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 电影双线区为什么个个都是完美装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兵临城下之决战时刻完美版截图
兵临城下之决战时刻完美版游戏介绍
兵临城下之决战时刻是一款国产的精致塔防类的游戏,具有搞笑的风格,精美的游戏画面和独特的透视效果。我军能否战胜凶恶的敌方? 战争的掌握在你的手中! 们行动起来, 带领我军走向胜利!
兵临城下之决战时刻完美版更新内容
此版本全部关卡都以打开,无需发送短信
兵临城下之决战时刻完美版类似游戏
拇指玩客服
游戏安装成功显示黑屏或闪退时,玩家可以尝试手动解压GPK的方式
把GPK文件放到电脑桌面,将后缀名称“gpk”改成“zip”格式,进行解压,解压后用数据线连接手机,在电脑连接的手机文件夹Android里找到OBB文件夹,把之前解压出的数据包拖拽到OBB后再安装APK尝试进入
11月05aaaaa
完美闪退,oppo
来自OPPO A59s
09月21mzw_57e27c84b1108
华为荣耀4a闪退
来自SCL-CL00
06月30mzw_577464fdd17cb
奇酷旗舰版,闪退
来自8692-M02
06月07中二骑士
艹完美闪退
来自vivo V3Max A
06月02mzw_574f09099d08b
是破解版的不咋破解
来自Lenovo A2800-d
05月31mzw_574d
第7关卡不能玩!打开地图,全是一块一块的白色方块,大小不等,有很多。不知道是为什么!!
来自SM-N9009
05月29为誰卑微
05月24mzw_57445ecb6a1b7
mx4完美闪退
05月23toonyly
来自HUAWEI P8max
05月03mzw_5722ef3adfbde
我看了评论说红米note3闪退,我以为假的,结果真闪退了
来自Redmi Note 3
大家都在玩儿的游戏
用手机查看这款游戏
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访问这款游戏手机版页面,方便更快下载安装到手机
下载更快 安全更高!
该厂商的其他游戏
动作射击游戏推荐
最新游戏推荐
找安卓游戏,就来拇指玩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推 荐 游 戏
您当前的位置:兵临城下卡马乔再提全力争胜_网易新闻
兵临城下卡马乔再提全力争胜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距国际足联公布最新国家队排名还不到一周,国足就将在长沙贺龙体育场迎战亚洲杯预选赛第二个对手伊拉克队——伊拉克队今晚抵达长沙,而排名刚刚创下“史上最差”的国足,今天上午也完成了集结后的第一堂训练课。
“考虑到联赛,今天没给球员安排战术演练,只是以慢跑恢复为主,我不希望周五的比赛队员在体能上出问题。”卡马乔在训练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比赛,所以,这3天的训练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新入选的3名球员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
江苏舜天的孙可、周云以及在巴西科林蒂安队效力的陈志钊都是首次入选国家队,卡马乔表示,自己已经了解了这3名新人的特点,“陈志钊在两边的进攻都有威胁,他还可以完成角球和任意球,帮助我们提高定位球的威胁,孙可和周云是边路防守球员,他们能缓解其他球员的压力。”
尽管刘建业伤退,冯潇霆、郜林和于海3名主力今天因身体不适,留在健身房进行室内训练,但卡马乔并不认为伤病情况会影响国足的比赛,“他们只是有些疲劳,毕竟是亚冠和联赛双线作战,但这不是严重的伤病,我认为他们不会缺席比赛。”
在首轮输给沙特之后,国足如果赢不了伊拉克队,就意味着需要产生奇迹,才能在预选赛中逆转出线——这无疑超出国足的能力范围。因此,主管国家队的足管中心副主任于洪臣明天将抵达长沙亲自督战。而据记者了解,包括里皮等名帅在内的众多足球界人士,也都会在比赛当天抵达长沙为国足助威。
“我们的实力绝不是小组最差,我们和其他球队一样具有竞争力。”卡马乔说,“国足要想赢,必须多进球。对国家队来说,比赛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我们对每场比赛,都要竭尽全力争取胜利。”
本报北京3月18日电
本文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兵临城下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血与火的交融 钢与铁的碰撞
鲜血与战火,焦树与残垣。血腥的战场向世人展示着战争的残酷,城市的废墟向人们倾诉着战争的冷漠;坦克与火炮、弓箭与盾牌,钢铁战车向人们炫耀着武力的霸道,冰冷的箭头闪烁着死亡的寒光。战争,死神的盛宴;战争,人类的灾难。这一切,在世界历史上的攻坚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攻坚战,一种典型的战争类型。在这样的战争中,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这样的战争中,血与火得到了充分的交融,钢与铁得到了最激烈的碰撞。兵临城下,鱼死网破,决战在这里上演,成败在此一战。
攻坚战的交战双方,将战争的胜负会聚在一点之上,所有的力量都在这一点释放,拼尽全力只为这一战,所以这样的战例必然是最为惨烈、最为悲壮的。
所谓攻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从进攻一方来看,面前的这座堡垒横亘在通往胜利的路上,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从守的一方来看,这座城池已经是本方的最后底线,此地一丢,满盘皆输,特殊的战争局势势必让他们要在此地坚守到底。一方非拿下不可,一方必须坚守底线,针尖对麦芒的作战心态必然会让战争进行得异常艰苦、异常惨烈,这也是攻坚战最大的魅力所在。战争的威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钢与铁铸就的战争利器必将在这里发出最响亮的碰撞。
这就是攻坚战,战争中最为残酷的战争,历史上这样惨烈的战争上演过很多次:明朝中期的北京保卫战,瓦剌铁骑兵临北京城下,若京师沦陷,朱明江山必然陷入万劫不复;而攻下北京,瓦剌铁骑定将一路南下,重振蒙古帝国的雄风,这样的局势,使攻坚战在战争中的战略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二战中最艰苦的攻坚战,苏联士兵进入这座城市后的生命长度不会超过24个小时;凡尔登战役,被称为是“凡尔登绞肉机”,数以万计的炮弹不停地落在这一狭小的地域,无数的生命被战争吞噬,这里成为人类的噩梦。
攻坚战在展现它残酷性的同时,也向我们诠释了战争的艺术性,面对攻与守这一矛盾的话题,攻守双方都竭尽战争智慧,运用不同的战略战术,斗勇的同时更要斗智: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面对苻坚的百万大军,东晋的北府精兵没有与其死打硬拼,一个东晋降将朱序就已经足够解决问题,正确的战术胜过了苻坚的百万雄兵。同样的例子还有曹操与孙刘联盟之间的赤壁之战,一把大火,使曹操在余生里再没有动过南下的念头。
攻坚战,以其宏大的战争规模、火爆的战争场面、惨痛的战争损失让世人铭记,直面攻坚战,可以听到钢与铁激烈碰撞产生的回响;回味攻坚战,可以感受到战争中蕴藏着的奇妙的战争艺术;反思攻坚战,可以看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
走进中外历史上的经典攻坚战战例,感受攻坚战中血与火的交融、钢与铁的碰撞——身临其境,感受战争带给我们的震撼。
  兵锋所向
无论是寒气森森的冷兵器时代还是战火纷飞的枪炮时代,首都在战争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首都的地位不仅仅是一座城池,它是国人心中的依靠和力量,首都一丢,将严重打击战斗的士气,会对战事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在许多战争中,首都的争夺是异常惨烈的,战果不同,将决定整场战争的走向。
软弱和愚蠢造就的耻辱
靖康二年(1127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陷落,标志着167年的北宋王朝寿终正寝。东北女真族在先后灭掉辽宋两个虚弱王朝之后,中国的政治格局以淮水分界,形成了新的“南北朝”,淮水以北是女真人的金国,以南是汉人的南宋,直到百年之后另一个北疆民族蒙古族以铁蹄踏破淮水南北,中国才又复一统。
自掘坟墓的“海上盟约”
宋与辽的战争整整持续了数十年,野史、笔记、话本、戏说之中对此有颇多描述。虽然在文人的自我暗示之下,每次都是大宋朝得胜而归,但实际上,纵观有宋一代,对于辽人的愤懑从来没有少过,不只要承受每年的“岁贡”,大辽发迹了,还要再打几场,再厉害的人也会被折磨得痛苦不堪。更何况宋朝根本就不想打。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国,定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女真人建立金国后即向辽发动大规模进攻。北宋皇帝大喜过望,本着“远交近攻”的祖传秘方,马上派重臣赴金示好。
这下可顺了宋徽宗的心意,不花一分钱,能得到如此强援,数十年来的气受够了,报仇的时候来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来了。
盟约的签订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协议。尽管建立这种梦想的联盟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不利条件,北宋在宋徽宗、蔡京、童贯等的错误决策下,自降身份,从1118年起,派出多批使臣,从山东登州出发渡海去往辽东,展开了穿梭式的外交,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与北方强大的金国签订了攻打辽国的协议,即历史上很有名的自掘坟墓的“海上之盟”。
双方在1120年2月签订的共同攻辽、瓜分辽国的协议中,宋朝想要得到的是燕云十六州,甚至愿意将本来进贡给辽国的岁币奉送给金国。但是女真只空许了由辽国控制的燕云十六州,其中最重要的平州、营州金国并不愿意让给宋朝。所以这个“海上之盟”单从条款上来看宋朝已经是吃了大亏,显然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条约。
北宋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辽国天祚帝愿与宋朝结好,免除岁币,共同抗金。可目光短浅的北宋统治者却选择了拒绝。辽国其实可以成为金与宋之间的缓冲处,如果辽国灭亡,宋将与金国接壤,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将难以避免。
1122年,宋朝撕毁了宋辽之间相互信守近120年的澶渊之盟,由宦官童贯领兵15万伐辽,却被辽国大将耶律大石、萧干在雄州打败;后又败于燕京。最后溃不成军不得不和辽罢战。北宋自己搞不定辽国,只得出钱请金军代劳收复燕云十六州,答应给金30万匹绢、20万两银,并纳燕京租税100万贯。
此败,金国明白了三件事,一是宋朝很有钱,二是宋朝很无能,三是宋朝没有信用。
第一次东京保卫战
1125年(宣和七年),金朝统治者借口宋朝破坏双方订立的“海上盟约”,南下侵略宋朝。这年十月,金军兵分两路,西路军以粘罕为主将,由大同进攻太原;东路军以斡离不为主帅,由平州攻燕京。
两路金军计划在宋朝首都东京会合。宋徽宗慌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自己向南逃去。金西路军在太原遇到军民的坚强抵抗,无法前进。东路军南下包围了开封。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由此拉开序幕。
宋朝廷在和战问题上意见不一。宋钦宗和宰相李邦彦、张邦昌等主张屈辱求和,答应赔款割地。李纲等认为应采取进取之策,皇帝应“亲政”。钦宗先后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尚书右丞、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等,全面负责首都东京的防务。
李纲积极组织军民备战,修楼橹、挂毡幕、安炮座、设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檑木、备火油,准备了足够的防守器械。同时在城的四方每方配备正规军1.2万余人,还有辅助部队,保甲民兵协助。组织马步军4万人,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天进行操练。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八,金军到达东京城下。李纲亲自督战,几次打败攻城的金军。
东京在李纲的严防死守下,金兵并没有在军事上占到多大的便宜。而宋与金的议和却在打打停停当中进行了几轮讨价还价,交易无论结果如何都已经注定了金人是赢家。当李纲感慨道“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地与人”时,宋钦宗听得心潮澎湃、两眼闪泪,然而激动过后,对金战事稍有挫折,他便情绪低落,北宋在金灭辽战役中,已经间接领教过金兵的厉害,其心里烙下对金人的恐惧阴影。斡离不竟然在李纲连连击退金兵的情况下,迫使宋人结下城下之盟。
