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希望战自由幻想生死轮回笔战这丫的怎么死

(转)刘贺这丫的惹着谁了?_弱水孤山_新浪博客
(转)刘贺这丫的惹着谁了?
作者:抱残守缺(晓雨)
3月份,海昏侯出土展在首博展出一票难求,承蒙同学何大姐帮忙,我和侯振华得以混迹于所谓的专业人士间先睹为快。
以前我也看过一些关于刘贺的资料,参观展出后忍不住也想划拉几笔,供大家笑谈。
刘贺,汉武帝之孙,现称海昏侯,是他最后的封号,但史书上一直称昌邑王。至于有些文章称汉废帝则从未听说。
我用姐这个人称,主要因为现在女的吃香。
不多说了,请大家上眼。
欢迎拍砖。拍玉更好。
2016年6月14日星期二
刘贺默默无闻2000多年最近突然火了,姐也忍不住来说说刘贺吧。
刘贺为什么火了?因为他老人家的坟被刨出来了。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姐也混入所谓的专业人士群中,在对公众开放前参观一次。,那场面真是人头涌动摩肩接踵。一个出土文物展览居然引发如此热潮真是没想到。
一夜之间,海昏侯大名妇孺皆知,相关文章也连篇累牍。但姐略加浏览就发现大家对刘贺其人以及这一段历史了解十分有限,更谈不上深入探讨。那就让姐得瑟一把吧。
刘贺的事情要想讲明白就必须从霍光说起。
霍光何人?
你丫居然不知道?
你总该知道霍去病吧?
对,就是那位对汉武帝说“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千古英雄。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
这故事说起来极富传奇色彩,内中关系错综复杂,耐心听姐道来。
霍去病和霍光的老爹叫霍中孺,是个小公务员,任河东平阳(好像在今天山西临汾一带)县吏。他在到平阳侯家当差期间,与侯爷家的使唤丫头(侍者)卫少儿小姐擦出火花,生出了名垂千古的霍去病将军。
霍中孺先生当差完毕后,回家另行娶妻,生下了霍光,而与卫少儿小姐再无任何联系。两人当时是真心相爱不得已而分手还是仅仅一夜风流我们不得而知。
这位卫少儿小姐好像一直没嫁人,后来又和汉初重臣陈平的曾孙陈掌相好并同居,还得到汉武帝的支持。
霍去病长大后才知道自己的亲爹是谁,但一直联系不上。直到已经任骠骑将军带大军击匈奴路过河东,父子俩才见面。待霍去病击匈奴回师时又经过河东,把时年十几岁的霍光带到了京城进皇宫为郎。
请大家记住此事,卫少儿小姐,霍去病的娘亲,霍中孺先生的前相好。霍去病和霍光是同父异母兄弟。
以上是第一个小故事。
以下是第二个小故事
事情仍然发生在平阳,男主角是郑季先生,身份仍然是平阳县吏,仍然是去平阳侯府上当差,女主角名叫卫媪,而发生的事情仍然是郑季先生与卫媪女士擦出火花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卫青。
您对卫青这个名字有点印象吗?如果全无印象基本上就是史盲了。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卫青霍去病的传都在一起。汉书是卫青霍去病传,史记是卫将军骠骑列传。
关于卫媪的身份,史书记载莫衷一是。史记说是平阳侯之妾,是侯爷的老婆之一。汉书说是主家僮,也就是个仆人。但从后面的记载,卫媪有那么多子女都姓卫,恐怕不会是侯爷的妾。
司马迁大师记载有误。
这个卫媪可能本人姓卫,也可能老公姓卫而从夫姓。史记索引说,似有夫,又似无夫,好像有老公又好像没老公。姐也没搞清楚,我们就当卫媪是个人名吧,从历史的角度看她有没有老公一点不重要。。反正记载非常明确的是卫青是冒姓卫,本来应该叫郑青。
就连这个平阳侯到底是谁也是一笔糊涂账。他姓曹这没错,可他究竟是曹谁?有说叫曹寿,有说是曹寿之子曹襄,有说他是汉初重臣曹参的曾孙,可颜师古注解说在曹参传和功臣侯表里都找不到这个人。反正我们知道叫平阳侯就行了。因为后面的故事还和他有关。
请各位记住这位卫媪,她是卫青大将军的生母,她的前相好是郑季先生,二人“精”诚合作生个儿子叫卫青。
前面提到的卫少儿小姐是卫媪女士的什么人呢?是卫媪的女儿。卫媪是霍去病将军的亲姥姥。
“他姥姥的”这句话在这儿就是非常牛逼的意思。
伟大的老太太。
卫青霍去病击匈奴的伟大故事千古传诵,有几个人知道我大汉是靠两个私生子建立如此旷世功勋?
由此可见我大汉是个多么开放包容的社会。英雄不问出处。
好了,我们继续,看第三个小故事。
平阳侯的夫人叫平阳主,平阳主的弟弟相当牛叉:汉武帝刘彻。
某一天汉武帝出游顺便到姐姐家吃饭,姐姐不敢怠慢,把府里精心培养的牡丹峰艺术团推上台献上精彩表演,没想到皇帝不感冒,眼皮都没抬。平阳主心里有点发慌。毕竟这不是一般的弟弟而是皇弟弟得罪不得。下一个节目女声小合唱,众姑娘一登台,皇帝盯住了其中的一位女孩双眸发亮目不转睛兴奋异常龙颜大悦。席间皇帝上厕所撒尿,平阳主察言观色赶紧让这位小姑娘跟过去伺候。谁知道皇帝撒完尿后耍流氓,在洗手间把小姑娘就地正法,并且非常爽非常满意。这就是所谓的“更衣得幸”,在我国历史上屡屡出现。谁要是想写小说这可是上佳题材,发挥余地极大。
第二天平阳主根据皇上的意思把这位小姑娘送入汉武帝宫中,临行再三叮嘱,你日后发达了可千万别忘了我啊。
这位小姑娘也真争气,为汉武帝生下头一个儿子。儿子被立为太子,她也当上了皇后。
卫子夫。卫皇后。
卫皇后是卫媪女士的什么人呢?
