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一战二战吧和二战前后,美国的经济史有写论文的价值么

当前位置: >>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
分类号――密级一.――鬲』仑恭予缸史謦硕士学位论文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杨永锋导师姓名职称: 专业名称:奎:区题副熬握研究方向:一世昼史国匿羞丕史论文答辩日期:星QQ!玺墨旦学位授予Et搬J-――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 阅 人:二00七年六月 摘要二战爆发后,美国决策层就开始筹划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但在政策的制定 过程中,美国决策层内部分歧严重。以总统罗斯福和财政部官员组成的严厉派主张 严惩德国,而以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和国务院官员组成的宽容派主张对德国采取 温和的政策。为此,两派争论不休。罗斯福出于对德作战需要及实现战后美国领导 世界的蓝图均离不开苏联支持之考虑,对内力压宽容派,对外诱压英国,主张对德 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借以拉拢苏联。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和罗斯福的去世,美苏 战时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昔日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 治利益上的巨大差异和冲突,致使美苏关系逐渐恶化并最终导致冷战的兴起。随着 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变,美国决策者认为,战后美国最大的敌人是苏联而非德国,故 必须变削弱为复兴德国,借德国力量来遏制苏联。美国对德政策的调整损害了苏联 利益,引起了苏联的强烈不满和尖锐对抗。在冷战时代,美苏对地缘政治优势的争 夺成为冷战最根本的特征,而地处欧洲中心拥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德国便成为美苏争 夺的焦点。在冷战初期,美苏均奉行“零和”对策,在处置德国问题上亦不例外, 最终致使德国被分裂。关键词: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德国政策转变Ⅱ AbstractAfter the outbreak ofWorld WarⅡ,theUnited States began planning how todeal with failed Germany.But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decision making echelon in the United States had internal differences seriously.President Roosevelt,including ofofficialsHenrytheMinistryofFinance,hadtheideaofpunishing Germany,butStimson,includingtakeing toleranceSecretaryof the armyand State Departmentofficialhad the idea ofpolicy.Theyengaged in endless arguments.Considering the need ofanti―Germany and the blueprintleadedbyU.S.八RooseveltonNeeded the SovietUnion.So,he took severe punitive measuresGermanyandtolet the Soviet UnionSatisty.However,withbasisthe deathofRooseveltandwith the end of world warII,theofwartimecooperation betweenU.S.ASovietin theUnionwasnotexist.Deep-rooted distrust,great difference andcontlictideologicalandgeopolitical interests,causedthe ColdWar.With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situation,U.S.A the enemy is theSovietUnion,notGermany,sothey mustsupportGermanynotweakenit.The policytowardsGermanyeradamaged the interesls of themost fundamental is in theSoviet Union and let it dissatisfied.in the characteristic is the getting thecenterofCold War,theadvantageofgeopoliticals.Germany,whichofEurope,was focused on.In the early of theCold War,U.S.A andcausedSoviet Union into twotook“zero”policy,includingparts.policyofGermany,allGermanyKeywords:About World War lIU.S.AGermanyPolicy transitionHI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途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鲧塑z蜘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绪论二战爆发后不久,美国政府便开始筹划如何处置两次世界大战的肇始国――德国。 战时,罗斯福政府出于共同作战之需要和实现美国长远利益的考虑,在处置德国问题 上尚能与苏联弥和分歧。然而,战后随着美苏关系的恶化以及冷战的兴起,两国在处 置德国问题上冲突迭起,德国最终被一分为二。德国的分裂不仅是战后重大的国际事 件之一,而且也对整个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德国问题”便引起了学术 界的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者对此问题也进行 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其主要研究点为:对二战结束前后盟国处置德国政策演变历程 的阐述及德国被分裂原因的探析。以下就该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以述评. 一 盟国处置德国的政策1、对美国处置德国政策的论述 为了永久消除德国对战后世界和平的威胁,二战爆发初期,美国就开始筹划如何处 置战败后的德国。但在后来具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美国决策层分歧较大,形成了温 和派和强硬派。胡笑冰、黄庭月两位学者详细地论述了战时这两派之间的分歧和争论, 认为两派之争“决定性地影响到了美国对德政策的最终形成”,并分析了“美国对德政 策逐步经历了从温和到强硬转变”的原因:认为这种强硬政策一直持续到1947年,即 “JCSl779取代了JCSl067。才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德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郭尚 鑫对美国在二战结束前后“对德国的处置经历了从分割到占领再到重建的演变”过程 作了阐述,认为美国对德政策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本国的 实际利益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这也与“美国一贯注重实际利益的外交原则相当吻 合”。o刘娟也将战时和战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历程大致分为“从彻底击毁到全面 改造再到扶植重建”的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影响,即“战时,它捍卫了人类 和平;战后,它又影响了世界体系的安排”。o胡才珍、李洪山对战后初期美国在西占 区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军事化措施进行了论述,认为“美国对德国西占区的非军事化举 措既认真又严厉,但这绝非仅仅是美国对和平爱好的使然,它还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密 切相关”。o胡笑冰对战后初期美国在西占区实施“非纳粹化”政策的缘由、过程及影。胡笑冰、黄庭月:略论二战时期美国对德政策的形成问题川河南大学学报杜科舨2∞1年第6期. 毒郭尚鑫:论美国对战后德国的处置fJl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 。刘娟: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胡才珍、李洪山:浅论美国对德国西占区的非军事化举措【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D4年第5期?l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响作了探讨,认为在战后盟国对德国实行的一系列民主化的改造中,“最遭非议的就是 西方盟国对西占区的‘非纳粹化’.‘非纳粹化’是战后西德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 德国政治发展趋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2、对英、美、苏处置德国政策的论述 在战争前期,为了击败共同的敌人,英,美、苏三国尚能搁置分歧。然而,随着 战争临近结束,盟国内部矛盾逐渐凸现,从而影响了三国对德政策的制定。戴伟青从 英、美、苏在二战结束前后的联合和矛盾的角度出发,分析和阐明它们各自对德政策 的演变过程。o韩国衡就战时盟国对德处置中的军事占领和分割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 “军事占领和分割是两种在性质上不同的政策”;盟国最终放弃分割政策并非“在雅尔 塔会议上由于丘吉尔明确向苏联表示英国的反对分割德国”而致,“丘吉尔对分割德国 一直保持谨慎态度是另有图谋”。o曹国卿也对二战结束前后西方国家对德政策演变历 程作了阐述,并分析了每一阶段对德国政策不同的原因,认为截至雅尔塔会议,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德实行分割的严厉政策”,而“波茨坦协定已为整个德国经济和政 治的民主开辟了道路”,是“建立新德国的基础”,从德国战败到1947年西方国家对 德“采取了殖民地化,奴役和掠夺”的政策;从1947年到1950年,西方国家调整了 对德国的政策,在政治上采取分裂德国,在经济上“取消一切限制,有利于西德壮大 的扶植”政策。固陈乐民对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英、法、美、苏四国如何处置德国以及 德国被分裂的过程作了概述,认为“西方对战后德国问题的决策,是同苏联对抗的战 略方针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对苏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伟对苏联和西方 盟国在制定和实施分区占领德国方案上的合作和斗争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苏联和盟国 的分区占领孕育了最终导致德国分裂的因素,认为“德国的最终分裂,标志着东、西 欧两大国家集团基本定型”。。 二德国分裂的原因 1、赔偿政策分歧论 二战结束前后,赔偿问题是美、英、苏三大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争论的焦点之 一。