而事态的转机和钦宗的再次振作,是在正月十八后,北宋的各路勤王之师相继到达京师,其中陕西名将种师道所统领的西北军,战斗力较强。种师道军号称20万,并大胆地在京西汴水南岸紧逼敌营扎寨。钦宗正苦于金银搜刮不足,不能满足金人的贪得无厌,见援兵已至,一向在抵抗与议和之间坐跷跷板的这位天子,大为欢喜,遂复主战。种师道的到来,确实令京城人心大安,种师道亦力陈京城可守,反对议和。
钦宗此时以为孤军深入的斡离不,至少已经没有先前那般不可战胜了,他一反常态地敦促种师道出战。熙河路将领姚平仲自告奋勇,愿率所部万人前往袭击金营,二月初一夜,姚部进入金营,企图一举擒拿斡离不并搭救时为人质的康王赵构,偷袭情报泄密,结果姚部袭营不成,反被金兵杀得溃散败归,姚平仲本人失踪。当晚,钦宗放心不下,命李纲率军增援,行至城北幕天坡时,恰遇姚部被金兵穷追不舍,李纲部射退了追兵。
姚平仲劫营的失败,当为一次战役输赢的较量,但宋朝方面“理亏”,在与金既已城下有盟,复又不宣而战。金帅斡离不大怒,遣使斥责宋朝背盟毁约。李邦彦等便向金使谢罪,并称:“此乃李纲姚平仲之谋,非朝廷意也。”此时的钦宗又一次蔫了下来,宣旨***纲、种师道,以向金人讨好。岂料此举激起京城士民的愤怒。
太学生陈东闻知李、种被罢免后愤怒异常,他连夜草书,在二月初五的黎明,即率在校太学生数十人,奔往宫城宣德门,拼命敲打登闻鼓,随后陈东等一千多人匍匐上书,为李纲诉冤。城中军民闻风赶来,不期而至者几万人,呼喊声惊天动地。陈东的上书称:“李纲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所谓社稷之臣也,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之徒,庸谬不才,忌妒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所谓社稷之贼也。”陈东以为复用李、种是“宗社存亡,在此一举”的大事,不可不谨。
上书呈到宫中之后,宣德门外久候的军民不见回音,此时有人砸毁了登闻鼓,推翻了宣德门外御路两边的栏杆,愤怒的军民开始按捺不住,场面躁动,钦宗得报,深感不妙,乃遣宦官朱拱之召李纲到大内议事。朱步出宫城,被人群围拢,话不投机,拳脚相向,朱拱之当场气绝身亡,后来情势的确有些出乎陈东所料,军民见到宦官就打,不分清红皂白,一连打死30余人。陈东独自劝阻无济于事。被京师人讥为“浪子宰相”的李邦彦退朝出门,史料记载他遭到“群指而大诟,且欲殴之,邦彦疾驱得免”,不久李邦彦被罢去宰相职务。
当事态危急时,开封知府王时雍率众维持秩序,他呵责太学生“胁迫天子”,欲动武驱散民众,太学生“以忠义胁天子,不逾于奸佞胁之乎”使知府大人哑然无语,无为而去。
在外敌压城的非常时期,民众自觉激发起的“忠义胁天子”行动,令宋廷左右不是,极度为难,既镇压不得,又恐惹民变,不得已重新起用李纲、种师道,直至两人一起登上宣德楼与大家见面后,民众才欣然散去,请愿运动才告结束。
陈东等的请愿,拯救了主战派李纲和种师道。两人复职后,金人攻城的嚣张势头遭到遏制,虽说如此,宋钦宗还是没有决战的意志,而金兵统帅斡离不也深知在西路被太原宋军困住不能会师的情况下,屯兵坚守城下,持久亦恐生变,遂在双方议和交易当中,对金额有所松动,其他各项均依前案成约。斡离不拿到20万两黄金和400万两白银以及宋钦宗割让三镇的诏书,“押送”着代康王为人质的肃王赵枢北去。第一次东京保卫战在历时一个月的打打停停当中,算是双方都“比较满意”地结束了战事。
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由于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的坚决抵抗,成功击退金兵,取得了胜利。金兵北退之后,投降派又得势,李纲被迫离开开封,各路勤王之师和民兵组织被遣散,防务空虚,为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东京保卫战
靖康二年(1127年)八月,宋金狼烟再起。金将粘罕、斡离不兵分两路,金人以雷霆万钧之势倾巢南犯。第二次东京保卫战拉开序幕。
九月,西路粘罕终于拿下太原城,知府张孝纯被俘,太原被困守前后260天,城中军民饿死者十之八九。粘罕长驱南进,在攻陷西京洛阳后,于闰十一月初二兵至东京,安营扎寨于外城南边的青城,东路的斡离不于十一月二十五抵达东京城下,驻扎在城东北的刘家寺,两路金兵团团围困住了东京。
而宋朝庙堂上,百官计议,和战不一,乱作一团,唐恪、耿南仲等主张割地议和;何栗、吕好问等主战,认为金人无信,割地亦来,不割地亦来,何况河北百姓皆我赤子,为民父母岂能弃其子乎!
钦宗左右为难,犹豫之际,金兵业已渡河,慌忙中急派王云为使,陪同康王赵构前往议和,行到河北磁州(今河北磁县),为百姓围困,王云被愤怒的百姓所杀,康王侥幸脱身到了相州(今河南安阳),此时金人胃口更加膨胀:讲和也可,除三镇外,必须增割两河之地。
钦宗再派耿南仲、聂昌分头去交易,聂昌走到绛州(今山西南部一带),为民所杀,耿南仲也为民变所迫逃到相州。百姓搅碎了宋廷议和的清梦,金兵迫近京城时,乃立主战的何栗为相,再次下诏勤王。
再来看看东京常备兵力:东京禁军7万,皇室卫队1万人,东京的保甲兵、募兵以及陆续到来的各地勤王兵,总兵力20万。而宋军中,只有禁军平时有过训练。此外,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中赫赫威名的李纲,此时以“专主战议”的罪名被排挤出京师,贬逐到建昌(今江西永修)。
靖康二年闰十一月初一,东京下了一场大雪。几天前,金东路军游骑已在作试探性攻城,等到西路军到达开封,两股久经沙场、善于攻坚的女真士兵,开始发力了。北宋时开封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如卧牛;在设防上,西北城门坚固,东南相对简陋,金人于降雪的第二天,趁着迷蒙的天色,首攻城东北五丈河水门(善利门),第三天再攻东水门,金兵万箭齐发,抛石如雨,攻势如虎。
双方在此门鏖战十五天,炮石在城墙脚下堆积一丈多高,金兵伤亡已达万人,城东南守将刘延庆、姚友仲等顽强抵抗。四日后,金兵在陈州门、东水门、新宋门一带扎下重兵,城外建起高高的望台,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内宋军的调动。东京城壕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金兵一时无法靠近城边,适时推出一种叫“洞屋”的掩体,“其状如合掌,上锐下阔”,用湿木造成,外包牛皮,一节一节相连,“人往来其中”,类似一条防石防箭的安全通道。
金军将“洞屋”靠近护城河,从“洞屋”中运送土、木、石等杂物,填塞城壕,此外“洞屋”一旦接靠城墙,便可在墙下挖穴。城上宋军眼巴巴地看着金军把一段段城壕填平。
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技术,在现代人看来既笨拙又耗力。据史料记录:金兵为了补充石炮供给不足,把城外的石碑、石磨,墓地的石羊、石虎等,都砸碎当做抛石。当年金兵使用过的七梢炮,其自身重量需有250人拉动,一次可以把50斤至上百斤重的石头,投掷到50步以外的地方;而撒星炮可以数石并发,类似今天迫击炮、火箭炮的“效能”。金人往往集中攻击一处,百余门石炮组成一个炮阵,同时齐发,往往一阵炮击,宋军躲避不及,死伤众多。金兵攻城技术和经验在当时已相当丰富。
宋军也自有守城绝招。东水门守将姚友仲在拐子城上临时另造两个圆门,迎敌皆自圆门出,若敌兵众多,即刻放下干戈板闭门。故东水门一战,金兵拼尽全力,仍然始终不能攻下。大雪在二十日后依旧不止。城壕冰冻,往来不成障碍。守夜的宋兵手脚冻僵不能自制,金将粘罕喜出望外,这场大雪在他看来犹如给金军再增20万人马。随后金军攻击的重点转移到南城东的陈州门,陈州门吃紧。闰十一月二十三日,守城的麟府兵伤亡惨重,主将也中炮负伤,加之当天范琼出战不利,退却时城壕冰裂,损兵折将500余人,宋军士气受挫。二十四日的战况更趋激烈,殿前都指挥使王宗为鼓舞士气,令宋军出城杀敌者,许以金碗、官诰。此令既出,应募的兵士争先效力,一天下来,竟斩敌三千。
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宋钦宗迷信郭京的六甲神兵,导致了东京的失陷。
靖康之变的结果正像史书说的那样,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北方受难而死,为自己的昏庸付出了代价。
徽、钦二帝,至燕京(今北京)时,金主故意作践宋主,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后二帝再迁韩州(今辽宁昌图县和吉林梨树县地区),与一同被掳的王孙世族900余人,给田15顷,令各自种地为食,织麻为衣,生活凄惨如奴隶一般,宋徽宗蒙尘之后,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词:
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树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
其不堪回首故国的凄婉悲酸,一如当年被宋太宗囚禁东京城的南唐李后主一般。1137年(高宗绍兴七年),宋使禀告道君皇帝徽宗与宁德皇后郑氏已驾崩五国城,高宗恸哭欲绝,是年派王伦使金,欲和金人商议奉迎梓宫、太后回归故里。绍兴十二年七月金人归还宋徽宗与郑、邢两太后的灵柩,并将高宗生母韦太后遣回。高宗远迎母亲,生死重逢,相拥而泣。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钦宗去世,高宗将这位苦难的哥哥遥尊为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这些都是南宋的后话了。
文弱书生力挽狂澜
北京保卫战
现在,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在500多年前发生过一场异常惨烈的北京保卫战。在刀光剑影中,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力挽狂澜的人,却是一位文弱的书生——于谦。虽然战争的烽烟已随着历史远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个立下丰功伟绩的英雄于谦。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中进士。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乘新君嗣位未稳之际在乐安州起兵谋反,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汉王未战而降,宣宗命于谦口数其罪。于谦义正词严,声音朗朗,朱高煦趴伏于地,战栗不已。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应召入京。如果不是第二年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变,于谦也许终其一生都是明廷一个兢兢业业的官僚而已。这场大事变将于谦推上了政治前台,使他做出了非常事业,似乎应验了早年僧人的预言。由此,于谦在历史长廊里留下了他动人心魄的身影。
明成祖朱棣率军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大败瓦剌军后,瓦剌开始接受明朝的封号,与明朝保持着臣属关系。但瓦剌军仍然比蒙古族内诸部强大,他们经常发动战争,兼并弱小部落。到明正统年间,瓦剌的势力空前强大,控制了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抵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成为一个强大的蒙古政权,严重威胁着明朝的北部安全。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借口明廷侮辱贡使、削减马价、拒绝联姻,率四路大军南下,前锋直指大同。
这时,明朝历史上一位“名垂青史”的太监出场了。这里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这位太监葬送明朝精英部队的过程。他充分运用自己的愚蠢,最终把朱棣创建的京师三大营,甩在了土木堡,连同兵部尚书等五十名大臣也死于那里。这位太监便是王振。
这里要说明的是王振的心理,所谓为国为民,在他那里根本不通。他要的是打胜这场战争之后的名。在他眼里,打仗其实等同于街头斗殴,哪一方人多,哪一方不要命便能胜出。
于是,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之言,未与朝臣妥善商议,即于七月十三日下诏出兵。事先未作任何周密筹划,五十万驻京大军于七月十五日仓促开拔。
八月初一,大军抵达大同。但瓦剌骑兵却去向不明。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私下里告诉王振,瓦剌骑兵的战斗力不可小视,明军几万交战部队已全军覆没,这时,气焰熏天的王振才开始知道害怕。王振慌忙回师,但他的权势瘾尚未过足,他下令向自己的家乡大同府蔚州(今河北省蔚县)行进,以便在家乡父老面前着实夸耀一番。行军四十里,王振又想到大军过路,会践踏坏自己家里的庄稼,于是又下令五十万大军全体向后转,取道宣府沿来路返京。
八月十三日,明军抵达怀来县城以西的土木堡。本来天色尚早,再走二十里,即可进入怀来县城,安全宿营。可是一意孤行的王振却担心落在后面的上千车辎重财富不能跟上大队,他硬要大军在没有水源的高地上就地宿营。
