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新一轮新经济政策的评价刺激政策

&股票/基金&
&个人门户&
  目前,全球经济动荡加剧、国内经济下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小企业运行困难等。与2008年但有所不同的是,如今通胀比较低、流动性充足而贷款需求疲软、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更大等。近日,中国新华社报道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湖北考察并与六省负责人一起研究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指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内外的专家纷纷认为新一轮的刺激政策即将出台。就目前来讲,我国的经济到底是否适合再受“刺激”,货币工具还能否有效的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胀的压力还依然存在,到底如何稳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难题。
国内外经济环境持续恶化
温家宝: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外媒热议温家宝讲话 普遍预期刺激政策将出
如何通过结构性减税刺激内需
  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3%,增速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除了北京、上海外,由于其他地区工业占据经济绝大部分比重,工业增速回落,可能隐含经济增速降低的可能。为此近期河北、浙江、福建、青海等地纷纷召开会议,出台文件,或者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工业投资或项目建设的步伐,以便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
  由于欧洲政坛的动荡和变化,如何在应对欧债危机的同时确保经济复苏成为讨论重点。宣言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出现积极迹象,但是依旧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欧洲应考虑如何在提振经济增长的同时推进结构性财政整顿的问题。宣言指出,希腊应留在欧元区内。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欧元区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威胁,政府必须促进增长,而减债任务已经让欧洲大陆承压,令全球市场投资者紧张。
货币政策还能否刺激经济持续增长
&&&&5月11日,4月份宏观经济数据(CPI、PPI)刚刚公布,5月12日晚间,央行宣布从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时隔近三个月,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再次被使用。这也是央行今年来第二次下调准备金率。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有望释放4000多亿元流动性,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提振股市信心无疑是一个利好。但是质疑声也纷纷传来,到底货币政策能否达到稳增长的目的,尤其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的走向是否会被改变,经济的健康发展还能否保障?
&&&&这种人为压低利率下的“虚假信号”造成的资源错配,迟早会被“清算”。即期消费品不足,而迂回生产阶段过长;资本品的投资不是“过度投资”,而是“不当投资”。这种不当投资的结果,是因为投到“高阶资本品”生产阶段的资本过多,导致产品过剩。最后,这些不当投资企业的产品滞销、基础设施利用率不足、经营亏损时,就不能偿付银行的贷款。这样一来,待到银行贷款需要进行清偿的时候,整个金融系统和生产过程就会发生巨大的通缩效应,经济的衰退随即就会到来。
&&&中金公司最新发布策略报告指出,4月份的贷款数据显示银行已产生明显的惜贷情绪,更倾向於配置低风险的信贷资产。这种情绪也意味着货币政策放松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在下降。如果将票据融资理解为低风险资产,而普通企业贷款理解为高风险资产,那麽这种在量价上都出现反向走势的现象说明银行开始产生明显的惜贷情绪,更倾向於配置低风险的信贷资产。随着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高信用资质企业均通过发债来降低融资成本,已不再是普通贷款的主体;而信用资质较弱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仍相对旺盛,但在缺乏担保或足额资产抵押的情况下,银行对这些企业的放贷比较谨慎,要求更高的利率进行风险补偿。
&&&&货币政策决策与社会融资规模及其结构关系密切。社会融资规模或信贷增长应该低于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之和,而不能超过。未来应着力提高资金的效率,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开关,坚持稳健政策不动摇,货币政策不能放松。过去的二十年,经济增速规律不起作用,未来十年内则一定发挥作用。我国资源、发展方式、技术创新和品牌乃至汇率变化等,都不会支持未来十年年均增速保持在7%-9%以上。如果我们依然要保持如此高的增速,代价必然是继续以高信贷、高投资刺激粗放式经济增长,我国将成为全球物价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该不该刺激经济增长
&&&&如果说前几个月大家还在为通胀是否主要威胁,经济是否软着陆争执不休的话,4月份的数据已经给出答案,争论可以告一段落了。由于经济已经大幅下滑,剩下的可做的事情是不是仅剩下进行被动的“保增长”了。在经济下滑,通胀压力犹存,经济需要转型的时期,中国是否应该刺激经济增长,是否还有其他有效的方法?
