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后中国经济贸易学院官网转移到哪里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58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0积分
2人评价247页
0人评价12页
0人评价13页
0人评价15页
0人评价11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下载:20积分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轨迹
收藏字号: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及高速增长
  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
  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在年中,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1946 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经济上也施行了三大改革,即“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劳动立法。同时,在朝鲜战争中,美国还向日本提供了巨额的军需订货。因此到1955年,除“外贸”一项外,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这10年时间(即1945年-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
  1956年-1973年,日本进入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6年,日本进入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13.6%。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此时期,日本工业生产增长8.6倍,对外贸易从1965年开始出现顺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长3.5倍。这 18年时间(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日本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
  但进入70年代中期以后,从1974年开始至今,日本经济进入低速、稳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同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使日本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交织迸发,因此不得不在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上进行适当调整。尽竹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5%左右,并一度(1993年)山现负增长,但其经济总量却一直处于美国一国之下,在发达国家中居于第二。
  七八十年代, 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件大事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一是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 二是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普遍经济危机;三是 1979 年到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发的经济危机。经过这“两次经济危机”和“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急剧下降。八九十年代,由于受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继续下滑,并引起日本内阁的频繁变更。为了扭转本国经济低靡状态,近年来,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日本开始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资源少、附加产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大量消耗资源、消耗劳动和产生公害的重、化工业。同时,在经济政策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即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把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车、电子、精密机械、航空、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另外,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坚持“科学技术立国”,努力迈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预计,在新世纪初期若干年里,日本在新兴产业领域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并在较长时期内稳居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上。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战后初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较快。推动西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在生产力领域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及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科技革命带动了西方国家劳动生产率的迅猛增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得到了部分改善。这两个基本因素虽然是指一般发达国家,但在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则表现得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日本之所以后来居上,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还与以下几个具体条件有关:
  1.战前日本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雄厚经济基础。
  二战后期,由于日本曾遭到盟军的原子弹轰炸,据此有人认为战后日本是“一片废墟”,实际上这种说法是言过其实的。
  其实,尽管美国对日本实施了原子弹轰炸,但日本毕竟没有经历过“本土作战”就无条件投降了。日本与英、法、德、意等国不同。两次世界大战都在欧洲大陆展开,对欧洲各国的国民经济破坏巨大,因此战后欧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欧洲列强则纷纷沦为“二流国家”。日本尽管也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两次大战均远离日本国土,所以战后日本的主要基础设施、重要的工业设备和大量的技术工人队伍及知识分子等,并没受到太大损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统治机构建制齐全,重要的生产设施大多完备无损。这是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本钱”。
  日本虽是“二战”的战败国,但二战之前,日本在历次大的战争中却大发横财。二战之前的日本发展史,实际是日本的侵略掠夺史。如1894年发动的甲午侵华战争,1904年进行的日俄战争和1914年参加的一次大战,日本均是战胜国。仅“甲午战争”日本从中国索得的赔款即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财政收入的4.37倍;在这前后日本从中国得到的经济利益,相当于清政府17年的财政收入。日俄战争后,日本夺得了帝俄在中国东北的大部分政治、经济权利。一战的爆发,使日本成为战争“暴发户”,战争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观火、大做军火生意,后期宣战,从中渔利,轻易夺得了西欧各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以及德国在中国山东青岛的特权。“一战”使日本从战前的三亿日元的债务国,一跃成为拥有十七亿四千万日元的债权国。至于1931年以后由我国掠夺的财富,更是不计其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业,并成为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质基础。
  2.战后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良好机遇。
  和平稳定的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从国际环境上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国刚刚饱尝“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之苦,十分珍视战后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世界各主要国家都专注于国内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民族经济,资本主义也进入繁荣时期,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尽管当时小仗天天打、“冷战”很激烈,但世界性“热战”终究没有打起来。这虽然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厂“均等”的条件和时机,但比较而言日本扬长避短,紧紧抓住厂这一有利机遇。
