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一流世界湾区经济济,其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全球湾区经济比较与综合评价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11期
全球湾区经济比较与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在分析全球四大湾区竞争格局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四维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球湾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在全球四大湾区中,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位居前三,深港湾区较其它三大湾区仍有较大差距。国内城市在力推湾区经济发展时,应注重发挥区域特色和强化经济体制机制创新。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F113【正文快照】:
0引言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1]。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往往集中在湾区周边。纵观全球经济发展,湾区经济已成为世界众多一流城市发展的共同趋势,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无不是“开放、创新、宜居、国际化”的代名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艳霞;;[J];城市观察;2014年03期
鲁剡歌;;[J];上海城市管理;2014年03期
王宏彬;;[J];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11期
邓志新;;[J];特区经济;2014年12期
陈晓丹;唐天均;车秀珍;孙芳芳;;[J];特区经济;2014年12期
查振祥;查理;;[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晓丹;唐天均;车秀珍;孙芳芳;;[J];特区经济;2014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爱民;[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路旭;李贵才;;[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1期
毕斗斗;方远平;;[J];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05期
鲁剡歌;;[J];上海城市管理;2014年03期
陈德宁;郑天祥;邓春英;;[J];经济地理;2010年10期
江璐明;张虹鸥;梁国昭;;[J];热带地理;2005年04期
林兰,曾刚;[J];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柯世源;[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年08期
聂正标;王宏新;甄磊;;[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06期
王军;林晓红;史云娣;;[J];中国发展;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丽棉;黄基廷;;[J];广西科学;2012年02期
许大龙;姜坤;;[J];技术与市场;2008年11期
邹腊英;;[J];中外企业家;2011年14期
陈金勇;贾相如;;[J];科技广场;2011年06期
郝华勇;;[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李广析;汤洪波;章国华;;[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19期
尹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24期
毛磊,蒙英华;[J];大众科技;2004年01期
张秋瑾;;[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年17期
沈作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席晓勇;[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全球湾区经济比较与综合评价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市政协委员为发展湾区经济献计献策
信息来源:宁波日报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 字体:[
(丁安 制图)  宁波东临大海,海洋不仅是宁波先发的优势所在,也是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当前,宁波正迎来凭借海洋资源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浙江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大力发展湾区经济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湾区经济是指在湾区地理特征和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以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为重要特征的,具有强劲持续的经济发展、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和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的区域发展高级形态。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  2016年以来,市政协经科委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开展“加强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保护和开发研究”课题调研。委员们认为,我市发展湾区经济资源优势明显,建设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巨大。建议以“两湾一港”为核心大力发展湾区经济,主动响应省委省政府湾区经济战略,深化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建设、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助推全市乃至全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统筹协调,聚力以进  杭州湾区域县域经济发达,区位优势明显,象山港、三门湾区域拥有港口、海湾、海岛、生态等优势资源。经过多年努力,“两湾一港”建设初见成效。  但调研发现,由于“两湾一港”跨越不同行政区域,杭州湾区域涉及省内的杭州、嘉兴、绍兴、宁波,象山港区域涉及市内的5个区县(市),三门湾区域涉及宁波、台州两市三县,导致开发建设协调工作困难重重。除象山港区域主要是宁波市里加强统筹协调外,杭州湾、三门湾区域均需要省级层面进行统筹协调。