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黑的就是人社局,年年死亡后社保领取养老金金亏空,一线土地局也是,房价涨拿高税,物价局更黑,连年涨。

中国房价涨成这样,为何没有任何经济危机的征兆?
我的图书馆
中国房价涨成这样,为何没有任何经济危机的征兆?
这个答案很长,干货很多,没耐心的可以拖到底下一点看央妈创世纪。一、中国房价涨成这样?事实上,自从年全国范围的房价狂飙突进运动之后,各城市之间的房价就悄悄开始了分化,再也不是铁板一块、共同进退。以下来自国家统计局在2016年1月公布的数据:上述的走势图可以看到:二三线城市的总体房价从2011年以后就一直处于相对蛰伏状态,在2012年和2014年出现了小幅下跌;而一线城市房价在2013年就出现了一次抛离,到2015年到2016年则出现了大幅抛离。现实经验也告诉我们,在这几年中,很多二三四五线城市的房价即便没有大幅下跌,也是多年企稳,涨也没涨多少。从2015年开始,中国各城市之间的房价分化趋势越来越加剧。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出现了一线城市大涨,重点二线城市(如苏州、南京、合肥)整体上涨,而多数二三四线城市房价不涨或下跌的现象。2016年1月各城市的房价涨幅,就反应了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境况:当然,从去年到今年,由于央妈赤裸裸的把企业杠杆转到居民储蓄部门,部分二三线城市也开始上涨;但至于“涨幅”如何,则更多来自于媒体和房产中介的鼓噪。神州大地上几百个城市,其中大多数城市的房价早已涨不动了。另外,早在年时候,某些过度炒作城市的房价,如温州、鄂尔多斯,就已经率先发生了泡沫破灭。杭州的房价也曾在2012年出现过下跌的情况。以下为温州房价自2011年8月至2013年6月的走势图。可以看到,一度高高在上、甚至可以与一线城市平起平坐的温州房价,却在2012年出现了大幅下跌。时至今日,我们再也不能说“中国房价将会上涨”或是“中国房价将会下跌”,而只能说“某个城市房价将会上涨/下跌”。插播一个小福利:今天早上买蛋饼的时候,一个顾客跟蛋饼摊阿姨说:现在房子太贵啦!(我在魔都)正在铺蛋饼的阿姨头也没抬:房子不贵啊,我老家那儿的房子可便宜了。 所以说智慧在民间啊。二、经济危机征兆?日,雷曼兄弟倒闭,国际金融危机突然爆发。几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传染到了中国,GDP倏地一下降到了6%上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这告诉我们,在中国这样的非典型市场经济国家,GDP增速低于6%,很可能就表明“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危机”已经到来。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经济危机这个术语的本来含义,以及历史回顾。经济危机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一个术语,其含义是: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产能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西方经济危机的经典图景就是产能严重过剩,也就是我们中学政治课本上看到的那个烧不起煤因为煤生产得太多的对话。另外,经济危机也导致GDP出现负增长,宏观经济学概念中认为连续两个季度GDP负增长就可以定义为经济衰退(Recession)。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产能过剩是由于自由市场竞争中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内在弊端。因此欧美各国开始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罗斯福新政,甚至是纳粹主义,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缓解、避免经济危机。其本质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鼓吹什么呢?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翻译成人话就是:政府要印钱。在古典自由市场时期,西方国家政府除了打仗时候要发国债,和平时期哪敢卯足了劲开动印钞机啊?但是自从发现了自由市场的缺点以后,还真得依靠政府来推动。很形象的一个比喻就是,一个国家经济不景气,国王找了经济学家来出谋划策。经济学家说你在地上挖一个大坑,再把它填起来就是了。