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武器是什么,看鉴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刀

您当前的位置: > 游戏辅助 -> 攻略
->DNF征战者关羽二觉毕业武器用什么好 魔枪关羽用青龙偃月刀还是方天画戟
DNF征战者关羽二觉毕业武器用什么好 魔枪关羽用青龙偃月刀还是方天画戟
更新时间:
  来源:斗蟹游戏  编辑:啊飒飒
  浏览:374
&& &&&& DNF征战者关羽二觉毕业武器用什么好?魔枪关羽用青龙偃月刀还是方天画戟?DNF地下城与勇士想必很多的小伙伴们对于魔枪关羽的毕业武器还不清楚吧,那么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 青龙偃月刀的25%暴击伤害加成是和普通暴击和不灭战戟BUFF是乘算的,不是加算的
&& &&& &所以普通暴击,青龙偃月刀加成,不灭战戟BUFF暴击加成是1.5*1.25*1.3=2.437
&& &&&& 普通暴击,青龙偃月刀无加成,,不灭战戟BUFFF暴击加成是1.5*1.3=1.95
&& &&& &即,上了不灭战戟BUFF后,青龙偃月刀暴击加成是2.437-1.95=0.487
&& &&&& 方天画戟伤害加成是40%,和两级的战机之魂2%,一共加成40%+2%=42%
&& &&& &而青龙偃月刀物理攻击面板加成15%,吃奶吃药,暴击加成48.7%,一共加成15%+48.7%=63.7%。至于哪把武器好,显而易见
&& &&&& 当然,青龙偃月刀的暴击加成是建立与攻击是稀有、精英及领主怪物时的,打普通小怪时方天画戟比青龙偃月刀伤害高!
&& &&& &以上就是斗蟹小编啊飒飒带来的DNF征战者关羽二觉毕业武器用什么好 魔枪关羽用青龙偃月刀还是方天画戟,祝大家游戏愉快。
【DNF】系列游戏推荐
游戏语言:简体中文
游戏类型:其他游戏
游戏大小:338.56 MB
更新时间:
操作系统:w7,wxp
总评:9.6分
共 0 人评分
热门游戏攻略
今日游戏推荐关羽的兵器究竟是不是青龙偃月刀?或许是长矛?
关羽的兵器究竟是不是青龙偃月刀?或许是长矛?
&《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写:刘张关桃园三结义后,得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赞助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有了这些银两和镔铁,哥仨延请良匠打造趁手兵器。打造了双股剑,打造了丈八点钢矛。注意:刘备和张飞的武器没有问题,重点是的武器。关羽打造的是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虽然小说没有在这儿具体描绘这三种兵器的形状,但从名字可以想得到,刘备用的是剑,而剑是可以佩带在腰间的,属于短兵器;张飞用的是矛,从名字看,其长有一丈八尺,属于长兵器。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嘛,从后面关羽夺关斩将、征战疆场的种种表现看,应该是长柄,也属于长兵器。而关帝庙里供奉的青龙偃月刀、戏曲舞台上关公手里挥舞的道具、以及各种画谱、影视作品传递给人们的印象,关羽使用的的确是长柄大刀。不过,小说家言和民间传说不一定就是历史事实。且看《.蜀书.关张马黄》中关羽击杀大将的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遂解白马围。”这里面的一个“刺”字就透露出了关羽用的兵器不是刀。如果是刀,就应该是劈、砍、削、斩等动作,而不应用这个“刺”字。从这一段文字来看,关羽使用的是应该是以击刺为主的长矛将颜良刺倒在地,然后拔佩刀将其首级斩下回去请功。那么,史书里有没有关羽使刀的记录呢?有。在《三国志.吴书.传》中,“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羽操刀起”这四个字,说明了关羽原是稳坐席间,看到鲁肃当场翻脸,心中吃惊,赶紧拔刀而起,将部下斥退。试想想看,关羽来益阳参加会议,如果象戏曲舞台上那样,扛着一把长柄大刀进入会场,太不合情理了。所以,这刀,指的还是挎在腰间的佩刀。
分页:1/3页&&
相关阅读推荐:
相关专题: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他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无论他多么有才华,在小编看来他真的是一
薄皇后是怎么死的薄皇后生性善良,一直都是规规矩矩,守本分,可以说是从无过错,是一
  在中国封建王朝时代,每次帝位转移大多伴随着血雨腥风。而顺治驾崩,帝位到年仅8
  《芈月传》是一部古装电视剧,它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政治家芈月的传奇人生。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
  宋徽宗可谓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但他并不是因为有着怎样的丰功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
