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药设计院今天能不能反弹?

上海医药四年四换帅 高营收下面临什么尴尬?
作者: 时代周报-吴绵强来源: 时代周报
随着国家医疗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医保控费、药品限抗加强、公立医院改革等多项行业政策和法规的相继出台,为整个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使上海医药面临行业政策变化的风险。近期,上海医药(601607.SH,02607.HK)董事长周杰辞职的消息,引起外界的持续关注,这位上海医药掌门人,是二度出任董事长之位后的去职。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董事长之位是上海医药这家中国第三大医药集团人事变动最为频繁的职位之一。从2012年3月,被誉为“改革派”的上海医药董事长吕明方免职后,“救火队长”周杰继任,一年后换来了钢铁系统出身的楼定波。近三年后,楼定波亦辞职,周杰再度执掌上海医药,担任董事长,没想到这次仅坐满3个月,就又递交了辞呈。“董事长频繁更换,会影响上海医药战略的实施,也会向公司员工和资本市场释放出不稳定的信号,管理层在此时不仅面临稳定员工情绪、减少内部混乱的压力,还要尽可能保证企业高效运行,稳定业绩,安抚投资者。”中投顾问大健康产业研究员刘伟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在“一把手”负责人“闪电”辞职后,上海医药试图向外界展示其稳定的局面。9月9日,在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的电邮中,上海医药指出:“目前公司运营良好,正常的换届及董事变动,不会对公司未来战略及发展带来重大影响。”频频换帅8月26日,一纸公告,让传媒再次聚焦上海医药的换帅一事。曾二度担任上海医药董事长的周杰,再次辞职。这意味着,上海医药又将更换一把手,一时间传言甚嚣尘上。当天,这份名为《关于董事长辞职暨推举董事代行董事长职责的公告》称,上海医药于8月25日收到公司董事长周杰的辞职报告。周杰因工作调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及董事等一并职务,辞职后不在公司担任其他任何职务。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周杰此次相当于“裸辞”,辞职后将彻底离开上海医药,而这距离今年5月他接任董事长仅3个多月时间,显得颇为“匆忙”。公开履历显示,现年50岁的周杰,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在投资银行业务及资本市场运作方面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周杰来自于上海医药控股股东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实集团”),现任上实集团执行董事、总裁。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在众多投资者眼中,周杰给人的印象是低调、务实,极少在媒体上公开露面,关于他的报道也不多。此次周杰的离任,已是4年多以来上海医药的第4次换帅,其董事长之位的人事任命和安排,外界始终难以摸清。这要从上海医药的历史说起。作为上实集团医药业务的运营平台,上海医药如今能够长期把持中国第三大医药巨头的位置,与原上海医药董事长吕明方、副总裁葛剑秋等“改革者”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2010年,在上述人士的推动下,经过重组后的上实集团医药业务实现以上海医药为平台的整体上市。上海医药完成赴港H股融资154.9亿港元,并成为内地首家“A+H”医药类上市公司。不过,这一势头在2011年出现拐点。2011年12月,此前遭遇内部人举报的上海医药副总裁葛剑秋辞职。2012年3月,吕明方被免职,此后葛剑秋用“完败”二字总结置评。2012年6月,周杰被推选为上海医药董事长。周杰履职后不久,原宝钢副总经理楼定波“空降”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药集团”),担任总裁。在周杰担任董事长刚满一年后,即2013年6月,上海医药开启第二次换帅,董事长之位再次换人,楼定波当选为上海医药董事长。公开履历显示,现年54岁的楼定波,在前往上药集团之前,曾任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执行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等职。此前长期在钢铁系统任职,缘何又被派往执掌跨行业的医药,外界并不清楚这一人事任命背后的逻辑。楼定波在上海医药董事长之位上干了长达近3年的时间。日,上海医药启动了第3次换帅,楼定波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在内的一切职务。当天,周杰再次接棒,担任公司董事长。