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制定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性五年规划

最新消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防震减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时间:&&&来源: &&&作者:&&&&&&阅读: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一、地震灾害概况
新疆地处欧亚地震带,强震活动居全国首位。二十世纪以来,平均每年发生一次6级以上地震,每7-8年发生一次7级以上地震,每100年发生2-3次8级以上地震。全区近60%的面积,包括80%以上的绿州、70%的市(县)和绝大多数重要经济区,处于地震多发的高危险区,全疆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区域占总面积的57.66%,且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南坡产业带与北天山地震活动带、南天山地震活动带处于“同带”分布的状况。新疆85%以上的人口和社会财富都集中分布在天山南、北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潜在的地震灾害损失有逐步加重的趋势。2003年巴楚-伽师6.8级地震是新疆近50年来灾情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死亡268人,重伤2058人,直接经济损失13.71亿元;2011年以来,新疆发生5.0级以上地震10余次(其中6级地震4次),中强地震呈现出时间上连发、空间上多带分布和强度上逐渐增强的严峻态势。日新源、和静交界6.6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9.9亿元,地震灾害损失波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和生产建设兵团的13县市(团场),灾区总面积40615平方千米,致灾人口55.2万人,进一步显示地震灾害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影响。
二、“十一五”发展成就
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新疆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十一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对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的投入,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基
础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我区率先开展的城乡抗震安居(安居富民)、抗震防灾工程进展迅速,经中强地震检验,减灾成效显著,并在全国取得广泛的示范推广作用。
(一)工作体系与法制进一步健全。
级政府依法加强了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组织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自治区政府主导的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运作良好;部分县(市、区)按《防震减灾
法》的要求健全了地震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政协参与,地震、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民政、卫生、公安(消
防)等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全社会依法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颁布实施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若干规定》,各级政府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能力明显增强;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地震行政审批等行政许可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二)地震监测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通过实施国家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和台网优化改造等项目,初步形成了全疆测震、强震动、地壳形变、重力、电磁和地下流体等综合观测体系,地震监测、信息传输与处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测震台网观测密度有了较大的提高,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其他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3.5级;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速报能力提升到震后12分钟以内。在重点监视防御区建成97个强震动台站,在乌鲁木齐市建成了由50个地震烈度速报台站组成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全疆地壳形变、重力、电磁和地下流体等前兆观测初步具备组网、成场观测能力;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31个GNSS基准站(含5个连续重力观测站)建成投入运行,初显成效。
(三)地震预测预报探索持续推进。
地震预测预报探索过程中,坚持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科学思路和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减灾效益。建立了周、
月、年中、年度、紧急和临时会商的工作机制,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积累了有科学价值的资料。围绕地震孕育过程及物理机制,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孕震模式和预测方
法,并积极推进预测预报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逐步提高地震分析预报的能力。地震中长期预测预报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了保障作用,特定条件下对某些类型的地震
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短临预报。坚持依法科学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震预报管理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四)地震灾害防御工作全面推进。
乌鲁木齐市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项目的实施,使地震活断层探测技术水平和服务城乡规划建设的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城市活断层探测、城市地震小区划、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在指导城乡建设规划和工程抗震设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乡建设中,新建、改扩建和加固工程严格执行了工程抗震设计标准,突出体现了工程防灾的重要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不断普及,民众防震减灾意识显著增强,防震避震、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高。12322防震减灾公益热线和地震官方微博的开通,初步实现了地震科普宣传、宏观异常收集、震后应急咨询等工作实时化。
(五)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
地震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向学校、医院、社区、乡镇延伸。自治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公益服务平台和预案管理平台作用显著。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不断扩展,地震灾害专业救援力量和能力不断增强。部分地、州、市成立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分队。地震应急救援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建立了军地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地震应急演练、培训进农牧区、学校、机关和社区活动成效显著。全区分级管理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自治区级储备库2座,地州级储备库7座,县(市)级储备库24座)。以“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为依托的地震应急救援示范系统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六)地震科技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过“十五”、“十一五”发展建设,防震减灾队伍科研能力水平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一支包括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地震地质、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工程抗震等一
