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教育育大热,STEAM会是下一个爆点吗

科技教育大热,STEAM会是下一个爆点吗?|编程|科技教育_新浪科技_新浪网
科技教育大热,STEAM会是下一个爆点吗?
  来源:钛媒体
  随着自动化、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飞速发展,科技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比如K12,经历了几年的混战,早已杀成一片红海,各种商业模式不断被探索。近两年里,曾经非常小众的STEAM教育慢慢开始热闹起来,正成为方兴未艾的又一热点。
  STEAM即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和Maths(数学)是由美国政府提出的有关教育的倡导。近两年在中国,创业环境向好,大批资本进入,国家鼓励创新,政府也已经在重视素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课程设计,一场关于STEAM教育的运动渐渐开始生根发芽。
  在O2O、题库等概念火过之后,STEAM教育会是下一股受到追捧的浪潮吗?至少现在看来,STEAM满足“风口”的条件。
  五大因素催生STEAM教育风潮
  一方面,STEAM教育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早前在科技教育领域所进行的尝试也为其打下了实践基础。
  世界趋势: 人工智能和信息化驱动的新工业革命将导致全球性的人才需求变化,牛津大学在 2013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未来 20 年里有将近一半的工作可能被机器所取代。在机械化的大势所趋下,很多国家都把编程教育当成必修课。
  中国趋势: 2014年,伴随着创客浪潮的兴起,国内的STEAM教育概念受到重视,机器人和编程教育在很多学校展开;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 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了未来五年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其中明确提到要“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而在2017年,信息技术纳入浙江选考项目。
  用户需求:80后将逐渐成为STEAM阶段家长的主体,这一部分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容易接受创新的教学方式,对子女在教育方面的经济投入也会增加;同时,中小学减负在一定程度上为兴趣教育打开了一道窗口。
  乐高市场: 2010年,中国教育部和乐高签署了“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发展6年,全国乐高学习中心过千个 。
  K12市场: K12教育概念被热炒,虽然行业整体还在不断探索,市场仍在不断洗牌,但已不乏、等成熟的参赛者,在商业模式以及用户培养方面打下基础。
  国内的STEAM 教育有几个切入点,和中国国情更匹配的内容应该集中在 “T”(科技)和“M”(数学)两个种类上。目前主流的STEAM教育以机器人教育、编程教育、以及3D打印为主,后端还可以向夏令营、游学等方向延伸。
  C端的STEAM教育机构步履蹒跚
  据统计,当下C端知晓度较高的STEAM教育机构约有30多家,成立最早的是来自韩国的乐博乐博机器人,于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已经被印刷界知名企业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通股份”)全资收购;而成立相对较晚的是Keeko、喵爪等,于2015年成立,目前正在进行A轮融资。
  然而,在这30多家STEAM教育机构中,进入A轮融资的企业还不足三分之一,只有8家,种子企业3家,目前上市的只有盛通股份1家,前提是盛通股份在2016年收购了乐博乐博机器人,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STEAM教育企业。
  STEAM之风吹得这么猛,为何C端至今没有一家创业机构脱颖而出?教育行业涉及因素太多,需要时间检验,STEAM作为一种舶来的新事物,面对的现实真的挺曲折。
  总结了下,笔者认为2C的STEAM教育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1。 没有独特教学思想引导的科技教学是不完整的。
  应试教育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制度存在,不得不承认其在公平和效率方面的合理性,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教育的主流形式依然会围绕着考试进行。素质教育的推行注定缓慢,任何一种创新教育都将面临与中国传统教育习惯之间的冲突。照搬国外STEAM教育的教学思想一定是行不通的,很多培养动手能力的做法,套到从小没有培养起自主探索能力的中国孩子头上一定会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
