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密闭音箱空箱体时,箱体的前后深度是浅点好还是深点好

好箱体是保证好音色的最后一道防线 | 吉他中国新闻站查看: 回复:9
汽车低音箱各种低音箱体特点解析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fan/"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ollow粉丝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pick/"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an精华
最后修改IP: 183.14.182.235
您好,精华帖至少要有15张图片,文字不少200个字!并且是原创内容,布局合理。
楼主 电梯直达 楼
虽然说是辅助装置,但是其作用却不可小视,是非常重要的。在家用音响或舞台音响里,音箱主要由箱体、扬声器单元、吸音材料、保护罩、及分频器组成。而在汽车音响领域因为功放都自带频率调节,所以不需要给低音箱做分频器,即使做了的话功率损耗也比较大。&音箱的设计与制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音响系统的重放性能和声音质量。在家用和舞台等其他领域里音箱多是成品,无需调试设计就可以直接使用!而在汽车音响里,喇叭都只是单元,六寸多是以门板做障板式音箱,不过可以靠隔音施工来完善效果。可是低音单元就需要设计箱体了。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或许有些言过其实,如果不懂低音箱体设计和汽车音响调音,那么你根本就不懂汽车音响!模具制作学过几个月或半年安装六寸套装,做改装模具哪个不会?&以前我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一只1000块的低音制作一个合理的箱体,它的声音要比一个2000块的低音制作了一个不合理箱体好的多!!换句话说低音箱的声音好坏单元素质占30-40%,设计和制作则可以占到60-70%&。也就是说一只再高档的低音,再大的品牌,没有一个良好的设计和优良的箱体制作是很难有好声音的。&有一些我觉得非常重要的话我要说给那些喜欢音响的车主朋友们!绝大多数人在选择音响,尤其是低音单元时一直在迷信着名牌,高档的产品,对于主机和前声场的功放和套装,品牌的确有好的声音保证,但是一定要要选择适合自己听音风格的东西,不懂可以靠自己去听,带上几张好碟片。可是低音单元的声音好坏可以绝大部分因素是靠箱体的设计的,如果真的想达到最好的最适合你的声音效果,我觉得首先选择一个适合你听音爱好的箱子类型,然后根据这样的箱子要求去选择单元更容易找到你想要的声音。这是最直接的便捷路径。----------&以前我用过一个普通品牌的12寸千元左右的低音,别人都是做倒向或是密闭箱的,我用它设计了带通,和某大品牌近四千售价的原厂箱比声音一点都不输给它,反而声音开大了大品牌的倒向箱会出喘气声。在听渡口的前奏鼓声,带通箱可以把鼓皮的余震声音都表现出来细节更丰富些。&后来才明白针对喇叭的技术特点制作适合它的箱体,声音表现可以有很大的改变。那么掌握箱体设计技术无疑是汽车音响改装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本领。下面的帖子现在简单写些东西近来。以后时间多了会逐渐丰富更新内容前言:音箱的雏形最开始是后面是后开口式的音箱,就象最古老的收音机一样,只有上下左右和一个面板五快板构成的,面板安装喇叭,后面则是完全敞开的。这样的箱子只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声波短路的现象,可以使低频有着不错的表现。优点;就是制作简单,想让低频沉的更深就做大些的箱子,这样就可以阻隔更低频率的低频绕射。缺点:功率增大后喇叭的振幅失真非常大,而且瞬态也不好。虽然说这样的箱子缺点不小,但是这样的箱子并没有完全退出舞台和我们音响爱好者的视线,就在前年丹麦的尊宝推出一款音箱使用的就是这种音箱,它使用的一个貌似障板的一块材料,俩边带有一定的弯曲有些类似后开口的箱子。实际上这样的箱子设计一共有俩方面,一是在单元的研发设计上,使单元自身有一个很好的瞬态,另外面板的形状利用了声波衍射和声波干扰(象是气流声学里的一部分),使声波沿面板弧度向外扩散延伸,以此来减少声波短路的距离和长度。声音没有听过不知道怎么样,但是估计低频下潜一定不会很太深。不过这样的理念创新确实是值得称道和赞扬的,对声学综合利用的一个典范之一。第一篇:&&封闭箱1923年由Frederick&提出将喇叭装在完全密封的箱体里,可将振膜前后的声波隔离,消除声短路现象。所有喇叭的振膜在震动时前后的声波都是反向的,如果声波频率或波长超过了喇叭振膜和盆架所阻挡的波长,声波就会被抵消。就好象你拿俩节电池都是正接负和正接负,你测量就是没有电压一样的道理。所以有不少中音喇叭都是带箱子的,甚至个别球顶中音都自带一个封闭箱。从理论上讲,要彻底消除声短路和声干扰现象,低频扬声器的振膜前后侧声波所有干扰通路都必须无限大。封闭式音箱由于振膜前后辐射的声波被完全隔离开来,因此就不存在声短路或声干扰的现象。也就是说无论频率多么低都不出现声波抵消也或叠加的现象。而实际上作为封闭箱,频率下潜再低也无法低于扬声器自身的谐振频率。封闭箱的设计相对简单,设计时需要了解单元三个数据:&&&&{等效容积VAS&&&&&&品质因数QTS(Q0)&&&&谐振频率FS(F0)&&讲清楚理论和名词术语,没那么多时间,我就从简开始说吧!首先要求得一个数值叫&a&&&&&a=&(QOC/Q0平方&-1&封闭箱容积=VAS/a在设计时QOC多设置为0。707&因为在此值时封闭音箱可以有最低的频率下限和最大的平坦频率响应,并且可以有着不错的声音表现。封闭箱的设计还可以根据你想达到的低频下限来设计箱体,但是这时候频响就不够平坦了,所以这个方法使用很少,不做介绍了。扬声器的选择,不是什么喇叭都适合做封闭箱的,单元要选择顺性高,等效容积比较大的单元,也可以了解单元技术参数&比值低于80比较适合做封闭箱。优点:&可承受大功率,瞬态反应好,频响较平坦,声底干净,设计制作较其他箱体很容易成功。缺点:因扬声器背面声波没有被利用,灵敏度较低,较其他音箱而言灵敏度会低约3---5DB左右,且箱内需要一定数量的吸音棉减少驻波。第二篇&倒向箱提到倒向箱就会想起有人和我说过的一句话:做个箱子装好喇叭,再开孔塞一只管子就是倒向箱!甚至还有人把十寸,十二寸的喇叭要做多大容积的箱子,用多长的管子都给定成模式了,不管什么喇叭都通用。这都是对倒向箱技术原理的一种误解!是不正确的!倒向箱从结构上来看与封闭箱箱相比只是多了一只管子。封闭箱只是在完全封闭的木箱上有一个安装单元的圆孔来安装扬声器。而倒相箱除了扬声器安装孔外,还有一个孔是用来安装倒相管的,倒相管内的空气具有类似扬声器振膜的作用,是音箱内扬声器背面回弹声波在倒相管内共振并倒向180度,与扬声器前面声波同相叠加,从而增加了低频段的能量和声压。而倒相管则更象是一个附加的声频辐射器,把扬声器背面辐射的某一频段声波导向后从音箱内辐射出来&,与正面声波相叠加使得总频段辐射声压和低频下潜得到拓展和加强。单从理论来讲选择一只扬声器后,只要选择合适的箱体容积,适当的倒相管直径和长度就可以构成一个工作标准的倒向箱。但设计制作并非如此简单。从技术参数观察装箱后的单元,要有俩个基本相等的双驼峰反应在俩条阻抗和相位特性曲线上。而容积越大双驼峰越靠近,容积越小则双驼峰远,而箱子容积大小是否合适还要看驼峰的谷点与双峰后的高度是否相近等多方面综合判定。从驼峰的尖锐程度可以辨别管子直径是不是过小,太小灵敏度略低,太大可能个别喇叭的音箱内无法容纳管子足够的长度。倒向箱的设计大多采用THIELE-SMALL设计法,其频率响应呈四阶滤波特性,与封闭箱相比,对低频截止频率以下信号具有更陡的衰减率。倒向式音箱的频响特性分为:四阶巴特沃斯响应(B4)、准三阶巴特沃斯响应(QB3)和四阶契毕谢夫响应(C4)三种。其中巴特沃斯响应的箱体谐振频率FB和-3DB截止频率均与扬声器单元谐振频率相近,且频响相当平坦,瞬态响应好&,低频下限也较低,三方面的兼顾性较好,因此他在倒向箱的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这些图表以前有人上传过,我不会弄,就算上传了,看这也也是没多大意义的数字表格。文字量太大了。&&&&&&&&&&&与封闭箱相比要达到同样的低频下潜频率,倒向箱容积只需要封闭箱的70---80%,有的人会问&了&为什么倒向箱通常都毕封闭箱要大呢?&&那是因为可以追求更低的低频下限,或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扬声器单元的特点。总结一下,倒向箱的设计制作不是在封闭箱上开个孔随便装个&管子就是倒向箱!!不同尺寸、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喇叭单元,也包括同尺寸,例如12寸的&喇叭不同品牌、不同型号,它们需要做的箱体大小都是不同的!!!!&&&而平时在工作里我使用过几次的喇叭,有了一定的经验后,针对不同听音爱好的车主,我用同一只喇叭做倒向箱容积也是不一样的,我会考虑他们的听音爱好去设计可以迎合他们口味的倒向箱。这样更容易得到他们想要的效果。优点:充分利用了扬声器振膜前后的声波,灵敏度较高,比封闭箱高约3DB左右,所需要的推动功率也比较小,低频下潜深,l理想状态可以达到扬声器自身谐振0.7倍。缺点:箱体相比同只单元做封闭箱容积略大,随频率降低失真逐渐增大,箱内驻波容易从倒相管内泄露出来,破坏声音的清晰度,瞬态略差。因此倒向箱不便于采用电路补偿方式扩展或增强低频。箱内需要少量吸音棉(需固定)来减少驻波。设计难度大,难于成功制作。第三篇&变阻尼式箱体变阻尼式箱体和普通箱体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结构有一点变化,设计和调整也都变得不同了。变阻尼只是箱体的阻尼特性是可变的,而通常普通箱体的阻尼特性除了一点点变化量外,基本是不变的。而变阻尼顾名思义就是它的阻尼特性是有比较大变化的。很多厂家的设计人员都认为封闭式音箱的特点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特点。&第四篇(1)&&&单开口带通箱英文叫做BAND&PASS,中文叫带通,相当于给普通箱体加了个滤波器,声音比较干净。&就低频段的声音表现而言,目前来看带通箱的声音是最干净最有弹性的,如果有合适的单体设计良好的带通箱的低频下潜和做导向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它却比导向有着非常干净的低频和良好的瞬态,如果功率充足那声音是很迷人的。但却不是什么喇叭都能做个好带通箱的,需要合理的选择。带通箱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其他箱体都无法比的,就是它可以通过设计在较大的范围改变箱体的灵敏度,这在其他箱体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做这些改变时是要牺牲其他技术参数为代价的。例如灵敏度高,频响窄需要功率不大,灵敏度低频响宽但需要大的功率推动。做好各方面的兼顾和对声音特点的掌控就更是困难了.&它的制作和设计难度非常大。封闭箱是单自由度设计,而导向箱是二自由度设计,这在对理论和技术了解不够的都不可能使它达到最佳状态的,计算始终是不准确的。&而带通箱是四自由度设计,一:VB1前箱体容积,&二:&VB2后箱体容积,&三开口管直径和长度,&四:是喇叭自身的技术参数,可以归结于喇叭技术参数特性.^其中哪一项的略微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多方面技术参数的较大变化,能掌控自如却需比较深厚的理论技术基础,还要有较多的经验。这样的箱体一般都要有足够的功率推动,否则不能充分发挥其优点和优势。甚至还会烧掉喇叭。所以它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比导向的难度还要大的很多!!这只箱体通过我数次的调整已经达到了很好的工作状态.大功率低失真重放清晰有力的低频,瞬态优良是它最好的特点./就制作时单体难找!很多时候我都是牺牲一些技术参数来达到想要的目的的,最难的是知道如何在几项技术参数中做妥协,很费脑筋.有的时候你做的是对的,只是客人对低频要求的形容不够准确到位,所有很久的努力均要付诸东流.还要从新设计从新制作,很累也很麻烦.&/如果你不在乎钱可以买更大功率的功放,还是这种单开口的音箱声音品质更为上乘。优点:可大音量低失真重放清晰有力的低频,低频弹性也比较丰满。空间感很好,相位特性好,瞬态优良,小音量下聆听仍然有不错的低频表现,这点是其他音箱所难企及的。箱体灵敏度可以在一定范围(6DB)内自由掌控,是单开口带通箱独有的特点。缺点:单元选择比较难,不是什么喇叭都可以制作。设计难度非常大,成功率低因此优秀的作品并不多见。如果追求了低频下限,灵敏度就低需要比较大的功率来推动。通常都需要单元额定功率1。5-----2倍的功率推动。
如果你对以下车友回答满意,请设置一个推荐答案!
