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霸主亿赞普罗峰到底怎么了全书哪儿能搜到

武林霸主罗峰全书哪儿能搜到_百度知道
武林霸主罗峰全书哪儿能搜到
我有更好的答案
除了SIPO之外,提供另一个网站,不但可以浏览全文,而且可以一次性下载全文,而且是PDF格式的,那就是/home/index.rails
哪儿有这个网站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3.要继续组织好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继续推动并指导“docsou.comale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实验室建设,促进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逐步使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走向世界。
&&&&4.要深入研究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深入了解国外同类高校相应课程的大纲与教材;深入了解企业对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求,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思路、组织和方式上都要有创新。编写受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学生和教师欢迎的系列教材,是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研究的最终目标。
&&&&5.继续组织师资培训和信息交流等工作,组织本专业精品课的推荐和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培训,加强国家精品课程的信息交流。
&&&&6.积极筹备2009年全国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学术年会,落实2009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分赛区和决赛区承办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供稿)
&&&&&&&&&&&&&&&&&&&&&&&&&&&&&&&&&&&&&&&&&&&&&&&&&&&&&&&&&&&&&&&&&&&&&&&&&&&&&&&&&&&&&&&&&&&&&&&&&&&&&&&&&
&&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8年工作会议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
&&&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8年工作会议于―14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文兰院士,副主任委员郑志明教授、徐宗本教授、王建磐教授、顾沛教授,以及全国20多所高校的教指委委员、高等教育出版社代表3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分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顾沛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房喻教授到会并致欢迎辞。文兰主任在开幕式讲话中对本次会议的任务和具体安排做了详细的说明。本次会议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就“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数学类专业教学规范的修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对如何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部署。
&&&会议分为主题发言、调研工作汇报、分组研讨和集中讨论四个阶段。
&&&主题发言部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郑志明教授围绕如何在专业教学规范中体现实践与创新指出,数学类专业规范的制订要符合十七大提出的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以解决两个“面向”问题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着眼点,即面向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和面向国家不同领域的需求,以为建设一流的科技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原则和目标。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宗本教授对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情况做了简要通报,对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文件精神做了介绍,并就在“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教指委的作用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同时建议高等教育出版社在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他提议教指委做好优秀资源的评介工作,这些意见和建议得到了主任委员文兰院士及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
&&&在调研工作汇报阶段,与会代表听取了厦门大学林亚南院长和湘潭大学黄云清副校长对福建省和湖南省关于数学类专业教学规范的调研工作情况汇报。林亚南院长就日在厦门大学组织召开的专题调研会议情况,对福建省两个专业的设置情况、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办学条件与参考指标、培养方案的学分、课程结构和课程的内容与要求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和建议进行了总结。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专业规范已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会议讨论,已经较为合理全面,建议尽早定稿颁布。黄云清副校长介绍了日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的湖南地区数学类专业规范制订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对规范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结构等方面所形成的结论及教师的建议作了交流。最后,顾沛教授对调研工作汇报和调研中的若干问题做了补充发言。
&&&分组研讨主要围绕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数学类专业教学规范具体内容的修订进行研讨,重点讨论了关于实践教学和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两个方面。代表们就专业规范的修订达成如下共识:专业规范中的教学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等应是一个最低的要求,要具有可执行性;不贪大求全,切实为高校专业建设起到指导性作用;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和对专业负责的原则,具可操作性;要重视数学类专业的定位问题,既要符合数学学科本身发展,又要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注意解决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问题;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落实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改革等各个方面。
&&&方新贵秘书长对两个规范的修订原则、修订计划及进度安排,以及教材评介等工作进行了说明。会议讨论了2009年召开第二届全国数学院(系)主任联席会议初步方案。(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供稿)
&&&&&&&&&&&&&&&&&&&&&&&&&&&&&&&&&&&&&&&&&&&&&&&&&&&&&&&&&&&&&&&&&&&&&&&&&&&&&&&&&&&&&&&&&&&&&&&&&&&&
&&&&& 返回页首
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召开部分地区
“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教学条件”征求意见专题会
&&&&―12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大连召开东北、华北及内蒙古地区“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教学条件”征求意见专题会。会议由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承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东北、华北及内蒙古地区的综合性、师范类、农工类25所高校的化学专业任课教师共计35位代表。
&&&&会议由大连理工大学孟长功教授主持。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林英杰教授首先就《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指导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原则、制定依据、制定过程以及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说明,与会代表畅所欲言,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代表们认为,规范的思路清晰,内容把握准确,总体框架符合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化学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结合各自高校化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代表们还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指导性专业规范》提出了具体的修订意见,汇总如下。
&&&&一、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
