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VR,投资人,创业者如何找投资人以及用户怎么说

吸引了无数资本和创业者的VR行业,似乎已进入寒冬|VR|创投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吸引了无数资本和创业者的VR行业,似乎已进入寒冬
中国企业家
  文|李碧雯 编辑|马吉英
  戴若犁在一个科技论坛上刚做了演讲,预测VR行业将来会快速发展。第二天,VR鼻祖Oculus被以近20亿美元的金额收购的消息就登上了各个科技媒体的头条。戴是创业公司诺亦腾的CTO。预言成真如此之快,戴若犁自己都没想到。
  他还记得那一天是日。20亿美元的收购估值点燃了投资人的热情,他们从这个时刻开始关注VR行业,此前,他们甚至都不了解VR的具体含义。但强大的资本嗅觉告诉他们,这或许是一条新的赛道。他们开始用真金白银投入到这个未来市值可达千亿的行业中,试图为LP们创造下一个十倍甚至上百倍回报的投资。
  看到了风口的创业者也开始疯狂地涌入,不想只做接盘侠的上市公司也开始在更早期争夺VR项目。据天天投数据统计,2015年,国内至少有近70家VR公司获得天使或者A轮投资。
  不过狂欢并没有持续太久。资本寒冬和VR头盔的出货不如预期,让投资者放慢了步伐。和君资本投资经理魏绪回忆道,“在2015年年底、2016年年初,二级市场VR概念最火的时候,VR项目估值溢价相比以往高了一倍以上,然而现在大家却开始问我,你怎么看这次资本寒冬?”
  国内VR头盔的创业公司缺乏核心技术,出货量不够;VR游戏收入单一,技术问题尚待解决;VR视频还在探索新的讲故事方式……整个产业链仍然处于早期,但是人们却在这个阶段投入了过多的热情。
  “在VR领域,我们和美国是在同一时间起跑,但是如果中国的创业企业不能够在技术上持续迭代,很可能失去先发优势,最后变成一个加工厂和消费市场,而不是一个在技术创新领域占有先锋地位的市场。”魏绪说道。
  「 疯狂 」
  2015年年初,戴若犁突然发现上门拜访的投资人多了起来,几乎每天自己都会和投资人见面。他大概估计了下,这一年下来,他见了100多家投资机构,而诺亦腾联合创始人刘昊扬也同样见了100多家。
  诺亦腾之前是家专注于动作捕捉系统的公司,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是影视特效和高尔夫运动。而自从2015年开始正式将VR交互作为公司的第三大主营业务后,上门的投资人络绎不绝。
  “基本上你听过的投资机构我们都聊过。”戴若犁指了指靠墙的搁物架,上面有四本厚厚的100页装的名片夹,“那四本名片夹里面有三本是投资人的,估计下周又要再买一本新的名片夹了,因为这四本已经装满了。”
  戴若犁明显感觉到VR风口真的来了,是当他跟一个客户或者投资人讲到VR时,他不需要再像两年前那样,在介绍公司商业模式前花时间解释什么是VR,VR能带来哪些影响,也不再需要在见投资人前,给他们发一个关于VR科普知识的视频演讲。这让他觉得往前跑的阻力更小了,“至少每一次开会的效率高了”。
  投资人对这种奔跑感也不陌生。仅仅一年时间,和君资本的VR小组已经看过1000多个项目,最终投了12个项目,是国内目前投资VR项目数量最多的投资机构。和君成立了专门的VR小组团队,主要投资于种子和天使阶段的VR项目。同时,和君还加入了HTC牵头成立的百亿美元规模的VR风投联盟。
  按照B2B2C的投资逻辑,和君从最容易变现的线下体验店开始切入,投资了乐客VR以及VR线下游戏研发商幻视网络,在离现金流很近的To B行业中布局了房地产VR指挥家等。和君资本的VR投资小组正准备9月份出版一本名为“虚拟现实+”的书。
  在VR领域投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魏绪见证了2015年那段VR疯狂投资的时刻。
  “一个刚成立的VR游戏公司,正常估值2亿-3亿元,但是2015年底到2016年初二级市场炒VR概念很火的时候,估值翻了一倍。”魏绪回忆道。
  之前在投资链中充当接盘侠的上市公司,更加积极地在早期介入到VR行业。2015年下半年,几乎每天都有上市公司宣布成立VR投资基金,每家券商的行业研究员们熬夜撰写VR行业分析报告,与VR有关的概念股也在那段时间迎来多个涨停板。
  疯狂的不仅仅是资本。峰瑞资本早期项目负责人朱祎舟曾遇到过一个创业者,他很自信地跟朱祎舟说,A股市场有这么多想在VR投资布局的上市公司,每个公司都是要收一个(创业公司)的,现在行业排名前三的VR创业公司都已经被收完了,第四个就是我们了。
  在业内有个段子形容当时的VR创业乱象。VR卖什么产品?答曰:PPT。是做VR、AR还是MR?答曰:PR。
  一位VR行业从业者谈到,国内某知名VR头盔厂商在去年和今年分别开了两次一体机的发布会,但是迟迟没有量产,市场上根本看不到其产品身影,“仅仅是拿样机出来套现而已。”
