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红米pro跑分好用吗

红米 Pro首发评测:红米终于有了干掉旗舰机的心思|首发评测_新浪科技_新浪网
红米 Pro首发评测:红米终于有了干掉旗舰机的心思
  2013年8月,小米公司尝试拓宽产品线,在“小米手机”系列之外,制造了定位入门群众的“红米”,开始收割低端手机用户。
  时隔3年之后再看,这招很是奏效,各家也都纷纷效仿做了类似产品线,比如魅蓝之于魅族。
  在近期,小米公司宣布,自13年8月至今,红米手机的整体销量已经超过1.1亿部。覆盖人群也不再是之前的学生一族,而是延展到了更广泛的人群。
  既然人们已经认可,顺着这个思路,更多选择才能有更多欢笑,对小米来说,要卖出更多产品,也必须拓展更宽的产品线。
  于是,便有了红米 Pro。
  整体硬件上,红米 Pro配有5.5寸1080P分辨率2.5D屏幕,标准版选用Helio X20十核处理器,搭配3GB运行内存+32GB机身存储组合;高配/顶配版则选用Helio X25,分别搭配3GB/4GB运行内存+64GB/128GB机身存储组合。前置按压式指纹识别,内置4050毫安时容量电池。支持全网通4G双卡双待,搭载基于Android系统的MIUI 8。
双后置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红米 Pro是首款搭载双摄像头的小米系手机。两颗摄像头中,主摄像头采用1300万像素索尼 IMX258感光元件,副摄像头则只有500万像素。
  外观部分
  现今的红米手机早已不是之前的全身塑料一副低收入人群专用的模样,在最新的红米 Pro身上,小米采用了金属机身,并且是成本和耗时都比较高的CNC(数控机床)切割工艺+高光金属拉丝工艺。
  虽然今年金属机身已经蔓延到几百元的产品线上,但同是金属,工艺细节却区分不小,相比金属压铸工艺出来的外壳,红米 Pro的看起来更好,它是一体化金属机身,而非上下其他材质的三段式设计,这其中的天线设计难度要更高一些。另外,新加入的拉丝釉面处理在质感上也已经提升到一个更好的层面(这多少令人想到华为P9)。
来上颜值对比照
  当然,虽同样是金属拉丝,但红米 Pro是不如P9的,毕竟价格摆在那。即便相比自家米5,红米 Pro更粗一点的切边和屏幕凸起也似乎是小米对这个系列的刻意区分。
  小米公司将重点更多拨向了实用方面,4050毫安时的电池和5.5英寸屏幕对绝大多数人都不错,同时这也意味它的机身不可能太轻盈。对用过惯了iPhone 6s的人来说,174克的重量略显压手,但还可以接受。
  在细节方面,红米 Pro称是首款采用Type-C接口的红米手机。抛开“造价成本”这种问题,你也可以看出小米对这款产品的定位“对科技产品有一定关注度的用户”,毕竟强行更换接口对于小白和初级用户其实并不是好事。
  补充一句,采用CNC也有个重要的原因是,相比iPhone 5那个时代的开创者们,现在这栋工艺的难度和成本都已经降下来了,所以才有了1499元元的红米 Pro。
  红米 Pro采用了前置指纹,外观类似米5不过大了一圈,没有用“腰圆”这种每家都有的设计。
  手机行业的同质化已经是老生常谈,你或许可以说,红米 Pro的正面像某某某手机,但对整个行业来说。如果没有革命性技术突破,指纹放不进屏幕里面、虹膜或声音识别依然很难用……就只有识别速度在0.15还是0.2秒、前置还是后置的问题上变化。
  我们拿到的评测机是顶配版,采用MTK X25处理器+4GB RAM+128GB机身存储空间,这款手机还有另外两个版本:高配版是X25+3GB+64GB,标准版则是X20++3GB+32GB。实测最新版安兔兔X25版红米 Pro跑分73008,主流中高端手机的水平。
  若从售价1999元来看,顶配版的配置不错,小米将红米 Pro定义成旗舰手机,定位高于红米和红米note,若从配置上看,它也确实不错。
  红米 Pro是小米首次使用OLED材质的屏幕,官方号称达到了100% ntsc色域覆盖。
