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都患上了智能如何摆脱手机依赖症症

分享给伙伴:
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是千万不能不带手机。多年前,这句话或许还只是一句玩笑,但是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下,“扫描消费”越来越受国人欢迎,外出购物、吃饭、娱乐,随身携带一部手机就可潇洒买单,非常方便。如此方便的支付方式,甚至在日本人看来也会感到惊讶。日本媒体《钻石》周刊近日刊登了自由撰稿人中岛惠的一篇文章《中国人为何患上了智能手机依赖症》,文章摘编如下,来看看吧:●●●在中国的大城市,用智能手机支付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如果没有智能手机的话,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多障碍,不只是购物,甚至连打的都会更加麻烦。而对于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的高龄者和进城务工人员来说,与低头族之间的“智能手机差距”也越来越大。中国人为何会患上智能手机依赖症呢?●智能手机支付在中国的大城市非常普遍“现金?说起来,我已经不带现金出门了。的确,2月过春节时取了1000元,现在钱包里还有300多元呢(笑)。因为在餐厅和便利店买单时,都可以用智能手机支付,所以已经不用现金了。再说从钱包里掏零钱也麻烦。”我4月下旬来到久违的上海时,一位王姓的朋友不经意地对我说。大约从1年前开始,在中国的大城市里,用智能手机支付已经变得非常普遍。我虽然知道这一点,但中国如此迅速发展进入“脱现金社会”,对于日本人来说还是很难想象的。在中国,智能手机开始爆炸性普及大概是从2013年底开始,到现在也只不过才3年左右。在这期间,出现了售价低于1000元的廉价位智能手机,4G网络普及,智能手机尺寸也变大,还不断出现了很有意思的APP。当然日本的智能手机也有很多APP,但大多是关于“游戏”的内容,对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APP比较少。而中国的智能手机APP很多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出租车数量不足的北京和上海,呼叫出租车的APP是必需品之一,此外还有可以即时支付各种公共费用的APP。不仅如此,你可以不用排队,不用去银行,不用到远处购物。总之,在人口众多,城市规模大,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差别大的中国,利用智能手机就可以简单地解决问题。其便利、轻松大大超出了日本人的想象。其中,中国人频繁使用的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APP。2016年中国通过智能手机支付的金额,换算成日元已达到了60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6.8万亿元)。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支付APP,甚至连街头的报摊、小摊点都可以用智能手机付费。●没有智能手机的话,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到现在,在大城市恐怕很难找到不能使用智能手机支付的商店,一旦人们习惯了这种便利,就会变得离不开手机。如果是日本人的话,或许会想“没必要如此依赖智能手机支付吧”,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不用智能手机也能正常生活的日本。如果是在日本,去任何零售店,店方都会准备好现金零钱,店员的素质几乎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也不用担心假钞的问题。而在中国,可能并不一一具备这些条件,所以反而智能手机发展迅猛,从某些方面来说已经超越了日本。此外,中国人具有容易被新事物吸引的好奇心,还有很强的攀比心理,别人在做的事情,自己也想去尝试。这是短期内“智能手机依赖度”上升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智能手机,就不能使用方便的APP,一下子就会给日常生活造成不便。不仅是购物时买单,还是与亲友聊天,与有工作往来的人进行业务联络,全都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可以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或发信息的智能手机,对于急性子的中国人来说非常合适,经常可以看到有人边走边用手机进行语音聊天,因为这比打字发信息的速度更快。据说现在还有行政人员利用微信搞调查或者发送通知,如果没有智能手机和APP,就会跟不上时代。结果就是,除了睡觉以外再也离不开智能手机的“手机成瘾者”增多,夸张一点说,已经开始出现“手机重要性仅次于性命、手机与身体一心同体”的情况。我最早察觉到中国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是在2014年初。在北京和上海坐地铁时,车厢里几乎所有人都在看手机。那个场景我前所未见,印象深刻。当初2014年,在人口不到14亿的中国,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约为5.5亿。自那以后仅仅过了两年半,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已经达到8~9亿。朋友37岁王女士,因为平日工作太忙,到了周末就宅在家里,吃饭什么的都可以用智能手机来叫餐。单身的她还安装了相亲APP,每天可以查看有无新的发展。相亲APP虽然不是生活必需,但对于忙于工作、感觉压力巨大的她而言,可以说是一剂有效的心情清凉品。智能手机还在朝着作为联络和支付不可或缺的工具而进化。●智能手机如果不慎丢失,会带来大麻烦中国人如此依赖智能手机,如果不慎丢失的话,就非常折腾了。在上海市郊外经营公司的56岁黄先生,其妻子今年年初在小卖店购物时手机被盗,真是倒霉。