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说一下HelloEar Arc罗技定制耳机机的耳型测量技术?

降维轰炸——Helloear&ARC&量耳定制耳机体验&评测
过去的几年间,消费级耳塞市场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民用顶级耳塞的音质不断提升,售价也水涨船高的从两三千一路飙到了一万多;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定位在千元下的耳塞们的音质却在不断进步,刷新着人们对低价好声的判断标准。消费者对低价产品的刚需给市场带来了足够的利润,进一步促进了各厂商提高产品水准,竞争也愈发激烈。有的厂商选择改进单元提升音质,有的厂商则在包装和配置上堆料,有的厂商干脆把曾经定价在千元级的产品直接腰斩到更低的价位销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操作我们可以统称为一种降维打击——用超出同档次平均水准的产品体验来增强竞争力。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005A6RXTly1fhfrf86bdxj31kw17khdo.jpg"
ALT="降维轰炸&&Helloear&ARC&量耳定制耳机体验&评测"
TITLE="降维轰炸&&Helloear&ARC&量耳定制耳机体验&评测" />
然而,当Helloear
ARC把众筹售价定在299软妹币的时候,这种降维打击直接被演绎成为一种全方位战略性轰炸——和同等级的产品相比,它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展现出一种越级而立的姿态。如何理解这种操作,我们只需要回答三个问题:漂不漂亮,中不中用,好不好听。
第一个问题,漂不漂亮(这个问题其实完全不用回答吗!!大家看图不就好了嘛!!为什么我要写介么多??要是觉得不够看你们还可以去关注Helloear的官博妹子嘛!!)
颜值是这个时代每一个消费级产品在面对消费者都必须解决的问题,而ARC这条耳塞的包装几乎就是数码快消品包装设计的教科书。分层式透明包装直接展现出耳塞本体,这种一目了然的设计拉近了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而取出耳塞本体后下部配件舱的便当盒分层设计则带给用户一种取出礼物时一层一层不断获得惊喜的体验。其实这种包装方式苹果在iPod上已经用了十几年,在我心中这种明快的设计语言显然比高端产品那种珠宝盒风格的纸质包装更切合这个价位的产品属性,也更具吸引力。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005A6RXTly1fhfrfwnm3wj31kw177npd.jpg"
ALT="降维轰炸&&Helloear&ARC&量耳定制耳机体验&评测"
TITLE="降维轰炸&&Helloear&ARC&量耳定制耳机体验&评测" />
ARC的耳塞本体由定制硅胶套包裹单元构成,防静电涂层给这个硅胶套带来了不错的表面抗污能力,同时增强了产品的耐用性。就如ARC这个名字,其形态上呈现出一种充满科技感的流线型,而最值得称赞的做工部分来自侧面的L和R标志。采用金属腔体的耳塞比比皆是,但是能在金属上做出这么精彩的切割工艺的产品并不多。而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只需要根据耳塞套的形状就能轻而易举的分清左右,甚至直接靠触觉就能进行判断。这个完全出于视觉效果的工艺展现出了Helloear在这条耳塞的细节工艺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第二个问题,中不中用。
ARC这条耳塞应该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条“轻定制”属性的耳塞。要说清楚这个这个“轻”,我们需要从传统的定制耳塞说起。
对于消费者来说,传统定制耳塞的制作过程大致如下:
1:去专门的助听器店或者耳机店取定制耳膜(费用大致为200rmb)
2:寄回厂家进行定制耳机的生产(工期不定,平均等到时间约为一个月)
3:收到耳塞(若耳膜制作不完全贴合还需要重新取耳膜寄回厂家重新制作)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亲自取耳膜和等待制作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传统定制耳塞的量身体制带来的好处主要集中在了音质(更好的隔音也是为了音质服务)、相对非定制耳塞的佩戴舒适性以及Artwork的逼格附加值。
而Helloear ARC的定制过程是这样的:
1:用户拍摄左右耳轮廓图片;
2:厂家通过收到的图片为用户匹配合适的耳塞套;