目前,因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两湾一区”区域在产业布局、港口建设、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合力不强,一些区块存在着定位不明、特色不足、功能雷同等问题。  委员们建议,一要强化规划引领。杭州湾区域各项规划制订比较完善,要加快其他两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在《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基础上,完善土地利用、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体系。要加强市、县规划与省级有关规划的对接,进一步明确港湾定位,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二要加强统筹领导。在三门湾区域开发中,宁波、台州两市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省级层面要建立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宁波、台州间的沟通协调和对接,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等有关重大事项,并尽快启动编制三门湾区域控制性详规,以减少重复建设。  聚则力生,散则力分。推进“两湾一港”建设,必须聚力以进。  完善设施,夯实基础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这说得是一个地方要想走出发展之路,完善基础设施是必备前提。对“两湾一港”建设而言,完善基础设施也是推进发展的基础工作。  目前,三门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共享程度低。区域对外高等级公路欠缺,建设等级低,对内连通性不足,呈现末端式交通格局;同时,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相对不足,难以支撑区域较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宁波杭州湾新区是宁波建设西北向对外通道的战略区域,主要通道通行能力有限(铁路仅有杭甬客专和萧甬铁路,高速仅有杭甬高速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已不能满足宁波与杭州、上海等主要城市的沟通联系,已露出制约未来发展趋势的苗头。象山港区域交通、电力、管网等配套设施相较宁波其他地区仍较落后,象山港大桥只有单向两车道、节假日时段交通压力增大。  委员们建议,要加快推进杭州湾区域对外交通路网建设,增强辐射能力,加快区域内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和客货场站及交通物流基地建设。要加快象山港区域交通规划的前期研究,有序规划建设象山港内联外接大交通网络。要加快三门湾区域外围大交通建设,重点推进东南西方向大通道建设,谋划推进田湾山岛码头、三门湾铁路等前期工作,加快形成外连甬台温都市圈乃至长三角的大交通网。  要素保障,重点突破  经济要发展,要素是保障。搞好湾区建设开发,土地、资金、人才等缺一不可,而这些关键要素的不足,已成为阻碍地方进一步发展的突出瓶颈。  据了解,各湾区的土地指标普遍非常紧张,往往采取依托项目带土地指标的方式来安排新增用地,这给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阻碍,也为产业提升、产业改造带来了不小难度。水资源方面,宁波杭州湾新区属于咸淡水混合交汇地带,水层浅薄且含沙量高,本地水资源供应严重不足。港口集疏运方面,三门湾区域港口集疏运基础薄弱,影响港口功能发挥。  委员们建议,省级层面要进一步加大对象山港和三门湾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积极探索科学用地方式,盘活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利用和保障水平。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要充分发挥资金杠杆作用,同时精心做好水电油气的科学调度和运行监管,确保能源资源供给。要打造开放式创新模式,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升本地企业与高校院所(特别是海洋二所)、科研机构合作能级,组建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创新联盟。  按照湾区经济发展规律,必须围绕城市、港口、产业、人才、生态“五位一体”模式,系统实施湾区经济发展战略。  就宁波而言,委员们认为,要重点发展杭州湾和梅山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制造、进出口贸易等产业,引进高端服务业态,加速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要按照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加快推进涉海产业功能区块建设,重点推动梅山新区、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象山临港重装备产业园、宁波南部滨海新区等湾区经济功能区块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规划建设梅山新区已被纳入浙江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两会中也有人大代表发出了响亮的呼声。根据纲要,梅山新区将打造成为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海上开放门户,成为浙江省的重大开放创新平台。委员们希望省里进一步加大对宁波梅山新区规划和建设的支持力度,帮助推动梅山新区成为浙江省第二个国家级新区,并强化与舟山群岛新区的协同联动,共同打造浙江新一轮开发开放的“双子星座”。(丁安 制图)  环保优先,着眼长远  环保问题,往往与产业集聚相伴相生。从“两湾一港”发展现状看,面临的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随着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区域的进一步开发开放,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运行,沿岸入海排污口数量、各种污染物入海种类和数量将增加,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越来越大,湿地面积缩减,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也一个个浮出了水面。  委员们建议,要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狠抓“两湾一港”区域内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进度,加快推进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提升,加强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测评估。要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及整治工程,发展休闲渔业和海洋旅游。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以支持宁波杭州湾新区湿地公园、梅山蓝色港湾建设以及花岙岛的保护与利用。  