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计角度讲,拆迁补偿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包括哪些种类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其实涉及多条件多因素的,&br&薪资差距可能产生的原因有学历差距,&br&年龄差距,经验差距,证书差距,对外语掌握的差距……等等&br&甚至我觉得人脉差距,行业差距,颜值差距会更多的影响到会计从业者之间的薪资差别。&br&&br&当你发现和别人的差距后,是否愿意去弥补差距的态度都能造成薪资的差距。&br&&br&我这个回答只是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而已。&br&&br&&br&&br&——————————————————————&br&&br&&br&&br&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比较深刻。&br&&br&&br&我曾经就职的一家公司,500强,财务人员一大堆……&br&每个月Closing有一项工作,&br&是要把从ufida系统导出一份包含所有费用科目/所有成本中心的很“简陋”的报表/转成对应各不同部门,不同Controller,不同老板各种要求的格式。&br&&br&&br&&br&其中有些部门只有某些对应的费用科目,&br&所以那些报表不需要体现所有科目。&br&&br&也可能会出现,某个月某个部门突然新增了一些费用科目,那么报表格式需要做微调。&br&&br&所以,这个报表,一直是手工粘贴解决的!&br&而且持续了三年之久!&br&&br&按那个做表的妹子说,每个月要人肉处理八小时多!&br&做到最后眼睛都花了。&br&&br&&br&后来,我跳槽到了该公司。&br&两个月后老板让我帮忙想想办法。&br&&br&当时半天时间写了一个简单的宏,跑了一下,花费一分钟解决了。&br&(480分钟 —》1分钟)&br&&br&&br&这件事后,CFO也很有触动。&br&我才进公司三个月,就在全体财务人员大会上给我发了一个杰出贡献奖。&br&&br&&br&&br&但后来,那个妹子用了几次这个宏就不用了。&br&理由1:某些时候运行有了Bug,但也不愿意和我说。&br&理由2:她不懂代码,不放心程序跑的结果…&br&&br&她想要“脚踏实地”,通过“个人努力”做出来。&br&&br&于是还是坚持手工做……Closing加班到很晚。&br&&br&&br&&br&&br&CFO知道后,摇摇头,&br&进行了Function调整,把这个活交给别人做了。&br&&br&新接手的人又和我进一步沟通,尝试改进了一些Bug,优化了一些细节,继续用宏解决这个问题。&br&&br&&br&(现在让我写,我可以写的更好更快……&br&也更让人能接受,&br&运行时间超过1分钟的,一般我都要加进度条,让人能看到进度反馈,有掌控感。&br&设计按钮也尽量不要做成一键全部自动完成,这样会让使用者有挫败感,感觉自己的一直以来的工作都是白费力气,轻易被几行代码给替代了。&br&尽量设计分成多步,多设计几个按钮让人按,可以让人感觉有参与感,虽然只是多按了几下按钮,但感觉还是不一样的。&br&&br&&br&这些年其实也一直琢磨能不能把以前写过的表做得更好,这个也是个精益求精,需要不停琢磨的过程。)&br&&br&&br&&br&&br&&br&&br&&br&&br&再回到这个话题。&br&&br&这问题一定要VBA解决么?&br&我也遇到过有的公司出于It审计政策的要求,不能用宏。&br&有时候,VBA只是有些公司不愿意购买ERP开发项目的补充手段。&br&&br&正常来说,不会VBA怎么办?&br&&br&那实际上用函数也可以解决,做好一个模板,格式定好,vlookup或者index + match,每个月手工替换导出来的源数据就可以解决的。&br&&br&偶尔有某个表有新增科目,稍作修改即可。&br&&br&然后把表格复制出来,所有数据保存为数值就可以发给别人了。&br&&br&比八小时要快多了。&br&&br&&br&在给定的规则条件下,&br&我一直在找最效率的解决方案。&br&(这就是懒汉精神)&br&&br&&br&&br&&br&&br&都说要有工作能力,&br&如何利用好工具,提高工作效率,&br&是这个“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br&&br&&br&可能是思考方式的差别吧。&br&我从毕业后其实一直在“琢磨”如何优化流程&br&(其实就是想着如何上班偷懒)&br&&br&我观察到其他有些同事,工作中就是跟着师傅教的笔记,&br&完全按照笔记一板一眼的去做,&br&比如我知道一个同事,SAP做账要做完一个T-code,她要退出这个T-code,进另一个T-code继续下一步。&br&&br&她连网上查一下Sap的各种帖子的想法都没有过。&br&&br&一直到我有一次要做她的Backup,我们交接业务,我才有机会告诉她,其实可以同时开两个SAP界面的,这不是Ufida,也不是其他国内ERP软件,SAP是可以多开的。&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举个不恰当的例子:&br&就好比你是一个妹子,&br&要搬手边的齐人高的十多箱凭证,&br&从三楼搬去地下室仓库。&br&&br&其实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选,&br&软妹子可以发嗲喊来男同事帮忙搬,&br&你可以直接一个电话请服务供应商喊来一堆精壮的小伙子帮你搬。&br&&br&再不济,假如办公室男丁少,预算抠,&br&女汉子的话,也是应该借一辆推车自己慢慢搬。&br&&br&&img data-rawwidth=&410& data-rawheight=&410& src=&/v2-398fff342ebf06a01deba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0&&&br&&br&&br&但看到前台可以借推车,&br&仍坚持自己全部一箱一箱的人肉去搬,&br&我就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了……&br&&br&&br&&br&&br&&br&&br&最后吐槽一下这个行业的怪现象,&br&&br&现在国内的的会计从业者,&br&考证要背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条款准则,&br&但日常工作中大部分财务会计只是一个“录入员”,“审核员”,“bookkeeper”,接触的就是那么几个科目,其实入职门槛并不高。&br&&br&但偏偏很多公司招一个出纳也要985毕业。&br&我大概八九年前去面试出纳的时候,还被翻看了半天简历,&br&二轮还是英文面试……&br&被面试官问了一大堆和实际工作相关度不大,但是很高大上的专业术语。&br&&br&我记得还问了我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br&还有问我对IFRS是否了解……&br&吓得我一身汗……&br&&br&&br&最后入职进去后,发现我其实就是一个看报销的,接触的都是中国人……&br&&br&可能那些问题是吓唬我,让我不敢提薪资,尽可能的压我价。&br&&br&&br&&br&后来自己做上去了,跳槽后也能招人了。&br&老板要求实习生一定要硕士以上……&br&&br&但偏偏给的实习生工资又很低……&br&然后有些实习生说自己外面一天兼职都是我们的两倍收入,还没那么累……&br&&br&&br&&br&&br&我有个同事跳槽去一个共享中心,&br&最后入职后发现工作内容是录入为主的岗位,&br&对方JD还要找一个海归硕士以上级别,偏偏给的薪资又不高……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其实涉及多条件多因素的, 薪资差距可能产生的原因有学历差距, 年龄差距,经验差距,证书差距,对外语掌握的差距……等等 甚至我觉得人脉差距,行业差距,颜值差距会更多的影响到会计从业者之间的薪资差别。 当你发现和别人的差距后,是…
&p&&b&(1)成本法转为权益法&/b&&/p&&p&在后续计量中,由于投资方的持股比例发生变化,比如原来持有70%的股份,后来减资变成30%(丧失控制权),那么就要将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变成权益法,它的理念是要追溯调整,就是说站在丧失控制权的那天往后看,看看在开始确认的时候,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就采用权益法,账面价值应该是多少。&/p&&p&分为两种情况:&/p&&p&&b&减资&/b&:由成本法变成权益法,即原来70%,现在30%:&/p&&p&第一步,处理卖掉的40%股份:&/p&&p&借:银行存款(公允对价)&/p&&p&贷:长期股权投资(40%的账面价值)&/p&&p&贷:投资收益(差额)&/p&&p&第二步,处理剩余30%的股权:&/p&&p&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按照30%计算的取得原投资时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之间谁大谁小;&/p&&p&前者大于后者,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p&&p&前者小于后者,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并同时调整留存收益;&/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盈余公积&/p&&p&贷:未分配利润&/p&&p&第三步,取得投资时与卖掉股份时,这两个时点之间,被投资方盈利变动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则按照剩余股份比例调整投资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盈余公积&/p&&p&贷:未分配利润&/p&&p&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p&&p&&b&增资&/b&:由成本法变成权益法,如由10%变成30%&/p&&p&第一步,看一下比例是10%的时候,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之间谁大谁小;前者大,不调整;后者大,调整;思路跟上面一样;&/p&&p&第二步,由10%变成30%这段时间内,根据被投资方利润等所有者权益变动,按10%调整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思路跟上面一样;&/p&&p&第三步,新取得的这部分20%股份,比较一下买这部分股份付出的成本与20%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之间的大小;前者大,不调整;后者大,调整;调整的时候同时计入营业外收入;&/p&&p&(2)权益法变成本法,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比较简单。&/p&
(1)成本法转为权益法在后续计量中,由于投资方的持股比例发生变化,比如原来持有70%的股份,后来减资变成30%(丧失控制权),那么就要将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变成权益法,它的理念是要追溯调整,就是说站在丧失控制权的那天往后看,看看在开始确认的…
&p&长期股权投资意味着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投资是股权性质的,并且是长期持有。这一点就与金融资产相区分,金融资产也涉及到对外投资,不过投资方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短期获利的目的。&/p&
&p&&b&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形成&/b&&/p&&img src=&/v2-f8ed2c155cbfc1_b.png& data-rawwidth=&434& data-rawheight=&1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4& data-original=&/v2-f8ed2c155cbfc1_r.png&&&br&&p&&b&第一种方式:通过企业合并形成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b&。&/p&
&p&企业合并有多种形式,包括吸收合并、控股合并、新设合并。但是能够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的一定是&b&控股合并&/b&。因此,通过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描述的是&b&母子公司&/b&的关系,即投资方能够控制被投资方,股权比例在50%以上,被投资方是投资方的子公司,投资方是母公司,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p&
