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买房出租外 还有哪些稳健投资与理财知识的投资能增加被动收入

标题栏上的滚动字幕代码 - 获取财务自由的秘诀http://www.pigrich.com/
&&&&&&&&&&&&&&&&&&&&&
&&&&&&&&&&&&&&&&&&&&&
&&&&&&&&&&&&&&&&&&&&&&&&&&&&&&&&&&&&&&&&&&
&&&&&&&&&&&&&&&&&&&&&&&&&&&&&&&&&&&&&&&&&&
&&&&&&&&&&&&&&&&&&&&&&&&&&&&&&&&&&&&&&&&&&
投资理财小助手,帮你实现财务自由
pigrich阅读(68)去年我读了许多书,如果从中找一本有趣味又能学到知识的,我推荐辉格的《自私的皮球》。
在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按经济学观点,只有未预期到的收入才算利润,所有预期中的收入都是资源从其所投入的生产中分得的租金,如工资是劳动力的租金,利息是现金的租金,版税是著作权的租金等”。
当时的我立即被这一段抓住了。想想生活中许多和钱有关的事,都可以用租金的思路来理解:房租是产权的租金,贿赂是权柄的租金;美色算是资产,但在刘志军同志那里也是租金。
那么,如何超越预期创造出利润呢?那就要充分运用你的聪明才智了,也可以认为这部分是智商和执行力的租金。这方面杰出的例子不胜枚举,邓文迪老师的成功难以复制。
回到《自私的皮球》,这本书由许多小故事组成,看起来不累;在任何地方中断都可以。读完之后,可以对生活中许多事从经济学角度得到更透彻的理解,也可以算是摆脱“初级乒乓”迈向“高级乒乓”的一小步。我推荐先读前言,再读最后两章,然后随便怎么读剩下的部分。
pigrich阅读(57)昨天偶然看到“雪球”上有关于比特币的讨论,所以凑成了这篇文章。希望雪球的朋友们不要觉得我在砸场子。
今天写的是在挣钱的这条路上,你“不应该做的事”。
1、不碰不懂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尝试高价卖你一样东西,而你对它并不了解,聪明的你应该不会掏钱。但在公开市场的交易中,面对着一堆抽象的数字,大家似乎都忘了这茬,而陷入到数字游戏中。
其实不管是股份、债券甚至艺术品、衍生品,你首先要搞明白你的资金变成了什么、为什么可以获得收益。
如果没有弄懂,建议不要下手。
2、不接需要傻子来接盘的东西
在网易上挣了20亿的段永平说(大意),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比实际情况要聪明一点。所以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你可能就是那个傻子。
什么东西持续地需要傻子来接盘呢?比如黄金,比如比特币那玩意。
聪明的人,接下这些东西之后会努力鼓吹,忽悠更多的傻子进来。比如在雪球做比特币访谈的那位。即使这样,也会有吹不动的一天。
不够聪明的话,最好的选择是不要碰。
3、不买别人努力卖给你的东西
比如企业的IPO。公司被投行包装得油头粉面,花大钱到处路演,住牛逼得一塌糊涂的酒店,努力把股票卖个更好的价格于是可以皆大欢喜。
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皆大欢喜的事儿。别人努力把股票卖给你,你花钱买到别人的努力。
如果这个公司你很喜欢、很了解,也不妨等几个月。路遥知马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等6个月禁售期过了,指不定股价怎么样呢,有的是机会。
该怎么做呢?
扩大知识面,让自己了解更多;
增加安全性,买那些不怕砸手里的;
努力卖东西给别人。
pigrich阅读(23)
pigrich阅读(87)归根到底,大家都是出来卖的。你能卖什么,决定了你的收入最终落在什么档次。
而一个人能合法地卖的东西,无非就四样:1、卖信息,2、卖钱,3、卖他人的注意力,4、卖自己的时间。
一、最高端的,靠卖信息赚钱
信息不对称 是白手起家最快的捷径,越不对称,越来钱。
古代消息迟滞,商旅靠A地买,B地卖的差价就能赚取巨额财富,这是因为“什么东西在哪里稀缺”的信息是差价的关键,一旦掌握,就站到了价值链的上游。
就我观察,许多高级打工者,因为最初没本金,只能从底层打工干起,但一旦做到高阶,掌握大量信息资源之后,几乎都会从做业务切换到做信息掮客,Rainmaker,靠撮合行业内的交易来赚钱了。
这种撮合交易只需要牵线搭桥,连本金都不需要,只要做成一单,一年里剩下的日子就可以歇着了,这种钱赚起来,可比自己亲力亲为,当老黄牛要划算的多。
垄断了信息交换节点的人,往往在体系中拥有最大的议价权,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干,光靠制定游戏规就能赚钱。
我身边一位资管公司的小头目,团队10个人,2015年项目分成1000万,自己一个人拿走850万,手下9个人分剩下150万,活都是手下干的,自己轻轻松松。手下那些人因为处在信息链的下游,所以汤是有的,肉是没的。
更 low 一点的例子有吗?也有,就是经常被白领们嘲笑的房地产中介。
尽管这十几年来穿着廉价西装的中介们一直被认为和洗剪吹是一个档次的,但这波房地产交易大潮确实让这个行业赚的盆满钵满,许多屌丝因此逆袭成功。
话说现在北上深一套很普通的市中心房子,哪个不是千万元起跳,这其中的中介费按2%算就是20万,一年只要能做成几单,性价比远超天天加班到深夜的白领们。
而与此对比,现在一个新三板公司上板前的法律审核,律所收费也就区区15万,律师收了钱还要承担法律意见书的责任。而房产中介根本没啥责任,既不需要文凭,也没见他们做太多事情,十几万、几十万的中介费轻松入袋。
赚卖信息的钱,天生就要要比和赚卖时间的钱容易些。除了商业掮客,还有权力掮客,更加无本万利。
二、最轻松的,是用钱来赚钱
房产增值、房租、利息、股权收益这些都算靠钱赚钱。
年薪几十万,不如拆迁户。
对于普通人而言,在这个时代,个人财富增长的主要载体就只有房产增值。什么都不如买房是过去十年来中国的社会共识。但很多人没有再往深去想?为什么啥都不如买房呢?
答案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本回报率增速高于劳动回报率增速的时代。
阶层固化的一个重大标志,就是资本回报率开始高于劳动回报率:房价只要稍微涨一点,普通白领辛辛苦苦攒了好几年的收入瞬间前功尽弃,赚的再多也追不上资产增值的速度。
你们看那些投行精英,一堆又一堆 sellside 的人以跳去 buyside 为上岸目标,体现的也是劳动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的差异。
现在只有极个别的行业(如互联网),其劳动回报率的增速才有可能高于资本回报率的增速,所以这其实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行业是否是朝阳行业的标尺。
香港人把买房叫“上车”,把工薪阶层购置的第一套楼盘叫“上车盘”,其实特别形象——想象一群人跟着汽车跑,只要你能跳上这辆车,你就是在车里坐着躺着,也比外面那些追着跑的人要移动的快。
这,就是是靠钱赚钱的魔力。
当靠钱赚钱和前面说的信息垄断相结合时,威力就更大,有人在国内某景点外承包了一个庙,稍作装修,一年的纯收益是400万,接下去躺着数钱就好。
三、性价比最高的,靠卖他人的注意力赚钱
所谓的注意力经济,其商业模式可以用一句非常久远的大忽悠话来概括:“全中国只要每个人给我一块钱,我就是亿万富翁了”。
这句话大概20年前就有了,在90年代末第一次互联网泡沫时不知道忽悠了多少美国投资者,后来事实证明绝大部分都是胡扯。
现在20年过去了,技术手段可以让一个在边远小县城的人在一秒钟之内把钱支付给上海写字楼里的某个人,这句骗了20年的大忽悠话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注意力经济这个东西的规模其实很好计算,假设一个人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外,还有4小时闲暇时间,那么注意力生意就是在抢这四个小时。
而一个人愿意为闲暇时间支付的开销是固定的,那么简单的计算就能得出平均每分钟的注意力停留时间值多少钱,再乘以关注数,papi酱之类的网络红人就可以开始定价叫售了。
所谓得屌丝者得天下,在卖注意力这个行当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年几百万上千万的来钱,无本万利,玩的就是群聚效应和屌丝经济。这些新经济的现状有时会让许多传统的,循规蹈矩好好读书上班的人心里不平衡。
就比如说网络直播,我知道在比如陌陌直播这类的平台上,一个脸蛋还不错的漂亮姑娘月入十万不是问题,凭的是什么?
男屌丝够多,男屌丝手机有支付功能,满足这两点就够了。
第一个条件以前一直有,第二个条件最近几年才达成,所以对于这些姑娘来说,这个以前自己根本不敢想也想不到的神奇的时代就这样来到了。
(玩陌陌的人都知道,这个星光值100就等于一元人民币,赚了多少一眼就能看出来)
网络直播为屌丝提供了以最小成本获取和美女互动的虚拟体验的可能,你并不能说这没有意义。
四、最不划算的,是靠卖自己的时间赚钱
大部分人,没本金、没人脉,空有时间,便只能靠卖自己的时间来赚小钱,俗称讨生活。
我本身也是专业人士,所以很理解那些靠卖时间的人的困惑。
普通人感冒了去医院,几十块钱诊疗费,必须要有本科以上,考取医师资格,实习1-3年,取得医生资质的人才能开单。但老百姓一辈子90%的收入买个房子,就一群洗剪吹中介在操作然后凭空收十几万。
普通女孩子从小刻苦念书,工作后披星戴月,加班加到颈椎出问题也不过就那么一个月几千一万的,网红直播们撒撒娇,唱支歌就一年上百万的入账。
这样想想,确实很难让循规蹈矩一辈子的人接受。
卖时间的钱赚的最为辛苦,是因为同质化竞争者以十亿计,卖时间的人面对买方几乎没有议价能力,只能在食物链的最下游任人宰割。
这当中聪明一点的人,靠逼着自己念书、进修、升职来增加劳动效率,能多赚那么一点。而大部分智力无法支持提升劳动效率的人,就只能靠增加劳动时间长度来增加收入。
凌晨3点就起来摆摊的重庆小面夫妻,和加班到天亮的职场精英并没有质的分别——他们的收入和自己的劳动时间长短挂钩。
想要跳出卖时间的泥潭,关键的关键,是降低劳动边际成本,或者寻找能降低劳动边际成本的领域。
有人曾经讨论为什么顶级的对冲基金比起顶级的投行业务,赚取的财富要高出一个数量级,恐怕也正因为如此——资金管理规模增加10倍等于收入增加10倍,工作时间并不呈线性地也增加10倍,可能只需要多花一倍,甚至和原来差不多。而那些收入增加10倍,工作量也跟着增加10倍的人,就只能在继续依赖卖时间。
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意味着靠卖时间来赚钱,是有产能上限的。这就是为什么卖时间赚不了大钱的关键。
pigrich阅读(67)有很多事情的真相是反常识的,反直觉的,比如,每日写作比每周写作更容易;挣大钱比挣小钱更容易;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比更低级的人工智能更早普及… 想清楚这些“反常”对你认识未来很有帮助。
很多人对于「挣大钱比挣小钱更容易」这一点特别不理解,当然也特别关心,今天我就来解释一下其背后的逻辑。
首先定义一下什么是大钱?什么是小钱?
