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京东绑定银行卡安全吗是不是越多越安全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1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Hi,看起来你很喜欢这些内容,但是你还没有登录!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收藏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新生大学:遇到危险时,人越多越安全吗?
来源:南方网作者:
  想象以下两个场景,哪个场景让你感到更害怕?
  场景A:月黑风高的夜里,你不小心走错到一个小巷子里,迎面走来两个男人,两个人相互不认识,走在后面的那个男人身材高大。忽然前面那个男人朝你冲过来并且将你扑倒、实施抢劫。
  场景B:阳光灿烂的下午,你一个人漫步在公园的中心地带,周围大约有 40 多个居民在享受他们的休闲活动,忽然有个男人朝你冲过来并且将你扑倒、实施抢劫。
  不出所料的话,大部分人会选择场景 A 。场景 B 的获救率看上去比场景 A 高出 40 倍。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来回顾与以上场景类似的真实事件:
  1964 年 3 月 13 日凌晨,纽约一名 28 岁的女子 Kitty Genovese 在自己的住所附近被一个持刀歹徒袭击。由于呼救声引起了邻居注意,凶手一度逃离作案现场,但因无人实施切实的救援行动,凶手很快返还现场继续行凶,最后将她奸杀。据报道,整个过程持续了 35 分钟,38 个邻居目睹此事,但无人报警或出手相助。(2007 年这段新闻被爆出数据夸大,但却正因为此开启了心理学的一段重要研究)
  2007 年,一名中国小伙公车上抓小偷被捅 10 刀,周围乘客袖手旁观。
  2008 年,一名美国男子在马路旁边把自己的儿子活活踩死,此人的家人、朋友及路人在旁围观,无人制止。
  2011 年 10 月 13 日下午,广东省佛山市,2 岁女孩小悦悦被汽车撞倒并碾过,7 分钟内,18 个路人经过,但无一人救助,最后被一个拾荒阿姨救起,但还是在 8 天后去世。
  现在你意识到了吗?当危险发生时,身边的围观者越多你的获救率可能反而会下降,在心理学上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不是 “社会型冷漠” 而是 “旁观者效应”:
  紧急状况发生时,如果周围有很多人在场,个人施以援手的利他行为就会被抑制。 围观者越多,大家就越容易袖手旁观。
  心理学家曾设计过一个实验来验证旁观者效应。他们将实验人员分为两组,每一位受试者都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只能用对讲机与他人对话。实验者让第一组受试者进行两两对话,让第二组受试者进行六人对话。事实上每次实验中有且只有一名真正的受试者参与对话,其余人员的对话全是准备好的录音。
  第一组实验中,心理学家会播放一位患有哮喘病男孩的录音,在对话的过程中这名男孩忽然 “犯病” 并在对讲机里寻求帮助,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里有 85% 的参与者都向实验人员报告了这个突发状况,平均用时不到一分钟。
  然而在第二组中,即使播放了完全相同的哮喘病录音带,当真正的受试者认为除自己之外还有其他四名受试者在场时,报告率下降至 31% ,平均时间上升到 3 分钟。
  遇到危险时,难道不是人越多越安全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合常理的现象呢?
  1. 责任扩散机制
  分析一下上述实验,当前提条件为两两对话时,受试者就会感到自己有百分百的责任在对方遇到危险时需要出手相助;当参与人数扩大,受试者心中担负的责任感也会随之分散,认为其他人也有责任施以援手。如果(录像带中)其他人不理会哮喘病患者的求救,依旧自顾自地讲述自己的内容,参与者也会抑制住自己的施救欲望。
  同样的道理,危险发生时如果你是唯一的旁观者,你会认为自己有全部的责任上前处理这件事,但是当周围有很多人时,这种责任感就会被分散,心里想着,他们不去我为什么要去啊。
  上述事件中的 Kitty Genovese 奸杀案(1964)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人们对于 “社会型冷漠” 以及 “旁观者效应” 的讨论。事后的调查中,38 名邻居都认为其他人应该会报警,自己可以按兵不动。正是这种责任分散、相互推诿的思想使得一条无辜的生命白白地牺牲。法医说,第一次刺杀时的伤口是不足以致命的,如果在第一次 Kitty 被刺杀时 38 人中有任何一个人报警,警察都能在第二次歹徒折回现场之前赶到案发地点。
  不仅仅是责任感被分散,不帮助受害者的自责感和内疚感也同样被分散。反正其他人也没什么反应,我这么做是正常的。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谁都有责任” 最终变成了 “谁都没有责任”。
  2. 多元无知
  大部分的冲突看上去也许并不是危险事件,我们会通过参考周围人的反应来对危险程度进行界定。必须先做出判断,才能决定是否介入事件。没有人喜欢把正常情况误判为紧急事件,那意味着自己大惊小怪,并且很愚蠢。
  比如说一男一女拉扯吵架,可能是情侣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 “和颐事件”;成年人扛着大哭的小孩往前走,可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也可能是拐卖。当我们发现四周所有人都对此冲突漠不关心时,我们就容易判定这个冲突不是危机事件,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多元无知”。
  关于 “多元无知” 我有一次印象非常深刻的亲身经历。那会还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在一个四年级小孩的家里给他做家教,孩子的父母都不在家。忽然从隔壁传来一名女子的惊声尖叫并让我们给她打 110 ,另外一名男子吼了一声后隔壁又迅速恢复了平静。我与小孩都受到了惊吓,于是通过猫眼看楼道上有没有其他人出来查看。在确认周围没有任何人反应时,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判定隔壁应该是恋人吵架,加之我平常也不爱多管闲事,于是准备给小孩继续上课。没想到正义感超强的小孩突然泪流不止,气愤地质问我为什么不拨通 110 ,认为我是个无情的坏人,迫于无奈之下我到楼下找了物业上来查看,最后发现真的是该名男子入室抢劫!