&p&企业合并又分为两种情况: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p&
&img src=&/v2-82fefb902e6e17dab22cba_b.png& data-rawwidth=&518& data-rawheight=&1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8& data-original=&/v2-82fefb902e6e17dab22cba_r.png&&&br&&br&&p&&b&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b&是指投资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控制方,比如A公司下面有两家子公司B公司、C公司,则B和C之间的合并就是同一控制下的合并。&/p&
&p&&b&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b&跟上面相反,B公司和C公司合并之前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共同的控制方。&/p&
&p&&b&第二种方式:通过非企业合并形成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b&。&/p&
&img src=&/v2-c4a923da166eb44d27eda0b_b.png& data-rawwidth=&533& data-rawheight=&1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3& data-original=&/v2-c4a923da166eb44d27eda0b_r.png&&&p&1、共同控制:被投资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资方,每个投资方的持股比例都不超过50%,这种投资方式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就叫做对合营企业的投资;&/p&
&p&2、重大影响:某个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经营、人事、财务等有一定话语权,投资方向被投资方的董事会派遣董事、财务总监、副总等。投资方的持股比例一般超过20%,但不超过50%,此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就叫做对联营企业的投资。&/p&
&p&3、无法估价:除了前面所述几种投资情况之外,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投资,没有活跃市场报价,并且这部分投资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持股比例在20%以下。这是一种兜底的划分,就是如果一种长期股权投资不属于以上所有分类,那么就把这它划分到无法估价这一类中。&/p&
&p&&b&总结: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的方式&/b&:&/p&
&p& &img src=&/v2-cf68dbdcaaec_b.png& data-rawwidth=&623& data-rawheight=&2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3& data-original=&/v2-cf68dbdcaaec_r.png&&&/p&
&br&&p&&b&学习长期股权投资,最重要的是学会分类,弄清楚这部分长期股权投资是通过哪种方式形成的,分类方式不同,后面的会计处理也不同&/b&。&/p&
&p&&b&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b&&/p&
&p&所谓初始计量,就是刚刚取得这部分长期股权投资时,确定这项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p&
&p&&b&1&/b&&b&、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b&&/p&
&p&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同一控制还是非同一控制的合并。&/p&
&p&&b&(1&/b&&b&)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b&&/p&
&p&两家企业在进行合并的时候,比如A公司要合并B公司,一般来说A公司会事先对B公司进行价值评估,或者自己做评估,或者请第三方评估,评估下来看看B公司值多少钱,然后A支付相应对价。但是,如果A、B受同一方控制,比如受C控制,那么可能C会对B进行一些包装盒处理,导致最终的评估结果不合理、不公允。&/p&
&p&因此,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计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也叫入账价值)的时候,遵循这样一个原则:&b&不承认评估的公允价值&/b&,就是说实际支付的对价,爱支付多少支付多少,但会计入账的时候都是按照&b&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b&的份额入账。比如评估下来B公司的股权价值1个亿,账面价值只有6000万,那么只能按照6000万作为会计的入账价值。A公司当然可以支付1个亿,那么这个差额怎么处理呢?&b&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冲减留存收益&/b&。&/p&
&p&分录如下:&/p&
&p&&b&借:长期股权投资 6000&/b&&/p&
&p&&b&借:资本公积-&/b&&b&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4000&/b&&/p&
&p&&b&贷:银行存款 10000&/b&&/p&
&p&资本公积有两个明细账:溢价(资本溢价和股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此处可以调整的只有溢价这个明细账,不能调整其他资本公积。比如说上面的例子中,要调整4000万的差额,但是资本公积中溢价只有3000万,那么先把这3000万冲减掉,剩余的1000万冲减留存收益,留存收益包括两个明细账: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1000万这样分配:盈余公积10%,未分配利润90%,分录如下:&/p&
&p&&b&借:长期股权投资 6000&/b&&/p&
&p&&b&借:资本公积-&/b&&b&溢价 3000&/b&&/p&
&p&&b&借:留存收益-&/b&&b&盈余公积
-&/b&&b&未分配利润 0&/b&&/p&
&p&&b&贷:银行存款
10000&/b&&/p&
&p&&b&(2&/b&&b&)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b&&/p&
&p&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考虑公允价值的理念,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就按照实际支付的对价入账,比如实际支付了1个亿,那么这1个亿就是会计处理的入账价值,此时不存在差额调整的问题,因为没有差额,实际付出了多少就按照多少入账。&/p&
&p&&b&2&/b&&b&、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合并&/b&&/p&
&p&处理方式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p&
&p&&b&总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b&&/p&
&img src=&/v2-4dc17f0d13e45abd05dce70abd4146f5_b.png& data-rawwidth=&738&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8& data-original=&/v2-4dc17f0d13e45abd05dce70abd4146f5_r.png&&&br&&p&&b&三、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b&&/p&
&p&所谓后续计量,就是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如何根据被投资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p&
&p&后续计量有两者方法:&b&成本法和权益法&/b&&/p&
&img src=&/v2-2feb91d7abb6f62ae2685_b.png& data-rawwidth=&714& data-rawheight=&2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4& data-original=&/v2-2feb91d7abb6f62ae2685_r.png&&&p&&b&1&/b&&b&、成本法&/b&&/p&
&p&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大概经历3个阶段:&/p&
&p&&b&初期取得入账&/b&、&b&被投资方持续经营分股利&/b&、&b&最后处置卖掉长期股权投资&/b&。&/p&
&p&初始取得入账的时候,就是上面说的初始计量的问题,此时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跟成本法和权益法无关。因为成本法和权益法解决的是后续计量的问题,就是被投资方分股利该怎样处理。&/p&
&p&成本法之所以叫做成本法,就是因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始终等于初始投资成本,就是说不管被投资企业分了多少股利,赚了多少钱,长期股权投资是不变的,就是初始成本。&/p&
&p&所以,只要把初始投资成本算对了,成本法下的后续计量非常简单,对方分股利的时候,分录始终是这样的:&/p&
&p&&b&借:应收股利&/b&&/p&
&p&&b&贷:投资收益&/b&&/p&
&p&&b&2&/b&&b&、权益法&/b&&/p&
&p&权益法跟成本法是相对应的,在权益法下,&b&长期股权投资是随着被投资方盈利状况变化的&/b&;成本法是静态的,权益法是动态的。&/p&
&p&权益法强调市场的理念,就是一切交易行为以公允价值作为参照。权益法的理念从刚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时候就开始贯彻了。&/p&
&p&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时候,要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确认的方式就是上面提到的方法,这个不变。但是权益法还要求确认完初始投资成本后,再把&b&初始投资成本&/b&跟&b&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b&&u&所谓可辨认净资产,就是扣除商誉后的净资产&/u&&b&)&/b&比较一下,看看谁大谁小,初始投资成本不应当低于公允价值份额,这是&b&市场理念&/b&的体现:&/p&
&p&(1)如果初始投资成本&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份额,则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多出来的这部分其实就是商誉);&/p&
&p&(2)如果初始投资成本&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份额,则差额部分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p&
&p&比如,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是100万,但实际支付对价80万:&/p&
&p&&b&借:长期股权投资 80&/b&&/p&
&p&&b&贷:银行存款
80&/b&&/p&
&p&&b&借:长期股权投资 20&/b&&/p&