  乐客CEO何文艺去年到美察VR创业公司,他感受到了强烈的对比。当美国的创业者多数还在做VR的底层算法、输入和输出方案时,中国的创业者则大部分投入到了行业应用、平台以及更加接近盈利的产业环节。
  “像是一群人在打地基,另一群人在盖楼房。现在的问题是当地基打的不够牢时,楼房却越盖越高了。”何文艺说。
  「 碰壁 」
  唐斌已停止了运营半年的超维星球孵化器业务,开始向一体化解决方案发展,帮助VR企业解决核心的头晕、3D效果体验等技术问题。
  超维星球孵化器是中国3D产业联盟和3D世界智库共同打造的全球第一个3D互联网领域开放生态系统,唐斌是超维星球的董事长。2015年,超维星球正式启动VR Lab计划,在半年时间里孵化了近10个项目,但在唐斌看来,创业型公司解决不了系统性的产业链配套问题。“因为VR行业太早期了,还没有人去把标准化的东西规定下来,因此才会出现这种乱象,之前做3D的、各个行业相关的不相关的都扎进VR领域,每个人都说自己有核心技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更进一步说,很多创业公司做的VR头盔无非就是一个显示器。”唐斌直言。
  2014年9月,Oculus宣布将第一代产品DK1的技术开源,而在国内,通过对DK1的逆向破解,并对编程稍作修改的方式,诞生出了一波不同品牌的VR头盔创业公司。
  2015年年初,深圳大量的VR头盔开始起来,并开始融资,出货。然而当Oculus进行迭代的DK2、CV1不再进行开源时,之前因开源而起来的VR头盔公司面临着自身没有核心的VR技术,无法持续迭代的问题。
  业内人士介绍,一些之前发展起来做PC端VR头盔的公司慢慢转型到了技术门槛较低的Cardboard式移动端VR。
  在标准制定方面,VR头盔中的光学、算法、显示屏这三个最为关键的技术都是需要大型的行业领头企业(如三星、HTC、)把标准确定下来,一般小企业在中间根本没有话语权。
  “我们直接把VR头盔项目屏蔽掉了,”经纬中国合伙人万浩基如此说道,“像移动互联网时代,小米手机出来的那波机会,今天不会再有了。因为所有大的硬件公司都去做VR了,小的创业公司存活下来很难。”
  经纬美国是Oculus的A轮投资者,在Facebook并购Oculus后退出并获得了丰厚回报,也因此被贴上了“目前VR领域赚钱最多的投资者”的标签。但在国内,经纬中国却一个VR头盔项目都没有投。
  2016年1月份之后,Oculus、HTC、Sony先后发布自己的VR消费级产品,这是VR产业链走向成熟的信号,不过对于专注于VR头盔的创业公司来说,这或许是个令人沮丧的坏消息。朱祎舟察觉到今年VR头盔的发布会比去年少了很多。
  此前做VR头盔的公司已在悄然转型。乐蜗、完美幻境开始做360度视频拍摄,depth VR则做起了交互设备。
  最近三个月,诺亦腾公司陆续来了一批应聘者,这些人很多来自于VR头盔的创业公司,有些甚至是总监或者研发部门负责人。
  “这些公司的速度放缓了,或者员工自己也觉得公司好像情况有点不对劲,就选择换地方了。”戴若犁感觉到VR头盔市场正在重新洗牌。
  VR头盔公司是否会在今年下半年迎来B轮死?“目前还没有,大家还在喘息着。”魏绪说,“创业公司多数在去年底今年年初拿的钱,因此至少能够撑过今年。但是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如果说经济情况没有好起来,仍处于资本寒冬的话,肯定会有很多创业公司拿不到钱而倒闭。”
  「 谨慎 」
  在经纬美国刚投资了Oculus时,万浩基就曾和美国的合伙人探讨过VR行业的投资,同事给他的建议是,VR行业还没有完全起来,这个市场还是太小了。
  万浩基用“非常小心”形容其目前做VR行业投资的态度,“VR起来是一件大事情,但是在看投入产出比时一定要小心。”他并不愿过多透露目前经纬中国在该领域的投资数量,“我们在VR方面看了很多,可能更多会围绕游戏内容和服务场景去投资,在硬件方面我们比较少涉猎。”
  尽管不少人都将VR看作是继移动互联网之后,又一个新的平台级机会,然而在万浩基看来,这有点夸大了VR对行业的影响力,“VR只是改变了部分行业而已。”
  举例来说,VR可以改变游戏、旅游行业,使得体验更加沉浸,但它也只是满足用户的部分需求。VR游戏不能说是游戏的全部,VR视频也不是视频的全部。从估值来评判,VR游戏和VR视频都有自己的估值天花板。
  “从VR目前的阶段来说,还需要一段时间去酝酿,从技术到内容,各方面都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大家都还是在摸索阶段,VR最终会走到哪里现在还是有些疑问的,它可能也会在诸如做大做强以及估值等方面遭遇天花板,现在很多人可能还没认清这个事实。”万浩基说。
  去年刚刚成立的VC机构峰瑞资本对于VR内容投资仍持观望态度,现阶段更倾向于在引擎和工具方面布局。7月份,峰瑞资本刚刚领投了美国游戏引擎开发平台unity 1.8亿美元的C轮融资。依照朱祎舟的判断,如果游戏引擎公司都不能起来,在此基础上的VR游戏就更难发展起来了。