3,收到耳塞。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量身定制”,Helloear的“量耳定制”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用户前期定制和等待制作的时间成本,一条ARC的售价仅仅相当于传统定制耳机取耳膜的费用。
依据用户拍摄的图片,Helloear在人耳数据库中为用户的左右耳分别匹配最合适的定制耳塞套。这种量耳定制的方式使得ARC与传统的非定制耳塞相比在佩戴舒适性和隔音性能上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即便和传统的定制耳塞相比,ARC的隔音也仅仅稍逊一筹(硅胶套无法像定制耳塞那样深入耳道),而在佩戴舒适性上依然保持领先(小而轻的腔体配合柔软贴合的硅胶套缓解了长时间佩戴时耳朵的负担)。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使用过的佩戴最舒服的耳塞产品。Helloear用这种轻度定制的方式做消费级别的产品,将原本高端定制耳塞的的定制成本极大的降低,让用户用极少的付出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升级,四两拨千斤,有套似无套。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005A6RXTly1fhfrgd3aycj31kw123npd.jpg"
ALT="降维轰炸&&Helloear&ARC&量耳定制耳机体验&评测"
TITLE="降维轰炸&&Helloear&ARC&量耳定制耳机体验&评测" />
至于其他关乎使用的方面,无论是线控、type-C的转接线还是耳机收纳包,ARC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水准之上,兼容性可用性都很高,用起来颇为顺手。
第三个问题,好不好听。
ARC的声音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主流,圈味,越级素质。
主流指其使用条件和声音风格。ARC是一条很容易驱动的耳塞,其阻抗设计及声音调教明显是针对手机为主的便携设备。使用三星S8这样的手机驱动ARC已经可以获得相当不错的表现。ARC调音明显是为泛流行音乐服务的,将其看成是耳塞版的K420并不未过。这是一个足够让大多数人接受和喜欢的声音,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低频部分。得益于定制耳塞套对耳廓的良好贴合,ARC对于低频部分信号的传导明显比其他单单元动铁做得更加出色,这种宽松富有弹性且不失细节的低频在动铁耳机中都不多见。ARC的中频密度较高,和采用相同单元的杰士X10相比,ARC的结像会更加细腻,人声的位置一定程度的凸前但不失清新柔美。与之相对应的,ARC的高频较为自然,并不会因延伸不足给听者造成压抑感。整个耳塞的声音并不追求刺激但却足够耐听。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005A6RXTly1fhfrgxtsrpj31kw1184qp.jpg"
ALT="降维轰炸&&Helloear&ARC&量耳定制耳机体验&评测"
TITLE="降维轰炸&&Helloear&ARC&量耳定制耳机体验&评测" />
需要留意的是ARC的声场并不一味的追求宽广,其宽松活泼的调音也不是针对大动态大编制的音乐类型。至于其他诸如动态、瞬态、细节表现力等关于声音硬素质的方面,这条耳塞可以说为同级别产品树立了新的标杆。
关于Helloear ARC的三个问题已经回答完毕,总结如下:
1:量耳定制概念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使用体验的升级,佩戴舒适度及隔音都极为优秀;
2:主流耐听的好声音,声音素质在同价位上碾压级的表现;
3:耳塞本体、包装及配件均相当优秀,送礼佳品;
4:富有诚意和诱惑力的售价。
在使用过程中,还有以下几点需要各位注意括弧笑:
1:佩戴十分优秀,可能会造成极强的用户粘性而对其他产品产生排斥反应;
2:隔音十分优秀,与伴侣共处时容易忽视或漏听对方说的话,影响家庭和谐。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005A6RXTly1fhfrh5ympmj31kw14w7qz.jpg"
ALT="降维轰炸&&Helloear&ARC&量耳定制耳机体验&评测"
TITLE="降维轰炸&&Helloear&ARC&量耳定制耳机体验&评测" />
ARC是一条必须给予强烈推荐评级的耳塞,它用一种全新的定制方式实实在在地拉高了用户体验的等级。即便你对它的声音风格不感冒,这条耳塞在其他方各方面的体验也值得一试。在入门级产品的红海里,ARC的出现向广大用户和其他厂商展示一种新的思路所带来的可能性,而这种突破则是促进整个行业进步的力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Helloear&Arc,到底算不算“定制”?
