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队申请分地占总户1.75占7.5的几分之几几才算有效

睢县圣寿寺塔,在荒烟蔓草中如擎天巨柱傲然耸立,千余年来以古朴的风姿展示着岁月的雕饰,讲述着自己沧桑的故事,吟唱着自大宋以来的人间冷暖,以及从过去到未来的穿越。
古塔悠悠,溯源渊长;古塔巍巍,神奇壮美;古塔煌煌,毓秀钟灵。而探寻圣寿寺塔的传奇,首先要从圣寿寺说起……
鬼斧神工 巧夺天匠
圣寿寺塔,座落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后台乡省闫庄村,始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座塔像一首古曲,从宋朝弹奏至今,其音悠扬,仿若撞在长达千年的风雨剥蚀中,此塔经历了十几次地震,但古塔仍巍然耸立。
头顶严寒,脚踩残雪,我们走近圣寿寺塔,看到圣寿寺塔建造十分精巧。塔身分内外两层,外涂白色,东、西、南、北四面设券门,其余四面辟棂窗(假窗),窗由大方砖雕刻而成。最上两层,则八面均辟券门。门为拱券式,券外绘方形图案,设有砖雕门额、门簪。
塔的各层,均叠涩出檐,托出一平台,惟底层有瓦脊。各层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有铁环,原置有风铎(大铃)。塔心和外层之间形成八角形环廊,犹如大塔中包着一层小塔。回廊两侧设有25个壁龛,龛内有壁画或泥塑像,回廊顶端有雕花砖天花板,并加彩绘,刻制精美细腻。在塔座基主壁龛内,以及各层回廊的砖壁上,嵌有许多碑刻和名人题咏,对研究宋代历史及古代建筑有重要价值。沿各层砖质梯阶顺级而上,可达塔顶。凌塔顶远眺,平原纵横阡陌,城市村落,河流道路,历历在目。
据考证,圣寿寺塔周围二十余亩高出地面丈余,是为圣寿寺遗址。当年圣寿寺塔是豫东名胜之一。前有山门,佛像生动逼真。后有钟鼓二楼,挺拔巍峨。据目睹过圣寿寺的老人回忆,寺院头门3间,中间为穿堂门,东西两间塑有高2米多手持矛戈武器的对视把门将军4尊,过头门十多米是一座八角琉璃殿,面积约40平方米,其建筑非常精美,再往里是二殿,二殿约长12米,深8米,高6米,殿内塑有大型神像3尊,另有小型神像10多尊,二殿东西有廊进入后院,后院中间为大殿。大殿约长25米,深12米,高约15米。大殿内东墙塑罗汉9尊,西墙塑罗汉9尊,中间正对大门塑有3尊大型佛像及十多尊仆工塑雕。山门、八角琉璃殿、二殿、大殿在一中轴线上,两侧各有厢房数十间,其中西南角建有娘娘庙3间,白玉阁3间。院内有石碑一块,高约3米,有碑座。东西厢房两侧为跨院,其中东院有钟楼一间,西院有鼓楼一间,是一处完整的建筑群。据传,圣寿寺鼎盛时期有僧人300多名,耕地上千亩。由于历史原因,现仅剩下圣寿寺塔一座。
可惜的是,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塔身东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坏了这一重要建筑物的完整。
1963年,圣寿寺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河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文物部门投巨资对古塔进行了维修加固,使得这一宝贵的文物古迹才得以崭新的面貌重现于世人面前。
2006年,睢县圣寿寺塔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徽宗敕名 皇家兴建
圣寿寺塔建在宿龙寺,宋徽宗敕寺名“圣寿寺”,所建之塔得其名。
据载,宿龙寺原占地面积60余亩,寺内建筑为七进七出,殿宇成排。每座殿宇的大门上檐,各悬有一块金字大匾,从山门依次往后看,分别为宿龙寺、天王殿、大雄宝殿、讲经法堂、千佛殿、罗汉殿等。寺内还建有钟、鼓二楼。寺内寺外,松柏遮天,竹梅相衬。寺前原有一棵千年古槐,身虽朽空,但其内可容几人共坐,其势遒劲,态势奇绝,令人叹为观止。整个寺院布局严整,错落有致。当年这里晨钟暮鼓,法事繁旺,释子参禅进香者摩肩接踵,香火旺盛。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的冬天,某日北风怒吼,宿龙寺内突然起了大火,很快就将寺院变成了一片废墟。火势熄灭后,僧人们清点人数时,唯独没有发现德高望重的老方丈。弟子们慌忙寻找,最终在讲经法堂中,找到了已被大火烧焦的骨架残骸。他双手合并,似乎还在为这场天灾人祸而祈祷。事后,老方丈的弟子们到处化缘,动员方圆百里之内的善男信女募钱募物。在宿龙寺讲经法堂的废墟前,建成了一座九级密檐式砖塔。并将老方丈的尸骨残骸安葬在了该塔的地宫之内。这就是如今的古塔。
但宿龙寺与皇家有缘,后被徽宗皇帝敕名“圣寿寺”,此塔赐名“圣寿寺塔”。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天下大旱无雨,民不聊生。皇帝赵佶祈求祷告,希望苍天能尽快降一场甘露。
一日,他梦见有僧人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瞬间即有暴雨倾盆而至。赵佶高喊:“你乃何方高僧?”僧人答曰:“我乃京城东南宿龙寺的茶头(寺内负责烧茶的僧人)风波。”赵佶正要前去追赶风波,却被雷电声从梦中惊醒,此时窗外果然下起了暴雨。次日,他便下旨派人沿汴梁道向东南寻找宿龙寺。钦差们一直找到襄邑(今睢县),终于探询到宿龙寺的地址。但是这座残破的庙宇内,并没有叫风波的和尚。此时方丈说:“前天寺内忽然少了一尊风波罗汉金身,我们正忙着寻找呢,但至今下落不明。”钦差闻听此言,顿时觉得无比奇巧,便催马赴京禀报皇帝。赵佶立即差人传来相国寺的方丈,问及罗汉之中是否有个叫风波的?老方丈回答道:“风波乃是一位前朝疯僧,传说曾在相国寺待过,后来云游四海,下落不明。”徽宗觉得此次降雨为宿龙寺风波罗汉相助,心中十分感激。于是传旨重修宿龙寺,并耗重金铸了一尊很大的风波罗汉像,敬放在罗汉殿里。皇帝赵佶还亲自为该寺题写了匾额,将宿龙寺更名为“圣寿寺”,所建之塔也就成了圣寿寺塔。
关于圣寿寺的来历,还有另一个传说。
据说,北宋时期,闫庄村来了一位法号慧普的和尚,他慈眉善目,且精于医道,并热心为当地百姓治病疗伤,受到大家的敬重。大约过了两年,忽然村里来了一队兵马,说是奉旨来请慧普和尚回开封一大寺院任住持。原来慧普和尚曾有恩于皇上。由于当地百姓极力挽留,他不愿回到京城。徽宗皇上无奈,就下诏在闫庄村扩建寺院,取名“圣寿寺”,又建起一高塔,叫“圣寿寺塔”。
六角奇塔 &国之瑰宝
圣寿寺塔为六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高二十二米。除第一层檐置一斗三升斗拱外,其余各层皆为叠涩塔檐。第一层塔身南面辟半圆拱门,入门为六角形塔心室。
第二层以上为实心,第六、八层南面有圭形门。一至三层檐下旋以砖雕斗拱,其余个檐下用迭涩砖层垒砌,翼角翘起,玲珑秀丽。塔身外壁一至六层外壁砌有佛像砖,所嵌佛像二百八十一尊(一说二百六十尊),其造型各异,无一雷同。塔顶有覆钵、宝珠、宝瓶组成的塔刹。塔尖为柏木削制,套一陶制绿釉大盆。据当地村民介绍,塔下还有神秘的地宫,向四周辐射达几里地。
北宋的佛塔建筑是古塔发展的一个划时代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尤其是河南的宋塔更具艺术特色。作为商丘的宋塔代表——圣寿寺塔,不仅是商丘宋塔中时代最早、造型奇特的名塔之一,也是商丘市内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胜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及艺术价值,对研究北宋的佛学建筑、美术、书法、音乐等都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圣寿寺塔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对睢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4年至今,每天到这里学修佛法修或旅游观光者川流不息,已经接待了亚洲、美洲、欧洲诸多国家和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学法者不计其数,旅游观光者更是不计其数。圣寿寺塔,这里山清水秀,胜迹如林。游人来寺,常触景生情,再来时总少不了带点新花种。无论春、夏、秋、冬,在这里有品不完的花香,听不完的鸟语,看不完的蜂蝶,使来者无不啧啧称赞,去者无不连声感叹。
圣寿寺塔,历经千年岁月沧桑,风雨雷电冲刷洗礼,任世间喧嚣浮华,仍巍然屹立在中原大地,像一架古筝,从大宋一直弹奏至今,吟唱人间苦乐年华!