  VR游戏为何起步困难,触控科技CEO陈昊芝道出了其中缘由,“大规模的用户,较高的收入是吸引游戏开发商最大的因素,然而目前这两点VR市场还支持不了。”跟多数PC端游戏和手游厂商一样,触控科技也在等待着一个VR头盔出货量爆发的重要时点。但陈昊芝预测,VR头盔的出货量今年不会超过100万台。
  目前触控科技在VR游戏领域仍处于技术储备的状态,虽开发了一些游戏demo,如《我是车神VR》,但目前并不会在VR中有大笔投入。况且,国内VR游戏的盈利方式并不那么性感,目前市场上仍未出现月收入过1000万的产品。
  万浩基用移动互联网为参照,对VR行业的发展节奏进行了预测。iPhone是2007年发布,App Store是2008年出来的,但像滴滴、等大规模的创业公司的出现,是在iPhone诞生的5年之后。“假如2016年是VR头盔元年,就算目前的周期比以前短,真正第一个大公司也要三年之后才会出现。”万浩基说。
一桩离婚案似是掀动整个微博,甚至引起央视及外媒的关注,想必远...
未来一加或许会成为另外一个高品质的网络百货商店。这次一加线下...
在苹果处于低谷的时候如果与供应链厂商闹僵,对于苹果来说,弊大...
特斯拉将为Model S和Model X车型提供升级版电池,可使汽车加速成为全世界最快。
由于技术积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跨界造车也并非喊两句口号那么容易。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投资人深度解读VR资本市场:现在仍然是内容创业的好机会
来源:雷锋网&&&
作者:佚名&&&
中金在线微博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雷锋网按:本文由游戏葡萄作者托马斯之颅根据安乐演讲整理,安乐系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经济学双学士,曾参与创办HiALL、过来人求职网、大街网、在线招聘专家;曾投资过乐客VR、灵犀AR眼镜、指挥家VR、第十区VR孵化器等等。
  和君资本VR产业基金合伙人安乐
  安乐认为,包括游戏在内的内容制作是今年VR投资很重要的一个热点,不过内容也是后发制人的市场。此外,现在VR投资的二级市场渐冷,资本趋于理性;产业资本和圈内投资值得创业者考虑;相对于有主机和UE4开发经验的团队,有手游和Unity开发背景的团队不大受投资者欢迎;并且现在仍然是VR内容创业的好机会。
  以下为演讲实录:
  VR投资的四大热点
  第一个话题,是今年VR的几个投资热点。我们投资人之间接触,基本上达成了一些共识:
  第一个热点,还是在线下体验这边。通过目前的数据可以看到,线下体验是游戏分发最实际有效的渠道,实际分发能力比移动端的手机盒子强很多。从最近几个case来看,线下体验店的一些连锁品牌,内容平台,硬件制造商等都到了A轮和A+轮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领域很难再有人拿到天使轮了。因为几个比较大的公司财务数据已经跑得比较好了,而且今年下半年可能会有公司拿到B轮投资,所以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投资热点,也得到了许多资深投资人的认可。
  第二个热点,是在AR领域。因为大家普遍认为今年VR硬件没有投资机会了,所以最近几个月没有任何VR硬件公司融资的新闻。去年年底几个主要的VR硬件厂商,比如大朋、蚁视、3Glass基本都拿到B轮投资,所以现在一个做VR头显的创业公司很难拿到投资。今年大家关注的热点在AR这块,比如做曲面方案或光波导方案的公司。一些财务投资人更多地关注AR的早期技术,有点儿像前年投VR头显的状态。
  第三个热点,就是内容。主要是游戏、直播、影视制作。毕竟VR游戏从原来的网游、端游、手游转过来的技术瓶颈相对比较少,所以游戏应该是内容非常重要的热点。而直播有带宽技术的限制,VR视频有视频制作的门槛,所以大家还在观望,但已经有好的内容出来了。
  第四个热点是行业应用。包括做娱乐、旅游、房产这边的应用。行业应用今年爆发很重要的背景是HTC Vive的发货。虽然HTC在To C端没有大规模的普及,但在To B端有着非常好的用户体验。所以最近做VR行业应用的公司清一色地换上了HTC Vive头显,而且行业应用其实并不在意贵不贵,只要你好用,能解决B端用户的痛点就可以了。所以To B的VR应用是一个投资领域,而且这个领域的先发优势比较明显。
  像VR、AR硬件和底层技术,包括行业应用都属于先发优势型。谁先做了谁就有领先期,资本都会涌入这个创业团队。如果你起步比较晚,那可能就失去创业机会了。但内容领域,包括游戏和影视都是后发制人的市场,往往在行业早期,优秀的内容团队是不大愿意进入这个领域的。反倒是等到市场成熟一些,团队更多一点儿,游戏领域真正高水平的创业者才会真正涌入。
