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车保险送的加油卡是副卡副卡上面什么都没打印,他们的都有。是怎么回事啊?有用

最看得懂的香港保险攻略!如何避坑全明白
  去香港买保险靠谱么?
  Q:现在很多人去香港买保险,是不是香港买保险真的比大陆划算、有保障?去香港买保险要注意什么?
  A:近年来,鉴于保额高、费率低、收益高、服务全等优点,我国内地居民赴港买保险成为一种最新潮流。但是,在享受各种优势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赴港买保险后,两地理赔认定标准可能存在差异、保单发生纠纷后维权成本较高等劣势,以及汇率等风险。
  何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士开始关注我国香港地区的保险产品?除了较早接触海外市场的那批高净值人群,近两年更是有不少普通白领,甚至一些内地的保险专业人士包括精算师都到香港去给自己和家人买保险。
  首先,从费用上看,到我国香港地区买保障型保险产品的费率比内地低。较为低廉的这部分费用,一方面有人民币与港币之间的汇率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因香港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价格相对更便宜。同样的保障内容,在香港购买的保费要比在内地购买的保费低20%~30%。
  除了费率较低,我国香港地区保障型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通常都比较宽泛,有利于被保险人和投保人利益。以重大疾病险为例,香港地区的保险产品不仅更便宜,其保障范围还更广。又如意外险,通常不仅含意外身故、伤残等赔偿,还提供门急诊和住院医疗费用的补偿。
  而在储蓄型保险的收益率方面,由于我国香港地区险资具有更广泛的投资渠道,因此获得高收益的几率也相对较大。香港保险公司的储蓄型寿险大都提供4%以上的年复合回报率,甚至高达5%~10%,分红保单还有附加每年现金红利或基金结余,红利为0%~30%,具体根据公司经营状况而定。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内地的寿险预定利率长期被定为2.5%,直到2013年8月才上调为3.5%。
  另一方面,在内地投保高保额的保单,体检、财务审查等因素较为严格,投保人想要购买一份超过百万元保额的保单,并非易事。但香港地区保单的保额设置都较高,投保数百万元保额的保单较常见,这也是吸引高收入人群赴港投保的一大原因。
  对于想要为全家人安排保障的投保人而言,香港地区“拖家带口可一起保”的投保规则也属优势。比如,以家庭为单位,带上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一起投保意外险,保费通常有优惠。此外,意外险等产品若连续5年不提出索赔,投保人可以享受“无理赔优待”,获得30%已缴保费的现金返还等。这些细节的设计更为人性化。
  既然香港的保险有这么多优点,那内地客赴港买保险是不是真的就“保险”呢?实际上,需要提醒的是,在享受赴港买保险的实惠之际,消费者更不应忽视潜在的一些风险。
  比较明显的一点是汇率风险。内地人士赴香港地区买保险,若是长期储蓄型的保单,且是以港币标价,那么汇率风险比较大。毕竟港币是与美元采用联系汇率直接挂钩,这几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港币的贬值风险比较明显。
  再一个比较重要的事项,就是理赔可能遭遇的风险。比如,在香港买医疗险,一方面出险后的理赔手续较繁琐,另一方面涉及两地对医疗诊断、凭证的互认。内地居民购买香港地区的保险,若选择在内地就医,只有就医于香港保险公司指定的医院才能获赔。若在此范围外就医,香港保险公司是否会承认是个问题。为此,投保当时就该仔细看清保单中认可的内地医院名录清单。
  此外,内地人士在与香港保险机构发生纠纷后,由于必须适用香港地区法律,可能导致理赔过程费时费力。而且,香港的律师等费用高昂,若陷入持久的纠纷或诉讼状态,花费可能会比较惊人。
  比如2012年就曾发生一个案例,内地一名北美精算师(FSA)因其在我国香港地区购买的一张保单理赔时,与位于香港的保险公司发生纠纷,投诉至我国香港保险索赔投诉局,可惜该局回复称:“保险索赔投诉局的职责是处理投保人不满保险公司拒赔保险赔偿而引致的索赔纠纷,惟投保人必须是香港居民。由于阁下并非香港居民,因此基于职责范围所限,本局抱歉未能进一步跟进阁下的投诉。”所以说,异地购买保险的理赔纠纷和法律维权成本不容小觑。
  此外,内地居民在我国香港地区购买保险的时候,若选择分期缴费,需要在当地银行办理一个用于分期缴纳保险的户头(通常是按月缴),头期、第二期保费通常在签单的时候就已经缴纳了,但后续保费还要投保人每期通过内地银行的柜面或网银先汇款到自己在香港办理的银行户头中,有些人可能因为疏忽遗漏,错过缴费,导致香港的保险公司扣费不成功,从而影响保单效力。若选择将每年所需的保费一次性打入账户中,则可能损失一些利息收入。香港的活期存款利率不高,而且还要收取不少小额账户管理费。
  总而言之,“内地客”若想去香港投保,一则要找专业负责的保险顾问仔细咨询;二则要按照香港保险公司的操作流程,弄清付款方式、货币差异、术语、理赔范围和限制情况等,免得后悔。
——————————
  iKids写在前面的话: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去香港保险公司签保单成了香港游的一个景点了!身边好多人跑去香港买保险,同时身边竟然也出现了好多人在卖香港保险,真是眼花缭乱。听到去香港买保险的理由有:
  “保障的疾病种类多啊!”
