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经常说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什么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什么?_百度知道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
采纳率:36%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名词解释:什么是循环经济
http://www.sznews.com  
11:41  深圳新闻网    【字号:  】
   循环经济:是指最大限度优化配置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表现为 " 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 " 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匡文
【】【】【】【】循环经济在中国_网易新闻
循环经济在中国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循环经济在中国)
政策技术,护航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推动。在政府文件中,循环经济已经出现过了许多次。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自此,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包括环保部在内的其他政府部门,开始陆续发布循环经济实施的指导原则和一些典型案例。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发展循环经济一次次被写入,说明了我国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心。近些年来,电子垃圾资源再生技术、循环水处理药剂应用技术、生活垃圾消解处理技术等具有针对性的技术相继出现,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渐入佳境。只有政策牵头,政府发力,循环经济的发展才会具有坚实的基础。各地发力,创建生态省市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地方省市的配合。湖南汨罗江畔,有一个“变废为宝”的宝地——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废铜、铝、不锈钢、塑料、橡胶等看似无用的废旧物资,通过再生利用加工技术,摇身一变,变为可以再次投入使用的资源,充分证明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有用物质”。江苏省丰县,原本恶臭熏天的垃圾填埋场上,崛起一座花园式循环经济产业园,曾造成诸多困扰的垃圾、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经过混烧发电变为引擎,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电能、热能以及暖气、有机肥料等有用的资源。这样的宝地在我国还有很多处,被称为“城市矿产”基地。位于安徽滁州的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如今已经成为废旧“汽车之都”;湖南永兴人没有银矿,却利用全国各地的废渣、废料、废液打造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银都”……人人有责,共建绿色家园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努力。住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张雪,是一位每天晚上花10分钟将一天的生活垃圾分好类,在第二天早上带下楼扔掉的女士,她表示:“挺开心的,每天进行垃圾分类花不了多长时间,但是成就感很高,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对资源的保护。”垃圾的处理、分类以及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魅力所在。目前,我国各地“垃圾围城”现象愈发严竣,北京城市郊区垃圾填埋场,已经形成50多米的垃圾山,1300多亩的垃圾场。
能把垃圾分类做好,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居民分类,垃圾的收集运输以及最后的分类处理,每一环节都到位,才能实现生活垃圾的有效回收。《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将适时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将努力打通各个环节,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解决“垃圾围城”现象。每位公民坚持进行垃圾分类,将垃圾回收的第一步做好,才能顺利推动垃圾回收的实现,解决“垃圾围城”难题。
(原标题:循环经济在中国)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字体:大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时间:来源:大众网
  09:59陈强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发布处处长 陈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主任刘绪聪先生,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处处长史佩钊先生,介绍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鲁新闻单位、省直和济南市主要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  首先,请刘绪聪主任介绍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情况。  10:00刘绪聪山东省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主任 刘绪聪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首先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省循环经济工作的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循环利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全国都应该走这样的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对于推动全省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意义特别重大。下面,我就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10:01刘绪聪  一、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我省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经济发展模式由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型向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型的转变,走出了一条适应我省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十二五”期间,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9.8%,超过2.8个百分点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6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11.4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04,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达到5000多家,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2016年,我省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86.1%,创历史最好水平;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15%,能耗总量增幅低于“十三五”年均控制目标,完成年度“双控”目标;落实《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在钢铁、水泥等5个行业实施项目378个;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项目13个,获得工信部奖励资金1136万元。  10:04刘绪聪  一是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循环发展成为社会共识。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深化改革重要内容,制定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关于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制度体系的工作方案》等文件。省人大先后出台了《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山东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山东省循环经济条例》等法规规章,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法律保障体系。  