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收购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司装入另一收购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司上市成功,非收购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司的原股东得到什么公司股票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前都要大跌 为了让买入的股东在股票涨上去后得到更大的利益_渤海股份(000605)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前都要大跌 为了让买入的股东在股票涨上去后得到更大的利益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前都要大跌,为了让买入的股东在股票涨上去后得到更大的利益,股价在16元会止跌反弹的!!!个人见解,不对勿喷!!!
发行对象、数量、价格早定了,15年12月12日的公告自己看去
去看看嘉欣丝绸,第一次增发价格12块多,看到股价接近就重仓冲进去,结果跌到5块多,之后调整增发价格到6元左右,亏惨了,这才知道原来增发价格也是可以随便调整的。不是看空渤海哈,只是把之前吃过的亏说出来,供难兄难弟们参考。
去看看嘉欣丝绸,第一次增发价格12块多,看到股价接近就重仓冲进去,结果跌到5块多,之后调整增发价格到6元左右,亏惨了,这才知道原来增发价格也是可以随便调整的。不是看空渤海哈,只是把之前吃过的亏说出来,供难兄难弟们参考。
关于定增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如果在高位增发,而且所筹资金大部分用来归还银行贷款或者收购垃圾资产的,这样的公司纯粹以圈钱为目的,跌破增发价不足为奇。如果定增价格定在低位,有实力的机构参与增发,收购标的成长性好,这样的公司定增完成后股价会迅速走高。正如有些公司重组后股价却一泄千里,有些公司重组后股价会连翻数番一样的道理。渤海股份设定的增发价相对合理,收购标的具有很高的成长性,公司传统业务将为公司转型提供有效现金支持,公司转型动力强,从收购嘉诚环保到成立联合研究院、进军养老业务,充分体现出公司的决心及执行力。以目前的股价与公司发展前景相比较,股价与其实际价值相背离,有被恶意做空的嫌疑。
关于定增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如果在高位增发,而且所筹资金大部分用来归还银行贷款或者收购垃圾资产的,这样的公司纯粹以圈钱为目的,跌破增发价不足为奇。如果定增价格定在低位,有实力的机构参与增发,收购标的成长性好,这样的公司定增完成后股价会迅速走高。正如有些公司重组后股价却一泄千里,有些公司重组后股价会连翻数番一样的道理。渤海股份设定的增发价相对合理,收购标的具有很高的成长性,公司传统业务将为公司转型提供有效现金支持,公司转型动力强,从收购嘉诚环保到成立联合研究院、进军养老业务,充分体现出公司的决心及执行力。以目前的股价与公司发展前景相比较,股价与其实际价值相背离,有被恶意做空的嫌疑。
他定增不是为了收购嘉城环保么,这都半年多了,还没有核准么,我记得去年四月那会就有公告了
他定增不是为了收购嘉城环保么,这都半年多了,还没有核准么,我记得去年四月那会就有公告了
被核准发公告后,有的一年有效,有的甚至3年,非公开价还随市调整!!!
可以减仓,逢低再进!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前只有让股票先跌下来,在低价位发行给大股东,在股票涨上去后让大股东得到更大的利益!
只有让大股东得到利益,大股东才会把钱融资到他的公司!!!