  多年之前,这种材质的屏幕是“饱和度”“色彩假”等负面的代言,但过了许久之后,对它的调教已经日渐优化,反而是自发光,薄等等这些优点被更多的提起。
  手机厂商选它有各种目的,节能,屏幕厚度低等等,就我们手中这部手机来说,5.5寸1080p,似乎调教的还不够好,在同样开到最大亮度时候,它依然比 iPhone 6s Plus显得黄一点,有种说法认为亚洲人都喜欢暖色屏幕,但不知为什么,若将一暖一冷两中屏幕的手机放在我周围的人面前,几乎100%的人选择了冷色屏幕。
屏幕不够通透
  吐槽点应该是在“护眼模式”下,这个被苹果热炒的功能,到了红米 Pro身上、搭配OLED屏幕出现了过度发黄的效果,本身屏幕就偏黄,加上去了蓝光的暖色调,显得太过暗黄了,在夜间观看的感官不太好。
  我们不太清楚这是不是因为工程样机的缘故,护眼模式是一种软件调节功能,希望在后续产品中,能调节的更平衡一点。
  拍照:
  镜头部分红米 Pro选用前置500万像素,1300万像素(索尼IMX258镜头)+500(三星镜头)像素后置双镜头组合。为让后置双镜头概念深入人心,小米甚至引入国民女神刘诗诗烹饪“双茎头”这样的炒作概念。鉴于双镜在今年异常火爆,我们不妨来简单从硬件解析一番。
蜜汁火爆双镜头
  后置双镜头大红大紫起源于HTC,最开始“一颗镜头负责影像抓取,另一颗镜头负责记录景深信息”模式;而从去年开始,奇酷360、华为、荣耀的旗舰机 中,双镜头则采取“一颗记录色彩信息,一颗记载图像轮廓”这种模式。前者偏重于景深调整“虚化”,后者更在乎“进光量”。红米 Pro这次光圈达到F0.95,基本上是走了HTC的路子(不过红米 Pro副镜头提供了一部分照片硬件优化)。
大光圈效果对比
  我们选取F5.6和F0.95两个光圈大小不同的样张对比。可以看到两者在亮度,也就是进光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光圈虚化效果完全不同;大光圈相对自然的阶梯虚化效果,就是红米 Pro这颗副镜头的作用。相对不同的是,小米这次支持实时取景预览,在取景的时候就能看到虚化以及锐化成果,这是镜头和芯片性能双重提升的结果。
室内弱光样张
复杂光源弱光样张
  其他体验环节,红米 Pro无论是弱光下还是夜间对焦都比较快;这一点和双镜头在近距离处能快速对焦不无关系。只不过室内弱光样张画面噪点和涂抹感略重,也暴露了目前双镜头无法加入光学防抖,相对进光量更小的问题。
  室外光线充足时,红米 Pro的样张画面锐度和对比度优秀,不过在高光HDR自动开启的时候画面暗部的宽容度并不算优秀。当然,如果您常看评测不难发现,这些细节经常用来考量旗舰机。虽然说红米 Pro拍照远不及高端旗舰优秀,但是相比较一年前“千元机拍照凑合看”时代,如今这档手机拍照提升明显。
  评测总结:如果你按照红米,或者千元机的惯用眼光衡量红米 Pro称得上精品;甚至你可以看做这是小米试图提升千元机品牌定位的机会。不过我们仍需要重申,这件事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产业链工艺水准”的自然升级。但正如当年红米率先打开这个市场一样,小米再次抢在前列把这些推广也算是造福用户。
提升红米系列的质感,是当务之急
  在产品层面,鉴于这款手机定价跨度在比较敏感的千元和两千元之间,我们不妨给标准和顶配版两个评价。1499元的标准版无论是从性能,工艺性价比看,都在同价位拥有很强的竞争力;至于上升到1999元,在产品层面,用户或许会有更好的选择。(郭晓光/王迪)
中国并没有采用问题供应商提供的电池,所以正常发售。
在视频中,他将新旧两代零件进行了对比。
“索尼大法”信仰仍在,尤其设计方面,颜值+防水能并存。
喜欢追求极致轻薄的用户不妨考虑一下,真的很薄。
参考价格2599元
性价比略低
参考价格1299元
YunOS操作系统
参考价格5988元
配有手写笔
参考价格2299元
2K分辨率大屏
麒麟955处理器
大容量电池
设计风格没变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红米Pro详细评测:1999元买一部红米手机究竟值不值?
