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是否有针对失独老人者的保险?如果没有,建立的难度在哪里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
  【摘要】失独家庭面临着诸如经济窘迫等困境,我们有必要构建专门针对失独家庭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论文网 /2/view-6803264.htm  【关键词】失独 养老保险 社会保障   一、失独家庭及其养老问题的提出   失独家庭是指由于独生子女死亡或者重度残疾,而父母由于年龄限制等原因不能再生育子女的家庭。目前。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并且每年以7.6万的速度不断增加。   穆光宗认为:独生子女家庭本身就是风险家庭,对于失独家庭来讲更是如此。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的解体,失独者面临一系列的困境。首先,现有养老标准偏低;其次,缺乏专门针对失独家庭的养老保险制度;再次,现有保障管理存在诸多漏洞。在这些问题中,经济窘迫是失独家庭面临的最严峻的困境。因此,有必要构建专门针对失独家庭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体构建措施   由于诸多风险和困境的存在,我们有必要构建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立法,明确失独家庭养老保险的若干重要问题   政府需要从中央层面立法,高度重视失独家庭的养老保障工作,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中央可以根据现实环境制定适宜全国统筹实施全国失独家庭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和整体框架,地方政府再根据中央的基本原则和整体框架结合当地的失独家庭状况和经济能力制定地方的失独家庭社会保险制度,要从整体把握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的方向与原则,明确规定其适用的参保对象、保障标准、资金来源与运用、资金监管等基本内容。   科学地制定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的标准,使保险资金一方面要保障失独家庭的生活,另一方面不能使财政压力过大而不能承受。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应当尽量拓宽保障范围,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做到计划生育内的失独家庭全面覆盖。   (二)拓宽保险资金来源渠道,确立财政主导的原则   政府应该成为失独家庭社会保险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将失独群体养老保险所需要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内,使资金来源有可靠的保障。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标准也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其原则可以是“个人缴纳比例较长时期内稳定不变,领取的保险金稳中有增”。当物价水平变化较快或者较大时,失独群体可以领取的标准也应该及时调整,以保证失独家庭养老保险保障的稳定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除了财政主导失独群体的社会保险资金来源外,我们可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例如,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如果超生需要交纳社会抚养费,这部分资金可以全部或者部分纳入失独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中来,为失独群体提供经济保障。另外,也可以让社会力量,让全社会认识、了解和关心失独群体,让他们,动员他们为失独群体捐助,为失独家庭提供经济帮助。   (三)保险资金主要运用于失独家庭的全部养老需要   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金,将用于保障失独家庭全部养老保障需求。首先,需要满足失独家庭的养老金需求,这是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基本目的。对于已经参加一般社会养老保险的失独群体家庭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扶助,对于没有参加一般社会养老保险的失独家庭且其经济较为困难的给予较高额度的养老金支持,以保证所有失独群体可以领取到能够满足其基本养老需求的资金,保障失独群体老年生活基本无忧。其次,需要满足失独家庭医疗保险尤其是大病医疗保险的资金需求。目前,对于失独家庭的医疗保障仅仅是社会医疗保险,没有其他特殊形式的医疗补助政策,虽然绝大部分的人都参保了社会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是这只能保障普通疾病的医疗保障需求,对于大病尤其是没有是没有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内的重大疾病,其需求的资金数额巨大,对于多数失独家庭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完全有必要将重大疾病纳入失独群体养老保险中来。再次,可以从失独群体社会养老保险中拿出部分资金出来购买专项商业保险,比如意外险、长期护理保险等等。当失独老人出现意外事故,或者出现重大疾病时,可以获得保险金或者满足长期护理需求。   (四)严格管理保险资金,加强法制监督   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的社会保障形式,建立初期可能会出现宣传不到位、居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基层政府和干部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因此,需要完善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法规,及时公布相关政策信息,充分了解失独群体的需求,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同时,要严格规范各个参与部门的只能分工,使相关工作能够有序落实。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加强财政资金的预算和执行,依法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另外,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应该单独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基金,确保资金及时、安全地使用,还可以聘请专业的基金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保证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形成权责分明、协调一致、高效运作的机制。   三、构建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构建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失独家庭、社会和政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确保失独老人老有所养、并有所医。参加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的失独人员,当其年满60周岁以后,每年除了可以获得一般社会养老保险金以外,还可以获得失独家庭专项社会养老保险。