  皇帝也是人,即便好色,他们也真爱过;皇帝比任何人都要孤独,他们更需要呵护和爱
  清末,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不合。慈禧太后掌握着朝廷大权。日,慈
马周,字宾王,出生于一个穷困的农民家庭,年幼时父母就离世了。但是,马周非常勤奋好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大将,与白起、李牧、王翦一起,被后人统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据《三国演义》记载,吕布共有两位妻子,即正妻严氏,次妻曹豹之女曹氏。而使其为之神
诸葛亮墓在哪?诸葛亮死前最后一计至今无人能解,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位传奇的人物,诸
秦始皇陵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毕竟里面有众多值钱的珍宝,如果能得到一件不起
  李斯,李氏,名斯,字通古,是秦朝的丞相,曾经是楚国的小吏,负责掌管文书。在秦
  秦始皇一统六国,风光无限,立下了前人没能完成的伟业,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霸业,并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秦朝丞相李斯: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
  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有才能的人,他们任职在不同的国家,为国家出谋划策。诸子百
  千古一相李斯,秦朝时代曾立下过大功,但是扶持二世胡亥继位后不出三年便被胡亥腰
血渭一号大墓是青海古墓群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位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
汉武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支秘密警察,这些人身穿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四处巡视督察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檀道济(?&公元436年4月9日),南朝宋名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
  曹真自小就骁勇善战,硬朗而有魄力。但是,他虽然有着赫赫的功绩,伐蜀之战却是他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平民百姓最舒适,最安逸的一个时代。毕竟科学
  中国的封建历史长达千年,期间的王朝更替多达数次,而每一个新王朝都是由敌军的血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
  金天会八年(南宋建炎四年,1130)九月,金军为攻占陕西,在富平(今陕西富平
  秦国自孝公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从农战两个方面革新内政,争霸中国,经过几代君
  汉中之战,顾名思义,这就是一场发生在汉中地带的战争。汉中之战对峙双方分别是魏
  提到南北战争的时间,还要从战争爆发的背景开始说起。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场
  白起和伊阙之战有着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如果没有伊阙之战,他或许可能就因此沉寂
  清末,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不合。慈禧太后掌握着朝廷大权。日,慈
  导读:金莲把酒抿了一口,看他没有动,把杯子朝下一放,把他望望:有趣!这个人真
  唐僧师徒一行,经过乌鸡国的一番折腾,上了羊肠大路,一心里专拜灵山。走了半月有
  说起坏蛋,在金庸笔下是不缺少这种角色的。岳不群把女儿当作夺取秘籍的工具
  隆裕对下人讲这些时也很忧郁,因为她说慈禧每给她谈到此事都会哭一会儿,说自己并
  庞德,本是马超手下的一员大将,因身染重病未和马超一起出征刘备,只留在汉中张鲁
  估计说起雷峰塔,大家的第一个
印象便是这个地方镇压着白娘子。的确,在白蛇
  扈三娘是一个花季少女,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卧龙岗上扈家庄的大地主扈太公的掌
  中国古代名将里,有杀妻的(吴起)、有妻妾成群的(郭子仪),但是历史上只有一位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与他的祖父康
  看了今天的文章标题,大家一定很好奇,一定想问小刘,你说苏护不愿意把妲己送给纣
  看完大仲马文学作品之后,都会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大仲马是个怎样的人。从大仲马