挖大坑、填大坑都需要政府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于是进一步促进上下游产业繁荣,经济就这么搞活了。但是自由市场下谁会脑抽了去挖坑?这就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请大家记住这个比喻,下面还会提到。但是在二战以后,政府印钱一度是有节操的。用术语来说就是有“锚”的。这个锚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由于黄金储备是有限的,是硬通货,美元一挂钩,也成了硬通货。这个森林体系的初衷是好的:美元以黄金为锚,你政府印钱就不能哗哗哗地把钱印成废纸了吧?像1920年代德国那样,钱比废纸还废,一美元能兑换42万亿马克就没意思了。但是再好的体系设计,也抵不过人类的瞎搞。人类最大的瞎搞就是总要到处打仗。美国陷入越战泥潭之后,背上了巨额战争债务。但是美国人背债有个特点:咱善良的中国人是欠人家一百,就得努力赚钱,赚一百来还。老美是欠人家一百,我就印一百美元来还。这可真是无本万利的生意,利用的就是美元的国际霸权地位。很快,狡猾的法国人就发现:你老美那点黄金储备根本就没法兑换市场上全部的美元。于是嚷嚷的要兑换黄金。尼克松一看,这还了得,造反了不成?于是美国人又有一个特点:虽然平时咱是法治国家,律师地位比谁都高,compliance讲的比谁都起劲,但是关键时候,我违约起来可是一点都不含糊。于是很干脆地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作废,黄金与美元脱钩!只留下干瞪眼的法国人,转身拂袖而去,深藏功与名。布雷顿森林体系尚健在的时候,我在上面说过政府印钱是有节操的。那么破灭以后呢?毫无疑问:无节操无下限咯!于是全世界开始了这一轮为期四十多年的、波澜壮阔的利率下降周期。直到现在,降无可降,日本欧洲央行都开始采取负利率了(指的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利率)。然后大家都发现了一件事:过去自由市场体系下的经济危机,开始被金融危机取代了。而且几乎是每十年一轮!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当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直线暴跌,造成了华尔街股市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无数的人陷入了痛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四小虎一朝回到解放前。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此次金融危机迅速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遭到重创,堪比1929罗斯福执政时期的经济大崩溃。(黑色星期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钱多必妖。市场上钱一泛滥,就很容易给一些高智商犯罪分子兴风作浪的机会。市场上钱一泛滥,政府一个不留神就会打趔趄(中国政府没打过趔趄?不要太多)市场上钱一泛滥,就会由于某个突发事件/黑天鹅事件而引发系统性危机,戴维斯双杀,多米诺骨牌。好了,历史回顾部分结束,先去看球了。***********************车子在客场极其艰难情况下绝杀拿下3分,继续写。前面说到,资本主义国家经典经济危机的特征就是产能相对过剩。这会导致什么连锁反应呢?产能过剩 - 产品卖不出去 - 工厂/公司亏损 - 裁员 - 工人普遍失业 产能过剩 - 产品卖不出去 - 工厂/公司亏损 - 债务违约 - 上下游公司应收账款收不回来 - 上下游公司亏损裁员社会普遍债务违约 - 银行坏账增加 - 银行破产 失业率上升,银行破产,经济衰退,这就是我们概念中的经济危机(大家要牢记失业率这个概念,美联储加息有两个重要参考指标,一个是CPI,另一个就是新增非农业部门就业人数和失业率)。但是你可别忘了,我们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用人话说就是:我们可不是什么西方市场经济,更不是自由市场经济。我们现在这种官商结合的资本主义,赤裸裸的资本倒是有了,但可不是马克思韦伯说的那种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所以我们看到下面这个逻辑和事实链条:普遍的产能过剩 - 产品卖不出去 - 国企亏损 - 不裁员 (国家买单了,大量僵尸国企继续存在)普遍的产能过剩 - 产品卖不出去 - 私企亏损裁员 - 鼓励全民创业万众创新 - 大量失业青年在街头让人扫二维码社会债务违约 - 银行坏账增加 - 等等,银行坏账增加那可是实打实的,政府还有什么办法?