当前失独老人获得重大疾病时,可以获得普通社会医疗保险无法获得的医疗保险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获得长期护理。   第二,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中,独生子女死亡或者重度残疾的扶助政策不明晰,没有专门针对失独者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对于失独来说,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解体,而社区养老养老不足、机构养老缺口也大。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失独家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增进社会和谐,增加政府的威信。失独者完整的家庭结构解体,身心受到严重创伤,物质上面临更大的压力,此时政府和社会给予物质帮助,有利于他们增加对于其他社会成员的信任,促进社会和谐。另外,失独者响应政府号召,严格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他们失独了面临重大困难,政府给予扶助,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威信。   参考文献:   [1]李华成, 叶蓓.论农村失独家庭养老机制的构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9).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24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北京为失独家庭购买综合险_特别报道_新京报电子报
A07:特别报道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数字版首页 >
第A07:特别报道
北京为失独家庭购买综合险
目前约有3900个失独家庭;政府每年出资2800元为其购买养老医疗等保险
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失独妈妈和父母住在一个大杂院内。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日,失独妈妈在网上给儿子送“午餐”,发现别的妈妈已经帮儿子送了丰盛的“午餐”,想起往事,掩面而泣。
  ■&北京情况  去年,北京市人口计生委陆续向失独家庭发放“暖心卡”。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彭彧华介绍,未来三年,政府将通过“暖心计划”,每年为每位失独者出资2800元,购买包括养老、医疗、意外险、人寿险、女性安康险在内的综合性保险。目前,无论城乡,很多京籍失独父母都领到了“暖心卡”。  同时,北京市继续为执行2009年以来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扶助标准。失独家庭每人每月可领取200元政府特殊扶助金。  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估算,北京市目前约有3900个失独家庭,失独父母近8000人。  “失独”父母可获五种保险  北京市计生委联合人保寿险此次推出的综合性保险计划共涉及五方面保障,其中包括养老金保险,每年保额2900元;疾病身故保险,每年保额5000元;意外伤害、身故、残疾和烧伤保险,该险种的基础保额为3万元;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每年保额3000元;还有专为女性设置的重疾保险,每年保额为2000元。  根据每年的缴费情况,保险公司还会逐年对不同险种进行一定比例的保额递增。中国人寿保险北京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仅养老金保险一项,符合保险金领取条件的投保人,连续投保三年后,最多可一次性领取1万余元。  不过,领到“暖心卡”的失独母亲张女士介绍,失独老人遇到最多的就医住院情况,是因为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急性发作,这些疾病的诊疗花费高,除去基本医保报销,自费负担也很重,但并不在保险范围内。  首批失独老人养护基地启动  今年1月,由爱心传递热线、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创建的首批10家失独老人养护基地正式启动。今后,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可由公益机构——爱心传递热线做担保签署入住协议。  北京市有近400家养老机构,但在接收老年人入住时,都需要与老人签订一份协议。其中,有条款明确规定,老年人需要有担保人签字才可以入住。因为无子女做担保,很多失独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遇到困难。  从今年开始,爱心传递热线将陆续与全市400家养老机构合作,共建失独老人养护基地,每个养老机构将为失独老人及家庭提供标准床位50个,并由专业人员对失独老人进行免费的心理疏导。  个案1  缺子女签字&老人难进养老院  今年75岁的潘教授,已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3年。至今他仍然没有完全退休,每天往返于职工家属楼和办公室之间。孩子去世之后,潘教授曾经跑过好几家养老院,想给自己和老伴的晚年找个安置,但所有的养老院都将他拒之门外。按照规定,养老院接收老年人需要子女签字,但现在已经没有人可以给他们负这个责任了。  在潘教授家中,有一小块馒头已被封存了5年,盘子上贴着一张纸条,写着:“这是小宏日早晨吃剩下的最后一块馒头。”那天,时年35岁的小宏因心脏病发而去世。把馒头保存下来的人,是小宏的父亲潘教授。  潘教授把儿子离世前发给老伴的那条短信转发到了自己的手机里,一直带在身边。日早上,老两口的手机都没有开机,所以未能及时看到求救短信。从此,白发人送黑发人,阴阳相隔。  潘教授的家里,至今仍高挂着小宏的遗像。当年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潘教授和爱人34岁结婚,35岁才有孩子;而当他们到了70岁高龄,需要孩子照顾的时候,孩子却不在了。  个案2  失独父母网上结群“取暖”  8年了,昭昭妈妈没再回过自己的家。“那里充满了孩子的气息,可我们回不去了。”8年前,儿子李昭在夜晚睡觉时猝死,这个幸福的家,一下变成失独家庭,然后破碎。  昭昭父母离婚,并相继搬离原来住所,分别租住在远离以往生活轨迹的陌生环境中,仅靠微薄的退休金各自为生。  昨晚,在租住的城郊楼房中,谈起失独后的生活,今年63岁的昭昭妈妈声音很轻很低。她一直告诉邻居,自己的儿子长年在国外。“过春节,是最恐怖的。那种孤寂和悲伤,说不出来。”  这些年,在为儿子扫墓时,在网络上,昭昭妈妈逐渐认识了一些和自己相同境遇的失独父母,他们绝望地搬离以前的生活环境,如同无所依靠的浮萍,漂泊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昭昭妈妈说,一旦生病住院,除了身体上的病痛,压在失独老人身上让大家喘不过气来的,还有沉重的医疗费用和护理费用。“别的老人住院,有孩子照顾,或者出钱请护工;可失独老人,只有靠自己”。昭昭妈妈曾和其他失独老人维权,向北京市人口计生委等有关部门呼吁,提高政府对失独家庭的特殊扶助金。  去年,一对失独夫妻因车祸双双住院手术,靠昭昭妈妈和其他失独父母发起募捐倡议,才得以脱险。但最近,昭昭妈妈得到消息,一对家住崇文门的失独老夫妇,分别患尿毒症和癌症,已耗尽了积蓄,不知还能维持多久。  ■&公益举措  妇基会拟开通全国失独热线  今年全国两会前,在全国妇联的指导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筹备启动“关爱失独母亲计划”。  昨日,中国妇基会介绍,该计划面向全国所有失独家庭,将首先在北京试点。  中国妇基会将联合社会力量,以村居和社区为依托,通过努力,争取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失独母亲温暖之家,采取心灵疏疗、家政照料、邻里互助、失能护理、特困救助、孤老义养等多种方式,具体开展失独家庭的公益帮扶。  