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重启,保险业会出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风险吗

从宏观审慎视角看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
日 09:02来源:
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宏观审慎监管一直是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关注的重要内容, 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虽然,就目前国际金融监管组织讨论的重点来说,对宏观审慎监管的讨论还侧重于银行体系,然而其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对于控制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进而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都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宏观审慎监管是对应于微观审慎监管而言的。危机前,各国监管当局所采取的多为微观审慎监管,认为单家金融机构的安全就等价于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然而危机爆发时,原本个个看似稳健的金融机构显得不堪一击,在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下金融风险迅速传染。当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采取对自身来说是较为理性的行为时,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却产生了“合成谬误”这种非理性的结果。
例如,在经济条件差的时候机构纷纷采取囤积现金的行为,从而造成了市场流动性的缺失,加剧了市场的恐慌和进一步下滑。因此,有必要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对金融体系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目前,国际上探讨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主要围绕着下面两个维度展开:
一是时间维度,主要是围绕着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而展开的监管。从银行业的角度来说,顺周期性主要通过其信贷行为所体现,经济周期上行时银行较为乐观,放松了放贷标准,造成了信贷和资产价格的螺旋上升,推动了经济周期的进一步上行;然而当经济状况恶化时,银行面临较差的信用环境,资产质量下滑,惜贷情绪上升,流动性紧缺的状况便加剧了经济的恶化。在保险业中,顺周期性在承保业务和保险投资中均有所体现。经济状况好时,承保盈余有所上升,保险准备金下降,保险公司采取积极发展策略,采用价格战来维持市场份额,核保管理也相对较为放松,投资也偏向于风险较高的资产。反之在经济状况差时,保险公司便采取了审慎经营的态度,严格核保,投资也较为谨慎。同时,与资本监管之于银行业的意义类似,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存在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顺周期性。由于监管要求始终不变,导致保险公司在经济状况较差时的合规风险上升,只能选择更为谨慎的经营行为。此外,公允价值、信用评级等外部市场环境也同样为银行业和保险业均带来了一定的顺周期性。
对于时间维度下由顺周期性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主要是通过一些逆周期工具实现的。目前讨论较多的便是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其主要思想是实现在经济上行周期中多计提资本以补充在经济状况不好时的资本补充需求。这一点在保险业监管中同样适用,对于偿付能力监管中的资本要求也可以类似实现逆周期性。此外,对于前瞻性的拨备计提规则、运用跨周期评级代替时间评级以及选择具有逆周期特征的内部参数等方法均适用于保险业。
二是跨业维度,主要是围绕着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工具和市场对金融体系所造成的负外部性而展开的。目前国际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系统重要性机构上,即指在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关键功能,其倒闭或破产可能会对金融体系产生严重损害的金融机构。业也在积极进行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确定工作。对于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主要将通过征收附加资本要求来实现道德风险的防范,危机处置也是对其加强监管的另一层面。日前已有消息表明,国际监管组织认为这种“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范围应拓展到保险公司。然而与欧美混业经营的金融体系有所不同,目前我国保险业的资产还相对较小,从整个金融体系来看尚不具有较为明显的“大而不倒”的特征,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传染,例如集体退保事件中可能产生的羊群效应。事实上,在跨业维度下,中国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更多体现为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产生的风险传染,这不仅体现为保险机构和银行可能产生的业务关联,还体现为资本市场上的波动对保险机构所产生的影响。
除了这些在目前宏观审慎监管及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讨论框架中涉及的风险之外,我国保险公司还面临一些特殊的风险,也同样存在于宏观审慎的视角之下。一是保险公司和产品的同质性风险。虽然目前我国有百余家保险公司主体,但是由于其产品的同质性过高,提供的差异化服务严重不足,在面临相同的外部宏观环境中,极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二是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集中度过高。目前存在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垄断保险市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状况,带来了保险服务的不均衡性,特别体现在城乡保险市场的结构不合理以及区域保险发展结构的不平衡上,这种不平衡伴随着保险体系的不断壮大,极有可能形成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第三,由于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应警惕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洪水和台风等巨灾而造成保险行业赔款增加、收益下降的整体风险。
在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设计中还涉及监管主体和组织架构的问题,该问题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国家中更为突出。如何将货币政策当局和金融监管当局协调在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下是这一问题的核心。一方面,货币政策当局的通胀目标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稳定目标虽有所区别,却又需要相互协调。另一方面,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与金融监管当局目前的微观审慎工具密不可分,例如,资本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都具有宏微观监管工具的共同属性。因此,在目前我国分业经营的框架体系下,如何协调好一行三会之间监管目标和工具将是实现宏观审慎监管合理组织架构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明星分析师荐股