八月十四日早上,大军在土木堡被追来的瓦剌军团团包围。王振这次真的被吓傻了,他手握五十万重兵,既不安排决战,也不安排逃跑,竟然下令坐守待援。明军既无饮水,又无法造饭,只好同王振一起坐以待毙。
八月十五日,瓦剌军发动总攻。混乱中,愤怒之极的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将王振砸死。明英宗被俘,五十万大军死伤过半,兵部尚书邝等五十余名大臣遇难,护卫北京的卫戍部队——京师三大营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震动明朝的“土木之变”。
危难之际显身手
土木之败,消息传来,满朝震惊。当时京城只有弱兵数万,形势危急。一些官员主张迁都南逃,主持兵部事务的侍郎于谦以“京师为天子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为由,拒绝迁都,并献策召天下勤王兵,誓守京城。皇太后、监国王朱祁钰和大多数大臣支持于谦的主张,遂定战守,调兵备战。
八月二十一日,朝廷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指挥军民守卫都城。
按照明朝的体制,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为此,朝廷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先斩后奏之权。于是,于谦担负起了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的重任。为了守卫京师,他的主要作为有:
第一,着重整顿、充实京军。京军的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覆没后,京城只剩下部分守城部队。为了迎接战斗,于谦重组京军。他急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大军,以及浙江兵来到北京,使京城兵力由数万人迅速增加到二十二万多人,形成了兵力数量上对于瓦剌军队的优势。并派监察御史白圭等15名重要官员,前往京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招募兵员,进行应急训练,以备补充。
第二,拥立代宗朱祁钰。明英宗被俘,也先手里有了要挟明朝的资本,只要另立新君,也先就不能再以英宗来影响战争的走势。
在于谦和大臣的坚持之下,朱祁钰勉为其难,这便是明代宗。
第三,除王振余党。宦官王振可以说是导致土木之变的直接责任人。正是他不顾众议,策动英宗亲征。
有明一朝,宦官专权始于王振。据说,明初朱元璋曾于宫内立铁牌,禁宦官干政。建文帝控制宦官也很严。正因为如此,在靖难之役中多有内宦逃至朱棣军中,密告朝中虚实。朱棣登基后,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不再只任内廷打扫事务。王振本来是个读书人,于永乐朝入宫。因为他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很快就崭露头角,后来掌司礼监,成为“内相”。英宗对他很是尊重,不呼其名而称之为“先生”,对他言听计从。因此,朝中许多人都投靠到他的门下。
土木战败、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入北京后,众官群情激愤,请族诛王振。此时王振的余党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上前叱骂驱逐朝臣。大家对马顺平日里倚仗王振而狐假虎威的作为早已看不顺眼,现在见他仍旧气焰嚣张,丧师辱国的怨气统统指向了马顺。群臣义愤冲天,不顾大臣的体面,一拥而上,拳打脚踢,竟然在左顺门将马顺活活打死。随后,众人又将王振余党宦官毛贵、王长随从内宫中要出,乱拳打死,悬尸于东安门外示众。监国的朱祁钰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惊慌失措,想要退走。这时于谦上前拦住朱祁钰,请求他宣布马顺等人论罪当死,参与殴杀的众大臣无罪。情势这才稳定下来。大家退出左顺门时,吏部尚书王直用力握住于谦的手,感叹地说:“国家正要靠先生您了。今天的情势,即使有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好。”正是在国难当头之际,于谦挺身而出,以社稷安危为己任,为百官所倚重。
第四,在粮食储备和运输方面,当时,供应北京的粮食有数百万石储备在东郊的通州,可供京师军民一年的食用。由于按照常理短期内无法将其运到北京,有人担心被瓦剌利用,主张将这些粮食烧毁。于谦不同意。他认为,这些粮食是宝贵的财富,是京城保卫战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粮食,军队就会不战自溃。因此,他采用了一切措施运粮。除官府征用的500辆大车昼夜运粮外,还动员百姓及官兵的家属、亲友自备车辆前往通州运粮。并提出,对运到北京20石以上粮食的人,除运费外,另发白银一两,以资鼓励。重赏之下有勇夫,在于谦的督促下,运粮队伍川流不息,昼夜往返。不几天工夫,就把通州的几百万石粮食运进京城并储备起来,从而使军心大振,也稳定了民心。在此基础上,于谦还下令,官兵皆预支半年禄饷,众人皆欢呼雀跃。
北京保卫战
十月初一,也先率一路兵马,进入北京地区。十月十一日,瓦剌军逼近北京。也先将军队布置在西直门以西。于谦派兵迎击瓦剌军于彰义门,打败也先部队先锋,夺回被俘者一千多人。同时于谦又派人率兵夜袭,以疲惫敌军。十月十三日,瓦剌军乘风雨大作,进攻德胜门。于谦命大将石亨在城外民房内埋伏好军队,然后派遣小股骑兵佯败诱敌。也先果然中计,亲率部队穷追不舍。等也先率军进入埋伏圈后,于谦一声令下,明军开始反击。只见神机营火器齐发,火箭弓弩如飞蝗般地射向敌军,明军前后夹击,也先部队大败而归。也先的弟弟等将中炮身死,瓦剌军受到很大打击。也先发觉明军主力在德胜门,便集中力量转攻西直门。明朝大将孙镗率军迎战,打败也先的先头部队。由于也先不断增兵围攻孙镗,孙镗力战不支,退至城下,此时,把守城头的给事中程信,严令不准开城。同时,命城上守军发神炮、火箭轰击瓦剌军,明军又从彰义门、德胜门抽兵增援,终于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十月十四日,瓦剌军又改为进攻彰义门。于谦命守军将城外的街巷堵塞,在重要的地带埋伏好神铳手、短枪手,又派兵在彰义门外迎战。明军前队用火器轰击敌军,后队由弓弩压阵跟进,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也先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遭到军民的抵抗和不断袭击。各地的百姓自动组织起来,抗击瓦剌军的掠夺。北方边陲各镇的守兵,也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誓死保卫国土。也先进攻北京各门屡次遭到失败,中路军在居庸关的进攻也受挫,并获悉明朝各路援军即将到达。也先唯恐后路被切断,便于十五日夜率一部人马,挟持英宗朱祁镇由良乡(今北京市房山东北)向紫荆关撤退。
于谦发现也先军队正在撤退,即命令石亨等集中火炮轰击也先军营,炸死瓦剌军一万余人。瓦剌军在撤退的路上,一路烧杀抢掠,掠夺了许多物资和人口。而明军分路追击;石亨大破瓦剌军于清风店(今河北省定县西);范广在固安打败瓦剌军。也先一路狂逃,十月十七日,撤出紫荆关,不久退往关外。东路的脱脱不花军,闻得中路、西路已败,亦立即撤退,并于十月二十日单独遣使进贡,来北京议和。至此,明军取得了保卫北京的胜利。
也先率军退至塞外,数次南下,都因明军防范严密而未能得逞。鉴于政治诱降落空,军事进攻又遭失败。在长期的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失去了与明朝经商的机会。万般无奈之下,也先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无条件地释放了明英宗。其后,在蒙古族内部的争斗中,也先的势力一落千丈,日渐衰竭。
北京保卫战从根本上扭转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军民人心振奋,天下安定。
北京保卫战对于明王朝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如果此战失败,北方将无险可守,明朝半壁江山必然难保,明王朝的国运也将被改变。在这场决定历史的战争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歼、皇帝被俘、兵力不足、士气全无的情况下,采用了正确的军事和外交方针,最终击败了来犯的蒙古军队,保住了帝国的北部领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坚如磐石;从满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正是于谦。
天国的覆灭
天京保卫战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今南京),在其后十几年间,太平天国各王转战中国南北,攻下了南方大部分土地。定都是太平天国昌盛的先导,同时也是王朝覆灭的第一步。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军为保卫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在1862年至1864年进行的战争,同时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防御作战。
安庆保卫战
年间,湘军确立了以曾国藩为首的领导集团,加大了对太平军的攻击力度。曾国藩的目标直指太平天国的国都天京,而要拿下天京就必先攻下太平天国在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安庆。
1860年夏,正当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和东征苏州、常州之际,曾国藩和湖北巡抚胡林翼,统率湘军水陆师5万余人,乘机自湖北大举东犯,连陷太湖、潜山之后,以太平军所必救的安庆为主要目标,命曾国荃率陆师万人会同杨载福水师4 000人围城,并命多隆阿、李续宾率兵2万打援。
安庆自咸丰三年(1853年)为太平军占领后,一直是拱卫天京(今南京)的西线屏障和粮源要地。湘军进攻安庆,直接威胁着天京的安全。
1860秋天,太平军从江、浙战场调集大军,意图迫使湘军西撤,但未能成功。1861年春,太平军从大江南北调集大军,直接进攻围困安庆的湘军,但连遭挫败。太平军指挥者决定再从皖南调辅王杨辅清部增援。六月下旬,杨辅清部会合陈玉成部连日轮番攻击湘军外壕,未破。八月初一,湘军用地雷轰坍安庆北城,水陆各军乘机突入城内,万余饥疲守军宁死不屈,或战殁,或投江,全部壮烈殉难。安庆陷落,天京西线屏障遂失,长江以下无险可守,太平天国全局震动。
此时的太平天国与起义之初已大不相同,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层日益腐化,他们贪图享乐、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并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早年由南王冯云山制定),越来越脱离民众。
另外,太平军的主要领导人争权夺利,最后导致领导集团的分裂。1856年秋,正当太平军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东王杨秀清自恃功高,挑战洪秀全的地位,导致洪秀全下密诏诛杨,触发“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2万余人被杀,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后来翼王石达开因受洪秀全猜疑,带领大军出走,从此太平天国走向衰落。
再有,太平天国遭到了中外联合绞杀,后期清军得到洋人支援,西方国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相差甚远,实为异端。太平天国又不承认清朝与外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加上禁止鸦片进口,损害西方国家的利益,因此英、法两国跟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后即支援清军对付太平天国,形势此消彼长。
在1860年至1861年的天京保卫战中,天王洪秀全已然没有了起义时的进取心,拒绝李秀成提出的向内陆发展的建议,也是导致太平天国覆灭的另一个原因。
湘军攻陷安庆后,湘军统帅、两江总督曾国藩实行“欲拔根本,先剪枝叶”的作战方针,即先行肃清沿江一带太平军,巩固后方,然后再围攻天京。1862年1月,清廷任命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务。曾国藩立即筹划以东征天京为主要目标的军事行动。具体部署是:曾国荃部自安庆沿长江北岸直趋天京;曾贞干(原名曾国葆,曾国藩幼弟)部由池州攻芜湖;彭玉麟等率湘军水师沿江而下,配合两岸陆师行动并负运输接济之责;鲍超部由赣入皖,攻宁国府;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鸿章部淮军攻上海周围的太平军,而后西进。
