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特点的内容有哪些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改革探讨(一)
完善内部审计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环节。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建立及完善垂直、独立的一级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和完善内部审计自身的运行机制这两方面,仍存在着不少的。依据国情和商业银行行情,运用公司治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公司治理
  Abstract:Improving the internal audit system is a crucial
component to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Certain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reform of internal audit system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but quite a few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building and improving of a vertical and independent internal
audit system and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and the management situ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i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l audit
system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hrough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based o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Key words: state-o
corporate governance  
  商业银行是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股东和金融客户的利益,对金融秩序也有着直接的。有专家称90%的银行坏账损失可以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来规避[1]。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金融案件主要集中在基层银行,这跟银行内部审计体制的缺陷有很直接的关系。加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
  一、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改革的最新进展
  (一)取得的成效
  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而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是改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外部监管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国有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了内部审计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相对独立和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整体合力逐渐形成。一是公司治理架构已经建立。国有商业银行都已按照《公司法》和公司治理的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建立了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内的“三会一层”的组织架构,作为公司治理运作的依托。二是运作更加规范。改制后的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都设立了包括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在内的组织机构,使董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明晰和落实。三是内部监督加强。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由原来对经营管理层负责改为对董事会负责,跨地区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框架初步建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审计的质量和有效性得到提高。
  (二)暴露的新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正朝着董事会领导下的一级内部审计体制努力,朝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转变。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建立及完善垂直、独立的一级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和完善内部审计自身的运行机制两方面。
  1.建立和完善垂直、独立的一级内部审计组织体系面临着三大约束
  一是管理和成本约束。国有商业银行融跨国银行和社区银行功能于一体,经营规模大,分支机构多,分布地域广,服务层次庞杂,导致内部审计任务繁重,审计业务量大。单就审计人员数量而言,五家国有商业银行(2007年银监会将银行从股份制银行范畴划分出去并入国有商业银行称为五大行)目前各自拥有一支数量庞大且监管部门仍认为数量不足的审计队伍。按审计人员占员工总数的2%,每家银行内审人员平均有7000人左右,有的已超过1万人。如果将这支队伍直接交由总行内审部门管理,只考虑如何让他们在行际间调度、专业分工和审计任务分配等活动安排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而国外银行如花旗银行的内审队伍仅有900人左右,大概只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八分之一。
  二是组织架构约束。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层次多,委托——代理链条长,很多分支行行长集代理人、委托人和管理人身份于一身。一级审计体制很难与纵深的机构层次配套。信息技术的广泛和管理技术进步推动了组织机构的扁平化,但扁平化是有限度的,要受管理者素质等因素制约,并不是扁平化程度越高越好[2]。另外,以一级分行为例,一级分行要管理二级分行、县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三到四个层次,这使一级分行行长实际上需要一支辖内的内审队伍,客观上限制了一级内审体制的建立。
  三是权力配置约束。国外银行大多实行“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架构,总行集权程度很高,许多业务集中在总行职能部门,分行权限较小,职能单一,分行只是一个营销中心,分行行长主要负责协调工作。如花旗银行内部审计人员900人当中总部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就占有575人。相反,国有商业银行采用“块块强、条条弱”的权力配置模式,分支行权限都较大,分支行作为成本、利润、风险控制和资源配置中心,是事实上的经营主体。因此,审计资源必然要向这些单位配置,审计对象和审计任务必然要集中在这些分支行及其业务部门。根据资料显示商业银行发生的金融案件也主要集中在分支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80%的审计人员集中于二级分行。
  2.内部审计自身的运行机制存在四方面问题