我们不谈抽象的定义,只谈具体的定义,这样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争议。我把大钱定义为和你年薪相当的数额,小钱则定义为小于月薪的数额。
为什么挣大钱的难度要小于挣小钱的难度?这还是要从挣钱的逻辑讲起。
我们挣小钱是用典型的「出卖时间」的行为,比如在公司、单位上班或者作为个体打零工。这些工作,无论内容和形式如何,其本质都是「出卖时间」。在出卖时间的逻辑下,为了提高收入,你只能做两件事情,第一,增加劳动时间,这是当今 90% 以上在职的人员做的事情;第二,提高单位时间收入,具体的方式有:考取更好的学位(比如很多人上 MBA、EMBA);和老板更亲近一些;跳槽;提高技能等等。
每个人一天只有 24 小时,每周 7 天,增加劳动时长这件事情是有瓶颈的。比如 996(早九点到晚九点,每周六天),甚至 997(早九点到晚九点,每周七天)。还有人以每周工作时长为数据去比较,比如五天工作制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每周 40 小时,但是美国、中国一些创业公司,互联网公司每周的工作时长达到 70 小时,甚至一些特别拼的人,每周能工作 90 小时。
但增加时长以提高收入这件事情,从本质上是有天花板的。就算你每天工作 15 小时,每周工作 7 天,也不过是 105 小时。并且,在长时间工作的前提下,工作效率并不能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更为要命的是,在这些很拼的企业里,基本上都不提供「加班费」。这也是「灵活工作制」的另外一面。因此,增加工作时长这件事情,短期效果不明显,长期是比较辛苦且有天花板的。
我们再来看看挣小钱的另外一个方法:提高单位时间收入。这也不是一个容易的道路,比如你要接受更高级的教育,所付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是极其高的。并且,这里付出的时间多一些,在工作时长上无疑会受影响。而目前好一些的 MBA 教育学费会超过 10 万元,EMBA 更会超过 40-50 万。和老板亲近一些,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并且,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 social 技巧。跳槽?跳槽总是机会与风险同在,跳槽如果涨薪幅度在 50% 以内,其是否划算就要好好掂量一下,因为你会把过去积累的一些资源抛弃,同时会面对很多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风险本身就是资产的「减值」。
所以,在挣小钱的逻辑上,无论是提高工作时长还是增加单位时间收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但是「挣大钱」的逻辑呢?基本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是投资,而且是大规模的投资。第二是通过把一份时间卖多次创造额外的「睡后收入」。
先来说说投资,在上周的时候,我贴出一张图,上面是我投资「茅台」获得的收益。因为我的持有成本是 141.3 元/每股,而在上周五上午的时候,贵州茅台的股价超过 719 元/每股。因为在持有茅台的这三四年中没有卖过,所以正好是 5 倍收益(不算分红)。这是我人生第一支「五倍股」,但相信不是最后一支。
但最重要的不在于「增幅」,而在于占比,即 base 的相对大小。这里有两个占比,第一是投资股票的金额占自己总资产的占比;第二是茅台本身在投资股票的资金中的占比。幸好,这两个占比都比较高,尤其是第二个。这样 5 倍增幅才显得更加有意义。
所以,我在文章「要想在股票投资上「赚大钱」,只要牢牢记住下面四句话」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观点,相比于增幅,要更加在意投资的规模。因为投资的规模决定了投资的成功率以及最终的收益在总资产中的占比。
我为了这个「大钱」付出了多少成本?时间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只是在 3 年前买入了一些贵州茅台的股票,并且在两年多前把手头的银行股大部分换成了贵州茅台而已。投入的资金规模呢?在 3 年前看起来还可以,但是在今天看起来就很不值得一提了。综合起来看,为了「茅台」上的大钱,我付出的成本非常小。
说完了投资,再来谈谈把一份时间卖多次的途径。之前在文章「我把同一份时间卖了5000次」中讲到过知乎 Live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优势」的例子。这个例子更加极端,准备时间再加直播时间加起来是 3 个小时左右。但这 3 个小时到现在为止给我带来总计超过 3 万元的收益,而且每天还在自动增加。简单计算一下,平均每个小时的时薪是 1 万元!这是一个无心插柳的例子,虽然钱的总数微不足道,但是换算成时薪会很惊人。这就是把一份时间卖很多次的典型例子。而我相信,对我而言,这样的例子在未来会越来越多。
好了,行文至此,我的论证过程已经结束。我知道肯定会有人质疑说:你为了这知乎 Live 做了多少积累?或者说你为了投资茅台,坚定的持有茅台花了多少时间读书和思考。没错,这些看起来光鲜的结果的背后,都是无数个小时的积累。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巨大回报率和回报金额,才让我能更加踏实的在每天默默积累。而这些积累,最终会带来一个结果,即「挣大钱越来越容易,数字也越来越大」,其背后,正好体现了「认知提升」的巨大价值。
还有人会质疑上面的论证过程中,把股票 3 年的收益和工作 1 个月的收益相提并论,犯了逻辑错误。你可能没有注意到一点,在投资上,一方面是「复利成长」,一方面每年都有更多的「闲钱」投入。这两点都造成了投资规模的更大幅增加,也为未来更大的收益创造可能。从曲线上看,投资收益的总额曲线是指数,而工资积累的收入总额是线性。「1.X」(比如1.2,年复利20%) 的指数增长必将超越大多数线性增长,只要时间够长。所以,如果你真正理解价值投资的话,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在未来会把工资甩的越来越远,现在才刚开始。
以上,即是「挣大钱比挣小钱容易」的逻辑。
pigrich阅读(130)01 贫穷,意味着感情不值钱
前两天,一位“单亲妈妈为5块钱狂扇孩子”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戳中了很多人的痛感神经,单亲妈妈不易,带着孩子,还要照顾重病住院的年迈老母亲,支付高昂的医药费。
更可怜的是孩子,在公共场合被母亲多次扇耳光,原因是,自己弄丢了5块钱的地铁票,而母亲没钱再买一张。这将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
这位母亲说,她平时不打孩子的,如果不是丢了5块钱的地铁票,她根本不舍得扇儿子。当别人问她,5块钱很多吗?她说,她只能打8块钱一个小时的短工,还经常打不到。
我宁愿相信这位母亲说的是真的,这至少证明,她还是有亲情的,只是在金钱面前暂时泯灭了亲情。
但是这丝毫不能让我愉快,作为一个穷过的人,我太了解这种人的想法了。
江苏卫视孟非主持的《有话非要说》曾经有一期节目,妻子因为产后操劳,颈椎疼痛已经直不起来了,丈夫送她去医院,结果到了医院,妻子实在难受想躺会,那时候住院费一个床位50元,结果这位丈夫拖着脖子都伸不直的妻子就往外跑,妻子问:你要拉我去哪?
丈夫说:“你不是要躺着吗?带你去车上躺着?”
妻子问:“我都这样了,你还让我去车上躺着?你就不知道花个床位钱”
丈夫说:“花那冤枉钱干啥?“
在那个节目过程中,丈夫的口头禅就是,“花那冤枉钱干啥?”
妻子生病,花那冤枉钱干啥?儿子吃零食,花那冤枉钱干啥?家里买水果,花那冤枉钱干啥?
在他眼里,只要不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花费,都是冤枉钱,而这位丈夫,其实早都已经通过创业致富,却不愿舍得为妻子儿子和他自己多花一分钱。
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穷人不是没有感情,但是穷人的感情是有价格的,价格不会超过一分钱。
“我不是买不起,也不是不愿意买,就是无论买什么都不自觉地先关注价格”这种被价格主宰的心理实际上就是典型的“穷人病”,曾经的穷苦经历让他们后怕,日子富裕了也不舍得花钱,能省则省,能不花钱就不花钱。
02 穷人的所有选择都是短择
不久前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帖子,是一个女孩发起的,她很纳闷为什么自己的父母那么在乎几块钱?