办法有的是。早在21世纪初,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已经超过1万亿人民币了。就是这时候,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大派闪亮登场。别误会,这四家可不是p2p理财平台。而是国家大手笔组建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用人话说就是坏账处理公司)。他们很慷慨的大笔一挥就把银行的坏账全都接盘接过来了。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斗转星移,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坏账终于处理了……百分之四十左右。而与此同时,四大国有银行无债一身轻,早就前赴后继的上市了。虽然这个时候四大行的坏账再次超过了一万亿,但人有的是办法,上市公司嘛!而且背后还有国家买单,大不了我再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说了这么多,聪明的你估计该有个疑问了:这些手段这么绝妙,能化银行坏账于无形,妙手回春赛华佗,那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每年都颁给中国政府?答案很简单:所有的风险、债务、后果、损失,已经全都转嫁给普通居民咯。尤其是比较穷的那些。转嫁的方式就是M2每年蹭蹭的涨,CPI每年蹭蹭的涨,国家向人民征收铸币税,那向来是连眉毛都不会皱一下的。那么上面说的僵尸国企由国家来买单呢?那照样是通过国家给债务买单的方式间接转嫁、稀释给全体居民。企业部门尤其是房地产部门去杠杆谁来买单呢?居民把储蓄拿出来,再加上拼命借入银行贷款,房贷创下天量(见下文中的表格),从而以居民加杠杆的方式来帮助企业去杠杆。鼓励万众创新全民创业,让街头到处是扫二维码的呢?国企我能控制得了失业率,私企控制不了,那我就利用你中国人的智慧(小聪明)啊,善于发财喜欢发财的本能啊,鼓励你上街给人扫二维码。那不是又解决私企的失业问题了吗?于是,经济危机的两大经典图景——银行破产和大量失业,就全都消融于无形。代价是什么呢?就是屁民们享受不到太多经济发展结果,证据就是(1)国民平均收入的增长小于GDP增长速度;(2)财富基尼系数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一小部分富人得到(说难听就是窃取)了大部分经济发展的果实,而绝大多数穷人,包括那些从来没上过知乎的穷人,手里那些钱却不断缩水。*********************说了这洋洋洒洒一大堆,该回到最上面我那个略有点惊悚的言论了:为什么GDP降到6%以下就说明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危机?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危机?以及,我前面说过金融危机十年一轮,下一轮会是中国吗?先说GDP。根据经典经济危机定义,中国永远也不会有经济危机,永远也有不会有衰退(Recession)。那是因为经济危机的意思就是GDP增速为负。而中国现在还是六点几呢,按照知乎网友那什么图的说法(我一向看不起这人),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高。多好啊!但你别忘了,中国可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想拉动经济增长,那不要太简单。在地上挖个坑就完事了!你别说,还真是这样。你看看遍地那么多高铁站,除了京沪的人满为患以外,小城市的高铁站很多都相对冷清,效益如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我经常出差,有时候看着那些装修豪华,冷冷清清的小城市高铁站就忍不住发愣。那么每年,政府挖坑式增长会带来多少经济增长呢?根据我的测算,其实也不是测算,就看政府的口号就知道了:保8那会儿,政府挖坑式增长的贡献差不多是5-7%现在要保6.5%,那么很显然政府挖坑式增长差不多下降到4-6%********插播GDP学术解释时间***********这里我停下来稍微解释一下。上面这两句看似拍脑袋的结论其实是基于科学分析的,用术语说就是:与政府推动和主导有关的项目占GDP的比重为70%-80%左右。“挖坑式增长”只是个比喻,指的是政府出面来推动经济增长(一般较注重解决就业问题而不太注重经济效益),而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色之一。同志们,GDP的构成知道不?中学课本都教过:投资+消费+净出口。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还加上了一个政府采购,那么在中国的国情下其实也是政府投资的一部分。