  是否能将国外的教学理论进行中国化的科学改造,在保留“探索式”教育内核的基础上考虑中国学生的接受度?目前,不管是机器人抑或编程教育,基本还是采用老师教学,孩子亦步亦趋,按步骤看样画饼的老套路,这在大课堂教学中尤其明显。
  另外,也正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学思想引导,STEAM领域极度缺乏优质的教学产品。首先,不少从业者对STEAM 所代表的实践和学科融合精神并不明确,在课程设计上,过分强调结果呈现而忽视过程引导,违背STEAM教育“畅流理论”。其次 ,跨学科教育的形式也有待丰富。比如,笔者曾旁听过一节感应器制作的课程,教师需要将感应器原理、雷达、蝙蝠等跨学科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如何发散性教学?如何把握教学节奏?如果团队里没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员,这些问题都不是随便能搞定的。
  2。 没有良性商业运作的课外教育是不长久的。
  青少年儿童的学习过程强烈需要参与感,一个好的学习模式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特别是对STEAM这样偏重实操技能的教学体系,更加强调师生以及学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除非虚拟现实发展到能够提供非常流畅的临场体验,线下教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占据主流。
  而运营一个线下课外培训机构是非常困难的,机构选址软硬件投入、师资投入、师资调控…… 若想要规模化发展,线下培训的获客成本是比较高的。线上产品是否一点机会也没有?有没有可能开发出一套线上线下可交互的玩法?这些都有待商榷。
  而且,也有从业者指出,以STEAM的学习方式学习很多知识成本过高。动手操作的原料成本、交给孩子的设备维修费等等,问下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的体验便可见一斑。
  3。 没有焕然一新教学评价标准是不完善的。
  STEAM教育的学习效果是很难评估的。作为一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其并没有学科补习领域学生成绩提高这样明显的数值变化,换句话讲,它和孩子未来在应试教育中能取得怎样的成绩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
  即使一线城市的不少家长已经显现出对STEAM越来越高的接受度,中国家长骨子里依然是“功利”的。家长还是更多地把科创类教育定位为兴趣班,当孩子进入高年级之后,应试教育逼着家长更多地去选择语数英的补习,导致STEAM机构在中高年龄层难以招生。在编程、机器人等赛事中获奖可以和中高考加分挂钩,这是目前所能想到的好处。但顶级的科技赛事屈指可数,将STEAM局限在加分选项上也未免有些可悲。
  其次,在教学评价标准缺失的状况下,家长根本没有判断培训机构质量好差的概念。比如有些使用乐高教具的机器人教育机构,甚至打着“乐高”品牌旗号误导中国家长区别于教具器材的品牌而不是STEAM教案本身。STEAM教育很难产生口碑传播,如果没有强大的线上线下营销能力,其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碰到天花板。
  STEAM机构都在如何破局?
  首先,对于STEAM机构来说,在打怪神级的道路上最先要攻克的就是家长这一关。
  目前,北上深对于STEAM教育已经有了比较高的接收度,杭州、成都等城市也开始有了好转的迹象。杭州一家名为小码教育的STEAM创业公司告诉笔者,虽然杭州没有上海那么强烈的接受度和普及度,但是从和家长的沟通和整体STEAM教育的机构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越来越倾向这个发展。
  然而,虽然一二线城市的家长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但总体来看,家长对STEAM的认知依然比较模糊。小码教育负责人介绍,其机构已经开放了面向家长的培训班,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多个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
  其次,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模式逐渐被采纳。比如,对于一些尖子生进行着重教育,进行更专业的培养,参加科学竞赛等等。
  最后,在C端市场还在培养,容量较小的困局下,攻克体制内市场可以成为扩大市场规模的另一条途径。不止是如,培生,乐高等跨国大公司,萝卜太辣、makeblock、ime3D打印教育,METAS,贝尔机器人等创业公司也在拓展公立校方面迅速发展。
单凭印度建厂苹果就能打赢这场翻身战吗?印度政府对苹果的政策宽...
近期,有关小米自行设计手机芯片的消息满天飞,评论也是不计其数...