汤季芳认为“在冷战这一总的背景下,‘德国问题’成了美、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 盾所在”.德国的分裂是由占领期间美、苏在一系列对德政策,“主要是赔偿政策上的中胡笑冰:籀国西占区“非纳粹化”初探川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o藏伟青:论二次大觇结柬前后英美对德政策的演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牡科版1985年第1期. o韩国衡:盟国对德处理中的军事占领和分割问题【JI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6期. o曹国卿:第二次世界犬战期间和战后西方国家的对德政策m史学月刊1981年第3期。 o陈乐民:战后德国1川西欧研究1984年第5期。 o吴伟:苏联与西方盟国在划分德国占领区问题上的合作与斗争一兼论对战后欧洲国家集团化的影响仞东欧中亚 研究1994年第2期。2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矛盾引起的”。由于“美国不惜冒分裂德国的风险坚持它的德国赔偿政策,最终导致德 国的被分裂”。omd,慧将二战结束前后德国赔偿政策的演进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政府 内讨论、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赔偿原则的确立、工业水平计划的签订与修改、赔偿政 策的执行”。认为“三大国从谋求一致的德国赔偿政策解决到分道扬镶的根本原因是在 制度上的差异”。o杨德利对战后英、美、苏、法四个占领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政策 以及争论作了阐述和分析,认为“不同的赔偿方式和赔偿数额形成了两个不尽相同的 赔偿区,从而也为德国后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分裂创造了条件”。o 2、美国应负责任论 林勇军探讨了美国战后对德政策和德国分裂的关系,认为“由于美国战后推行政 治上谋求霸权,经济上渗透扩张,意识形态上强烈反共的三位一体的对外政策,美苏 政治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统一德国的努力失败,终于造成德国的分裂”;“德国的分 裂就是美国这一政策在德国实行的结果”,所以,“美国对于德国的分裂不能不负主要 责任”.国潘其昌认为“德国的分裂是必然的”。因为当德国败局己定时,“后来成为主 宰德国命运的苏、美、英三国都己决心不再让一个统一的德国重新出现了”;战后,英、 美、苏在各自的占领区内推行不同的对德政策,使“德国的分裂已势所必然”;但“在 分裂德国的过程中,美国扮演了主谋角色的角色”。o3、国家利益冲突论于文对英、美、苏三国在战时举行的一系列外长和最高首脑会议上就如何处置“德 国问题”而达成的诸多协议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后,认为“战后德国问题产生的根源在 于这三个战时盟国在战胜共同敌人之后的全面利益冲突,正是因为这一冲突,德国这 个曾使英美与苏联结成联盟的黏合剂,在战后却成了它们互相对抗和角逐的舞台”。。 4、冷战兴起论 朱桂莲认为“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战后英、美、法和苏联在各自的 占领区内推行不同的政策导致德国最终被分裂。然而,“在这一多变复杂的分裂过程中, 许多人都有份,德国人本身承担了历史上的责任,但美国充当了分裂的主角,而英国积极 支持和协助美国,法国是美、英两国极不情愿的附和者,苏联则针锋相对地在自己占领区 范围内采取相应的行动”。o龚向前、吴友法认为战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之。汤季芳:美国的德国赔偿政策与德国的分裂川西欧研究1985年第3期. o田小慧:试析战后德国战败赔偿政策【川世界历史2005年第4期. o杨德利;关于德国的赔偿政策问题川德国研究1996年第1期。 o林勇军:美国对德政策和德国的分裂【Jl世界历史1983年第2期。 o潘其昌:德国分裂的由来【J1世界历史1986年第1期。 o于文:战后德国问题探源fJl南开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2期。 o朱桂莲:试析战后德国分裂的历史根源【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2期.3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间的战时盟友关系逐渐破裂最后导致冷战的爆发。由于德国在欧洲拥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促使“西方和苏联都想把其纳入自己的战略范围”,所以,“冷战的爆发使英法美西 方三国和苏联在战后‘德国问题’上分庭抗礼、各不相让。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吴 友法也认为“由于在战后大国合作逐渐走向分裂,并导致美苏之间爆发了冷战,‘德国 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冷战使德国的分区占领格局演变成德国的分裂局面”,“德 国的分裂,是大国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完全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林务 军认为“德国的分裂是西方和苏联之间冷战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又是冷战的直接 后果”。在冷战这种大的国际背景下,“德国的分裂实际上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结局,这种结局是由美、英、法、苏四国的对德政策所造成的”。鸭B其昌通过对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对德国处置的决议进行分析后得出:“德国的分裂并不是雅尔塔体制的 产物,而是背离雅尔塔体制进行冷战的产物,”“分区占领并不预示德国必然被分裂”, 而是“东、西方冷战改变了分区占领的原有含义,使之转化成为德国分裂的基点”。。也 有的学者以柏林墙的修建为论点阐述了战后德国被分裂的原因。吴友法论述了以美国 为首的西方盟国和苏联在柏林的激烈斗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两次“柏林危机”,认为“德 国的分裂首先起源于柏林的分裂,柏林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而柏林墙的建筑加深了德 国的分裂”。o张盛法对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后果作了论述,认为这场危机的 “最终结果并未阻止两个德国的分裂局面”,反而“强化了冷战的局面,加快了欧洲两 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高玉宽简介了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联、英、美学者以 及我国学者对德国分裂原因研究的成果后,另辟蹊径从分析美、苏“两种制度入手, 说明了德国分裂的必然性”。。三“德国问题”的相关专著论述在我国,就二战结束前后盟国处置德国问题的相关专著可谓风毛麟角,纵览学者著 述的战后国际关系史。、冷战史@、德国史。中大都将此问题在其著作的部分章节中予以。龚向前、吴友法:战后德国分裂探析m江汉论坛1989年,第2期。 o昊友法;战后美苏。冷战”与德国的分裂【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 o林务军;德国被占领时期历史的若干问题阴西欧研究1985年第4期。 o邹其昌:雅尔塔体制并非冷战体制一兼论德国分裂与雅尔塔体系的关系【Jl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9期. o吴友法:“柏林墙”与德国分裂和统一川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5期。 ?张盛法:再论1948年柏林危机:缘起与结果【Jl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5期。 o高玉宽:也论战后德国的分裂m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82第2期。 o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M】第6、7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方连庆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 ―1995年)》『M1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陈乐民,‘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年)'【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从牡鲁门到里根',【hIl上册,北京:世界知 识出版社,1993年。 o白建才,‘美苏冷战史)【Ml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刘金质,‘冷战史',I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社,2003年。时殷弘,‘美苏从合作到冷战》【M】华夏出版杜,1988年。 o丁建弘,‘德国通史》fMl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2年。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丁建弘.‘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4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略述,且重在叙述德国分裂的过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对“德国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足 之处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研究面比较窄,重宏观论述而轻微观分析.学者们对以美国 为首的战时盟国处置德国政策的阐述比较多,对美、英、苏三国决策层内部在处置德国 问题上的分歧及产生分歧的原因论述较少;对战后德国被分裂的原因论述较多,但重宏 观且有以点概全之嫌。而且学者们也忽视了研究战后“德国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即从英、法、美、苏四国对德国的处置中应得到那些经验和教训。鉴于此,笔者试图 以美国在二战结束前后对德政策的演变历程为基点,对上述研究不足之处作以弥补, 以期对学术界研究这一问题有所裨益。第一章战时美国对处置德国的构想一、战时美国对外主要战略目标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制定的国家战略目标是否切合实际,实现手段运用得是否 合理、高明与一国的兴衰成败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古代朴素的国家战略观的 出现还是近代成熟的战略学的最后完成,千百年来,“国家战略”备受政治家和学者们 的高度重视。如美国战略学研究先驱之一,爱德华?米德?厄尔认为:“战略是控制和 利用一个国家(或战略联盟)的种种资源,包括其武装力量的艺术,以求针对其实在、 潜在或纯粹假想的敌人来有效地促进或确保其至关紧要的利益”。o在1963年美国国防 部出版的《美国军事词典》一书中则将国家战略解释为:“国家战略是平时和战时使用 武装力量的同时,发展和运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以实现国际目标的艺术和 科学”。