  “同等保额香港保费更便宜啊!”
  “万一那个万一,赔偿金额高啊!国内保险那点赔付啥也干不了”
  我可谓一头雾水。香港保险到底为什么那么吃香?如何买?如何避免雷区?iKids请教了三家香港大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带着大家一起扫扫盲。这事儿真有点复杂,我尽量说人话......此文不涉及任何产品推荐,我们与任何保险机构没有利益相关。
  先讲我的个案
  30岁到35岁之间,有家庭,双职工,有一个小孩
  虚拟的我(讲这样的事一定要先touch wood!)
  首先,重疾险。
  富有富的买法,穷有穷的买法。
  我选的是储蓄型的重疾险。重疾险要保多少钱?先要了解家族病史、了解生什么样的病的概率比较高。专业的保险代理人都有一套算法,比如你家里有过乳房癌史,如果你不幸生乳房癌,发现在早期,那么该花多少钱?比如你家里有中风史,万一你中风,该花多少钱?这些保险公司都能算,保险公司的作用就是让你不用卖房子、卖车就能住进医院。有一个公式是代理人教我的:现在平均治疗重大疾病的费用(国内比如算30万元,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治疗,比如出国治疗算100万元)+2年(生大病一般两年不能工作没有收入)*受保人预估每年年薪,等于你该买的保费。
  举例来说:如果我买800万的保险,每年固定交一笔十万元的保费,交十年。万一意外发生时,我的受益人能拿到800万。如果一切安顺,没发生意外,本金经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好还能赚一笔,收益率一般也就是逼我硬性存点钱,至少抵过正常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
  如果想每年少交点钱给保险公司,我就可以选择消费型的重疾险,小几千就可以。保费比香港人贵25%左右。
  这个就是我买的主险。投保人是我、受保人是我、受益人还是我。如果我给孩子买,投保人是我,受保人是孩子,受益人是我先生。
  给孩子买储蓄型重疾险,一定要附加投保人豁免。举例来说,万一投保人发生意外,没法继续缴费,孩子依然要能够得到全额保险,剩下那些年就不需要缴费了。
  其次,消费型的意外险
  在上面主险的情况下,我要附加一个消费型的意外险。每年交多少钱,取决于我要保多少金额。这里有个简单的算法,以家庭成员中收入最高的一位来算,如果他每月赚5万,5万*12个月*(5-10年),得出来的数字差不多就是要保的金额,保障这个期间家庭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这个的算法其实就是,如果意外受伤导致我终身不能工作,那么我需要多少钱养活我自己?你先自己算好要多少钱,然后反算。原则就是不能给我的孩子增加负担。如果我算出来要保另外800万,那么每年差不多要交1100美金。
  再其次,消费型的医疗险
  在主险的情况下也可以交医疗险,cover国内1500家三甲医院。全球高端医疗险包含住院,推荐去三甲医院的特需病房,或者大部分的私立医院,和睦家之类的是否包含每家保险公司的
条例都不同。
  为什么要山长水远跑去香港买保险?
