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火攻芯的玉要20万,电的才5万,凭什么差那么多

  先顶顶再看,嘿嘿
  一部带有部分原创性质的历史电视剧而已,搞笑的地方就笑笑,感动的时候哪怕滴两滴泪也无妨,何必字斟句酌,一会儿正史一会儿演义的搞的自己很痛苦。    真正读过三国,了解这段历史的成年人是不会因为一部电视剧而颠覆什么的。    倒是很多人的心态原本就不对,三国就是血淋淋的内战史,那有那么浪漫。
  一直搞不明白700里是怎么烧的,700里是战略纵深,刘备推进了半年才推进来,陆逊10几W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在700里战线上同时进攻,只能一个屯一个屯的攻击,第一屯火一起来,就算前10屯来不及撤出,被烧了,后30屯,再惨点,后20屯有足足够的时间撤到旷野,而且也根本不用撤,陆要消灭蜀军,也必须到林中作战,在消灭前10营后,吴和蜀就处于相同态势了,这时蜀还比吴多4、5倍部队,你烧人家用的东西人家也有,而且比你还多,就不能反过来烧你?  总之,10W人的部队,在冷兵器时代,根本就没有可能消灭纵深700里的70W部队,而且如果战斗力相当时,你即使开始消灭了20W,也会被剩下的50W消灭。这场战争就是扯蛋,而且扯的一点逻辑都没有,看电视最怕看到这种白痴的剧情。
  700里的营是横着搭的。    陆逊很历害,我一直认为他是江东四英中最有军事才华的。
  楼上的质疑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显然错误理解了古代战争    首先是兵力,中国古代在兵力上的描述常常有很大的水分,我们经常看到号称的百万大军,其实际兵力不超过五十万,除去老弱病残和后勤比如厨子、马夫等人,真正的作战士兵就更少。刘备的所谓七十万大军,实际上有一半就不错了。  其二,古代战争有时不怕败,就怕乱,兵败如山倒就是因为乱了,又不象现代有先进的通讯指挥器材,军阵一乱,兵找不到将,将聚不起兵,形成一股溃败的洪流就很难收拾,自相践踏而死的只怕比敌军杀的还多。试想刘备前军被火攻一乱,必然向后方逃命,败兵又会冲乱自家的后军,被冲乱的后军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又被裹挟着向后逃窜,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吴军只需在后紧追,甚至都不用动手的,这就是连营的弊端所在。
  lz点评甚好。不过LZ喜欢刘备,我却喜欢曹操。单纯从价值观来说,我对曹操手段残忍这点很是不以为然,但是从感性来说,我喜欢坦荡,纯粹的性格,讨厌刘备那种摇摆。
  后面有没有木牛流马,看过的人说说是什么样子,剩下十来集了,还有那么多内容,六出祁山一集一出?
  那司马懿还要恋爱几集,想象不来要怎么弄。
  第八十一集    诱敌的蜀军在寨前叫骂,我觉得他们离大寨似乎近了一点。吴军根本就不用冲出去,只要放箭就可以了。这些骂阵的士兵实际上非常可怜,站在死亡面前却要装作如无其事的样子,大大咧咧的样子,喝酒吃肉的样子,悠闲随意的样子,可是他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要是敌人冲出来,他们要逃跑,是非常困难的。战争呀,只有胜负,却没有个人。士兵,隐藏在胜负之后,就是一组冷冰冰的数字。    陆逊杀掉付俊,肯定有以前被孙权威胁罢免的因素在内。陆逊的表现非常阴冷,非常可怕。他知道这个时候孙权不会把他怎么样,但是以后呢?孙权可不是一个宽容的主公。鸟尽弓藏,历来如此。陆逊想到这儿,不禁闭上了眼睛。观众可以好好看看,这个地方演员很到位的。    人家孙权都能够来劳军,你孔明怎么就一点表示没有呢?出发前,你和刘备是有矛盾,现在刘备大胜,应该不会计较你的以前的劝阻。你要是来劳军,刘备肯定高兴,和你冰释前嫌。我奇怪的是孔明只是在成都就等着刘备的消息。就好像这不是他的战争一样。孔明有点坐视刘备失败的味道了。恩,肯定有。不好再往下说了,否则我要觉得孔明有点问题了。    司马懿看见了曹丕的病情。他的脸庞依旧平静无波,退了出来大声通报,表明自己对此并不知情。发现领导的弱点对下属来说不是好事。特别是领导知道你发现他的弱点了,那更是大祸临头。  
  第八十二集    诸葛亮这个时候开始和马谡讨论刘备败了之后三国的形式会怎么样。我认为这个时候还不是坐而论道的时候。刘备败了没有?还没有哇。有什么补救之策吗?除了你叫马良赶回去通知刘备,除了你摆几块石头在江边之外,你就没有任何措施了吗?搭几个救治站救治退回来的士兵也比空谈要好哇。实际上孔明是有安排的,只是孔明这种慢慢悠悠不紧不慢的表演让我等看得心焦。这样的慢节奏,不好。    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看着大火,默默无言,面无表情。刘备看着大火却是情绪激动,几近疯狂。曹操实力雄厚,年纪还轻,回去之后还可以重整旗鼓,所以逃的时候还有心情讨论讨论兵法,笑一笑。而刘备这是倾国而出,把老本全都赔进去了,他年纪也大了,再也玩不起了。所以呀,年轻的时候失败没什么,重新来过就行了,像赤壁的曹操;而年纪大了失败你再“大不了从头再来”,那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人都要疯了,还重来什么?像刘备。由此,严重鄙视《从头再来》这首励志歌曲,关注下岗老工人。    刘禅要带蛐蛐,这个细节很好哇哦。刘禅愚蠢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孔明这个时候是什么心情呢?作为大臣,当然希望自己的主公对自己言听计从,至于他蠢不蠢,倒还在其次。没有聪明之主,我也能够治国平天下,孔明应该是这么想的吧。    诸葛瑾这段要求和解的话,来得太早太早了。你让人家刘备先缓一段时间呀,这么急干什么?人家还在悲痛之中,你就要和解。你当是小孩子打架?你有和解之心,刘备还没这个准备呢。我怎么觉得像是孙权的诡计,这是气刘备呢。当年诸葛亮三气周瑜,才要了周瑜的命;如今诸葛瑾一气刘备,就把刘备给气死了。真是现世报。    快死了,刘备才想起刘禅的教育问题来。只是这个时候的刘禅怎么能够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呢?刘备是中国传统的家长,平时有自己的事,孩子教育不着急。等事到临头了,才想起孩子还没好好教呢?这个时候痛惜,悔恨,斥骂就全部往孩子身上招呼去了。家长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得到一些平衡,也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幡然醒悟,中国的家长,往往相信教育的奇迹,相信浪子回头,相信教育是一枪头一锤子买卖。    白帝城托孤,刘备不找孔明先找李严,让李严当阿斗的师傅,实际上刘备对孔明还是防着一手的,孔明你要是安分那当然最好,孔明你要是敢对我的儿子不轨,和你不和的李严肯定站在你的对立面,还可以帮我儿子抵挡一阵。刘备,尽管在弥留之际,但是头脑是相当地清醒。不过我这句话是废话,这个时候为自己的基业考虑,怎么会不清楚?  
  这个刘协真是莫名其妙,既然连死都不怕了要自杀,还怕什么曹丕。要是换了我,丫的就是不禅让,有种你曹丕就杀了我,WHO怕WHO啊。等诏书也写了玉玺也交了,仪式也乖乖举行了,你倒想起自杀了。
  三国就是血淋淋的内战史,那有那么浪漫。  ========================  内战史,这个词用在三国上显得很有时代感。的确,我们的祖先喜欢用战争来解决问题。实际上,人类不都是这样的吗?
  楼上的质疑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显然错误理解了古代战争        首先是兵力,中国古代在兵力上的描述常常有很大的水分,我们经常看到号称的百万大军,其实际兵力不超过五十万,除去老弱病残和后勤比如厨子、马夫等人,真正的作战士兵就更少。刘备的所谓七十万大军,实际上有一半就不错了。    其二,古代战争有时不怕败,就怕乱,兵败如山倒就是因为乱了,又不象现代有先进的通讯指挥器材,军阵一乱,兵找不到将,将聚不起兵,形成一股溃败的洪流就很难收拾,自相践踏而死的只怕比敌军杀的还多。试想刘备前军被火攻一乱,必然向后方逃命,败兵又会冲乱自家的后军,被冲乱的后军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又被裹挟着向后逃窜,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吴军只需在后紧追,甚至都不用动手的,这就是连营的弊端所在。  ============================================  说的很有道理,古代战争最重要的是对战场信息的处理。    一次战争,一拨一拨的斥侯出去,然后又回来,主帅要及时地处理得到信息,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然后传令兵一拨一拨地出去,把主帅的命令传到集体的作战单位。    战场上最忌朝令夕改,为什么,下达下达之后,部队出发了,你再想改,传令兵追都追不上。    火烧连营,制造了巨大的混乱。主帅得不到信息,部队得不到命令。各自为战的部队是很容易被击溃的。
  lz点评甚好。不过LZ喜欢刘备,我却喜欢曹操。单纯从价值观来说,我对曹操手段残忍这点很是不以为然,但是从感性来说,我喜欢坦荡,纯粹的性格,讨厌刘备那种摇摆。  ========================  我也不是喜欢刘备,演刘备的演员对刘备有自己的而理解,演得很好。
  这个刘协真是莫名其妙,既然连死都不怕了要自杀,还怕什么曹丕。要是换了我,丫的就是不禅让,有种你曹丕就杀了我,WHO怕WHO啊。等诏书也写了玉玺也交了,仪式也乖乖举行了,你倒想起自杀了。  ================================  刘协从小就是傀儡,在监视恐吓中度过。这样的皇帝,内心早已扭曲,早就已经变态了。自杀,实际上就是他最大的反抗。他不敢针对别人,只敢对付自己。    还好,不像现在有些人,不敢针对别人,也不敢针对自己,只敢对付幼儿园的稚子。这才是畜生。
  楼主看的一点都不细致。昨天刚打开电视,刘备说“你知道春秋时的赵括吗”我就把电视换台了。
  作者:时间加速器 回复日期: 01:04:20 