申请精华帖
您的申请已经提交,请耐心等待审核
1、审核通常是1-3个工作日 2、审核结果我们会通过系统消息给您答复
申请精华帖
您已经超过申请限制,不可再申请
您的申请连续三次被驳回,已经无法再申请精华帖,谢谢你对我们的支持!如有疑问,可以 投诉/建议&&
申请精华帖
您有发现精华的慧眼,赞一个!
1、我们会在1-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
申请精华帖
此贴已经申请精华中,谢谢您的支持!
1、我们会在1-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
申请精华帖
您好,该帖子经过审核后,发现内容不符合精华要求,无法申请成为精华,谢谢你的支持!
申请精华帖
抱歉,帖子还没达到精华标准
精华帖至少要有15张图片,文字不少于200个字!您的帖子未达到要求,不能申请精华。 查看精华帖标准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fan/"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ollow粉丝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pick/"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an精华
最后修改IP: 118.249.171.201
如果能够图文结合就更好了,。。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fan/"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ollow粉丝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pick/"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an精华
最后修改IP: 58.20.21.158
音乐盲速看~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fan/"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ollow粉丝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pick/"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an精华
最后修改IP: 218.104.147.243
技术贴啊,字太多了。纯支持了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fan/"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ollow粉丝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pick/"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an精华
最后修改IP: 218.104.147.243
好专业的哈。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fan/"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ollow粉丝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pick/"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an精华
最后修改IP: 222.240.202.218
再专业还不是要钱。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fan/"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ollow粉丝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pick/"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an精华
最后修改IP: 222.240.202.218
开车怕吵还弄音响干嘛·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fan/"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ollow粉丝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pick/"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an精华
最后修改IP: 218.104.147.243
跑长途没音乐会死的路过·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fan/"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ollow粉丝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pick/"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an精华
最后修改IP: 218.104.147.243
但是也别开太大声哦,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fan/"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ollow粉丝
rel="nofollow" href="http://my.pcauto.com.cn//pick/"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id="fan精华
最后修改IP: 58.44.176.250
专门注册来顶的,非常好的音响科普贴,力顶!!!
只可添加一张图片,多张图片请选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新用户注册有机会领99元现金红包(限时活动)&主题:音响心得一点
&[ 主题管理员: 揽胜 ]
&浏览:132782&& 回帖:2167 &&
泡网分: 27.391
注册: 2006年06月
响发烧友俚语
音响发烧友——对Hi-Fi(高保真)音响设备和音响效果追求的热衰者。
烧经——使用、制作及欣赏Hi-Fi音响的经验之谈。
发烧精品——可实现高保真放音的音响设备或高质量的元器件、原材料及音响录制品。
烧龄——投身于音响发烧友队伍的经历时间。
硬件——指***(音频和视频)系统中所有的设备和器件。
硬件派——为音响发烧友的一大流派。执拗于音响设备的完美新潮,酷爱自装和改装设备。主要论点:音响设备只有具备高性能、高技术指标和高可靠性,才能实现高质量放音,尤其体现在同一张唱片或录音带的放音效果上。
软件——磁带、录制有音频节目的激光唱片和兼有音频和视频节目的影碟的总称。
软件派——为音响为烧友中的另一大流派,追求音响的欣赏享受,醉心于高质量软件的寻求。主要论点为:没有高质量的软件就没有高质量的品味,只有高质量的软件,才能赢得高质量的效果,就算设备稍差一点也无大碍。
天碟——最初指一些60年代出版、至今仍为广大音乐爱好者认可的最优秀的密纹唱片,即所谓极品级LP。现引伸为具有超群音响效果、真实而又自然。
靓声——在方言中读作liany,是漂亮的之意。靓声是指音响设备录、放音的音质极好,音质纯正、明亮、层次感强等等。
爆棚——爆棚源自广东方言。在音响上用于形容乐曲演奏高潮处,那种震耳欲聋、澎湃汹涌,具有排山倒海之势、房屋欲破之感的只觉感受。要产生爆棚的效果,音响设备必须有足够的功率能产生强劲的声压。
明亮——章程上用于音质的评价声音感明朗、活跃,高、中音充分称之为“明亮”。反之称之为“晦暗”。
透明——用于对音质评价。声音听感清晰,乐队层次清楚、语言可懂度高,给人以清彻见底之听觉感受谓之“透明”。反之称为“浑浊”。 圆润——用于对音质评价。声音柔和、松弛不紧,高音不刺耳,说明频率特性和失真度等指标均好,混响适度,瞬态好,反之称为“粗燥”。
染色——重放声音与节目源原来的声音相比,渗入了一些添加万分称之为“染色”。音频补偿不当、扬声器不良、听音室内有驻波或共振等,都会造成声音染色。
丰满——用于对音质的评价,声音听感舒适、充沛、富有弹性称之为丰满。具有丰满特点的重放声音频带宽,低、中音充分,高音适度,混响恰当。丰满度与音乐的形式和乐器的特性有关,如大型交响乐应是丰满的,而小提琴独奏的声音应是纤细的。 水塘——电源电路中作为滤波用的电解电容器。
大水塘——指10000μF(微法)以上的优质滤波器电解电容器。
大水喉——指粗大的喇叭线。喇叭线是喇叭(即扬声器)与音频放大器之间的连线。
发烧线——指能传输高电平、大电流的喇叭线。这类喇叭线具有质量高、载面大、股数多、损耗小,能承受大电流等特点。
猛机——优质又价格昂贵的音响或视听设备。
迷你机——超小型的章程和视听设备的总称。
煲机——通电,让音响设备工作一段时间,使之进入正常稳定的工作状态,称为煲机。
爆机——形容在听音乐时,感受到的一种声势逼人、惊天动地、雄壮激昂、轰轰烈烈的令人震撼的放音效果。 摩机——“摩”乃英语Modify第一个音节之谐音,该词意思为“修正”、“修饰”。对原有的音响设备(主要指购入的商品机)进行修正、改进,以提高原机的性能,改进的过程称为摩机。
摩箱——为提高性能,对原有的音箱进行改进的过程。
深度——重放声音表现出声源原来的层次,具有纵深感,称为有深度。反之称为平面化。平面化的重放声音,听起来觉得所有声源都从扬声器表面发出。
洋枪、洋炮——主要指商品机,即用钱买入的进口音响或专业音响厂家生产的Hi-Fi音响设备。
土炝、土炮——指自制机,即发烧友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的音响设备。
焊机——焊机实际上就是装机。巧妙设计和优质制作是焊机成功的两大关键,因此要焊机就应具备一定的电子、声学和机械基础知识。
焊机派——为硬件派中的一个分支,是喜欢焊机的音响为烧友的总称。
胆、灯胆——广东、香港等地发烧友对电子管的俗称。
胆机——电子管扩音机
胆味——电子管扩音机放音的音色。
胆王——用作单管甲类功放时,音色出类拔萃的电子管。目前被发烧友誉为胆王的是直热式功率放大电子管845等。
胆后——用作甲乙类功率放大时,音色出类拔萃的电子管。目前享有胆后美誉的电子管为直热式功率放大电子管7092。
胆识过人——音色超群的电子管扩音机。
固态胆王——在功率放大器中使用的音色出类拔萃的功率模块。目前,功率模块1490有固态胆王之称。
运放之皇——在音频放大器中,性能出类拔萃的运算放大器集成电路。如运算放大器集成电路NE5532、NE5534和NE5535应有运放之皇的美称。
调色板——音响设备中音调均衡器的俗称。
收音头——音响设备中调谐和器(即收音部分)的俗称。
随身听——可随身携带的微型放音机、收音机和收放录机的总称。由于基本上采用耳机放音,又有耳机音响之称。 咪高峰——英语Microphone之音译,指各种类型的话筒。
牛、火车——指电源变压器。
环形火车、环牛——环形变压器。这种电源变压器用环形铁心绕制,具有漏磁小、交流声小等优点。
升压牛——升压变压器。
发烧牛——指电子管扩音机功率级中高性能的输出变压器。
泡网分: -0.004
帖子: 2197
注册: 2004年11月
多谢珠江兄普及基本知识
泡网分: -0.004
帖子: 2197
注册: 2004年11月
JOJO兄,这年头就靠您了,没有资信,就瞎了。每次大家着急时候,就寄望于您,每次您一出手,大家就眼前一亮,哈
泡网分: 27.391
注册: 2006年06月
(ZT)关于发烧的一些看法
& &在音响发烧方面,我只是一个新手。由于性格和银子的缘故,我发烧更多的是纸上谈兵。为了少走弯路,我阅读了不少音响书籍、杂志,但是我发现自己越看越糊涂了,因此我在发烧之门外徘徊了很久,不敢贸然进入。
& & 任何物理现象都该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以理服人是最重要的。如果暂时总结不出理论,那么首先就要利用事实证明该现象确实存在。比如在常压状态,零度以下,水会结冰。像我这种低水平的人没法从物理方面做出精确解释,搞不懂原理,但是不妨碍我相信这种现象的存在。同样,如果对音响设备做了什么改变,导致音质发生了变化,就要用实验来确认,用事实来说明。很多文章大都不肯屈尊讲一下道理,总是用“资深烧友XXX和XX听了之后,一致认为......”来说事儿,这就让人越看越不服了。
& & 如果一个物理现象,只有你一个人能够感觉到,那么这个现象是否存在大可商榷。在科学界,科学实验要具备公开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如果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宣布:“在某某条件下某某事物会如何如何”,任何人都无法按照你所公布的条件来重现这个实验,那么,这个结论是不会被大家承认的。
& & 同样,很多器材评论都缺乏以上条件,比如,更换线材对声音会带来改变,但是究竟带来了什么改变呢?应该是在多位听音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多套线材随机更换,让每位听音者填写表格,以我国在音质评价上的标准用语,按一定分值进行评分,用数据来说话。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就像炒菜一样,可能你觉得咸了,他却觉得淡了。要使得到的结论对大多数人有实际意义,就得加大取样范围。如果只是一两个人的评论,就算是再著名的“金耳朵”,参考意义也不大:因为你的耳朵不是他那么长的,你的脑子不是像他那么想的。
& & 另外有很多朋友追求美好音质的精神让我佩服,但是采取的方法让我实在难以理解,让我反复问自己:如果这些做法是对的,是否说明我这种普通老百姓根本不配涉足发烧领域?