不仅在乎于是价值6000元(约合10万日元)的高档手机没了,更重要的是手机里有大量的重要个人信息。不仅要马上联系银行停止扣款,而且全部手续下来也要两天时间,非常折腾。黄先生苦笑着说,智能手机确实很方便,但太过依赖的话,也会带来数倍的不便。即便遭遇到如此麻烦的事情,还是离不开智能机。周围大家都在用,你不用的话就难以维持人际关系。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不熟练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和农民工来说,智能手机的普及拉开了与其他人的差距,社会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不便。有没有智能手机、能不能熟练掌握有用的APP使用方法,会给生活品质带来很大的差异,导致严重的“智能手机差距”。虽然很多6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智能手机,但大多不太懂熟练操作。因此,不仅有很多诈骗案件发生,还对生活带来不便,比如不会用APP打车的话,很难在街头叫到车。●APP将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据中国媒体报道,今后智能手机上的APP不仅能使个人用来进行支付、预约、购物等等,还将在教育、医疗、行政机构、交通、保险等领域用来扩大服务。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中国社会在“拥有智能手机”的前提下已经起步。只要居住在中国,恐怕就离不开智能手机。●●●以上就是中村惠对中国人依赖智能手机的看法和感受,其实还蛮客观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依赖智能手机吗?
分享给伙伴: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
关注微信:橘子娱乐
关注微博ID: 橘子娱乐
市场合作邮箱:
招聘投递邮箱:
电话:010-
广告合作邮箱:&&&&广告热线:010-8
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新用户注册
手机号错误
密码长度6-16位,支持数字、字母、字符
密码输入不一致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
Congratulations!
注册成功,自动跳转登录
VIP会员注册
手机号错误
密码长度6-16位,支持数字、字母、字符
密码输入不一致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
会员资费按时长计费,168元/年
Congratulations!
注册成功,自动跳转登录
手机号格式错误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
手机号注册
请输入您的新密码
密码格式错误
密码长度6-16位,支持数字、字母、字符
密码输入不一致
手机号注册
密码修改成功,请重新登录
扫码下载橘子娱乐APP,让快乐来的更猛一些。日本人疑惑:为什么中国人患上智能手机依赖症?所有人都在刷屏见所未见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或收藏本页精彩内容【公众号】搜索公众号:皮鲁安全之家,或者ID :piluwill
日本《钻石》周刊6月3日一期刊登自由撰稿人中岛惠的一篇文章,题为《为什么中国人患上了智能手机依赖症》,文章摘编如下:
“现金?我已经不带现金出门了。的确,2月过春节时取了1000元,现在钱包里还有300多元。因为在餐厅付餐费和在便利店购物时,都可以用智能手机结算,所以已经不用现金了。再说从钱包里掏零钱也麻烦。”我4月下旬来到久违的上海时,一位姓王的朋友不经意地对我说。
大约从一年前开始,在中国的城市里,用智能手机付款已经变得很自然。据我所知,中国迅速发展到这种程度,进入“脱现金社会”,对于日本人来说还是很难想象的。
在中国,智能手机开始爆炸性普及是从2013年底开始的,那时距离现在不过才三年左右。在这期间,出现了售价1000元以下的低价位智能手机,用上了4G通信系统,智能手机机体也变大,还不断出现了很吸引人的APP。当然日本的智能手机也有很多APP,但大多是限于“游戏”的内容,并不涉及对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而中国的智能手机APP很多都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出租车不足的北京和上海,呼叫出租车的APP是必需的,此外还有可以即时支付各种公共费用的APP。不仅如此,你可以不用排队,不用去银行,不用到远处购物。总之,在人口众多,城市规模大,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差别大的中国,利用智能手机就可以简单地解决问题。其便利、轻松超过了日本人的想象。
中国人频繁使用的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用于结算的APP。2016年中国通过智能手机支付的金额,换算成日元已达到了600万亿日元(约合36.8万亿人民币)。
在有些店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可以使用,有些店只能使用其中的一种,而消费者往往会下载两种APP。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支付APP,甚至连街头的报摊、餐饮摊点都可以用智能手机付费。
到现在,在大城市恐怕很难找到不能使用智能手机结算的商店,一旦人们习惯了这种便利,就变得离不开手机。
如果是在日本,去任何零售店,店方都会准备好现金零钱,店员的素质几乎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也不用担心假钞问题,对智能手机的利用度不如中国高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基础设施不完善。但是在中国,因为存在上述不便,所以反而智能手机发展迅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超越了日本。