他定增不是为了收购嘉城环保么,这都半年多了,还没有核准么,我记得去年四月那会就有公告了
已经受理,正常情况下,这几天会出反馈意见。如果不出反馈意见,在本周应该过会停牌了。
14日定增获受理,估计年前过会停牌。定增价格已定的股票过会前股价太高会被质疑。太低又怕被抢筹。这次打压就是怕某会质疑,复牌后有快速拉升。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上市公司股价越减持越上涨背后是内幕交易|大小非|减持|潜规则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上市公司股价越减持越上涨背后是内幕交易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皮海洲
  上市公司股价越减持越上涨的原因在于大小非减持所暗藏的“潜规则”。这个“潜规则”是减持股东、券商经纪、游资等在内的资本玩家们打造的一条“利益链”,存在明显的内幕交易,极大地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利益。
大小非减持“潜规则”不仅充满了利益输送,而且还是明显的内幕交易。
  在目前的A股市场里,大小非减持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过,在这种普遍现象的背后,却有一种怪异的现象颇为令人费解,甚至让投资者感觉到并不正常。
  根据常理,在大小非减持尤其是大非减持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股价应该是下跌的。毕竟一方面大小非减持增加了市场股票的供给。另一方面大非减持意味着大股东并不看好公司股票的后市,至少公司的股价已经高企。但违反常理的是,面对大小非减持,相关公司的股价不仅不下跌,反而大幅走高。仿佛市场上的投资者很犯 “二”,偏要高价来为大小非减持接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异的现象?一篇题为《》的文章,为投资者揭开了这其中的部分秘密。原来上市公司股价越减持越上涨的原因在于大小非减持所暗藏的“潜规则”所致。
  这是怎样的一个“潜规则”呢?根据报道,这个“潜规则”是减持股东、券商经纪、游资等在内的资本玩家们打造的一条“利益链”。
  首先是由券商经纪人寻找有减持预期的大小非股东,券商经纪人与减持股东商量减持的价格区间,以及大宗交易可提供的折扣,并了解公司一些基本面消息,随后即展开“连环计”运作。这个过程会比较复杂。在上涨行情中,减持股东对减持价格往往预期也会高些,尤其是大股东和创投等投资类的股东,期望更高。而前者为了促进股价上涨,往往会让上市公司配合着准备一些利好消息;后者由于擅于资本运作,则可以在盘面操作上下功夫。
  在此基础上,让欲减持的大股东先放出利好消息,待股价拉升后再减持。当然,有些经纪人会将消息提前透露给一些合作游资,或是干脆让减持股东和接盘方先达成 一个固定价格的转让协议,之后再宣布减持、释放利好、拉抬股价等,实际减持价格最终高出的部分就归运作资金所有。
  对于“利益链”中的群体来说,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包括券商经纪人也会从其他人的盈利中得到一定的分成。因此,一些“资深”的券商经纪人又找到了新业务方向。
  但这条“利益链”显然是一条套牢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链”。
  虽然“利益链”中的群体是共赢的,但二级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却是最终的买单人。在减持股东、券商经纪、游资等在内的资本玩家们通过大小非减持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在二级市场上为大小非减持最终接盘的中小投资者成了最后的输家。所以,这个大小非减持潜规则本质上是一个“坑爹”的“潜规则”,它极大地损害了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不仅如此,这个“坑爹”的大小非减持潜规则还严重危及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因为这个“潜规则”不仅充满了利益输送,而且还是明显的内幕交易。上市公司为了大小非减持而出台利好,这是明显的利益输送,而减持股东、券商经纪人、接盘游资之间围绕着上市公司利好出台的各种运作则是赤裸裸的内幕交易行为。这严重破坏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成为中国股市发展的不健康因素。
  因此,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为了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中国股市必须打破这个“坑爹”的大小非减持潜规则。特别是作为监管部门来说,有必要加强对这种大小非减持引发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上涨现象的监管。尤其是大小非减持前后有较大利好消息出台的公司,更应列入重点监管目标。
  与此同时,为增加对“潜规 则”实施监管的有效性,可进一步规范大小非减持,为大小非减持设置政策利好窗口期,避免大小非减持与上市公司利好消息之间的瓜田李下行为。
  (本文作者介绍:财经评论员,二十年的股市磨练,练就了对股市独到的眼光与见解,著有《轻轻松松炒股票》一书。)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财经评论员,二十年的股市磨练,练就了对股市独到的眼光与见解,著有《轻轻松松炒股票》一书。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关于非上市公司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实现上市会计处理的2点疑问?_中华会计网校论坛
今日新帖:555 在线学员:11851
论坛等级: 黄金会员
学术级别: 实习生
经验:3317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859