音响器材与主观感受
& & 比如,在很多杂志上许多朋友大谈“CD机下面加了三个铜脚锥后声音就是和原来的木脚锥不一样!”和“功放的下面用了几只美国进口的橡胶脚垫后,声音好得多了!”之类(省略若干澄澈、通透、甜美、结像力之类的形容词)。我承认自己才疏学浅,搞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于是乎心悦诚服,击节赞叹,对各位烧友的耳朵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看了很多篇此类文章之后才发现,各位烧友对声音的改变一律只有听感的描述,没有任何理论解释。好,就算是您还没把理论总结出来,但是总得让事实说话吧?持这种观点的朋友,您有没有做过盲听实验?请几位所谓的“金耳朵”坐在一间听音室里,音箱在听音室里,功放和CD机在另外一间屋子里,播放同一曲目,通过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决定是否在CD机和功放下面垫东西,试100次,看看每一位的正确率是多少。如果只有50%左右,我不*耳朵听,光*猜也可以办到。如果觉得100次太多,30次也可以,但是不能太少,否则偶然性太大。
& & 如果哪位高手对器材做了什么改变,有感受打算写出来的话,我希望文章中有以下几点:
一、 采取的措施
二、 改变的原理(即该种改变为何会对音质造成影响,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三、 听感的描述
四、 实验科学性的证明。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任何条件的改变都会对声音造成影响,即使只在CD机或者功放下面加几个角锥,最起码也是改变了听音室内的空间状态,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种改变是否能够被人耳分辨出来。
& & 音箱是个喇叭与箱体的组合,喇叭是音源,箱体是共鸣腔,不同的脚架或者脚钉因为和音箱箱体的接触面积、方位的不同和制作材料有差异影响了箱体的振动,从而对发声产生了影响,这个道理可以理解。众所周知,歌唱家的身体就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个大的“音箱”,但是如果哪位朋友说,帕瓦罗蒂穿着皮鞋与布鞋演唱的“音效”不同,而且能够听出来,我就不敢苟同了。
& & 如果说CD机和功放下面加三个脚钉真可以改善音质的话,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厂家直接出售3只脚的CD机和功放?好像也没有哪个厂家把脚钉当作CD机和功放的标配出售?我怕是因为自己见识太浅,又特意去请教了一些器材店的老板,他们很谨慎的告诉我:“不敢说没有,但是99%的CD机和功放都是4只脚的。我们见过的最多的原配有3个脚钉的器材就是炒菜用的铁锅。”
& & 也有朋友说CD机下面加脚锥是为了防震,从我本人目前掌握的知识来看,家用CD机只要放在一个基本水平的面上就可以了,根本无须防震措施(除非地震或者CD机在放音的同时在做剧烈运动)。普通电脑的光盘驱动器,身处在一个做工很一般的铁皮箱子里,箱子里最少有一个电源风扇和一个CPU风扇在转动,至少有一块硬盘在转动,工作在如此“恶劣”环境之下的CD-ROM,整张盘的数据读取下来,一个字节都不会错,说明光头读取数据并不需要很高的要求。有的朋友提出,计算机的CD-ROM和CD机的纠错方式不一样,因此CD机转盘的优劣对音质的影响极大。我没有做过实验,没有权利乱说,但是有没有人找一找音频CD的白皮书之类的,看一看音频CD的纠错原理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误码?规定误码率是多少?是否能够被人耳察觉?
& & 我是个粗人,没什么文化,实在搞不懂CD机的所谓“时基抖动”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就是无法在正确的时间为解码器提供数据吗?误差的时间范围有多大?多少毫秒?还是多少微秒、多少纳秒?有多少纳秒的误差将会导致什么结果?顶级机的抖动是多少?普通机的抖动是多少?有没有具体数字?到底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没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生产厂商根本不想为这个问题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
& &当然,大多数烧友家里不可能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测试,但是切断心理暗示的各种途径,自己坐在那里蒙住眼睛听音,找个朋友用几套线材来回换换(甚至假装换线,而只搞点声音出来),听上几次,看看是否能听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不难办到的吧?
& & 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位听者听不出几种器材之间的区别,那么对于这位听者来说这些器材就没有区别,选择便宜的即可。有区别,还要能听出来才算数。
& & 有些朋友发烧的热情很高,平时天天抱着杂志看,或者上网聊天,没有太多机会实际接触贵价器材,就算偶尔接触,也很少有同时比较的机会,一旦和某种器材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就“惊为天人”,到处大谈感受。须知听音的感受不但和设备、听音环境有关,和听音者的情绪、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生理条件等等关系也很大,如果不是当场对比,那么感受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就很难说了。对自己不熟悉的器材发表看法就像评论自己并不不熟悉的人,难免走眼。
& & 经常接触计算机的朋友应该有感受:身边有个专家很好,但是有个菜鸟级的电脑发烧友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他们的特点就是热情如火,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多数知识来自书报杂志,脑子里有一大堆所谓“秘技”,对高配置的机器有深厚的感情,甚至达到崇拜的地步。看到任何人的微机都觉得还有优化的余地,不但动口,而且勇于动手,至于引起什么后果往往出乎大家的意料。如果拜托他们来为你组装一台微机,十有八九会是一堆他的“梦中情人”的组合,至于实际效果,关键要看运气。现在发烧界也存在这种现象:很多烧友有热情,乐于助人,也不是某某的“托”,只有一点:缺乏实际经验,缺乏比较,看法不客观。把多少万元以下的器材统称为垃圾,更是这些朋友的口头禅。
& & 从我的观察来看,真正高水平,有修养的烧友往往开口十分慎重,惜言如金,生怕贻笑大方,总是随便发表看法的大多是我这样的菜鸟(就象新司机总是渴望开车一样),一有点感受恨不能发布到全世界。不光发烧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这就是现在报纸杂志上的高水平文章并不太多的原因。
& & 我朋友的母亲是评酒师,评酒的过程是很严格的,很多种酒都统一包装起来,从外观分不出牌子,避免倾向性,品酒前不许吃这个、不许吃那个、不许感冒之类的,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都是同一时间,同一批人进行评测,根据标准打分。而且在品了一种酒之后要清水漱口,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品下一种,另外不会一天品很多种酒,以免影响判断。当然这些人的个人偏好、口味会对分数有影响,但是由于参加品酒的人很多,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影响不大,结论还是比较客观的。
& & 酒的情况和Hi-Fi器材有些相似,各种各样的酒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达到了一定质量水平之后,除了同种类型的酒可以互相比较之外,其他情况下基本不具有可比性。哪位敢说白酒比啤酒好?黄酒比红酒好?
器材与听音环境搭配
& &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好像很少有文章涉及,就是听音环境和器材搭配的问题。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一定要笑死了——谈论这个问题的文章数也数不清,你是不是傻呀?慢来,我看到的文章不少,但大多都是谈论如何改善听音环境以取得更好的听音效果的,很少有涉及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保障听音效果的文章.
