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工夫,无论是产业转型发展,还是供给侧改革与银行转型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与政策措施
&&&&来源:&&&&
&&&&&&字号
原标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与政策措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着眼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也是甘肃“十三五”期间要着力抓好的重大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核心是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中央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基本含义是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实现产业的创新升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从甘肃自身的发展看,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甘肃的市场需求不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回落,工业经济景气度不高,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偏弱,总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不同程度地加深了各市州经济平稳运行和调整发展的矛盾,同时给全省顺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巨大挑战。
一、甘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一是去产能。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提高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准入标准,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清理整顿违规产能,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国有资本从产能过剩行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公共事务领域转移,提升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鼓励企业通过跨区域产能置换,承接产业转移,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去库存。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确保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双管齐下,在提供有效供给、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创造需求、消化库存。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范围,支持进城农业人口置业;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加大居民购房金融、税收支持力度;适度允许库存房地产项目调整房屋用途、套型结构,服务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三是去杠杆。全面摸清我省金融杠杆的情况,推动金融机构通过增加自有资本等措施降低杠杆,提高融资项目自有资金或保证金比率,严控高杠杆、高风险融资项目。有效改善各类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优化信贷投向,着力降低融资成本,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支持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降成本。继续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实施减税降费和加速折旧,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加快推进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清理规范流通环节收费。落实国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政策,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涉企经营服务、进出口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落实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用好各级财政投入设立的各类政策性产业基金,带动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基金所支持的相关产业。
五是补短板。加快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等环境基础设施工程,分步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加强企业转岗人员技能培训,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甘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
第一,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着重加强精准识别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确保实现扶贫对象进、出、退的精准管理;着重强化典型引路和内生动力培育,激发和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重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努力做到制定政策精准、工作落实精准、成效体现精准,高度重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精准滴灌“管道”作用。
第二,抓好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侧改革的质量效益。一是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工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二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增强新兴产业对全省发展的支撑力。三是通过产业延伸加快三次产业间的互补融合。四是加快产业内部的相互渗透。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融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第三,抓好增长点培育,实现供给侧改革下的中高速增长。把培育新的增长点作为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抓手,依托经济、文化、生态等重大战略平台,把潜在需求激发出来,把新的企业催生出来,把新的业态发展起来。打造基础支撑性的增长点,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要打造改造升级性的增长点,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促进有色、冶金、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打造结构优化性的增长点,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打造创业创造性的增长点,完善创业创造配套政策措施,营造创业创造良好环境,以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助推经济增长。
第四,抓好动力源转换,为供给侧改革提供牵引支撑。强化改革的牵引支撑,突出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完善制度、督查落实,扭住重点领域,推出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举措。强化开放的牵引支撑,紧紧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物流大基地,用好外部大市场,做优节会大平台,拓展合作大格局,不断释放黄金段的吸附和带动效应。强化创新的牵引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第五,抓好新型城镇化,以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着力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同时,推动区域企业协作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和地区产业规划的协调与衔接,促进产业关联发展。强化市场力量,以区域企业协作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确保所有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各类市场、平等地使用各种要素,促进企业跨行政区兼并重组,探索通过企业跨地区强强联合组成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区域企业集团,提升区域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六,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以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要切实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各行业各领域的创造力,在创业创新中推动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共同创新发展,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壮大齐头并进,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引擎。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普通中高等学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退役士兵、农村能人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小微企业等,切实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投入机制和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创新创业积极性。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建设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创客等对接的工业创新平台,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推动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