  1862年3月,曾国荃部离开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京的序幕。各地太平军在敌人的全面进攻下节节败退。5月,湘军攻占当涂、芜湖、板桥、秣陵关、大胜关、三汊河。5月30日,彭玉麟率水师进泊南京城河口,曾国荃部直逼雨花台,曾贞干也率军赶到。天京处在湘军直接威胁之下。
湘军迅速进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洪秀全于是一日三诏催促李秀成从上海前线回援,李秀成只得停止进攻上海,退回苏州,派一部分兵力赶回天京加强防务,自己则仍留苏州。
1862年7月,天京外围形势更加严重。7月11日,西南屏障宁国府被敌攻破。杨辅清、洪仁从皖南回援天京,夜袭湘军,也被湘军击退。8月6日,洪秀全严诏催逼李秀成赶快回援。9月14日,李秀成由苏州出发,督率十三王,领兵十余万,在东坝会齐,回援天京。
10月13日,天京外围的攻守战开始。李秀成率军与天京城内守军配合,对湘军发起猛攻。湘军坚壁固守。11月3日,太平军集中力量攻湘军东路,轰塌曾国荃雨花台营附近的湘军营墙两处。湘军拼命抵抗,太平军往返冲杀五六次,未能突破湘军防线。太平军又用地道向敌进攻,敌人以挖对挖,每挖通一处地道,或熏以毒烟,或灌以秽水,或以木桩堵洞口,使太平军的地道连连失效。
11月26日,李秀成、李世围攻雨花台曾国荃军营月余不下,只得下令撤围。李世率部退秣陵关,李秀成率部入天京。至此,十三王回援天京的作战完全失败。
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责革爵”。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皖北,企图调动天京围敌。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下关渡江,占含山、巢县、和州。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队渡江,并于3月占浦口,4月占江浦。
进入皖北后,受到湘军节节抵御,屡攻不克。进至六安后,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奇缺,加之敌人防堵甚严,李秀成遂放弃原定进军计划,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随即东返。这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增至3万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洪秀全又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袱洲南渡抵京。
南渡过程中被湘军炮火打死和因饥饿而死者甚众,渡至南岸进入天京城内的太平军不到1.5万人。6月25日,湘军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袱洲,太平军又损失2万余人。至此,长江北岸完全为清军占领。太平军实力则进一步削弱,天京解围的希望也更加渺茫。
与此同时,苏浙战场也在淮军、洋枪队、左宗棠部湘军的进攻下趋于瓦解。湘军于1863年6月底攻破九袱洲,控制了长江北岸后,鲍超部南渡,扎营神策门(今中央门)外沿江一带。9月,曾国荃部攻占天京城东南的上方桥和城西南的江东桥,11月上旬又连续攻占了城东南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以及秣陵关、中和桥,太平军在紫金山西南的要点全部失守。
11月25日,曾国荃进驻城东孝陵卫。这时,湘军已攻陷天京外围的所有城镇据点,天京城只有太平门、神策门尚与外界相通。外援断绝。李秀成于12月21日向洪秀全建议,鉴于湘军壕深垒固,围困甚严,天京又内无粮草,外援难至,不如让城别走,遭到洪秀全拒绝。这样,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最后一线希望丧失了。
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3月2日,曾国荃部进驻太平门、神策门外,完成对天京的合围。
曾国荃部合围南京之后,曾于3月14日用云梯攻城,但未得逞。4月开始,在朝阳、神策、金川门外挖掘地道十余处,准备轰塌城墙,太平军一面组织力量从城内对挖,进行破坏,一面构筑月城,以便城墙轰塌后继续组织抵抗。
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说自杀),终年50岁。此后,天京人心愈加不稳。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一切军政事务统归忠王李秀成执掌。
7月3日,湘军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个据点地保城(即龙脖子),从而能够居高临下,监视城内动静。湘军在龙脖子山麓修筑炮台数十座,对城内日夜轰击,压制太平军的炮火,掩护挖掘地道。同时,在龙脖子山麓与城墙间大量填塞芦苇、蒿草,上覆沙土,高与城齐,为攻城铺平道路。半个月后,湘军攻城准备基本完成。
李秀成见湘军攻城在即,于7月18日深夜,选派千余人伪装湘军,冲出城去,企图破坏太平门附近的地道,结果被湘军识破,只得退回城内。7月19日晨,湘军担任主攻任务的部队齐集太平门外。
中午,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太平军纷纷还击,虽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没能挡住湘军的攻势。与此同时,湘军水师各营会同地面部队夺取了水西、旱西两门,傍晚前后,天京全城各门均为湘军夺占。
李秀成于19日晨自太平门败退后,即回到天王府,独带幼天王,由数千文武将士护送,奔向旱西门,企图由此突围出城,结果为湘军所阻,只得转上清凉山。入夜,折回太平门,伪装成湘军从山缺口冲出,向孝陵卫方向突围。不久,李秀成与幼天王失散,便分道奔逃。
7月22日,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李秀成在写完供词后,被曾国藩杀害,年仅41岁。城内守军与入城湘军展开巷战,大部分战死,一部分自焚,十余万人没有一个投降。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天京保卫战历时三年,调动使用兵力数十万而终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战略上说,天京失陷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奉行消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必然结果。
天京被围时,洪秀全虽然提出过西袭皖北的计划,但李秀成执行不力,没能达到预期目的,最后还是困守孤城,等到湘军完成合围时,洪秀全仍然拒绝让城别走的建议,致使错过了撤出天京以图再举的最后机会。从作战指挥上看,前敌诸将协同不够,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仍然是各行其是。所有这些都和太平天国后期政治日趋保守和腐败息息相关,最后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浪漫”屈服于“大炮”
德军攻陷巴黎
二战时候的德国军队,是欧洲人的梦魇。他们在希特勒的操纵之下,凭借其非凡的武力,闪电般地转战各个战场,在仅用了1个月就击溃波兰之后,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对准了法国,此时的法国战略意义极其重要。当时,德军夹在英法和苏联之间,法国成为英国的战略缓冲地带,如果英法联合,苏联很可能从背后给德国致命的一击,双线作战的局面不是希特勒想要看到的,占领法国,成为当务之急。
1939年德国征服波兰后,希特勒便开始考虑进攻西欧。10月9日他在给德国陆军将领的一个指令中,阐明了他之所以坚信进攻西欧是德国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担心和苏联签订的条约,只有在符合苏联的利益时才会使苏联保持中立。如果希特勒损害到苏联利益或者苏联有机可乘,苏军必然会出兵。所以他要提早在苏联准备好之前进攻法国。他还相信一旦法国失败,英国也会就范。但以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为首的德国陆军将领们坚决反对,理由是德国陆军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击败西欧军队,一旦开战,德国必亡。希特勒严厉斥责勃劳希奇等人胆小怕事,并命令他们无条件遵从他的主张。
德国陆军参谋总部在希特勒的一再催促下,制订出一个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西线作战计划。此计划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如出一辙,即把德军主力放在右翼,通过比利时去进攻法国。但是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认为这个方案不过是老调重弹。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欢这个计划。曼施坦因提出了他的战略构想:德军进攻的主要矛头应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对具有战略决定性意义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带实施主要突击。这是攻其不备、出奇制胜攻入法国的一条捷径,可切断南北法军之间的联系,分割合围英法联军,迅速灭亡法国。但是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拒绝将曼施坦因的计划转呈希特勒。
日,一名携带“黄色方案”的德空军军官因座机迷航,在比利时迫降,由于无法把这一重要文件全部烧毁,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于是曼施坦因再次向陆军总部提出他的作战计划,这使勃劳希奇非常厌恶,把他调到第38军当军长。但曼施坦因乘希特勒接见各新任军长之机,将他的见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陈述。
希特勒对曼施坦因的陈述,“简直像精灵似的理解非常快”,并表示他个人完全同意曼施坦因的见解。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见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命令他们以曼施坦因的建议为基础,立即制订出一个新的作战计划来。虽然勃劳希奇和哈尔德强烈反对曼施坦因的建议,认为其所谓的“秘密通过”,实在是一种疯狂的假设,它将使德国装甲部队的精华面临法军侧翼攻击,并可能导致全军覆没。但在希特勒的压力下,两位陆军首脑屈服了。于是,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奉命根据曼施坦因的建议重新制订作战计划。
日,希特勒批准了与“曼施坦因设想”大致相同的新作战计划。德军参谋部将这一计划取代号为“挥镰行动”。据当时任第19装甲军军长的古德里安说,除了希特勒、曼施坦因和他本人以外,几乎再没有任何人对这个计划是具有信心的。
为实施“挥镰行动”,德军统帅部进行了周密的部署。投入西线作战的总兵力为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2 439辆坦克、3 700架飞机,另有运输机600架。
兵力配置上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中路的A集团军群64个师(其中包括7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担任中间突破阿登山区直冲英吉利海峡的任务;右翼的B集团军群28个师(其中包括3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由博克上将指挥,担任助攻任务,目的是进攻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吸引英法联军的主力;左翼的C集团军群17个师,由勒布上将指挥,其任务是佯攻马其诺防线,以牵制法军使其不能北上增援;以另外的27个师作为战略预备队。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35个师(其中法军和英军共有103个师,编成3个集团军群)、3 469辆坦克、2 000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1 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在兵力上与德军相当。然而,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备战不力。联军最高统帅部制订的代号为“D”的作战计划保守失算,该计划重点是防御德军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把比利时作为双方厮杀的主战场。根据“D计划”,联军把主力部署在法比边界北端和法国北部各省,如果德军向比利时实施重点突击,则五国联军协同作战挡住德军进攻;其他部队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马其诺防线上,如德军向马其诺防线实施正面进攻,则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抵御;而在中段则自恃有阿登山区天险和马斯河(今法国默兹河),只留了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驻守。