她亲闺女。
再赞一次,伟大的老太太。为我华夏民族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卫媪、卫少儿、卫子夫,三个改变中国历史的女人。
​三个故事讲完了,让我们梳理一下这关系吧。
核心,卫子夫,汉武帝之皇后,太子之母。
卫青,卫皇后同母异父弟弟。。
霍去病,卫皇后的外甥,姐姐卫少儿的儿子,也是卫青的外甥。
最后一个也是本文中最重要的人物:霍光,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汉武帝身边工作人员。
姐为什么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如果不了解这个背景,就难以理解霍光为什么那么牛,敢把皇帝拉下马。
我们暂且不去说卫皇后、卫青、霍去病,还是专心说霍光吧。
话说霍光同志自从跟着霍去病进了中南海,在汉武帝身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好服务工作,“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官拜奉车都尉(似乎类似民国时站在大帅汽车踏板上的马弁)光禄大夫(好像就是不用干活光拿俸禄的大夫),也真不容易。
此时伟大的汉武大帝快要嗝儿屁着凉了。回想一生,无比凄凉。太子刘据和他妈卫皇后自杀了,宠爱的李夫人病死了,小儿子的亲娘钩弋夫人也被赐死了,更不用说那原来许诺要金屋藏娇的阿娇陈皇后。满朝文武有点本事的大臣基本上被杀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也都已去世。
堂堂大汉快成空架子了。
皇帝最喜欢聪明伶俐的小儿子,准备把天下交付于他继承。但年龄毕竟太小,必须有大臣辅佐,想来想去居然找不到合适的人。一扭头,看见了天天在身边伺候的霍光,感觉此人老实巴交忠诚可靠,于是就把这托孤重任交给了他。
皇上又怕霍光一个人孤掌难鸣,再给他拉来几个帮手组成一个班子,显示集体领导。
即日起,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位极人臣。匈奴人金日磾(给皇上养马的)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给皇上打伞的)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负责军粮供应的)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小皇帝。
姐看这段历史前从来没想到过管粮食的人也能成为托孤重臣。看来只要是个官就不可忽视,没准哪天就牛起来了。
姐也搞过几天粮食工作,可惜没遇到好时候。不然早就封侯拜相封夫荫子了。
桑弘羊这个人在中国经济史上还是有点名气的。
霍光这几个人一夜之间从伺候皇上的侍臣变成了国字号干部,从此掌控国家命运几十年。
汉武帝驾崩后,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继位,朝政归霍、金、上官执掌,桑弘羊好像也靠边站了。而金日磾死得早,实际上大权归霍光和上官傑这两个儿女亲家。我们看看这两个托孤重臣干了些什么。
1,给自己加官进爵。官已经由汉武帝给加了,那就进爵吧。据说是奉汉武帝遗诏封霍、金、上官三人为侯。但此事大大的可疑。
首先是对于所谓的遗诏,卫尉王莽(不是后来篡汉的那个王莽)的儿子王忽表示不服。他时任侍中之职,属于皇帝近臣。他又发微博又发微信说:先帝临终时我就在身边,哪有这个遗诏?纯属这几个小子自己给自己封官。
霍光一听大怒,把王莽叫来大骂一顿,吓得王莽屁滚尿流,回家就逼迫儿子服毒自尽了。
其次是当事人金日磾不接受封爵,理由是皇帝年纪太小。这是个理由吗?既然是汉武帝的遗诏,和皇帝的年龄有什么关系?当年刘邦立下的规矩是无功不得封侯,所谓的汉武帝遗诏封三人为侯是因为当初粉碎莽何罗刺杀汉武帝的阴谋。而在此事件中,首功是金日磾。姐怀疑金日磾拒绝封爵实际上是清清楚楚地知道根本没有这样一个遗诏,但是怕得罪人又不能明说,所以编了个理由。
首功不接受封爵,其他人当然更不好意思。
其实还是心里有鬼。
一直到汉昭帝始元二年,霍光和上官傑才被封侯。如果汉武帝的遗诏是真的,那么他俩就是被两代皇帝封了一个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古人写东西往往用所谓的春秋笔法,不明说,让读者自己去猜。
种种迹象表明,汉武帝遗诏是霍光虚构的。
这种事历史上非常多,几乎所有的先帝遗诏都是大臣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拟的,基本上都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死去的皇帝身上。
想一想皇帝也挺可怜,生前牛逼哄哄说一不二,死后别人让他说啥他说啥。
2,想把皇帝御玺装进自己兜里。
汉武帝刚咽气,霍光找了个借口,命令掌管皇帝大印的尚符玺郎交出御玺,“郎不肯授,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霍光急于抢夺帝国最高权力的心情跃然纸上,居然亲自动手抢夺皇帝大印。我们后面会看到,他连皇帝拴裤腰带上的御印也是亲自上手去抢。
在那个年代,皇帝深居九重,绝大部分官员并不认识皇帝本人,只认印信,可以说谁拿着御玺在天下臣民眼中他就是皇上,如果还觉得霍光没有野心那也太天真了。
事后霍光假惺惺地表扬了这位管大印的郎,官升两级,反倒赢得了不明真相的广大群众的赞扬。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的人书上没有留下他的名字。
3,把皇上的工资卡攥在手里。
霍光和上官傑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结为亲家,霍光的长女嫁给了上官傑之子上官安,生有一女。出于对皇上的关心,以上官傑为主,做了很多工作,把上官小女送入宫中作了皇后。各位一想到皇后眼前肯定浮现出一个大妈形象,你丫那是甄嬛传芈月传看多了,我们的上官皇后颠覆你的观念,时年6岁(可能还是虚岁)。你丫想想进宫时什么情景?姐眼前出现一个头扎冲天辫,手拿棒棒糖,拉着大人的手哼着歌一蹦一跳走进巍峨大门的小女孩。晚上抱着这样的皇后睡觉的估计不是皇帝而是奶妈。
请记住这里面的关系,皇后的爷爷上官傑,姥爷霍光。
汉昭帝不止在朝堂上被控制,在宫寝中也无所遁形。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一生都被霍光控制的20多岁的汉昭帝驾崩。
昭帝无子,继位人选没有预案,没有法定继承人,需要大臣们民主商议。
此时,汉武帝还有一个儿子活着,广陵王刘胥。满朝文武都认为应该立刘胥为帝,广大干部群众的舆论比较一致。
唯有霍光不乐意。
从汉书记载看,刘胥这个人既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特点是体格健壮,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整个一施瓦辛格形象,但动作无法度。这样的一个人当了皇帝很难说会怎么样。
但姐以为霍光顾虑的不只是刘胥是不是当皇帝的料,关键是他已经是个成年人,自己有主意了,不便于控制。
但是公众舆论一致主张让刘胥为帝,因为他是汉武帝唯一在世的亲儿子,又实在想不出反对的理由。
正在霍光想来想去没招儿之际,不知从哪儿冒出个郎,举出周朝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周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的远古传说,为舍弃广陵王另选他人提供了理论依据。
霍光一听大喜,立即提拔此郎为九江太守。
就好像你丫昨天还是个办事员今天就当了九江市委书记,你丫爽不爽?
