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租赁业和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有多大的差距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的图书馆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 不否认中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尽管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目前有约230多种工业品的产量世界第一,有的甚至动辄超过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但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总是感到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会不会是前面的数据有问题呢?并非如此。这种感觉是准确的,数据也并没有问题。二者出现矛盾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人均数值,二是历史积累,三是发展不平衡。所以现在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发达国家。这三点也正是我们需要逐一加以追赶或弥补的,未来的中国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攀上世界之巅。  中国首先将在人均方面追赶上发达国家。人均的问题大家恐怕已经是耳朵听出茧子了,不管多大的数量,被近十四亿的人口一除,就显得十分有限了。好在我们已经慢慢追了上来,其过程大致是,先是追上世界均值、然后追平乃至超越发达国家的均值,从一两个项目开始、其后是越来越多的陆续跟上,数量增长在前、之后才是质量的提升。目前我们的国家正处于这一过程之中,有些方面,比如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和家用电器等,中国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也有些方面,例如基建、用电量、能源总消费、汽车产销等,中国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些方面,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以及乙烯等重化工产品,中国尚落后较多。总体来看,2013年中国的人均工业产值(购买力平价)为5100美元,而发达国家则是1万美元上下,如果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中国将会需要大约10年时间赶上他们。  然后中国将追平与发达国家的历史积累。工业产值和产量所代表的是财富的增量,即每年新增的财富总量,在这方面中国可以说已经追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发达国家。而我们个人所切身体会到的、加以比较的,却是双方财富的存量,即历史上全部工业成果的总和,一边是拥有超过三百年工业化历史的西方国家,另一边是刚刚进入工业化六十余年的中国,二者的差距是明显的,也就是所谓的历史欠账。在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的人,对于这一点感受最明显,从乡间小路般的老机场路,来到狭小低矮的首都机场候机室(一号航站楼),登上飞机,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之后,一下飞机,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宽敞明亮的候机大厅外面,不夜的城市霓虹闪烁,高速公路上的车流似乎永远不会停止,这一切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常令人感叹,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人家呀。发达国家的一切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赶上的。  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奠基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在财富的增量方面早已把发达国家甩在了身后,这突出表现在基建方面,每年都会新增巨量的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桥梁、隧道、各种建筑设施(这方面相当于每年新建一个法国),所有这些都沉淀在了我们的国土上,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但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以钢材蓄积量为例,中国的现在钢产量固然惊人,但这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要知道,建国之初中国的钢产量只有区区十几万吨而已,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超过1亿吨。相比之下,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钢产量就已经超过了1亿吨,高峰时曾达到过1.2亿吨,现在仍保持在8千万吨的水平。所以累计下来,扣除回炉废钢并考虑折旧因素后,中国当前的人均钢材蓄积量约为5吨,而美国则是10-15吨。以中国现在的生产速度,追平美国需要15-20年的时间。人均钢积蓄量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一个标志性指标,它能从根本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民住房面积大小、家用电器拥有量和汽车保有数量,进而决定该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反映一国工业化水平的另一个代表性指标是人均用电量,人均用电量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简单来说就是反映了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以及家用电器的普及程度,现代社会任何生产与消费都离不开电。目前中国的人均用电量是4000度,是美国的1/3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2,和人均钢蓄积量类似。当然像美国这样用电来烘衣服、被子的奢侈国家并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能达到日本的水平就好。以上两者的综合,基本可以量化目前中国和发达工业国在各个硬件方面上的差距。人均钢蓄积量和人均用电量同时反映了人均和历史积累的水平,是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指标。以此为标志,估计中国将在20年的时间里完成弥补历史差距的任务。  在历史积累方面,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除了上面所说的物质层面的差距,还存在非物质层面的,即科技和教育方面的积累差距,表现在受教育程度、科学水平、技术积累、经验传承、专利和品牌等等方面,追赶这些方面的差距要比物质上的更困难、更漫长,需要坚持不懈的投入和足够的时间。以高等教育为例,近十年来大学扩招的威力在中国开始体现,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绝对人数也极其可观,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所占人口的比例仍然相当低,即使保持当前的扩招势头,也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赶上。特别是在本科教育方面,美国的人口是3亿多、每年培养150多万本科生,而中国的人口超过13亿、2013年毕业本科生人数不过300多万,在适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尚不及美国的一半,所以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大学教育还需要继续发展、扩大。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在科技、专利和品牌等方面的发展势头也是类似的,投入经费急剧增长、参与人员大量增加、涉及项目覆盖几乎所有的方面,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全面推进的宏大气势,在个别的领域开始有所突破,比如在特高压输电域已经独步全球并成为国际标准的制订者,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追赶的状态,一切才刚刚开始。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在这些方面,中国可能还会需要20-3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  在追平人均差距和弥补历史欠帐的过程中,中国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都将会逐渐缩小,最终达成一个较为均衡的状态,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地区差异较小、城乡差异较小、不同行业的收入差异较小,这是工业生产力发展到足够程度之后的结果,社会财富和资源将从原本的绝对集中转为相对扩散,于是各项差异随之慢慢减少。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越是不发达的国家,上述差异越是巨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发展工业,然后用增加的工业产品去填平这些差距,将工业化的成果逐步扩散到所有地区、所有人群,一方面把道路、电力、通讯等基建设施逐步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山区延伸,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的前提下把农业人口吸收进城镇转化成为工业人口,最后达成整体的平衡。这是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路,也是现在的中国正在走的路。在这方面,除此没有其他的成功先例可循。未来的中国也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直到实现全国的高度工业化,这也许会需要20多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馆藏&25939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中国离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_时政频道_新华网