装甲集群长驱直入
日,天刚破晓,成群的德国斯图卡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5时30分,在北海到马其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揭开了入侵法国的序幕。
担任助攻和吸引英法军队主力的德军B集团军群,首先用空降部队对荷兰和比利时境内的重要桥梁及要塞实施了袭击。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立即造成了荷、比军队的慌乱,紧接着,B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趁乱发起了猛攻。由于伞兵部队已经占领了各要道,B集团军群的进展颇为顺利。
德军B集团军群对荷兰和比利时边境的突破,使得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主力立即越过法比边境火速增援。此刻,希特勒正在地下指挥所里焦躁不安地等着前线的消息,当他听说英法主力已经出动时,兴奋地对周围的人说道:“他们正好掉入我们的陷阱!我就是要他们相信,我们仍在执行原定的那个‘黄色方案’,仍遵奉施里芬的主张。他们上当了,等着瞧吧,好戏还在后面。”
博克的B集团军群吸引了英法主力的同时,勒布的C集团军群也摆开架势。他们对马其诺防线进行的佯攻表演得非常成功,使得法国从南部撤回部队时犹豫不决。
5月10日凌晨,德军担任中路主攻的龙德施泰特A集团军群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重点突击。仅30万人口的小国卢森堡当天不战而降。给龙德施泰特上将打头阵的是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装甲兵团,该兵团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霍特的第15装甲军和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战斗力最强,它作为克莱斯特装甲兵团的主力和先锋部队编有3个装甲师。而第15和第41装甲军仅各辖2个装甲师。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轻易突破比军的松散防御,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境。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并攻下了法国著名要塞城市——色当。当天夜里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渡河准备。强渡马斯河是入侵法国之战的关键。为此,古德里安把他的3个装甲师全部投了进去。
5月13日上午11时,德军出动近400架轰炸机分批次对马斯河南岸的法军阵地和炮兵群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狂轰滥炸,并使法军的指挥出现了瘫痪现象。下午4时,德军分乘数百艘橡皮艇,开始强渡马斯河。下午5时30分,德军终于在马斯河南岸上获得了一个立足点,接着德军工兵立即开始架设浮桥。到了晚8时,古德里安下属的第1装甲师已经穿透法军阵地。第2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也在午夜全部渡过了马斯河。同一天,霍特的第15装甲军下属的隆美尔第7装甲师也在西面64公里处附近渡过了马斯河。
马斯河防线一失,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道路敞开了,在比利时境内作战的英法部队面临被包抄的危险,陈兵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大军也将腹背受敌,英法这才感到形势严峻。英国迅速增派10个战斗机中队与驻法英空军和法国空军一起实施反击。
  14日下午,马斯河上空爆发了开战以来最激烈的空战,英军“布雷汉姆”轰炸机和法军最新式的“布雷盖”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直扑马斯河而来,德军约5个联队的战斗机升空拦截,双方投入的飞机各有500余架。从中午到天黑,登陆场上枪炮声连绵不绝,双方战斗机上下翻飞,相互追逐,不时有飞机中弹起火,拖着黑烟下坠,英法飞机胡乱投下的炸弹在河面上炸起一道道冲天的水柱。
德军高射炮也不甘示弱,不断以猛烈火力射杀低空潜入的英法飞机。密集的地空火力网令英法飞机成了扑火飞蛾,一批批闯来,又一批批被吞噬。大混战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损失惨重的英法飞机悻悻败走,德军渡河浮桥大都完好无损。此战德军击落英法飞机数百架,其中仅德第2高炮团就包办了112架。英军派出的飞机损失了60%。《英国皇家空军史》称:“再没有比这种自杀性的战斗造成的损失更令人痛心的了。”这一天被德国人称为“战斗机日”。在这以后,英法空军只敢在夜间升空活动,战区制空权被德国人牢牢控制。
德军装甲集群长驱直入,其威力与速度是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法国陷入惊慌失措之中。5月15日清晨,法国总理雷诺沮丧地给5天前才接替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打电话说:“这一仗我们恐怕要打输了。”丘吉尔惊得目瞪口呆:“我简直不明白,运用大量快速装甲部队进行袭击会引起这样剧烈的变革。”为进一步探明战局真情和给已经感到绝望的法国领导人打气,5月16日,丘吉尔从伦敦急飞巴黎。据丘吉尔回忆,差不多他一见到法国总理雷诺和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他就立即意识到局势比他想到的还要糟得多——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是灰溜溜的。丘吉尔问甘末林:“战略预备队在哪里?”甘末林摇摇头,耸耸肩,说:“没有战略预备队。”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的推进速度不但令英法联军措手不及,而且也令德军统帅部不安,克莱斯特曾两度下令古德里安暂停前进,但他不惜以辞职抗争。禁令解除后,他的速度比以前还快,以至于在路上遇到一股股溃散的法军士兵,都不愿耽搁时间下车去俘虏,仅用扩音器喊:“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路。”5月16日,古德里安督促手下的3个装甲师向西转进,目标是直抵英吉利海峡东岸的敦刻尔克地区。5月20日,古德里安扫过亚眠,在阿布维尔附近抵达英吉利海峡。这时的德军统帅部也没有料想到,在法国境内的战斗会进行得如此顺利,因此,一时不知怎样部署兵力才好。等到次日,他们才给坦克部队下令:由阿布维尔向北推进,以占领海峡诸港为目标。
古德里安一接到命令,便立即决定:第10坦克师向敦刻尔克前进;第1坦克师向加来前进;第2坦克师向布洛涅前进。古德里安深知,他所在的A集团军群构成的从色当到法国西海岸的进攻线,已经切断了法军从北部南逃的退路。而北面博克的B集团军群已攻占了荷兰及比利时东部,70余万英法联军主力的左翼实际上已处在德军的深远包围之中。眼下对方得以逃脱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刻尔克在内的法国北部的几个海港了。因此,他一定要迅速占领这几个海港,以彻底切断对方的海上退路。
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先后占领了布洛涅和加来。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已到达格拉夫林,离敦刻尔克还有16公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艾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运河一线。两支装甲劲旅只须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刻尔克,而后继的几十个步兵师也正源源不断地跟进。古德里安等人踌躇满志,决心率领他们的装甲部队再打一个围歼战,将英法军队的数十万人马彻底消灭在滨海地区。
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到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刻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于是,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联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从5月26日到6月4日,从敦刻尔克先后撤出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成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的主力。对于希特勒这一让人费解的命令,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一种说法认为,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国人一马,因为希特勒对英国人情有独钟,他曾说过:“他们那些人是有价值的人种,是我要与之媾和的人。”他这次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一个情面,为日后和谈留一条退路。另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对自己的装甲部队异常迅速地挺进感到不安,怕他心爱的装甲部队陷入敌军南北合围。但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影响到德军日后对英国的入侵,并且使英国人日后在非洲和意大利能继续作战。
哭泣的凯旋门
德军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的闪电式突击,使比利时全军覆没,法军30个师,英军9个师也不复存在。法军新任司令魏刚拼凑了49个师加上英国的2个师,编成了3个集团军(第6、第7、第10集团军)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构成了东西大约500公里的“魏刚防线”,以17个师守马其诺防线。两条防线连在一起,企图阻止德军南下。
德军在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后,德军统帅部制订了代号为“红色方案”的法兰西战役第二阶段作战计划。这一方案要求德军挥师南下,彻底击败法国。现在德军兵力达137个师,其A、B两个集团军群迅速改组完毕。博克的B集团军群(辖6个装甲师)为右翼,向索姆河正面实施突破;龙德施泰特A集团军群(辖4个装甲师)为左翼,向埃纳河进行正面突击。
6月3日,德国空军向法国机场和后方实施了猛烈轰炸。6月5日拂晓,博克的B集团军群率先在右翼发起全线进攻,当天,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抢先渡过索姆河。6月7日,隆美尔师将防守阿布维尔—亚眠一线的法国第10集团军拦腰斩断,其他德军各师得以从这个缺口向前推进。6月8日,隆美尔师进抵塞纳河畔。
6月10日,隆美尔又转身向北,一口气冲了80公里远,以海岸线为目标。当晚就到达目的地,切断了正向海岸撤退的法军第9军和英军第51师的退路。这些部队于6月12日被迫向隆美尔投降。
在B集团军群发起进攻后,左翼的龙德施泰特A集团军群也于6月9日在埃纳河发起渡河攻势,当晚,古德里安装甲兵团的第1装甲师强渡埃纳河,6月10日,古德里安兵团击败法军装甲部队,突破了法第6集团军的右翼。此后,古德里安挥军南下,一路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成群结队的法军俘虏失魂落魄地把枪支扔给德军,放在坦克下面压毁。魏刚后来心情沉重地写道,使他“最感触目惊心的,就是德军的坦克和飞机,已使法军士兵产生了恐惧的心理。这要算是德军的一个最大的成功”。6月17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进抵瑞士边境城镇潘塔里尔,切断了马其诺防线内法军逃往瑞士的退路。自强渡埃纳河以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在10天中长驱400多公里,俘虏法军25万人之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6月10日,法国政府撤出巴黎,迁往图尔。同日,意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国宣战。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14日,法国政府迁往波尔多时,德国军队穿过凯旋门。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巴黎。就在占领巴黎的当天,德军A集团军群的左翼已进至到马其诺防线的侧后,“因为这条无用的防线,毕竟还存在着数十万没有投降或被消灭的法国军队”。