  上面大概总结了一下投资人眼中的几个投资热点,下面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在VR投资圈的个人心得,但这并不是非常精确的统计。
  二级市场渐冷,资本趋于理性
  现在市场上大概有800-1000家VR创业公司,差不多有200家左右真正在看VR,并且会出手投资的投资机构。整体上还是比较热的。
  但每家VC投这个方向不会只投一家公司,它至少会希望投3-5个标的,来做产业的布局。当然并不是说这些VC每个投4家公司,所有的创业公司都能拿到投资,而实际情况是这200家公司会集中投这些创业公司的前100家公司,差不多是几家VC共同投一家创业公司。
  每一波互联网,包括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包括手游、互联网金融,一般都是一级市场先热,二级市场再热。但VR反倒是二级市场先热,并带动了一级市场的投资,这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对上市公司来说,参股性投资并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上市公司的第一选择是做收购或者孵化,比如他投项目,要么是我直接控股,要么是占股20-30%,下一步并购。而且上市公司一般会在产业相对成熟,开始有大规模营收的状态进入这个行业。但VR有点儿太热了,天天炒股价,然后大股东套现,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所以去年年底、今年年初二级市场比较火。
  而最近二级市场出了一些政策,另外在一级市场上,今年年收入在3000万以上的标的其实很少,二级市场投资一级市场的标的相对比较理性。所以在二级市场上比较活跃的公司,像光线传媒是控股几家,奥飞在继续布局,暴风这种真正想做VR的还在继续投VR。而像之前只想跟VR沾上边的大公司,现在基本上不怎么参与了。
  具体来说,在去年10月到12月,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投资了某家VR初创企业,而且这个企业有核心技术,或者商业模式有特点,那它的股价一定会上涨;但现在如果上市公司投一家创业公司,除非它公司的收入非常高,或者技术非常强,否则它的股价几乎不会有什么波动。所以大多数炒概念的上市公司失去了市值管理的机会。上市公司比较冷静,这会影响一级市场的投资。所以一级市场也相对冷静了一些。
  还有一点,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人民币投资就成了整个VC投资的主流,目前整个投资圈成交的案例里面,大概90%的case都是人民币成交。美元基金一下子就失宠了,创业者几乎都不要美元了。从投资阶段来看,目前看VR、AR的投资人60-70%都主要是投天使轮的,然后有20-30%投A轮,极少数会投B轮。而在整个国内的VR创业圈中,真正拿到B轮的项目不超过10家。估值超过1个亿的项目,能投得起的基金都数的过来——理性的分析一下,你公司估值1个亿,你今年至少要有300万利润,给你30倍左右的PE算比较合理了。但不管是什么创业方向,今年想做到300万利润都是比较难的。所以资本趋于理性是非常正常的。
  产业资本和圈内投资值得考虑
  从投资种类的具体角度来看,投资可以分成财务投资和产业投资,你其实可以在一些网上公布的新闻中看到,但凡是A轮或者A+轮,真正能成交的大多数还是产业资本。假设A轮估值1亿,IDG、经纬这种一线财务投资更希望你有机会在未来2年成为估值10个亿的公司。
  所以实际上,大约70%的A轮项目都是产业资本投的,因为这些产业资本要做产业布局,跟纯财务投资的思路不一样。比如我是一家做地产的公司,我要投VR的项目是来做战略转型;我是一家线下娱乐,那我投一个体验馆连锁品牌,对我来说可以整合资源。所以你真正想成交的话,产业资本是比较容易达成的交易。
共 2 页&& 1
责任编辑:cnfol001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VR热潮来袭 投资人、创业者以及用户怎么看?_网易科技
VR热潮来袭 投资人、创业者以及用户怎么看?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VR市场的潜力有目共睹,但现在却有不少缺憾。风投、从业者、用户正陷入一场甜美而又纠结的热恋中。
