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该由谁来拯救2018光伏产业会倒闭吗业

当前位置: >
高大上?血泪史?光伏630是什么意思?
来源:索比光伏网
近几年,光伏业新添了几个热点词,领跑者、、1230,听起来十分高大上,殊不知,这却是部分人的&血泪史&。那么,?
光伏630起于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
通知限定,日以后备案并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执行2016年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2016年以前备案并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但于日以前仍未全部投运的,执行2016年上网标杆电价。
轰动光伏业内的630就由此而来!
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的通知》,2018年以前备案并纳入以前年份财政补贴规模管理的光伏电站项目,但于日以前仍未投运的,执行2018年标杆上网电价。这意味着2018年将迎来又一轮的630抢装。
如果你的电站在日前完成备案并纳入以前年份财政补贴规模管理,还想享受2017年的上网电价,就需要在日前建成并网了,如果在限期内没有完成,只能按照新出台的上网电价政策计算。
也就是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日前备案并纳入以前年份财政补贴规模管理
2.日前并网
此外,最新的通知表明,自2019年起,纳入财政补贴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全部按投运时间执行对应的标杆电价。也就是说,2019年将不再有光伏630!
广东应对气候变化处
东莞发改局
江西发改委
三湘都市报
新能情报局
中国经济网
广西发改委
张家界三农网
国家能源局华北监管局
落基山研究所北京
商务部网站
中国能源报
南方能源监管局
能见Eknower
内蒙古发改委
江苏能源监管办
集邦新能源网
索比光伏网
世纪新能源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内蒙古日报
索比光伏网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国际能源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光伏能源圈
呼和浩特日报
电力电子网
门窗幕墙联盟吧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中国政府采购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能源互联网电改
PVInfoLink
集邦新能源网
PVInfoLink
索比光伏网
集邦新能源网
索比光伏网
智通财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索比光伏网
中国广核集团
EnergyTrend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
中国环保在线
国家能源局
中国新闻网
新能情报局
中电新闻网
同花顺财经、光伏荟
索比光伏网
计鹏新能源
能见Eknower
索比光伏网
国际能源参考
中国能源报
国际能源小数据
国际能源小数据
国际能源小数据
索比光伏网
国际能源小数据
国际能源小数据
索比光伏网
中国能源报
华夏能源网
国际能源小数据
中国能源报
中国能源报
中国能源报
活动地点:安徽省合肥市皇冠假日酒店
活动地点:广东 广州o中心皇冠假日酒店
活动地点:威海
活动地点:河南·郑州
活动地点:江苏无锡·君来世尊酒店曲靖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一周经济第二十一周
来源:综合科
点击数:27
更新日期: 文章录入:吴斌
●光伏大佬致信新华社:望主管部门听取行业合理诉求
●增加约束 &严防工矿用地土壤增量污染
●中国力推结构性去杠杆 &新经济将获“养分”
●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
●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的新视角
●从源头管住“奇葩”文件
光伏大佬致信新华社:望主管部门听取行业合理诉求
财联社6月6日讯,6月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业界称为“5路31新政”),新政中明确:2018年在国家下文前各地不得安排需国家补贴的普通电站;对分布式光伏进行规模管理,2018年安排10GW;此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分布式光伏全电量补贴降低至0.32元/度等。
6月3日,11名光伏大佬致信新华社,发表“关于企业家对三部委出台531光伏新政的紧急诉求”的联名信。
关于补贴,他们表示如果把全社会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全部收上来,缺口就会大大减少。现在中国每年给火电的补贴有1000亿,而且是财政保证,那为什么不给光伏这个清洁能源做到补贴不拖欠并及时到位,从2015年底到现在拖欠光伏的补贴已经达到1000多亿。
关于是否需要补贴,光伏大佬们认为,在国外最低光伏电价可以做到0.14人民币,但他们是零地价、零税收、融资成本不到3%,甚至还有补贴,而我们建电站土地要高价租金、还要上交各种税,有时一个荒山,甚至废矿都要交土地占用费、林业复耕费,各种道路占用赔偿费,包括电力三产公司的漫天要价,还有地方政府要求的配套投产、扶贫要求等等,融资成本也很高,这样使非光伏系统投资成本大大上升。
所以,光伏行业要真正平价上网还需要3-5年时间,行业需要继续支持。但5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一出台引起了全行业的巨大反响,大家都觉得天要塌下来。
标杆电价下调大家可以接受,毕竟系统成本在降,对于布式光伏电力市场化交易大家热切期待。
现在关键问题是: 一、文件突然发出并马上执行,没有给大家留有时间,因为大家许多项目是按国家能源局以前发布的文件要求在建设,现在一下没有了指标没有了补贴,那项目是否还要继续干?损失由谁承担?