(李海军 文)
王喜云晕倒了,哀伤伴着绝望撕扯着她脆弱的心。作为家庭主妇,她没想到,平静幸福的生活会因一场车祸分崩离析。丈夫的骤然离世,带给她的除了丧亲之痛,还有120万元欠款。
一个个催债电话,曾让她愁得一个月瘦了十几斤。“活着时都是朋友,他不在了情意不能不在。”最高的40万元,最少的3000元,她把每一笔债都记得非常清楚,也暗暗下定了决心:“不管多么难,不管10年还是20年,都要把债给还了。”
为了打消债主们的顾虑,她专程拿着账本上门承诺。从此,漫长的7年里,这位山村女子背着生存与欠债的双重重负,步履蹒跚却又坚定地走在“夫债妻还”的守诺之路上。令人们感动的是,她不仅替前夫还债,还把前夫的爸爸和儿子带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料他们。
两个月前,债务终于还清了。“无债一身轻”的她沉浸在了另一种“幸福”中,光荣地当选2017“感动中原”候选人,很多网友称赞她是“中国好前妻”。还债的故事催人泪下,她用最朴实的行动践行了一句最朴实的话:“诚实守信的人,总会有意外的收获。”
照顾老小用过午餐后,王喜云清洗碗筷。
山村姑娘 执意嫁给“离异男”
1月的阳泉市,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季节。站在郊区一个堆满了建材、木料及设备的农家院里,一头短发、身材瘦小的王喜云在收拾过一件杂物后,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前夫是个苦命的人,心肠好,能说会道。我正是看中了他这点。”王喜云说。1979年8月,她生于安阳林州市茶店镇西峪村,父母都是农民。在她的印象里,“勤劳、节俭、善良、忠厚”的父母带给了她很深的影响,“做人实在,吃亏是福,父母是我最好的榜样”。
王喜云排行老大,还有个妹妹、弟弟,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了。“我在郑州打过两三年工,在饭店做服务员,学到了不少知识。”之后,她回了老家林州,干起理发行当。2000年春,她21岁,在理发店结识了林州市桂林镇东油村“大龄男”韩志林。
“他第一次来理发时,我都没一点印象。”王喜云说,韩志林到店里次数多了,成了老顾客,他们之间就熟悉起来。“他脑瓜子活,善解人意,有一次请我出去吃饭后对我表白了。”当时,王喜云一下蒙了,特别羞涩,不过看到韩志林认真的表情,就勉强点头答应了。
韩志林比她大5岁,之前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身边带着一个5岁儿子。这些,王喜云慢慢都知道了,也逐渐接受了。两人相处一年多,开始谈婚论嫁时,遭到了父母和亲友的激烈反对。父母感觉脸上无光:“你又不缺胳膊不少腿,为啥一进门就要给人家当后妈?”
但王喜云执意说:“我要跟他过一辈子。”事情,僵住了。“奶奶看我态度坚决,就给我做了主:‘只要大孙女愿意,谁也别拦了’,爸妈听了只能认了。”她说,2002年初,过门后,公公、婆婆和儿子都要照顾,还要种地,自己就从理发店辞了职,当起了家庭主妇。
地处豫冀晋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城林州,是全国有名的“建筑之乡”。全市农村强壮劳动力的60%从事建筑业。几十万农民工用双手筑起了“林州建筑”品牌,韩志林也不例外。
“他一直在建筑工地上干,搬砖、和灰、垒墙、卸料等啥活儿都干,能吃苦。但由于工作不稳定,这儿跑跑那儿跑跑,他也没挣下啥大钱。”王喜云说,2005年6月女儿出生后,家庭的经济压力骤然增大了,“给婆婆看病花了不少钱,这样下去,吃喝拉撒都顾不住了”。
干起活来,王喜云也是把好手。
“人死了,欠下的债不会烂”
上有老,下有小,咋办?2006年起,韩志林就铁了心,带工人,当包工头。“刚开始找不来活儿,没啥经验,幸亏在阳泉的老乡多,你帮帮我帮帮,才算挺了过来。”王喜云说,丈夫在阳泉稳住了脚,让她很高兴,“挣的钱也多了,老家盖了新房,日子有盼头了”。
她记得,韩志林告诉她,手下工人最多的时候都有四五十个了。“他在阳泉租了两室一厅,我和儿子、女儿跟着他过去了。”王喜云说,那是他们一家最幸福的时刻。不料,好景不长,2010年11月,他们从阳泉开车回林州祭祖。“11月8日,他着急去阳泉,说有些业务需要处理,让我和孩子在家多住几天。”谁会想到,从此,这对恩爱的夫妻阴阳相隔。
“阳泉到林州,高速有400多公里,我还叮嘱他‘开慢点,到阳泉打电话’。”王喜云说,没想到下午两点多,噩耗传来,丈夫出事了。当晚,她和亲友赶到出事地点附近的医院时,丈夫已走了。“和老公在一起的朋友说,他车速快,行车途中手机响了低头摸手机时,车身偏离方向,等到抬头时一切来不及了。”那一刻,她的眼前一黑,瘫软在了地上。
悲痛欲绝的王喜云,似乎一下成熟了许多,她硬撑着处理完丈夫的后事。“当时,儿子在阳泉上初中,不能耽误功课。”谁料,有一天,在出租屋外,一个姓李的老板找到王喜云,递给她一张欠条,上面有她丈夫的亲笔签名,欠款金额竟然是40万元,她顿时傻了眼。
这还没完,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她在抽屉里又翻出了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一笔笔账单,除了李老板的40万元欠款外,还记录着其他不少人的欠款,共计120万元。
“我就是个家庭妇女,见得最多的也就几千块钱,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王喜云说,这一笔巨大债务,让她惊恐不已,茶饭不思,一个月里竟然瘦了十几斤。“我很害怕,天塌了。可是你说怎么办,靠老人吗?不行!靠儿女吗?不行。这事儿只能自己硬撑着出面!”
120万元巨债像大山一样压在她身上。陆续有人上门,向她出示一张张欠条。她强忍悲痛站起来说:“人死债不烂,他不在了情谊还在。他的欠条我都认,这是良心债。”
家庭陷入如此绝境,王喜云还能说出如此出人意料的话,上门要债的反而顿生恻隐之心,不再开口。有些债主念及同乡之情,也做了退让,主动要求减少还款数额……
归还过前夫的欠款后,王喜云向一名债主致谢。
躲在被窝哭,一切都从头做起
“老公是家里的顶梁柱,现在顶梁柱倒了,还留下了这么多欠款,可咋还?”王喜云说,为了生计,她迫不得已,只能接手丈夫生前的生意,把未完成的工程干完。当时,工地上还有几十个工人,都议论纷纷:“一个农村妇女能担起工地的事儿吗?大家散伙儿吧。”
王喜云说,她非常感谢丈夫生前的司机及同伴,他们陪了她一段时间,把丈夫平常做的工程业务及人脉关系帮她联系上了。比如有一栋4层楼,主体已经封顶,需要墙体刷白等工序,但工人们担心王喜云给不了工钱,纷纷撂挑子。王喜云擦干眼泪对工人们说:“我男人没了,但还有我,也不会跑。你们帮我把工程干完,欠你们的钱我一定还!”
但一些人仍不愿干。“我通过老公的司机给他们做工作,粉刷一层,就给开一层工钱,真开不了,再走不迟。”就这样,粉刷了第一层后,她用家里的微薄积蓄给开了工资。谁想第二层的活儿干完后,她当时在石家庄跑丈夫的后事,一时半会回不来,工人们不愿意了。“之前说得好好地,怎么不兑现了,真是个骗子,不该信她的。”一些工人出言不逊。
原本干得好好的活儿全部停了下来,可急坏了王喜云。一天后她急匆匆地从石家庄赶到阳泉,当场付清了工钱。就这样,工程才收了尾。王喜云说,她清晰地记得,这个工程结束后,令她百感交集,躲在一边悄悄地哭了起来,“一个女人在外做事,太难了”!
