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长边的具体孤岛危机2战术选项项怎么设置

反斜面战术,扬长避短的首选 - 简书
反斜面战术,扬长避短的首选
反斜面是山地攻防战斗中背向敌方、面向我方的一侧山坡。反斜面阵地的构建,是为了规避敌方重火力输出。
以山顶为定点两面都能看到的山顶轮廓叫棱线,棱线处留有己方观察哨
敌人的炮火死角,直瞄炮火对于反斜面是个摆设,曲射炮打到反斜面的炮弹死角也多。在反斜面大岩石下面构筑挖掘出的射击工事、屯兵洞、戴顶盖的壕沟,人员基本不暴露在露天,敌机、敌炮火的杀伤会大幅减弱。反斜面阵地还能防止敌方抄后路包围,己方主阵地面对抄后路的敌军,刚好倒打火。 反斜面阵地的要害在于对棱线的控制,谁占领棱线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战斗的节奏是,地方上来一顿火力倾泄,飞机炸,大炮轰,步兵集群抢占棱线,这时己方观察哨将信息反馈,己方开始火力输出。
敌方步兵集群在爬坡中就会遭受己方火力输出
理论上只有当反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火炮在该距离上的入射角时,反斜面才有防火炮的效果,实际中由于要考虑到坦克的高度反斜面的角度还要进一步增加才有可能完全阻挡来袭的炮弹。火炮的最大入射角度为45°,坦克的最大爬坡角度为25°,故不存在完全防火炮的反斜面。
理想的反斜面阵地
理论850米以上任何反斜面都不防炮,反斜面距离敌方火炮越近防炮效果越好,通常情况下600米内的反斜面才能有效防护火炮。反斜面坡底的防护效果要好于坡顶,半坡效果最好。以下有几个经典的反斜面战术索姆河战役当时流行堑壕战和重炮群,一战则正是从步兵密集型转为炮兵密集型的试验场。
索姆河战役。良好的地形为德军的第二阵地和中间阵地提供了大量反斜面
英法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部署了86个师,德军则投入了67个师。英、法军炮兵和空军都占优势,采取对有限目标逐次攻击战法,利用徐进弹幕作为掩护,步兵再以排成横列的方式(线式战术)进军,企图通过消耗德军兵力达到突破的目的。为协调两军行动,规定每次进攻到达线不能自行超越。
反斜面阵地在拉锯战中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军利用对方进攻的间歇,迅速调集兵力,加强纵深防御,并在一些地段上实施反击。
反斜面布置的马克沁重机枪往往会收割大批英法陆军士兵的生命
索姆河战役中,德国马克沁重机枪出足了风头,成了血雨腥风制造者,它是索姆河战场上凶残的杀手。无数的英、法联军倒在马克沁重机枪枪口下,成了它的牺牲者。松山战役
松山雄踞怒江西岸,位于惠通桥西北六公里,海拔五千余公尺(现在松山最高峰为2000多公尺),山势奇峻,地形复杂,冈陵起伏,沟渠错综,俯视惠通桥及东西两岸,南有滚龙坡,北有黄土坡,均为狭长起伏之冈陵,迤逦南北,前临大谷,背负深渊,西隅陡峻,与松山遥遥相望,绵亘二十余公里,互为犄角,密林深箐,丛荆杂布,形成天然障碍。
松山地形中的天然反斜面
1942年夏日军占据松后,便以一工兵联队,利用天然优良形势,构筑坚固堡垒群阵地,环山百里,火网密布,炮兵威力可达东岸公路七三三公里(原滇缅公路公里数)处,控制公路约七十公里,已然形成了完美的防体系。
日军观察哨
1944年松山战役的守军是五十六师团一一三联队及另一混合兵种大队的留守军共一千三百余人。进攻方为71军和第八军,因为是轮战,故参战兵力为两万余人。国军人数火力均占大优势,但近百日的战损比为1:6。
国军炮兵阵地阵地
在第八次进攻中,因统帅部强令打通补给线,国军集中所有干部杂兵,组织敢死队,进攻日最后据点丑寅卯五、四、三、二、一各处高地及黄家水井马鹿塘等地。自九月二日至六日,激战继续进行,各地反复扫荡,日军主力被逐于马鹿塘一带。九月七日拂晓,各团长亲率敢死队,不顾反斜面残敌之射击,分路直趋马鹿塘,反复肉搏,达数十次,惨烈之状,实属空前。日军数次突围均不得逞,至下午四时,被聚歼,无一幸免者。残胜。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是五圣山主峰下的两个小山头,在范弗里特弹药的攻击下,山头被削低了3米;这种火力打击下,任何生物都会荡然无存;志愿军就是靠《上甘岭》电影中翻越一个又一个炮弹坑的战术动作,在密集炮弹活下来的。志愿军能够继续坚守这两个阵地,实在令人钦佩;不仅钦佩志愿军的顽强战斗意志,志愿军的战术素养一样高。
上甘岭的表面阵地的石粉末已经不可能构筑表面壕沟阵地了,况且在美军的高密度炮火下也不可能有构筑工事的机会;所以志愿军放弃表面阵地的争夺,退回了设在反斜面上赖以隐蔽的坑道。美军的炮火不能直接攻击,航空攻击也不可能奏效。
志愿军利用反斜面的坑道阵地,与支援炮火配和下,将美军死死的拖在“上甘岭”的两个山头上。坑道里的志愿军用轻重机枪将攻击友邻坑道的美军给予了重大的杀伤,山顶的美军阵地也一遍又一遍的被志愿军支援炮火摧毁。
在上甘岭,美国没少用巴祖卡、火焰喷射器以及炸药包来破坏志愿军坑道,志愿军的支援炮火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上甘岭表面阵地美军的杀伤;这一来一去的攻击,导致了美军的重大伤亡,而上甘岭上的志愿军却损失不大;范弗里特弹药也消耗已近穷尽,而志愿军反击的物资准备也日趋充分;在那个年代,“陆战之王”的声誉无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只要弹药充分,美军根本不是志愿军的对手;支撑美军进攻势头的只有强大的火力了,而志愿军在苏联物资支援下,正在逐步弥补这个差距。美国最后理智的选择了停战。对越自卫反击战:那良诺高地攻坚战
那良诺位于中越边境108号界碑和109号界碑南侧约1公里处,其东侧是一列从边界向南伸延的小山,北高南低,长约3公里,海拔600-700米。沿山脊由北向南有5个较突出的高地,东西两侧较陡峭,山上多灌木和草丛。
日,守方是越军河广县独立营的1个连守卫,进攻方为41军122师364团。本来越军轻重火力齐全,筑有地堡、A字型工事、掩蔽部和盖沟,并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还设置了障碍区,构成了能相互支援的支撑点式环形防御,但各部火力协调未做好,我364团在2次炮火准备、工兵抛射爆破扫除张爱戴、行进间轻重火力压制下,攻占那良诺高地。因为参战双方战斗素养不在一个层次,故越军并未发挥好反斜面的优势。反斜面无疑是防御方利用山地地形首选的战术
有些文章,有些平台,不收录
一个乞丐,时走时看,总会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守反击战术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