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索尼粉丝在日本进口索尼收音机被叫做「ゴキブリ」

【索尼的「妥协」之作 WI-1000X 降噪耳机用起来怎么样?这是我的体验】_突袭网
当前位置&:&&&&【索尼的「妥协」之作 WI-1000X 降噪耳机用起来怎么样?这是我的体验】
热门标签:&
【索尼的「妥协」之作 WI-1000X 降噪耳机用起来怎么样?这是我的体验】
编辑:张俊
「妥协」一般不是一个好词,特别是用在科技产品身上的时候。毕竟,科技在人们的直觉中就意味着前卫、突破、创新。在滚滚向前的科技潮流中,「妥协」很容易被当成落后和偷懒的同义词。但浸淫数码多年的老玩家也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时候,前卫的,终究只在发布会和闪光灯中闪耀;而妥协的,才是真实世界中最可靠、稳定的日常伴侣。入手 WI-1000X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会买的是同系列的「降噪豆」WF-1000X。是的,与索尼今年同系列降噪新品相比,WI-1000X既没有 WF-1000X那样前卫的形态,也不像 WH-1000XM2那样有前代产品的高口碑做背书,正像是一个夹在两者之间的妥协之作。毫无意外地,上市前多数的关注度都集中在了设计超前的降噪豆身上。然而,正式发货后,很多人发现 WF-1000X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声音延迟、蓝牙中断、续航有限等问题让不少原本准备「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的观望者却步,其中就包括笔者。相反,原本没那么起眼的 WI-1000X反倒走进了人们的视线。颈挂设计、圈铁单元、10小时续航的配置单虽然称不上惊艳,但也是相当平衡稳妥的配置。结果,WI-1000X顿时颇为热销,一度还出现了断货和炒价的现象。走进十一月,随着供货逐渐稳定,笔者也终于以较为合理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那么,WI-1000X的「妥协」,到底是技术制约下的无奈之举,还是权衡利弊后的理性选择呢?这正是我在半个多月的使用中试图找出答案的问题。外观和佩戴WI-1000X的外观很容易描述,那就是一个「项圈」。但仔细观察起来,这个「项圈」所用到的材质是非常多样的。外侧,环绕颈部的部分是哑光的拉丝金属,而向两端延伸的部分则是磨砂质感的塑料;内侧,接触后颈部的部分采用了海绵填充加皮质包裹的设计――类似于自家头戴耳机头梁部分,而两端则仍然是塑料,但采取了类肤质感的处理。整体来说,做工维持了索尼一贯的水准,但美中不足则在于材质类型过多,近看有种拼凑而成的割裂感。WI-1000X的按键没有采用常见的规则设计,而是直接将功能键的图形凸刻在机身内侧,在视觉上比较简洁美观,但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手感和盲操时定位的便利。不得不说,虽然对 WI-1000X项圈的尺寸有一些心理准备,但实际拿到手后,其强烈的「存在感」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首先,项圈非常坚固,自由缩放的空间很小,加之以金属外饰带来的视觉暗示,让人仿佛觉得稍微用力就会撅折。除了坚硬,WI-1000X的项圈也很「粗壮」,特别是在两端处,由于加入了收纳线缆的凹槽,项圈向外凸出了一截,整体厚度达到了 1.5厘米,相当于两部 iPhone叠加的厚度还多。这种壮实的结构设计必然会影响 WI-1000X的便携性。第一次戴上这幅耳机时,我仿佛感到自己肩部长出了两个犄角,忍不住反复用手确认它们没有过分突兀,以至于在户外引来旁人注视。11月的北京气温已近零度,怎么摆放这两个「角」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放在外套外面,未免显得不太整洁,还可能和围巾缠在一起;放在衣领里面,如果是开领的大衣倒也罢,如果是比较紧凑的拉链外套,就会觉得衣领里捂了两个弹簧,同样不太舒适。另外,只要是蓝牙耳机,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适不适合运动」。然而,WI-1000X机身重量是 71克,相当于 Beats X的三倍。这当然不会给颈部带来什么负担,但的确意味着它和「运动耳机」的标签基本无缘。在我的测试中,轻微的跑动就足以引发项圈的上下颠簸和左右晃动。