希特勒要求龙德施泰特与C集团军群合作,彻底消灭那里的法国部队。根据希特勒下达的15号作战指令,一直在马其诺防线正面吸引法军注意力的C集团军群,立即选择马其诺防线守军的薄弱处,即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域的接合部发起进攻。A、C两集团军群前后夹击,马其诺防线很快被突破。6月17日,C集团军群进至马恩—莱茵运河上,A集团军群占领了凡尔登,法军50万被包围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南部,除少数逃往瑞士外其余全部被歼。18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至此,希特勒灭亡法国的“挥镰行动”结束了。从5月10日至6月17日,号称欧洲军事强国的法国,就这样在五周时间内被打败了。曼施坦因的构想经过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人的行动后,最终变成了一个世界军事史上的冒险奇迹。
6月22日,为羞辱法国,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的一箭之仇,希特勒在贡比涅森林的火车车厢里,坐在1918年法德签署停战协定时法方代表福煦元帅坐过的那把椅子上,接受了法国的投降。7月1日,贝当政府从波尔多迁至维希城。贝当这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英雄,从此充当起德国的傀儡。
堂堂法国,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陆军,仅仅在5个星期之内就被德国人打得一败涂地,世界为之震惊。战争的阴云笼罩了整个欧洲。
冬天的神话
莫斯科保卫战
日至日,苏军与德军之间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
1940年征服法国之后,希特勒攻无不克,法国的沦亡,不仅切断了同盟国之间战略要地的联系,同时更是大大地打击了同盟国的士气,希特勒再不会害怕苏联的军队抄他的后路。只要攻下莫斯科,苏联几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成为无组织的散沙,吞并亚洲的目标指日可待!
但是苏联人民的勇猛和顽强将再次铸就神话,希特勒的好日子将在此终结,他不会想到,在1943年之后,这里会是他覆灭的首个战场。
从“巴巴洛萨”到“台风”
日午餐时分,东普鲁士拉斯滕堡(今波兰肯琴)。希特勒的大本营仿佛凝聚了整个德国的那种急不可待和幸灾乐祸的感情,盛满冰块的银质小桶里放满了一瓶瓶法国香槟酒,侍者们把夹有鱼子酱、火腿和鲑鱼的面包片分放到一个个的盘子里,酒杯里斟满了白兰地、威士忌、杜松子酒……
希特勒满面红光,就连说话的声音也似乎比平时温柔了许多,在餐桌旁开始了他那著名的“室内演说”:“6月22日早晨,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战役开始了。一切都按计划发展,我们在北翼围困了列宁格勒,在南翼占领了基辅,在中央攻占了斯摩棱斯克,通往莫斯科的门户已被我们打开了!”突然,希特勒用手一拍桌子,“砰”的一声,力量之大使桌子上五颜六色的酒杯有几个倒下,里面的酒洒了一桌子。
希特勒接着说:“我已经决定,我们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就是莫斯科!莫斯科将在冬天到来之前被摧毁,完全从地球上抹掉!”说完,希特勒的手在空中有力地一挥。在座的纳粹军官们不失时机地赶紧全体起立,端起酒杯。顿时,室内响起一片酒杯的碰撞声、笑声……
9月30日,希特勒亲自签署了进攻莫斯科的军事行动计划,此计划的代号为“台风”。
9月,对于莫斯科人民来说应该是最美好的季节,莫斯科郊外的森林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苍山翠松间的枫叶红了,山果黄了,就好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图画呈现在人们面前。然而,1941年的这一美好秋色却不能像往常那样给莫斯科人民带来欢乐。此时此刻,法西斯的战车正在隆隆东进,一场猛烈的“台风”正在向着莫斯科刮来,保卫莫斯科的战争就要开始了。
莫斯科是苏联最大的城市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它位于东欧平原的中部,莫斯科河两岸,同伏尔加河有河道相连接,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法西斯德国的准备可谓全面而周到,他们像往常一样,打算以坦克重兵集团的强大突击力突破苏军的防御体系,并与步兵协同,合围与消灭保卫莫斯科的苏军主要兵力于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地区。然后各步兵师开始从正面进攻莫斯科,而坦克和摩托化集团军则从南北两翼迂回包围莫斯科。
9月30日,古德里安统率的坦克集群宛如一张弯弓,扣上了强劲的利箭,钢铁的箭头直指布良斯克和维亚济马。从乌克兰到莫斯科,古德里安的部队进展神速。
10月里的一天,他和他的部队竟然挺进了80公里。不到3天,他们就占领了布良斯克战线以东200公里的奥廖尔。
占领奥廖尔后的德军,迅速切断了布良斯克—奥廖尔公路,并一举攻占卡拉切夫,紧接着又向布良斯克迂回包抄前进。10月6日,布良斯克被德军攻占。与此同时,德军第9和第4集团军分别以第3和第4装甲集群在杜霍夫希纳和罗斯拉夫尔方向实施猛烈进攻,他们来势汹汹,像一股破坏力极大的飓风一样横扫而来。
德军迅速突破了苏军的防御阵地,并从南北两面,急速地向维亚济马冲去。古德里安的坦克集群与南进的德第2集团军一起,10月7日在布良斯克以南包围了苏军第13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一部,在布良斯克以北包围了苏军第50集团军的部分兵力。
10月13日,被围的苏联3个集团军虽经英勇抵抗,但大部分被歼,一部分退守在莫扎伊斯克防线,有的在敌后展开游击战。
至此,“台风”计划的第一阶段行动已告完成,莫斯科的第一道防线已被德军的钢铁洪流冲开一道可怕的缺口。
从10月13日起,几乎在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作战方向上都开始了激烈的战斗: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卡卢加于13日陷落;接着离首都仅150公里的加里宁也被攻占;距离莫斯科仅100公里的鲍罗季诺也遭到了德军的致命一击。
莫斯科处于十分危急之中。第一阶段的顺利进展,使希特勒觉得东方战役的胜利已是板上钉钉了。希特勒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认为攻占莫斯科简直是探囊取物。
上帝再次眷顾莫斯科
莫斯科已成为最靠近前线的城市了。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作出在莫斯科近郊歼灭德军的决定:采取攻势防御的果断措施,所谓“攻势防御”是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敌的防御,亦称积极防御。
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苏联红军依靠前线防御工事系统,组织了坚强的攻势防御,以削弱和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赢得时间,准备后备力量,在一定时机转入反攻,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
  在1941年10月的艰难日子里,负责保卫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发出了告全军书,其中写道:“同志们!在我国面临严重危险的时刻,每个军人的生命应该属于祖国。祖国号召我们要成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堵住法西斯匪帮去亲爱的莫斯科的道路……”
在当时莫斯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却,因为后面就是莫斯科。”就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危急情况和莫斯科军民高涨的士气。
根据斯大林的命令,10月17日新建立了加里宁方面军,从莫斯科西北面阻击德军的进攻。10月19日,国防委员会号召首都人民要不惜一切代价,配合红军,誓死保卫莫斯科。
20日,《真理报》发表《阻止敌人向莫斯科前进》的社论,动员全市人民在敌人到达首都之前,用自己的鲜血把他们埋葬。莫斯科召开全市积极分子大会,号召全市人民把首都变成一座攻不破的钢铁堡垒。
在莫斯科最危急的日子里,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表现出了一种“临危不惧、气壮山河,誓与敌人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他们豪迈地说,敌人在哪里进攻,我们就在哪里歼灭他们!我们要在红场上为列宁而战斗,决不让纳粹的魔掌玷污列宁的陵墓!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使前线的指战员深深地感受到全城的人都在保卫首都,全国都在保卫首都,这给了他们进行莫斯科保卫战的巨大鼓舞。
朱可夫在他的回忆录中对此深有感触地说:“当我们谈到莫斯科保卫战的英勇战绩时,我们所指的不仅仅是军队英勇的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的战绩。在西方面军以及在而后各次战役中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完全是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体苏联人民对军队和首都保卫者进行有效支援的结果。”
希特勒的目标就剩下一个莫斯科了,本来他认为苏军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他的装甲铁蹄稍向前驱,克里姆林宫就会挂起白旗,斯大林就会向他低头。但是,随着苏军越来越强的抵抗和天气的变冷,慢慢地在希特勒的心头开始蒙上了一层阴云,很快他就意识到“斯大林是他真正的对手”。
历史总会出现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1812年,拿破仑统率着浩浩荡荡的法兰西大军横扫欧洲,但在莫斯科城下却大败而归。据说,那是上帝拯救了俄罗斯,因为就在拿破仑胜利在望时,严寒突然降临。
1941年的冬天,上帝又一次站到了俄罗斯人的一边。
10月1日,莫斯科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10月6日,莫斯科周围的广大地区就飘飘扬扬地下起了大雪。越来越坏的天气使德军的“台风”计划没有开始时那么顺利了。
连绵的秋雨使许多河岸决堤,大片大片的地区变成沼泽,德军不得不听任烂泥的摆布,道路上的稀泥经常没到膝盖,乘车行进的大军不得不停下来,正在打仗的坦克也不得不撤下来,去拖拽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药车。
步兵在泥泞中一步一滑,弄得疲惫不堪。
大雪对德军真可说是“雪上加霜”。
11月3日,第一次寒潮袭来,气温一下子就降至0℃以下,而且还在迅速下降。11月13日,-8℃;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凛冽寒风,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使莫斯科的气温降至-40℃。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德军的机械化部队终于又可以重新开动了。但是,把坦克从泥泞中解救出来的严寒,却无情地摧残着那些不得不驱车作战的士兵。
冬天,使德军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后勤供应不足,缺乏防寒装备。许多士兵穿着单薄的夏衣,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不少人严重冻伤。数以千计的德军士兵被冻成残废,许多人染上了寒战不止、全身无力的重感冒。寒冷的天气使得大炮上的瞄准镜失去了作用。燃料常常冻结,汽油也冻成了黏糊状,发动坦克时,得先在底下点火烘烤一阵才行。
抱怨、沮丧的情绪开始在德军里充斥,许多人开始谈起1812年拿破仑的失败,他们无可奈何地叹息道:上帝为什么总是偏袒俄罗斯呢?
