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广州的2016广州人均消费水平平是什么样的?

问卷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
亲爱的同学们们:
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启航杯”调研大赛经济与管理学院调研队伍“Flame”小队,这份问卷是关于广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消费水平及消费倾向的调查,您的回答对我们的调查结果非常重要,将仅以数据的形式在结果中展出,对您的回答我们仅用于学术研究,一定会严格保密,请根据本人情况如实填写。本问卷以选择形式给出,不会浪费您太多时间。
感谢您的支持!
1.您的性别:&*男女2.您所在学校&*请选择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3.您所在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4.您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不包括1000)7000以上5.您平均每月的生活费有多少&*1000以下(不包括1000)3000以上6.您每月的经济来源有哪些?&*&[多选题]家庭供给助学贷款或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7.您每月用于校内正餐的消费
&*200以下200~400400~600600~800800~10001000以上8.您每月用于零食及校外饮食的消费
&*50以下50~150150~250250~350350以上9.您的月平均通讯费(包含电话费和网费)
&*50以下50~100100~150150以上10.您每月购置衣物费用
&*50以下50~100100~200200~300300以上11.您每月购置日常用品费用
&*30元以下30~5050~7070~100100以上12.&您的交际费用
&*100以下100~200200~300300以上13.您在恋爱方面平均每月消费&*无100以下100~300300~500500~800800以上14.&您平均每学期的旅游费用
&*无500以下500~10002000以上15.若您上过培训班,平均每学期的培训费用为
&*50以下50~200200~300300~500500~800800~15002500以上16.您平均每学期用于电子产品消费
&*500以下500~10003000以上17.您平均每学期用于购买书刊杂志费用
&*50以下50~100100~150150以上18.消费时您更注重产品的什么
&*&[多选题]质量价格品牌外观性能19.您认为你更偏向于那种消费呢?
&*理性感性20.您个人的消费理念是什么
&*能省则省事先做好计划再花钱看到喜欢的就会买毫不在意21.您认为目前大学中的消费氛围如何
&*很好,完全符合同学要求较好,对同学消费有影响一般,不太符合同学要求较差,文化消费市场混乱目前广州家庭生活水平怎么样? 6.68分
来源: 作者:黎楚君 
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经济发展形势和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显示市民对明后年经济有信心
■新快报记者 黎楚君 通讯员 凌洁
与前两年相比,你认为今年广州的经济形势如何?近六成市民认为“好一些”。昨日,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经济发展形势判断和当前市民生活质量状况”电话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明后两年经济走势的判断是平稳向好,对家庭目前生活水平的打分较上年提高。调查还发现,股市出现大幅波动后,市民理财更加注重安全性。
这份对全市1811户常住居民家庭的电话调查显示,市民对明后两年经济走势的判断平稳向好。与前两年相比,认为今年广州的经济形势“好很多”和“好一些”的市民合计达到64.5%。近四成市民认为明后两年经济走势会“越来越好”,有2.2%的人认为会“越来越差”。
对未来广州市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信心方面,分别有19.1%和40%的市民表示“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合计比例接近六成;另有30.7%的人表示“信心一般”;“没信心”的比例为5.6%。
调查分析显示,市民对家庭目前生活水平的打分较上年有所提高,平均分6.68分,较2014年(6.38分)高出0.3分,总体仍处于“一般偏好”的评价水平。市民对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未来预期也明显提升,认为将“越来越好”的市民从去年的24.5%大幅上升至41.6%。
调查还发现,股市大幅波动对股民的预期和行为影响明显,41.8%的市民表示今后投资理财会主要关注“理财项目的安全性”;选择关注“理财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理财项目的高收益性”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有23.5%和5.3%。
编辑:李婷婷
对《目前广州家庭生活水平怎么样? 6.68分》表态
对《目前广州家庭生活水平怎么样? 6.68分》发表评论
·····
·&&·&&· &&··
··········目前广州家庭生活水平怎么样? 平均分6.68分
[摘要]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经济发展形势和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显示市民对明后年经济有信心。市民对家庭目前生活水平的平均分为6.68分。  ■新快报记者 黎楚君 通讯员 凌洁  与前两年相比,你认为今年广州的经济形势如何?近六成市民认为“好一些”。昨日,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经济发展形势判断和当前市民生活质量状况”电话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明后两年经济走势的判断是平稳向好,对家庭目前生活水平的打分较上年提高。调查还发现,股市出现大幅波动后,市民理财更加注重安全性。   这份对全市1811户常住居民家庭的电话调查显示,市民对明后两年经济走势的判断平稳向好。与前两年相比,认为今年广州的经济形势“好很多”和“好一些”的市民合计达到64.5%。近四成市民认为明后两年经济走势会“越来越好”,有2.2%的人认为会“越来越差”。  对未来广州市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信心方面,分别有19.1%和40%的市民表示“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合计比例接近六成;另有30.7%的人表示“信心一般”;“没信心”的比例为5.6%。  调查分析显示,市民对家庭目前生活水平的打分较上年有所提高,平均分6.68分,较2014年(6.38分)高出0.3分,总体仍处于“一般偏好”的评价水平。市民对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未来预期也明显提升,认为将“越来越好”的市民从去年的24.5%大幅上升至41.6%。  调查还发现,股市大幅波动对股民的预期和行为影响明显,41.8%的市民表示今后投资理财会主要关注“理财项目的安全性”;选择关注“理财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理财项目的高收益性”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有23.5%和5.3%。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热门搜索:
粤府新函[2001]87号 文网文[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40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广州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生活质量研究
我的图书馆
广州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生活质量研究
居民消费行为的积极、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广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国内主要城市中经济总量保持第三的位置,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下,有必要对我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和生活质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讨,并与国内主要城市和一些国家、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优化我市居民消费行为、提升生活质量的意见,以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本分析报告的主要研究结果是:近年来广州城市居民收入有了实质性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明显,消费行为比较理智、健康,但在饮食、文化消费、教育消费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缺失和误区。按照美国学者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我市城市居民中绝大多数人群的生活水平已经远远超过维持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在安全社交需求满足方面属喜中有忧,在自我实现等发展需求满足方面与国内一些大城市仍有一定差距。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广州城市居民消费结构除食品、居住外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资讯设备普及率和医疗保障硬件设施不相上下。广州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已步入发达国家的起步阶段,有极大的升级潜力和空间,需要我们因势利导,发挥优势,推陈出新,以更好地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市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居民消费行为、生活质量的含义和相关指标