&&& 从4月份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还会在7.5%以上,依然处于经济预期目标以上。经济增长适度的回落,有利于抑制需求过度扩张和短缺而引起的通胀,有利于促进行业兼并重组,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中国目前不应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不过,宏观政策也要防止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短期内增长速度的过快下滑。宏观政策有两个方面的重点,一个是保持宏观需求政策的基本稳定,根据情况变化适时适度微调;第二是重视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比之令人忧虑的中国内外需市场的回落,当前更要警惕的是日益高涨的政府投资风潮。最新信息显示,政府投资再度出现松动,一些因缺乏可行性被压下的投资项目,当前也出现了审批松动的迹象,同时商务部等也展开了保今年外需增长10%的政策安排。这些短期刺激政策一旦占据主流,将使经济变得更坏。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巨额刺激计划虽曾促使经济大幅反弹,但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的急剧膨胀,以及民众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疑虑。这些刺激计划引发的存量风险尚在酝酿之中,如果此时再度展开新一轮刺激,那么新增投资项目的资产质量将更堪忧。
&&&&当前经济增速出现下滑,部分人士希望政府通过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发展。这一做法非常危险。现在国内正是尝到了2009年放松银根的苦果。货币超发会引发资产价格上涨,但物价上涨、房地产价格上涨存在滞后性。宏观调控应该着眼长期性,把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结合起来。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还有很大空间,但降低利率可能性不大。
如何才能稳增长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湖北考察并召开六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他强调,要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此,有政策部门人士表示,“稳增长”不是“保增长”,但是如何才能是经济稳增长而不是滞涨或疯长呢?
&&&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需要。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散尽,国际主要经济体依然面临着增长乏力困境。在近日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上,八国领导人除一致表示希望将希腊留在欧元区外,强调“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是八国集团面临的迫切任务”,并承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振兴经济、消除金融动荡,这些举措包括在可持续、具有可信度且不加大通胀压力。的环境下来提高生产率、经济增长和需求。在国际主要经济体将注意力放在增长和就业上时,中国政府此时更加强调稳增长,是应对外需下滑的积极举动。
&&&&每次涨价都有着各种情由,但是,涨价是不是最好的解决手段?涨价,会不会引起打车人数减少?出租车涨价,能否缓解打车难?成本上涨,为何要全由乘客埋单?对于出租车司机群体来说,不挣钱的生意没法做。但涨价过后,算一笔账也不划算如果燃气价格上涨,会把这涨上去的2块钱,再吃回去,而燃气涨价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种旧有的分配方式和体制是到了改一改的时候了。
&&&&今年的“稳增长”与往年的“高增长”有所不同。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调整经济结构,还要控制通胀预期,调控的艺术很难把握,实现预期目标有不少挑战。如何做到“稳增长”?是以扩大内需为主,还是以增加投资为主,学界存在较大分歧。高盛高华中国经济学家宋宇认为,由于消费这只内需“跛脚”短期内难长壮实,于是投资将依然是“稳增长”的“支撑腿”。今年应该不会出现从投资到消费的再平衡调整,随着未来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加速,投资对GDP的贡献占比可能再度上升。在他看来,扩大投资政策对经济拉动作用十分重要,不仅反映在整体投资的增速上,也体现在一些重点领域投资的明显加快。
&&&&当前,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稳增长的问题变得突出起来。在楼市调控的关键时期,稳增长不仅不等于放松调控,而且还要稳定已有调控政策,绝不让调控出现反复。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松劲是中央政府的正确决策,也是社会民众的强烈呼声。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抵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是应当坚持不懈的方向。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是结构性调控,不是总量性从紧。为此,需继续稳定政策,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住房限购措施,又要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密切关注市场新动向,及时做好政策储备。
专题策划制作 和讯新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2016,中国经济八大关键词
本报记者&罗&兰&宦&佳&王俊岭&邱海峰
&&来源:&&&&
  谢太峰
  徐洪才
  赵锡军
  何维达
  供给侧
  【会议提出】
  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
  【专家解读】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过去常说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都是从需求方面推动经济发展,但这几年供给端出了问题,表现在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老百姓需求的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却难以满足,致使大量国内消费需求转向海外。
  供给方面出现的问题其实是结构性问题,所以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其核心是结构调整。几天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明年的供给侧改革要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保持有效投资力度”等多个维度同时发力。
  供给侧改革的同时,需求方面也不能偏废,要“两头促进”,不能“一头沉”。需求侧改革也存在结构性问题。在投资和消费的结构中,过去多依赖投资,现在应增加消费的比重,以消费拉动经济;在消费中,过去政府消费占比大,居民消费少,今后应提高居民消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谢太峰
  创新创业
  【会议提出】
  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专家解读】
  创新是全方位的,包括制度、理论、技术、模式等创新。技术创新可以提高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体制机制创新涉及改革,按照计划,新一轮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繁重,国企、财税、金融体制、土地制度、户籍等改革都将有大的推进。
  要推动全社会力量进行创新、创业。社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包括国有和民营企业,要激发它们的创新动力,特别是国有企业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个人是创业的主体,要改革科研、教育体制,解决当前应试教育和科研体制的弊端和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
  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三者应协同努力,共同打造公共创新平台,在社会上形成整体创新合力,给那些有创新能力但资金缺乏的个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所以要通过金融创新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如,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新型金融业务支持创新创业。还应鼓励跨国创新合作,特别是重大技术研发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
  双向开放
  【会议提出】