  如:日本的优势足“四面环海”,属海洋国家;其劣势是,各种资源、原材料十分缺乏,99%的石油依赖进口。这样的地理、资源条件,在战争环境下是个“致命”弱点。但在和平发展时期,其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劣势也可得以弥补。日本铁矿缺乏,但生产能力很强,没有铁矿可以进口。有材料称:战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每天24小时均有运输船只往来穿梭于日本──澳大利亚之间,从澳大利亚运过来的是矿石,从日本运出去的是钢铁。加之当时世界关系极不平等,原材料价格极低(如石油价格最低时1.2美元/桶,后来曾高达30美元/桶,目前一直在20美元/桶左右),而海运的成本价格又比陆路运输低得多(还以石油为例:有人计算,几万吨的中型货轮运输石油,行进12000公里,油价才提高一倍,是输油管道的1/5 ,陆路运输成本价格的1/8,空运的1/50。同时,若把海运过来的石油,经提炼后作为动力,用来搞运输,从动力经济学的角度讲,情况正好相反。比如把一定量的汽油能对飞机产生的动力作为1,那么用在汽车上这个动力将增加5倍,用在海运上则增加50倍)。因此,在和平条件下,海运的优越性相当大。由于日本战后能抓住和平安定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优势,利用战后原材料价格低的有利条件,确立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极大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国内环境上看,二战以后日本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照,国内几乎没有发生“工潮”等政治动乱事件,国内环境异常稳定。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局十分稳定,1955年白民党上台执政达38年之久,1993年才组成战后第一个多党联合政府,不久,门民党又重新独掌政权。这对于保持11本国内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使人们将精力集中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上,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美国对日本的特殊扶植和帮助,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在条件。
  二战以后,为彻底根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美国对口本进行民主改革,同时下令逮捕和审判日本战犯,释放了一批政治犯,并一度想把日本变成一个非军事化的“中立国”。但不久,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为适应美国“独霸世界”全球战略的需要,美国对日采取了“先打后扶”政策。即由过去打击瓦解日本军国主义基础,变为有意帮助、扶植日本,使日本成为其对苏发动“冷战”的工具和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势力蔓延的基地。据统计,至1951年6 月朝鲜战争爆发一周年止,美国政府以各种名义向日本提供了21亿美元的援助,并免去了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款,阻止日本对亚太地区其它受害国的赔偿。
  与此同时,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将日本变成它的侵朝物资供应地,对日本提供了大量军需订货,仅此一项累计额达22亿美元。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后,美国为扩大侵越战争规模,又向日本提出了40亿美元的“特需订货”。因此, 到1973年越南战争结束时,日本外贸出口额比1964年增加了近4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外贸的发展,促进和带动了日本其它各个行业的发展。这是日本经济之所以高速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
  4.日本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以及日本民族积极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等优良传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极为重要的内在条件。
  二战以后,由于日本被美国独占,其安全与防务实际由美国负责,日本政府便专心致力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排除各种干扰,抓住时要,大力发展其经济、科技、文教等各项事业。在政治上,它完全听命于美国,先做“经济、科技大国”,后做“政治、军事大国”;在外交上,它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在不妨碍美国利益、不刺激美国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立”,与各种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在文教上,它在战后初期经济十分困难,人民群体极其贫困、甚至有时还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将国家的6年年义务教育延长至9年,几十年如一日地把国民收入的5%以上(相当长时期是8%以上)投入到公共教育事业,极大地提高了日本国民整体素质,为日后的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在军事上,日本根据美的要求,将防务开支一直控制在国民收入的1%以内(当时西欧各国为3%-5%,美国则7%),仅保留为数不多的自卫队,且直到目前也不过24万人左右。这些,都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日本民族在历史上所具有的善于“学人之长”的优良传统,在战后得到弘扬,同样也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及赶超西方其它发达国家,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战以后,德意战败,英法两国也遍体鳞伤,从此欧洲衰落,世界中心向美洲转移。因美国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之财(美国与日本相同,两次世界大战均远离本土,战争初期均隔岸观火,做军火生意,发战争财,直到战火烧到自己头上),拉大了与其它强国的差距,牢牢坐在“世界头号强国”的交椅上。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国独占和美国将大量加工制造业搬进日本之机,大力吸收美国的资金,学习、借鉴美国的先进工艺、科技和管理经验,并加强仿制、模仿和创新工作,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对外国技术、工艺消化、吸收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因此,战后日本仅用了20多年时间,就先后赶上并超过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指国民生产总值,1966 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据完全统计,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90%是从外国引进的(其中又有90 %是从美国引进的)。因为“引进”比“研制”费用低、见效快。 美国研制一项成果的成功率为1%,而日本的成功率为70%以上。原因是日本不是“独创”而是“改进”。就这样,日本从年共引进了25000多项技术,并用不到30年时间、花了仅60亿美元左右,就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用了半个多世纪、花了2000多亿美元的研究成果学到手。
  由此可见,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是其固有基础、特殊条件和机遇等多种主客观原因、国内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应该看到,尽管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随着其经济高速增长而积累起来的资本主义各种固有矛盾的逐渐激化,日本经济发展也将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障碍,其道路将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应该认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出符合本国国情、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
战后日本 日本战犯 军国主义 民族经济
责任编辑: 汪晓青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3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卷分类汇编 专题十四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全国通用)
2013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卷分类汇编 专题十四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全国通用)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04次
资料类型:专题资料
文档大小:852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2013·汕尾二模)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美国接下来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发动“冷战”
C.发动朝鲜战争
D.帮助建立“欧共体”
【解析】据题干丘吉尔认为苏联威胁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安全,因而主张对抗苏联,为此美国发动了“冷战”,以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故选B。
2.《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该文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没有剧烈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看出C项表述错误。
