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赵云图片真人里面曹操

三国曹操无弹窗_三国曹操最新章节列表 - 笔趣阁震惊啊!三国里曹操和张飞竟然是亲戚
震惊啊!三国里曹操和张飞竟然是亲戚
  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沈伯俊的新著《你不知道的三国》,即将由文汇出版社出版。本版现摘编其中几个章节,独家首发,以飨读者。  和  亲戚关系被抹去  看到这个题目,有的读者可能会哑然失笑:这两个死对头,怎么会沾上亲戚关系?然而,这并非,而是实实在在的史实。  曹操和张飞的亲戚关系,是通过一家搭起来的。  先说曹操。曹操之父,是末期大宦官的养子,但他的本家却是夏。据《·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及《世语》二书:“(曹)嵩,之子,之叔父。太祖(指曹操)于惇为从父兄弟。”这就是说,从血缘关系来看,曹操其实应该说是夏侯氏的后代;他手下的头号大将夏侯惇就是他的堂弟,另一员大将夏侯渊也是他的族弟。夏侯惇长期,“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夏侯渊多次领兵出征,也极受信任;除了他们自身的才干勋业之外,与曹操的亲族关系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仅如此,曹操还有意识地与夏侯惇、夏侯渊亲上加亲。夏侯惇之子夏侯楙(按:《三国演义》说夏侯楙原是夏侯渊之子,自幼过继给夏侯惇,误),娶曹操之女为妻,封列侯,“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可谓官高爵显;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也“尚太祖弟海阳哀侯女,恩宠特隆”(《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总之,在曹魏集团内,夏侯惇、夏侯渊家族真是尊荣无比。所以,陈寿在写史书《三国志》时,干脆把夏侯惇、夏侯渊与、曹洪等宗亲合为一传,标名《诸夏侯曹传》。  至于张飞,作为的心腹大将,无论就其家世出身还是政治观点来看,本来是很难与夏侯氏家族产生什么瓜葛的。然而,在那天下大乱,人的命运变幻无常的年代里,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却成了夏侯氏的女婿。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注引《魏略》,事情是这样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夏侯)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为皇后。”这就是说,张飞的妻子是(夏侯渊次子)的“从妹”,也就是夏侯渊的堂侄女。论起辈分来,张飞还得算是夏侯渊的堂侄女婿哩!&  通过这样两方面的说明,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既然曹操是夏侯渊的族兄,而张飞是夏侯渊的堂侄女婿,那么,张飞也可以说是曹操的堂侄女婿。不仅如此,就连刘禅(张飞的女儿是他的皇后),也得算曹操的隔房侄孙女婿!  自从建安五年元月曹操亲自率军击败刘备,重占徐州以后,曹、刘两大集团一直处于尖锐对立的态势。所以,曹操和张飞虽然成了亲戚,却没有机会互相走动,互叙亲戚之谊。不过,即使在双方兵戎相见之时,也还没有完全忘记这一层亲戚关系。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兵争夺汉中地区,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以来一直镇守汉中的夏侯渊与之相拒,在定军山被刘备部下所杀。张飞之妻闻讯后,便“请而葬之”,算是对这位堂叔尽了一点孝道。再过二十年,魏、蜀两国的开创者们均已谢世,两国的对峙态势虽然如故,但这种对峙和彼此攻伐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双方———曹操、夏侯渊的子刘备、张飞的子孙———在感情上的仇恨心理却有所淡化,这一层亲戚关系更成了急难时的一张王牌。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发动政变,诛灭集团,独揽曹魏大权。当时任右将军、“征蜀护军”的夏侯霸害怕被株连,惶惶然投奔蜀汉,在阴平道上迷了路,粮食尽绝,杀马充饥,步行又打破了脚,真是狼狈不堪。蜀汉方面闻报,急忙派人迎接。夏侯霸到了成都,刘禅亲自接见,特地向他解释道:“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刘禅还指着自己的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从此,刘禅对夏侯霸“厚加爵宠”,一直让他做到车骑将军。就这样,夏侯霸成了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之一。  曹操和张飞是亲戚,这本来是很好的小说材料。但是,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时,却完全没有涉及这一点,不仅张飞之妻根本不曾露面,就是写到夏侯霸投奔蜀汉时,也没有顺便略作交待。不知罗贯中是没有注意到这层亲戚关系,还是有意舍弃这一事实,抑或是担心写了这一点会模糊“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这是一个难以索解的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4小时热文