鉴于杭州湾、三门湾区域跨行政区域的特点,委员们建议,省里尽快将对杭州湾、三门湾保护和开发的立法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尽早出台《湾区生态保护条例》,探索建立跨部门多地区的在线监测、联合执法等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要制订实施杭州湾、三门湾等重要湾区的污染综合整治方案,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保护与利用的责任,并进行相应考核。  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如今,乘风破浪的时机已渐至,正需要全市上下以直挂云帆的决心和力量直抵沧海,将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发展湾区经济一定要以世界一流的标准来规划,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港口名城的要求来推进,一步一步建成高水平的港湾经济,为宁波未来转型跨越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相关链接  国内外湾区经济发展现状(丁安 制图)  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往往集中在湾区周边,湾区经济已成为世界众多一流城市发展的共同趋势,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无不是“开放、创新、宜居、国际化”的代名词。  湾区经济既是港口城市都市圈与湾区独特地理形态相结合聚变而成的一种独特经济形态,也是港口经济、集聚经济和网络经济高度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经济形态。在区域形态中,湾区经济被认为是具有开放经济结构、高效资源配置能力、强大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国际交往网络特征的区域经济形态。  纵观国际湾区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发展阶段。其成功要素和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港口枢纽和制造腹地相结合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前提。湾区一般都有天然的美丽港湾和优良的港口资源,优越的港口条件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面向全球发展的基本支撑。湾区腹地辽阔,高端产业云集,配套产业链完整,形成了众多的现代产业集群,创造出来的大量产品通过湾区的港口输送到世界各地。第二,要素汇聚、创新引领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湾区城市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方面更具有集聚力,集中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技研发机构。高度发达的金融创投体系和活跃的创业创新机制形成了高效的产学研成果转化率,吸引各地各种高端要素向湾区集聚,成为创新引领的城市。第三,资源统筹、协同发展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湾区内部建立了协同发展机制,交通网络体系互联互通,区域发展高度一体化,构成湾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第四,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宜居是湾区魅力所在,宜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所形成的优质化生活体系能吸引高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城市人才优势提升。第五,开放包容的文化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湾区具有开放导向、多元的经济结构、紧密的国际联系、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对各种差异性因素形成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  在我国,深圳于2013年12月最早提出大力发展湾区经济的城市。随着深圳和香港融合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年来深港湾区在全球湾区竞争格局中日益崛起,逐渐成为全球湾区竞争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又一重要湾区。目前,国内诸多城市纷纷效仿,争相加入到发展湾区经济的队列之中。打造一流滨海城市“海上深圳”
  url:/html//content_3424290.htm,id:0 ■深圳特区报记者韩文嘉
  昨日,“海上深圳——海洋文化与滨海城市空间开发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如何建设与海洋息息相关的湾区城市,打造从全球脱颖而出的“海上深圳”?来自新加坡及国内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们“论剑”深圳,共同探讨这一由北京大学教授陈可石提出的城市设想的可能性,并对滨海城市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该活动为第七届深圳学术年会的高端学术沙龙之一,也是本届学术年会的最后一场活动。论坛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圳市政协人口资源和环境委员会、深圳报业集团主办,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承办。
  海上深圳:迈向一流滨海城市的高端设计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可石教授表示,纵观100年来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湾区经济的发展史。为此,自己从2年半前就开始思考“海上深圳”的命题。他认为,深圳发展的目标应该成为世界一流滨海城市。从长远来看,深圳未来城市发展应规划建设一个“海上深圳”,才能在众多的中国大城市中脱颖而出。
  他指出,深圳过去的规划是作为内陆型城市的规划,是梳子型的空间格局,而他希望未来的规划发展是鱼骨型的空间格局,在面向内陆的同时更面朝大海。
  陈可石还阐述了他在深圳市政协常委会上提出的“海上深圳”倡议,即在未来把深圳理解成“四湾一河”整体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四湾是前海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一河是深圳河。他认为,前海湾可定位为深圳的海上金融总部,类似曼哈顿,深圳湾定位为文化、艺术、时尚港湾,类似日本横滨湾,大鹏湾定位为滨海度假区,类似夏威夷拉古那海滩,大亚湾要打造度假概念,相当于澳大利亚凯恩斯,而深圳河则可以比之新加坡河。
  “深圳未来应该有一半市民在海上度周末,未来有一半的市民住在全海景的住宅里,未来深圳的文化设施大部分放在海上。”他说。
  他的构想得到了知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的赞同。他认为,深圳从罗湖时代、福田时代到如今有望打造3.0版本的滨海时代,城市随着发展动力的变化而变迁,未来,随着深圳人在产业、生活向惠州的延展,以及深中通道的打开,深圳的城市空间将在实际上会有进一步的扩展。“海上深圳”将大有可为。
  填海造城:“海上深圳”的必由之路?