投资指的是生产工具方面的产出,注重未来。其包括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现在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民间投资极其萎靡。看两个数据就知道:1)2016 年1-6 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158797 亿元,同比名义增长 2.8%;2)2016年7月以来银行发放居民贷款的数据,其中房贷占很大一部分比例(2016年7月房贷甚至超过100%)。好了,这就表明,当政府喊出“保***”口号的时候,说明民间已经开始不行了,得靠政府赤膊上阵了。至于消费呢?消费指的是最终产品方面的产出,注重现在。要注意的是消费不是我们概念中的居民消费,工程项目中采购最终工业产品也叫消费。第三产业也不只是我们概念中的理发餐饮酒店,房地产和金融都是第三产业。从我的项目经验来看,消费方面也是政府主导占大头。何况中国GDP统计里面把政府采购也列在消费部门里面。近年来消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正如上面的学术解释:投资与消费的比重调整只能说明经济体更注重未来的产出还是现在的产出,所以后发国家的投资比重较大,而经过高速增长基建完善的国家其投资比重必然逐步下降。净出口就不提了,自从人民币启动对美元的升值周期以来,这个部门在GDP舞台上就长期没有存在感了。政府投资和主导的形式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人说高铁不是政府出钱啊?对啊,政府出钱有各种花式出法。比如什么PPP啦,BOT啦,都是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学过来的。换算成人话说就是:政府登高呼号,底下应者云集。钱是民间出的,或者东西是民间造的,但政府是牵头的。然而问题来了:东西造出来了效益不好怎么办?政府可不管,反正我登高呼号就行了。现在第三产业发展不错,但是——我又要说但是——很多是政府无视经济规律,单纯为了制造新经济增长点解决就业而倡导的结果。就比如民间动漫产业,很多地方政府单凭生产的集数来给予奖励,这就导致内容上的粗制滥造。房地产和金融这种第三产业就更不用提了。********插播GDP学术解释时间结束********那么,如果GDP降到6%以下呢?当初金融危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全社会普遍的哀鸿遍野,结果GDP还有六点几,这里面估计几乎全是政府挖坑式增长所带来的。所以,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危机的特点就是:1)经济增长全靠政府挖坑,其他部门奄奄一息。2)政府继续大量印钱,把所有风险、债务、后果、损失转嫁、稀释给居民。3)至于那些失业的、待业的、家里蹲的,政府鼓励你们创业,给你们画一个大饼,至于大饼吃不吃得到,政府不负责。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不是西方国家那种猛烈的、突然的、让人来不及反应就被掐死的经济危机。而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温柔的、缓释的、潜移默化式的经济危机。这个话题太大,还有金融危机以及与房价互动没讲。先洗洗睡,之后有时间继续讲。***********************在此先感谢仁人志士出手相助,让我能继续编辑这个答案。三、房价与GDPGDP指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买卖二手房对GDP并无直接贡献,因为二手房交易额不统计在GDP里面。你去二手市场上倒卖个千百次都没有新的财富产生,自然就没GDP了。那么为啥XX要纵容一线城市、包括若干二线城市房价上天呢?我们来插播一段新闻。3月14日,国新办举行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会上披露,今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854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个百分点,也创下了近两年以来的新高。有分析指出,尽管多地楼市调控相继收紧,但随着去库存政策生效,部分热门城市的土地市场竞争依旧激烈,成为推高商品房投资增速的重要原因。