  莎士比亚的婚姻是令人悲哀的,众所周知,安妮&惠特利得到了他的爱,两人也即将完
  杨素以他的军事才能跻身于历史舞台,在战乱时期得以充分发挥,并且在政治谋略上自
  陈亮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才华横溢,气势豪迈,但是政
  董其昌,著名书画家。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崇祯九年,享年82岁。 董其昌画像
  王献之的前妻郗道茂是他母亲郗璇的嫡亲外甥女,因为比他略长一岁,也就是他的表姐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对音乐颇有研究的著作,书中不仅对音乐有无哀乐,音乐
  狄更斯写作风格多变。狄更斯的作品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虚伪。狄更斯运用丰富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作家,在小说和诗歌等领域都有着十分杰出的贡献。那么普希金简
  在研究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家时,总会提及大仲马。那么,大仲马是谁。在记载
  清代散文家沈复生平事迹,多见于其晚年所创作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之上。  
  陆游的一生中有几个对他很重要的地方,沈园和大散关这两处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大散
  柳宗元是唐代人,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字子厚,因是河东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作为一代大贤,孔子有着过人的智慧和
  陆游的《闲意》是在归隐田园生活的时候写的,就像所取的题目一样,诗句所讲的也是
  杜牧字牧之,出生在京兆万年,在太和二年的时候,杜牧考中进士,被分配到江西当团
  薛元超是我国唐代诗人,同时也是任朝中书令,辅佐太子处理国家大事。那么薛元超的
  《小园》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一首诗作,陆游的诗风在各个阶段都有着变化,而《小园
  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文学家枚乘,他因为被奸人所害被抓入狱,但是在狱中凭借着自己
  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文学家枚乘,他因为被奸人所害被抓入狱,但是在狱中凭借着自己
  沈约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武康人,著有《晋书》《宋书》等多部史书,在著作的过程中开
  在1637年的时候顾贞观在无锡地区降生,而他的母亲本来也是诗书之家的孩子,从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青龙偃月刀并不存在 三国时期兵器详解
日 00:31&&&转载:&& 作者:陈骋&& 编辑:陈骋 分享
   但尴尬也随之而生。在数以千计的游戏中,极少有作品还原了三国时代的风貌――哪怕是军事这个最基本的领域。对此,甚至像光荣这样的大厂,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国时代的真实兵器,和游戏中的一样吗?这次,我们“游民讲武堂”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与“环首刀”相比,“倚天剑”也许不好用&   先从最平凡的剑说起:作为亮相频率最高的冷兵器,《三国志》游戏中大量武将立绘中都会出现一把剑。但如果在样式上,说三国时代的剑与秦汉两朝有什么不同,我们其实很难给出具体的回答,三国时期的剑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样式。但材料上已经变成了钢,而不再使用青铜,因为与青铜相比,钢拥有更好的强度和韧性,威力已经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   现代工匠还原的汉剑,在三国时期,剑已不再是主力兵器,而更多承担着礼仪(佩剑)和防身的用途。   尽管三国时代,剑的杀伤力较过去更加强大,但其在战场上的地位已经让位给了刀。尤其在战场的主力从战车转向步兵和骑兵之后,这种趋势就变得更为明显。   这种转折发生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此时,出现了一种影响历史的武器――“环首刀”。与剑相比,环首刀更适合劈砍与刺击,能有效对抗匈奴人的轻骑兵,所以一面世,它就受到军队的喜爱――这种偏爱一直延续到三国。   一把保存较好的环首刀,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领略“环首直刃”的概念   在外观上,“环首刀”的特点是“环首直刃”,即其刀刃平直,并在刀把处有一个防止脱手的圆环。