加之 WI-1000X并无增强耳塞稳固性和防水性的设计,可以想见,它是很难胜任任何具有锻炼作用的跑步运动的。降噪和软件当然,购买 WI-1000X的主要动机还是为了它的降噪功能。必须承认,在降噪领域,BOSE仍然是当之无愧的标杆,但索尼其实也有着相当的迭代历史和技术积淀,去年一炮走红的 MDR-1000X即是一证。因此,WI-1000X的降噪性能是令我期待的。实测中,在交通要道旁的人行道上,WI-1000X能过滤掉汽车大部分的引擎噪音,但车辆高速掠过时的气流声还是较为明显;在地铁上,最主要的噪音来源――轨道的摩擦声有明显衰减,嘈杂的人声虽无法完全去除,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抑制。笔者手上没有 BOSE耳机做对比,无法判断 WI-1000X能在多大程度上追上前者在坊间「隔绝人世」的赞誉。但相比于索尼之前的有线降噪产品 EX750NA,WI-1000X的降噪效果确实有明显提升。从直观的角度描述,开启降噪后,在这些嘈杂的户外场景中,我只需将音量在室内聆听时的基础上稍微增大一格,即可获得足够清晰的效果。室内场景中,WI-1000X的降噪功能也能发挥很大作用:家居环境中的微波炉、洗衣机、扫地机器人等都会发出噪音,公共餐厅中的喧哗声也很影响就餐感受,而这些噪音都可以通过开启降噪得到很好的控制。(一个意外发现是,WI-1000X的降噪对鼾声有奇效。)而且,相比于笔者之前试听过的其他降噪耳机,WI-1000X的底噪非常克制,因此不会出现在安静场景中使用时,底噪比环境噪音还明显的情况。此外,随着各家蓝牙耳机厂商纷纷开发配套的手机 app,索尼今年也追上一局,为新品耳机上线了 Headphones Connect。与其他厂商相比,这款 app的功能不可谓不多:包括三种情景模式的切换及自动检测、多达二十级的环境音穿透等级设置、气压检测和调整、立体声定位调节、均衡器设置、蓝牙传输协议切换等等;各种开关和滑块足足排满了三屏的长度。可惜的是,这款 app的实用性其实有限,因为它的设计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WI-1000X最典型的使用情景,正是户外移动等用户的注意力和精力被其他事项占据的时候,这才需要蓝牙来解放双手、降噪来解放双耳,又从何而来额外的功夫去对着繁杂的设置精挑细选呢?原本相对实用的风噪控制和人声聚焦功能也因此失去了意义――等你手忙脚乱掏出手机、打开 app等待加载完毕、从一堆按钮中打开这两个功能,无论是风声还是人声很可能早就消散不见,只剩下你在原地瑟瑟发抖、一脸茫然。正因如此,在过了开箱后短暂的新鲜期之后,笔者就将这个 app完全抛在一边,只通过机身上的降噪开关按键在降噪开―降噪关―环境音传统三种模式间循环切换。音质蓝牙耳机一向被认为很难与高音质联系在一起,但 WI-1000X的一大卖点恰恰在于其声音素质。根据官方宣传,它在硬件上采用了一圈一铁组合,并且属于宽频响范围的 Hi-Res产品。这类似于同品牌有线耳机 N1AP/N3AP上的配置,但不清楚是否使用了相同的单元。与笔者手上单动圈单元、但同属 Hi-Res产品线的 EX750NA相比,WI-1000X的优势是明显的。相比于前者过分偏向下盘、略显浑浊的声音,WI-1000X发出的声音明显更为清亮、均衡,动铁单元的加入更提升了高频部分的质量。当然,从挑剔的眼光看,蓝牙传输的声音还是不免有些「数码味」;这或许可以通过支持的 aptX、LDAC等高码率协议进一步改善,可惜笔者的并无测试的设备条件。此外,WI-1000X还默认开启了索尼的 DSEE音效,这实质上是一种插值算法,可以一定程度上还原 mp3等有损压缩格式在高频部分的音质损失。总而言之,WI-1000X的音质虽然受到传输方式的限制,但仍然可谓同类产品在此方面的一次突破,它表明无线耳机/降噪耳机在实现核心功能之外,是可以提供令人满意的音质表现的。在入手 WI-1000X之前,笔者一般只用蓝牙/降噪耳机收听播客、偶尔听听编曲简单的流行乐;在室内想要专心听音乐时,一般都会换上音质更有保障的有线入耳或头戴耳机。但使用 WI-1000X后,我也开始试着接受用它来满足这些音质要求较高的收听需求,并且在很多时候并不会过分纠结于声音细节上的细微劣势。其他细节耳塞套索尼入耳式耳机的配套硅胶耳塞套(俗称「哥伦比亚套」「哥套」)一直在发烧界颇有名气。凭借不错的质量和舒适度,拆机单卖的这种配件一直很有市场。而在 WI-1000X的配件中,除了传统的硅胶套,索尼还提供了新的「三重舒适耳塞」。所谓的「三重」指的是外层的海绵材质、内层的硅胶材质和尾部的特殊贴合耳道处理。