批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实力、适应新技术发展需求的地震科技优秀专业人才队伍。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科研课题,在地震基础能力建设、技术
系统升级改造和科学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方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优秀成果奖。地震科学技术在支撑地震监测
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愈加显著。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和科技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年》要求和自治区实现跨越式发展需求仍有很大差距。通过防震减灾工作实践,尤其是结合汶川地震科学总结与反思,反映出新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基础能力等方面存在如下问题与不足:
(一)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能力不足。
防震减灾社会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社会管理和动员的措施不够得力。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和地震机构人员编制亟需充实。防震减灾规
划体系建设需不断推进,政府防震减灾目标责任制亟待落实。抗震设防要求尚未完全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抗震设计与抗震设防要求衔接不够,地震安全性评价管
理有待进一步规范。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建筑以及城中村及城市周边农转非人员自建房屋的管理有待规范。应急联动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指挥联席会议成
员单位的职能有待全面发挥;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在应对大震巨灾方面有待完善和检验;志愿者队伍建设、自救和互救培训等还有待拓展和加强。
(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领域不宽。
震减灾公共服务意识需要不断加强。地震与地震烈度速报尚不能满足地震预警等服务社会的需求。地震预测尚处于科学探索阶段,短时间内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需
要长期的资料积累和科学探索实践。在抗震设防服务方面,城镇选址、规划缺乏活动构造探测、地震小区划等地震安全基础工作。新闻宣传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防
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缺乏面对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经验。在抗震救灾服务方面,地震灾害信息快速获取、应急救灾决策、地震现场技
术服务、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等能力还不能满足抗震救灾的需求,特别是应对大震巨灾的需求。
(三)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滞后。
防震减灾人力资源还不能完全适应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人才结构和布局需进一步优化,各类优秀人才不足,长期稳定的优秀科技团队有限,从业人员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待提升,优秀人才的遴选、培养和留住机制、激励机制、政策环境等有待完善。地州、市(县)地震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落实的状况亟待改善。
地震监测基础薄弱,监测能力与强震活动状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各类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各类台网观测密度和优化布局,特别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地震监测和速报能力亟待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不能满足应对大震巨灾的需要,缺少应急避难疏散场所,应急救援装备水平、紧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
地震科技服务防震减灾能力不足,地震科技创新和服务产品不够丰富,区域特色的地震科学研究成果和产品特色不突出。对地震短临预报能力倚重偏高,中长期预报的减灾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地震监测、预报和科研结合不够紧密,监测预报的基础支撑能力比较薄弱。
四、面临的发展形势
震作为一种突发灾害,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防震减灾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入,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逐步树立,建立惠及我区民众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
政府的重要职责。
年,在国务院确定的24个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中新疆占了3个。未来10年或稍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地区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或者受破坏性地震影响,可
能造成严重灾害损失,需要强化防震减灾工作措施。与此同时,全疆地震分布广,在12个地州市中,除乌鲁木齐市外,均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有8个地州发生过
7级以上地震,新疆地震形势分析表明,我区未来存在发生6-7级强震地震的可能。强震多发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实现有减灾实效的预测、
预防工作,是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根据全疆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未来破坏性地震的影响,防震减灾工作必须实行有重点的全面防
未来10年,是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族人民群众更加追求安全、健康和幸福的生活,更加关注地震潜在的危险;发展防震减灾事业、减轻
生命财产损失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区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重大建设项目日益增多,社会财富快速积累,经济联系、产业联系日趋紧密,地震对
经济社会的影响不断增强和延伸,发展防震减灾事业,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对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
第二章&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目
的,立足“防大震,救大灾”,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
合、军地兵地协调、行业支援、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新格局,为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以有效减灾为目标,实施全面的预防观。把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目的,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形成科学、合力减灾,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减灾效益最大化。
(二)以强化管理为手段,落实社会公共责任。把社会管理作为防震减灾的重要手段,推进防震减灾从内部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跨越,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健全社会管理的法制体系,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格局,使防震减灾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自觉行动。