& &我家里的组合是一对丹拿的听众50和一台ONIX-A60,CD机是马兰士CD17。可能在某些烧友眼里我的器材不值一提,但是我现在苦恼不是音质方面的,而是音量方面的:我的音箱是书架箱,功放力度也不算很大,但是在我的15平米房间里面音量旋钮从来没有超过9点——音量一到7点半左右,有时是8点(要视播放什么音乐而定),第一个出来反对的人就是我妈。到了九点,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过分:低频震得地板都抖(我家是预制板楼)。我在买音箱和功放的时候在听音室里以同样音量听起来效果绝对没有如此惊人。我真得感谢北京久谊音响的那位老板,在询问了我的听音环境之后,没有按我原来的意思卖给我更贵的听众70和ONIX A120(如果当初我买了70和120,旋钮到了9点时有什么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是推荐了现在的这套设备。
& & 在一个周四的下午三点,我妈没有在家,我用10点钟的音量欣赏了一下《阿姐鼓》,当朱哲琴唱完第一遍八字真言之后,我突然发现一件音色很熟悉的乐器加入了演奏,声音绝对100%的保真——我楼下的邻居开始用暖气管子给朱哲琴伴奏。
& & 隔壁的邻居在和我妈聊天的时候也开始有意无意的谈到:“我家孩子也有一套音响,但是我从来不让他们开大声。”看来我的器材真的已经人人喊打了。
& & 我个人认为在现有住房条件下,选择器材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听从专家的意见,尤其是国外的评论。国外的居住条件和国内的绝对不能相提并论,一味的强调某些音箱的低频够不够有力、下潜够不够深、功放力道够不够足,对大家的实际意义有多大很难说。以国内普通烧友的条件,很难和试音室的听音环境相比,就算哪位烧友有钱买大房子,客厅面积可以超过30平米、可以四壁软包,可惜楼板厚度不会随着房间面积的增大而增厚,楼上楼下怎么办?有几位烧友敢把每声道100W的功放老是放在10点钟听音?那些评论文章老是说某某功放推某某音箱音质如何如何,可是怎么没见哪位说说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多大音量?某些贵价器材好是好,但是在同样音量情况下的表现可能还不如某些小功率的低价组合。性能好要看在什么地方用:把一级方程式的赛车放到北京的大街上,开起来可能还不如一辆普通夏利——先不说路面够不够平,恐怕一脚油门就得来个追尾,老得小心翼翼,都跑30公里的时速,开赛车得多难受呀?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总得考虑一下实际情况。
& & 对器材的评价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看了很多文章,读遍全篇,只得出一个结论“某某情况的描述来自于某某人的主观感受”,看的我欲哭无泪:“又白看了,买杂志的钱又白花了!”既没有数据,也没有客观事实。
& & 有人可能会说:“听觉是一种感觉,不可能人人一样,音响是一种技术,但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不可以完全用科学来解释的,不能拿指标套。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比如,感情问题,比如恋爱中的情侣的行为,同样不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这话原本不错,但是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小伙子觉得一个姑娘在喜欢自己,“心中窃喜、没事儿偷着乐”是可以的,和知心朋友聊聊这种感觉,征求一下意见也是正常的,但是要是把这种感觉当作一个定论去到处嚷嚷“某某某喜欢我!”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现在的电视剧都经常打上一个“本剧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们的某些文章作者是否也应该在文章中注明:“本文纯属作者个人主观感受,请读者不要当真。”
& & 某些评论文章对器材的评价完美得简直像悼词,让人听了之后怀疑:“躺在那的人是我认识的那个人吗?”除了最后有时轻描淡写的说上几句:“毕竟是一对书架箱,低频的量感不如落地箱”或者“××方面再××一些就更好了,但是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不是这个价钱了”之类算不上缺点的缺点之外,全篇的溢美之辞,让人看了之后,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跑到商店,把他们评价的器材都搬回来,无论买了哪种都算是拣了大便宜。而且看这种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任何器材都一视同仁,要是把十篇八篇这种文章都放到一块,简直看不出来那些器材的差价有什么道理:甭管什么价位的器材都一律是那么完美,他们价钱上的差别到底体现在哪了?
& & 对音响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感受,是完全私人的问题,别人无权对此说三道四,但是在杂志上公开发表文章给别人看就要格外慎重了。须知,绝大多数初哥都是非常厚道的,经常把杂志上的文章当作采购指南来看,稍不留神就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衷心希望某些烧友“口下留情”。
1、没进过音乐厅的“听音大师”
& & 最近,本人有幸参加了一场由南方某著名“听音大师”主持的一场Hi-Fi器材演示会(实际上是某厂产品的推销会)。大师自称听Hi-Fi多年,特别注意定位、声场、解析力等,并告诫发烧友们要“多练耳功”。但“大师”当场为演绎器材使用的大都是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发烧盘”——张学友、蔡琴、大眼妹之类的“声乐”,加州酒店之类的摇滚乐,以及与Hi-Fi一点沾不上边儿的电钢琴等,本人耐着性子听了几张,感觉这套器材在表现流行歌曲、电子乐等方面还可以,听不出什么大毛病,后来应听众要求,播放了几张由发烧友听众自带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合唱幻想曲》等西方古典音乐唱片,这套Hi-Fi器材马上不Hi-Fi了:钢琴声明显失真;唱片里那架几十万美元的“斯坦威”连降数级,颇有国产低档钢琴的“水果糖味儿”,小提琴带有明显的声染色,好听但不保真,那把“瓜奈里”琴的琴弓上好象抹的不是松香,而是蜂蜜,那种甜的发腻的感觉叫在座的几位来自交响乐队的发烧友大摇其头。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整套器材左右声道接反,小提琴组与大提琴组来了个大换位,可谓声场大乱,定位全反,然而,“大师”全然不知,还在大讲特讲这套器材定位如何准确。按说“大师”耳朵并不差,可以听出演员口型大小:××是血盆大口、××是樱桃小口,甚至可以听出线材的含铜量和脚钉的材质,可惜的是“大师”对音乐的最高形式——交响乐与交响乐队一无所知,恐怕一辈子也没进过音乐厅,要不然怎么会把酒巴音乐家克莱德曼当成浪漫主义钢琴大师了呢,怎么连交响乐队在舞台上的排列摆位都不知道呢?
2、主治“发烧疑难杂症”的“偏方大夫”
& & 笔者一位老战友,80年代初期定居香港经商,日前回国探亲,战友见面甚是亲热,由于当年我们在部队一块装过胆机土炮,话题自然落在发烧经上,听完我那套“不够档次”的“洋枪土炮混合器材”(声雅放大器、金琅音箱和马兰士CD机),战友立即给我开出几味可使器材连升三级的“偏方”,并声称,这些偏方均来自权威音响杂志,保证药效奇灵:处方之一:用朱元璋老家凤阳县明代旧城墙上的一块砖头,压在马兰士之上,立即克服数码声过重的缺点;偏方之二:用水晶石脚钉三颗置于功放下面,其中一颗放在变压器之下,保证功放连升三级,虽比不上“马克·列文森”,但赶上“金嗓子”没问题;偏方之三:将CD唱片用照相机闪光灯照射十五次,然后放进冰箱冷冻三小时,16比特变成20比特,盗版超过正版;偏方之四:用橡皮榔头将音箱从后到前,从下到上一通敲打,高音甜美,中音丰富,低音强劲,音箱能与B&W801一比高低。偏方之五:用60年旧“的确良”军装撕成布条,包扎线材,音场更宽,定位更准,音色更美。五味偏方各司其职,君臣互补,省钱节能,何乐而不为之呢?
听完老战友一通高论,本人目瞪口呆。
& & 我在聆听“听音大师”主持的演示会过程中,感到他对器材满内行。专业术语一串又一串,本人也只能听个似懂非懂,问题在于“大师”没进过音乐厅和歌剧院,全凭使用高档器材播放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练就了纸上谈兵的耳功,主观随意性太强,因而闹出左右声道不分的大笑话,理由很简单———远离了音乐。我的那位港商战友是电声专业的近亲———专业无线电出身,但从他给我开出的偏方看来,此君已走火入魔,远离了科学。
3、高保真在哪里?
& & 国际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正规的音乐厅或歌剧院演出交响音乐、歌剧、芭蕾舞等是不允许借助任何电声设备扩声的,所以,听众在这种听音环境中听到的只有来自舞台的乐器声、人声和噪声;来自观众席的噪声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射声(在录音棚里少了来自观众的噪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保真”。而摇滚乐、流行歌曲正相反,它们只能通过电声设备来美化、修饰、放大,那种震耳欲聋的声音在现场就无保真可言了。日本、韩国、中国(包括港台)以及东南亚一些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度,是世界上最大的Hi-Fi器材市场,这些地区的音乐爱好者享受不到欧美地区听众随时欣赏现场音乐会的耳福,有些中小城市包括港台地区的发烧友恐怕一辈子也没机会“品尝”现场交响音乐会或室内音乐会的“原汁原味”的“西式音乐大餐”,多数人只能通过唱片和器材“品尝”“音乐罐头”。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想把欧美一流交响乐团或室内乐团搬回家,恐怕只是天方夜谭,假设你的器材和唱片都能做到100%的Hi-Fi,但放音时同时又加入了你所在环境的反射声与噪声,“高保真”已加入了“添加剂”,已无原汁原味的可能了,所以,本人认为,高保真在音乐厅、在歌剧院、在录音棚里的古典音乐之中。那种经过电声放大的震耳欲聋的摇滚乐、流行歌曲在它们的现场只能是“高保假”。
& &正是没有高保真,才有这么多的厂家与烧友在追求它,这是爱乐发烧的最大魅力,有一则西方幽默很是耐人寻味:厂商甲在推销他的食品流水线时声称:“我这条流水线极为先进,把一头牛从前门赶进去,一按电钮,后门出来的全是可口的牛肉罐头!”厂商乙则宣称:“我的流水线更为先进,如果您认为罐头不够鲜美的话,可以从后门处倒回去,一按电钮,前门出来的还是那条牛!”,如果把厂商甲的宣传比做是制造唱片的过程,从现代技术角度上看,完全是可能的,但把厂商乙的宣传比做是在家中通过器材还原音乐的话,则完全是不可能的,那条牛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要能回来,就是“吹牛”了,发烧友们对Hi-Fi的追求,实际上在加工这盒牛肉罐头,说的高雅一点,追求Hi-Fi,如同摄影师拍照,画家作画一样,是对美的追求,是对艺术的再创作,音响发烧里边既有科学又有艺术,其中包括了声学、电声学、电子学、材料学、建筑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和有关艺术方面的诸多学科,烧友们应该清醒理智一些,多学勤练,精打细算捂紧钱包,好钢用在刀刃上,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享受,以求得一个与音乐厅现场演奏相对接近的“近似值”。