Helloear Arc耳机在kickstarter上的众筹口号明显违反了广告法——
世界上最舒适的定制耳机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article/abb6f8e71e286c99ae823b646bff6c3f.jpg" DATA-ORIGIN-SRC="/mmbiz_png/zWrF0AmAtKFEwc61RibaAM8sOTFdON2RxYeyTRzO6MnSIibPt6eyL561ibbPXwseE33b7lAls2viaSwJq6MITMfj9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ALT=""
TITLE="Helloear&Arc,到底算不算&定制&?" />
如果认同HelloEar关于定制的说法,那它还是一条世界上最便宜的定制耳机
问题的核心在于,Helloear Arc到底算不算定制?
传统的定制耳机源自于舞台监听用的返送耳机,采用的是完全贴合整个耳道的深度入耳设计,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尽可能隔绝舞台上震天的音响,让歌手可以听到自己的歌声或者乐器,另一方面可以让歌手在上窜下跳的演出中不至于把耳机扯掉。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article/3bf967ef8e05d98e037c8b5.jpg" DATA-ORIGIN-SRC="/mmbiz_png/zWrF0AmAtKFEwc61RibaAM8sOTFdON2RxyQaeGa5PSsYdlTibiaYN8vsFo7axSt06gQs5AdmBTBn66IwxQn5ViaP6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ALT=""
TITLE="Helloear&Arc,到底算不算&定制&?" />
定制耳机的制作方式与定制西装类似,颇具仪式感,并且——不是很舒服……
首先要在耳朵深处塞上一团棉花,防止异物伤及耳膜,实际感受请参考下图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article/36d52fcc2ccf8df01b7cd4.jpg" DATA-ORIGIN-SRC="/mmbiz_png/zWrF0AmAtKFEwc61RibaAM8sOTFdON2RxDCEVr0Avho3zKlQEicNsasIMJamT4KXfLfQtOydicLEYfJCtqr7Vonj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ALT=""
TITLE="Helloear&Arc,到底算不算&定制&?" />
塞完棉花,还要像做蛋糕一样往耳朵里注入奶油状填充泥,并且静置至少5分钟时间,等待填充泥硬化
在这5分钟里,你张开嘴巴并且保持不动,任由口水肆意流淌(不能有吞咽动作)……
最后,把硬化的印泥取出,你将会得到一个完全翻刻自己外耳道的耳印,耳机厂家会根据这个耳印制作属于你的定制耳机。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article/fd556378daffbde650192d.jpg" DATA-ORIGIN-SRC="/mmbiz_jpg/zWrF0AmAtKFEwc61RibaAM8sOTFdON2RxmZpDqwysDdhpSOE1jBWC7EjNiariafLTn1YZiciazjBNOT9WUZcMicWo7k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ALT=""
TITLE="Helloear&Arc,到底算不算&定制&?" />
这个过程非常考验耳印师傅的手艺,手艺不精做出来的耳印要么直接废掉,要么会严重影响耳机大小,导致两边密封度不同,低频不一样响……当然等你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悔之晚矣了
Helloear的方法呢?你只需要把一枚一元硬币放在耳朵边上,对着自己的耳朵来一张selfie就算完成,剩下的工作直接丢给厂家。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article/be9a7dda22a5fb27b29dd244ff7e0b71.jpg" DATA-ORIGIN-SRC="/mmbiz_jpg/zWrF0AmAtKFEwc61RibaAM8sOTFdON2Rx0sribzQW3Dlt6LQgAPk4ibWBaL0fxx0YlL6BlD6JOkickiaT00pwXrEPx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ALT=""