  要打造“海上深圳”,陈可石建议深圳需要再填海200-300平方公里。这一建议也引起了在场的学者专家们的关注和探讨。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规划设计所所长顾新介绍,建市以来,深圳一共围填了104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土地已经支撑了城市各阶段战略功能发展,当前,沿海土地的价值越来越珍贵。但在海水环境方面,西部海洋环境容量已经严重超标。她表示,填海需要把握好一个度。例如香港填海就经历了漫长的论证、实施的过程。在此前进行的水动力模型实验中显示,深圳湾、前海湾湾区水动力较弱,围填难度大,她认为,填海必须要有全局观和审慎的科学态度。“用好资本,留点情怀。”
  原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副主任梁俊乾则提出要以海向思维来思考滨海空间的规划、开发和建设,开发中应当“以海定陆”,就是以海水水质、以海中生物特点及状态、潮汐变化特点、海底形态和生命状态、海洋承载能力、海岸形态来确定靠海岸滨海空间陆地的开发利用形式和强度。因为海洋处于低位,一旦破坏或者属性向低品质转化,难以恢复或者恢复成本巨大。
  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院长王才强则介绍了新加坡的情况,一直面临土地短缺问题的新加坡,目前有23%的国土为填海面积。而填海而成的滨海湾如今已是城市中心区的一部分。他认为,欧洲许多城市的规划上都可以看到城市与海、与河的关系,而这方面东南亚国家则表现得不太理想,新加坡也是在后期滨海湾的规划上才加强了这种与海的联系。
  因海而生:从深圳海洋文明历史看“一带一路”战略
  如何回溯这种滨海城市的历史,以展望“海上深圳”的未来,与会专家也从历史、展望的角度展开了探讨。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董卫教授认为,深圳城市发展应该纳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之中,前提之一是强化城市历史的研究,整理、追溯城市的海洋文明历史。从历史来看,古代中国南方人向东南亚移民的足迹,就是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而在考古发现中,南方文明是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夷人、越人是优秀的古代航海民族,也是携中华文化远播太平洋的主体民族。而从深圳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从咸头岭遗址、大鹏所城,到屋背岭商代墓葬群、铁仔山古墓群,可以理清一条沿着海岸线延展的历史资源带,他认为,梳理深圳早期的历史文化,见证深圳作为早期中国人南跨太平洋的桥头堡的历史地位。
  因此,董卫认为,深圳可以树立以海洋文明作为城市之源的文化观念,形成面向南海,引领城市创新的新型国际化城市。他以“从边缘到中心”来形容深圳在全国的地位,他认为,在环南海的城市中,深圳与香港是实力最强的城市,在未来南海区域的合作开发中,深圳应当发挥科技与文化创新的力量,担当起引领作用。深圳发展湾区经济需“以史为鉴”
研究认为深圳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需加强前海—大空港等区域的建设。 南方日报记者 何俊 摄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发展战略。
其实,早在千年前,深圳与古海上丝绸之路就有着深厚的渊源。在历史上,深圳地域前身曾为宝安县、东莞县、新安县等,管辖区域覆盖今深圳十区及香港等地。
纵观600多年的南头城和大鹏城史、1700多年的宝安县史以及6000多年的人类开拓史,可以发现,深圳的历史脉络中已经深深刻下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铬印。这些铬印不仅是深圳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象征,更是现今深圳实现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这一重要目标的支撑和重要指引。
近日,在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资助下,深圳市宝安区发展研究中心携手暨南大学历史系王元林教授团队共同开展了深圳与古海上丝绸之路渊源研究,揭示了深圳与古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
深圳地域自古就是海上交通的重要节点
“深圳与古海上丝绸之路渊源研究”显示,深圳地处江海要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内外联系的必经之地,是我国海船出使国外的“辞沙”之地,是中外商船只离岸的最后停泊之地;交通上深圳地区内通外联,是中外海上交通的重要节点;深圳海洋商贸繁荣,渔、盐、珠、香、蚝等海洋经济特色鲜明,这些海洋经贸往来与社会文化交流构成了深圳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机组成部分。