关于非上市公司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实现上市会计处理1.书上的原话: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保留资产负债构成业务的,对于形成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的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应得确认为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我的问题是:如果购买日当天,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盘价格 X 其股本数得到的数,能否就是等于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这点我比较迷惑。2.书上的原话: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未持有任何资产负债或仅持有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不构成业务的资产或负债的,上市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购买企业应按照权益性交易原则进行处理,不得确认商誉或确认计入当期损益。我真不知道如果上市公司A公司,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有500万银行存款,无负债,所有制权益中股本500万股。假设这时A公司上市的当天收盘价格为2元/股,如果非上市公司B花800万银行存款并购上市公司A公司,那么这个会计分录要怎么做呢?如果是花1000万并购呢,怎么做呢?3.关于反向购买的每股收益的计算,关于计算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有自当期期初至购买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数量应假定为该项合并中法律上母公司(被合并方)向法律上子公司(合并方)股东发行的普通股数量(书上原话)。我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定这条规定,自当期期初至购买日,这段时间还没有发行给子公司普通股呢,为什么不是母公司股数。不理解,如果用法律上子公司模拟增发的股份乘于增发时间权重数,加上子公司原有的股数和,在用合并后总利润除以,每股利润一定大大的大于上面书上说的利润,按上面书上说的计算方法,真是对最终的股东是否有点吃亏的感觉,不知道我理解的对否?,也不知这条规定出于什么考虑?望老师指教日我重新看到此点,我对上市公司的市值(股票收盘价格 X 其股本数)和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是否相等的再思考。。。。。。。。。。。。。。。。。我感觉市值不应该等于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是指:比如说潜在的收购方对上市公司报表资产账面进行资产评估,得出的资产公允价值,这个就是可辨净资产公允价值。市值:我理解是一方面对上市公司报表资产账面进行资产评估,得出的资产公允价值,另一方面考虑一下不能定性的资产项目,如,管理好坏,公司企业文化,人员培训素质,员工潜在的知识能力,对工作的执行力,等等,不能量化的东西或者考虑到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等等方面。这些东西投资者要综合考虑后,对上市公司的评价得出的市值。所以市值可能大于可辨净资产公允价值,也可能小于可辨净资产公允价值所以个人理解: 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不等于 市值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莫道因果不相见,远在儿孙近在身。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楼主其他文章
最美女会计
论坛等级: 黄金会员
学术级别: 实习生
回帖:1043
经验:3610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47
1.书上的原话: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保留资产负债构成业务的,对于形成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的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应得确认为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我的问题是:如果购买日当天,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盘价格 X 其股本数得到的数,能否就是等于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这点我比较迷惑。回答:是的~2.书上的原话: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未持有任何资产负债或仅持有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不构成业务的资产或负债的,上市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购买企业应按照权益性交易原则进行处理,不得确认商誉或确认计入当期损益。我真不知道如果上市公司A公司,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有500万银行存款,无负债,所有制权益中股本500万股。假设这时A公司上市的当天收盘价格为2元/股,如果非上市公司B花800万银行存款并购上市公司A公司,那么这个会计分录要怎么做呢?如果是花1000万并购呢,怎么做呢?回答:计入资本公积3.关于反向购买的每股收益的计算,关于计算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有自当期期初至购买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数量应假定为该项合并中法律上母公司(被合并方)向法律上子公司(合并方)股东发行的普通股数量(书上原话)。我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定这条规定,自当期期初至购买日,这段时间还没有发行给子公司普通股呢,为什么不是母公司股数。不理解,如果用法律上子公司模拟增发的股份乘于增发时间权重数,加上子公司原有的股数和,在用合并后总利润除以,每股利润一定大大的大于上面书上说的利润,按上面书上说的计算方法,真是对最终的股东是否有点吃亏的感觉,不知道我理解的对否?,也不知这条规定出于什么考虑?回答:是假设法律上母公司增发的股份期初已经存在,原来存在的股数才是新增发的,如你所说,确实每股收益大增,站在法律母公司的角度,确实是真实的,但是站在法律子公司的母公司的角度是不真实的,所以需要比较报表来调整!你理解下望老师指教
论坛等级: ★学员
学术级别: 实习生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0
来学习了阿。。
论坛等级: 黄金会员
学术级别: 实习生
经验:3317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859