为了画一张简单的平面图,她曾熬了一个通宵,眼睛都红肿了。有一次外出,丈夫生前的司机对她说:“嫂子,不忙了,去买件衣服吧。”直到这时,王喜云才意识到,一两个月里瘦了十几斤,裤子宽松了,已不合身,照了照镜子,脸部斑点骤然增多,一下子苍老了。
“心里太难受了,就蒙着被子在被窝里哭,也不敢大声,生怕老人和孩子听到。”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王喜云至今想起来都心有余悸。“她经常从梦魇中醒来,躺在床上念叨:‘还债、还债、还债……’我们知道,她的压力太大了。”王喜云的家人说。
王喜云说,在丈夫生前的两个工程收尾后,她毅然变卖了手头的机器设备,只要家里能变现的东西,当时全卖掉了,凑了50多万元,结清了工人工资后回到了林州。有些欠款少的,当场还清。欠款多的,先归还了一部分,然后只能央求对方宽限一些时间让她还款。
“70多岁的公公和年幼的孩子都在我身边,真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王喜云说,前夫去世后的两三年里,是她日子最难熬的时间。王喜云坦言,从家庭主妇到包工头儿,她不得不从零开始、从头做起,“遇到不懂的事情,就打电话问老公以前的朋友”。
“她说话算数,真是个‘爷们儿’”
许人一诺,胜似千金。为了尽快偿还债务,她重拾丈夫韩志林在阳泉的人脉关系,开始承揽工程。她买来专业书籍“恶补”建筑知识,并向工地上的年长工人们虚心请教。
为节省开支,王喜云凡事都是亲力亲为:给老客户一个个打电话,骑着电动车一个人谈业务、签合同,领着一帮工人在工地上干活……靠着辛勤和汗水,她在建筑行业逐渐摸出了一些门道,做生意越来越上手,经营的工程业务也渐有起色,在当地产生了一些影响。
2011年至2016年,她一年能接到两三个工程。“那段时间还了不少钱,一个季度里还过10万块钱。”王喜云说,5年多的时间,不仅她的生意步入正轨,很多人对她也越来越信任,“看着我敞开大门做生意,很多人心里有了盼头,反而不再打电话或上门追债了”。
实际上,这些年,她是怎么过来的,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我一个女人家,租房子住得交房租,又得顾一家老小生活开支,还得给一对儿女交学费。”她说,“每月自己都从牙缝里省钱还债,连上中学的女儿想看一场电影,都不能满足她。”说到这些,她眼泛泪花。
王喜云弟弟介绍,姐夫韩志林生前做工程时曾用过郊区一个体户的细沙,在姐夫出事后,人家上门找过一次,要3000元欠款。“当时姐姐心里很乱,我就告诉人家,让过段时间再来,姐姐在账本上也记下了。”时隔一年多后,王喜云委托他上门把钱给人家还上了。
“我都忘了这事儿,没想到,她还会主动联系我,非常意外。她说话算数,真是个爷们儿。”这个个体户表示,“人走了,也没打欠条,她不认我也没法,也就没想着再要这笔钱了。”他说,在接到钱后非常感动,当即表示只要王喜云需要沙子,请尽管开口,钱啥时候给都行。
历经风雨,终见彩虹。7年来,王喜云始终坚守“诚实守信、质量第一”原则,把每一项工程都尽力做好。承包工程赚的钱,她除了维持家用,都用来还债了。别人给她的收据或欠条,都被她一一烧掉了。看着本子上的欠款不断减少,她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
2017年,王喜云陆续偿还了18万元债务,涉及丈夫生前的生意伙伴和8名农民工。最后一笔5万元债务是11月还清的。“我和韩志林是老乡,很熟,他生前用了我5万块钱,也没打欠条。他出事后,我为他痛惜过,也以为钱要打水漂了。”田先生说。
田先生介绍,除了出事时提过一次欠款的事情后,7年来,他从未向王喜云讨要过钱,反而是她主动还上的。他万万没想到,王喜云这么坚强,一个女人上有老下有小,践行诺言,太了不起了。他逢人就夸:“这个女人厚道,守信,我敬佩她。”
带着公公和子女再嫁,照顾无微不至
这些年来,经常有人对王喜云说:“你一个弱女子,就是债不还,别人不会拿你怎么样。”也有人认为,王喜云很傻。这位来自大山的普通女子说:“做人要有良心,人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钱一定要还!人不能昧了良心。我就是穷也要穷得干净。”
在林州、在阳泉,很多人都因为她的人品好要再给她介绍个对象。公公等人曾劝她找个合适的男人成个家,但她提的“彩礼”让很多人都知难而退,这份“彩礼”到底是什么呢?
“我未来的对象,不能嫌弃家人,还要答应我3个条件:一要与我共同赡养70多岁的公公,二要帮我丈夫的儿子成家,三要与我一起还债。”王喜云说。这些年来,自己已从当初一窍不通的农家女子变成能够独当一面了,也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2017年1月,她和阳泉本地的王先生喜结连理:“他很有担当,对我很好。”“我俩是2016年5月认识的,随着了解多起来,我被她的诚实守信深深打动了。”王先生说,前夫留下了一大笔债务,她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逐渐还上了,令他由衷钦佩。同时,她还把前夫的爸爸和儿子带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料,“尊老爱幼,心地太善良了,也彻底征服了我”。
王喜云说,2017年11月,为了帮她还债,王先生拿出了辛苦积攒的6万元给了她,帮她提前还清了所有债务,令她感动。如今,“无债一身轻”的王喜云也沉浸在了另一种幸福中。王先生说,这些年,她受的苦令他心疼,“我的老婆,就应该照顾她一辈子”。
2017年“五四”青年节,王喜云等15位青年被林州市桂林镇党委、镇政府表彰为“青年创业之星”。镇党委书记石瑞峰评价:“作为一名普通农家妇女,王喜云用坚如磐石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诚信,什么叫担当,什么叫创业。”她也被网友们敬称为“中国好前妻”。
“人活着就有责任,不管是家庭责任还是社会责任。”王喜云认为,帮前夫还清生前的欠款,是她作为妻子的责任。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她很感恩地说道:“我很感谢那些借钱给我们的人,没有他们,我们承接不了工程,赚不了钱,也在老家盖不起新房子。”
王喜云说,自从还清外债后,夜里也不再失眠了,感觉走路可以抬头挺胸了,“以前欠别人钱,压力太大。”王喜云的“诚信”之举赢得了很多人的称赞,之前追债的人不仅与她成了朋友,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她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她说,儿子已成年,外出打工了,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女儿好好培养出来,做个正直、善良的人,“我的心也就安了”
。(郑报融媒记者 石闯 文/图 孙小萌 刘小涛 视频 发自山西阳泉)
对于男人来说
戴上老婆亲手织的“绿帽子”
那真的很耻辱
而更让人痛苦的是
被自己捧在手心里
离婚时争取了抚养权的女儿
竟然是别人的“种”
亲子鉴定:女儿真不是自己亲生的
网友“红茶加咖啡”是临海市白水洋人,他有个同村的朋友老赵(化名)关系不错,他们闲聊时,会开开老赵的玩笑,说他女儿不是他亲生的。
“我们跟老赵都是老相识了,平时动不动会开玩笑说,他女儿跟他一点都不像,哪里捡来这么可爱的女儿,我们也去养一个。”“红茶加咖啡”说,没想到玩笑话成了真,老赵去做亲子鉴定,查出他女儿真不是他亲生的,这事让大伙儿有些尴尬。
据了解,老赵与前妻何女士(化名)是17年前登记结婚的,次年便生育了女儿。10年前,因夫妻感情破裂,何女士两次向法院起诉离婚。最终两人于当年判决离婚,他们的女儿则判给了老赵抚养。
前妻称:女儿出生前他就知情了
离婚后,老赵一直专心抚养女儿,可是在相处过程中,他越来越发现,女儿的性格和相貌特征跟自己一点都不像,他知道朋友讲“女儿不像是亲生的”是玩笑话,但仍是心生怀疑。前段时间,老赵经常因为这事烦心,晚上睡不着觉,于是他委托了鉴定机构对他和女儿二人进行了DNA亲子鉴定。没想到,鉴定结果出来,果真显示他和女儿双方不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父女关系。
一想到女儿都15岁了,自己才知道真相,又想到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当了这么多年的“接盘侠”,老赵气得不打一处来。于是,他一纸诉状将前妻和女儿告上了法庭,诉请法院确认其与女儿不存在父女关系,并且要求前妻返还抚养费和精神抚慰金。