郎啊郎你在哪疙瘩浪,倒叫姐姐想得慌。
此时国家皇帝空缺,霍光是事实上的皇帝,说一不二。
其实这个郎提出的理论依据与刘胥这件事哪也不挨哪根本靠不上。不过一个敢于瞎毬说,一个愿意瞎毬听。
“即日承皇后詔,迎昌邑王贺,乘七乘传诣长安邸”。
不知道霍光怎么想到立刘贺为帝。史书上没有记载。
上面这几句是汉书原文。可见后来给刘贺安的罪名,说他昼夜驾车飞奔,把随从的马都累死了,意思是昌邑王急于抢班夺权,纯属栽赃。
刘贺七乘传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什么意思?
姐网上查了查。
有人说是七匹马拉车表示礼仪。
姐以为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在刘贺之前只有过两次六乘传的记录。
第一次是汉文帝继位时乘六乘传到长安,第二次是七国之乱时大将周亚夫乘六乘传到军前。可见这是紧急时刻采取的非常措施。
七乘传应该是沿途换七套车马,换车马不换人,一刻不停地飞奔。
否则就算是七匹骏马,昼夜不歇地奔驰也得累死。
这就是为什么昌邑国群臣的马半道都累死了。
这也解释了周亚夫的六乘传,因为两军交战的关键时刻,三军统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抵达前线,所以也是换车马不换人地飞奔。
可见刘贺同志一路狂奔是中央文件的要求,并且霍光派了几位大臣迎接,包括宗正刘德,其实是督促。没有他们的逼命我们这位昌邑王也未必那么急如星火。
姐在这儿打个伏笔:在这种情况下,刘贺沿途又要鸡又要拐棍又要睡女人的可能性有多大?
姐每次看到这里,不由得不佩服班固把春秋笔法用到了极致,不管字面上写的什么,只要认真看,历史真相跃然纸上。
霍光为什么催命一样让刘贺快来?姐猜他是怕夜长梦多:广陵王抢先进京。万一动作无法度的刘胥真的胆大妄为直接冲进京城,满朝文武又竭诚拥戴跪倒一片山呼万岁,霍光的小算盘就废了。
明朝崇祯帝死后,南京政府正在讨论立谁为帝,结果福王最先到来,史可法也无可奈何俯首称臣。
这个时候就是先来先得。俗话叫赶上了。
其实西汉的文帝宣帝都是赶上的皇帝。
按照古人的话说这叫天命有归,谁也挡不住。
霍光的担心有道理。
好了,闲话少叙。
刘贺同志进京了,行礼了,继位了。
二十几天后,霍光同志感觉不爽了。
贺皇帝不买他的账。皇上天天商量事情的都是昌邑国跟来的群臣。
至少从汉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看,这二十多天里贺皇帝与霍光没有一次对话。皇帝也没有给霍光发过什么指示,霍光也没给皇帝提过什么建议。
换句话说,新皇帝不尿大司马。
哥们儿我是天潢贵胄,你丫不过是我刘氏家奴。你丫以为自己有拥立之功就可以摆架子了?别忘了我大汉是以血统定身份,我皇家随便生个儿子都要封王,你丫一辈子也当不上。
皇上说得对。
从刘贺墓中出土的简牍看,他是读了点书的。他有可能想到汉文帝。
汉文帝也是被周勃等朝廷重臣们拥立为帝的,并且龙椅坐的坦坦的,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但是刘贺忘了汉文帝采取的果断措施:在继位当夜就任命代国中尉宋昌为朝廷卫尉,领南北二禁军。同时命令代国郎中令张武带兵巡防紫禁城。这一举措确保了汉文帝本人的安全,于是就能够身居九重大模大样发号施令了。
从史书上看,周勃等人当初也和霍光有相似的想法:我立的皇帝应该听我的。无奈禁卫军已经被皇帝派亲信牢牢掌握,无计可施了。
刘贺同志学艺不精。
其实刘贺也模仿了汉文帝的步骤,任命昌邑国的国相安乐(好名字)为长乐卫尉,这个思路是非常正确的。长乐宫是皇太后所居宫殿,而这个皇太后正是霍光的外孙女,控制了皇太后最高指示就不可能擅自发出,基本上等于控制了霍光,也就能够控制大局。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位安乐同志是不是只顾着自己安乐,在关键时刻没有发挥关键作用。
对于新皇帝的所作所为霍光当然是极为不爽,汉书用了忧懑两个字来形容,既忧心忡忡又愤懑不平。在无计可施之际,叫来老部下大司农田延年发牢骚。田说,您要是觉得这丫挺的不地道,把丫撤了再换个人当不就结了。霍光心里没底,说我倒是想这么干,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先例?田延年立刻举出商朝的伊尹废商王太甲(这名字听着还真不是一般的假)被后世称为大忠臣,您要是也这么干那就是大汉的伊尹啊。
卧槽,霍光身边这都是些什么鸟人。田延年举的这案例还不如当九江书记的那个郎说得靠谱。商朝,多么遥远的年代。伊尹,太甲,恐怕只是传说。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好嘛?居然也能作为废帝的依据。并且田延年这孙子只说半截话。传说中的伊尹为什么能被称为忠臣?他看太甲不地道就把他流放闭门思过,三年后,伊尹又把已经改邪归正的太甲迎回继续当君主。霍光是只学前半段。
并且这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说伊尹废太甲自立为王,若干年后又被太甲攻杀,太甲复辟。这倒是与本文结局有近似处。
所以啊,人不多看点史书不行啊,关键时刻容易被人当成傻逼糊弄。官再大也是尊贵的傻逼。
霍光大主意已定,可还是感觉孤掌难鸣,不敢轻举妄动,毕竟这是件掀掉天的大事。他先勾结了车骑将军张安世,又派田延年去勾结丞相杨敞,没想到把个杨丞相吓得汗流浃背张口结舌话都不敢说。反倒是丞相夫人有胆有识,和田延年拉钩上吊,坚决支持大将军废除昏君的伟大行动。
女人在历史进程中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蔡东藩考证,这位丞相夫人是司马迁的女儿。
事已至此,霍大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开始走程序。在未央宫召集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们开会讨论。说是讨论,实际上是要大家表态。
姐很奇怪这会议怎么在未央宫举行?这可是皇帝的宫殿,总不能像今天的故宫一样掏钱买票随便进?