古代深圳地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有五个阶段:唐以前,为深圳地域海上丝绸之路萌芽阶段,深圳地域在中外贸易与对外交通往来中崭露头角,形成了经宝安县至海上丝绸之路的东西两条航道。象牙、犀角、玳瑁、金、银、珠玑、琉璃器、螺杯等外来商品充斥当地市场,佛教开始进入深圳地域。
唐汉时期,为深圳地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阶段,对外贸易体系初步建立,从屯门经南头、虎门至广州港的深水航道形成,屯门成为广州港的重要外港。
宋元时期,为深圳地域海上丝绸之路渐趋成熟阶段,从深圳地域去往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航线进一步增加,从屯门等地出发,可到达印度、非洲等地。政府针对海外贸易制定了市舶条例,对外港口数量进一步增加,制盐业、养蚝业、制瓷业、采珠业、炼银等经济迅速发展。龙津石塔、沙井云溪寺等带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特色文化出现。
明代时期,为深圳地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阶段,对外贸易以走私和朝贡贸易为主,海防地位突出,明朝政府在南头设立南海卫,大鹏和东莞守御千户所成珠江口以东的重要海防机构。赤湾成为中外重要的“辞沙”之地,天妃庙成为深圳地域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清代时期,为深圳地域海上丝绸之路延续阶段。广州恢复通商后,特别是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时,深圳地域成为广州通往珠江口重要航道。新安县管辖内的赤湾、南头、大鹏(今深圳区域)等成为珠江口重要的海防驻地。制盐业、渔业、养蚝业等成为新安县海洋经济主要代表,南头、西乡、白石、固戍等盐埠行销海内外。
研究提出加强重点区域建设发挥“特区+湾区”优势
以历史为鉴,“深圳与古海上丝绸之路渊源研究”提出了深圳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可向历史借鉴的经验。
研究认为,从历史和深圳地区发展现状来看,深圳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需要加强重点区域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前海—大空港、深圳湾—福田中心区、盐田—大鹏等滨海区域,打造世界级城市建筑群;推进深圳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交通网络建设,缩短空间距离,重点要加快建设深圳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港,开通深圳至东盟、东南亚航线,构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城市“4小时航空圈”;加强南山、宝安等重点城区建设,充分发挥“特区+湾区”叠加优势,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研究还对深圳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提出了更多建议。如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让南头古城、赤湾天后宫、大鹏古城、铁仔山古墓群、历代沿海盐场、龙津石塔等遗迹在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整理和挖掘“海上丝绸之路”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为桥梁,通过中外文化论坛、文化讲座、文化旅游等多样化方式增进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对深圳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深圳更好更快地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造古今“港湾经济”品牌,将历史与现实融合,推进深圳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经济互动和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等。
南方日报记者 崔洁 通讯员 熊雪如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湾区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