&p&&b&贷:营业外收入
20&/b&&/p&
&p&简单说,明明是100万的东西,结果只花了80万,这中间必有隐情,不是市场行为,因此权益法就要求必须调整成100万,多出来的20万相当于一笔意外收获。&/p&
&p&&b&(3&/b&&b&)被投资方盈利或亏损时&/b&&/p&
&p&盈利或亏损,投资方就要按照盈利或亏损的份额,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p&
&p&盈利的时候:&/p&
&p&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p&
贷:投资收益&/p&
&p&亏损的时候相反;&/p&
&p&权益法还有一个理念,就是把&b&投资方和被投资方看做一个整体&/b&,需要对被投资方的相关项目,特别是影响到利润的项目进行调整,使得最终被投资方的利润符合投资方的政策要求。&/p&
被投资方作出的利润报表,是根据其会计政策做出来的,如果双方的会计政策不一致,那就需要将被投资方的利润按照投资方的政策进行调整。&/p&
被投资方的固定资产等,应当按照评估的公允价值计提折旧并调整利润;&/p&
被投资方的存货账面价值与评估的公允价值不一致,应当按照出售部分的公允价值调整利润;&/p&
未实现的内部交易的调整: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要进行抵消,内部交易就会产生利润,要把这部分利润抵消掉;投资方卖产品给被投资方,叫顺流交易;反之叫逆流交易;所谓未实现的交易是指,该笔交易仅仅发生在投资双方企业内部,尚未有外部的第三方公司参与。比如A公司形成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卖了一批货物给B公司,B公司一直持有并未对外出售,这种情况就是未实现的内部交易。&/p&
&p&之所以要把A、B之间的交易产生的利润抵消,其实是权益法&b&整体理念&/b&的体现,把两家公司看成一个整体,整体内部产生的利润,其实是把钱从左口袋转入了右口袋,从&b&整体来看并没有实质增加利润&/b&。因此就不能根据这个利润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要把这个利润减掉。&/p&
&p&&b&(4&/b&&b&)被投资方宣布分派股利的处理&/b&&/p&
被投资方分派现金股利,实际上是减少被投资方的所有者权益,那么根据权益法核算的原则,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要按照比例调减:&/p&
&p&借:应收股利&br&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p&
&p&&b&(5&/b&&b&)超额亏损的处理&/b&&/p&
如果被投资方发生亏损,那么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要调减;如果被投资方发生超额亏损,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已经减为零后,如果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有长期借款,那么继续冲减这个长期借款,因为长期借款实质上相当于一种长期投资;以上两种都冲减完了,如果投资方曾经承诺承担被投资方额外的亏损,那么要继续确认一笔预计负债,以承诺承担的额度为限。&/p&
&p&&b&(6&/b&&b&)被投资方其他所有者权益的变动&/b&&/p&
指的是被投资方资本公积的变化,比如被投资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相应的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比例调整,同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p&
&p&&b&3&/b&&b&、权益法与成本法的相互转换&/b&&/p&
&p&&b&(1&/b&&b&)成本法转为权益法&/b&&/p&
&p&在后续计量中,由于投资方的持股比例发生变化,比如原来持有70%的股份,后来减资变成30%(丧失控制权),那么就要将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变成权益法,它的理念是要追溯调整,就是说站在丧失控制权的那天往后看,看看在开始确认的时候,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就采用权益法,账面价值应该是多少。&/p&
分为两种情况:&/p&
&p&&b&减资&/b&:由成本法变成权益法,即原来70%,现在30%:&/p&
&p&第一步,处理卖掉的40%股份:&/p&
&p&借:银行存款(公允对价)&/p&
&p& 贷:长期股权投资(40%的账面价值)&/p&
&p& 贷:投资收益(差额)&/p&
&p&第二步,处理剩余30%的股权:&/p&
&p&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按照30%计算的取得原投资时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之间谁大谁小;&/p&
&p&前者大于后者,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p&
&p&前者小于后者,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并同时调整留存收益;&/p&
&p&借:长期股权投资&/p&
贷:盈余公积&/p&
贷:未分配利润&/p&
&p&第三步,取得投资时与卖掉股份时,这两个时点之间,被投资方盈利变动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则按照剩余股份比例调整投资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p&
&p&借:长期股权投资&/p&
贷:盈余公积&/p&
贷:未分配利润&/p&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p&
&p&&b&增资&/b&:由成本法变成权益法,如由10%变成30%&/p&
&p&第一步,看一下比例是10%的时候,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之间谁大谁小;前者大,不调整;后者大,调整;思路跟上面一样;&/p&
&p&第二步,由10%变成30%这段时间内,根据被投资方利润等所有者权益变动,按10%调整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思路跟上面一样;&/p&
&p&第三步,新取得的这部分20%股份,比较一下买这部分股份付出的成本与20%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之间的大小;前者大,不调整;后者大,调整;调整的时候同时计入营业外收入;&/p&
&p&(2)权益法变成本法,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比较简单。&/p&
&p&&b&四、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b&&/p&
就是把这部分股份全部卖掉,比较简单。&/p&
&p&借:银行存款等(实际收到的金额)&br&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br&  贷: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br&  (贷或借)投资收益(差额)&br&同时,把原来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中的金额,转出来,计入投资收益中。&/p&
&p&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br&  贷:投资收益&/p&
长期股权投资意味着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投资是股权性质的,并且是长期持有。这一点就与金融资产相区分,金融资产也涉及到对外投资,不过投资方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短期获利的目的。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形成 第一种方式:通过企业合并形成投…
&p&知乎万年潜水党三答~&/p&&p&先自我介绍一下,本人二本会计专业毕业,ACCA会员,CPA考完会计、审计、税法、战略,目前正在准备司考,曾经在德勤广州所工作,赤裸裸的审计狗一只,老妈也是从事审计工作的,内资所的CPA一位~&/p&&p&背景介绍完毕,开始正式答题。&/p&&p&我的回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p&&p&1、 ACCA和CPA分别是个啥?&/p&&p&鉴于来看这个问题的人最起码对这两个证书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问题就抄抄定义吧哈哈。&/p&&p&ACCA,全称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是全球化最广泛的会计师团体之一,目前在中国的会员人数约为8 000人。&/p&&p&CPA,注册会计师,在中国特指中国注册会计师,是指通过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并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会员。&/p&&p&2、 ACCA和CPA的考试设置和难度如何?&/p&&p&ACCA目前有14门考试,9门fundamental,7门professional(3+4选2)具体考试科目请自行百度。近期可能会将P1与P3合并,然而还是有10+;CPA目前实行6+1制度,即6门专业阶段考试,完成后还有一门综合阶段考试。&/p&&p&ACCA对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而言,大二开始即可注册报名开始考试,但是CPA要求一定要是大学毕业的当年才可以进行第一次考试。&/p&&p&很多人都会觉得ACCA考试门数太多,战线太长,这也的确是ACCA的问题所在,但是结合我的自身体验,ACCA的前9门F阶段考试的难度是不大的,显著低于CPA的考试难度,而且ACCA的考试在设置上互相串联,形成了一个由浅到深,从易到难的学习坡度,比较容易上手,比较适合没有基础的同学进行入门学习。再看CPA的考试,直接分成6科,对应6个方面,对基础的要求比较高,这意味着对新手、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同学而言,要上手的难度就比较大了,很有可能产生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需要耐着性子多看两遍书或者补习一下相关知识才能理解。&/p&&p&3、 费用问题&/p&&p&ACCA的考试收费较CPA要高得多,我考试的时候,F1-3这三门的考试费是70+每门,F4-9是90+每门,P阶段是110+每门,当然了,单位是英镑,除此之外,注册成为学员后每年需要交纳100磅左右的会费,成为会员后上涨为200磅以上,相比较而言,CPA的考试费堪比良心,前几天我刚刚报名完CPA的经济法和财管,两门总共花了180块人民币。考完试后的会员费是多少目前还不知道,待我问问家长再来补充(手动微笑)。&/p&&p&4、 社会认可问题&/p&&p&由于题主关心的重点是四大,那我就四大的认可程度进行介绍吧,我的介绍完全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不能代表四大任何一家的官方意见。&/p&&p&我在大四上学期的四大秋招投简历的时候,ACCA考完了F阶段的9门再加上P阶段的前两门,共11门,再加上了我较长的实习经历(跟着家长各种混哈哈哈,大雾)以及CIMA的一个商业精英挑战赛(作为ACCA学员却去参加了CIMA的比赛,我检讨),成功的通过了德勤的面试拿到offer(由于当时准备考研,总共就投了德勤一家的简历),在我的感受中,特别是考虑到我二本的学校背景,ACCA的影响还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要是没有ACCA的考试经历,恐怕我连网申简历关就过不去。至于CPA的话,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可以说超过ACCA的作用,但是本科生就别想了,四大秋招的时候你连第一次考试的报名资格都还没有呢,更遑论拿到CPA证书了。&/p&&p&入职四大后,你会发现,同事们都有着各种不同的职业资格,比如说ACCA,CPA,AICPA,HKICPA等等,如果打算进四大审计或者税务部门的话,那么ACCA的作用的确会有所下降,但是其余部门比方说咨询部门的话,ACCA作用还是非常大的。四大要求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第一职业资格,以彰显自己的专业性,对于审计、税务部门的话,CPA是强制作为第一职业资格的,甚至相关升职都是跟CPA的考试门数直接挂钩的:从associate升职到senior要最少两门CPA,升manager的时候要拿到CPA证书等等。但是咨询部门就没有这个限制了,ACCA、CPA、AICPA、HKICPA、CFA、司法从业资格等等都可以作为第一职业资格。&/p&&p&大家可能知道四大对职业资格是有补助的,我们称之为Q pay(qualification payment),在德勤,只有第一职业资格可以拿到相关的Qpay,因此如果实在审计或者税务部想用ACCA拿Q pay是不现实了,但是相关的会员费公司是会报销的,前面有说过,200磅\年呢。&/p&&p&5、 建议&/p&&p&综合看ACCA跟CPA,其实这两门考试是不矛盾的,ACCA的广度CPA没法比,通过ACCA的学习,可以在脑海里面搭建起一个商业世界的基本架构,培养基本的business sense;CPA的学习深度又超过了ACCA,通过ACCA搭配CPA的学习,可以把你真正变成一个professional的人。因此题主或者跟题主情况类似的在校大学生,完全可以在学校的时候学习ACCA,毕业后学习CPA,事实上,ACCA的学习对CPA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特别是在现在中国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跟IFRS和ISA趋同的潮流下,考完ACCA看CPA会给你一种这个我知道,那个我也知道的感觉~&/p&&p&以上 &/p&