居民消费行为,通常是指居民受需求动机和消费能力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特征、偏好和行为倾向。居民在获取了可支配的资源以后,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和决策,最终将这些资源分配在不同的用途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从而形成消费。居民的消费一方面受客观(收入水平)制约,另一方面存在较强的主观意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居民的消费体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方式。
居民的收入水平无疑是影响其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传统观念、文化背景、人文环境、居住环境、社会治安状况,也左右着居民的消费行为方式。
“生活质量”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在1958年提出的。所谓生活质量,就是用来综合反映居民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一个概念。居民的需求不仅有物质方面,也有精神方面。因此,生活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不仅包含生活的物质层面,如生活水平,自然的和社会的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而且还包含非有形的生活层面,比如,良好的健康状况、娱乐和休闲的机会等。所以,生活质量需要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早在1943年,美国的亚伯拉罕·马斯洛(A·Mosrow)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需要等级”学说,他把人的基本需求按发生顺序由低到高具体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心理、自我完成等5个方面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人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它包括衣、食、住、行、医疗等维持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生理需求主要反映了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其它方面则主要是反映精神方面的需求。国内学者周长城所编著的《中国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一书中,将生活质量定义为: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社会提高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社会全体对自身及其自身社会环境的认同感。
居民消费行为与生活质量紧密相连,一方面,居民消费行为客观反映了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既表现为人们的客观需求,但同时也是人们主观愿望的实现,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和追求,是一种有目的的、满足消费需要的行动。消费行为的进行过程,也是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另一方面,生活质量则主要是对居民消费实际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消费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消费行为是否健康、合理,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发展。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是人们的共同心愿,是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提高的向往,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将创造新的社会需求,以及新的市场的开拓,为消费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使消费行为更加多元化、多样化,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目前评价居民消费行为和生活质量的指标有多种多样,却缺乏公认的、统一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不少冠以“生活质量”之名的指标体系,如PQLI生活质量指数法、ASHA指数、世界银行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现代化社会一般标准的指标体系以及中国城市小康标准的指标体系等,其实质仍然主要是反映“生活水平”或仅反映生活质量的某一方面。因此,本文所进行的分析研究,不着眼于建立一套完整反映居民消费行为和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而是发挥统计部门掌握大量统计数据和信息的优势,一方面,对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根据马斯洛理论,从生理需求、安全和社交需求、发展需求的满足等方面,选取有助于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相关指标来进行深入分析,以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意见。
二、广州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一)广州城市居民收入水平
1.居民收入稳步攀升
“十五”时期,广州城市居民的收入有了实质性的提高,2005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287.24元,比2000年增长50.7%,年均增长8.6%,扣除物价因素的实际增长为8.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国内主要城市中仅次于上海,排第二位。
2.居民家庭收入构成逐步改善
在家庭收入构成中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工薪收入是城市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5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达77.3%;二是转移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稳步上升。2005年,转移性收入(主要包括养老金或离退休金、赡养收入、捐赠收入、提取住房公积金、亲友搭伙费等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17.4%,比2000年上升5.3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3.6%,比200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广州城市居民收入及构成变化
& 收入构成
家&& 庭总收入
占总收入比例(%)
㈡经营净收入
占总收入比例(%)
㈢财产性收入
占总收入比例(%)
㈣转移性收入
占总收入比例(%)
3.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
“十五”时期,广州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5年末,广州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025亿元,比2000年末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5%。同时,居民的外汇存款、股票、债券等其他金融资产也有较大增加。
&& (二)消费环境
广州作为繁荣的商都,在交通、购物、饮食、住宿、旅游、服务等方面为居民提供了宽松、便利的消费环境,各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末,我市行政区域内共有11.48万个单位,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31.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2.9%,住宿和餐饮业占2.6%,共计约占四成。广州个体经济也相当活跃,2004年末,全市个体经营户达46.16万户,其中零售业占51.1 %、批发业占13.6%、交通运输业占8.0%、餐饮业占6.8%,居民服务业占6.5%,共计约占八成六。
1.交通便利
广州是省会城市,是交通的枢纽中心。2004年末,全市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企业法人单位0.24万个,从业人员21.64万人;全年营业务收入639.99亿元,比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数据,下同)增长15.9%,年均增长5.0%。个体经营中,交通运输业个体经营3.71万户,从业人员5.88万人,营业收入76.49亿元。2005年,全市货运量38153万吨,比2000年增长36.4%,年均增长6.4%;全市客运量40524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55.3%,年均增长9.2%。