霍光上来就说: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请注意,这里用的是昏乱。
众人一听这话无不大惊失色噤若寒蝉。
只见田延年离席按剑:今天谁要是不同意废刘贺我宰了丫挺的。
众臣急忙异口同声:唯大将军令。
可见关键时刻还是要靠枪杆子,学问差点不是大问题。
顺便说一句,田延年在刘贺被废不久后饮剑自杀了,没有从中得到应有的好处。
霍光的提案得到会议通过后,立即上奏皇太后,皇太后马上升朝,在未央宫承明殿召开最高国务会议,通知皇帝赶到会场。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严丝合缝。但姐再一次困惑,刘贺当了皇帝后到底住在哪里?未央宫怎么像个会议中心?
这一段班固写的平铺直叙,可姐却看出点门道。皇太后为什么驾临未央宫开会而不在自己的长乐宫?各位看官别忘了,长乐宫卫尉是皇帝的亲信安乐同志,在长乐宫开会皇太后和群臣的安全没有保障。可未央宫是皇帝的宫殿,怎么大家想来就来?难道说刘贺给皇太后派了个保卫部长,自己的宫殿反倒是大门敞开?这是什么路数?给别人家装防盗门自己家不装一个?有没有毛病啊?发了一千多道圣旨都干什么去了?这事难以理解。
现在最高国务会议开始了。
太后盛服端坐,众武士荷枪实弹站满朝堂(可见刘贺完全没有掌控中央警卫局)。刘贺刚刚走进会场,张安世就把200多昌邑群臣抓了起来。
刘贺进场之前已经感到气氛不对,但没想到问题如此严重。
会上宣读了由36位大臣具名的起诉书,领衔的就是那个屁都不敢放的杨敞丞相,霍光仅排第二,霍光的女婿范明友排名第四。
姐给各位捋一下起诉书和汉书里罗列的罪名:
1,居丧不吃素,偷偷派手下人溜出皇宫买鸡;
2,保管御玺用心不够;
3,招昌邑国歌舞团进宫演出;
4,带了二三百昌邑官员进京;
5,坐了太后的小马车;
6,赏了侍中君卿(不知姓)千金让他娶十个老婆;
7,乘坐皇帝的法驾在宫内跑来跑去还赶猪斗虎;
8,与汉昭帝一个叫蒙的宫人淫乱并且威胁掖庭令不得泄露;
9,把高级干部的绶带给昌邑小干部佩戴;
10,把节上的黄毛改成红毛;
11,把御府金银珠宝赏给身边人;
12,私下会见他姐夫安排祭奠他亲爹的有关事宜;
13,派出一大堆使者向各官署发号施令共计1127件:
14,有大臣进谏反被关押。
以上是起诉书的全部内容。
汉书在起诉书之外还记录有如下罪行,干脆接续下去:
15,在来京的路上索要长鸣鸡;
16,路上还买了根积竹杖;
17,手下奴才用衣服车拉了个女子;
18,望见长安城还不哭,一直到看见未央宫才开哭。
没了,真的没了,姐已经把汉书有关各传和前汉纪,资治通鉴这几本书翻了好几遍,以上应该是刘贺的全部罪状。
在翻书的过程中姐倒有个发现,宋朝人写的资治通鉴里的有些记载东汉人写的汉书和前汉纪里面却没有,这事有点奇怪,莫非宋朝时发掘了西汉古墓找到了新资料?
这并非不可能。前面说到的伊尹放太甲之事,西晋时出土的战国竹简,很多记载与史记完全不同。
请大家考虑一下以上罪状中有哪几条够得上废掉皇帝?
姐归纳为三种类型:1,先帝死了你丫不假装悲痛:2,你丫天天和昌邑众臣乐乐呵呵不和我霍光亲近;3,你丫睡了先帝的女人。
姐反复看了起诉书,写作水平真不怎么样,罗列现象,重点不突出,没有把罪行上升到理论高度,看来当时的朝廷里缺少笔杆子。如果换成我们这些经历过伟大文化革命洗礼的人执笔,保证让刘贺体无完肤永世不得翻身。
其中第二类罪行霍光也不好意思明说,毕竟端不上台盘,否则暴露了真实想法。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别说皇上只是与昌邑大臣走的近,就算是把满朝文武都换了那也是他的权力。其实正是这不好明说的罪行才是问题的核心,其他两类不过是陪衬。
第三类罪名力度也非常薄弱,十几条里只占了一条,而且是真是假很难说。此处有个细节值得关注。起诉书中提到的揭发皇帝睡了宫人蒙的掖庭令姓甚名谁?如果后面讲到汉宣帝的经历我们就会脑洞大开。这个为皇上管理后宫的掖庭令名叫张贺,是车骑将军张安世的亲弟弟,而张安世在起诉书署名中位列第三,紧列霍光之后。
元芳你丫怎么看?
看历史必须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寻微探幽由表及里前后对照左右呼应方能略窥真相。
当然在我国古代,后宫所有的女人,哪怕是烧火做饭缝衣浆洗的老妈子,也都是王的女人,皇上可以一辈子不用,别人染指肯定是大逆不道。对于继任皇帝而言,从法理上说,那都是他妈。姐想起一个英文词,mother-in-law。英语里是丈母娘,在我国可以翻译成法理上的妈(简称法妈),用于形容这种关系好像更贴切。比如晋武帝司马炎后宫一万,他儿子晋惠帝法理上就有一万个妈。你丫把你妈睡了,不但是大逆不道,而且简直就是禽兽。这个罪名大了去了,活该千刀万剐。
不过我中国民族是个非常讲求实际的族群,一切看效果。
隋炀帝睡了他妈宣国夫人就是千古昏君,唐高宗也睡了他妈武则天创造了大唐盛世,这就是睡得其所,这事就不大有人提了。
所以,关键不在于睡了谁,而在于睡出了什么结果。
唐高宗的老子唐太宗把兄弟都杀了,还把兄弟的老婆都睡了,多大点事,丝毫不影响千古明君的声誉。
现在恐怕还有不少女同志羡慕武则天,权力巨大,并且想睡谁睡谁。哈哈。
这种事在我国历史上多了去了,容姐以后慢慢道来。
所以,刘贺就得了一个抹不去的名声:行淫乱。
海昏侯出土文物展览为什么这么火?恐怕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就是想看看,这么有地位又有钱又行淫乱的人究竟什么样,可学否?