对此,何女士却坚称,女儿非亲生一事,老赵其实早在女儿出生前就已经知情了。
女儿是我亲生的,当然应该我带回抚养,但因为现在我身体也不好,又没有什么收入来源,无力返还抚养费,希望老赵能够念及当年夫妻之情,放弃抚养费和精神抚慰金的诉讼请求。
据了解,最终经白水洋法庭法官的调解,老赵自愿放弃要求前妻返还抚养费及赔偿精神抚慰金的诉讼请求,但非亲生的女儿要由前妻何女士抚养。
小编更同情16岁的女儿
她什么也不知道
却要承受因大人过错带来的伤害
按下大拇指
安慰一下这个孩子
锦鸡园,又名锦鸡台,属河南省柘城县古时七台八景之一。相传老子曾在此高台歇鹤,后有类似锦鸡的瑞鸟常在台前群集,所以在柘城民间又有所谓“锦鸡一鸣,财源滚滚,天下风水来集”的说法。
别具一格锦鸡园
探访锦鸡园是在一个雪后的冬日,残阳斜照,我们来到柘城县城关镇所在的锦鸡园,园子里善男信女,人头攒动,巫婆神汉口中念念有词,不断的在“施法”。
锦鸡园,人气旺,香火更盛。
走进锦鸡园,我们看到园门额上“锦鸡园”三个字为已故佛教界知名人士赵濮初所题。
锦鸡园占地3300平方米,程长方形,有围墙,南北中轴线上建筑依次有:山门、锦鸡亭、锦鸡殿。园内两侧有娱乐场。山门,砖混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仿古歇山式硫璃瓦覆顶。锦鸡亭属高台建筑,砖混结构,高17米,直径13米,呈八角形,双重檐,硫璃瓦覆顶,亭内置有大型根雕锦鸡像。锦鸡殿面阔三间15米,进深一间6米,硫璃瓦覆顶,仿古歇山式。园四周湖水环绕,有莲荷蒲苇,景色清幽。
名为锦鸡园,但锦鸡却偏居一隅,迎门而立的是女娲娘娘。其后是锦鸡亭,属高台建筑,有上下2层,上层亭内置有大型根雕锦鸡像,下层正中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四周的环型展道上绘的是佛教壁画。锦鸡亭后正中建仿古歇山式3间,里面供奉的是城隍爷和城隍奶奶,两侧站着执刑衙役,执棒待命,煞是威严。城隍殿西侧建大雄宝殿3间,供奉有佛祖、菩萨等。前不久,又动工建设了老母殿、龙王殿等,景观越来越丰富。
园子倒也别致,内容也很丰富:锦鸡属仙,菩萨属佛,女娲、城隍属神,锦鸡台又本是老子歇鹤台属道,一园之中有佛、神、仙、道4家,想不香火鼎盛都难。
柘城古迹锦鸡园,古今往事笑谈中。
老子歇鹤风水地
据《归德府志》载:“歇鹤台,在柘城,相传老子歇鹤于此。”也指此处,是柘城七台八景(歇鹤台、明皇台、吴起台、楚王台、凤凰台、老君台、青岗台、柘沟春水、牛斗雪霁、远襄晴岚、白塔晓钟、心闷暮鼓、霸岗烟柳、砖桥古渡、楚台望月)之一。
柘城县漫画家马本仁先生曾仿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所吟咏的《歇鹤台》一诗,颇为有趣,诗云:“老子已乘白鹤去,此地空余歇鹤台。白鹤一去不复返,白云悠悠两千载。桃柳夹岸柘沟绕,青蒲蒹葭鸥鹭来。故城遗址大水下,烟波浩渺入诗怀。”
这个典故应该是真实的,因为老子出生在河南的鹿邑县,与柘城相邻,距离又不是太远。作为知名学者的“老子”游学到此不是难事,所以这样的传说还是可信的。
根据《柘城县地名志》记载,明清时期,锦鸡园处由于湖水围积形成的一孤岗,天鹅、鹭鸭群集。崇祯元年秋八月,该地有异鸟飞来,此鸟形貌神奇,花团锦簇,魁伟艳丽,民间视为锦鸡,是瑞鸟、祥鸟,象征风调雨顺,物华天宝。所以在柘城民间又有所谓“锦鸡一鸣,财源滚滚,天下风水来集”的说法。同时,由于地形奇特,此处也被视为风水宝地,且在民间留下数则耐人寻味的民间传说。
既然是胜景,当然美不胜收,可是时代的变迁使其美归于烟尘,它的美处也只有通过清代人王培的诗来揣摩:“城北新秋水色空,青蒲丛畔数茎红。净香生出游人旷,鱼戏东南叶叶风。仙人骑鹤几年来,城上空留吊古台。祗为登临高士少,年年风月碧荷开。”
据白庄一位上一辈老人追忆,锦鸡台在老县城(指被洪水淹没之后所建新城)东北角,城墙外100米处的湖水中,即原工会办公楼北侧100米处,现在的锦鸡园前200米处。
而歇鹤台,据光绪二十二年版《柘城县志》记载:歇鹤台位于旧城内,相传老子乘鹤空游时曾在此歇息,故称歇鹤台。其形成年代在旧北湖形成之前,远早于锦鸡园。考之,当在现在的锦鸡园的位置。解放初期,这里遗存一片高岗,后来由于无人保护,逐渐变小。
照此来说,历史上,鹤在前,而锦鸡在后。位置上,锦鸡台在前而歇鹤台在后,锦鸡园建在了歇鹤台上,如依此分析,那便是锦鸡占了鹤的“巢”。
是锦鸡台,亦或是歇鹤台,考究下去已无任何意义。在老百姓心目中,无论锦鸡,还是白鹤,都是瑞鸟,像征祥和,值得敬崇。
自然人文成一统
锦鸡园是一个集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活动场所。
作为久负盛名的七台八景之一,2006年7月,锦鸡园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2010年,柘城县政府已将锦鸡园被列为柘城县投资建设的&“十大地标”&之一。目前,锦鸡园总造价已达数百万元,可以说,锦鸡园的发展走上了“上升通道”,进一步扩建锦鸡园,已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2000年起,锦鸡园向游人开放,每年的正月十四定为物资交流大会,历时3天。逢会期间,方圆百里的商贾云集此处,善男信女前来膜拜,香客盈门,香火鼎盛。
锦鸡园,这座布满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旅游文化胜地,正用宽厚而又温暖的胸怀迎接善男信女的到来!
(李海军)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日,新年的第一天。甘肃金昌市龙泉公园,一名6岁男孩不慎坠入湖中冰窟,让人感动的是,一位咱河南小伙与同伴第一个冲上冰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寒冷的天气下,他仅穿了一条红色内裤,匍匐在冰面上一点一点靠近掉进冰窟中的孩子,这一幕被当时许多在场的群众记录了下来。
据围观者介绍,孩子落水处离岸边有二三十米,在冰冷的水中挣扎着,只露出手和半个头。手紧紧扒着周围尚未垮塌的冰面,尽量让身子浮起来。湖水很深,有2米多深。当天金昌的气温低到-113,孩子在这么冷的湖水中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发生意外,危及他的生命。孩子小小的的脑袋不停地湖面冰窟中挣扎,一个劲儿的喊“救命!救命!”。
“红裤头”小哥脱掉冬衣卧冰救人
救人的河南小伙麻利地脱去厚重棉衣,只穿了一条红裤头的他顾不上天寒地冻,没有多想就往湖中走去,可刚走了两步就听到了“咔嚓咔嚓”碎裂的声音,他赶紧蹲了下来,慢慢往前挪动,又是一声“咔嚓”,担心冰裂面更大,他索性伸展四肢,趴在冰面上,一点一点往前移动。当他目测孩子可以够着藤条时,便将大家找来的一根藤条向孩子扔去:“孩子,快抓住!”
“叔叔救我,我抓不住!抓不住!”男孩发出微弱的声音。因湖水太冷,小男孩根本无法接住扔过来的藤条。正在这时,孩子扒住的冰层塌了,他一下子沉了下去,又本能地举着双手用力浮了上来,抓住了旁边未塌的冰层。情况十分危急,“红裤头”也心急如焚。
众人合力救出脸色青紫的落水男童
这时候,岸边赶来了民警和围观群众。其中,一名热心市民也脱掉衣服,套上一个轮胎接力营救。最终,落水男童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被成功救上岸,并迅速送往医院。而看到小男童被成功救出,“红裤头”小伙和同伴一起悄然离开了现场。
孩子被救上来时,已是脸色青紫、瞳孔放大、口吐白沫。经按压肚子,孩子才“哇”地吐出两口水来。接着,孩子被迅速送往医院。万幸的是当天下午孩子已经脱离了危险。原来,6岁大的男孩小马龙趁家人不注意,独自跑到离家不远的龙泉公园人工湖滑冰。由于湖中心冰面比较薄,小马龙不慎跌入了冰窟当中。
金昌全城发起寻找“红裤头”小哥
事发后,中央媒体以及当地媒体多日连续播报“寻找红裤头好人”的消息,5天之后,“红裤头”与同伴这两位河南好人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新华社报道王保华救人事件
央视新闻报道王保华救人事件
金昌日报的微信公众号也连续发布寻人启事,记者康艳从未放弃过寻找这位卧冰救童的“红裤头”小伙,因为他的背影温暖了一座城和所有人的心。
更有“铁粉”为了寻找这位“红裤头”的河南小伙,还写了一首诗......