此外,中国人具有容易被新事物吸引的好奇心,还有很强的攀比心理,别人在做的事情,自己也要去尝试。这是短期内“智能手机依赖度”上升的原因之一。
如果没有智能手机,就不能使用方便的APP,一下子就会给日常生活造成妨碍。最近人们从事商务活动初次见面时,都不交换名片了,而是习惯把对方添加到微信朋友圈里。不仅是购物时支付款项,与家人或朋友预约见面,与有工作往来的人进行业务联络,全都可以利用智能手机。
可以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或发信息的智能手机,对于急性子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适合的工具,经常可以看到有人边走边用手机进行语音聊天,因为这比发信息的速度更快。据说现在还利用微信搞舆情调查或者发送通知,如果没有智能手机和APP,就会跟不上时代。
其结果,除了睡觉时间以外总也离不开智能手机的“手机成瘾者”增多,夸张一点说,已经开始出现“手机重要性仅次于性命、手机与身体一心同体”的情况。
我最早感觉到中国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是在2014年初。在北京和上海乘坐地铁时,放眼望去,车厢里几乎所有人都在看手机或者刷屏。那个场景作为“此前见所未见的情景”鲜明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2014年,在人口不到14亿的中国,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约为5.5亿。自那以来仅仅两年半,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已经达到八亿至九亿。到现在,堪称“手机依赖症”的对手机的热衷丝毫不减。
不过,随着对智能手机“依赖症”的加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不能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和农民工来说,智能手机的普及拉开了与他们的差距,社会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不便。
有没有智能手机、能不能熟练掌握有用的APP使用方法,会给生活品质带来很大的差异,导致严重的“智能手机差距”,而这在五年前的中国是不存在的。在独居老人增多的上海,围绕智能手机的问题将来可能成为社会问题。
据中国媒体报道,今后智能手机上的APP不仅能使个人用来进行支付、预约、购物等等,还将在教育、医疗、行政机构、交通、保险等领域用来扩大服务。
现在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也很普遍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中国社会在“拥有智能手机”的前提下已经起步。只要居住在中国,恐怕就避不开智能手机。我这次在上海采访时,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编译/刘洁秋)
扩展阅读:
【中国人为何会普遍患上手机依赖症】有门户网站近日刊文称,中国人的“手机依赖症”远比其他国家严重。文章援引《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的报道,说中国人吃饭时单手玩手机,开会时藏在桌下玩手机,甚至过人行横道和开车时也不放下手机,就连在办公楼挤满人的电梯里,也有人争分夺秒地看手机。此情此景,不免令人十分担忧。
说实话,诸如此类的情景我们自己比外国人更熟悉,只不过熟视无睹了。老外莫名惊诧,有可能是因为他们那里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不如我们。但在我看来,技术进步的最大动力恐怕还是在于需求的强劲,中国人对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依赖度可谓相当大,这就促使手机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殚精竭虑想办法,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形成了今天中国城市里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遍地都是低头族的“盛况”。
关于中国人对手机的热爱,我听一位法国朋友讲过这么一个奇葩理由:中国城市地铁里的广告太多了,车厢里的声音也太大——包括过于频繁的广播和音量过高的喧哗声;人们为了分散注意力,只好埋头看手机。他这个奇葩观察应该说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最主要的缘故,还是中国人的业余生活比较贫乏,包括运动健身、旅行观光、艺术体验、读书学习……这些“线下”活动的普及程度,跟许多国家和地区比,差距还很大。(朱达志)
【“低头族”的你 莫让手机“绑架”了生活】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遥远的距离就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越来越智能化,它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更是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虽然可以通过手机解决很多问题。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
如今,当我们走进大学课堂,环顾四周,总看见有人在玩手机,连头不抬,错过了知识的学习,他们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改不了。几个朋友好不容易聚一次,大家坐下来,彼此不说话,都是掏出手机玩起来。不知是彼此变得陌生,还是真的无话可说。不仅如此,在路上,在公交车上,在饭桌上,我们错过的不仅是路途中的风景,还有与亲人乃至他人的交流。让我们彼此变冷漠的手机,它给了我们多少,又夺走了我们多少?