27728.13万元
19632.88万元
19247.55万元
19036.42万元
17347.52万元
16191.95万元
15666.19万元
15239.75万元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论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
|0|0|暂无简介
易发表网提供各学科期刊论文下载、毕业论文...|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监管重启,保险业会出现系统性风险吗
保险业是“中国速度”的典型性代表。视觉中国 资料经过过去5年左右监管自由化的中国保险业迅猛生长,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随着2016年“险资举牌”浪潮的退去,在2017年初的人事巨震中,中国保险业正在“补齐监管短板”、“处置一批风险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的新监管逻辑下重启。最近,随着保险公司2017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季报的纷纷出炉,近几年采取激进的资产端驱动发展模式的保险“新贵”,几乎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偿付风险。比如,富德生命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仅为108%,核心偿付能力已经小于100%,低至73%。前海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更是降至60.5%,几乎逼近核心偿付能力50%的监管红线。即使是安邦,其人寿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也仅为101%,将要破百。而从整个行业来看,一季度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8%,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1%。在整个市场都在开始关注金融业是否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的情况下,走出草莽的中国保险业是否能够安全归队,重回审慎、稳健发展之路?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准中国保险业可能出现危机的风暴眼。我们有三个基本判断。第一,中国保险业仍然处在发展的黄金期。第二,中国保险业在中国金融业中的体量决定了其本身并不会形成系统性金融危机,但是,中国保险业存在流动性危机的可能。第三,现代保险业的“承保+资产”双轮驱动的特点决定了,保险业作为管道与其他金融部门的勾连决定了保险可能会成为系统性风险乃至金融危机的策源地。即使在监管严格、金融市场发达有效、新闻监督力度大的美国,保险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也扮演了危机的助推器的作用。著名的“大而不倒”的AIG国家救援(bailout)就是一个重要证据。辩证地掌握好这三点有利于“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张起中国保险业的金融安全网。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为什么说中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呢?从规模看,从2012年原保费收入约1.5万亿到2016年的约3万亿,5年内中国保险业保费规模增长了1倍;然而,同期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增长了近2倍,达到约65万亿,占GDP的87%。可见,中国保险业过去5年的发展只能用迅猛来形容,还谈不上野蛮生长,即使在“严”字当头的新监管大势下仍然还有成长空间。近期,即使经历了人事地震的巨大风波,保险股在整个市场下跌的情况下仍然逆势上扬,表明市场对中国保险增长前景的一种认可。从成长速度看,自2013年至2016年底,中国的保费增速从11.20%一路上扬至32.45%,处于业绩增长的上行通道。安联最新的《2016年全球保险市场》报告指出,全球2016年保费增长的一半来自中国,如果没有中国,全球的保费增长率将由4.4%下降为2.7%。特别是在寿险市场,“中国效应”更加凸显。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经验来看,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增长速度收敛于5%左右。对比可见,保险业是“中国速度”的典型性代表。特别重要的是,从保险深度(也就是保费规模占GDP的比率)来看,中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全球的经验研究表明,保险深度的发展规律服从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S”形规律。也就是说,有两个平台期(就是S的“两个头”),经济发展还没有起飞之前和高度发展之后。在这两个平台期,保险业的发展比较缓慢。中国目前的保险业,仍然处于两个平台期之间的加速期。2016年中国保险深度为4%,而全球的平均保险深度为6%,OECD国家的平均保险深度大约为8%。可见,中国保险业正在追赶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路上。从更微观的业务结构来看,未来转向“价值型”发展模式,中国保险业维持高速发展仍然是可持续的。即使经过过去几年万能险等理财功能强的产品的爆发式发展,目前中国寿险业的盈利结构仍然是比较稳健的。在寿险的新业务价值中,利差仅占33.9%,死差和费差则占据66.1%。长期保障型寿险的利差占比更低至22.0%。换言之,中国保险业经得起“回归保障”的换道变轨。价值转型的回归使人身险行业的负债成本受利率波动影响相对较小,反而使得寿险业的利润增长将更加稳定。财产险方面,非车险业务快速发展,业务结构逐渐优化。2017年1季度,企财险和货运险业务分别结束连续17个月和37个月的负增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5.3亿元和27.39亿元,同比增长2.58%和8.38%;责任保险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保险业务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26.68亿元和93.34亿元,同比增长21.35%和33.44%。非车险业务在财产险中的占比也有所提高,企财险、责任险、货运险占比分别较年初增长1.4、0.9和0.12个百分点。同时,非车险业务承保利润达到25.73亿元,远超车险11.3亿元的承保利润,可以预见业务结构的优化将进一步推动财险行业利润的提升。保险业自身最大风险是流动性风险目前来看,中国保险业最大的可能危机是“两潮”叠加与新产品接续不足合并而成的流动性风险。这里的“两潮”,是指过去几年发行的短存续期理财型产品的“退保潮”和以往正常寿险产品的到期“给付潮”。监管新政拉长了理财型产品的实际有效存续期,如年金产品的有效存续期实际上拉长至5年以上;对万能险明确规定自2019年开始险企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业务占比不得超过50%,2020年和2021年需降至40%和30%,使之将来实际上将成为客户资金自由进出的长期储蓄型产品。这使得中小保险公司过去快速的“拆新还旧”的保费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了。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伴随着人身险产品费率市场化改革、险资运用渠道开放空前自由,中短存续期理财型产品的销售一路高歌猛进,增速长期超过原保险保费收入。