上海医药向时代周报记者确认,今年6月,公司完成了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换届选举,推选周杰为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如今,任期还未届满,上海医药又临换帅。伴随周杰的辞职,8月26日,上海医药董事会同意提名周军为公司非执行董事候选人。有公众认为,周军有可能将出任上海医药下一任董事长。对此,上海医药并未向时代周报记者予以回应,只是引用了公告内容,“公司董事会审议提名周军为公司非执行董事候选人”。公开履历显示,现年47岁的周军来自于上实集团,现任上实集团执行董事、副总裁。周军系“资本高手”,其在证券、收购合并、金融投资、房地产等方面有逾20年专业工作经验。此次周杰离职后,上海医药将由谁掌舵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时代周报亦会持续关注。战略实施面临挑战对于二度执掌上海医药的周杰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再次出走,引起了外界的密切关注。上海医药系国药集团、华润医药之外的全国第三大医药企业,主营业务覆盖医药研发与制造、分销与零售,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在医药产品和分销市场方面均居领先地位的医药上市公司。中投顾问大健康产业研究员刘伟认为,上海医药作为国内医药龙头企业,频繁人事震荡的原因可能在于公司战略不清晰,高层面临的国企改革压力大。在上海医药发展史上,最引人关注的要数2010年左右的改革。在当时上海医药原董事长吕明方、副总裁葛剑秋的操盘下,上海医药风生水起。在吕明方之后,继任者周杰以及楼定波将上海医药带入持续发展稳定期。楼定波亦在任期内完成了既定的“三年计划”目标:集团销售总收入迈入“千亿”门槛,成为继国药集团、华润医药后第三家跻身上市医药企业“千亿俱乐部”的制药国企。2015年,上海医药营业收入达1055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4年、2013年营收分别为923.99亿元、782.23亿元。上海医药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今年3月,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新一轮的“三三三+一”战略()滚动发展规划,上半年公司紧紧围绕新三年战略目标以及年度预算部署,应对市场变化,完成了上半年度经营目标。此次周杰在上任仅百余天后再度离职,也让外界担心频繁的高层更迭,会对上海医药战略规划及业务发展带来影响,公司战略实施的可持续性亦将面临挑战。不过,上海医药回应外界质疑称,周杰职务变动是组织上的调动,与公司本身并无关系。9月9日,上海医药回复时代周报记者时表示,“目前公司运营良好,正常的换届及董事变动不会对公司未来战略及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刘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上海医药高层更迭背后,公司最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发展战略稳定问题,这将决定公司未来发展走向。如今2016年已过大半,这是上海医药新三年战略发展规划的开局年,同时也是市场变化不确定的一年,其在重点战略规划方面,正着力推进中药和零售、电商、医疗器械等规划落地推进实施。然而,医药行业是受政策等原因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每个药企都无法回避一致性评价、GMP认证等问题,这对上海医药来说,亦是一项项要迈过去的“坎”。而随着国家医疗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医保控费、药品限抗加强、公立医院改革等多项行业政策和法规的相继出台,为整个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使上海医药面临行业政策变化的风险。高营收下的尴尬就在周杰此次辞职的同时,上海医药披露了2016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6.9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7.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7.32亿元,同比增长12.94%。时代周报记者还注意到,上海医药的分销网络以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华东、华北、华南三大重点区域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公司分销业务规模排名全国前三,排名仅次于国药集团和华润医药。上海医药的营业收入分为多个板块,如医药制造、分销和药品零售与电商等。