2.购物天堂
广州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批发零售中心,是商品的集散地。2004年末,全市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2.95万个,从业人员29.27万人;全年营业收入4628.24亿元,比2001年增长71.8%,年均增长19.8%。个体经营中,批发零售业个体经营29.86万户,从业人员63.71万人,营业收入1282.15亿元。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8.74亿元,比2000年增长69.1%,年均增长11.1%;贸易商品销售总额7368.95亿元,比2000年增长91.8%,年均增长13.9%。
3.饮食发达
广州的餐馆、酒店遍布大街小巷,是著名的美食之都。2004年末,全市餐饮企业法人单位0.17万个,从业人员9.96万人;全年营业额94.95亿元,比2001年增长39.8%,年均增长11.8%。个体经营中,餐饮业个体经营3.13万户,从业人员16.67万人,营业收入168.32亿元。2005年,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01.73亿元。
4.旅游兴旺
2004年末,全市旅行社企业法人单位184个,从业人员0.63万人;全年营业收入51.81亿元,比2001年增长43.8%,年均增长12.9%。住宿业企业法人单位678个,从业人员5.25万人;全年营业收入58.65亿元,比2001年增长15.8%,年均增长5.0%。2005年,全市城市接待过夜人数2850.56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13.5%,年均增长3.2%;全市旅游业总收入624.68亿元,比2000年增长50.3%,年均增长8.5%;全市旅行社组团出游490.88万人次。
5.居民服务方兴未艾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服务需求的领域越来越广,以居民为主的各种服务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2004年末,全市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企业法人单位0.27万个,从业人员3.89万人。全年营业收入28.48亿元,比2001年增长25.7%,年均增长7.9%。
(三)广州城市居民支出情况和特点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州城市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1.食出营养,食出质量
一是饮食质量不断提高。一方面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十五”期间共下降1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除了粮食之外,城市居民副食品消费量不断增加。2005年居民的人均食用油消费量7.82公斤,比2000年增加1.71公斤;人均肉禽蛋水产品类消费量89.91公斤,增加7.35公斤;人均干鲜瓜果类消费量53.09公斤,增加0.25公斤;人均奶及奶制品消费量17.95公斤,增加3.69公斤。主副食品消费量的变化,说明了广州市城市居民饮食结构继续优化,营养更趋均衡。
二是饮食服务支出不断攀升。近几年广州城市居民的饮食服务支出不断上升,占食品支出比重均超过30%。其中2005年城市居民的人均饮食服务支出为1825.53元,占食品支出的33.8%,比北京市高出6.6个百分点,比上海市高出6.9个百分点,比天津市高出9.9个百分点。
2.衣着消费趋向时尚个性
近年来,城市居民的衣着消费由2000年平均每人年消费570.70元,增加到2005年的901.70元;衣着消费的比重由2000年的5.6%上升到2005年的6.2%。城市居民衣着消费的质量有所提高,逐步向中高档、个性化、多样化方面转变,消费更加注重款式、花样,而价格的考虑则是次要因素。
3.居住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热点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福利分房的取消、住房的商品化,近几年广州市城市居民家庭的住房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一是居住面积呈递增趋势。居住水平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均居住面积大的家庭在居住生活质量上要高一些。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2000年的13.13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18.70平方米(见表2)。
广州市城市居民居住变化
单位:平方米
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二是居者有其所。广州市经济发展迅速,市民的收入实实在在得到提升,这对大部分市民实现“安居”梦想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至2005年,广州城市居民家庭自有房拥有率为90.0%,每百户中,有14户拥有2套或以上的住房。
三是住房质量在改善。城市居民住房质量在总体上不断提高。2005年末,在城市居民家庭调查户中有四成的居民家庭用管道煤气,有近六成的居民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有98.4%的居民家庭有浴室厕所。相当部分的家庭住上了有物业管理的小区,住房的装修水平和绿化设施等不断改善。
4.交通通信消费比重上升
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互联网及移动电话的普及,广州市城市居民在交通通信方面的支出由2000年的1122.54元增加到2005年的2492.04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11.0%上升到2005年的17.2%。
5.耐用消费品消费不断升级
随着广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所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档次不断升级。
广州城市居民家庭部分主要耐用消费品变化
6.文化娱乐成为居民重要消费领域
随着我市居民娱乐时间的增多和文化娱乐消费领域的扩大,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支出明显提高。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2328.97元,比2000年增长67.1%,年均增长10.8%。
一是旅游成为居民休闲的重要方式。在经济快速增长、推行“黄金周”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近几年旅游业呈现出持续的高增长态势,成为了第三产业的一个经济增长点。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用于旅游的人均支出为1069.68元,比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1.6%。
二是教育需求多元化。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城市居民的素质要求提高,因此城市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除了小孩的义务或非义务教育费用,成人教育、各类培训班等教育费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5年广州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费支出为847.28元,比2000年增长22.2%,年均增长4.1%。
7.服务性消费支出保持较快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越来越多,居民花钱“买享受、买轻松、买时尚、买健康”等正成为居民消费的新趋势。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5067.80元,比2000年增长53.7%,年均增长9.0%。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35.0%。
8.社会保障支出持续增长
随着保障制度的逐步健全和我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增强,居民投入到社会保障的支出增多。2005年,我市居民人均投入到社会保障支出为2449.56元,比2002年增长41.3%,年均增长12.2%,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达12.7%。
三、广州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一)经济稳步增长是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坚实后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3.8%,2005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5115.75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从横向对比看,广州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稳居第三位,经济总体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1.收入快速增长,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87.24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0年增长50.7%,年均增长8.6%。