“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是基本可行的,但部分内容表述方式稍显粗略,建议细化。
&&&&(2)建议补充部分内容,如化学史的内容、实习的要求和毕业论文的具体要求等。
&&&&(3)建议提高对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的要求。
&&&&二、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基本内容
&&&&(1)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中相关的仪器设备指标偏高,应兼顾一般院校的实际情况。
&&&&(2)关于教师同时所指导学生的人数和实验个数的要求应有一定的弹性。
&&&&三、化学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1)“化学专业办学基本教学条件”在一些方面的要求较高,不易达到。如:各类实验的总学时不少于520学时;实验课学时与理论课学时之比不小于1.1;基础课化学实验中基本实验操作1人1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且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超过50万元等。
&&&&(2)实验室安全防火应有硬性规定,如实验台的间距为1.5m,生均面积为4 m2较合适。“三废”处理有些学校没有条件实行。
&&&&(3)实验室的管理方面:实验中心主任应由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同时应对人学时实验费、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费用等做出具体规定。
&&&&教指委委员、河北大学申世刚教授和大庆石油学院王宝辉教授在做会议总结时表示,教指委将认真考虑各学校的意见,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指导性专业规范》做进一步的修订。(大连理工大学&
孟长功供稿)
&&&&&&&&&&&&&&&&&&&&&&&&&&&&&&&&&&&&&&&&&&&&&&&&&&&&&&&&&&&&&&&&&&&&&&&&&&&&&&&&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于―25日在兰州理工大学举行。
&&&自2006年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工作会议以来,分委员会的3个课程指导组分别积极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本次全体工作会议是在此基础上召开的。出席会议的分委员会委员有37人。联络员、高等教育出版社建筑与力学分社社长黄毅列席了大会。
&&&&会议由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主持。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智平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开幕辞。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洪嘉振教授传达了教育部有关“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要求会议”的精神,并对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和议程安排了做说明,希望与会代表能够各抒己见,根据教育部会议的精神,搞好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实践与完善。在认真总结、交流前3年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规划好后两年的工作。
本次会议主要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交流前3年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工作
&&&&1.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洪嘉振教授介绍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指导小组近3年的工作
&&&&2007年7月在贵州大学召开了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基础力学课程指导组第二次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力学教学负责人联席会议,并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组对“十五”期间起草制定的两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展开了认真的讨论修改,最后达成共识,提出建议学时,产生试点文本。武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唐山理工大学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院校作为基本要求实施的试点单位。
&&&&&&&&&&2007年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首次与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197 所高校、9736人报名参赛。分指导委员会全面介入和参与了全国及地方的周培源力学竞赛组织工作、试题审核工作,以及阅卷工作。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洪嘉振教授亲自视察了上海赛区的竞赛现场并主持了在北京的整个复赛。各地区的分教指委委员大多也都参与了竞赛的相关组织工作,为竞赛的成功举办做出了显著贡献。
&&&&&2006年10月在上海大学举办了全国第二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2008年7月在兰州理工大学举办了全国第三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两届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得到全国各院校的积极响应,参赛学校和参赛教师踊跃,竞赛取得了圆满成功,对推动全国各院校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土乔教授介绍了流体力学、水力学课程指导小组近3年的工作
&&&&&&&&&&2006年8月在宁夏大学召开了小组扩大会议。对流体力学、水力学两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展开了认真的讨论;构建了资源库建设的框架;对教学如何与科研相结合进行了研讨。
&&&&&&&&&&2007年8月西安扩大会议完成了流体力学、水力学两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初稿;决定进一步完善资源库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力学基地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进行了经验交流。
&&&&&&&&&&2008年10月在长沙理工大学召开小组扩大会议。重点讨论教学基本要求的试点工作;邀请相关专家做了“工程中的流体力学(水力学)问题”的报告。
&&&&3.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袁驷教授详细介绍了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在制定结构力学教学基本要求中的经验,同时汇报了该小组近3年的工作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版已完成研制,并在2006年10月印发试点高校试行。今后将继续在文字细节上修订完善,以便随时和其他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起印刷出版。
&&&&&&&&&&2006年10月在武汉理工大学召开了教学指导小组工作扩大会议,会议主题是“定性和概念结构力学的研讨”;同时举办了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进行教学示范和培训。
&&&&2007年在山东召开了教学指导小组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对教学研究数据库进行跟踪、更新、扩大和完善;继续做好结构力学资源库的建设;在教材建设和教学基本要求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
&&&&2008年在北京举办了规模大、层次高、人员齐、效率高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培训班;召开了“定性和概念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小型研讨会。
二、分组讨论与完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在大会交流的基础上,参考制定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经验,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和水力学等6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分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完善。
三、规划年工作计划
&&&1.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志明教授介绍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工作规划
&&&&&&&&&&在今年11月下旬的力学论坛分会场举办“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点单位经验交流”。
&&&&&&&&&&2009年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指导组第四次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力学教学负责人联席会议。
&&&&&&&&&&2009年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继续与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完善后,继续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试题库建设。
&&&&&&&&&&2010年举办第四届全国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积极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教学名师的推荐、评审工作。