去年全国房地产投资数据始终处于小幅波动的状态, 最高涨幅出现在1-4月,但也仅为7.2%,随即就在年中跌落至5.3%,对比不难发现,今年开年的投资数据确实出现了明显回暖。国家最关心的是两件事:去库存 + 房地产投资增速。前者是给房地产商去杠杆、拆除债务定时炸弹;后者则是直接创造GDP引擎。那么要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呢?《圣经旧约 央妈创世纪》起初,央妈创造天地。第一日,央妈说:要有钱。于是楼市里就有了钱。第二日,忽如一夜春风来,一线楼市梨花开。一线居民开始纷纷贷款买房,还吸引了二三四线的土豪过去买房,然后一线繁荣、其他城市萧条。这就是2015年第二季度的情况。第三日,一线楼市的热度开始传染到少数二线楼市,比如苏州南京。苏州南京的楼市开始狂飙突进。这就是2015年第三季度到2016年第二季度的情况。这时候房地产投资开始回升,部分二线楼市去库存目标实现。但三四线跟不上啊?于是2016年年中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第四日,央妈下面的商业银行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房贷不断创出新高,甚至创下在单月超过了全社会贷款总量的神迹,堪比耶稣用一张饼一条鱼喂饱五千人。于是一二线楼市的热度逐渐扩散到全国。这是2016年第三季度的情况。第五日,大家开始看见很多过去销声匿迹很久的城市也出现在房价涨幅榜名单里面。国家终于开始实现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目标,于是顺手把魔都给限购了。这是2016年第四季度的情况。第六日,随着热点城市增加、成交量大大增加,开发商拿地投资的积极性也不断增加,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大回升。央妈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这是2017年第一季度的情况。第七日,央妈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北京限贷、常备借贷便利和中期借贷便利的利率上调,这波暂时进入喘息期。用曲线图来表示就是这样:再对比一下前几年,更有直观的感受(年增长率是年新增额度的增长率):通过上面的推演,可能你们就明白了:一二线房价只是为了让房地产重新成为GDP重要引擎而打的掩护,而且还能让居民拿出储蓄、拼命贷款来为房地产企业债务买单。高房价创造不了GDP,但是房地产投资能啊。高房价无法保护经济安全,但是去库存能啊。在这盘国家下的大棋里面,一线楼市房价是最重要的标杆,是全国所有大中小城市的希望灯塔,是《自由引导人民》那副画像里面半裸上身的女神。国家为了保住一线楼市房价,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的去呵护:严控一线土地开发(放弃一线这点小GDP);暴涨之后马上限购把价格装入冷冻柜;社会舆论集体造势,等等。至于那些买不起房的北大清华硕士博士,只不过是这盘大棋里面丢卒保帅的那颗卒子……上的一点木屑而已。先睡,有时间接着说。下期我们会接着讲:为什么我认为APP式创业的泡沫甚至比房价都大。*****************************评论区有人问: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强调GDP呢?其实说到底就三个字:保就业。新增就业人口和失业率是每一个经济体都最为看重的数字。比如老美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而至的时候,失业率从5% biu地一下就升到了10%。 我一个表妹,美国耶鲁大学法律博士毕业,正好赶上金融危机,结果一毕业就失业。所以美联储就忙不迭地连续推出三轮量化宽松(第三轮还扩大化),大幅扩张资产负债表(用人话说就等于印钱)。美国失业率就从10%慢慢降,一直降到现在只有四点几了。所以国家必须维持一定的GDP增长率从而确保就业。一旦失业人口增多,社会就容易不稳定。而热火朝天的建设四个现代化呢,不管建设本身有没有效益,都能让人有事做,有事做就不会整天胡思乱想了。就比如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经济奇迹那会儿,东京的上班族几乎每天都要凌晨12点以后才下班,11点下班算是很早的了。这种局面是政府最为喜闻乐见的。而如果大家上班都很闲呢?甚至很多人整天家里蹲泡知乎看片玩游戏呢?这就说明经济萧条了(所以经济相对萧条时期,娱乐业总是会发展的比较好,比如直播这种无聊的东西)。下面说正事。****************************四、创业、融资和泡沫创业最要紧的是什么?有人说是idea, 有人说是人脉资源。都错。创业最关键的是钱。很多创业者的现金流都无法维持12个月,换句话说就是我满腔热情开创新天地,结果不到一年就因为资金短缺而歇菜了。那么创业的钱一般从哪里来呢?1)那些能把猪吹到空中迎风飞舞的,就有能耐吸引天使投资/VC来投资A轮。现在这年头,只要你故事讲得好,商业计划写得好,A轮的钱就有可能融到。