2.收入增加是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全面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日趋合理。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大幅下降,住房、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项目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生活质量得到提高。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68.24元,比全省的平均水平11809.87元高22.5%。消费水平在国内主要城市中居前列。
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变化&&&&&
人均消费性支出
年均增长(%)
#服务性消费支出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4.医疗保健
5.交通和通讯
6.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8.杂项商品和服务
[注]2002年,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对城市住户调查方法制度进行了改革,部分指标的统计口径作了调整。上表2000年的数据是按新口径计算(旧口径人均消费性支出包括居民自有房虚拟房租折算,新口径则取消居民自有房虚拟房租折算)。按旧口径计算的食品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2000年为42.6%,2005年为35.1%。
(二)生理需求满足方面的分析
生理需求包括人们对衣、食、住、行、医疗等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求。我们将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户按人均收入从高到低进行排队,然后分为高、较高、中间、较低、低五个组(各组分别占总样本的20%),重点对低收入组家庭2005年消费支出情况进行分析,有以下特点:(1)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收不抵支。低收入组家庭月人均总支出708.95元,大于月人均总收入57.12元。其中,月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80.32元,大于月人均可支配收入35.63元。在低收入组家庭中,有近五成家庭支大于收。因此,这类家庭为了应急和弥补基本生活费不足而发生向别人借钱(现金)的多。2005年,低收入组家庭月人均借入款20.4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3倍。(2)基本生理需求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过高。2005年广州市低收入组家庭月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80.32元,其中,用于基本的衣、食、住、行、医疗等生理需求方面的月人均支出为413.69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71.3%,若再加上小孩读书的必须开支,所占比重高达80.1%,作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娱乐、通讯等消费非常少。
如果把低收入组在基本生理需求方面的月人均支出413.69元作为广州城市居民基本生理需求标准,那么,它占上面划分的低、较低、中间、较高、高等五个收入组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5.9%、43.0%、29.0%、23.3%、13.2%。由此可见,我市绝大多数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基本生理需求的标准;但对于低保家庭,他们的实际开支标准只能是再低些,若缺乏亲友的适当资助,遇到的困难会较大。目前,根据市领导关于掌握居民消费价格变化对低收入家庭生活影响的指示,市物价局、市统计局城调队、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正研究制定具体方案,争取通过科学、严格的调查,客观反映和量化物价变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具体影响程度,为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三)安全和社交需求满足方面的分析
1.安全需求方面
安全需求是人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个人的安全感包括人身安全、职业安全和生活安全等多个方面,具体有身体健康和医疗卫生保障、人身安全、收入与就业的稳定性、就业充分程度、福利与权益保障等多种体现。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一些数据,目前广州城市居民在安全需求方面的生活质量有如下特点:
(1)医疗资源较为充足,市民的身体健康获得一定水平的保障
医疗卫生系统是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医疗卫生系统的资源是否充足反映了人们在身体健康方面获得的保障水平。从医生和医院床位两方面来看,2004年,我市每万人拥有医生为33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是49张;北京每万人拥有医生为43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为65张;上海每万人拥有医生为32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为64张。我市已接近上海的水平。
(2)社会治安形势有所好转,但市民仍然对治安问题高度关注
社会治安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群众的人身安全以及生活安全感。近年来,广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治安问题,加大治安管理工作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年第一季度,全市发生的驾驶摩托车抢夺案同比下降了21.1%,2006年春运期间广州火车站地区发生的刑事案件同比下降了60%。据中山大学一课题组2006年2月开展的“广州市公众安全感与治安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群众的安全感有所提升,八成六市民对广州目前的治安状况基本满意。虽然我市的治安形势逐步好转,但市民仍然对治安问题有所担忧,在广州市民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社会治安问题排在第一位,说明治安方面的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3)近年我市的登记失业率有所下降,但就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表5列出了广州、北京、上海和深圳4个城市近几年来的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为统计公报数)。从表中可以看出,2004年四城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较2003年均有所下降。
四城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比较
市民对我市就业环境的感受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市居民的职业安全感。2005年4月份,我局利用广州市万户居民调查网络对1000位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47.9%受访市民认为我市的“就业环境”有不足,认为有优势的只占9.4%;对于我市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收入水平”,表示“满意”的分别有18.1%和24.7%(见表6)。可见在机会和收入水平方面,市民对我市的用工环境有更高的期望。
市民对广州就业环境的评价
就业收入水平
2.社交需求方面
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人的社会交往、情感交流是个体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求,作为一个社会人,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关系支撑和精神上、情感上的交流,社会必须提供条件满足社会成员的这些需求。因此,除了安全需求之外,人们在社交需求方面的满足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
本部分主要从通讯设备拥有情况、出版市场发展水平以及居民对媒体的接触状况等方面,来反映我市居民社交需求的满足程度。在这方面,我市居民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现代通讯设备和信息工具拥有量高,在信息获取和流通上有着较为坚实的物质保障
2005年末我市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103.33部,移动电话214.00部,家用电脑91.33台,无论是电话还是家用电脑的拥有量都处于较高水平。
(2)出版市场活跃,为市民获取各种信息、满足文化生活需求创造了有利条件
表7列出了广州、北京、上海、深圳四市近年报纸、杂志和图书的出版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虽然我市出版报纸、杂志、图书的数量低于北京,但与上海的数字相当,远高于深圳,表明我市在华南地区文化产业方面的龙头地位,报刊、图书出版市场的活跃,为市民从多种渠道获取各类信息,满足文化生活的需求提供了丰富资源。
