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火热的共享充电宝遇洗牌,还有未来吗

共享充电宝在什么地方 共享充电宝哪里有
时间: 0:47:45来源:作者:佚名(0)
共享充电宝哪里有?共享充电宝在什么地方?扫一下码就能借充电宝的创意看起来似乎不错,但共享充电宝能否成为第二个充电单车,成为“共享经济”的又一个成功类型呢?小编带大家实地一探究竟。
共享充电宝在什么地方?共享充电宝哪里有?仿佛一夜春风来,共享充电宝突然在一些大城市的商圈遍地开花,好像不摆个充电宝箱子都不敢说这里是一流商场一样。多达15家企业入局,以及不少互联网大佬们的纷纷投资让“共享充电宝”成为了2017年的资本热点。一、共享充电宝的三种使用场景从操作流程来看,共享充电宝的借取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五步,扫码、注册、付款、使用,归还。第一次使用可能要花费一点时间,注册过之后就很快了。归还方式则类似于共享单车,用户可以在公众号平台上根据充电宝的GPS定位,就近归还。目前共享充电宝一般分布在三种地方,同时也代表着三种不一样的业界模式。第一种是大场景下的移动充电模式,代表是“来电科技”。这种充电宝一般会放在大型购物商场和交通枢纽等地方。这种模式下,人和充电宝是可以移动的,用户可以在A点借到充电器,然后在B点归还,而用户借充电宝是需要押金的,但如果用户的芝麻信用积分超过600则可以免押金租借。来电的充电宝似乎是自有品牌,参数并没有印在上面。而且来电是的出租是不包括数据线的,需要另外购买(10元一条,下面会有详细介绍),如有自备则不用购买。
第二种是小场景下的移动充电模式,代表是“街电科技”。这种模式一般会直接进入店铺,比如餐厅、酒吧和咖啡厅。用户在吃饭时手机没电要充电,就可以借到充电宝,用户同样可以在A点借到充电器,然后在B点归还,这点和“来电”大同小异,但值得称赞的是,街电会免费提供数据线。
第三种是所谓的柜台充电模式,代表是“小电”,主打的是每一张桌面提供一个充电装置;线机一体,桌面上有共享充电宝时,不需要交付押金,扫码付费后就可以直接充电。
三种模式的付费方法都选择了扫码付费,一般为前0.5-1小时免费,此后每小时收费1元。押金一般为100元,某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充电宝的成本了。“座充”的小电目前只有北京有二、怎样找寻附近的共享充电宝:亟待改善的体验无论是“来电”、“街电”和“小电”,他们的APP和微信公众号都有定位功能,用户可以知道身边哪里有充电宝借,可供租借和可供归还的充电器数量有多少。小编所在的广州,“来电”已经占据了不少商业地段,“街电”则主要进攻各种娱乐场所,至于“小电”则还没登录广州。不过小编在亲身体验之后,发现无论是“来电”还是“街电”,公众号的用户体验都有不少槽点。“小电”还没登陆广州,就不吐槽它了。先说“来电”,目前来电的市场布局相当进取,已经进驻了包括正佳广场,万菱汇,太阳新天地和天娱广场等大型商场,甚至还有像人民法院等政府机构。而充电租赁设备的摆放也相当有规律:商场公共区域摆放的是最多能借40台的大机器。商场公共地带大多摆放这种大型设备高人气餐厅的等位区摆放的是能借12台充电宝的中型设备。餐厅等位区的充电宝使用率较高餐厅内摆放的是能借6台充电宝的小机器不进去消费都不好意思借充电宝看起来似乎很齐全,不过可惜的是,来电公众号的体验着实拖后腿。首先是对用户定位居然只能定位刚点击进去页面的那一刻。打开页面之后无论用户怎么移动,那个点都不会动。代表用户的那个圆点永远不动公众号会显示不同网店的可出租和可归还的情况,但是小编发现这里的水分有些大。比如这家的租赁设备明显拔了插头,所以没电无法工作,但公众号上仍然显示这里是可以租借的。公众号显示这台机器还能借28台充电宝,但很明显它连电源都没插网店信息更新也不及时,比如正佳三楼这台机器旁边的许留山已经关门许久,变成了正在装修的咖啡厅了,消费者对着它找怎么可能找到?希望这家咖啡厅开业后能及时更新信息然后说一下“街电”,街电的租赁设备基本清一色的摆放在商家的柜台那里,某种程度上更加好找。一般能租借6台充电宝左右。一缩放就偏移的坐标街电的公众号的体验好不少,但是缩放地图时会出现中心偏移的情况,不过这种瑕疵问题不大。网点会有二级页面,点击进去可以看到租借实况,人均消费和电话等等。不过非常重要的商户类型没有注明,小编建议加上。