在生活中发生在手机“低头族”身上的悲剧不在少数,一名湖北十堰17岁女生同伴外出野餐时,一边玩手机一边走路,却不幸踩空,跌入十五六米深坑不幸身亡。此外,还有女子过马路玩手机被撞飞。更恐怖的是,27岁女子深夜玩手机猝死。种种案例,我不禁想问,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已被手机“绑架”,离开了手机,是不是什么都不会了?
据统计全中国有8亿人正在上瘾。“低头族”请放下手中的手机,这个世界同样美好,放下手机,看看身边的父母,看看身边的朋友。因为手机,我们错过了太多。(井冈山大学)
2016年8月法国媒体报道,中国人对手机十分依赖,不管是蹒跚学步的孩童,年逾八旬的老人,游泳池里的女子还是送货途中的快递员,似乎所有人都人手一部手机。统计数据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手机用户的数量和人口数几乎持平。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达13亿,其中近30%的用户开通了4G网络业务。
在这个人们被手机弄得昏头昏脑的星球上,对智能手机依赖成瘾、像僵尸般出神地紧盯手机的情景十分常见。而在中国,这种景象似乎更是无处不在。
在昏暗的音乐厅里,照顾完玩耍的孩子忙里偷闲时,在公司同一群穿着正装的同事做着几乎同样的工作时,无论白天黑夜,人们都会躲在他们那个蓝色的小屏幕后面自娱自乐。
获得以下图文等信息
可进入微论坛畅谈
官方机器人陪聊
查看技术文档(逐步更新中)
进入留言板
国内外大牛真容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网瘾”爸妈成APP争夺对象“网瘾”爸妈成APP争夺对象中金网资讯百家号(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使用“趋势财经APP”和“趋势操盘手APP”)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很难想象,对着手机屏幕说出这句话的,竟是一位51岁的大叔老于。他的粉丝天南海北,为他点赞不断。如今,智能手机正迅速闯入中老年人的生活,流行于时尚前端的直播、小视频、小游戏也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但越来越多的子女发现,就像当年上学时自己爱上互联网一样,爸妈如今也对智能手机“上了瘾”。在这背后,移动互联正改变他们的生活,这类群体也成为不少APP努力争夺的对象。老人赶时髦手机瘾不小在抖音小视频软件上,老于的粉丝超过100万,点赞总量超过千万。拍小视频间隙,他常操着一口地道的南京话直播跟粉丝聊天。那些比他小几十岁的粉丝,总是好奇他为何也爱玩抖音。他说,一开始家里养了一只柯基犬,他想记录和小狗的生活点滴,但没太多人关注;但去年夏天,儿媳妇推荐他玩抖音,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老于最擅长的是抖眉舞,伴着流行音乐,左右眉毛灵活抖动。这样的小视频作品火速吸引了一大批粉丝,至今他的作品数量已达700多部。“最多时一天要拍十五六部作品,好似中毒了一般。”他说。同样上瘾的还有老魏。老魏本是在涿州农村老家养殖犬类,但他的儿子小魏回家过年发现父亲手机里装着三四个视频软件。有些软件,连在北京工作的他都不知道。老魏已经玩了几个月。教会他拍视频、看视频、配音乐的,是上小学四年级的孙子。学会之后,他再教身边养狗人玩,每天大家各视频,然后再在微信群里讨论。小魏直言,父亲已经成了手机的重度依赖者,“上学时我们爱上网,爸妈管着不让玩,现在他们反倒玩得更厉害!”别开生面的网络生活老魏以前的生活很简单。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关,闲下来要么就串门聊会儿天,要么就在家看电视。而现在是靠手机来打发时间。面对孩子,老魏不承认自己上了瘾,他觉得自己玩手机、拍视频就是图一乐儿。“网红”老于也类似。同类平台上有百万粉丝的年轻人,早打起广告、给自己的淘宝小店揽客了。有粉丝劝他,他却不这么干。“我平时不跳舞、不喝酒、不打牌,就是丰富一下自己的娱乐生活。”但他们的生活开始变得不一样。