    700里的营是横着搭的。  -------------------------------------------------------  肯定不是横向搭营,如果能横向搭营,两翼就可以向陆的后方包抄了,根本没必要攻击陆的营寨。再说如果陆能在700里横向正面攻击,那刘也可以700里平行推进,陆那点部队还能守吗。夷陵之战从画面上看是山地作战,山沟是通道,陆的营寨也搭在山沟里以阻止蜀军通过,也因为如此,丢了4作山寨才没影响大局,所以700里连营也是战略纵深。      首先是兵力,中国古代在兵力上的描述常常有很大的水分,我们经常看到号称的百万大军,其实际兵力不超过五十万,除去老弱病残和后勤比如厨子、马夫等人,真正的作战士兵就更少。刘备的所谓七十万大军,实际上有一半就不错了。  ---------------------------------------------------------------  这个不重要,虚就全虚,如果这边只有35W,那陆那边也就只有5W,反正倍数对就行,就是7倍之敌。      其二,古代战争有时不怕败,就怕乱,兵败如山倒就是因为乱了,又不象现代有先进的通讯指挥器材,军阵一乱,兵找不到将,将聚不起兵,形成一股溃败的洪流就很难收拾,自相践踏而死的只怕比敌军杀的还多。  ---------------------------------------------------------  这也只指势均力敌的情况,而且也正象你说的是军阵,才会发生。对7倍之敌,而且敌人还有700里纵深,而且不是军阵,是宿营,根本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何况蜀军都是孔明训练的部队,目的就是争夺天下的,战术素养肯定是非常高的,应变能力也不会差,前10屯乱勉强说得过去,后30屯在200里外了,那种山地,你想想,200里就是无人抵挡,自己走得走多长时间,最少得两天,更别提烧火了,大兴安岭大火,烧了一个多月也没烧上100里。你可以说吴军一边前进一边用火箭进行攻击,只能这样了,那种掷弹装置短时间肯定运不上去了,一天之后,火箭一点突然性都没有了,凭什么总是你烧人家,蜀军没有火箭?或者说你不在林子里,你可以前面10屯在林子里杀完蜀军,再回到旷野上,人家蜀军就一直在林子里等你烧?前面一起火,后面马上就知道发生什么事了,都不知道转移到旷野。兵力比你们多7倍,绝对不会那么惊荒,吴军如敢深入追击,肯定会被围歼,古代战争打的就是人多势众、兵强马壮,计谋只有在实力差不多时才会起作用。  再说践踏,那全是在森林里,行走都困难,蜀军要进军时肯定要先出森林,这边火一起,你是被烧的,林里全是火,你还会再往林里跑?肯定要往林外跑,怎么会发生践踏?蜀军只是为了剩凉,有树荫就够了,不会深入,营地的边缘也就是树林的边缘。  而且树林深处象陆说的是个大火炉,如果是大火炉,蜀军是因为外面冷进去取暖不成?    我觉得高导很清楚这地根本就说不圆,所以这地一晃就过去,根本就不能细表,更不敢给蜀军营地的全景,就是电脑合成你也摆不出来能烧崩溃的700里纵深。估计高导是一边心里骂着全是扯蛋,一边还不能停机,心里说:“左右就是骗钱呗,我叫那真做什么”
  楼上说的也不无道理。  最起码“火烧连营”这个没问题,问题出在了700里上。也就是350公里。按照现在动车的时速,每小时就是300公里左右。一般小于300,我有次乘坐看着一般在290公里左右。    也就是说动车开全速也得一个多小时才能走完这个连英呀。最起码这个面积长度相当于一个省的两个地级市之间的距离。这么远。我都无法想象火怎么可以一下烧得这么远的。前方一烧起来,应该有人快马回报的。一般马一小时能跑三四十公里,前方的战情是有可能传递到后方并且撤退的。    关键就是刘备在哪?刘备看见火烧了起来是下令抵抗还是撤退。这个比较重要。我觉得要是撤退的话一定有时间的,保存大部分兵力该没问题。要是下令抵抗那就不好说了。        恐怕陆逊说的那些话也有道理:1、蜀军水土不浮,战斗力不强。2、难以适应湿热的天气。(这点有点疑问,蜀地不也是湿热吗?)3、连日征战,蜀军士气已弱。4、疫情。    其实我觉得要是那个时候能刮个风就可以解释得比较通了。由于顺风,风势往刘备连营处刮;所以导致局面一片混乱。但貌似这个跟赤壁的情节又有重复了。。。 -_-    总之这场战争的宏大场面以及种种细节确实很难想象。
  作者:小陆伯言 回复日期: 22:08:19 
    楼主看的一点都不细致。昨天刚打开电视,刘备说“你知道春秋时的赵括吗”我就把电视换台了。    ~~~~~~~~~~~~~~~~~~~~~~~~~~  刘备那段的历史没有念好,春秋和战国的分界老是记不清楚。总是让战国时期的人物记混到春秋时期,唉,即使是刘备这样的人物,除了耳朵大之外,缺点也多多呀~~-_-
  户头蛇尾,前面貂蝉大小乔狂注水,后面孟获姜维都悲剧了,亏得还拍了95集,老孟的脸都没见着
  楼上说的也不无道理。    不过我觉得刘备败就败在这个七百里上。算一下,七十万大军连营七百里的距离,是个什么阵势?平均一里一千人,每米两人。  对了,这是个行军的队形,不是作战的阵型    行军的队形很容易受攻击,所以行军要分前后左右中军,大军的周围侧翼还要有众多哨骑随时侦察有无敌人来袭,而蜀军以这种队形扎营,的确是太大意了  古代的真实战争场面和我们在电视上看的是不同的,个人的武艺几乎没用,都是靠各个严密的队形配合作战,一旦全军队形乱了,基本就败局已定。晋楚鄢陵之战时,晋军遭遇楚军突然袭营,排不开  阵型,幸亏范匄献计填井平灶,晋军在营中布阵才挽回危局    所以火烧连营应该只是个文学上的说法,事实并不是把七十万大军和七百里营寨全烧了,我估计陆逊就是围绕刘备前军三面放火攻破了刘备的前军营盘,并造成了很大的混乱。想想蜀军面临的处境:黑夜之中毫无防备,突然火起,浓烟弥漫,三面都是擂鼓喊杀声,又接不到任何军令,找不到编制,能做的只有朝本方后方逃命了吧。而后方以一条线的队形扎营的蜀军,恐怕拦不住潮水一般涌来的本方败军。    吴军的轻骑必定会跟随着败兵紧紧追赶,不给后面的蜀军得到消息集合列阵迎敌的时间,蜀军人数虽多,但连营的阵型却令他们人数多的优势完全丧失,局部上的蜀军其实是在以寡敌众。后面的事情就跟火烧没多大关系,而跟后来淝水之战的情形差不多了。
  楼主呢?
  首先表达对楼主的钦佩,看得细、评得准。最烦导演专门地突出了一下潘凤,还来了句台词:“我的大斧早就饥渴难耐了!”——这纯粹是迎合广大网友恶搞潘凤举动!
  刚看完83,84正在看。  忽然发现:曹丕很有点神经质。  
司马懿笑声很渗人...    
  楼主看的一点都不细致。昨天刚打开电视,刘备说“你知道春秋时的赵括吗”我就把电视换台了。    ======================  那是你要看世界杯吧,所以才换的台。
  作者:赤土暴龙 回复日期: 19:34:22   
    这个刘协真是莫名其妙,既然连死都不怕了要自杀,还怕什么曹丕。要是换了我,丫的就是不禅让,有种你曹丕就杀了我,WHO怕WHO啊。等诏书也写了玉玺也交了,仪式也乖乖举行了,你倒想起自杀了。    ================================    刘协从小就是傀儡,在监视恐吓中度过。这样的皇帝,内心早已扭曲,早就已经变态了。自杀,实际上就是他最大的反抗。他不敢针对别人,只敢对付自己。        还好,不像现在有些人,不敢针对别人,也不敢针对自己,只敢对付幼儿园的稚子。这才是畜生。    ------    都是新三国瞎编。历史上刘协根本就没自杀,退位后还当了十几年的山阳公,比曹丕死的都晚。山阳公国更是比魏国持续的久,一直到五胡乱华,被蛮族所灭。    
  提前爆个料:    第83集,第83集,第07:48秒:孔明曰:“陛下识拔臣,于南阳山野…”  第84集:诸葛亮吟诵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让我猜猜,南阳人民拉横幅的时候一定没看到这几集吧;到底是编导事后补了几个镜头?(补的还挺隐蔽高明的。连配音都是陆毅本人)还是编导原本就疏忽大意,前边襄阳,后边南阳?又或者是编导犯了高级错误?在对待孔明耕地的地方首鼠两端,即不得罪襄樊,又不得罪南阳呢??    这恐怕是个千古之谜了。
  楼主今天晚上要评呀~  不然我又看过了。。 -_-
  这个刘协真是莫名其妙,既然连死都不怕了要自杀,还怕什么曹丕。要是换了我,丫的就是不禅让,有种你曹丕就杀了我,WHO怕WHO啊。等诏书也写了玉玺也交了,仪式也乖乖举行了,你倒想起自杀了。      ================================      刘协从小就是傀儡,在监视恐吓中度过。这样的皇帝,内心早已扭曲,早就已经变态了。自杀,实际上就是他最大的反抗。他不敢针对别人,只敢对付自己。            还好,不像现在有些人,不敢针对别人,也不敢针对自己,只敢对付幼儿园的稚子。这才是畜生。        ------        都是新三国瞎编。历史上刘协根本就没自杀,退位后还当了十几年的山阳公,比曹丕死的都晚。山阳公国更是比魏国持续的久,一直到五胡乱华,被蛮族所灭。  =====================================  呵呵,这个我们也知道,只是他这样改,是从文艺的角度,只是为了突出人物而已。
  关于三国的军队数量,小说是严重夸大的  当时各国的真实人口数量是:魏国约400万,吴国约200万,蜀国约100万  估算蜀国100万人中有50万男人,再去掉不能打仗的老人和小孩,就算还有30万人,再按照3丁抽1,也就是10万军队。考虑到特殊事情的全民总动员以及先期积累的军队,刘备有20万军队已经顶天了  后来诸葛亮的北伐军队应该只有10万左右  我觉得三国里面吴国的军队数量相对靠谱些  以上仅凭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推测,欢迎板砖~
  刚刚了解了一下历史情况,夷陵之战的蜀军并没有人数上的优势,都是不到10W的军队,孙权任命陆逊为统帅原计划就是想摆开阵势直接与蜀军对战,拒敌于国门之外,但陆逊想以最小的损失获取最大的战果,考虑到蜀军水陆并进,不容易同时击溃,所以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想一举击溃蜀军,而蜀军冒酷暑劳师远征,到夷陵地区时,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此时吴军战斗力已经明显强于蜀军,更可悲的是蜀水军全部上岸扎营,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了,如果不是顾虑魏国偷袭,陆逊可以直捣西川。  夷陵之战之前双方就是势均力敌的态势,出兵一方基本就败了,根本就不是什么以弱胜强的战例,此战陆逊打赢了根本就没什么可牛的,因为一开始的形势他们基本就是立于不败之地,牛的是以很小的代价,取得歼灭蜀军大部的战果。历史的解说是合乎逻辑的,难怪电视看着那么别扭,非搞出来个7:1的军力对比,纯粹是为孔明吹牛B的需要,根本就看不懂。  题外再说一句,历史上的诸葛亮就不是个军事家,只是个治国有方的政治家,没随军参加夷陵之战、以及没参与取西川的战争,实在是因为其在军事上乏善可陈。  看电视看到让我去翻历史了,这也是电视剧三国的亮点吧。  
  第八十三集    诸葛亮说,蜀汉以信义立世,一诺千金,断不背约。这句话说得漂亮。不过荆州这件事,蜀国已经是失信多次了。否则也不会出现吕蒙夺取荆州的事情。不过诸葛亮知道刘备来日无多,以后是自己说了算,所以也敢在自己的兄长面前说下此等话来。孔明知道,从此以后,不用屈从三兄弟了,他的时代就要来了。    刘备说出了著名的托孤言语来,中用,你就辅佐;不中用,你就取而代之。这里的孔明表现得还算冷静。没有倒头就拜以示忠心。看来孔明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太害怕刘备的这种试探。原因有二:一,觉得自己的确是真心实意辅佐,无需再用夸张的动作言语表达;二是自己羽翼丰满,你试探我我也不怕,也就无需表演。    马谡实际上是刘备杀死的。最高领导都定了性,你做下属的还有得好?后来失空斩,孔明杀马谡,很大成分就是刘备这个先帝这个时候的心理暗示。否则蜀国原本人才凋零,怎么肯杀此大才?    刘禅背书这一段,导演很残忍。这个时候你就完整地让这个傻子背出来又能怎么样呢?刘备含笑九泉,你一定要让刘备带着遗憾走?做人要厚道。我觉得,单从剧情的角度来思考,这个地方刘禅背出来比背不出要好。背出来的悲剧感更大。背不出来倒是流于平庸。    孙小妹去世,倒显得突然。到可以再挖掘一下,否则浪费了前面那么多的镜头。    以前和枭雄刘备交谈,诸葛亮满脸的悲苦之情。如今和刘禅打交道,我看孔明满面春风,轻松自如。开心开心呀。  