不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街电公众号的的完成度还是要高一些。街电一般都是放在餐厅等服务场所的收银台,那么充电宝的使用量究竟如何呢?小编在天河城6楼一间餐厅前的“来电”前观察了半小时,发现有3位消费者租借充电宝,1位消费者购买了数据线。而另外一家餐厅的服务人告诉小编,午饭和晚饭时间借充电宝的人会比较多,每天大概会借出10台以上。当然小编观察的时间是工作日下午,人流量会比晚上和周末低很多。三、共享充电宝究竟好用不为了验证共享充电宝的性能,小编特意借来了一台来电和一台街电,当一下白老鼠。先看大小,小编还特意拿出一台5.2英寸屏幕的努比亚(nubia)Z17mini手机来做参照物,可以看出来电的体积相对较大,面积和手机已经差不多了,和街电明显小上一圈,而且显得更有设计感。厚度方面,街电的厚度看起来是来电的两倍。只能说一个比较薄和大,一个小而厚,当你手机没电的时候,应该不会太在乎外观厚度和造型这些吧。来电充电宝的一侧是支付宝的广告,提醒大家用芝麻信用积分可以免押金租用,LED等则是提示电量。另一侧则是各种参数,可以看出充电宝的输出电量只有3100毫安,最大输出为5V2.1A,虽然达不到QC3.0的快充,但也比5V1A充电效率要好,而制造商是国内知名的飞毛腿。插口则安装在底部,总体而言非常中规中矩的设计。不过来电本身并不带充电线,租赁机器也十分“人性化”地提供数据线销售,有主流的Micro-USB、Type-C和Lightning三种,对于一条15cm的充电线要价10块钱,小编觉得买数据线比出租充电宝更好赚钱。街电的设计相对更有意思不少,线机一体(分为不同接口的版本),并且线的收纳方式非常巧妙,档次要高一些,值得一提的是街电的充电宝都经过了苹果认证。用户租借街电的充电宝可以节省10块的线材钱,不过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街电不支持芝麻信用积分免押金,用户必须掏100块钱作为押金。街电的充电宝同样是自有品牌,但是容量大一些,有5200毫安。输出2A电流。不过由于街电的充电宝没有USB接口,所以就测试不了实际的充电效果。来电的充电宝搭配来电的Type-C线,小编用它来为两台安卓手机充电,输出电流分别是1.4A和1.9A,和它表示的2.1A输出电流有差距。至于为iPhone6S的充电效率则游戏人强差人意,只有不到1.3A电流的输出。不过话说回来,毕竟收费还算便宜,并且能免押金,慢点就慢点吧。共享充电宝本身好不好用?我们觉得未来从充电宝本身和支持服务方面都可以做得更好,对于如Z17mini这些支持快充的手机还是有较快的充电速度,一顿饭或者一部电影的时间就可以解决没电的烦恼,应急情况下的实用性还是值得赞扬。四、共享充电宝的未来1、业内:对共享充电宝未来充满信心在很多媒体的质疑声中,共享充电宝却成为了今年资本市场的一大爆点。从本月初到月底这短短的时间里,已有5家企业宣布获得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共享充电宝领域,总融资金额高达3亿元,其中不乏腾讯、小米、奇虎360等行业巨头的身影。截至目前已有8家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获得融资,其中,来电、街电、小电三家公司的融资金额已经过亿。来电科技CEO袁炳松表示在去年8月份便实现了盈利。在盈利方式上,除了获取用户充电收费外,来电科技还将充电宝当做流动媒体,以承接广告的形式获取盈利。目前广告占总利润的40%左右。对于今年的发展目标,袁炳松表示将进一步拓张城市和城市中的商业场景。20台充电宝机型的一半屏幕可用于广告街电则表示今年年底,街电在中国为超过100个城市的用户提供移动充电共享服务,预计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每个城市总计可供用户租借电源数超过100万个,全国可供租借的移动电源预计超1000万个,将会全面覆盖重点商圈、商场、银行、医院、机场、地铁、星级酒店、连锁餐饮、KTV、酒吧等不同类型的场所。同时,我们还会和商家端以及用户端有更多的互动,包括线上及线下的品牌推广的合作,希望达到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合作关系。