2004年四城市报纸、杂志、图书出版比较
报纸出版印数(亿份)
杂志出版印数(亿册)
图书出版印数(亿册)
(3)市民对媒体的接触表现出集中化的特点,尚未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更好地满足社交需求
据2005年广州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对我市居民媒体接触习惯调查的结果显示,92.9%的受访市民每天都会接触电视,我市居民对电视媒体的每周接触率达99.5%;63.5%受访市民每天接触报纸杂志,每周接触报纸杂志的比例达到96.4%(见表8)。我市居民对各种媒体的接触习惯表现出集中化的特点,即集中在电视和报纸杂志两类媒体,对广播和因特网等媒体的接触较少,特别是对因特网这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表示自己一周中都不会接触的市民达46.9%,说明相当部分的我市居民尚未能很好地利用因特网等多种大众传播媒体来获取各类信息。
广州城市居民每周接触各种媒体的情况
(四)发展需求满足方面的分析
发展需求反映了个人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实现个人的理想与抱负的愿望和需求。社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的资源、条件以及个人对自我发展机会的评价,分别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反映了发展需求的满足状况。我市居民在发展方面的生活质量表现出如下特点:
1.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教育资源与北京、上海等相比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公共资源,通过这些场所,居民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而且可以获得各类信息,学习到各种知识,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从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公共图书馆总藏量、博物馆(纪念馆)的数量等3个指标来看,我市在公共教育资源方面与北京、上海存在较大差距:2004年我市有公共图书馆16间,比北京、上海分别少10间和12间;公共图书馆总藏量969万册(件),远少于北京、上海公共图书馆的总藏量;在博物馆、纪念馆的数量上,2004年我市有28个,北京的博物馆、纪念馆达127个,上海有90个,远高于我市的数量(见表9)。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市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的投入,为市民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更丰富的物质保证。
2004年三城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数量比较
公共图书馆(间)
公共图书馆总藏量
博物馆、纪念馆(个)
(万册,件)
2.文艺演出市场的发展与北京、上海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繁荣
表10、表11列出了从2001年到2004年广州、北京、上海3个城市文艺演出市场的基本情况。无论是在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场次还是在观众人次上,广州都与北京、上海存在较大的差距,只有在2001年的观众人次上多于上海,与北京的差距则尤为明显。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市艺术表演团体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为观众提供更多更精彩的演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市居民观赏文艺演出的热情还有待进一步激发,使得他们在闲暇时间过得更为充实和丰富多彩。
三城市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场次比较
单位:场次
三城市艺术表演团体演出观众人次比较
单位:万人次
3.居民休闲活动呈多元化发展态势,阅读书报和体育锻炼成居民闲暇时间的主要休闲活动
我国从1995年5月起实行5天工作制,居民的闲暇时间增多,闲暇时间所从事的休闲活动成为居民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活动的质量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市居民的休闲活动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的休闲生活围绕消除体力疲劳、缓解工作压力、获取精神慰藉、追求健美等主题,发展出多种形式。据我局2004年7月份利用万户居民调查网络进行的对我市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状况调查的有关数据显示,除了做家务、看电视以及逛街,48.9%的受访居民利用休闲时间看书报,47.4%利用各种设施和场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到公园散步,21.2%利用休闲时间上网,其它安排为朋友聚会(中选率17.3%)、旅游度假(6.3%)、走亲戚(6.3%)、到剧院看电影或其它演出以及到博物馆等馆所参观(2.2%)、到娱乐场所消费(1.8%)等。我市居民的闲暇活动丰富多彩,阅读书报和体育锻炼是其中的主要活动。
4.市民对我市用工环境的评价一般,用工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2005年4月我局利用万户居民调查网络进行的调查中涉及到市民对我市用工环境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升迁机会”和“个人才能发挥”两个方面表示“满意”的比例分别只有12.5%和24.3%,比例不高,大部分市民对这两个方面的评价都只是“一般”,特别是对于“升迁机会”,表示“满意”的市民比例更是低于表示“不满意”的比例,说明我市的用工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市民对广州用工环境的评价
个人才能发挥
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广州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一些国家、地区的对比
2005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468.24元,按当年平均汇率(8.1917元人民币:1美元)折合为1766美元,大体相当于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七十年代水平,韩国八十年代中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所追求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2005年,广州基尼系数为0.333,处于相对合理水平。根据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资料,广州的基尼系数和各收入组占全部收入比重与韩国比较相似,属于分配相对合理的状态;而香港、美国的基尼系数均超过0.4,属于差距偏大的状态,同时,最高收入组家庭虽占全部家庭数量的两成,但其总收入却占有全部家庭收入的四、五成。
个人收入分配比较
国家和地区
各组占全部收入或消费比重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广州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有如下特点:一是食品支出比较高,表现在食品、饮料、烟草类,饭店和旅馆类支出比重较高;二是服装和鞋类,家具、家用设备及住房日常维护支出类,教育、休闲与文化类的支出比重与发达国家较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我市在私人汽车还没普及的情况下,居民的交通和通讯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却与私人汽车较普及的发达国家相若。这一方面是广州居民在通讯方面的消费较为超前,另一方面也许表明居民用于交通方面的支出比重偏高。
住户最终消费支出构成比较
国家和地区
食品、饮料和烟草
服装和鞋类
住房、水、电力、气和其他燃料
家具、家用设备及住房日常维护支出
交通和通讯
教育、休闲与文化
饭店和旅馆
[注]本表广州数据根据《国际统计年鉴》口径推算
资讯设备普及率广州比较接近或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与一些高收入国家相比,2005年广州城市居民资讯设备如电视机、有线电视、个人计算机、电话主线、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已接近或达到其水平。
资讯设备普及率比较
国家和地区
有线电视用户
个人计算机
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每万人口医生数和病床数可反映出社会为居民提供的医疗资源。2004年,广州每万人口医生数33人,根据有关国家和地区1999年、2000年资料,此指标数据我市高于香港、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广州每万人口病床数49张,高于美国和英国、低于日本、法国和韩国。可以看出,我市的医疗资源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但是,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未得到较好的解决,这需要从医疗体制、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解决。
每万人口医生数和病床数比较
国家和地区
每万人口医生数(人)
每万人口病床数(张)