&&&&2.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袁驷教授介绍了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工作规划
&&&&&&&&&&2009年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实践试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讨和完善。
&&&&&&&&&&2009年10月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教学指导小组工作扩大会议,主题为“结构力学抗震性能研讨”
;同时举办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试题库升级和更新,内容要符合教学基本要求精神,技术上要有所突破。
&&&&&&&&&&继续做好资源库的建设。
&&&&&&&&&&开展地区性的学生“结构力学创新”比赛。
&&&&&&&&&&加强精品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3.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土乔教授介绍了流体力学、水力学课程指导小组工作规划
&&&&&&&&&&2009年完成流体力学、水力学两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点工作的交流、汇总。
&&&&&&&&&&2009年拟在新疆召开第四次教学指导小组工作扩大会议。
&&&&&&&&&&探讨面向问题的课程体系。
&&&&&&&&&&讨论流体力学(水力学)教材统一建设的可行性问题。
&&&&&&&&&&继续做好资源库的建设。
&&&&&&&&&&2010年建议举办流体力学(水力学)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拟与基础力学课程并轨举行。
&&&&大会决定尽快将6门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印刷成册,由各教学指导小组组织试点,收集反馈意见,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于2010年前完成6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制定。
&&&&会议闭幕式上,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洪嘉振教授再次强调了本次力学基础课程基本要求研制的性质和重要意义,希望每位教指委委员能把会议精神贯彻到今后的工作中。(上海交通大学 朱本华供稿)
&&&&&&&&&&&&&&&&&&&&&&&&&&&&&&&&&&&&&&&&&&&&&&&&&&&&&&&&&&&&&&&&&&&&&&&&&&&&&&&&&& 返回页首
&&&&&&&&&&&&&&&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08年全体会议在合肥召开
&&&&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体会议于―21日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会议由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承办。来自国内21所高校的教指委主任、副主任、委员和相关单位的40位专家,部分高校教务处处长,安徽省地震局、华东冶金地勘局,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同志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①邀请国外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教育专家交流国外地学教育的现状和体会,开展广泛的(国际间)地学教育和教学法的研讨; ②邀请用人单位代表对当今地学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模式提出反馈意见,实现地学人才“供与需”的互动交流;③邀请学生代表谈科学性学习的体会,以及对老师教学方法的需求,开展高等教育“教与学”互动的研讨。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教授到会并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安徽省地震局姚大全副局长就汶川大地震对地球科学教育和地学人才的需求发表了重要讲话;华东冶金地勘局于光陵副局长就当今地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要求等方面提出诚恳的建议。
&&&&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国伟院士就“把握时代脉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做了中心发言。他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现正面临着提高教育质量,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重要时期。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与安排,努力做好工作。他就这次会议主题,做了以下几点说明:
&&&&1.我国地学高等教育面临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地学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在资源、能源、环境、防灾减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当代地学发展变化的需要。地学是一门系统科学,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地学新观念、新理论的孕育和地学新知识体系与新方法等的研究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地学教育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国家与地学发展的需求。
&&&&2.创新能力是指人们面对社会和自然的新发现与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高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与课题。培养21世纪的适应国际地球科学发展新趋势和国家与人类社会发展新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地学高等院校的重要历史任务,也是地学高等院校在新世纪求得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正确认识新世纪人类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地学人才的培育模式,提高人材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任。教指委有责任、有义务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发展。
&&&&3.地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践教学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来说,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与重要环节。如何从实践教学中引导、培养学生从客观实体的直觉观察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能够综合分析,从而引发兴趣与思维能动,培养从实际出发地学习知识技能,形成地学思维与创新动力,这是十分重要的。
&&&&4.教学与科研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又有区别与矛盾,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教学改革与教师本身都是至关重要的,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搞好学科建设,加快学校的发展无疑都具重要的意义。
&&&&5.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化教学改革。应该致力于建立一种基于师生共同主动参与的、互动的、研究与探索性的、良好的学习模式,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理性的,又有感性的;既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发展,只有师生共同配合,实现师生真正的互动,才能教-学相长,真正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
&&&&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做了题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重要发言。他指出,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当前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高质量;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促进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识教育”是研究型大学对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我国部分重点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南京大学的做法是系统和深化大理科、大文科模式,适合南京大学学科特点的通识教育模式,建立通识教育与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陈校长说,推进通识教育是“重构”本科教学体系,是整体的变革,而非局部的调整,它将“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
&&&&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金振民院士介绍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改革情况,并提出我国地球科学课程改革的借鉴和启示。明尼苏达大学课程改革基本特色是:以全球板块构造理论为新思维;以地球动力学过程为主线来构建课程改革的框架;以动态思维方式讲授现代地球科学知识和研究思路来代替传统静态方式讲授传统地质基本内容;把课堂授课、实验活动和计算机理论模拟有机结合起来。金振民院士通过明尼苏达大学新、旧课程体系的对比认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授。