目前也正在进行和推动和一些商家和品牌商家的合作,未来盈利空间会很大。而对于合作商家来说,目前来电和街电都是采取“愿者上钩”的形式,既商户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即可让租赁设备进场,而日常只需要提供不间断的Wifi和电力就可以了。安装和后期维护的均有由来电和街电。业界似乎想说服商家通过这种方式零成本的缓解用户的充电焦虑,延长消费者的消费时间。2、业界观察:复制共享单车的辉煌不容易和共享单车那种可以几种不同的单车能停在一个地方不同,共享充电宝是具有排他性的:一个场所里只能有一种品牌。这就意味在目前的市场初创阶段,大家的首要目标就要“抢地盘”,抢占各个能放共享充电宝的地方。至于潜在市场有多达呢,目前各家公司对市场规模的预期都不尽相同。之前曾有国内媒体做了粗略的计算,以北京25万家本地商户(餐饮、KTV、台球、亲子、咖啡等)、每个商户布放5台计算,单城有100万台需求;按照4个一线城市(与北京体量相同)+6个二线城市(北京的80%)+20个三四线城市(北京的50%),再加上公交、地铁等流动场景,加起来约为百亿级市场。BAT三巨头中的两家已经出手,先是腾讯成为小电的战略投资方,接着是蚂蚁金服和来电达成战略合作,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务。在各种因素的推波助澜下,共享充电宝服务提供商开始了肉搏大战,除了大力抢夺各大城市的潜力场所,来电和街电最近又因为专利问题“大打出手”。但在小编看来,即便抢到了“地盘”,共享充电宝想复制共享单车的辉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共享单车作为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方案,本身就具有“方便、便宜”的特点,和其他方案(自带单车、平衡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共享充电宝的情况有些不一样,某种程度来看,它似乎有些落后于时代。而且除了微薄的租金本身外,还应该寻找其他的盈利渠道,这点相信在腾讯等巨头来想象和开拓。2010年iPhone4和三星Galaxy&S发布后,iOS和android智能手机犹如烈火燎原一般迅速占领了手机市场,而智能手机电池不经用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伴随至今,充电宝就是基于手机电池技术相对落后的伴身品,小编还记得当年买第一部5000毫安的充电宝就花了300多块钱。时至今日,虽然智能手机的电池还是那么不经用,但充电宝的售价比四五年前已经大幅下降,某宝上很多大品牌的10000毫安充电宝售价都不过80块人民币。加上充电宝不大的体积,买一个随身携带不成负担。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既然有自己的充电器,为什么要还要租借一个用呢?某餐厅的充电宝免费借同时,对于很多餐厅、咖啡厅和酒吧等商家来说,为了吸引客流,他们早就在共享充电宝出现之前就提供了自己的移动充电解决方案:店家提供充电宝、在座位周围安装多个充电插口。这些已经提供了充电解决方案的商家会入会在允许共享充电宝进驻,这同样是个问题。最后共享充电宝最后是否可能会像现在的共享单车一样过度发展,在成功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呢?这需要行业理性的对待和投入。共享充电宝融资火爆 未来最大敌人也是资本
摘要:上周陈欧3亿人民币投资电街科技,5月8日,小电科技宣布完成3.5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
上周陈欧3亿人民币投资电街科技,5月8日,小电科技宣布完成3.5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王思聪以“吃翔”为赌注断言共享充电宝不可能成功之后,行业发展似乎并未有任何遇冷的迹象。
共享充电宝在资本市场受到持续性关注,以小电科技为例,其在今年三月和四月分别完成了天使轮和A轮融资,基本是一月一轮融资的节奏,其速度之快足令业内外瞠目结舌。
那么,面对共享充电宝爆炸式的行业增长,我们究竟该信王思聪还是资本呢?