然而,冬天的来临,却使希特勒催促着法西斯德军向莫斯科发起新的、更加猛烈的攻击。他要抓紧时间摧毁莫斯科!严寒也同样给苏联军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他们不得不在寒冷彻骨的天气里挖防坦克壕、设置障碍物等。
但是,在严寒中长大的红军将士是在本土作战,供给和适应力要比德军强得多;苏军的机枪都披着枪套,以防止冻坏;武器上涂有冬季润滑油,使用非常灵活;士兵穿得暖暖的,足以御寒……但斯大林不仅要使自己的将士们穿得暖和,而且还要使他们在精神上更加饱满,为了排除自开战以来的晦暗气氛,他决定在德军的炮火声中举行传统的红场十月革命阅兵式。
日上午,先是在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大厅举行了十月革命节庆祝大会,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斯大林作了演说:“同志们!今天是在严重情况下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德国强盗背信弃义地进攻和强加于我们的战争,造成了对我国的威胁……而我们的国家,我们举国上下,已经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战斗堡垒,同我们陆海军一起,共同粉碎德国侵略者……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军!我们光荣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在列宁的旗帜下向胜利前进!”
斯大林慷慨激昂的演说,回荡在莫斯科上空,通过电波又传到前线的战壕,传到掩蔽所,传遍了苏联各地。使正处于法西斯铁蹄蹂躏之下的人民群众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使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从中看到了希望……
11月7日中午,灰色云层压得很低很低,纷纷扬扬的雪片无声地飘落下来,落在圣母天主教堂巨大的圆顶上,落在克里姆林宫围墙外的红场上,落在红场上排成方队肃立的红军将士的身上。
塔楼上的大钟,敲了八下,斯大林等人健步登上列宁墓,这时没有掌声和欢呼声,整个红场一片寂静,甚至都能听得见雪片沙沙的落地声。
“红军战士们,指挥员和工作人员们,所有劳动者们,虽然我们今天是在极其严重的情况下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历过比现在的处境更加危急的日子。想想1918年的情形吧……比起那时,我们现在要好得多。因此,我们一定能够而且一定会战胜德国侵略者,这是不用怀疑的!”
斯大林讲到这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舒展开粗粗的眉毛,向着飞雪飘扬的红场,向着静静站在飞雪中的红军将士看了一眼,然后继续说道:“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你们,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之下的欧洲各国人民都在注视着你们,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身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一崇高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让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鼓舞着我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我们!”斯大林抬起右臂向前方有力地一挥,结束了他的讲话。
阅兵式开始了。最先走过列宁墓接受检阅的是身穿呢大衣、头戴皮军帽的军校学员方队,接着是穿着白色带帽雪地伪装服的摩托化步兵分队,穿着深蓝色呢大衣的水兵方队……
最后是坦克编队隆隆驶过红场。
希特勒很生气
日,希特勒正在设于拉斯滕堡的“狼穴”大本营里,满心欢喜地等着博克能够给他带来攻占莫斯科的好消息,却万万没想到等来的竟然是红场阅兵这样一个绝妙的“好消息”。
斯大林在红场阅兵的消息,传到希特勒的耳朵里时,已是当天傍晚了。
闻听此言,希特勒大发雷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斯大林竟然能在德国空军的机翼底下检阅部队!这是对帝国空军的公然蔑视、蔑视……”希特勒歇斯底里地发作了一阵子,觉得还不足以消除心头之恨,于是大声喊道:“哈尔德,你马上与博克联系,问问他,为什么在今天放过了俄国人?难道他对俄国连最起码的常识都没有吗?不知道11月7日这一天对他们有多么重要,因而对我们来说也就十分重要吗?红场阅兵……这是一种挑衅,赤裸裸地挑衅!对这种挑衅,只能用炸弹加倍惩罚!告诉博克,今天晚上必须对莫斯科实施最猛烈的空袭!”恼怒之下的希特勒立即调兵遣将并敦促博克再次从地面进攻莫斯科。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新的进攻莫斯科计划开始实施,德军将组成两大重兵突击集团,从莫斯科的西北和西南两翼实施突击。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与赖因哈特的第3装甲集群并拢,在施特劳斯第9集团军的配合下向沃洛科拉姆斯克、克林方向进攻,力争从西北接近并迂回包抄莫斯科,如有可能就从北面突破。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向图拉、卡希拉、科洛姆纳进攻,从南面逼近莫斯科。而莫斯科以西宽大的正面,则由克鲁元帅的第4集团军实施攻击。
这样,在战役打响后,力求形成这样一种态势:在莫斯科周围,兵力部署犹如一个半张开的巨掌,上边是并拢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下面是最粗的大拇指,中间则是密不透风的手掌心。
希特勒认为,这个“巨掌”对莫斯科既可以掐,又可以捏,直至将它死死地攥在手心里!希特勒对他的这份“杰作”可谓是极为满意,于是向部队下达了战斗指令:从11月13日起,中央集团军群全线开始进攻,目标——莫斯科!莫斯科成千上万的军民在“坚决死守莫斯科”战斗口号的鼓舞下,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每一寸土地上与法西斯展开了拼死作战,使德军每前进半步都要付出无数血的代价。
但德军在开始的几天总算还给希特勒争气,进攻频频得手,推进速度虽说不是太快,但却一步步地向莫斯科逼近。而随着德军的逼近,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常常是打到整营、整团不剩一人为止。
到12月3日,德军第4坦克集团军攻入莫斯科近郊,从这里坦克最多一个小时便能抵达莫斯科城。闻讯赶来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元帅博克站在塔楼顶部,手拿望远镜,当克里姆林宫尖顶那颗闪闪发光的红星尽收眼底时,他嘴里低声自言自语:“看到了,红星……我总算看到莫斯科了……”然而,博克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不仅是他此生所能到达的距莫斯科最近的地点,而且也是德国军队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看到莫斯科。他很快就发现,那颗红星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它虽然近在咫尺,却又像天空的星星一样是那么的遥远。
12月初,莫斯科已是寒冬季节。
温度计的水银柱在急剧下降。在这-40℃的冰天雪地中,一些身着单衣,紧裹破毛毯的德国官兵在呼啸的北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日,苏第16集团军在红波利亚纳地区发起反击。红波利亚纳镇几易其手,苏军与德军在镇外展开坦克战,镇内则进行巷战。战斗异常激烈,整整持续了一天,直到天黑,苏军终于把德军逐出红波利亚纳。
与红波利亚纳地区相仿,莫斯科周围其他地区的战斗也是呈白热化状态,双方都不遗余力,而且双方都知道这是最后关头,谁能坚持住,谁就能取胜。
12月5日,对苏军来说是整个莫斯科保卫战最关键的一天,而纳粹将领们则称之为“最黑暗悲惨的一天”。这一天,德军在环绕莫斯科周围320多公里的半圆形阵地上,全线被苏军阻挡住了。不仅如此,古德里安的那支所向无敌的装甲部队自从踏平波兰以来,第一次被迫后撤,以便在坚硬的雪地上组织起一道防线。
反攻的第一天,科涅夫率领的加里宁方面军就突破了德军的防御前沿,越过冰封的伏尔加河上游之后,猛扑精疲力竭的德军。他们进展神速,很快就插入到德军第9集团军的右翼,到达了德军后方大约20公里的图尔吉诺沃。
第29、第31集团军在当天即越过伏尔加河,对固守在加里宁的德军第9集团军的交通线构成严重威胁。第30集团军在骁勇善战的列柳申科将军的率领下,迅速击溃德军在德米特罗夫西北的抵抗,冲向克林地区,威胁着德军第3、第4坦克集群的后方。库兹涅佐夫率第1突击集团军在德米特罗夫以南进攻,并越过莫斯科和加里宁铁路。
第16和第20集团军的进攻更是顺利。12月9日第20集团军粉碎了德军的顽强抵抗,将德军驱逐出索尔奇诺戈尔斯克,12月8日第16集团军解放了克留科沃,并开始向伊斯特拉水库发起进攻。此外,戈沃罗夫将军指挥的第5集团军也积极向前推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第16集团军的进攻。
在参加反攻的部队中有新从内地及远东地区调来的,也有长期坚守莫斯科防线的;有新入伍的,也有久经沙场的。这样一支有着步兵、炮兵、坦克兵、骑兵和空军组成的强大反击兵力,是德军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等到博克反应过来,苏军的攻势已是锐不可当。
从12月7日起,反攻速度不断加快,反攻的前3天,苏军便推进了30公里至50公里,而且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战果也越来越大。在反击中为扩大战果,斯大林特意将西方面军航空兵的飞机增加至1000多架,这大大超过了德中央集团军群的飞机数量。强大的反击部队在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越战越勇,到1942年1月初,苏军完全击溃了窜至莫斯科城下的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击兵团,德军被迫后退100公里至250公里,从而解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
当苏军发起反击时,正在受冻挨饿的德军不得不在没有足够冬季装备的条件下进行激烈的战斗,他们伤亡惨重,根本无力阻止苏军的攻势,防线到处出现危机并被迫撤退。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几天前还准备乘坐第一辆坦克冲进莫斯科城,现在也不得不承认他“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并且准备将他的部队撤往库尔斯克—奥廖尔—勒尔一线作为德军的“冬季阵地”。