第七,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围绕开放促进供给侧持续发力。要深入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具体国情,了解对方的发展基础和诉求,以此确定甘肃省可以对接发展的产业领域、发展重点、对接政策、发展模式和发展平台,通过积极沟通确立相关的访问洽谈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政策协调机制、经济论坛和学术交流机制等,加强产业互补合作,尽量减少向西开放中的制度障碍;政府还要稳定发展友好市州关系,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指导和培训,培育“走出去”的咨询和中介机构,加强保护我方企业的合法权益,降低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各种风险损失。企业层面要从战略眼光谋划自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径。
第八,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供给侧提供制度环境。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进政府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健全有利于转型发展、转变方式、结构调整的财政制度,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地方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互补充的金融体系。同时强化地方金融机构监管,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国有资本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资本依法进入更多领域,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新型城镇化试点县镇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使新型城镇化成为化解房地产库存的主要阵地。
(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编:吕守奎、周婉婷)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本网专稿|精彩推荐
本网视频|视频访谈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江苏农业网||http://www./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浏览人数:491
&&& 江苏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依托一产,打破产业界限,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引入农业,通过开展农业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行动,加快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成功经验,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和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崛起,有效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优势及现状&&& 一是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蓬勃发展。龙头企业量质双增,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200家,其中国家级61家,省级637家。2016年,698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预计实现销售(交易)7600亿元,带动农户1290万户,同比增长9.7%和5.9%。销售收入超百亿的13家,上市企业15家,328家获得省以上名牌(农)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合作社进入加工环节,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合作社总数超过7.2万家,其中产加销一体化或专门从事加工流通的占到50%以上,一部分是由龙头企业领办和创办的生产和加工型合作社,一部分合作社自身发展壮大的,还有一部分是其他行业转型的。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合作社达到37家。家庭农场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兴力量。全省经农经农业系统认定的家庭农场超过3.4万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30家。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开展农产品直销、乡村旅游,有力促进了产业联动和产业融合。涌现出常熟“田娘农场”、泰州上膳源有机农场等一批典型。&&& 二是各类农业产业化载体建设稳步推进。突出加工集中区建设。全省各地科学规划,集聚各类要素,创建符合“六有”(加工有规模、布局有规划、园区有名称、组织有机构、管理有制度、运行有效益)标准的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50家。50家省级园区投入762亿元,高标准建设道路管网、标准厂房、仓储物流、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七通一平”,满足园区企业发展需求。加工集群集聚效应初显。50家省级园区聚集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总收入超过2132.9亿元,税后利润150.8亿元,共吸纳35万人就业,入园企业对接3180个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458万户,增加农民收入142亿元。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在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基础上,强化基地建设和利益联结,促进产业链前伸后延,创建了1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9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9个外向型农业示范区、14个苏台农业合作园区。&&&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95%以上。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 “公司+种养小区+农户” “公司+专业村+农户” “公司+订单+农户”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以及“联合社(综合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一体多元的综合服务模式。投融资机制不断优化创新。省产业化专项资金设立了“新农贷、富农贷、金农贷”融资风险补偿基金5.9亿元,此外专门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立了4000万元的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一些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也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少企业探索发行中长期“集合票据”融资,一些企业通过筹备申报上市和“新三板”挂牌进行直接融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69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完成科技研发投入71.23亿元,同比增长3.86%。有130家企业引进博士或“双创”人才,68家企业设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107家被部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省、市两级涉农科技型企业家分别达到65名、178名。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农业类省“创新团队”。&&& 四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式多样。江苏各类产业经营主体从供给侧、需求侧双向发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类融合模式:产业链延伸型。以产业链某个环节为基点,向产前产后延伸,实现农技农技服务、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有机整合。如邳州大蒜、沭阳花木、射阳大米等。社会化服务型。