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和组织多普勒成像的区别

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在心衰患者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1]&[2]&[2]&单位:[1]&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
文章号:W<font color=#9653&&
文字大小:
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室内或心室间的不同步化运动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超声心动图尤其是各种新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具有重大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组织多普勒、二维应变、三维全容积和速度向量成像等超声新技术在评价心脏同步性、CRT患者筛选 、指导起搏器置放、优化起搏程序、评价疗效以及术后随访观察等方面的进展和应用。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心脏机械同步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摘要: &&& 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室内或心室间的不同步化运动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超声心动图尤其是各种新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具有重大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组织多普勒、二维应变、三维全容积和速度向量成像等超声新技术在评价心脏同步性、CRT患者筛选 、指导起搏器置放、优化起搏程序、评价疗效以及术后随访观察等方面的进展和应用。&&& &&& 最近几十年来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severe heart failure, CHF)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 ,全球心衰患病人数高达 2250 万 ,并且每年新增病例数达 200万[1] 。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为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 ,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心房内、房室间、心室间 /心室内传导障碍和电 -机械运动不同步,导致了泵血功能低下。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心功能不全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发现心肌运动的不同步性与心功能不全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是通过三腔起搏来实现心脏运动再同步化的一项新技术 ,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CRT的治疗机制是改善房室、室间及室内同步性。超声心动图在 CRT治疗中以其无创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用于筛选接受CRT治疗的患者 ,预测和评价 CRT治疗的效果 ,已成为研究心脏收缩不同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传统超声心动图方法评价心脏机械同步性有M型超声、二维超声和脉冲多普勒等,因其技术限制,图像质量和敏感性欠佳,已较少应用。近年来 ,超声心动图新技术不断涌现 ,为心脏机械同步性的评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超声新技术包括组织多普勒显像及其衍生技术、三维全容积测定、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和速度向量成像(VVI)等。&&& 1& 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心脏机械同步性1.1& 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 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 &&&& TDI能够测量不同节段心肌的收缩速度和时间,提供各节段电机械关联的准确信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分析心肌活动的功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TDI及其相关技术日益发展和完善 ,基于组织速度显像技术( tissue velocityimaging , TVI )又衍生出以下几种新技术应用于临床。1.1.1& 定量组织速度图 ( 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imaging,Q-TVI) &&&& 是以定量扫描、原始数据存储和超高帧频技术为基础 ,融合了速度信息和组织灰阶信息 ,可同时自动定量分析 2~8个心肌节段同步组织多普勒曲线的速度和时相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准确的评估左室内和室间不同步运动。TVI技术为迄今为止公认评价心肌运动协调性的最佳方法。&&& 应用TDI,电机械延迟 (electromechanical delay, EMD) 可定义为体表心电图上 QRS波起点与TDI在相应的心肌节段收缩波起点之间的延迟。目前 ,针对TDI评价左室内不同步运动提出几个参数 ,其中心脏收缩同步指数、Ts最大差值等可作为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的指标 , Te最大差值可作为评价左室舒张同步性的指标[3]。1.1.1.1& 心脏收缩同步指数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也称为不同步指数 。取心尖四腔、两腔、长轴切面各室壁的基底段和中间段总共 12个节段进行评估。计算所有 12节段的达到收缩峰值速度的时间的标准差(Ts-SD) ,室内不同步定义为标准差大于 33ms。收缩同步指数越低 ,提示同步性越好。