淫乱可能是此展览的最大热点。
估计很多人失望了。
让我们言归正传再回到庭审现场。
在列举了刘贺的种种罪行后,众大臣提出以下诉讼请求:
“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当废”。
皇太后詔曰:可。
霍光立刻令刘贺起拜受詔,认罪伏法。
没想到刘贺居然表示不服,还振振有词:“闻天子有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
这意思是说皇帝身边如果有七个犯颜直谏的忠臣就算是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
你们这帮孙子把我的罪名数落半天,也不想想自己是干什么吃的。给老子进过什么忠言吗?难道所有的事只怪俺一个人?你们丫挺的身为大臣就没责任?
可见刘同学是读过书有些学问的,也是见过世面的,并未被对方的人多势众当场吓尿裤子。
汉书这一段记载挺有意思。起诉书的领衔人仍然是丞相杨敞,但是列举的赞同者名单中却没有霍光。是班固遗漏了吗?不能绝对排除,但更大的可能是,霍光虽然读书少,可也很害怕在历史上留下恶名,所以让杨敞顶缸,希望千秋万代之后人们只知道杨敞这个主谋。
想想这个场景有点意思。白发苍苍的大司马大将军姥爷跪在阶下请求剥夺皇帝政治权利终身,十四五岁的妙龄外孙女皇太后高高在上,对姥爷的请求一律认可。霍家祖孙两代把汉武帝的亲孙子玩得晕头转向,你丫就不怀疑这是要篡党夺权吗?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设想,如果代表当时帝国最高权威的皇太后不是霍大人的外孙女,整个事件会怎么样呢?
话说霍光一听刘贺竟然还念念有词嘚吧嘚吧嘚,根本不容分说。,就像杨子荣在威虎山堵住栾平的嘴不许发声。“光曰,‘皇太后詔废,安得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
皇太后已经说了废了你丫的还他妈的什么天子不天子的,大庭广众之下一把抓住刘贺的手,解下皇帝裤腰带上拴的御印,扶着刘贺走出殿外。
姐看到这不禁闭眼想像扶王下殿的场景。哪是他妈的什么扶,好像城管对付街头小贩一样拎着脖领子给拽出大殿。
​多么暴力的场面。
刘贺一个大小伙子被一个白发老头拎下殿去是否也确实窝囊点儿?
霍光同志不愧是霍去病将军的亲弟弟,亲自动手。难道不能命令手下干吗?是否担心他人不服从命令?
刘贺同志就这样被霍光先生给办了。接下来的事情只提两条。一是他从昌邑国带来的200多人基本上全部被宰了。临死时有人喊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是啥意思?说明刘贺与其亲信是研究过拿下霍光的,但犹犹豫豫没有动手。这种犹豫是可以理解的。他毕竟是霍光扶上台的,一当政就收拾霍光怕让人说不厚道。并且霍光势力太大,也应该是怕干不过他。
二是关于刘贺的安置,又把他发回了昌邑。但这次回去可就不是王了,只给了2000户食邑,连个封号也没有。这是个比较奇怪的现象,既不是贵族也不是草民,不伦不类。不过生活上倒是没亏着他,原昌邑国的所有财产全部归他。
姐在看海昏侯展览时对着那一大堆金饼就不禁在想,这很可能是刘贺从老爹那儿继承来的而不是海昏侯国的。
事实部分基本说完了。姐看书少,有关这段可能改变中国历史的事件的记载好像也就这么多,几本史书上说的大同小异。当然,如果刘贺同志墓里又出土了他悄悄写的狱中日记,整个这件事就要重新讨论了。
就好像山东银雀山竹简出土后,所有人都承认孙武和孙膑是两个人,各自写了一部兵法,不再争论不休了。
没有新的材料我们只能认为书上说的全是真的。
但事实如此吗?
什么叫历史?百度一下(尽管最近名声有点臭)有三个意思,是一门学科;是沿革、来历;是过去的事实也就是以前年代真实发生的事情。但疑问也就在这里。以前年代发生的事情我们当代人真的都知道吗?古书上写的都是真的吗?别说古人写的东西,昨天报纸上那篇报道你丫知道是真的假的?
去年姐到首都博物馆参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名为凤舞九天。姐特别注意到其陪葬礼器是九鼎八簋。姐站在展厅内就在想,如果不是偶然的机会刨出了曾侯乙的坟,我们今天的人会知道曾经有过这个叫乙的曾国的侯吗?要知道,九鼎八簋是周天子礼器,说明这哥们儿当年也是个超级牛逼的人物,放到现在怎么也是个副国级干部,可是有谁知道呢?此前史书上没提一个字。那么他在被刨坟之前是根本不存在的,刨出来之后才说明是真实存在过的。这岂不是和马王堆的老太太一个意思,只有被刨出来(应该叫抢救性发掘)后才能证明确有此人。
既然有了乙,那么甲在哪里?好像应该有,但是没掘出来就不存在。丙、丁有吗?
记得姐曾经当面请教过一位研究康德哲学的权威教授,能否用一句话归纳康德思想的核心。教授答曰:世界是我所看见的世界。
这句话给了姐很大的启发,每个人心中的历史真相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我们怎么看待历史事件呢?我们对史书上的记载是信呢还是不信呢?
你丫说都信?脑子进水了吧?
你丫说不信?水进脑子了吧?
姐以为,对于历史事件当代人只能根据已知的史料,连判断分析加上合乎逻辑的胡猜乱想,找到一个说得通的结论。舍此之外你丫说还有什么好办法?
我们作为今天的元芳们该怎么来评判这个事件呢?
按照我们从小受到的阶级斗争传统教育,必须把人区分为好人坏人,好人干的都是好事,即便犯了错误也是无心之失。大跃进饿死几个文革斗死几个但出发点是好的,最多是一个手指头和九个手指头的关系。坏人干的全是坏事,偶有亮点也属于欺世盗名沽名钓誉。从近来对刘贺的报道看绝大多数人仍是这种思维定势,实在是中毒不浅。
姐以为对于历史人物我们今人很难简单地划分好人坏人,对于历史事件也不宜简单地划分好事坏事,一切取决于你丫是谁站什么立场持什么观点。
蒙古人女真人是好人坏人?蒙古人女真人入主中原是好事坏事?
姐最多只能就事论事。
姐想在此提出两个分析维度来作些简单探讨。
1,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2,当世标准和后世标准。
从主观方面看,霍光废刘贺究竟是因为刘贺登基后胡毬干瞎毬整太不像话,使得霍光感到有负汉武帝托孤重任,为了大汉江山千秋万代而不得不采取的断然措施,还是因为刘贺大权独揽亲任昌邑近臣,让霍光产生失去权力和霍家利益的恐惧,先下手为强进行的绝地反击?