这就不得不将其与经典的海绵耳塞套――Comply套(俗称 C套)做对比,后者一直以其良好的隔音性能而受到推崇,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它那种填塞耳道的侵入感,也有人批评它会让声音变得过为浑浊。索尼的三重舒适耳塞实际质感介于传统的硅胶套和海绵套之间,虽然在外观上与 Comply套颇为相似,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硅胶套的弹性。佩戴后,耳朵的感觉与硅胶套并无太大差异,不会感受到初戴 Comply套时那种颇为强烈的充胀、摩擦和干燥;得益于增强的韧性和厚度,这种耳塞套也能比之前的纯硅胶套提供更好的隔音性能。但三重舒适耳塞的劣势也正在于材质选用上试图两头讨好。由于保留了硅胶材质,它在干燥的天气下显得过于光滑;加上海绵材质带来的额外体积和弹性,就使它容易撑在耳道较浅的入口处,不够深入也不够稳固。笔者平时一般使用中号(M)耳塞就已经足够;但在使用中号的「三重舒适耳塞」时,则明显感到支撑性不足,在快速走动时和风中容易脱落,必须换用大号(L)才能舒适使用。于是,笔者最终还是选择了订购惯用的 Comply套。(顺带一提,与多数索尼入耳式耳机类似,WI-1000X适用 200尺寸的 Comply套。)续航索尼官方宣称 WI-1000X在开启降噪时能使用 10小时,而充电约 15分钟可获得约 70分钟的聆听时间。实际使用给我的感受是续航无功无过,肯定不会出现关键时候掉链子的问题,但似乎也离 10小时有所差距。在每天两小时的通勤使用和一两个小时的室内使用下,两天一充是比较稳妥的做法。需要额外提出的是,iOS系统对于非「亲生」的耳机虽然能显示电量,但相当粗略,只有 100%―70%―50%―30%―10%几个档位,因此看到电量下降时应当及时充电,以免外出时自动关机。多设备连接考虑到大多数用户都有多台设备,蓝牙耳机的多设备连接功能是一项重要的软实力。遗憾的是,WI-1000X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令人困惑。连接一台设备后,如果想连接其他设备,唯一的方法是先关机、然后长按电源键七秒进入配对模式,然后和新设备配对。在和一台以上设备配对后,即使在某台连接的设备上重新点击配对,并看到屏幕上成功连接的提示,WI-1000X仍然无法播放来自该设备的声音,更遑论像 AirPods那样只要直接播放就能无缝切换。结果,WI-1000X每次更换声音源都必须重新配对,多设备连接能力几乎为零,严重影响使用体验。以 WI-1000X的定位而言,要说硬件上不支持这么基础的功能是不可能的,笔者只能推断为软件优化上存在疏漏,希望能在之后通过固件升级等方式加以解决。但无论如何,这显然是一个十分低级的失误。总结看完上面的逐项评述,即使笔者不加总结,你应当也能看出我对 WI-1000X的复杂情绪。这确实是一款体现了诸多「妥协」、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产品。我既惊艳于它的优秀做工和音质,又蹙眉于它的五大三粗和功能、软件设计上的弄巧成拙。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通过接受妥协、接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WI-1000X是类似产品中少有的在各个维度上做到良好平衡的一款。你固然可以从它身上挑出诸多不完美,但同时也很难从声音、设计、功能等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尺度上挑出一个拒绝它的理由。那么,这款产品是否值得购买?这归根到底取决于你想拿它来做什么。可以理解的是,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说,我们都希望自己买到的产品是尽可能「全能」的。最理想的耳机应当兼顾便携和音质,上得了大马路,下得了健身房。但理性告诉我们,在各种技术发展程度的制约下,这样的耳机在短时间内还不会出现。在我看来,WI-1000X最适合的使用场景还是户外步行和公交通勤。这些场景既能充分发挥它在降噪和音质上的优势,又不至于过分暴露它在便携性等方面的瑕疵。相反,室内静止场景仍然是头戴监听耳机的主场,而健身房和田径场则最好还是交给轻盈、稳固的无线运动耳机。「全能」的耳机会不会有?我相信会,但今天还不是时候。在那天到来之前,WI-1000X靠接受妥协提供了一种中庸的解决方案。更多关于索尼耳机的文章:</html更多精彩 >>>为什么索尼粉丝的品牌忠诚度(信仰值)这么高?