付费订阅的功能很快就会上线了。这对订阅号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对...科技教育大热,STEAM 会是下一个爆点吗?-ZAKER新闻
随着自动化、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飞速发展,科技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比如 K12,经历了几年的混战,早已杀成一片红海,各种商业模式不断被探索。近两年里,曾经非常小众的 STEAM 教育慢慢开始热闹起来,正成为方兴未艾的又一热点。STEAM 即 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和 Maths(数学)是由美国政府提出的有关教育的倡导。近两年在中国,创业环境向好,大批资本进入,国家鼓励创新,政府也已经在重视素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课程设计,一场关于 STEAM 教育的运动渐渐开始生根发芽。在 O2O、题库等概念火过之后,STEAM 教育会是下一股受到追捧的浪潮吗?至少现在看来,STEAM 满足 " 风口 " 的条件。五大因素催生 STEAM 教育风潮一方面,STEAM 教育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早前在科技教育领域所进行的尝试也为其打下了实践基础。世界趋势 : 人工智能和信息化驱动的新工业革命将导致全球性的人才需求变化,牛津大学在 2013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未来 20 年里有将近一半的工作可能被机器所取代。在机械化的大势所趋下,很多国家都把编程教育当成必修课。中国趋势 : 2014 年,伴随着创客浪潮的兴起,国内的 STEAM 教育概念受到重视,机器人和编程教育在很多学校展开;2015 年 9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 " 十三五 " 期间 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了未来五年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其中明确提到要 " 探索 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 "。而在 2017 年,信息技术纳入浙江高考选考项目。用户需求:80 后将逐渐成为 STEAM 阶段家长的主体,这一部分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容易接受创新的教学方式,对子女在教育方面的经济投入也会增加;同时,中小学减负在一定程度上为兴趣教育打开了一道窗口。乐高市场 :
2010 年,中国教育部和乐高签署了 " 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发展 6 年,全国乐高学习中心过千个 。K12 市场 : K12 教育概念被热炒,虽然行业整体还在不断探索,市场仍在不断洗牌,但已不乏好未来、新东方等成熟的参赛者,在商业模式以及用户培养方面打下基础。国内的 STEAM 教育有几个切入点,和中国国情更匹配的内容应该集中在 "T"(科技)和 "M"(数学)两个种类上。目前主流的 STEAM 教育以机器人教育、编程教育、以及 3D 打印为主,后端还可以向夏令营、游学等方向延伸。C 端的 STEAM 教育机构步履蹒跚据统计,当下 C 端知晓度较高的 STEAM 教育机构约有 30 多家,成立最早的是来自韩国的乐博乐博机器人,于 2008 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已经被印刷界知名企业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盛通股份 ")全资收购;而成立相对较晚的是 Keeko、喵爪等,于 2015 年成立,目前正在进行 A 轮融资。然而,在这 30 多家 STEAM 教育机构中,进入 A 轮融资的企业还不足三分之一,只有 8 家,种子企业 3 家,目前上市的只有盛通股份 1 家,前提是盛通股份在 2016 年收购了乐博乐博机器人,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 STEAM 教育企业。STEAM 之风吹得这么猛,为何 C 端至今没有一家创业机构脱颖而出?教育行业涉及因素太多,需要时间检验,STEAM 作为一种舶来的新事物,面对的现实真的挺曲折。总结了下,笔者认为 2C 的 STEAM 教育面临以下三个问题。1. 没有独特教学思想引导的科技教学是不完整的。应试教育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制度存在,不得不承认其在公平和效率方面的合理性,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教育的主流形式依然会围绕着考试进行。素质教育的推行注定缓慢,任何一种创新教育都将面临与中国传统教育习惯之间的冲突。照搬国外 STEAM 教育的教学思想一定是行不通的,很多培养动手能力的做法,套到从小没有培养起自主探索能力的中国孩子头上一定会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是否能将国外的教学理论进行中国化的科学改造,在保留 " 探索式 " 教育内核的基础上考虑中国学生的接受度 ? 