恐怕两者都有。甚至后者占有更大的分量。
从霍光在刘贺之前辅佐汉昭帝和在刘贺之后确定与辅佐汉宣帝的行为看,他喜欢老老实实不乱说乱动的皇帝,:“他好我也好”。你当你的皇上我掌我的大权,你喝50年的茅台,我喝30年的也行,可只让我喝小二我让你酒也喝不成。同时姐也不认为霍光只顾自家权力和利益置大汉天下于脑后,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有篡位的野心,可能他心目中有一个好皇帝的影像,谁不符合这个标准就应该更换。从他在废刘贺前到处问理论依据到处找支持者可见其内心的彷徨。
不过霍光当时没想篡位不等于永远不会篡位,时机到了照样会干。王莽、刘裕、萧道成谁一开始就作皇帝梦了?司马懿还是被曹操逼着出来当差的。
宋太祖说了:你丫是没这想法,他人硬把黄袍披你丫身上躲也躲不了。
刘贺呢?难道他就是一个只想喝茅台吃鲍翅睡美女的平庸皇帝吗?如果那样就好了,他的地位会非常稳固,这个皇上就能顺顺当当地干下去了。若足够聪明,再娶个霍家的女儿当皇后,中国历史上就不会再有个汉宣帝了(没有记载刘贺有皇后。或者没来得及册封,或者就没有正房)。
想一想挺有意思,没有汉宣帝就没有汉元帝,就没有王皇后,就没有王莽,就没有东汉光武帝,就没有汉献帝,就没有三国,我们就不会知道刘备孙权诸葛亮,等等等等,哈哈,历史改道啦。
这当然是玩笑,可也不完全是玩笑。
可刘贺偏不。他要当真正的皇帝,他要当汉高祖汉武帝那样的皇帝,他要大权独揽收发由心,他不屑于依靠任何人,他希望天下听命于一人,不容许有权臣左右和掣肘。
不知道这是刘贺本人的一贯想法还是近臣的进言。
可惜他失败了。
如果他成功了,姐上面说的那一段就成真了,历史也会改道。
你丫敢说不会吗?
从客观方面看,刘贺会成为一个明君吗?不知道。我们不清楚他在在位的20多天里发出的1127道圣旨是什么内容,原稿散失,史无记载,可能永远也搞不清楚了。姐不太相信这些詔旨都是要珍玩美女的,没准大部分都是正常的行政指令,是要听工作汇报,是布置工作要点,等等,谁知道呢?至于这些指令水平如何永远是谜了。
不过从现有记载看,这丫对朝廷事务的理解和对权力的掌握能力不行,还没学会当皇帝的诀窍,不然怎么会轻易被废。
刘贺一定是个昏君吗?不知道。他继位仅20几天,就算是昏庸也来不及表现,就凭起诉书上那几条何以服人?王莽隋炀帝上台时不都是万民景仰吗?楚庄王秦始皇继位时不是都被认为会无所作为吗?
证明一个人需要时间,而历史没有给这个时间。
所以我们既不能认为刘贺会是明君,也不能认为肯定是昏君。
答案只能是不知道。
什么可能性都有。
霍光废刘贺客观效果如何?好像至少对社会没有啥不良影响。一方面,刘贺这个皇帝掐头去尾只当了仨星期,屁股还没把龙椅捂热,还没满月,属于中国历史上短命皇帝之一(最短命的只当了几个时辰),想干坏事好事都来不及,废了也就废了,就当从来没有这个人也没啥不可以,可以忽略不计,天下该是啥样还是啥样。另一方面,霍光拥立的汉宣帝,虽然后来把霍家杀的鸡犬不留,但在历史上被称为明君,所以霍光废刘贺就不算是错误,甚至是英明决定。按照国人一贯是实用主义态度,只要结果没碍着我事谁管TMD程序正义。
所以,从主观方面说,刘贺没错,霍光也没错。
从客观方面说,废刘贺纯属宫廷斗争,对帝国实力和天下苍生并未造成损害,废了也就废了吧。
可是若以当时标准看,霍光肯定是大逆不道了。
知道大汉帝国是谁家的吗?是刘家的,是刘邦老爷子出生入死打下来的,后世的皇位理所当然地要由他老人家的子子孙孙来坐,哪怕皇帝的儿子还在吃奶尿炕。这与能力强弱无关,与人品好坏无关,只与血缘亲疏有关,这在我国几千年专制历史上是公认的真理。至于孙悟空说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是小说家的戏言。难道对皇帝还要进行任期目标考核评比?还要看看KPI得分能者上庸者下?只要皇帝一天不咽气他就是你丫的主子,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皇上实在太操蛋把天下弄丢了那也是他们家的事,你丫看新君不错就继续跪下磕头为臣,看不顺眼就辞职隐居山林当许由当伯夷叔齐。从立不立广陵王和废不废刘贺这两件事情上众大臣的态度看基本上都认可这个理念,附逆的只有田延年以及霍家的亲戚等少数人,可以说是一小撮逆党。
最难办的是如何用后世标准进行评价。当今的标准应该是政治民主,是德才兼备,是国家安定,是国力强大,是人民幸福。可如果拿这个标准去评价古代的是非不是扯蛋吗?明明白白就是君主专制社会你丫非讲开明政治民众看法?
姐以为评判古代人和事的是非今天只有一条标准:此人此事是否造成后世贫弱不堪饿殍遍野国力不振道德沦丧世风败坏?
如果是,此人坏人,此事坏事。
如果否,姐就借用近来十分牛逼的老树一句话:
世间破事,去他个娘。
霍氏家族的结局
姐前面已经提到刘贺的末年情况。
那我们再来看看霍氏家族的结局吧。
废掉刘贺后,霍光急匆匆在汉武帝后裔中寻找接班人,经大臣丙吉推荐选中了汉武帝的重孙子刘病已。霍光没有任何考察,马上上报太后,太后当然批准。是为汉宣帝,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一位明君。
汉宣帝何人?他的爷爷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刘据的妈就是卫夫人。刘据史称戾太子,被汉武帝手下诬陷而死。汉宣帝的亲爹亲娘都在戾太子事件中被杀。汉宣帝在吃奶的时候就作为罪犯家属进了监狱。后来汉武帝良心发现,纠正冤假错案,病已小朋友恢复自由,但举目无亲,奶奶的娘家姓史,就被送到史家抚养。他从小生活中平民之中,斗鸡走狗到处乱窜,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一胡同串子,但高贵血统无疑,汉武帝嫡曾孙。
汉武帝晚年可能已经有点精神不太正常,他的亲曾孙在监狱里,有望气的巫师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汉武帝下令把狱中所有的人都杀掉。廷尉监丙吉坚决抵制,闭门拒使者不纳:“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使者回报汉武帝并且弹劾丙吉。好在汉武帝是间歇性精神病,这会儿比较正常,说了一句,“天使之也”,饶了他亲曾孙一条性命。
汉武帝这种人我们今天还要歌颂吗?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汉武帝把老婆儿子孙子都杀了,还要杀曾孙子,我们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皇帝吗?