来源:作者:阿华责编:阿华
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提到“红米”首先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千元机”三个字。但就在7月27日,小米正式发布迄今为止最贵红米新机——红米Pro,顶配版的价格去到了1999元,直接持平“丐版”小米5,似乎让我们嗅到了浓浓的“逆袭”味道。此外,红米Pro还玩起了OPPO、vivo常用的明星代言、首次在小米手机家族中采用双摄像头、跳出现有红米系列设计首次采用一体式金属拉丝机身、同时还在红米系列中首次使用正面指纹识别……一款红米手机同时兼备这么多“第一次”,本身就挺耐人寻味,但用起来究竟怎么样,还是来看看的实际体验吧。1999元买一部红米手机究竟值不值?这个问题也是本次体验评测将要探究的核心和主线。实践出真知,体验最后我们将结合真实感受给出答案。一、外观红米PRO终于补齐了小米手机在一体式金属机身上的不足,视觉上整体感和精致感相较于此前的红米机型提升显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目前市面上的手机材质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四个大类,相对应的产品定位和价格区间依次递增:观察小米产品线不难发现,其小米Note、小米5等中高端机型直接采用金属外搭玻璃、陶瓷材质机身,而此前的红米/Note、小米Max均采用三段式金属机身设计,唯独缺了一体式金属机身,而这也恰好是目前市售比较热门的几款机型的标准元素之一,对于质感或者说档次感的提升作用显著。红米Pro这次就刚好填上了这个断档,一体式金属机身看上去整体感强烈、精致感和品质感都比此前的红米系列有了不小的提升。这么做在迎合市场需求口味的同时还顺带保持了低中高端产品之间足够的区分度。单单只是追平还不行,得造出些个性和不同,不然怎么和竞品区分?小米这次将红米Pro金属后盖材质处理为金属拉丝质感,并没有采用常见的喷砂处理,在光线反射下足以闪瞎眼,估计是想突显出自己的个性和不同,但是否好看就需要大家见仁见智了。然而,摸上去的质感却是另一回事。闪耀、金属质感强烈的红米Pro摸上去的手感却与视觉感受截然不同,后盖表面非常光滑,我们甚至一度认为表面是否还有一层塑料贴纸没揭下来,也比较容易沾染油污变成“大花脸”,摸上去除了冰凉感之外不太像金属。▲红米Pro的双摄像头采用上下分开排列(上方为1300万像素索尼IMX258传感器主摄像头,下方为500万像素三星传感器副摄像头,只负责景深信息的捕捉),中间还有双色温LED补光灯做间隔,是否好看同样需要大家见仁见智,至于实际成像效果IT之家会在下方的拍照部分单独详解。不同于背面的双侧弧度设计,红米Pro侧面线条比较硬朗平直,侧边磨砂质感与背面的光滑感形成一定反差。红米Pro的背面造型多少有着小米Note、小米5的影子,比如四个边角的弧度以及往两侧变薄的弧形设计,再加上侧面上下两道CNC高光切边,使得红米Pro从侧面看上去比较显薄,实际手感也是如此。机身侧面表面采用喷砂处理,磨砂感突出,这与背面的光滑细腻形成了明显反差,有些割裂一体式金属机身的整体手感。按照上图顺序,红米Pro顶部从左到右依次分布有副Mic、3.5mm耳机插孔、红外遥控传感器开孔,不过三个开孔并不在一条中心线上,强迫症患者朋友可能感觉有些难以接受。▲底部采用完全对称式设计,只有右侧的开孔才是真正的扬声器开孔(红米Pro的扬声器音量很足,一半稍多就已经很大声,不过略显单薄,开到最高会有一定的破音现象),左侧只是起到平衡对称的作用,其中还隐藏了红米Pro的主Mic,接口形式为USB Type-C。结合上图可以看到,红米Pro的扬声器开孔均做了倒角处理,摸上去开孔的边缘一点也不刮手,USB Type-C和3.5mm耳机开孔均做了包边处理,这两处细节的处理上还是比较用心的,也是比较显精致感的地方。按键手感略硬,按到底时有些粘滞和生涩感。