前两天在知乎上看了几个帖子,把我给惊到了如何理解「索尼大法好」?索尼和苹果的粉丝文化有何不同之处?隐隐约有一种索尼不是针对谁的感觉……即使在BXJ,索尼也是黑料较少的科技公司之一,除了少数抱怨索尼手机成像不好,散热严重之外好像确实很少有索粉抱怨自家产品的,这么高的忠诚度,索尼是怎么做到的?
这些回帖亮了
引用3楼 @ 发表的:
既然高为什么销量越来越少?
手机销量确实不佳,但ps,walkman,微单,高端电视销量不错啊
索尼的东西确实漂亮耐用…
引用2楼 @ 发表的:苹果笑了。。。
苹果为啥笑?索尼火的时候苹果只能吃。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怎么说呢,索尼出的各类三C都会给你一种感觉,一开始觉得怎么还会有这样没卵用的功能,但当你一用上别家的,你就会觉得怎么这功能也没有。。。
这就是make。believe
引用3楼 @ 发表的:既然高为什么销量越来越少?
你以为大法只有手机?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既然高为什么销量越来越少?
苹果笑了。。。
既然高为什么销量越来越少?
索尼的东西确实漂亮耐用…
我也不知道
而且我还推荐我亲戚朋友买
我姨用过索尼的手机后
她自己都说不错
刚上大学的时候搞了个索尼的笔记本,发誓再也不用了,不适合汉子用
引用4楼 @ 发表的:
索尼的东西确实漂亮耐用…
因为耐用,所以把自己坑了。经济学真是反令人难以捉摸。
引用3楼 @ 发表的:
既然高为什么销量越来越少?
手机销量确实不佳,但ps,walkman,微单,高端电视销量不错啊
发现由于之前用过索尼爱立信的手机,现实仍是索尼粉……
家里都是索尼手机……
现在想买z5 c
实在觉得自己太信仰了……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怎么说呢,索尼出的各类三C都会给你一种感觉,一开始觉得怎么还会有这样没卵用的功能,但当你一用上别家的,你就会觉得怎么这功能也没有。。。
这就是make。believe
引用9楼 @ 发表的:
发现由于之前用过索尼爱立信的手机,现实仍是索尼粉……
家里都是索尼手机……
现在想买z5 c
实在觉得自己太信仰了……
买了5P,觉得这手机空壳就值2000
论信仰,哪比得过水果。再说,翔尼的消费电子领域除了手机是烂泥扶不上墙,其他都是业界排得上号的。至于企业文化,那是另一回事,姨夫再不改变现在这种思路,优势早晚会消耗殆尽
引用11楼 @ 发表的:
买了5P,觉得这手机空壳就值2000]
为我们的信仰据个爪,哈哈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12楼 @ 发表的:
论信仰,哪比得过水果。再说,翔尼的消费电子领域除了手机是烂泥扶不上墙,其他都是业界排得上号的。至于企业文化,那是另一回事,姨夫再不改变现在这种思路,优势早晚会消耗殆尽
我自己用苹果,但总给人一种跟风的感觉,感觉索尼就没这个顾虑
网上这么多人喊“索尼大法好”,但出人意料的不惹人反感
索尼大法好~我只买了ps4……还是不错的
引用3楼 @ 发表的:
既然高为什么销量越来越少?
索尼又不是只做手机。。。。
引用2楼 @ 发表的:苹果笑了。。。
苹果为啥笑?索尼火的时候苹果只能吃。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诺基亚用户羡慕,起码还有捐钱的渠道。之前想支持微软,但微软实在太*河蟹*,哪方面都干不过对手,弃船了
索尼大法好!