共享充电宝商业上具有可行性
目前共享充电宝主要有三种模式:1.以“来电”为代表的的大柜机移动共享模式,主要应用于商场、机场、火车站等场景中;2.以“街电”为代表的小柜机共享模式,主要在餐厅、咖啡馆、酒吧等场景下;3.以“小电”为代表的桌面模式,一般配置在KTV、包厢、餐馆等场景的墙壁或桌面上。
其盈利点主要有:1.设备租赁费,大概在1小时1元人民币左右;2.设备的增值费用,多家企业均表示柜机可作为特殊应用场景下的广告牌,具有较强的广告溢价能力;3.押金费用,但随着芝麻信用为代表第三方征信平台的参与和介入,押金的空间将不断被压缩。
就此逻辑来看,共享充电宝在商业上是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的。
此前有舆论认为共享充电宝是种伪需求,原因在于用户自主携带充电宝的门槛较低,在特定场合下使用共享充电宝的需求量有夸大嫌疑。但铁哥则认为,当一个行业发展到足以令用户改变原有习惯时,其潜力应该是足够大的,如电商改变了用户线下的购物习惯,共享单车也改变了城市骑行需要自行购买自行车的用户习惯。
同样,当共享充电宝其铺货场景足够丰富时,用户不再担心手机无电源补充的问题时,自行携带充电宝的习惯必然会随之调整。届时,共享充电宝行业将会是家庭和工作以外手机补充电源最主要力量。
这点铁哥保持乐观态度。
资本催化行业大战一触即发
自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以来,各个领域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C2C共享汽车出行中,滴滴与Uber在模式上几乎无任何区别,共享单车除车辆硬件不同之外,各种颜色单车企业的铺货方式和盈利模式也基本雷同。
但共享充电宝行业在发展之初则探索前文所讲的三种模式,其中虽有跟风式的模仿但各模式的领先者其实并不在相同赛道,避免了恶性竞争。
在铁哥看来,共享充电宝之所以有如此分化是因为:1.行业过分依赖线下的使用场景,而线下使用场景也更加多元化,各企业需要结合自身优势来获得第一桶金,如小电科技创始团队来自阿里的淘点点,具有较为丰富的线下餐饮休闲场所资源,选择桌面模式符合其自身条件;2.线下使用场景多样化,在未有足够资本和资源的配合下,是不可能出现“全渠道通吃”企业的。
如自然发展下去,行业或许也会有激烈的竞争,但整体仍然会保持多条线增长。
但随着资本的强力进入,行业稳定的生态将会被打破,不同资本的不同诉求将直接影响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未来走向。
以陈欧代表的聚美投资街电科技为例,其看重的不光是街电科技在设备租赁方面的收益,而是希望借线下使用场景的固定设备,放大其线下的入口和品牌价值,达到补给聚美或控制线下入口的目的。
否则,当今在资本市场上并不受宠的聚美怎么可能花费如此之大来投入自己并不擅长的行业呢?
此外,腾讯也在A轮和B轮均投资了小电科技,也有抢占线下入口的动机。
但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即,虽然线下场景十分丰富,但其总量基本是固定的。这意味着如以抢占线下入口为出发点,其KPI考核将直接调整为“线下资源抢夺”,如此,团购、O2O曾经出现的一家多码、一家多机的情景又会再来一遍。
无论何种模式的共享充电宝,其或多或少要占用店家经营面积,这对于寸土寸金的经营者而言绝非乐意,如此,若要获得店家支持,共享充电宝又要走回共享经济前辈们的老路:1.看谁给商家补贴多,谁的设备就可以排他性的出现在店内;2.地推团队上演全武行,誓死保卫线下市场。
前文所言行业的三种模式中,小柜机和桌面充电的线下资源的重复性比较明显,随着资金的全面到位,行业竞争一触即发。
王思聪“吃翔”可能性有多大
经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王思聪今后能不能“吃翔”关键点并非是模式的伪需求而是资本对行业的干扰程度。
资本介入一个行业,无非有以下考虑:1.行业自身具有较为明朗的市场前景,资本未来可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2.企业背景资本以自身奋战需要进行战略投资,所投企业乃是作为其产业链构成要素而存在。
在共享支付宝行业中,战略投资的比例开始加大,拿到投资的企业自主发展动力被剥夺,开始以投资方的意愿选择下一阶段的发展模式。
如此而言,线下大规模的竞争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线下资源的开发成本将不断攀升,不断挤压盈利空间,融资门槛不断提高,资本市场有无接盘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共享充电模式中,日均出行人次相对固定,整个行业的发展关键点在于加强线下场景的渗透率,如此才能减少携带充电宝出行用户增强共享充电宝市场容量。但随着竞争的出现,资本以补贴和免费为主要武器来争夺市场,虽在早期可以夺得眼球效应获得发展,但长期来看,乃是透支行业发展机会,增加成本甚至会引起线下场景的反感,那时恐一切看好将不复存在。