  如果当时没有小孩单纯的正义感,也许隔壁就会酿成一桩悲剧。在不确定眼前是否是危机事件之前,很多时候我们害怕尴尬、害怕自己反应过度,不愿意 “自作多情”,我们会不动声色,观察周围人的行为。我们没意识到,周围的其他人其实也在参照我们的行为,这样样就导致了一群 “不明真相的群众” 在相互观察,结果就是大家都看起来若无其事,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于是我们就判断一切正常。这种 “每一个不明真相的人都通过其他不明真相的人来判断情况,结果依然是大家都不明真相” 的现象,导致一个危机事件被所有人解读为正常情况。
  旁观者介入步骤
  旁观者从察觉到危机事件到采取行动,必须完整地经历以下五个步骤,缺一不可,否则旁观者效应都会继续发挥效应。
  1. 注意到正在发生的事件
  就算有一个被撞的小孩倒在马路中间,当你插着耳机,着急地赶着还有 5 分钟就开始的面试,是有很大的几率根本注意不到到这个小孩的。有多余的注意力观察到眼前的突发事件是介入的前提。
  2. 判定眼前的冲突是危机事件
  在第二个原因中我们已经提到,大多数原因模糊的冲突事件中,我们采取多元无知的方式进行判定。不过对于一些作案动机非常明显的冲突,比如持刀抢劫等,可以立即判定其为冲突事件。
  3. 担起自己的责任感
  在原因一也中说到,通常情况下围观者越少,每个围观者心里承担的责任感就越重,但不排除一些天生古道热肠的侠士,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充满百分百的施救责任感。
  4. 解决危机事件的知识和能力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溺水者,但是你自己也不会游泳,那么就算有心救人也无力施救。只有当旁观者拥有解决危机事件的知识和能力时,上前施救才是有意义的。不过在这里,可以采取施救转移的战略,找拥有解决能力的人来帮忙,比如呼救周围会游泳的人救人或者立马拨打 110。
  5. 行动的意愿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就算有旁观者具备以上的四点,TA 也会考虑自己行动的代价。比如 “彭宇事件” 中扶起倒地老人被反咬一口索要经济赔偿的代价,或者是勇斗歹徒导致受伤甚至死亡的代价,又或者仅仅是误会成多管闲事的丢脸代价。
  如何更有效应对危机事件
  受害者角度
  虽然说文中一开头提到的 A、B 场景中前者的获救几率或许更高,但是依旧非常不建议你出现在人烟稀少的地段,很可能一个旁观者都遇不到啊!
  我们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围观者众多的情况下,如何降低旁观者效应,很简单的原理:去提高其中某一个围观者的责任感即可。当危机发生在你身上,不要只是一味呼叫救命,锁定人群中的特定的一位看上去具备解决危机能力的围观者,大声向他喊出自己遭遇的危机,把 “救命” 具体到 “抢劫!”、“拐骗!”、“性骚扰!” 等能够让旁观者明确判定危机事件的词语上。你可以明确告诉 TA 应该做什么并且尽可能降低 TA 帮助你的成本和风险,消除 TA 的顾虑。
  这时你选定的这名围观者的施救责任感会瞬间飙升,当 TA 做出施救的表率行为时,周围人也会被其带动施救,你获救的可能性会远远高于向四周胡乱呼救的做法。如果对方还是无动于衷,你可以损害任意旁观者的利益进行求救,比如破坏他们的财物等。
  旁观者角度
  当你作为一名旁观者,一定要意识到本文中提到的 “多元无知” 、“责任扩散” 等心理作用,永远把自己当做是唯一一名在场的施救者一样去行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大方向呼救者确认是否是危机情况。确认情况后,采取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有效行动去解决危机,如果超出了自己能力之外就拨打 110 或者求助身边看上去有能力解决此危机的围观者。
  幸运的是,研究表明了解旁观者效应能够提高人们在危机事件中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心理学家 Gerfen 在 1973 年的一项实验中,让一组参与过旁观者效应讨论的学生与另一组未参与的学生分别路过一个心脏病突发的老人身边(事先导演),那些参与过讨论的学生采取施救的行动率比起未参与的学生整整高出了一倍。也就是说,人们在了解旁观者效应之后明白了提供帮助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天你花上几分钟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也会为日后的社会和谐做出一份努力。虽然遇到危险时人多并不一定安全,但是知识越多越安全。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团绑定银行卡安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