  刘禅背书这一段,导演很残忍。这个时候你就完整地让这个傻子背出来又能怎么样呢?刘备含笑九泉,你一定要让刘备带着遗憾走?做人要厚道。我觉得,单从剧情的角度来思考,这个地方刘禅背出来比背不出要好。背出来的悲剧感更大。背不出来倒是流于平庸。    ___    给我也急一头汗    不知楼主注意到没有,扮演刘禅的是《水浒传》里的高衙内;这个演员一扫高衙内的猥琐和痞气,成了懦弱无能的小皇帝了。演的倒也很像。。   
  马谡实际上是刘备杀死的。最高领导都定了性,你做下属的还有得好?后来失空斩,孔明杀马谡,很大成分就是刘备这个先帝这个时候的心理暗示。否则蜀国原本人才凋零,怎么肯杀此大才?  __    刚看完了挥泪斩马谡。    刘备用对了诸葛亮,诸葛亮又用错了马谡。看来是“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我倒没有楼主这样的延伸出的感慨。  我觉得这无非是突出一些人生的戏剧性和无常之感吧。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偶尔而又必然。  
  第八十四集    马谡出使东吴,这倒是紧凑剧情的好办法。不过如果魏使和蜀使能够当堂对峙,大展口才,倒不失为一出好戏。只是鼎摆在面前了,油也烧热了,也宣魏使上殿了,什么都准备好了,导演你却画面一转,就结束了。这也太失观众之望了。这就好像女人脱衣上了床,你却阳痿了,可惜了一个好高潮。    从曹丕身上,看得出来要当一个雄主有多么的困难。先是殚精竭虑,甚至手足相残,好不容易才得到这个帝位。却没想到来日无多,想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却又品尝败绩。咳,可怜的曹丕,心比天高,命也厚不到哪儿去。可怜,可叹。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你明知自己命不久矣,你还伐什么吴?都是所谓的荣誉,所谓的名留青史惹的祸。有了这种青史思维害了多少人呀,曹丕是,孔明也是,刚即位的曹睿也是。这样的人越多,中国的战乱就不休。    你掌兵之后,有谁制你?在司马懿面前,曹丕把自己的怀疑挑明了。两个人的眼神都很阴冷,这个时候的曹丕更是杀气腾腾。不过他时日无多,只得认输。老狐狸司马懿应该是这个时候有不臣之心的。妈的,老子这样为你出谋划策,你还这个样子对我。再有,看看这些曹氏子孙,没有几个有出息的。看我以后怎么收拾你的子孙。    赵云老了,尽管壮心不已,却显得悲壮。  
  这就好像女人脱衣上了床,你却阳痿了,可惜了一个好高潮。  ___    呃……楼主,你的比喻是不是太露骨了 &_&  
  古代人杀一个人居然要油烹。是不是太残忍了?弄死不就行了。  没看见魏史上殿也好。不然想到他一会就进油锅,我肯定心焦得紧。。  导演没拍那油锅煎人。甚好。。。战争场面已经够让心触目惊心了
  作者:扁担领班 回复日期: 14:03:40   
    关于三国的军队数量,小说是严重夸大的    当时各国的真实人口数量是:魏国约400万,吴国约200万,蜀国约100万    估算蜀国 100万人中有50万男人,再去掉不能打仗的老人和小孩,就算还有30万人,再按照3丁抽1,也就是10万军队。考虑到特殊事情的全民总动员以及先期积累的军队,刘备有20万军队已经顶天了    后来诸葛亮的北伐军队应该只有10万左右    我觉得三国里面吴国的军队数量相对靠谱些    以上仅凭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推测,欢迎板砖~    ----    这个所谓真实人口也只是猜测,并无确实证据。认为三国后期人口只有汉代鼎盛时期的1/10,而汉代一个南阳郡就有几百万人口。我认为人口损失90%也太惊悚了,可信度不高,要真只有几百万人,五胡乱华早被蛮族灭了。考虑到大量人口并未死亡,而是逃亡和被大地主匿藏,估计损失1/2-2/3靠谱些。  
  作者:赤土暴龙 回复日期: 17:08:16 
    第八十四集            你掌兵之后,有谁制你?在司马懿面前,曹丕把自己的怀疑挑明了。两个人的眼神都很阴冷,这个时候的曹丕更是杀气腾腾。不过他时日无多,只得认输。老狐狸司马懿应该是这个时候有不臣之心的。妈的,老子这样为你出谋划策,你还这个样子对我。再有,看看这些曹氏子孙,没有几个有出息的。看我以后怎么收拾你的子孙。    ~~~~~~~~~~~~~~~~~~~~~~~~~~~~~~~~~~~~~~~~~    新三国的编剧太弱,政治高手都是心照不宣的,所谓君不密失其国,臣不密失其身。而这部戏里的不论任何人一定要把话都明明白白讲出来,哪怕是现在办公室斗争也不会这么浅薄直白吧。
    我百度的夷陵之战,蜀军沿长江两岸在山林处扎营,分成几十座大营寨,又完全舍弃舟船,吴军将领朱然利用河流登陆将蜀前军主力营寨与刘备中军主力切断, 趁敌人惊慌,吴军主力全面发动火攻,之前陆逊故意后撤因为那些地方沿江两岸陡峭,两栖登陆不可能实现。    
  挑了些绿色字看了,看到赤壁之战。    很多人不知道平时是不是也是这样粗口挂嘴边的,反正我觉得这并不是说服别人的好方法,如果是这样,我也要骂上几句。    纳闷啊,为什么认为不好看的和认为好看的都那么坚持,而且坚持到现在呢?难道就是为了挑错而发扬了大无畏精神,革命到底?这年头还有这人,真是少见?    个人很赞同楼主的说法,你要普及必须先去让人家来看才行啊,没有吸引何来入胜?就像之前的于丹红,她也是普及,人家是给小孩子说的,没错啊,不是给研究生讲啊。现在有几人还在看书?我侄子只看有图画的书,这让我很没办法....    新三国好不好,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为什么大家的想法都要一样呢?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但我也可以当你在放屁,这个并不矛盾吧。    有几个人还在坚持三国演义其实是两国演义,吴国基本上是个过场。而三国的编剧在这点上的处理个人觉得是很见功底的,至少我看到的孙权和鲁肃,吕蒙和陆逊都是活生生的,而不只是几张面孔。    bug是很多,有时看着看着自己都能笑出声来,不过反过来问一句,现在什么没有bug?连宪法都有,不要说一个电视剧...     仓促
    孔明、赵云,当然还有后来的李严,几番劝谏下来。刘备方才称帝。前期他是犹豫的。心情沉痛也不是装的。当时大仇未报,献帝新崩。国仇家恨意难平。他自己给自己评价是:上无寸功于朝廷导致献帝猝死,下对黎民也没有施以甘霖;称帝的资本还不够。这恐怕才是真的。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他也是有点心虚的成分。        不过具体心虚什么刘备当然和曹丕是不同的。因为二者的立足点都不一样。这样就能看出孰优孰劣了。        刘备的仁义和匡扶汉室,我觉得应该辨证得来看。他不是时时刻刻都是在装。他当时也确实也是那么想的。自己也自认为有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是该与曹丕区别对待的。    孔明、赵云,当然还有后来的李严,几番劝谏下来。刘备方才称帝。前期他是犹豫的。心情沉痛也不是装的。当时大仇未报,献帝新崩。国仇家恨意难平。他自己给自己评价是:上无寸功于朝廷导致献帝猝死,下对黎民也没有施以甘霖;称帝的资本还不够。这恐怕才是真的。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他也是有点心虚的成分。        不过具体心虚什么刘备当然和曹丕是不同的。因为二者的立足点都不一样。这样就能看出孰优孰劣了。        刘备的仁义和匡扶汉室,我觉得应该辨证得来看。他不是时时刻刻都是在装。他当时也确实也是那么想的。自己也自认为有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是该与曹丕区别对待的。  =============================  本来不讨厌刘备这个人物,起码他有理想,意志坚定,本性也还善良,从卖鞋小贩到皇帝,也是一个传奇了。可是历代的道学家给予刘备太多的“仁义道德”的假面,就使人不吐不快了。就拿刘备称帝这件事来说,史实是汉献帝没有死,刘备就假造了他的死讯,然后自己急急忙忙称帝。这一点连三国演义都几乎不加掩饰,原文如下:“且传言汉帝已遇害。汉中王闻知,痛哭终日,下令百官挂孝,遥望设祭,上尊谥曰孝愍皇帝”。妙就妙在“传言”二字,就算汉代信息传递再不发达,献帝死没死的事实,对标榜忠义的刘备而言天大的事,不能先证实一下吗?听个“传言”立马就信了?要是皇帝老儿真像上面有人说的那么天真,不远千里来投刘备,刘备是不是要治自己一个欺君之罪?按照封建伦理道德,对皇帝撒个谎都是欺君的死罪,捏造皇帝死讯是不是该算诛九族的谋逆大罪?曹丕封献帝山阳公,山阳公国实实在在有块封地,这个事实太容易搞清楚了。所以,撕开仁义道德的假面,曹丕刘备一丘之貉!立足点都是自己想当皇帝,有什么优劣?曹丕三辞,刘备也三辞,搞得是一套把戏。仁义道德,匡扶汉室,见鬼去吧,那是统治者忽悠小民的把戏。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两个人倒是都有,就是“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在我看来,曹丕称帝,从法理上还说的通,不管是强迫还是自愿,起码是前朝皇帝禅让来的,从地盘上说,中原九州,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也还够格称帝。刘备的皇帝呢?根本就是自封的,这点上与袁术何异(起码人家还有个传国玉玺)?刘备只有一个益州,有什么资格称帝?刘备的仁义道德要是真的,他就不该急于称帝,应该北伐,等灭了曹丕,到那时献帝如果还没有死,可以大大方方把他请出来,请他把皇帝位子传给自己,才算名正言顺吧?刘备要是真的大汉忠臣,那时候把皇位还给献帝或其后裔,那才是大仁大义,大忠大真了。
  作者:我是野战排 回复日期: 03:40:09     …… ……这一点连三国演义都几乎不加掩饰,原文如下:“且传言汉帝已遇害。汉中王闻知,痛哭终日,下令百官挂孝,遥望设祭,上尊谥曰孝愍皇帝”。…… ……  ___  ___    拜托,我是按照电视剧里的说法,其时,汉献帝已经在回封地途中秘密凿船自尽了啊~~~~~所以刘备那个时候和全蜀国文臣武将一身素缟得在拜祭。再后来才有称帝一说,    三国演义里确实是这么演的。但《三国》里边这么改编,令刘备的称帝显得更加合情合理了。进而显得他的仁义也不是那么假仁假义了。    难道你认为这么改编不好?  还是应该让刘备演成一个厚黑学专家?            