不知道是不是送测样机的个体原因,红米Pro的按键手感偏硬,需要稍大些力气才能按下,按键末段手感稍稍有些生涩和粘滞感,给人的反馈不够迅捷犀利。红米Pro正面没有任何Logo,采用2.5D前玻璃面板,玻璃边缘与金属机身之间有一圈白色塑料保护框,高度略高且凸出了一些,影响了2.5D玻璃边缘与机身的过渡衔接,单手握持时稍用力按在此处还是有些硌手的感觉。屏幕实际显示区域四周的黑边(BM遮盖区,并非刻意将边框一起涂成黑色的“ID无边框”设计)在上图中依稀可见,控制比较一般,在意“黑边”的朋友不妨考虑黑色版本,黑色前面板看上去一体感会好很多。▲顶部听筒左侧隐藏了一枚LED提示灯,听筒右侧分别是距离传感器和5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开孔。▲红米Pro采用前置指纹识别按键,这也是一枚真正的物理按键,按下后可以起到按压Home键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设置切换为“轻触桌面键回桌面”,日常使用状态下触碰一下即可快速返回桌面。Home键两侧还分别隐藏了一枚触控式按键,带有白色小圆点背光。▲卡槽部分为三选二“与或式”卡槽,可放入两张SIM卡(Nano SIM+Micro SIM)或一张存储卡外加一张microSD存储卡(此时SIM卡只能是Micro SIM),支持通过设置来切换主副卡。IT之家在测试过程中放入了两张联通卡,不过此时红米Pro并没有显示出两张SIM卡的号码,两张卡都显示为“中国联通”,只能借助于给其他人打一次电话才能区分两张卡,略显尴尬,如果能直接显示两张SIM卡的本机号码就方便多了。二、屏幕红米Pro采用了一块5.5英寸OLED屏幕(具体参数如下图所示),这在小米/红米手机中属于首次。根据此前曝光的消息,红米Pro的这块屏幕供应商主要有两家,第一供应商为和辉光电,第二供应商则是京东方,这也是国产OLED面板首次被大规模批量使用。那么问题来了,相比三星、LG等国际供应商,国产OLED屏幕显示效果究竟怎么样呢?OLED屏幕在观感上的最大优势就是高对比度和高饱和度,色彩显示艳丽而浓郁,再加上MIUI本身配色就比较丰富活泼,两者搭班给人的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比较讨好眼球。不过,红米Pro的这块OLED屏幕偏暖的感觉比较明显,默认模式下都有种开启了“黄屏”护眼模式的错觉。350尼特最高亮度说实话比较一般,这使得屏幕通透性比较差。建议在设置中将“色温和屏幕优化”调整到“智能环境适应(推荐)”模式,然后手动将上面的色温调节条拉到“冷色”一端(只有在“智能环境适应”模式下才能调节色温),偏黄的观感会有一定的改善。色温调节只有三挡略遗憾,冷色一端已经有轻微的偏绿感觉,如果能多提供几档就更好了。高色域与色温调节不可兼得。IT之家发现红米Pro只有在开启“屏幕增强”模式时,才会启用最高色域,正常的“智能环境适应”色域会有所降低。上面我们提到过,红米Pro只有在第一种模式下才能调节色温,这就会出现一个很尴尬的情况,选择了高色域就没法调节色温改善偏黄偏暖问题,选择了改善偏黄偏暖就没法启用更高色域,这让我们感觉十分纠结。由于特殊的像素排列方式,OLED屏幕往往在精细度方面不如同尺寸LCD屏幕,红米Pro这块屏幕也不例外,一般正常使用距离观看够用,但如果你的眼神特别犀利或者贴近屏幕来看的话,你还是能发现字体边缘的轻微锯齿感以及彩边(红绿色彩边)问题,但上图这是放大10倍的情况下才会如此明显,正常使用情况下精细度还是够用的。红米Pro这块国产OLED屏幕的可视角度稍稍弱于同尺寸的三星AMOLED屏幕,偏转后或者熄屏状态下泛绿色的现象比较明显。OLED的艳丽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的失真问题,比如目前大部分数码相机仍旧在使用sRGB色域(例如本文中的红米Pro实拍图),这样的色彩空间来到高色域屏幕上难免就会存在色域映射放大问题,看上去要比真实场景浓艳很多,讨好眼球的同时其实也失去了一定的真实性。