1.1.1.2& Ts最大差值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同法取 12节段中任意两个节段达峰值收缩速度的时间之差 ,最大差值大于 100ms定义为室内收缩不同步( systolic dyssynchrony) 。1.1.1.3 &Te最大差值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同法取 12节段中任意两个节段自 Q波至 E波峰值的时间之差 ,最大差值大于 100ms定义为室内舒张不同步( diastolic dyssynchrony) 。1.1.2 组织追踪成像 (tissue tracking imaging, TTI ) &&& 可清晰呈现和测量任何一心肌节段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纵向运动的距离 ,以 2mm为间距转换颜色 ,共有7种不同颜色色带显示不同的运动位移。从左室心尖切面分析 ,最小运动距离位于心尖部,最大运动距离位于二尖瓣瓣环处。Sogaard[4]等观察发现 ,CHF患者不同步运动 ,局部心肌出现长轴延迟收缩(&&& &delayed longitudinal contraction,DLC) ,即主动脉瓣关闭后的左室收缩。TTI表现为同一切面某一室壁开始着色时 ,对应室壁仍为灰色 ,且着色延迟。研究发现 , CHF合并 LBBB者 ,尽管 QRS波形相似 ,但出现 DLC的心肌节段并不同 ,在扩张型心肌病( 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 )常出现在左室侧壁和后壁;而在缺血性心肌病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CM) 多出现于室间隔和左室侧壁。1.1.3 应变和应变率成像 (tissue strain rate imaging, SRI) &&& 心肌应变(ε)是指心脏在外力作用下 ,心肌长度的变化率 , ε是一较小的数值 ,负值表示缩短 ,正值表示延长。应变率( strain rate, SR )是指形变发生的速度 ,是单位时间内的应变,也等于单位长度的速度差别变化。SR相对地不受心脏摆动和牵拉的影响 ,能较好地反应心肌局部功能的变化。应变分析可以直接估计心肌收缩变形程度 ,用百分数来表示各节段相对于原始长度的缩短和拉长;它还能提供关于心肌收缩起点和峰值的时间等重要信息 ,测量同步或不同步。相对于 Q―TVI来说 ,应变率成像技术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更好的区别主动收缩和被动收缩 ,收缩后收缩 (post systolic shortening, PSS) 指发生于主动脉关闭之后的主动收缩运动 ,这对于有瘢痕组织的心肌缺血病人特别重要 ,因为 PSS不仅仅是不同步的一个表现 ,而且是心肌存活的标志[5] 。1.1.4 组织同步显像( tissue synchronization imaging, TSI) &&& 是由组织速度显像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技术 ,它是对达峰值流速时间来进行彩色编码 ,通过将这些实时运动数据重叠添加在 二维超声图像上 ,实现了快速、实时、直观显示不同步运动的节段 ,可同时定性、定量分析心肌室壁运动的同步性。TSI中彩色编码为绿色提示达峰时间正常 (20~150 ms ),黄色提示达峰时间轻度延长( 150~300 ms ),红色提示达峰时间中重度延长 (300~500 ms )。在一个心动周期的收缩期中 ,当室壁运动无异常时整个左室同步运动显示为均一的绿色;有室壁运动延迟异步性时相应的室壁节段显示为黄色或红色。&&& Gorcsan等[6] 应用超声心动图对 29例CHF患者在BVP装置置入术前及术后 48 h的每搏量的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显示心尖左心室长轴前间隔和后壁节段的达峰值时间差值大于 65 ms对于预示 CRT术后短期疗效的敏感性为 87%,特异性 100%。&&& 李治安等应用 TSI对 34例 HF患者的心脏同步性进行观察发现 ,仅就评价心肌机械收缩同步性来说 , TSI技术较 QTVI具有快速实时、直观简便等优点 ,其研究病例组中伴 LBBB者中 80%有左室内不同步 ,而不伴LBBB者中也有 65%存在左室内不同步 ,与其他学者[7]研究结果一致 。1.2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real time three-dimension echocardiography,RT-3DE)&&& 应用RT-3DE检测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壁16节段容积-时间曲线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作为一项新技术,应用研究较少,尚无确切的标准[8]。&&& 从理论上来说,左心室收缩的同步是指机械上的同步。因此心电或速度的同步指标均是间接的。最理想的是直接测量与比较从 QRS起点到室壁最大收缩时间,即峰缩时间。应用实时三维提供的容积测量功能 ,无须对心室腔进行模拟几何假设 ,系统可准确测量心室整体和局部的容积变化,且能同步显示16节段的局部容积变化曲线 ,通过比较自 QRS波起点到左室各节段最小容积的时间间期 ,应用曲线离散度可以对室内不同步进行评估 ,由于它包含了全部左心室心肌节段,分析的是长轴、环行和旋转收缩的综合效应,能在同一心动周期同时比较左心室任意两个节段乃至所有节段的同步性, ,克服二维超声的不足,通过不同颜色的曲线代表不同的节段,更加直观地显示左心室最延迟收缩节段。目前定量分析软件能快速地自动勾画出三维的心内膜边缘,熟练的操作者仅需约 5 min就能完成一个三维数据库的同步性分析,较 TDI繁冗的后处理分析相比,十分方便、快捷,更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9] 。&&& Kapetanakis等[10]研究发现 ,应用三维容积测得的收缩不同步指数 (SDI )随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值降低而增高 ,因此认为心脏功能与心室不同步密切相关 ,同时指出这种相关与 QRS宽度无关。Marsan等[11-12]的研究均证明 RT-3DE可用于评价左心室运动的同步性和同步化治疗后疗效。Takeuchi等[13] 的研究亦证实 Tmsv 16-SD%可作为评价左心室同步性运动的指标,其与 TDI指标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国内李东野等[14]研究显示: RT-3DE左心室收缩同步化指标中的 Tmsv 16-SD%、Tmsv 12-SD%、Tmsv 16-Dif%、Tmsv 12-Dif%与 Ts 12-SD相关性强、一致性高,这可能与RT-3DE这 4个指标分析了左心室全部 16个节段或者 12个节段,基本代表了左心室同步化收缩运动的情况。而 Tmsv 6-SD%、Tmsv 6-Dif%这两个指标与 Ts 12-SD相关性弱、一致性相对较差,可能与这两个指标仅反映了左心室基底段同步化收缩运动,而不能代表左心室收缩的整体情况。