也正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环首刀”也可以被视为一把单面开刃、增加背脊的剑。   汉代的环首刀制作精良、威力巨大,可以一刀斩杀一匹马,在大量沿用这种装备的三国军队中,但其尺寸却因势力不同而略有差别:一般来讲,魏蜀的环首刀较长,为100-120厘米;吴国的环首刀较短,平均长度为90厘米,这是由于吴国士兵需要在舰船上近身格斗所致。   事实上,环首刀的广泛使用恰恰表明了一个事实:在当时,我国锻造、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因为像刀这样的劈砍类兵器,对材料的硬度和韧性都非常挑剔,这就需要使用高质量的钢,而在汉代,由于对外战争的需要,炼钢技术很早便被用于兵器制造。   到战争频繁的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的统治者都非常关心兵器制造业,冶炼和锻造技术也不断提高:比如曹操早年起兵时,就曾与工匠共同打造各种刀,以便用来装备部队;后来曹魏政权打制的宝刀,名震中原。   在江南的吴地,孙权也非常重刀剑的制作,据后来陶弘景在《刀剑录》的描述,孙权曾在“黄武五年(226年)采武昌山铜铁作十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钢越炭作之,上有大吴篆字。”当时,吴国军工业的规模从中可见一斑。   颇为有趣的是,尽管吴军装备的环首刀长度最短,但也有例外:比如湖北鄂州博物馆藏的环首刀,其总长146厘米,这是迄今发现最长、品相最好的三国环首刀   至于蜀汉的诸葛亮,更是注重武器的制作,因而也流传着“蒲元神刀”的故事。蜀相诸葛亮曾请名匠蒲元造刀,蒲元就在斜谷地方开工。   刀制作时,必须要用水淬火,此时理应就地取水,但蒲元认为附近的汉水水质“钝弱”,便叫人去蜀江取水,不料执行命令的人,归途中将水器弄倒,只得取八升涪水补了进去。蒲元将他送来的水用于钢刀淬火,马上发现有问题:“‘里面明明掺杂了八升涪水,为什么说没有(杂八升,何故言不)?’”80年代连环画:《蒲元造刀》   关于武器的神话,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事实:这些武器的品质超越了常人的想象,而隐藏在“蒲元造刀”背后的历史是:三国时期,工匠们对锻造和淬火的经验已非常丰富,完全意识到了不同水质对淬火效能的影响。  在宝刀制成后,姜维这样描述它们的锋利程度:   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剃水刍。”在出土的三国刀剑中,蜀国的刀规格是最长的,考虑到武器增长一寸,锻造的难度就成倍上升,它们也充当了当时蜀国高超冶炼技术的证据。长兵器:并不存在的“青龙偃月刀”   三国时期,刀和剑主要用于护身,但在大规模作战时未必十分管用。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这点对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完全适用。   说到长兵器,再到《三国演义》及各种衍生游戏,我们最先想到的却是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刀,事实上,这种武器却并没有出现在当时,而且作为战场兵器而言,82斤的重量未免太重――事实上,真正的长柄刀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以及宋代,更多是武师用来锻炼力量的工具。   关羽一身绿袍,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形象几乎出现在了所有三国游戏中,但青龙偃月刀只出现在唐朝以后   在现实中,三国军队使用更多的,更为“淳朴”的枪和戟。首先,它们的生产成本更低,并拥有有许多劈砍类兵器无法具备的特性;在劈砍铠甲时,再好的刀也容易开刃,但如果机会合适,长矛和戟的尖可以从钢片缝隙中刺入;更重要的是,战争中使用刺击武器的步兵不需要太多的训练,试想这样的景象,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它们仅靠巨大的冲击力就足以击败乌合之众的大军。   出土的汉代长矛,背面的凹陷就是血槽,它在样式上和今天藏族地区使用的长矛颇为相似   根据《考工记》中的描述,古代步兵用的矛约合今天3.8米,战车兵用矛长4.6米,但从三国时期的的出土情况看,矛的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最长为2.97米。由于历史演进的原因,长矛的样式较今天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汉代使用的是一种“双血槽矛”,它比今天武术表演使用的矛更为细长,在矛身两侧各开有一道血槽――这种设计使其刺入人体后更容易拔出,而且利于减重。   三国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武器是戟,它是唐代以前最重要的冷兵器之一。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代,它的运用是如此普遍,以致后来,人们甚至用“持戟之士”来代指士兵。   