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在显示设置中提供标准模式(sRGB色域),从而解决OLED高色域的失真问题,红米Pro也提供了标准模式,但真正最终解决还要靠整个业界的共同努力。除了更广的色域之外,对于智能手机而言,OLED还有自发光特性带来的结构简化和厚度变薄、有机材料的无闪烁(对于VR意义重大)、更宽广的温度工作区间等等优点,寿命相比最初的产品也大大延长,在产品正常寿命周期内烧屏的几率极低。但最重要的一点是,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加,小尺寸OLED面板的价格也已经持平甚至低于LCD面板,OLED取代LCD已经成为未来智能手机发展的一波必然趋势。如今国产面板厂商开始批量出货以及苹果将在2017年全面换用OLED的消息,也进一步印证了该市场的成熟,小米能在红米Pro上采用OLED也就不足为奇了。有消息称,小米还与LG Display签订了OLED屏幕的供货协议,未来也将在小米手机上使用,而国产OLED面板则会用在红米系列中。三、硬件和性能从魅族PRO 6到360手机N4再到魅族MX6,关于联发科Helio X20/X25十核芯片IT之家已经进行过多次解析,它的总体水准想必大家已经十分熟悉。总结起来就是,十核听上去非常唬人,但它顶多就是骁龙650/652左右的水平。20nm工艺非常拖后腿,导致A72大核火力全开的情况极少,即便火力全开功耗也实在是太高了些。除了强悍的跑分能力外,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十核芯片最大的意义还是通过对不同核心的调控来实现对功耗的控制。▼联发科Helio X20/X25芯片性能横向比较:“一核有难,九核围观”已经成为大家调侃联发科十核芯片的惯用法,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大家可以瞅一眼下方这张满负荷双拷600秒之后的Perfmon截图,从中可以看到,其中一个A72大核因为过热而锁核退出,此时另外九个核心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降频,但总体还是在很卖力的运作中,并没有“围观”。同样的芯片还有体质上的差异,各家厂商的调校方案也各不相同,除了理论最大性能的横向比较外,还是要具体机型具体分析。▼同样双拷600秒以上,不同机型十核芯片的具体表现:▲360手机N4,Helio X20(MT6797M),600秒之前十核全开硬抗不降频,机身最高温度会升至53.6摄氏度,十分烫手。600秒之后,大小核一齐退出,只留四个中核以500MHz坚持,性能断崖式爆降,之后随着温度降低逐步缓解一点,性能略有回升。▲魅族MX6,Helio X20(MT6797,中核主频较标准版下调100MHz),整体性能比较稳定,双拷临近结束瞬时性能与平均性能仍然相差无几,机身最高温度40.9摄氏度。▲红米Pro尊享版,Helio X25(MT6797T),性能模式,前100秒十核全开,性能表现堪称惊艳,简直刷跑分神器。不过之后由于过热,CPU和GPU双双降频休息,甚至还出现了CPU降频,GPU打鸡血的诡异情况,瞬时GPU图形性能怒甩其他机型至少一条街。总之就是降得极低,一旦缓过来就火力全开,CPU和GPU还存在性能倒挂的诡异情况。在《NBA2K16》这种同时对CPU和GPU都有一定要求的游戏中,任何一方的降低都会让画面卡成PPT,实际表现绝对堪忧。▲红米Pro尊享版,Helio X25(MT6797T),均衡模式,这个模式下的表现要比性能模式好很多,建议除跑分外一直使用该模式,双拷后不久十核就会通通降频柔和发力,性能表现比较稳定,GPU也同样如此,只是300秒之后会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表现还算稳定(平均性能要比性能模式更好),机身最高温度为41.1摄氏度。