  “刘备的仁义道德要是真的,他就不该急于称帝,应该北伐,等灭了曹丕,”  ————  这一点我还是不能完全同意你。  有时候称帝也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使命,为了匡扶【大汉江山】,维续400年基业的唯一的办法。称帝为北伐奠定了政治基础,让文臣、武将有安身立命之所,有官爵,有俸禄,有旗帜,有政治资本和精神层面的归属感。    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辨证得看。  但我是这么理解的。      而且,曹丕的称帝实质上是篡位。当然前边遮了层“禅让”的遮羞布。  刘备的称帝,我认为一是形式所迫,不称帝不行。  
二来,他是汉皇后裔,在当时那个讲究血统讲究门第的时期,这是称帝最基本最关键的条件。他也就【顺势而为】了。    前边我说过了。无论看书看电视剧还是看演义,都脱离不了当时的历史圈子。要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要从当时传统封建的眼光去看待人物的心理和行动。  
  可是历代的道学家给予刘备太多的“仁义道德”的假面,就使人不吐不快了。  ————  不同的人大概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仁义道德”的假面】,阁下认为是在称帝上现实了他的假面。  我却认为是在讨伐刘表,刘璋的时候暴露出来的。我们就根据新版《三国》吧。    刘表那刘备是无路可走投奔过去的。也算是寄人篱下。但刘表内部其实不团结,蔡瑁和刘表妻是一个小集团,排挤刘琦。造成了内耗太大。后来刘备就明为辅助刘琦,实则恐怕是觉得一个黄口小儿容易摆布而最终蚕食下了荆州。当然跟曹操那时候的进军也不无关系。虽然事情做的很隐秘,但是还是让人觉察到了他的政治野心。    刘璋那,刘备原来是打着去帮助他讨伐外敌的旗号去的。讨伐完了又赖着不走。这安的什么心思大家也都看到了。后来以庞统的死算是给了一个名正言顺讨伐的理由。        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既本身就有统一大汉的硬件条件---汉皇后裔,又同时具备匡扶大汉江山的雄心,本人麾下也人才济济,号召力也很强,也算是仁政爱民(你看没看老百姓跟着刘备出逃那一集呀?!)而且刘表内耗严重,刘璋流连书画不理政务。刘备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就表露无遗了。    当一个人认为身负匡扶天下重任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无比自信,对自己的行为深信不疑。因为他有一个更加远大的目标鼓舞着他和指挥着他的行动。(你看后来唐朝的玄武门兵变。李世民虽然最后对手足兄弟下了黑手,也不影响他一代明君,千古一帝的风范)。    政治家历来都是耍阴谋玩弄手段的高手,这点我从不否认。而且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心不黑手段不硬就时刻得担心被对手干掉。    你如果不欣赏,这我不强迫你。  但我只是觉得应该辨证得来看这些。        
  大家怎么都不评了?LZ不来了?
  楼主休端午节了??  过完节了 楼主你可以开工啦~ ^_^  
  第八十五集:    诸葛亮一出祁山,斗志昂扬。指点着军事地图似成竹在胸。魏延这时候想出一个带5000兵出秦岭至捣中原的奇招,没有被孔明采纳。这点真是大遗憾。电视里讲的是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故不纳此计。但我个人认为,正因为谨慎,所以在诸葛亮按照自定的方针北伐的同时,其实是可以让魏延用兵秦岭的,虽然险。但在战术上讲也是双保险呀!如果魏延不胜,则还有诸葛亮的大部队;如果魏延一举成功。那更好。想不明白为什么孔明不用。    司马懿在庸凉招兵买马,以固城防。但被曹真曹休一党所利用制造其造反言论,诸葛亮借机也散步流言。挑拨君臣不合。曹睿我觉得电视里变现的还是有一定的甄别能力的。最后虽不大相信但还是不够果断。免了司马懿的职。魏国内部的内耗也够大的 -_-    司徒王朗不知为何,出战看好曹真。在两军阵前被诸葛亮寥寥数语就骂死了。我觉得这点处理得不好呀。王朗去之前身板那么硬朗,怎么就几句话就气吐血了。应该事先做个伏笔就好了。比如王朗一直就是个小心眼的人,加上身体有隐疾或者顽疾,不宜伤风动怒什么的~~这点够夸张的了~自此诸葛亮是诸葛妖道的形象更加为魏军所胆寒。    “有事钟无艳 无事夏迎春”;魏国无计可施的时候司马懿又受到重用了。司马懿我觉得也够窝囊的了。    李严说服孟达反魏。一切都向着对蜀国有利的局势转变。  司马懿在家抚琴修养。一副“吉人自有天相”“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样子。果然等到了他意料中的朝廷的诏书。  
  第八十五集:     申义给司马懿送去了一份极为重要的军事情报。导致孟达反水失败。当然还有给孟达和诸葛亮送信的信使被抓这个细节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诸葛亮在信中已发出预警让孟达提前起兵。但还是晚了一步。看来战争中,一个小小的纰漏和疏忽都会导致一场战役和一个计划的成败。    马谡恳切得请求诸葛亮镇守街亭。诸葛亮还是犹豫了一下的。后来居然应允了。个人认为诸葛亮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既然谨慎就谨慎到底呀。这么重要的军事重地不是交给身经百战的将领而是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谋士。真是可叹!    而后诸葛亮看到马谡出门后。又分别派高翔、魏延在街亭东部和后面驻扎军队。派赵云做疑兵。如此布置可谓用心良苦。难道诸葛亮这时就有了街亭很可能会失守的担忧吗?既然把街亭交给马谡这么不放心。干嘛要交给他?我觉得马谡的死,有五成也是诸葛亮造成的。    果不其然。马谡到达街亭后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根本不把副将王平和诸葛亮让在路口扎寨的话放在眼里。以司马懿的机智,围山断水打败马谡所部那是区区不在话下的事了。    马谡在山上扎寨的消息一传到孔明那。诸葛亮已经在布置后路了。要撤兵。即使失败,也要保存大军兵力。败而不乱。这就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诸葛亮决定去西城搬粮。但西城即小又破。于是,“空城计”来了。。。    正在搬粮之计。司马懿追来了。(好神速 -_-)  诸葛亮命大开城门,要守城将士扮作百姓打扫街道(这点妙呀!我曾想过为什么不让老百姓亲自来打扫不是更真实。但百姓毕竟是百姓,看见魏军必慌乱惊恐,用士兵乔装甚好。)因为诸葛亮正是要让司马懿看出来百姓是士兵装的。要他处处生疑。诸葛亮在城头弹琴。不过为什么神情不是很放松呀~这样不是更加令司马懿疑虑?还是皱着眉毛一副忧国忧民状~~~~~~~    陆毅呀。你拍完这个片子看来我是要拿小熨斗熨熨你的眉头啦 &_&
  第八十六集:         申义给司马懿送去了一份极为重要的军事情报。导致孟达反水失败。当然还有给孟达和诸葛亮送信的信使被抓这个细节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诸葛亮在信中已发出预警让孟达提前起兵。但还是晚了一步。看来战争中,一个小小的纰漏和疏忽都会导致一场战役和一个计划的成败。        马谡恳切得请求诸葛亮镇守街亭。诸葛亮还是犹豫了一下的。后来居然应允了。个人认为诸葛亮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既然谨慎就谨慎到底呀。这么重要的军事重地不是交给身经百战的将领而是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谋士。真是可叹!        而后诸葛亮看到马谡出门后。又分别派高翔、魏延在街亭东部和后面驻扎军队。派赵云做疑兵。如此布置可谓用心良苦。难道诸葛亮这时就有了街亭很可能会失守的担忧吗?既然把街亭交给马谡这么不放心。干嘛要交给他?我觉得马谡的死,有五成也是诸葛亮造成的。        果不其然。马谡到达街亭后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根本不把副将王平和诸葛亮让在路口扎寨的话放在眼里。以司马懿的机智,围山断水打败马谡所部那是区区不在话下的事了。        马谡在山上扎寨的消息一传到孔明那。诸葛亮已经在布置后路了。要撤兵。即使失败,也要保存大军兵力。败而不乱。这就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诸葛亮决定去西城搬粮。但西城即小又破。于是,“空城计”来了。。。        正在搬粮之计。司马懿追来了。(好神速 -_-)    诸葛亮命大开城门,要守城将士扮作百姓打扫街道(这点妙呀!我曾想过为什么不让老百姓亲自来打扫不是更真实。但百姓毕竟是百姓,看见魏军必慌乱惊恐,用士兵乔装甚好。)因为诸葛亮正是要让司马懿看出来百姓是士兵装的。要他处处生疑。诸葛亮在城头弹琴。不过为什么神情不是很放松呀~这样不是更加令司马懿疑虑?还是皱着眉毛一副忧国忧民状~~~~~~~        陆毅呀。你拍完这个片子看来我是要拿小熨斗熨熨你的眉头啦 &_&    
    第八十七集:     司马懿闭着眼睛倾听诸葛亮的琴声(暗叹一声:司马懿知音呀~)。琴声空明纯净,悠扬雅致。丝毫不乱。怪不得陆毅要皱眉头。恐怕他也紧张,怕是皱着眉头凝聚精神思索音符吧~因为他知道一旦弹错一个音符或者在琴声里露出怯状。他的一切布置就会被司马懿识破。     反正司马懿也是闭着眼不看他。诸葛亮也省的再装了。&_&(记得以前看过的三国系列的电视剧有个桥段表现这个情节的是诸葛亮笑着弹琴,但后背已被汗水湿透……这个情节很棒呀!另我记忆深刻。大概记了至少有十几年吧。)    
记得易中天先生在分析空城计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一、司马懿可以派一个弓弩手将城楼上的诸葛亮一箭射下来。众军无帅,必乱。二、司马懿可以派一只小部队去城中试探虚实。而不是文学作品中的扭头就撤军。不过易先生最令我失望的话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根本没有实施过空城计。这都是子虚乌有的事。555~~~~~    
不过不管怎么说。作为文学故事。空城计这个故事我还是很喜欢的。不管是从情节的设计安排还是其它。。。    
不扯了。  
诸葛亮弹到司马懿撤军之后,断了一根琴弦。这个情节的设计跟以前有重复。个人认为没有以前电视里【汗透衣背】的情节处理的好。不过这个桥段的配乐还是不错的。    
司马懿撤退后,得知诸葛亮只有一两千老弱残兵时感叹诸葛亮料敌如神。    
蜀中各路军队胜利归来。只有马谡所部兵溃如山倒。  
诸葛亮怒其不争。赵云魏延一干人为马谡求情。只有王平一个人力荐一定要斩杀马谡。马谡的反映倒也坦白从容。【法不容情】;除了王平外,不知有多少将士能真正体味到这四个字的分量。(王平亲眼看到了街亭一役;知道马谡的过失累死了多少将士,我能理解王平的心情。)    马谡死之前说得一番话还是很让人动容的:“生不能随军讨逆!死也要保佑蜀军将士披荆斩棘,无往不胜!”马谡生的不知道光荣不光荣,死时仅凭借这股豪气也堪称死得慷慨死得伟大了!   后面又轮到魏国窝里斗了。司马懿大胜归来,被人说是“养寇自重”。再次遭贬。诸葛亮失败归来,却几乎毫发无损。真是可可笑的对比。     也够难为曹睿的了。不敢重用司马懿,怕他功高震主取而代之。但关键时刻又不得不用。还得给自己对司马懿的升贬煞费苦心得找借口。一个脑子够用吗?曹休被陆逊设计杀害。曹睿又慌了,再次启用司马懿。司马懿托词自己老迈不愿出征,像曹睿推荐曹真和曹爽。哈哈~司马懿也开始玩儿反讽了。你曹睿不是任人唯亲吗?那还继续用曹家的人呀!不过从后来司马懿的分析来看。他担心的不仅仅是这个。而是上头有个曹真压着他,他自己没有施展空间。  这段展示的宫斗太多了。我都看烦了。&_&    诸葛亮又准备北伐了。  
  第八十八集:     诸葛亮趁曹休兵败,二次北伐。荆州不在了。诸葛亮北伐的路途很艰险。只有攻取陈仓。    
刘禅问道:我没见人家打咱,为何我们总是先要攻打人家啊?诸葛亮算了一下年龄。说要在他的有生之年为年幼的刘禅打下太平江山。要让刘禅再无后顾之忧。诸葛亮的忠诚可见一斑。另外北伐也是刘备生前未酬的壮志。诸葛亮又怎能偏安一隅。    
赵云死了。诸葛亮感叹五虎上将已全部殆尽。。奇怪呀?马超什么时候,在哪儿阵亡的呀?电视里也没交代一声
-_-    
曹真任大都督。司马懿举荐的郝昭守陈仓。郝昭还是有能力的。  
蜀军攻打二十日而没攻破陈仓。    
诸葛亮心生一计。要姜维诈降曹真。诸葛亮真是逆向思维的高手。明知曹休刚刚死于陆逊的诈降。偏这个节骨眼上故技重施。所谓“灯下黑”,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别说曹真了。就是我本人恐怕也会中计。为什么呀?因为是诸葛亮呀!他能愚蠢到跟着孙权再来一次【诈降】吗?    