二是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初步显现,技术进步成为重要驱动力量。我省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矿产资源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再制造等领域开发了一批先进技术和先进成果,实施了一批技术改造项目,解决了一批过去不能解决或者解决不好的技术难题。“十二五”期间,我省共实施重点项目1200多个,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列入省科技发展、创新及成果转化计划的循环经济项目321个,投入政府资金2.21亿元。  三是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涌现48个典型模式案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省循环经济已从最初的修旧利废、企业局部循环、单纯寻求环保达标,发展到主动作为、积极作为;从工业领域拓展到农业、服务业乃至全社会;从简单原始到规范多样,派生出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通过国家和省两级试点,总结凝练出48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全省循环经济站上了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  四是多层次多形式试点示范格局初步确立,国家级、省级两手抓。我省顺利完成第一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任务,省、青岛市及14个试点单位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的验收,占全国的11%。目前已形成了由44个国家级、259个省级试点示范组成的,企业带动行业、行业带动区域、区域带动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我省循环经济工作进一步活跃,共创建了五项重要成果,分别是:出台了全国第一部以循环经济条例冠名的地方性法规;“十一五”以来第一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省政府首次表彰了80个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对全省主管部门和企业进行了千人循环经济业务知识培训;首次评选了山东循环经济领军人物和年度人物,在省电视台对获奖人员进行颁奖,气氛隆重热烈,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10:07刘绪聪  二、循环经济发展面临形势  我省作为经济、人口大省和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大省,处在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治污的重要区域,承担着“蓝”“黄”两区发展任务。“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五年,也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关键时期,全省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循环经济发展大有可为且不可替代。  一是开拓经济增长新空间,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我省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前头,能源资源消耗也在前头。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触及生态、资源、能源的“天花板”,如果沿用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发展空间必然受到强烈约束。只有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瓶颈制约,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既能降低消耗,有利于实现减污染排放、减能源消耗、减资源浪费“三减”,又能派生出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是降成本、增供给的有效途径,是“眼睛向内”挖潜的有效方式,应对经济下行、度过转型攻坚期的现实选择。  三是创造生态宜居新环境,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十三五”时期,是实现绿色惠民、增强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环境获得感的重要时期。我省污染物排放基数较高,当前环境问题仍较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环境压力,是我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10:09刘绪聪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转型所需、各方所盼,是我省实现“由大到强”和“走在前列”的科学路径。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导向,开拓进取,勇于实践,不断开创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新局面。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抓好《山东省循环经济条例》的贯彻实施。第一,推进山东省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信息等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第二,加快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版)的通知》文件,根据资源产出、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产生等主要评价指标,对下级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定期进行考核,并将完成情况作为对下级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二是着力抓好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第一,总结国家、省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等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今年适时组织召开“410”(10个园区、10县市、10个城市矿产试点、10个再制造试点)经验交流会,总结试点示范建设中出现的优秀经验做法,在全省予以推广学习。第二,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制度体系建设,发布《山东省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目录》,为各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益借鉴。第三,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发动机、汽车零部件、工程矿山机械、机床加工等领域,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实现再制造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着力抓好《山东省循环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近日,经省政府鲁政字〔2017〕39号文件批准,省经信委、省政府节能办印发实施了《山东省循环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对于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及时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基本建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初步建立循环经济长效发展机制,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循环经济理念和绿色消费模式基本普及,达到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目标定位。为实现发展目标,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我们将重点围绕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四大领域,建设循环经济八大工程,建立健全七项保障措施,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十三五”各项任务落实。  10:14刘绪聪  四是着力抓好清洁生产工作。根据《清洁生产审核办法》要求,落实《山东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依法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主要完成“四个一批”:公布一批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以及未完成年度或进度节能目标任务的强制审核企业名单;会同省环保厅备案一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咨询服务机构,并实行动态管理;评估验收一批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申请各级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财政资金的企业;公布一批清洁生产专家,建立省级清洁生产专家库,发布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指南和审核指南,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培训,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提供支持。