  相信香港那些经过百年的保险机构更有契约精神
  此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不展开,接触下来,香港的保险代理人(注意,不是经纪人,各中区别后面详细说)都挺专业,很能结合自己的学识背景为客户推荐适合的保险产品。
  为家庭配置一些外币资产
  汇率的事情将来怎么发展谁也说不好,但不少去香港买保险的家庭是有配置外币资产的需求,具体此处也不展开。
  保障疾病种类更多
  我们以一份从英国某保险大行买的香港重疾险保单来看,涵盖69项重大疾病,包括原位癌,这点很重要,原位癌就是癌症早期可治愈时期,如果这个不包含就少了很多意义。而国内的保险最多只保40种重大疾病,不包括癌症早期,简单说就是:在癌症能救活的这个阶段,香港保,内地不保。
  同等保额赔偿金额更高
  还是以一份从英国某保险大行买的香港重症险举例,保险金不仅仅是基本保额,还在前十年额外赠送35%保额,而且每年的累计分红也会加在基本保额里,在理赔时一起赔付。好吧我也知道你们没看懂,举例来说:如果买20万的基本保额,假如刚支付第一年,不幸就生了大病,保费就理赔,能够获得27万的赔偿金,假如80岁得大病理赔能获得90万的赔偿金,这些数字都大于内地20万基本保额保险的赔偿金额。
  香港的重症险理赔形式更灵活
  内地重症险在给予投保人出现重大疾病时一次性赔付后,保险合同终止。但香港的重疾险理赔形式更多样,比如早期危急病可预支保额,保险合同继续,如果再次出现重大疾病,可预支最高100%的保额。
  理赔程序其实很简单
  很多人的担心是,签个保单都要去香港,那真要理赔时不是找个人都麻烦极了吗?香港保险其实很规范,也很制度化。在香港合法投保后,售后和理赔服务都不需亲自到香港了。直接寄索偿单据(原件,不过事后会退回)给保险代理人,理赔完毕,由公司直接寄有客户姓名的现金支票予客户,并去信确认。我们采访的这几位大行代理人,理赔速度平均是一周。
  香港保险怎么买?
  香港保险主要分为:人寿险和一般保险。
  人寿险,用最大的英国保诚来举例:储蓄型人寿险,比如著名的大佬和家族超爱的隽升(它也是分红型寿险);保障型人寿险,比如理想人生。一般保险,包括重大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保险、大额医疗保险等等。
  买保险的优先次序应该是:先重疾、再人寿,最后才是储蓄险。
  重疾保险应当优先考虑,因为这是个基础保障,应当在健康时,越早买好。其次,再考虑寿险,因为寿险的作用,更多的是合理避税,财富传承,如果你们现阶段没有房贷等负债,可以等40岁之后才考虑寿险。最后才考虑投资储蓄险。如果把家庭保险看作一个金字塔,那么大人的份额永远是最大的基础,小孩的份额是金字塔的顶尖。
  一般来说,保险投入应该是年收入的15-35%。
  不同险种买的时候分别要留心什么?
  医疗和重疾险(第一该买的险种)
  医疗险包括我们平时说的重症险和住院险 。
  孩子的重疾险,英国保诚的重疾险保障很全面,首10年有额外50%的保障,及原位癌等早期危疾有保额的25%,这比友邦AIA更好。保额方面,父母比孩子的保额要更大,通常父母各15万美元,孩子10万美元,比较合适。因为孩子将来还可以再补充,医学发展,保险产品也会进步。
  香港友邦AIA的重疾险,比较适合父母,尤其是女性。原因一,理赔比较宽松,一直在行业处于领先位置,并会增加理赔的范围。原因二,对女性的疾病,甚至是骨质酥松,或糖尿病并发症等都是独有的保障。
  医疗险,需要提醒的是,在香港买的医疗险都是不包含门急诊的(在香港人的概念里,要用到抽血化验吊针那肯定都需要住院了,所以住院能报销,门急诊不能报销)。医疗险就是住院险,是消费型,每年按年龄增长而保费增加,可以根据需要来投保。有一些保险公司的高端医疗险,可以附加门急诊险,如果平时看病在普通公立医院看,那我觉得没必要多配门急诊险,就算每次看特需门诊也不过两三百块钱一次,配个门急诊线不划算。如果要在私立和外资医院看,那就另外配高端医疗险。
  分红型寿险
  分红型寿险适用于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买,万一出现意外可以保证家人的生活不受影响,又叫做杠杆效应,就是用小金额的保费撬动大额的理赔金额,同时如果没有意外到了退休年龄可以每年领出一笔钱做为养老金额的补充,投多少,看家庭现金流情况。英国保诚最著名的“富足三代”计划隽升就是这种分红型保险。
  储蓄险隽升
  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买储蓄险,一是没风险,可以帮助自己强制储蓄;二是利率高分红高,在孩子20岁左右时每年分钱做教育基金,因为现在出国留学太贵,可以补贴一下学费。当然,保险经纪人给你看的计划书很诱人,但是这些数额都是预期收益,实际收入可能会高,也可能会低。考核储蓄险,保证收益部分最重要,否则说再好也不靠谱。
  如何才能买到一份靠谱的香港保险?