目前,不管是机器人抑或编程教育,基本还是采用老师教学,孩子亦步亦趋,按步骤看样画饼的老套路,这在大课堂教学中尤其明显。另外,也正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学思想引导,STEAM 领域极度缺乏优质的教学产品。首先,不少从业者对 STEAM 所代表的实践和学科融合精神并不明确,在课程设计上,过分强调结果呈现而忽视过程引导,违背 STEAM 教育 " 畅流理论 "。其次 ,跨学科教育的形式也有待丰富。比如,笔者曾旁听过一节感应器制作的课程,教师需要将感应器原理、雷达、蝙蝠等跨学科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如何发散性教学?如何把握教学节奏?如果团队里没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员,这些问题都不是随便能搞定的。2. 没有良性商业运作的课外教育是不长久的。青少年儿童的学习过程强烈需要参与感,一个好的学习模式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特别是对 STEAM 这样偏重实操技能的教学体系,更加强调师生以及学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除非虚拟现实发展到能够提供非常流畅的临场体验,线下教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占据主流。而运营一个线下课外培训机构是非常困难的,机构选址软硬件投入、师资投入、师资调控…… 若想要规模化发展,线下培训的获客成本是比较高的。线上产品是否一点机会也没有?有没有可能开发出一套线上线下可交互的玩法?这些都有待商榷。而且,也有从业者指出,以 STEAM 的学习方式学习很多知识成本过高。动手操作的原料成本、交给孩子的设备维修费等等,问下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的体验便可见一斑。3. 没有焕然一新教学评价标准是不完善的。STEAM 教育的学习效果是很难评估的。作为一种 " 能力培养 " 的教学方式,其并没有学科补习领域学生成绩提高这样明显的数值变化,换句话讲,它和孩子未来在应试教育中能取得怎样的成绩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即使一线城市的不少家长已经显现出对 STEAM 越来越高的接受度,中国家长骨子里依然是 " 功利 " 的。家长还是更多地把科创类教育定位为兴趣班,当孩子进入高年级之后,应试教育逼着家长更多地去选择语数英的补习,导致 STEAM 机构在中高年龄层难以招生。在编程、机器人等赛事中获奖可以和中高考加分挂钩,这是目前所能想到的好处。但顶级的科技赛事屈指可数,将 STEAM 局限在加分选项上也未免有些可悲。其次,在教学评价标准缺失的状况下,家长根本没有判断培训机构质量好差的概念。比如有些使用乐高教具的机器人教育机构,甚至打着 " 乐高 " 品牌旗号误导中国家长区别于教具器材的品牌而不是 STEAM 教案本身。STEAM 教育很难产生口碑传播,如果没有强大的线上线下营销能力,其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碰到天花板。STEAM 机构都在如何破局?首先,对于 STEAM 机构来说,在打怪神级的道路上最先要攻克的就是家长这一关。目前,北上深对于 STEAM 教育已经有了比较高的接收度,杭州、成都等城市也开始有了好转的迹象。杭州一家名为小码教育的 STEAM 创业公司告诉笔者,虽然杭州没有上海那么强烈的接受度和普及度,但是从和家长的沟通和整体 STEAM 教育的机构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越来越倾向这个发展。然而,虽然一二线城市的家长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但总体来看,家长对 STEAM 的认知依然比较模糊。小码教育负责人介绍,其机构已经开放了面向家长的培训班,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多个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其次,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模式逐渐被采纳。比如,对于一些尖子生进行着重教育,进行更专业的培养,参加科学竞赛等等。最后,在 C 端市场还在培养,容量较小的困局下,攻克体制内市场可以成为扩大市场规模的另一条途径。不止是如索尼,培生,乐高等跨国大公司,萝卜太辣、makeblock、ime3D 打印教育,METAS,贝尔机器人等创业公司也在拓展公立校方面迅速发展。(本文首发钛媒体)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凤凰科技3小时前
凤凰科技9小时前
驱动之家昨天
驱动之家6小时前
中关村在线21小时前
驱动之家16小时前
LiveSino昨天
腾讯科技5小时前
Mac玩儿法11小时前
三易生活2小时前
中关村在线4小时前
87870虚拟现实网5小时前
驱动之家4小时前
驱动之家4小时前
IT1682小时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