  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继续抓好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推进外贸优进优出、积极利用外资、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自贸区及投资协定谈判、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工作。
  【专家解读】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此次会议透露出2016年对外开放领域至少有以下几点是要突出考虑的:
  首先,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国际空间,把“一带一路”、亚投行、自贸区等战略规划落实到位;第二,继续转变我们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从“大进大出”到“优进优出”,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在对外出口领域改变现在需求减弱的现状,以优秀的产品撬动别国的购买欲望,优化我们对外出口的产业结构;第三,稳定开放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第四,加强全球治理,应对国际压力。面对当前利用外资受到挑战的情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一次重申了我们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的立场,一方面我们在利用外资上不会再“来者不拒”,而是会认真筛选,并且进一步完善反垄断等相关法律法规,外资也要适应我们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还是要给外资吃“定心丸”,积极提供各种服务,有方向地欢迎和鼓励外资进入,这也是我们未来对外开放的趋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
  去库存
  【会议提出】
  化解房地产库存。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专家解读】
  房地产消费和工业制成品消费有根本性差别,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们不能简单按照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思路去化解房地产库存。因此在“去库存”这面大旗下,还是得找到潜在的消费人群。目前农民工进城的确是“去库存”最主要的利好,农民工市民化肯定会带来新一轮消费拉动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但首先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农民工就有条件将他们的长期消费行为从农村转向城市。
  房地产“去库存”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有必要与市场结合到一起,通过改革打破一切制度门槛,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真正推进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落实户籍制度改革,这才是未来推动城市消费最关键的发动机。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通过这次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波动,认清市场作用。政府不能再通过土地出让金,以双重利益动机推动房地产发展,其在房地产市场的利益闸门应彻底关闭。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李铁
  去产能
  【会议提出】
  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专家解读】
  在“三期叠加”中,很重要的一“期”便是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这些传统政策大多着眼于“需求管理”。可以说,我们今天面临的产能过剩,一方面是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有效供给不够。
  让过剩产能出清的方法有很多种,企业破产和兼并重组都较为常见。但需要指出的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这意味着中央已经充分考虑到了破产这一形式可能带来的阶段性、结构性失业压力及其所引发的种种社会、民生问题。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不仅将进一步压缩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过剩产能,而且还将更加注重提高有效投资并给予必要的财税支持,加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绿色环保等领域优质产品的供给,从而在缓解相关产品结构性短缺的同时发掘新增长点,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权衡
  补短板
  【会议提出】
  要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使劳动者更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
  【专家解读】
  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补齐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并从收入分配、企业造血能力、软硬件基础设施等角度拿出了具体意见。特别是首次明确地提出了“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这无疑体现了决策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的果断以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问题上的决心。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比较依赖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但大多集中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而一些“看不见”的领域却比较薄弱。如,很多城市的排给水设施比较落后、应急能力较差,往往下一场雨就出现了城市内涝现象。这就是投资以“点”为主所产生的弊端。与此同时,我们在智慧城市管理、互联网、信息化、公共服务等“软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也要不断加大力度,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正是针对这些基础设施供给上的不足,此次会议才提出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因此在投资方面,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区域内基础设施升级、医疗资源扩充更新等都将成为2016年经济生活的重要看点。
  ――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杨松
  去杠杆
  【会议提出】
  要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专家解读】
  应该说,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去杠杆”任务,对于防范化解我国金融风险既系统全面又突出重点。其系统全面性体现在,对于我国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都有所提及,并总纲性地提出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又重点提及了地方债务风险问题,其中“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就要求在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时,要弄清债务总量,根据债务的不同类型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在具体措施方面,任务提及了“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事实上,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看,还有加快推进的必要。特别是,明年地方财政可能面临一定的收支压力,若地方政府债务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则可能带来一定风险,“去杠杆”这一任务实际上是对此做出了一个预案,而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前提就是加强债务置换的工作。此外,对于非法集资、以互联网为幌子的非法融资等金融领域的违法违规操作行为必须加大查处力度。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
  降成本
  【会议提出】