  一是内部审计如何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定位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趋势,由管理层领导内部审计的模式向董事会领导内部审计的模式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内部审计如何面对管理层和董事会的双重领导,如何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相关职能对接。在董事会的决策程序中,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是作为董事会的咨询机构还是可以独立对银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是简单地作为董事会决策的前置环节还是可以做出最终决策,这些都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与业务发展。
  二是内部审计如何在强化独立性的过程中保持执行力。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都实行由总行审计部门垂直领导的条线管理模式,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空前加强。但是分支行的审计机构从分支行分离出来后,基本上脱离了分支行的管理约束,总行审计部门限于空间距离也无暇顾及其日常管理,而分支行的审计机构在人事关系、业务利益等方面仍与分支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面对这种情况,如何保证分支行的审计机构尽职尽责、严格按照决策层和审计总部的要求开展工作。此外,分行审计权力上收到总行后,审计部门对分行审计还比较容易,但是对于同级部门的审计,比如对总行业务部门的审计如何进行[3]。
  三是内部审计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如何适应银行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产权制度改变带来了新的资本风险问题;信息披露按国际规范更加及时、全面和公开,关注程度显著提高;市场变化与竞争加剧导致银行业务创新层出不穷,信息化进程与数据集中不断提速等都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如何在与业务部门保持独立的同时,不断提升业务能力,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节奏。
  四是如何在充分发挥内审职能的同时实现对内部审计的有效约束。经过近几年的内审体制改革,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到加强,审计权威得到逐步建立,审计监督职能发挥比较充分,在部分领域评价结果也被业务考核体系所采纳。但是,任何权力都必须有监督和制约,谁来监管监督者,怎样实现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制约。
  二、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成因探析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都规定内部审计主要负责人由董事会任免,内部审计部门及其负责人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即审计负责人代表内审部门,接受董事会的委托,在系统内组织开展审计工作。借鉴公司治理相关机制把内部审计对应公司治理的主体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某些治理结构缺陷。
  (一) 委托代理层级过多,内部约束逐级递减
  国有商业银行在董事会内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部门除向董事会负责外,“并应向行长、监事会汇报工作”[4]。内部审计面对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形成了第一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从审计部门内部组织架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内审机构设置仍然对应于业务管理层级,内部呈现多级委托代理关系,审计工作的开展和结果的报告仍然受到相应层级管理者的很大影响。众多的代理层级造成委托人监督约束的强度不断减弱,从而使处于链条终端的代理者不能得到有效约束,基层分支行容易出现金融案件也正源于此。
  (二) 权力制衡力量不均,影响审计职能发挥
  良好的治理机制需要以合理的权力制衡架构为基础,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局面。体现在内部审计系统,就是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拥有审计工作的决策权,审计部门受托行使执行权,监事会对审计决策与执行进行监督。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在行使对内部审计决策权的同时,直接对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监督,而监事会只进行指导。实际运行中,银行经营管理层对审计系统的权力制衡体系影响极大。银行经营管理层是内审的服务对象之一,在治理机制中属于来自审计外部的一种影响力,正如客户之于银行,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但却不能受其控制。而现在恰恰是这一客户——经营管理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自身的人、财、物管理,这必然使得内部审计约束机制软化,相应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三) 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有待加强
  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几个要素。”(美国COSO委员会的定义)借鉴内部控制要素对内部审计系统进行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自身控制至少存在以下不足:(1)风险识别与评估手段操作性不强。比如对审计业务风险没有设计合理的识别和计量,尽管理论上已经有审计风险模型,但还没有针对具体项目的参数设置与实证运用;对审计操作风险进行分析仍远远不够,更谈不上评估和有效控制[5]。(2)流程控制与标准化管理仍不到位。对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控制不够,过于注重问题数量与审计报告等明显的结果,忽视了在审计过程中将高层的导向和质量意识渗透传导到审计环节;对审计项目没有进行合理归类,流程的标准化设计与优化仍显不够。(3)信息屏蔽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是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信息,限于层级之间的复杂关系,局部仍存在下级机构对上级机构的选择性屏蔽;另一方面是业务信息在机构之间缺乏合适的交流平台,也存在相互之间被动屏蔽的盲区,大量信息无法实现共享。(4)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论是审计委员会,还是监事会和总审计师,对各级审计机构的评价都只能使用模糊评价方法,没有建立一个客观、可比的评价体系。即使是对具体项目质量的考核,就结果的比较而言也会因评判时目标取向的不同而出现很大的弹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重心由事后评价转向事前风险管理和对过程的控制.就当今世界银行业内部审计来说,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非常注重增值服务功能,强调内部审计不单单是常规审计、事后发现问题,更致力于事前防范,事后解决问题.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差错堵漏阶段,还不是真正的增值型审计.本文就如何改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提出建议.