4.(2013·山西模拟)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贝奈斯总统领导的民主联盟曾被视为东西方之间可能的桥梁,但在预定举行的大选中将面临失败的共产党人在1948年2月夺取了政权。从当时国际环境看,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是
A.美苏两国关系的日趋紧张
“冷战”由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引发
C.两极格局形成导致欧洲的分裂
D马歇尔计划激化了欧洲国家内部矛盾
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肯尼迪曾评价柏林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于抵御敌人,而是用来对付自己的百姓的墙。”下列关于柏林墙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②④
【解析考查对马尔计划理解马歇尔是美国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从图片中的“你便没有面包可,而你的孩子也会饿”可知歇尔计划是美国经济上的冷战政策,题干A。
9.(惠州市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冷战的“化石”仍然存在。属于冷战化石的是
A北约 B华约C.欧盟 D世界贸易组织冷战的“化石”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2013·南通一中测试)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
A. 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D. 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民生幸福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多边主义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银行的成立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013·惠州调研% 15.85% 4.26%
% 27.017% 18.023%
民主党和共和党忙着砌砖,都说“我的比较高”,他们砌的是贸易壁垒。(中国在壁垒外面)
A.中美全面对抗加剧
B.区域集团化发展
C.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D.全球化趋势加强
.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欧洲 南、北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跨地区
39个 40个 6个 8个 1个 7个
A.区域集团化B.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35.下表说明
发达国家间贸易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
(注:总数100归因于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国家未被区分,有误差。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A.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B.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贸易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C.贸易失衡激化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矛盾
D.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B想的错误在于没有关注到苏联;C项从材料中无法直接得出故排除。
36. (2013·浙江名校联考)2010年4月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宣布,将我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先前的277%提高到442%,中国就此正式坐上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行第三把交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日本、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的三极
B.世界银行关注发展中国家
C.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被打破
D.世界经济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有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其中又有70由跨国公司垄断。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6080%来自美国,而在美国的电视中,外国节目仅占l%2%,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中,有85本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一现象,发展中国家正确的态度是
A.要采取措施抵制外来文化产品
B.全力进口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
C.让市场自由选择各类文化产品
D.积极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日,胡锦涛同志在某论坛上高度评价某事件,称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该事件是指(  )
A.B.开发上海浦东
C.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D。
二、非选择题
41. (2013·潍坊模拟)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文化奖金,被视为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1948年,美国漫画家鲁布·哥德堡的时事漫画“今天的和平”(见右图)获得普利策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漫画“今天的和平”为什么在当年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日)
(2)依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特征的原因。
1993年年末,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以内)
【解析】第(1)问解答是注意时间1948年,并与漫画图片文字结合可知漫画讽刺了美苏“冷战”带来的危害。第(2)问解答时注意“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据此可以得出美国外交的政策的基本特征是谈判,不是对抗。在结合70年代世界政治力量的演变即可回答出原因。第(3)问是综合考查学生学科素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答案】(1)原因: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作者以漫画形式,并以“今天的和平”为题,批评了美苏军事竞争和核威胁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危害。
(2)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原因: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苏对抗(或军备竞赛)的拖累;欧共体、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
(3)一方面,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危害: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核军备竞赛;世界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
另一方面,冷战客观上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凝聚力;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冷战为一些国家的发展提供机遇:日本、西欧得到美国的扶持和发展机遇;中国得到了
苏联的支持,巩固了政权。
冷战对美国有积极作用:促进美国内部的团结;促成了美国人登上月球;促进了美国经济制度的改革。
总之,冷战既给世界造成危害,又有一定的客观积极作用。
42.(2013·如东县调研2013·惠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演1950年春,让·莫内(“欧洲之父”)提出: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1951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想及其亚洲启示》
经济全球化速发展,对此出现了以下两种议论、看法:
看法一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刘心武《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看法二 见右图漫画
1958年,张闻天向中央写报告申请,1959年上海办世博会。建议如石沉大海,没有结果。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第四十一届世博会,中国大步与(1)依的。
(3)选择材料三中任一看法,依据材料概括其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闻天建议石沉大海的原因。