妇基会年内计划开设一条全国失独热线;为失独者开办心灵音乐理疗等系列课程,为其提供精神关怀和心理抚慰。未来,可依托拥有医疗护理资质的专业团队,为体弱多病的失独老人提供康复保健和护理型养老。  “关爱失独母亲”计划项目  1、设全国失独热线。  2、建立失独家庭的信息管理系统。  3、社区养老助老综合服务站,向失独母亲提供便民服务、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和养老服务。  4、心灵音乐理疗。  5、真情包。包含:老年“一键通”智能型专用电话机、太阳能应急手电筒、心灵理疗课程音乐MP3、老年放大镜、智能型语音提醒功能保健。  6、应急救助和个性化服务。<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百万失独家庭之痛  来源方式:原创  丽 华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疾病或意外,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子跌入痛苦的深渊,他们艰难地“打发”着余生,承受着无法愈合的创伤和难以自拔的悲痛。但更让他们绝望的是,在这无边的痛苦中,他们正一天天老去,今后的日子怎么度过?谁会为他们养老,谁来为他们送终?  他们是“失独者”。据人口学专家估算,目前我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与此同时,每年新增的失独家庭有7.6万个。他们的苦难、沉痛与困境,在提醒着我们:应该怎样帮他们一把,让这些不幸的人们不至于老无所依!  失独者的悲惨生活  每年的3月8日,李铭兰都如坐针毡  对于57岁的武汉人李铭兰来说,每年的3月8日都让她如坐针毡,难以释怀。因为,这一天是她独生儿子的忌日。  13年前的那个妇女节,就读于武汉科技大学的儿子早上出门前,亲手给李铭兰戴上一朵红玫瑰胸花,说:“妈妈,我爱你。”那时,他刚刚过完21岁生日。  谁知,当天下午4时许,一个电话突然打来,儿子因突发性脑出血被送往医院抢救!等李铭兰匆忙赶到医院时,儿子已躺在冰冷的太平间里。  “儿子刚走那阵,我就像疯了一样,感觉他没死,只是出远门了。”很长一段时间,李铭兰都无法接受现实,仿佛总能在家中“见到”儿子的背影。她每天都会做上一桌菜,等儿子回来吃饭,晚上则辗转难眠,不停地哭泣,有时候甚至想到自杀。不久后,她被诊断为焦虑症,住了半年医院。  那些年里,为了躲避熟人,李铭兰夫妇搬了三次家。如果有人不经意问起她的孩子,她便说“儿子在国外读书”,然后便匆匆回家,关上门独自流泪。  独生儿子走了5年,但李云一直揣着儿子的手机  每年清明,家住南京的李云和老伴总会去看看儿子,和他说说话:“我们很好,你好吗?”时隔5年,她以为自己过去了,可那一瞬间眼泪仍会决堤。2007年,李云失去了她唯一的儿子,或许是老天眷顾,儿媳妇当时已怀有身孕,小孙子长得很像儿子,她有时看着孙子都入了神,自言自语道:“你要还在,该多好。”  “这是他的手机,出事那天,我给他打电话,一直没人接……”5年来李云一直用着儿子留下的手机,手机老旧,按键已经不灵了,但她仍舍不得丢掉。她多么希望哪天儿子手机通了,一切都未发生。  离2007年春节还有几天,她记得是送灶日那天,晚上六七点了,儿子还没回家,全家人拨了好几通电话,手机通了却没人接,她还埋怨老伴:“别打了,他在骑助力车。”  不知过了多久,家里的电话铃响了。“喂,你到哪了?”不是儿子,是交警大队电话,“是不是孩子骑助力车撞人啦?”李云起初这么认为,只见老伴挂了电话呆站着。  那天回到家已是第二天凌晨,一晚上李云都很恍惚,脑袋嗡嗡的,她狠掐自己,“儿子真的不在了?”她希望这只是一个梦。  原来儿子当天送货到仙林,车撞上了高架桥下的桥墩,由于惯性,后面的货物挤压过来。司机当场死亡,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儿子也没能幸免于难。  “那天下午3点他还给儿媳妇来过电话,说晚上要回来洗澡的,一切都好好的。”李云叹了口气,她拨弄了几下手机,“这是我儿子的照片,他很讨人喜欢的,可惜了。”  2007年的春节糟糕极了,除了悲伤还是悲伤。亲朋好友一拨拨地来,每有人提到儿子的任何点滴,李云的眼泪就要决堤,反反复复,勾起很多回忆:生儿子那年是1979年,那天下着大暴雨,从小他就听话,7个月就上了幼儿园,对了,儿子工作第一年给我买的那件羽绒服呢?让李云没想到的是,儿子走后没多久,儿媳妇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尽管李云想留住这个希望,但如果儿媳妇不要,她也能理解。  最后,儿媳妇决定留下这个孩子。在等待中,李云细心呵护,就怕出一点闪失。孙子出生了,很健康,给全家带来稍许安慰的同时,却也带来了新的感伤。儿媳妇坐月子时,李云伺候左右,孩子长得快,一天一个模样,眼睛、鼻子、下巴,李云越看越像儿子,常常哄着孙子入睡,自己哭成了泪人。“现在小孙子都4岁多了,更像了。”李云有时看着孙子都入了神,会自言自语:“你要还在,该多好。”  祸不单行,在儿子走后的一年后,李云夫妻又相继生病,先是老伴长了良性肿瘤,前后开了三次刀,住了8个月医院。“他一得病,我的精神压力更大。”李云说,她每天骑着助力车来回于家和医院之间,陪着挂水,给老伴擦洗身子,送饭。看着隔壁床儿女陪伴老人,有说有笑,她的心跟针扎一样。  “这两年真的好多了,前两年我都不能出来见人,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李云笑着,眼泪却强忍住了。她说,现在就是到了逢年过节会想,看到别人家筹办年货,自己一点兴趣也提不起来,那时心里就想得厉害。  除夕夜,杨维国、蔡丽夫妇与女儿墓前相聚  日,除夕。北风正劲。南昌当地的天空灰蒙蒙的,一场飞雪就在眼前。这时,在南昌市郊的莲塘公墓园里,传出了一对夫妇的哭声。  在墓园哭泣的,是杨维国、蔡丽夫妇,当时,风雪无情地拍打着他俩,但他们似乎忘了严寒,蔡丽抱着女儿的坟头,哭泣地对着地下的孩子说:“今天过年了,我们吃年夜饭你吃一点啊。”去年3月5日,一场发生在校园外的车祸,让夫妇俩永远失去了当时正在江西财经大学读研的23岁女儿杨菲。回家后,蔡丽写了下面的一篇日志《别样的团圆》。  晚上6时多,菲菲的妈妈爸爸来到莲塘公墓,爸妈孩子是要团圆的,对不?是老天都不能阻挡的,对不?过年了,来吧,孩子让妈妈抱起你,孩子你也吃点吧。今天过年了,我们一家团圆,妈再也忍不住……在这里,一家人就这样吃上了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在这里,白雪做伴,让我们实现了儿女情长。  团圆桌上的圆满,变成了永远的缺席。爸妈站在雪地里,看着你,爸妈在看着你呀!  “天空飘着雪花,温度冰点……”  白发爬满了这对夫妻的双鬓。丈夫曾两次试图自杀,都被妻子拦了下来,“他每天都喊着女儿的名字,有时激动地敞开衣领大叫,一次想从楼上跳下去,一次又把菜刀架在了脖子上,我撕心裂肺地劝他,‘你死了,我可怎么活呀’?”  失去女儿后生活也变了。原本三口之家一起逛的商场,夫妇俩再未踏足;原本合家团圆的节日,夫妻俩却逃避亲友,“一见到别人家的孩子和父母快快乐乐地在一起,情绪就控制不住了。什么饺子、汤圆,原来都是我们喜欢吃的,但现在再也不想吃了”;妻子有时穿起杨菲生前的衣服,也惹来一场无名的口角,“为什么不让我穿,我穿上衣服后,就感觉女儿像在我身边一样!”  一闲下来,儿子的音容笑貌就会在眼前浮现  龚菊英今年60岁,和老伴两人住在花园二村。儿子是在日走的,没能看上心心念念的奥运会,这是龚菊英的遗憾。老两口替儿子圆梦:一边哭,一边看完了奥运。  儿子走得很快,连续两个月发烧三次,去医院检查,被告知心脏被细菌感染,有生命危险。儿子抱着搏一搏的心态上了手术台,似乎有预感,上手术台前,他特意向岳父岳母和父亲交代了身后事。  进了手术室后,他再也没醒来。  经受不了打击,老伴的头发一夜白了,爽朗的龚菊英患上了抑郁症。随后就一直生病。支气管扩张,肺上查出了肿瘤……  4年了,小院落里架起了葡萄架,种着葱蒜还有一些其他植物。  “没事做的时候,种些东西打发时间。”把孙女拾掇好,接送孙女上学,烧饭,洗衣,做家务,龚菊英尽量让自己忙起来,因为一闲,就要想儿子,一想,就要陷入无边无涯的痛苦中。  龚菊英对小孙女很溺爱。小时候经常打儿子,成绩不好要打,不听话也要打,逼着儿子要成材。如今,这是她最后悔的事,有这时间怎么没多做点好吃的给他呢!“我对孙女的成绩没要求,只要她好好地活着,让我们感觉生活还有点奔头。”  小院里经常有一些陌生的年轻访客,是儿子的同学、朋友。“特别厚道,又讲义气。”这是他们心中的他,和她印象中那个寡言、内向的大块头不太一样。