知乎万年潜水党三答~先自我介绍一下,本人二本会计专业毕业,ACCA会员,CPA考完会计、审计、税法、战略,目前正在准备司考,曾经在德勤广州所工作,赤裸裸的审计狗一只,老妈也是从事审计工作的,内资所的CPA一位~背景介绍完毕,开始正式答题。我的回答主要…
&p&有很多同学批评我说,这个法则在审计实操中效果很差,属于“玄学”。小Rain哥你正经的不讲尽讲这种歪门邪道了。我觉得这里有必要给大家谈谈我对这个法则的认识。&/p&&p&首先,我的每个回答下面都摆着我多年和上市公司斗智斗勇的经验总结:&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确定未上市企业的利润真实性? - 知乎&/a&,可是大家都不喜欢这种枯燥无味的说教,那个回答一个月的赞还没这个回答一天的赞多,我作为曾经的四大审计经理,我也很心塞你们知道吗???&/p&&p&其次,这个法则被用于JE testing其实我是有所保留的。正如我在评论区提到的,本福特法则由于存在偏离值随样本量的扩大而收敛的情况(统计误差的收敛和造假的误差被稀释),因而事实上是没有一个可以精确定义的阈值。因此,我觉得这个方法最好的应用不应该在ToD层面,而是在合伙人、经理讨论项目的承接和续约时予以考虑最有效(即未通过检验的项目不接,好吧我知道我在说梦话)。其实我个人觉得比较可行的折中方法是对于同一样本量的数据进行学习,得到对应样本数量下残差的期望波动率,再找出残差显著大于期望波动率的样本,认为其造假可能性较大。&/p&&p&第三,很多会计师、律师朋友批评这个法则即使发现有问题也无法找出问题在哪。这就涉及一个精确与统计的问题了。我在做会计师的时候也一直想要做到100%的精确,但进入投资领域以后我理解了一句话“这个世界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因此从此以后我看问题永远都站在统计的角度看,而不追求绝对的证据或结果。事实上,各位想一下,审计的抽样检验不也是建立在统计的原理之上吗?(虽然我们总叫他非统计抽样,为了减少documentation量,会计师什么都干的出来)。站在投资者的立场,我发现一个规律,它能帮我找到对应的样本,相关样本呈现出统计上显著的正(负)超额收益,因此我可以利用相关结果在大样本环境下为投资者取得回报,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吗?&/p&&p&--------------------------------------------原答案的分割线--------------------------------------------------------&/p&&p&我给大家介绍一种采用数理统计大样本的方式进行验证的假账测试的细节方法。这个方法最大的优点我认为是&b&不需要你懂会计!&/b&&/p&&p&这个方法叫Benford's law(本福特法则)。这是一个关于数值型数据概率分布的数学定理,最初的发现与金融、财务本来没有任何关系,主要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p&&p&1935年,美国的一位叫做本福特的物理学家在图书馆翻阅对数表时发现,对数表的头几页比后面的页更脏一些,这说明头几页在平时被更多的人翻阅。&/p&&p&本福特再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只要数据的样本足够多,数据中以1为开头的数字出现的频率并不是1/9,而是30.1%。而以2为首的数字出现的频率是17.6%,往后出现频率依次减少,9的出现频率最低,只有4.6%。&/p&&p&本福特开始对其它数字进行调查,发现各种完全不相同的数据,比如人口、物理和化学常数、棒球&a href=&///?target=http%3A///item/%25E7%25BB%259F%25E8%25AE%25A1%25E8%25A1%25A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统计表&i class=&icon-external&&&/i&&/a&以及&a href=&///?target=http%3A///item/%25E6%E6%25B3%25A2%25E7%25BA%25B3%25E5%25A5%259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斐波纳契&i class=&icon-external&&&/i&&/a&数列数字中,均有这个定律的身影。&/p&&br&&p&数学家经过验证后得出的概率统计分布函数如下: 在a进位制中,以数n起头的数出现的机率为&b&(loga(n + 1) - loga(n))。&/b&&/p&&p&在我们通常使用的十进制下首位数字的出现概率分布如下:&/p&&img src=&/v2-6d2bba95_b.png& data-rawwidth=&97& data-rawheight=&2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97&&&p&也行有同学要问,为什么没有0开头的数据。事实上,任何数字如果缩小一位来看都是以0开头的,因此我们其实可以认为0开头的数字出现概率为100%。&/p&&p&有外国人就这个现象给出了有一定参考意义的数学解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这里:&a href=&///?target=http%3A///BenfordsLaw.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enford's Law -- from Wolfram MathWorld&i class=&icon-external&&&/i&&/a&&/p&&p&本福特定律不但适用于&a href=&///?target=http%3A///item/%25E4%25B8%25AA%25E4%25BD%258D%25E6%%25E5%25AD%259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个位数字&i class=&icon-external&&&/i&&/a&,连多位的数也可用。 &b&这使得金融界开始考虑本福特法则在财务数据中的应用。经过实证验证,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在大样本数据下也符合本福特法则。&/b&&/p&&p&我曾经读过的一本书中列举了迪士尼公司和爆出巨大会计丑闻的安然公司之间根据历史所有财务数据通过本福特法则发现的差异,如下:&/p&&img src=&/v2-66bb3d78dc4ceac24052_b.png& data-rawwidth=&899& data-rawheight=&2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9& data-original=&/v2-66bb3d78dc4ceac24052_r.png&&&p&很明显,安然的财务数据与本福特法则的数据出现了比迪士尼更大的偏差,而且其偏差体现为小于5的数字偏少而大于5的数字偏多,这暗示了公司通过人工扭曲数据导致数据偏离了本福特法则应有的分布情况。&/p&&h2&在我了解到这个神奇的本福特法则后,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将其实验于我们A股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判断其是否适用,以及能否帮助我们探测出公司的财务造假。而且我的确这么做了。&/h2&&p&我取用了大家公认的管理层诚信、业绩优良的两家好公司:贵州茅台、中国平安,取了其过去10年的利润表数据,对这些数据的首位数字分布进行了测试,并用差异的平方和作为累计征服差异的统计目标值。结果如下:&/p&&p&&b&中国平安:&/b&&/p&&img src=&/v2-ebf0a1f232b5ba7e11e87b3b9d43cbc6_b.png& data-rawwidth=&922& data-rawheight=&2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2& data-original=&/v2-ebf0a1f232b5ba7e11e87b3b9d43cbc6_r.png&&&br&&p&图表化分布情况:&/p&&img src=&/v2-50f097db8278aca10252f_b.png& data-rawwidth=&483& data-rawheight=&2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3& data-original=&/v2-50f097db8278aca10252f_r.png&&&br&&p&&b&贵州茅台:&/b&&/p&&img src=&/v2-febeddd979_b.pn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2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febeddd979_r.png&&&p&图表化分布情况:&/p&&img src=&/v2-733f7fbde6f97809c43fa_b.png& data-rawwidth=&483& data-rawheight=&2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3& data-original=&/v2-733f7fbde6f97809c43fa_r.png&&&br&&p&&b&看来只要是数字就无法逃脱本福特定律的限定&/b&,从A股的这两家公司10年的理论表来看,本福特定律显然十分适用。而且考虑到10年的利润表其实只有不到300个样本点,因此能够拟合到这个程度的报表可以说应该是会计质量比较优秀的公司了。&/p&&p&根据我后续的大量实证检测,&b&大部分A股公司与本福特定律的偏差额(差异平方和)在0.1-0.8%之间&/b&,而平安和茅台都在这个范围的下限附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两家公司的确是非常优秀,而且财务会计数据非常真实可靠。&/p&&br&&p&那么在A股中,我们是否也可以利用本福特法则发现造假的公司呢?我们也来验证一下吧。&/p&&p&我们挑选出几家A股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造假或嫌疑造假公司进行本福特定律的验证,分别是信威集团(柬埔寨电信业务造假被质疑)、獐子岛(扇贝游来游去)、尔康制药(证监会进驻调查涉嫌严重造假)、雅百特(已被证明利润表注水70%,董事长公开撒谎)。