时代周报记者还注意到,上海医药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中,最大的贡献来自于医药分销,占比近九成,报告期内,公司医药分销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33.74亿元,同比增长18.97%,占据总营收的89.41%。但是,上海医药在分销板块的毛利率并不高,仅为6.15%,这比工业(毛利率52.89%)、零售(毛利率15.96%)板块的明显要低。此外,2015年年报披露,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055.17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8.77亿元。医药分销业务依然是最大收入来源,实现销售收入937.17亿元,占比总营收的88.82%。但是,分销板块的毛利率仅为6.14%,工业板块(营收118.24亿元)毛利率达50.78%、零售板块(47.95亿元)毛利率为15.99%。有投资者就此质疑,上海医药去年营收规模已突破千亿元,然而净利润却只有20多亿元,这还是在工业板块营收达百亿元以上的情况下,这在A股医药上市公司中亦并不多见。上海医药曾在回复投资者疑问时表示,由于(工业)制药和(医药)服务板块的业务比重不同,使得公司的综合毛利率无法简单和其他医药公司相比较。“净利润与营收规模并没有直接关系,只与其业务性质及结构有关。”上海医药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公司约90%的销售收入来自于分销业务,故上海医药的净利润无法简单和单一业务结构的医药公司相比较。不过,当前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部分药品面临新一轮各省市政策性降价、招标降价、失标和二次议价的风险,药品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下调,作为主营为医药分销业务的上海医药势必首当其冲,其毛利空间将受到挤压。西南证券分析师朱国广就此指出,上海医药商业板块增速加快,未来将受益行业整合,不过将面临工业业务招标降价以及商业业务全国扩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据了解,上海医药的产品,占据了华东医疗机构的“大半壁江山”,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推出公立医院采购新政,施行带量采购与GPO(药品采购组织)。谈及对上海医药药品销售带来的影响,其回复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国家各类医改政策总体而言对公司影响有利有弊,对上药整体业绩并无重大影响”。刘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上海医药的优势在于医药流通领域,随着医药生产企业迎来最严格的GMP认证、两票制的推进,作为大型流通企业,上海医药虽当前的体量不如国药、华润医药,但它在上海地区有着地域和资源优势(, -75.13, -3.83%),尤其是在医院市场上。“对于上海医药而言,就是应该趁着行业洗牌期,以上海辐射市场为中心,通过并购一些有实力的地方性中小企业,向全国市场扩张,提高市场覆盖率。”刘伟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版权提示】亿邦动力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电商服务推荐
电子商务ERP软件上海医药内部清理的自省预期或将落空_网易财经
上海医药内部清理的自省预期或将落空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去年5月,(601607.SH;02607.HK)闹得沸沸扬扬的内控危局、高管缠斗等难题,在时隔近十个月后似乎仍未见任何质的改变。近日,记者从接近上实集团的相关人士处独家获悉,新组建的董事会中大多“保守派”成员极可能仍将留任,此前市场对于上药通过内部清理的自省预期或将落空。随着新上药改制后的首个三年董事会即将期满、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将于本月27日发布等重要时点的逼近,上药备受诟病的内控法律风险、业绩后劲不足等问题很快将不得不交出答卷。更为微妙的是,隶属上海国资系统下的上药及其大股东上实集团两方的“一把手”也将先后于今年换帅。“自上而下都存在权力和裙带势力的‘改朝换代’,很多管理思路的不确定性使得上药这班国企的核心管理层,也不得不需重新审度‘上面的意思’。基于此,预计上海医药在2013年的业务方面很难会有巨大的调整与突破。”该知情人士透露。5·23事件对于成军快三年的新上药而言,日无疑是“黑色的一天”。当日,本报《失控的上药》一文独家披露了上海医药自发行以来两大收购案(新先锋、常州康丽)均涉嫌存在严重财务造假的消息,其虚增利润与人为调节报表结构等行为也已引发监管部门介入。此外,公司内部市场化创新与国企守旧两方势力“隔空过招”的不断升级等情况也由此一并被曝光。作为国内三大医药集团之一的上药,在前董事长吕明方极为反常的离职风波后不久又爆出如此重磅的风控事件,随即在沪港两地资本市场上引发了震动。