二、按照文件精神今年新增光伏装机没有普通地面地站指标,许多企业是根据国家能源局2020光伏发展规划在做扩产计划,国际市场有增长估计也远远抵不上国内的下降,这样对行业企业影响会非常之大。
三、对于分布式光伏工商业自发自用,以及户用光伏这种最好的应用方式,这几年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特别支持,加上光伏企业的不断大力宣传,工商业主及民众已经开始接受这个新生事物,而且这是我们今后光伏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如果今年5月31日后没有并网项目、没有补贴,对他们尤其全国10多万的家庭是很大的打击,甚至会引发社会矛盾,从而会影响今后这个重要市场的发展。
所以,强烈建议给予已经合法批准开建的项目一定的缓冲期。大家完全理解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压力,愿意与国家相关部门共同来承担,但只是希望变革不要太激烈,怕行业承受不了,一下陷入困境,这样对行业会是一个很大打击,同时,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多听听行业意见,决不能出现一切而且违背以前文件精神的新政策。
增加约束 &严防工矿用地土壤增量污染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为加强工矿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防控工矿用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提供了制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办法》是继《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后,又一个重要部门规章。至此,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制度体系不仅覆盖了针对污染地块的宏观治理指导,更有针对农用地和工矿用地更具针对性的制度要求。
三个规章悉数到位实际上也共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实际上,这不仅是对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土十条”)明确提出“发布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部门规章”的具体贯彻,更充分体现了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全过程管理的工作思路。值得期待的是,三个部门规章的落地实施对于推动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各项任务,打好净土保卫战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土壤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样事关当前国家对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的贯彻。因此,保护好土壤环境自“土十条”打响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役号角之时就已释放出被决策层将其纳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积极信号。从维护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可认为,“土十条”的出台,于我国日益严峻的土壤污染现状而言堪称一场迟来的“及时雨”。毕竟,伴随我国工业化以及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土壤污染已经成为我们取得经济成果的巨大代价甚至是“牺牲品”。
由此,对“土十条”的贯彻落实进度就决定了拯救土壤环境的关键之处。而贯彻防治要求,具体可操作的机制必不可少,其中,“防治在先”的理念之于杜绝土壤污染增量而言至关重要,这一点在《办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办法》定位于防止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工矿用地本身造成的污染,即重在防止出现新的污染地块。防止工矿企业活动废水、废气及固体废物等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由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规范。
而有了“防治在先”的理念,更需要“治理跟进”的决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对污染问题的治理逻辑,土壤污染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特征决定了土壤治理难以速成,它是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事业。因此,确保土壤污染存量不增加、保护好既有土壤不被污染侵蚀是首要任务。其次,就必须要尽快通过法律明确科学技术路线选择,对存量污染土地展开治理修复。
对于防控,除了上述三个部门规章明确的有关要求势必落实外,“土十条”还要求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显然,这些都有益于对土壤环境实施有效、科学防控,杜绝污染面扩大。
对于治理,实际上,国家已经明确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即国家将在典型地区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诚然,若可借助三个规章落实契机推进我国土壤环境保护践行“防控在先、治理跟进”的实施路径,同时确保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加快推进并出台,形成依法行事的格局,扭转当前我国日益恶化的土壤污染形势,亦将指日可待。
中国力推结构性去杠杆 &新经济将获“养分”
中新社北京6月5日电 (记者 王恩博)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中,高杠杆率是必须攻克的难关,中国正发力化解这一隐患。
2017年之前的一段时期,中国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2012年至2016年,年均提高13.5个百分点。随着官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防风险放到更重要位置,到2017年中国宏观杠杆率上升速度已明显放缓,仅较上年上升2.7个百分点。
资料图:中国人民银行(央行)。中新社发 杨明静 摄 CNSPHOTO
在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看来,当前中国金融与实体部门去杠杆都已取得一定成就。他向记者举例说,中国企业债务占GDP比重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未见上升,国企的这一数据甚至还出现下降。预计到明年下半年,企业债务增速将回归到与GDP增速基本一致。
进入2018年,中国继续积极稳妥推动去杠杆。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统计,一季度去杠杆保持了较好开局,结构性去杠杆成效明显。
具体而言,一季度,中国包括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实体经济杠杆率较去年末仅微升1.6个百分点;在金融部门,资产和负债两方统计口径的杠杆率均有所下降,资产与负债间缺口进一步收拢。
对于下一步去杠杆路径,此前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定下基调: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尽快把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
邢自强分析说,当前官方主要强调宏观稳杠杆,即一些部门结构性地去杠杆,另一些则以稳为主。例如对国企要加强资产负债率考核,对地方政府则要严管非标、信托业务;与此同时,由于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相对稳健,只要加杠杆速度控制得当便可。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亦指出,当前去杠杆主要针对地方政府和国企,对居民部门应着重于控杠杆,中央政府则可适度加杠杆,加大对民生环保等领域投入,对新经济和民营企业好的加杠杆也要鼓励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经济增长向高质量转型的当下,新经济已逐渐成为发展中坚力量,但融资渠道不畅依然困扰相关企业。
尤其在互联网等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创立之初风险较高且缺少抵押品,只能与权益融资对接,而当前中国权益类融资市场规模还难以提供足够支持。
任泽平表示,中国民营企业经历了漫长市场化出清,资产负债表修复状况较好,部分行业和企业杠杆率已降至合理水平,具备重新加杠杆的条件。尤其是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具备广阔发展空间,需要政策鼓励和支持。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有关方面已行动起来。中央网信办和证监会日前联合发文称,将拓宽债券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网信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等。上海证券交易所也表示,将支持新经济企业发债和资产支持证券融资。