因此可以说 RT-3DE 16、12节段达到最小容积的时间标准差和最大差异与心动周期的百分比作为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化运动的方法有一定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1.3 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 two dimensional -strain echocardiography,2D-SE) &&& 2D-SE是一项新的超声定量分析软件 ,其工作原理是应用斑点追踪( speckle tracking )技术追踪心肌的运动 ,并计算速度与应变,它与组织多普勒的最大不同是无角度依赖 ,除能测量局部心肌应变外 ,还可对心室的整体应变进行分析测量[15] 。&&& 李治安等[16]研究发现 , 2D-SE测得的左室心尖长轴方向的三个切面的长轴总应变( GLS )的平均值与二维 simposon法测得的 LVEF值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r =0. 94 ),正常对照组的应变和应变率曲线波形规律一致 ,而 CHF患者曲线非常紊乱 ,达峰值应变的时间不一致 ,收缩后应变值较正常组大 ,且延迟时间长。1.4 速度向量成像 (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 &&& 目前临床对心脏运动的研究已从单纯对长轴、短轴单平面评价转向对三维空间心肌运动的研究 , VVI技术是晚近发展起来的从研究心脏结构力学角度来分析心脏局部、整体功能的一项超声心动图新技术 ,它利用超声像素的空间相干、斑点追踪及边界追踪等技术 ,能定量分析心脏的旋转角度和速度 ,使我们对心脏机械运动的同步性的认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野。&&& 2& CRT患者选择及疗效预测2.1& 患者选择 &&& 研究表明 ,室间和 /或左室内不同步运动是预测 CRT疗效的最佳因素 ,因此在 CRT术前对心脏不同步性类型、部位、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价非常有必要 ,可以潜在地提高选择病人的质量 ,可避免起搏器植入的危险和对不适合 BVP病人的费用支付。2.2& 疗效预测 &&& Gorcsan等研究表明,BV术后用超声心动图48min测量每搏量,较术前大于15%被定义为急性有利反应。在心尖左室长轴切面 、前间隔和左室后壁节段达峰时间差大于 65ms,可预示 CRT术后有效 ,敏感性 87%,特异性 100%[6]。&&&& &&& 3& 指导左室电极的放置&&& 心脏同步化治疗指右心房同步双心室起搏 ,其右房与右室电极放置同标准的双腔起搏器。关键是左心室起搏电极放置。电极定位不准确,CRT将会加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研究发现起搏部位放在左室侧壁和后侧壁能显著改善左室血流动力学[17], 目前推荐尽量将电极线植入至心脏侧后静脉、侧静脉或者超声心动图提示激动延迟的部位;但每个人的不同步节段部位不同 ,反应也不同 ,因此术前应用超声心动图来确定机械运动不同步节段的部位和范围 ,可帮助经冠状静脉窦置入电极选择最佳的起搏部位 ,提高 CRT疗效。&&& 4& 优化起搏程序4.1& 优化房室间期 (AVD) &&& 通过超声指导最佳 AVD设置可增加左室充盈约 10%~20%。Ritter等[18]采用脉冲多普勒测量经二尖瓣口血流以反映左室充盈 ,测得最佳 AVD为 100~120 ms。Riedlbauhova等[19] 则以左室流出道的血流速度时间积分 VTI作为评价指标 ,测得最佳感知 AVD为 120 ms,与前者基本一致。Sawhney等[20]的研究结果表明,设置最佳AVD可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在超声的指导下个体化程控 AVD是必要的 ,最佳 AVD 应在不造成 A峰“切尾 ”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 E峰和A峰融合,使心室舒张尽可能充分。4.2& 优化室间间期 ( VVD) &&& 最佳VVD的设置目的在于使心室达到最大程度同步化,改善心功能。个体化程控 VVD可进一步提高 CRT的临床疗效 , Sogaard等[21]指出对于左室后侧壁收缩延迟者以左室优先起搏为宜 ,而间隔及下壁延迟者采取右室优先起搏可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采用组织追踪检测技术例可用于指导最佳 VVD的设置,研究表明最佳 VVD的范围很窄 ,在 12~20 ms, 即使电极位置良好 ,但当 VVD &40 ms时 ,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出现恶化。 在调整AVD或起搏心率之前, 调整VVD能在能明显增加左室充盈时间,改善左室同步性,建议VVD优化应在AVD优化之前进行,防止不恰当的AVD延迟导致左室充盈时间缩短。&&& 5& 评价CRT治疗效果&&& 一般认为 ,CRT疗效评价以分为急性期 (术后 24 h内 )、短期 (术后 1~3个月左右)和长期 (6~12个月以上) 评价。5.1& CRT急性期疗效的评价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依靠组织多普勒定量评价疗效。组织同步化成像技术 ,以彩色标记心肌运动峰值速度 ,能够直观定性判断心脏的运动协调性,对于快速性评价心肌对于起搏器治疗的反应具有优势。有学者[22]首次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成像 TSI 对 CRT进行急性期评价 , 入选 31例心衰患者 ,在起搏器置入 48h内评价 CRT疗效。心尖部左室对应室壁的达峰时间差值可以作为预测 CRT治疗是否有效 ,左室后壁与前间隔的达峰时间相差 &60 ms则提示在 CRT后心脏搏出量会明显改善。5.2& CRT短、长期疗效的评价 &&& CRT的远期疗效评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患者整体心功能的改善情况 ,另一方面则是患者心脏局部电―机械同步性的改善情况。Yu等[23] 对于 141例 CRT治疗后的患者进行远期随访观察 ,结果提示 ,CRT治疗后左室收缩末容积的变化是全因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的重要独立预测因子 ,从而提出 ,左室收缩容积减少10%与左室重构改善明显相关 ,提示远期低死亡率和心衰事件的发生。&&& Kanzaki等[24]以 9例心衰和 10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 ,心衰双室起搏器置入术后随访 1、3,、6个月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进行定量化评价左室二尖瓣环的组织速度曲线,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心脏同步指数。