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贡献有待继续提高。目前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一般在60%至70%,有些国家甚至达到80%。2004年广州消费率42.7%,居民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为30.9%,政府消费支出贡献率为11.8%,资本形成的贡献率则达到38.2%,投资需求仍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居民消费率偏低问题仍将继续存在。反观一些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在消费中起主导地位,政府消费则处于次要地位,资本投资保持较低的比例。
GDP支出构成比较
国家和地区
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
根据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广州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某些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从社会公平看,广州的财富资源分配还处于比较合理范围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从居民的消费结构看,广州市的步伐已踏入发达国家的起步阶段,有较大的升级潜力和空间。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广州市居民的消费能力还没得到完全释放,某些消费行为有待健康引导,一些社会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与北京、上海对比分析
据广州、北京、上海三城市居民住户调查结果对比表明,2005年我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4468.24元,分别比北京、上海高9.2%、5.0%,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投向不断发生变化,消费支出不断出现新的亮点。消费结构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交通和通讯支出、居住支出等项目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广州、北京、上海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交通和通讯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已上升为第二大类或第三大类支出项目。2005年城市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广州为16.1%,北京为16.5%,上海为16.5%,说明城市居民的消费质量在提高。
从三城市的居民消费结构看:广州城市居民的食品、交通和通信支出的比重高于北京、上海;北京城市居民的衣着、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高于广州、上海;上海城市居民的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高于北京、广州,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的比重三城市则差不多。广州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中突出的现象是享受型消费在消费结构中占的比重偏高,而发展型消费占的比重偏低。
2005年三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4.医疗保健
&5.交通和通信
&6.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8.杂项商品与服务
&(三)一些民意调查中反映出的居民比较担忧方面
在近年的民意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市居民除了对社会治安外,还对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比较担忧:
1.饮食安全问题
我队分别于2004年8月和2005年10月进行的“广州市食品安全问题民意调查”和“广州市食品放心工程消费者满意度评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市民肯定我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仅有2.6%的受访消费者对此方面持不满意态度。但与此同时,分别有36.7%和43.0%的市民表示“非常担心”或“比较担心”会食用到有安全问题的食品。还有近些年时有发现的瘦肉精、污水菜、问题鱼、硫磺姜等,令到市民对食品安全比较担忧。
2.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和就业问题
2005年4月我局利用万户调查网络进行的民意调查中市民对我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和就业环境3个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的评价,从表19数据可以看出,认为这3方面有优势的市民比例均较低,都在20%以下,特别是就业环境,认为有优势的市民只占9.4%;认为我市在这3方面存在不足的市民均超过了四成。该项调查还显示,89.0%的市民认为我市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价格高。可见,市民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和就业等仍存在较大的忧虑。
市民对我市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的看法
认为有优势的人所占比例
认为有不足的人所占比例
社会保障体系
医疗卫生服务
(四)居民消费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1.过分注重“吃”致使恩格尔系数偏高
从近三年广州、北京、上海、深圳、东莞五市的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看,我市的恩格尔系数在五市中较高(详见表20)。2005年我市的恩格尔系数为37.3%,比北京高5.5个百分点,比上海高1.4百分点。与省内的深圳相比高出9.1个百分点,比东莞高9.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市居民食品消费社会化程度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团聚、亲朋好友聚会逐渐从家庭转移到宾馆饭店,使在外用餐的消费大幅上升。在外饮食服务人均支出从1996年的1056.10元增加到2005年的1825.53元,增长了72.9%,其支出占食品总支出的比重由25.9%提升至33.8%,增加了7.9个百分点,在外饮食服务占食品支出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二是吃在广州远近闻名,广州人对吃的重视程度特别高。同属省内的东莞市2005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1767.78元,比我市高50.5%,但人均食品支出只比我市高11.8%。
五城市恩格尔系数比较
2.预期消费增加强化了居民储蓄意愿,影响了居民消费倾向
随着住房、医疗、养老、社会保险、教育等的改革,居民预期在这些方面支付的费用增加,使人们的消费行为比以前更加谨慎,居民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增加储蓄成为大多数居民的必然选择,影响了即期消费需求的增长。同时居民对就业形势预期的不乐观,也使得居民削减当前消费开支,加大储蓄。据统计,“十五”期间广州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平均增长17.5%,比同期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高出8.9个百分点。2005年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虽比2003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仍不算很高。
(五)岭南文化背景下,广州人的消费特点及误区
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在继承开放性、商品性、共处性优良传统的同时,也明显地带有区域文化的倾向性和局限性。我们从研究居民消费行为与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分析在岭南文化背景下,广州人的消费特点与误区。
广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从秦汉起,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时期,曾经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明清时期,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在100多年前,广州有一个商人群体,即当时的“十三行”,他们被西方认为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可见当时的广州在世界贸易和消费潮流上“乃得风气之先”。现代的广州,作为祖国的“南大门”,同样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和文化得到快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州人秉承和发扬了先人“自由开放、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和风范,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和超前消费这一传统而时尚的消费特点,在国内一直引领着消费潮流的先风。