曹操墓中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可见戟也是当年曹操使用的兵器之一   持戟搏杀的猛将在《三国志》里有很多,比如吕布“辕门射戟”;张辽守卫合肥时“披甲持戟……杀数十人”;还有曹操在濮阳遭三面包围时,典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如此等等。   三国演义中,使戟的第一好手正是头号猛将吕布,但三国时代的戟结构要比后来出现的画戟简单得多   三国时期的戟和东汉相似,长度与当时的长矛接近,江苏东阳汉墓出土的一柄长戟,长达2.49米;而山东淄博另一座汉墓出土的一柄长戟,更是长达2.9米。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画面上的士兵全部手持铁戟和盾牌,戟在当时的地位从中可以略见一斑。   江苏徐州出土的、三国时代的铁戟,从中可见其只有两个部分:即尖刺(用于刺击)和刃(用于砍和钩)   除长戟外,军中常用的还有双戟,孙权就曾经“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弄死过老虎。此外还有手戟,经常作为防身武器使用,譬如,董卓就曾用手戟掷过吕布。被忽略的事实:好的铠甲是胜利的一半好的铠甲,是胜利的一半   从小被古装武侠剧洗脑的我们,也许很难意识到铠甲在战场上的价值:因为在我们的所见之处,无数“兵丁甲”和“兵丁乙”虽然身着开解,但依旧被砍瓜切菜般撂倒……这完全是剧的戏说――在严肃的历史记载中,随处可见农民军被官军屠戮的事例。因为在冷兵器时代的集团作战中,身着重甲的步兵几乎意味着刀枪不入――在无铠甲的状态下直面对有铠甲的一方,其结果往往非常悲惨。   既然铠甲在战争中如此关键,那么《三国志》游戏的还原是否足够真实?事实上,如果留意其中的立绘,会发现武将身着的往往是整体式的胸铠,但它们的原型却并非取自三国时期。   关于整体式胸铠,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三国志13》中的何进,这里有个有趣的小细节,其铠甲肩部的猪头饰物,暗示了他历史上是屠户出身   这种“错误”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必须指出,在绘制人物时,光荣参照的更多是中国出版的连环画,后者的设定并没有经过历史考证;而另一个原因在于游戏:由于外观使然,整体式铠甲更能让玩家产生穿戴者孔武有力的感觉。   《三国志》人物立绘中的形象来源,实际是中国80-90年代出版的连环画,这些连环画中的人物,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历史考证   既然游戏设定大多来自后人的臆造,那么真实的三国铠甲情况如何?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若干记录。曹丕的诗中曾有“玄甲耀日光”一句――而这里的“玄甲”恰恰是当年铠甲的重要样式。   所谓“玄甲”,即黑色的铠甲,恰恰说明了当时铠甲的主要材质主要是铁。汉朝以来,随着技术进步,铁取代了青铜,并被广泛用于各种护具。按照考古发掘,三国时代最好的铠甲上有超过1000块铁片,它们用麻绳和皮绳编织在一起――复杂的工艺也令其成本居高不下,从讨伐董卓到三国鼎立,一支军队有多少重铠,往往也是判断其战斗力的重要根据。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铠甲还原品,当时的铠甲由若干小铁片编制而成   曹操在起兵之初得到了兖州的大族支持,但在装备上依旧不及控制北方的袁绍:“袁本初(袁绍)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但在收编黄巾势力、进而击败袁绍之后,其装备很快有了长足的改进。   曹操在起兵之初得到了兖州的大族支持,但在装备上依旧不及控制北方的袁绍:“袁本初(袁绍)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但在收编黄巾势力、进而击败袁绍之后,其装备很快有了长足的改进。   “铠则东湖阙巩,百炼精刚;函师震椎,韦人制缝,玄羽缥甲,灼檎流光。”陈琳后来在《武库赋》中写道,如此精良的装备也赋予了曹操统一全国的信心。208年,他的大军南下攻陷了荆州,并迅速逼近了长江。   走在这支军队最前方的,是令人畏惧的北方骑兵,他们身披着所谓的“两当铠”,顾名思义,这种铠甲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从而有效保护了骑手的胸口和后背。而在这些骑兵之上,是身着“筒袖铠”和“盆领铠”的将军们,其中“筒袖铠”增加了两袖,呈桶形包围上臂,而“盆领铠”则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圈护颈,这些附件同样需要复杂的工序和高昂的成本,也正是因此,重型甲胄的生产往往代表了三国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   盆领铠为骑兵的上半身躯干提供了近乎全方位的保护,本铠甲藏于韩国,属于当时中国东北部、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政权,由于其与魏国相邻,在铠甲和兵器的样式上与中原应当颇为相似   日益扩大的会战规模,让战争的面貌逐渐残酷,也让各国致力于甲胄质量的提升。