《金昌全城寻人!——你红色的内裤,犹如烈火燃烧着整个冬天!》
你趴在刺骨的冰上
你的肌肤融化了天地良心
连坚硬的寒冰也感动地
流下了热泪
在这寒冷的冬天
普天之下谁能做到
你红色的内裤
犹如火焰,犹如烈火
燃烧了整个冬天
温暖了千万人的心窝
多少人被感动
多少人为你的背影泪流满面
从你的背影
看到的是人性的善良的光芒
这是一幅男人的背影
这是一幅温暖的背影
这是一幅父亲的背影
满世界的人都想看你一眼
只留给世人一个背影
从此消失在茫茫人群中
这个时代需要你
需要你的火焰和温度
《金昌日报》记者康艳说,从她接触的河南人来看,河南人不善言辞,却朴实善良;关键时刻,河南人总能挺身而出救人。王保华和常军广虽然个头不高,但救人不留名,形象却很高大。
“红裤头”小伙与同伴都是咱河南老乡,小伙名叫王保华,是周口市商水县人;与他一同参与救人的叫常军广,许昌市襄城县人。王保华和常军广在金昌的同一家工厂上班。1月1日是元旦假期,他和王保华放了假,就在龙泉公园玩,没想到,正好经历了这一幕。
在本次营救小马龙事件中,王保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第一个采取了上冰救人的行动,这一举动感染了围观的群众,这才纷纷加入到救援队伍之中。同时,他更给了小马龙活下去的希望
不到法宗寺,不知道法宗寺的奇妙。
法宗寺的幽雅壮美,寺院的合理布局,优美的历史传说,将法宗寺装扮得更加的奇绝。大雄宝殿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红蓝琉璃瓦相扣,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这座沉睡了上百年的名寺古刹,在这生机的季节里,现出了几分恬静、几分妩媚。它像一位淳朴憨厚又殷勤好客的豫东汉子,正在笑容可掬地迎接远方贵客的到来!
虞城法宗寺,果然名不虚传。
巍峨壮观法宗寺
探访法宗寺,是在一个冷风扑面的冬日,天空飘洒着零星的雨滴。雨天的法宗寺烟雨缥缈,是那么个性十足,到处佛光闪烁,古风淳朴。法宗寺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刘店乡袁庄村,是一座正在新建中的寺院,占地一百余亩。在暗红色院墙的衬托下,法宗寺显得威严肃穆。
从南大门步入寺内,笔直宽敞的水泥路面,殿宇巍峨,天王殿前面左右分列两个人工开挖的放生池,曲径小阶,青石围栏,甚是壮观。在天王殿前,我们看到有碑文记载,天王殿,又称弥勒殿,佛教寺院第一重殿,殿内供奉六尊佛像,下右为弥勒塑像,左右供奉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塑像。此殿始建于2011年。大殿长大22、4米,宽15、3米,高10、24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
迂回循路走去,见那大雄宝殿、藏经楼、文殊殿、地藏殿,殿内佛像庄严肃穆、金光溢彩;钟阁鼓楼左右耸立,壮观巍峨;斋堂僧舍,清净整洁,昔日宝刹再现重光。通观整座寺院建筑恢宏气派,布局合理,料必出自大家手笔。
在法宗寺的东南角,我们看到一座飞檐红柱的凉亭,红柱上书鎏金对联“观音现身神灵昭昭救君王,圣井自倾清泉汩汩饮刘秀。”这座亭子叫歇马亭,亭子下边就是传说中的那眼圣井,又叫“扳倒井”。果不其然,但凡佛道井泉必有渊源之神秘奇闻,正可谓“一寺一圣井,一井一传说。”
据碑文记载,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天下豪杰奋起,刘秀率众抗衡,因寡不敌众,被莽军赶至此地。时值暑日炎天,口渴似火,忽见路旁一土井,却无汲水器具。刘秀不由自语道:“苍天佑我,此井何不倾倒。”说话不及,此井竟向西南倾倒,井水涌出,人马痛饮。
刘秀称帝后,为感神恩,敕命修建歇马亭。历史沧桑,战乱频仍,这些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几度兴衰,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废,原址只剩得瓦砾遍地,闲草野蔓,残照苍烟,清康熙断碑一通。
2004年3月五台山一法师、2012年4月青海一法师同具慧眼,均言此旧址东北隅埋没圣井一眼,经寻挖,此“扳倒井”终于重见天日。
“扳倒井”露出神秘面后,旋即于2012年农历润四月初三日开挖,初四日下午4点10分挖到五米多深处时,井内急往外大冒白烟,在场开挖的人无不称奇。家乡投资人王福江看到后说:“这井你要灵验,今晚就下雨,不灵验就不下。”当时,晴空万里,天气预报都说没有雨。然而,当晚20点10分,只见东南风起,天空乌云涌聚,小雨纷纷而下。
“扳倒井”冒白烟、晴天祈求能下雨的神秘之事,不胫而走,一时间四面八方来求甘泉诊治百病者络绎不绝。
菩萨显灵救刘秀
法宗寺即建于千年歇马亭观音寺旧址。
在大雄宝殿前,立有精雕细琢《法宗寺碑记》的高大石碑,其碑文注明是“原歇马亭观音寺碑记”。史载,刘秀在“扳倒井”人马痛饮后,精神大振。少顷,闻东北方人喊马叫,刘秀知是莽军将至,急忙躲进近处破庙内。王莽兵至,四处搜寻不见,唯见小庙破败荒凉,门窗蛛网灰尘,久无人出入状。随问庙旁一白发老妪,老人指向西南,莽率军急追而去。
刘秀脱险后骤然醒悟,必是菩萨显灵搭救,遂跪拜于观音像前曰:“日后若能得帝,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平定天下,面南登基,即光武皇帝。为报答菩萨救命之恩,光武帝斥资修缮破庙,并亲笔御书“歇马亭”,围筑复淘“扳倒井”。自此,观音庙、歇马亭连为一体,相得益彰,规模宏阔,巍峨壮观。
一年一度古庙会更是盛况空前,方圆百里烧香许愿者、喝“扳倒井”水医治病患者,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农牧工商、渔樵耕读,皆云集于此,千年不衰。此地即成名闻遐迩之名刹盛寺,朝拜圣地。
世事沧桑,屡经战乱。现存清康熙二十年碑文记载,观音寺歇马亭始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二十五年),唐贞观四年(公元六三一年)再次修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二年),第三次修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废荒。
一座千古名刹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兴衰,但传说不老,历史永在。
古名刹涅槃重生
千年名刹重新建,春风又绿歇马亭。
2011年,刘店乡袁庄村善士王克胜及其子嗣王福龙等数人,蒙久英切达上师指导帮助,投资2000万元重建观音寺,修复歇马亭,并改古观音寺为法宗寺。
据袁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敬臣介绍,王克胜今年61岁,是一位有爱心的企业家。八十年代初,他从部队复员后来到深圳收破烂,因他做事执着,讲诚信,生意越做越大,相继涉足珠宝、房地产等行业,并在深圳业界有了一席之地。
2011年春节,王克胜从深圳回老家袁庄村探亲,看到村头那座两间破庙,心中陡然一动,小时经常到庙前玩耍,家里谁要有个头痛发热的,大人们都会来到庙前,烧香求菩萨保佑,然后再讨副药带回家中让病人喝下。说起来也奇怪,病人服后菩萨下的药,第二天病就好了。
王克胜是听着观音菩萨显灵救刘秀的故事长大的,他对村里这座古寺顶礼膜拜。即使他在深圳做生意期间,每到初一或十五,家乡的那座神奇的古寺总是让他不能忘怀。
他把要重建观音寺,修复歇马亭的想法告诉家人后,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很快,付诸于行动。半年下来,寺院初具规模,王克胜却人瘦了一圈。
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的法宗寺,佛光普照,龙天护持,一代禅林,在虞城之南巍峨崛起。观音甘露,普润法界群生;祥光瑞气,庇荫万代子孙。
& (李海军&文图)
20多岁的小夫妻,在高新科技园区里开公司,雇佣60多人当电话“客服”……公司月收入一百多万,俨然一副成功人士的样子。
图自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他们做的业务,却是冒充网上信贷人员,打着“高贷率、低风险”的幌子进行网络诈骗。
日前,平阳警方通过前期侦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湖北武汉抓获以乐某、谭某为首的诈骗犯罪嫌疑人48人,缴获大量作案工具,成功摧毁该电信诈骗团伙。
“客服”主动推荐网上贷款骗走一笔“手续费”立马闪人
郑先生是温州文成人,在平阳上班。日,郑先生向平阳警方报警,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
郑先生说,2017年11月中旬,他接到一个自称“借贷公司”的电话,对方在电话中告知郑先生,公司的借贷业务安全高效,利息也比较低。对方一片赤诚,为了日后借款方便,郑先生添加了对方的微信。
11月30日,郑先生因急需用钱,便再微信上联系对方客服,对方告知郑先生,借款5万手续费3120元,利息是万分之二,随后还将他们公司的一名“业务主管”推荐给郑先生。
因为急着用钱,郑先生不疑有它,立即向对方转账3120元。
郑先生一直等着对方放款,但是没多久,就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方拉黑了。
再次联系“业务主管”,对方声称没有问题,让郑先生再等一等,然而2天过去了,郑先生也没等到贷款,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随后立即报了警。
接警后,平阳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经初步侦查,民警发现这是一个组织结构完整,职责分工明确的通讯(网络)诈骗犯罪团伙。
诈骗公司月收入上百万单笔骗取金额不超过6000元