在中国历史上,康熙一直以文治武功著称。他八岁登基,少年时拿下了权臣鳌,14岁开始
说起中国近代史,晚清重臣李鸿章可以说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极具争议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距离我们最近,也因为近代的耻辱经历,使得清朝拥有
元日战争 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
在中国古代社会,皇帝在继承问题上总是会讲究法理性。认真的说,并不是按照法理继位的
张献忠,明末农民军领袖,大西政权的建立者。公元日,清军豪格派
作为一个军人,战功当然很重要,古代很注重凭战功升职,凡事都有一个例外,古今名将、
从清末到民国,末代皇帝溥仪为大家所熟知。不谈人生对错,只观世事经历,其丰富跌宕就
  古代帝王为了选拔人才,也是绞尽了脑汁,自从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后,此制度逐渐完
  唐朝与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比较繁荣的朝代,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大诗人
  自古宝马配英雄,古代猛将若是没有一匹优良的坐骑,战斗力就会下降许多。三国历史
  水泥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主要原料为石灰和硅酸钙,水泥在建筑上一般不单独使用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明清小冰期,明清小冰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
  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光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流派传承都是一门学问。南拳北腿、枪法刀
  在我们的生活中,说到中国,常常会用华夏、中华等词汇来代指中国。但与此同时,中
  古代书生上京赶考,可不像我们现在去外地读书那么方便,他们缺少方便的交通工具。
  清朝入关的第二年,顺治皇帝即召集一帮文臣着手修撰《明史》,这也是为自己的统治
  隋唐以后,宦官就有了一种新的称呼&&太监。作为可以在后宫之中随意行动的男人,
  从古至今,人可以分两类:穷人和富人。古代的时候大多数百姓们没有强大的背景,人
  在清朝历史中,军队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绿营军、八旗军。第二
  相信大家一定都在古装电视剧中看过这样的情节:某些人犯了死罪正准备接受行刑时,
  现在教科书上形容中国,大概是&地大物博&。但在古代很长时间里,恐怕得换个词,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虽然联合国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员,但是仍然有很多脱离政
  每年9月18日,国人都在痛心1931年那场震惊世界的&九一八&国耻,那一幕两
  1944年的松山战役是典型的阵地攻坚战。拥有无数重炮、超级巨炮的美军在太平洋
  邱少云是人们心中的英雄,在一次潜伏任务中,所在潜伏区被敌军的燃烧弹射到,火势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创立者,在其成长与革命生涯中,曾长期驻留于西方,耳濡目染于
  韦克菲尔德战役是英格兰玫瑰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日
  中国女战俘常常被日本人当作盾牌推上了战场,但她们不会就些投降叛变。在过去接受
  在中国十四年抗战中,每个中国人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抗战的很多细节大家都记
  1941年,日本做了一件直接让希特勒崩溃的事情,就是偷袭珍珠港,成为了太平洋
  全面抗日战争一共持续了8时间,中国几百万军队,日军进入中国的总兵力不到200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人们的印象中,大刀在肉搏战中已经成为抗战中中国军队的象征,而
清代的地方军事体制,分别设有八旗驻防军和各省绿营。这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八旗驻防就
  &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大家并不陌生吧?它是我们生活中会经常用到的一句俗语,
  萨达姆还没有倒台的时候,美国曾经做过一个世界各国总统财富排行榜,萨达姆排名前
北京故宫作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那么故宫是哪个朝代建的呢?
