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动力电池的种类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

是什么因素影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寿命?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 - 凉祖新闻网
推荐栏目: |
凉祖新闻网
是什么因素影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寿命?
时间: 18:53
点击:4174次
来自:网络原创
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并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动力需求,因此电动汽车必须采用多块电池进行串联、并联构成的动力电池组来提供电动汽车使用能量。从目前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制造工艺水平来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影响使得同一型号的单体电池也会在电压、容量、内阻等方面产生偏差。动力电池组的性能决定于电池单体的性能,…
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并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动力需求,因此电动汽车必须采用多块电池进行串联、并联构成的动力电池组来提供电动汽车使用能量。从目前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制造工艺水平来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影响使得同一型号的单体电池也会在电压、容量、内阻等方面产生偏差。动力电池组的性能决定于电池单体的性能,但绝不是单体电池性能的简单累加。由于单体电池性能不一致性的存在,使得动力电池组在电动汽车上进行反复使用时,动力电池组产生各种问题从而导致使用寿命缩短。受限于目前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瓶颈,对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解决相关问题用以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显得十分重要。这将有助于锂离子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的发展,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使用效率。动力电池单体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针对在电动汽车上使用的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终了,定义是电池的衰减量达到初始容量的20%。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在电动汽车上反复充放电时,会由于锂离子电池内部的副反应不断发生使得电池本体材料性质而发生衰退。这种衰退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电极材料晶格结构的改变;电极材料发生分解、剥落或腐蚀造成活性材料减少;电解液分解消耗引起的导电性下降和阻抗增加;由于负极析锂或副反应造成可脱嵌的锂离子被消耗;副反应生成的气体、不溶物质以及粘结剂改性和集流体腐蚀引起的阻抗增加。从实际使用环境条件来看,影响动力电池单体使用寿命的因素主要包括充放电截止电压、充放电倍率、使用温度以及搁置条件。已经有很多资料文献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不同充电截止电压的循环寿命分别随充电电压越高而越短。这说明充电截止电压对电池使用寿命的影响非常大。高的充电截止电压会加剧电池副反应的发生导致电池使用寿命缩短。动力电池在整车上使用时,由于电动汽车的各种行驶状况使得电池易出现衰退而在较高电位区域充放电时性能下降较严重。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的使用过程中为满足不同的驾驶工况从而采用不同的充放电倍率。对动力电池倍率充放电的研究表明大倍率充放电会加速电池容量的衰减,充放电倍率越大,电池容量衰减越快。这主要是由于正极材料结构和性质的改变以及负极表面膜增厚导致锂离子扩散困难造成的。如果充放电倍率过大的话,还有可能造成单体电池过热、短路引起爆炸等。不同的动力电池有不同的最佳使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电池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放电容量会有所降低。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降低,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随之降低,引起电池内阻迅速增大,导致电池在低温时输出性能变差。动力电池在搁置不使用的条件下,会由于电池本身的性质发生自放电、正负极材料钝化、电解液分解等情况。有实验结果表明负极SEI性能不稳定会导致负极活性材料快速衰退,并容易产生锂金属析出,而形成稳定SEI膜的锂电池可以在高温条件下储存超过4年,同时不同的电解液组份对电极材料的衰退影响程度不同。单体的不一致性对动力电池组的影响电池单体的不一致性主要是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由于工艺水平使电池极板厚度、微孔率、活性物质的活化程度等存在微小差别。这种电池内部结构上的不一致性就会使同一批次出厂的同一型号电池的电压、容量、内阻等不可能完全一致。单体电池的不一致性对动力电池组使用寿命的影响分为电压的不一致性、容量的不一致性以及内阻的不一致性。在单体电池成组的过程中,如果电压的不一致性较大,会造成低压电池与正常电池一起使用时成为电池组的负载。因为当并联的两节电池中存在低压电池,那么会发生互充电现象,其他电池将会给该电池充电。这种连接方式会使得低压电池的容量小幅度增加而高压电池容量大幅度减少,能量损耗在互充电上达不到理想的对外输出。初始容量不一致在电池成组前经过筛选已经大大减小,在使用过程尽管可以通过电池单体单独充电方式来平衡单体电池初始容量的不同。