网上很多吹索尼的,所谓的索粉其实一样索尼的东西没买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1509人参加团购429.00元&799.00元
1452人参加团购289.00元&639.00元
125人参加团购386.00元&969.00元
1231人参加团购518.00元&799.00元
202人参加团购146.00元&229.00元
648人参加团购299.00元&799.00元
34人参加团购145.00元&160.00元
244人参加团购589.00元&999.00元
680人参加团购399.00元&729.00元
1162人参加团购399.00元&799.00元
137人参加团购459.00元&799.00元
1480人参加团购159.00元&399.00元“索狗”“任豚”和“软饭”:聊聊国外那些不礼貌的阵营蔑称
天下玩家是一家
主机不同“阵营”间的摩擦现象,当然不是只在中国存在。
国外一般对不同厂商的粉丝,大家会单纯称其为”fanboys”,这是一个非常中性的词。像NeoGaf这样的专业论坛,使用侮辱性称呼的用户通常会遭到其他用户的联名攻击,从而被集体“请”出去。
但在一些没那么严肃的场合,“蔑称”文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今天选了一些例子,说一说它在国外的表现,希望大家能心平气和地看待。事实上,国外不同“阵营”的玩家在彼此创造蔑称时,脑洞很大,远不止“索狗”“任豚”这么简单。
先来说说索尼。在PS2世代,对索尼过分推崇的玩家会被称作“PSTool”(PS工具)。Tool和Two发音相似。意思是“不管索尼做什么事,都会像工具一样去机械维护”。
在本世代这类粉丝又有了新的称号:“Sony Pony”。Pony是“小马”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把Sony Pony翻译成“索马”。它的来源就要说到与“索尼大法”齐名的另一著名“教派”:“爱马仕”(Brony)——《彩虹小马》的狂热粉丝。
《彩虹小马》(My Little Pony,另译小马宝莉)由著名玩具厂商孩之宝在上世纪80年代制作,本来是一部给小女孩看的儿童动画。但系列第四作《彩虹小马:友谊就是魔法》放映后,开始得到了美国著名ACG论坛4Chan用户的关注,逐渐发展为一种疯狂传播的亚文化。对《彩虹小马》过分推崇的粉丝,被冠以“爱马仕”的称号。
一个“爱马仕”诞生的过程
一个真正的“爱马仕”,会买下所有孩之宝发行的小马玩具。所以“索马”这个蔑称也在暗示这类玩家会吃下“索尼投喂过来的任何东西”。
再来说说任天堂。英语世界对任系粉丝最常见的蔑称是“Nintendrone”。
这个词的前半部分是任天堂英文名Nintendo的变化,而词尾的drone是“雄蜂“的意思。在一些人看来,这类蜜蜂虽然顶着一个“雄“字,但却没有能够保护蜂巢的能力,缺少智能,唯一的任务就是和蜂后交配产下后代。所以Nintendrone的讽刺意就是”只会给蜂后(任天堂)延续后代,缺乏自己思考能力“。
除了Nintendrone,还有两个程度轻一些的蔑称:Nintendroid(任天堂机器人)和Nintendolt(任天堂蠢蛋),都是由Nintendo一词的词尾稍微变化而来,比较容易理解。在社交网络实际使用时,这两个词的侮辱色彩是比较轻微的,通常不会被认为有太强的贬义。甚至有不少任系玩家甘愿用这两个词来自称,以显示自己作为任粉的笃定和执着。
有些玩家会认为Nintendroid是一种可爱的形容
微软玩家也有一个类似Nintendroid、PSTool这种“机械呆”的形容词——“Xbots”。有个玩笑是这样的:
如果你在一张空白的光盘上写上“光环”, Xbots们就会大呼: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游戏!
另一个称呼叫“Xbros”,字面意思就是“那个玩Xbox的大兄弟”,比较平和,有种邻家大哥的亲切感。
本世代还诞生了一个新鲜名词:Xboner——即Xbox One的机主。之所以这样叫,是有好事之徒把Xbox One 简写为“XbOne”(X骨头)。
这个词的侮辱性质远胜Xbots或者Xbro,如果当年有机会流传到中国,大概坊间就没有“索狗”这个说法了。
微软粉丝在日本有一个本地蔑称“痴汉”,这要追溯到2002年Xbox首次在日本上市的时候,NICONICO在秋叶原采访排队购买Xbox的软粉,询问队伍最前列的顾客时,该顾客表示他只是“顺便来买Xbox的”,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买一个叫做《凌辱痴汉地狱》的电脑游戏。
本社亲自当码
Xbox玩家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躺枪背锅。再加上Xbox当时发售了一堆诸如《死或生》《梦想俱乐部》之多少有些卖肉嫌疑的游戏,“痴汉”的名头就这样坐实了。
直到6年后的2008年,他们才等到反击的机会:有一位玩家在火车上用PSP偷拍女性裙底被抓现行,微软粉丝们大斥索尼玩家为 “痴汉”,出了一口闷气。不过这个说法并没有成功流传开,日本玩家心中的“痴汉”依旧是微软粉丝。
而索尼粉丝在日本有另一个蔑称,可能有些朋友听说过,就是GK(Gatekeeper,看门人)。
关于GK的来源有一些说法,其中之一是说早年间,索尼员工在网络上发帖时偶尔会留下gatekeeper.sony.co.jp的代理地址,也就有了GK一词。随后这个词演化成了“GKの振り”,指“为索尼洗地”这一行为。“GKの振り”如果用片假名来写就是“GKブリ”,看上去和日语里的“蟑螂”(ゴキブリ)差不多,于是这个蔑称就一直用到了今天。
“别叫我蟑螂……喜欢索尼有错吗?”