随访期间 ,患者的心脏同步性在 3个月时已有改善 ,6个月时明显改善 (0. 76 ±0. 09, P &0. 05) 。左室内径、射血分数等均有明显改善 (P均 &0. 05 )。二尖瓣环的收缩峰值速度随 CRT治疗逐渐增高 ,充分提示左室功能的恢复 ,是左室收缩力改善的敏感因子。同时 ,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导致交感神经活性的下降 ,心率相应降低。&&& Sogaard等[21] 对21例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CRT前后进行比较 ,所使用的方法是组织追踪和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患者进行术后急性期和 3个月的随访评价。术后即刻评价提示 ,患者的延迟后收缩 (delayed longitudinalcontraction,DLC) 明显减少,射血分数明显升高。持续的 CRT效果更加优于急性效果。&&& 晚近的一组研究表明,以二维应变率成像观察接受 CRT心衰患者,径向收缩功能改善。提示二维径向应变发现心室径向不同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9%, 83%,是对心室长轴方向上心脏不同步性定量化分析的完善。由于二维应变成像不受成像角度的影响 ,因而能够更为准确的反应心脏机械运动与收缩功能恢复的关系[25] 。&&& 6& 存在问题与展望6.1& 问题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虽然超声评价心脏同步化运动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但是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6.1.1& &超声评价心脏机械同步性的最佳指标和标准化问题;6.1.2& 各种超声新技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问题;6.1.3& 规范 CRT治疗中优化 AV间期、VV间期的最佳方法和观测指标;6.1.4& RT-3DE探测视野较局限,图像的质量待进一步提高等。6.2& 展望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技术和工艺的不断改进,研究的深入 ,分析软件的完善 ,超声心动图必将为心脏同步化运动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华伟. 心脏再同步治疗:目前的认识和评价 [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 ) : 67 - 69&&& [2& Lau CP, Xu CM, Chau E, etal. Reversal of left ventricularremo - deling by synchronous biventricularpacing in heart failure[J]. PACE, (11Pt2) :1722 C 1725&&& [3] Yu CM,Lin H, ZhangQ. Highprevalence of leftventricular systolic and diastolic&&& asynchrony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normal QRS duration [J]. Heart,) : 54―60.&&& [4] Sogaard P, Egeblad H, KimWY, et al. TissueDoppler imagingpredicts improved systolic performance and reversed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during long-term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J]. J Am CollCardiol,3―730.&&& [5] BreithardtOA, Stellbrink C, KramerAP, et al. Echocardiographic quantific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asynchrony predicts an acute hemodynamic benefit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J ]. J Am CollCardiol,6―545.&&& [6] Gorcsan J 3rd, KanzakiH,BazazR, et al. Usefulnessof echocardiographic tissue synchronization imaging to predict acute response to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J ]. Am J Cardiol,2004,93 (9) : .&&& [7] 张  烨 ,李治安 ,何怡华 ,等.组织同步成像评价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性运动 [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2007,4 (2 ): 79―82.&&& [8] 李治安,张烨.心室同步化运动的超声心动图评价.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131 - 136.&&& [9] Horstman JA,MonaghanMJ, Gill EA. Intra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assessment by real2time three2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Cardiol Clin,2007,25 (2 ):253 - 260.&&& [10] Kapetanakis S, KearneyMT, Siva A, et al. Real2time three2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a novel technique to quantify global left ventricular mechanical dyssynchrony. Circulation, (7 ):992 - 1000.