女孩的父亲是开黑车的,家里还有一个旅馆,弟弟在上小学。父母送女孩去天津上学前夕,女孩在网上订了一个宾馆,并建议人生地不熟的父母与她一起打车到达目的地,没想到父母责怪女儿不知钱来的不易,坚决不搭车,就这样,一家人拿着行李走了很久才到达目的地,闹得很不愉快。
表面上是女孩花钱太阔绰,不体谅父母。实际上,为了省几十块钱,徒步带着行李走几个小时,伤害一家人的感情是不值当的,但是,很多人都在做这种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事情。
过过苦日子的人们极易得到满足,因为他们的欲望值很低,也正因为此,长期处于贫困中的人,会对生活中的困难过度高估,无法考虑长远打算,特别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安于现状,缺少远见。
比如这位为了5块钱狂扇儿子的妈妈,她提到自己的所谓工作,就是打短工,而这个短工,只有时薪8元,这是一个远低于市场价格的薪酬,这导致她月收入一直不能超过900元。
为什么她甘愿接受这样的低薪呢?这就是穷人思维的第二个危害,由于危机感太强,她们对未来的预期都是悲观的,所以为了保住手里的“蛋糕”,她们宁愿接受最糟糕的议价,也要维持他们所拥有的“稳定”。
几乎所有穷人更想找一份体制内的工作,即使是稳定地穷着,也甘于追求这份稳定。很多父母亲戚们对着孩子天天嚷嚷着,好好学习,毕业之后考个公务员,进体制内稳定,靠着公家,不愁吃不愁喝。
稳定的收入就能脱贫了吗?
你的工资收入和你的工作内容是成正比的。你的工资收入稳定,代表着你的工作内容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而这样的工作终将不需要人力完成,你的稳定,到最后还是不稳定。
03 贫穷导致匮乏,匮乏损耗人生
穷人缺什么?
缺钱呗!于是,穷人的所有注意力都在赚钱上,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省钱!
如同在你饥肠辘辘的时候,填饱肚子才是最主要的,你不会在乎一顿饭多少钱,也不会在乎你吃的食物是不是自己爱吃的。想快点脱贫的人也是这样的心态,赚钱很重要,只要是钱就行,根本不会在乎目前的薪水是否配得上自己的才华,也不会在乎自己的时间花得值不值。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拥有同等才能的人,穷人把它用在了时薪10元的工作上,而相对理智的人把它用在了时薪100元的工作上,贫者越来越贫,金钱稀缺感就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急功近利地想着赚钱,结果自己连着兼了好几份工作,越来越忙碌。
你的时间和精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损耗没了。
贫穷,不仅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也制约了个体的认知能力。
04 贫穷,是可以代际遗传的
作家埃德加·布莱索说,如果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她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为什么?匮乏状态下的大脑,时常会深陷于紧张感,而这种紧张感,会让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在匮乏的事物上。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①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②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③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而视频中的孩子看起来不到5岁,正处于需要被鼓励,培养健全人格的阶段,其母如此暴力地对待孩子,不仅会让孩子自卑,而且潜意识地给孩子灌输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把金钱神圣化。
“三岁看老”,这种来自原生家庭的贫穷,将如附骨之蛆,伴随这个孩子的一生。即使他在未来能够获取大量的财富,也会一生为财富所困,沦为金钱的奴隶。
仓廪实而知礼节,金钱是非常美好的,但是这世上有的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而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一定是建立在物质丰盛之后的。
如果金钱不用来换取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那它将一文不值。
pigrich阅读(100)作者罗伯特·清崎曾有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但他毅然辞职,走上了创业和投资之路,靠着自己的钱“工作”,最终实现了财务自由。
这本书是著名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的进阶篇,我们今天分享其中3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富人特征、收益四象限、财富自由四步法。
①『富人特征』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A和小B都去应聘给村里供水的工作。小A每天起早贪黑地挑水,很快就赚到了钱,小B却花了一年时间开起一家公司,并雇了一个施工队来挖水管。小B用这条水管,能24小时不间断地为村子供水,他还为邻村也开通了管道,现金源源不断地流入了他的银行账户。靠体力一单一单挣钱的小A,再也无法与小B竞争。
虽然小A一开始赚到了钱,但他是拿时间来换钱,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小B修建的水管能代替他工作,不需要挑水也能赚到钱,而且时间越长,财富积累得越多。
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出身贫寒但最终变富的人都有长远的眼光和计划,相信延迟的回报。时间是他们的朋友,因为他们擅于运用复利的力量。
什么是复利呢?它俗称利滚利,是对本金及其产生的利息一并计算。比如本金十万元,年利率10%,那么10年后这十万变成了二十多万,20年后变成了六十多万,30年后则超过了一百七十万。难怪连爱因斯坦都认为,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能为长远的将来思考和打算的人,正是借助复利的神奇效应,实现了长期的成功。
②『收益四象限』
世界上有四种挣钱方式,它们坐落在4个象限,分别用ESBI四个字母表示。
E象限—Employee 雇员型
雇员通过为别人或为一家公司工作而赚钱。不管在哪里上班,也不管是CEO还是普通员工,只要是固定薪水来源的,就属于雇员型。
S象限—Self-employee 自由职业者型
自由职业者型的人为自己工作,并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他们的付出回报率是1:1,只在工作时有收入。
B象限—Business Owner 企业家型
企业家拥有一个系统来为他工作,他只要雇佣合适的人去操作这个系统就可以了,系统会为他挣钱。
I象限—Investor 投资者型
投资人用钱赚钱,他们不必工作,因为钱在为他们工作。进入I象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很多的资金;第二,会运作这些资金。
雇员型和自由职业者型的人,只有工作时才能获得收入。而企业家型和投资者型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被动收入,即使自己不工作也能赚到钱。这四个象限并不是代表固定不变的角色,每个人身处的象限可以主动地改变。要实现财务自由,关键是从前两个象限跳到后两个象限。
③『财务自由四步法』
普通人想要实现财务自由,最开始的难点在于资金的积累和观念的转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怎样才能不为了金钱出卖时间呢?可以参考以下四步:
001 财务保障
这一阶段要存3到6个月的基本生活费用。比如每个月的基本生活费用是五千元,那就要先从每个月的收入里攒钱,累计攒出一万五到三万元的存款。这笔钱虽然不多,但能够给你基本的财务保障,可以应对一些突发情况,或者是为将来的转型和调整储备一个缓冲期。
002 关注成长
这一阶段要做一些成长性的工作,摸索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比如有个大学生一开始通过发传单、当家教这样的兼职来赚钱,后来他无意中接触到了PPT模板市场,想要转型。因为不是设计专业出身,他放弃了那些赚钱很快的兼职,边学习边摸索,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模板设计师。
003 特长深挖
对自己的特长进行深挖,把兴趣当成事业,思考怎样才能对别人产生价值。如果你有一技之长,或者精通某个领域的知识,可以尝试开发一门课程,放到网络平台上,随着学员人数的积累,课程所得会源源不断,这就属于被动收入。
004 资产积累
通过前面几步的积累,你就能有余力来积累个人资产,进一步赚取被动收入。换句话说,你不用工作,你的资产会为你赚钱。比如用于投资的钱,或是一套已经全款付清、出租盈利的房子。但如果是贷款买房,这套房子就不属于你的资产,而是你的负债。
当资产所得的被动收入超过了你的日常支出,你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不用再为钱而工作,可以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分享的内容是富人特征、收益四象限和财务自由四步法。想要走向财务自由,首先是要升级财务观念,赚了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钱能为你工作的程度。无论你现在处于哪个象限,只要停止靠体力运水,想办法建立自己的现金流管道,都有可能找到通往财务自由的道路。
分享,是您对我的支持;订阅,是您对我的信任。
pigrich阅读(166)实现“财务自由”是很多人的“小目标”。但在本书作者MJ·德马科看来,绝大部分人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最终与目标背道而驰。而作者认为,用7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财富自由,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拥有健康而幸福的人生是可行的,秘诀就是尽早踏上财富快车道。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作者看好的三条高速快车道,以及两个要点:影响力定律以及时间比钱更值钱。
①『三条高速快车道』
白手起家如何快速获得财富?作者给出了最强的三条高速快车道,每一条上都涵盖了许多的分支。如果能将三条融汇贯通,你就有很多条道路可以选择。
001 互联网生意。如果观察财富名人榜单,近十年里互联网行业出现的超级富翁远比其他行业更多更快。这条道路上的分支大体有七类:订阅服务、内容服务(例如公众号)、引导性销售(例如软文)、社交网络(例如网红直播)、中介系统(例如58同城)、广告、电子商务(淘宝)等。
002 创新产品或服务 。这一项包括两步——创新与销售。以写作来说,创作是生产产品,而通过平台发表获得报酬,或者集结成书卖给读者就是销售的过程。
003 创造规模效应 。传统行业采用的薄利多销策略就是最常见的方法。近来兴起的共享经济,也是利用规模效应来获取利润的。
对于普通人而言,从零到一再到一百万,最快路径就是将三条道路结合。近两年利用知识付费大潮,开设网络课程、写推广文章、朋友圈销售等,都是走在互联网、创新与规模效应相结合的道路上。而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影响力定律。
②『影响力定律』
怎么挣到一百万?如果你是一年能存五万元的工薪族,得花20年;如果你是企业高管,那么一年就能做到;如果你是有千万粉丝的自媒体人,只需要一个小时——某自媒体大V的新课程上线仅十个小时就收到学费超过一千万……
差距就源于影响力定律:在一个实体中,你能影响的人越多,你获得的财富越多。
影响力 = 影响规模 × 影响力等级
以上面的例子来说:普通工薪族能影响的人最多就是自己所在部门的人,影响力的规模很小;企业高管能影响几百上千人;自媒体大V能影响的人高达千万。最终,不同的影响力规模带来了不同的利润,这正印证了作者的总结:影响百万人就能赚到百万元。
同样产生作用的还有影响力等级。比如同样是销售房产,如果你做普通房屋的销售,你能挣的提成是几千元;如果你做别墅的销售,那就是几万元;如果你做房地产投融资,获利就是上百万了。
谁能将规模和等级结合起来,谁就是亿万富翁,比如唐纳德·川普。普通人怎么做?互联网加创新的模式就是绝好的途径。即便你不是一个粉丝上千万的大V,也可以借助今日头条、得到、分答等平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规模,而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和创新,影响力等级也会随之提升,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比如同样是写作课,基础技巧课与附加投稿渠道的课程,收费和学生数都会相差甚远。
③『时间比钱更值钱』
选择了走上财富快车道,最值钱的是什么?时间!时间是提升影响力、创造一切财富的基础。然而,你真的知道自己的时间多值钱吗?