(三)以拓展服务为途径,提升社会防御能力。把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向更宽领域拓展,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四)以提升能力为保障,支撑事业持续发展。强化地震监测基础,提高地震预报水平,推进地震科技创新,提高队伍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地震行业自身的基础能力,为防震减灾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五)以对口支援为契机,提升行业综合能力。通过全国地震行业对口支援,提升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业务管理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目标,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
到2015年,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初步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能力达到西部先进水平;其他地区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有显著提升,防震减灾能力达到西部平均水平。
到2020年,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首府及地州中心城市、重点经济发展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他地区力争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具体目标
震减灾社会管理向更深层次推进。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规章和地震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各级地方政府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制基本落实,市县地震
机构基本健全,依法管理防震减灾工作的能力显著提升;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进一步完善,城乡新建、改扩建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全力推进抗震
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
震减灾公共服务向更宽领域拓展。深化新闻宣传和政务公开,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地震科普宣传逐步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和家庭,推进地震重
点监视防御区群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地震活动构造探查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广泛服务于工程建设和城乡规划;地震应急响应能力大幅度提高,破
坏性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启动应急救援行动,3小时内给出灾情预评估和破坏范围的初步结果,3至5天初步划定地震烈度等震线和灾情初评估结果;地震监测全面服务于防灾减灾、国防建设、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和地球科学研究等领域,初步建成覆盖全区地(州)、市(县)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地震震情、灾情、科技信息服务和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系统。
震减灾基础能力得到根本的提升。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初见成效,行业人员素质显著提升。地震科技服务防震减灾任务需求的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在强震观测、天
山地震带主要发震构造研究与中短期预报、地震预警、活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地震应急救援快速响应等方面形成具有新疆地域特色、在中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
优势领域。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全区的综合观测系统,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全疆其他大部分地区能够监测2.5级左右地震,边邻(境)等边远无人区能够监测3.0级以上地震,区内地震速报时间小于10分钟,国内大地震震源机制解与破裂过程速报时间1至5小时;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建设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在强震多发的天山地区建设地震预报试验场,推进新疆地震预测预报科学探索的深入和减灾实践,不断提高前兆信息识别与检测能力和地震长、中、短、临预测预报的科学水平,力争实现有减灾实效的预报。
四、战略重点
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从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的拓展。加快我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健全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机构,落实其他地区防震减灾职能,构建各地防震减灾规划体系,建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抗震设防行政监管职能,做好地震应急救援日常准备,加强市县地震机构和综合能力建设。
推动防震减灾工作从行业自身服务向公共服务的进步。加强科普宣传教育,继续推进安居富民、抗震防灾工程,推进设立地震保险,挖掘地震科技潜力,丰富公共服务产品。
动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从行业发展需求向同时满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的进步。拓展防震减灾人才资源,全面提升队伍职业素养,重视地震监测基础作用,强
化地震监测的基础性和创新性,提升监测系统服务于减灾的能力;推进地震预测多路探索,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加强地震科技基础工作,提高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
紧紧抓住地震系统对口援疆机遇,在全面提升行业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充分吸纳、借鉴国内地震行业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先进社会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推进各地
防震减灾基础能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动地震灾害应对能力从适应中强地震向适应大震巨灾的进步。树立大震巨灾防御观念,立足防大震、救大灾,科学探索大震孕育发生规律,稳步提高城乡抗大震的设防能力,全力提升全社会大震巨灾的防范意识,加强大震烈度速报能力建设,推进大震巨灾应急预案编制和工作机制建设。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涉及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要以强化社会管理为手段,推进防震减灾从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跨越,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构,落实各级政府责任,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合力。
(一)加快立法制度体系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断推进与国家《防震减灾法》以及相关条例配套的地方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规范地震安全性评价市场准入与行为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
制;及时推进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的推广应用;加强各级规划体系建设、有序衔接和规划实施的效能评估管理;加强地震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开展地震监测设施和地
震观测环境保护、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地震应急准备与物资储备等行政执法。积极推动各级人大组织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促进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贯彻落实防震减
灾法律法规。
(二)建立防震减灾评价体系,明确政府目标责任。
地要以地震安全为长远目标,建立城乡地震安全保障(服务)、抗震设防行政监管、地震监测能力、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和处置能力、公众防震减灾素质、灾后恢复重