然后做出产品了,有收入了,B轮C轮才能接踵而来(但也会有风投需要看到产品才投A轮的)。2)但是更多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伟大的idea. 他们的钱主要来自自己的积蓄(但个人积蓄通常很有限,我要有钱还创个嘛业?)以及跟亲朋好友的借款;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钱来自高利贷。说到高利贷,你可能立刻就想到了一样东西:这两年很火的p2p理财平台。其实,还有好多线下平台(就是我们常见的路边某某金融公司)也被人误认为p2p理财,比如中晋这种;不过为了方便起见我这里统称为p2p理财平台。目前社会上高利贷普遍是20到30个点。那么一些有良知的p2p理财平台,就会这么规划:给投资者10个点回报;预期违约率大概8个点,那我就提供8个点的风险拨备金;剩下的就是平台利润。那么没有良知的平台呢,有的是单纯骗钱,比如e租宝这种;有的是铤而走险,通过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其实自己压根没有风险拨备,于是一遇到大面积违约就立马跑路了。介绍了这么多,有人要问了:那你说的泡沫在哪里?泡沫就是,在中国,创业者的环境实在太好了,好过头了。仅仅拿2015年的数据来说:2015年的理财市场,最大亮点莫过于互联网P2P理财。尽管其占理财产品总规模的比例还很低,但增长速度却着实惊人——全年,P2P网贷成交额达到历史性的9823.04亿元,是2014年成交额的近四倍。截至2015年底,P2P运营平台数达2595家,网贷贷款余额达4395亿元,同比增长324%。2016年的数据我还没时间找,不过估计也非常惊人。创业者太容易贷到钱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没有像银行贷款那样严格的信用审核(除了少数良心平台),也没有考虑到创业本身的盈利前景。资金端过于宽松,那么资产端(就是创业本身运营)呢?严重过剩,严重重复。比如一个写字楼,同一层有20几家公司开发同一类app。 因为中国人创业(以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盯准热点,一拥而上。某类APP火了,一拥而上;外卖火了,一拥而上;共享单车火了,一拥而上。而市场过于宽松的资金环境,包括无数不明来历的p2p理财平台、到处游弋的风险资本,也为这种过剩提供了融资条件。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种相对过剩。与这厢热火朝天遥相对照的是,那些传统制造业、高精尖领域、需要沉下心研究的领域,严重缺乏资金,人才也不断流失。但是市场经济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用术语说就是:你的EBITDA不过关,牛B吹破天也没用。而且接下来就面临着还高利贷了。还不出?那你就只能去借更黑的高利贷,直到破产那一天为止。而那些靠吹猪上天吸引A轮的创业者呢?别忘了人家风险资本的最终目的是要退出的。退出时候赚不到钱,还得让你创业者赔偿。所以这个世界上,拿到A轮的有很多,拿到B轮C轮的就呈几何级数下降了。但上述泡沫也有其特殊性:那就是爆破的此起彼伏性。基本不存在全社会所有泡沫同时爆破的小概率事件。每爆一个小泡沫,就倒掉一批p2p理财平台,一批投资者遭殃。所以,呈现出的是一个复杂的图景:一边有人牛逼哄哄的拿到融资,一边有人悄无声息的倒掉,而前仆后继者甚众——在“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伟大号召下。联系到我前文所说,可能你就容易理解了:为了确保GDP - 维持就业 - 鼓励创业 - 后果自负(我创业失败了还能怨谁,不就只能怨我自己吗)。所以p2p理财平台的审查标准、准入标准如此姗姗来迟,还无法全面强制执行。结论就是:全民创业吹起一个大泡沫,但这个泡沫本身是为了XXXX(自行结合上文联想),而并不会导致一般意义上的普遍经济危机,但会不时导致局部地区局部人群的温柔型危机。 其实,我更愿意看到的创业形式是德国式的:从一个家族小作坊起步,慢慢研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渐渐做到业内最好,乃至世界领先——德国有无数个这样的从家族产业发展到行业龙头的百年创业公司。可惜,这种创业形式不适合中国人。*********************五、产业转型的实质:资本的盛宴中国人在玩弄概念上始终是全球领先的。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产业转型等等。在GDP增速单调递减的周期内,还能通过玩弄概念给人一种经济欣欣向荣、前途远大美好的感觉,也实在是一门绝活。但这些嘴上热闹的东西,能够真正解决下面这些严峻的现象么?1)不可贸易商品对可贸易商品的挤出效应。