o总之,对“国家战略”这一术语做过类似的解释不胜枚举,透过这些纷繁芜 杂的表述,究其一国制定“国家战略”的实质:乃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护本国近 期或长远的利益。 二战后,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它的崛起有其深刻的原因。但战时罗斯福政府所成 功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战略与美国战后的成功崛起密不可分。战时,罗斯福政府所要实 现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二:其一、联合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打败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 取得战争胜利;其二、联合英国、扶助中国、拉拢苏联在战后建立以美国领导的、其 他几个大国紧密合作的战后国际秩序。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罗斯福可谓不遗余力。 二战全面爆发后,美国因远隔重洋且受到国内孤立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并未立即。【美】保罗?肯尼迪,‘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1页. 。吴春秋,‘大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5页?5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参战。但作为一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罗斯福密切注视着欧亚战场形势的变化,采取 渐进式的参战政策,逐步实现他在战时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二战爆发初期,面对法 国败亡,英国败退,德军席卷西欧之势,罗斯福在1940年12月29日发表了‘炉边谈 话》,表示要给予英国大力支持,并声称美国要“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1941年初, 罗斯福吁请并敦促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此法案事实上成为美国参战前走向战争 的最后一步。”o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租借法案》积极援助已参战的国家,另一方面 及时与英国磋商,协调两国对德政策。1941年在与英国协商后达成了‘ABC-1备忘录》, 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随着《租借法案》的实施和(ABC-I备忘录》的贯 彻,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大西洋防务的措施,其海军巡逻圈几乎扩大到北海和非洲 西海岸,美国实际上已处于同德国“不宣而战”的状态。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 后,美国直接参战.参战后,美国的首要战略目标就是要动用一切力量,尽快战胜敌 人。但这仅为罗斯福政府所追求的军事战略目标而已,它应当为美国的长远政治战略 目标服务,即罗斯福在战时积极筹划的美国领导战后世界的蓝图。 考虑到美国战后的实力以及吸取一战后国联失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以罗斯福 为首的美国决策层在二战爆发后初期,就积极筹划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蓝图。即通过 建立在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政治经济组织,重新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为此,在政治上, 罗斯福积极倡导建立包括美、苏、英、中四大国在内的联合国;经济上,建立战后世 界经济自由流通的货币和贸易组织。当然, 罗斯福深知,要实现美国战后领导世界的 蓝图离不开其他大国,尤其是苏联的支持。 随着战争的进行,苏联在战场上日益显示 出强大的力量,使罗斯福认识到苏联在战后世界舞台上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战后, 如没有苏联的合作,美国领导世界的蓝图将成泡影。所以,从美国参战到罗斯福去世, 罗斯福一直对苏联采取一种比较和解的政策。这从1945年4月11日,罗斯福在给丘吉 尔的一封信中就可看出:“我要将苏联问题尽量缩小,因为这些问题每天都会以某种形 式出现,不过总能平息。但是我们必须坚定,我们的做法迄今是正确的。”o 总之,在罗斯福看来,保持与苏联比较友好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美国在战后战略 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战时处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上,罗斯福大多都考虑到苏联的立 场并给予某种迁就。对此,从罗斯福在筹划处置战败后德国上所持的态度即可说明。 二、美国决策层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分歧 由于德国巨大的经济实力、重要的战略位置、深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其作为两次。【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年))【MJ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58页.。杨生茂.‘美国外交政镱史》(1775―1989)[Ml|B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84页。。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IM】上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杜.1993年,第33页。6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世界大战的肇始国这一事实,使德国成为欧洲的重心和均势的关键。如何处置战败后 的德国将关系到美国的根本利益和在战后世界上的地位。故二战爆发后,美国决策层 就开始积极筹划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战时,美国决策层内部在如何处置德国问题 上存在着所谓的“宽容”和“严厉”两派。由于两派对德国认识不同(尤其是对‘凡 尔赛和约》的看法),故在如何使德国和平化途径上分歧很大。宽容派认为:一战后战 胜国将苛刻的‘凡尔赛和约》强加给德国,这为以后希特勒的兴起和二战的爆发埋下 了种子。鉴于此,他们认为要防止德国重新走上侵略道路,在战后必须对德国进行改 造,改造的目的在于复兴而非削弱。严厉派认为德国人侵略成性,希特勒只不过是这 种民族性的集大成者,“凡尔赛和约之所以未能维护和平,不是因为它太严厉而是因为 它太宽容,而且此条约没有强制性。”o因此,战胜国必须吸取历史教训,彻底削弱德 国,剥夺它再次发动战争的潜力. 宽容派主要由以国务卿赫尔为首的国务院官员组成,并且得到了陆军部长亨利?史 汀生的支持。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个月,罗斯福即授权国务院负责制定战后对德计 划。为此,国务院于1942年成立了以赫尔为主席的战后问题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成 员认为对德政策的最根本目的是要避免德国再度成为战争的根源。o在经过一年多的讨 论后,于1943年2月底提出一个根据德国资源、生产力和人口的分布情况,将德国分 割为大体相等的三个国家的提案。在此基础上,7月27日,国务院正式提交了一份名 为《H一24德国:分割》的处置德国的报告。该报告提出要分散德国政权形式,实行非 中央集权化,但报告的结论明确表示倾向于德国的统一,不赞成肢解。。国务卿赫尔认 为:“强行分割对德国和我们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9月23日,国务院专家班子 又草拟了“关于德国政治改组备忘录”,以供赫尔出席这年10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三国 外长会议上参考。在外长会议上,赫尔根据该备忘录的内容向会议提交了以下原则方 案:1、规定了德国的投降原则;2、在停战期间,德国必须接受英、美、苏的军事占 领;3、解散国家社会党,清除纳粹分子;4、解除德国武装;5、实行政治结构改革, 建立一个有广泛基础的民主国家。o在经济上,国务院官员主张德国保留一定的经济能 力,反对严厉的赔偿政策。在1943年9月国务院发表的“对战后德国经济的控制”的 声明中明确指出,解决德国经济的根本方法是消除德国自给自足的战时经济,使之重oJohn H.backer,The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tly[M]Duke University Press,1978,P17. Carolyn Woods Eisenberge.Drawing the Line:The^merican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91944―1949[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16.”J0hn H.backef,The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M]DuIce University Press,1978,P2m21. …John H.backcr,The Decision to Divide Gennany|M]Duke University Press,1978.P22.o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8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l“一167页。7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新回到依赖市场和海外国家以及西欧资源的状态。国 从上述国务院筹划处置德国的政策来看,其态度是较温和的,他们优先考虑的是 战后德国及欧洲经济的复兴。然而,国务院的宽容政策遭到了以总统罗斯福为代表的 严厉派的质疑,尤其是导致了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的强烈干预。 在处置战败后德国问题上,罗斯福始终主张采取强硬措施。在1943年初英美召开 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提出战败后的德国必须接受无条件投降原则,这一原则 的确立为以后盟国军事占领德国奠定了基础。因罗斯福深信“德国是不可救药的军国 主义,这个国家必须被彻底地削弱以防止未来的侵略。”o为此,罗斯福赞成分割德国, 在德黑兰会议上正式提出将德国分割为七个部分:1、普鲁士地区,2、汉诺威及德国 西北部地区,3、萨克森和莱比锡地区,4、黑森省、达姆施达特、卡塞尔以及莱茵河 以南地区和维斯特法利亚的各旧城,5、巴伐利亚、巴敦、符腾堡。这五个部分中每一 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除此,还应将基尔运河地区和汉堡地区从德国分割出来交 由联合国家或四大国来管辖,鲁尔和萨尔省应置于联合国家或整个欧洲的托管机构的 监督之下。o此外,他还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严惩德国的思想。1943年,在白宫的一次 记者招待会上,罗斯福说:“我们不想伤害轴心国的普通老百姓。但是由于他们的罪行, 对他们的凶残暴虐的领袖,必须给予应有的惩罚。”o在与摩根索的一次谈话中,罗斯 福甚至提出,“我们必须对德国保持强硬,我的意见是说德国人民而不仅仅是纳粹分子。 