建、地震科技引领作用、公共财政投入、地震机构设置等防震减灾社会管理的评价指标。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先行推进防震减灾能力评估试点工作。明确重点监视
防御区内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开展能力评价,并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促进重点监视防御区率先实现国务院确定的防震减灾2020年奋斗目标。
(三)强化抗震设防行政监管,提高城乡抗震能力。
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相关部门依据自身职责,加强抗震设防行政监管,并做好相互配合。建立和完善抗震设防行政监管机制和监督检查制度,推进将抗震设防要求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并落实到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等环节中,推进抗震设防要求与各行业抗震设计规范的技术衔接,确保新建、改建、扩建
工程达到抗震设防标准。
续推进城乡安居富民、抗震防灾、定居兴牧等工程。加强对村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推进城市建(构)筑物,特别是人员
密集场所的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和加固改造,消除“城中村”和建(构)筑物的地震安全隐患。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工程设防要求,实施安全学校、医院
工程。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按照城乡规划要求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四)强化基础设施抗震设防,确保应急保障有力。
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抗震基础能力。严格落实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推进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地震
安全性评价工作。加快危险路段、桥梁整治改造。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巨灾的区域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通
强电力、通信保障能力建设。本着安全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对重要电力设施和输电线路实行差异化设计,加强重要用户自备保安电
源的配备和管理。加强公用通信网容灾备份能力建设,提高基础电信设施防震能力。充分利用自治区应急通信网络资源,结合卫星通信、集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
短波无线电台等技术,保证信息传输及时可靠。
高水利水电工程、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抓紧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抗
震性能鉴定与核查登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重大工程安全。加强输油气管线、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等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取汶川地震教训,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预警体系建设和建设工程地震地质灾害审核监管。相关部门加强配合,互通信息,形成合力,按职责落实预防和工程
措施,有效预防和减轻地震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表破裂、沙土液化和堰塞湖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建(构)筑物及道路、水利设施的损毁。
(五)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管理,规范监测预报行为。
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健全地震台网运行、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加强对市县、专用和社会地震监测台网(站)管理,加大对地震监测设施
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规范外国组织和个人来疆从事地震观测活动的审批和管理。充分发挥地震中长期预测作用,指导和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重点危险
区的防震减灾工作。严格执行地震预报统一发布制度,正确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开展地震预测研究,规范地震预测意见发布行为。
(六)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完善自治区和地州(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建设,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按照区域划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区域地震应急统一指挥和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各级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修订和完善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提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地震应急检查。加强地震应急现场工作、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和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
立各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能力测评和协调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各行业和各部门职业抢险救援力量,加强预备役和志愿者的地震救援培训,形成全疆统一领导、协
调有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强重要应急物资仓储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合理、调配有序、反应快速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以
及国内领先的应急物流体系,确保震后救灾物资快速到位,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七)加强基层防震减灾工作,构建社会防御基础。
县防震减灾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面向社会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及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要营造有利于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县
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在抗震设防监管、科普宣传教育、地震应急准备和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基础作用,激发基层管理活力,各级政府要为市县基层防震减灾工作建立
稳定和增长的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州(市)地震局要借助地震系统援疆,为市县地震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
续推进“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积极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学校
等有科技基础的单位开展群测群防工作,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经费投入渠道,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
自治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统筹管理,各级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多措并举,以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目的,整体规划,各负其责,合力推进防
震减灾工作。地震、建设、民政、国土、经贸、水利、电力、交通、能源、化工等部门和行业,要按照《防震减灾法》、中央及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要求,发挥职能
作用、履行工作职责、统筹部署防震减灾工作,并纳入行业发展规划。