红米Pro标准版/高配版/尊享版(99元)分别搭载联发科Helio X20/X25/X25芯片,我们可以对比下下方的联发科官方标准版参数以及小米官网公布的参数,可以看到,标准版的红米Pro搭载的其实是Helio X20的降频版,也就是MT6797M。游戏方面,IT之家用手游《王者荣耀》进行了实际测试,保持默认画质设定(画面质量、粒子质量高,高清显示关,角色描边关)。实测显示,红米Pro只有在游戏加载时才会开启A72大核,游戏过程中大多时候都是四个中核在2GHz主频左右运行,初期画面帧率能维持在20-30帧之间,团战也有22帧左右;之后中核开启时间逐渐缩短,更多时候还是靠4个小核保持在1.5GHz主频运行,此时遇到一些特效多的团战场景,红米Pro的帧率也会掉到15帧甚至11帧,画面的卡顿比较明显,影响游戏节奏。总体而言,联发科Helio X20/X25应付日常应用没啥问题,毕竟A72大核也只有在应用间切换以及开启时才会启动,持续运行的时间较短,还是能感受到大核的威力。不过,20nm工艺制程让X20/X25的性能无法持久发挥,理论最大性能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这有些类似于以冲刺速度跑5000米,必然短时间内就不行了,后期只能以比对手更慢的速度“梦游般”完成比赛,实际成绩自然也要弱于同组竞争对手。四、软件UI红米Pro搭载了基于的MIUI 8(我们手上的这台为MIUI 8 6.7.25开发版),关于它的具体功能我们这里不再展开赘述。MIUI作为国内最早最成熟的定制化ROM之一,功能的完善度方面自然无需多言,而且各项服务的整合和接入也非常完善,尤其是在小米近年来发力物联网和智能周边的情况下,内置智能家庭APP的MIUI已经构建起了非常庞大而且成熟完善的智能硬件生态,虽然中间曾经有过ADUI风波,但目前MIUI的易用、成熟以及丰富周边服务以及硬件生态,仍然对用户有着很强大的粘性,这也是红米系列在性价比之外能够快速打开千元机市场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MIUI依然可以说是红米、小米手机的重要吸引力之一。只是在竞争对手日趋成熟完善的情况下,MIUI未来究竟该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丰富完善,还是进行更大程度和规模的改动,值得小米好好深思。▲从左到右依次是小米电话加油包、智能家庭以及小米钱包,服务和周边生态的完善性可见一斑。五、拍照关于双摄技术:手机拍照近年来的提升大家有目共睹,不过这种提升总会是有瓶颈的,它要受制于硬件和物理的极限,要打破这种局限就只能提升物理上限,也就是再增加一颗摄像头,为手机拍照增加更多的可能性。目前的双摄方案主要有一大一小(一颗主摄像头搭配一颗低像素的辅助摄像头)、一广一窄(采用两个不同焦段的摄像头)、同视角同像素双摄像头(两颗摄像头完全一致,同时参与成像)三种,实现难度依次递增,相应的能给手机拍照带来的提升空间也是依次增大。红米Pro这次选择的正是一大一小(1300万像素索尼IMX258+500万像素三星辅助景深摄像头)方案,可同时记录色彩以及距离信息,模拟单反相机的大光圈景深(或者说背景虚化)效果,只有当被摄体距离镜头在2米以内时才有效果。IT之家此前曾在年初通过专稿分析过目前双摄技术的利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一文。采用双摄像头的红米Pro主要在拍照界面“模式选择”上方新增了一个“光圈”标志,点击即可开启双摄功能,拖动即可调整光圈值(F0.95-F5.6,共计11档),这里的选择并不是什么数码相机的光圈优先模式,只是让你选择模拟虚化的强度而已。开启后再次点击上方的“关闭双摄”按钮即可返回正常拍照模式。