  建议选择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
  英国保诚,法国安盛,香港友邦,这些经历过百年考验、甚至经历过一战二战的大公司,更值得信赖。全世界的人寿保险公司都是不允许倒闭的,所以客户最多只会因保险公司经营不善损失了红利收益。由于身处内地,我们要经常上网浏览保险公司的资讯,查阅自己保单账户的情况。
  选择靠谱的保险代理人
  这里说的就是找谁买?我朋友圈随便一刷就有好几个人在卖香港保险,怎么分辨?香港的保险公司有代理人、也有经纪人,代理人持的牌只能有一家,经纪人可以卖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的产品,经纪人可以挂靠在中介公司旗下。经纪人是代表投保人选择合适的公司和产品,在法律意义上在合同签署时他的服务就结束了(不排除部分经纪人为了讨好客户做额外服务)。而保单签署后才是真正的开始,代理人代表的是保险公司,提供之后的服务。
  我个人觉得选择代理人更靠谱,因为保单并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服务,服务是长期的事,经由保险代理人完成更值得信赖。注意,保费是直接交给保险公司的,切勿以任何人的名字为抬头收款人。
  买香港保险怎么付钱
  从今年2月份起,在保险公司缴费处使用终端机支付保费时,使用任何中国银联信用卡或借记卡,每次上限为5000美元。每年最高可刷十次。如果要支付的保费超过5万美金,需要case
by case想办法--------大佬们才会遇到的问题,这里不展开。
  “不去香港就能买”,可能吗?
  18岁以上成年人必须要到香港保险公司签单,所以答案就是不可能。那些说为了好好服务你在内地签字由他带去香港的单子,都有着极大的风险。
  讲了那么多,周围人讨论得沸沸扬扬的去香港保险,你有没有清楚一些呢?iKids采访的时候,保险代理人满诚恳地说过一句话:没有最好的保险产品,只有最适合的保险产品。也请大家量力而行。
————————————————————
【香港保险5大坑】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自然活跃着各国保险机构,相对国内保险产品而言,的确有投保费率低、投资收益高、保障范围广等诸多优势。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里,内地人购买的香港保险保费总金额增长了5倍,2015年达到316港元,占香港个人保险市场的四分之一。
  不过,保险代理商销售人员往往只强调产品高收益、保险公司信誉好,跳过背后的风险和模糊地带,这些将只有由投资者自己买单。
  拿医疗环节来说,香港重疾险的保障范围要比内地同类保险要广,可保95种疾病,而内地最多保障35种疾病,大多数保险产品不涵盖早期重大疾病。此外,香港保险保费比国内低20%-50%,理赔形式更加灵活,不限制投保人对赔付金的使用去向,而国内是先看病再赔付。
  一旦出现保险责任,还要准备好材料寄到香港,香港保险公司理赔时开出支票,需要在内地银行兑现、换汇等,会浪费更多的时间。
  对于有附加高收益的投连险,投资者更需要谨慎。笔者统计了以上几家境外保险公司的综合投资收益,近年都在持续下降。由于世界经济环境整体不景气,资产泡沫化,保险公司保费主要是投向股票和债券,由于股票价格剧烈波动,欧美实行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保费收益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难以兑现代理商的收益承诺。
  此外,投资者还要承担汇率风险,从2005年至今,港元兑人民币贬值了约24%,也就意味着投资收益在过去十年间也贬值了24%,再高的收益也抵不过10年间港元贬值。
  代理商还可能故意缩短投保年限,比如十年投保期,代理商只说有5年,当投资者意识到上当后,很可能之前投入的保费也难以追回。近日,保监会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如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属于非法的“地下保单”,既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
在香港最大的坑就是,他们会卖给你一样真的东西,把你千辛万苦做攻略薅羊毛生下来的钱全部吞走,但是你可能一辈子都用不着——那就是香港保险!