我们要么不得不阉割掉德国人民,要么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来处置他们,使他们不能 再繁殖想要继续走他们过去走过的路的人。”。 随着英美联军在西线节节胜利,即将攻入德国之际,而美国内部在如何处置德国 问题上还争论不休,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统一的指示。在此情况下,美国远征军最高司 令部的德国处以国务院制定的原则为参考,编写了~本<军政府手册》。罗斯福审阅了 手册后,批评手册起草者对德国人手太软。在他给史汀生的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中,罗 斯福说;“这本所谓的手册很坏,这本手册给我这样一种印象,德国正像荷兰或比利时 一样,将得到复兴,德国人会尽快地建立起他们战前的庄园。最重要的是,德国的每oCarolyn骱ods Eisenberge.DrawingtheLine:The American Decisionto Divide Germany:1944-1949蚀]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18--20.。Carolyn WoodsEisenberge。Drawingthe Line:TheAmerican DecisiontoDivide Germany:1944―1949[M]Cambr/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18--20.o【苏】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M1北京;三联书店,1971年,第120页。 o【英】麦克尔?鲍尔弗、约翰?梅尔,‘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1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年,第22页。o【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镱;1932―1945年'【MHB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70页.8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个人应当认识到德国这次是战败国。……无论对整体或个人来说,他们必须牢记他们 是战败国这一事实,从而使他们再也不敢发动任何新的战争。”“在这里以及在英国, 很多人认为,整个德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发生的一切事情不负任何责任,只有 几个纳粹头子应当负责。不幸的是,这不符合事实。全体德国人民一定会使他们懂得: 整个国家都曾经参与这场无法无天的阴谋,反对现代文明社会的行为准则。”毋并要求 史汀生立即收回这个手册。正是在罗斯福的鼓励下,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才有机会 插手德国事务。“为了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43年,在摩根索的主持下制定 了一套极其严厉的处置德国的方案,即“摩根索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为:肢解德 国,根除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经济潜力,彻底摧毁其工业基础使之成为一个农牧业国 家;进行大规模的赔偿,军事占领当局不采取任何旨在维护或加强德国经济的措施。o 摩根索指示财政部官员在草拟计划时要尽量严厉。他说:“德国人民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我才不管呢……我要拆毁每座矿井,拆毁每个工厂……钢厂,煤矿,一切的一切,统 统的关闭。”o 对于摩根索计划,罗斯福是赞成的。在1944年9月中旬举行的英、美第二次魁北 克会议上,罗斯福撇开国务卿赫尔和陆军部长史汀生,?却邀请摩根索陪同出席会议, 并在会议上大力向丘吉尔兜售摩根索计划。起初,该计划遭到了丘吉尔的激烈反对, 后在罗斯福和摩根索的劝压之下,丘吉尔勉强同意了该计划,并最终草拟了以摩根索 计划为蓝本的处置德国计划的备忘录。然而,当罗斯福回国后,该备忘录一经泄漏, 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赫尔和史汀生的强烈反对以及舆论界的猛烈抨击。尤其一 些舆论认为,魁北克会议使得德国人坚定了抵抗的决心,重整了西线的军队,从而使 得盟军在西线的进攻受阻并正在遭受重大灾难。回这些舆论对当时正在追求第四届连任 的罗斯福来说极为不利。面对强大的压力,罗斯福不得不后退。在给赫尔的一封信中 写道;“没有人想要使德国变成一个完全的农业国”。他还告诉史汀生“亨利?摩根索 犯了一个大错误”,“并保证无意把德国变成一个农业国,他希望制定一个高度道德的 计划而不会被任何仇恨所侵蚀。”oo【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年)'【明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70--671页。 o时殷弘,‘美苏从合作到冷战》【M】北京:华夏出版杜,1988年,第83页. o【英】麦克尔?鲍尔弗、约翰?梅尔,‘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p田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年,第84页.oCarolynWoods Eisenberge.Drawing theLine:n地^merican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1944―1949[M]Cambridge University Prcss,1996,p45.oCarolyn Woods Eisenberge.Drawing the Line:The^merican DecisiontoDivide Germany:1944―1949[g]Cambridge Univcrsity Press,1996,p45-46.9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尽管如此,就其内心来讲,罗斯福对德强硬态度仍未改变,并坚信德国人永远具 有侵略性。因此,当国务院受其表态鼓舞,企图重新提出考虑德国经济恢复可能的方 案时,遭到了罗斯福的拒绝。1944年10月20日,罗斯福在给赫尔的一封信中说:“我 不喜欢为一个我们还未占领的国家制定详细的计划。”o正是由于来自罗斯福的支持, 在美国制定对德政策中,以摩根索为首的强硬派才占了上风,这集中体现在“参谋长 联席会议1067号指令”中,即JCSl067。 JCSl067是由国务院、陆军部和财政部代表共同制定的临时性指令,它是一个妥协 的产物。考虑到财政部,尤其是总统罗斯福的强硬态度,陆军部在制定该方案时,主 要采纳了摩根索计划。JCSl067指令明确指出:“军政府对德国的占领必须使德国人确 信,德国所进行的残暴战争和纳粹的疯狂的抵抗,已经毁灭了德国的经济并使混乱和 困厄不可避免;德国人对他们自作自受的事不能逃避责任”,“同盟国的主要占领目标 就是要防止德国今后再度变为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步骤就是消灭 一切形式的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继续对德国准备战争的力量加以控制,以及准备最 后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德国的政治生活。”o从该指令的内容可以看出,摩根索计划的 影响是很明显的。故摩根索对JCSl067指令非常满意。他说:“这些文件是迄今我所能 希望得到的最好文件,我要说它是如此的令我满意,以至于我不会再争辩什么了。”西 JCSl067原本是准备提交给参谋长联席会议作为盟军共同的占领政策,但由于这一 指令遭到了英国的反对,因而它仅成为战后初期指导美军在德国政策的指令性文件。 它完成于1944年9月23日,并于次年4月送交艾森豪威尔,5月由新任总统杜鲁门签署生效。纵观上述美国决策层在战时筹划对德政策时,均认识到在战后必须要彻底消除德 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在这一点上,美国决策层内部不论是宽容派还是严厉派均无异 议,分歧的焦点在于如何消除这一隐患。在宽容派看来,通过严惩德国使其遭受战争 苦难,可以使德国人认识到通过战争他们不可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然而,一战后 的经历,使宽容派认为“以暴以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这不仅会极大地伤 害德国人的民族感情,从而造成德国人新的仇恨,而这恰恰是纳粹主义兴起的一个重 要原因。另一方面,宽容派考虑到遭受战争重创的欧洲必须重建,而欧洲的重建离不 开德国的资源和工业。如彻底削弱德国将导致欧洲一些国家主要资源的丧失,而德国。【美】威廉?哈代?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一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年)',下册【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第754页.。【美】乔治?慧勒,‘美国对德国政策(1945--1950年)'[M"B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第12页?oCarolyn WoodsEisenberge。Drawing theLine:The American DecisiontoDivide Germany:1944―1949[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68.10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也将成为一个负担,从而阻碍欧洲经济的复兴。正是吸取一战后盟国处置德国的历史 教训和考虑到战后欧洲的复兴,宽容派在战时筹划对德国政策时比较温和。 而严厉派在消除德国对未来和平威胁时所主张的措施与宽容派相比可谓大相径 庭。他们认为,德国入侵略成性,只有彻底削弱才能根除德国对未来世界和平的威胁。 战时,在两派力量的较量中,严厉派占了上风。其中摩根索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犹太 背景无疑对他提出苛刻的对德计划起了一定的影响。正如罗斯福在魁北克会议之后对 史汀生所说:“作为一个犹太人的摩根索不适于制定对德政策。”回当然,严厉派之所以 占据上风是得到了罗斯福的支持。罗斯福主张严惩德国不仅是出于对德国人侵略成性 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考虑到苏联对德国的态度。在二战中苏联是抗击德国的主要力量 且遭受损失最大,故苏联主张严惩德国。所以罗斯福在制定对德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苏 联的立场。因为从短期来考虑,到1944年德国法西斯的败亡已成定局,欧战结束后, 对日作战迫在眉睫。美国高层及军方均认为:“有了俄国作为对日作战的一个盟国,这 场战争将比没有俄国参加而能在更短时间内,以更少的人力和物力的代价来结束。要 是太平洋战争在进行时,而俄国方面的态度不甚友好或消极的话,那么困难将大为增 加,而且作战行动也可能遭遇失败。”o从长远来看,罗斯福考虑到“俄国在这场战争 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德国战败后,欧洲将没有力量可与它的巨大军事力量相抗衡”。 战后,苏联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世界上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实现战后美国领导世 界的梦想,要确保战后世界的长久和平,这一切都绝对离不开苏联的合作。故罗斯福 考虑到,如果对德国实行比较宽容的政策将可能激怒斯大林,从而导致美、苏战时同 盟关系的破裂进而使美、苏战后合作将无法实现,这也是战时罗斯福主张严惩德国的 重要原因。 三、美国在德国问题上与盟国的共识与分歧 战时,美国政府在筹划处置德国问题上不仅内部分歧严重,而且与英、苏盟国也 是共识与分歧并存。 