中国央行新一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亦明确了对新经济的支持。央行称,要加大对养老、教育、健康等新消费领域,以及创业创新、科技、文化、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此情况下,中国新经济成长有望获得更多“养分”。长江证券研究所宏观部负责人赵伟表示,随着结构性去杠杆助力中国经济加速转型,推动过剩产能、“僵尸企业”加速出清,将为新经济、新动能腾出加杠杆空间。
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
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应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为主要目标,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提升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家间经济角力和竞争的主战场,彰显着综合国力。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创新驱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制造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创新活动密集、发展空间广阔等特征,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体和中流砥柱。德国、美国、日本等创新强国正是通过将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应用到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应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为主要目标,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提升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全球制造业变革新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孕育突破,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发展战略,纷纷提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战略布局,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并带来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全球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等新趋势。
(一)“大物移智云”加快发展,生产方式更加智能化
随着“大物移智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日益渗透融入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推动产品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主要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均把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发展的主攻方向,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发展工业互联网、法国实施未来工业计划等,一些跨国企业也纷纷加大智能化改造、先进机器人研发的投入力度,传统制造加速向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转变。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发达经济体中15%-25%的企业制造将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而新兴经济体中该比重将占5%-15%。
(二)规模化生产向定制化生产转变,组织方式日益网络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发展,带来制造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也推动了制造企业组织流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成为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与此同时,网络发展带来的众创、众包、众筹、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可以汇聚全球的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生产研发服务,网络协同创新成为新的风向标。
(三)生产制造和服务环节加速融合,产业链条服务化趋势明显
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程度的加深,服务化已经成为引领制造产业升级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制造业走向高级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服务型制造日益成为新的产业形势,推动制造企业从单一产品提供商向产品与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转移,推动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兴起。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通用电气公司(GE)、耐克(NIKE)、罗尔斯-罗伊斯航空发动机公司(ROLLS-ROYCE)、米其林轮胎等众多知名跨国公司的主营业务都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型。
(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产过程加速绿色化
随着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矛盾的日益突出,为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绿色化转型战略和理念,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理念不断兴起,“绿色制造”等清洁生产过程日益普及,节能环保、新能源、再制造等产业快速发展,并成为发达国家重塑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世界工厂,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总量规模大、参与国际分工程度高,在全球制造业占据重要地位。
(一)总量规模全球第一
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不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成为支撑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国际比较看,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 居世界第四;2010年为19.8%,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工业大国;2015年已高达26.7%,比排名第二的美国高9个百分点,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受市场需求规模逼近峰值、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制造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双重影响,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钢铁、冶金、电解铝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出现大量产能过剩,增长乏力;而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却保持较快发展,先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2017年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提高至10%左右。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和占比提高也是工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表现,近五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3%以上,比全部工业快6个百分点以上。部分先进制造业前沿领域表现颇为耀眼,2017年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同比分别增长68.1%和51.1%,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大型飞机、5G通信等重大项目也加快突破发展。