丙吉可真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官员,这个行为搞不好轻则下狱重则杀头,而他完全不是为了某种利益,在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够想到这个小崽子将来能位居九五。这个人我们应该记住。
汉宣帝虽然当了皇帝,但吸取了刘贺的教训,对霍光毕恭毕敬,言听计从,”每朝见,上(汉宣帝)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和后来的汉献帝见到曹操差不多。他出门如果是霍光骖乘就感觉芒刺在背,换他人骖乘才心里舒坦。所以说“霍氏之祸始于骖乘”,埋下了霍家灭族的隐患。你丫把皇上吓成那样皇上有机会还不灭了你。
霍光独掌大权后,做事更加无所忌惮。汉宣帝在当小老百姓时娶了个老婆许氏,当皇帝后没有立即封为皇后,而是立为婕妤。,霍光的老婆想让自家闺女当皇后,撺掇群臣风言风语暗示,汉宣帝当然不傻,心想你丫这不是给老子身边安插个间谍吗?可是又不敢明言,于是发了一道旨令,寻找自己当胡同串子时拎的宝剑。旨令一下,所有人都明白了。你丫想想,皇宫里什么稀世宝剑没有,非要找当年那把破剑?明明是告诉大家:俺恋旧。于是群臣上奏,立许氏为皇后。
这可把霍光的老婆气坏了。
说起这许氏当皇后,真是一段传奇故事。
话说汉宣帝还在监狱时,对他关照有加的有三个人。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丙吉,第二个名叫张贺,时任掖庭令,第三个叫许广汉,时任暴室啬夫,皇家织染坊小头目,姐瞎估计算是个科长。几个人都觉得戾太子死得冤,对于刘病已小朋友是真心不错。
眼见得病已长大了,到了娶媳妇的年龄,张贺有心把自己的孙女许配于他。,没想到回家一说,被他哥哥臭骂一顿狗血喷头:你丫傻逼是怎么的?你觉得他摘了帽子就没事了?他小子现在也就是官家开恩开工资给碗饭吃,事可没完,档案里可都还记着呢,留有案底。按照现在的说法叫摘帽右派,刑满释放人员,还是不能算好人。此事休再提起。
张贺无奈,只能另想主意。
张贺的哥哥何人?车骑将军张安世,时任右将军。
有意思吧?
有一天张贺与许广汉喝酒时又把这个想法端出来:你家女儿十四五岁了,病已又没媳妇,不如你把闺女嫁给他。别看这小子现在什么都不是,那可是天家血脉标准的红二代,哪天一落实政策,起码搞个关内侯当当端铁饭碗有房有车足吃足喝。
许广汉一听很有道理,当场拍了胸脯一口应承:那谁,我决定了,把我女儿给你做老婆了。
话说这位许姑娘大名叫许平君,本来已许配了人家,不幸过门前男孩子死了。许广汉的老婆赶紧找人算了一卦,结论是必当大贵。其母甚喜,满心打算再给闺女寻个好婆家。
没成想,许广汉回家说已经答应许配刘病已,被老婆骂得三魂出世七窍生烟。但许大爷比张大爷强,既然应诺的事情就绝不反悔,小两口择吉完婚,皇曾孙就成了许大爷的女婿。
许广汉绝对是个好人,他不过是看这个小伙子人不错,身世可怜,顶着压力嫁女,谁能想到日后许姑娘山鸡变凤凰成为一朝国母,而他也成了国丈?我们应该记住他。
这故事和汉武帝他妈的故事何其相似。
汉武帝亲娘姓王,本来已经嫁人并育有一女。可她妈(汉武帝的姥姥)算了一卦说必当大贵,逼着女儿离婚嫁给汉景帝(当时为太子),于是生下了伟大的汉武帝。
你丫是信呢还是信呢还是信呢?
可见我大汉并不在乎再嫁,充分体现现代文明。
张贺、张安世的行为也是人之常情,绝大部分人都会有这种顾虑,不足为奇。刘病已许姑娘成婚时张贺也送了厚厚一沓子份子钱。
成亲一年后许姑娘产下一子,是为汉元帝。
几个月后刘病已登上帝座。
许广汉受封平恩侯。
张贺阳都侯。
丙吉博阳侯。
虽说是天命有归,还要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哇。
可见汉宣帝是个爱恨分明之人。
让我们把话题再拉回来吧。
许姑娘做皇后,霍光的老婆极为不爽:破口大骂:她不过是个皇宫内院管织布晒衣服的小职员的女儿居然也能当皇后?这位置必须咱家闺女做。于是霍光的老婆勾结宫廷女医生趁着皇后生病下药,把许皇后毒死了。
这件事按照史书记载,霍光事先并不知道,听说后也是大惊失色。但为了家族利益硬是把案件摁了下来不予追究。
连这种灭九族的大案都知而不报难道还能算忠臣吗?
许皇后死了。霍家阴谋又得逞了。霍光的闺女没有阻力地做了皇后。下一步是不是霍家的男儿就会登上皇位了?
这里很有意思。霍家搞乱了刘家的辈分。
前面说过,霍光的外孙女嫁给汉昭帝做皇后,现在霍光的女儿又成了汉宣帝皇后。汉昭帝和汉宣帝的辈分怎么论呢?汉昭帝是汉宣帝爷爷的弟弟,汉宣帝应该管汉昭帝叫叔爷爷,那么汉昭帝的皇后汉宣帝应该称之为叔奶奶,汉宣帝的皇后也应该跟着喊叔奶奶。
现在问题来了,汉宣帝皇后是霍光的女儿,汉昭帝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应该是汉昭帝皇后管汉宣帝皇后叫姨。
你叫我姨,我叫你奶奶,这是什么事?