结果如下:&/p&&p&&b&信威集团:&/b&&/p&&img src=&/v2-62aafe93ddff8_b.png& data-rawwidth=&987& data-rawheight=&2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7& data-original=&/v2-62aafe93ddff8_r.png&&&br&&p&&b&獐子岛:&/b&&/p&&img src=&/v2-6b2ef47c3c8b_b.png& data-rawwidth=&986& data-rawheight=&2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6& data-original=&/v2-6b2ef47c3c8b_r.png&&&br&&p&&b&尔康制药:&/b&&/p&&img src=&/v2-b9ace50395e5bde4fd8d1f293c901f4d_b.png& data-rawwidth=&830&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0& data-original=&/v2-b9ace50395e5bde4fd8d1f293c901f4d_r.png&&&br&&p&&b&雅百特:&/b&&/p&&img src=&/v2-f1b30b489d34a2c798df9_b.png& data-rawwidth=&910& data-rawheight=&2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0& data-original=&/v2-f1b30b489d34a2c798df9_r.png&&&br&&p&可以看出,这些公司财务数据的分布和本福特定律期望分布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与一般上市公司的差异呈现出明细的不同。尤其是某些数字和定律之间的差异甚至能超过10%,这是非常明细的异常情况。&/p&&p&这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了这些公司财务数据造假的情况基本属实。而且从这个角度来看,偏差的比例越大可能说明造假的程度越大。&/p&&br&&p&但请注意,本福特法则不是万能的。当造假者本身知道本福特法则时,他们就可以通过操纵首位数字,使得自己在造假的同时不会被发现财务数据与本福特法则呈现重大差别。因此,我们在实务中使用本福特法则一般秉承如下的原则:&b&大幅度偏离本福特法则基本是骗子,而没有偏离本福特法则未必是好人,也有可能是高明的骗子。&/b&&/p&&p&但这也足够帮助我们在对公司进行评价时多一个考察的维度,以判断其业务的真实性。&/p&&br&&p&Rain的投资集思录: &/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确定未上市企业的利润真实性? - 知乎&/a&&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阅读上市公司的年报?有哪些较好的方法? - 知乎&/a&&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初入金融行业,如何进行实用行业研究与行业分析? - 知乎&/a&
有很多同学批评我说,这个法则在审计实操中效果很差,属于“玄学”。小Rain哥你正经的不讲尽讲这种歪门邪道了。我觉得这里有必要给大家谈谈我对这个法则的认识。首先,我的每个回答下面都摆着我多年和上市公司斗智斗勇的经验总结:
&img src=&/6029fddf352e66ff07b6a49d395bff91_b.jpg& data-rawwidth=&981& data-rawheight=&1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1& data-original=&/6029fddf352e66ff07b6a49d395bff91_r.jpg&&这张图我做得这么辛苦, 就再多用一次吧。 一张图看懂年报, 万一考试做小抄也方便一点啊。 学财务管理的人都懂的。
当然,仅仅这些指标是不够的,还要看这些指标当中的逻辑关系 - - - 不过愿意看这些指标的人已经跨越”业余“这个词儿啦。
这张图我做得这么辛苦, 就再多用一次吧。 一张图看懂年报, 万一考试做小抄也方便一点啊。 学财务管理的人都懂的。 当然,仅仅这些指标是不够的,还要看这些指标当中的逻辑关系 - - - 不过愿意看这些指标的人已经跨越”业余“这个词儿啦。
&p&3年通过6科专业考试,各年先后过了3-1-2科,不针对具体每一科,我总结通用的备考方案如下:&/p&&p&1、完成报名后,尽早拿到崭新的教材和轻松过关一,看看目录,做好长线作战的心理准备。告诉亲友、对象,最近需要闭关复习,谢绝所有娱乐、社交活动(只是声明而已),尽量让家人支持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生活作息安排、监督你的学习。家人的支持将会是你未来几个月最大的动力。&/p&&p&2、根据科目内容制定总体复习计划,确定milestone,何时完成第一遍学习、何时做完第一遍习题,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复习内容包括哪些、等等;明确自己可确定的复习时间,按照复习内容和复习时间制定具体复习计划,具体复习计划的复习时间应当比预计可复习时间少20%左右,毕竟每个人都有各种突发情况和心情不好,不想学习的状况;&/p&&p&3、根据复习计划,调整作息时间,无论是在职还是学生,都应当明确各个复习阶段的生活作息。尽可能在一个时间段保持一致的学习时间段。充分利用早上起床后、晚上下班(下课)之后的时间,几乎所有人都能保证4~5个小时的可复习时间,如果时间利用率达到80%,那么有效复习时间将会达到3~4个小时,持续3个月,工作日就能有180~240小时的复习时间。而周末即使每天复习6个小时,3个月仍然能有6*2*4*3=144小时的复习时间,合计超过300小时的有效复习时间,至少能保证3个月复习通过1~2科考试的通过。
如果不了解每科目需要的复习时间,可以按照上年基础班、习题班、专题班所有课时总计*1.5~2计算得出。比如,2013年审计合计150小时的课件,那么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有效复习时间应该在225~300小时。
充分利用整段的复习时间,更要利用碎片时间复习。 在坐车、等车、午休时,可以听听之前听过的课件,回忆相关要点(特别适合经济法和战略,这种老师讲课碎碎念的科目)&/p&&p&4、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地,尽可能在复习各个阶段能保持稳定的复习地。建议在大学自习室、安静的图书馆进行复习,最好有免费wifi。周边有方便、可口、安全的就餐地、便利店。距离你回家、上班、学习的地方很近,或者周边交通方便。制定好每天路线和就餐地点,避免像我这种天平座吃货每天因为思考吃什么而浪费过多时间。&/p&&p&5、根据自己学习习惯,买好文具(笔、笔记本、橡皮等等),不要因为“这支笔不好用”为由,取消任何一天的学习计划。最好备个笔记本电脑,目前考试都是机考,在复习后期,建议使用电脑进行复习。&/p&&p&6、购买网校课程,可以跟别人合买,预先听前言等课程,了解相关科目的考试背景和老师推荐的复习方法。一般我建议一门课程只听一个老师的一整套课,即同一个老师的基础班、习题班、专题班、串讲班。可以试听几个老师后,选择自己听着最“顺耳”的老师。别人认为最好的老师,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比如某财管老师,网上口碑很好,但因为是是南京人,口音很重,北方学生很可能就挺不习惯。反而某个年轻老师,虽然经验能力都差一些,但是听着顺耳,而且时不时讲几个笑话,效果也不错。&/p&&p&7、明确老师后,把相关老师已经更新的课件全部下载好(一定要定期去下载课件),音频放mp3里,讲义打印(基础班强烈建议打印)。复习期间就是看书预习(不用死磕,以了解内容为主)=》1.2~1.5倍速听课,跟着老师做例题=》整理课件要点,做轻松过关一的题=》隔几天后看轻松过关一该章节要点,做经典例题和以往真题(用铅笔,做完认真看答案解析)。
复习初期不建议使用电脑学习,因为太容易分心了。ipad都不推荐,还是建议使用mp3、打印版课件、教材和轻一进行复习,一天复习一科的话,基本上电脑包、公文包、书包、女生的手袋都能装得下。
基础班学习的顺序, 最好按照教材的顺序,但有的章节太难了,可以先跳过去,在时间充裕、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去攻坚。&/p&&p&8、跟着基础班的顺序学完,基本上你的轻一,也做的七七八八了。学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内容多、时间长、难度高是CPA考试的特点,但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做题时,以掌握知识要点为主,大题可以少做一些,一方面留着以后复习做,另外很多题都是有联系前后章节的,不适合初学者做。&/p&&p&9、然后开始听专题班,对整本书的内容形成整体和具体的理解。然后跟着各个专题,把轻一的剩余的题目做完。完善自己笔记或知识要点。这个阶段,开始使用电脑在网校做题,逐渐习惯看电脑做题的感觉和输入方式。&/p&&p&10、习题班,一般都是往年真题和经典例题。由于老师又要读题目、又要分析、讲解,我一般都不听,太浪费时间了。我直接下载讲义,在电脑上做讲义里的题,实在看不懂的再看看讲解或者听听老师的课件。&/p&&p&11、保证在离考试约一周时间完成以上所有复习。然后在考前一周的周末,在自己考试的科目实际考试时间进行模拟测试,使用注协提供的考试模拟系统,当然这套题通常是上年真题,难度对你似乎不算很高,主要是再感受下考试的强度。&/p&&p&12、最后一周听串讲,每天做一些考题预测或者最后六套题什么的。但这些题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主要还是帮助你维持做题的感觉和复习各个知识点。&/p&&p&13、尽早打印好准考证,同时pdf版存一份到邮箱。了解考场位置,不是同城的,早点买好车票,定好酒店。不要图省钱,多花些钱,非常有必要!&/p&&p&14、考前一两天以及进考场前的几个小时,主要就是随便看看自己猜测的考点,反正谁点的题都不准确。&/p&&p&15、复习期间,保持开朗的心情,如果有一两天心情不好,就去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放松一下,唱歌、看电影、逛街、买东西、找对象聊天。最痛苦的阶段是听基础班的过程,听课量很大,如果第一次学习,难度也是很高的,需要保持一个平常心,没有透彻的理解,没有关系,一定坚持。到专题班阶段如果还是不能还好理解,可以把基础班课件再找出来看看。而坚持过基础班课件都听完,心理的痛苦点已经结束,这段时间一定保持自信,相信自己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p&&p&16、最后那就是享受考场里的那点时间,无论前面经历了多少坎坷和心理的起伏,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够取得胜利。&/p&&p&16+1、一定记得考试结束后,感谢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你的家人、朋友、同事,在你疯狂的、忘我的学习过程中,这些人肯定都承受着你的不正常的作息时间、偶尔暴躁的脾气、较低的工作效率……&/p&&p&附言: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一个一年过N科的学习经验,因为这些人的时间充裕度、记忆力和毅力,一般人很难达到。但是这些人是你学习的目标,严于律己是这些人成功的前提,也是你完成自己学习计划的必要前提。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生活习惯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这样才能成就你自己的成功。自加压力、敢于争先,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藐视。&/p&&p&==============&/p&&p&推荐大家到我的博客&a href=&///?target=http%3A///search%3Fq%3Dcp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财会文摘&i class=&icon-external&&&/i&&/a&关注下CPA报名与考试,会计与审计相关的话题。你也可以订阅每周四晚发布的文摘推荐,在每封邮件中我们会推荐五篇财经、会计、财务、投资等领域相关的文章。订阅地址为:&a href=&///?target=https%3A///fa-digest&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fa-diges&/span&&span class=&invisible&&t&/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我在知乎专栏撰写了如下CPA备考的专题,参见如下链接:&/p&&p&&a href=&/p/& class=&internal&&2017年备考CPA全攻略(一):报名+选科 - 知乎专栏&/a&&/p&&p&&a href=&/p/& class=&internal&&2017年备考CPA全攻略(二):学习资料+网校 - 知乎专栏&/a&&/p&&br&&p&更多专业考试的分享可以到我的博客查阅——&a href=&///?target=http%3A//5f0./archives/category/exa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考试学习 - 财会文摘&i class=&icon-external&&&/i&&/a&。&/p&