但是,深受商品经济影响下的岭南文化,市场意识、商业意识相对而言比较突出,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实用性、功利性,市民政治意识淡薄,过于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好吃爱玩,部分人迷信宿命,科学素养偏低,这种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具体到消费行为上,很容易堕入世俗的消费误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消费层次不高
广州虽然有着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近年来收入也跃上了新的台阶,但人们在文化娱乐方面仍显得消费不多、层次不高。据城市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2328.97元,占八大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6.1%,略低于北京(16.5%)和上海(16.5%)。其中文化娱乐服务959.32元,当中花在团体旅游消费733.99元,占76.5%,而花在其他文娱(含演出门票)、参观游览、健身活动、文娱修理服务费全年分别只有127.02元、60.09元、26.42元和11.79元,所占比重分别为13.2%、6.3%、2.8%和1.2%。从文化娱乐消费结构来看,广州人把热衷于旅游这一文化娱乐消费大笔地投向了异地,而冷落了本地文化娱乐项目的消费。大部分市民阶层对高雅艺术、传统历史与文化、科学知识、本地人文景观等兴趣度不高、消费意向不强。据2003年广州市800个样本的文艺演出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居民在过去3年内到过剧场看文艺演出的比例为44.6%,其中只有20.2%是自费买票去看的,有24.4%非自费去看的;另有55.4%的人没有到剧场看文艺演出,没去看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工作太忙占43.6%、票价太贵占42.9%、对文艺演出不感兴趣占22.6%、从来没想过去看文艺演出占18.3%。又据2005年度广州市1120个样本的公众科技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对与本地文化密切相关的科普活动场所的接触情况令人担忧,其中从未去过的场馆比例:自然博物馆为80.4%、科技馆等科技类场所为78.3%、美术馆或展览馆为71.4%。而没有接触这些场馆的主要原因是“不感兴趣”(占32.7%以上),而并非是门票、交通等其他客观因素。不少市民家庭带小孩去饮茶吃饭的多,而带去参观博物馆和自费看文艺演出的甚少。人们在健身活动上的投入也明显偏低,尽管目前广州市体育场馆面积在国内大城市中已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人们自觉自费地使用体育场馆和设施的频率不高。
2.教育消费轻重失衡
教育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但从消费行为的角度来看,文化娱乐消费通常表现为一种即时消费行为,有一定的随意性,受个人兴趣爱好因素影响较大。而教育消费是一个阶段或预期内的消费,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准确地说是教育投入。既然是投入就要追求回报,因此教育投入受个人和家庭的价值观、生活观所支配。据2005年城市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广州城市居民教育费用(学杂费)支出818.05元。其中,非义务教育占46.7%、义务教育11.0%(指杂费)、托幼费14.5%、成人教育6.9%、家教2.0%、培训班9.0%、学校住宿2.5%、其他7.4%。可见,与孩子教育相关的投入比例高达85.7%,而成人教育则相形见绌,只占6.9%,孩子与成年人的教育投入出现轻重失衡。这种状况与个人和家庭的价值取向及生活观念密切相关。一方面,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成年人,不少人长期以来由于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无暇顾及自身不断学习和再教育的问题,转而把希望和梦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教育投入的回报也祈求在下一代身上实现。另一方面,广州人重商意识以及享乐主义的生活观念在部分市民中根深蒂固,既耗时又费力的成人教育令不少市民望而却步。由于对继续教育的忽视,部分40岁以上、知识体系不够完整的人群科学素养水平明显偏低。据2005年度广州市公众科技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在岁调查样本中,达到科学素养标准的比例为2.9%,其中40-49岁的人达标率只有2.0%,50-59岁为1.9%,60-69岁为1.1%,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呈现年龄越大,其科学素养水平越低的走势。
3.不健康饮食习惯危害大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鲜”,是广州人对饮食追求的最高境界。广州人爱吃、会吃,天下闻名,由于对饮食过分追求新、奇、特、鲜,带来了饮食卫生和饮食安全的隐患。近年来,一些广州人在饮食卫生以及滥吃野生动物等方面的不良陋习引起的饮食中毒和疾病传染事件,使“食在广州”的美誉蒙上了不健康、不安全的阴影。
广州人好吃爱玩,对饮食的另一追求是“讲情调、爱热闹、追新潮”,寓饮食于娱乐,寓饮食于交际,所以广州城市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消费金额偏高,使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因此而虚高,影响了消费结构的合理性。饮食带来的愉悦常常让人忘乎所以,饮食讲究色、香、味、鲜,但是否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则少有研究,不求甚解。
五、优化居民消费行为,提升生活质量的建议
(一)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缩小高低收入的差距
我市的基尼系数在1999年至2005年间呈现上升态势,收入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如何遏制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提高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建议采取以下的措施:一是运用税收手段加强对高收入者税收征管,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凭借行业垄断的某些特殊条件获得的额外收入,坚决予以纠正。二是提高保障水平,研究建立保障困难群体生活的长效机制。由物价、民政、统计等部门密切配合,研究建立起物价上涨与适当提高对困难群众补贴标准的连动机制。花大力气编制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科学制定补贴措施和调整补贴标准提供依据,根据价格上涨程度,给予低收入困难居民及时的、适当的生活补贴。三是各级政府把促进就业列入考核体系,积极落实就业政策,让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市民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安置就业困难人员。
(二)加强治安管理力度,增强群众安全感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的治安工作有较大的加强,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治安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各方面也深知其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只要仍时有治安犯罪发生,人们的神经便一刻也不会放松。据中山大学2006年2月做的广州市居民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在市民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社会治安问题排在第一位。如何加大预防和打击犯罪的力度,使犯罪分子四面楚歌,难有可乘之机,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是当前治安工作需要破解的难题。建议:一是发动群众,群防群治,缓解目前警力不足的问题。基层一线民警长期担负高强度和超负荷的工作,而增加警力受财力的制约,一时半载不可能有大的扭转,可以发动人民群众对犯罪活动进行“围堵截”,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群防群治的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加快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是维护治安稳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从今年初经过全面更新改造的广州火车站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投入使用效果看,在改造后第一个月,广州火车站治安面貌已明显改观,今年春运期间治安为历年最好,共发刑事案件19宗,比去年同期下降63.9%,其实践证明,加强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治安防范水平和能力,而且有利于解决取证困难的问题,能够有效打击违法犯罪。三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对于老城区分散式的居民楼房,推广分片在主要出入口设门岗的管理方式,减少闲杂人员进出,降低犯罪机会。