建功心切的曹真果真中计。被姜维包围的时候感叹一句:“我又打败仗了啊!”-_-    
虽然魏延斩杀了魏国先锋上将。但还是是跑了曹真。诸葛亮觉得此计大材小用了。似乎意犹未尽。下令撤军。并说出了心中的担忧---粮草已经不够了。曹真退败后揣测诸葛亮的退军原因。用兵符骗出了郝昭陈仓城中的一半守军追杀诸葛亮。谁知这又是诸葛亮一计。厉害呀!可以堪称是连环计。而且此计浑然天成,顺理成章。利用了曹真郝昭的内斗和曹真急于建功的心理。    
有个小细节很好玩。魏延撤军到半路唠唠叨叨发诸葛亮的牢骚。还是传到孔明耳朵里了,诸葛亮说魏延连第一次北伐的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也揪出来了~~真是傲到天上去了~这个情节倒是很生活化。看来背地里说人家坏话总是要穿进耳朵里的啊。。。    
忠心耿耿的郝昭无奈间兵败自杀。  
大糊涂虫曹真又一次凭借着自己的厚脸皮苟活了下来。。。    
  不是吧,暴龙不来了?    我已经看完了全集,再过来看看剧评的。博客上也全都是搜神记。    暴龙童鞋难道……难道准备弃楼吗?
  暴龙是挖坑高手呀~~~~~~~    这么大个坑。&_&          
   暴龙,你不来也不说声。  我恨你!    第八十九集:     司马懿重新接管军权。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上任就开始严明军纪。差点把举荐他的郭淮也严明军纪给杀了。司马懿呀!你好狠。是做戏给大家看吗?给士兵大吃大喝之后该奖的奖该罚的罚。    
轮到诸葛亮为难了。司马懿是个擅于守城的人。对于远道而来的蜀军而言。城墙高筑。避战不出就是韬略。    
诸葛亮围城打援的策略被司马懿识破。去攻打武都城的孙礼所部明着就是去送死。可是司马懿还不得不这么做。这是丢卒保帅之策也是顾全大局之计。不过司马懿还算良心尚存,令郭淮最终接应了孙礼。将帅活了下来,不过那两三千将士算是白白牺牲了。哦,对了,幸亏死之前还算是被司马懿战前饱餐了一顿。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无数的士兵也许仅仅就是个数字概念或者是主帅们驱使的棋子罢了。    
诸葛亮预料没有香诱饵,是无法使司马懿上钩的。于是拿自己做饵。去武都劳军。但其实诸葛亮也留了一手。又或者说这原本就是他的声东击西之计。司马懿思维一转念,并不去武都打诸葛亮,反倒令张颌攻其大营。本想打个出其不意。谁知正中诸葛亮的埋伏。张颌被姜维诱到山谷身中37箭。。。好惨烈。(忽然想起了游戏【汉之云】了。里边就有张颌被围杀这个情节。看得我眼泪奔涌){这点情节这一集处理得还是不错的,之前并没有提到诸葛亮在大本营设伏。而营造一个悬念;张颌遭伏就显得更加出人意料而使得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了 ^_^}    
古代的英雄忠勇之士颇多。只是在生逢乱世,各为其主罢了。看起来姜伯约也是很敬重张颌的。    
张颌被司马懿用马革裹尸的大礼隆重葬之。    
司马懿的两番大败又为曹真打压他提供了很好的口实。魏国内部的分裂和人心不齐可见一斑。在曹真的蛊惑下,曹睿听到司马懿战败的消息后倒还没有糊涂到要杀司马懿的地步。只贬他为曹真副都督。曹真为平西大都督。    
这几集孔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孔明的智慧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和司马懿之间的对手戏。当然,对于部分人而言,要是删减一些过于冗长的宫斗情节就完美了~~      
      
  这个帖子换人了,嘎嘎    难道暴龙的合同真的到期了?    开玩笑
  诸葛亮一出祁山,斗志昂扬。指点着军事地图似成竹在胸。魏延这时候想出一个带5000兵出秦岭至捣中原的奇招,没有被孔明采纳。这点真是大遗憾。电视里讲的是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故不纳此计。但我个人认为,正因为谨慎,所以在诸葛亮按照自定的方针北伐的同时,其实是可以让魏延用兵秦岭的,虽然险。但在战术上讲也是双保险呀!如果魏延不胜,则还有诸葛亮的大部队;如果魏延一举成功。那更好。想不明白为什么孔明不用。    ------------------------------------------------    这里我看法不同,出兵子午谷虽然是奇计,但可行性不高  第一,子午谷在地图上都没有,可见是一条小路,两面都是山,如果魏国也有熟悉地形的人,在子午谷设伏,必全军覆没  第二,即使魏军没有设伏,五千人而且没有辎重,到了长安城下也无用武之地,长安也不是区区没有重型器械的五千士兵能攻下的  第三,诸葛亮的大军出岐山离这支奇兵相距很远,而且路途艰难的多,会导致奇兵成为一支孤军,粮草也是个大问题  第四,雍凉守军离长安很近,援助起来很方便,蜀军即使攻下了长安,也守不住  第五,诸葛亮的战术虽然保守,但是也很稳,作为大军的统帅跟下面的将军思维方式肯定是不同的,将军们想立功敢于冒险,而统帅要更多考虑到军队的安全,稳扎稳打,能进能退。  第六,其实诸葛亮的北伐失败是注定的,跟出不出奇兵没关系,北伐最好的线路是从荆州出兵攻宛和许昌。诸葛亮如果真想北伐,必须先夺荆州,否则还不如不出兵。
  作者:renxiaoyao1977   你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不过我觉得魏延一介武夫,能想出这个奇招是很不错的。诸葛亮作为谋士虽然不采纳,但是应该鼓励其想法。而不是只会皱着眉毛摇头。况且后边连司马懿也分析了如果出兵子午谷会打他个措手不及出其不意。    如果诸葛亮能好好思考一下这个计策做好妥善的安排和接应。应该也不差吧。    最后,“其实诸葛亮的北伐失败是注定的,跟出不出奇兵没关系”这个嘛~~在当时的人看来,北伐未必就是注定失败。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不在少数。我只能说从蜀道北伐,这里边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都是有的。就是说变数还是很大的。
  我继续越俎代庖了。    第九十集:    
诸葛亮称病退军了。【兵不厌诈】的最高境界是连自己人都不知这是真退军还是使诈。魏延是个好学生,还在孜孜不倦得询问丞相这是为什么?诸葛亮保密工作做的也还不错。装病装得挺像。但他也并没有完全掩盖退军的真实意图-----马上雨季就要到了。粮食不好运送。    
俗话说,久病成医。跟诸葛亮交手交得多了。连蠢的像曹真这样的人也多长了个心眼儿,没有盲目追击。也开始问起来“为什么”了。但曹爽显然比他的脓包父亲强。在分析诸葛亮退兵是真是假事件上说的是头头是道。听的司马懿只流口水了(哇!要是我的儿子该多好~)。在曹爽的带领下,诸葛亮在后方布防的伏军伤亡惨重。    
自此。曹氏父子更加确信诸葛亮是真退军无疑。而曹真急急忙忙让司马懿代他向朝廷表功的愚蠢举动更是体现出曹真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小人嘴脸。但司马懿也不是吃素的。一边奉命写奏表,一边冷笑:“走着看吧。好戏在后头。”果真小人得志也只是暂时的。从得意忘形的曹真接管陈仓开始驻军以后。注定了他后边的失败。    
诸葛亮退军时烧掉了大部分的城池,留了完整的陈仓给魏军。为什么呢?此节司马懿想到了。司马昭也想到了。但曹真却还蒙在鼓里。司马懿不点透。他等着看诸葛亮连消代打得替他拔去曹真这个眼中钉。    
雨季到了。诸葛亮掐算过当年的雨季会持续很久。当陈仓城守军的战甲泡烂,粮食发霉军心大乱的时候。曹真却还不弃城。天真得等待朝廷的支援物资。那方诸葛亮已经命魏延星夜赶奔陈仓城了。诸葛亮利用天时和地利给曹真玩了个大大的“李代桃僵”之计。当然,“李”是曹真,“桃”是诸葛亮。在冷兵器时代,曹真的霉变脆弱的弓箭怎能战胜魏延的强攻硬弩。兵败是必然的。可是曹真没料到的是司马懿也开始作壁上观了。    
司马懿这时恐怕长长得出了一口恶气。历来只有曹真害他,终于有一天可以“反击”了。不过个人认为,这个大礼包还是诸葛亮送给他的。    
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两军阵前席地而坐。更像是惺惺相惜的两个当世英雄在促膝谈心。可惜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不一致。最后谈心变成了各自阵势的大操练。    (个人认为诸葛亮这么快得拿掉曹真,不是智者所为。何不设计留下曹真性命,继续让他和司马懿窝里斗呢?这样不是可以削弱敌方力量,趁机图霸中原了吗?既然天时地利都可以为孔明所用。其实在【人和】上,诸葛亮是可以做做文章的。如果他想做的话。)  
  只知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句成语,不知道当年韩信是怎么打出去的,估计这段历史拍成电视也能挺有意思,只是影响力比不上三国。
  分析是一种乐趣啊    我起先看到诸葛亮装病退兵,还以为他故意败在曹真手下,借此让魏国误以为曹真比司马懿强,然后借魏国君臣的手彻底干掉司马懿。结果我想多了    诸葛亮这个水淹陈仓的计策成功了,战斗胜了,战略上却失败了,自此司马懿开始完全掌控了魏军的指挥权
  ,战斗胜了,战略上却失败了,自此司马懿开始完全掌控了魏军的指挥权  ____    同意呀~~同感  自此,曹真退出争斗的舞台。就剩下两位绝世高手相互对持了。对于诸葛亮本人来说,棋逢对手的感觉虽然很爽。但是。。。。对于他最终图霸中原的目的却真的是渐行渐远了...