TITLE="Helloear&Arc,到底算不算&定制&?" />
刚见到这种玩法的时候我也颇为惊骇,一张照片就可以抵得上做耳印时候的种种苦难?不过在大致搞明白这样做的原理后,我才有了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化繁为简的背后是化简为繁。Helloear的开发者西安慕声科技与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两所高等院校共同开发的世界最大的人类耳模数据库。简单的说,他们通过3D扫描技术采集了大量人类耳廓包括外耳道的模型样本,并将其转换为数字模型后量化分析,最终确定了5个关键参数,也就是耳廓上的5个点的形状、距离。
有了这5个点作为参考,我们就相当于拥有了属于耳朵的肩宽、胸围、腰围和裤长,而Helloear根据这5个尺寸,设计出了从XS-1到L-9,一共32种尺码。这样通过硬币作为参照,有经验的“裁缝”就能快速得出每个耳朵的尺码。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article/3bb2d56ee28d46dda3e5.jpg" DATA-ORIGIN-SRC="/mmbiz_gif/zWrF0AmAtKFEwc61RibaAM8sOTFdON2Rx5fF9RUibibXefwFtweHJgvKSEqp1QCJ10UNrlx7FyXZJlMiafMrkticWyw/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ALT=""
TITLE="Helloear&Arc,到底算不算&定制&?" />
如果把一般耳机看成是“均码”服装,把传统的定制耳机看成是“量体裁衣”,那Helloear这种方式就更接近我们最常穿的“带尺码的成衣”。
很显然,传统方法制作一款定制耳机,不但工序复杂,制作周期漫长,单单采集耳印的工本费都快赶上Helloear
Arc的众筹价格,而只有慕声科技这样成规模的“定制”才能将成本控制在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但我们知道,尺码成衣的舒适度即使比均码高出不少,和量体裁衣相比还是差着一个档次——
那Helloear Arc凭什么自称为最舒适的定制耳机呢?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定制耳机并非最舒服的耳机。道理很简单,衣服是由柔软的布料制成的,而定制耳机是由坚硬的树脂材料制作的。别忘了,定制耳机的外壳会紧贴人的耳道,而耳道形状又会随着五官的动作而发生微小的形变,因此,长时间佩戴定制耳机会给耳朵造成一种颇为不自然的膨胀感。没有经验的同学不妨脑补一下使用“塑料卫生棉条”超过一个小时后的感觉……
相比之下,Helloear
Arc采用了浅入耳的造型,没有像传统定制耳机那样将导管过分的深入到外耳道的二道湾以内,就避免了腔体与耳道过分的亲密接触。同时在形状复杂的外耳廓部分,则采用“5点定位”的方法选择出一个适当的形状,使得耳机可以不松也不紧的卡在耳廓中间。再加上其腔体外壳采用柔软的硅胶材料(传统耳机外壳一般为塑料、树脂或者金属),进一步完善了佩戴体验。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article/c6d083b303e8813ceec255dc6d12a7d1.jpg" DATA-ORIGIN-SRC="/mmbiz_png/zWrF0AmAtKFEwc61RibaAM8sOTFdON2Rx2v6EibSAtWz4UQDicoOL6fwtkvLKicVQM318KriblRqFq97Fdxa65Bnzk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ALT=""
TITLE="Helloear&Arc,到底算不算&定制&?" />
我自己收到这副Helloear
Arc包装盒背后写着S-6的字样,看来更大的L号是留给欧美同胞的尺寸吧。耳机包装看起来颇为精致,用过创新 Aurvana Air
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包装内除了说明书、便携包和一根Type-C to
3.5mm转接线外并没有常见的不同尺寸耳套,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它其实是一款定制耳……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article/c2fab18f83da99e1e6b52faef4733454.jpg" DATA-ORIGIN-SRC="/mmbiz_jpg/zWrF0AmAtKFEwc61RibaAM8sOTFdON2RxQorJXH3AWb91gT14cnwDGRUdPsxN81rDXPBAibjeRtUIBiaRTHqXY7D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ALT=""