但电动汽车的连续充放电循环过程使得这种不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会放大,容量随循环的衰减速度不同,随着电池循环次数的增加,容量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这样会使得单体电池的容量加剧衰减带动整个电池组的容量衰减。内阻的不一致性使得单体电池在电池组内的电压电流分配不均,局部出现过压充电或欠压放电。内阻的不一致性还会使单体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热量的损失不等,内阻越大则温度升高的速度越快,有可能最终造成热失控。电压、容量、内阻等各类不一致性导致电池单体寿命与电池组寿命出现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差异、充放电倍率差异、放电深度差异和可用容量差异上。比如放电深度的差异,由于电池单体初始容量的差异,大部分电池还处于浅放电的状况下,低容量的电池单体已经深度放电。总结影响动力电池组寿命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作用,致使电池组性能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衰退,尤其在高温低温或过充放电这类条件下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时,电池组的性能将进一步衰退。另外,大量单体电池的串联与并联使得容量和性能较差的某个单体限制了整个电池组的性能,进而限制了电池组的充分使用。行业||专题
当前所在位置: &
【】【】【】【】【】【】【】【】【】
解析动力电池与汽车安全的重要性
来源:第一电动网&&
更新时间: 14:58:53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如何解决电动汽车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又成为汽车行业的新的话题和难点。由于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有个过程,初期难免抱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所以任何一次有关电动汽车的安全事故,都会导致公众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疑虑进一步加深,阻碍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
  其实,传统的燃油车由于碰撞或自燃所导致的车辆起火事故,每年在全球都会发生很多起,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也为数不少,并不会造成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公众之所以对电动汽车的安全事故这么敏感,除了电动车发生事故时,通常会伴有火、声、光、烟雾等&特殊效果&,很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对高能量载体&电池&的恐惧。手机电池起火爆炸,炸伤甚至炸死人的事情尚且有之,更何况那么巨大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呢?
  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的燃油车有很多相同之处,又有一些不同之处。其运行工况、使用环境、车身结构、内外造型等基本没有什么差异,最大的差别在于驱动方式和能量的来源。因为引入了电力驱动,所以就存在诸如&电击&和&短路&之类的风险,因为有高能量载体的存在,就存在能量瞬间释放(显然不是我们期望的)所造成的起火和爆炸风险。因为化学电池本身的稳定性问题,又会带来许多超出人们&传统&认知的风险。
  新生事物总是脆弱的,要经受各种怀疑,更何况是与人身安全息息相关的车辆呢?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去尝试和接受不可靠不安全产品的人,我想毕竟是少数吧。所以,不管是国家层面的法规和标准,还是企业层面的产品和技术研发,都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切实的解决产品的风险和隐患,消除民众的疑虑,从而推动汽车的发展。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拿不成熟不可靠的产品,来忽悠公众和消费者,为企业或个人的私利服务。下文将从动力电池的各项参数详细解析动力电池的安全要素。
  一、 动力电池系统的构成
  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或动力来源之一,动力电池系统通常由电芯(Cell)、电池管理系统(BMS)、冷却系统(Cooling system)、线束(Harness)、外壳(Housing)、结构件(mechanical parts)等相关组建构成,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动力电池系统的构成还是相当复杂的,既有电芯这类化学物体,也有复杂的电子电气系统和热管理系统,还有传统的各类机械部件,涉及到的专业种类非常的多,加上恶劣的运行环境,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也很广泛。
  二、 动力电池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
  动力电池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与其内部部件的特性和外部的使用和运行环境相关,构成了产品安全设计的主要挑战。
  1) 电芯会不会起火爆炸?
  动力电池系统所采用的电芯,其能量密度非常高,以磷酸铁锂电芯为例,能量密度可达120Wh/kg,换算成焦耳,1千克的磷酸铁锂电芯含有120&3600焦耳=0.43 MJ。那么TNT炸药释放的能量有多少呢?1克TNT炸药可释放4184焦耳的能量,换算下来,1千克的磷酸铁锂电芯蕴含的能量相当于103克的TNT炸药。
  一辆纯电动汽车,其使用的电芯通常重达几百公斤,以100公斤电芯计算,总能量就相当于10公斤TNT炸药。换着是谁,心里都会发毛,这东西会不会不稳定,会不会起火,甚至爆炸啊?
  2) 会不会产生电击事故?
  为了提升整车的驱动效率,动力电池的直流输出电压通常都在100V以上,有时高达400V以上,有一定电气常识的人都知道,直流电压超过60V,就是危险电压。
  每年,因为电器、电线、电力设备等漏电所造成的电击事故,都会发生很多,也经常见诸媒体。我小的时候就被裸露的220V电线电击过,那种滋味永生难忘。那么,人们也有理由疑虑,电动汽车里面的高压带电部件,会不会漏电,并进而造成电击事故?