  作者:renxiaoyao1977     明后天我要外出拓展训练,为时两天。后天晚上才归来。  兄弟不妨接着写剧评吧。如果你也比较感兴趣的话。^_^
  第九十一集:    八卦阵的场景有模仿赤壁的痕迹,钩镰枪勾马腿的镜头也似曾相识。司马懿斗阵败了。记得八卦阵的阵图是刘琦在荆州时送给诸葛亮的,当时诸葛亮说此阵失传已久,不知道司马懿说九岁就识得八卦阵是从哪里学的。不过这些所谓的某某阵,完全是中国古代文人对战争的YY创造,就不深究了。    苟安的名字起的很无语,取苟且偷安的意思?长得还真是猥琐啊,蜀国也是没人了,怎么派这么个人担任运送军粮的大任呢?这个人口口声声直呼其叔父李严的名字,真是无礼。    司马懿利用苟安施反间计,明显是不明白蜀国内部的情况,诸葛亮和他司马懿不同啊,司马懿在魏国上有皇帝的怀疑,下有群臣的嫉恨,反间计大有可为,魏国多的是明知是计也要中计的人。而诸葛亮在蜀国总揽军政,大权在握。反间计最多给诸葛亮找点麻烦,没有决定性作用。    李严仅凭一封漏洞百出的假信,就想扳倒诸葛亮也太天真了,不过李严夺权是为公不为私,一切都因为他和诸葛亮政见不同,生于蜀长于蜀的李严无疑比诸葛亮对这里更有故土之情,他不想看到因频频北伐耗国疲民。  李严被贬为庶民后笑归桑梓,其子李丰继任其职......本剧对李严最后的结局的安排颇有人情味和人性的光明面,比起东吴那边政斗的阴暗和恐怖好的多了
  代写一集,献丑了。最近重点看世界杯,新三国还没看完呢
  不是好贴我不MARK
  第八十五集    关于魏延子午谷进兵被诸葛亮否决的这个场景。历来说法不一。电视剧里强调的是孔明一生谨慎,从不弄险。巴山鬼才魏明伦曾写过《夕照岐山》,写的就是诸葛亮和魏延的之间的故事。看了很长时间了,不太记得了,好像是说除了谨慎之外,诸葛亮对魏延很有成见,觉得他有反骨。不愿意让他单独带兵。    现在更流行的观点是孔明北伐,是以攻为守。蜀国弱小,魏国强大,蜀国要是不断地骚扰魏国,还有存在的可能;你要是等魏国打过来,魏国国力强大,蜀国是万万不敌的。所以,孔明要的是慢慢用兵,慢慢地骚扰,多占地盘,以战养战。这样才能保证蜀国的长治久安。魏延采取的是一招制敌的打法,即使获胜,那也是前期的胜利。就好像一条蛇一口就吞下了一头大象的半个屁股,理论是你是吃到了一大块肉,可是你咽又咽不下去,吐也未必吐得出来。魏延有自己的想法,对孔明整个的战略思想又不太了解,这也是他在蜀军阵营中有点格格不入的根源。    攻城的场面看得太多了,有的画面时曾相识。发石车是一定有的,火球乱飞。冲车就像一个大棒槌;攻城塔也是每次都会出现。攻城场面肯定是统一拍好的,镜头拍了很多,每到一处攻城就放上几个场景。的确节约了钱,可是就是让人看得太过一致,没有变化,看得乏味。    王朗是不是和曹真有仇?几次三番要曹真迎战诸葛亮。曹真听得胆战心惊,实在推辞不了了,就以临死也要找个垫背的心态要求王朗一道出战。没想到这个老头子竟然大义凌然地同意了。这个地方的表现为何是这样呢?王朗的表现似乎有些问题。    李丰前来告知孟达的消息,诸葛亮以为是东吴进犯,很是惊慌。这个地方表现的孔明过于慌乱。惊慌形于色,不怕下属笑话吗?    司马懿总算有又出山了。可怜的老头子这个时候也已经白发苍苍。尽管雄心不已,却在长久的等待中蹉跎了岁月。在中国办事,不在意你等了多长的时间,而在意你是不是获得了成功。姜子牙老头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极致典范。时间、岁月在中国是最不值钱的。  
  看来馍馍总是争着吃比较香。  以此类推,别的事情也是。。-_-  
  作者:renxiaoyao1977 回复日期: 11:28:44 
    第九十一集:              苟安的名字起的很无语,取苟且偷安的意思?长得还真是猥琐啊,蜀国也是没人了,怎么派这么个人担任运送军粮的大任呢?这个人口口声声直呼其叔父李严的名字,真是无礼。          ~~~~~~~~~~~~~~~~~~~~~~~~  ~~~~~~~~~~~~~~~~~~~~~~~~    兄弟这一集评的还是很中肯的。呵呵  这点补充一点看法:  四大名著里的另外一部---《红楼梦》也总是在取名上利用谐音这一玄机,举几个例子:    卜世仁——不是人   贾雨村——假语存  甄士隐——真事隐  霍启——祸起    所以,苟安的名字就不用无语了。一定是“苟且偷安”的谐音啦~~~
  作者:fffvicki 回复日期: 16:48:43 
    看了三国演义看这个实在看不下去。    吕布和貂蝉还来了一段神华里面的经典镜头:马车掉到了山崖下,吕布把貂蝉拉了上来,雷死人    还有那个刘备,满脸的面瘫    关羽,只会装酷    张飞不用说了,就会鸟长鸟短的,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水浒呢  ~~~~~~~~~~~~~~~~~~~~~~~~    ~~~~~~~~~~~~~~~~~~~~~~~~      吕布对貂蝉说句:凤凰涅槃
  我认为诸葛亮非常自信的,在他认为,不需要借用曹真的手来谋取魏国。他本意是想和司马懿一决高下的。  他自称司马懿是他的知音,棋逢对手,应该是惺惺相惜的。能够和高手过招,并且胜了,自我感觉那应该非常的美妙。  所以,他选择打败曹真。
  等待暴龙分析
  大家好,这个帖子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是因为端午放假的时候出去了,工作很忙,又有世界杯,有点忙不过来呀。所以更新得比较慢。放心,一定会评完的。希望大家谅解,感谢大家对这个帖子的支持,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不在的时候,这个帖子还是活的,有几位朋友能够把这个帖子支持下来,很好很好,继续呀。
  作者:wtgswgzxli 回复日期: 15:58:32 
       给我也急一头汗        不知楼主注意到没有,扮演刘禅的是《水浒传》里的高衙内;这个演员一扫高衙内的猥琐和痞气,成了懦弱无能的小皇帝了。演的倒也很像。。   -----------------------------  水浒传中高衙内是炊事班的故事中演胖洪的洪剑涛吧。  ==========================    bug是很多,有时看着看着自己都能笑出声来,不过反过来问一句,现在什么没有bug?连宪法都有,不要说一个电视剧...   ------------------------  很多网友喜欢用所谓“五十步笑百步”来反驳别人,但看了半天大多数没有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这里不得不举一个我以前打过的一个比方,甲吃饭剩了半碗不吃就倒掉了,乙指责他不该浪费粮食,甲反驳说,你碗里还剩下几粒米没吃干净呢。  我的意思也就是,五十步能不能笑百步,关键是要看这个五十步在不在人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如果一步电视剧随手就能发现逻辑错误及失误。甚至各种道具误用,那指责它并不过分。
  太监了?