4、掌握一些音乐常识,到音乐厅去修练耳朵
& & 追求高保真,首先要知道“原汁原味”(这个词儿也不准确)。发烧的目的,是为了听音乐,花成千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购置器材,天天在家听什么摔玻璃、砸瓶子,还不如到废品收购站去,那儿摔瓶子的声音绝对是Hi-end级的。我的体会是:一是要阅读一些音乐史,了解一下音乐怎样从古代人的嘴巴和手掌进化到现代交响殿堂的,了解一下各个历史时期大师们创作背景、经历和风格;二是了解或掌握音乐的要素、织体、结构、曲式等;三是了解当代著名乐团、指挥、演奏(演唱)大师的特长与风格,以上为“看音乐”的过程,不一定能全看懂,但读起来其乐无穷,通过这些,就可以知道为什么经典音乐长盛不衰,而流行音乐朝生暮死了。四是多听现场,到音乐厅去感受“高保真”,没听过现场的朋友不仿“出点血”听一场现场演奏的“命运”交响曲,那种夺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任何艺术形式也做不到的。通过听现场,还可以非常直观地感觉到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等到底是什么音色,整个乐队是什么音色、交响乐队、室内乐队在舞台上是怎么摆位排列的,什么叫双管制、什么叫四管制、交响乐队的不同编制是如何做到整体音响平衡的,所谓声场、定位、解析力、穿透力、动态范围等到底是个什么感觉,大学声学系的教师们,经常把学生们“轰”到音乐厅去练耳朵,恐怕也是为了叫他们通过艺术去体会真正的“高保真”。
5、改造听音环境,建造自己的音乐厅
& & 世界著名音乐厅歌剧院都是符合建筑声学要求的,吸声、扩散、隔音、防震等均做得十分讲究,正常条件下的交响音乐会、歌剧、室内音乐会是不借助任何扩音设备的,传到听众耳朵里的声音不包括“电声”,专家们经常告诫发烧友,良好的音响系统必须在声学特征合适的房间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国内知名的音响专家,他们的器材都不够“发烧”然而却很好听,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房间“发烧”,如果把一套顶级器材放到浴室或棉花仓库里,肯定大打折扣,烧友们为脚钉线材大把花钱,还不如在改造房间声学环境上下功夫,这才是发烧的高级阶段,房间的尺寸不好改了,但使用了硬木地板,四壁抹有灰层,再适当调整一下家俱的位置,在适当的位置挂上油画、壁毯,增减一两个装饰物等等,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合理搭配器材、组建“迷你”交响乐队
& & 用音箱、放大器、CD机这三大件再现少则几十件多则上百件乐器的交响乐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又是烧友们梦寐以求的,越高级的器材离Hi-Fi越近,这是真理,但问题却是两方面的,一些器材搭配在一起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里不但有“耳功”高低问题,还有个人喜好的问题,于是在发烧界流行各类“搭配原则”,我看叫搭配技巧还可以,叫“原则”不合适,明明是代理商的商业炒作,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原则了。前几年有人称“天朗”加“金嗓子”为“绝配”,几年以后,又称“卓力”加“金嗓子”为绝配,既然都叫“绝配”了,怎么又出了“新配”?我认为没有统一的原则,在练好耳功的前提下,自己觉得好听足矣,常看一些文章说××器材搭配不当造成声音难听,“金属味”太重或“木头味”太浓;××器材搭配得当,能发出天鹅绒般的声音,笑话,交响乐队的乐器除了金属就是木头(合成),哪位听过天鹅绒的声音,难道是幕布在歌唱?如果非要说原则的话,我的原则就是“好马配金鞍,瞎驴配破磨”。一套器材好比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头,在整个系统中,最短的木板是音箱,从技术指标上看,音箱最差,西洋乐器中的钢琴、低音大管的低频下限可达27Hz左右,管风琴更低,但家用音箱能做到40Hz就不错了,所以一些资深烧友都是以音箱为中心进行搭配,这是科学的。像被商家爆炒多年的罗杰斯3/5A,用多么高级的放大器,也表现不了交响乐队宏大的气势,在听音环境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选择高素质的落地箱(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再高级的落地箱,也是人造出来的,体现了设计者自身的音乐修养、听音爱好和商业取向,不可能100%的Hi-Fi,不过只更加接近Hi-Fi而已)。然后按照性价比对等的要求和自身的爱好去选择放大器和CD机。
可怜的音响发烧友
  音响发烧友是很吹毛求疵的。小到音箱的摆位,大到房间的装修,都极其讲究。认识一位发烧友,为了音质的纯净,把豪宅的客厅的窗户都封了,无端端浪费了一个无敌靓景。很多发烧友跟老婆吵架的原因,是因为老婆拖地的时候,把音箱挪了一下位置,虽说只是挪了一个一厘米左右的位置,这对于发烧友来说简直是山崩地裂,因为原来的最佳位置是听了三天三夜,再请专家来鉴别的“成果”。而老婆呢,则更加恼火:你这家伙,不做家务不单止,还这么吹毛求疵!而老公则想说:我要是吹毛求疵,就不会娶你这样的老婆了!当然这只能在心里说。
& && &  音响发烧友的吹毛求疵是电脑发烧友不能理解的。电脑发烧友跟音响发烧友有个共性,就是都喜欢无止境地升级,直到自己钱包空了为止,但电脑发烧友的认真态度,在音响发烧友眼中只是叶公好龙,你看,换了个“金版”声卡,一千多元,但声卡出来那条线却是一条“鸡”线,再看那名牌“创”字头的“环绕声”音箱,则更是马虎,箱体是塑料的,里面分频器都没有,音箱间连着一条花线,声音能好吗?电脑发烧友则想,这么吹毛求疵干吗,音箱再好能令我的游戏跑得快些吗?
& && &  光是线,就有无数的讲究。在电脑发烧友看来,线就是连结A到B的工具,能通电流就行,但对于音响发烧友来说,可不一样,铜线、银线、金线;单股线、多股线;硬线、软线;包皮线、裸线,他们的音质都是不一样的,不要光看“通电流”那么简单的需求,里面就大有学问,因为电流分高频和低频,低频的电流会走线的中间,高频的线只走线的表皮,这叫集肤效应,而线的之间,又会产生电容,所以线材处理得不好,高频就会损失,结果……“结果怎样?”电脑发烧友问。结果问题就大了,音响发烧友心想,“结果就是小提琴的泛音出不来,空气感没那么好,还有……”“不就是泛音嘛,我能听到主旋律就行了”,电脑发烧友不屑一顾地说,把音响发烧友气得半死。
& && &  除了线材之外,电源也得非常讲究,为了电源的纯净,音响发烧友会特意从电源总闸直接拉一路电源给音响用,以免给其它家用电器干扰,然后再把音响器材的原装电源线,换成一条名贵的手臂般粗的发烧电源线,这才心安理得,觉得音质特别的不同,不过发烧友经常忘了,那些器材的机内电源线,往往是一条直径不到0.5厘米的普通线,机外电源线那么粗,有用吗?但音响发烧友不管,换了才舒服,但求心安理得,过得了自己那关,总之换了之后觉得音质立马好了很多,多数还是心理作用。
& && &  吹毛求疵的代价是很大的,一条线平则几百,贵则几万,最要命的是换线只是外围功夫,真正的飞跃还得换器材才行,这就要命了,换器材分分钟都是过万开销,而且最可怕的是换器材往往是因为换了件便宜的器材,搞到整套都换了。我就是因为买了一张20元的D版DVD,在电脑上看觉得效果不好,结果跑去买了一部DVD机,买了DVD机觉得电视效果不好了,又换了一部电视,之后又觉得扩音机不好,换了一部5.1声道扩音机,因为有了5.1声道扩音机,又多买了三个音箱……结果因为买了一张20元的DVD,花了两万多元来“配套”它,之后又忍不住整套全升级了一次。所以音响发烧友千万不要轻易跑去别人那听音响,因为以音响发烧友吹毛求疵的脾性,一听见别人的音质好,就忍不住要破财升级。
发烧友心态
 其实现在Internet炒得那么热也并非坏事,起码让很大一部分玩音响的人分流到了玩电脑。十年八年前玩音响的人很多,要碰到音响发烧友是就像现在碰到网友那么容易。以前有张CD叫《Round
& && &up》的,封面是个骑着马的牛仔,俗称《万宝路》,玩音响的人几乎手一张,就像现在《Red
& && &Alert》游戏光盘那么普遍。每天就在听《万宝路》CD里面的马叫啊,牛叫啊,从左边音箱跑到右边音箱,又从右边跑到左边,最后听到那一声远去的马叫好像不够深远,还没有穿出自己家墙壁到邻居家去,便赶紧把音箱往后逆时针挪动半寸,再回去“皇帝位”听听效果改善了没有,不行则再顺时针挪动半寸,再坐回座位上听,如此反复聆听直到那声马叫跑到邻居家为止。因为要反复对比,所以便会把某一段一分钟左右的录音反复放了十几次,搞到邻居大为疑惑,难道隔壁养了匹马?怎么整个晚上都在叫啊?不过家里人就惨了,每天得听马叫十几次。这种发烧程度为低烧。
& && &  至于中烧的发烧友,一去他家里就知道他是中烧友。因为一进中烧友的家,必然会看见他们“家徒四壁”:基本上中烧友的家,除了摆放音响是不会摆放其它家具的,因为家具会严重影响音质。而墙上呢,会挂一些很古怪形状的物体,问之才知道是吸引材料。造型丑不丑没关系,最紧要吸音效果要好,声音不会产生驻波,那匹马该跑到隔壁去就一定要跑到隔壁去,绝对不能弹回来。不过中烧友一般不会听《万宝路》的马叫了,听马叫是初烧友的事,是初哥的标志,中烧友绝对不会去听的。再看中烧友的家的音响器材,虽然价值不菲,但基本上是打开了机盖的,因为一来要看机内的元件够不够“补”,“补”是补品的意思,指材料很高档的元件;二来要给机器散热,因为尽管那些名贵的机器经名师设计绝对散热良好,但还是觉得揭开盖子心理舒服些,也觉得音质好些。
& && &  至于揭盖子这等幼稚的玩艺,高烧友是不屑一顾的。去到高烧友的家,千万不能乱说话,因为那些音响的牌子都是一些你叫不出的意大利牌子,意大利的牌子一般比较难念,你一念错可就露马脚了,显得自己没见识。再看高烧友的音箱,你一般都会很惊讶怎么都那么小,跟电脑音箱似的。因为在你印象里,音箱越大低音越好,怎么这那么贵的音箱这么小呢?不是比金砖还贵吗?忍不住去掂掂音箱的重量,哇,好沉,差点脱手掉了下来。再看音箱背后,嘶——,倒抽一口凉气,那音箱线居然像手臂那么粗!这么粗干嘛,难道要通10万伏高压啊?顺着音箱线看到中间,还接着个盒子,不知是用来干吗的。看着你惊讶的表情,高烧友故意轻描淡写地说,“这线我买得很超值,才2万元一对。”哇,线都两万元,那这套音响岂不……不敢问了,免得见笑,赶紧坐下来听音乐。不过听音乐时,最好高烧友的太太不要在家,要不肯定黑口黑脸的没好脸色看,因为高烧友把全部收入都拿来买音响了,无一例外地引起老婆的极大不满,见你一起听音响,没准把你当成了教唆犯。
& && &  Internet的出现,很大程度分化了发烧友阵营。我认识很多以前玩音响玩得很疯的朋友,都转玩Internet了。“叫我关了电脑去听一两个小时音响,现在没可能了”,一位资深发烧友程一中说。“音响是付出,是消遣,而上网是学习,是获得,太有区别了。”当然,最大的区别是,上网可省多了,一部顶级的电脑,也就一万多,而音响?有时买条线都不够。
[珠江源头 编辑于
泡网分: 64.987
精华: 1帖子: 9321
注册: 2004年12月
列位前辈提要求,我尽量去找资料
从各位这里,学到很多。
泡网分: 27.391
注册: 2006年06月
(ZT)有这么一群音响发烧友