二、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
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应以拓展公共服务为途径,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加强公共服务职能,丰富公共服务产品,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建立惠及全区各族群众的地震安全公共服务体系。
(一)注重新闻宣传主导,实现政务信息公开。
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宣传部门要将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纳入规划,坚持地震应急处置和新闻宣传并重。建立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强化信息发布和舆论
引导,逐步实现被动宣传向积极主动宣传的转变,实行向社会开放、与公众良性互动的新闻工作策略,使公众关心、了解、支持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发展地
震行业与社会的良好公共关系,为防震减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新闻宣传工作制度,建立新闻发言人、职能部门官员与专家互相配合的新闻发布机制,建立
快速响应、密切协调和分级处置的地震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机制、地震谣言应对机制。
(二)普及科学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减灾素质。
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制定积极有效的科普宣传政策,指导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加强各种民族语言的科普作品体系和创作队
伍建设,创新防震减灾科普作品产出机制,努力打造科学权威、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科普精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每年确定一个宣
传主题,在全疆组织开展一次大型活动,带动全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的开展。开通服务热线,设立地震部门开放日,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将防震减灾知识纳
入我区中小学教育,继续全力推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牧区、社区和家庭,实现全面覆盖和家喻户晓。
(三)推广“安居富民”工程,改善城乡设防现状。
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按照“地下清楚、地上结实”的震害防御要求,为工程抗震设防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推进国土地震区划、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
区划工作,为城乡规划、工程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全面开展地震活动构造探查等基础性工作,建立城乡震害防御基础数据资料库,特别是地震构造、历史地震地质灾
害、场地条件等地震危险性评价资料,服务城乡规划和工程选址、建设。各级政府,特别是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各级政府要对城镇既有住宅建筑抗震能力开展排查鉴
定,并结合当地实际,逐步消除地震安全隐患;继续大力实施“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民生工程,注重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与抗震性能评价,建立地震安
全农居基础资料数据库,为地震安全农居的实施提供依据。组织编制适合不同地震烈度地区抗震设防要求和当地农民经济能力的民居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做好农牧
区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标准,建立农牧区民居建筑抗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四)推进地震保险试点,研究巨灾保险机制。
合新疆强震多发的地域特点,积极响应国家推进地震保险试点的主要内容,研究推进我区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地震危险地区地震保险的试点工作,参与研究、调
研相关机制;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为地震保险索赔提供行业咨询服务,特别是研究和做好紧急救援阶段实施保险赔偿的技术可行性储备。
(五)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拓展公共服务领域。
震工作主管部门要在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观测数据潜力,提供地震速报、烈度速报、震源机制与地震破裂过程速报和灾害快速评估信息,为政府
提供减灾服务、为抗震救灾决策提供及时响应的震害依据。提供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地震安全设防服务;提供高精度重力、地磁、空间电磁环境、核试验侦查等产
品,为国防安全服务;建立地震公共信息、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服务于重大工程设施地震预警。提供地震预警及紧急自动处置、活动构造探察、隔振、减震、工程抗
震性能鉴定及结构损伤探测等技术咨询,为经济建设服务;提供地震应急监测保障,为重大节(庆)日、重要活动提供地震安保服务。
(六)整合行业信息资源,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定防震减灾信息获取、储存和使用制度,建立稳定的基础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利用行业现有信息资源,开放地震数据,完善防震减灾信息化流程和结构。依托已有地
震信息基础设施,建立自治区防震减灾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做到政务工作迅速、高效、有力,为社会公众提供迅捷的信息服务。
以国家地震安全计划为依托,依靠地震系统对口援疆支持,努力搭建覆盖全区地州市、重点监视防御区市(县)城镇的包含主要震害信息的震害防御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各地地震安全服务能力。
三、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
震减灾基础能力是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撑。坚持不懈地提升防震减灾队伍职业素养,推进地震科技创新,强化地震监测基础服务,提高地震预测准确
率。建立防震减灾科学总结与反思机制,特别是在大地震事件发生后,及时总结经验和剖析不足,确保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在支撑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
面科学发展。
(一)加强行业人才培养,提升队伍职业素养。
才资源是防震减灾事业的第一资源。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培养、引进和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开创防震减灾事业人才辈出的局面。重点培养高水平的管理
核心人才、杰出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素质的一线业务骨干,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理布局,实现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以高等院校、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和干
部培训机构等为依托,建立继续教育管理体系,推进全员知识更新。培训储备青年人才,参加国家、自治区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完善评价和投入机制,改善工作生
活条件,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和长期稳定的良好环境。借助地震系统援疆,加大市县地震机构人员培训的力度,提升业务素质和管理
(二)推进地震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分利用新疆强震多发的资源优势和地震系统对口援疆的技术优势,建立开放、引进、竞争、协作和扶持的地震科技发展、创新工作机制,重点推进应用研究和技术创
新研究。结合新疆特点,有针对性引进主动源探测技术、深部电磁测深技术和城市活断层探测研究最新成果,深入研究新疆的深部构造特征和强震发生机理,探索有
效的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开展近场地震动与场地效应研究。开拓现有技术系统的信息服务与社会服务功能,开展烈度速报技术研究,推进预警技术系统研究和工程
安全服务。完善和构建覆盖全区的地震监测网络通信平台、地震数据处理平台、地震数据服务平台等基础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条件保障。注重同气象、国土资源