其中股价以跌停板报收10.75元/股,而其H股股价当日临近午间收盘时更一度放量大跌35.55%至7.70港元/股,最终收于9.11港元/股,创出惊人的24.34%跌幅,H股市值一日蒸发22.4亿港元。此后,上海医药内部管理层也将此事件定性为“5·23事件”。根据彼时上海医药一位高管的爆料,新先锋一案中,同为上药集团所辖子公司、业务重合度很高的上海新先锋华康药业有限公司与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或存在利益输送。由于收购新亚之前,上药已高调放出“新亚必须达到不低于1个亿利润”的豪言。然而由于本身新亚旗下优质品种有限,再加之国家限抗政策对行业产生业绩重压,眼看将难以完成1亿利润目标。在此背景下,上药方面最终以现金补足的方式虚增利润4000万元,一举将新亚的利润补足至1亿,最终2011年9月上药正式完成对新亚的收购。不仅如此,这位高管口中上药对于新亚的腾挪术还包括“通过三项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销费用)分摊、收取技术服务费用和销售代理费用等多种手段,新亚向新先锋转移成本费用、确认营业收入,两项合计净增加新亚药业利润6000万元”。此外,上海医药H股上市后发力原料药的野心之举——并购常州康丽一役,也被疑存在巨大水分。该高管透露,由于尽职调查没有到位,因而对于康丽所出售的品种存在重大知识产权问题一事明显准备不足,对外也未予以及时披露。就在2012年2月宣布收购常州康丽制药有限公司70%股权之初,上海医药在内部已提出“百日整合”计划,而上述知识产权的纠纷很可能让上药“百日计划”食言。再出险招的上药最终在并购双方未完成实际交割之前,“在一季报里已经把康丽的利润收入直接并表了。这是属于虚假成分的大事”。尽管此后上海医药方面连发公告,欲对两大并购风波自证清白,然而,对于事件核心的财务水分问题,公司均未能出示实际有效的证据予以回应。对此,上述知情人士就向记者直言:“上药财务数字造假其实有年头了,从其还未上市前就有。这些管理者的思维方式至今还未改变,而类似新先锋这样企业粉饰报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吴建文的时代。”2011年,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原总裁吴建文因受贿、挪用公款、贪污等犯罪,涉案金额达5100余万元,最终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现在的上药正一步步向后倒推,开始重现原本‘吴’时代里大家都不作为的状态。这也等于将吕明方对上药的几年积极改革全部推倒重来。”该人士不无遗憾的说。改革止步?与“吴”时代的结束一样,被视为上药改革者的吕明方最终遭到罢免,也是上药一个时代的终局。2008年7月,上实集团大刀阔斧的启动了上药重组计划,最终上市公司上海医药完成了向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方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吸收合并上海实业医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重组后,业务架构更为统一、产品组合更具竞争力、定位医药“工业+商业”全产业链的上海医药也被业内称为“新上药”。日,公司完成名称变更登记手续,正式更名为“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后“新上药”迎来了首届董事会,由业界颇具口碑的资本老手吕明方出任董事长,国资背景出身的徐国雄出任总裁。而在整个董事会中,“老上药”遗留下来的保守势力被指仍稍占上风。据悉,吕明方为首的改革派站稳脚跟后很快开始一步步对上药的旧体制进行手术,整风运动也立竿见影,一改“老上药曾经三四年没有开过董事会,员工多年没有提薪,部分干部搞小金库或身兼多职”等顽疾,为登陆国际化程度更高、监管更为严苛的港股市场做着准备。随后,上药历经成功赴港募资、突围北方市场等一系列颇为辉煌的历史高点,业绩增速连年开出红盘并创下了“A+H”同时上市的资本市场佳话。然而随着当时上药内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遭遇既得利益者的强烈抵触,几乎让吕的计划寸步难行。曾任上药副总裁、主持中信医药等系列重大收购案的葛剑秋就曾多番炮轰上药内部体制僵化,不利于市场化竞争的问题,力荐吕明方对上药进行更为大规模的改革。只是,二人可能未曾想到的是,上药内部会就此不断放出冷箭。先是2011年5月,上药内部高层向地方国资举报葛剑秋,称其在经手收购案中收受好处,最终使得葛负气离开。2012年5月,吕明方更是在外界看来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遭到行政化手段免去职务,黯然退出上药。据传,上层对吕免职的理由是其过于“独断专行”和“用人不察”。“吕明方下台就是因为他希望将上药从上实集团的平台上剥离出去,才被罢免的。打破这个体制很难,体制的转变就势必有一批人要因此下台了。” 葛剑秋曾向记者表示。实际上,早在去年5月公司正式对外公布吕明方离职前的两个月,上药换帅的传闻已经喧嚣尘上,只是上药方面对媒体就此质询并无明确回应。