同时,加快实施《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确保315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425个,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大气污染防治考核目标。  五是着力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是国务院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培育和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有利于缓减资源紧缺矛盾和生态环境恶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将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的沟通配合,一方面研究制定资源综合利用事中事后监管措施,确保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统计报送制度,确定统计对象,保证数据的科学、真实、准确。同时,加强对工信部废钢铁、废轮胎、废塑料、再生铝、废矿物油等已公告企业的监督管理。  六是着力抓好对循环经济先进典型和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2016年,我们举办的循环经济领军人物和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是一个创新,让更多的人解了循环经济,激发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心,效果很好,我们要坚持下来,形成机制,打造成品牌。今年,我们扩大范围,前期在全省组织开展了“评选三个十”活动,分别是评选2016年循环经济十件大事、十位年度人物、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借用新闻媒体力量,广泛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和创新技术成果,更大程度的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  新闻界的朋友们,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在此,恳请大家深入宣传循环经济,推广各级各地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创造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社会营造认同、推广、践行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10:16陈强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10:16大众日报记者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循环经济是企业第二条生产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10:17刘绪聪  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高效和持久的利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我省企业大量实例说明,循环经济已演变为一种基本经济形态,普遍存在于企业之中,大企业能做好,小企业也可以有所作为,循环经济已成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帮助企业开辟了新的利润源,成为了企业“第二生产线”。在不少企业循环中,资源综合利用部分,已占到了其销售收入的三成到五成,甚至更多。双塔食品公司在行业内首创“1+10”全封闭循环生产模式,真正实现吃干榨净、变废为宝。“1”即为粉丝原料豆子,“10”即围绕粉丝生产延伸出10条产业链。利用废弃物生产的蛋白、酒精、膳食纤维、天然气等产品创造了企业收入的40%。比如,在废水利用环节,废水经发酵沼化处理后,可年产3000万立方沼气,用于发电、供气和汽车燃气,沼渣沼液用于发展农业、改善土壤;生产食用菌后的菌渣与沼化污泥混合发酵,制取生物有机肥,其有机质含量达60%以上,年生产有机肥4万多吨。菱花集团通过实施“水、物料、能源”三大循环管理,深挖内部潜力。采用自主研发的味精无废化生产技术,玉米原料吃干榨净,生产1吨味精,回收胚芽、蛋白粉、有机肥等副产品达2.58吨,每年水中捞财1.28亿元;生产系统余热余压全部综合利用,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率达99%以上,国内味精行业吨产品蒸汽消耗平均12吨,菱花仅8吨,行业吨产品电耗平均1400度,菱花只有800度,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潍坊特钢公司投资10多亿元,建立智慧工业节能平台,打造内部循环经济圈,变投入性污染治理为资源化循环利用,年节约标准煤1万多吨,利用熔渣生产的保温材料附加值高,去年实现利税3亿多元,同比增长26%,有四成利润来自循环经济圈。  据对30多家企业调查显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生产成本平均降低20%左右,增加新产品5种以上。这充分说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实现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让“放错位置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而且调整了产业、企业、产品结构,使一个产品变多个产品,一个车间变多个车间,一个企业变多个企业,培育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循环经济真正成为了企业“第二条生产线”,今后我们要叫响这个理念,深入实践这个理念。  10:23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山东省循环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我省的发展目标是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请问:这个目标是怎么提出来的?  10:25史佩钊山东省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处处长 史佩钊  《山东省循环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省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较为完善,长效发展机制初步建立,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模式基本普及,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这个目标定位是在充分考虑了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和有利条件的情况下得出来的,是科学可行的。第一,我省是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早,2005年就已入选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省,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有比较扎实的工作基础,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第二,省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成立了由省经信委牵头,省发改、环保、财税等34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制定全省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及配套措施,解决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三,《山东省循环经济条例》于日起施行,与《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山东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共同构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第四,省委省政府着眼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提出“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制度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2015年,我省出台了《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制度体系的工作方案》,由已经出台的304个制度和需创新制定的46个制度组成,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循环经济,还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我省产业门类齐全,大工业、大农业、大服务业的特点突出,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产业基础。