TITLE="Helloear&Arc,到底算不算&定制&?"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article/5caeca2ea45.jpg" DATA-ORIGIN-SRC="/mmbiz_jpg/zWrF0AmAtKFEwc61RibaAM8sOTFdON2Rxp7kwJwZYibM57eww9K0qYH8pUyHGNjw3GLic5OxJE6G8MKkkORzWBHw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ALT=""
TITLE="Helloear&Arc,到底算不算&定制&?"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article/ba3df820c0ced3749ec8.jpg" DATA-ORIGIN-SRC="/mmbiz_jpg/zWrF0AmAtKFEwc61RibaAM8sOTFdON2RxElKxry7LLfpsIBvTLMpGjUEWyicoKmFxH5zvBU1Hpsd6JfcnficUGgj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ALT=""
TITLE="Helloear&Arc,到底算不算&定制&?" />
实际佩戴的体验非常出色,我认为Helloear
Arc可以和拜亚动力Xelento、舒尔SE846并列成为佩戴体验最好的入耳耳机。Arc采用的和谢蓝图类似的浅入耳式结构,既能够保持入耳式耳塞的封闭性,又避免了深度入耳造成的不适感,但考虑到大部分人群的使用习惯,没有采取Hi-Fi耳塞比较常见的绕耳式戴法。
最后,关于音质的争议
在听说Arc的消息之前的半年,我有幸听过一次helloear的另一款次旗舰定制耳塞。这款售价高达17888元的6单元动铁耳塞是当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液态金属制作的定制耳塞。其无论颜值还是音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article/fa9a04e832c7db6cd4f83257.jpg" DATA-ORIGIN-SRC="/mmbiz_png/zWrF0AmAtKFEwc61RibaAM8sOTFdON2Rxf014WZ2du3hxld41w05yiaIYYlbCxeghuiaian0VibVa1MQibn8Jr1Mlz6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ALT=""
TITLE="Helloear&Arc,到底算不算&定制&?" />
回到Helloear
Arc,受到成本限制,它每侧只采用了一颗丹麦声扬(Sonion)的全频动铁单元,但声音表现依旧可圈可点。
在写作本文之前,我也看到网上关于这个耳塞的各种反馈,微博上似乎不少朋友对这款耳塞的音质颇有非议,作为实际用家的我表示无法理解。在我看来,即使不考虑“定制”的噱头与佩戴方面的体验,仅从声音判断,其299的定价也是颇为超值的。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large/article/72a6e82c9a3caccc615e52.jpg" DATA-ORIGIN-SRC="/mmbiz_jpg/zWrF0AmAtKFEwc61RibaAM8sOTFdON2RxrS2Jd7icWCy6uHvicPQTZhQiaicHPC5EQJwhTRAfEH4LS8b47NwvHceUB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ALT=""
TITLE="Helloear&Arc,到底算不算&定制&?" />
如果听惯了发烧耳塞,那Helloear
Arc的素质当然谈不上有多么“惊喜”,但整体表现足以让我挑不出什么大的问题,对于这个价位的产品,平衡和自然或许更加可贵。受到单元限制,高频与低频部分的解析力有限,不过并不会感到声音糊闷或是下盘不稳。中频的解析力令人满意,风格比较贴耳但并不会产生压迫感,一般人声为主的流行乐或是小编制室内乐都不在话下。
或许是“定制”二字带来的一些误解吧,与那些动辄万元的传统定制耳机相比,Helloear
Arc并不能算款Audiophile级别的耳机——相信我,299元的价格你无论如何也买不到真正发烧级别的产品(或许可以买一个发烧级耳机插头)。如果客观的回到消费类耳机市场,你会发现Arc不单单是合格,简直是一款颇为出色的产品。