“喀秋莎”在怒吼
日,斯大林向红军发出指示:不给德寇任何喘息的机会,不停顿地把他们向西驱赶。
1月8日,苏联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的舰桅高昂,海军战士将炮弹填进了炮膛,莫斯科郊外野战机场上的战鹰满载航空炸弹,振翅待飞。从列宁格勒城外雪深齐腰的森林,到莫斯科以西冰封的大地,从静静的顿河流淌过的乌克兰平原,到黑海北岸的克里木半岛,苏军在这条纵贯南北的战线上,9个方面军110多万将士正在整装待发,收复失地大总攻的战幕即将拉开。
随着红色信号弹飞上天空,威力巨大的“喀秋莎”首先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怒吼,一时之间从空中到地面雷声滚滚、火光冲天,苏军的全线总攻开始了。
总攻首先以加里宁方面军实施的瑟乔夫卡—维亚济马战役开始,这一战役也是勒热夫—维亚济马进攻战役的一部分。进攻的第一天,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9集团军就在勒热夫以西突破德军防御,至1月21日挺进80公里至90公里,到达德军第9集团军的后方。
  26日清晨,加里宁方面军的第22、第29集团军即在奥列尼诺包围了德军约7个师。骑兵第11军从正面突至维亚济马,并切断了维亚济马—斯摩棱斯克公路。西方面军以9个集团军和2个骑兵军实施的勒热夫—维亚济马进攻战役,1月10日开始发起攻击。
加里宁方面军的右翼第1突击集团军、第16和第20集团军在突破德军沃洛科拉姆斯克防线后,于17日切断了莫斯科—勒热夫铁路。加里宁方面军中线部队第5、第33集团军于1月20日收复莫扎伊斯克;第43集团军则向尤赫诺夫方向进攻。
加里宁方面军左翼的第49、第50集团军和近卫第1军、第10集团军从北面和南面迂回包抄了由德军第9集团军约9个师组成的军团,这就使苏第33集团军和近卫骑兵第1军分别在尤赫诺夫以北及其以南突入德军后方,并开始向维亚济马展开攻击。
为配合正面部队围歼维亚济马的德军,苏军还从1月中旬至2月中旬先后在维亚济马东南地域,由第201旅、第8旅和第4军主力1万多人实施了空降。到4月20日左右,苏军又向西推进了100公里至350公里,收复了莫斯科以西大部分地区。希特勒占领莫斯科的企图完全化为了泡影。
1942年4月,暖流融化了伏尔加河的坚冰,解冻的土地开始散发出浓郁醉人的春天气息,随着春季泥泞时期的到来,苏军开始转入防御阶段。
至此,莫斯科保卫战以苏军的伟大胜利而告结束。在此战役中德军损失官兵50余万人(其中冻死冻伤10万余人),坦克1 300辆,火炮2 500门,汽车1.5万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在20世纪世界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它不仅粉碎了希特勒闪击速胜的企图,而且使德军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为战争形势的根本扭转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20世纪“一个冬天的神话”。战争的胜利使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给苏联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坚定了他们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同时也给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各国人民以巨大鼓舞,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为最后战胜法西斯,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日耳曼云端战鹰翱翔
苏军攻入柏林
日至5月8日,在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了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以多出150万的压倒性的优势兵力攻克了柏林。这里已成为希特勒的最后一个营垒,此战加速了德国投降,并迫使希特勒自杀。彻底粉碎了纳粹德国征服欧洲的阴谋和野心。柏林战役同时也是战争史上最大的对敌军战略集团实施合围同时予以分割的一次方面军战役。
柏林战役的结束,标志着法西斯德国的灭亡。
1945年1月至3月,苏军击溃了东普鲁士、波兰和苏德战场南翼的德军重兵集团,进抵德国中部地区,并于4月初到达离柏林60公里处,准备对德进行最后一战。
德军此时还拥有数量庞大的陆军、空军和大量的物资储备。希特勒企图用充足的武器和装备赢得时间,以期同盟国之间在战争末期产生分歧,进而可以同美英政府单独签订协定。因此德军准备进行拼死的抵抗。
为此,德军集中了“维斯瓦”和“中央”两个集团军群中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兵力达10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 4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 500辆,由奥得河—尼斯河防御地区和柏林筑垒地域组成一个纵深达100公里的强大防御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的空军,在柏林地区就有作战飞机3 300架,其中70%是战斗机,包括120架M-262喷气式战斗机。柏林地区发达的机场网既可保障德航空兵实施广泛的机动,也可保障其将空中力量集中使用于最重要的方向上。
也正是有如此强大的制空力量,才最终把柏林炮战,演变为柏林空战。
德军的强势并没有让苏军感到畏惧,相反,苏军统帅部决定在短期内准备和实施柏林战役,彻底摧毁法西斯德国的武装力量,攻占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参加实施这次战役的苏联军队有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及波罗的海舰队一部,总兵力25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42 0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6 250辆。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任务是占领柏林以东奥得河东岸至尼斯河口一线,攻取柏林后向易北河挺进;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任务是占领尼斯河口至苏台德山一线,而后向莱比锡方向进攻;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任务是占领奥得河下游至波罗的海一线,牵制并歼灭柏林以北德军。波罗的海舰队除继续破坏敌人海上交通外,还应保障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翼侧。
针对德军强大的空中力量,苏军也配备了航空兵集团。主要由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空军第16集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空军第4集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空军第2集团军组成。此外,参加这次战役的还有空军第18集团军以及由波兰混成航空兵第1军和波兰混成航空兵第4师编成的波兰空军。在柏林战役中,苏军共投入作战飞机7 500架(其中波兰飞机297架),超过德军飞机1.3倍。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飞机密度最高达到每公里170架。为解决航空兵的驻地问题,苏军在短期内修复和新建机场290个。
苏军航空兵在战役中的作战任务是牢牢掌握战役制空权,可靠地掩护方面军部队及后方目标免受敌航空兵的突袭,保障坦克军团突破防御和向纵深发展进攻,攻击向战场开进的敌预备队以及实施不间断地空中侦察。
柏林战役于日夜间开始。苏军航空兵部队在战斗行动开始前宣读了军事委员会的号召书。号召书说:“战友们,给敌人最后打击的时刻来到了。我们要猛打猛冲,一举拿下柏林。为了我们的苏维埃祖国,向柏林前进!”各航空兵团的机场上战旗招展,空军战士们在战旗前庄严宣誓,决心将法西斯豺狼打死在它的巢穴里。
突击,向柏林前进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于4月16日凌晨3点由正面发起进攻。苏军首先进行了猛烈的、力量空前的炮火准备,成千上万发炮弹的爆炸声震撼了长空,火炮发射时冒出的火光亮成一片。空军第4和第16集团军的150多架夜航飞机,几乎在同一时间对德军第1和第2防御地带上的司令机关和通信枢纽开始了轰炸。
为了支援地面部队的进攻,空军第18集团军的745架重型夜航轰炸机对德军第2防御地带的主要支撑点进行了猛烈的密集轰炸,在为时42分钟的连续轰炸中,平均每分钟对地面目标投弹22吨,其中多半为重型炸弹。在奥得河谷地和泽耶洛夫高地上火海翻腾,炮声、飞机马达声、重型炸弹的爆炸声、开进的坦克履带声、冲锋枪的射击声此起彼伏,在整个奥得河上空回荡着。
黎明到来时,空军第16集团军的强击机投入了战斗。由于晨雾低垂,战斗计划作了修改,只能用6~9架强击机组成的小编队进行活动,压制和消灭德军的射击武器和战场上的部队。这仍然给了进攻部队不小的帮助。在主要突击方向上进攻的第5突击集团军步兵第80军的部队遭到了德军的猛烈炮击,步兵被迫卧倒隐蔽,坦克也躲进了掩蔽所。这时,驻步兵第80军指挥所的空军代表,立即召来了强击航空兵第198师的飞机,对德军炮兵实施攻击,不断飞来的强击机编队编成“环形”战斗队形,很快压制住了德军炮火。地面部队乘机前进,突破了敌第1防御地带的第2阵地。步兵第80军军长在评价航空兵的行动时写道:“强击机在保障步兵作战胜利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消灭和压制敌发射点和炮兵,为步兵扫清道路。它们常在距我进攻部队300米处活动,完全压制住敌人的抵抗。各编队总是迅速而及时地出现在目标上空。”
为了在当地有雾的情况下不间断地支援进攻部队,空军第16集团军司令员鲁坚科将军准许执行战斗任务返航的强击机编队在本集团军任何无雾的机场着陆、加油、补充弹药,再次出动攻击敌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员是在强击机编队飞往战斗地域的空中,用无线电向它们下达战斗任务的。
下午,正当苏军突破德军防御的战斗打得激烈的时候,支援近卫第8集团军的苏联飞行员用降落伞投下了4把大钥匙。每把钥匙上钉有一块小木板,上面写着:“近卫军战友们!向着胜利前进!谨送上打开柏林大门的钥匙。”飞行员们的战斗号召给了进攻部队以鼓舞和新的力量。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兵临城下 电影 200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