文|康斯坦丁VR即Virtual&Reality的缩写,中文译为“虚拟现实”。近年来,VR的概念不断升温,、、、、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杀入VR市场,甚至催生出许多商业神话。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硬件制造商Oculus;暴风影音上市之后,虚拟现实设备暴风魔镜出力甚多,连续30天左右的涨停,市值超过优酷土豆;E3上VR设备厂商大张旗鼓地造势……就连爱奇艺、乐视等也摩拳擦掌准备进入,一股VR热潮正在席卷全球。而身为不同角色,对VR的认知也大有不同。接下来,不妨从风投、从业者、用户等角度,看看他们对VR持有怎样的观点。风投:VR市场远未触碰到天花板对于风投来说,他们往往并不看重新生事物现在的市场状况,而是全面评估其发展潜力,及未来全面普及的可能性。从这一角度看,VR无疑是一颗好苗子。就其应用范围看,不仅仅局限于日常认知中的视频、游戏等行业,在教育、医疗、购物、娱乐等领域,都有大放异彩的机会,甚至已经开始在某些领域渗入。而在未来发展空间上,VR将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既有Oculus&Rift这样的高端旗舰产品,也有暴风魔镜价格较低的低端产品,中间还有多款价位中等的相关硬件设备,完全能够像智能手机那样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而有目的地进行营销。在未来数年乃至十数年内,VR市场都不会触碰到天花板。对于风投来说,杀入的时间还算比较充分。启斌资本投资总监蒋利平就认为,虽然目前VR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产业链条的缺失需要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但VR前景是所有投资人所看好的,甚至将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风投需要注意的是,虽然VR未来大有可为,目前进行投资也可以带来超额回报,但一定要谨慎。据了解,已经有风投被所谓的VR硬件创业团队“忽悠”。更重要的是,VR设备最关键的就是核心技术。如果核心技术不过关,风投就应该小心行事。实在想在这一领域摸爬滚打,不妨从VR设备的周边产品做起,逐步壮大,免得一赔到底。从业者:没有真本事的,只能“打零工”VR潜力如此巨大,自然会引来大批从业者。据不完全统计,国内VR硬件创业者有近百家。数量之多,让人乍舌。但可惜的是,国内几乎很难看到高端VR设备,基本都是99元乃至199元的最低端入门级产品,并且是搭配手机而存在。这就导致国内从业者陷入一个怪圈,只能凭借低价去开拓市场,无力向更高级的市场杀入。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国内国外VR市场环境的不同。国外从业者往往是以技术为先,然后再根据核心技术来研发VR设备。而国内从业者由于资金的匮乏,只能从用户需求出发,满足小众群体的需求,以便先让自己存活下来。更对国内从业者不利的是,巨头纷纷杀入VR市场,让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原来不想为其他企业“打零工”,但受限于核心技术并不强大,制约着团队的进一步发展。对他们来说,VR市场未来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残酷。一旦不能打动风投,就只能自己熬下去。熬不到见到曙光的那一天,就只能默默离场。用户:不关心研发,只关心最终效果用户对VR产品要求很简单,他们根本不想看到各种乱七八糟的技术、参数,只关心最终的虚拟现实效果能否达到预期。就目前来看,还没有一款VR设备能够保证不让用户出现眩晕感和不真实感,要走的路还很长。
但可惜的是,VR设备的不成熟,让用户很难解囊去购买。但越没有用户购买,VR从业者就越缺少资金去革新技术,相关内容商也会懒得去更新配套的VR内容。于是,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用户不能被强迫,VR从业者就只能自己去解决问题了……VR市场的潜力有目共睹,但现在却有不少缺憾。风投、从业者、用户正陷入一场甜美而又纠结的热恋中。究竟什么时候能“修成正果”,还是得靠时间的威力。作者:康斯坦丁,公众号:科技新发现(kejxfx)注: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网易科技立场。《易语中的》为网易科技旗下重点打造的专栏作者平台,欢迎投稿!投稿通道:ease.com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2017投资VR还能赚钱吗? 知名VR投资者告诉你
2017投资VR还能赚钱吗? 知名VR投资者告诉你
福布斯近日采访了知名投资者迪帕塔特·切纳瓦辛(Tipatat Chennavasin),探讨了未来的热门投资领域等问题。
VR游戏下载、新游推荐、福利,尽在!