警方通过受害人郑先生提供的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深入调查。
但是,犯罪嫌疑人具有较强的反侦查意识,他们都是利用非实名注册的QQ号、虚假身份证办理的手机号与被害人联系,等到骗来的款项到手后,再利用空头账户进行多层转账,这给民警的侦办带来一定难度。
不过,民警们并未气馁,随后多次奔赴武汉等地调查取证,对资金流转过的每个账户的每笔流水一一核实。
经过不懈努力,民警成功锁定一家存在重大嫌疑的“公司”。
经过多次排摸,也确定该公司是一个“皮包公司”,经办民警陈警官介绍,这家公司没有进行正规的工商注册,但是每天都有60多人上班,大部分都是90后。
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寻找那些急需用钱的人,通过网络、电话推销所谓的网络贷款,再借机骗取一笔手续费,然后拉黑受害人,让他们讨钱无门。
“公司规定,每个员工单笔诈骗的金额不超过6000元,因为多了容易被警方盯上,少的话受害人可能就不会报警。”陈警官告介绍,所有的业务员按照骗取的金额提成,两个多月的时间,该公司的涉案金额就有200余万元。
幕后老板开的是夫妻档,被抓前正准备买奔驰豪车
经过近半个月多月的全面调查,民警确定团伙骨干成员乐某、谭某等人身份信息,并固定相关证据。
为避免打草惊蛇,民警们制定了详细抓捕方案,在温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等单位的配合下,12月28日,趁“公司上班的时间点”,民警对该团伙实施抓捕,将毫无防备的犯罪嫌疑人一网打尽。
现场抓获犯罪嫌疑人48人,缴获大量手机、银行卡等作案工具。
警方介绍,乐某、谭某是一对二十多岁的夫妻,看起来十分风光,被抓前,两人正准备买入一辆50多万的奔驰越野。
据了解,该公司的客户信息都是从网络信贷公司买来的,基本上都是急需用钱的人,这些“客服”便趁着受害人缺钱的空当,骗取手续费。
目前,乐某、潭某等48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平阳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当中。
不义之财迟早要还
河南虞城:50年老账本见证历史变迁
&& 文章来源: 商丘报业网——京九晚报
&& 文章类型: 转载
&& 内容分类: 新闻
  一位年逾8旬的农民,50年如一日坚持记录发生在身边的生活变化,珍藏的50多本发黄的账本记录了他所在的村子由贫困走向小康的过程,也记录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和照顾。这些账本虽谈不上珍贵,但能让许多人通过它见证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赵万生老人珍藏的50多本账本。
  1958年,他当上生产队记工员
今年82岁的赵万生老人,家住虞城县城郊乡罗庄村。谈起过去的岁月,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看不到一丝笑容。1958年,读了几年私塾的赵万生当上了生产队的记工员。那时候,人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赵万生更是朝气蓬勃,事事走在前头。出工,他去得最早;收工,他回来得最晚。但让赵万生懊悔的是,这年他记的现金都是流水账,从9月1日到11月12日,有500多人的罗庄生产队收入2119.14元,支出2019.14元,节余100元。赵万生回忆说:“当年吃大锅饭,一天干四晌,还吃不饱饭。”为了干好记工员这份工作,赵万生开始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
  可不久,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让赵万生难以接受。这些事情,他不敢明目张胆地记录,就在晚上偷偷地记。没有多长时间,他一个本子上已记满了。当时,他不可能知道,自己记录的这些事情在几十年后会被整理出来并将写成一本书。那是1959年的冬天,罗庄生产队接到上级任务,生产队全体劳力开挖一条大河。当时,已是生产队会计的赵万生心中纳闷,闹饥荒快要饿死人了,人饿得连站也站不稳,还有啥力气挖大河?但他很快明白,这是政治任务,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赵万生和生产队的劳力们赶赴工地,不分昼夜地干,可从早干到晚,一个人只能分到两个红薯面窝窝头。等到上级领导来检查时,赵万生还得带领民工挥起拳头高呼:“我们肚皮撑得圆圆的,大河挖得宽宽的。”可3天后,他本家的一位兄弟却连饿带累死在了挖河的工地上。那天晚上,赵万生在账本上记下了这沉重的一笔。
  从此,赵万生和账本结了缘,他一边记录着生产队的收支流水账,一边记录着“大跃进”幕后的生活。在赵万生看来,当时记账不光是一种习惯,更是做人的一种责任。
1988年,他开始记录新生活
1988年,赵万生从会计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出于习惯,他开始记录家庭的生产、生活收支账。村子里有啥变化,一年中有多少孩子出生,谁家盖了新房子,赵万生都要记下来。这年,赵万生记了4件大事:责任制稳定完善,计划生育回头看,执法犯法严厉办,统一祖国万众盼。
  赵万生说,过去吃不饱、穿不暖,最高要求就是好面馍能随便吃、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从改革开放后,日子一天一个样,农民手头宽裕了。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民的日子就像吃着甘蔗上楼——步步高、节节甜。
  赵万生在账本上记录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过去,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里很正常。现在老百姓的住房大了,家家都盖上了楼房,大伙的心情也舒畅了。与此同时,村里基本普及了煤气、液化气,村民在家具、房间装修、家庭设备等方面的消费也越来越高。
  随着村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赵万生感受到村民在穿着方面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村民的衣着求新、求美,讲究舒适、大方,“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10多年前,写封家信是大多数村民与在外地工作的亲人的交流方式,要是奢侈一点就打个长途电话。现在,村民的联系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便捷,不仅家里的电话可以随时拨打,还可以掏出手机发个短信息、打开电脑发封电子邮件。赵万生在账本上写道:过去农民们不知道啥叫旅游,现在旅游对农民来说已不是件稀罕事。农民们有了钱后,选择农闲时间也要出去潇洒一番。上世纪60年代初,村里的“头儿”才能买得起一辆破自行车;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做起了轿车梦,越来越多的农民把这个过去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赵万生说,现在罗庄村已有7辆轿车,每年过春节时,还会有外出打工的小青年把轿车开回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村里成立了文体活动队伍,自编自导自娱自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乡土节目。现在每逢文艺演出,村里的老人们总爱披红戴绿地表演,逗得村民们开怀大笑。不仅如此,村里还新建了文体活动中心,里面图书室、乒乓球室、棋牌室一应俱全,村民们休闲娱乐又增添了好去处。对于村里的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村里每年都为他们买米、买油、买衣服。村里孩子只要考上大学,就能得到一定数额的奖励。百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都能拿到100元的生活补贴,过年过节还另有红包。用村民们的话说:“我们现在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
  赵万生在家庭教育这个账本上,记录得更是浓墨重彩。赵万生在账本上写道:读了5年私塾,懂得了只有拥有文化知识才能被人尊重。赵万生的5个儿子都读到初中或高中毕业。在记孙子们读书的事情时,赵万生更是满纸激情。过去,儿子们上学时,都是用鸡蛋换学费。现在,孙子们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都是在县城里的封闭式学校上的。儿子们认为,县城的教育好,教师力量雄厚,虽说村里的学杂费全免,可宁愿多花几千元钱也不能委屈了孩子。赵万生的一位孙子前不久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林业专业研究生。现在,赵万生四世同堂,一家人其乐融融。
  赵万生的兴趣很多,在记账之余,他看到一些高兴的事,也会写几句打油诗来表达一下心情,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新生活的热爱。赵万生写过一首小诗:年饮百斤酒,日餐一斤粮,鸡鸭鱼和蛋,生活是天堂。赵万生边记录边赞盛世:“那时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了,没想到现在过的日子更好——种地不缴粮,还有补贴。买大型农机具也有补贴,看病有合作医疗,好得没法说了。”