教授们要改变观念,课程改革既要面向社会需求,又要面向地球科学前缘发展。要走出传统学科孤立授课的僵死局面和误区,要消除狭义学科的偏见和界线,提倡交叉思维和“群体教学”的良好合作风气,使得课程改革起点高,着眼点远,课程体系紧密衔接。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姜大志教授就美国、加拿大本科地质学教育做了重要发言。他根据自己10多年来在美国、加拿大多所大学的学习和教学经历,详细介绍了美国、加拿大大学的类型,大学的行政管理结构、学科课程设置,并对比了与国内同类大学的区别,尤其对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野外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环节做了重点介绍,引起了与会委员和代表极大的兴趣。
&&&&成都理工大学刘家铎校长关于“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的发言,就目前用户的多元化,知识的复杂化,技能的实用化,办学经费与实践教学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地矿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地矿类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等在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刘代志教授就“军事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做了重要发言。地球物理方法是人类探索地球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先进技术方法的科学理论,同样可以被利用在军事领域,为军事科学的发展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为培养一代新型的军事人才服务。高等学校责无旁贷。
&&&&西北大学华洪教授做了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培训的探索与实践”的重要发言。他认为研究型大学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和创新活动的机会,学生参与程度较高,很多大学还把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本科教育的一部分,
通过培养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推行研究型、交互式的授课模式;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过程中,积极将教师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并及时将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中;实行导师制,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通过一系列措施,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授课模式。
&&&&docsou.com地质大学(北京)王根厚教授做了“地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的重要报告,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措施。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本-硕衔接连续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国际化、研究型地学人才。课程设置立足于:坚实的地质学基本理论、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科研能力和外语表达能力;满足日益提高的地学科研与教学要求;高素质、专门人才。针对地质类非地质学专业开设的“综合地质学”课程,强调地质学的认识性、实践性和方法性,将传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地史学和构造地质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强调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和观察。
&&&&西北大学常江副研究员就“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做了重要发言。他认为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是一种“精英型”教育模式,这种贯通培养的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大众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于传统的培养过程把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相对割裂,而是使两阶段教育相互衔接,相辅相承。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连接纽带是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本科阶段:学好基础课,夯实理论基础;参加科研项目,有意识地开展科研训练,使其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强化其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在研究生阶段很快能够适应角色的转变。硕士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稳定研究方向,着重培养其独立进行野外和室内创新性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博士阶段: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整个学科群的指导作用,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使其能在学科前沿取得突破。
&&&&吉林大学叶茂教授就“创新型地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做了重要发言。认为地学实践能力是地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实践教育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研究型教育更应侧重科学思维和创造发现的训练,在系统组织实践教学的同时,要因人而异地创造有利于个性化和优势化发展的培养环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并建立“立交桥”式教学体系
&&&&学生代表杜君艳同学就“科学性学习的体会和思考”做了发言。她谈到,大学具有自主学习的环境和空间,要转变高中时的“被动学习”为大学里的“主动学习”,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新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内容和知识,以及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科学性学习更需要老师科学的、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有多动手、多动脑的机会。
&&&&在主题发言的基础上,全体委员和参会代表还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社会需求与地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对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等内容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最后,教指委主任委员张国伟院士做了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主题鲜明,交流广泛,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 &&&&&&&&&&&&&&&&&&&&&&&&&&&&&&&&&&&&&&&&&&&&&&&&&&&&&&&& 返回页首
&&&&&&&&&&&&&&&&&&&&&&&&&&附:2008年第1―12期总目录
财政部关于批准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批准2008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批准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
&&&刘延东在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颁奖会上的讲话
财政部关于批准第二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表彰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的决定
&&&刘延东在上海调研时强调――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周济在高校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指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工作
&&&刘延东出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并讲话
&&&刘延东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
财政部关于批准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
&&&吴启迪副部长在第三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的讲话
&&&新一届《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编委会会议在北京召开
&&&新一届《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编委会名单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成功帷幕
&&&2008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无锡)院长产学合作论坛暨首届中国无锡软件产业人才发展论坛举办
&&《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编委会换届通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教育处新年贺辞
&&《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编委会主任杨叔子院士新年贺辞
&&&湖北省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方案