3年通过6科专业考试,各年先后过了3-1-2科,不针对具体每一科,我总结通用的备考方案如下:1、完成报名后,尽早拿到崭新的教材和轻松过关一,看看目录,做好长线作战的心理准备。告诉亲友、对象,最近需要闭关复习,谢绝所有娱乐、社交活动(只是声明而已)…
n内审人员不请自来,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了,试举一个板栗,&br&某年我们组织对一个小型集团公司审计,该公司旗下有许多子公司,我负责对ABCD四家子公司进行审计。&br&先是看了A公司的成本,该公司主业是回收旧塑料,人工分拣后重新溶炼成新的塑料制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较高,估算了一下,人均月工资5000元,考虑到地区经济水平,貌似不高,于是放过它,去查下一家公司。&br&B公司主业是采购润滑油基础油,然后调和成各种型号的润滑油,算是有一定的技术成分吧,估算了一下,人均月工资4000元。&br&看到这个,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和B公司相比,A公司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均成本居然比B公司还高,不合常理,于是返查A公司的人工成本,将其按高管层,基层管理层,一般管理人员,一般工人四个层级进行划分,算出基层管理层人均月工资12000元,这就明显偏高了。&br&于是调出一般基层管理层的工资发放记录,通过辅助审计手段核实,确认问题后向组长汇报,并扩大战果,对整个该集团公司同类情况进行调查,查实了该集团通过伪造工资签名表,虚列工资1700万元,套取现金设立小金库的问题。&br&
玩知乎半年,首次过百赞,那我就放个彩蛋,补充一点后续故事吧。&br&
审计结果出来后,不知道哪个环节发生了泄密,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去发布到网上,并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以致于时隔一年后,还有一些同行向我了解这件事。具体可以百度……,哈哈,真的不能说得再具体了。至于处理结果嘛,该集团公司总经理被自愿离职,国企嘛,你懂的,这已经是相当严厉的处分了。&br&
感谢大家的关注,周末了,再给大家讲一个失败的案例吧。&br&
2001年,我们对一个下属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方财务部门负责迎审,他们和我们也挺熟的,时不时在一起聊聊天。&br&
有一天,我们正在看材料,他们出纳小李,拿了一个最新款的手机来得瑟,看,多漂亮啊,要四千多,还有外置摄影头,能拍照哦。我赞羡之余,心里也闪过一丝疑惑,没听说他家境很好啊,怎么这么舍得?但也没太往深里想。&br&
三个月后,出事了,小李卷款三百多万潜逃了,原来他一直在玩六合彩,签了不少高利贷,他就伪造公章印鉴和银行对账单,挪用公款长达两年时间,直到自己觉得快扛不住了,于是带了剩下的钱跑了。&br&
最后小李在中缅边境被抓住了,不知道判了多少年,现在也该出来了吧,说来好笑,能抓住他,还是因为那台手机,他不舍得丢掉,只是换了张电话卡,结果被公安机关定位了。&br&
我当时只是个组员,为了这事,全审计组人员被扣了奖金,并写了检讨书。
n内审人员不请自来,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了,试举一个板栗, 某年我们组织对一个小型集团公司审计,该公司旗下有许多子公司,我负责对ABCD四家子公司进行审计。 先是看了A公司的成本,该公司主业是回收旧塑料,人工分拣后重新溶炼成新的塑料制品,属于劳动密…
&p&这个问题其实几位高票答主已经回答得非常不错了,我个人在曾经担任四大的注册会计师时基本也是这样思考和应对的。但从我加入公募基金担任基金经理以后,我发现上述回答中遗憾的地方是各位所站的角度都是在内部审核者,即有机会接触内部信息的投行或者会计师角度进行分析。&/p&&p&而事实上,不论是基金公司、评级机构、银行甚至是个人投资者,要去查阅相关公司的内部数据信息难如登天。别说是对内部账目、重大合同的审阅,就算是想把公司不同年份不同口径的报表附注进行核对都要看被投资公司相关负责人的心情。&/p&&p&因此,本人在离开会计师事务所后专门就作为一个企业外部人如何确认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即所谓的盈余管理)进行了一些个人的思考,在此和大家做一个分享。角度和事例可能是以上市公司为主的,但我们关注的是其手段和思想。&/p&&br&&p&&b&财务报表盈余管理分析框架:&/b&&/p&&p&一、&b&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b& &/p&&p&盈余管理的通常操作方式为将公司有利主要财务数据在关键财务期间提前、夸大体现或将不利数据推迟、缩小体现。为识别公司隐藏的盈余管理,从根源考虑其动机必不可少。通过识别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的动机,我们可以&b&确认治理层、管理层对财务报表进行盈余管理所需达成的目的,因而有的放矢识别相关的财务报表中隐藏的风险点&/b&。&/p&&p&目前公司盈余管理主要动机如下: &/p&&p&1.企业管理层报酬动机 &/p&&p&2.资本市场融资动机 &/p&&p&3.企业税收筹划动机 (税率变化、转移定价、保持高新技术企业etc.)&/p&&br&&p&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三种动机发生的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1&2&3,而非上市公司而言频率基本是3&&2&&1。背后的原因稍后会详细说明。&/p&&p&&b&1. 企业管理层报酬动机&/b&&/p&&p&管理层报酬动机主要分为显性报酬与隐性报酬。显性报酬主要是以货币为主的物质回报构成。而隐性报酬包括业绩名望、潜在晋升机会、声誉等构成。 在我国民营企业的报酬动机基本均由显性报酬产生,而国资企业的管理层报酬动机比较复杂,通常是显性报酬与隐性报酬的综合体现。新董事长上任前洗大澡等亦属隐性报酬的一种体现方式。&/p&&br&&p&&b&2. 资本市场动机&/b&&/p&&p&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资本市场动机包含较为广泛,主要包括:IPO上市、避免亏损、避免ST、保壳、股价操纵、增发等有明确针对性目的的动机。分别针对类型不同的企业上市前公司(IPO)、业绩大幅下滑的企业(避免亏损、避免ST、保壳),拥有控股权的民营企业股东(股价操纵)及存在较大融资需求的新兴行业企业(实现增发)等。&/p&&p&对于非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动机由于其外部融资渠道有限,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报表粉饰取得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p&&br&&p&&b&3. 税务筹划动机&/b&&/p&&p&税务筹划动机主要是指企业出于规避税负产生扭曲报表的动机。此类盈余管理主要针对所得税,偶尔也会涉及出口退税单位的增值税退税。由于其目的在于将企业盈利集中归至税率较低的年度或企业内部主体,因而通常的操作方式是利用做低利润或将不同类型的费用在集团内进行重新分配。通常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在税率转换年度间调节利润(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西部大开发优惠的年度)、在集团内部通过转移定价(Transfer Pricing)方式减少对应子公司的利润、为保证公司满足税收优惠政策而扭曲相关财务数据等等。 &/p&&br&&p&&b&三类动机的特点:&/b&&/p&&p&这三项中,第1和第2项实务中主要倾向于做高利润,而第3项主要倾向于做低利润。从动机上很好理解,管理层的报酬以及资本市场上可以取得的融资通常与利润情况正相关,因此为了取得更多报酬、成就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通常需要做高利润。而对于税务局而言,越高的利润只意味着更高的纳税责任,因而从税务筹划的角度通常做低利润对公司更为有利。&/p&&p&那么为什么上市公司通常倾向于做高利润而非上市公司倾向于做低利润呢?主要是由于对于大部分非上市公司,做高利润除了多缴税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好处。但对于民营上市公司,更高的利润意味着股价的走高,即大股东自身身价的变化。相比较股价对其财富的影响而言,税费的负面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p&&p&接下来我就会从一个注册会计师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下公司可以合理操纵利润的角度和方法。以下案例全部为真实上市公司案例,为个人人身安全起见不直接透露名称。&/p&&br&&p&&b&二、盈余管理中会计技术的运用&/b&&/p&&p&&b&1. 应收款项、存货减值准备&/b&&/p&&p&&b&操作方法:&/b&&/p&&p&(1)调整应收账款、存货等的减值政策来直接调整当期会计利润。如将3年以上账龄款项计提坏账比例从100%下降至50%等。&/p&&p&(2)针对单项计提坏账的款项,晚计提减值或在利润好的时间计提减值并在利润较差的年度重回。&/p&&p&&b&识别方法:&/b&&/p&&p&(1)针对操纵方法1,此类调整往往来源于隐藏亏损或利润的动因,应将其计提政策还原为原口径后确认该事项对利润的影响,并可借此结果理解公司的意图与倾向。此外,可将公司的账龄计提政策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p&&p&(2)可以通过查看以后年度报表实际坏账往往是通过核销还是转回方式来确认坏账的质量&/p&&p&&b&案例:&/b&&/p&&p&某上市医药行业S公司2014年度利润超预期达成,为减少历年波动,公司采用调整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账龄计提方法的方式调节利润。&/p&&img src=&/v2-95467dfe6d99bca32da0cb_b.png& data-rawwidth=&815& data-rawheight=&1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5& data-original=&/v2-95467dfe6d99bca32da0cb_r.png&&&br&&img src=&/v2-fbdbc41f7a643926acdf8a_b.png& data-rawwidth=&815& data-rawheight=&1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5& data-original=&/v2-fbdbc41f7a643926acdf8a_r.png&&&p&该调整事项累计减少利润总额8500万,约影响当年税后利润3%。&/p&&p&&b&2. 资本投入的费用化与资本化调整&/b&&/p&&p&&b&风险分布:&/b&重资产行业为主&/p&&p&&b&操作方法:&/b&&/p&&p&(1)调整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年限及残值率&/p&&p&(2)资本化相关费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研发费用资本化)&/p&&p&(3)根据公司需要将资产分类为长期待摊费用或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差距大)&/p&&p&(4)推迟将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减少当年费用支出&/p&&p&&b&识别方法:&/b&&/p&&p&(1)针对操纵方法1,此类调整往往来源于隐藏亏损或利润的动因,应将其计提政策还原为原口径后确认该事项对利润的影响,并可借此结果理解公司的意图与倾向。此外,可通过观察公司已折旧完毕但仍在使用的资产占比及历年处置资产产生的营业外收支进行判断。&/p&&p&(2)观察公司历年相关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金额比例及绝对值变动&/p&&p&(3)若长期待摊费用变动异常,需考虑公司此类盈余管理倾向&/p&&p&(4)观察在建工程建设期是否过长、观察其当年新增金额占预计总额占比是否较小且已接近完工、业务角度考虑公司产能利用情况及公司未来产品产线需求。&/p&&p&&b&案例:&/b&&/p&&p&某上市医药N公司J工业园于2013年投资,至2015已累计投资约3亿元,预计总投资4亿。公司目前总计固定资产+土地投资仅6亿原值,3.4亿净值。J工业园建设期长达4年,期间无产出,是否已经实际在使用存疑。且未来转固后预计累计新增加每年折旧3600万,15年均折旧仅4100万,将近增加一倍。由于公司销售增长稳定,未发现产能紧缺情况,J转固后产能是否得到完全利用存疑。&/p&&p&此外,公司存在明显的其他固定资产延迟转固情况,如T新区工业园2015年全年无新增,且完工百分比100%,但保持在在建工程状态超过一年,是否已经实际在使用存疑。存在少提折旧的风险。 &/p&&p&若按折旧金额推算,公司操纵的净利润每年在4000万以上。&/p&&p&&b&3.金融资产的认定及处理&/b&&/p&&p&&b&风险分布:&/b&资产中存在金融资产的企业 &/p&&p&&b&操作方法:&/b&&/p&&p&(1)在购入资产时根据公司的利润需要将其认定为对应金融资产。(在资产升值的情况下,短期需要利润时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不需要利润时认定为可供出售资产。)