  武当山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还是中国的道教圣地,而最为虔诚信徒们膜拜的莫
影视剧中的天地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它其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他们的秘密联络点就是
经常吃牛肉的我们,都知道牛大概有多大,算是大型的哺乳动物了,但是看到世界上最小的
如果问大家世界上最快的车是什么车,有一些人或许会说是&超音速车&。毕竟,它是第一
海豚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世界上最奇特的人兽恋,就是一只海豚
  在当年,黄金荣和杜月笙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来头很大,无人敢欺,而黄金荣怎么也
  对联在我国历史非常悠久,常常是文人雅士之间消遣的方式,三五个知己好友坐在一起
  丰碑,又名《军需处长》,由李本深创作。《军需处长》这篇课文就是围绕&quot
导读: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岁寒,冬季,如今已是深冬,很多地方有了雪花飘落,很多地方在期待雪花飘落,我们
  趣历史小编为大家整合了古诗词中最惊艳的九次初见, 一眼千年!&&n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大家都知道&黄花闺女&这个词,那么黄花闺女到底从何而来?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三国中的那些地名在哪里?肯定有你不知道的——曹操篇(下)三国中的那些地名在哪里?肯定有你不知道的——曹操篇(下)凡夫俗语百家号经过了官渡之战,曹操在巩固了自己在中原的势力之后,便剑指南方。好了,故事继续。(再次说明,本文故事线以演义为准。)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后便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铜雀台位于三台中间,南与金虎台、北与冰井台相去各六十步。中间阁道式浮桥相连接,“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后世常说铜雀台其实是曹操的藏娇之所,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演义中诸葛亮也通过改曹植《铜雀台赋》中“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以激周瑜。1,铜雀台在古邺城的北城,现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18公里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赤壁之战火烧乌林败走华容——苏东坡的《赤壁赋》中写道: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曹操驻扎在乌林的几十万大军,一夜之间,因周郎一把大火,化为散沙。“一世之雄”也落得个狼狈逃窜的下场。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不同于演义,是没有诸葛亮登坛祈风的,若“东风不与周郎便”,结果又是怎样呢?赤壁之战是否是命运之神在眷顾着周瑜呢?1,江陵,古时长期为荆州治所。大致为今荆州城,在湖北省荆州市和荆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2,乌林,在今湖北省洪湖市境内。 (赤壁之战并非火烧赤壁,实则火烧乌林。火烧乌林的大火映红了对江的赤壁。)3,赤壁,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4,华容道,古华容县城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附近,华容道为从华容界到华容县城的一条道,据说在今华容县的桃花山附近。割须弃袍而走——潼关一战,曹操大败,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1,潼关,大约在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王宫成阿瞒立世子,戏曹操左慈化神仙——魏王宫与铜雀台同在邺城,不过铜雀台是依北城城墙而建,而王宫在城内。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曹操走阳平关。诸葛亮以疑兵胜操。操亲领兵战,刘备兵大败曹兵,操弃阳平关而逃至斜谷界口,进退两难。望着碗里的鸡肋,连连叹息“鸡肋,鸡肋”,表明了心中对汉中的真实想法。杨修看透后,对左右直言其中道理。被曹操知道后,曹操本对杨修有积怨,遂以“乱我军心”为由,斩杨修。1,汉中,正如其名,在位于华夏版图之中心。汉中郡的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阳平关,在今汉中市宁强县城西北。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公元220年,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在洛阳结束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死前带走神医华佗,大概是想把华佗作为他的阴间御医专治头风吧,,,开个玩笑。曹操怀疑华佗欲为关公报仇而谋害他,遂打算杀华佗。后华佗死于狱中,所著《青囊术》失传。1,洛阳,中国建城最早,建都积年最长的城市。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都。三国地理曹操篇就此结束啦,如果还有哪些没说上的,欢迎各位在评论区提醒我。另外,如果有说错的地方欢迎各位指正,毕竟我是小学生。(图片来自网络)如果关注、收藏、转发一下,那自然是坠吼的辣。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凡夫俗语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即使再平凡的人,也要活得有姿势、有态度。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看了历史才发现原来《三国演义》里最真实的人是曹操
自少喜看《三国演义》,经典形象跃然纸上。刘备的善,关羽的忠,典韦的勇、张飞的猛、诸葛亮的智,当然还有曹操的奸。以至于京剧脸谱把曹操直接定成白色的。