奶茶店开业买一送一、双十一全网打折,你辛辛苦苦花了几个小时,最终节省了十几块甚至只有几块钱,真的捡到了便宜吗?
不如算一算时间值多少钱:
时薪 =(全年工资-工作花销)/ 投入在工作上的时间
假如你每个月收入8000元,每天上下班坐地铁花费10元花费1小时,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20天,你的时薪就是43.33元。
假如你同时还兼职写作,写一篇文要用3小时及35元的咖啡,获得稿费500元。那么兼职时薪为155元。而如果你用3小时备课,就能创造出超10万元的收益,1小时又值多少钱?
对,也许你根本不兼职,那你的业余时间就不值钱了吗?不,你浪费得更多。
寿命 = 自由支配的时间 + 受约束的时
想想看,你挣钱的时间里是不是没办法随心所欲?所以,用来赚钱的时间就是你的受约束时间,生命里余下的时间才是自由的。比如,你每天工作8小时,才能在晚上自由地上上网打打游戏;工作一年,才能换来一周的带薪假期。所以,自由自在的业余时间,其实是你通过被约束的时间换来的,它也是值钱的。
以排队为例,如果你工作八小时才能下班休息两小时,你排一小时队时间价值就是172元。
要走财富快车道,就要真正地重视时间,因为这是最有价值的资产。用公式计算下时间价值,是选择花两小时抢打折货,还是花两百元请人打扫房间,自己放松或者兼职,你会有答案的。
普通人的崛起并不是神话,但我们首先要学会做正确的事,包括选择正确的道路、有强大的时间观念和不断提升影响力。
pigrich阅读(164)光族们肯定对自己的毛病深恶痛绝(引以为豪的麻烦别看),也肯定看过不少消灭月光族的10个技巧之类的问题。但是,解决月光的最大问题还是动力问题,因为买东西的享受是立即可以体验到的,而没有钱的痛苦是未来的事。这种只顾眼前欢愉,不论未来受苦的享乐主义心态,就是月光族生存的肥沃土壤。
如果能确切地感受到,未来缺钱的痛苦,也许就能彻底改变月光族的状态。
让我们来找个主人公吧,就让我们叫她小M吧,嗯,那谁,就是你,我可是为了你写的。
小M年方25,工作了3年,现在月薪税前6000元,税后大概是4500元左右。她在广告公司工作。广告公司那种地方,你知道的,身边光鲜亮丽的都是美女帅哥,所以小M也不得不每个月买点衣服啊,买点鞋子啊,买点配饰啊,再加点房租啊,外出吃饭什么的,月光是客气的,有时候拆东墙补西墙也是难免的。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看小M同学一生能赚多少钱。不过我们假设她一生无波折,既没有在路上撞到高帅富,也没有中500万的彩票。当然,也不曾因父母欠债被迫要还2000万的高利贷,也没有因为创业,突然变成了下一个中国首富。我们假设她既没有太好的运气,也没有太坏的运气,一切都是比较平稳,线性发展的。
小M今年25岁,退休年龄是60岁,所以还有35年可以工作。假设她的工资是线性增长的,每年可以长10%的工资。她现在的年收入是54000,存款为0。别看只有10%的增长,由于是每年增长的(你们公司每年给你涨工资吗?),到了60岁那年,小M的税后年薪,已经到达了152万左右。
用一个简单的excel表格,可以算出,小M从25岁到60岁,总共可以赚到1615万元。啊,简直是一笔巨款啊!!!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算算小M同学一生要花多少钱呢?上海市民的平均寿命是81岁,女性会更高一些,为了计算简便,就算是80岁吧。
(先声明一下,为了计算简单,都取平均数,例如小M现在房租1000元,但是随着她收入提高,她会租2000元的房子,所以大概平均是1500,而且这些都是推测的数字,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情况来算)
1、房租:假设她现在租房每个月要花1500元,但是30岁的时候,她结婚买房了,所以25岁到30岁,房租的支出是9万元
2、吃饭:每月吃饭的支出,大约是600元(不包括朋友聚餐),这样从25岁到80岁,吃饭的总共支出是39.6万元。
3、朋友聚餐:外出吃饭其实还蛮贵的,假设也是每个月600元,这样,外出就餐的支出,也是39.6万元。
4、买车:假设小M一生中拥有3辆车,每辆车开个10年,那已经很厉害了吧。从30岁到60岁开车,60岁以后也不用开车了。刚开始的时候买个10万左右的,然后换了辆20万的,然后换个40万的,总共的车价是70万,跟先生一起负担,所以小M需负担35万。
5、车辆维护费:开车要加油,要停车费,要买保险,要洗车和保养。平均每个月1500元是没少的,这30年,车辆维护费总共要花54万。小M负担27万。
6、从25岁到30岁,以及60岁到80岁,这段时间里,小M没有车,所以要计算交通费,每个月交通费200元吧。 交通费是6万元(这可不能跟老公分担啊)
7、衣服鞋子包包:年轻的时候,衣服鞋子上花钱肯定比较多,年纪大了,可能比较少。不过平均下来,每个月花1000也不算太多,这样的话,从25岁到80岁,是66万。
8、终于到了30岁,小M找到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她幻想要举行一场浪漫的婚礼,到马尔代夫去拍婚纱照。酒席+婚纱照+婚纱+婚庆公司+喜糖+借车,大概30万吧,小M要负担15万。
9、婚后很甜蜜,所以小M跟老公决定每年出门旅行一次,2年在国内,每次平均一个人花2500元,每3年去一次国外,平均一个人花1.5万,那么从30岁到80岁,外出旅行的花费大概是33万。周末呢,两个人会去看场电影,看个话剧什么的。平均每个月每人花费400元,等于24万。加起来是47万。
10、还有,小M和先生的父母也都老了,从小M40岁开始,每个月要给父母1500元的生活费,到60岁。这笔支出是36万
算到现在还花得不算多吧,别着急,大头开始来了。
11、买房:到了30岁,小M结婚了,房子需要多少钱呢?少算一点,现在100平米,比较郊区的房子,大概是400万吧。假设小M没有足够的钱付首付(她月光麽),贷款10年的话,实际大概要用掉600万。如果是贷20年的话,实际要用掉800万。假设小M找的先生条件跟她差不多,所以我会把费用除以2,因此小M实际要负担400万的房款。
到了45岁的时候,因为孩子也长大了,这时候小M打算要换套大一点的房子,大概是150平米。假设还是之前的房价,那么就是要多付400万,小M要负担200万,所以总共是600万元。
12、装修:两次房子的装修,连家具和电器什么的,总共用了100万。
13、医疗:小M一生总算没有生太重的病,不过年纪大了,一些病痛 是不可避免的。加上生孩子也需要住院。所以总共支出100万应该不算太离谱的。
14、小M在31岁的时候生了一个宝宝,从宝宝出生到大学毕业,总共需要的教育费用大概60万(还不能上太多才艺班),小孩的服装和食物支出,每月算600元,到22岁成人,大概16万。还有小孩子也会生病,也要买玩具,每年过生日还要庆祝一下,总共算100万吧。
我写得有点累了,算到现在,大概用了1230万元。不过其实还有很多没有算的,例如人情往来啊,父母的养老送终啊,小孩子的出国费用啊等等等等。
看上去一辈子赚1615万元,才花了1230万元,还是挺不错的吧。且慢,你忘记了通货膨胀这件事,也就是说,你的1615 ,在你后来花的时候,实际上市没有1615万元的,那实际是多少呢?
还记得你的工资是每年涨10%的吧?现在国内的通胀大约是6% (我没告诉你这是名义通胀,实际通胀要高得多),也就是说,按照实际购买力的话,你的钱每年只增长了4%。 现在我们再来算算你一生可以赚多少钱。
把你每年的工作增长系数改为每年增长4%的话,你一辈子赚到的钱,实际购买力只有420万元,而你需要花费1230万元!!!
月光族,醒醒吧!!!就算你工资持续增长,就算你只过小康的水平,你一辈子的钱也是不够花的!
有些人觉得我的设定不合理,例如觉得房子太贵了。 房子就算买200万,也改变不了最后的结论啊。大家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定。另外,有人说没有算物价通胀,实际上,工资折价成“实际购买力”,已经把通胀因素考虑进去了。
分享,是您对我的支持;订阅,是您对我的信任。请动动你的手指在下方订阅和分享吧!