关于非上市公司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实现上市会计处理1.书上的原话: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保留资产负债构成业务的,对于形成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的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应得确认为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我的问题是:如果购买日当天,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盘价格 X 其股本数得到的数,能否就是等于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这点我比较迷惑。回答:是的~如果相同的话,我再生的疑惑是:(一)如果上市公司的市值=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那么根据中国股市大涨大跌的情况,那不是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没准了吗?怎么确定呢?(二)反向收购,在合并报表中,实际的购买方(法律上的子公司)模拟增发新股,来并购上市公司,首先也要对实际购买方(法律上的子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也要进行一次公允吧。这样才有模拟增发数的价值根据,假设一家上市公司A公司(法律上的母公司,被并购方),公司形成实际业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有账目价值:300万元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400万)+200万元原材料(公允价值300万),无负债,所有者权益中股本500万股。假设这时A公司上市的当天收盘价格为2元/股,如果上市公司的市值就是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也就是有1000万(2元/股x500股),上市公司的市值=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1000万,如有非上市公司B公司公允价值每股10元/股,如果有非上市公司B公司模拟增发100万股把A公司并购到合并报表里,那么合并成本就是1000万(也是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如果按我这样的理解,在合并报表里就不会有商誉了。按我的理解上市公司的市值=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未来预合并的商誉(自己创造的词语)。上面的例子中就能在合并报表里显示出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700万(400 +300万资产公允)+ 商誉300万=1000万。不知道我理解的对吗?错在哪里?(三)抛开反向收购不谈,在举个例子,假设一家上市公司A公司(被并购方),公司形成实际业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有账面价值:300万元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400万) 200万元原材料(公允价值300万),无负债,所有者权益中股本500万股。假设这时A公司上市的当天收盘价格为2元/股, 非上市公司B公司动用1500万银行存款,按每股3元的价格,收购A公司100%的股权,那么是否在B公司的合并报表里反映商誉500万呢?不明白。2.书上的原话: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未持有任何资产负债或仅持有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不构成业务的资产或负债的,上市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购买企业应按照权益性交易原则进行处理,不得确认商誉或确认计入当期损益。我真不知道如果上市公司A公司,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有500万银行存款,无负债,所有制权益中股本500万股。假设这时A公司上市的当天收盘价格为2元/股,如果非上市公司B花800万银行存款并购上市公司A公司,那么这个会计分录要怎么做呢?如果是花1000万并购呢,怎么做呢?回答:计入资本公积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在上市公司A不形成业务的情况下,仅有现金500万,B公司仅花800万银行存款收购A公司100%股权,在合并报表中表现为,现金减少300万(500-800),资本公积减少300万,我理解的对吗?3.关于反向购买的每股收益的计算,关于计算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有自当期期初至购买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数量应假定为该项合并中法律上母公司(被合并方)向法律上子公司(合并方)股东发行的普通股数量(书上原话)。我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定这条规定,自当期期初至购买日,这段时间还没有发行给子公司普通股呢,为什么不是母公司股数。不理解,如果用法律上子公司模拟增发的股份乘于增发时间权重数,加上子公司原有的股数和,在用合并后总利润除以,每股利润一定大大的大于上面书上说的利润,按上面书上说的计算方法,真是对最终的股东是否有点吃亏的感觉,不知道我理解的对否?,也不知这条规定出于什么考虑?回答:是假设法律上母公司增发的股份期初已经存在,原来存在的股数才是新增发的,如你所说,确实每股收益大增,站在法律母公司的角度,确实是真实的,但是站在法律子公司的母公司的角度是不真实的,所以需要比较报表来调整!你理解下我不能理解“但是站在法律子公司的母公司的角度是不真实的,所以需要比较报表来调整”,是具体什么意思了,能否详细点,什么叫站在法律子公司的母公司的角度是不真实的,又怎么调整比较报表了?不理解,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我心中一锅粥了,一个字“乱”。望老师继续赐教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莫道因果不相见,远在儿孙近在身。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论坛等级: 黄金会员
学术级别: 实习生
回帖:1043
经验:3610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47