&/p&&p&(2)出售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p&&p&(3)将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调整至交易性金融资产&/p&&p&&b&识别方法:&/b&&/p&&p&1.结合公司其他方面会计处理,判断盈余管理倾向并确认公司的会计处理方式。&/p&&p&2.在分析公司业绩时剔除投资产生的不可持续收益,仅分析核心未来收益&/p&&p&(注:最近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计量政策发生了变化,但该类操纵依然可以执行)&/p&&p&&b&案例(涵盖1、2、3):&/b&&/p&&p&上市公司央企J公司2014年度受管理费用增长拖累,难以达到2014年利润增长指标。公司类型为央企,为了达成国资委利润指标及上市公司利润增长指标采取了多种方式调增利润。&/p&&p&最明显的迹象为非经常性损益大幅度提高,公司出售了大量以前年度记录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股票,一次性将其计入利润表,增加利润21亿。&/p&&p&此外,公司调整了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与应收账款的计提政策。应收款项调整增加利润6.2亿,固定资产调整增加利润4.2亿。&/p&&p&公司2014年利润175亿元,2013年利润157亿。盈余管理后利润上升12%。剔除这三处盈余管理的影响后2014年实际利润为144亿。实际净利润下降约9%。&/p&&p&&b&4.收购与兼并&/b& &/p&&p&&b&风险分布:&/b&存在外部收购且收购溢价较高(商誉较高)的企业&/p&&p&&b&操作方法:&/b&&/p&&p&(1)通过提前签订收购协议等方式将被收购公司的利润表提前并表,调增本年收入、利润,同时产生大额商誉。&/p&&p&(2)通过操纵估值技术,减少或不计提商誉减值。由于商誉的通常估值方式为通过DCF模型建立假设,管理层可能为了避免商誉减值导致的利润影响而操纵减值测试中的未来折现率、增长率、毛利率等假设。&/p&&p&&b&识别方法:&/b&&/p&&p&(1)方法1通常的操作方法为将收购的法律形式提前完成,会计师与律师均无法从形式要件予以反驳,但公司的实际经营交接要远滞后于法律文件的规定时间,导致企业、业务整合要慢于预期。此类操作较难判断,但可以通过行业平均收购溢价、估值倍数与单个案例的相关比例进行比较以发现其端倪。&/p&&p&(2)通过分析年报中与商誉所对应被收购子公司的业绩情况,剔除内部关联交易的影响,判断其业绩情况进而判断商誉是否存在减值风险。&/p&&p&&b&5.承诺、或有事项的入表与出表&/b&&/p&&p&&b&风险分布:&/b&存在大额担保、未尽合同、承诺事项及其他或有事项的公司&/p&&p&&b&操作方法:&/b&&/p&&p&(1)通过与关联方之间相互担保的方式减少公司表内负债&/p&&p&(2)通过以未尽合同、承诺事项等方式递延的现金流流出&/p&&p&(3)通过认定为或有事项而未体现为损失的预计损失&/p&&p&&b&识别方法:&/b&&/p&&p&(1)分析财务报表中是否有为关联方担保的同时受关联方担保的情况及其与公司价值链流向是否相同&/p&&p&(2)同期比较承诺事项的金额是否存在重大变化&/p&&p&(3)审阅上市公司所披露或有事项的性质&/p&&br&&p&&b&6.特殊行业的收入确认&/b&&/p&&p&&b&风险分布:&/b&&/p&&p&收入确认方法特殊的行业,主要包括:&/p&&p&大型工程业:建造合同法&/p&&p&软件业:服务与实体(软件)捆绑销售&/p&&p&网游等新兴行业:以使用服务(游戏道具)等确认依据存在大量会计估计的收入&/p&&p&消费、医药等:预收款模式销售、促销费用&/p&&p&&b&操作方法:&/b&&/p&&p&(1)通过调整预计总成本调整建造合同法收入的确认金额&/p&&p&(2)通过调整服务与实体间的公允价值调整应确认的收入&/p&&p&(3)通过调整会计估计(网游道具平均使用期限、使用率等)调整收入确认&/p&&p&(4)通过调整预收款与收入间的截止调整收入确认时点,通过调整促销费用冲减收入或确认费用的方法调整毛利率水平。&/p&&p&&b&识别方法:&/b&&/p&&p&(1)毛利率波动纵向分析&/p&&p&(2)收入、应收、预收款变动分析及现金流分析&/p&&p&&b&案例(涵盖4、5、6):&/b&&/p&&p&&b&并购相关:&/b&&/p&&p&某重工业Z公司于2014年收购了Q公司,累计出资2亿元,确认商誉1.5亿。说明商誉价值为公司评估价值5000万的3倍,存在大额商誉。2014年Q公司累计净亏损1.9亿,经营活动现金流入4.4亿,账面所有者权益为负数。通过Q公司官网可以了解到Z公司为收购前YY的大客户,且业务持续至今。&/p&&p&上述信息结合Z公司业务说明Q公司业绩不佳资不抵债,Z将其收购整合后欲利用其船舶制造优势发展相关业务,收购后通过支付大量款项支持其正常运作,但Q依然亏损严重。若2015年度报表报出后Q公司仍存在较大亏损,而商誉未发生变化则需考虑商誉减值的风险。&/p&&p&&b&或有事项相关:&/b&&/p&&p&Z公司从2013年年报开始披露其就某新能源建设项目与美国F公司之间的纠纷。2013年F公司单方面要求银行兑付了2350万欧元的保函。通过与报表的核对,确认其已体现为13年的当期应收账款坏账中,因此无潜在财务报表影响。&/p&&p&2014年年报中披露F公司以产品质量相关的问题构成违约为由在英国高等法院技术工程庭提起诉讼,要求公司赔偿额外测试修理费用、工期延误及其他相关损失,合计约2.5亿英镑(包含已兑付的2300万欧元的保函金额)。因此公司存在潜在的巨额产品质量赔偿,且该事项未体现在当年利润表中。若忽视该事项,即使最终判决赔偿款为对方索赔的一半即1.25亿英镑,公司亦损失超过12亿人民币,超过公司上市以来所有年度利润总和。&/p&&br&&p&&b&7.递延所得税的确认&/b&&/p&&p&&b&操作方法:&/b&&/p&&p&通过不同时期确认范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影响利润&/p&&p&&b&识别方法:&/b&&/p&&p&(1)比较历年所得税费用实际税率与公司法定税率之间的差异&/p&&p&(2)分析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构成变化&/p&&p&&b&案例:&/b&&/p&&p&某医药行业N公司2014年未考虑内部销售产生的未实现毛利对利润表的影响,但2015年考虑该影响。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变化,进而使得2015年利润较2014年同口径增加了1400万。&/p&&p&&b&8.递延收益与营业外收入的分摊&/b&&/p&&p&&b&风险分布:&/b&主要存在于收到大量政府补助的公司,尤其是科研类补助&/p&&p&&b&操作方法:&/b&&/p&&p&(1)将收到的政府补助不区分资产性或收益性,全部一次性计入利润表&/p&&p&(2)将无明确转移时点的政府补助留存于递延收益,待需要利润时转入利润表&/p&&p&&b&识别方法:&/b&&/p&&p&(1)结合分析递延收益的余额变动及营业外收入中补助类余额的变动&/p&&p&(2)观察递延收益中收益性补助转入利润表金额的纵向变化波动&/p&&p&(3)观察营业外收入计入利润表金额与现金流量表中计入金额的差异&/p&&br&&p&&b&9.非货币性资产交换&/b&&/p&&p&&b&风险分布:&/b&存在大额关联交易的公司,资产重组的公司&/p&&p&&b&操作方法:&/b&&/p&&p&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外部取得的资产公允价值调高,将资产价值正差异体现入利润表&/p&&p&&b&识别方法:&/b&&/p&&p&较难识别,若较易获取公允价值的资产(如房产)可通过外部查询确认。否则仅能通过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交易产生的损益进行风险识别。&/p&&br&&p&&b&10.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秘密准备&/b&&/p&&p&&b&风险分布:&/b&医药、消费品等预提费用占比较大的行业&/p&&p&&b&操作方法:&/b&&/p&&p&通过在盈利较多的年度多提未来营销费用,并在盈利较少的年度释放进行盈余管理。&/p&&p&&b&识别方法:&/b&&/p&&p&(1)由于大部分公司的预提费用均在年末一次性计提,因此难以采用季度数据判断计提数据合理性。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年度收入与预提费用比例分析及营销费用与预提营销款余额比例分析等方式执行。&/p&&p&&b&案例:&/b&&/p&&p&某消费品上市公司历年营销费用余额与销售收入比例基本保持稳定。但应付营销类费用的预提费用余额与所发生的销售费用比例逐年提高。2012年年末预提了平均3个月的促销费用,到2014年末年末余额已接近14年5个月的促销费用。&/p&&p&结合公司业务,公司的主要产品在夏秋两季为销售旺季,这意味着实际的促销费用周转时间将更长。在年末计提如此大量的准备有很大的利润储备的嫌疑。&/p&&img src=&/v2-d27ce8a0f1f3cf89e717e2_b.png& data-rawwidth=&799& data-rawheight=&2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9& data-original=&/v2-d27ce8a0f1f3cf89e717e2_r.png&&&br&&p&&b&10.关联方利益输送&/b&&/p&&p&&b&风险分布:&/b&关联方交易较多的企业&/p&&p&&b&操作方法:&/b&&/p&&p&关联方交易利益输送方式多种多样,并不唯一,包括正向输入与反向输出。且需依据与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实质结合价值链进行判断,并无一定的方法。&/p&&p&&b&识别方法:&/b&&/p&&p&由于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复杂,且需结合公司实际业务进行分析,一般分析的原则为通过外部信息及比较分析判断关联方交易价格是否公允,是否存在异常关联方占款。如果是上市公司则每年会披露《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占用资金情况专项报告》,通常可通过该报告与业务结合分析判断相应风险。&/p&&br&&p&上述为我个人过去身为多年上市和非上市公司会计师时的经验总结,有些来源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有些则是业务研究公司报表时候的收获。但个人的经验告诉我,利润真实性这件事如果仅仅作为一个外部观察者,在大部分情况下,很容易陷入要不全盘接受拿公司的人品做信仰,要不草木皆兵哪个数字都不相信的尴尬境地。&/p&&p&因此,这里我稍微歪题一下,给大家几个&b&发现财务报表逻辑矛盾&/b&的方法以及发现矛盾后跟进分析的要点,进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家判断公司利润的真实性。&/p&&br&&p&&b&三、判断盈余管理风险大小的财报分析逻辑&/b&&/p&&p&&b&1. 经营现金流量与净利润差异的调节项目较大&/b&&/p&&p&主要风险:净利润造假风险及企业现金流枯竭风险&/p&&p&具体分析:需结合企业资金投入方向,相关资产的现金流产生能力、应收款项周转情况等多方面分析风险大小&/p&&p&&b&2. 