别告诉我你就是专门去香港买保险,顺带去下DFS,ISA,Twist的,嬉游君的心会很痛。今天就来给各位土豪扒一扒香港保险的坑爹之处。
烂坑一、“地下保单”爹不认娘不爱,不受任何法律保护
在香港买保险,第一次签合同时必须本人到香港签字,保险合同才能生效,否则保险合同不受香港保险法保护。如果你为了省事在内地签署了投保单,那么就有可能产生一个问题——“地下保单”。这也是内地顾客投资香港保险最大的危险。
很多朋友会说,我就是亲自去香港投的保,承保的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公司,流程绝对完整,保单是受法律保护的,保险公司敢不履约吗?保险公司呵呵道:细仔,你唔系香港人,抵死被我整!
烂坑二、大陆人就算是去香港买保险,人家也可以不理你!
日闽西新闻网就报道了这样一起香港保险纠纷。福建岩城的林先生老婆在2011年8月买了香港某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保额为100万港币。购买保险时,保险公司没有要求他老婆做健康体检,而且业务员还跟说“有大病、住院的就说,小毛病就不要讲了。”
结果交了4期约12万港币保费后,在2014年11月他老婆不幸确诊为乳腺癌,但经过半年调查,保险公司竟然拒赔林先生,并宣告保险合同作废。
在拒赔的来函中,保险公司列举了他老婆在投保之前与乳腺癌完全无关的一些就医住院经历,以他老婆投保时没有如实申报这些经历,导致该公司承保时未能作出正确的风险评估为由,拒绝赔偿。。
各位土豪可能又会说,是他们自己被误导没有按正常程序走才会被举报,我们流程完整的拒赔后可以向港的保险索偿投诉局投诉啊!可是亲你知道吗,香港的保险索偿投诉局目前可裁决的赔偿上限是100万港币,大额保单的赔偿纠纷无法通过该局裁决处理。
而且作为大陆人的你有必要看看下面这封邮件
只有投保人惟香港居民时,才会受理纠纷”。你是大陆人,人家根本不会管你,加上你又不会粤语,想要上哪去讲理?
烂坑三、上百种重疾保障,只是哗众取宠的噱头
嬉游君手里有一份香港保单,各位可以看一下它的保障范围:
看似保障105种疾病的香港保险真的比国内只保30种重疾的保险更胜一筹?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上图是中国保监会规定的25种重大疾病,前6种是所有重疾保险中必保的
这6种重疾的发生率最高,几乎占据了理赔比例的80%。如果把保监会规定的必保的25种病症全部统计起来,就已经占到理赔比例的95%至98%,足以应对日常风险。在此基础上承保的20种重疾还是100种重疾,都只占理赔比例的2%,从概率发生的角度来说都是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
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香港保险中很多重大疾病都是从同一种疾病中拆分出来的。例如香港保险中的次级严重病毒性脑炎、刺激严重细菌性脑炎、脑炎、细菌感染脑膜炎、脑膜结核病这5种重疾都属于国内保障中的脑炎后遗症或脑膜炎后遗症范畴。
例如香港保险中的单眼失明和失明都属于国内双目失眠范畴,单耳失聪和失聪都属于双耳失聪范畴。
这简直是挂养狗卖狗肉,写了各种耸人听闻的重疾名称,竟然都是同一个保障范围。就这样还敢多收好几万的保费,明摆着忽悠你。人家问你“鸡母鸡?”你以为你“鸡”其实根本“母鸡”其中的套路。
烂坑四、要生多少病才能花掉千万级别的保
这是一份香港保单,嬉游君眼瞎,数了好几遍,没错保额就是三千万。三千万确实够把心肝脾肺肾都换上一遍了,保个重大疾病肯定是小case,可是您觉得这三千万真的有必要吗?