由于是数码模拟的景深效果,因此肯定无法与真正的大光圈镜头相媲美,有些使用注意事项虽然小米没说,但通过近来的体验,IT之家将它们总结如下。▲红米Pro F0.95和F5.6光圈虚化效果对比,可以看到图中焦点选在了妹子的面部,在头发的衬托下面部区分度足够高,此时的虚化效果还不错。如果主体区分度不够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比如这个USB便携风扇,我们正对它进行拍摄,按理说风扇正面应该处于同一焦平面内,成像都比较清晰锐利才对,但看看以上实际处理样张就可以发现,图中USB风扇右侧由于与背景区分度还不错,因此边缘找的还是比较清晰,只是在风扇边缘与背景之间出现了一道较浅的合焦清晰的边缘,数码味道浓郁但相比左侧还是要好太多,图中左侧风扇边缘与桌子颜色过于接近,此时红米Pro就十分纠结的将风扇一起给虚掉了……▲所以,要找出红米Pro数码虚化的破绽简直易如反掌,找个与背景区分不大的物体随手一拍,数码处理的痕迹立马显露无疑。▲为了说明F2.0双摄数码模拟光圈与真实F2.0光圈的差异,我们使用红米Pro(后摄像头镜头的物理光圈值就是F2.0)分别拍摄了上面两张图片,那个更好想必不用多说什么了。▲红米Pro的双摄成像样张也会保存景深信息,所以用户可以在后期对焦点以及光圈大小进行二次调整。此外红米Pro还基于景深信息提供了背景特效、3D照片两大功能,选择背景特效后,可以在手机自动判断的合焦范围之外添加各种效果,这里的“描边”也让我们得以一窥红米Pro自动判断的主体范围究竟在哪里(上图最右侧,看白线圈出来的范围)……▲当然,如果你好好利用以上规则和特效,还是能拍出不错的虚化特效样张。至于3D特效,大家可以通过下面的动图来感受下。▼看完双摄之后,我们再来感受下红米Pro的普通模式实拍样张:在手动关闭HDR效果的情况下,红米Pro的日间实拍样张就是上面这样的,曝光控制比较保守,整体画面偏暗,白平衡带有一点偏蓝绿色,这就使得红米Pro样张有些冷灰的感觉,就像眼前蒙了一层纱一样,宽容度表现也比较一般。按照上面的思路,我们手动将色彩平衡调节一下,再拉升下画面亮度并调整位移提升画面层次感,最后再略微增加一点饱和度,以上红米Pro第三张样张就变成了这样,大家认为哪张更好呢?大家注意到了,上面我们特别强调提到手动关闭了HDR,因为红米Pro的HDR实在是太敏感了,但凡是有一点明暗反差对比的场景通通会自动开启HDR,效果自然也是十分显著,画面的整体亮度以及暗部细节、饱和度、层次都有了显著提升,其中似乎还有对色彩的不同优化,整体观感提升显著,建议大家在使用过程中一直保持HDR自动状态。另外,红米Pro的HDR做的非常有小心思,它把以往的HDR处理环节放到了快门动画之后,这样用户在开启HDR拍照时就会感觉特别爽快,与不开HDR似乎没啥区别,但扫一眼相册动画可以看到,其实红米Pro在点击快门后仍然会继续处理一段才会结束拍照和保存过程。弱光环境下,红米Pro的解析力也会出现显著的下滑,细节涂抹的情况比较明显。曝光方面偏积极,成像亮度要比当时的场景亮度高出好几个层级,但亮部的过曝也很明显,属于更注重提升弱光环境下成像亮度的类型。值得注意的是,红米Pro在弱光环境下也会像日间一样十分积极的开启HDR,但此时的自动色彩优化会将白平衡往偏紫偏红方向拉,尤其是第一张样张偏红的已经有些诡异,在算法的调校上,小米真得继续好好优化一番。六、续航和充电红米Pro配备了一块4050mAh大容量电池,虽然目前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有了极大的提升,但增大电池容量带来的整机重量以及厚度增加都是显而易见的,红米Pro的重量以及厚度分别达到了174克和8.15mm,对于一款5.5英寸屏幕手机而言,红米Pro手感还是属于偏厚重的一类,分量感十足,牺牲了手感换来的续航表现会如何呢?IT之家实测,在充满电且放入两张SIM卡的情况下,使用红米Pro拍摄50张左右照片耗电约6%;之后回复处理若干条微信并完成一次微信扫码支付电量再降低2%;连入WiFi网络使用爱奇艺APP保持一半外放音量看720P在线视频82分钟耗电12%;夜晚保持QQ和微信消息推送通知开启(信息较多)8小时30分钟耗电5%;37分钟《王者荣耀》手游耗电12%;刷15分钟耗电3%,如此使用下来红米Pro共耗电40%,剩余电量60%。