有一天,老魏接到外地的电话,上来就要买狗。他挺纳闷这人是怎么知道自己电话的,问了才知道原是小视频软件上的粉丝,昵称上就写着他的手机号。也是因为这些小视频,老魏开始结交越来越多爱狗的人,自成了一个圈子,越聊人越多。老魏没在意,小魏却有点担心:拍摄视频时,特别不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手机号、姓名等信息经常暴露于外;因为不太了解手机上网流量使用情况,常常就出现手机流量用光、欠费的问题。“爸妈这一辈儿人刚刚接触这些,玩的都是针对年轻人开发的软件,各项功能也都得慢慢学习和适应。”“同样是玩一个软件,年轻人是为猎奇,或者展现自己的不同;老年人则是追求安稳的归属感,寻找与人相同的地方。”针对中老年的视频软件“糖豆”创始人张远分析说。爸妈群体成移动互联香饽饽但无论如何,移动互联生活的便利和有趣,不可能将中老年用户拒之门外,该群体越来越无法被忽视。根据CNNIC第40次调查报告,截至 2017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10至39岁群体为主,占72.1%:但与2016年年底相比,10至39岁的主要年龄结构群体比重均在下降,40岁及以上中高龄群体则占比增长1.7个百分点,说明互联网继续向这个年龄群体渗透。2015年,张远剑走偏锋,主打广场舞视频,瞄准了中老年群体,创办了“糖豆”APP。张远直言,成立前,特别担心中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深度。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门槛下降,触屏操作的便捷让更多中老年人使用软件。“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们也发现百度指数里中老年群体的移动搜索比重在快速上升,但现实中却缺少属于该群体的文化娱乐方式和手机软件。”而今,已经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仔细研究中老年群体。据介绍,糖豆目前核心受众就是“60后、70后”,如果算上“85前”的用户,占比可达到90%以上。为此,在操作方式上,配色以暖色为主,字体也更符合老年人特点,减少年轻人喜欢的左右滑、放大等酷炫操作,整体给人更稳健、可依赖的风格。不仅如此,如何撬开中老年市场、实现商业变现,也是不少企业努力探寻的方向。张远也表示,“中国大妈”的消费能力并不低,现实生活中也掌握着一定的财产,但线下消费仍然存在效率低等有待提升的空间,这也将是手机软件的切入点,让用户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中金网资讯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中金网为您提供24小时最新财经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感谢赞赏!给好友秀一下吧
内容棒,扫码分享给好友
中国人为什么用不上平价救命药
题图:陆勇,《我不是药神》主人公的原型,因帮助自己和其他患者代购印度仿制药,成为新闻人物。本文来自,作者:徐子铭,虎嗅获授权发表。近期热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很可能是今年最有价值的中国影片。剧情改编自真实事件:徐峥饰演的保健品店主在一群癌症患者的恳求下,成了某种印度产「救命药」的总代理商,由此卷入生活和法律的漩涡中。《我不是药神》剧照「救命药」需要代购,已经成了中国重病患者无奈的选择。从印度、土耳其、孟加拉、以色列购买的仿制药,正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同一种药品,国内「正版」原研药的价格,常常是印度仿制药价格的十倍以上。新闻报道称,一家印度代购商月流水可以达到 700 万元人民币。仿制药,为什么印度行,中国不行?很多人将此归咎于专利法和加入 WTO 导致的医药专利壁垒。但事实上,这并非主要原因。真正的问题在于,在中国开发仿制药,从头到尾都举步维艰。仿制药,专利壁垒不是事专利壁垒的确广泛存在于制药行业。