&&& [11] Marsan NA,Bleeker GB, Ypenburg C, et al. Real2time three2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permits quantific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mechanical dyssynchrony and predicts acute response to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8,19( 4) :392 - 399.&&& [12] vanDijk J, Knaapen P,Russel IK, et al. Mechanical dyssynchrony by 3D echo correlates with acute haemodynamic response to biventricular pacing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Europace,2008,10( 1 ):63 - 68.&&& [13] Takeuchi M, Jacobs A, Sugeng L, etal. Assessmentof leftventriculardyssynchronywith real2time32dimensionalechocardiography: comparison with Doppler tissue imaging. J Am Soc Echocardiogr,2007,20 (12 ):1321 - 1329.&&& [14]& 李东野,曹广科,夏勇,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室收缩同步化运动的方法学评价 [J/CD ].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08,2 (6) :658 - 667.&&& [15] Modesto KM,Cauduro S,DispenzieriA, et, al. Two2dimensional acoustic pattern derived strain parameters closely correlatewith one2dimensional tissue Doppler derived strainmeasurements[J]. EurJ Echocardiogr,2006,7 (4) : 315―321.&&& [16] 张  烨 ,李治安 ,杨  娅 ,等.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左心室整体和&&& 局部心肌应变的价值 [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7,16( 7) : 564―567.&&& [17] Sun JP,Chinchoy E,Donal E, et al. Evaluation of ventricular synchrony using novel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 indices in patientswith heart failure receiv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J ].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4, 17( 8 ):845―850.&&& [18] Ritter P, Padeletti L, Gillio2Meina L,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optimal atrioventricular &&& delay in DDD pacing: Comparison between echo and peak endocardial acceleration&&& measurements [ J ]. Europace, &&& [19] RiedlbauchovaL, KautznerJ, Fridl P, et al. Influence of different atrioventricular and interventricular delays on cardiac output dur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J]. PACE, 2005( Suppl1) : S19&&& [20] Sawhney NS, Waggoner AD, Garhwal S, et al. Randomized prospective trialof atrioventricular delayprogramming f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J]. HeartRhythm, ) :562&&& [21] Sogaard P, Egeblad H, PedersenAK, et al. Sequential versus simultaneous biventricular resynchronization for severe heart failure: Evaluation by tissue Doppler imaging[ J ]. Circulation, (16 ):2 078&&& [22] Gorcsan J,KanzakiH,BazazR, et al. Usefulnessof echocardiographic tissue synchronization imaging to predict acute response to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J]. Am J Cardiol,
178&&& [23] Yu CM,Bleeker GB,FungJWH, et al. Left ventricular reverse remodeling but notclinical improvementpredicts longterm survival after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J]. Circulation,
580&&& [24] KanzakiH,JacquesD, SadeLE, et al. Regional correlation by colorcoded tissue Doppler to quantify improvements in mechanical left ventricular synchrony after biventricular pacing therapy[J ]. Am J Cardiol, &&& [25]Ishikawa T, Sumita S, Kimura K, et al. Prediction ofoptimal atrioventricular delay in patients with implanted DDD pacemakers[J ].PACE,
365&&& &&& &&& &&& &&&