在日本玩家看来,本世代没有“痴汉”的一席之地,而是“蟑螂”和“豚”共分天下。
“任豚”一词来自于日语。由于Nintendo一词的“ten”发音与日文中“豚”(猪)的发音“ton”近似,就有好事的玩家称呼任系粉丝为“Nintondo”,也就是“任猪”。因其汉字写法简单易懂,所以这个最初带有强烈侮辱性的称呼很快便传入中国。
其实在阵营摩擦还不是很凸显的年代,任天堂玩家被单纯地称为“任天堂信者”,也就是相信且追随任天堂的人。出于友好,同时期的Xbox粉丝也被称为“Xbox信者”,索尼粉丝被称为“ソニー(索尼)信者”。
不过,“任天堂信者”的发音Nintendo Shinja如果简化一下就会变成”Nin Shin“(にんしん,也就是日语里”妊娠“的意思),于是这个非常中性而美好的称呼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玩家拿来嘲笑任天堂粉丝,说任系玩家像孕妇肚子里的小孩一样幼稚。
最后我们说说韩国这个国家,它的“蔑称文化”相对简单粗暴。索尼粉丝的蔑称是“??”(Plbba)。这个词是把PlayStation和“bbadori”(脑残)合在一起称呼,也就是“索尼脑残粉”的意思。同理,微软粉丝被称为Ekbba,任天堂粉丝被称为Ninbba。
还有一个词叫“??”(Bbak One)。在韩国,Bbak是一种很纯粹的、不需要语境的谩骂,而One指代的则是Xbox One。这个词使用的场合,一般是嘲讽Xbox One拥有的独占游戏远少于PS4—— 微软为韩国玩家做的本地化支持确实远小于索尼。
至于努力维护自家主机的Xbox粉丝被称为???(Ekjunsa),意为“X战士”。
在本文的最后,我们抛开玩家蔑称,介绍一个韩国游戏圈很有特色的词:明天堂(Myungtendo,???)。
??就是“tendo”的韩文发音,而这个“明”字来自韩国前总统李明博。
李明博在任时以对日姿态强硬著称
李明博和任天堂可谓是渊源已久。本届韩国总统候选人之一的安哲秀曾在访谈里提到,李明博常常在各种场合念叨一件事:为什么韩国没有任天堂这样的企业?
当年NDS掌机在韩国市场卖的火热,李明博一边惊叹于任天堂的天才,一边痛心如此成功的产品竟然是日本人造的。在一次内阁会议里,他向内阁官员们大声发问:为什么我们不做个像NDS一样的玩意儿出来?
这句形同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一样的话名噪一时。李明博对任天堂的念念不忘也成为了人们一时的谈资,只可惜天真的李总统并不知道打造一台如此成功的游戏掌机是多么艰难的事情。
此后,一旦有韩国企业把任天堂作为成功企业的典范拿来给员工画饼,“向着任天堂努力”,员工们就会可以用“明天堂”这个词来嘲笑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然后韩国公司GAME PARK HOLDING在李明博发表完这番言论不久,就推出了一款模拟器掌机GP2X Wiz,也不知道卖得怎么样。
毫无疑问,对总统的发言心怀不满的韩国网友很快就给这款掌机冠上了“明天堂”的诨名。至于它卖的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
关注公众号“游戏研究社”后发送以下关键词,可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神考据 | 科普 | 街机 | 任天堂 | 社长说 | 励志 | FC | 红白机 | 长鼻君 | 黄油 | 魔兽 | 塞尔达 | 巫师 | VR | 守望先锋 | 精灵宝可梦 | 阴阳师 | 行业 | 盘点 | 剧场 | 老四强 | 独翼神龙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是日本人搞出来的粉丝?
猜你感兴趣系统发生错误
页面错误!请稍后再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进口索尼收音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