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构建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如溧阳海滨合作社、江苏百汇农发等。产业集聚型。集聚农业各种要素,打造农业产业生产、加工集聚平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如泰兴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邳州木业加工园区等。功能拓展型。立足一产,挖掘农业在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科技教育等的价值,拓展农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如江宁黄龙岘、姜堰溱湖产销游、宜兴湖父篱笆园等。“农业+互联网”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络,开展农产品线上销售。如苏宁易购-江苏馆、无锡壹家美食荟、江苏军曼农业等。&&& 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先后下发了《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通知》,建立了省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省长亲自挂帅。在争取省物价局出台有关初加工执行农用电价政策的基础上,与省国税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通知》,对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九类税收减免情况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二是强化项目引导。围绕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上市融资、设备引进、品牌创建、基地建设等方面,认真研究扶持政策措施,明确扶持重点,加大扶持力度,省级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共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10.16亿元,扶持项目1100多个,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按照50-200万元的额度予以扶持,对聚集度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按照单体项目每年100-200万元的额度予以财力扶持。每年与市县项目管理部门签订责任状,年底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确保财政项目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是强化金融支持。与省农行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对重点领域、服务方式及强化部门合作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2015年省财政安排4亿元为龙头企业、合作社设立企业债权基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流通资金补充。依托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资源优势,牵头5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各出资2000万元,注册成立了江苏汇隆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先后两年联合省财政厅与汇隆公司签署《“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扶持”项目合作协议》,累计投入4000万元农业产业化资金作为风险补偿基金,为企业担保贷款近8亿元。&&&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配合省委组织部在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中组织开展了省“创新团队”和省级科技企业家的评审认定工作,共评选出3个涉农“创新团队”和65名涉农省级科技型企业家。对成功入选“创新团队”的项目,省农委连续3年每年给予200万元产业发展项目支持。先后四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和科技型企业家赴清华大学研修。承办了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江苏科企对接活动,先后组织数十期省级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班,参训人员超过1200人次。&&& 五是强化市场拓展。每年精心组织龙头企业参加由农业部在安徽合肥、河南驻马店和青海等地举办的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产品推介会。连续三年组织省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赴港参加“香港美食博览会”,取得圆满成功,江苏参展企业累计与境内外的近200多位客商进行交流洽谈,现场达成60多项贸易订货合作意向,涉及金额2.3亿元人民币,取得积极效果。&&& 六是强化利益联结。深入开展“五个一”示范创建和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行动,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自建、共建基地,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灌输给基地农户,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分配机制、风险保障机制、持续增收机制,形成稳定购销关系。企业通过加强对农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强化农户的科学生产技能,提高农产品基地的标准化、专业化和安全化生产,使得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全省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增收总额超过125亿元。&&& 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工作重点&&& “十三五”期间,江苏将按照“转方式、强龙头、促集群、强品牌、带农民、走出去”的总体思路,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提升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水平,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一店”,鼓励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力争“十三五”末,百亿级的龙头企业超20家。深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团队和科技型企业家人才培育工程,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发展订单购销、期货交易、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互惠合作,打造全产业链,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引导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产业协作和合作,突出“双带”作用,培育“产业融合10强示范企业”。&&& 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约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推广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用技术,引导企业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合作社,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帮助农民减损增收。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十佳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完善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认定管理办法,对现场评价不合格、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园区实行淘汰。引导区内企业投身循环农业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高值利用、梯次利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店”。围绕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立足特色产业扩面、多元化复合经营、产业融合发展,以行政村为基本建设单元,开展“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创建活动。突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创业带头人、突出打造农产品品牌、突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每年建设100个以上“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店村,叫响一批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示范带动性强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新增一批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 四、做好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争取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认真抓好浦口等10个县(市、区)中央财政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试点工作,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农业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强化项目管理和目标考核,创新工作机制,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样板,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五、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做好对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以省政府名义出台江苏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意见。