他们会陪老两口聊聊天,聊聊上学时候的趣事,龚菊英欣慰又惆怅:要是儿子还在,是不是也该这么成熟、稳重。  4年了,一看到儿子的照片,龚菊英还是会止不住号啕大哭。其实,家里儿子的照片,早就被老伴悄悄地藏了起来。但是他不知道,龚菊英也藏了一张,在枕头底下。  小区里的老人经常聚在一块,聊聊以后养老是跟儿子过,还是去养老院过。不过,龚菊英想都不敢想。手术花去9万多元,加上之前给儿子看病又欠下一笔债,一家人的生活拮据得很。  女儿永远15岁,自己却渐渐老去  “像我们这样的人,说好听点叫失去了传承,说难听点叫绝户。”说这句话的时候,48岁的陈师傅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书房里,课程表工工整整地贴在书柜上,不过女儿小田(化名)已经不在了。  陈师傅的女儿在3年前死于流感。  一开始,女儿不断地发热,吃了药,烧退了,睡一觉,又上来了。去医院查,也没查出问题来。最后一次发现问题,医院给安排住院,女儿还是自己小跑着进特护病房的。  爱人允芬(化名)记得,那天,女儿回头跟她说:妈妈,我不能去上学了。  允芬安慰她:没事,妈妈会给你请假的。  10天后的一个早晨,夫妻俩接到了病危通知单。再见面,女儿的身体已装在透明的隔离袋子里,总是憨笑的脸上没什么表情。  陈师傅夫妇在痛苦中熬过了3年。  允芬养了一条名叫“来来”的狗狗。这只活泼的狗狗给了两人一点安慰。去超市,头一件事要买狗粮,看到狗狗的玩具,也要买回来。每天晚上,给来来洗澡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来来通人性的,它知道我们在说什么。”看到允芬哭了,狗狗踮起脚,舔舔她的手。夜里3点,书房的灯还亮着,来来会跑到陈师傅腿边,坐下来看着他。  有时,半梦半醒中,陈师傅会一个机灵醒过来:几点了?是不是该叫女儿起床了。不久他又意识到:女儿再也不用上学了。  夫妻俩的身体在3年前垮了。允芬得了肾炎,陈师傅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虽然才48岁,可渐渐地,爬楼梯都有些吃力。允芬在银行工作,女儿去世后,她开始疯狂地加班。“这样,我就有种错觉,我在上班,女儿还在上学。”  允芬说,中国的父母活的就是孩子,说的是孩子,忙的也是孩子,如今自己可什么都没有了。听着办公室的同事聊着小孩,允芬格外痛苦。“每天想女儿,想再看看她,再抱抱她。”  这种感觉在逢年过节时变得更加强烈。“人家是要过节,我们是过劫。”逢年过节,桌上一定会多摆一副筷子,烧的都是女儿爱吃的菜,可一顿饭下来,两人都动不了几筷子。  “我们的生活是一片空虚。”陈师傅说,两人活下去的动力,就是对女儿的回忆。只要能平安地活下去,多一天在世上,还可以祭奠女儿。“否则我们一走,谁还会记得她,谁知道她存在过?”  夫妻俩做好了未来的打算,两人走后,委托朋友将一家人的骨灰一起投到海里去。  哈尔滨的一对夫妇几年前失去了他们的独生女儿。女儿当时在北京读大四,实习期间在外租房,因为长得漂亮,一天晚上回家路上遭到相识者奸杀并被残忍分尸抛到小汤山。女儿去世后的四年间,这对父母一直在寻找凶手、打官司。四年间,他们自虐般地住地下室,吃最差的饭菜,因为他们觉得女儿惨死,自己不能有任何享受。官司四年后结束,凶手绳之以法,妈妈爬上小汤山垃圾山顶放声大哭。  “坟墓里如果是我,该多么幸福。”这位妈妈说。  江西九江的廖先生有一位漂亮聪明的独生女儿“小丫”。小丫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在福建一家外企工作,只一年就晋升为公司的中层。过年的时候,廖先生和妻子为女儿购置了一套新房,为的是等着以后女儿带男朋友回来时住。  可是,廖先生和妻子等来的却是噩耗。那一年清明放假,小丫早上还打电话和母亲问好,但晚上却传来单位的电话,女儿出车祸了,生命垂危。  死神最终不期而至,随后是妻子的寻死觅活,两个月的粒米不进,只靠在医院输液维持生命,丈夫将一家三口住的房屋出售,精神极度痛苦,却依然要在妻子面前假装坚强,有时候控制不住,就跑到屋外去流泪、狂吼……  湖北有一个失独父亲,是一个高官,孩子去世后,白天他总是西装革履,体面地工作;可是晚上回到家里,他却成了另外一个人,整夜抱着孩子的骨灰盒哭泣入睡,口中呢喃着“孩子,让爸爸抱抱你”,他就这样睡在地板上将近8年。  ……  失独者因何而痛  失独父母是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光荣一代”,如今他们大多都是年龄偏大,精神和身体状况欠佳,面临一系列现实难题。  经济窘迫  老话说,积谷防饥,养儿防老。  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健全的当下,子女依然是父母安度晚年的主要依靠。  50岁的失独母亲张桃梅是一家企业的普通职工。2007年, 她16岁的儿子突然去世。第二年,丈夫又不幸中风,双目失明,还丧失了行动能力。  张桃梅自己患有甲状腺癌,有一段时间要入院手术,只好把丈夫送到福利院。丈夫在福利院天天哭。出院后,张桃梅只好把丈夫接回家。  “他们两口子每个月的收入根本支付不了治疗费用和生活开销,更别说请保姆或者进福利院的费用。”  云南偏远山村一个在读大学生在一次游泳时不幸溺亡。对于身处西南山村的农民,在他们50岁之时,本来快要有“出息”的独生儿子却永远离开了他们,他们在精神上遭遇的打击自不待言,他们在生活上面临的苦难才刚刚开始。他们那一亩三分地,产下的粮食仅够糊口之用,这是大多数一个中国农民家庭的现实;他们的岁数,不太允许他们再外出务工了;他们一生的积蓄,早就花在了儿子读书身上。他们还只有基本的农村医疗保险,现实却是,各种疾病已开始在他们的身体上无情地肆虐,那点少得可怜的报销,几乎经不起任何大病的考验。  57岁的陕西蒲城人老杨,两年前,唯一的儿子在24岁时得急病去世。老杨和老伴都是农民,家里有5亩地,年纪大种不了了,就租给别人种。  有一年春节前,老杨接到村干部电话,“说是让到乡上去领钱”。农村独生子女或双女户,男的60岁之后、女的55岁之后,每月50元。老杨家的情况特殊,一个月再给几十,“现在给到一月130元。”  老杨全家一年的收入不过3000元。现在年纪大了,也打不了工了,将来咋办?老杨说,困难也没办法。“住养老院?哪来的钱呢?走一步看一步吧,现在只能是混天天。”  据2001年12月份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27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对于这个“必要的帮助”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且如何实施并没有明确说明。  据了解,目前上海对失独家庭的扶助金是每人每月150元,四川地区是每人每月100元,直至当事人亡故为止。这已经算做得很不错的了。可在物价高企、看病难看病贵的当下,面对失独者碰到的各种实际难题,150元的扶助金多少就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了。  还有很多失独家庭,由于曾全力为孩子治病,花光积蓄或债台高筑。失独父亲颜先生说,亏了同事、单位和朋友的接济,自己才没有落到卖房子的地步,“目前还需要拼命工作,以求将来不会因为没钱而被医院拒绝。”  “我女儿是白血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留下了外债。”听说一些失独家庭搬离了旧居,顾女士也想效仿,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  根据统计,武汉“连心家园”600多名失独成员中,一半以上的人家庭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约20%的人靠低保生活。  无人养老,无人送终  步入老年的失独者无处可去,他们中,有的躲进清净的寺庙,像隐士一样终日吃斋念佛。  有人可能会说,失独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时可以去养老院。可是,失独老人去养老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日前的现实情况是,社会对孤寡老人的公共服务产品还相当稀缺。今年7月5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获悉,“‘一福’一床难求,目前有9000多人在排号等待入住。全部满足预计要等十几年。”不仅如此,养老院的高额收费,已经让很多家庭难以承受。