(测绘)、民政(综合减灾)、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科技合作、系统研发与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和综合防灾减灾。
(三)强化监测台网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密台网布局、优化功能设计,科学评估台网效能,构建多学科、高精度、高分辨和实时动态的多维立体监测网络。围绕服务震情与灾情速报、地震预测、抗震设防、
地震应急和地震科学研究等综合需求,以地震构造深部信息进行探测为主线开展主动源试验,以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主要发震构造为重点进行地震台网布局建设,全
面提升新疆地震监测能力,建设主动源地震预测试验场、北天山电磁综合观测场、地震背景场探测、钻孔应变及深井综合观测、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等工程项目,实
现地球物理基本场的成场、组网、综合观测。拓展GPS等空间对地观测信息共享与应用。开展全天山的地震监测国际交流与合作,延伸地震监测预报信息需求。
强化地震监测系统的管理,建立运行维护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各类台网分片组网和台站运行管理模式,推进地震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应用研究。加快推进现有观测设备的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建立地震台网技术维护中心,加强维护和设备保障能力。
分利用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反演出区域地壳速度结构及动态变化图像,提高新疆台网地震定位精度、捕捉强震前的地下介质孕震信息。积极汲取各相关领域的科技新成
果,沟通共享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和石油等部门的探测资料,扩大地震信息的渠道和范围。积极推进水库、油(气)田、煤田及能源储备基地、高速公路等重大建
设工程和建筑设施专用地震台网建设,并纳入全疆地震监测网络,成为地震专业台网的有效补充。建设、改造一批映震效果好的“三网一员”宏观哨,捕捉地震短临宏观异常信息。
(四)坚持预测多路探索,提高大震测报能力。
推进地震预测多路探索实践。坚持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加强震情短临跟踪与10年尺度地震中长期危险性及1至3年地震大形势预测研究的结合,不断提高地震预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延续性,整体研判和把握震情趋势。
续开展地震预测基础和应用研究,建立地震预测技术应用平台,完善观测数据自动处理和异常信息分析提取技术,探索基于地震孕育过程的物理预测新途径,研究基
于地震动力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指导地震短临预测实践。建立常态化的评估评价机制,分析预测方法和预测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汲取历次地震预报实践的经验教
训,推动大震预测预报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完善震情会商机制,提高大震的预测预报能力。结合震情形势,适时邀请全国资深地震专家来疆指导研判震情。建立与中
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测研究所的视频会商系统,不断提高震情研判的基础能力和日常分析预报工作的水平。
第四章&重点项目(战略行动)
二五”时期是新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难得的机遇期,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以中央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部署、地震系统对口援疆工作为契机,采取
有力的战略行动,落实中国地震局项目援疆、技术与智力援疆各项措施;推进新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和救援培训基地建设;推进新疆地震监测能力整体提升,先
期重点实施北天山重防区主动源探测预报试验场和电磁综合观测场建设;推进重点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安全性评价工程;推进新疆地震预测理论方法与实践的不断深
入;推进防震减灾队伍建设,提升全区各族群众防震减灾素质;实现本规划确定的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各项任务,进而为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中国地震局援疆项目
(一)国家地震安全计划
国家地震安全计划是《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年)》确立的重点发展项目,对提升防震减灾能力、实现国家防震减灾2020年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计划包含若干工程项目,中国地震局在“十二五”规划立项中将给予新疆大力倾斜。
——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与构建。
在新疆强震活动主体区域、重点监视防御区和监测空白区域优化监测台网布局,建设高精度和高时空分辨率的测震、强震、地磁、形变、地电、地下流体、GNSS和连续重力等观测台网。通过实施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推进中国地震应力环境观测网络和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等项目在新疆的实施,提升新疆台网地球物理场监测能力。
——北天山地震电磁综合观测试验场建设。
改善和加强乌鲁木齐及北天山的地震电磁前兆综合监测能力,依托中国地震局资金援疆和地震背景场项目的技术支持,在北天山建设地震电磁综合观测试验场。经航
磁图分析和实地勘选,在昌吉州呼图壁县征购了符合长期观测、区域宽阔、环境条件适合的观测场地,通过制定试验场的发展需求与合作框架协议,吸引地震行业学
科、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对口援疆单位积极参与试验场的合作建设,逐步将其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地震综合观测场和地震监测、预报和科研探索试验基地。
——完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集、汇集震害基础数据,建立专业数据库,实现抗震设防管理、城乡规划、工程设计和地震安全农居等服务功能,完善信息服务网络环境,建立包括数据获取及数据
库、信息分析、服务平台的震害防御服务系统;建设通信、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实现应急信息检索、遥感处理、灾情协同评估等服务功能,形成灾情获取与报
送、地震紧急响应和应急救援联动的应急救援服务体系。通过国家社会服务工程在新疆的实施,建成自治区级震害防御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体系。以此为示范,
通过全国地震系统对口援疆,构建新疆地、州和重点防御区市(县)的震害防御与应急响应体系。
——国家地震专业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闻发布平台。通过实施国家地震专业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规划,改造、升级新疆地震信息网络平台。
——建立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服务体系。
托现有地震观测基础设施,以新疆地震多发区为主,兼顾市县行政区基本单元,建设较高分辨率的强震动和烈度观测台站,建设分级管理的地震烈度速报中心,加快
地震基本参数自动速报,拓展震源参数和震源过程等地震速报信息,快速提供地震灾害损失分布,为政府和相关部门防震减灾指挥决策提供依据。尝试在破坏性地震
波到达前提供预警信息服务,为公众及时逃生避险减少伤亡和燃气、供电、高速铁路等生命线工程快速处置提供支撑。通过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
以新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乡为主、覆盖全疆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实现地震烈度速报、尝试开展大震预警服务。与此同时,通过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的建
设,改善新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测震台网的布局密度,大幅提高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监测和速报能力。
(二)中国地震科学环境观测与探察计划
家确立实施中国地震科学环境观测与探察计划,简称喜马拉雅计划,旨在获取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地震活动构造特征和地球物理场演化规律等,探究大陆地震构造
背景、孕震动力过程和发震成因机理,研发防震减灾设备装置和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服务防震减灾任务需求和地球科学进步。新疆是我国内陆地震最活跃的地区,
既具有项目实施的环境优势,又具有现实需求(包括地震构造特征、机理和人才),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中国地震局安排较多的项目内容在新疆实施。
——中国地震活动构造探察。