  3) 能不能经受各种恶劣的环境?
  车辆的运行和使用环境非常复杂,既要经受高温高湿的考验,也有高原高寒的折磨,有平坦的铺装里面,也有崎岖不平的非铺装路面,既有极其干燥的地区,也有需要经常涉水的地方。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要经历高低温的循环考验,要经历沿海的腐蚀性气候,要经历暴雨洗礼和大水浸泡,要经受各种冲击、振动、跌落、甚至碰撞和翻滚。那么,在这些客观的环境面前,动力电池系统能够经受考验,不产生严重的安全风险吗?
  4) 能不能经受各种滥用?
  当产品销量足够大的时候,产品的使用,总有超过规定极限的情况或一些意外的情况,这是不可避免的。以手机为例,当充电保护失效的时候,手机电池可能因为过充而起火或爆炸。如果手机电池被尖利的金属穿刺,也有可能发生爆炸。
  那么,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能够经受类似的滥用考验,不造成安全事故吗?这些滥用的情况,既有人为造成的,也有客观环境造成的。
  5) 电池管理系统失效了怎么办?
  动力电池系统有一套复杂的管理和控制系统,时刻采集整个动力电池包的各种运行参数,进行计算、诊断、通信和开关控制。系统越智能化,当其发生故障时,后果也就越严重。
  举个例子,如果动力电池包内部的某个电芯过热,热管理系统失效,电芯存在热失控的风险,而这个时候的温度传感器坏了怎么办?软件程序不能正常判断并下发切断指令怎么办?又或者本该执行断开动作的开关,不能正常的断开怎么办?风险是否会蔓延,并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三、 动力电池安全设计的目标
  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设计,基本上围绕以上提到的内部组件构成和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展开,确定合理的目标和框架,指导具体的产品开发工作。
  1) 化学安全
  电芯发生热失控,可能会产生电解液泄漏、起火和燃烧等现象,但其破坏力是远远不能与炸药相比的。炸药爆炸时,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所以威力巨大,而电芯的热失控,其能量的释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加上电动汽车的电池包是由很多个电芯串并联组成的,通常仅有1个或几个电芯发生故障,有足够的预警和处置时间。
  针对电芯而言,如何确保各种运行条件和使用情况下的化学和热稳定性,确保不产生安全风险,这是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需要考虑的情况包括:
  ? 额定范围内的正常工况
  ? 长距离运输和长时间存储
  ? 极端情况,如针对电芯的过充、过放、挤压、穿刺、火烧等
  在各种情况下,都要为电芯的安全性确定合理的设计目标,贯穿到电芯的开发过程中。
  针对动力电池系统的其他组件而言,化学安全还涉及到电解液或冷却液泄漏所导致的化学腐蚀(有可能造成内部短路)、盐雾腐蚀、阻燃、和有害气体排放等。
  2) 电气安全
  针对动力电池包内部的电子电气系统而言,电气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各种与&电&有关的安全风险,都必须考虑到:
  ? 绝缘配合
  ? 等电位(接地)
  ? 短路防护
  ? 绝缘状态监控
  ? 高压连接器互锁
  ? 高低压隔离
  ? 电磁兼容性(EMC)
  ? 故障自诊断
  电气安全,不仅要考虑被动防护,如各种线缆和连接器的绝缘保护,高低压连接器的闭锁装置,以及良好的电磁兼容性等,还需要考虑如何做到故障的自诊断和主动防护,如绝缘状态监控、高压互锁检测、接触阻抗检测等,确保在故障发生的初期就主动介入,将风险降到最低。
  3) 机械安全
  机械安全主要针对整个箱体结构以及内部的结构件而言,确保在各种机械载荷和外部因素作用下,动力电池包的特性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消除产品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 IP防护(如IP6K9K)
  ? 振动
  ? 碰撞
  ? 挤压
  ? 跌落
  ? 碎石冲击
  ? 重物锤击
  ? 翻滚
  ? 金属物穿刺
  ? 燃油火烧(针对混合动力车)
  4) 功能安全
  功能安全是针对电池管理系统(BMS)而言的,要确保电池管理系统在任何一个随机故障、系统故障或共因失效下,都不会导致安全系统的故障,从而引起人员的伤亡、环境的破坏、设备财产的损失;也就是BMS的安全保护功能无论在正常情况下或者有特定故障存在的情况下都应确保正常发挥作用。
  上面举过1个例子,如果温度检测功能失效,那么是否有机制可以确保动力电池系统不会发生过热或热失控风险,这就是功能安全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确保BMS达到一定功能安全等级,必须以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为基础,结合系统中的其他技术,充分考虑系统的应用环境,对影响安全功能发挥作用的危害进行有效识别,从而制定合理的安全目标,将安全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后,得到安全需求,落实/分配到系统中的每个组件。
  与功能安全有关的内容,不在此处详述,汽车行业有针对功能安全的国际标准ISO 26262,并已得到各大国外车企的实施和应用。国内针对功能安全的国标《道路车辆 功能安全》,也正在积极的制定中,预计2016年会正式颁布,本人也参与了该标准的研讨和制定工作。
  四、 重要参考标准
  以下给出一些与动力电池系统相关的国际和国内安全标准,供大家参考,这些标准并非全部,仅做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携手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做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五、 安全性之于汽车