1.书上的原话: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保留资产负债构成业务的,对于形成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的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应得确认为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我的问题是:如果购买日当天,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盘价格 X 其股本数得到的数,能否就是等于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这点我比较迷惑。回答:是的~如果相同的话,我再生的疑惑是:(一)如果上市公司的市值=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那么根据中国股市大涨大跌的情况,那不是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没准了吗?怎么确定呢?回答:公允价值计量确实有缺点,特别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所以我国是比较谨慎的使用了公允价值,关于股票暴涨暴跌,当然可能有大部分是因为经济原因导致了市场价值下跌,同时不理性加剧了下跌,但是这个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范围。(二)反向收购,在合并报表中,实际的购买方(法律上的子公司)模拟增发新股,来并购上市公司,首先也要对实际购买方(法律上的子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也要进行一次公允吧。这样才有模拟增发数的价值根据,假设一家上市公司A公司(法律上的母公司,被并购方),公司形成实际业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有账目价值:300万元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400万)+200万元原材料(公允价值300万),无负债,所有者权益中股本500万股。假设这时A公司上市的当天收盘价格为2元/股,如果上市公司的市值就是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也就是有1000万(2元/股x500股),上市公司的市值=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1000万,如有非上市公司B公司公允价值每股10元/股,如果有非上市公司B公司模拟增发100万股把A公司并购到合并报表里,那么合并成本就是1000万(也是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如果按我这样的理解,在合并报表里就不会有商誉了。按我的理解上市公司的市值=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未来预合并的商誉(自己创造的词语)。上面的例子中就能在合并报表里显示出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700万(400
300万资产公允)
商誉300万=1000万。不知道我理解的对吗?错在哪里?回答:你的概念有点混了,你怎么可以评估上市公司单项的资产公允价值然后又评估整体的市场价值?应该是在评估整体的公允价值基础上分摊到各项资产负债中去,所以不存在700万和1000万的差异,所以如果你支付了1000万对价,确实不存在商誉,如果支付的是1200万才会出现200万商誉。(三)抛开反向收购不谈,在举个例子,假设一家上市公司A公司(被并购方),公司形成实际业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有账面价值:300万元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400万) 200万元原材料(公允价值300万),无负债,所有者权益中股本500万股。假设这时A公司上市的当天收盘价格为2元/股, 非上市公司B公司动用1500万银行存款,按每股3元的价格,收购A公司100%的股权,那么是否在B公司的合并报表里反映商誉500万呢?不明白。2.书上的原话: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未持有任何资产负债或仅持有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不构成业务的资产或负债的,上市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购买企业应按照权益性交易原则进行处理,不得确认商誉或确认计入当期损益。我真不知道如果上市公司A公司,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有500万银行存款,无负债,所有制权益中股本500万股。假设这时A公司上市的当天收盘价格为2元/股,如果非上市公司B花800万银行存款并购上市公司A公司,那么这个会计分录要怎么做呢?如果是花1000万并购呢,怎么做呢?回答:计入资本公积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在上市公司A不形成业务的情况下,仅有现金500万,B公司仅花800万银行存款收购A公司100%股权,在合并报表中表现为,现金减少300万(500-800),资本公积减少300万,我理解的对吗?回答:你的理解正确3.关于反向购买的每股收益的计算,关于计算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有自当期期初至购买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数量应假定为该项合并中法律上母公司(被合并方)向法律上子公司(合并方)股东发行的普通股数量(书上原话)。我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定这条规定,自当期期初至购买日,这段时间还没有发行给子公司普通股呢,为什么不是母公司股数。不理解,如果用法律上子公司模拟增发的股份乘于增发时间权重数,加上子公司原有的股数和,在用合并后总利润除以,每股利润一定大大的大于上面书上说的利润,按上面书上说的计算方法,真是对最终的股东是否有点吃亏的感觉,不知道我理解的对否?,也不知这条规定出于什么考虑?回答:是假设法律上母公司增发的股份期初已经存在,原来存在的股数才是新增发的,如你所说,确实每股收益大增,站在法律母公司的角度,确实是真实的,但是站在法律子公司的母公司的角度是不真实的,所以需要比较报表来调整!你理解下我不能理解“但是站在法律子公司的母公司的角度是不真实的,所以需要比较报表来调整”,是具体什么意思了,能否详细点,什么叫站在法律子公司的母公司的角度是不真实的,又怎么调整比较报表了?不理解,回答:你要明白这些首先要清楚,到底合并报表的合并利润表是那些内容??合并利润表是按照经济实质来编制的,也就是说是法律上子公司全年利润 法律上母公司9-12月(我以教材24-5为例)的利润,所以先站在法律上子公司的角度,每股收益 900万股(换算成法律上母公司是1800)是对应法律上子公司全年的利润,750万(增发的,按照法律上母公司是1500万)是对应的法律上母公司(实际子公司)9-12月的利润,所以权重一下就是1800万算全年,1500万算3个月,但是为什么不按照900万 750万来列示呢?就是法律规定需要按照法律上母公司的股本来计算,提供比较报表的时候,其实也是按照法律上子公司的角度来看,年初是900万,法律上母公司的角度是1800万,, 其实简单一句话,在做会计处理的时候都是按照经济实质在做,只是唯一的是股本要反应法律母公司的股本(合并报表中是列示了母子公司的股本的)