一位资深金融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吕的免职实际就是非正常解除董事长职务。“当时集团内部已经解除了吕明方的职务,但整个股东大会的相关程序却还没有走。作为一个‘A+H’股同时上市的大型药企,公司从三月底到五月的两个月期间竟然都处于没有法定代表人的状态,这是令人非常难以想象的。可以说,在市场上类似的事件也只此一例。”“如此的重大决定,上实集团方面肯定是有所属意的。上实与上药这样都在香港国际化资本市场募资的公司,竟然如此不遵守起码的业界准则,等于是打了上海国资改革一记响亮的耳光,也难怪市场在其后负面事件中对公司没有信心了。”该人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上药去年五月以来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上实方面乃至更高的地方国资监管方面,就此事对外回应也基本是失声的。”葛剑秋早前曾在微博中明确表示:“上药现在是众多‘国企病’的完美典型,几乎所有弊病上药都面临。上药的问题是体制性的,如果体制不改,换了任何高层都不会有变化。”有业内人士也将上药这一系列的财务造假质疑与市场化撤离的风波定性为上药陈腐“国企基因”的一次复辟:数年前以上海医药前董事长吕明方和前副总裁葛剑秋为首的“市场化力量”先后被以不同的方式被排挤出上药系统外,而其所主导的上药内部改革现在看来,已彻底宣告覆灭。幕后导演上海医药的体制、管理创新一度被视为是其大股东上实集团乃至整个上海国资市场化进步的典范样本。随着国有、民营资本的进退徘徊,身处上海这一中国市场化前沿的上海实业,在逐渐退出、、等知名上海国资企业后,可以说上海医药已是目前上实集团最为响亮的一块招牌。身为大股东的上海实业在上海医药发展过程中频频“垂帘听政”已非什么秘密,而吕明方离职和新任董事长周杰的上任,背后同样也有其身影。据悉,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滕一龙即将于今年退休离任,而上实集团总裁周杰此前临危受命,目前身兼上药董事长一职。有意思的是,吕明方此前也有上实背景,三人同在上海国资系统,均是上下级的同僚关系,颇有私交。尤其是周杰与吕明方二人被指原本交情甚笃,同是原万国证券的旧识。1995年吕明方加入上实集团,次年5月周杰同入上实。前述接近上实的相关人士透露,虽然上实集团本属上海国资委下企业,但滕一龙原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高院院长的赫赫资历在国资系统中还是颇有分量。“滕属于副部级干部,其资历比很多上级分管领导都要老,而官场中还是十分讲究资历的,因而上级对于上实集团很难管。滕一龙在上实期间的一些做法上层其实都心知肚明,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过多介入去管。吕明方被免职一事,做得如此行政化而未被上级追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此。”“周杰之所以能在上海医药成功上位,背后就是靠着滕一龙扶持的,而作为上位的筹码就是要求其把吕明方搞掉。吕明方希望摆脱上实束缚来改革上药,惹怒了上实。”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具体安排吕明方离职一事的操办都是由周杰在实际执行。一言以蔽之,周杰此举等于是拿吕在做‘投名状’。”不过,距离周杰履新还不到50天的时间,多方已证实原副总经理兼不锈钢事业部总经理楼定波将接替周杰担任上药集团的董事长一职,并同时将在上实集团和上市公司上海医药任职。来自央企系统的这位接手者的出现,再度出乎市场的意料。而消息一经证实,周杰本身上实总裁的身份也自然而然的被解读为上药为应对“5·23事件”后短期过渡的掌门人,最终将让位于楼定波。然而,事件再次出现戏剧性的转变。去年7月上旬就确定的消息,楼定波却一直没有在上市公司方面获得正式任命,至今只是在上药集团方面履职。“原本市场预期本月年报发布时公布新一届董事会名单的可能性正在变小,上药内部各方还在进行最后的博弈,因而还未达成定局。极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屡遭发难的上市公司总裁徐国雄等人还会留任,毕竟现在这个状态没什么人真正管事,接班者寥寥。”前述知情人士透露。该人士透露,目前管理层博弈的关键在于上药董事长一职。滕一龙今年退休让位后,接任者很可能是上海国资委的一位核心负责人,属厅级干部。而在上药内部最不希望楼定波来接任董事长一职的便是周杰。“这与上实集团的管理结构有关系,上实内部是各管一块的。周杰作为名义上的总裁虽能行使协调之职,但实际管辖内容很少,唯一能够管控的貌似只有上药。周杰自然不愿放权。”不过,如若楼定波最终能够顺利担任上市公司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也同样面临着棘手的挑战。来自上实方面的“遥控”还将继续,有望接替滕一龙的上实负责人被指同样擅用行政手段指导企业发展。而另一边,一直以来被视为“保守势力”代表的徐国雄等高管继续驻留董事会,造成上下两方面的压力甚至较原本吕明方时代更甚。就上述情况,记者多番致电上海实业方面求证,截至发稿时暂未获得回应。