pigrich阅读(160)
不一样的第一桶金
一直很想好好写写我的这位密友,特别是听说他当年在财务上的目标现在已经实现,更勾起了已经快被我埋藏起来的回忆,也激发起一点感慨。
当我们偶尔听到某人突然间有了很多的钱时候,免不了把钱和运气联系在一起,可真的能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去观察时,其实会发现有些人的有些机遇,确实不仅仅只是一种偶然,即便天上真的掉馅饼,也需要站在正确的地方拥有正确的容器才能接到。
主人公是一名胖子。我一般叫他“死胖子”,可死胖子其实一点也不胖。他老喜欢管别人叫成死胖子,哪怕被他这么叫的人其实也一点不胖。事情有时就是那么奇怪,一个喜欢管别人叫死胖子的人最后他自己成了最多被叫成死胖子的人。于是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死胖子成了他在我们损友圈里的昵称。
毕业5到6年,应该是朋友和同学圈里的一些人中龙凤,逐步逐步开始展露头角的阶段。
朋友圈里,“谁谁谁很牛逼,干了什么什么事情赚了多少多少钱”这样的事情总是会传的很快,飞泥的朋友里有毕业前就靠写软件卖软件成了百万富翁的;有毕业后创业据说已经通过了A轮B轮拿到了几千万投资的;还有进了阿里之类明星企业,拿着高收入并且还拿到不少股权的。大家谈到这些人的这些近况时,总不免会带着复杂的情绪,有羡慕,有嫉妒,也有失落,主要是偶尔会感慨自己相比之简直虚度光阴的日子,虽然感慨之后依然会把这些小情绪抛到脑后继续自己的生活。
如果这样的人就在身边,更容易让人心生羡慕——人不会对遥远的明星代言一个广告就收入千万觉得不爽;也不太会嫉妒王思聪这样的超级富二代的奢靡生活;但却特别容易嫉妒当年和自己同一起跑线的傻逼同桌如今过得比自己更好。
可是死胖子,和上面说到的那些人,至少在外人看来真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他一个普通的会计本科毕业生,学校不差但也谈不上顶尖,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里有自住的一套房子,就业时父母没有什么可靠的关系,所以毕业后自己回家投简历找了家普通企业,做着一份普通的财务工作,拿着普通的工资,在普通的时间谈恋爱然后结婚。如果不是像我这样的好友,很难想象还会有谁,会在这样一个身边的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角色上挖掘出什么能值得一聊的话题。
不过正因为死胖子的普通,更让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毕竟在我身边,这些的普通人才是绝对的多数——可能没有那么过人天赋,可能没办法每天都保持“打鸡血”的亢奋工作状态,可能没有遇上事业奇遇的普通人中的一员。
2.目标:100万
真的好基友之间其实很少谈什么理想的,因为实在太假了,更多时候的话题就是聊聊诸如上一盘DOTA做辅助为什么不买眼、某个家伙最近追到了一个超漂亮的妹子之类的话题。但真的好友,即便从来没有相互聊过假大空的理想,也是能在漫长的相处中,对互相心中的那点念想,知根知底。
据我知道,死胖子的心里一直有个目标——毕业后10年内赚够100万。我其实一直想问为什么是10年不是5年不是3年?为什么是100万不是50万不是200万?为什么会有这么具体的目标?不过相比这些问题,我更多的感觉是,别说在那个学生时代,即便是工作的几年后,也少有人去规划自己的财务,并且把财务的目标当成人生的阶段性目标去落实。
死胖子本人其实从来都没和别人说过他有这样的目标,连几个最好的朋友也没有说过,如果不是当年偶尔间意识到然后问及,连我他都从来没主动说过。后来知道,不喜欢说还是因为他也觉得到处和别人提这样的目标是很LOW的事情,而且这也不是他的理想,只是想做到的一件事,没必要拿出来。
3.炒股和攒钱炒股
回忆起来,之所以能和死胖子成为好友,和我们大学时都炒股有很大关系。我自然不用多说,当年高考报会计专业就是因为被老巴影响,冲着财务分析,冲着能读懂企业的语言来的。要知道大学期间就开了股票账户的学生是不多的,连隔壁金融专业的也几乎没有,更别说我们会计专业。而死胖子几乎就是整个系除了我以外,能找到的唯一炒股的人。自然,兴趣点一致,话也就很投机。
不过说死胖子也炒股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我对股票自小热爱以及提前就有知识的积累,而死胖子在我看来当年在股票方面的投资水平是不那么好的。说水平没我好,主要是觉得在专业术语和各种投资投机理论上他懂得没我多,他平时也不像我,会花大把的时间在研究股票,研究各种技术和理论上。但他在其他方面却影响我很大,后来我才非常汗颜地意识到其实他在“赚钱”方面的智慧真的远超过我。
这个影响主要是对储蓄以及储蓄与理财的理解。
大一时候有一次我和他去图书馆借书,他指了指《富爸爸》系列,说:“这本书你看过吗?蛮不错的,我就打算一定要33岁前赚够100万”。这是我第一次发现身边有这么个和我似乎臭味相投的人存在,应该也是我第一次模糊地感觉到死胖子有这么个100万的阶段目标,而他后来看过的很多书,说过的很多话,做的很多事,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的想法。
实际上他在学校就开始那么做了,死胖子家住在相对富裕的南方,每个月有1500的生活费,而这个数字虽然不多,但在我们那所北方的学校里,算是生活水平中上,完全够花的。所以他有那个物质条件去养他的一个怪癖,每个月限定自己只花1000,并以此为乐,每月剩下那500,攒一学期是2000度,然后每学期都会买上一只股票,至于具体买什么股,他经常问我意见,我也特别愿意和他讨论我对个股的看法,毕竟炒股真的是一件特别孤单寂寞的事情,身边能有这么个还能听得懂你话的人,自然特别愿意分享。
用我现在的目光看,死胖子与其说是在炒股,不如说是把股票账户当成了他的储蓄罐,用定投的方式在储蓄。
后来随着关系越来越好,我越发觉得死胖子是个你越相处越了解,越觉得这家伙有思想而且有意思的人。
死胖子很擅长攒钱,而且一直给人一种以此为乐的感觉,重要的是他的攒钱过程并没有给人抠门或者丢脸的感觉,如果不是我经常被他问到买什么股,从而知道他的这个小怪癖,外人估计是很难看出的。他遇到好事也会请兄弟们吃饭,平时的生活条件也都和大家相似,伙食不差也吃零食也买水果。不过他似乎就是能在生活中,不经意间找到些高性价比的东西,并擅长量入为出。
说到“攒钱”的话题,很多人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葛朗台”那样的形象,但事实其实不是。适当而非过分的勤俭,是不会严重影响生活品质的,但稍不留神的超前消费或者浪费却容易埋下财务拮据的隐患。而我们生活中周围的大部分人,根本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在意自己。
大学里男生之间不玩游戏的基本属于异类,所以电脑应该是大学生必备品了。当时打游(xue)戏(xi)用的电脑,就能看出这死胖子和我们这群普通男生的差距。
记得我当时是问爸妈要的钱,买了台4000多的笔记本,而寝室的大多数同学也都是买的新电脑。而他,是在大四学长离校前的跳蚤市场公告板上,花了整整四天时间淘了个品相性能颇为不错的机器,人家还送他一把椅子,毕竟急于离校不在乎几个小钱的土豪学长大有人在。更让人可恨的是他那台800的二手货,用完3年以后,还被他400给卖了。而买完电脑后的那段日子,他为此乐了好几天,还总用他那独显机子开着高品质画质的游戏炫耀自己淘到的这个超大便宜货。
电脑的事情只是一个个例,类似的事情在他身上应该有不少,而死胖子在生活中的这种追求折扣,追求性价比和实用主义的思维习惯,其实也在后来的投资中帮到他很多。
在遇到死胖子以前,我很少意识到“存钱”这个事情,因为从小我习惯了花多少管爸妈要多少的花钱方式。我家里条件比死胖子还要略好些,一般情况下大学都是花完钱直接管家里要,而不是像他那样每月有定额的方式。后来意识到这样的办法确实不好,虽然不至于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生活虚荣攀比的坏习惯,但真的不清楚自己的钱都花到了哪里,也养不成存钱的习惯。毕竟每个月多花200和少花200,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就像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可能也就是每天多吃了一口与少吃一口在日积月累下形成的差距。
4.次贷危机
不存钱的人有时候确实会对存钱的人有一种奇怪的隔阂和一种难以理解。我当时就很难理解这死胖子每月从生活费里扣500下来,整整一学期也才2000,一学年好像也就5000不到的样子,他还特别乐此不疲,到底图什么,又有多大用呢?