  我从小到大没看过一部很烂的电视或电影,只看过精彩的,爱看就看,不爱看就换。从不挑刺,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影视这个东西演的当不得真的,就新闻和记录片都当不了真,更何况电视剧了。电视和现实是差距很大的。和玩具一样当做娱乐而已,跟它较真无任何意义
  原来电视剧要按着sb的意思演才算号
  第八十六集    申仪在密报孟达造反之前,有一通司马懿前途命运的分析。无非就是大臣功高盖主之后,要么自立为王,要么被贬成贼,别无他途。这倒是封建社会权臣的无奈。后来宋朝的赵匡胤倒是给出了第三条路:你们这些权臣,功成名就之后,干脆就当个大地主算了。这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这倒是权臣的一条好出路,不过细细想来,皇帝要是没有宽阔的心胸,大地主肯定也是当不成的。中国权臣的出路,还是要么王,要么寇。这是“成王败寇”理论的延伸。中国的事,就是这么一点事。    孟达面都没露,他的头就被司马懿装在盒子里献给曹睿了。导演一是节省资金;二是加快剧情;三也体现了司马懿的厉害。真是一箭三雕呀。    马谡是诸葛亮的徒弟,但是在街亭这件事上,诸葛亮表现得极为犹豫。可能是觉得马谡一直在自己的身边,从来没有独自领兵过。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孔明对马谡还有疑虑,但却把这么重要的任务派给他,怎能不败呀。既然疑虑,为何不派他人前往呢?赵云老了,魏延他又不信任,姜维刚刚投靠,还不知底细,蜀军这边,看似兵多将广,但是在用人方面已经开始捉襟见肘。孔明真正忧虑的是这个呀。    马谡军才两万五千人,而他面对的司马懿是十几万大军。再加上街亭无险可守,失去街亭是早晚的事。在这次街亭大会战中,孔明实际上失败了。他的错误是分散了兵力,各处布防,却被司马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马谡呀马谡,你的确有错,但更大的错是孔明,在和司马懿的第一次的交锋中,孔明全面溃败了。而你实际上是一个替罪羊而言。    孔明说司马懿对自己了如指掌,而他对司马懿一知半解。你对他不了解你就敢搞空城计?让人不信服。我们只能这样理解:孔明这一次是真的弄险,豁出去了。  
  各位,我还在。尽管现在是后三国时代了。哈哈。
  马谡军才两万五千人,而他面对的司马懿是十几万大军。再加上街亭无险可守,失去街亭是早晚的事。  ___    我记得电视里诸葛亮是这么说的:你只需坚守街亭20天,就是北伐的头功!      ~~~~~~~~~    另,我觉得诸葛亮在派发任务给魏延、马谡等的时候,动不动就许以这是XXX的头功。或者是XXX的大功一件~    感觉他的部属们都是为了建功谋名而去作战似的。也忒小瞧人家了。  真正的英雄不该是这样子的。最少不该像诸葛亮认为的这么小家子气。而应该像是歌词里说的:“好儿郎,浑身是胆,壮志豪情四海远名扬”;    先是浑身是胆,而后才“四海远名扬”;  而不是为了”四海远名扬”;而被逼得浑身是胆。这是个逻辑先后的问题!这点电视剧我觉得没把握好 -_-    
  作者:sos_er 回复日期: 12:57:05 
    原来电视剧要按着sb的意思演才算号  ————  sb慢走。
  电视放完了 LZ的合同也该到期了
      作者:kevinhsu1023 回复日期: 13:46:11 
    一个充斥着饥渴的大斧,主子爷和咱家的三国还说什么呀,其实三国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满清劣质文化对汉人,汉文明的可怕摧毁.为什么汉服没有被传承下来,因为汉文明断线了,而现在的很多汉人对自己文明的了解非常模糊,反倒是日本人事实上继承了很多汉文明中优秀的东西,抗日战争与其说是中日科技间的差距,不如说是日本一个吸收了汉文明精髓的优秀文明与一个被满清劣质文化污染的弱式文明的差距.  ------------------  你丫批新3,乐意怎么批怎么批,反正大伙都知道丫确实是垃圾。可是tmd你个贱人为嘛又把什么汉服、什么满清扯进来?还日本继承中华文化?一标准鬼子粉陈词滥调。它个鸟国小鬼子根本就没自己文化远抄袭中国,近抄袭西方,它当然像了,否则它有毛?  还“抗日战争”?它不就维新前进了几年吗?而且抗战丫成功了?就对那时那奏行的zg它不是也滚蛋,而且全国的适龄壮劳力几乎死个干净,贱货倭粉还吹啊吹你吹b啊?  “中日科技”?去问问它80年代抄袭偷窃了多少西方它爷爷的科技,如果不是它美国爹要他来牵制zg,它能有今天。  你tmd贱不贱~贱不贱~贱货~  就这么个玩意,值当你这样吗?
  《新三国》总体来说不错    但是剧中删除了大量的经典桥断,真是让人不解!    老将严颜在举重根本没有出现,要知道他可是《三国演义》李重要的武将啊!    还有“七擒孟获”,这么好的故事也没有,真是让人遗憾!!        
  第八十七集    孔明闭着眼睛弹琴,司马懿闭着眼睛听音。这是一对真正的知音。空城计,从这个计策本身来讲,实在是经不起认真的推敲。即使有埋伏,司马懿这么多人,又有什么好害怕的?我不进城,我对着孔明一通乱箭,把卧龙变成刺猬,又有什么不可以?    除了撤兵,司马懿实在有太多的选择。撤兵是最愚蠢的。司马懿肯定不是愚蠢的,那么,他就是不愿意把孔明给干掉。他要把孔明留下来,这个时候司马懿刚刚掌握兵权,还很不稳固,他需要孔明这个对手让他慢慢地发展壮大,这么早把孔明给灭了,那边曹氏家族就要把他给灭了。司马懿在听琴的时候,把未来的局面想的清清楚楚的。孔明并不是他真正的敌人,曹氏家族才是。    孔明或许也明白司马懿的真正心态,所以,他才敢弄险。很么叫谨慎?这才叫谨慎。    司马懿撤了,孔明的琴弦断了。这个时候的孔明,并不高兴,眉头紧锁,一声天佑我也透着真正的悲凉。为何?打了败仗是一方面;最为重要的,我堂堂卧龙,呼风唤雨惯了,把其他人玩弄于鼓掌之中也是常事,今天竟然沦落到成为司马懿坐大的棋子的地步。什么叫悲剧,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这是子龙的最后一战,导演却用了几句话就打发掉了。不好不好。    孔明赞美子龙,在一旁的魏延心怀不满。也是,人家魏延阳平关射杀徐晃,比起子龙自保,不敢说超越,至少也相差无几。怎么能够厚此薄彼?子龙说丞相赏罚不明,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马谡让人用绳子把自己捆起来,是想学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在骨子里,他还是对自己能够过这一关心存侥幸的。只是,孔明不想要他了,既有刘备的心理暗示在前;还有以正军法的口号在后。在爱惜自身羽毛的孔明面前,马谡终究难逃一死。    魏延说:马谡兵败,皆因敌军太多,并非马谡一人之过。这句话说在点子上。但是孔明很不爱听这最后一句话。不是马谡一人之过,那么,就是我也有指挥不当的过错啰?这种思维怎么允许在我军有市场?魏延,你死定了。    魏国这一边,官员认为司马懿是养寇自重,恩,深得我心。    曹睿面带狞笑:朕为了爱惜你,保护你,也只好罢免你的兵权。天底下还有这么无耻,卸磨杀驴,鸟尽弓藏的事情吗?导演在用一切方法告诉大家,司马家族篡权,是迫不得已的事,是顺理成章的事,是自然而然的事,是人之常情之事。只是,中国的事情,哪一件不是如此?只是在合情合理之内,却杀戮不断,流血不休,历史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相同的悲剧。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鬼打墙的历史。  
  第八十八集    赵云死了,竟然是姜维前来报丧。导演为了省钱,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赵云死了,孔明是真的悲痛。赵云是他的心腹加左膀右臂。痛哭流涕这一段,表现的很好。赵云临终前大喊三声:“北伐。”这是编剧加上去的。是不是赵云真正的心声呢?我看未必。赵云对蜀汉人才凋零有着深刻的认识,否则也不会强烈要求参加第一次北伐,现在他死了,有谁能够像他一样冲锋杀敌呢?冷静的赵云,应该是很难说出这样的话来的。    二次北伐前刘禅的一番话,是导演加上去的,倒不像个笨蛋的言语。刘禅认为相安无事挺好,诸葛亮认为你不打别人,别人就会来打你。管理国家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诸葛亮是深切了解中国的事物才这么说的。不过,我就要问了:为什么一定要统一呢?国家和国家之间相安无事难道就不是历史发展的另一条道路吗?农业文明需要大一统,需要中央集权,这是事实。中国的文化,思想,无论地域如何广阔,都是一样儒术,这也是事实;中国的文明骨髓中,有着强烈的家下的思维,没有所谓的统一,就好像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强占一样如鲠在喉。    郝昭真的是一员良将,守城技术一流,诸葛亮也占不到便宜;王双前来讨要军队,据理力争,不惜与曹真兵戎相见;城破自刎,成就气节。好一员大将。    曹真败给了诸葛亮,想的是如何向皇帝交代。郭淮要他称病,然后派断了手臂的儿子曹爽满脸血污地回去禀报。这叫什么?这叫苦肉计,外加屡败屡战计。此等狼狈外加坚贞不屈,终于博得了皇帝、大臣们的同情。曹真的小命,也就保住了。《三国》真的是一部好的做人教科书。学习了,学习了。  
  第八十九集    司马懿一到大帐,就拿郭淮开刀。他知道郭淮是草真的心腹,即使杀不了,也要拿他来树立威信。接下来的一番斩斩斩斩的言论,看上去是重振军威,实际上是稳固自己的威信。中国人做事,喜欢杀人,认为只有杀人才能够直截了当地达到目的。现在是非常时期,又在军队里,更是杀气腾腾。我很不喜欢这种杀人不断地表现。尽管他可能是真的。尽管他可能非常有效。杀人杀人,杀出了服从,杀出了胆怯,杀出了玩命。却杀不出真正的为国效力,杀不出真正的忠诚。    司马懿让孙礼出兵救援武都,却又要郭淮准备好棺材。这一番表现,实在是阴暗至极。从此以后,谁还愿意慨然领命?谁还愿意为国家流尽自己的鲜血?你一心为国,而国家却是让你去送死呀!打仗的确是以获胜为最终目标,但是,仗是打胜了,人心却散了。多年以后,没有人再愿意为这个所谓的国家打仗。国家的观念在普通民众中也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当外敌杀来,想到的只是自保,要么干脆就是投降。国家待我如牲畜,我又为何要真心待它呢?    郭淮听了司马懿的一番丑陋言语,却慨然愿意去救孙礼,即使再死三千也不足为惜。郭淮和司马懿相比,真是云泥之别。郭淮,倒是真正的汉子。一腔热血,不为别的,只为自己的光明磊落的的气节。    张郃尽管是一员名将,但是在司马懿眼里却只是颗棋子。大帐中其他将领为张郃痛哭,而司马懿却还在唠叨他那套“钓鱼”理论。在他眼里,没有人命,没有战斗期间结下的牢不可破友谊。有的只是成败,士气,鱼饵这些冷冰冰的东西。即便他为张郃将军抬棺,还是冰冷的。什么叫没有人性,这就叫没有人性。  