(三)从整体上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近年来,广州市政府致力于食品安全系统的建设,先后投入了4亿多元,初步建立了具有广州特色的食品放心工程五大体系,加强了食品从源头到终端各环节的监管,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食品安全整体上还未形成一体化管理,与食物安全相关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食品的危险性评估技术和控制技术未能全面与国际接轨,用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现代化技术设备和技术队伍的培训方面还较薄弱。
建议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加强部门沟通,使目前多部门的“分段管理模式”逐步向“集中统一管理模式”过渡,从整体上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预警防范和快速反应体系;借鉴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用科学手段检验食品中有否对人类健康不利的因素(比如肉末中的O157/H7型大肠杆菌)及其影响程度,通过分析和科学的评估,建立食源性疾病与危害的内在联系,增强风险防范的能力;拓宽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管理控制体系,把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从最终产品的检验检疫,过渡到对生产加工全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的企业和个人的处罚力度,有效保障受害者的权益;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食品安全及法律知识,把食品安全常识列入中小学生的教育课时,对公众进行食品科普教育,全面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和维权意识;政府继续加大投入,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装备的食品安全监管“快速反应部队”,提高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
(四)倡导健康美食,提升“食在广州”的文化品位
“食在广州”蜚声中外,成为广州一张富有风情、令人向往的城市名片。随着广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对外开放,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广州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传统意义上“食在广州”的饮食文化已注入新的元素。饮食与旅游相结合、饮食与文化娱乐相结合,饮食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成为政府对外展示城市魅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契机和动力,“食在广州”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全新的扩展。名声在外,如何保护好这块金字招牌,让她不会蒙上饮食不安全的阴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政府在致力于推介“食在广州”这张城市名片的同时,也要大力推动饮食健康与科学、饮食与环保、饮食与节约的研究,并向市民和外界宣传推广,提升广州饮食文化的品位。最近,广州市通过市民投票,评选出自己的美食名片:“老火靓汤”。其“靓”者,应该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色、香、味俱全这些表象元素,还要有健康、环保、卫生、节能等内在的、本质的元素,并经科学测定和验证,能够达到国际检验检疫测量标准,这张名片才可以成功地走向世界。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市民及饮食从业人员进行健康饮食教育,例如:印发宣传小册子、设立咨询中心,免费向市民推介饮食的营养搭配、药膳功能、卫生标准、饮食指南;引导和教育市民不滥吃野生动物,不铺张浪费,树立文明消费意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介名优饮食企业和名、优、特、新的健康美食,推选“健康美食”形象大使,精心打造“健康美食”新名片,以全新的理念塑造“食在广州”的美好形象。
(五)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策略
市民素质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但从目前广州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情况看,与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和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市民不断学习、接受再教育的意识不强,一些市民言行举止还残留陋俗恶习,公共道德与个人修养水准不高,公众科学素养偏低。提高市民素质,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程,应该将她提升到战略性的位置上进行长远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策略来考虑。建议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投身全民素质教育。例如:制定市民终身教育规划;为弱势群体创造再教育、再学习的条件;市内博物馆、美术馆、科学馆实行低票价,对学生尽可能免费;继续推行低票价文艺演出门票;对有需求的市民采用预约登记方式,向他们适当开放大学课堂和大学图书馆;提升社区文化站的品位,把她建设成现代文化、精神文明宣传教育的阵地;天文台、气象台、垃圾处理中心、空气污染监测站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但又生疏难近的领地,有关部门可设立对外开放日让市民参观;组织劳动模范、杰出青年、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和联谊活动;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市民修养的八字真言;电视台、电台在黄金时段多播放公益广告等。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构筑一个全民素质教育的完善体系。
(六)弘扬体育文化,打造充满活力、身心健康的广州人新形象
广州是一个适宜创业和生活,充满活力的城市,“申亚”的成功更为其注入新的动力。体育作为一项磨练意志、增强体质的活动,其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正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强化,特别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为体育运动烙上深深的人文情结。人们不光从关注身体健康的层面重视体育,更从文化层面的高度上认识体育,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许多城市正是由于其特有的体育文化而被人们熟识,如提起足球,人们就想到曼切斯特、巴塞罗那、大连;提起篮球,人们就想到NBA旗下俱乐部所在的各城市。构建城市的体育文化,有利于增强市民的自豪感、认同感、归宿感,也有利于市民减轻压力、身心健康,有利于体育这个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居民消费行为的优化。但打造城市体育文化的名片,需要政府对市民喜爱的体育项目进行扶持,也要依赖群众的积极参与。广州市民有崇尚健康、钟爱体育运动的传统,群众性体育活动一直开展得比较好,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篮球、游泳等项目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羽毛球更被誉为“市球”。据市体育局资料,2004年全市体育人口比例达到58.2%,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锻炼场所不足、使用价格偏高,使不少市民望而止步。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强对便民、小型、多样的体育设施的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但由于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影响到完全到位,市民健身场馆的供求矛盾仍有待进一步解决。根据《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目前全市符合条件的900多所学校,已经全部向社会开放。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广州走在了前头。但是,由于不少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健身区是连在一起的,学校对开放后校园安全和管理、设备损耗等问题感到困难,因而影响其积极性,服务受影响;而市民对运动安全保障、价格收费、开放时间和管理等也有不同看法和要求。这一广受市民称赞的措施,需要得以进一步完善,以较好地落到实处,造福市民。为把广州建成全国一流体育强市,需要有关部门抓住举办亚运会这个机遇,一方面扶持优势项目,打造广州的体育名片;另一方面,大力弘扬体育文化,并把措施落到实处,引领平民城市、全民健身的先风,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打造充满活力、身心健康的广州人新形象。
&&&&&&&&&& 课题组组长:余家荣
&&&&&&&&&& 课题组成员:郑雪梅 王晶莹 叶思海
&&&&&&&&&& 魏绍琼 冯一雄 李洁芳
&&&&&&&&&& 二〇〇六年九月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消费水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