  由于汽车产品的特性,如载人、高速运行、运行环境复杂等,安全性是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的基本要素,在设计工作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些欧美的车企,与整车安全方面相关的指标,通常是不允许妥协和折中的。就中国的汽车行业而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趋向理智,国家的法规和标准的也在不断完善,汽车产品的安全性能正逐步提升,不断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汽车的安全性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免车辆事故的发生,或者是在事故发生时/发生后,尽可能的降低人员和财产损失,保障乘客和行人的相对安全。汽车的安全性设计,也经历了从最初的被动安全设计到主动安全设计不断演变的过程。众所周知的安全带、安全气囊就是典型的被动安全装置,车辆内部类似的被动安全设计还有高强度车身、安全玻璃、安全头枕、溃缩式方向盘、防鞭打座椅、防撞钢梁、软性内饰、溃缩吸能等。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何主动介入安全控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安全风险,已经成为汽车产品设计的一大主要方向,相关的主动安全技术有ABS(制动防抱死系统)、EBD(电子制动力分配)、TPMS(胎压监控)、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ASR(驱动防滑装置)、TRC(牵引力控制系统)、LDWS(车道偏离预警系统)、HDC(陡坡缓降系统)、FCWS(前碰撞预警系统)、HUD(抬头显示)、LNVS(夜视系统)、AFS(自适合转向大灯)等。这些主动和被动安全技术,确保汽车产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具有足够的安全性,为乘客及行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相关的法规、标准、和检测方面,也在不断努力完善,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市场环境。如美国从1967年实施FMVSS(联邦汽车安全标准),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内容越来越严格,涵盖主动安全、被动安全、防止火灾、及其他各项要求超过60项。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是世界上最权威也是标准最严格的第三方安全测机构,每年都会进行许多在美国销售车辆的碰撞测试,其测试结果直接与车辆保险费率挂钩。IIHS一般只选择某车型的最低配置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更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确保不同厂家的车型都在一个起跑线进行测试。
  欧盟的ECE汽车技术法规,自1958年制定以来,经不断修改和补充,至今已形成128项的完善体系,其中涉及机动车及其部件安全的法规达92项。E-NCAP(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是目前汽车行业最具权威的安全测试机构,创始于1997年,由欧洲五个国家的政府倡导而生。凡在欧洲销售之新车,均需将销售之车型提供送至E-NCAP认证中心进行安全认证测试,通过E-NCAP 专业且严格的安全评鉴。E-NCAP官网会公布汽车制造商在欧洲预售车型的测试结果,以此作为欧洲消费者购车选择上的参考依据。
  我国的汽车安全法规体系起步较晚,主要参照欧洲的法规体系,形成了以ECE/EC法规为基础的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目前已制定强制性汽车安全标准76项,推荐性汽车安全标准126项。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参照IIHS、J-NCAP、E-NCAP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汽车标准法规、道路交通实际情况和车型特征,并进行广泛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实际试验确定了C-NCAP的试验和评分规则。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是将在市场上购买的新车型进行碰撞安全性能测试,评价结果按星级划分并公开发布。姑且不论C-NCAP的标准是否严格,测试章程是否完善,测试结果是否公正,客观上C-NCAP测试还是推动了国内各车企重视汽车产品的安全性,促进企业按照更高的安全标准开发和生产,从而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伤害及损失。
  六、 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电动汽车起火事故
  传统的燃油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有了丰富的积累和沉淀,仍然谈不上多么的安全。因为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来,产品功能越来越丰富,技术复杂度越来越高,运行环境越来越复杂,也意味着产品的安全性风险也随之增多,所以&矛&和&盾&是一对孪生兄弟,永远相伴而行。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如何解决电动汽车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又成为汽车行业的新的话题和难点。由于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有个过程,初期难免抱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所以任何一次有关电动汽车的安全事故,都会导致公众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疑虑进一步加深,阻碍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以下列举近几年全球电动汽车的一些&热点&安全事故:
(特约作者 夏军)
将本文以PDF形式
我要分享:
我要收听:
中国新能源网官方微博 @ @
-所有分类-
-本网公告-
-企业动态-
-业内资讯-
-产业分析-
-人物访谈-
-政策法规-
-投资融资-
-统计数据-
-他山之石-
中国新能源网官方微博
&太阳能光伏:
&太阳能光热:
&生物质能:
&LED新光源:
&储能与电池:
&新能源汽车:
版权所有:杭州创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杭州市文三路477号华星科技大厦六层2016第三届物联网大会
智能后视镜产品方案对接会
中国LED智能照明高峰论坛
第三届·无线通信技术研讨会
第二届·中国IoT大会
ETFo智能安防技术论坛
移入鼠标可放大二维码
动力锂电池安全需注意哪些因素?