王思聪有线下万达和投资人双重身份,其怒怼共享充电宝也是集合线下和资本两种意见而来,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夸张说,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要警惕并非是竞争者,而是资本。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TMT网立场,转载需注明本文出处及原创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共享充电宝的独角兽未来:标准电池网络
作者: 36氪来源: 36氪 12:37:34
顺着共享经济的思路,出现了滴滴,出现了,但到共享充电宝时,观点出现了剧烈分化。早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我就在思考这个项目,设计出了商业模式并申请一系列专利。虽然现在似乎错过了,但不妨分享一些思考,更何况,重资产模式有后发优势。限于篇幅,先撇开现有项目模式的诸多疏漏之处,谈谈未来到底如何。古老的电池电池行业的三大常见新闻: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更好,充电时间更短。但实际情况却大不一样,电池还是那个样子,并没有出现飞跃性的发展。这是为什么?首先,电池除了储能的部分,还有不能储电的辅助剂、粘结剂、外壳等。电池越小,这部分的体积占比就越大。于是,新材料提高2倍,做成电池只能提高1.3倍。实际上,过去十几年,电池的进步主要靠提升储能物质的比例来实现,而不是新材料。至于热门的石墨烯,用骗局+石墨烯去搜索一下就知道了。其次,商用电池,要满足稳定、安全、成本等多项约束,实验室成果与商用距离很远。说到底,电池难突破最根本的原因是,电池的原理是化学,越古老的原理就越难突破。贪婪的功耗其实更关键的因素在于功耗。简单的说,要处理的信息越多、越快,需要的能量就越大。手机功耗平均为1-1.5瓦,而笔记本的功率是60瓦,台式机可高达500W。这就意味着,现在的手机、移动计算,可穿戴设备的设计,都受限于电量,做了折中——不是现在电池刚好处于瓶颈,而是基于现在的电池性能,手机的性能才被折中设计成现在的样子,刚好马马虎虎用一天。电量是因,手机性能是果。个人移动时的能量需求,显然还远未达到顶峰。VR、4K、手机投影、虚拟键盘,这些现实的应用,都被电量限制住了。以后,折叠屏出现,手机会更加电脑化,实际上,已经开始涉足这个市场,手机的笔记本化是一个趋势,手机会需要更强的计算能力。那时会不会需要投射一个激光键盘到桌面呢?再往前,AI要求的实时连线与计算能力,都需要更多能量。所以,电池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立即被新功能消耗掉。未来的手机同样会像现在一样做出妥协:马马虎虎用一天,经常没电。过高期望的无线充电现在的无线充电分可分为四种,电场耦合、电磁感应、电磁波、磁共振。电磁波充电距离长,最近热门的wifi充电专利,就属于电磁波充电,而家用路由的功率仅0.1瓦。手机充电器一般是5瓦,给10个人同时充电,就要50w的发射功率,考虑到电磁场在空间的分布,效率按10%算,发射器需要500W,和一个微波炉差不多,健康风险明显。所以,它被称为太空电力传输方式。电磁感应方式、电场耦合方式距离短,仅数厘米。磁共振方式,距离最大,能达数米,是目前最有希望的方式,但对线圈位置也要求偏离不超20cm。所有的方式都是在替代掉线的同时,对位置有更严格的要求,离随意舒适的坐到座位上,或公共场合中随便走动的同时就能充电的预期还相差太远,并不比线更方便与舒适。更重要的是,这四种无线充电方式,都不是基于最新发现的原理,而原理越老,飞跃性突破就越难。某种程度上,没电是一个人性问题,从收音机、BP机、到大哥大、彩屏、智能手机,都没摆脱过没电的窘境。不过,人性和技术的问题,正是商业模式的机会。技术的暴力叠加共用了7000多节18650,还计了一套庞大的监控系统。这也是特斯拉的技术精华。这种方式,说白了,就是刘慈欣在三体里面提到过的,“技术的暴力叠加”的方式,是用连弩来模仿机关枪。的确很low,但却未必没有商业意义,特斯拉就是最好的证明。充电宝网络,也是一种暴力叠加,用商业的方式来解决电池局限与移动计算对电量的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当它一定程度解决了续航问题时,就会反过来影响、释放手机的设计,对充电宝网络的需求与依赖就会被进一步的创造出来。市场会变得更大。顺着这个思路再进一步。逻辑上,顺利成章的,我们就会得到标准电池网络的概念。标准电池网络谷歌眼镜,失败了。续航是一个原因。体验不好、性能达不到,也与电量有关。谷歌曾设想让谷歌眼镜用7号电池。高大上的谷歌眼镜选干电池这么low的东西,原因很简单,干电池随处可得。直到S5,都是可更换电池设计。这么设计是为了增加续航,但携带多块电池还是麻烦。那如果有电池网络作为支撑,像干电池那样随处可得呢?