(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08年的0.61%增加到2017年的1.1%左右,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根据德勤全球消费与工业产品行业团队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编写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2016年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指数位居全球第一,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从创新能力看,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共同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在128个经济体中名列第22位,比2012年提升12位,成为该报告发布10年来第一个跻身全球22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一是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矛盾凸显,有效供给不能完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需要提高供给侧对消费结构升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二是“大而不强”问题突出,部分行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不高;三是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体制机制束缚问题突出;四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遇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分流”两头挤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
我国制造业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为应对新一轮全球制造业领域竞争,切实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我国应把握发展机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断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一)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工业基础能力直接决定着产品性能和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四基”发展严重滞后,使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必须加快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高端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梳理出需要重点攻克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制约,集中力量予以各个突破。
(二)促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着力攻克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二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实施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三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通过创新设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等,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四是注重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工程”,重点支持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技术改造、共性技术研发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推动传统产业内涵式发展。实施创新成果转化促进行动,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改造提升。实施清洁生产行动,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节水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
(三)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质量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技术创新的过程。为此,要把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增强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按照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署,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
(四)推进“制造业+”发展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步伐加快,制造业与相关产业和要素深度融合,催生更多引领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为此,要把握“制造业+”发展趋势,按照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新要求,促进“制造业+科技”、“制造业+金融”、“制造业+人才”等要素深度融合,催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五)切实改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也是竞争力。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特朗普制造业回流和新兴经济体加快制造业发展的竞争态势,一是积极挖掘潜力,针对企业用工、税费、物流、融资、能源等成本问题,采取务实措施,降低实体企业成本,二是需要从体制机制的改革上发力来提升营商环境质量,加快完善现代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以政府效率提高换得制造业效率改善。
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的新视角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产业升级的路径如何选择?现实表明,传统的产业升级通常是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资本密集型,可自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技术革命后,不少企业直接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技术密集型,还有一些企业一经设立便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为何出现不同的路径?决定产业升级路径的依据是什么呢?
产业升级的传统路径依赖
产业升级是一个产业由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演进的过程,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产业保持不变,比如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农业,农业本身的性质没有改变;二是产业的生产效率或产品附加值要增加,如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技术含量也大大提升。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产业升级大都遵循一个相同的发展轨迹,即从手工生产到机械生产再到现代化生产,若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来衡量,即是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资本密集型。从农耕社会到工业化时代,产业升级大多沿着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的路径升级,直到第三次技术革命前,这一路线构成了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