2016年前三个月是最“疯狂”的时刻(见图1)。主要由中小保险公司贡献的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大部分为中短存续期)新增交费就达到5969亿元,同比增长213.6%,远高于原保险保费收入的42.2%的增速,其中华夏人寿、安邦人寿、前海人寿等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已数倍于原保险保费收入。图1: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与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同比增速在监管新政之前,中小险企的中短存续期产品有三快:快速销售、快速退保、快速补充。核心在于能够快速补充市场,使得这个金融炼金术的游戏得以形成闭环,可以持续地玩下去。对以中短存续期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保险公司而言,为了保持其保险产品收益率优于银行理财产品,利用短期负债滚动的方式进行长期投资是一个必然选择。但是这样的“短钱长配”一方面在利率的上行通道内可能出现流动性紧张和成本上升的再融资风险,另一方面在投保人集中退保的阶段也会使公司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随着监管风暴的到来,市场补充这个环节被打破。这个游戏就岌岌可危了。由于监管的严格化,2017年第一季度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同比下降62%!前海、安邦、和谐、幸福等14家公司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保费同比下降超过90%!这也许就是前海向监管部门发出请求函的重要原因。从图1可以看到,2015年4季度到2016年1季度是中短期存续产品的销售高峰,其期限多为一年、两年、三年乃至更短。随着这批产品逐渐进入退保期,预计2018年前后将是中小险企的退保压力最大的时期。从数量上看,2015年寿险行业满期给付及退保金额达9379亿元,2016年突破万亿大关升至1.2万亿元,其中退保给付的部分,高现价产品的退保给付占到了55%的份额。预计2018年前后中国保险业将面临超过1.5万亿的期满和退保给付压力。“退保潮”与“给付潮”的出现给保险业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不可小视。其他金融体系的风险传导是保险业可能的金融风暴眼已有的研究表明,中国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风险关联,表现为相互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明显。尤其是保险业对证券以及证券对保险的风险溢出效应都很显著,溢出的作用力度也相似。尤其随着近年来中国保险经营的“集团化、金融化与互联网+”,风险相互溢出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中国的保险集团,如人保、国寿、中再、太保、平安、阳光、华泰、太平、安邦、中华等,有的已经接近“全牌照”经营,保险与银行、证券的分业经营界限逐渐模糊。在金融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道打开之后,保险业如果滥用“资金抽水机”功能,就可能出现功能异化,从而成为系统性风险的制造者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保险业面临的从其他金融子系统传染过来的风险的形势比较严峻。4月23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强外部风险摸排和管理,切实防范外部传递性风险”。其中重点提到,信用风险的爆发可能会造成保险公司债券投资的巨大损失,股市波动、“黑天鹅”等事件也可能会造成公司股票投资的重大损失。目前保险之外的金融子系统中的风险积累情况已经非常不容乐观,债市违约、银行坏账等风险均“极易传染”从而造成系统性金融危机。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较快,债券品种也更加丰富,但2016年下半年以来,债市违约攀升,一级市场发行成本逐月上升。企业负债率高和利润下行,使其偿债能力进一步减弱;与此同时一些强周期的信用债到期,兑付压力升高;煤炭、钢铁、水泥和有色金属等产能过剩行业也迎来了集中兑付期。截至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123亿元,不良贷款率达到1.74%,且由于统计口径原因,真正的坏账规模可能更高。其他金融子系统的风险通过保险资管等途径可能会成为保险业的金融风暴眼。截至2016年底,保险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659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7万亿元,加之2017年前四个月的注册规模,目前保险资管产品注册规模已经突破1.8万亿元。庞大的资管规模加强了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体系在资本、资金、产品等方面的联系,单个行业、单个市场的风险会通过股权控制、资金交易等纽带渗透到保险业这个子市场。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传统的金融风险不同,交叉业务风险其加速了上述传统金融风险外溢的速度,并扩大了金融风险外溢的范围,从而使保险业受到系统性风险影响概率和程度不断扩大。金融体系的交叉风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保险业的利润。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太保2016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了44.9%、42.5%、32.0%,根据公司年报中的披露,其原因均为由资本市场波动、投资资产买卖价差收益减少带来的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减少。受外部金融风险影响的投资收益与汇兑收益也是中国人寿2016年营业收入所有项目中仅有的同比呈现下降的项目。&&
此新闻来源于今日头条app热点频道
主办:重庆市总工会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社:CN50-0012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249号
邮编:40060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渝)字第336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渝)字第001号
公安备案号:0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号-6
投诉举报电话:96128
时报APP二维码扫描下载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保险业频繁涉足高风险业务,特别是近期发生的保险公司举牌事件,引发了相关部门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高度关注。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求我国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建设,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这是继“新国十条”以来中央政府再度重提防范金融业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凸显了中国保险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保险业的潜在系统性风险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冲系统性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