  如今,赵万生已是82岁高龄,但看书、读报、记账仍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并且每天坚持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赵万生说,只有常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才能记录国家发生的变化。
  在盼望国家统一方面,赵万生记录了满满3大本。10多年来,他给全国各级政协发出建议信30多封。
2008年,他欲写书讴歌盛世
“80多岁的人了,也该享享清福啦!”然而,对于孩子们的劝说,赵万生老人不仅没有停下歇歇,反而更加忙了。因为老人有一个愿望,他想在2008年将以前记录下来的那些账本结集成书。每天天刚亮,赵万生老人就在村头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构思所写书的内容。吃过早饭后,老人开始整理那些账本,有时候,直到深夜仍在忙碌。提起写书的事情,赵万生老人说,这部书将根据自己所珍藏的资料记录他所在村几十年来所发生的事情。通过对比,反映祖国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的变化。这部书,他准备写10集,从1958年写到2008年,大约20万字。但自己现在年老眼花,行走不便,写作起来肯定会遇到团难,可他仍有信心把这部书写好。赵万生老人对记者说:“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的生命也快走到了尽头,我想在有生之年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在2008年写成一本书,办一件大好事。此书写好后,即使不能出版发行,我也要把这部书献给国家。”
  记者手记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了50年。赵万生老人就是这样一位执著的人。刚开始,他是生产队的记工员,记着记着,他对那些流水账产生了感情。于是,他坚持记录下来,一直记录到今天。翻看那些发黄的老账本,就是在翻看一个村子从贫穷落后到今天富裕和谐的嬗变。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会坚持写下去。这些账本,比我的老命还重要,我希望我的书能早日出版。”赵万生老人说。
  记者被赵万生老人的执著精神所感动,赵万生老人写书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做一件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事。
  记者相信,赵万生老人手里的这些珍贵资料结集成书后,将会见证历史的昨天和今天。(文/晚报记者
李海军 图/晚报首席记者 魏文慧)
巾帼企业家朱小米:风雨砥砺创业路
11:34:44&&&&来源:&&&&&&&&责编:王会斗
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柔弱的外表却透出一股干练、果敢的气息;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企业老板,靠着智慧和毅力,几年间从开始着手洗涤日化行业,再到进军古建筑工程,高端防腐木园林工程的完美跨界;她是一个的普普通通的单亲妈妈,把每件事都做的近乎完美,把生活和生意中的每个角色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性子直、行动快、个性强的她,被合作伙伴称为商海中的“女强人”,被身边的朋友称作创业路上的“女汉子”。她就是今天的主人公——朱小米。
单身妈妈的创业“传奇”
朱小米出生在河南省商丘市,由于天资聪颖,性格积极向上,从小父母都寄于她厚望,希望她通过读书将来能有所成就。可天不遂人愿,与名牌大学擦肩而过。后来,和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路线一样,谈婚论嫁,结婚生子。
缘来缘尽,
一纸离婚协议书留给她的是才满两个月的孩子,且不让对方负担任何抚养费。为了家人为了自己和孩子,
打那时候起,她便走上了一条一手抱娃一手创业的艰辛之路。
富有经商头脑的朱小米,
经过悉心研究,最终她选择了洗涤日化行业,从开始做市场调查再到商标注册及设计包装,每个环节都是抱着娃亲力亲为,遇到的困难不言而喻。
历经艰辛,踏平坎坷,几经磨难。朱小米的洗涤日化产品终于在她夹杂着泪水的笑容里问世了。此时此刻,她心里五味杂陈,思绪万千。
产品问世后,紧接着就是推销产品和与客户洽谈,起早贪黑在外奔波,根本谈不上对孩子的照顾。有一次,需要赶时间,她抱起还在睡梦中的孩子放在车里,到了目的地孩子仍在熟睡,她来不及叫醒孩子,就下车办事去了。可等她回到车上,却发现孩子竟然不见了。“当时我像疯了一样,哭喊着哀求附近的每一个人。”朱小米想起当时的情景,直到现在仍心有余悸。等她在一个角落找到孩子时,所有旁观的人都纷纷指责:“哪里有你这样当妈妈的?”
还有一次,朱小米急着外出谈生意,把孩子送到姨家看管。刚到办事地点,她姨打来电话说孩子受伤了正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朱小米当即驾车赶到医院,看到孩子满脸是血的,额头上缝了数针,心里像针扎般难受。她抱着孩子,不停地自责自己不配当一个母亲!
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感觉仿佛可以轻松点了。可谁曾想,由于生意缠手,不知有多少次娃在幼儿园牵着老师的手直到夜里八九点钟才等到迟来的妈妈。
历经磨难成就人生赢家
伴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时间和精力也开始相对充足一些。洗涤日化生意步入正规化,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一切又都是那么来之不易。看着自己捞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朱小米抱着自己年幼的孩子喜极而泣!
几年间,由于全身心的投入再加上产品质量过硬,使得客户猛增,而且产品在得到了新老客户认可的同时,无形中,已经在该行业里奠定了立足之本。随后的几年里,以朱小米过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使自己的产品慢慢打开了洗涤日化行业的市场,并逐步进入了正轨。
朱小米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敢于创新的她又接着创办了古建筑工程,高端防腐木工程公司,以自己过人的胆识和锐利、独特的眼光迅速组建起专业策划团队及专业安装团队。
公司理念坚持做到,诚信务实,团结拼搏,创新领先,建一座工程树一块丰碑。近年来承建了江西省上饶三清山古迹修复工程,亳州花戏楼维护工程,山东单县朱家大院,郑州园博园等古建筑工程。短短几年又将防腐木工程在国内做到遍地开花,在业内也是有口皆碑,在行业里有了一席之地。
女企业家的慈心柔肠
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大都站着一位聪明贤惠的女人,可朱小米成功的背后却是冰凉的泪水。
是啊,在生意场上,她的确不屈不饶不畏困难,在生活里,她却又是一个万般柔情的弱女人。采访中,朱小米一位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曾这样评价她:“她这些年真的很不容易,同样是一样的价格一样的质量,之所以选择跟她合作,是因为被她的人格魅力还有诚信诚实给深深吸引住了,她现在的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并非没有理由!”
现在的朱小米依然很乐观,偶然还会听到有外界嘈杂的流言蜚语;依然还会饱经生活的风霜。可她却依旧面若春风地笑迎困难,毕竟,一个女人,这些年,真的,很难!
朱小米说,女汉子就像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一个柔弱的女人,一旦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所谓的靠山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抬头看看曾养育自己的老人,不知什么时候已双鬓花白;低头看看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神,除了选择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去扛,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自古女子做点事,九苦一分甜,身材柔弱,肩膀也不宽阔,抛头露面,闲言碎语等等,一样也不能少。同时照顾老人,养育孩子,挣钱养家,也是一样也不能少。做女人真的不容易,做女企业家更不容易!做女人,她何尝不想过相夫教子的轻松生活呢?她又何尝不想不用操什么心,有靠山可以依靠,她也不想用瘦弱的肩去扛,超出承受范围的一切。但是,这一切不是想与不想,承受与不能承受,是遇上了没得选择,只有坚强面对……女汉子是逼出来的。
真心待人、真诚帮助别人是朱小米的处事态度。采访中,员工们说得最多的是,朱小米有副慈心柔肠。员工过生日,她送来蛋糕;员工生病住院,她第一时间赶来;员工家遇上喜白事,她及时送来份子钱。
每当遇到贫困家庭、孤寡老人时,朱小米都免费赠送洗衣液等,附近的敬老院,每到节日时,她都会带着礼品前来慰问。
“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群都很困难,生活得不容易。我虽然做的微不足道,但能帮一点是一点吧,至少我现在比他们好些。”朱小米真诚地说。
青春应该是人生一道洒满阳光的风景,是一首用热情和智慧唱响的赞歌,更是一条写满奋斗和汗水的漫漫征程。我们祝福朱小米,趁着青春好年华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把企业做强做大!