来源:ofweek 作者:佚名日 18:11
[导读]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人们对动力锂电池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近期以来频频发生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调查结果显示多是和动力电池有关,于是动力锂电池的安全问题成为一时间人们热议的话题。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人们对动力锂电池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近期以来频频发生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调查结果显示多是和动力电池有关,于是动力锂电池的安全问题成为一时间人们热议的话题。
  影响锂电池安全性的因素有多,其中电池材料对锂电池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因为电池材料一般都具有热活性,当电池温度持续升高时,其内部就会进行许多热反应,当热量不能及时散失时,很容易引起电池安全事故,所以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的选择对于电池安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电池的制造工艺也是影响电池安全性能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方面因素,分别为正负极容量配比、浆料均匀度控制、涂布质量控制,其中正负极容量配比关系到电池的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能,为了保证电池的安全性能,需要充分考虑电池充电时的正负极循环特性以及负极接受锂的能力。浆料均匀度直接影响电池活性物质在电极上分布的均匀性,浆料不均匀,电池充放电时会出现负极材料膨胀与收缩的现象。而涂布质量控制不好很容易引起电池内部短路,另外,涂布的厚度以及均匀性会影响活性物质的嵌入和脱出。
  目前锂离子电池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要尽快完善动力锂电池的制作工艺,保证动力锂电池使用的安全性,这样才能推动锂电池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今,物联网浪潮已然席卷至汽车电子产业,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和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已模型初显,安全...
ADAS市场或破千亿
国产汽车雷达将爆发
抢占智能汽车制高点
为自动驾驶保驾护航
电动汽车面临的挑战
电池技术相关文章
电池技术相关下载
新能源汽车相关文章
新能源汽车相关下载
锂电池相关文章
锂电池相关下载
胡煜华还说,公司需要将重点放在不出纰漏地实行方案,而非进行新的大笔投资。目前,公司具有一体化制造半导体的能力,在中国拥有3家研究中心和18家...
当前我国物联网技术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家庭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智慧环境代表着未来。同样的,一个智能化环境就意味着背后的各种传感器、...
创新实用技术专题
版权所有 & 深圳华强聚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负极对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影响--《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11年
负极对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影响
【摘要】:不同型号的石墨做成锂离子电池负极在电池安全性测试中体现的性能有较大的差异,碳负极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不同粒径的中间相碳微球与鳞片状人造石墨的比较,在其他工艺相同条件下制备的三种18650锂离子电池,测试其针刺、短路、过充性能,在安全性能方面存在差异,大粒径中间相碳微球制成的电池安全性相对最好。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M912【正文快照】:
1引言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电压和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能量效率高、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和无污染等优点,成为目前最有前途和竞争力的二次电池[1]。安全性能是锂离子电池,特别是锂离子动力电池所关心的焦点问题[2]。锂离子电池在滥用的条件下会导致电池出现冒烟、着火爆炸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宁宁;雷向利;徐华;徐金龙;杨永伟;;[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刘伶;张乃庆;孙克宁;杨同勇;朱晓东;;[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05期
刘云建;吕军;;[J];电源技术;2011年06期
吴凯;张耀;曾毓群;杨军;;[J];化学进展;2011年Z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云建;吕军;;[J];电源技术;2011年06期
阚宏林;肖亚平;;[J];电源技术;2012年04期
柯佳颖;傅应强;陈莉莉;陈天南;张世界;王洪波;赵健伟;;[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郭芙琴;;[J];电子设计工程;2012年17期
邱波;杨彦彰;文萃;;[J];电池工业;2012年03期
赵海波;杨悦;叶长青;姜春宝;孙晓峰;;[J];电子制作;2013年07期
陈睿;唐琛明;王兴威;张慕蓉;;[J];电动工具;2013年05期
张海林;和祥运;李艳;;[J];电池工业;2013年Z1期
李雷;宋杨;王彩娟;赵永;呂媛媛;金挺;;[J];电池工业;2013年Z1期
张俊英;张娜;邹玉峰;刘萍;袁树明;;[J];电源技术;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柯佳颖;傅应强;陈莉莉;陈天南;张世界;王洪波;杜红宾;赵健伟;;[A];2011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高飞;李建玲;赵淑红;王子冬;王新东;;[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0年
王兴威;陈睿;唐琛明;施海英;张慕蓉;;[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陈吉清;兰凤崇;杜天亚;;[A];“广汽丰田杯”广东省汽车行业第七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张友亮;夏顺礼;赵久志;徐爱琴;秦李伟;;[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黄俭标;;[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云建;[D];中南大学;2009年