主要活动构造开展探测和详细地质勘查,探明其空间展布、活动方式、平均运动速率、大地震期次,评价其长期强震危险性。结合新疆跨越式发展需求,对新疆重点
监视防御区及地州(市)中心城市周边活动构造开展探察工作,重点探察重点城市、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的优势发震构造。在明确各构造地震危险性的基础上结
合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球物理场短期变化,科学评价地震重点危险区的范围,以便政府有重点的科学部署地震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准备工作。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和地震核心科学问题研究。
通过中国地震局直属科研院所对口援疆,全面参与科学台阵、综合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核心科学问题研究等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内容在新疆实施,为研究和获取新疆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地震活动构造特征和地球物理场演变规律、强震构造环境与动力过程等奠定基础,培养后备技术人才。
二、自治区重点项目
(一)新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装备与应急训练场建设项目
逐步建立以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为主体、各有关专业救援力量为骨干、培训有素的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具有较强保障性、机动性和专业性的“三位一体”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新疆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项目。
新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人员从120人增加到360人,
配备装备达到重型。武警新疆总队应急救援队配备装备先期达到中型,逐步达到重型,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所有地、州、市依托消防部队建立地震救援分队,地震
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地、州、市,要在地震救援分队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装备备份,优先配足、配强救援人员;各分队人数30—60人,配备装备先期达到轻型,逐步向中型发展。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建设规模从60人增加到120人,装备适应高寒、高海拔等极端环境;积极发挥自治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骨干队伍的专业优势和作用,逐步完善装备配备;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注册规模达到数万人。
——新疆地震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武警新疆消防总队训练基地建设地震灾害模拟破坏(全倒塌、半倒塌、倾斜等)废墟建筑和配套模拟化训练设施标准化建设,在新疆地震局科普教育基地采用先进的
声光电技术进行扩能改造,逐步形成我区本土辐射周边具有特色的训练基地。近期可针对地震专业应急、救援队员开展日常性的地震救援训练和轮训,分级开展志愿
者和公众的自救互救、协助救援和专业救援培训;远期可承担轻、中型救援队伍的测评和认证工作。
(二)发展新技术,全面提升新疆地震监测台网的监测能力
——北天山主动源地震观测试验场建设。
托中国地震局院士、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大力推进新疆地震监测新技术推广应用与研究。在北天山重点监视防御区选址建设主动源地震观测试验场,周边地区布设
一定密度的测震台网,以获取监测区高精度的地下介质背景值和三维地下介质的动态变化,以当前最先进的观测技术和预报探索方法提升该防御区的地震监测能力,
推进地震预测预报试验研究和减灾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全面提升新疆地震监测台网的监测能力。
疆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边境线长;新疆强震频发、分布广泛、发震构造复杂;新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台网建设投入不足和运行维护(交通、通讯)成本高等问
题,一直是制约新疆台网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新疆地震台网监测能力、缩小与内地省区台网的差距,是新疆台网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随着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和
跨越式发展需求,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新疆地震监测台网的布局密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技术水平迈入全国先进行列,部分监测与应用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点监视防御区测震、前兆台网建设。十二五期间,依托中国地震局背景场项目、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以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主要发震构造为重点、兼顾
边境地区、盆地边缘和监测能力弱的地区,以高新观测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新疆省级地震监测台网的布局密度,包括测震、地磁、形变、地电、地下流体、GNSS和连续重力等。中国地震背景场项目、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未涉及的区域及观测密度须加强的区域,由自治区投资建设。
——深部构造探查与应急流动观测体系建设。
为推进深部构造探查,加强应急流动观测,有效弥补地震监测台网监测能力的不足,组建新疆应急流动观测台网,主要包括宽频带地震仪(100套)、流动GPS(10套)、流动地磁观测设备(2套)、流动重力观测设备(2套)、流体综合检测设备(2套)及交通、通讯设备等。
(三)重点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
依托中国地震局11个直属单位的技术与智力援疆任务,在自治区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活动断层探察和危险性评价。率先推进乌鲁木齐(二期)和喀什、霍尔果斯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活断层探察和危险性评价项目;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四)人才培养与促进计划
根据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求,完善教育及继续教育基地,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管理及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素质的一线业务骨干,切实推进全员知识进步,提高防震减灾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高端人才培养。
借助地震系统对口援疆,结合新疆地震工作人才需求,通过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单位的支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培养4-6名研究生(其中博士2-3名),支持10名左右的专业地震技术人员到各研究单位进行学习交流;每年适当增加高级、普通访问学者名额。
自治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每年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中国地震局及其他省(市、自治区)地震局挂职锻炼。
——全员业务素质提升。
过请进讲学、举办培训班及科研支持、培养等方式逐步提升全员业务素质。自治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依据当前人才需求,协调地震系统对口援疆单位选派有影响力的
专家赴疆讲学,专门培养急需的地震专业技术人才;举办培训班,在疆举办和依托援疆单位培训机构培训同步进行,同时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利用地震系统杭州教
育培训中心教育平台开展远程网上教育,采取多种途径在5年内完成我区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专业技术骨干的轮训工作。在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实施时,各研究单位吸收新疆地震科研人员参加,培养科技人才,并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提升我区地震科研水平。