三是,随着标杆企业示范、外部环境倒逼、政策激励扶持的力度加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四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为循环经济创造出更多发展途径。  基于以上考虑,我省循环经济已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循环经济发展已迈入全新阶段,我们提出了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目标定位。同时,为确保目标定位实现,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全面推动“十三五”期间各项任务落实,我们还将强化七项保障措施,分别是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财税政策、实施统计评价、强化创新驱动、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宣传教育和完善工作机制,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完善,将有力推动循环经济“十三五”各项任务落实。  10:29中国经济导报  刚才刘主任在发布中提到“评选三个十”的活动,能对此作一下介绍吗?  10:29刘绪聪  “评选三个十”活动,分别是评选2016年循环经济十件大事、十位年度人物、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具体来说就是今年我们委托省循环经济促进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通过社会推荐、专家论证等方式,总结筛选出去年对于促进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具有突出影响的十件事、十个人和十种技术,另外,我们还要进行表彰嘉奖,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的社会认知水平,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先进典型和创新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这是我们今年宣传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是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体现。  “评选三个十”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对去年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与总结,找出亮点,突出效果,同时也是对今年工作的鞭策。二是关注我省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家,他们是我省循环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这是对他们所做工作的肯定与激励。三是增加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复制推广,技术创新是推动循环经济不断发展的核心,评选科技创新成果可以增进行业间技术交流与进步。四是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服务作用,提高协会服务企业发展、服务政府决策的能力,这也有助于转变政府工作职能。五是扩大新闻媒体宣传,以此来带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热情,引导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循环经济活动,营造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其意义远远超过评比活动本身。  10:34陈强  大家如果有需要继续采访的,请联系省经信委办公室副主任管晓艳女士,联系电话:。  今天上午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戏说循环经济: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三大怪”-搜狐新闻
--------------- &
戏说循环经济: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三大怪”
时间:日11:43
【来源:人民网】
  在中国,“循环经济”从学术用语发展到政策用语再到流行语不过十年时间,对大众来说还是“高档但费解”的词,按理说还来不及出什么逸闻。不过,就在学者和官员圈里,也许因为这个概念热门导致了一哄而上。由于“循环经济”名不见经传,因此大家畅所欲言。
七嘴八舌,加之外行装内行多了,难免有“逸闻”——笔者因为参与过有关政策的制定,也经常与一些“业内”人士共话循环经济,因此还是发现了许多书报尚难觅但的确经常耳闻目睹的怪事、趣事、糊涂事,以及“考古”出来的新鲜事。汇总起来,合称逸闻吧。
  一、怪事:外行比内行积极、官员比学者积极、落后比发达先进
  如果戏说中国的循环经济的话,可以将这些三件怪事合称为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三大怪”。
  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循环经济”最“火”,在某些圈子里甚至到了甚嚣尘上的地步,从概念、理论到实践,各个层面都人头攒动。如果按照此概念首创者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的本意以及其在德国、日本等先行国家的所指,循环经济本来是个内涵有限的概念,比垃圾经济大一些:指一种注重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输入——输出衔接关系和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这个概念的主旨是一个部门产出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个部门的输入,因此其与废弃物利用高度关联。即便日本通过立法明确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理念,循环经济也没有上升到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的高度。因此,循环经济的“内行”本来应该以资源环境领域的专家为主体。但因为其理念似乎能改变中国当前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在中国吸引了大量学者,尤其是经济学家。也难怪,循环经济本来就名含“经济”,岂能没有最好人多之处显身手的经济学家呢?在诸多经济学家众口一词炒循环经济的氛围下,循环经济的内涵被迅速扩张:在中国,即便是最保守最经得起辩驳的说法,也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追求3R(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目标,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不过,循环经济终究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关系更密切,其内核中包含诸多资源、环境技术方面的内容。经济学家尽管擅长用经济学解释一切,但如何与技术约束相适应,恐怕就顾不过来了,因此常常出现名气越大越外行的情况。
  举一例吧。无论“3R原则”还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没有回答一个问题——其科学基础到底是什么?在许多论坛和研讨会上,笔者听到若干经济学家和“跨行”院士在讲解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时言必提热力学三定理,还强调了热力学第一定理决定了循环经济出现的必然性。学过两年物理化学的笔者的确纳闷,到底是热力学第几定理,居然成了循环经济的物理学基础?
  物理化学可是大学里著名的有惊无险课——如果顺利通过的话,所以时隔多年,我都不敢忘记这热力学“三兄弟”:通常是将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第二定律作为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但有时增加能斯特定理当作第三定律,又有时将温度存在定律当作第零定律。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每一个都与第三个热力学系统处于热平衡(温度相同),则它们彼此也必定处于热平衡;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学形式的表现;热力学第二定律——力学能可全部转换成热能,但是热能却不能以有限次的实验操作全部转换为功(另一种表达形式称为熵增定理,即封闭系统中熵增必然);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达到但可以无限趋近。单就三定律而言,似乎是第二定律与循环经济最为接近,因为第二定律说明了物质分布趋向分散的必然性和能量转化的方向,这实际上描述了在达成“循环”的过程中的障碍。尽管将第二定律应用于指导循环经济的实践还有不小的距离,但多多少少算得上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吧。而其它的定律,怎么就和循环经济挂钩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也请教过多位以此为口头禅的经济学家甚至院士,结果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或“牛头不对马嘴”。屡屡“一问三不知”后,我终于顿悟,可能是以讹传讹加之此定律名字时髦内容却晦涩,导致多人人云亦云,因此出现了这种糊涂的说法。而这糊涂事听起来可不糊涂,也是名家大腕所讲,何况多数听众并没有觉得不妥,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于是讲者就“世界上本无所谓懂,无所谓不懂,装懂装多了,也就懂了”。只是这样糊涂的理论认识,怎么可能指导实践?