其中最具代表性是蜀汉政权的产品――诸葛亮清楚铠甲对军人的意义:而且他也知道蜀国兵力有限,为抵消数量上的优势便只能依靠装备。直到去世,诸葛亮对铠甲制造都极为关心。他在一份命令(“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中层曾样写道:“命令军械制造部门生产钢铠,这些铠甲需要经过锻打五次的工艺处理才能完成。”后来直到六朝时期,还把精坚的铠甲传为诸葛亮所铸:南朝宋武帝陈霸先就曾送给别人一副“诸葛亮筒袖铠”,它用二十五石的强弩都无法射穿。被过分神化:并不完美的诸葛连弩不完美的“诸葛连弩”   但在中国武器的演变史上,诸葛亮的贡献不止在于改善了武器的质量――他还亲自发明武器。这种武器不仅连儿童和妇女都能操作,而且还可以像机枪一样把箭射向潮水般的敌军――以上也是《三国演义》和电子游戏对“连弩”的描述,但事实上,“连弩”并非诸葛亮的独创,他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若干改进。   连弩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就出土了原型,随后几百年,它们被运用于对匈奴的战争中,也曾在东汉末年的混战中频频出现。曹丕就曾在一首诗中提到:   “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   其中,“百石”形容的是力道,考虑到当时一般弩的力道在四石到八石,曹丕笔下的连弩无疑十分巨大,甚至可以被算作攻城器械。而经过诸葛亮的改进,蜀国的连弩不仅可以被士兵携带,而且可以保证以更快的速度发射。   《三国群英传6》中的连弩车,当然,这纯粹是游戏美工们的想象了   一般认为,诸葛亮对连弩最重要的改进,是在顶部增加了一个放箭矢的盒子,并且安装了便于上弦的拉杆:由于杠杆原理的作用,操作者上弦时不需要很大的力量,而在发射后,盒内储存的箭会因重力自动下落,进而卡在等待上弦的位置――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操作流程很像步枪,但需要扣动扳机,耐人寻味的是,尽管经过了如此巧妙的改动,“连弩”依旧问题重重。   后人还原的、诸葛连弩工作示意图:在明代,曾有工匠还原了这种武器,但发现其发射的箭矢威力太小,只能用于民间捕盗   用现代语言解释说,所有机械设备的工作,都要受“能量守恒定律”的制约: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连弩的蓄能是通过操作者单手拉杆实现的,其力道并非传统弓弩(往往需要手脚并用操作)可比――换言之,为提高发射速度,连弩实际上牺牲了射程和威力。   通常认为,连弩的有效射程不超过30米。此外,弩箭为了能在盒子中正常下落,尾部通常不会安装有箭羽,这实际牺牲了箭的飞行稳定性。最后一个问题在于后勤上,稍作计算就会知道,假如100架连弩连续发射10分钟,消耗的弩箭将达到两万支以上――这已经超出了古人的产能。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蜀汉灭亡之后,这种武器也从记载中迅速消失。   虽然连弩的效果有限,但在西晋统一前的100年中,传统弩依旧使用广泛。目前,三国时代最完整的弩出土于湖北和四川。通过这些实物,我们也可以分辨出当年武器的真实形态。   比如说湖北出土的吴国弓弩,根据复原,人们发现其重量与今天的步枪基本相等,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拥有了瞄准用的刻度,就像是今天步枪上的准星,这有助于提高射击精度。另外,考古学家也注意到,三国时期制造的弩机上大部分刻有数字、图案和文字,通过这些铭文,官吏很容易追查到质量问题的责任人。   三国时代的蜀国弩机,其保存程度之完好令人惊讶重型兵器:水上三大霸主和城墙毁灭者楼船、斗舰、艨艟:3世纪的“水上霸主”   曹操凭借精良的步兵与骑兵横扫北方,但随着势力不断南下,他们愈发受到河流地形的影响。也正是因此,早在南征之前,曹操便清楚地意识到,要想击败孙权,统一整个中国,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在南伐之前,他便在邺城的玄武湖训练部下,同时对刘表的荆州军进行了收买和笼络――这一切最终引向了208年的赤壁之战:当时曹操的部队声势浩大,但面对孙刘联军的突袭,他们在一夜之间便溃不成军。   《三国志》游戏中的插画:赤壁之战   作为三国战役中最重要的一场,无数游戏都对赤壁之战进行了还原。在《三国志13》中,虽然水战的地位飞向次要,但在参战船只的种类上,制作组还是努力遵照了历史。游戏中的战船分为走舸、艨艟、斗舰和楼船四种,它们也是三国时期的舰船代表。其中最著名的应当是楼船――这种战船因高耸的外形而闻名。   一般来说,楼船就是那个时代的“航空母舰”,它的舱室可以搭载超过1000人。在它们的甲板之上,是三层到五层建筑,上面安放了投石器、弓弩和拍杆,士兵们从此处可以居高临下对敌舰展开攻击。在其中央是高耸的望楼,船内则搭载了陆战不可或缺的家畜和鞍马。而拥有当时最先进造船技术的,恰恰是孙权统治下的东吴,其中的佼佼者名叫“长安”“飞云”和“盖海”,它们的尺寸与浮动的堡垒无异。   