从竞争的视角看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20世纪4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产业升级路径出现了新变化。有的企业并没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资本密集型,而是直接升级为技术密集型,像国内家电制造业的格力、美的等,服装制造业的申洲、迪莱等;有的企业一经设立便是技术密集型,如享誉全球的苹果、微软等高科技企业。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究竟是什么?事实上,产业之所以升级,归根结底源于竞争。在某个产业内,不同的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相互展开竞争,竞争使得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从这个角度看,讨论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需要首先弄清竞争的含义与方式。
关于竞争,经济学通常将其分为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所谓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有众多的企业,每个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小,并且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完全竞争是指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有一个或少数大企业独占市场,并通过操纵产量与价格取得高额利润。但如果具体到某个企业,却往往很难判断它是竞争性企业还是垄断性企业。举个例子,福建武夷山地区有数百家加工牙签的竹制品企业,市场竞争很充分,但其中有一家名为正华竹木的公司,不仅专门为全球顶级的食品厂商供货,而且可以自己定价,产品价格遥遥领先。这说明,竞争与垄断很难截然分开。既然如此,在分析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即从市场价格的形成方式来对企业进行分类。
现实当中,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如果从价格形成的机制看,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受价企业;另一种是觅价企业。受价是指企业不能自主定价,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觅价则表明企业可以自主定价。对受价企业而言,产品的市场价格被锁定了,面临的是成本竞争。而觅价企业有定价权,面临的是觅价权竞争。根据成本竞争与觅价权竞争这样一个分析框架,对于产业升级路径就可以得出两个判断:第一,如果企业是受价企业,那么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必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则该企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第二,如果企业可以自主觅价,但由于觅价权存在竞争,企业为了争取超额利润,必重点加大技术研发(人力资本)投资,则企业不断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对于受价企业,当机器生产率高于劳动力生产率时,企业就会用机器替代劳动力。所以企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也就意味着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而生产效率提高,表明企业在总产量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所需的时间减少,也即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了。而当总产量不变时,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会提高企业利润。正因为此,受价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
现实中支持这一判断的例子很多,比如东莞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通过“机器换人”实现了升级。五株是一家以生产手机电路板为主的电子企业,为苹果、三星等品牌企业代加工,曾经是劳动密集型企业。2010年以来人工成本每年增长10%―20%,为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五株从2012年开始投入了几亿元引进最新设备,替换掉了三分之一的工人。以2013年为例,五株公司花50万元购进了一台全自动钻针研磨机。设备改造前使用的是手动钻针研磨机,车间需要的人工总数为24人,产量为每天7.2万支,产品合格率为90.2%。而使用全自动钻针研磨机后,车间需要的人工总数仅为8人,产量为每天11.7万支,合格率达到了98.5%,提升了8.3个百分点,直接和间接共减少59人,生产效率提高了6.5倍。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产值每年递增10%,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
对觅价企业而言,由于对产品拥有主动定价权,因此提高价格也不会对市场需求造成影响。比如苹果手机,虽然价格一代高过一代,但消费者依然趋之若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成本上升,企业也可通过提价将增加的成本转移给消费者。由此可见,觅价企业与受价企业明显的不同,是前者争取超额利润主要不是通过降成本,而是牢牢掌握定价权。换句话说,由于觅价权同样存在竞争,一个企业现在有了觅价权并不代表未来一直就有觅价权。因此有觅价权的企业为争取超额利润,必须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维护自己的觅价权。
而经济学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指出,当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如果连续增加某一种投入,新增的产出会逐渐减少。对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要素投入主要是固定资产和技术(人力资本),依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人力资本的投入保持不变时,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收益会递减,而当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不变时,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也会递减。那么面对两条递减的投资边际收益曲线,觅价企业会做怎样的选择呢?众所周知,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技术比资本更稀缺,因此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技术(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会更高。也就是说,当投资额相等时,即使固定资产和技术的投资边际收益都递减,但觅价企业会选择技术(人力资本)投资而非固定资产投资。
接下来的问题是,觅价企业如何确定技术(人力资本)的投资规模?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只有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投资规模才是最优的。可事实上,在投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收益与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在某个时点会相等,这时企业又该如何选择呢?我们知道,觅价企业以技术立身,升级的目的是维持觅价权,如果放弃技术研发投资转而更新机器设备,其核心技术就可能被竞争对手超越,觅价地位也随之丧失。因此为了维持觅价权,企业必须掌控新的核心技术,于是就不得不投入一项新技术的研发,持续掌握“人无我有”的核心技术。