下图是2015年统计的国内重大疾病治疗费用
图上显示6种最高发的重大疾病治疗费用一般在5-30万之间。
嬉游君来给你算一算,为了获得三千万的保额,你需要每年支付保费25086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64321元,并且要连续缴费5年,合计人民币821605元。80多万的保费都够在国内把病治好了,根本不需要千里迢迢去香港买保险。
每天要做多少次化疗,吃多少人参燕窝才能把三千万的保额花完啊?都生病了,就别往死了折腾自己了,正常看病好吗?
烂坑五、巨额返利不保证,港灿你是不是诓我啊?
你肯定会说,这几万的保费不是白交的啊,它不仅保我健康,还每年返红利给我啊,既保险又赚钱,健康投资两不误!你看看我能拿多少钱~
先冷静下,看看上图,所有的预期回本预期回报都是“非保证”的,232%!394%!434%!的总回报你确定N年后真的能拿到吗?即使拿到约定红利也是保险公司赚了大头之后的蝇头小利。更何况2003至今,港元贬值了约24%,也就意味着它许诺你的投资收益在十年间贬值了24%。
有的土豪们可能会说,他承诺给我的可是美金这可是硬通货。如果真是这样,你就真的更亏了。
拿汇率给大家算算!
从年15年间人民币升值了21%,以此预测十五年后美元兑人民币为1:5.05。现在假设我们现在将30010美元用于购买香港保险
15年后根据保单约定,获得69740美元相当于352187元人民币
如果我们将这30010美元用于国内互联网金融投资的花能挣多少呢?
嬉游君随便在网上找了一家公司的理财产品来举个栗子
按照今天的汇率计算30010美元相当于196265元人民币
按照每年8.4%的年化收益率,定期三年的收益为
196265&(1+8.4%&3)=.252=245723
接下来开启利滚利模式
15年总收益=(((.252)&1.252)&1.252)&1.252=603758元人民币
国内投资的收益比香港保险收益多了251571元,整整25万现大洋啊亲!
要是保险公司没有承若红利是以美元支付,15年后收回来的是贬值的港币,那就真傻X了!
还有别忘了,出险赔付时也可能是以港币计算的。人民币大幅增值,理赔时是港币,土豪你说你会不会哭晕过去。
到香港尽量买点真金白银,包包实物。千万别为了虚头八脑的东西花了冤枉钱。
那么,怎么样才是去香港薅羊毛的正确姿势呢?
嬉游君有一个微信好友,江湖人称羊毛女王,她前阵子也正好去了趟香港...然后在游玩的同时,轻松赚了比不小的收益。
浦发AE、梦卡的高额境外返现,境外消费5000以上部分返10%,最高返2000刷卡金,消费满10万,直接返5000刷卡金。
恩,境外取现也算是刷卡,而且浦发有免取现手续费的套餐哦
招行钻石卡,境外刷10w,送45000积分(价值4500)。合理利用招行的腿毛卡(3张微博卡、黑白yong、GQ、14张城市卡)及腿毛卡的副卡,第一笔取现免手续费的这个权益。在HK取现10w,0手续费赚进45000积分及汇差
兴业,每月境外单笔满1000元,首笔1倍积分,第二笔2倍积分,第三笔3倍积分…第十笔及以上10倍积分
奖励:单笔交易最高获10万积分,每人最多享100万积分
周四境外刷直接10倍积分
然后积分必须用行悠白兑换里程啊...
最后,给我前Boss打一下广告,他离职去保险创业了,做了一个互助保险的平台——17互助。
为什么互助保险是嬉游君觉得最靠谱的保险呢,因为他真正去掉了保险的各种中间环节,回归到了保险的本质。将一堆有共同保险需求的人组织到了一起,进行组圈投保,一人出险,众人支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的小车保险副卡上面什么都没打印,他们的都有。是怎么回事啊?有用撞车了打什么电话
撞车了打什么电话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移动副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