有人猜想,由于造船技术和木材加工技术的限制,当时的楼船采用了双体船型   这些楼船具体多庞大?在三国末期,晋朝用来征服吴国的楼船长度已达到了120步,即90米左右。由于楼船体积巨大,它们只能在其他船只的牵引下运动,平时则停泊在水寨外围,像围墙一样保护其他战船免遭袭击。   考虑到楼船的种种不足,在战场上,真正的作战任务往往被交给了“斗舰”,它们既可以用来牵引和掩护小船,有时也能安装一根巨大的撞角来冲击敌军主力舰。在行动时,这些“斗舰”会得到小船“走舸”的掩护――它们也是三国时期双方另一种重要的作战舰艇。   后人猜想的“斗舰”模型,这种舰船并没有画像和详细描述存世   接下来要说的是“艨艟”。赤壁之战中,孙权曾用它们作为突袭曹操的纵火船,因此被人们当成了双方的主力战舰,但实际情况也许并非如此。据唐朝《通典》的描述,“艨艟”更像是一种快速运输船:   “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前后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进,矢石不能败。此不用大船,务于急速;乘人之不及,非战之船也。”   古代兵书中描绘的“艨艟”,它更像是一种快速运输船   上面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是:“‘艨艟’用生牛皮覆盖船的顶部,船舷两侧有划桨的桨孔,另外,船舱的左右前后都开有窗口,从中弩箭可以射击、长矛可以伸出,让敌人无法进入船内,箭和石块也不能摧毁船只。‘艨艟’并不是大船,更注重的是速度,为的是趁人不及,而并非专门用于战斗。”――这样也可以解释孙权选择“艨艟”展开突袭的原因,这首先是它们自身轻便敏捷,另外,由于不是主力舰只,烧毁的“艨艟”并不会给舰队的战斗力带来损失。   需要指出的是,赤壁之战,东吴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抛开装备上的原因,丰富的水上经验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东吴水军除了在长江上活动之外,还多次进行了海上远航,其向南最远到达今天的台湾,向东北最远到达辽东半岛,每次的规模都在万人以上――这种航行经验显然曹操的内河水军无法企及的。投石车:城墙毁灭者   蜀汉有连弩,东吴有楼船,而曹魏政权则以庞大的攻城器械闻名。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的一个原因就是“霹雳车”,它们摧毁了袁绍的高台和望楼,让曹操免于遭受居高临下的箭雨袭击。   这种武器就是《三国志13》中的“投石车”,由于实物缺乏,我们只能通过文字还原其外形:通常情况下,一台投石机包括三大部分,即固定用的支架、抛石用的抛杆,以及安放弹丸的容器,虽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但黄巾之乱后才逐渐得到了普及。   唐代书籍中的抛石车,即“h车”,由于原理相同,三国时期的抛石车外观也应大致如此   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恰恰是在官渡之战中陷入困境的曹操。在两军沿河对峙期间,袁绍用沿岸的沙丘建起高台,居高临下向曹军抛射箭雨。   《汉魏春秋》记录道:在困境之中,曹操突然想到了古书中提到过抛石机这种武器,按照原理设计完成后看,工匠在抛石机下方安装了底座和车轮,使其成为可以移动的武器。曹操使用“霹雳车”发射石弹,摧毁了袁绍的高台,最终转败为胜――这是投石机运用于战场的第一次记载。不仅如此,经过改进,投石机还要比之前更为灵活。   三国时期,投石车登场的第一战就是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   由于投石车不能连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射出一发石弹,精明的守城者很快学会了如何应对:防御方会事先在城墙上悬挂湿牛皮,以减轻中弹时的冲击力,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同时,工匠们也没有放弃改良投石车的努力。   在轻视技术的古代社会中,工匠们的地位非常低微,但有一个人的名字却留在了历史上――他就是公元3世纪的魏国人马钧。   马钧年轻时生活安逸,成年后突然陷入贫穷,于是他便将精力倾注到改进各尽武器和机械上,针对投石车不能连发的缺点,马钧改变了它们的结构。将传统的投石抛杆重新设计成了一个轮子,通过机关,人力和畜力驱动其高速,达到一定速度后,石弹会被抛射出去,而且射程相当可观。三国游戏概念图中的攻城战   事实上,如果对这种机械进行持续改进,也许将会改变未来500年的战争形态。但可惜的是,马钧的发明没有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而且自马钧之后,也没有人进行过类似的改良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大遗憾。■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1452人浏览 665人浏览 661人浏览 553人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