对觅价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人力资本)投资实现产业升级的实践,我们可以来看一个服装制造企业的例子。申洲国际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纵向一体化针织服装制造商与出口商,2005年在香港主板上市,是耐克、彪马、阿迪达斯、优衣库等国际服装品牌的主力供应商,有“服饰界富士康”“巨头背后的巨头”之称。2007年以来,申洲国际的企业净利润从4.08亿港元直线上升,2009年首次突破10亿港元,2014年首次突破20亿港元,到2016年企业净利润达到了近29.5亿港元,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22%,在国内上市服装集团市值100强中名列第一,还名列2016福布斯亚太最佳上市公司50强。申洲集团之所以能拥有行业觅价权,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正是得益于近十多年来持续的技术升级,掌握了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本)投资来看,投资比率不断加大。申洲国际集团的财务报表显示,每年研发投入约为年营业收入的2%,两个世界级研发中心的科研相关人员达上千人,每年开发面料新品1000种以上。从2009年至今,新增各种专利188项,人力成本呈明显上升走势。从2011年至2016年短短六年间,平均员工成本从3700元左右逐年上涨至5500元左右,人均总共增加1800元。而与此同时,企业更新改造设备的投入则相对减少,固定资产投入占比逐年降低。2007年企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超过一半,2008年小幅上涨4.22个百分点;从2009年开始,固定资产占比逐年下降,从55.99%跌至2014年的35.34%,减少近20个百分点。这表明,申洲集团为了维持自己的定价权,重点在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持续进行技术改造,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基于两种不同的竞争,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时不一定完全遵循传统的路径依赖。“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通用汽车第八任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曾对企业发展作出这样的判断,这句话其实也揭示了产业升级的两种路径。受价企业面临的是成本竞争,为了争取利润最大化,需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改造设备,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降低成本,从而向资本密集型升级。觅价企业面临的是觅价权竞争,争取超额利润不需要降成本,但为了维持觅价权,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进行技术研发,从而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与启示。
首先,从农耕社会到工业化时代,产业升级大多沿着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的路径升级;第三次技术革命后,产业升级不再依赖传统的升级路径,不少企业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跨越式升级,还有一些企业一经设立便是技术密集型。
其次,产业升级路径与企业面临的竞争有关。从价格形成的机制看,企业可分为受价企业和觅价企业,受价企业由于产品的市场价格被锁定,面临的是成本竞争,而觅价企业有自主定价权,面临的是觅价权竞争。由于面临的竞争不同,企业的升级路径也会不同。
再次,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受价企业必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则企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而觅价企业为了维持觅价权,必重点加大技术研发(人力资本)投资,不断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最后,一个企业要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关键在掌握和维持市场觅价权,而觅价权要以领先的核心技术作支撑,为此企业必须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资,以保持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导权。
从源头管住“奇葩”文件
遏止“奇葩”文件出台,必须坚持源头治理,从严管理文件的“出口”。防止乱发文、规范文件出台程序、完善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都是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此外,行政机关应当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及时发现并纠正违法文件
要求企业在办理诚信档案时捆绑不合理条件,指定消费本地产品,规定取消职工休假,禁止城乡居民复婚办酒席……一些地方的“奇葩”文件不时见诸媒体,让人哭笑不得。对此,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直指“奇葩”文件现象,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概念、制定程序、监督管理作出全面系统规定。
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年)》,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备案监督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司法部统计显示,截至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37个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有关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监督、管理和备案的规章150部,现行有效的78部。
不过,“奇葩”文件在一些地方或部门仍禁而不绝。这既有相关行政机关治理理念和方式的原因,也有不按法定程序出台政策文件的问题,还有监督不力、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对此,通知明确对问题频发、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和部门,要通过约谈或者专门督导等方式督促整改,必要时向社会曝光。同时,将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督察内容,并作为依法行政考核内容列入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
遏止“奇葩”文件出台,必须坚持源头治理,从严管理文件的“出口”。防止乱发文、规范文件出台程序、完善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都是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行政机关要根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上位法制定、修改、废止情况,及时清理本地区、本部门行政规范性文件。
同时,行政机关要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及时将行政规范性文件报送有关机关备案,主动接受监督,要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宪法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监督职权。各级人大常委会应认真履职尽责,及时发现并依法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以防止权力滥用,保障人民群众权益不受侵犯。在审查过程中,可通过扩大审查主体,规范审查流程,明确审查要求,改变以往“只备不审”或者“备多审少”的状况,实现规范性文件有备必审。
此外,行政机关应当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及时发现并纠正违法文件。如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与上位法相抵触,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审查建议。行政部门还可积极探索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建立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衔接工作机制,形成司法监督与行政监督的合力。
联系单位:曲靖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地址:曲靖市麒麟西路82号 邮编655000 E-mail:登记号:滇ICP备号声明:本网站是 曲靖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唯一指定的政府上网网站,转载必须注明来源,违者必究。本站所载相关企业信息经过层层审核但仍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变动性,请与实际情况为准,本站不对相关信息的有效性担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伏企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