实际上后来这两个女人之间真的不太愉快。按下不表。
霍光夫人为什么敢干这种事?看看霍家在朝廷的势力就明白了。
到汉宣帝对霍家抄家时,霍氏人主要任职如下:
儿子霍禹:继承博陆侯,右将军。
兄孙霍山:乐平侯,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
兄孙霍云:冠阳侯,中郎将。
女婿范明友:平陵侯,度辽将军,未央卫尉。
长女婿邓广汉:长乐卫尉。
次婿任胜:诸吏,中郎将,羽林监。
中女婿赵平:散骑骑都尉光禄大夫将屯兵。
霍光姊婿张朔:给事中光禄大夫。
群孙婿王汉:中郎将。
可能还有姐漏掉的。
从以上职务可以看出,基本上禁卫军都在霍家掌控之下,目的只有一个:控制皇帝。
这里有一个疑点要与诸位讨论。
霍山霍云都是霍光哥哥的孙子,但史书记载,霍光只有霍去病这一个哥哥。
霍去病不是说过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吗?哪里来的儿子?
霍去病确实有儿子叫霍嬗,霍去病死后继承冠军侯,汉武帝还非常喜欢他。可惜的是,他在陪同汉武帝封泰山时病死了。而他没有儿子所以霍去病的侯国被取消了。
姐是这么理解:在古人的话语里,成家是指娶正式妻子,霍去病虽然没有正式娶妻,但不等于身边没有女人。另外,霍嬗可能是霍去病的长子,他没有儿子所以去世后侯国被摘牌,但不等于霍去病没有其他史无记载的儿子。历史就是个谜。
我们今天的人只能这么推测了,或者叫猜。
这话可能有辱英雄。
霍家被抄斩了,霍家的皇后也被废了。从霍去病起家的这段历史结束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不就是这样吗?
可惜霍去病绝后了。
本来主题是昌邑王或海昏侯刘贺,可拉拉杂杂扯出这么多故事。
刘贺同学的结局咋样呢?
尽管他已经被废了,汉宣帝登基后还是不放心,怕他会反攻倒算。
算起辈分来,刘贺是汉宣帝的叔叔。
汉宣帝于是给山阳太守张敞发了个微信让他去深入基层实地考察。
这位张敞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在张敞当京兆尹时有人告他的御状:身为朝廷大臣,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竟然亲自动手给老婆画眉毛,生活作风有瑕疵,实在是有失体统,必须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汉武帝还真当回事了,可张敞的回答也够绝:“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我和我老婆关起门来干的事可比画眉毛过分多了。
汉武帝一笑置之。
可张敞受此事影响一辈子没当上更大的官。从京兆尹调任山阳太守,就像北京市长改任天津市长,虽说算是平调,不过事情谁都明白。
所以同志们啊,如果想当大官,关起门来和自己的老婆干事也要谨慎啊。
张敞专程考察了刘贺的近况,给皇上打了份专题报告。
姐把这份报告梳理成以下几部分:
1,刘贺还住在原昌邑王宫内,但王宫所有大门紧闭,只留下一个小门允许小官吏出去买东西(实际上就是软禁了,好像清朝的高墙圈禁)。府内有奴婢183人(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
2,刘贺长得青黑色,小眼睛,尖鼻子,大高个,身体虚弱行走不便(肯定是受迫害的结果)。
姐难以理解对于刘贺同学容貌的描述。你丫知道刘贺的奶奶是谁吗?听说过倾国倾城这个成语吗?刘贺的奶奶就是倾国倾城的发源地李夫人。奶奶如此貌美如花孙子会这么难看?这不符合遗传学啊。
3,有16个老婆,11个儿子11个女儿。
4,结论:“察故王衣服言语跪起清狂不惠”。意思是说这哥们儿基本傻逼一枚。
汉宣帝接到这份报告后才算放心。
于是在第二年春天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4000户(待遇不低但比以前的昌邑王差多了)。毕竟是皇上的亲叔叔,打断骨头连着筋。
于是刘贺就从山东搬家去了江西。
说到这姐要插一句,。最近看到一些文章,对刘贺有16个老婆22个子女深感羡慕嫉妒恨,这太无知太没出息了。你丫知道穿着金缕玉衣被挖出来的那位中山靖王刘胜吗?猜猜他有多少后代?说出来吓你丫一大跳:光儿子就120个。按照1:1算,还应该有120个闺女。你丫猜得有多少个老婆替他生呢?即使人均2.4个也至少需要100个女人。这是姐看的记载中生子女最多的一位。你丫是不是立马觉得自己活着没什么意思?
建议中山靖王展览增加内容。
这个中山靖王其实并不是一个贪图享乐之辈而是绝顶聪明,声色犬马不过为了自保,以后我们有机会再说他。
所以说刘备很鸡贼,开口闭口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你丫想想,就算是每代生5个儿子,120个儿子,第二代变600,第三代变3000,第四代就上万了,到了刘备这儿,恐怕已经是若干万了,战乱年代又没有组织部查家谱,皇叔这个牌子就算是扛上了,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品牌效应,丫真贼。
建议国家为了二胎政策顺利落地应该给姓刘的倾斜一下。
言归正传。虽然有了封赏,打压绝不放松。没过几年,扬州刺史上了折子,有个小吏偷偷见了刘贺,问被废当时为什么没有坚持不出皇宫,斩杀霍光,却被夺去玺绶?刘贺说,确实如此,当时没反应过来,没想到错过机会了。没想到这话不知被谁听去了,给皇上打了小报告。皇上一听这还了得?果然是人还在心不死啊。立即削去封户3000以示告诫。同志们啊同志们,当初一共就给了4000户,现在咔嚓削去3000,是不是和从部长降为副处差不多?
隔了不久刘贺同学死了。怎么死的不知道。
死了也不放过。谁来继承海昏侯爵位呢?刘贺的大儿子二儿子恰好陆续去世,豫章太守也适时上了折子:这是天灭海昏侯国。
于是海昏侯国取消建制。
直到汉元帝继位,又封刘贺的儿子(应该算是元帝的叔叔)继承海昏侯。
到班固写汉书时,海昏侯国又传了两代。
再后来就没有记载了。
西汉绝大部分王侯都是在王莽时代消失的,海昏侯国估计也不会例外。
所以王莽叫革命。
胡说八道先到这里吧。
对了,这两天看新闻,马上要成立副厅级的海昏侯遗址管理局,大家别忘了推荐姐啊。
姐其实心不在此,如果挖出秦始皇武则天的坟,有希望成立副国级的管理机构。姐人虽老心还没死呢。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020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雷战二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