  当然,学者的积极且外行只是个人行为,与官员的积极且外行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循环经济可是领导热衷的为数不多的有技术含量的词,甚至诞生了几位以此为“口头禅”的领导。官员怎么会对这样一个尚不成熟的概念感兴趣呢?应该看到,这个“保守的广义循环经济”概念很具有自主创新的意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较为模糊,可以各取所需来定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官员就此发现了一个标新立异的方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找到了一个说法上的突破口。这种心态下,“落后比发达先进”的怪事出现了:循环经济在中国发展得最火热的地方不在发达地区,而在西部――至少单从媒体看上去是这样。
  仅举一例。贵阳市是一个在全国城市经济实力排行榜中难进前三十位的西部省会,第二产业并不发达且产业体系较不完整。如果按照中国的循环经济重点在动脉产业(相对日本将资源再生产业称为静脉产业而言,通常包括大多数第二产业)上且对城市物流体系有较高要求的标准来衡量,在中国算不上一个适合推广循环经济的城市。但当年其市长却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理念的先进性,不仅从各种渠道包装宣传其循环经济——宣称发展循环经济是贵阳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惟一途径,还出资请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院等单位为其做了若干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这条另辟的蹊径看来不错——2002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将贵阳列为中国首个循环经济型生态试点城市。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怪事“不得不”出现:贵阳市即便在高举建设循环型社会大旗的同时只是务实地确定了若干重点领域进行试点,但多数东西只能停留在纸面的规划上。也难怪,工业化程度不够的地方发展循环经济的普遍障碍是“循环不经济、经济不循环”。无论减量化、再利用还是再循环,对工业规模、工业体系配套程度、物流效率、市场化程度等都有较高要求,要在现行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下让“循环”自发,即便是局部领域,实现循环的条件也是苛刻的。例如,循环经济的“大庆”——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园区,也有着严格的约束条件,这是一种能源中心模式,电厂是整个循环的中枢。其反映的条件是在工业园区的层次中,必须有循环中心,而且应满足以下要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效益稳定并且是一切行业都要涉及的枢纽。相形之下,在贵阳这样的地方要实现局部领域全方位的循环,目标的确高了。贵阳市搞的这些试点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即便建成了都很难循环,何况连建设资金都捉襟见肘。因此,到贵阳参观的诸多官员少有到鲁北化工、贵港糖业等中国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先行者参观那样的感悟,反而常有感慨:什么循环经济,什么都见不着!的确,尽管贵阳高举循环经济大旗已逾七年,除了市长的说法、纸上的规划和挂起的牌子,没有任何迹象能表明循环经济给贵阳带来了变化。贵阳市对实施效果无以为据,居然举出了这样的例证:2004年,贵阳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称号,贵阳是全国惟一一个获此殊荣的省会城市。绿化和发展循环经济有什么关系?从有关媒体上甚至还传出这样的笑话:酸雨城贵阳号称因为推进了循环经济,已连续4年没有酸雨。而贵阳的有关循环经济规划是到2003年才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都没有做完,实践效益都已经出来了!