最后的最后,像个正经评测一样总结一下这款耳机的优缺点。
佩戴非常舒适
音质在同价位可圈可点
硅胶外壳预期寿命可能比塑料对手更低
(但是对于绝大部分消费类耳机用户这不算什么问题,因为我们总是先把线材扯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或许是一款改变行业的产品 helloear ARC量耳定制耳机
不久之前,在米家有品的App上,我们看到了一款名为helloear ARC量耳定制耳机的众筹产品,众筹价是极具吸引力的299元。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众筹在一天之内完成度即飙升到600%,原本的目标是众筹500副,结果一天时间就被用户订货3000副,估计众筹发起者西安慕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会陷入到幸福的苦恼中去吧,一下要完成这么多订单估计要忙到脚不沾地才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这款还没正式上市就已经深受欢迎的量耳定制耳机吧。
轻量化的量耳定制
耳塞这种产品最初的起源是助听器,是为了方便有听力障碍的患者有效提升生活品质的产品,最初的耳塞产品大多需要单独定制。定制的过程复杂,还有可能需要反复制模,价格居高不下。而在厂商们推出消费级耳塞的时候,情况又陷入了另外一个极端。简单粗暴地以S(小号)、M(中号)、L(大号)来对耳塞套加以区分,本质就是用大一号的橡胶套塞进耳套,而为了保证佩戴稳固,还有什么耳挂、鲨鱼鳍之类的设计登场,期间更是有多段式耳塞套这样的“反人类”设计出现。
其实耳塞厂商在很长时间里都试图在成本及舒适度上取得平衡。helloear早在成立之初,就和清华大学合作,展开人耳的人体工学研究,同时还和北科大人耳识别实验室合作,目前已经建成了业内最大的人耳数据库,能够为量耳定制提供全面的数据。基本上来说,helloear走的是一条轻量化定制的中间道路,较高端定制版节省成本、时间,较消费版本贴近耳朵尺寸,这种想法非常不错,配合模块化的生产、设计,未来的市场前景还是比较光明的。
素质和佩戴舒适度
首先,需要指出的,当前的这副helloear ARC量耳定制耳机应该是一款用料和定价都相当良心的产品。其采用的是来自丹麦声扬(Sonio)的动铁单元,和美国杰士(Klipsch)X10的相同,然后我们再看299元的众筹价,就能体会到厂商在这款产品上投入的高诚意。当然,也许有人会认为这耳机音质不好。但是,这是一款入门级的耳机啊,众筹价才299元,难道你还能指望它能媲美2000元或更高售价的产品?
在材质方面,helloear ARC外部采用带有减压气囊结构,拥有了医疗级别硅胶耳机外腔,这种材料非常柔软且比较贴合皮肤。在设计方面,采用的是符合人体工学的Z型结构,尾管弧线设计贴合耳朵轮廓,如果感觉佩戴不稳,只需轻轻扭动耳机尾管,即可保证稳固佩戴。helloear ARC采用了TPE材质的线材,同时还加入了凯夫拉纤维丝,有弹性的同时还保证了抗拉性。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耳机不仅配送了实用的小收纳包,还附送了Typc-C转3.5mm线材,不仅方便连接智能手机,还方便连接其他音频器材。
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受不了入耳式耳机的佩戴方式,helloear ARC由于不用深入耳道,所以在佩戴起来感觉十分舒适。同时,这样的设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听诊器效应,提升使用体验。
流行取向的耐力型选手
在调音方面,helloear ARC量耳定制耳机的取向是偏流行的,声音舒展顺滑,人声突出,不是那么“毒”,但胜在听着温柔,而更高价位的耳机会比较凌厉,解析出的细节信息太多,听着会有累的感觉。这种调音方式,显然也符合时下大多数年轻用户使用耳机的情况:在通勤途中长时间佩戴耳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放松。而在低频方面,helloear ARC的表现也显得较为突出,有韧性、有可以感知下潜深度,虽然弹性略有不足,但考虑到这是一款单单元动铁耳机,做到这样的地步也足够惊艳了。最后是高频部分,这是动铁耳机的优势所在,声音无毛刺感,光泽和亮度都在水准线之上。
总体来说,helloear ARC量耳定制耳机就是一款充分考虑长时间佩戴这一需求来进行设计的,声音有活力但不强势,温润宽松,一般用户在长途旅行、上下班通勤途中都可以安心使用。