——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建设一座新疆地震教育培训基地,配备专业的教育培训设备,实现多功能化教学。依靠行业援疆单位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州)、市(县)建立教育培训分基地,开展区域性的基层培训工作,并成为新参加工作人员学习锻炼和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干部挂职锻炼的基地。
(五)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提升和地震文化建设计划
汶川地震凸显了国民防震减灾素质在应对大震巨灾时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使社会公众了解必要的地震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险技能。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行动。
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和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行动,结合行业对口援疆大力推广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中小学校,应完善应急预案,设置专门课程,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在各级党校,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和普通公务员,加强防震减灾科学知识、避险救助、法律法规和应急指挥等教育,在信息服务平台开展防震减灾在线教育,在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干部专题培训。
建立防震减灾行业开放日制度,定期组织社会公众参观各级防震减灾部门、研究所、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和地震台站等,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了解和体验防震减灾工作。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精品创作。
用书籍、画册、影视作品、专题演出和公益广告等形式,创作出科学准确、通俗易懂、喜闻乐见、适合不同场所及传播渠道的各民族语言高质量科普作品。编制适合
不同人群和不同民族的防震减灾指南,统一印发各地,服务于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基地建设。
以科技馆、博物馆、地震台站、研究所和防震减灾部门等为依托,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普及地震知识,培训抢险救灾、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等技能。
(六)交流与合作计划
一步加强与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防震减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模式和经验,完善中亚地震观测数据共享机制,逐步构建中
亚地震数据和成果共享平台。加强防震减灾国际技术交流与人员培训,提高我区防震减灾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结合提升我区科技服务能力要求,加强防震减
灾科技信息交流,跟踪国际防震减灾科技发展前沿动向,逐步形成在中亚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优势领域。
第五章&保障措施
本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具有引领和约束效力。推动规划顺利实施,需要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正确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一、责任保障
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要依靠政府主导、部门合作、行业实施和民众参与来实现。要通过完善的目标导向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发挥防震减灾相
关部门和行业各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任务,要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并分解落实到位。
二、体制保障
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履行防震减灾法定职责。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机构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
与发布、社会动员和专家咨询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级防震减灾管理机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机构健全、责任落实;其他地区县(市)的防震减灾管理职能、职
责和责任得到落实。建立上下联动、区域协作、责任清晰、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规划的科学实施,完善政策咨询、协调管理、监督检
查、考核评价等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绩效评价考核办法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
三、法制保障
建立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自治区防震减灾法规与标准体系,提升防震减灾的社会化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自治区防震减灾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出台配套实施细则,规范防震减灾工作管理、重点项目执行和震后应急救援行动。
四、经费保障
拓宽防震减灾工作投入渠道,形成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及全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科学的投入渠道,依法保障公共财政对防震减灾公益事业的长期稳定投入,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国家防灾减灾政策支持和科技投入。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
五、人才保障
加强防震减灾专业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设,纳入自治区和中国地震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重点培养、大力引进高层次、复合型、高技能的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优化提升人才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培养专门人才。建立防震减灾专家库,充分尊重和发挥专家的作用,为防震减灾管理和社会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
六、科技保障
进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借助地震系统行业援疆,通过积极参与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单位的科研项目提升自身科学研究水平;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防震减灾技术
与理念;建立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发布、推广和产品化的平台和渠道,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针对防震减灾工作
中急需解决的技术性难题进行科研攻关。
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国地震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目的,树立变化、变革、创新理念,发扬“新疆精神”,畅行“新疆效
率”,营造有利于地震系统对口援疆工作顺利开展的良好工作环境。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我区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努力营造具有新疆特色的防震
减灾工作模式和先进文化。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统筹管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社会组织和个人全面参与,为实现自治区“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的各项
目标而努力。
版权所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新ICP备
地址: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科学二街338号 E-mail:xjdzj@mail.eq- 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12防灾减灾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