论坛等级: 黄金会员
学术级别: 实习生
经验:3317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859
谢谢老师的回答,我基本上都理解了,但是还有一点我不明白。是关于下面一条的回答:你的概念有点混了,你怎么可以评估上市公司单项的资产公允价值然后又评估整体的市场价值?应该是在评估整体的公允价值基础上分摊到各项资产负债中去,所以不存在700万和1000万的差异,所以如果你支付了1000万对价,确实不存在商誉,如果支付的是1200万才会出现200万商誉。我的疑惑是:在注会书上【例24-5】题里(书上的原话)(2)A公司普通股在日的公允价值为20元,B企业每股普通股当日的公允价值为40元。A公司、B企业每股普通股的面值为1元。我的理解是,如果A公司普通股在日的公允价值为20元,A公司股票价格为20元/股,A公司的股本为1500万股,那么现在A公司的市值就是30000万,这30000万也就等于A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根据这个题最后B企业模拟增发的合并成本为30000万,是不是商誉就不会产生了呢?这是我疑惑的事情?不知道我又哪里错了。望老师不吝赐教。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莫道因果不相见,远在儿孙近在身。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论坛等级: 黄金会员
学术级别: 实习生
回帖:1043
经验:3610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47
事实上27000万和30000万都是公允价值,但是时点不同了,此上市公司非彼上市公司了,控股股东不同,市场公允价值完全不同了,也就是说27000是未被收购时候的市场股价,对价30000万其实已经反应的是股东变更后的市场股价了。
论坛等级: 黄金会员
学术级别: 实习生
经验:3317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859
如果对价30000万其实已经反应的是股东变更后的市场股价了。 那么A公司股票的价格20元/股,股数1500股,市值30000万岂不是里已经是股东变更后的价值了吗?还是不是太好理解了,能否在详细说点,我的会计知识底子薄。望老师继续赐教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莫道因果不相见,远在儿孙近在身。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论坛等级: 黄金会员
学术级别: 实习生
回帖:1043
经验:3610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47
比如你要收购一家盈利能力比较差的上市公司,消息公布前的价格是2元一股(对应你的27000万),消息一公布立刻1个涨停板(比如你准备协议收购的价格是2.2元(对应是30000万,数据未必精确,为了说明问题),该上市公司的公允价格是2.2元了,所以此时的市场公允价格是30000万了,也就是投资者(市场大众对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变更后的价值认可),那么差额3000万就是商誉,你不能说我化30000万买了个公司(市场价值是27000万),购买以后该公司市场价值也上升到30000万,认为花30000万买30000的东西没有商誉,商誉就是合并后产生的协同效应
论坛等级: 黄金会员
学术级别: 实习生
经验:3317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859
还有点疑问比如你要收购一家盈利能力比较差的上市公司,消息公布前的价格是2元一股(对应你的27000万),消息一公布立刻2个涨停板(比如你准备协议收购的价格是2.2元(对应是30000万,数据未必精确,为了说明问题),但这时2个涨停板后这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已经是2.4元左右了,市值大概是33000万,按这样说商誉应该是多少呢?是3000,还是6000?我理解商誉是不是还是3000万了,虽然上市公司的价格变成2.4元了,但是这个2.4的价格是收购后的投资者对被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的价格,和收购时2.2元/股那一时点没关系,只能拿协议收购价格2.2元/股,市值30000万作为收购后的公允价值标准和收购前27000万比较,所以商誉还是3000万,不知道我理解的对否?望老师再开示我一下,我笨,我没有完全理解透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莫道因果不相见,远在儿孙近在身。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论坛等级: 黄金会员
学术级别: 实习生
回帖:1043
经验:3610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47
应该按照30000来计算,也就是你协议收购价格,教材上的数据都是为了勾稽关系,简化的,要不然价格一天中也是经常在变,没完没了了
论坛等级: 黄金会员
学术级别: 实习生
经验:3317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859
我理解了,谢谢老师,这章真是看起来不难,但是我细细想来问题很多很多,可能是我底子差的原因,要是我一个人理解估计一个月难拿下,再次谢谢老师,你真是我命中的贵人了日我重新看到此点,我对上市公司的市值(股票收盘价格 X 其股本数)和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是否想到又进行了思考。 我感觉市值不应该等于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是指:比如说潜在的收购方对上市公司报表资产账面进行资产评估,得出的资产公允价值,这个就是可辨净资产公允价值。市值:我理解是一方面对上市公司报表资产账面进行资产评估,得出的资产公允价值,另一方面考虑一下不能定性的资产项目,如,管理好坏,公司企业文化,人员培训素质,员工潜在的知识能力,对工作的执行力,等等,不能量化的东西。这些东西投资者要综合考虑后,对上市公司的评价市值。所以个人理解: 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莫道因果不相见,远在儿孙近在身。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论坛等级: 钻石会员
学术级别: 实习生
回帖:4185
经验:9076
鲜花:<span id='flower0
金币:<span id='medal89
正保培训项目
我的新动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功上市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