切纳瓦辛不仅仅是专注和VR创业公司的早期风投机构Venture Reality Fund(VR Fund)的联合创始人兼普通合伙人,尽管光这一身份就足够让人印象深刻。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他有着多重身份:经验丰富的3D艺术家,交互设计师,说书人,开发者,以及VR/AR行业发言人兼思想领袖。
福布斯最近对切纳瓦辛进行了采访,了解了他站在投资角度对VR的看法。作为多家VR公司的顾问兼全球各地的VR孵化机构和创业加速器的导师,他给想要获得融资的VR创业公司提出了一些精明独到的建议。
问:可以先来谈谈你有哪些有限合伙人(以下简称“LP”)吗?
答:我们的战略LP包括那些相信VR将会成为未来,以及想要促成这一切的人。我们的主要LP包括gumi,这家来自日本的大型移动游戏公司正在日本运营一个名为“东京VR创业加速器”的项目,同时还在韩国运营“首尔VR创业公司项目”。另一个主要LP是Colopl Next,该专注VR的基金总部位于日本,由日本知名的移动游戏公司Colopl所创立。Gumi和Colopl都属于游戏公司,但它们也为VR的广泛触角以及其在游戏及其它领域的潜在影响力感到非常兴奋。我们在美国和中国市场也有战略LP,但目前还没做好公布这方面信息的准备。
问:你们要在该领域投资多少钱?
答:我们所成立的基金计划向包括早期、种子和A轮的多个阶段的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我们的投资非常灵活,投资额取决于创业公司发展计划执行时间表方面的需要。我们的初始投资从10万美元到80万美元不等,我们所有的交易都是跟其它的机构投资者或者天使投资者一起进行的。
问:VR投资相当火爆,热点主题总能够推升创业公司的估值。你们要投资哪些特定的趋势?
答:我们关注好几类的公司。第一类就是那些致力于解决VR目前有哪些合适的机会,或者说分辨清楚可有可无需求和切实需求的公司。目前对VR发展很有利的一点是,Facebook、HTC、三星、索尼、谷歌等大公司都在打造出色的硬件平台。这实际上关乎涉足和寻找“杀手级”应用,探究什么将会驱动VR的普及。要打造怎样的用户体验?有哪些挑战?什么才是变革性的?
以教育类或者旅游类应用为例。大家都知道VR将会改变教育领域。当前阻碍这一变革的是VR内容的高制造成本。打造人们希望体验的各种令人惊叹的虚拟旅行的成本实在太高了。我们必须要退一步思考一下:“我们如何才能够同时做好两件事情?一件是让专业制作团队变得更加高效,另一件是让内容制作大众化,让更多的人成为VR创作者。”因此,我们在物色那些正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且在思考富有创新性、有望改变我们与媒体与内容交互方式的东西的团队,以及在这方面走在行业前沿的团队。
我也想告诉创业者,我们要寻找的并不是那些等待VR市场发展壮大,取得1000万乃至1亿出货量的公司。我们寻找的是那些致力于打造那些有望促使数百万人购买VR设备的使用案例或者解决方案的公司。
支持键盘 ← 和 → 分页
17173.com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17173.com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类型:ARPG
特征:奇幻
类型:射击
特征:蒸汽朋克
类型:大型RPG
特征:魔幻
你不知道点进去会是什么
Wan网页游戏免费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资公司投资创业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