业绩乏力据上海医药2012年三季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511.47 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7.0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一项则为15.47 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 12.15%。一位资深医药行业投资人士向记者表示,上药目前可以说是在吃老本,一块就是收购中信医药后的收益。科园信海(收购中信医药后的更名)目前整体冲势很猛;另一块则是H股融到的巨资,每年银行利息就很可观,大大降低了其财务费用一项。“新的增长确实还有,旗下商业板块发展增势稍好,但这个势头正在慢慢下来。而工业则毫无疑问地在缓慢负增长,而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一后退的速度会急速加快。”此前,上海医药曾传出有望收购中美施贵宝,上药本身就持有中美施贵宝30%的股权,有意借助其OTC(非处方药)平台重振上药该业务模块。而后由于上药内部不愿接受以此30%的股份交换对方整个OTC业务的条件而告吹。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2011年下半年上药有望收购一家国内领先的新药平台,由于担心新研发平台可能取代上药原先中央研究院的团队,同样在上药内部引起巨大反弹,最终无疾而终。难以开源,又难以节流,上药的难题正越垒越高。“现在药企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新版P的升级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而上药鲜有优质的新品种,产品竞争力不足加上营销势弱,很容易导致议价能力差。如此一来,价格上不去,成本高企就很危险了。”该投资人士指出,上药如此下去,很可能就渐渐掉出第一梯队。
“可以说,上药的改革和沦落,二者正在赛跑。再晚一些或许就真的为时已晚了。这对整个上海国资的改革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据接近上实方面的知情人士透露,曾经备受高管推崇的超额利润分成制度的叫停基本已经确定,对外的官方解释口径则是应公司需要调整,实际上就是因为上药内部都知道像现在这样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很难再产生动力了,利润分成空间有限。“于是将改换一种做法,将高管原本的收入基数调高约一倍。虽然比起超额分成时收入降低,但在业绩看衰的前提下至少能旱涝保收。而这无疑又将进一步导致管理层开始混日子了。”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对于上海医药的评价以及今天最激动的事情
&上海医药在我之前的几篇博客里面就已经一直提到,我会一直关注,虽然我自己没有买,但是我一直关注,在前几天经过庄家吸盘之后,连续强势上涨,今天终于拉出涨停。我觉得真的很兴奋。今天就不对股票做多大的评论。
今天最让我激动的事情就是我加入了股市数据研究的这个团队。这个团队是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达到对大盘的预测的。
说一说他们的数学建模工作:
我们的目前用的方法和通常的技术分析方法没有关系,我们预测点数的程序主要来自于现代数学方法。
我们目前有另一个伙伴正在进行传统技术分析方法的优化和自适应选择的研究工作,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定性分析和预测。
我们感到应该建立一个庞大的算法库,但是,现在我们的人力和财力都很有限,我们的工作还差的很远,我们在逐步建立我们的算法库,这既需要创造性的思维,也有大量的编程工作。
成功的股市分析,应该包括基本分析,经典的技术分析和基于现代数学和计算技术的预测分析,然后有人来权衡和整合,才能有更准确地分析结果,减小风险和稳健盈利。
再介绍一下这个团队中的贾老师:
十多年前在中国某一名校(无论如何排都在前十位)获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某大学和英国某大学,中国某公司任职,现在英国一公司任高级软件工程师,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科学和技术工作者。
说实话,股神巴菲特说过叫我们不要去预测大盘,但是他是什么人物,投资级别的人物,其实股市就是一个博弈,对于大盘的研究非常之重要,所以我对大盘的研究非常的感兴趣,每天写大盘的观察日记,就是为了找到预测大盘的方法,现在有个这个机会,和贾老师联系上了,(贾老师现在人在英国,能够和贾老师联系上真的很不容易)贾老师也同意我加入团队,这让我无比的激动,虽然我现在没有概念,但是以后我会每个周末都和贾老师联系,我感到无比的荣幸,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努力!努力·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