  LP?吸音?“前硬后软”?记者近日到朋友梁先生家参观新居,见到布置精美的聆听室,听他对音响侃侃而谈,方知他是有着十几年“烧龄”的音响发烧友,而在江门市区,他的同道还有20多人,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圈子”。
  “金屋藏娇”,聆听室里寻天籁
  音响发烧友——对Hi-Fi(高保真)音响设备和音响效果追求的热衷者,此话不假。听着梁先生如数家珍地一样样介绍他的这些发烧精品,就已察觉他“中毒”不浅。“听音乐,三分器材,七分环境,要达到动听感人的效果,就要摆正人、音箱、环境三者的关系。音箱的后面为前面,听者的后面为后面,我追求的是‘前硬后软’;要注意处理好扩散,特别是音箱前第一个反射点……”梁先生耐心地向记者指点他的“第一反射点”。对自己这套花费了6万多元的宝贝的效果,梁先生颇为得意。
  梁先生的聆听室不大,布置却很考究,墙壁上悬挂着几幅风景如画的壁毯,摆放音响位置正上方是镂空的木架,音响正对着的墙上是分隔成几十格的壁柜,密密麻麻放着许多碟壳、报纸,“东西杂乱能够吸收多余的音波反射,使房间接近正确的混响指数”,“屋子不够高就想办法把屋顶变得不规则,还可以再悬挂些吊饰,毛制品、碟壳、报纸都能吸音”。为了追求动听的声音,梁先生鼓足勇气把聆听室变成小礼品展卖店了。
  “没搬新家前这些东西放在卧室里,不便展示出来,很多时候只能偷偷听。”新屋装修好了以后,梁先生每逢周末,不是约上几位发烧友来家中侃“烧经”,就是到新购买器材的朋友家中试听。排排坐静静听,聚在一起欣赏音乐,比比谁的耳朵灵。曲子哪里高音多,哪里低音不够,边听边低声耳语讨论,买到物超所值的好线材大家都赞上几句,不好的嘛,“怎么也是牌子货,值啦”,大家会客气地安慰上几句。
  “什么,300多块就买了这样一条电线?”几千上万块一条信号线眼都不眨就买回来,还要骗老婆只花了几百块,完了还得支支吾吾说下次一定买便宜的;“老婆,求求你不要动聆听室里的东西,我调了很久才出来的效果”,在家再懒的发烧友也会自己动手搞聆听室的清洁;“有的发烧友,怕影响家里人休息,只好另外租个房间玩音响”,听着梁先生介绍音响发烧友的奇闻趣事,总能感受到发烧友可爱的一面。
  “软硬”兼施,烧友之意只在音
  大凡为某物而“发烧”的人,必然有一种执着的追求,音响发烧友也是如此。买了一台高品质的喇叭,但高品质的喇叭并不能保证音响的高保真输出,这时就需要一条高品质的输出线,而一条高品质的线材价格往往是普通的数十倍;有了高品质的喇叭和线后,又要有好的音源,要求高的人又想有好的试音室。他们对播放音乐的器材特别讲究,甚至苛刻,只因在他们的世界里,有一份旁人难以体会的美妙和快乐。
  私营企业主赵先生算是这方面的代表。他在自己的工厂办公室专门间隔了一间房子做聆听室,经常约朋友在工厂里听,一帮朋友如痴如醉,沉醉在纯音乐的美妙世界里。20年的“烧龄”,从听黑胶开始,到与时俱进以CD为主,为追求好的音响效果,他精心选购器材,一套价值不菲的音响让他在发烧友间颇具影响力。“追求无止境,音响不是越贵越好,当然贵的有一定的素质在”,“中等价位的器材只要搭配得好,效果一样出得来。”赵先生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购线材,经过一番调校,达到自己满意的音响效果。
  音响发烧友有两大流派:执拗于音响设备的完美新潮,酷爱自装和改装设备的硬件派和追求音响的欣赏享受,醉心于高质量软件的寻求的软件派。赵先生算得上是“软硬兼施”派,不单拥有良好的装备,还收藏了不少靓碟,加上独特的心得,这些都让他在发烧友间口碑极佳。
  自创招式,DIY大师“独步武林”
  大凡武林高手,总有自创招式,方能独步武林。报关员邝先生便是音响DIY高手,自己动手组装音响,20多年来升级换代了好几台功放机,装拼出来的音响和一些品牌机不相上下,朋友都称他手艺了得。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响设备的孜孜追求,20多年的爱好已经足以让一个普通人变成行家,邝先生对国内国际上各种音响器材的质量、性能了如指掌。
  “每个人对音响的感觉都不同,每个人的追求也不同,音响是一个十分讲究个性化的产品,但现在的音响产品几乎都是从流水线上按照统一的工业标准生产出来的,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由于个性化的需求,一台好的音响并不是用价格能够标出来的,市场上一台10万元的音响,可能并不比两三万元装配回来的音响让发烧友满意,这就为像邝先生这样的喜爱自己动手的发烧友留下了发挥空间。
  “玩音响要配合一个好的音响房,玩立体,Hi—Fi纯音乐,就要把音响的特质玩出来”,“要听到它的声像定位和结像定位在哪里,玩到成熟时,你就对自己这套音箱是什么声底都了如指掌”,“调动音箱每一个钉脚,CD机的每一个钉脚,每一个细节都会产生美妙的变化”,“周末夜里有时候自己一个人静静欣赏,不觉就听到三四点钟,耳朵就是这样练出来的。”邝先生将玩音响的心得倾囊相授。
  分道扬镳,开心最重要
  像梁先生、赵先生和邝先生这群因热爱音响而走到一起的好友,是否考虑过成立一个协会或者团体来加强交流呢?梁先生告诉记者,就在今年7月,江门就有数百名音响爱好者发起成立了青年音响爱好者协会,平时组织不定期的讲座、交流会、研讨会、联谊会以及外出学习等活动,但梁先生他们并没有加入。“虽然我们这帮发烧友也有二三十人,但一直是松散的联系,主要是不想因为玩音响影响工作”,“玩得开心最重要”。记者再三追问原因,原来,协会中有些是音响器材经营商,“商业味太浓了,我们玩得更纯粹”,道不同不相为谋,原来发烧友亦有门派之分。
传毒啦,传毒啦!------音响发烧友的心路历程
从朦胧到成熟
“什么时候开始对音响感兴趣?”——许多朋友都曾经这样问过我。
对此我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我对音响的兴趣是建立在对声音和无线电好奇的基础上的,从1980年到1984年这段时间,我也许只能算是一名小无线电爱好者吧。虽然只读小学四年级,但却已把舅舅那几本厚厚的《无线电》合订本装模作样似懂非懂地翻了一遍。如此的日子终于在1984年秋后的一个下午结束……原来,隔壁的蔡叔叔要移民香港了,他给我留下了一台“电子管柜式音响”, 为什么叫电子管柜式音响呢?因为外形参照老式收音机的做法——下层是一台由12英寸低音和号角高音组成的音箱,上面则连着一台电子管功放。我在第一时间用两根电线把家里那台“美多”收音机的信号输过去,然后放上谭泳麟的原版录音带……“呜呜”的交流声挺烦的,但随即被甜美的声音掩盖,噢,天哪!这是我当时听过最漂亮的声音,相比之下收音机的音质是那么的粗糙、虚伪!可以说,这台“土炮中的土炮”点燃了我对音响的热爱。于是脑海便冒出一连串问题:如何还能挖掘出更“新鲜、好玩”的声音?这些“小灯泡”咋能出声?那个大低音一拙一拙的究竟是干啥呢?还有,如何去掉那讨厌的“呜呜”声……无奈音响方面的书籍当时极为缺乏,上述问题总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好不容易“熬”到1987年的冬季,某一天我忽然从一本杂志上发现了一帮对音响充满着追求的人们!那年刺骨的严寒和发现知音的喜悦将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我赶紧把它在一个下午“连汤带汁”地吞下,那是怎样的满足感啊:Goldmund、YAMAHA、Technics、JBL、Tannoy等名器无不弥漫着高贵的气息,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不过从字里行间的描述中自己做做白日梦也好;平衡传输、桥接、负反馈这些概念得费些功夫才能理解,但为获得自己的每一次顿悟而用心钻研,功放、音箱的设计原理倒是越看越有滋味,真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弄出个成品来……
很自然地音响进入到我的业余生活中来了。下课后我的休息方式除了踢球外,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到图书馆借阅有关电子、电声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中大图书馆这类书刊几乎被我看了个遍。
2.有空就收集各种产品的资料。由于那时的进口器材对我来说无疑是“天上的星星”,于是就拿着797、银笛、湖山等国营大厂的产品目录,看着那些器材的照片和技术参数,我竟然也能够得到满足?!
3.到处“揩音响油”,以丰富聆听经验。那时在广州还没有像“海印”、“西场”这样大型的电器城,我只有每逢一、三、五便到散布在北京路、中山六路、人民中路、解放南路等地的音响店,有事无事地呆在那儿“揩一会音响油”,甚至连锗管功放组合音响也听得津津有味呢,而真正助我建立聆听标准的就是位于北京路“佳能维修中心”的那套系统,记得那套器材是:瑞士的Studer 730激光唱机、美国MCINTOSH(麦景图)扩音机、英国Tannoy(天朗)GRF音箱,这套系统即使在今天仍称得上是挺棒的,可想而知在80年代末它无疑更是“鹤立鸡群”了!这套系统让我真正地明白了音场、定位、音色、动态、低频等Hi-Fi元素的概念,也让我深深体会到音乐感染力的精髓所在……很幸运,在自己刚踏入音响大门的时候,我的耳朵并没有被误导!
自从在音响上玩出点名堂后,便常有些朋友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深深体会到一般发烧友的困惑。由于没有树立起明确的音响价值观,加上玩机经验不足,许多朋友在购买器材时常常不知从何入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出现诸如“搭配失调”、“难以找到合适器材”、“系统声音差强人意”等问题。当然,如果按自己的意见给他们一份器材名单是可以解其燃眉之急,但这显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一般的发烧友今天或许解决了问题,但明天又遇到了新问题怎么办?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吧,还有,音响是很个人化的东西,我喜欢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因此在口味方面我可能“误导”了你,最后,我所接触的朋友毕竟只占“亟待解惑”发烧群体中很少的一部分,很多人还在苦苦摸索,甚至“误入歧途”。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发烧友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聆听标准。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下面我拟通过一些发烧友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个人对声音的看法,来阐述自己对音响的理解,希望藉此对提高发烧友的玩机技巧和树立正确的聆听标准有所帮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你需要一副好耳机
相当一部分朋友在没有积累足够聆听经验之前,便迫不及待地购买器材,自己动手组合系统,但由于功力不足,出现摆位困难、音色偏差等问题的机会非常大,而且常常是不知哪个环节出了偏差——是房间的声学条件不好,还是器材之间的个性不合?又或者线材的选择不对口味?……这一大堆问题缠绕着你,无论你是否换机,都将在精神、金钱上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况且换机也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甚至会把你带入“死胡同”!