面对德国这个共同的敌人,消灭其军国主义、纳粹主义和解除武装是英、美、苏 三国对德作战的共同宗旨之一。关于如何处置德国,三国亦达成了共识――分割德国。 在1943年lO月召开的莫斯科外长会议上,英、美、苏三国外长就分割德国进行了首 次共同讨论。当时,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战后由英、美、苏三大国军队占领德国并。Carolyn Woods Eisenberge,Drawing the Line:The American DecisiontoDivide Germany:1944―1949[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45. 。【美】罗伯特?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二次大战时期白宫实录)Ttt丹[M】北京:商务印书馆t 1980年,第 388页。11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簟的演变对其进行管制。他说,美国在“高层范围内,曾倾向于肢解德国,但在继续研究这个 问题时,暂时压倒这种倾向而占上风的是观望态度。”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希望把德国 划分成几个独立的国家。”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则一方面表示,苏联“在这个问题的研 究上有点落后”,另一方面又说“我们不认为应排除这些措施”。①尽管三国外长在原则 上达成了分割德国的共识,但像这种重大问题最终还得由本国最高决策者来决定。 在德黑兰会议上,英、苏、美三国首脑就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进行首次共同商 讨时,罗斯福提出分割德国的计划.对此,丘吉尔表示赞同,并进一步提出要分两步 来完成:“第一步把普鲁士从德国其余部分孤立出来,第二步是把德国南部诸省一巴伐 利亚、巴登、符腾堡、帕拉蒂纳特包括从萨尔到萨克森分割开。”对罗斯福提出的分割 计划,斯大林也表示同意,他说“既然决定分解德国,就不应该成立新的联邦。”。 英、美、苏三国首脑之所以在分割德国上较易达成共识。一方面,出于对德国法 西斯残暴行为的痛恨,正如丘吉尔所说“不应忘记,我们当时在与纳粹强大的力量进 行殊死搏斗。我们心中都有盟国之间热烈的伙伴感情,而急于向我们共同的敌人报仇 的心理支配了我们的思想”。o另一方面,分割计划则意味着彻底削弱德国,这对在短 短数十年间两次遭到德国侵略的苏联来说,较易接受。防止德国战后重新崛起,再度 侵略苏联,在斯大林看来,这是保证战后苏联安全的重大战略之一。回在雅尔塔会议上, 三国首脑就分割德国再次进行了磋商,但无果而终。因为此时,德国败局已定,三国 考虑到战后欧洲形势己不愿分割德国,而且在此次会议召开前夕,英、美就长期以来 关于划分占领区的争论已平息。实际上分区占领政策已取代了分割计划。 英、美、苏三国首脑虽就分割德国在原则上达成了共识,但在分割的方式上则存 在着严重的分歧。此分歧主要存在于英、美之间。斯大林出于战后确保苏联安全的需 要,赞同罗斯福提出的通过分割而彻底削弱德国的主张。但丘吉尔从维持欧洲均势的 传统立场出发,不愿过分削弱德国。在德黑兰会议上,当罗斯福提出分割德国的计划 时,丘吉尔原则上虽表赞同,但别有用心地提出把德国南部诸省并入一个多瑙河联邦, 以便日后英国能对其施加影响来平衡战后苏联在欧洲的势力。在第二次魁北克会议上, 当丘吉尔得知摩根索提出的严惩德国的计划内容后,起先对之发动了猛烈的抨击,认啦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8卷【Ml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05--208页. o【苏】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M】北京:三联书店,1971年,第120 ―121页。 o转引龚向前、吴友法:战后德国分裂探析【J】江汉论坛1989年,第2期,第62页。 o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向罗斯福表达了对战后德国重新崛起的极大担忧,这也是斯大林同意罗斯福提出分割德国 方案的主要原因。参看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Ml北京:三联书店, 1971年,第71--72页.12 杨永锋二战结柬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为该计划“要把他自己同一具德国僵尸栓在一起。”国后在罗斯福和摩根索的诱压回之下 才勉强同意。丘吉尔的同意可谓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深知经过二战的巨大破坏,英 国昔日的实力已损耗殆尽,战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将有求于美国。正如丘吉尔在其回忆录中所写,最初他“强烈地反对”美国的对德计划。“但是,总统和摩根索先生――我们有许多要求助于他――坚持不让,最后我们只得同意给予考虑。”。在雅尔塔会议 上,当罗斯福重提分割德国的计划时,丘吉尔又故伎重演,一方面表示原则上同意, 另一方面又以“我们正在处理的事情关系到八千万人的命运,只用八十分钟来进行考 虑是不够的”回为由予以拒绝。 战时,英、美在处置德国问题上另一重大分歧是分配占领区。对德国实行分区占 领,最初是由英国人提出的。1943年夏,以英国副首相艾德礼为首的一个负责战后处 置德国问题的委员会提出一项建议:“为了有效的解除德国的武装,应把德国全部占领; 应该把同盟国的兵力分布在大小约略相等的三个主要区域,即英军在西北区域,美军 在南部和西南部区域,俄国则在东部区域;柏林应该单独成为一个共管的地区,由三 个主要盟国分割占领其一部分。”o该建议被英国最高当局所采纳,并告知美国。在莫 斯科外长会议上,三国外长对英国提出的分区占领方案进行了初步讨论后,转交欧洲 咨询委员会去具体审议。此后,英国根据艾德礼委员会的报告,在1944年1月正式向 欧洲咨询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在德国划分占领区的建议。即以1937年德国的疆界为准, 把德国分为三个占领区:苏联占领东部,英国占领西北部,美国占领萨尔和西南部。 柏林由四国共同占领。@对英国提出的分区占领计划,苏联表示同意,但美国却提出了 异议,认为苏占区面积太大,又以美国占领西南部“可能使美国卷入巴尔干事务”。为 由,要求与英占区进行对调。此后,英、美两国就德国西部两个占领区的分配问题进 行了长期的争论,直到1944年第二次魁北克会议上才有了转机。在此次会议上,英国 答应把不来梅和不来梅港划归美国占领区后,罗斯福才最后同意了英国提出的分区占 领方案。罗斯福突然转变立场,同意了英国关于分区占领方案的原因有二:第一、英 国占领区包括鲁尔重工业区在内的西北区将会加强英国在欧洲的地位。罗斯福在与海∞【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年))【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73页. o Barton.J.Bemstein,Politics and Poiieies of Administratnn【M】Quadrangle Books,Inc,Chicathe伽man-go,1970。P115.(一方面,罗斯福和摩根索坚决不妥协;另一方面,摩根索答应战后给英国贷款60亿美元使丘 吉尔最终同意了摩根索计划). o【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M1海南:南方出版杜。7.003年,第146页。 o【英l麦克尔?鲍尔弗、约翰?梅尔,‘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I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杜, 1980年,第37页。 o【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M1海南:南方出版社,2003年,第744页。 o战后世界历史长编委员会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年【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39页? 毋战后世界历史长编委员会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1945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40页。13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军上将李海的谈话中说:“在同丘吉尔首相经过冗长乏味的争论之后,他接受了英国的 意见,即德国西北部对于我们的朋友和盟国英国的将来比对美国更有价值。”第二、在 此会议上丘吉尔最终接受了摩根索计划。国尽管美国在原则上已同意了英国提出的分区 占领计划。但有关占领区分配的一些细节问题仍悬而未决。故全部有关占领区的协定 迟迟得不到美国当局的正式批准。直到1945年2月初,在马耳他召开的英、美预备会 议上,面对苏军即将攻入德国之势,美国最终同意了占领区划分,并于1945年2月6 日正式批准了占领区协定。英、美有关占领区的分配之争最终结束。 除了上述在德国问题上与英国产生纷争外,战时美国(主要是杜鲁门继任总统后) 在德国赔偿问题上与苏联也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处于文章结构考虑,关于此问题,将 在后文予以详述)。但从整体来看,罗斯福在战时主张严惩德国。为此,罗斯福对内力 压宽容派,对外诱压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想借此来拉拢苏联,搞好美苏关系,以期能 使他为美国筹划的战后领导世界的蓝图得以顺利实现。正如后来美国驻德军政府顾问 墨菲回忆所说:“他(指罗斯福)对美苏之间能达成永久谅解充满信心。他着重告诫我 要记住,我们战后首要目标是美苏合作,没有它世界和平是不可能的.德国将是这种 合作的证明所在”。o然而,随着战后美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逐 渐调整了对苏政策,也改变了对德政策。第二章战后美国对德政策一、美国对德国的战略目标和设想 (一)、复兴德国以遏制苏联 美国对德国政策的转变与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与冷战的兴起有直接的关 系。随着罗斯福的去世和二战的结束,美、苏战时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昔日大同盟 下所掩盖的矛盾日益凸现。杜鲁门政府逐渐抛弃了罗斯福在战时所推行的对苏比较和 解的政策,转而实行一种对抗性政策。这种对抗性政策加速了美苏关系的全面恶化及 冷战的兴起。冷战的爆发使美苏合作处理战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前景变得日益渺茫, 甚至成为不可能。战后,从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最终处理的结果来看都深深打上了美 苏冷战的烙印。这一点i在战后对德国问题的处理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病逝,杜鲁门继任总统。杜鲁门继任总统之初,对外交 事务还很陌生,缺乏和苏联打交道的经验,所以几乎全部留用了罗斯福的幕僚。而且,o【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74页。 。转引林勇军:美国对德政策和德国的分裂【Jl世界历史。1983年第2期,第“页。14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此时欧战虽将结束,但在亚洲太平洋战场上对日本法西斯最后一击还有待完成。杜鲁 门政府指望美国在完成这最后一击时,苏联能有所帮助,以减少美军的伤亡。对此, 杜鲁门在其回忆录中做了很清楚的表白,“我去波茨坦……最迫切的是要得到斯大林个 人重申俄国参加对日作战的决心,这是我们军事领袖最急于要得到的一件事”。回此外, 即将结束的战争使美国的实力跃至世晃之巅,美国领导人踌躇满志,认为凭借美国强 大的实力,以战后贷款和德国赔偿为要挟,可以迫使苏联在德国问题上就范。杜鲁门 说:“俄国需要我们总比我们需要他们的地方多”。o因此,在杜鲁门继任总统之初,美 国并未放弃与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继续合作。