长期资产的变动与收入无明显关系&/b&&/p&&p&主要风险:净利润、现金流造假风险及企业盲目扩张产生的经营风险&/p&&p&具体分析:公司销售增长情况、公司未来销售规划、产能情况分析,新产品研产销周期分析&/p&&p&&b&3. 毛利水平较同行业公司存在重大差异&/b&&/p&&p&主要风险:收入确认方式不同导致公司业绩无法直接比较,销售成本少计&/p&&p&具体分析:可比公司产品类型分析,竞争能力分析,收入与应收账款比例分析,成本、存货、未实现毛利比例分析&/p&&p&&b&4.股权激励指标(收入、净利润)若出现以下情况:&/b&&/p&&p&(1)剔除季节性因素后季度间财务数据的重大波动&/p&&p&(2)新增关联方收入业务或关联方公司收购导致的收入、利润增长&/p&&p&主要风险:出于达成股权激励、保壳等激励或业绩指标,操纵利润&/p&&p&具体分析:综合分析财务报表,确认公司当年盈余管理偏向。分析其当年财务数据(收入、利润)的可持续性。&/p&&p&&b&5.更换会计师&/b&&/p&&p&如果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可能是管理层由于就某些会计处理事项与会计师无法达成一致。通常可以根据更换会计师的时间判断更换会计师的原因,如果公布更换会计师的时间早于年报当年的10月(即15年年报会计师在15年10月前更换)则大概率是正常的会计师更换。而若在当年12月甚至次年更换会计师(如:16年的年报17年初才换会计师或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事项仅此一项),则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就很大。&/p&&br&&p&这个时间点判断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在9-12月进行当年的预审,因此主要会计问题会在这个期间发现,然后会计师会与公司进行来回的拉锯战就重大会计分歧进行讨论。在95%的情况下,大家都会各退一步达成妥协。但当公司特别过分以至于会计师认为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让会计处理符合会计准则(即使从形式上),会计师通常会选择辞职。而此时,通常已经接近年审或已经处于年审时间,因此太晚更换会计师的公司通常会多多少少有些问题。&/p&&p&正常的会计师更换一般是在16年年报出具后(通常在一年的4月左右)就决定的,因为年报出具后通常要召开股东大会。这时提请股东大会审议更换会计师的提案时间上有充分准备,新任会计师也会有充足的时间熟悉公司的业务和会计逻辑。&/p&&br&&p&Rain的公司分析小讲堂:&/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阅读上市公司的年报?有哪些较好的方法?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知道哪些隐藏的财务数据造假细节?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初入金融行业,如何进行实用行业研究与行业分析? - 知乎&/a&&p&--------------------------------------更新的分割线------------------------------------------------------------------&/p&&p&鉴于有朋友问是否有书可以系统学习利润操纵方面的信息,我很遗憾地说此类的研究目前还没有非常系统的分析体系,多数此领域的文章和分析都还处于“揭黑”的案例型分析。不过关注的朋友也不必气馁,我本人有一位非常尊敬的财务打假者“夏草”前辈,他著有多本有关利润质量判断的书籍如《 &a href=&///?target=https%3A///s%3Fwd%3D%25E4%25B8%258A%25E5%25B8%%2585%25AC%25E5%258F%25B848%25E5%25A4%25A7%25E8%25B4%25A2%25E5%258A%25A1%25E8%25BF%25B7%25E5%25B1%2580%26rsf%3D1%26rsp%3D0%26f%3D1%26oq%3D%25E5%25A4%258F%25E8%258D%%E5%25B8%%259A%%25B9%25A6%26tn%3Dbaiduhome_pg%26ie%3Dutf-8%26f%3D1%26rsv_idx%3D2%26rsv_pq%3Dbbb88f790006bfe2%26rsv_t%3D13942Ehw%252FxfTeQ%252F5myfAgXIQ13zKU1lTlVJGxE4kjtKaMLc0uugaxgcHubrJIMEhbRcv%26rqlang%3Dcn%26rs_src%3D0%26rsv_pq%3Dbbb88f790006bfe2%26rsv_t%3D13942Ehw%252FxfTeQ%252F5myfAgXIQ13zKU1lTlVJGxE4kjtKaMLc0uugaxgcHubrJIMEhbRcv&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上市公司48大财务迷局&i class=&icon-external&&&/i&&/a& 》、《财务揭黑》等,虽然依然是以案例居多,但从中可以基本了解各类公司从其动机出发达到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推荐给有兴趣的读者。&/p&
这个问题其实几位高票答主已经回答得非常不错了,我个人在曾经担任四大的注册会计师时基本也是这样思考和应对的。但从我加入公募基金担任基金经理以后,我发现上述回答中遗憾的地方是各位所站的角度都是在内部审核者,即有机会接触内部信息的投行或者会计师…
&p&谢邀&/p&&p&&b&一:首先有个几误区我先说下。&/b&&/p&&p&1:会计真不是写个借贷分录,保持借贷必相等。然后出个报表就完事了。(当然随着信息化下,基础的模板化处理,当然都会被系统代替。),但是就算ERP从会计模板,到最后报表都不需要太多手工操作下。单纯分录这项事情真的没有那么简单,下面具体说。&/p&&p&2:会计的专业知识,真不只是课堂和教材你学过的一些列知识。个人认为会计专业知识的话,主要包括显性知识(各类教材学到的),和隐性知识。 从会计作为一项企业的管理工具的角度来说,会计的隐性知识(除了管理会计书上说的外,还主要是涉及到,业务和财务融合,财务与业务的促进等方面),这些也是专业知识。&/p&&p&3: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基础工作,逐步被系统代替这个是大趋势。但是个人理解,系统不管如何智能化,其处理的都是常规的处理。因为系统也是根据程序和算法,将一些规范的业务固化下来,但是不管是准则还是税法是更新和变化的。且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业务的变化也是变化的。且完全存在经济业务的发展超前于准则和税法的情况。所以对于系统未预设的非日常,业务还是需要人为去调整。就算未来基础会计处理都会被智能会计系统代替,但是短时间内系统也还不能对会计单据背后的业务的实质,做出如同人一样的分析和判断。这点下面说到。&/p&&p&&b&二: 会计信息化下,会计的转型点在哪?&/b&&/p&&p&1:在ERP系统中,确实从会计做凭证的角度,没几张凭证是需要会计去输入的了。但是系统是系统,我们做凭证的目的不只是出报表啊,凭证作为会计数据的基础,也是相关业务数据到财务的一个点。那么一般就凭证这个事情,个人一般认为需要操作一下这些,而这些有的是系统可以设置管理的,有的还真的需要会计人员去监管。&/p&&p&A:审查票据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这个计算机怎么查?)&/p&&p&B:报销是否符合公司内控制度和流程规定。报销程序是否合理,签字是否完备、审批权限是否适当; (程序可以设置管控点,但是真实性系统如何查。)&/p&&p&C:审查票据要素(时间、地点、金额、票据号)与业务内容是否相符; &/p&&p&D:各项支出是否有预算,有预算的是否符合预算规定。超预算的是否有处理方案; (预算管理系统可以做到,但是特殊业务呢?)&/p&&p&E: 特殊事项是否按照制度,或者相关领导批准; (对于特殊事项,系统目前还真的没法自动识别分析判断)&/p&&p&F:风险防范意识,填制凭证时一定要有税务风险、法律风险意识; (一些业务可能不同的处理会带来的税务风行和法律风险不同,那么系统能自动识别?)&/p&&p&G: 其他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管理会计的要求。&/p&&p&备注:以上我只是举个分录的栗子,只是说虽然对于ERP来说,分录这个事情基本上不需要会计人员来操作了。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会计人员到底是为了做分录而做分录,我们做这个分录到底是干嘛的。同时对于ERP成本这方面来说,那就有更多的需要财务人员基于公司业务流程和实际去分析和判断的事情了,光靠一个ERP是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了。就算未来的ERP发展到一定的智能水准,我想它还是智能干人设定程序的事情,至于要根据业务发展做出灵活的调整,我想还是有实现的困难的。&/p&&p&2:关于会计知识这点,如果站在会计只是出报表的角度,真的未来这些工作基本电脑都可以代替了。但是我们知道会计核算和出报表只是事后的一个思维角度,那么现在大家要将会计思维和理念提到事前了。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管理会计,预算会计等。有人说了,管理会计和预算会计在ERP现在都可以实现了,但是现实是不管是提的战略管理还是全面预算,真正实施并未企业带来价值创造的企业为数不多。因为战略管理还是思路是重视过去,轻视未来。全面预算也是停留在系统上和制度上和纸面上。如果单纯的认为系统中有这些模块,那么会计人员就没事可做了,那是存在错误认识的。比如业务财务的融合,让财务参与到事前的业务制定过程,包括方案制定,合同怎么操作,交易架构设置,价格制定等等。因为这些操作直接影响后续的会计和税务处理,所以财务只有把功能提到前面,提前来规划和分析。才能有更多的选择和空间。而不是等业务部门把所有的事情干完了了,财务再来检查单据,检查合同,再来发现财务风险,和税务风险。那此时财务部门最多是消防员的角色。而这些功能不是一个系统能识别,判断,分析,决策的。那么涉及的这些知识,财务人员关靠几个证书,几个会计教材,基本管理会计数据是完成不能掌握的。最简单说业务和财务的融合,其中有财务的数据分析,也有更多的财务人员对公司业务的理解,也有财务人员对和公司相关部门的沟通技巧和方式。那么这个高度,基本是站在老板的角度来考虑财务问题了。&/p&&p&3: 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从来都是不是会计人员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单纯从会计操作和系统操作上,确实存在题主说的,非会计人员熟练操作ERP系统出个报表完全没有一点压力。而且从未来会计职能系统发展的角度,基础的知识和操作流程化的东西,肯定是会被智能系统代替的。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和机器赛跑的竞争能力,我们的能力在于思维和思考。比如以上第二点说到的,财务对业务的理解,对于公司业务的分析,以及对基于财务合规,税法合规和风险把控的基础上的思考,不是我们学个管理会计上的几个公式,几个模板,几个固定的工具,就能掌握的。因为每家公司业务不一样,实际遇到的业务实质都会存在差异。如何根据教材上的理论,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工具和管理手段和方式,为自家企业带来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这个问题是个非常大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不简单的问题。所以跟计算机比记忆,比对于历史数据的抓取,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对现有数据的管理,我们真的拼不过。那么我们只能和机器赛跑的是比机器了解更多的是业务的实质和业务发生的背景,以及企业对对具体的业务的目的,来思考如何管理等。&/p&
谢邀一:首先有个几误区我先说下。1:会计真不是写个借贷分录,保持借贷必相等。然后出个报表就完事了。(当然随着信息化下,基础的模板化处理,当然都会被系统代替。),但是就算ERP从会计模板,到最后报表都不需要太多手工操作下。单纯分录这项事情真的没…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20 人关注
9354 人关注
1763 条内容
298 条内容
325 人关注
149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本的种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