显然,如果充电宝网络像干电池那样遍布城市,就会反过来影响手机、笔记本、可穿戴设备、还有玩具、飞行器、相机等等的设计,进而演变成为一种标准化的、可直接使用的电池。标准化之后,不再是充电宝里由3.7转变到5v,5v再给手机充电,在手机内再转化为3.7v,而是直接3.7v的电池,吸附在手机后面,通过手机机背的触点联通。由于没有转化部分,很薄很轻、电池的利用率也提高了。便利店、地铁站、餐厅、随借随还。用完这一片,再取一片,贴合上。兼容标准电池的手机由于续航约束更小,可引入更多新功能,如投影、虚拟键盘、4K,在手机硬件同质化的时代,这些卖点的竞争力自然无需多言。除了移动计算,标准电池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轻动力类的玩具、保温类的保温奶瓶等。2014年中国干电池产量大概320亿节,200亿产值,除去遥控器等低电流应用,照明、玩具等轻动力肯定占很大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否可以被新的标准电池网络替代掉呢?当然,标准电池的型号会比干电池多,比如,标准化的电池,针对笔记本5种,手机10种,可穿戴设备5种,飞行器5种、玩具5种等等。干电池的本质,是人类发明的一种移动能源的古老体系。这种体系落后了。除了性能的落后,价格也不便宜。除了能量密度之外,电池还有一个指标,“价格能量密度”。5号干电池,1.5V*2000mah,3WH电量,两节6WH,4块钱。锂电池,3.7V*3000mah,体积重量更小,电量11.1WH,价格40块,可以用800次,每次5分钱。4块钱与8分钱之差,就可以用来支撑分发与回收的成本。以前这在技术与商业上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有了智能手机、物联网,事情就变了。假设租用价格为2元,对消费者来说,价格便宜一半,体积重量更小,电量还大一倍。2015年,中国安卓手机销售额为6000亿。一个城市,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电池网络,按上海估计,一年要3000万。全国算30个上海,6亿人,9个亿的资金,也就是说,手机销售额的千分之一点五,每部手机价格提高3块,就可以全免费的解决手机续航问题。这还没算这个电池网络可以支撑的其他用电器,其他用途,还有广告收入等。干电池诞生,距今已160年,人类所需电量在突飞猛进,干电池作为一种不可回收的移动能源网络是否有变革的可能呢?谷歌眼镜放下身段来俯就干电池,那么干电池为什么没有可能革新来迎接移动计算时代呢?起码,在物联网的支撑下,这是有想象空间的。而当这种电池网络出现,续航问题被解决,无人飞行器、相机、手机的耗电会增加,功能会变多,电池网络的市场价值会比现在更大。还有一些额外的好处,在电池网络中,废弃电池都能被完善的回收。首先,电池新材料可更少的考虑污染问题,其次,可有效回收昂贵的稀有材料,降低成本。所以,在标准电池网络系统中,这些新材料在环保与经济上才是可行的。基于电池标准的制定以及其规模效应,这个网络的拥有者必然是全球性的。谁拥有网络,谁就是全球电池标准的制定者,电池技术的领导者,甚至是各种移动耗能设备的标准参与者。这正是中国有比较优势,适合做的事情。说到这里,是不是闻到一点独角兽的味道呢?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市场上的总额,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当然,如果这事成了,不管我是否参与,起码我第一个提出来的,可自称标准电池网络之父。最后,再讲一个进化的故事。动物没有进化出轮子,是因为轮子的进化不可能一夜之间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拖着一坨类似轮子的累赘的动物被天敌消灭了。眼睛却不同,从感光细胞,到能感受到模糊影子,再到后来的黑白或近视,不成熟的眼睛仍然可以给动物带来优势,所以,眼睛被自然选择保留,得以进化。充电宝项目,离标准化电池的远景当然还很远,但只要有利益维持,那么,商业与技术进化就能持续发生下去,直到最后。共享单车的故事是替代掉所有自行车,共享充电宝的故事是标准化电池网络,虽然,它的开头看起来那么的low,但最后却很可能比共享单车还大。不过,这也意味着,一开始的基础模式就得考虑这个前景,谁占住基因先机,谁才有前景,而现在大家却都想着赚几个租赁钱,去追求不可实现的最快回本模式。那么,有不有一种模式能兼具标准电池网络基因与当下更低成本更高体验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电商服务推荐
进出口服务
下载亿邦App使用独家功能
一线实战高手-解答问题
热门电商峰会-随时报名
电商创投资讯-实时直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街电共享充电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