  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要降低社会保险费。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要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要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专家解读】
  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有其现实需要,以目前我国企业运行现状来看,企业明显面临着负担重、成本高的问题。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我认为,在后期政策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三点,第一是政府在给企业提供更多便利时,要注重多提供一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具体措施方面,要不断减少地方设置的“门槛”,特别是省市一级的工商税务部门,要加强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能力。第二是进一步减税降费,在降低相关税费的同时,要特别严格地整治不合理收费问题。第三是降低物流成本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其中高速公路收费及过桥费的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对于那些原先收费已超过10年且已基本收回成本的高速公路,可以减少相关收费。在具体收费措施方面,可以考虑完善物流费用的结构,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教授何维达
(责编:曹昆)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评论: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难以重现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宏观经济在二季度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同时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表态也有微妙变化,表现一定程度的担忧。在这种背景下,有关新一轮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可能卷土重来的呼声陡然高涨,当前政策的急剧转向又被推到了风尖浪口。然而,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与政策走势来看,这种可能性目前仍然较小。如果着眼于更长远的推动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新一轮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推出更加需要慎之又慎。
作为重要的先行指标,PMI指数在4月达到55.7的峰值后连续两个月下滑:6月份为52.1,比前一个月回落1.8个百分点,创历史同期最大跌幅。与此同时,其它的一些领先指标也开始出现下降态势:新开工、在建项目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均在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去年的4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降幅比较明显。其实,回顾年初的各类预测,今年宏观经济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几乎是没有异议的。由于去年GDP基数比较低,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1.9%也就在预料之中。这也表明,在强有力的宏观政策措施推出后,经济完全回归到持续快速增长的轨道上来。但是,接近12%的增速显然偏高,继续保持如此高的增速是不现实的。综合目前的普遍预测来看,二季度GDP增长仍然会达到两位数,今年全年8%的增长目标完全可以实现。因此,目前仍然是适度放缓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值得特别担心,还不到提及新一轮刺激政策的时候。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央从前年底开始推出了一系列货币、财政政策加以应对,特别是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首的强力刺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应急的临时举措。例如,接近十万亿的信贷天量超过正常年份的三成左右,从信贷投放情况看,它的积极主流是要充分肯定的,但在信贷质量、信贷结构、金融资源配置及投放效率等方面,却暴露出很多问题,留下了很大风险。因此,在经济企稳并回暖后,着手恢复政策的正常化就必然会成为今年宏观政策的主基调。具体而言,无论是要求新增信贷总量控制在7.5万亿之内并均衡发放,还是要求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程序正规化,主基调显然是政策恢复到2008年以前的常规状态。因此,在危机逐步平复的情况下,这些应对危机临时举措的退出早在意料之中,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其用意显然更多的是使宏观政策重新走上正常轨道,绝对不能简单视之为大幅收紧。在没有大幅收紧的情况下,重新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也就言之尚早了。
重提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更多地是对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担忧,背后体现的是对高增长目标的“崇拜”。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过程中,8%的GDP增长目标被提出,以此水平为基础对经济增长进行目标管理的政策思路得以确立。其后,8%的目标似乎成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区间的下限。但是,理性分析之下,没有理由认为10年前确定的目标水平仍然适用。一个简单道理是,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的基数扩大、动能趋弱,GDP增长有减缓的趋势。对中国而言,鉴于其经济的“大块头”,随着GDP总量的提高,经济增长的资源限制也日益显著。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的GDP总量是8.9万亿元,2002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2009年则达到了33.5万亿元,世界排名第三。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水平应适时地下调。如果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3%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相比,我们仍然保持这样高的增长目标显然是太过于苛求自己了。
(本文来源: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415073条
评论358087条
评论228006条
评论97268条
评论95583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张维迎:中国新一轮刺激政策只会带来更多问题|张维迎|刺激政策|问题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张维迎:中国新一轮刺激政策只会带来更多问题
  “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会”于4月8日-11日在海南博鳌举行。上图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海伟 摄)
  新浪财经讯 “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会”于4月8日-11日在海南博鳌举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与印度塔塔集团名誉董事长拉坦-塔塔就“印度经济活力与企业的竞争力”展开对话。 张维迎在回答提问者关于政府又出台了新一轮刺激计划,包括加强对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以及对中小企业进行减税的看法时表示,政府新的激励刺激政策会带来未来更多的问题,这个刺激过程不可能永远扩张下去,所以我对此很担忧。
  以下为张维迎发言实录:
  提问:谢谢张维迎老师,近日中国政府又出台了新一轮刺激计划,包括加强对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以及对中小企业进行一些减税,我想知道您怎么看待新一轮刺激,是否对企业活力长期有怎样作用?从政策层面来说,怎样保证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跟创新环境?谢谢!
  张维迎:我现在是请大家问问题,并不是回答问题的。但是简单来讲我认为政府新的激励刺激政策会带来未来更多的问题,这个刺激过程不可能永远扩张下去,所以我对此很担忧。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