  第九十集    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总是这么疙疙瘩瘩,让人看得不舒服。《三国演义》里原本有个杨仪在和魏延对抗,现在没有了杨仪,魏延一股子邪火就全部落到诸葛亮的头上。不温不火,阴阳怪气,冷嘲热讽。搞得诸葛亮堂堂丞相,却是无可奈何。真是情何以堪呀。诸葛亮也是,人家魏延是堂堂上将军,你要用计,至少给人家一些明白话,你搞得云山雾罩的,让大家都成了工具而不是你的将士,这对你又有什么好处?人家魏延只是把别人不敢说的疑问说出来而已。你这样神神秘秘,到后来你病了,你死了,蜀军就像没了父亲的孩子,成不了大器。诸葛亮,你这是有责任的呀。    曹真完了,这个富有喜感的胖子真是丢尽了曹操家族的脸。仗着自己的血缘关系处处和司马懿为敌。但是因为没有真才实学,最终在和司马懿的争斗中落了下风。但是司马懿很清楚,封建王朝靠的不是什么真才实学,还就是你有没有血缘关系。曹真死了,曹假还会跑到他的头上,要改变这一切,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规则,让自己家族的血成为正统。中国为什么为战乱不休?实际上就是血缘之争,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血缘拥有世袭的特权。    如无我相助,你能够登大都督之位吗?诸葛亮对司马懿这样说。看来养寇自重是两人心知肚明的事情。    汝主阿斗愚蠢,莫非你比他更愚蠢?这是司马懿说的。所谓话糙理不糙,就是这个道理。不过孔明和司马懿不一样。孔明至少地位稳固,刘禅对他来说有没有都一样,他对皇帝没有异心,因为他在蜀国说一不二,没必要再找刘禅的麻烦。没必要对皇权产生怀疑;司马懿却是政治斗争的老手,腥风血雨里过来的,在争斗过程中心灰意冷,已有不臣之心,所以才会这样质问皇权。  
  简直搞笑,如果是宣传就大方承认宣传,如果是点评就公正点评,如果是蜜就说是蜜看我说得有没有道理。缺点评没有,笑点评一笑置之吧,荒腔走板是对历史的全新解读。。。都是话糙理不糙
  第九十一集    司马懿不是不想和孔明真刀真枪地打一仗,谁愿意做缩头乌龟?问题是打不赢呀。两人在两军阵前谈笑风生,司马懿最后斗阵,却是一败涂地。斗阵这个东西很是奇怪,什么生门死门,司马懿给将士讲解如何破阵很是教条,摆阵的人稍有改变,破阵的将士不就摸不着头脑了吗?真实的历史可能是没有什么所谓的阵法,可能更多的是相互配合,相互救援,多兵种协同作战。    破阵失败,司马懿愤怒了,穿着长袍就率先冲向蜀军阵营,你也太激动了吧。至少也穿个盔甲。否则乱箭一射,历史就要改写。呵呵,我们只能认为,司马懿完全气疯了。    司马懿利用李严实行反间计,说孔明和司马懿密约。刘禅的确没什么头脑,他说我原本就不想打,现在诸葛亮和司马懿密约停战,正合我意。李严见这个不能打动刘禅,就说这个国家到底谁是王?是陛下你还是诸葛亮?刘禅一听,立马就不乐意了。刘禅蠢是蠢,但是关系的谁是老大的问题,是丝毫也不让步的。看来权利面前,没有聪明人和蠢人,只有得到权力的人和维护权利的人。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李严孔明相互对质,这个时候的李严完全不是孔明的对手,自己的羽翼也不丰满,却急不可耐地跳出来要和丞相为敌,这不是自寻死路吗?李丰临阵倒戈,大义灭亲。所谓知子莫若父,可是李严连自己的儿子都认识不清,焉有不败的道理?看来要和人争斗,先要认清自己。否则,门都没有。    孔明和李严的交心酒,并没有说出什么让人记忆深刻的话来。孔明还是那一套,你不打魏国,魏国就来打你。李严对此并不认同,却没有说出反驳的话来。看来弱小蜀国,攻也不是,守就更难。纵然你英才盖世,也不能够挽救蜀国于水火。当时的蜀国的选择,除了战,就是亡。可悲就在这个地方。    
  无论帖子的好坏我都要顶,为的就是把新红楼这个不值一提的烂剧给顶下去。希望有和我一样的朋友效仿我见帖子就回,把烂剧给顶的石沉大海,怎么也找不到。
  作者:赤土暴龙 回复日期: 14:26:02 
    第三集        陈宫见曹操心狠手辣,有心杀曹,却最终因义弃之而去,只是把剑插在桌上以示曹操。生逢乱世,空有一腔热血,在权谋面前大谈忠义而不心狠手辣,陈宫注定是个悲剧人物。难怪曹操视剑而笑:要杀就杀,省得自己痛苦。话很现代,但是却是这个道理。真所谓话糙理不糙。      很想不通陈宫在要杀曹操的时候。曹操居然是醒的,而且居然想让陈宫杀。。。。  他在杀吕氏一家的时候就说了宁可我负天下人,勿要天下人负我。  他怎么会让陈宫杀他?  公元184年曹操于汉末黄巾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  既然曹操不想自杀,而且也不是没武力杀陈宫。那上面LZ说的话是个什么道理?能解释下?
  第九十二集    眨眼之间,就已经五出祁山了。刘禅对孔明还是很有深情。诸葛亮不在的时候,刘禅还是保持着一颗比较纯朴的本性的。诸葛亮是阿斗的义父,父亲常年在外,在家的孩子没人管教,就要学坏了。刘禅学坏的速度相比较那些“聪明孩子”要慢得很多。    这次一定能够成功。这句话,已经说了多次了。别说听者不相信。就连说话的孔明自己也不相信。    郑文诈降的情节。《三国演义》里是被孔明识破,《三国》里却变成了魏延贪功冒进。为了魏延的死,导演花了不少的心思。    孔明送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激司马懿出战。恰恰证明了他的黔驴技穷。在这次和司马懿的争斗中,孔明败了,败得彻彻底底。    粮道又断了,可怜的孔明一脸的悲苦。拿出木牛流马。还好,电视并没有表现这种神奇的科技到底是如何诡异。就是独轮车而已。我认为这是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木牛流马并没有解决蜀军的粮草问题。如果真得有那么神奇,孔明早就拿出来了。再者,科技发明不是空中楼阁,不会突然之间就有一个大的爆发。没有搞出怪力乱神,很好。    司马懿想要烧孔明仅有的粮草。司马昭却犹豫不决。觉得粮道坏了也有可能使孔明的诱敌之计。可怜的司马昭,被孔明的诱敌之计搞怕了,弄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第三集            陈宫见曹操心狠手辣,有心杀曹,却最终因义弃之而去,只是把剑插在桌上以示曹操。生逢乱世,空有一腔热血,在权谋面前大谈忠义而不心狠手辣,陈宫注定是个悲剧人物。难怪曹操视剑而笑:要杀就杀,省得自己痛苦。话很现代,但是却是这个道理。真所谓话糙理不糙。            很想不通陈宫在要杀曹操的时候。曹操居然是醒的,而且居然想让陈宫杀。。。。    他在杀吕氏一家的时候就说了宁可我负天下人,勿要天下人负我。    他怎么会让陈宫杀他?    公元184年曹操于汉末黄巾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    既然曹操不想自杀,而且也不是没武力杀陈宫。那上面LZ说的话是个什么道理?能解释下?  ====================================  《三国》早播完了,我之所以还在这儿写,是因为我的承诺还没有完成,否则要被人说是太监。说是合同工。    现在都不看三国了,你还在这儿谈论。好,你也挺执着的。    陈宫对曹操有救命之恩,曹操并不想杀陈宫。大家只是在那儿对峙而已曹操肯定不会让陈宫杀自己,浑身上下的肌肉绷得紧紧的。曹操静观其变,不杀,脸皮还没有完全撕破。你要杀,曹操肯定要反抗。对峙的戏剧张力才强呀。
  无论帖子的好坏我都要顶,为的就是把新红楼这个不值一提的烂剧给顶下去。希望有和我一样的朋友效仿我见帖子就回,把烂剧给顶的石沉大海,怎么也找不到。  ======================================  何必呢?何苦呢?  
  第九十三集    孔明真的老了,不仅仅是身体,更是心灵。他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王平一千人的劫粮上面。以往打仗的胜券在握,气定神闲,胜似闲庭信步不知在何处。这个时候看孔明,看得难过,看得揪心。或许这就是导演所要的,表现孔明这个悲剧英雄,失败的英雄。    导演一个劲地在表现司马懿的忍辱负重。这边孔明又打不赢,像个缩头乌龟;那边将士们一个劲地请战,像聒噪的乌鸦;还有连皇帝也不让你太平,接二连三地说你打了败仗,丢了粮草。皇帝也是奇怪的,死了万把人你不下旨责骂,丢了粮草你倒是要骂了,看来在你皇帝老儿的心目中,粮草比士兵的性命要更加重要。也对,草民草民,还不是“粮民”,皇帝怎么会看得上眼呢?饥荒的时候,这些草民还要成为食物呢。那叫做“菜人”。可怕,可怕。    上方谷火烧起来了。好火呀,比夷陵之火还好哇。孔明如是说。这是什么话?夷陵可是蜀军大败之地。刘备被火烧连营。你诸葛亮却说这个火好。好你个孔明,暗通东吴,希望刘备早死,你好夺取蜀汉大权。这就是铁证。呵呵,编剧,这句话有问题呀。    孔明是靠火攻起家的,最后一役还是用火,平时那么听话的火今天突然不听话了。后人说上方谷是一场无意的人工降雨。谷底低洼,火烧起来之后,热空气上升,同时带上去很多灰尘,空气湿度比较大,凝结成水珠掉了下来,就是一场大雨。孔明呀,所谓成也萧何败,你是成也火攻败也火攻。人生一贯如此,你还是要想开一点,不要吐血了。人家曹操,打了败仗,什么是没有;蜀国的刘备,打了败仗,就病死在白帝城,你这个上方谷之战,只能算是小胜,还不算是败仗,你就这样了。司马懿是你的老对手,但是并不是说没了司马懿你就可以把曹魏给灭了。你知道自己快死了,蜀汉不会是曹魏的对手,心也就急切了。急火攻心。    魏军被围在上方谷,唱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倒也悲壮。导演没有把司马懿表现成丧家之犬,反而说可以允许士兵投降。这倒是个妙笔。  
  第九十四集    诸葛亮最后吐血了,真的好悲壮,好可怜。这华丽丽的喷血,满足了观众最想要的嗜血的深层次的欲望。司马懿这种反派自杀没什么,流血也没什么。可是孔明、赵云流血了。大家的欲望就被彻底地激发出来了。导演,你真是理解我们观众想要什么,你太厉害了。孔明不是病死的,他是你导演把他弄死的。死得华丽,死得惨烈。    孔明把自己的志向托付给姜维,姜维没有办法,这位降将要报答丞相的知遇之恩,只能咬着牙关硬上。以前孔明伐魏,只是劳民伤财,还能确保不打败仗;到了姜维手里,不仅劳民伤财,还要打败仗。蜀国就迅速地衰弱下去。孔明你制定的伐魏国家方针,在你手上还能够不胜不败,可是到了别人手上,就不行了。你死了,这个国家战略方针也应该调整一下,你一定要姜维搞“两个凡是”,凡是我制定的战略不能够动;凡是我要你做的你不能够改;最终却是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马岱一直在魏延身边,两个人还是有兄弟之义的。这个孔明也知道。所以找马岱来。晓以大义,意思是只有我蜀汉,才能够帮你报曹操杀父之仇。在忠和义面前,马岱选择了前者。不过私下觉得,孔明这一招很危险。要是马岱早就和魏延一个鼻孔出气了呢?曹操已死,为马家报仇已经成为了虚渺的理想,你还拿这件事来激励马岱,成功率有多少?实在是很难预料。    魏延死在孔明的棺木前,真是鲜血淋漓。比起《三国演义》,电视剧的表现更加的阴暗。    所谓得人心者的天下,现在司马懿没有得到民心,但是却得到了军心。司马家族的时代,开始了。但同时也预示着,得军心的王朝势必不长久,势必动荡不安。    就剩下最后一集了。导演知道大家对没有英雄的时代没什么兴趣,乱七八糟的人名又搞不清楚,还是快点结束了吧。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火攻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