按照以上耗电速度推算,红米Pro坚持一天的重度使用应该没啥问题。当然,每个人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以上数据仅供大家参考。▲红米Pro竟然不支持5GHz频段WiFi多少有些让人意外。充电方面,由于IT之家收到的这台送测样机并没有随附充电头,因此我们只找来了一个与官网参数相同的5V/2A充电器来进行充电速度的测试,实测数据显示,红米Pro完整充电大概需要120分钟,充电速度比较均匀(只是在90%之后有所放缓),表现中规中矩。体验评测总结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使用体验,IT之家认为红米Pro是互联网线上品牌小米推出的最具线下市场潜质的机型,也是已经下架的小米4S的最佳接替者,你可以很轻易的在它身上找到如今线下热销机型的影子,性能、续航、材质虽然单项不算极致,但整体的均衡度不错,再加上发布会上特别强调的在苏宁、国美、迪信通、乐语和2149家全国重点客户零售门店同步线上开放购买的表态,这些都显示出了小米如今要发力线下市场的决心。当然,除了小米主动求变之外,Q2出货量被OPPO、vivo超越似乎给了小米更大的刺激和压力。1999元买一部红米Pro究竟值不值?它持平自家旗舰小米5的1999元售价确实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这之下,似乎不少人都忘记了它的标准版起售价只有1499元,这个版本以及1699元的高配版显然更值得推荐,能不能原价买到才是最大问题,至于1999元价位可选择的空间就实在是太多了。况且,顶配版从来不是走量的主力,但是没有行不行?不行,因为需要它来反衬中低配版本的性价比,拉高红米系列的定价区间,相信在这样的价格下小米已经为线下渠道的推广铺设预留了一定的空间,红米在主打千元机市场外,如今也肩负起了小米冲击线下的重任。不过,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的情况下,小米固然需要一个主打线下的主力机型,但红米品牌能否一肩承担这角色值得观察,毕竟红米系列千元机的定位已经深入人心,市场和消费者能否接受1999元的红米仍然是个未知数。透过红米Pro,我们其实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如今红米Pro的各种主打卖点其实都是产业链成熟之后整合的结果,小米在技术研发实力方面的短板仍然比较明显,它如今更像是其他小米生态链产品一般被迅速整合出来发布上市,产品细节上其实还有不少值得继续打磨之处,更不用说引领整个国产手机行业的发展了。不过,年轻的互联网公司小米如今对市场的判断和把握还是比较准确,反应速度也够快,比如小米Max这种主打大屏重度用户的机型的推出,但是,没有技术实力做基础的小米模式被复制也很容易,可以看到很多厂商均迅速跟进,马上就出现了多家争食的局面。小米目前在产品的布局宽度和广度上有优势,但厚度和深度是最大的不足。凭借MIUI、MIUI社区,小米/红米手机用户的活跃度以及成熟的物联网、智能硬件布局,小米依然有着很高的用户粘性(尤其是年轻用户群体),这是小米模式目前得以维系、发展的最重要根基。小米手机需要用高端产品来提升品牌整体的溢价能力,但这需要足够的技术实力和产品成熟度来背书,而不是仅仅依靠营销以及明星代言等手段,当然,后者在短期内可能会收到一定效果,最终还是得靠硬实力来说话。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米pro参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