【答案】(1)背景:二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瓦解;美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想要称霸世界;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对抗的国家,大国沙文主义抬头;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目的: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与发展经济,进而控制欧洲;利用欧洲国家反苏反共;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2)经济援助不可能延期;联邦德国成立引起担忧;法德历史性的和解。(3)落后,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4)原因:中国当时工业科技落后;处于冷战时期,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未建缺乏了解。2013·宿迁调研) “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了3个伟大的化1.0始于1492年续到1800年前后,是化2.0融合,从1800年到2000年,化3.0250字左右).0.03.01)主体:3.0 3.02)
观点明确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分)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分)
2013·皖南八校联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西方崛起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及其根源。
日本的工业生产指数(1970年=100)
年份 制造业 纤维 化学 橡胶 钢铁 机械
28.2 12.6 15.3 10.2 5.4 7.2 2.8 5.9
114.1 128.5 127.7 129.4 132.2 119.2 139.2 141.4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当今国际关系领域的新特点。综合上述材料,从文明交流的角度谈谈你对当前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看法。
【解析】第一问把握材料“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即可。第二问考查战后日本的崛起,原因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影响则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日本右翼势力等角度分析。第三问当今国际关系领域的新特点可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国际交流的领域和内容以及第三世界的崛起等方面分析。看法则是开放性的,把握文明的多样性、借鉴性、平等性等即可。
【答案】(1)共性特点:通过侵略扩张建立霸权,抢占世界市场。
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2)因素:战后通过民主改革,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扶植政策(返还工业企业设备,提供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及美国对日“特需订货”;制定符含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大力发展外贸,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影响: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同时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意图日益明显;日本右翼势力膨胀,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新的不安定因素。
(3)新特点:寻求国际合作共谋发展大局,在国际社会形成广泛共识;美、欧等传统强国所维系的国际秩序日益动摇,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不断增加,尤其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引人瞩目,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形式多样化;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
看法:略。示例:当今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征,在全球化推动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通过竞争提升发展品质,通过合作丰富发展内涵,实现互利共赢;国际交往中,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46.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变化莫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丘吉尔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并指出美国“担负起责任”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材料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背景。21世纪上半叶,世界和平局面有望得以继续,这是有利于实现多极合作的重要前提。……联合、对话、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快速发展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共同行为准则和组织机构作保障,这是实现多极合作必备的条件。……不管前进道路上存在多少困难和障碍,只要地球村人树立起共存共荣意识,坚持合作对话方向,维护互利共赢原则,共同构建21世纪世界新秩序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杨文昌 《人民中国》2008年第十期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背景: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美国要称霸世界,而苏联成为其障碍。行动: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2)现象:经济全球化。背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结束;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3)观点一:“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理由: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观点二:“多极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理由: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68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拟定的与缅甸国王之间的通商条约。该条约第17条规定:如果此后国王给予任何其他国家以比本条款所含者更多或不同的特权,亦需给英国以同样特权。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第8条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这里的一体均沾亦即最惠国。高心湛“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历史教学》2005年第02期)
在货物贸易中,一个WTO成员给予另一国产品的关税优惠或其他与贸易有关的好处,应立即和无条件地永久给予所有WTO成员的同类产品。最惠国待遇原则也有可以不执行的例外情况:某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工业品及半成品以更加优惠的差别的关税待遇;在非关税措施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更为优惠的差别的待遇;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行的优惠关税;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优惠可不给予其他发达国家成员。
最惠国强加的、单方面给惠的、不平等的最惠国)(1)论证:在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中国民族工商业、农业受到剧烈冲击,但同时又促进了中国民族产业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其他因素:促进——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阻碍——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打击了民族工业;国统区实行战时经济统制,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2)打破:世界经济“半球化”的出现完全是西方对苏联的敌视、封锁、包围造成的,但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租让制),既解决了经济建设需要的资金、技术等问题,也保持了与西方的经济交往;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之时接受技术援助,使东西方经济并未完全割裂,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苏东剧变导致两极格局的瓦解,最终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向全球化发展。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日至19日,G20洛斯卡沃斯峰会在墨西哥南下加州海滨城市洛斯卡沃斯举行,与会领导人讨论了世界经济形势、加强国际金融体系和就业、发展、贸易等议题,并于会后发表了宣言。
2011年4月,金砖国家(B5)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中国三亚举行,会议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以及利比亚局势等关乎国际安全的热点问题进行磋商,会议发表《三亚宣言》。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日本打到中国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