  说到贵阳在搞循环经济上这种“落后比发达先进”的尴尬,就不得不提到在大层次上推行循环经济的条件——如果没有足够高的工业化、市场化程度和足够全的产业配套,横跨多个产业系统、需要一定物流量保证的城市级别的大循环经济体系是不可能建立的。毕竟,不同利益主体、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要将其物流按循环经济要求组织起来,即便对我国的发达地区来说都称得上一种“强人所难”。就连位列最发达之列的深圳,在推进循环经济上的艰难与贵阳也是类似的。深圳在循环经济方面同样不遗余力,并于2006年颁布了全国第一部循环经济地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但深圳的产业结构已经“过于”现代化,且在最能体现循环经济优势的产业——资源型产业——方面基本是空白。因此,深圳搞循环经济尽管在物流量、物流组织以及产业配套方面条件远好于贵阳,但很难将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循环经济型”,毕竟我国这种“保守的广义循环经济”的重点在动脉产业,或者,更具体一点,在传统第二产业。
  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上,“落后”要超越“先进”的可能不是没有,但其产生基础是有前提条件的:总体落后但第二产业发达,工业体系完备。以此条件来看,我国的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省——辽宁——其也以“老工业基地”著称,发展循环经济的物流基础以及实现“循环且经济”的条件可能更好。如果辽宁省的循环经济真的发展成了全国的样板,不仅有助于消灭“落后比发达先进”之怪,也有利于通过实践让学者和官员见不怪而不怪。
  二、趣事:新概念、老祖宗,统统在中国
  中国在循环经济上出现三大怪真是不应该,因为中国是“最早”提出并实践循环经济理念的国家。
  关于循环经济这个词,一般谣传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其宇宙飞船理论中提出的,后来考证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首创了这一概念。其实,追根溯源,中国早就有了与循环经济理念极为相似的思想和实践。有以下考古出来的新鲜事为证:我国的先人早就认识到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关于以天人合一、物尽其用的方式实现发展的思想散见于诸多文章。例如,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写道:“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在实践层面,尽管中国的近现代工业落后,但在农业上中国也不乏实例。例如,四百多年前,珠江三角洲一带农民经过长期种桑养蚕的经验,发现养蚕的蚕沙(蚕粪)可以养鱼。而当时因需要生丝多,种桑养蚕亦多。蚕沙量越多,塘鱼的饲料越多。于是大量发展养蚕的同时,淡水鱼业也大量发展起来了——桑基鱼塘农业模式就出现了,模式的核心“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粪饲鱼、塘泥培桑”构成一个显著的良性循环。这个模式巧妙地把桑叶、蚕粪、鱼、塘泥组合进一个物质输入输出链,深刻地体现了循环型农业的思想。及至1970年代,这种在广东顺德发展最完善的模式还被推广到诸多南方省区。即便是在工业领域,我国也很早就有了循环经济的萌芽思想。例如,以大烟囱为美的毛泽东,在鼓动全民大炼钢铁的时代,也曾有过一句解决钢铁企业污染排放问题的名言:“办法嘛,就同打麻将一样,上家的废物,就是下家的原料”。这与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定义“主旨是一个部门产出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个部门的输入”何其神似。而我国始自1950年代的废品回收利用体系,更达到过现在发达国家都很难企及的物尽其用水平,连牙膏皮中的金属都被悉数回收(尽管这主要是当时物质匮乏的后果)。1981年的《时代》周刊有篇文章曾这样评论:“中国没有废物,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能找到需要它的人”。
  整理出这些陈年往事,会发现循环经济的确有趣:新概念在中国,老祖宗也在中国。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中国的确是落后了。这种落后其实也是现代化必然的代价:在发展过程中,原有的循环基础丧失了,循环型生产模式就被“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传统工业化模式替代了。桑基鱼塘模式就是这样逐渐衰落的。198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各种企业高速发展。而由于蚕桑业相对花工多、生产周期长、也有风险,产值不如社队企业高,桑基鱼塘面积逐渐缩小。1995年以后,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已基本消失,部分向三角洲外围地区发展,部分适应产业链的变化改为果基、花基、蔗基等。即便是养鱼产业,也有这种低效的小农经济循环模式改为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从东北采购玉米作为鱼饵,批量化生产。单从物质利用的角度看,这样“落后”的养鱼产业的确不如桑基鱼塘,但从产业链的变化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来看,出现这种“落后”模式是必然。只有丝织物需求重新扩大、环境保护要求显著提高并有政府有关政策扶持,桑基鱼塘这样传统而先进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才可能重获新生。
  三、糊涂事:实践有偏好、理论不指导
  循环经济的老祖宗在中国并不意味着中国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就有优势。事实上,也许由于体制和传统形成的一哄而起的政府行为模式,中国在这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出现了不少糊涂事。而且,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易得糊涂”会妨碍循环经济发展。