创新管理 落实举措 提升平台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
不断提高北京高等教育质量
&&&2008年度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联系人信息汇总表(本科)
&&&关于做好2008年度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国家精品课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第二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教学团队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微电子学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交通运输(铁路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天文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现状调查报告
&&&普通高等学校工程训练安全保障情况调研报告
&&&高等学校“十一五”“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教材调查报告
&&&高等学校“十一五”“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调查报告
&&&制药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与人才定位、培养模式研究
&&“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课程座谈会内容介绍
加州伯克利开放视频项目策略分析
&&& 谁在使用MIT开放课程
&&& 稳步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
&&&教学科研统一的本科研究性教学共同体模式――华中科技大学CCMS基地教学研究
&&&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的一些思考
&&&“动力气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改进“大气科学导论”教学效果的指导思想与做法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国外高校开放课程资源的原因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赏析
&&&关于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几点看法
&&&软件工程教育的思索与实践
&&&美国工程与技术教育认证的新进展
&&&欧盟诸国大学E-docsou.comg应用状况概述
&&&适应时代发展
推进高等理工科教育改革
&&&落实质量工程
加强本科环境类课程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植物学课程教学效果
&&&抓住实施“质量工程”机遇
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
&&&数学实验多媒体教学方法研究
&&&动物生物学教材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物理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元素的研究与实践
&&&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机电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创新与实践
&&&运用数字技术推进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
&&&我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探索
&&&七年磨一剑――记肖婉如教授制作电子教案的过程
&&&历史的回顾
美好的祝愿
&&&上好一堂课――教学思想、内容、方法和教学艺术的和谐结合
&&&我们是如何通过口试选拔学生的
&&&大学校长畅谈: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在东北大学召开
&&&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8年工作会议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
&&&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召开部分地区“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教学条件”征求意见会议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
&&&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8年全体会议在合肥召开
&&&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三次年度工作会议在抚顺召开
&&& 物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8年师资培训项目顺利结束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暨教学改革研讨会在长春召开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年度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威海召开
金属材料工程与冶金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8年工作研讨会在包头召开
&&&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8年工作会议在内蒙古大学召开
&&&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第3次会议暨2008年教学研讨会在郑州召开
&&&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大气科学分委员会2008年扩大会议在兰州召开
&&&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应用化学专业协作组第8次会议在沈阳召开
&&&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广西大学召开
&&&第三届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成功举办
&&&第四届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筹备会在京召开第二次会议
&&&全国高等学校基础化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第二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成功举办
&&&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
&&&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召开中南、华南地区高校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办学基本条件征求意见专题会
&&&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2008年工作会议
&&&“十一五”国家规划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立项审定会议在成都召开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
&&&全国分析化学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建设战略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正式启动科学办学试点工作
&&&“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我国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发展战略”中期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08年上半年精品课程师资网络培训计划开始实施
&&&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青岛大学召开华东地区意见征集会议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2008年度第一次工作会议
&&&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召开专业规范研讨会
&&&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召开2007年全体会议
&&&第二届“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二届“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
&&&第三届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在南京隆重召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
&&&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在天津召开
&&&全国高校能源动力学科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在吉林市召开
&&&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厦门召开会议
会议通知(略)
&&&&&&&&&&&&&&&&&&&&&&&&&&&&&&&&&&&&&&&&&&&&&&&&&&&&&&&&&&&&&&& &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主办&&&&&&&&&&&&&&&&&&&&&&&&& 高等教育出版社协 办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邮编:100120
&&&编辑部电话:010-&&&&&&&&&&&&&&&&&&&&&&&&&&&&&&&&&&&&&&&&&&&&&&&
E-mail:xialh@crct.docsou.com
&(以前各期内容可登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网站 http://www.crct.docsou.com/ 浏览)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的相关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