很多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表示,以前办养老院的困难是老人不愿住养老院;现在的困难是老人想住养老院,但又住不起。  除了床位稀缺和费用高之外,对失独老人来说,进养老院还有一难,即,没有监护人,一般社会养老院不接受。  在北京,年纪大一些的失独父母寻找养老院,就被对方以“没人签字,出了问题谁负责”的理由拒之门外。  有记者针对失独父母找养老院向海淀、朝阳、大兴等地多家养老院咨询,得到的答复是入住养老院一定要有监护人(多为子女)签字,如果没有,必须有所在街道或工作单位提供的相关证明。  “去哪儿找证明?谁愿意管这摊子事儿呢?”失独父母的担忧并不是没有来由,无论是所在社区还是原工作单位,都没有承担这项职责的部门。在养老体系本身存在着种种掣肘的背景下,这些失去依靠的父母们无疑更加忧心忡忡。  “即使养老院没有这么多问题我们也担心。”“李昭妈妈”脑海中会时常浮现出年老的自己出现在养老院里的样子,“别人的儿女定期来看望,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说,失独父母入住社会养老院面临着重复的刺激与伤害。  在失独母亲李建荣看来,目前情形下,进不进养老院,成了一个问题。进,其他老人的孩子来探望时会“撕裂伤口”。不进,“死在家里怕都没人知道”。  此外,失独老人还担心养老院护工虐待自己。有一位失独老人就曾在新闻里看到过养老院护工暴打老人的报道。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5次 发图:0张 | 更多
  有人建议失独老人把家里的房子卖了,这笔钱也够老两口花的了,可他们又担心,钱要交给谁来保管才放心呢?“等我们要住养老院的时候,恐怕连筷子都抓不住了,这些事要找谁料理才可靠呢?”  膝下无子,谁来送终?这是失独老人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尽管失独者们可以选择坚强,但老无所依,无人送终的凄凉晚景,几乎是每一个失独者都无法逃避的宿命。  武汉“连心家园”成员张纯清的遭遇,预示着相当一部分失独者的结局。  十多年前,张纯清下岗。1997年,她的儿子因救溺水者身亡。随后,丈夫在忧郁中病逝。2009年,张纯清被查出患有乳腺癌,随后转为肺癌。由于没钱,只能在医院过道的病床上接受简单治疗。  接到张纯清的求助电话后,失独母亲、“连心家园”创办人李铭兰召集“连心家园”所有成员募捐,共筹得一万元钱,但这点钱最终没能挽回张纯清的生命,不久后,张纯清还是死在医院的病床上,死时年仅55岁。  李铭兰说:“医院下达的病危通知和死亡通知都没有人签字,最后还是‘连心家园’的人帮忙代签。”  “对于我们而言,养老始终是最大问题。”每念及此,李铭兰都很担忧。  精神备受折磨,痛苦不堪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经历过幸福,而是经历过幸福后又突然失去。无论未来的计划生育国策会否变动,它都改变不了百万失独家庭存在的事实,而且这一数据还会进一步上升。这些失独者,也曾在幸福的花园徜徉,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带走了他们的独生子女和全家的幸福——此后,没有了生活,只是活着。这种心灵的孤独,硌得人心疼。  绝望、恐惧、自卑、自责、内疚、说谎,让失独者们在痛苦的折磨中挣扎着余生。  北京的失独者“笛儿妈妈”在聊天群里说,作为笛儿的妈妈,我已经死了,在埋葬孩子的同时,我也死了。可是作为一个失独者,我还活着,无可奈何地活着,绝望地活着。  失独父母们谈到现状,他们总会做一组比较:首先跟失去孩子的年轻父母比——他们好歹还年轻,还能生育,还会有孩子,还有希望。“我们呢?”然后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不管子女怎么忙,他们总归有个盼头儿。逢年过节,还可以共享天伦。看病抓药,总还有可以依靠的人。“我们呢?”接着是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他们没有拥有过,又怎么会因为失去伤心。再者说,他们可以成为五保户,成为政策关照对象。“我们呢?”就这样越比越绝望。  失独者恐惧一切节日聚会。每年到了春节,这些父母都如临大敌,他们或躲到人迹罕至的清冷山庄度过漫漫假期,或在洗浴中心一待七八天,无论亲朋好友如何请他们,他们都不愿意出来。碰到亲友结婚、做寿、给小孩摆满月酒时更是如此,他们往往会将礼金奉上,但从来都不会去参加聚会。  失独父亲颜师傅说:“我最怕的是过节,什么节都怕,尤其是国庆节、春节、父亲节、母亲节。”孩子走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颜师傅在上海实在待不下去,55岁了,还离开原来福利很好的公司,跑到海南打工,以求得些许安宁。  失去孩子,对相当一部分失独者来说,还是一件非常难堪、自卑的事情。顾妈妈告诉记者,一方面是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很内疚和自责;另一个原因,是觉得别人知道了自己的情况后,在别人面前说话就没了底气,连起码的笑容都不敢流露,“生怕别人说自己‘孩子走了还能笑得出来’这样的话……”顾妈妈说,“就连现在,在自己身上花钱多了就会想到孩子,就会觉得对不起孩子。”  今年清明节,辽宁的于姓失独母亲在痛哭中写下日记,遥思着另外一个世界的女儿:“我,来了,来到你的身旁,相望相聚恨时光流逝短,相聚相别令肝肠断,一次次的告别,一次次的盼,多少次的惦记呼喊。心苍白泪承装,原来苍山远。母女唯有用心连,盼有朝一日相聚方寸间。”  于姓失独母亲的女儿死于胃癌,一提起女儿,她便会陷入深深自责:“可惜我忽略了食品安全,没能照顾好她。我很后悔生了她,让她受了苦,没能留住她……”  背负一颗装满愧疚的心,于姓失独母亲在日记里这样描述自己,“有一颗心,还在流浪,她知道自己这辈子,永远都找不到归宿。”退休后,于姓失独母亲和丈夫离开城市搬到了农村,拒绝与任何人来往。“不愿意让他们看到我的痛,总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活得处处不如人。”  珠海比较年长的“金蛇狂舞”和“万里马”夫妇说,“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事情,我每天都会跑去社区的老年人活动室,唱歌、跳舞、扭秧歌……日子过得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儿子时,我却不得不撒谎了。人家问‘我怎么从来都没见过你儿子’?我就说‘他在部队,工作忙,不能常回来’,人家又问‘那怎么没见到你的孙子呢’?我就回答说‘他们丁克,没有孩子’。”  生活在强烈的情感刺激中,失独者身心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态。  一位失独者告诉记者,他们圈子里有个失独家庭,父母都是公务员,22岁的女儿突发意外身亡后,父亲患上了忧郁症,母亲则精神失常。圈子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失独者受刺激后耳朵聋了,还有的失独者患上严重的失眠……  根据统计,武汉“连心家园”成员中,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占到了近50%,患有癌症、瘫痪等重大疾病的占到了15%,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的占到了6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一方面是失独老人精神上无比痛苦,而在另一方面,对失独老人的心理关怀目前却几乎是空白。