helloear ARC量耳定制耳机拥有出色的佩戴舒适度,齐全周到的附件以及令人心动的价格,对年轻用户有着相当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其采用的模块化设计让产品更具实用性。个人意见是由于helloear ARC采用医疗硅胶比较容易吸附灰尘,所以建议表面最好有涂层处理。就我个人的观点,helloear ARC量耳定制耳机或许是引发行业改变的一款产品,其采用的模块化理念、预先建设的人耳识别数据库以及轻量化的定制理念尤其值得业内厂商思考,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来进行撕咬。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HelloEar ARC耳机——第一次的量耳定制体验_耳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18,342贴子:
HelloEar ARC耳机——第一次的量耳定制体验收藏
上一次写耳塞测评恍惚也是半年之前的事了,那时候因为经常跑外地热衷于耳塞,从潜25到ss基本试了个遍,后来 安顿下来就不再在意塞子这片天地,转而把注意力放到台机上,这次巧合的弄到了这款小塞子HelloEar ARC。之前听说过HelloEar是从谭维维与HelloEar合作知道的,定制耳机原先也没太接触过,到手听到过的也就335和334了。
首先先从外观和配件来说,嗯......异常的有点微妙啊,配件很少就有一条usb type-c,,还送一个小收纳包蛮不错的,不是很大可以随时放在兜里非常方便,我还在担心软膜按照我的习惯能用多长时间,配件只能说是普通的程度吧,外观不算上眼也是一般的程度。
这款耳塞的听诊器效应比较严重,出街这么严重的听诊器效应感觉有点背道而驰,而且官方没配线架,按我自己的感觉来说,应该是线的问题,很可惜没拿到蓝牙版本,因为按照蓝牙版本来看估计情况会好很多很多,而且很让人在意的是蓝牙版本的8小时续航非常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耳塞即使睡觉佩戴都不会有太难受的感觉。
耳机就选轩毅电子,专业生产批发销售各类对讲机耳机,手机耳机,对讲机配件,电子产品,五金塑胶产品等.价优同行.欢迎咨询.
3.5的线控对于我来说真的是非常的惊讶,我试过市面上的所有安卓系统手机,全部都可以调节音量,在这之前碰到过很多3.5的线控无法调节音量的情况,能够完全正常使用的还是属于少数的,据说以后还会加入其它模块比较期待。
这次的定制对我来说还是充满惊喜和意外的,对于长时间在外工作的人来说这款耳塞非常的适合,长时间工作不会产生不适和掉落的情况,而且这种定制方法会解决价格和产量上的很多不可调和的问题还是蛮让人欣喜的,3D打印也解决了定制的速度问题,让人能看到快速专业定制的未来啊。
那么既然说完了外在的咱们来说说内在的,首先来一首《加州旅馆》来小试一下,声音比较通透,人声不错,比较偏向中性,声场略窄,解析力有点差,从各方面都说不上惊喜,但是表现都很不错很讨喜,据说是Sonion的单元还是可以的,单单元动铁来说已经很好了,之后换着换着歌发现了不对.....这个塞子的解析力不是有点差是非常差,在听电音和摇滚时候是毁灭性的,这个塞子也极其的吃音源,大场面的摇滚和电音一点也hold不住,但是jazz和 hiphop的表现非常非常不错。总体说一下走向吧,这个塞子能量感比较强,高频次,低频量小,解析力差,声场一般,从歌曲角度来说民谣、jazz一类抒情揉缓的曲子更为适合,不适合电音、摇滚等需要高解析力的歌曲,建议听歌手声音较厚的曲子。佩戴起来绝对非常舒适,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总体来说还是满推荐的。
这个定制在米家的APP上和米家有品的APP上众筹价格是299,第一批数量有限,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为了让楼主不这么尴尬我到这来挖个鼻屎
为了不让楼主这么寂寞,我进来说一句:我宁可要db
萌新还以为动铁都不缺解析...
为什么最近一堆吹水这个耳机的,轻定制这个东西我不太懂是专门针对改善佩戴呢还是什么。我觉得现在的公模适应性还是挺强的,我觉得在音质方面下点功夫,比这个轻定制强吧
听诊器严重就问题大了
软的太尴尬
郁少好像在微博里怼的就是这耳机
耳机,苏宁易数码热卖,品类全,折扣多,正品保障,极速物流,售后无忧,特色服务!苏宁易购,大牌相机,单反微单,数码摄像,镜头器材,3C配件,品类多全,购物方便!
看了看好像没我的谢蓝图叼
动铁的解析差是什么情况
又是个正常测评贴综合几个帖子就是女声不行acg不行摇滚不行只能听流行口水歌
这个公司营销真的太恶心了
辣鸡营销,自裁,请
申请退款!!!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制耳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