面对上述困扰,笔者的意见是:先明确大方向,次要的问题可以暂缓。能带给你较正确声音的捷径便是耳机,它可以在让你少交学费的基础上,较快地领悟到什么是乐器的质感,什么是“正常”的高频和低频,什么是动态范围,什么叫没有音染的重播效果……频响宽、失真小、瞬态好、灵敏度高是耳机的四大优点,在1000元级的耳机中,虽然音色各异,但毕竟比经过节目源、扩音机和音箱三个环节的系统的音色要公正得多。这样,你就根本毋须考虑摆位、搭配音染等一大堆烦人的问题,买回一副优质的耳机加上一台超值的激光唱机即可,AKG、Grado、SENNHEISER、Audio Technics等品牌均有很好的型号可供选择,在耳机的帮助下,将有利于较快地建立较正确的聆听标准,在发烧生涯中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在评鉴器材、唱片方面也能助你一臂之力。
(二)要做好房间的声学处理
关于声学处理的重要性,笔者在《音响之道在乎平衡》一文中已有详细的论述,在此我只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换器材根本不能解决因声学问题造成的‘衰声’”。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设计合理的器材均是追求平直的频响,假设你的房间有一个3dB的63Hz的峰,断不可要求器材恰在63Hz处有个3dB的谷。两者正好相抵!所以,无论你怎样换器材,即使是级数很高,改变的也只是音色,对根治“衰声”毫无作用,所以当你发现系统的声音存在某些缺陷时,绝不能凭一时冲动换机,升级以求“一劳永逸”,而应仔细分析房间“衰声”的根源所在,并作相应的声学处理,这才是治本之道!二是“摆位只是微调,声学处理才是大方向”。某些发烧友明知房间声学条件不理想,却懒得动手处理,以为问题只凭自己的摆位“技巧”便可迎刃而解,还有些发烧友不顾房间声学特性的实际情况,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某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摆位法则上”,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完全本末倒置!只凭些许雕虫小技,便想把复杂的声学问题处理好,可说是很不现实的。正确的理解是:先把房间处理作为努力的大方向,而摆位工作仅属锦上添花而已,绝非什么灵丹妙药。至于房间声学处理的方法,既要照顾到声音效果,又要考虑到室内的美观。因此,我的意见是不主张发烧友的家中弄得像试音室那样摆满吸音棉、扩散板的,最好是外表与一般的客厅无异,但内部已做了校声处理,做声学处理最好与房间的装修同步进行,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处理的重点主要是房间的六个面,而对声音影响最大的则为音箱的后墙以及音箱面对着的那面墙(即聆听者背后的墙)。房间的声学特性处理不好,就极易造成室内声场分布不均匀,具体表现为某些频率能量太集中,而某些频率的能量又特别弱。轰隆作响的低频驻波同样属于这种情况,但也许你想不到“系统无低频”的现象亦同样是由声学特性不良造成的,某些发烧友的音箱低频出不来,就抱怨是不是房间吸音吸得过份啦,其实不是吸得过量,而是吸得不够——低频在房间有强烈的反射,与入射低频相互叠加,就很有可能出现在房间的某些区域某个频率的低频不足的情况!
根据个人经验,音箱背后的那面墙毋需作太多吸音处理,以获得深远的音场,如果觉得高频反射太强,可挂一张1.4m×0.8m的挂毯加以改善,而音箱面对的那面墙则作强吸音处理,并且以吸收低频为主,措施是把整面墙做成一个“薄板共振吸音装置”。可在离墙5~10cm处作一排直到天花的“龙骨”,然后在龙骨方形的框架内全部填厚度5cm以上的超细玻璃棉,最后把9mm厚的夹板固定在龙骨上,并覆盖整个墙面直至天花,在夹板贴上透声的薄墙纸会更加美观,切忌在夹板上涂乳胶漆。侧墙分上下两部分处理,下面做约1m高的墙裙,方法与上述的薄板共振吸音装置相似,同样是与侧墙留下5cm以上的距离,在此距离构筑龙骨,以和侧墙形成空腔,并在龙骨的方形框架内塞满玻璃棉,然后覆盖9mm厚的夹板,上面可在墙裙顶部钉上龙骨直至天花,并在龙骨的间隙填满超细玻璃棉,外面直接包裹透声的天然织物即可,经过这样处理后,侧墙对高低频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天花方面可通过龙骨、超细玻璃棉,夹板做一个平面吊顶,同样成为一个“薄板共振吸音装置”,至于地板,取其对低频有良好的吸收作用,铺复合木地板即可。地板上可铺一张尽量大的厚地毯,也许有的朋友对完成上述吸音工作有一定困难,这时低频的吸收可通过在音箱面对的那墙做一排木质的大衣柜或大书柜来实现。内部应塞满棉被或唱片、书籍等物品,记住千万别用玻璃柜门噢。
(三)在搭配时的一些细节不容忽视
首先是对低频的看法,强劲、深沉的低频是许多发烧友的至爱,但对于音箱来说,低频的再现是相对困难一些的,特别对于箱体及单元口径较小的书架式音箱更是如此。因此,对于一般平价的中小型音箱来说,要企求它们能播浑厚有力的低频是既不公平也不现实的,但某些对低频有特殊嗜好的朋友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想出大价钱,却非要音箱有良好的低频表现,而且往往以此作为衡量音箱的最主要标准,殊不知这样很容易就会步入误区,某些不良厂家就利用发烧友的这种心理,刻意提升低频中段的某些频率,虽然实际上其产品低频的延伸性及平直性并不好,但在人耳较为敏感的频率上一提升,它的音箱就给人以量足、有力的印象,发烧友不明就理,即极易上钩。在某次音响展上,笔者就曾经见过一对售价仅2000多元,使用5英寸中低音单元的国产书架箱的“量感”竟比一对18000元,使用8英寸单元的英国落地箱还足,你说夸张不夸张!另一种情况就是摆位时欠合理,以为那种驻波造成的浑浊、起哄就是“低频”好的表现,而对低频的瞬态、质感以及其它频段的平衡性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对于低频的正确态度应是“宁缺勿溢”,那种夸张的低频实际是与高保真的原意背道而弛的,完全可以扭曲你的聆听标准,对于低频有“特殊嗜好”的朋友,笔者建议你多到演奏现场听听,或许你会发现鼓、钢琴、大提琴的声音与你的想像完全是两回事!你要记住:强劲、深沉的低频完全不是5000元以下音箱所应承担的义务,在高保真的前提下,要实现你对低频的梦想,请寻找更贵、更大型的音箱。否则,就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以笔者个人喜好,那些低频量感虽少一些,但瞬态、质感、平衡度较佳的产品反而更加可取。
二是在搭配时不要太迷信名牌,反而是要在购买器材前后须多花些时间。
广告做得多,加上大堆肉麻的吹捧,某些品牌就能成为众人仰望的“名牌”,价格也随之被炒抬高到不合理的位置,问题是,某些昂贵的“名牌”其实并不好听!但有的发烧友就是被这类牌子的名声所累,明明自己不甚喜欢,却用诸如买了这种器材后在众人的面前脸上就有光了,它的外形真高贵,声音肯定也不错,现在我觉得它不好听,也许是我功力不够,买回去煲煲就有靓声了等等的借口去说服、欺骗自己,最后让荷包、精神双双受累!其实,这样的事倒在日常屡见不鲜。某日,笔者陪一朋友去买扩音机,他非指定买某数万元的美国大力后级不可。皆因港台传媒一致叫好!接上一试,天那!这是什么样的“靓声”?——机械、冷硬、粗糙,哪有音乐感染力可言?!同行数位资深金耳朵也纷纷印证笔者的说法。事后,我问那位朋友为什么非此机不买,他也不好意思地搔搔头——“其实我也不喜欢,但书上都说好,于是我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呜呼,如此买机,焉能不出问题?!给自己多点信心吧,面对某些品牌,你得敢于告诉自己——我不喜欢!音响是很主观性的东西,没有自我就极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搭配的东西自然不会合口味,有时名牌的东西不一定像它所说的那么好,而且价格也不应炒得那么高,反而某些不大出名的器材的性价比或许更高,请相信自己的感觉吧,当然,这是建立在你已有一个正确的聆听标准之上!
在购机前千万不能心急,需要一段相当的时间去揣摸器材的脾性,最保险的办法就是逛电器城时身上不要带钱,以免被音响店的伙计用激将法,怕脸上挂不住便勿勿买下了。首先要确定的环节是音箱,试听时可用各种音色类型的扩音机与你初步选中的音箱搭配,其目的一是总结出该音箱的个性,二是试试它与何种扩音机搭配较合自己的心意。选定音箱后就到扩音机和激光唱机了,这时你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以为随便拿一对别的音箱一试就可以找到自己心爱的机种,但实际情况是,许多你在店里选中的功放,拿回家后和音箱一配就不对味了,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这方面的遭遇。所以,扩音机的选择与你所购置音箱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在店里有那种音箱当然好,但若没有的话,你千万不能怕麻烦,就算抱着你对宝贝箱满街找“婆家”也值得的!免得图一时方便,换来日后的懊悔。
当所有的器材都买齐后,并不意味着你已经大功告成了,实际你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占最多时间当然是摆位了。关于摆位、房间声学特性的改善,笔者在以前的文章及本文的前半部分已有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接着器材的避震功夫要做足,有的发烧友随便把音箱放在地上,有的摆放CD机的架子用手一推便摇摇晃晃……如此做法怎么会有靓声?建议选择坚硬、牢固且经过精心设计的音箱架和器材架。此外,CD机等器材以花岗岩承托,CD机、扩音机及音箱加避震钉等做法,对改善音质还是有一定裨盖的,各位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试。最后,我还想谈谈对线材的看法。目前,有不少朋友不是很重视线材的使用,存在着档次偏低或搭配不当的问题。就个人意见,在10000元以下系统中,线材的投资应有15%左右的比例,如果你不是对某种音色或品牌有特殊偏爱的话,你则毋须购买一些太贵而且个性太强的线材。因为此类产品极讲究搭配,经验稍不足,音色常与你的期望值差个“十万八千里”。所以,对于一般的发烧友,可选择一些性价比较高,而且音色较中性、平均、透明度好的产品,这类线材无论与何种类型的系统搭配,声音通常都会让人接受,像Cable Talk、XLO、Audio Note、Audioquest等均是值得留意的品牌。
(四)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你是在听“音乐”还是在听“音响”?
这个问题可能你会觉得奇怪,音响不就是用来播音乐的吗?不听音乐那我们还可以听什么?不错,音响是重播音乐的工具,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升级、摆位、校声等等均是为了让音响能更好地再现音乐的原貌,可惜有相当一部分朋友不知不觉地掉入了“听音响”的怪圈:表面上他们是在听音乐,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叶公好龙”——想在音乐的片断中寻找能激起其兴奋的“Hi-Fi元素”。这些Hi-Fi元素包括“显微镜”般的细节、“能吓出心脏病”的动态、钻入后墙若干米的音场等等。因此,纵使有委婉动听的音符,但他心里早就期待着上述的兴奋点出现,一旦碟中的Hi-Fi元素稍多,便好不得意——CD即被誉为“天碟”、自己那套器材好似傲视同侪一般……“听音响”的朋友最明显的举动就是这张唱片只听某一Track,那一张唱片留意几分几秒的表现,要让他耐着性子听完一张没有多少Hi-Fi元素的古典音乐唱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甚至是活受罪。若要讲到音乐的内涵、指挥对作品的理解、乐队的演绎特点、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等问题,更是一问三不知,因为除了那些Hi-Fi元素外,他已经将其它东西弃如敝屣了!