深入调研,做好返乡下乡人员调查摸底工作,了解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政策需求,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细化现有政策措施,及时提出创设政策的建议。培育一批功能定位准确、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创建一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开展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大赛,宣传推介一批全省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发挥典型引导作用。&&& 六、提升指导服务能力。积极会同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职能部门合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完善农业产业化融资担保资金运行机制和企业债权基金运作模式,积极组织科企对接、银企对接、产销对接等活动,认真组织境内外培训和展销活动。加强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培训、考察、观摩等多种渠道帮助各类主体拓宽视野、拓宽思路、拓宽人脉、加速成长。及时了解掌握加工集中区和龙头企业运行情况,完善例行监测体系,加强行业发展预警管理和跟踪分析,实现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作者:李曼莉 殷 明 倪锡林
来源:201701
责任编辑:
(本网为公益性网站,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转载此文,请与本站联系)-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茂名农业经济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
来源:南方网
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李文才 通讯员/黄月华 张文洋)近年来,茂名市农业经济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大园区建设力度,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好成效。近日,农业部到茂名市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专题调研,认为茂名市在农业产业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成绩显著,并期望茂名市继续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农业资源以及农业贸易区位交通便利的优势,继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辐射粤西、珠三角、乃至广东省的种业发展,力争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树立新样板。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茂名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10060个,其中,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8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全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达18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4183个,家庭农场发展到4077个,各类农业经营组织带动50万农户增收致富。茂名市积极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形成特色产业基地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如高州丰盛有限公司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的原材料供应链模式,以标准化种植、标准化初加工为抓手,向农户和基地采取溢价模式进行原材料收购,一方面使农户得到真正的实惠,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使农户逐步进行规范化操作,提高生产技能。通过加工技术创新,自主研发了自动去核装置,目前已改进为第四代,平均产能比传统人工去核的效率提高八倍,并且已掌握发酵型桂圆酒酿造工艺、发酵型荔枝酒酿造工艺、太阳能烘干等技术,极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在营销渠道方面,公司通过与北京同仁堂、“好想你”枣业集团等营销渠道合作,主推“灯笼肉”,通过电子商务模式,与各大平台合作,推动“灯笼肉”作为主打产品,通过逐渐调整产品结构,大大增加了公司整体利润。
发展农业田园新业态,积极开展国家级农业公园建设工作。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挥茂名市农业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在农业部颁布的“初夏到农村品美食”199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线路中,茂名市鹿缘山庄一日游、滨海新区休闲观光一日游、高州两水两村两场一日游、化州休闲农业二日游、信宜乡村休闲二日游等5条线路入选,占广东入选乡村的3成左右。此外,全市还建有农家乐、各类休闲农业园(庄、村)等参观点220多个,就业人数达8万多人。2016年,全市共接待游客约5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和26%。逐步探索出“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新模式。下一步,茂名市将继续以高州根子镇为中心,红荔阁为核心,沿浮山岭一带30多万亩的荔枝基地为载体,结合高州市丰盛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荔枝、龙眼加工,打造一个集现代荔枝生产、加工、储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荔枝农业公园。
加快中心集群发展,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现有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中心主体扩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鼓励粮丰园等龙头企业建设产加销一体化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继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打造有形的产业链、提升无形的价值链。同时积极推动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完善园区建设,围绕综合服务、加工物流、休闲观光、特色种养等方面,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加快示范园区产业项目建设,努力提高就业增收能力和科技水平。2016年,全市农业新增投资12.6亿元,不少项目投资超过5000万元。如如广东美华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化州万亩橘红种植基地投资近7000万元;广东冠利达海洋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的海洋产业园投入近5300多万元,新增解决就人数2万多人。培育发展起长晟油脂、耀明糖业、新海水产、大亚木业、中粮饲料、金信米业、高州食品集团、信宜粤信等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创建现代农产品加工园。茂名市农产品年均总产量930多万吨,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市级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53家,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35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出集群化、区域化发展态势。茂名市将继续坚持科学规划,整合科技、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建设高标准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结合区域资源发展优势,抓好沉香、化橘红、荔枝、木薯、红薯等产业精深加工,打造茂名市农产品高端品牌。
积极开拓农产品海外市场。茂名市不少农业企业在荷兰、缅甸置产购业、投资交易,茂名市将进一步做大海外市场,整合资源,大力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提升我市农业整体竞争力。
据茂名市农业局局长朱积介绍,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接下来,茂名市还将进一步建立农业大数据,探索创建农业定制生产试点工作。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给侧经济转型申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