那个时候自己年轻气盛,刚学炒股的人很多都是朝着年化20%以上的收益目标去的,特别是早早拜入“价投神教”的我,自然也拜托不了这种“美好的憧憬”。当时总抱着一个现在看来是“幻想”的想法——如果自己年化20%以上,靠着入学前那爹妈赞助的2万启动资金,毕业后就能变5万的样子。而对当时的我来说,5万绝对也算一个能炫耀一下的数字。
后来的事情是次贷危机一直在发酵,上证指数从6000跌倒3000,又跌倒1600的过程里,自己的股票账户亏损了70%不止,老爹当年给了2万,08年时候又厚着脸皮问要了5千抄底,最低时我记得只剩8000市值,这是市场给我打的第一个巴掌。但人总是选择性记忆的,后来我就彻底把刚入市时2万4年要变5万的幻想给忘记了,但还是全然不顾现实打脸,觉得自己能遇到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是一种超大的幸运,觉得自己吸取教训后未来依然能有20%的投资能力。
因为死胖子的股票和我的是高度相似的,照理说亏损的幅度也该是相似的,但看到他当时还算不错的心态,我开始第一次模糊意识到即便只有每月500的收入流,在这种时候也会给心态带来很大的影响,并且后来这成了在这段经历里最大的收获——很多人的脑子里,比如我,对投资,特别是炒股的理解还处在如果每年都赚20%,那4年一翻倍,8年4倍,12年8倍。但事实呢?可能8年的时间里,只有2个月是最重要的,单单这两个月就贡献了8年中的绝大部分的收益,只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两个月会什么时候出现,更多时候市场或者在下跌,或者在盘整。在这样的市场中,每半年的能有的那2000,每年的那5000,就比一开始有的那2万更重要。
死胖子后来和我说,对于像他这种单纯需要存钱的人(财富积累初期),当时只是把股市当成一个“储蓄罐”。
如果不是把股市当成发家致富的工具,那么定投股市的方式是真的非常合格,甚至可以说在绝大多数“储蓄容器”中最优秀的,股市长期下跌或者盘整的过程中,定投者并不会损失太多,但也不会失去那8年涨2个月的暴富机会,而这种机会是存银行买理财所没有的。
很多年后的2015年,死胖子就是靠着这样的想法,在坚持积累了若干年之后,抓住了他等待很久的一次财务上的跨越。
5.赚钱存钱的重要
我的第一个股票账户后来再没能复活,即便经历了09年的4万亿,似乎市值也没回到初入股市的水平,更何况2010年以后市场回暖后又再次进入漫长的下跌。
但那时候死胖子似乎依然信心满满,因为他还是会时不时同我交流,当时我们都有的一个共识是,这次危机,这年的暴跌,长远看会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区别是我只有选择死扛,而死胖子似乎总能从生活中“变”出钱来。
我知道的一个死胖子的外快来源:大二那年迎新,死胖子加入了一个地下倒卖“铺盖”的学生团伙。新生入学时,被子铺盖是个很好的生意,因为学校内部的商家垄断,这些生活用品的价格相比校外就卖得很贵,新生和学生家长毕竟刚来,对学校周边的环境不熟悉,逗留时间短,有时就只能高价去买。于是总有聪明的学生,从校外找到批发商,用香烟贿赂过看偏门的大爷后,运货回学校私下兜售,因为价格比校内商家便宜很多,销量自然有保障。
据我所知,死胖子加入的那群“学生团伙”不但倒卖铺盖,后来也倒卖二手教材,倒卖军训服装。这个团体也就成了死胖子的一个额外收入来源。
第二年的时候死胖子拉了我寝室一哥们入伙了,从我室友那里,我知道他几天的倒卖活动拿到了2000的不小一笔“工钱”。当时我室友异常开心地用这笔工钱换了一个新的诺基亚滑盖手机,虽然他原来的摩托罗拉翻盖手机也不是便宜货而且还用得好好的。而死胖子,一如既往的存到了他那股票账户小金库中,回过头看这笔钱投入的时点又恰好是当时股市的一个低位,而他当时买的那个股票若干年后给他带来了近十倍的收益。现在回忆起来,对比我那室友对待钱的方式,我又感到人和人的差距恐怕就是在这不经意的很难察觉的潜意识中体现出来的,而这样的“运气”可能永远也不会落到室友那一类的人群中。
毕业前夕,死胖子的“小金库”里具体攒下钱的数字我不太清楚,但以我的观察这不太会是一笔小的数字。死胖子每月量入为出,先存钱再消费的习惯一直坚持得很好,这四年里光这笔储蓄就应该有2万不止,还不算他在危机时期买到的那些股票,再加上他总是会找到一些额外收入的办法,而后来死胖子也和我说,大四那大半年的实习,因为实习单位有吃有住花销并不大,其实也存下不小一笔钱。
死胖子的这样一笔数万的存款,就是用我当时看不起的一笔又一笔500元小钱的方式存下的,可即便对于相当一部分工作了好多年的人,可能也不一定能在工作后存下这样规模的一笔储蓄,更何况是一个刚毕业的应届生。
后来一段时间我真的是有反思的,恐怕当时我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死胖死的思维习惯,是一个非常典型而且极好的对比。大家同样虽然都对“赚钱”有着挺大的执着与热情,都想尽快积累到自己的第一桶金,但真的反思之下,死胖子确实用了一条更“踏实”的路。而我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对投资收益的追求,以及平时不注重储蓄的生活习惯,就显得有那么些虚无缥缈了,而且停留在脑中缺乏实际有效的行动。
其实理财方面一直有一个特别有名的说法,叫“哈佛教条”——具体内容是,对于任何人而言,无论每月的收入是多是少,一定要先存下20%,再花剩下的80%。
两种思维:一种是先存钱,然后花剩下的。另一种是先花钱,然后把剩下的存起来。没做过的人看似没有区别,但真的那么做以后,区别真的很大。
工作以后当我也去强迫自己去这么做的时候,才真的体会到其中的重要性。而养成这样的习惯也是理解理财所必须要跨的第一步。人必须要有财才能理,但钱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所以对于大部分人,学会储蓄才是最先要做的事情。对特定阶段的人而言,少买一个Iphone,少买一个包包,少买一件衣服或者一双珍藏版球鞋,对储蓄的增长可能要远比每天研究股票或者投资来得更明显。
对于大部分人,哪怕收入不高,相信每月少花20%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更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存钱,其实是看不起每月存的小钱,20%对于一个月入4000的工薪阶层,也就是800元,而800元又能干什么呢?什么都干不了。于是乎我们也就连800元也懒得去算计。
多年以后,我也是从死胖子嘴里知道了,这样的算计不仅仅只是表面的大钱小钱的问题,更深层次是人生的机会成本的问题。相比于月光族,那一点看似不多的储蓄带来的不只是表面的金钱数字,重要的是它还可能是一次摆脱现状的机会。
6.买车热潮
我们的损友群在毕业后还保持着相当的活跃度,所以后来的日子我能一直都和死胖子保持着联系,也就有机会默默关注他的那个100万计划的完成进度。
损友圈里的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比如刚毕业时大家最热门的讨论还是工作和游戏,谁谁谁找到的工作如何好,谁谁谁准备去北京上海深圳,以及讨论哪天晚上再组织上一盘黑店战个痛快。而一个纯男生好友组成的网络聊天群,在毕业1年多这样的一个时间段,最热门的话题一定是女人和买车。
女人和车对于那个阶段的男生似乎是不可分割,损友里总会有一些先人一步成为老司机的传授经验。在那时候老司机的叙述中,有车等于有资格去大学区把妹,有车等于有机会风风光光地约会漂亮妹子,即便目的可能异常不单纯。自然诸如如何勾搭一个妹子,如何约会,如何快速发展关系,什么地点适合车震也是大家很关心的话题。
再后来,一辆车所能做到的事情似乎变得越来越多,有车等于男人的浪漫,有车后天是蓝的,前途是光明的,事业是平步直上的,妹子是永远不缺的。所以攒钱买车,甚至贷款买车就变成了相当一部分人工作后的第一个目标,即便其实大部分人后来发现,车子并不能掩盖不帅气的面庞和不强的工作能力。
死胖子在那个阶段几乎是群里的异类,在群里说着和当时主流观点截然相反的话。特别是当遇到家境一般的朋友,也表露出想要管家里要些个钱再贷款买辆车的时候,他总是抛出用现在的眼光看极度成熟的理财观,来试图说服那些略有一些“过度消费”的朋友,虽然那个时候除了我以外,其实很少有人真的能听懂能听进去他话的含义。
他的话在大家看来太过理性而缺乏了一些浪漫,太不符合一个热血男生对生活的理想。死胖子能轻而易举地说出拥有一辆车后一年里增加的无谓花销的具体数字,也能说出如果不买一辆车这一大笔钱未来能做的事情。他会告诉想要透支买车的同学,买房、投资、创业或者读书在他看来都是远远优于买车,而一旦买车,这些计划无疑都会被推后,特别是出于炫耀目的而非实用目的一辆车,既不能帮助事业的发展,也不一定会对找一个好对象帮助太多。
这样的话虽然好心,但更像一盆冷水所以不受待见,时间久了,死胖子自然也就不再说这样的话了。
而我,因为了解的关系,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开始越来越在意死胖子有时说出的话了,后来死胖子无意间表达出来的一个观点即便到了现在,我也记忆深刻。
那段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经过我消化后,死胖子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
人为什么要买保险?因为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同样的钱,效用是不同的。就像吃饭,吃8个馒头人会觉得饱,但第8个馒头和第1个馒头的作用截然不同,对于一个快饿死的人而言,第一个馒头是“救命”用的。
钱也是一样,买保险虽然从纯数字上看可能是亏的,但是大部分保险的真正意义,是用平日里丰衣足食的那第8个馒头,去换快饿死时的那一个馒头。从边际效用的角度看,是划算的。因为越是接近0的资产,所产生的收益越大,效用越大。以前的农民遇到天灾后,最需要1万元钱去买第二年的种子和肥料。所以如果能用好年景富裕的一点钱,去换大灾年的这第一个1万有着最高的收益和效用。
而储蓄和消费也是一样的,人没钱的时候攒下的1万元存款,和有了100万时候的1万元存款,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人的第一个1万,第一个10万,第一个100万,会打开不一样的机会之门,在没有这些储蓄的时候,很多事情是不会去想,也就不可能去做的。
1万在需要的时候能支撑一个人辞职1年,而这1年对这个人来说可能改变一生。可连1万储蓄都没有的人,很少会去想脱产不工作,甚至很少会去想换一个自己真正热爱的行业踏踏实实从底层重新开始这种事情,失业以后一定会焦急地寻找下一份工作,即便这份工作极有可能完全不适合自己。10万可能是一套房子的首付,对于一个没有储蓄的人,是不可能去想着买一套上百万房产的,因为连基础的首付都没有。100万可能就会让一个人开始时不时思考创业和投资的项目,思考成为某个牛逼同学的创业合伙人是不是靠谱这样的事情,思考作为一个普通工薪阶层时不可能去想的事情。而这些就是机会成本。
所以单买车的事情来说,大家几乎没钱的时候花20万去贷款买的车,和有了一定储蓄后花20万买的车,虽然金额相同,但实际是根本不一样的成本。前者花的是自己“第一个馒头”,而对后者而言,只是可有可无的一个馒头。
后来死胖子的话让我想起现在的股市里其实也是这样,当某些大V聊某一个投资机会时,有一种很典型的回答——“可惜这样的机会不适合散户”。这样的机会不适合散户,是啊,股指期货,个股期权,融资融券,银行信贷,沪港通,100万起点的理财产品,300万起点的债券投资,没钱会把一群人和一群机会隔离开,更会使人的视野被迫局促在一个狭窄的自己能够到的范围内,投资市场中是这样,生活中也是这样。
“没钱的人和理财没关系”,“没钱的人不适合基金定投”,“没钱的人一定要在年轻时搏一搏”,没钱这件事情似乎本身就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可钱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变出来呢?钱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从地里涨出来。
7.尾声——做什么样的准备,迎接什么样的运气
毕业第六年,我是我们损友圈里倒数第二个买车的,而死胖子是倒数第一个,这时候大家已经都对开着车子找妹子的事情都没什么兴趣了,想的都是TM这个月又该交汽车保险,TM小区停车费又涨价了,TM的这个月罚单还没上,TM的油钱凭什么不下跌之类更现实的问题。
死胖子买车的时候,我问他,你小子当时毕业的时候到底藏下多少钱?死胖子说:“差不多5万吧。”
虽然我有过心理准备,但这个数字还是触动到我了。我可以肯定,5万这个数字在刚毕业的那个阶段在我们这群大部分没什么大出息的人里,绝对是最高的,而这个闷骚的货,居然藏得那么深!同时我也想起5万这个数字正好是我当年以为我靠着自己杰出的投资能力能达到的目标。
因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死胖子的股票组合和我都是基本重合的,所以我知道死胖子在14到15年里也靠着那轮牛市飞跃了。就这样,死胖子靠着普通城市里一个效益越来越差企业中的一份普通的财务工作能给的普通收入,靠着攒钱定投股票这样其貌不扬的投资方式,积攒下了数百万的财产,在一年里,不但大大提前而且翻倍实现了他的目标。
其实死胖子一直用最不起眼的方式默默做着我们整个损友圈里最有钱的人,这些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直都是如此,从毕业前就开始了,工作后的每一年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在向同一个方向靠,虽然没人知道。而到了今天,其实除了我大约知道以外,他没有在任何场合表露过他具体有多少钱和多少股票,估计朋友也好,老同学也好,死胖子的同事也好,没有任何人会看出这货已经可以轻易地买上一辆豪车,需要时买上新出的每一款iphone6 iphone7 而不用去卖肾。死胖子完全有晒朋友圈的资本,但他没有,他也没兴趣。
可能有人会说他运气好,因为他毕业后正好遇到了中国股市最不好的几年,用最便宜的价格把所有钱投到了股市里,并且很幸运地遇到了一轮大牛市,又很幸运地在牛市里兑现了大部分利润。
可能有人说他运气好,能找到一个不看物质又温柔贤惠的女朋友,愿意不要车子接送,结婚时不要大房子,能够接受他看似没出息和扣比扣的性格,每周约会愿意去着普通餐厅看着团购的电影。可为何这样的女生就是能被死胖子找到,而不是被开着车约着炮的人在大学里撞见呢?