如果音乐的用途沦落至此,音响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你辛辛苦苦,攒下的几千、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器材,这时很可悲地成为一个“效果发生器”的角色,它的效果包括低频、音色、音场、动态、分析力。它的作用仅是为了在和别人“斗机”时让你脸上有光,它的价值只在一片叫好、惊叹声中暂时体现!事已至此,你不觉得有点本末倒置吗?真的,如果你的兴奋仅产生于Hi-Fi元素出现的瞬间,而非音乐的本身,我劝你还是不玩音响为妙!因为它和你付出的精力和金钱不成比例,而且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倒不如移情别恋吧,如上网、泡吧、Disco或者打网球之类似乎更直接些。
我喜欢的声音
那么我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声音呢?说老实话,我个人的口味随着阅历的增长是不断改变的。
最早,我喜欢的是一种甜润、丰满的声音,因为1990年前后,国产音响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失真、染色、频响狭窄、信噪比恶劣的现象在国产器材身上屡见不鲜,而进口器材不仅品种少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集中在低价产品上,在此档次音质有过人表现者可谓凤毛麟角,相信稍有资历的朋友对那时平价日产CD机的数码味仍记忆犹新吧。所以,当时我在心底里便充满了一种对“无刺激性”声音的渴求,1991年我买下了第一套音响组合:NAD 3020扩音机、Monitor Audio 7音箱、Technics SL 440激光唱机,它们在90年代初曾风行一时,成为购买平价音响器材的首选。NAD 3020被誉为“音响界中的一棵常青树”。其中卓越的性价比让它成为平价器材中为数不多的经典。NAD独创的“气囊功率”和“柔性剪峰”电路,令3020虽然只有20W/声道,但却拥有不俗的控制力和驱动力,在大动态时至少没有太多恼人的失真,此举正合我意。Monitor Audio 7俗称“猛仔7号”,荣膺《What Hi-Fi?》五星评价,在当时也是红极一时,它的低频并非十分强劲,但中高频却相当清澈、透明。而我选择Technics SL 440激光唱机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它的数码味很淡,这在当时1000多元的机种中确实难能可贵。由于Technics是“比特流”的先行者之一,再加上独创的MASH技术,总有一股淡淡甜味,非常悦耳、动听。这套系统的声音是怎样的呢?——甜润、清晰、空气感一流!如果不是对声音有特别的研究,一时半响的还挑不出它的毛病呢。两年后,一台使用KT88管的合并式胆机又加入了我的系统,那种甜美、丰满的程度更进一步,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我都是在那格外诱惑的人声和小提琴乐韵中度过。
但到了1996年,我不再喜爱那种甜甜的、很能讨好耳朵的声音了,因为每一次听完现场的演奏后,我总觉得乐器的声音并不似我套系统般“甜”,现场的乐器声注重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效果,并不刻意强调些什么,但总能随时拨动你的心弦,也就是说,现场的演奏效果并不凭矫操造作、搽脂抹粉来取悦你,靠的是一种能引起心灵共鸣的音乐氛围。对了,那时我的系统缺乏的正是这种氛围!那么,它原有的“甜味”是什么呢?在现场中本来是并不存在的呀,由此看来,这种甜味应该是一种声染色,一种美丽的失真。于是,我又换了系统,它的声底相当清淡无味,许多听惯胆机的朋友竟一时适应不过来,新系统的音色很率直,能毫不留情地把录音瑕疵暴露出来,令我发现某些所谓的“天碟”的声音竟是那么假!高分析力和强横的动态是其拿手好戏,纤毫毕竟的细节,深远无边的音场以及毫无压抑的的高潮,常能汇成浓烈的现场气氛,令我的思绪随着音乐的飘动飞向乐曲描绘的那片天空。
最近,我又有了换机的冲动,音箱是想玩得更高级了,但扩音机的“新欢”却比旧爱更便宜,有没有搞错?——别人都是越玩越贵的,你怎么倒了个?没错,虽然新欢的身价稍低一些,但它却能再现我喜欢的声音。我觉得玩音响到一定层次,有时并不是贵的器材就一定能达到你的要求,有时便宜一些的机种反而会更合你意,甚至有更佳的表现!再次提醒:请相信你的直觉,请相信“对器材脾性的了解比对器材身价的了解更重要”,千万不要被某些器材的名声、身价和外表所迷惑!话又说回来,我又喜欢上一种怎样的声音啦?概括地说我希望我的系统的声音收得很好——由于收得好,它的声底没有刻意的煽情和渲染,一切都是那么冰清玉洁;由于收得好,各个频段之间达成完美的平衡,既不夸张也不缺失,有着清晰的层次感;由于收得好,音像不会膨胀模糊,营造出锐利而实在的音像轮廓;还是由于收得好,它完全达到了静如处子,动似蛟龙的境界,一切动静起伏尽在掌握之内,谈笑之间!
吹毛求疵的音响发烧友
  如今的各种各样发烧友越来越多,手机发烧友、电脑发烧友、摄影发烧友,但是看过了这么多的发烧友,还是发现最疯狂、最能烧钱的还要算音响发烧友。不信,你看看:笔者认识的一位音响发烧友小李,去年花了几十万买的新房,最近却把豪宅的客厅窗户都封了,窗外房产商用来炒楼价的傍水美景全看不到了,当初为了能看到这些美景他多付出了每平方米近600元的代价,他却说为了音质的纯正,这么做值!前两天小李跟老婆大吵了一架,原因是老婆拖地的时候,把音箱挪了一下位置,虽说只是挪了一厘米左右的位置,这对于小李来说简直是山崩地裂,因为原来的最佳位置是他听了三天三夜,还请专家来鉴别的“成果”。小李说自己对音乐的痴迷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7岁那年,父亲把一个“黑色的大盘子”放在唱机上,按下开启键,随着“盘子”的转动,一段优美的音乐立刻响起。从此,小李一发不可收。迄今为止,他已经在欣赏音乐的大千世界里徜徉了20余年。在小李收藏的近万张音乐唱片中,有不少是不同演奏者演奏的同一音乐作品。像马斯卡尼的经典歌剧《乡村骑士》,小李拥有17个不同演出版本,而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他的收藏版本竟达80余种。开始成为一个地道的音响发烧友,是工作了有经济基础以后,一次买了一张20元的DVD,在电脑上看觉得效果不好,结果跑去买了一部DVD机,买了DVD机觉得电视效果不好了,又换了一部电视,之后又觉得扩音机不好,换了一部5.1声道扩音机,因为有了5.1声道扩音机,又多买了三个音箱……结果因为买了一张20元的DVD,花了两万多元来“配套”它,之后又忍不住整套全升级了一次。迷上音响后,小李称就向投入到了一个永无止尽的工作中去。“光是线,就有无数的讲究。在电脑发烧友看来,线就是连结A到B的工具,能通电流就行,但对于音响发烧友来说,可不一样,铜线、银线、金线;单股线、多股线;硬线、软线;包皮线、裸线,它们的音质都是不一样的,不要光看“通电流”那么简单的需求,里面就大有学问,因为电流分高频和低频,低频的电流会走线的中间,高频的线只走线的表皮,这叫集肤效应,而线与线之间,又会产生电容,所以线材处理得不好,高频就会损失……一次我非把音响器材的原装电源线,换成一条名贵的手臂般粗的发烧电源线,觉得音质特别的不同,其实别人听了说差不多,但是我不换就是觉得不舒服。”“一条线平则几百,贵则几万,最要命的是换线只是外围功夫,真正的飞跃还得换器材才行,这就要命了,换器材分分钟都是过万开销,而且最可怕的是换器材往往是先换了件便宜的器材,搞到后来整套都换了。所以音响发烧友千万不要轻易跑去别人那里听音响,因为以音响发烧友吹毛求疵的脾性,一听见别人的音质好,就忍不住要破财升级。”
音响发烧友的老婆语录!
1、音箱只要能发出声音就行了,要那么好干什么?
  2、你以为自己有多少音乐细胞?
  3、世界上有几个人像你这样神经病?
  4、音箱放在墙角不是照样很好听吗?
  5、你说放这么响才用了0.1瓦的功率?那你买那么大的功放干什么?
  6、音乐只有很轻很柔才好听。
  7、要放交响乐到外面去放!
  8、他那对正宗日本原装的索尼音箱也没有你的音箱贵。。。。
  9、你再把音箱搬来搬去,再刮坏地板——我就叫收废品的过来把你的音箱卖掉!
  10、如果你想买新的,除非把这些旧的处理掉。
  11、还要升级?除非先把老婆儿子卖掉!
  12 那几根线要千吧圆(实际上将近一万圆),你是不是脑袋灌水了。
  13 这个箱子这么小,还不如买个大的,好看的。
  14 人家在商场里买的一套七八个音箱价钱还不到你这对的一半。
  15 你以为你能听出什么东西。
  16、正版盗版不一样听吗?
  17 这对音箱与我们的家俱颜色一点不配。
  18 你这套过时了,隔壁家的音响有好几对音箱的。(CAV)
  19 拜托听音乐的时候不要拉关窗拉帘子好吗,空气不好。
  20 你这对箱子这么小就要二万多吗,人家的箱子比这大得多才三千块。你是不是上当了?
  21 你听你的音乐,我看我的电视,我把音量拧小点就可以了,你又不是听不见?
  22 你的器材是不是质量问题啊?为什么听交响乐一会大声一会小声?
  23 把你的那个大块头往后挪一挪,我要拖地!
  24 为什么不买个能放DVD的CD回来?
  25 你买什么我才不管,只要能让我唱卡拉OK就行。
  26 你去参考一下隔壁王姨家的音响嘛,她家的也是牌子货来的。
  27 不得了啊!听说现在一条线就要好几百。。。。你的线不会那么贵吧?
  28 这么大一堆厅里放不下了,为什么不放几件到书房里?
  29  刚才儿子用小刀扎了喇叭一个洞,不过没事,我听了还能响
  30 擦玻璃不够高,把脚架拿过来堑脚。
  31 我们主任好小气,这么多年了还在听他的破黑胶,他又不是买不起CD
  32 你的机器(胆机)上怎莫还有灯泡呢?劣质灯泡啊一点也不亮。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箱空箱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