  先说实践层面的糊涂事。我国当前从整体上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还不具备,必须从若干重点领域突破。那么,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在哪儿?这是决策者和实践者都想了解的。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委已经分别和共同选定了若干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重点扶持单位——所谓“实践有偏好”。但在这些偏好中,有些看来只是投领导所好了——在这些单位中,有诸多名不副实的,例如包头铝工业园区。因为循环经济的要旨在于兼顾经济、环境、资源三种约束,而包头铝工业园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循环经济的要求,但其生产链显然只考虑了单纯的经济约束。因此,不能为此对其给予优惠政策——因为其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只有通过技术改造或者通过企业内外的生产环节耦合(此处不包括末端治理)使企业实现单位产品资源利用上的减量化和将主要废弃物商品化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才算得上循环经济示范,才应该被列入享受特殊政策扶持的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列。又如,我国仿照日、德,将资源再生产业(即所谓静脉产业)列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而德国、日本发展的循环经济是从“垃圾经济”起步的,重点在于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中国则处于工业化中期,既无足够的废物量、也缺乏合理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而且,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约束性指标更强调节能和污染物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更追求产业生态化和污染治理生态化,追求在资源开采、生产加工的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所以,中国的循环经济应以动脉产业为重点,而且应该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即我国应该以动脉产业为主,推广小循环、试点中循环,研究大循环(即对于区域层次上兼顾生产、消费的所谓大循环,研究比实践更现实)。
  通常说,理论指导实践。这实践中的糊涂事,要寻根肯定可以寻到理论上。仅据笔者的初步印象,在理论层面,导致糊涂事的糊涂思更是多的是。
  例如,在循环经济概念尚没有准确界定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就着手于将最初设想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改名为《循环经济法》出台。这样,如果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本身是否立得住都成为问题了:循环经济到底算不算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可以按照传统几大经济学命名方法对其严格界定吗(已经有人质疑其不过是像“美女经济”一样的记者术语了)?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社会和政府长期的基本行为吗(因为一旦这个法名成立,循环经济的地位就不是像民办教育一样需要“促进”而是像《环境保护法》、《计划生育法》一样成为一种“类基本国策”了)?这种争论可能尚可以归结为理解角度问题,是相对的糊涂思。还有绝对标准的糊涂思,例如——循环经济可以达成一种“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可以实现物质利用上的闭路循环。其实,根据生态学原理,所谓物质的闭环流动,是一种类似“永动机”的不可能状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排放的废弃物参与的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不仅是封闭式的“种内循环”或“种间循环”。同样,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一部分可以在人类自身经济活动的范围内循环,另一部分则仍然要排放到自然界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确切地说,循环经济针对的只能是物质流中可以在人类自身经济活动中循环的那一部分。而就这一部分来说,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只有废弃物都能转化为商品,才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进入人类社会的物流圈,这样才可能实现所谓资源的梯级利用、再生利用和再利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类似食物链的反馈作用,即如果某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为商品在市场化条件下难度太大、规模太小,则必须注意三方面的调整:一是应该压缩上一个环节的生产规模(因为市场不需要其全部的产物,废弃物也是产物之一);二是考虑上一种工艺或者产品的可替代性(因为后续处理成本太高,如分户烧煤取暖就必须被替代);三是再引入其它类似食物链的能够调控物流方向和效率的物流链的可能性(如老鼠多了,必须引入更多的天敌,否则无法控制)。正因为如此,现实中往往会发现目前各地热衷的循环经济具体目标——将废弃物资源化后再生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最高形式,由于技术和技术经济限制,实践起来难度很大。如果盲目追求这种循环经济的最高形式,只会造成循环不经济。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考虑到有些废弃物显著的、即时的危害,对其的处理应该遵循“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顺序。例如,对于处置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泥,通过发酵和后续处理加工成肥料被认为是最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做法。但考虑到我国的产量现状、技术现状、污泥资源化产品(肥料)的替代条件和市场价格以及污泥的污染危害,只能把稳定化放在第一位,然后是无害化、减量化,最后才是资源化。这个渐进过程中,可能仍然有大量的污泥要被排放,难以做到对废弃物封闭式的零排放的变废为宝。不澄清这种绝对标准的糊涂思,难免导致各地在实践中不切实际地扶持出一些“循环不经济”的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总之,这些逸闻虽然名不见经传,但的确反映了我们在发展循环经济时仍然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如果不认识到“趣事”发生的必然和“怪事”发生的危害,不从理论到实践中避免“糊涂事”,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就可能更多在口号上而非实践中。
(责任编辑:安世者)
共找到 个相关新闻.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图片新闻】
【热门新闻推荐】
精品专题推荐
&精彩生活&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秋天不回来
频道精彩推荐
唱给你的歌
··········
··········
···············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循环经济3r原则是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