&(中国网 记者 李海军 文图)
东岳天齐庙,位于河南省虞城县站集镇沙岗店村。该庙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与封神榜上的黄飞虎有着不解之缘。黄飞虎被姜子牙封为东岳大帝,相传,他是掌管人间贫富贵贱、生老病死的神仙,又名“天齐神”,故此庙俗称“天齐庙”,亦称东岳庙。
东岳庙的建造,许多神话广为流传,但不论任何朝代,人们对那些为民造福的大功之人,像对天神一样尊重和供奉,视他们为惩治邪恶的偶像;对作恶犯罪者,认为这些人理应“油锅炸、铁锯拉、石磨研、大卸八块”得报应、受惩罚。当然故事归故事,凡为民谋利者,理应受颂扬,作恶犯罪理应严惩,这是盘古开天以来天经地义的事。这座东岳庙的建造,一千多年来是人们歌功颂德、惩恶扬善活动的集中场所。
东岳天齐庙的史话
据《虞城县志》记载,虞城县站集镇沙岗店村有座东岳天齐庙。该庙有着1300年历史,是道教的集中场地。这座千年古庙的渊源,还与封神榜上的黄飞虎有着不解之缘。
相传,商朝的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此人有胆有识,忠心耿耿。黄飞虎有个老婆,温柔体贴,貌比天仙。纣王对其妻早已垂涎万分,一天,趁黄飞虎不在家霸占了他的老婆,黄妻含辱吞金而亡。夺妻之恨,黄飞虎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后来,黄飞虎目睹商纣王荒淫无道,残害黎民,毅然反戈,投奔周武王姬发,被封为开国武成王。在讨伐商纣王的战斗中,黄飞虎不幸在渑池县遇难。周武王率兵向商都朝歌进军途中,在宋州(今商丘)修兵练武,黄飞虎的部下驻扎在沙岗一带。当时,黄飞虎的部下和子孙,借军队休整之机,就地搭起灵堂,设立牌位,祭祀黄飞虎。商王朝灭亡后,姜太公设坛为阵亡将士封神,特敕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职,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并加敕一道封他为五岳之首,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
黄飞虎的后代上书周武王,辞去官职,在祭祀黄飞虎的地方建造天齐庙,昼夜值守,四时祭奠。至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玄宗加封黄飞虎为天齐王。宋真宗诏封为“东岳天齐仁圣王”,又被尊封为东岳大帝。因此,前来天齐庙朝拜的达官显贵、庶民百姓络绎不绝,香火日趋兴旺,常住道士逐年增加,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天齐庙已形成殿堂百余间,常住道士数十人的道教圣地。
从此,虞城沙岗店因东岳天齐庙而盛名。
千年古庙的前世今生
在一个冷风扑面的冬日,我们赶到沙岗店村采访,刚进村南头,一座古色古香的庙宇映入眼帘。
走进东岳庙,我们看到东岳大帝大殿前庭,威武肃穆的黄飞虎身披黄袍,手拿令旗,端坐大殿。在后庭,是5间凌霄宝殿,供奉是号令天下的玉皇大帝。东西廊房10间,在东西廊房,我们看到,一殿为秦广王,二殿为楚江王,三殿为宋帝王,四殿为五官王,五殿为阎罗王,六殿为卞城王,七殿为泰山王,八殿为都市王,九殿为平等王,十殿为转轮王。
迄今,庙内尚遗唐代石狮1个,遗有天齐王古画像1幅,保存有天齐殿古壁画影照1幅,清康熙所赐御石碾1盘,保存明清残碑40多块,尚有明朝西平王郭纲为天齐庙题词碑碣一通,碑面两侧,镌刻其词。在庙西南30米处,有一眼八角琉璃井,井的北边,所立一块石碑,上书:饮马井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是东岳大帝饮马专用的一口神井。传说,东岳天齐庙是一块三水环抱的风水宝地,东临东沙河,西傍跳龙渠,西南饮马井。尤其是饮马井,千年来从未干过,井水甘甜怡人。
据沙岗店村民介绍,这座古庙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冬,并有碑文记载。此庙原建筑辉煌,规模宏大,约占地面积40余亩。庙院系四合院,内建殿房60余间,分前、中、后三宫,后宫建有太上老君殿,中宫建天齐宝殿,前宫建有文王殿,殿后建藏经楼三间。大殿西北角,建有娃娃殿三间,内塑碧霞元君三妹神像(俗称三送奶奶)一尊,两侧各塑侍童二人像。在大殿前两侧,建有东西廊房各五间。东廊房塑十大阎君像,西廊房塑有碧霞元君像。大殿中间,东岳大帝正襟危坐,两侧塑有文武神像。各种建筑高大雄伟,五脊六兽,玻璃彩瓦,金彩夺目,雕梁画栋,造型精湛。庙后有古碑数不胜数,有碑林之称。每逢庙会,方圆百里的道教弟子前来上香朝拜,商贾云集,香火缭绕,一派繁荣景象。
明嘉庆年间,此地郭老家村当朝郡马郭臣捐资重修,现有碑文为记。入清后,又于康熙、道光、光绪等年间不断增修扩建,规模日臻完善。主要建筑有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关帝殿、三教堂、玉皇阁、九女阁、真武庙、土地庙、华佗庙以及山门、戏楼等,占地面积10余亩。旧时庙内古木参天,碑石林立,香火旺盛,游人如织。可惜,在解放战争中,而焚于战火。其余庙内建筑,在文革动乱中,被红卫兵扒掉。
据天齐庙主事郭艳红说,原庙内所立碑碣1千余通,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推倒后烧石灰用了。接着,郭艳红又说,在虞城当地流传有一句俗语:“魏固堆的柏树数不清,天齐庙的石碑查不清。”可见当年天齐庙的壮观。
天子朝拜东岳天齐庙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还在红巾军郭兴部下为帅时,他带兵在黄淮地区与元军作战。因元军来势凶猛,朱元璋屡打败仗。
一天夜里,朱元璋梦中遇到天齐王,并向他授了一计。朱元璋大喜,连夜出击,打败了元军。第二天,朱元璋赶到百里外的沙岗,为天齐王烧香祭拜,并许下宏愿,如能推翻元朝,建立大明,世代朝封天齐庙。后来,朱元璋黄褂披身,面南登基,他从没忘记远在千里之外的东岳天齐庙,并多次带人赶到沙岗店朝拜天齐王。
朱元璋还多次拨官响修茸东岳天齐庙,并留下不少的词赋和碑文。
明万历皇帝没有忘记先帝的遗训,也多次从京城赶到沙岗,朝拜东岳天齐庙。明万历皇帝的老师沈阁老沈鲤,家在归德府,离沙岗店几十里。每到祭祀日,万历皇帝实在抽不开身,就让恩师代劳。在东岳天齐庙,遗有万历皇帝和沈阁老的不少碑文,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坏殆尽。
明嘉靖期间,临沙岗店仅3里地的郭老家村总兵郭纲,曾多次带领兵马平定叛乱,为朝庭立下了汗马功劳。郭纲告老还乡后,嘉靖皇帝想念他,多次御驾郭老家村看望他。当嘉靖皇帝听说东岳天齐庙仅郭老家村3里之遥时,抚掌叹曰:“此乃天齐王之灵气也!”因郭纲的四叔郭臣曾贵为先朝郡马,嘉靖皇帝说郭家占了天齐王的灵气。此后,郭氏后人成为东岳天齐庙的主事。
在朝拜天齐庙时,嘉靖皇帝御笔题词:“威临西岐,千载芳名昭日月;职司东岳,百万英灵镇乾坤。”现嘉靖皇帝题词的石碑尚存庙内。
天齐王显灵救济苍生
传说,沙岗东岳庙供奉的天齐王变成一位白发老者,牵着一匹白马,在黄河北的山东省单县显过灵,惩治过当地恶霸。
有一年麦季,单县城郊有一位地主,他正在场内碾麦。这时,一位白发老头牵着匹白马赶来,他对那位地主说:“我走路断了路费,麻烦你把我的这匹马买下吧。”那地主看到白马骠肥体壮,便同意买下。
在临别时,地主问老者家在哪里,叫啥名谁?老者回答:“我姓黄,家居河南沙岗店村。如马有问题,找到我银两如数退回。”老者再三嘱咐说:“这匹白马是宝马,不需喂草料,也不要给它水喝,只管用它干活就行了。”老者走后,地主直骂他神经病。
地主用白马碾了两场麦,发现白马浑身是汗,便叫人给白马饮了半桶冷水。孰料,怪事出现民,刚才活生生的一匹白马,转眼间成了一堆烂泥。
翌日天刚亮,地主火冒三丈地赶到沙岗店村。进村后,他四处打听姓黄的卖马的老者。可全村人都问了个遍,都说村里没有姓黄的人家。当那地主把买马的事说了后,一位娃娃说:“俺村只有天齐王姓黄,也许他显灵了。”
那位地主随娃娃赶到天齐庙,刚进庙堂,他看到天齐王的塑像后,不由得惊叫道:“就是他,就是这位老者!”
当地主烧香后,他无意中用手扒了扒香炉的原香灰,竟发现香灰下放着自己所付的买马钱。这时,地主才确信天齐王真的显灵了。
那地主把银子取走后,回去就在村里建了一座天齐王庙。从此,他再也不敢欺压乡邻了。每年沙岗店东岳天齐王祭日,他带着香钱纸烛,前往祭祀。至今,时过几百年,天齐王在河北显灵的故事,仍在当地津津乐道。
民国初期,沙岗店一带出现了多年未遇的大旱,村民们便萌发了向天齐老爷“祈雨”的念头。在沙岗店村民的带领下,附近的人们很快就组织了一支“祈雨”大军。这支“祈雨”大军每逢天旱,便前往天齐庙“祈雨”。
他们在天齐庙前摆上方桌,从庙内请出“天齐王”,供在桌子上暴晒,直到天齐王身上被晒出了汗。村民们先在庙内焚香、烧纸,然后向天齐王“讨签”。授签后,庙内的道士根据签文告诉人们:天有大雨,赶快返回。祈雨大军领旨后,飞奔返回,每次刚到村头,瓢泼大雨便倾盆而下。
沙岗店村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祈雨”每次都不落空。村民告诉我们,附近的村民相当敬重天齐王,总有很多人来这里上香祈福。在这里,因天齐庙而衍生出来的民俗活动也很丰富。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举办的庙会,便是当地不小的盛事。
虞城沙岗村天齐庙地处豫东沃野,交通便利,人文景观比比皆是,这方净土已成为弘扬道教文化、造福当今社会的一个祈求平安场所。我们相信,这座千年古庙的明天更加繁华昌盛。
(李海军&文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氮气占空气的几分之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