后来长大了看《三国志》,对曹操的事迹进行了整体把握,才发现没有那么简单。我们看到的曹操只是罗贯中呈现给我们的,而不是实际存在的。为什么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奸呢?因为罗贯中采取了隐善扬恶的写法,且分步骤分年龄段完成。
比如,《三国演义》写道,小时候的曹操很调皮,不听叔父的话,佯装中风。叔父就告诉了曹操的父亲,结果父亲就很担心,叫儿子过来。一看面色如常,就问为什么。曹操说,本来是好的,但是叔父对我不好,所以才被骗。于是,无论叔父怎么告状,曹父都不相信了。
第二件事是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看相的人叫许劭,凡是被他点评过的人马上就出名了。有一次,曹操就缠着许劭给他看相,许劭不耐烦,就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大笑。但是《三国演义》里改“大笑”为“大喜”。一字之差,奸雄之相跃然纸上。
第三件事是割发代首。讲的是有一年出兵,路过麦田,曹操命令士兵不得践麦,违令者斩。命令刚发完,他的座下马被麦田野鸟一惊就冲进田里。于是乎曹操就拔剑准备自刎,被手下劝住,只割了一缕头发代替。
第四件事情是借王垕头。当时攻打袁术,大军粮食不够,管分粮食的王垕问怎么办。曹操就说,借你一样东西。于是二话不说就命令士兵将王垕杀掉,传首四处,说他贪污粮食。尔后鼓励士兵一鼓作气打赢了战斗。
还有青梅煮酒论英雄、梦中杀人、鸡肋杀杨修等等,都形象地刻画了曹操老练、残忍、奸诈的形象。
最近看《宋书·本纪》讲刘裕如何一步步登上皇位。刘裕初始只是京口一普通流民家庭,稍大以卖鞋为生,后来进入北府兵,一步步靠战功走上重要岗位。在刘牢之三番两次叛变的时候没有跟着去,最后平了桓玄之乱,进入朝廷中枢。然后就是北伐、一步步升官,直到做到宋王,最后改朝换代。看到晋帝三番五次去找他谈话,三番五次要给他封官,后来又不停的要禅让给他,他坚辞不授,后来勉为其难登上了宝座。乍看,这是个大贤啊。
但是当我看到《傅亮传》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刘裕被封为宋王后,篡位的想法已经很明确,但是不能自己说出口啊。怎么办呢?于是刘裕就召集部下吃饭,正吃着呢,就叹口气,说:你看,我平定了桓玄,征战四海,现在功劳也这么大,年龄也老了,不如把爵位交回去吧,我也好回家休息。大家都是一阵夸赞,都说你确实功劳很大啊。后来,等宴会散了之后,傅亮出了宫门,突然明白了。于是他赶紧敲门要见刘裕,对刘裕说:我要回国度去了。刘裕暗想:小子明白了,就问他:你要带多少人?傅亮说:有几个就够了。于是傅亮去了,不久,刘裕也进入朝廷权力核心。再不久,皇帝的宝座就虚位以待了。
几百年后,又有一位皇帝请高级将领喝酒,酒到半酣,就说:我是靠你们才当上皇帝的,但是皇帝不好做啊,为此我都睡不好觉。大家问为什么?他说:我这个皇位谁不想要啊。于是大家很害怕,赶紧保证绝无此心。他说:若是有一天你们哪位也被披上龙袍,身不由己该怎么办呢?大家听了更害怕了,赶紧跪下求给指条明路。最后他说,人生苦短,无非求个富贵,你们不如解下兵权,好好享受,我再跟你们结个儿女亲家,大家相安无事,岂不是美?于是没过几天,这些将领就都回家享福去了。
这位皇帝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同样是喝酒这位皇帝就显得真实多了。而建国以后这样君臣相安的例子其实不太多,光武帝刘秀算一个,李世民也算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刘邦杀韩信、杀彭越、灭英布,朱元璋给孙子拔刺。
相比之下曹操就更显得真实的多。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 我小时候,自以为不是隐逸高人,心想着做个郡守就行了,教化地方。所以在任济南相的时候,革除弊政、任用贤能,得罪了权贵,没办法就回家了。回家之后好好读书,等待天下太平的时候再出来。后来做了典军校尉,心想为国家干点啥,死后赠一块“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碑就知足了。正值董卓作乱,我起来反对,后来破了黄巾军,得了些军马。一路灭袁术、打袁绍、征刘表,平定天下,身为丞相,位极人臣。我今天说真话,如果没有我,真不知道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了。现在有人说闲话,我心里是不安的。但是如果离开朝廷,回家养老,这样也不行啊。如果这样的话,就离死不远了。为子孙着想,也为国家着想,我不能撂挑子,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
曹操之所以能招揽众多谋士、战将于麾下,这和他的人才观有关系。他曾经三下求贤令,一再申明自己“唯才是举”,只要有真是才能,不管德行好不好一概可以举荐。即使在《三国演义》里我们也能看到些许影子。
关羽“降汉不降曹”,曹操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的招待,还赠送赤兔马。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专门派人去送行。许攸深夜来投,曹操鞋子没穿就出去迎接。典韦战死,曹操不哭自家人,只哭他。郭嘉病死,曹在赤壁大战后想起他来还哭。相比之下,我们的刘皇叔连人肉都吃,临终还将了诸葛亮一军。
为什么最后刘备的形象高大上?我认为这是由作者的立场决定的。最开始的时候曹操的形象其实是很高大的,他的《观沧海》、《步出夏门行》等等作品脍炙人口,一副忧国忧民的形象,连毛泽东都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但是随着明朝的建立,汉室正统的宣传需要比较突出。于是继续扛着汉室大旗的刘备被高高抬起,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儿子篡位的曹操的形象一落千丈。
立场决定态度么,好不好形势需要说了算。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继续阅读: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三国 曹操
此文由 热点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 历史>> 看了历史才发现原来《三国演义》里最真实的人是曹操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时期历史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