比如《我不是药神》中化名「格列宁」的格列卫,是白血病人们的救命药,自诞生之日起就自带专利。▍格列卫是一种直接推动了人类进步的药物。它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的「靶向药物」。从发现靶点到 2001 年获批上市,格列卫的「出生」整整耗费了五十年,制药企业诺华投资超过 50 亿美元,直接成就了 5 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还催生了两项足以获得诺奖的重大发现。格列卫这样的研发周期和投入,如果没有专利,估计就再也没有企业愿意生产了。所以,它的价格也非常惊人。2015 年,瑞士产的原版格列卫,100mg * 60 片一盒定价 23500 元,根据不同的适应症,够用两周至两个月不等。在中国,由于独特的关税、定价和销售制度,它的价格更加惊人。即便是在邻国印度,原厂格列卫的价格也在一万人民币左右。不过对印度人而言,原版药价格高昂并不十分要紧,因为印度实行了一套独特的制度来保证仿制药的生产,使得印度成为世界公认的仿制药第一大国。仿制药不是「假药」,它是「仿制」其他专利药进行研发和生产的正规药物。▍印度低药价不仅造福本国人民,也造福了难以负担高药价的外国人,印度仿制药出口已逐步产业化。一提到「为什么中国仿制药不行」,很多分析就将专利壁垒当作问题的关键,搬出印度曾经长期对外国药品专利的不支持,以及对国际「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执行力度。所谓「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简单来讲,就是当重大公共健康危机发生——比如说传染病、发病率高的重大疾病,而该国又没有能力生产「救命药」时,就可以通过一系列法律框架和谈判,强行取得专利。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印度为仿制药提供的法律制度性支持,中国法律制度并非没有提供。和印度一样,中国也经历过长期没有专利相关法律法规的年代,以及有专利法但几乎没有执行的年代。1985 年第一版专利法根本没有保护药品。直到 1992 年,为了入世谈判,中国出台了一系列过渡性法规。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才有了规范的药品专利法规。「强制许可」也有法规支持。早在 2006 年 1 月,中国就通过了《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2015 年,卫计委又出台了《关于印发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 年)的通知》,其中提到:按理说,中国可以拥有跟印度一样强大的「药品专利强制许可」谈判能力。不过,由于各方利益难以平衡,这项规定在中国《专利法》颁布 30 年以来,一次都没有被实践过。连在 2005 年禽流感肆虐的时期,中国也没有批准广州白云山对「救命药」达菲的强制许可请求,而是通过谈判,让罗氏把达菲的生产授权给了其他两家企业。事实上,在专利制度方面,中国的专利法和宽松的专利管理已经尽力了。就在今年,国务院还出台了「20 号意见」,放宽了专利限制,鼓励强制许可。想要做仿制药,专利甚至可以完全不是问题——最近的十年刚好是仿制药的黄金时间,因为「专利断崖」来了。药品专利的保护也有一定期限,一般是 6 年。 年,全球每年专利到期品种平均超过 200 个,其中不乏明星品种。2014 年,全球有 326 个原研药的专利到期,都可以合法仿制。因此,中国难以造出廉价的仿制药给患者使用,并不能怪到专利制度头上。虽然中国化学药品批号 95% 以上都给了仿制药,但从品类、疗效到价格,中国的仿制药都奇怪地毫无优势可言。层层掣肘的中国仿制药行业在中国做新药难,做仿制药也难。做药难,首先就难在药企能力的不足。为了说明这一点,首先要从制药的生产流程说起。制药非一日之功,化工原料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这个过程中的产物叫医药中间体。最终得到的有效成分,称为原料药,也就是药品中的有效成分。