齐文;[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饶中浩;[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王海腾;[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瞿晓华;[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段冀渊;[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王艳峰;[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杨秀康;[D];湘潭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洁;[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高丽霞;[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赵凯清;[D];吉林大学;2012年
何小颤;[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邹春龙;[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2年
龙艳平;[D];湖南大学;2012年
李志虎;[D];苏州大学;2012年
王慧磊;[D];黑龙江大学;2012年
张江云;[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彭锂;[D];燕山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宁宁;雷向利;徐华;徐金龙;杨永伟;;[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卢俊彪,张中太,唐子龙,郑子山;[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4年07期
伊廷锋;胡信国;霍慧彬;高昆;;[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年09期
王静,余仲宝,初旭光,万新华,刘庆国;[J];电池;2003年06期
宫学庚,齐铂金;[J];电池;2005年01期
王青松,孙金华,陈思凝,姚晓林,陈春华;[J];电池;2005年03期
伊廷锋;胡信国;高昆;;[J];电池;2005年06期
胡广侠,解晶莹;[J];电化学;2002年03期
马玉林;尹鸽平;徐宇虹;左朋建;高云智;;[J];电源技术;2011年01期
唐致远,管道安,张娜,邓艳波;[J];化工进展;2005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簿胜民;[J];青海科技;2001年03期
陈立泉,黄学杰;[J];材料导报;2001年02期
刘建睿;王猛;尹大川;黄卫东;;[J];材料导报;2001年07期
夏君磊;赵世玺;周振平;张仁刚;刘韩星;;[J];材料导报;2001年09期
戴燕珊,冼巧妍,黄振茂;[J];电池工业;2002年05期
高一兵;[J];电池工业;2002年Z1期
胡广侠,解晶莹;[J];电化学;2002年03期
廖如红;[J];计量技术;2002年03期
薄胜民;[J];无机盐工业;2002年05期
徐保伯,刘务华;[J];电池;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静;于申军;陈志奎;何显能;周永超;李贺;;[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崔少华;杨晓民;;[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李琳琳;王斌;吴宇平;T.van R;[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A];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部分单位会员成果汇编[C];2005年
高一兵;;[A];中国电池工业协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黄学杰;;[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刘强;唐致远;;[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金慧芬;高俊奎;张绍丽;;[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胜强;;[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唐致远;刘强;陈玉红;贺艳兵;;[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冯健;[N];中国电子报;2009年
广西 何国祯;[N];电子报;2013年
湖北 朱少华 编译;[N];电子报;2014年
王春明;[N];电子报;2004年
周炳峻 刘峰
赵艳军;[N];电子报;2007年
诸玲珍;[N];中国电子报;2009年
王小龙;[N];科技日报;2011年
陈钧;[N];重庆日报;2011年
刘霞;[N];科技日报;2011年
申明;[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段冀渊;[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宋刘斌;[D];中南大学;2013年
徐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SANGARE M[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周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朱卓娅;[D];东南大学;2006年
韩鸿波;[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孙毅;[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付丽君;[D];复旦大学;2010年
贺本林;[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京州;[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曾程;[D];江南大学;2009年
周威;[D];安徽大学;2010年
袁立军;[D];安徽大学;2007年
孙彬彬;[D];安徽大学;2011年
胡新福;[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彭潇丽;[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梁庆钦;[D];清华大学;2011年
吴芬;[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李小艳;[D];安徽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流对桥安全性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