然而美苏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随着美 国对苏联扩张的担忧和冷战的兴起而逐渐消失。1945年6月27日,国务院呈递给杜鲁 门一份“关于国际共产主义问题”的备忘录,以供杜鲁门在出席波茨坦会议时参考。 该备忘录认为战后欧洲的状况将有利于共产主义的传播,建议美国政府应及时采取相 应的对策。o在美军进驻德国后,美国驻德国军政府副军事长官刘易斯?克莱就多次向 华盛顿报告德国经济状况,要求放松对德经济管制。美国政府分析了克莱报告后认为: 德国战后经济混乱可能引起革命,这将有利于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 面对上述分析,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已将德国问题更多地纳入到战后欧洲经济 复兴和防范苏联扩张的战略中去考虑,决定“战败国的赔偿政策旨在增强这些地区的 力量,尽力使它们不落入苏联势力范围之内。”@故在此次会议上,美国坚持其处置德 国的经济和赔偿政策。即经济上,“在占领期间,应视德国为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 在赔偿上,坚持“分区赔偿”和“优先偿付”原则。。美国之所以坚持上述原则,一方 面德国的赔偿将直接关系到德国乃至欧洲的复兴;另一方面是想把战后德国的经济发 展纳入自己的“多边主义”经济体系中。因为,战后只有美国有能力帮助德国的经济 复兴。美国可以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对整个德国的政治发展施加决定性的影响,从而 按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德国的未来。所以,美国决意使“波茨坦协议能对JCSl067指示 做出重大修改”。o因此时,美国已认定战后的对手是苏联而非德国,故在波茨坦会议 上,美国对德政策逐步从肢解和严惩转向扶植与恢复。。【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MJ北京:三联书店,1974年,第348页.o【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MHb京;三联书店,1974年.第61页。’刘同舜,r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49美国战略决策资料选编》【M】上海:复且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32―34页。o刘同舜,r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49美国战略决策资料选编'【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0页。 。【苏l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M】北京:兰联书店。1971年,第509--514页。 。JohnGimbel,neAmerican Occupation of Germany:Politics and the Militalv,1945―1949[蜩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68,P2.15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镱的演变早在战时,美国一些决策者就认为:战后苏联将在欧洲处于占“优势的地位”,进 而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经过二战的洗礼,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苏联强大的实力在踌躇满志的美国决策人眼中成为其实现霸权的巨大障碍。随着战争 的结束,两国昔日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利益上的巨大差异 和冲突,尤其是美国在二战后全球扩张的大战略与苏联以保障国家安全为中心的大战 略发生了尖锐冲突,致使美苏在处理战后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矛盾迭起,最终引发了冷战。o在冷战时代,地处欧洲中心的德国成为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前沿阵地。因为美国 决策者认为“在意识形态战争中整个西欧地区在战略上对美国是至关重要的。”而“在 西欧地区中具有最大军事潜力的国家是德国。……西欧其余国家倘若没有德国的协助, 是顶不住这个对手的(指苏联,笔者注)”。所以“唯有一个复兴的德国站在西方盟国 一边战斗,才有可能挫败我们的意识形态对手。……因而,从美国安全角度看,德国 的经济复兴至关重要”.为此,“西方民主国家唯有大力改变其对德经济政策,才能赢 得这场斗争的胜利。而且,德国唯有在经济上复兴,才能有助于欧洲复兴,并成为西 方抵制其意识形态对手的一个盟国”。o所以,战后初期,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需要从 经济上复兴德国。 (二)、经济上统一德国并纳入西方阵营 由于战争及希特勒实行“焦土政策”的严重破坏,战败后的德国,政局混乱、经 济崩溃、庐舍为墟。德国的主要工业城市在英美轰炸机的持续空袭下几乎成为废墟。 1945年5月3日一位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描述了当时柏林的状况: “柏林什么也没有剩下。没有住宅、没有商店、没有运输、没有政府建筑物。纳粹 留给柏林公民的遗产仅是一些残垣断壁。……柏林如今仅仅是一个碎砖破瓦堆积如山 的地理位置”。毋德国其他城市和柏林的损毁亦相当。昔日曾为欧洲最大工业中心一鲁尔的破坏情况更为严重。由于工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致使食品和其他消费品极端匮乏,而食 品匮乏又造成人们营养不良,疾病蔓延、死亡率上升。除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外,o关于冷战的起源,中外学者可谓见仁见智.在美国有传统派、修正派、后修正派和新后修正派之分。我国学者的 观点大致可分四类:冷战是由美国发动的;冷战是一个双向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 动的或仅是由美国的政策和措施引起的;英国对冷战爆发的促进作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参看刘金质著 述的‘冷战史,lMHE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附录一:“关于冷战起源的争论”,第1540一1571页。白 建才、田华,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讲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白建才,近年来美国的冷战史研 究m世界历史,2002年第2期。 o刘同舜,r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49美国战略决策资料选编》【Ml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76―77页。罾丁建弘。‘德国通史》【硐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59页.16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交通运输系统亦陷于瘫痪,银行金融体系的崩溃使货币贬值,黑市猖獗以及带来的财 政紊乱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的极大混乱。 造成战后初期德国经济混乱和人民生活痛苦的另一原因是人口大规模的迁移。德 国战败时的人口约6600万,但随着德国的投降,盟军从纳粹集中营和劳动营中解放出 来近800万关押的外国人.此外,还有近800万外国占领军。这样,在德国的非德意 志人超过了1500万。o但最大的人潮还是来自东部失去家园的德国难民,他们有的是 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波兰强行迁居或驱逐出来的,大部 分是从并入波兰和苏联的原德国领土上逃出或被驱逐出或强行迁居异地的。这些逃亡 德国西占区的难民既无住宅又无财产,更加重了本地居民的负担.面对德国战后如此 破败之景象,美国决策层认为,德国经济混乱不仅给美国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据 美国前总统胡佛实地调查后估计,到1948年7月,美英两国为救济德国人所需支出的 费用高达9.5亿美元o),而且将影响整个西欧经济的复兴。从历史上看,德国经济与 西欧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德国丰富的煤铁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共产主义的孳生和蔓延提供了沃土。为此必须改变对德政策――复兴德国经济。要实现德国经济的复兴,必须打破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界限,视德国为一个统一整体,否则复兴德国将 成泡影。鉴于此,美国军政府便以波茨坦协定;“在占领期间,应视德国为一个统一的 经济整体”为据,主张四个占领区先实行“经济统一”。以便在工农业及人力资源上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1946年5月26日,克莱在给美国国务院一份名为“全面评论德 国问题”的报告中对军政府提出经济上统一德国的原因做了明确的回答。他说:“德国 问题的解决要取得进一步进展,就要牢固确立波茨坦同意的经济统一概念”。为此,克 莱认为要实现德国经济复兴,必须按照波茨坦协定中的规定,在政治上建立起运输、 交通和工业等中央机构,在经济上制定统一的进出、口计划。但克莱的提议遭到了苏、 法的激烈反对而难以实现。在随后举行的四国巴黎外长会议上就克莱的提议讨论无果 时,5月3日,克莱在柏林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上突然宣布,“除了先前已预支作为 赔偿的工厂外,将不再从美占区提供一切赔偿”.@美国这一突然举措无非是想借赔偿 问题向苏联施加压力,这当然遭到了苏联的强烈反对。 美国主张先从经济统一入手来复兴德国。因为美国担心政治统一后的德国会落入 苏联之手,故谋求先把德国作为一个经济整体来看待,即先“经济统一”,即使不能保 证完全的统一,也要尽可能最大的统一。随着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也改变了对。丁建弘,‘德国通史》【Ml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95―396页?。刘同舜,r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49美国战略决策资料选编)【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7页。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委员会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6年【M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63页?17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德国的政策。在巴黎外长会议第二阶段进行期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表了对德国政 策声明――“关于德国命运与对德和约问题的声明”。在声明中,苏联提出:“我们的 任务并不要消灭德国,而是要把它改造成为一个民主与爱好和平的国家,这个国家除 了农业之外,还应该拥有自己的工业和对外贸易”。o但复兴的步骤则与美国提出的“经 济统一”正好相反,苏联强调必须首先建立全德中央政府,从政治上统一德国。针对 莫洛托夫的声明,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发表了针锋相对的声明,再次强调“美国政府 认为德国的经济复兴对于欧洲的经济复兴是必要的”,重申了统一德国经济的主张。