不可贸易商品,指的是指不同地点的同一商品的价格差异不能通过套利活动消除的商品。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房地产。除此之外还包括各种个人劳务。房屋是生活必需品中唯一的不可贸易商品,所以其定价只与社会中购买力最强的那部分人有关,价格是居民可以承受的极限,其本质是财富再分配的工具,是将穷人积累的积蓄搜刮到少数富人和政府手中的工具。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了财产上的贫富分化,而这种分化导致住房价格高企,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形成了一种对于中下层人民而言的恶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住房作为不可贸易商品贪婪地吸收着可贸易商品部门的资源和养料。流动性呈现“一边是火焰,一边是冰洋”的局面,住房贷款不断创下天量,而制造业流动性紧缺。另一方面,不可贸易商品中的个人劳务也与社会贫富分化形成着恶性循环。大家可能都有体会,现在各类高端服务价格,比如少儿培训、月嫂、美容、会所、高端餐饮等,其价格上涨速度要远远超过社会一般(中低端)消费品价格的上涨速度。淘宝爆款永远保持着低价,而白领则在哀叹自己无力承担高涨的子女养育和教育费用。可贸易商品部门的相对低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缺乏资源、缺乏人才,导致质量永远上不去。而产业转型的最关键一环,在我看来就是要解决可贸易商品生产的更新换代,加强技术含量,以使得国产品牌能拥有世界性地位。可目前除了依靠压榨员工的狼性华为之外,中国在国际上能拿得出手的品牌屈指可数,国人尤其是中产白领的日常生活仍然被各类洋品牌所占据。而这方面的产业转型,不仅没有加强,反而由于不可贸易商品对可贸易商品的挤出效应而渐行渐远。2)资本对实业和内容的挤出效应。目前GDP当中,第三产业增速超过了第二产业增速。也许我们要凭借经验主义(比如美国的第三产业占GDP70%)对这种现象点赞;然而在此之前,你可能需要先知道一个事实(也是上文中就提到过的):房地产和金融也属于第三产业。而目前中国经济的最大引擎,正在从制造业转型为“房地产、金融、互联网”三驾马车。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产业转型。这对一个十三多亿人口的大国,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依靠发展房地产成为强国。历史上所有依靠金融强国的,其依据的不是金融,而是其世界霸权。比如美国人可以通过不断举债,把美元推向全世界,剪全世界的羊毛。而如果没有这样的霸权呢?那就只能关起门来印钞,剪本国人民的羊毛了。互联网确实是新兴事物,但互联网提供的只是形式,真正实在的是内容。就算是用了互联网思维做出来的烧饼,只要不好吃,那就毫无价值。而我们一直说的实业实业,就是第二产业,就是制造业。制造业发展缓慢,对中国来说无论如何都不是好事。因为房地产的增值主要依靠金融泡沫和贫富分化;而金融的目的是在于调配实业的资源,金融本身并不创造任何价值。如果一个项目只有大量资本但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那资本只是在自我狂欢而已。资本的狂欢结束后,只剩下一地鸡毛。最典型的就是滴滴打车——从一开始的疯狂让利,到后来并购Uber,再到现在打车难、打车比以前更贵,消费者搞了半天,还是被资本剪羊毛的那一方。3)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在我看来,其严峻程度不仅仅在于劳动力人口的减少;更在于,目前社会上拥有资本的这一代人,一旦大规模进入老龄化,那么会进一步占有社会大量资源,挤占年青一代的资源。这意味着,未来年青一代在供养这些老人方面,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还高额房贷、付高额房租就是其中一个缩影。如果实业进一步萎缩,那么年青一代还能有怎样的收入来源去供养高高在上的老人呢?产业转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不否认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中的确也存在产品更新换代、制造业技术升级,但这些微观层次上的“点”无法影响整个宏观的“局”。****************************之后有时间,更新最后一讲:未来金融危机的呈现形式。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保养老金领取年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