结婚前后死胖子又很幸运地靠着俩人的公积金和打折公积金贷款只花了极少的首付在房价还没暴涨前买了套虽然不到70平但很温馨的第一套房子,从而又在后来的房价暴涨中捞到一个不小的便宜。
我想未来如果万一房价下跌,还会有人会说这人又那么幸运,没有在大城市扛上几辈子人还不完的贷款去买上一套学区的大房子。
也可能有人会说他啃老,或者没出息,毕业以后没有去大城市闯荡,而是选择回家,住爸妈家吃爸妈家,所以每月除了谈恋爱时的几百元花销什么都不用买,才能短短几年攒下数十万的储蓄去买什么股票。
还可能有人说他没有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没有开车约泡,没有用过IPHONE,没有一件明牌衬衫或者屌爆的墨镜,没有畅游欧洲甚至没有像样的旅游度假,年轻时候该尽情享受的事情似乎这位死胖子都没干。
死胖子的经历里,毫无疑问是有运气成分的,可运气也好,方法也好,最终都需要一个人真的为了某件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计划以后,好的运气才会从天而降。死胖子在我认识他的这10年里就是一直在做这样的准备,因为他准备地早,所以每一步都早那么一点点,每一步又都踏在合适的节拍上,而现在的死胖子依然很年轻,而现在他的“量入为出”的生活,已经是一般人眼中的小康生活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他来说已经不算浪费。
退一步讲,以死胖子的价值观投资观,即便上天没有给很好的运气,没有14年股市的大牛市,没有能在刚买完房后房价就暴涨,我相信他的生活依然会比绝大部分人好,而那份运气早晚也会到的。生活中会遇到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有运气但也不仅仅是运气。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觉得死胖子的事情是值得拿出来说一说的,毕竟这个真实的例子里,他没有在投资上用高比例的杠杆,没有遇到事业的奇遇,没有一份体面的金领高收入,没有因创业而大发横财。
我今天又听到单位的几个月收入过万的销售在讨论应该怎么用信用卡套现应付过这个月的财政危机时,更觉得想写一写。
看到不少人把当下财务上的捉襟见肘的困境,寄托在以后会不断提高的职位和收入上,以及寄托在可能会带来财务爆发的奇遇上。
而高收入的人大有人在,高资产的人也大有人在,买彩票中大奖或者突然拿到一大笔横财的也不少,但如果缺少掌控财富的智慧,依然是无法改变太多东西的。
最近的消息是,听说死胖子的老婆和死胖子双双辞职了,而辞职的原因是我的这位弟妹在工作几年后发现真的不适合做正在做的工作,打算重回大学进修心理学的课程。而死胖子则选择了一个自己更喜欢的行业去学习、体验和沉淀,即便刚开始时几乎没有收入。试想,弟妹工作这么多年以后再回学校读书,还读了看上去这么没用的专业,毕业后也不知道能做什么的专业,如果换成一般还着房贷车贷的家庭会支持么?反正死胖子举双手赞成的态度说:“攒了那么钱不就是为了花在这种时候的么。”
这又让我想起了死胖子很多年前劝同学别买车时用的话,人有钱时候花出去的1万,和没钱时候花出去的1万,有着完全不同的成本和心态。
我不知道死胖子的事情对大多数人而言有多大的可复制性,但相比飞泥的朋友里,毕业前就靠写软件卖软件成了百万富翁的;毕业后创业据说已经通过了A轮B轮拿到了几千万投资的;还有进了阿里之类明星企业,拿着高收入并且还拿到不少股权的呢?死胖子的做法即踏实,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丢人。
至少死胖子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影响到了我,而且当我毕业后也试着去做的时候,并且做到的时候,发现确实受益良多。
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似乎有些乱,不过故事是真实的,飞泥的感慨也很真实,至于屏幕前的你读出了什么,那就是你的事咯~
除了上面写的,还有一些零碎的杂思。
PS1:最近我问过死胖子,自由以后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他说:“没有,其实攒钱的这个过程远比有钱来得开心和满足,突然间阶段性目标实现了,这种开心一小段时间后就会没有,然后一定要继续找新的事情新的目标去做。“
这让我想到了哈佛一个研究幸福心理学的叫泰勒的教授写的一本书,《幸福的方法》,人其实天生很贪心,目标达成以后得那种喜悦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人变得开心需要一个持续不断地“more”(更好,更多,更强)的过程,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比今天好一点,今天为了那个目标做了哪些事情,昨天为了它又做了哪些事情的那个过程。财务上的自由作为一个目标挺好的,因为它有可能让我们不必须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但钱和持续的快乐可能完全没有关系,找到一件能一直做下去的有兴趣的事情会更重要。
两年前有个讨论职业投资与财务自由的帖子,一个叫 @给事 的网友的评论我一直收藏着,深表赞同:“钱不会带来快乐的,钱赚了,心操了,没啥意思。财务自由算个吊!算个jb?内心的自由,满足才是nb。知道幸福是什么吗?幸福是持续的满足,世界只有知足才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钱不是,连健康都不是。 “
PS2:最近看到一本老书《领家的百万富翁》,看的过程中我第一个就想到了死胖子,我们周围确实有好多这样的例子——朋友圈里大部分看上去非常有钱的其实没那么有钱,有些人看着完全不像有钱但是真有钱,有些人有着很高的收入但是存不下钱依然不断面临财务困境,另一些人收入可能并不那么高却能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一般而言当一个人总是把精力放在如何让自己看上去很有钱这种地方时,他应该没有太多精力去考虑如何赚更多的钱。
PS3:网上的不管是基金定投,还是动态平衡,或者量化投资,以及各种投资技巧的话题,其实如果对于处在存量资产并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财富积累阶段,表面的投资技巧的高低真心没有一个好的投资和消费观来得重要。就像大学四年里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去研究个股和市场,最终并没有比死胖子每学期往股市无脑买入2000元股票的效果更好。就像我的室友有点小钱以后第一选择是换一台手机,而死胖子选择换成股票存入股票账户。就像我们中一部分同学选择毕业第一年就买车而死胖子在几年后,财务状况完全能够承担的情况下买车。这些决定背后的东西——量入为出的消费观,消费和投资、资产和负债的区分,对不同阶段储蓄背后机会成本的认识,要比具体的表面的投资技巧对人生活的影响更大更明显,而这些也是做出成功投资决策的基础之一,缺乏好的生活习惯的人,投资上也容易一叶遮目,过度承担风险追求收益等等~
PS4:【人丑就该多读书】我不知道大家看完我讲的故事后最感慨的是什么,应该会读出自己心里的那个胖子。如果让飞泥一定要从这个故事里总结出什么,而且必须只能有一点的话,我会说“命苦不能怪政府,人丑就该多读书”。死胖子的经历其实也只是一个个例,每个人一定是面对各自所需要面对的生活,而真的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并不那么容易,钱只是一方面,需要我们去平衡的还有很多很多,而这一定是要一些智慧的。这样的智慧从哪里来?和钱一样,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会从地底冒出来。
故事虽然只讲了飞泥认识死胖子的10年里他财务上的经历,可从字里行间,聪明的读者一定会看得出来,死胖子其实也是个很懂生活的人,聪明在他总能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决定并且活得很自然顺利,也没有表现出让周围人另眼相看的任何突兀特质。其实能够让周围人都觉得自己很普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况且死胖子一直过得很开心很平衡,关于钱的一些决定只是他生活中所需要做出决定的一部分而已。这些应该不仅仅靠一句“性格决定命运”所能概括的。
整个故事虽然只是从飞泥认识死胖子的那天说起的,可死胖子在此之前就有自己的生活。从故事里就能看出,他至少是一个在20岁以前就能理解《富爸爸》系列的人,不是30岁,不是40岁,不是听说过,不是看过,而是在20岁就能理解。过来人一定都知道,在20多岁的年龄看过些许理财书籍的人也不在少数,可要理解这看似简单的理财观并不真的像看上去那么容易,所以死胖子在此之前,在我们上着家教忙着考试时应该就看过了更多的书,想过了更多的人生。这里面应该也有很大一部分他父母家庭的因素。至少我能100%肯定他的家庭一定是一个价值观很正的家庭。
一个人财富起点之前,一定是知识储备的起点。如果我们认真去观察那些底层人民的上升之路,就会发现,他们辛苦打拼了一辈子,可能就为了一套房活着,何其可悲,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相比于财务上生硬干瘪的计划,读书和学习的计划是首当其冲,迫切需要的。在现在的社会,“知识改变命运”一样有效。看完死胖子故事,应该做的一定不是马上开始自己的储蓄计划,然后几个月之后又被淡忘或者放弃,而是应该认真的思考自己的学习计划,寻找那些能由内而外改变人的思维冲击。
分享,是您对我的支持;订阅,是您对我的信任。请动动你的手指在下方订阅和分享吧!