中国离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
日 15:50:33
【字号 】【】【】【】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GDP排名上逐年超过发达国家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升至世界第三。今年8月16日,据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日本二季度GDP仅环比增长0.1%,为1.288万亿美元,而中国二季度GDP则报1.337万亿美元,已经明显超过日本。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桂冠,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的高增长,再加上北京、上海、广州等现代大都市的繁华景象,使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中国已经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了。然而更多的数据,更明显的事实表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
什么是发达国家?国际上通行的判断标准并非总量而是人均,1995的标准是人均GDP8000美元,2005年则提高为1万美元。目前,被认定为发达国家的共有40多个国家。其他150多个国家,统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人均GDP不到765美元的49个国家,又被联合国称为“最不发达国家”。
中国人对GDP有着特殊的情结,因为GDP总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而强国,则是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梦想。曾任经合组织经济部主任的麦迪森,出版过《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对于中国长期以来的GDP有一个估算。为了尽量减少汇率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对统计真实的经济规模的影响,采取了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并创造出“1990年国际元”作为衡量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单位。
按照麦迪森的测算,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从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一。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28.7%,大大高于英国GDP所占5.2%和日本GDP所占3.1%的份额;另据美国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提供的数字,1830年中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制造业生产量的29.8%,略低于整个欧洲所占34.2%,但大大高于英国和日本分别所占9.5%和2.8%的份额。
但中国的人均GDP并不占优势。根据另一位研究中国古代GDP的先驱贝洛赫的研究成果,1840年中国的人均GDP下降到206美元,同期英国为447美元,法国为310美元,日本为l78美元。麦迪森的估算要乐观得多,按199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中国人均GDP在公元元年到l000年为450美元,1300年到1820年为600美元。
麦迪森给出的数字表明,1880年中国和美国占世界GDP总量的份额是相同的,均为14%,自此之后,中国占世界GDP总量的份额一路下滑,1913年中国为8.9%,美国为19.1%;1950年,中国4.5%,美国21.2%;1973年中国4.6%,美国22%。一升一降,其间原因首推清朝的盲目自大,士大夫的虚骄与守旧,以天朝大国自居,却不见西方世界已经进行了工业革命,纷纷崛起的变局。先有妄自尊大,不思变革,后有列强侵略、内战连年,于是中国一再错失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曾经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机遇,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转移时期。这次机遇的错失,使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明显拉大。
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新的起点,中国开始了工业化、现代化的新进程。以2001年加入WTO为标志,中国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加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世界工厂”,为世界提供了廉价丰富的产品;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就业,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然而,如果说GDP总量反映了一国或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那么从总量上看,中国的经济实力的确已经有很大的进步;而人均GDP则反映了一国或是一个区域的富裕程度,那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民众依然很不富裕。
中国目前的人均GDP是多少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4月发布的2009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数据,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为3677.86美元,排名第97位,美国为46380.91美元,德国是40874.64美元,日本为39731.04美元。按此计算,中国的人均GDP是美国的8%,德国的9%,日本的9.2%。
按照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的说法:中国还有1.5亿人达不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后面的因素更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也就是中国是一个人均GDP排名落后,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按照中国人收入1300元人民币的贫困标准线,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这都是中国的现实。
这一现实的背后也有一系列数据:
从经济发展布局看,结构性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平衡,中国在第一、二产业集中了过多的劳动力资源,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2008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15,高于法国、瑞士、美国,也高于罗马尼亚、印度和马来西亚等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看,中国公共福利事业仍有待发展和完善,公共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社会保障任务艰巨,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达886万人,超过澳大利亚人口的1/3;
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出口中消耗资源和人力的货物贸易比重大,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服务贸易比重小。据世界银行统计,2003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美国分别为2%、23%和75%,日本分别为1%、31%和68%,德国分别为1%、30%和69%。由于农业所占比重已经很少,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内主要从事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单位产值能耗仅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的50%左右,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和技术。
数据或许很抽象,但是如果你离开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到中国西部、中国的农村去看一看;如果,你再到美国或者日本的农村去比较一下,一定可以发现其差距所在。在2005年,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指出,2002年中国综合经济现代化指数在世界108个国家中排在第69位。如果把人均GDP和经济结构的综合年代差理解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年代差距,那么,2002年,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相当于1858年的英国、1892年的美国、1957年的日本和1976年的韩国经济现代化水平。
30年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了强国之路,然而还有另一条更为长远的路,就是富民。回首百年前的历史,中国的GDP也曾世界第一,但却在“老子天下第一”的虚骄中,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今天的世界又一次在变革之中,经济危机使各国在遭遇困境的同时,也在谋求变革,寻求新能源、新生物技术、新IT技术的突破,改革福利体系,世界的新的政经格局正在形成之中;而中国也在面临新的改革关头,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至关重要。在此时,中国民众与政府更需要清醒地定位自身,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道路仍然很长。(记者/陈昕晔)
) 【字号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达国家贫富差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