转载请注明: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
?上一篇:?下一篇:
作者简介单位:简介:
该作者其他相关文章
课件下载排行
音频在线听
音频排行榜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左室整体及局部扭转运动的临床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左室整体及局部扭转运动的临床研究
【摘要】:
Torrent-Guasp等通过大量解剖观察,提出了螺旋状心室肌带(ventricular myocardial or muscle band, VMB)理论,为深入理解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心脏结构和功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该理论认为正常心脏是由一条完整的发自肺动脉止于主动脉的肌带在空间折叠环绕构成,其中心尖环中降部和升部肌纤维斜行交叉保持大约90度,收缩期降段纤维的收缩引起心室产生沿其长轴方向的扭转运动。正是这种扭转运动和随后的解旋保证了心室有效地射出和抽吸血液,收缩期左心室通过扭转使室壁通过弹性形变储存能量,至等容舒张期该能量迅速释放,左室内压力梯度形成,从而帮助左室顺利完成充盈。
大量学者利用标记的核磁共振技术以及组织多普勒技术对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心肌扭转运动特征进行过深入探讨。研究证实,扭转特征与心肌纤维结构、几何形态和心肌收缩力有关,扭转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心室肌带中降段与升段的交叉角度、心肌跨壁应力梯度和心外膜下心肌纤维与心内膜下心肌纤维的运动优势;收缩期扭转随心肌收缩力和室壁厚度增加而增加,随容积增加减小;扭转运动特征与心室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新近开发的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通过在二维平面上对超声斑点的运动轨迹准确追踪,运用心肌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等参数,对心动周期中心脏扭转运动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为临床评价心脏的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临床上,及时了解冠脉机械梗阻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肌存活性及心功能演变情况能有效改善患者冠脉血流的储备和提高心肌再灌注疗效,逆转左室重构,使左室局部和整体心肌舒缩功能明显改善。
本研究旨在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I)对健康人、冠脉重建术患者术前和术后左室壁心肌扭转运动参数进行定量检测,以期评价其整体和局部心肌扭转运动特征。研究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健康人左室心肌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的临床初步研究
运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评价健康人左室心肌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选取35例正常人,于胸骨旁心尖水平(AP)、乳头肌水平(MP)和心底水平(MV)上,经胸采集3个心动周期左室短轴二维图像并存贮,运用Echo 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分别获取左室AP(内层心肌、外层心肌、全层心肌)、MP(全层心肌)和MV(内层心肌、外层心肌、全层心肌)各平面平均和6节段旋转曲线,设定左室扭转角度等于心尖平面与心底平面旋转角度之差,计算并记录左室内层心肌、外层心肌及全层心肌整体及节段扭转角度峰值,分析心动周期中左室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规律;同时观察左室整体扭转、心尖及心底平面旋转角度峰值随年龄增加的变化规律。
结果显示:①正常人心室扭转基本特征为:收缩期,心尖部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心底部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心室呈逆时针方向扭转;舒张期,心室反向解旋;②心室扭转存在不均衡性:扭转由心尖至心底呈递减趋势(P0.05);左室后、下壁扭转值较前、前间壁大(P0.05);心内膜心肌扭转较心外膜下心肌扭转大(17.03°±5.56°VS 11.96°±3.68°, P0.001);③随着年龄增大,左室心尖部旋转和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增大(r=0.524, P0.01; r=0.422, P0.01);而心底部旋转角度随着增龄未见明显变化(r=-0.025, P0.05)。
第二部分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左室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术前后左室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评价左室前壁心肌梗死患者(AMI)血运重建手术前后左室心肌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正常对照组30例,拟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的AMI患者48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一月经胸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心尖水平和心底水平短轴图像,运用Echo 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并记录心肌整体和节段扭转运动角度峰值(Peak-Tw)、扭转达峰时间、六节段扭转达峰时间标准差(Tw-SD),和任意两节段间最大扭转达峰时间差值(Tw-diff)。
结果显示:①成功随访并获取清晰图像的心梗患者为20例。②AMI术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eak-Tw明显减小(P0.001),其中以前壁、前间壁减小最明显(P0.001),扭转非同步性指标:Tw-SD、Tw-diff增加(P0.001)。③AMI行冠脉血运重建术后1月,心脏几何构形和心功能参数明显改善;Peak-Tw增大(P0.001),趋于稳定; Tw-diff下降(P0.001)。左室整体Peak-Tw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5);与LVDD呈显著负相关(r=-0.63,P0.05)。