抚顺市财政科学研究所,辽宁,抚顺,113006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本文读者也读过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您的位置: &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的现实选择
优质期刊推荐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使之适应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你现在的位置:> >
浅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
会计城 | 日
来源 : 互联网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是指由国家控制和管理的商业银行。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商业银行。[关键词]商业银行,审计,模式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及内部审计涵义日,中国银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是指由国家控制和管理的商业银行。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商业银行。   [关键词]商业银行,审计,模式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及内部审计涵义   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全国合作金融监管工作会议上透露,中国金融资产总量已达到60万亿元,其中银行业金融资产高达44万亿元,居民储蓄额达16万亿元,中国金融资产总量占全球总量已上升到4 %&5%;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拥有77000家营业网点和120万员工,占总资产51.3%,仍然占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半壁江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供应者。   正是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中的地位日益突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2.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的定位不明确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实际上定位在对操作层的违规进行检查和处罚上,内审部门的工作都是停留在事后检查上,并且&突击审计少,事先预告多&,后续审计也是处于起步阶段,日常的监督工作还没有启动,在工作方式上存在着只检查问题和向领导反映,没有深层次的分析和总结问题,不能发挥内审的 &保健&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的定位还不明确,仍处于模糊状态。   2.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不健全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基本上是介于账项基础审计向制度基础审计过渡的一个阶段,以全部业务和账目为基础,主要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于审计人员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这就使得内部审计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造成审计期长、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下等弊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多,中间业务量大、资金往来频繁、会计资料及相关信息繁杂,在此情况下,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仍采用传统的审计方式是非常不经济的,最关键的是审计人员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过于依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忽略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环节,不能有效的从多渠道,如组织的环境、历史的方面搜集审计证据,无法突出审计重点,不利于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   2.3内部审计成果运用不够   尽管在审计体制的改革下,审计信息更为畅通了,但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表现在:一、内审部门对审计出的问题通常是采用一对一的纠正或处罚,缺乏对共性问题的系统性考核、分析、研究和整改机制。许多问题年年查年年有,既浪费人力资源又加大了审计成本;二、被审行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缺乏进行整改的约束机制。通常上级行的考核主要以量化指标为主,尚未建立对经营管理的整体考核评价体系。造成下级行不重视内审警示作用,甚至存在屡查屡犯的现象;三、审计成果在同行及上下级之间的利用不够。目前能运用的仅限于系统内常规现场审计项目,而对下级行的自审项目中存在的风险披露不够及时,敏感问题避重就轻等人为过滤现象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因而很难以全面角度通过信息反馈作用使审计建议得到真正的落实。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建设   3.1明确和转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的定位   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必须紧贴经济发展脉搏,进一步确立&以资产质量为主线,以保障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指导思想,以&促进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为审计目标,改进和完善组织方式。通过重点审计资产质量的安全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经营行为的合规性等,揭露金融机构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政策、制度和监管上分析原因,促进建立安全、高效、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促进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是在当代商业银行改制中对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位。   3.2大力推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   大力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由于制度基础审计最大的缺陷是对管理舞弊侦查的无效率,使得管理舞弊往往失去控制。在商业银行实行风险基础审计,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强内部控制能力,而且可以控制和降低审计自身的风险。通过对商业银行管理行为、资产风险的分析和评价,全面把握被审计主体的风险状况,找出高风险领域,在此基础上确实审计重点和审计频率,以便集中力量对高风险领域进行控制和管理,帮助和促进商业银行各级管理层提高管理水平,做到科学决策,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   3.3实施系统管理工程,加强审计成果有效运用   (1)建立审计成果及信息分析制度。   (2)建立审计信息成果库,实现同级行之间的资源共享。   (3)实现上级行对下级行审计成果的垂直管理和利用   (4)加强对审计过程的动态管理。   (5)逐步建立内部审计成果披露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信息的透明度。这样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既可以增加审计工作的公正性,扩大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结果的知情权,又可以拓宽审计人员视野,储备审计信息资源,达到提升审计质量,促进内部审计成果有效利用的目的。
[获取更多干货,请关注会计部落微信公众号]
你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