的门面担当,她还要负责把阿里影业与好莱坞的故事讲得更好还更有回响。
08/14 13:2808/14 12:4608/14 11:5208/14 11:3308/14 11:0908/14 10:4908/14 10:3908/14 10:31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网上投洽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阿里影业必将成为下一只腾讯|港股|阿里巴巴|马云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港股还值不值得投资?出现了什么问题?未来出路在哪里?新浪港股发起“”大讨论,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欢迎关注港股、关注资本市场的人士,一起为港股建言献策,共谋港股市场的明天。来稿请至 。
  作者:投资者于文泽
  01060我投资一年了,认为目前是黄金买点,依据就是股价盘120周线很久了,显示有大资金耐心吸筹。现在的破位必是空头陷阱,是机构拉升前最后的震仓。这是从技术上的分析。
  看好它更重要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首富王健林认为文化产业没有天花板。最近万达转型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广泛布局。复星郭广昌也认可马云的未来机会在快乐、健康领域的判断。二是国际对比。去年美国精神文化产品的版权产品占GDP31%,中国刚刚起步才占3%,预计中国文化产业持续高增长会到2030年。目前布局正当时。三是看好阿里的团队执行力。阿里的企业文化既有梦想又脚踏实地,通过购股权激励管理层企业非常具有活力。四是阿里文娱板块代表阿里巴巴未来。马云最近讲视频行业的竞争刚刚开始。最近阿里巴巴将数字娱乐做为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了,这是阿里对标的战略布局,从俞永福任文娱板块组长可以证明。阿里影业做为文娱板块旗舰平台战略志在长远,从支付宝衍生出来的淘票票,娱乐宝业务具有互联网金融基因,肩负着阿里巴巴布局O2O的使命,泛娱乐行业是未来经济的新引擎,一定会产生腾讯一样的伟大公司。视频行业内容为王,优酷作为阿里巴巴的电视台,解决了阿里影业内容的出口问题,未来互联网经济就是广告经济,注意力经济。五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商业模式。国外电影票房只占总收入三分之一、衍生品占三分之一 、付费点播占三分之一。国内除了票房,其他两项还是空白。最近视频网站付费会员开始爆发增长,说明用户习惯已经开始改变,广电的数据也证明已经三分之一用户不交收视费了,转化为互联网电视用户。阿里影业娱乐宝打造的粉丝经济,未来必定带来影视衍生品销售的爆发性增长。目前阿里影业天猫官方旗舰店已经上线运行。
  综上所述视频行业必将开辟新的黄金二十年,阿里影业做为阿里文娱板块的旗舰,致力于打造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全产业链平台型娱乐公司的愿景一定会实现。错过了昨日的腾讯,怎能在错过今日的阿里影业。
  (本文为投资者投稿,新浪港股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不做任何投资者建议。)
责任编辑:刘耀东
在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经济与政治领导力缺失的背景下,中国如能保持更加开放的心态,在确保经济企稳与政治环境稳健的同时,加快推进改革,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则有助于带动全球经济增长,更是中国责任与领导力的体现。
在当下社会财富的分配中,更富裕的个体在收益的增长方面将会显得更有优势,他们的优势地位还会自我强化。在经济学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我们身边的案例不胜枚举,而且愈演愈烈。
英国“脱欧”是可以预期的,可以控制的。我们觉得更大的风险是土耳其的政变,土耳其的政变是失败,这意味着整个再一个最世俗的伊斯兰国家开始了伊斯兰文化,开始了穆斯林化。这是对欧洲最大的威胁,这是对世界最大的威胁。
当初华润对失去万科第一大股东地位之所以很淡然,是有原因的;而今天,华润在东阿阿胶上不肯放手,也是有原因的。昔日之万科与今日之东阿阿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家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