  生病无人料理  失独父母经常在想:“要是哪天,突然在家中晕倒了,谁能扶我一把”,或是“病卧床上时,谁来照料”,更或者……太多种可能出现的晚年无助场景,让没有子女相伴的他们毫无把握。  远在17年前,李曼芝年轻的女儿因病去世了,从此,只有他们夫妇二人相依为命。如今,她已经62岁了,而她的丈夫,还要长她6岁。  除了思念女儿之外,李曼芝都会更迫切地感到衰老的来临:过不了几年,老伴就将步入高龄人群,而她也紧跟其后。  “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得个要死又死不掉的慢性病,那才叫遭罪。”李曼芝和老伴都有高血压,每天都服用大量的药物,但丈夫的病情更为严重,血压忽高忽低。“要是有个万一,我们瘫痪在床了,日子怎么过下去。”  失独夫妻生病了,只能靠夫妻俩相互照料,可失独又失偶后,又有谁来照料呢?  失独母亲“孙萌妈妈”经常想象的场景是,有一天走不动了,生病了不能去挂号,还可能遭到保姆的欺负……她说:“我不怕死,怕病。”  领养再生都是难题  2010年,湖北牛姓失独母亲失去了她28岁的女儿,虽然年龄已有些偏大,但她还想再领养一个孩子。可是几番周折,她都无法通过正常渠道领养到健康的孩子。同是失独者的陈姓母亲也为同样的事情犯难,她自己联系过一些人,但对方提出领养孩子需交纳一定补偿,她又有些犹豫了。领养没有靠谱门路,她找到当地的儿童村,希望给那里的孩子当“妈妈”,但由于不符合对方条件,被委婉拒绝。  还有相当一部分失独父母,他们的年龄和经受的打击都不适合再领养孩子了。  “我觉得45岁以后再领养孩子,都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孩子还没长大,我们却老了,身体等各方面都要面临很多问题,这些压力加在一个孩子身上怎样承受。”顾姓失独母亲说。  江苏太仓的失独父亲“老怪”说:“儿子去世后,民政局的人拿来几张孩子的照片,说是孤儿,让我挑选领养,我一口回绝了,我年龄大了,孩子还这么小,他稍大一点的时候,我已经七老八十了,还怎么有能力去抚养他?”  高龄失独父母领养孩子,由于年龄过高,孩子很快会成为孤儿,即使孩子未成为孤儿,在他最需要父母帮助时,由于父母的衰老,孩子不得不担当起照顾父母的重担,而这实际上是年幼的孩子无法承担的责任。  还有的失独父母通过助孕的方法再生孩子,这同样面临年龄过高无能力抚养的问题。  广州50岁的文姓母亲与刘姓父亲,在失去长子后,耗费12万元通过试管技术成功怀孕,在生下一对龙凤胎、含辛茹苦地抚养了10载后,夫妇俩却因年老力衰财力不支、长期精神压抑而选择了轻生,留下两个孤儿。  丧子又丧偶,孤苦伶仃  一位失独母亲说:“现在,我们夫妻还双双相伴,勉强可以相依为命,将来,如果有一方先离世而去,而留下的一方,要怎样度过最后的日子呢?”  失去独生子女后,父母们受到一次重创,如果再遭遇丧偶、离婚,那就雪上加霜,更加悲苦了。  在经历了失子之痛后,很多妇女又失去了丈夫。她们的丈夫或承受不了巨大的痛苦,不久就身患重病,离妻子而去;或者是离家出走,自此杳无音讯;或者是离婚,另组家庭。  一位来自湖北的女士哭着说:“我的儿子毕业于武汉大学,来到深圳工作,2006年,他在自己创业时因劳累过度去世;2009年,老伴又查出身患癌症,我在家独自照顾了他两年后,他还是离我而去。现在连亲戚也不愿照顾我,我的精神是绝望的,身体是衰弱的,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45岁的“阳阳妈妈”,情愿自己是六七十岁,“那样可以离阳阳近一些,离现实远一些。”  孩子走后两年,老公开始很少回家,“阳阳妈妈”觉察出什么,但失去孩子的悲伤抽走了所有的力气,她没有过问。  直到有次深夜想起阳阳的时候,她给老公打电话,得到的回答是“儿子都走了,我跟你没什么关系了。”  每一次开庭,“阳阳妈妈”都一个人站在庭上,看着老公在律师和助手的陪同下,控诉婚姻有多么不幸。“阳阳妈妈”说“对人性心灰意冷”。  失去孩子后,离婚的吴锐寄居在如今已经80岁的父母家,一晃十几年。吴锐的妈妈说,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我们活着,她才活着,那以后呢?”  如何治愈失独之痛  应该说,目前针对失独者还是有一些关怀的,不过这些关怀多是自发的、碎片化的。由于地区实际不同、认识不同、财力不同、志愿基础不同,各地对失独者的关怀也有所不同。即便那些做得比较好的地区,这方面的关怀也多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并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失独者解决养老、医疗等重大困难。解除失独之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政府应有担当  2002年前后,《北京文学》社长兼执行总编杨晓升通过对6个失独家庭的探访,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  这部报告文学的命运同样悲情,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出版。  “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攻击计生政策,而是探讨如何解决这个日渐庞大的群体面临的问题。”10年过去,杨晓升构想的救助体系依然没有出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失独者”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无法避免也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如何让他们摆脱失子、失女之痛的阴影,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安然愉快地度过后半生,政府应当有所作为。  笔者认为,于情于理于法,政府都应把这些特殊家庭的晚年幸福及早地纳入议事日程,拿出解决失独问题的办法。  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说:“如果我们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  自1988年从事计生工作,历任国家计生委机关党委书记、纪委书记等职,原本到了退休年纪的苗霞,自2002年一直关注失独群体,她认为“有责任去推动些事情。”苗霞同时认为失独问题绝不仅仅是计生问题,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关爱与帮助,“如何帮助他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真正关乎社会稳定,也真正考量一个国家的文明”。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直言,失独群体的产生是计划生育政策必然产生的结果,“我们应该善待他们,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才走到了今天,他们老了,政府应该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有自己的家园,让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有安宁的晚年。”  有媒体评论认为,对失独者要明确保障主体。根据责权对等的原则,失独者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少生3个亿人,他们尽到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因而理应由政府承担起保障责任。  制定一个完善的面向失独者的关怀制度  解决失独问题,需要国家整体考虑,制定一个完善的面向失独者的关怀制度。  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看来,失独问题并非突然出现。同时,因深刻了解失独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以及公众对计生工作的负面情绪,苗霞坦陈“发泄情绪容易,但要真正解决问题,需要一个完善的机制和体系。”  比如通过修正法律中定义模糊的条文,将扶助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的责任明晰,让失独者们不再求助无门。  比如现行计生特别扶助制度,只针对49周岁之后失独父母,“但失去孩子到49周岁之间的真空期可能是他们最痛苦无助的时候。”  比如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专门负责失独群体的组织,失独者遇到各种困惑都能及时给予帮助,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求助无门。  “这些都是我们的框架设计时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苗霞透露,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做失独群体的基线调查,了解他们面临的切实困难,以确定最后的框架中着重做哪些工作。  “所有的基础是,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都应该正视这个群体的存在。”苗霞说,“要有一个共识,他们不是负担和不稳定因素,而是一个又一个绝望的、受伤的、对未来失去信心的父亲母亲。”  有媒体评论认为,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救助规定制定实施细则,让救助规定得到有效实施。  失独父母们也呼吁,能否有部法律或规定,来保障失独群体的未来,不会孤苦终老。  物质上多帮助  在物质帮助上,应该考虑到失独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真正深入到他们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以提供更多帮助。  一是解决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  由失独母亲“倩影”建立的全国失独QQ群,其1000多名群员的共同愿望,就是希望政府为他们建立一个属于失独群体自己的养老院,这样既解决进养老院的监护人缺位问题,又免于其他老人子女探望时的失落。  失独父亲“老怪”说,我希望建立这个养老院,就是希望这个养老院成为我们这些暮年丧子者养老送终的所在,“我们不可能同时生病,总能够有健康的人来照顾那些生病的人,我们这群人,所有人都是病人,所有人也都是医生,我们痛苦时,只有跟我们一样的同命人,才能劝住我们,我希望政府能够考虑到我们群体的特殊性,我们自己也愿意出一部分钱,来建这个养老院。”
  北京市顺义法院法官殷超认为,民政系统可以建立专门针对失独人群的养老院。“因为是针对特殊人群服务,所以相关部门可以采取相应优惠措施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立门槛来控制人数,如限定入住年龄或健康状况,以确保生活不能自理的失独人群能及时进入得到保障。”  在解决失独老人养老问题上,还可以有其他一些办法。  根据多年养老产业管理经验,北京瑞普华老年救助基金会秘书长陈锐建议,政府要明确失独人群养老保障的主体,明确失独人群养老管理的归口,如借鉴优抚工作。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颐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非是社会养老或是居家养老两种,社会养老上是否可以对“失独”家庭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在床位紧张的情况下,“失独家庭”可以床位优先,收费标准上可以减免部分。在居家养老上,政府部门对“失独家庭”可以多一些补贴,等等。  南京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博士崔效辉认为,政府可以出资来扶持第三方社会组织为“失独家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包括送餐服务、医疗康复、精神关爱、参与社会等多方面,让“失独”父母觉得老有所依,而此养老方式要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同时由政府部门来考核第三方社会组织,服务不到位次年可以重新招投标,撤换。  二是加大对失独家庭的资金扶助力度  从2007年开始,国家计生委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地区有贵州、甘肃、上海、江苏等9个省市,陕西的宝鸡、渭南、商洛三市也是试点地区。制度规定,女方年满49周岁时夫妻双方同时纳入扶助范围,每人每月一百元。  北京市自2008年开始发放失独家庭扶助金,数额为每人每月200元,直至亡故。  此外,根据北京各区县情况,独生女子亡故后,女方年满55周岁,男方年满60周岁,可一次性领取5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补贴。  天津市从2008年起,启动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失独”家庭,每人每月发放200元,比国家规定的额度高出一倍,扶助金以人为单位按月计算,一年发放一次,且在开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核算申请人家庭收入时,不计入家庭收入。自2012年起,“失独”家庭扶助标准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70元。  近年来,天津市各区县还结合实际,开展更多更具体的工作,东丽区在把扶助标准上浮至400元的基础上,还发放一次性救助金3万元;河西区也为部分失独家庭免费安装“居家保”、“及时通”等紧急呼叫电话,遇到突发状况,按下呼叫键,区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会及时上门给予帮助和救援。  南京市对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按每人每月不低于150元的标准发放扶助金,独生子女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按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的标准发放扶助金。  为解决过了育龄期、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江苏省海安县率先出台政策,从财政拿出专项资金,高标准改建乡镇养老院,按每年每位失独老人5000元标准拨付生活费,让这一特殊人群能够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全国各地推行失独家庭扶助制度的同时,要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物价CPI的涨幅逐步提高对失独父母发放的特别扶助金标准,确保失独家庭收入和生活不低于当地人均收入水平和平均生活水平。  三是用社会抚养费建立一项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帮助失独者解决实际困难  计划生育上有社会抚养费的概念,是指为调节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适当补偿政府社会事业公共投入的经费,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的费用。学者称,根据9省市超生罚款的平均数,全国31个省市每年征收的超生罚款可高达279亿元。  南京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博士崔效辉认为,部分社会抚养费可用来作为“失独家庭”基金,进行专门帮扶。比如“失独家庭”的退休人员养老金,能否比一般家庭退休人员养老金要高出一些,应有相应的补贴,或者帮助失独者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  四是提供相关保险,保证失独人群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颐认为,为减轻因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独生子女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可以由国家及地方政府出资,为独生子女办理保险,一旦独生子女因意外发生伤残、死亡事故,父母可以获得相应的赔偿。  北京市“暖心计划”以独生子女死亡家庭为目标人群,为其提供养老保险、疾病身故保险、意外伤害身故保险、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残疾保险、烧伤保险以及女性重疾保险,重点解决这些家庭的养老和医疗困难,真正保障了这一人群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北京瑞普华老年救助基金会秘书长陈锐,建议政府出资为失独家庭办理住院补贴保险,对因病住院的失独者提供住院护工补贴,并让年老体弱和失能、半失能的失独者能免费入住敬老院,切实使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精神上多关怀  在对失独人群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更需对他们进行心理关怀。  一是开展亲情抚慰活动  计生、工会、妇联等部门,应积极组织失独父母参加社会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来冲淡他们的记忆伤痛。  自2006年开始,北京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亲情牵手”项目为载体的亲情抚慰活动,鼓励大学生、部队官兵等青年群体,与失独家庭结为国策亲戚,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和亲情抚慰。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在3年前联合辖区内的失独家庭,组建了“新希望家园”,通过组织活动、心理互助等,帮助失独者走出心理困境。