pigrich阅读(126)你应该体验过失望,当预想中的事情和实际发生的有很大落差的时候,失望、无助涌上心头,这种感觉非常糟糕,它不仅会影响你的心情,也会干扰到下一步的计划。
在这本书中,你会了解到很多思考方式,并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找到困扰自己的负面因素,化解心中的“落差感”。今天,我们精选出其中的三个方法,让你有效应对落差,保持轻松、平静、快乐的状态。
①『重组信息,转换视角』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置身山中,你无法同时看到庐山的全部风貌,但是却可以决定看哪一侧。你选择了一个视角,同时也排除掉了另一个视角。同一座山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改变的是你的视角。
在处理问题时,除了显而易见的事物之外,你还可以接受其他东西,重新组织对信息的感知,从同一个画面中解读出不同的内容。有2个方法,能让你改变最初的判断,接受新的信息。
001 参照他人。寻找与你经历相似的人,包括名人和身边的人,你会发现原来你正在承受的,人家早就经历过了。比如当你投稿屡战屡败情绪十分低落时,忽然发现一些知名作家,或者已经成为签约作者的同学,甚至同一个微信群里的人也有类似的经历,你会从这些参照中,得到很大的安慰,并获得动力。
002 列出事件相关因素。找出那个最让你自责的情境,抛开“都是我的错”的想法,重新审视当时的情景,列出所有的相关因素,你会发现自己占的份额减少了。
最初的感受并不总是对的,尤其是当它令人难过时,重新组织信息,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事物是寻找快乐的最好方式。
②『培养积极的自恋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好像说自己不怎么样比承认自己优秀更合时宜。我们过于忽视自己的优点,常常是因为害怕显得太自恋。
实际上,自恋也有积极的一面,不会伤害到其他人。我们都有权利欣赏自己。比如你时常觉得自己很厉害,学习能力非常强,喜欢接受新任务,你储备的这些情绪和自信,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派上用场。下面有2个培养积极自恋情绪的方法:
001 看到自己的优点并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依赖外部的称赞。可能有些优点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可以尝试问一下身边的朋友,收集自己的优点。
002 分享自己的乐趣和观点。平时多参加群体活动,多和朋友交流,让自己活跃起来,和大家一起玩乐,找到自己的热情。自恋不是一种内在的状态而是表现出来的活力,健康的自恋者会感到自己活力四射。
好的自恋让你变得更积极,并产生出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的欲望,这些力量可以对抗日常的挫折和失败。
③『纠正悲观的预期』
面对生活中的落差,幼稚的想法是“我是个失败者,我总是这样子,改不了了”;而成人的思维则是:这个领域我不擅长,但是在其他领域我做得很好,有些情况确实让人难过,但我可以改变他们。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当人们能够让自己接受理性的乐观主义时,他们就成人了。成年人应该做到更加灵活,更加自由,少一些担忧,能够预测最好的情况,同时也不否认危险的存在。面对桌子上的半杯水,你可以开心地说“这个杯子的一半是满的”,而不是失落地想“这个杯子的一半是空的,不够喝了”。
如何才能纠正悲观的预期呢?下面提供2个方法:
001 使用“是的……然而”句式。比如,“是的,这次活动宣传没做好,报名的人不多,然而我积累了经验,下个月的活动肯定比这次的好”。通过训练自己的反驳思维,你会获得其他解释和自我认知。
002 换位思考,如果连你都不正面肯定自己,别人凭什么高看你?关键时刻,做自己最坚强的后盾。有时候,我们身体里好像有两个人,一正一反,一感性一理性,可以试着跟自己对话,能舒缓情绪,帮助你进行判断。
总结一下,面对落差,重组信息,转换视角,你会解读出不同的内容;平时培养积极的自恋情绪,可以有效对抗失落的情绪;纠正悲观的预期,像乐观的成人一样思考,而不是像幼稚的孩子那样哀叹,你会少很多担忧。
分享,是您对我的最大支持;订阅,是您让我获得的信任。请动动你的手指在下方订阅和分享吧!
pigrich阅读(164)又是一年的双十一,但是对我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反正我从不过双十一。光棍节跟我有毛线关系啦啦啦~好啦,讲真,其实主要是想讲大家疯狂追崇的剁手节和我无关,至于原因,请看我的一篇旧文吧~
先从一件小事说起。 暖手同学对日本料理情有独钟,上周他过生日,我预约了一家日料店让他Happy下。但那家店有点难找,害我们开过头绕了一大圈,然后又说车库不能停车,只能停到蛮远的一个地方再步行15分钟到店。一路上暖手同学一直忿恨地说回去就给差评骂死那家店。
但是当菜单上来之后,暖手同学已经没了脾气,当第一批刺身上桌的时候他已经眉开眼笑了(这孩子还真好哄)。
原因是那家店的东西确实好,日料刺身没什么烹饪的技巧,关键就是原材料要好。它们家的海胆不玩虚的,很小的碟子,但是满满的都是黄橙橙的很大的海胆。北极贝刺身比我吃过最好的都大了两圈,厚了一倍。甜虾刺身入口即化。别说暖手同学,连我这种不太爱吃刺身的人都觉得不虚此行。于是我们立刻预定了两周后的14人团队聚餐。
然后我们共同感慨说,虽然这家店比别家贵了大概50%,但是东西却好不止一倍,论性价比还是很高,东西不怕贵,物超所值才是真正重要的。 也就是说“价值”超过“价格”就能让消费者满意而归。
最近的热门话题当然是双十一,但我从来不过双十一,除了双十一,京东当当打折我也不太参与。这大约跟我的消费观有关系。 我们来谈三点:
第一点:对于消费品而言,“需要”比“价格”更重要。
对于投资来说,恐怕明确内在价值之后,价格是最关键的因素,暖手同学为了一家公司股票足够便宜,,甚至不惜等上一年两年三年之久,有时候他会感慨也当年仅仅是因为不够便宜而没有买入某个公司,现在涨了两三倍不止,但他不会后悔,因为这是他投资的基本原则。
但是对于消费品而言,我觉得明确内在价值之后,“需要”比“价格”更重要。
举例来说,如果是一套房子,明确它是“投资标的”(请注意是投资而不是投机,区别我就懒得说了),你应该有耐心等上个几年,等到价格确实便宜的时候再下手。
但是如果明确这套房子是“消费品”,例如作为婚房用,那么我才这个时候你考虑最多的应该是“是否需要”,而不是“价格是否便宜”。如果你大婚在即,新娘和丈母娘摆出“没房子休想结婚”的嘴脸,那么无论现在价格是如何,你应该都会下手买的。
因此,拼搏双十一的问题在于,它往往会以“价格低”使你忘记了“是否需要”这件事。豆瓣上爱书人多,但是京东当当打二折三折,你攒够了优惠券买回来的书当中,有多少是已经看完的?而多少又是从此束之高阁的呢?
第二点:对于消费品,也要搞明白“价值“和“价格”的差别。
我看不少人说“去年双十一买的面膜还没用完”。就拿面膜举例吧。
对于一件商品而言,它对你而言是有“价值”的。一般来说,你会购买“价值”高于“价格”的商品。例如一包面膜,假设平时价格是20元,但是对于你的价值是30元,那么你就会购买。
但是对于不需要的东西,用不到的东西,它的“价值”实际为0。也就是说,一包你去年买了,但是今年还没用的面膜,哪怕它双十一从20元打折到5元,因为它的“价值”为0,你仍然吃亏了5元。
我看朋友圈中流传着不少类似“别问我花了多少钱,而要问我省了多少钱”的言论,如果明白“价值”和“价格”的区别,就不会这么说了。省多少只是“账面数字”,其实死活都是你吃了大亏。
第三点:追逐双十一是有成本的。
最后一点其实我觉得最为重要,也是我从来不过双十一最大的理由,这是因为购物这件事是有时间成本的,甚至会养成不太好的消费习惯。
在双十一之前,考虑我要买什么,看看哪家店打折最厉害,在双十一准备夜宵盯着电脑,手快有手慢无地拼抢,在我看来都是有成本的。时间是成本的一种,精力是成本的一种,还有最关键的是,思维方式也是成本的一种。
我宁愿去思考“如何能赚更多的钱”,也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如何能买到更便宜的东西”上。我宁愿去考虑“什么东西我不买也可以”,也不愿意去考虑“如果便宜的话买回来或许会有用”。
双十一其它的弊病大家都听得很多了,有一句话叫“商人就是,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错”。我认识一个双十一销售额排名前50的土豪朋友,双十一那天还没过半,我都看见他们家销售过亿了。但我知道他们家双十一卖的产品,肯定是跟平时不太一样的。消费者想占商家的便宜?我能说门儿都没有嘛?
一直以来,我会收到不少问我某某投资是不是靠谱的问题,好像最近被问得比较多的是P2P小额信贷,我一般只会说“如果你明白这种投资方法的风险和收益所在,当然可以做。关键是,不要只想到收益,而完全不考虑风险。”
对于双十一的疯狂,我想说的也只有这句,每个人的消费观念不同,我不过双十一,并不意味着你也要不过,平日需要的东西,本来也想买,趁着打折的时候买绝对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你要明白,双十一不仅仅只有打折的收益,也有它潜在的风险,如果你清楚明白你自己在做什么,当然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打折季。但是如果你只是为了追逐打折和降价而迷失了自己,那恐怕就是一场灾难了。 
分享,是您对我的最大支持;订阅,是我们彼此的信任。请动动你的手指在下方订阅和分享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稳健理财投资可信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