有了有效成分,我们还要把它提纯,加入药品辅料,做成真正的胶囊、药片、注射剂。这是需要一整个产业链才能完成的事。如果你要做一种仿制药,除了把「正版」研究透,还要寻找合适的中间体、原料药,以及药品辅料了。而这些东西,大多数是由全国四千余家中小型药企生产的。中国大多数原料药和制剂药企都是中小企业,「百强」的市场集中度大概只有 50% 左右,远低于全球范围内的 80% 左右。其中,很多企业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质量标准)和环保排污的要求都达不到。▍中国原料药和制剂药企数量统计。2016 年 GMP 质量体系「实装上线」、环保严查运动之后,这些企业的数量一下锐减将近一千家。企业规模上不去,获得融资能力和研发能力也上不去。至今中国生产和出口量最大的原料药,还是低端老四样:维生素,食品添加剂、甜味剂,抗生素。这些「大路货」占据产能,同时带来原料药生产利润低下、高端品种依赖进口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药品辅料的问题更是一言难尽。相比于美国 FDA 要求仿制药的辅料达到和药品相同的标准,中国的药品辅料生产和使用基本上没有规范。虽然早在 2006 年中国就出台过《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辅 GMP 标准),但这个标准是非强制的,疏于管理、无人监督。▍药品辅料,就是淀粉、膜衣、崩解剂、黏合剂、胶囊壳等等,帮助你更好地咽药和发挥药物作用的成分。别小瞧药品辅料的作用。一颗好的胶囊能够决定一粒药是在口腔、胃里还是肠道里准确地散开,进而直接影响仿制药的药效。一颗糟糕的胶囊则可能来自铬超标的工业明胶。▍2014 年中国发生毒胶囊事件,约 9000 万粒有害胶囊流入市场。当原料齐备,你的仿制药终于可以研发制造了。这时候你需要解决的核心难题就来了:怎么确定仿制药和原来的药物效果一样?仿制药可不是「假药」,做仿制药和开发新药一样,都需要规范的研发、生产、审评。光把药品的「物质」照样造出来还不够,还需要保证「一致性」——药理上一样,对人体的作用也一样。然而,就在几年前,中国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标准还是一片混乱。比如,要审评「一致性」,首先得确定用来参照的原版药物是什么,专业名词叫「参比制剂」。要仿制阿莫西林,就得从全世界那么多品牌的阿莫西林里选择一种,才能有标准。中国报备参比制剂的正式制度长期缺席。即便报备了,也有可能不能获得原研药企业的支持,甚至因为原版药退市完全买不到药。国内还出现过某品种的参比制剂公布太晚,导致 43 家企业集体「抄错对象」的惨案。▍文件出来后,43 家企业发现自己集体跑错了路。因为审评制度和标准上的缺失,长期以来,国产仿制药安全而低效,参比制剂混乱、晶形和剂型随便、辅料业余、疗效无把关,除了肯定含有宣称的成分,其他一切都是不确定的。2008 年后,中国多次抽查了当时市面上合格的国产仿制药,与原研药进行「体外溶出曲线」的对比,发现几乎所有的国产仿制药都和原研药相去甚远。▍体外溶出曲线研究,可以在体外模拟人体对药物的溶解吸收情况。如果仿制药和原研药的溶出曲线差异太大,则疗效非常可疑。好在,2013 年,中国终于出台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度。溶出曲线已经纳入了评价「药学一致性」的重要指标。虽然技术标准极不完整,但总归是一大进步。但别以为这就完了,因为后面还有更棘手的「生物等效性」的检验难题。要审评仿制药的「生物等效性」,就很可能需要通过临床试验这一大难关。由于相关规定,中国的临床实验只能在获得批准的、数量有限、排期紧缺的「临床试验基地」进行。这些基地大多同时又是三甲医院,仿制药难以搞出科研成果,这些基地的冷淡态度也就可想而知。而最难的还在后面:2006 年国家药监总局局长郑筱萸因巨额受贿被执行死刑后的十年里,中国的医药审批一直谨慎行事,压量、拖期、能不批就不批。结果十年后,忽然到来的医药风口让中国的监管部门措手不及。▍郑筱萸巨贪数百万,批准多种「假药」上市。沈阳一家杀鼠灭虫剂厂商将其姓名注册成了品牌,表示对贪官的痛恨。