  二是将心理救济纳入社会保障  一些积极的失独者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希望能给这个群体提供一名有爱心的心理老师,定期提供心理指导。  家庭问题专家刘凤琴指出,失独父母在失去孩子后应及时进行哀伤处理,“如果长期不处理,这些情绪积压在心里,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认为,除了“失独家庭”的养老保障外,也应该关注“失独家庭”的心理救济问题。  失去唯一的子女后,失独者一般会表现为不相信,相信后开始伤心,伤心导致愤怒,继而追究谁该对孩子的离去负责。最后会陷入一种纠缠之中,自己与自己的纠缠,夫妻双方之间的纠缠,比如夫妻双方会互相埋怨对方,难以调整到位的家庭可能会出现夫妻双方矛盾,最后分道扬镳。  所以很多家庭在痛失独生子女时,最关键的是要得到心理救济,但目前在我国,这类救济还很少见。而且“失独者”也不会主动要求心理干预,张纯说,除非到最后,一些“失独者”难受的心情实在无处宣泄,才会找到心理专家宣泄一通,得到自己的解放,但是也不愿意心理专家介入家庭中,全面剖析。张纯认为,心理救济应纳入社会保障,一旦有“失独家庭”出现,社区就应主动了解,联系专业人员免费进行心理干预和哀伤辅导,帮助他们调整认知、优化环境、改变行为、分散注意力。此种做法,远远要比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要好得多。  在天津市南开区,各社区居委会均已设立心理健康角,设专人为需要帮助的“失独”父母进行心理疏导。  三是设立“天使节”  在一个“失独妈妈”QQ群里,群员们希望给她们一个节日怀念娃。“我们这些伤心人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网友们联名倡议将每年的5月21日定为‘天使节’,在这一天,让天堂的孩子们重回人间,因为5月21日是‘我爱你’的谐音,这一天是在母亲节和父亲节之间……”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可以让我们怀念孩子。  四是从制度层面上给失独者提供更多关怀  比如在乘车等公共服务上,给他们较多的照顾,看病时可以优先照顾他们这样的家庭,优先挂号等。  此外,要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到对失独者的亲情关爱中来,为“失独者”建立共同家园,对他们施以精神、感情扶助,促使他们尽快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中去。  还有周围的人,对于失独者本身的伤痛,不说也会时时印在心里,所以,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就尽量少提及敏感的事,最好不提,提一次会揭一次伤疤,伤痛者内心的脆弱是别人想象不到的。所以,要关心他们,打心底里为他们着想。  失独父母积极自救  尽管政府可以资助、社会可以援手,但真正让失独父母走出丧子心理阴影,还在于失独父母的自我救助。  一是经济上自救  在社会养老保障不足的状况下,“失独”家庭应积极自救。  失独母亲杨兆芳在家门口摆了一个煎饼摊,还开了淘宝店,卖点手工品。她说:“趁着现在身体还凑合,我还想挣点钱。手上的钱多一点,哪怕以后要住养老院,也能选个好点的。”  二是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  当一部分失独者任凭自己消沉下去时,还有一部分失独者挣扎着想要爬起来。  “我接触这个群体很早,现在真的想远离了。”顾姓失独母亲坦言,“不想自己的心情再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  “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改变的现实。”十几年过去,顾姓失独母亲开始积极想要找回自己的人生,通过不断恢复与外界的接触,重新填补自己的生活。“不能拒绝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这样的人需要亲情和友情。”她建议失独者们,“最好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这是自救,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救自己。”  三是建群抱团取暖  “失独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在QQ群里互相慰藉,自我排解。“寅妈”是一位48岁母亲的网名,江苏靖江人。2006年,她在国外留学的女儿在一场火灾中不幸遇难,年仅21岁。而作为母亲的她,也已经42岁了,无法再次生育。  “这种伤痛,根本无法忘记。”“寅妈”说,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孩子就是父母生命的全部。为了共同疗伤,她创办了一个针对失独者人群的QQ群,目前已有44人加入,全部来自江苏。而在全国范围内,还有许多类似的QQ群。  “寅妈”说,这样的QQ群是失独者倾诉苦闷的重要空间,失独者可以抱团取暖,互相疗伤,实现自我排解。  调整人口政策  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说,失独家庭的增加速度非常令人担忧。易富贤粗略计算了一下,从1975年到2010年共产生了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其中七成生于1991年之后,五成产生于1998年之后,也说明独生子女家庭在加速增加。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年龄别死亡率(最近10年变化不大)计算,每出生1万人,有360人在10岁之前夭折,有463人在25岁之前死亡,760人在44岁之前死亡。假设母亲平均在26岁生孩子的话,那么这2.18亿独生子女家庭的母亲到51岁的时候就有1000万已经失去了独生子女,到70岁的时候有1656万已经没有了孩子。  按照医学上49岁生育极限年龄来看,这些失去孩子的母亲很少能再生育自己的第二个孩子。  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个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易富贤认为,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一旦有上千万个失独家庭的存在,政府将有心无力。而其他家庭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些子女照顾自己的父母都已经是自顾不暇,更无力去照顾其他失独家庭。也就是说今后政府和社会对失独家庭的帮扶能力都将有所下降。当务之急是调整人口政策,遏制独生子女家庭增加的趋势,从而在根源上减少今后失独家庭的数量,更好地增加政府和社会应对失独危机的能力。
  是时候重新审视这条政策了。中国的人口政策不能再被少数部门所绑架##埋葬了孩子,也埋葬了自己---中国式失独余悲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独保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