⑴左室心肌各部位扭转特征存在差异,STI技术可以无创性地评估左室整体及局部心肌扭转;临床在运用扭转参数评价左室功能时,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
⑵AMI患者左室扭转减弱、扭转非同步化;冠脉血运重建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STI技术为临床评价冠心病患者手术前后整体和局部心肌扭转运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R540.4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怡婷;[D];复旦大学;201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丽;谢明星;付曼丽;王新房;吕清;韩伟;张静;刘莹莹;王静;项飞翔;;[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2007年06期
罗安果;尹立雪;李春梅;王莲春;林家弟;蔡雁朗;孟庆国;;[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晟;王玲;;[J];安徽医学;2012年03期
任卫东;刘爽;马春燕;晏楠;李秀云;肖杨杰;;[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0年04期
郭良云;刘燕娜;;[J];江西医药;2009年02期
李子卓;方理刚;;[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年10期
文利;邹利光;;[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年12期
马兰;吴卫华;陆静;魏松霞;黄艳;谢晓奕;;[J];中国临床医学;2008年03期
张军;冯晓军;;[J];中国临床医学;2011年03期
童春;黎春雷;;[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年05期
白艳;尹立雪;;[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年10期
雍永宏;庄燕;姚静;杨荣;盛燕辉;周蕾;许迪;曹克将;;[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安果;尹立雪;;[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玉曼;[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吴田;[D];武汉大学;2011年
杜丽娟;[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卫张蕊;[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文利;[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袁莉;[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吴伟春;[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张晓娟;[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张轶;[D];中南大学;2009年
马红;[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银花;[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范晓伟;[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张璐;[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周金玲;[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赵晟;[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傅英;[D];川北医学院;2011年
董珊珊;[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曲强;[D];辽宁医学院;2011年
邢爽;[D];辽宁医学院;2011年
魏凤;[D];辽宁医学院;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房芳;李治安;杨娅;田峰;陈韵岱;陆兆龄;;[J];上海医学;2007年04期
穆玉明,王春梅,唐琪,韩伟,马依彤,王朝霞;[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志栋;[D];复旦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良云;刘燕娜;;[J];江西医药;2009年02期
,李锐玲;[J];陕西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刘霏霏;[J];日本医学介绍;1994年02期
吴浩波,严世贵,陈其昕,余世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韩振奎;[J];生活与健康;2004年06期
三宝;[J];中国健康月刊;2000年10期
徐彤,马洪飞;[J];现代康复;2000年10期
崔玉民,钟德泰,李勇君;[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2年03期
孙淑萍,杨万昌;[J];中国疗养医学;1998年05期
詹长安,冯焕清,周荷琴;[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咏昕;葛耀君;项海帆;;[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魏建萍;苏先樾;;[A];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周志勇;陈艾荣;;[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任悦;[N];中国体育报;2004年
陈慧;[N];人民政协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距离多普勒成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