随 之,美国开始和英国积极协商合并英美占领区,使美国提出的经济统一主张迈出了实 质性的一步。马歇尔计划出台后,“德国的最后分裂,终于不可避免,”o美国决定大力 扶植西占区,以便“将德国西占区经济同西欧经济交织在一起,以致一方面将西部德 国的巨大潜力动员起来加强西方,另一方面使一个复兴了的德国因为被包容(先是经 济上,然后在政治和军事上)而真正脱弃传统的极端民族主义,不致再度成为西方的 灾祸。”。 美、苏在德国统一方式上的立场尖锐对立而无法调和。这也决定了1947年3月和 11月,在莫斯科和伦敦召开的外长会议必然失败的结果。“伦敦外长会议是一个分水 岭”,在此次会议失败以后,“美国已不盼望一个统一的德国”回。此后,美国为了实现 对德国的战略目标,在西占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步步将德国引向分裂。 二、美国对西占区的改造(一)、非纳粹化“非纳粹化”是战后美国对德国改造的重要举措之一。在1944年4月28臼颁布的 英、美参谋长联合会议第551号指令中,首次将“非纳粹化”作为一项正式政策提出。 随后在1944年9月23日,由美国国务院、陆军部、财政部代表共同制定的“参谋长 联席会议1067号指令”中,对非纳粹化政策做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 3CSl067号指令第一部分第六款明确指出:“取缔~切法西斯团体或组织,所有纳 粹主义或军国主义的积极支持者以及所有其他对盟国目的抱有敌意者,都要撤销公职, 都不得在半官方及私人企业或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指令还对名义上参与者与积极支 持者做了详细的说明。”口哪‘欧洲安全与德国问题文件汇编)(1945-1953)第一集[Ml=lt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第27--31页.o陈乐民,‘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年)》【Ml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42页. ?牛军主编,‘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Ml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页。9John Gimbei,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Germany:Politics and the University Press,1968,P194.Military,1945―1949[明StanfordoI英】麦克尔?鲍尔弗、约翰?梅尔,‘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q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年,第”6―”7页.18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非纳粹化政策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取得了共识,并在会议结束后签署的协定 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雅尔塔会议明确宣布“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是消除德国的 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从此永远不能破坏世界和平。我们决心……公正、迅 速地惩处一切战争罪犯并对德寇造成的破坏索取实物赔偿;废除纳粹党、纳粹的法律、 组织与机关;从德国人民的公共机关、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消除一切纳粹主义与军 国主义的影响。”回波茨坦公报进一步将处置德国的政策明确为著名的“四化”,即“非 军事化”、“非纳粹化”,“非工业化”和“民主化”。o 根据波茨坦协议,“非军事化”主要指解除德国全部武装。其实,在战争结束时, 纳粹德国在盟军打击下已土崩瓦解(德军被俘约250万,阵亡约210万,失踪约290 万@)所以,非军事化“实际上就成了既成事实:一个曾经称雄世界的强大的军事力量 已被摧毁的所剩无几了”。o故只有“非纳粹化”、“非工业化”和“民主化”在战后 德国的重建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贯彻执行。 美军进驻美占区后,为了使“占领任务的完成不受到威胁”,田立即开始实施非纳 粹化政策。其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盟军进驻德国到1946年3月‘解脱法》的颁布。在此阶段,英、美采 取的措施主要有=。首先,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开列出有嫌疑的组织名单,并把这 些组织中各种不同职务的人员分为三类:“必须下令逮捕“、“必须撤职”、“是否撤职 尚须斟酌”,还决定那些在1937年以后参加纳粹党的人应视为确系挂名党员。。据此, 到1945年7月,被列入强制解除和排除的部门或组织有136个,并规定1937年5月1 日前的纳粹党员或在其他的附属机构中任职的官员都应从“半官方的和私人企业中的 重要位置上解职,并不得担任公众事务的重要职务。”o此后,艾森豪威尔公布的军政 府8号法律又将非纳粹化范围进一步扩大。此外,还开展了大规模的逮捕。到1945年 秋,美占区拘留、监禁了85000到90000人。o英、法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到年底,o【苏】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菠坦会议文件集'I^q北京:三联书店,1971年,第244―245页。∞【苏】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Ml北京,三联书店,1971年。第244―245页。o【美】埃德温?哈特里奇,‘第四帝国的崛起,f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61页. o【美l埃德温?哈特里奇,‘第四帝国的崛起)【Ml北京s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6l页.。Carolyn Woods Elsenberge,Drawing the Line:The American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1944―1949[HICambridge Un/versity Press,1996,p135.o【英】麦克尔?鲍尔弗、约翰?梅尔,‘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M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年,第278页.9John Gimbel,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Oermany:Politics and the University Press。1968,P101.Military,1945―1949[MlStanford9CarolynWoodsEisenberge.DrawingtheLine:The American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19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英占区有70000人被拘禁,从1945年5月到1946年9月,英占区有156000入被解职。 法占区至1946年底止,约18963人被监禁。。 其次,对纳粹战犯和犯罪组织成员进行审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纽伦堡审判”。 这也是美、苏战后在德国问题上的最重要的合作之一.1945年6月26日至8月8日, 在伦敦举行的四个占领国和19个其他国家参加的关于军事法庭程序的国际会议,制定 了‘关于追究和惩办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和《国际军事法庭国际规章》,为纽 伦堡审判做好了法律铺垫。 纽伦堡审判于1945年11月20日开始,连续审讯至1946年9月30日,宣布判决 闭庭。在此阶段,法庭对主要战犯进行了审判,判处戈林等12人死刑,判处纳粹党、 盖世太保、党卫队保安处和党卫队为犯罪组织。在主要判决后,从1946年到1949年 美国人在纽伦堡还举行了12次审判,对象为医生、法官、工业家、国防军最高统率部 人员、外交部人员、军事首领以及党卫队高级干部等。法占区和英占区也审讯了实业 家和高级军官。通过三个西方占领区的各种审讯,共判处了5025名被告,806名被判 处死刑,486名被执行.o 尽管在第一阶段西方盟国在非纳粹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事实证明, 要真正贯彻非纳粹化是极其困难的。西方盟国对纳粹党成员及与纳粹组织有联系者(纳 粹党员有800万,与纳粹党组织有密切联系还有400万人@)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致 使案件积压数以百万计,美国人不得不吸收德国人帮忙,非纳粹化运动走上了德国人 自我清洗之路。为此,美占区于1946年3月5日颁布了《从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解脱 出来的法律》,即《解脱法》。该法令于同年lO月12日成为盟国管制委员会的第38号 法令,为其它占领区所遵循。38号法令的颁布标志着非纳粹化运动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38号法令的出台到1947年7月JCSl779指令的颁布。此阶段,根 据盟国管制委员会38号法令,美国要求所有德国成年人都必须详细地交代他们过去的 政治态度和活动,以便从中了解每个德国人的情况以及他们在希特勒执政期间的各种 行为和所属党派。为此,占领当局制定了一个调查表,罗列了多达133个问题,要求 每个18岁以上的人进行登记,并规定不得以任何借口不回答调查表中列出的所有问题。 对于每一份登记的表格,由当地德国法庭进行审查,按照不同的情况将其分为5类:1944―1949[M]Cambridge UniveBity Press,1996,p134-135. 。【德】卡尔?迪特利希?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8页? 。【德】卡尔?迪特利希?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87页.。Frank A Ninkkovich,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rmany Questionsincel945.【M】Update Edition,1995,P62.20 扬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即主犯、罪犯、次犯、协从犯和无罪者。。 对每一类德国人均按照情节不同分别给予判刑,有强迫劳动、没收财产、开除公 职、剥夺选举权、对受害者赔偿损失等不同的处罚。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占 区的量刑标准不一致,其做法也不尽相同。 在前期非纳粹化过程中,贯彻比较彻底、执行比较坚决的是美占区。在“任何形 式下,我们都不与纳粹分子妥协”o的指示下,在美占区有300万人受指控,93万人被 判刑,并为此成立了545个法庭,工作人员达22000万人。西由于德国法庭在审判过程 中倾向从宽,导致克莱在1946年11月对各州总理发表的措辞严厉的演说中声称“如 果德国人不愿意干这件事,军政府有能力、有决心自己来干”。西并强调美国要继续非 纳粹化,威胁如果在未来60天内没有明显的改善,军政府将接管这项使命。 然而,就在克莱讲话不久,美、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尤其是1947年冷战全面兴起 以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决定性地影响了德国未来的命运,也影响了非纳粹化的进程。 