2015 年,中国负责药品审评的官员一共只有一百多人,需要面对一万多件新药、仿制药、医疗器械和进口药物的临床和上市申请,以及数千件补充申请和备案。监管者的解决办法是:想方设法把你们打回去。于是就有了 2015 年 「731 公告」中著名的积压与拖延条款,以专利期届满时间设卡,将很多已经排到了审评门口的仿制药直接赶回家:好消息是,在不断的降积压手段之后,我们药品注册申请的积压项目,终于从 2015 年高峰时的近 22000 件,降到了 2016 年底的 8863 件,并在之后的一年中继续下降。好了,费尽千辛万苦,你的仿制药终于通过了审评。据估算,一个仿制药要在中国走通这个正规流程,至少需要 500 万到 1000 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各级寻租、积压拖延的成本。由于做药难,中国的仿制药整体上并不便宜。比如易瑞沙(吉非替尼,Iressa),由阿斯利康研发,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2016 年国家药品价格谈判之后,原版 250mg * 10 片/10 天量的零售价是 2358 元。易瑞沙在中国的专利已经在 2016 年 4 月到期,随后大批国资企业开始仿制。2017 年 2 月,齐鲁药业的首仿品种「伊瑞可」获批上市,10 天量的价格是 1850 元。如果去代购印度版的仿制易瑞沙,10 天量约合 211 元。当然,它在中国算「假药」。用上救命药,依然不容易如前所述,救命药即便在中国成功仿制,也很难人人买得起,一时半会指望不上。不过,中国人还有一根救命稻草: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即由政府出面,向原产药企压低售价。截至去年,累计谈判成功药物共有 39 种,基本上降价幅度都在「打五折」以上。以最成功的替诺福韦(Viread)为例。这是一种由吉利德开发的乙肝一线用药,进入中国时的价格是 1500 元 300mg * 30 片(一月量)。2016 年,替诺福韦的专利有效性被几家中国企业起诉。经过几轮复杂的拉锯,法院判决替诺福韦所有专利无效,大批国产仿制药挤进战场。同年,替诺福韦参与了国家价格谈判,直接降价 67%,变成 499 元一个月,仅略高于印度版本。不过,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的滞后性,使印度仿制药依然具有强大竞争力——现在,国内的患者已经开始从印度、老挝和孟加拉代购副作用更小的「替诺福韦二代」TAF 了,代购价大概只有 400 元一个月。而且,即便原版药品在国家谈判后降价了,或者有厂家真的生产出了良心价的国产仿制药,你也不一定能用得上。这是因为,虽然中国的医保药品目录是通用的,由卫生部门确定,但医院采购、使用管理和核算报销政策是分省的,并且涉及到当地人社部门。多数一般药品只能靠药企反复公关,一个省一个省地拿下,或者拿不下。▍行业网站「华招医药网」总结的各省对国家谈判药品的态度。而且,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平均五年才更新一次。虽然形势在逐渐好转,但在未来的几年中,国产平价救命药仍将是可望不可及。中国患者代购印度「假药」的困局,仍将持续下去。不要忘了,依据检方的不起诉决定书,「药神」的原型陆勇之所以被法律宽恕,首要因素是因为其替病友代购的行为全部是无偿帮助,未收取任何额外费用,因此未被认定为销售行为。如果病友信赖的代购者不再是陆勇这样完全无偿的完美被告人,所购药品依然被中国法律定义为「假药」,那么代购者仍必然构成刑法上的销售假药罪而身陷囹圄。这是一部电影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来自,作者:徐子铭。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51070.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后参与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依赖症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