1947年7月复兴德国的JCSl779号指令取代了JCSl067号指令,从此,非纳粹化进程 大大加快,标志着非纳粹化运动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从1947年7月到1950年12月。1947年夏以来,美国决策者就一再要 求尽快结束非纳粹化。这年秋,一些国会议员访问了德国,对非纳粹化提出了严厉的 批评,认为非纳粹化失败了,影响了德国经济的恢复,明确表示反对继续进行非纳粹 化,并建议除了主犯外,非纳粹化应于1948年5月8日结束。@8、9月间军政府派出 调查小组就非纳粹化对德国经济恢复的影响做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在阻止企业发展的 诸项因素中,非纳粹化是最有影响的。回为此,军政府下令德国州政府修改《解脱法》。 根据修订,德国检察官被赋予新的处理权限,可重新划定第二等级罪犯为追随者并迅 速进行了处理,这使得案件数量大大减少。在11月尚有787000件案例须待审理,其 中840000件被确定有“有严重罪行的人”,而到1948年已减至230000件。。随后又做o【美】埃德温?哈特里奇,‘第四帝国的崛起'【Ml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61页. 9 Carolyn Woods Eisenberge.Drawing the Line:The American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19“一1949[M]Cambridge University.1980年t第284页?Press,1996,p132.。【英】麦克尔?鲍尔弗、约翰?梅尔,‘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Ml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印【英】麦克尔?鲍尔弗、约翰?梅尔,‘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285页.9John Gimbel,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Germany:Politics and the Military,1945―1949[M】Stanford Univdsity Press,1968,P171.9John Gimbel,TheAmerican Occupation ofGemmny:Politics and the Unive体ity Press.1968.P171―172.Military,1945-1949[明StanfordDivide Germany:oCarolynWoodsEisenberge.Drawingthe Line:TheAmerican Decisionto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了进一步的修改。正如美国官方所期望的那样,德国检察官利用新规定加速将罪犯转 变为追随者,成千上万的人被宣布为清白无辜,或缴纳小额的罚款,从而使非纳粹化 “基本上成为从犯和追随者恢复名誉的活动”。回到1948年5月1日,仅剩2806名“死 硬”的纳粹分子待审理。1949年9月联邦德国成立后,英、美占领当局将西占区的非 纳粹化任务全部移交给了联邦共和国。1950年12月15日,联邦议院向各州建议统一 结束非纳粹化程序,此后各州纷纷颁布结束法。 在此阶段,美国不仅调整了非纳粹化政策,加快了非纳粹化进程,而且在一些州开始重新起用以前的纳粹分子,仅以美占区中的符腾堡一巴登为例即可说明。到1950 年4月1日为止,有14000名前纳粹分子在符腾堡一巴登州一些重要部门担任公职。即:国务部 内务部 教育部 符腾堡 巴登财政部前纳粹分子936人 前纳粹分子536人非纳粹分子249人 非纳粹分子174人前纳粹分子6102人 前纳粹分子4192人非纳粹分子1968人 非纳粹分子1497人符腾堡巴登前纳粹分子901人 前纳粹分子863人非纳粹分子249人 非纳粹分子189人。在整个非纳粹化过程中,联邦德国境内共审理3660648起案件,列入第一类者1667 起,第二类23060起,第三类150425起,第四类1005874起,第五类1213873起。毋 非纳粹化之初,美国以传教士般的热情和雄心,制订了一个广泛而又细致的纲领。 然而,它没有料到的是实施这一纲领所带来的技术操作上的困难,比如甄别问题、效 率问题等。这就导致了在实旆过程的不连续性.更重要的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当美国决策者发现这一政策影响到德国经济的复兴,进而将可能损害美国遏制苏联的 最高国家战略时,美国改变了通过非纳粹化来惩罚、改造德国人的初衷,转而重新起 用大批前纳粹分子。 尽管非纳粹化政策遭到了众多非议,然而它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首先,从希特 勒上台到德国败亡长达12年,在经历了12年的纳粹体制统治后,德国社会已被严重1944―1949[w]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373. 。【德】卡尔?迪特利希?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9页。 雪【美】乔治?慧勒,<美国对德国政策:1945--1950年》【Ml|E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第165―166页。 。【德】卡尔?迪特利希?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80页?22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纳粹化了,故彻底消除纳粹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影响成为必然。其次,在非 纳粹化过程中,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从而使整个德意志民族进行 了比较彻底的批判性的反思。正如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美方首席起诉人罗伯特?H?杰 克逊所说:“对全世界来说,纽伦堡法庭的判决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 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儆诫未来”。①最后,非纳粹化为后来德国民主力量的上台扫 除了障碍。正如埃尔德曼所说“不能把非纳粹化运动仅仅看成是失败。在清除民族社 会主义者期间,各民主党派获得机会发展壮大,并在乡、州和全国范围进入了政治领 导地位”。。 (二)、非工业化 德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垄断企业对希特勒的上台及后来发动侵略战争均起了重要 作用,故在战时美国决策层内部中的严厉派就主张通过采取非工业化措施来根除德国 发动侵略战争的经济根源。为此,美国决策层在制定处置德国的“摩根索计划”和 “JCSl067”号决议中对非工业化均作了详细规定。战时,英、美、苏三大盟国在德国 非工业化问题上经过讨价还价后也达成了共识。对此,波茨坦协议作了明确规定:解 除或控制可用作军事生产的一切德国工业,解散大型垄断企业,限制德国工业生产水 平。o战后,美国占领当局根据该协议,在美占区采取了一系列非工业化措施。 首先:决定使德国经济非卡特尔化和德国联合企业非集中化。为此,美占领当局 专门成立了非卡特尔化小组,着重在集中程度较高的银行业、化工业和重工业中采取 行动,如拆散鲁尔大型煤矿和钢铁联合企业,德国三大商业银行和法本化工公司等。 其次:拆除德国工业设备。根据波茨坦协议,德国的工业设备必须拆除作为盟国 的赔偿,德国工业生产能力只维持在欧洲国家(不包括苏联和英国)的平均生活水平, 据此,那些带有战争目的的工业自然属于拆迂之列。但在赔偿、钢铁产量和工业生产 水平上,盟国管制委员会意见不一,经过激烈争论,1946年3月,盟国管制委员会制 定了一个限制德国工业计划的方案,规定拥有战争潜力的军事工业、有助于出口刨汇 的工业和钢铁、机器制造以及化学工业要限制产量,其余作为拆迁。在具体数字上, 该方案规定得比较苛刻,如规定英、法、美西占区钢的生产能力为1938年的1/4,化 学工业和重型机械制造为1/3,车床生产为1/10,汽车生产能力为1/5。西另外,严格 禁止军备生产,包括远洋船舶、飞机、合成汽油和橡胶、重型机床等;德国在外国的。I德】旖泰尼格尔,‘纽伦堡审判),上卷【MI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页。 。【德】卡尔?迪特利希‘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四卷】【M】|t京;商务印书馆t 1986年,第179页? 。【苏】萨纳柯耶失、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hq北京:三联书店,1971年,第510--512页。。【德】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95页。23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全部资产和一切非物质性生产,如专利、商标等均予以没收。显然,这一方案旨在消 灭德国工业,规模庞大,在德国甚至西方其它国家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然而,该计划很快就因美国对德政策的转变而放弃。1946年5月3日,美占区副军 事长官克莱突然宣布“除了先前已预支作为赔偿的工厂外,将不再从美占区提供一切 赔偿。”西美国这一决定使墨迹未干的“限制德国工业计划”遭到重创。同年9月6日, 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在斯图加特的演说标志着美国对德政策发生了公开转变:放弃严 惩转而扶植。1947年冷战全面兴起后,尤其是马歇尔计划出台后,美国决心加大扶植 德国的力度。8月,美国不顾苏法的反对联合英国在英美双占区制定和实施一个“修正 的工业限制计划”,将双占区的工业水平提高了l/3_.2/5.据此计划,德国的工业生产 能力将达到1938年水平的70%―75%,钢产量也可从580万吨提高到1110万吨。。当 伦敦会议破裂后,美国决心分裂德国,在美国的努力促成下,1949年11月,英、美、 法西占区三方达成协议,终止拆除德国工业设备的行动。非工业化政策也不了了之。 (三)、成立政党组织 美国实行的非纳粹化政策对西占区成立政党组织扫除了障碍。成立符合西方价值 观念的民主政党,也是保证将西占区纳入西方阵营的有力举措之一.根据波茨坦议定 书规定:“整个德国的一切民主政党,应准予存在并得到鼓励,给予它们集会及公开讨 论的权利”。@据此,在西方占领区,各个军政府从1945年8月底到12月相继发布允 许成立民主政党的命令。起初,美、英、法对成立民主党派态度非常谨慎,管制也非 常严格。 在美占区,各党派于1945年8月27日获准在县一级建立组织,于1945年11月 23日获准在州一级建立组织,于1946年2月获准在占区一级建立组织;根据要求,各 党派须将各自的组织交占领当局,并且定期汇报活动情况。活动经费的详细来源必须 随时提供,领导人的履历要经过周密审查;未经占领当局同意不得召开大会,各种政 治文献的抄本必须呈送情报管制当局,制服、徽章、袖章等根据管制委员会命令,均 须禁止。在英占区,1945年9月14日,蒙哥马利以“便在德国发扬民主精神,为日后 进行选举做好准备”o为由,允许各党派在英占区成立组织。在法占区,政党组织发展 比较缓慢,活动带有条件:要接受德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邦。 在得到西方占领当局的同意后,西占区各党派相继成立。其主要党派有共产党、。战后世界历史长编委员会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9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63页? 。【德】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M1北京;商务印书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和二战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